CN106911368B - 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911368B
CN106911368B CN201710037526.0A CN201710037526A CN106911368B CN 106911368 B CN106911368 B CN 106911368B CN 201710037526 A CN201710037526 A CN 201710037526A CN 106911368 B CN106911368 B CN 10691136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reference signal
lte
subframes
communication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03752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911368A (zh
Inventor
中尾正悟
西尾昭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 Patent Trust Inc
Original Assignee
Sun Patent Trust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 Patent Trust Inc filed Critical Sun Patent Trust Inc
Publication of CN1069113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113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9113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9113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61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04J11/0023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 H04J11/0026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of multi-user interference
    • H04J11/003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of multi-user interference at the transmitt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26Power distribu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2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e.g.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CQ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04L5/005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of common pilots, i.e. pilots destined for multiple users or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04L5/0051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of dedicated pilots, i.e. pilots destined for a single user or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0TPC using constraints in the total amount of available transmission power
    • H04W52/32TPC of broadcast or control channels
    • H04W52/325Power control of control or pilot 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6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priority criteri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无线通信装置包括:配置单元,将用于计算通信质量指示符的第一参照信号配置给帧的所有子帧的资源块,所述第一参照信号用于第一通信系统的第一终端和第二通信系统的第二终端,将用于计算通信质量指示符的第二参照信号配置给所述所有子帧的一部分的资源块,所述所有子帧的该部分在子帧间具有给定周期,所述第二参照信号用于所述第二终端;以及发送单元,发送所述配置的第一参照信号和所述配置的第二参照信号,所述配置单元仅将对于所述第一终端的数据信号配置给未配置所述第二参照信号的资源块。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本申请是国际申请日为2009年6月22日、申请号为200980123956.8、发明名称为“参照信号配置方法和无线通信基站装置”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参照信号配置方法和无线通信基站装置。
背景技术
在3GPP-LTE(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长期演进)中,采用OFDMA(Orthogonal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正交频分复用)作为下行线路的通信方式。在3GPP-LTE中,无线通信基站装置(以下,简称为“基站”)使用预先确定的通信资源发送参照信号(Reference Signal:RS),无线通信终端装置(以下,简称为“终端”)使用接收到的参照信号进行信道估计并解调数据(参照非专利文献1)。另外,终端使用参照信号进行用于自适应MCS(Modulation and channel Coding Scheme,调制编码方式)控制、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多输入多输出)传输中的PMI(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预编码矩阵指示符)控制或者自适应调度的接收质量的测量。然后,终端将所获得的PMI和接收质量信息(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信道质量指示符)反馈给基站。
另外,在基站具有多个天线时,基站能够进行分集发送。例如,基站通过从多个天线发送多个数据流(MIMO发送),能够实现高速传输。为了终端无差错地接收像这样被分集发送的信号,终端需要知道从用于基站的发送的天线群至终端的信道状态。因此,需要从基站具有的所有天线互不干扰地发送RS。为了实现该目的,在3GPP-LTE中,采用以下的方法,即:从基站的各个天线,使用在时域和频域互不相同的定时和载波频率发送RS。
图1表示在3GPP-LTE中假定的4天线的基站(4Tx基站)的结构,图2表示4Tx基站的RS发送方法(参照非专利文献2)。其中,在图2中,纵轴(频域)为副载波单位,横轴(时域)为OFDM码元单元。另外,R0、R1、R2、R3分别表示从天线0、1、2、3(第1、第2、第三、第四天线)发送的RS。另外,在图2中,将以粗线框围起来的一个块(在频域为6副载波,在时域为14OFDM码元)的单位称为资源块(Resource Block:RB)。另外,在3GPP-LTE中,1RB由12副载波构成,这里为了简化说明,将构成1RB的副载波数量设为6副载波。另外,将构成1RB的1副载波×1OFDM码元的单位称为资源元(RE:Resource Element)。从图2可知,在4Tx基站中,为了将RS发送的开销抑制在最小限度,减少从天线2(第三天线)、天线3(第四天线)发送的RS(R2和R3)的发送频度。
另外,图2所示的RS对基站覆盖的小区内的所有终端是公共的,称为小区固有RS(Cell 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小区固有参照信号)。另外,在基站中,为了波束成形(Beamforming)发送,有时也追加发送与每个终端固有的权重相乘后的RS(终端固有RS(UE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UE固有参照信号))。
如上所述,3GPP-LTE中的基站的天线数量最大为四个,对应于3GPP-LTE的终端使用从最大具有四个天线的基站(4Tx基站)发送的RS(图2所示的R0~R3),进行数据的解调和下行信号的质量测量。
相对于此,在作为3GPP-LTE的演进型的LTE-advanced中,正在研究最大具有8个天线的基站(8Tx基站)。然而,即使在LTE-advanced中,为了使仅对应于3GPP-LTE中的基站(4Tx基站)的终端能够进行通信,也需要提供依据3GPP-LTE的基站。换言之,在LTE-advanced中,要求容纳仅对应于4Tx基站的终端(以下,称为“LTE终端”)以及还对应于8Tx基站的终端(以下,称为“LTE+终端”。或者也可以称为“LTE-advanced终端”)双方。
先行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S 36.213 V8.2.0(ftp://ftp.3gpp.org/specs/2008-03/Rel-8/36_series/36213-820.zip)
非专利文献2:3GPP TS 36.211 V8.2.0(ftp://ftp.3gpp.org/specs/2008-03/Rel-8/36_series/36211-820.zip)
发明内容
发明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LTE-advanced中,为了LTE+终端无差错地接收被分集发送的信号,基站需要发送8天线的RS。例如,如图3所示,考虑将作为8天线的RS的R0~R7配置给所有RB。由此,LTE+终端能够无差错地接收信号。并且,在终端中,能够每个子帧获得各个天线的CQI和PMI,因此,能够通过MIMO传输提高吞吐量。
然而,LTE终端只掌握图2所示的RS(R0~R3)的配置位置。也就是说,LTE终端不知道仅由LTE+终端使用的RS,即,不知道图3所示的R4~R7的存在。因此,LTE终端在配置了仅由LTE+终端使用的RS(R4~R7)的RE中,识别为配置了数据信号而接收信号。这样,在LTE终端和LTE+终端并存时,LTE终端有时无法正确地接收信号。其结果导致LTE终端的差错率特性和吞吐量劣化。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即使在LTE终端和LTE+终端并存时,也能够防止LTE终端的吞吐量劣化的参照信号配置方法和无线通信基站装置。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参照信号配置方法为,将由对应于具有N个天线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的第1无线通信终端装置、以及对应于具有其天线多于所述N个天线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的第2无线通信终端装置双方使用的第1参照信号,配置给1帧内的所有资源块,将仅由所述第2无线通信终端装置使用的第2参照信号配置给1帧内的一部分资源块。
