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887356A - 用于电源开关的传动装置及包括该传动装置的电源开关 - Google Patents
用于电源开关的传动装置及包括该传动装置的电源开关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887356A CN106887356A CN201510945135.XA CN201510945135A CN106887356A CN 106887356 A CN106887356 A CN 106887356A CN 201510945135 A CN201510945135 A CN 201510945135A CN 106887356 A CN106887356 A CN 10688735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utput shaft
- stop mechanism
- stop
- convex portion
- input shaf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32—Driving mechanisms, i.e. for transmitting driving force to the contac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32—Driving mechanisms, i.e. for transmitting driving force to the contacts
- H01H3/38—Driving mechanisms, i.e. for transmitting driving force to the contacts using spring or other flexible shaft coupl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32—Driving mechanisms, i.e. for transmitting driving force to the contacts
- H01H3/42—Driving mechanisms, i.e. for transmitting driving force to the contacts using cam or eccentric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300/00—Orthogonal 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or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covered by