本发明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为发送第1参照信号和第2参照信号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所述第1参照信号为由对应于具有N个天线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的第1无线通信终端装置、以及对应于具有其天线多于所述N个天线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的第2无线通信终端装置双方使用的参照信号,所述第2参照信号为仅由所述第2无线通信终端装置使用的参照信号,所述无线通信基站装置所采用的结构包括:设定单元,基于所述第2参照信号的配置图案,每子帧设定用于配置所述第2参照信号的资源块;以及配置单元,将所述第1参照信号配置给1帧内的所有资源块,将所述第2参照信号配置给1帧内的设定了的一部分资源块。
本发明的无线通信装置包括:配置单元,将用于计算通信质量指示符的第一参照信号配置给帧的所有子帧的资源块,所述第一参照信号用于第一通信系统的第一终端和第二通信系统的第二终端,所述第一通信系统是长期演进系统,所述第二通信系统是高级长期演进系统,将用于计算通信质量指示符的第二参照信号配置给所述所有子帧的一部分的资源块,所述所有子帧的该部分在子帧间具有给定周期,所述第二参照信号用于所述第二终端;以及发送单元,发送所述配置的第一参照信号和所述配置的第二参照信号,所述配置单元仅将对于所述第一终端的数据信号配置给未配置所述第二参照信号的资源块。
本发明的无线通信装置包括:接收单元,接收第一参照信号,所述第一参照信号被配置给帧的所有子帧的资源块,用于第一通信系统的第一终端和第二通信系统的第二终端,所述第一通信系统是长期演进系统,所述第二通信系统是高级长期演进系统,接收第二参照信号,所述第二参照信号被配置给所述所有子帧的一部分的资源块,所述所有子帧的该部分在子帧间具有给定周期,所述第二参照信号用于所述第二终端;以及测量单元,基于所述接收的第一参照信号和所述接收的第二参照信号,计算通信质量指示符,对于所述第一终端的数据信号仅被配置给未配置所述第二参照信号的资源块。
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用于计算通信质量指示符的第一参照信号配置给帧的所有子帧的资源块,所述第一参照信号用于第一通信系统的第一终端和第二通信系统的第二终端,所述第一通信系统是长期演进系统,所述第二通信系统是高级长期演进系统;将用于计算通信质量指示符的第二参照信号配置给所述所有子帧的一部分的资源块,所述所有子帧的该部分在子帧间具有给定周期,所述第二参照信号用于所述第二终端;以及发送所述配置的第一参照信号和所述配置的第二参照信号,还包括:仅将对于所述第一终端的数据信号配置给未配置所述第二参照信号的资源块。
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接收第一参照信号,其被配置给帧的所有子帧的资源块,用于第一通信系统的第一终端和第二通信系统的第二终端,所述第一通信系统是长期演进系统,所述第二通信系统是高级长期演进系统;接收第二参照信号,其被配置给所述所有子帧的一部分的资源块,所述所有子帧的该部分在子帧间具有给定周期,所述第二参照信号用于所述第二终端;以及基于所述接收的第一参照信号和所述接收的第二参照信号,计算信道质量指示符,对于所述第一终端的数据信号仅被配置给未配置所述第二参照信号的资源块。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即使在LTE终端和LTE+终端并存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LTE终端的吞吐量劣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现有技术的4Tx基站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2是表示现有技术的4Tx基站的RS发送方法的图。
图3是表示现有技术的8Tx基站的RS发送方法的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基站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LTE+终端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6是表示仅配置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LTE终端和LTE+终端双方使用的RS的RB的图。
图7是表示配置仅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LTE+终端使用的RS的RB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RS的配置图案的图(配置方法1)。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RS的配置图案的图(配置方法1)。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RS的配置图案的图(配置方法1)。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RS的配置图案的图(配置方法2)。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RS的配置图案的图(配置方法2)。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RS的配置图案的图(配置方法3)。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以下的说明中,基站具有8个天线,将发送数据对LTE终端和LTE+终端发送。另外,1帧被划分为多个子帧。另外,1子帧的多个副载波被划分为多个RB。也就是说,1RB由1子帧的一部分副载波构成。
(实施方式1)
图4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基站100的结构。
在基站100中,编码和调制单元101具有基站100能够进行通信的终端数量N的用于发送数据的编码单元11和调制单元12。在编码和调制单元101中,编码单元11-1~11-N对于终端1~N的发送数据进行编码处理,调制单元12-1~12-N对于编码后的发送数据进行调制处理并生成数据码元。另外,编码和调制单元101基于从解码单元118-1~118-N输入的CQI信息,确定编码单元11和调制单元12各自的编码率和调制方式(即,MCS)。
在编码和调制单元102中,编码单元13对于表示仅由LTE+终端使用的小区固有RS的配置图案的信息(RS配置信息)进行编码处理,调制单元14对于编码后的RS配置信息进行调制处理并生成RS配置信息码元。这里,基站100也可以将RS配置信息使用BCH(BroadcastChannel,广播信道)信号通知给基站100覆盖的小区内的所有LTE+终端。
分配单元103根据从解码单元118-1~118-N输入的CQI信息,将数据码元和RS配置信息码元分配给构成OFDM码元的各个副载波并输出到映射单元104。
映射单元104将从分配单元103输入的各个码元分别映射到天线110-1~110-8。另外,映射单元104基于从解码单元118-1~118-N输入的PMI信息,选择在各个天线中使用的预编码(Precoding)矢量。然后,映射单元104将所选择的预编码矢量与映射到各个天线的码元相乘。然后,映射单元104将映射到各个天线的码元输出到配置单元106。
设定单元105基于RS配置信息,对每个子帧设定配置从天线110-5~110-8分别发送的小区固有RS(R4~R7)的RB。具体而言,设定单元105基于表示仅由LTE+终端使用的小区固有RS(R4~R7)的配置位置的配置图案,对多个子帧的每个子帧设定配置小区固有RS的RB。这里,在设定单元105使用的配置图案中,由LTE终端和LTE+终端双方使用的小区固有RS(R0~R3)配置给1帧内的所有RB,仅由LTE+终端使用的小区固有RS(R4~R7)配置给1帧内的一部分RB。然后,设定单元105将设定结果输出到配置单元106。
配置单元106将小区固有RS(R0~R7)分别附加到从映射单元104输入的、映射到各个天线的码元上。具体而言,配置单元106在映射到天线110-1~110-4的码元中,将由LTE终端和LTE+终端双方使用的小区固有RS(R0~R3)配置给1帧内的所有RB。另一方面,配置单元106在映射到天线110-5~110-8的码元中,基于从设定单元105输入的设定结果,将仅由LTE+终端使用的小区固有RS(R4~R7)配置给进行了设定的一部分RB。另外,在从设定单元105输入的设定结果表示的RB之外的RB被分配了发往LTE+终端的发送数据时,配置单元106将终端固有RS配置给RB。例如,配置单元106也将R4~R7用作终端固有RS。另外,配置单元106也可以使用与终端固有的权重相乘后的R4~R7。然后,配置单元106将RS配置后的码元串输出到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叶逆变换)单元107-1~107-8。
分别对应于天线110-1~110-8而具有IFFT单元107-1~107-8、CP(CyclicPrefix,循环前缀)附加单元108-1~108-8、以及无线发送单元109-1~109-8。
IFFT单元107-1~107-8对于构成分配了码元的RB的多个副载波进行IFFT,生成作为多载波信号的OFDM码元。然后,IFFT单元107-1~107-8将生成了的OFDM码元分别输出到CP附加单元108-1~108-8。
CP附加单元108-1~108-8将与OFDM码元的末尾部分相同的信号作为CP附加到OFDM码元的开头。
无线发送单元109-1~109-8对附加CP后的OFDM码元进行D/A变换、放大和上变频等发送处理,从天线110-1~110-8发送到各个终端。也就是说,基站100从天线110-1~110-8发送多个数据流。
另一方面,无线接收单元111经由天线110-1~110-8接收从最大N个终端同时发送的N个信号,对这些信号进行下变频、A/D变换等接收处理。
CP除去单元112从接收处理后的信号中除去CP。
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叶变换)单元113对除去CP后的信号进行FFT,获得在频域进行了复用的每个终端的信号。这里,每个终端的信号分别包含各个终端的数据信号、以及包含各个终端的CQI信息和PMI信息的控制信息。
分离单元114将从FFT单元113输入的各个终端的信号分离为各个终端的数据信号和控制信息。然后,分离单元114将终端1~N的数据信号分别输出到解调单元115-1~115-N,将终端1~N的控制信息分别输出到解调单元117-1~117-N。
基站100具有基站100能够进行通信的终端数量N的解调单元115-1~115-N、解码单元116-1~116-N、解调单元117-1~117-N、以及解码单元118-1~118~N。
解调单元115-1~115-N对从分离单元114输入的数据信号进行解调处理,解码单元116-1~116-N对解调后的数据信号进行解码处理。由此,获得每个终端的接收数据。
解调单元117-1~117-N对从分离单元114输入的控制信息进行解调处理,解码单元118-1~118-N对解调后的控制信息进行解码处理。然后,解码单元118-1~118-N从控制信息中将CQI信息和PMI信息输出到编码和调制单元101、分配单元103以及映射单元104。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终端200(LTE+终端)。图5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终端200的结构。
在图5所示的终端200中,分别与天线201-1~201-8对应而具有无线接收单元202-1~202-8、CP除去单元203-1~203-8、FFT单元204-1~204-8、以及提取单元205-1~205-8。
无线接收单元202-1~202-8经由天线201-1~201-8接收从基站100(图4)发送的OFDM码元,对这些OFDM码元进行下变频、A/D变换等接收处理。
CP除去单元203-1~203-8从接收处理后的OFDM码元中除去CP。
FFT单元204-1~204-8对于除去CP后的OFDM码元进行FFT,获得频域的信号。
提取单元205-1~205-8基于从解码单元211输入的RS配置信息,从由FFT单元204-1~204-8输入的信号中提取小区固有RS(R0~R7)和终端固有RS(例如,与终端固有的权重相乘后的R4~R7)。然后,提取单元205-1~205-8将小区固有RS输出到信道估计单元206和测量单元212,将终端固有RS输出到信道估计单元206。另外,提取单元205-1~205-8将从FFT单元204-1~204-8输入的信号输出到空间接收处理单元207。另外,终端200也可以通过从基站100接收包含RS配置信息的BCH信号而取得RS配置信息。
信道估计单元206使用从提取单元205-1~205-8输入的小区固有RS和终端固有RS进行信道估计,将信道估计结果输出到空间接收处理单元207。
空间接收处理单元207使用从信道估计单元206输入的信道估计结果,对于分别从提取单元205-1~205-8输入的信号,也就是分别由天线201-1~201-8接收到的信号进行空间分离处理。然后,空间接收处理单元207从分离了的数据流中,将数据信号输出到解调单元208,将RS配置信息输出到解调单元210。
解调单元208对从空间接收处理单元207输入的数据信号进行解调处理,解码单元209对解调后的数据信号进行解码处理。由此,获得接收数据。
解调单元210对从空间接收处理单元207输入的RS配置信息进行解调处理,解码单元211对解调后的RS配置信息进行解码处理。然后,解码单元211将解码后的RS配置信息输出到提取单元205-1~205-8。
另一方面,测量单元212使用从提取单元205-1~205-8输入的小区固有RS(R0~R7),进行天线201-1~201-8的每个天线的CQI测量、以及用于获得良好的接收质量的PMI的估计。然后,测量单元212将表示测量出的CQI的CQI信息和表示估计出的PMI的PMI信息作为控制信息输出到编码单元215。
编码单元213对发送数据进行编码处理,调制单元214对编码后的发送数据进行调制处理并生成数据码元。然后,调制单元214将生成了的数据码元输出到复用单元217。
编码单元215对从测量单元212输入的包含CQI信息和PMI信息的控制信息进行编码处理,调制单元216对编码后的控制信息进行调制处理并生成控制信息码元。然后,调制单元216将生成了的控制信息码元输出到复用单元217。
复用单元217对从调制单元214输入的数据码元和从调制单元216输入的控制信息码元进行复用,将复用后的信号输出到IFFT单元218。
IFFT单元218对分配了从复用单元217输入的信号的多个副载波进行IFFT,将IFFT后的信号输出到CP附加单元219。
CP附加单元219将与从IFFT单元218输入的信号的末尾部分相同的信号作为CP附加到信号的开头。
无线发送单元220对附加CP后的信号进行D/A变换、放大和上变频等发送处理,从天线201-1发送到基站100(图4)。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小区固有RS的配置方法。
在以下的说明中,例如,如图8所示,1帧由5子帧(子帧0~4)构成。另外,列举在1子帧中,将多个副载波均等地分割为RB0~RB3的四个RB的情况作为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另外,如图6和图7所示,1RB由6副载波×1子帧构成。另外,在LTE终端和LTE+终端双方使用的小区固有RS(R0~R3),如图6和图7所示配置给RB内预先设定的RE。另外,仅由LTE+终端使用的小区固有RS(R4~R7),如图7所示配置给RB内预先设定的RE。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配置R0~R3的4个RS的RB(图6)如图8所示表示为4RS,将配置R0~R7的8个RS的RB(图7)表示为8RS。也就是说,在图8中,在LTE终端和LTE+终端双方使用的小区固有RS(R0~R3)配置给1帧内的所有RB,而仅由LTE+终端使用的RS(R4~R7)只配置给以8RS表示的RB。
<配置方法1(图8)>
在本配置方法中,将仅由LTE+终端使用的小区固有RS仅配置给1帧内的一部分RB。
这里,在将仅由LTE+终端使用的小区固有RS仅固定地配置给1帧内的一部分被限定的频带时,基站100只能够将LTE+终端和LTE终端双方的数据信号分配给限定了的频带。例如,在1帧内的子帧0~子帧4中,将仅由LTE+终端使用的小区固有RS(R4~R7)固定地配置给RB0~RB3中的RB0和RB1时,基站100只能够将发往LTE终端的数据信号分配给RB2和RB3。也就是说,在将仅由LTE+终端使用的小区固有RS仅固定地配置给1帧内的一部分被限定的频带时,LTE终端的可分配的RB受到限制,因此导致频率调度效果劣化。
于是,在本配置方法中,进而将仅由LTE+终端使用的小区固有RS(R4~R7)配置给在相邻的子帧中互不相同的频带的RB。
具体而言,如图8所示,在子帧0中,R4~R7配置给RB0;在子帧1中,R4~R7配置给RB1;在子帧2中,R4~R7配置给RB2;在子帧3中,R4~R7配置给RB3;在子帧4中,R4~R7配置给RB0。
也就是说,基站100的设定单元105(图4)如图8所示,在子帧0中将RB0、在子帧1中将RB1设定为配置仅由LTE+终端使用的小区固有RS(R4~R7)的RB。对于子帧2~4也同样。
配置单元106如图7所示将R4~R7分别配置给子帧0的RB0内的对应的各个RE,将R4~R7分别配置给子帧1的RB1内的对应的各个RE。对于子帧2~4也同样。
如图8所示,在1帧内的20个RB(“子帧0~4的5子帧”דRB0~3的4RB”)中,R4~R7仅配置给5RB。也就是说,在配置R4~R7的一部分RB(图8所示的8RS)之外的15RB(图8所示的4RS)中,仅发送LTE终端可接收的R0~R3。因此,基站100能够将LTE终端分配给配置R4~R7的一部分RB(图8所示的8RS)之外的RB(图8所示的4RS)。由此,LTE终端不将配置了R4~R7的RE误当作数据码元接收,所以能够防止差错率特性的劣化。
另外,如图8所示,配置R4~R7的RB(图8所示的8RS)配置给在相邻的子帧中互不相同的频域的RB。具体而言,如图8所示,在子帧0中,R4~R7配置给RB0,而在与子帧0相邻的子帧1中,配置给频域与RB0不同的RB1。同样地,R4~R7在与子帧1相邻的子帧2中,配置给频域与RB1不同的RB2。对于子帧3、4也同样。也就是说,R4~R7配置给每个子帧在频域中每次移位1RB的RB。
由此,终端200(LTE+终端)能够以1子帧的任意1RB使用8个小区固有RS(R0~R7)进行CQI测量和PMI估计,并且,能够以连续的4子帧更新所有RB0~3中的CQI和PMI。然后,终端200(LTE+终端)将获得的CQI和PMI反馈给基站100。另外,基站100进行基于反馈的CQI的自适应MCS控制,进而,使用反馈的PMI,将发送数据进行MIMO发送。另外,终端200(LTE+终端)也可以将在各个子帧中获得的CQI和PMI每子帧反馈给基站。由此,在终端200(LTE+终端)中,能够减少每1子帧的反馈量,能够通过每个RB反馈新的CQI和PMI,也就是反馈高精度的CQI和PMI。另外,终端200(LTE+终端)也可以在获得RB0~RB3的所有CQI和PMI后,将CQI和PMI一次反馈给基站。
这里,假设基站100使用了8个天线的高速传输(MIMO发送)是在小区半径较小的微区(micro cell)中进行。所以,基站100使用了8个天线的高速传输仅支持低速移动的LTE+终端。因此,如图8所示,即使在为了进行所有RB的CQI测量和PMI估计而需要4子帧的较长时间间隔的情况下,整个4子帧的信道质量的变动也缓慢,因此,CQI测量和PMI估计的精度的劣化小。也就是说,基站100能够使用来自终端200(LTE+终端)的具有足够的精度的CQI和PMI进行自适应MCS控制和MIMO发送,因此,能够提高吞吐量。
另外,在将终端200(LTE+终端)的数据分配给未配置R4~R7的RB(图8所示的4RS)时,基站100将数据解调用的终端固有RS(与终端固有的权重相乘后的R4~R7)配置给分配了数据的RB发送。也就是说,基站100通过使用终端固有RS,不仅配置了R4~R7的RB(图8所示的8RS),而且任意的RB0~3都能够分配发往LTE+终端的数据信号。由此,在基站100中,没有分配LTE+终端时的调度器的制约,所以能够提高频率调度效果。
但是,发送终端固有RS的RB根据基站100将LTE+终端分配给哪个RB而变化,在各个LTE+终端从基站100仅通知分配给本终端的RB,因此,在各个LTE+终端中,仅知道存在分配给本终端的RB的终端个别RS。也就是说,其他LTE+终端无法使用终端固有RS进行CQI测量和PMI估计。然而,在本配置方法中,每个子帧对任意一个RB发送小区固有RS,所以即使其他LTE+终端不知道终端固有RS,也能够进行CQI测量和PMI估计。
这样,根据本配置方法,将仅由LTE+终端使用的小区固有RS只配置给1帧内的多个RB中的一部分RB。由此,基站能够在配置了仅由LTE+终端使用的小区固有RS的RB之外的RB中,分配发往LTE终端的数据信号。由此,LTE终端不将仅由LTE+终端使用的小区固有RS误当作数据信号接收,所以能够防止差错率特性的劣化。因此,在本配置方法中,即使在LTE终端和LTE+终端并存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LTE终端的吞吐量劣化。另外,在未配置仅由LTE+终端使用的小区固有RS的RB中分配发往LTE+终端的数据信号时,基站将终端固有RS配置给RB。由此,基站能够在所有RB中分配发往LTE+终端的数据信号,因此能够提高频率调度效果。
另外,在本配置方法中,将仅由LTE+终端使用的小区固有RS配置给在相邻的子帧中互不相同的频域的RB,并且配置给每个子帧每次移位1RB的RB。由此,即使在未分配本装置的数据信号的RB中,LTE+终端也能够在整个连读的多个子帧可靠地接收小区固有RS。因此,LTE+终端能够高精度地进行所有频带的CQI测量和PMI估计。
另外,本配置方法也可以使用每个小区时域和频域不同的RS的配置图案。例如,也可以在相邻的两个基站中,一方的基站使用图8所示的配置图案,而另一方的基站使用图9所示的配置图案。在图8所示的配置图案中,R4~R7按子帧0、1、2、3、4的顺序配置给RB0、1、2、3、0,而在图9所示的配置图案中,R4~R7按子帧0、1、2、3、4的顺序配置给RB0、2、1、3、0。也就是说,在图9所示的配置图案中,R4~R7在1帧内配置给每个子帧在频域中每次移位多个RB(这里为2RB)的一部分RB。或者,也可以在相邻的两个基站中,一方的基站使用图8所示的配置图案,而另一方的基站使用图10所示的配置图案。在图10所示的配置图案中,R4~R7按子帧0、1、2、3、4的顺序配置给RB1、2、3、0、1。也就是说,在图8所示的配置图案中,R4~R7配置给从子帧0的RB0开始每次移位1RB的RB,而在图10所示的配置图案中,R4~R7配置给从子帧0的RB1开始每次移位1RB的RB。由此,能够降低在多个小区中,R4~R7配置给同一时域和同一频域的几率。一般而言,小区固有RS是以小区内的所有终端为对象发送的,因此,以比数据码元大的发送功率发送。也就是说,对位于小区边界的终端而言,不仅接收来自本装置所属的小区的小区固有RS,还接收来自相邻小区的小区固有RS,所以小区固有RS的小区间干扰变大。然而,如上所述,通过使用每小区时域和频域不同的配置图案,能够减轻小区固有RS的小区间干扰,所以各个终端的CQI测量和PMI估计的精度提高。
另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以由4子帧构成1帧,使1帧成为将R4~R7配置给所有RB的配置图案的1周期。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由于切换(handover)等而从相邻小区转移过来的LTE+终端不知道帧编号,也能够接收小区固有RS(R4~R7)。
<配置方法2(图11)>
在配置方法1中,在同一子帧中将仅由LTE+终端使用的小区固有RS配置给1RB,而在本配置方法中,在同一子帧中,将仅由LTE+终端使用的小区固有RS配置给多个RB。
在终端的移动速度为低速时,基站与终端之间的信道质量的变动缓慢。另一方面,在终端的移动速度为较高速时,基站与终端之间的信道质量的变动剧烈。也就是说,在终端的移动速度为较高速时,每个子帧的信道质量的变动剧烈。因此,在终端的移动速度为较高速时,在使用通过较长时间间隔前的子帧获得的RS时,无法正确地反映当前时刻的信道质量,因此,导致CQI测量和PMI估计的精度劣化。
于是,在本配置方法中,在同一子帧中,将仅由LTE+终端使用的小区固有RS(R4~R7)配置给多个RB。
具体而言,如图11所示,在子帧0中,R4~R7配置给RB0和RB1;在子帧1中,R4~R7配置给RB2和RB3;在子帧2中,R4~R7配置给RB0和RB1;在子帧3中,R4~R7配置给RB2和RB3;在子帧4中,R4~R7配置给RB0和RB1。
也就是说,如图11所示,基站100的设定单元105(图4)在子帧0中设定RB0和RB1的2RB,在子帧1中设定RB2和RB3的2RB,作为配置仅由LTE+终端使用的小区固有RS(R4~R7)的RB。对于子帧2~4也同样。
另外,配置单元106如图7所示将R4~R7分别配置给子帧0的RB0内的对应的各个RE和RB1内的对应的各个RE,将R4~R7分别配置给子帧1的RB2内的对应的各个RE和RB3内的对应的各个RE。对于子帧2~4也同样。
如图11所示,R4~R7配置给1帧内的20个RB中的10RB。也就是说,在配置R4~R7的一部分RB(图11所示的8RS)之外的10RB(图11所示的4RS)中,仅发送LTE终端可接收的R0~R3。由此,LTE终端能够与配置方法1(图8)同样地防止差错率特性的劣化。
另外,在配置方法1(图8)中,终端200(LTE+终端)能够以4子帧接收所有RB的小区固有RS(R0~R7),而在图11中,终端200(LTE+终端)能够以2子帧接收所有RB的小区固有RS(R0~R7)。换言之,在配置方法1(图8)中,终端200(LTE+终端)在同一RB中,能够以每4子帧接收R4~R7,而在图11中,终端200(LTE+终端)在同一RB中,能够每2子帧接收R4~R7。也就是说,终端200(LTE+终端)与配置方法1相比,能够以更短的子帧间隔接收新的R4~R7。由此,在本配置方法中,能够以比配置方法1更短的子帧间隔更新所有RB的信道质量。因此,即使在终端200(LTE+终端)的移动速度快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用采用了接收到的时刻为更新的子帧的小区固有RS测量出的信道质量,因此,终端200能够提高CQI测量和PMI估计的精度。
另外,在本配置方法中,也可以代替图11所示的配置图案而使用图12所示的配置图案。也就是说,在同一子帧中,将仅由LTE+终端使用的小区固有RS(R4~R7)配置给在频域不连续的多个RB。
具体而言,如图12所示,在子帧0中,R4~R7配置给RB0、以及与RB0在频域不连读的RB2,在子帧1中,R4~R7配置给RB1、以及与RB1在频域不连读的RB3。对于子帧2~4也同样。
这样,通过在同一子帧中,将仅由LTE+终端使用的小区固有RS配置给在频域不连续的多个RB,在基站100中,能够分配发往LTE终端的数据信号的RB(图12所示的4RS)在频域也不连续。因此,即使在频率选择性缓慢的情况下,基站100也能够对LTE终端分配在频域分散的RB。由此,能够防止基站100将LTE终端连续分配给接收质量差的RB,所以能够提高频率调度效果。
另外,在本配置方法中,与配置方法1(图8)相比,能够分配LTE终端的RB数量减少。然而,能够配置LTE终端的RB每子帧改变,因此,基站100能够将LTE终端分配给在连续的2子帧的任意子帧中信道质量优良的RB。也就是说,因能够配置LTE终端的RB数量减少造成的频率调度效果的劣化小。
这样,根据本配置方法,在同一子帧中,将仅由LTE+终端使用的小区固有RS配置给多个一部分RB。由此,能够获得与配置方法1同样的效果。另外,根据本配置方法,即使在存在移动速度快的LTE+终端的情况下,LTE+终端也能够使用在更新的子帧中接收到的RS、也就是反映了当前时刻的信道质量的RS进行CQI测量和PMI估计。
另外,在本配置方法中,基站100也可以根据小区内的传播路径的状况(频率选择性),切换图11所示的配置图案和图12所示的配置图案。也就是说,基站100的设定单元105也可以根据小区内的传播路径的状态,切换配置R4~R7的、同一子帧的多个RB的频率间隔。由此,基站100能够进行适宜于传播路径的状况的调度,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频率调度效果。
<配置方法3(图13)>
在本配置方法中,将仅由LTE+终端使用的小区固有RS配置给规定的子帧间隔的一部分RB。
如上所述,在终端的移动速度为低速时,基站与终端之间的信道质量的变动缓慢。因此,在终端的移动速度为低速时,即使将使用在较长时间间隔前的子帧得到的RS所得的信道质量用作当前时刻的信道质量,CQI测量和PMI估计的精度也不劣化。因此,在终端的移动速度为低速时,也可以不像配置方法1(图8)那样,将仅由LTE+终端使用的小区固有RS每子帧配置给RB。
于是,在本配置方法中,将仅由LTE+终端使用的小区固有RS(R4~R7)配置给规定的子帧间隔的一部分RB。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规定的子帧间隔设为2子帧。另外,与配置方法2(图12)同样,在同一子帧中,将仅由LTE+终端使用的小区固有RS(R4~R7)配置给在频域不连续的多个RB。
具体而言,如图13所示,在子帧0中,R4~R7配置给RB0和RB2;在从子帧0开始间隔2子帧的子帧2中,R4~R7配置给RB1和RB3;在从子帧2开始间隔2子帧的子帧4中,R4~R7配置给RB0和RB2。
也就是说,如图13所示,基站100的设定单元105(图4)在子帧0中设定RB0和RB2的2RB,在子帧2中设定RB1和RB3的2RB,在子帧4中设定RB0和RB2的2RB,作为配置仅由LTE+终端使用的小区固有RS(R4~R7)的RB。另一方面,设定单元105在子帧1和子帧3中不设定配置R4~R7的RB。
另外,配置单元106如图7所示将R4~R7分别配置给子帧0的RB0内的对应的各个RE和RB2内的对应的各个RE,将R4~R7分别配置给子帧2的RB1内的对应的各个RE和RB3内的对应的各个RE,将R4~R7分别配置给子帧4的RB0内的对应的各个RE和RB2内的对应的各个RE。
如图13所示,R4~R7仅配置给1帧内的20个RB中的6RB。也就是说,在配置R4~R7的一部分RB(图13所示的8RS)之外的14RB(图13所示的4RS)中,仅发送LTE终端可接收的R0~R3。由此,LTE终端能够与配置方法1(图8)同样地防止差错率特性的劣化。
另外,在图13中,终端200(LTE+终端)能够通过4子帧接收所有RB的小区固有RS(R0R~7)。因此,与配置方法1(图8)同样,终端200(LTE+终端)能够每4子帧更新各个RB中的CQI和PMI。
这样,根据本配置方法,将仅由LTE+终端使用的小区固有RS配置给规定的子帧间隔的一部分RB。由此,能够在维持LTE+终端的CQI测量和PMI估计的精度的同时,减少1帧内仅由LTE+终端使用的小区固有RS的数量,能够增加分配发往LTE终端的数据信号的RB的数量。因此,根据本配置方法,即使在LTE终端和LTE+终端并存的情况下,也能够最大限度确保分配给LTE终端的RB,因此,与配置方法1同样,能够防止LTE终端的吞吐量劣化。
另外,在本配置方法中,将规定的子帧间隔设为2子帧,但规定的子帧间隔并不限于2子帧。例如,基站100也可以根据LTE+终端的移动速度来设定规定的子帧间隔。具体而言,LTE+终端的移动速度越低,信道质量的变动越缓慢,因此,基站100也可以将规定的子帧间隔设定得更长。
以上,说明了本实施方式的配置方法1~3。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LTE终端和LTE+终端并存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LTE终端的吞吐量劣化。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基站没有对分配LTE+终端的RB的调度的制约,并且分配LTE终端的RB的数量增多,因此,能够对更多的频带进行频率调度。
(实施方式2)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根据小区环境切换使用实施方式1的配置方法1~3的情况。
如上所述,配置方法1能够比配置方法2减少配置仅由LTE+终端使用的小区固有RS(R4~R7)的RB数量,而配置方法2的基站能够以比配置方法1更短的子帧间隔发送所有RB的小区固有RS(R4~R7)。也就是说,配置方法1能够比配置方法2确保更多分配LTE终端的1帧内的RB数量,而配置方法2能够比配置方法1缩短LTE+终端能够在所有频域更新信道质量的子帧的间隔。
同样,配置方法3能够比配置方法2确保更多分配LTE终端的1帧内的RB数量,而配置方法2能够比配置方法3缩短LTE+终端能够在所有频域更新信道质量的子帧的间隔。
也就是说,在配置方法1(配置方法3)和配置方法2中,能够分配LTE终端的1帧内的RB数量,与LTE+终端能够更新所有RB的信道质量的子帧的间隔之间的关系是权衡(trade-off)的关系。
于是,本实施方式的设定单元105(图4)根据小区环境切换实施方式1的配置方法1(配置方法3)和配置方法2,设定配置小区固有RS(R4~R7)的RB。
以下,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设定单元105的切换方法1、2。
<切换方法1>
在本切换方法中,根据小区内的LTE终端的数量,切换配置方法。
如上所述,基站100(图4)通过配置作为终端固有RS的R4~R7,即使在配置了小区固有RS(R4~R7)的RB之外的RB中也能够分配LTE+终端。相对于此,基站100只能对配置了小区固有RS(R4~R7)的RB之外的RB分配LTE终端。因此,LTE终端的数量越多,基站100越需要更多地确保可分配LTE终端的RB、也就是配置仅由LTE+终端使用的小区固有RS的RB之外的RB。换言之,LTE终端的数量越多,基站100越需要减少配置仅由LTE+终端使用的小区固有RS的RB。
另一方面,LTE终端的数量越少,基站100越需要更多地确保配置仅由LTE+终端使用的小区固有RS的RB。由此,终端200(图5)能够在更多的RB中接收仅由LTE+终端使用的小区固有RS,因此,提高LTE+终端的频率调度效果。
于是,设定单元105在LTE终端的数量多时,使用配置方法1(配置方法3)设定配置R4~R7的RB,在LTE终端的数量少时,使用配置方法2设定配置R4~R7的RB。具体而言,设定单元105比较LTE终端的数量与预先设定的阈值而切换配置方法。也就是说,设定单元105在LTE终端的数量在阈值以上时,切换为配置方法1(配置方法3),在LTE终端的数量小于阈值时,切换为配置方法2。也就是说,设定单元105根据小区内的LTE终端的数量而使仅由LTE+终端使用的小区固有RS的数量变化。
由此,在LTE终端的数量多时,基站100通过使用配置方法1(配置方法3),能够在将仅由LTE+终端使用的小区固有RS配置给一部分RB的同时,最大限度确保能够分配LTE终端的RB。而在LTE终端的数量少的情况下,基站100通过使用配置方法2,能够在确保能够分配LTE终端的RB的同时,最大限度确保配置仅由LTE+终端使用的小区固有RS的RB。
这样,根据本切换方法,基站在小区内的LTE终端多时,切换为优先获得能够分配LTE终端的RB的配置方法。而在小区内的LTE终端少时,基站切换为通过缩短LTE+终端能够在所有频带接收小区固有RS的子帧间隔而优先获得频率调度效果的配置方法。由此,无论小区内的LTE终端的数量如何,都能够在确保分配LTE终端的RB的同时,获得LTE+终端的频率调度效果。
<切换方法2>
在本切换方法中,根据小区内的LTE+终端的移动速度,切换配置方法。
如上所述,LTE+终端的移动速度越快,信道质量的变动越剧烈,因此,终端200为了不使精度劣化地进行CQI测量和PMI估计,需要以更短的时间间隔、也就是以更短的子帧间隔更新各个RB的信道质量。
另一方面,LTE+终端的移动速度越慢,信道质量的变动越缓慢,因此,终端200即使以较长的时间间隔、也就是较长的子帧间隔更新各个RB的信道质量,也能够不使精度劣化地进行CQI测量和PMI估计。
于是,设定单元105在LTE+终端的移动速度慢时,使用配置方法1(配置方法3)设定配置R4~R7的RB,在LTE+终端的移动速度快时,使用配置方法2设定配置R4~R7的RB。具体而言,设定单元105比较LTE+终端的移动速度与预先设定的阈值而切换配置方法。也就是说,设定单元105当只存在移动速度在阈值以下的LTE+终端时,切换为配置方法1(配置方法3),当存在移动速度大于阈值的LTE+终端时,切换为配置方法2。也就是说,设定单元105根据LTE+终端的移动速度使配置仅由LTE+终端使用的小区固有RS的子帧的间隔变化。
由此,在LTE+终端的移动速度慢时,基站100通过使用配置方法1(配置方法3),能够将配置仅由LTE+终端使用的小区固有RS的RB抑制在所需要的最小限度,并最大限度确保能够分配LTE终端的RB。另一方面,在LTE+终端的移动速度快时,基站100通过使用配置方法2,能够在确保能够分配LTE终端的RB的同时,最大限度确保配置仅由LTE+终端使用的小区固有RS的RB。
这样,根据本切换方法,基站在小区内的LTE+终端的移动速度慢时,切换为优先获得能够分配LTE终端的RB的配置方法。而在小区内的LTE+终端的移动速度快时,基站切换为通过缩短LTE+终端能够在所有频带接收小区固有RS的子帧的间隔而优先获得频率调度效果的配置方法。由此,无论小区内的LTE+终端的移动速度如何,都能够与切换方法1同样,在确保分配LTE终端的RB的同时,获得LTE+终端的频率分集效果。
以上,说明了本实施方式的设定单元105的切换方法1、2。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根据小区环境切换仅由LTE+终端使用的小区固有RS的配置方法,因此,能够根据小区环境,在最大限度确保能够分配LTE终端的RB的同时,最大限度获得LTE+终端的频率调度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基站100(图4)也可以在切换配置方法1(配置方法3)的配置图案和配置方法2的配置图案时,将表示切换了配置图案的信息,使用BCH信号通知给所有终端200(LTE+终端)。其中,配置图案1~3在基站100与终端200之间共享。由此,基站100能够根据小区环境切换配置图案,而不需要在每次切换配置图案时将配置图案通知给终端200。另外,基站100也可以将表示切换了配置图案的信息,使用RRC(Radio Resource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信令个别地通知给LTE+终端。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另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以使小区固有RS(R0~R7)中的仅由LTE+终端使用的小区固有RS(R4~R7)的发送功率比由LTE终端和LTE+终端双方使用的小区固有RS(R0~R3)的发送功率小。假设接收基站使用四个天线传输的信号的终端(LTE终端和LTE+终端)位于全小区。而假设接收基站使用8个天线高速传输的信号的LTE+终端位于信道质量良好的小区中心附近。因此,基站通过以比由LTE终端和LTE+终端双方使用的小区固有RS(R0~R3)的发送功率小的发送功率发送仅由LTE+终端使用的小区固有RS(R4~R7),能够提高RS的传输效率。并且,在本发明中,也可以使小区固有RS(R0~R7)中的仅由LTE+终端使用的小区固有RS(R4~R7)的每1RB的RS的码元数量(也就是RS的配置密度),比由LTE终端和LTE+终端双方使用的小区固有RS(R0~R3)的配置密度低。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LTE终端和LTE+终端并存的通信系统。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LTE终端和LTE+终端并存的通信系统,例如,还能够适用于仅对应于具有N个天线的基站的终端、以及还对应于具有多于N个天线的基站的终端并存的通信系统。另外,本发明还能够适用于例如在通信系统A中动作的终端1、以及仅在终端1动作的通信系统A之前的版本的通信系统B中动作的终端2并存的情况。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构成1帧的子帧数量为5子帧,将1子帧的多个副载波划分为四个RB的情况。然而,在本发明中,构成1帧的副载波数量并不限于五个,划分1子帧的多个副载波的RB数量并不限于四个。
另外,终端有时称为UE,基站有时称为Node B,副载波有时称为音调(tone)。另外,CP有时称为保护间隙(Guard Interval:GI)。另外,小区固有RS有时称为公共RS。另外,参照信号有时称为导频信号。另外,子帧有时称为时隙(slot)。
另外,天线有时称为天线端口(antenna port)。另外,也可以将多个物理天线用作一个天线端口。所谓天线端口(antenna port)是指由一个或者多个物理天线构成的逻辑天线。也就是说,天线端口并不仅限于表示一个物理天线,有时表示由多个天线构成的阵列天线等。例如,在3GPP-LTE中,未规定天线端口由几个物理天线构成,仅规定为基站能够发送不同的参照信号(Reference signal)的最小单位。另外,天线端口有时被规定为与预编码矢量(Precoding vector)的权重相乘的最小单位。例如,具有8个物理天线(物理天线0~7)的基站,在物理天线0、4中,将权重(例如,权重系数(1,1))与R0相乘后发送,将与R0的权重正交的权重(例如,权重系数(1,-1))与R4相乘后发送。同样,在物理天线1、5中,将权重(例如,权重系数(1,1))与R1相乘后发送,将与R1的权重正交的权重(例如,权重系数(1,-1))与R5相乘后发送。另外,在物理天线2、6中,将权重(例如,权重系数(1,1))与R2相乘后发送,将与R2的权重正交的权重(例如权重系数(1,-1))与R6相乘后发送。另外,在物理天线3、7中,将权重(例如,权重系数(1,1))与R3相乘后发送,将与R1的权重正交的权重(例如权重系数(1,-1))与R7相乘后发送。由此,LTE+终端能够使用R0和R4,分离从物理天线0、4到本终端的各自的传播路径进行信道估计。同样,LTE+终端能够使用R1和R5,分离从物理天线1、5到LTE+终端的各自的传播路径进行信道估计,能够使用R2和R6,分离从物理天线2、6到LTE+终端的各自的传播路径进行信道估计,能够使用R3和R7,分离从物理天线3、7到LTE+终端的各自的传播路径进行信道估计。也就是说,基站从两个物理天线发送与相互正交的权重相乘后的两个小区固有RS。在本发明中,在使用这样的RS发送方法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LTE+终端使用高阶MIMO(8天线MIMO)的情况,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接收端(LTE+终端)接收比3GPP-LTE更多的天线用参照信号时,例如,对于接收从多个基站发送的参照信号的动作也能够适用本发明。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是一个基站构成8天线,而对于由多个基站构成8天线的情况也能够适用本发明。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表示了将3GPP-LTE设为4天线,将高阶MIMO设为对3GPP-LTE再追加4天线而合计为8天线的情况。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将3GPP-LTE设为2天线,将高阶MIMO设为对3GPP-LTE再追加2天线而合计为4天线。或者,也可以采用上述两者的组合,将3GPP-LTE设为2天线或者4天线,将高阶MIMO设为对3GPP-LTE追加2天线或者追加4天线。或者,也可以将3GPP-LTE设为2天线,将高阶MIMO设为对3GPP-LTE再追加6天线而合计为8天线。
另外,在使用天线端口的概念时,即使实际的物理天线为8个,也可以对于对应于3GPP-LTE的小区固有RS(由LTE终端和LTE+终端双方使用的小区固有RS)定义4天线端口,对于对应于高阶MIMO的小区固有RS(仅由LTE+终端使用的小区固有RS)定义另外的8天线端口。在这样的情况下,例如能够进行以下的运用,即:基站对于对应于3GPP-LTE的小区固有RS通过每天线端口两个物理天线加权后发送,对于对应于高阶MIMO的小区固有RS,从各个天线不加权地发送。
另外,小区固有RS也可以定义为用于该小区的通知信息(PBCH)或者PDCCH的解调的RS,终端固有RS也可以定义为用于发往终端的发送数据的解调的RS。
另外,进行频域与时域之间的变换的方法并不限于IFFT、FFT。
另外,本发明不仅适用于基站和终端,还能够适用于所有无线通信装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通过硬件来构成本发明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通过软件来实现。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所使用的各个功能块,典型地被实现为由集成电路构成的LSI(大规模集成电路)。这些既可以分别实行单芯片化,也可以包含其中一部分或者是全部而实行单芯片化。这里称为LSI,但根据集成度的不同也可以称为“IC”、“系统LSI”、“超大LSI(Super LSI)”、“特大LSI(Ultra LSI)”等。
另外,集成电路化的技术不限于LSI,也可以使用专用电路或通用处理器来实现。也可以利用LSI制造后能够编程的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可以利用对LSI内部的电路块的连接或设定进行重新构置的可重构置处理器(Reconfigurable Processor)。
再有,如果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步或者其他技术的派生,出现了代替LSI集成电路化的技术,当然也可以利用该技术来实现功能块的集成化。还有适用生物技术等的可能性。
在2008年6月23日提交的特愿第2008-163033号日本专利申请所包含的说明书、附图和说明书摘要的公开内容,全部引用于本申请。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适用于移动通信系统等。

Claims (12)

1.无线通信装置,包括:
配置单元,将用于计算通信质量指示符的第一参照信号配置给帧的所有子帧的资源块,所述第一参照信号用于第一通信系统的第一终端和第二通信系统的第二终端,所述第一通信系统是长期演进系统,所述第二通信系统是高级长期演进系统,将用于计算通信质量指示符的第二参照信号配置给所述所有子帧的一部分的资源块,所述所有子帧的该部分在子帧间具有给定周期,所述第二参照信号用于所述第二终端;以及
发送单元,发送所述配置的第一参照信号和所述配置的第二参照信号,
所述配置单元仅将对于所述第一终端的数据信号配置给未配置所述第二参照信号的资源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
所述配置单元在配置了数据的资源块上配置用于解调数据的第三参照信号,所述发送单元发送所述配置的第三参照信号,所述第三参照信号用于所述第二终端。
3.无线通信装置,包括:
接收单元,接收第一参照信号,所述第一参照信号被配置给帧的所有子帧的资源块,用于第一通信系统的第一终端和第二通信系统的第二终端,所述第一通信系统是长期演进系统,所述第二通信系统是高级长期演进系统,接收第二参照信号,所述第二参照信号被配置给所述所有子帧的一部分的资源块,所述所有子帧的该部分在子帧间具有给定周期,所述第二参照信号用于所述第二终端;以及
测量单元,基于所述接收的第一参照信号和所述接收的第二参照信号,计算通信质量指示符,
对于所述第一终端的数据信号仅被配置给未配置所述第二参照信号的资源块。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
所述接收单元接收第三参照信号,所述第三参照信号被配置给配置了数据的资源块,
所述无线通信装置还包括:
解调单元,基于所述接收的第三参照信号,解调所述数据。
5.如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
所述第三参照信号是终端固有参照信号。
6.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无线通信装置,
所述第一参照信号是小区固有参照信号。
7.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无线通信装置,
所述第一参照信号用于解调物理广播信道或下行链路控制信道。
8.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无线通信装置,
所述第二参照信号被配置,使得每资源块的所述第二参照信号的资源数低于每资源块的所述第一参照信号的资源数。
9.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无线通信装置,
所述第二通信系统中用于所述第二终端的基站的天线端口的最大数,大于所述第一通信系统中用于所述第一终端的基站的天线端口的最大数。
10.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无线通信装置,
所述第二参照信号是小区固有参照信号。
11.无线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用于计算通信质量指示符的第一参照信号配置给帧的所有子帧的资源块,所述第一参照信号用于第一通信系统的第一终端和第二通信系统的第二终端,所述第一通信系统是长期演进系统,所述第二通信系统是高级长期演进系统;
将用于计算通信质量指示符的第二参照信号配置给所述所有子帧的一部分的资源块,所述所有子帧的该部分在子帧间具有给定周期,所述第二参照信号用于所述第二终端;以及
发送所述配置的第一参照信号和所述配置的第二参照信号,
还包括:
仅将对于所述第一终端的数据信号配置给未配置所述第二参照信号的资源块。
12.无线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接收第一参照信号,其被配置给帧的所有子帧的资源块,用于第一通信系统的第一终端和第二通信系统的第二终端,所述第一通信系统是长期演进系统,所述第二通信系统是高级长期演进系统;
接收第二参照信号,其被配置给所述所有子帧的一部分的资源块,所述所有子帧的该部分在子帧间具有给定周期,所述第二参照信号用于所述第二终端;以及
基于所述接收的第一参照信号和所述接收的第二参照信号,计算信道质量指示符,
对于所述第一终端的数据信号仅被配置给未配置所述第二参照信号的资源块。
CN201710037526.0A 2008-06-23 2009-06-22 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Active CN1069113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63033/08 2008-06-23
JP2008163033 2008-06-23
CN2009801239568A CN102067493A (zh) 2008-06-23 2009-06-22 参照信号配置方法和无线通信基站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239568A Division CN102067493A (zh) 2008-06-23 2009-06-22 参照信号配置方法和无线通信基站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911368A CN106911368A (zh) 2017-06-30
CN106911368B true CN106911368B (zh) 2021-04-13

Family

ID=4144424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239568A Pending CN102067493A (zh) 2008-06-23 2009-06-22 参照信号配置方法和无线通信基站装置
CN201710037526.0A Active CN106911368B (zh) 2008-06-23 2009-06-22 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239568A Pending CN102067493A (zh) 2008-06-23 2009-06-22 参照信号配置方法和无线通信基站装置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Link
US (7) US9219532B2 (zh)
EP (3) EP2293473B8 (zh)
JP (3) JP5404623B2 (zh)
CN (2) CN102067493A (zh)
DK (1) DK3073665T3 (zh)
ES (1) ES2682122T3 (zh)
HU (1) HUE038339T2 (zh)
PL (1) PL3073665T3 (zh)
PT (1) PT3073665T (zh)
TR (1) TR201810308T4 (zh)
WO (1) WO200915716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293473B8 (en) * 2008-06-23 2016-09-21 Sun Patent Trust Method of arranging reference signals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 apparatus
US8259825B2 (en) 2008-08-08 2012-09-04 Motorola Mobility, Inc. Mapping and signaling of common reference symbols for multiple antennas
CN102187632B (zh) * 2008-08-14 2014-06-1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在正交频分多址通信系统中支持多个参考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KR101637348B1 (ko) * 2008-12-15 2016-07-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하향링크 mimo 시스템에 있어서, 파일럿 심볼 전송 방법
US8711672B2 (en) * 2008-12-30 2014-04-29 Acer Incorporat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pilot allocation, method and pilot pattern thereof
CN102396165B (zh) 2009-04-15 2014-12-17 Lg电子株式会社 发射参考信号的方法和设备
JP5632371B2 (ja) * 2009-06-10 2014-11-26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アメリカ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無線通信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KR101309985B1 (ko) * 2009-06-16 2013-09-17 샤프 가부시키가이샤 송신 장치, 수신 장치, 통신 시스템 및 통신 방법
JP5149257B2 (ja) * 2009-10-02 2013-02-2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EP2816843A3 (en) 2010-01-12 2015-01-07 Fujitsu Limited Mobile communications system,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mobile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TWI426750B (zh) * 2010-01-12 2014-02-11 Fujitsu Ltd 移動通訊系統、無線通訊裝置、移動通訊裝置及無線通訊方法
CN104936257A (zh) * 2010-01-12 2015-09-23 富士通株式会社 移动通信系统、移动通信装置、无线通信装置及方法
CN102884740B (zh) * 2010-04-05 2015-10-14 松下电器(美国)知识产权公司 无线通信装置及无线通信方法
US9252930B2 (en) * 2011-01-07 2016-02-02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Reference signal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method and equipment
US9673945B2 (en) 2011-02-18 2017-06-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Implicitly linking aperiodic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A-CSI) reports to CSI-reference signal (CSI-RS) resources
US9559820B2 (en) * 2011-02-18 2017-01-31 Qualcomm Incorporated Feedback reporting based on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 (CSI-RS) groups
US8983391B2 (en) * 2011-08-12 2015-03-17 Sharp Kabushiki Kaisha Signaling power allocation parameters for uplink coordinated multipoint (CoMP)
US9686814B2 (en) * 2011-11-07 2017-06-20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of reference cell maintenance
US8976698B2 (en) * 2012-08-09 2015-03-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radio link monitoring in new carrier type (NCT) in a long term evolution (LTE) system
US9426663B2 (en) 2013-06-26 2016-08-23 Cable Television Laboratories, Inc. Capacity sharing between wireless systems
EP3045005B1 (en) 2013-09-13 2018-11-07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Flexible transmission scheme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EP3044898A1 (en) 2013-09-13 2016-07-20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Reference signal allocation for flexible data lengths
US9730196B2 (en) 2014-07-29 2017-08-08 Cable Television Laboratories, Inc. LTE control channel reservation in RF bands with competing communication systems
EP3295699B1 (en) 2015-05-14 2020-09-16 Cable Television Laboratories, Inc.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in listen before talk systems
CN107926015B (zh) * 2015-08-21 2022-10-14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和无线通信方法
US10727921B2 (en) 2015-11-05 2020-07-28 Sony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WO2017209403A1 (ko) * 2016-05-30 2017-12-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의 초기 접속을 위한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US10674418B2 (en) 2016-08-10 2020-06-02 Sony Corporation Terminal device,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s and methods
EP3641153A4 (en) * 2017-06-15 2021-01-06 NTT DoCoMo, Inc. USER TERMINAL AND CHANNEL ESTIMATE PROCESS
US11197284B2 (en) 2017-06-15 2021-12-07 Ntt Docomo, Inc. User terminal and channel estimation method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706693A2 (en) * 2005-06-14 2014-03-12 NTT DoCoMo, Inc. Transmission apparatus, transmission method, reception apparatus, and reception method

Family Cites Families (4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82728B1 (en) 1992-07-08 2003-06-24 Inhale Therapeutic Systems, Inc. Spray drying of macromolecules to produce inhaleable dry powders
US6961364B1 (en) * 2000-04-18 2005-11-01 Flarion Technologies, Inc. Base station identification in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based spread spectrum multiple access systems
KR100479864B1 (ko) * 2002-11-26 2005-03-31 학교법인 중앙대학교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하향링크 신호의 구성 방법과동기화 방법 및 그 장치 그리고 이를 이용한 셀 탐색 방법
US8526412B2 (en) * 2003-10-24 2013-09-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of multiple data streams in a wireless multi-carrier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050100038A1 (en) * 2003-11-12 2005-05-12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fficiently providing channel quality information to a Node-B downlink scheduler
US7145940B2 (en) * 2003-12-05 2006-12-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Pilot transmission schemes for a multi-antenna system
US20070202013A1 (en) 2004-04-21 2007-08-30 Ingham Colin J Masked Solid Supports
US20060203794A1 (en) * 2005-03-10 2006-09-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beamforming in multi-input multi-output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7961700B2 (en) * 2005-04-28 2011-06-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carrier operation in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s
US8107418B2 (en) * 2005-07-27 2012-01-31 Sharp Kabushiki Kaish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mobile station apparatus, base station apparatus,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 program and recording medium
EP1911173B1 (en) * 2005-07-27 2018-09-12 BlackBerry Limited Pilots fo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communications
JP2009510820A (ja) * 2005-09-27 2009-03-12 ノキア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マルチキャリア伝送のためのパイロット構造
KR100901374B1 (ko) * 2005-10-06 2009-06-0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중홉 릴레이 셀룰러 네트워크에서 셀 내 간섭 없이 다중링크를 지원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EP1933489A1 (en) * 2005-10-07 2008-06-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 device and pilot transmitting method
US10979981B2 (en) * 2005-10-07 2021-04-13 Nokia Technologies Oy Apparatus,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providing common pilot channel for soft frequency reuse
EP1811734B1 (en) * 2006-01-19 2009-12-1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of dedicated pilots according to MCS level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0913089B1 (ko) * 2006-02-07 2009-08-2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중 반송파 시스템에 적용되는 파일럿 신호 전송 방법
JP2007235201A (ja) * 2006-02-27 2007-09-13 Toshiba Corp 基地局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EP2854302A1 (en) * 2006-03-17 2015-04-01 Apple Inc. Closed-loop mimo systems and methods
WO2007117127A1 (en) * 2006-04-12 2007-10-1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allocating reference signals in mimo system
EP2020089A4 (en) * 2006-04-28 2011-05-18 Mitsubishi Electric Res Lab METHOD AND SYSTEM FOR PROCESSING REFERENCE SIGNALS IN OFDM SYSTEMS USING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 GROUPING
JPWO2007129620A1 (ja) * 2006-05-01 2009-09-1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基地局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基地局装置における送信方法
JP4447575B2 (ja) * 2006-05-01 2010-04-07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送信装置及び送信方法
US7979075B2 (en) * 2006-05-03 2011-07-12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Generation, deployment and use of tailored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 tables
JP4998680B2 (ja) * 2006-06-19 2012-08-15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パイロットリソース割当方法、チャネル品質測定方法および基地局
US7720470B2 (en) * 2006-06-19 2010-05-18 Intel Corporation Reference signals for downlink beamforming validation in wireless multicarrier MIMO channel
US8174995B2 (en) * 2006-08-21 2012-05-08 Qualco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lexible pilot pattern
GB0619530D0 (en) * 2006-10-03 2006-11-15 Nokia Corp Signalling
JP4985650B2 (ja) * 2006-10-26 2012-07-25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基地局装置及びそのパイロット送信方法並びに端末装置
JP4869972B2 (ja) * 2007-02-14 2012-02-08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ユーザ装置、送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US8913695B2 (en) * 2007-03-12 2014-12-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Hybrid pilot configuration
ES2498931T3 (es) * 2007-03-26 2014-09-26 Fujitsu Limited Aparato de recepción para una estación móvil y método de comunicación para un sistema de comunicaciones móviles
US7808882B2 (en) 2007-04-17 2010-10-05 Sharp Laboratories Of America,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optimized reference signal downlink transmiss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767872B2 (en) * 2007-05-18 2014-07-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Pilot structures for ACK and CQI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699602B2 (en) * 2007-12-13 2014-04-15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Channel quality report processes, circuits and systems
US8254487B2 (en) * 2007-08-09 2012-08-2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codebook-based single-user closed-loop transmit beamforming (SU-CLTB) for OFDM wireless systems
US8798183B2 (en) * 2007-08-13 2014-08-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Feedback and rate adaptation for MIMO transmission in a time division duplexed (TDD)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009617B2 (en) * 2007-08-15 2011-08-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Beamforming of control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3138819B (zh) 2007-08-17 2017-07-07 太阳专利信托公司 基站装置、终端装置、集成电路及发送接收方法
US8094761B2 (en) * 2007-12-07 2012-01-1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Uplink feedback for supporting MIMO operation in the LTE downlink
US8559946B2 (en) * 2008-02-08 2013-10-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Discontinuous transmission signaling over an uplink control channel
ES2576730T3 (es) * 2008-02-14 2016-07-1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étodos y disposiciones en un sistema de telecomunicaciones móvil
US8233559B2 (en) * 2008-03-12 2012-07-3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 pilot in multi-antenna system
US8675537B2 (en) * 2008-04-07 2014-03-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sing MBSFN subframes to send unicast information
JP5213955B2 (ja) 2008-05-13 2013-06-19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基地局、ユーザ装置及び方法
JP2009302686A (ja) * 2008-06-10 2009-12-24 Fujitsu Ltd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方法
EP2293473B8 (en) * 2008-06-23 2016-09-21 Sun Patent Trust Method of arranging reference signals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706693A2 (en) * 2005-06-14 2014-03-12 NTT DoCoMo, Inc. Transmission apparatus, transmission method, reception apparatus, and reception metho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67493A (zh) 2011-05-18
US10826656B2 (en) 2020-11-03
US20190363838A1 (en) 2019-11-28
EP3073665A1 (en) 2016-09-28
EP3073665B1 (en) 2018-05-02
US20110103343A1 (en) 2011-05-05
US20220345254A1 (en) 2022-10-27
US9806857B2 (en) 2017-10-31
US9219532B2 (en) 2015-12-22
US20180019846A1 (en) 2018-01-18
US11991006B2 (en) 2024-05-21
US11418295B2 (en) 2022-08-16
JPWO2009157168A1 (ja) 2011-12-08
WO2009157168A1 (ja) 2009-12-30
TR201810308T4 (tr) 2018-08-27
DK3073665T3 (en) 2018-08-13
JP2015073291A (ja) 2015-04-16
ES2682122T3 (es) 2018-09-18
JP5876561B2 (ja) 2016-03-02
EP3327982A1 (en) 2018-05-30
EP2293473B1 (en) 2016-08-10
US10333657B2 (en) 2019-06-25
JP5653504B2 (ja) 2015-01-14
CN106911368A (zh) 2017-06-30
JP2014053936A (ja) 2014-03-20
EP2293473A1 (en) 2011-03-09
PL3073665T3 (pl) 2018-10-31
US20160056924A1 (en) 2016-02-25
US20210014014A1 (en) 2021-01-14
EP2293473B8 (en) 2016-09-21
EP3327982B1 (en) 2019-08-07
HUE038339T2 (hu) 2018-10-29
PT3073665T (pt) 2018-08-03
EP2293473A4 (en) 2014-07-16
US20230318756A1 (en) 2023-10-05
US11711174B2 (en) 2023-07-25
JP5404623B2 (ja) 2014-0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911368B (zh) 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JP6745485B2 (ja)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び集積回路
JP5404622B2 (ja) 無線通信基地局装置および参照信号割当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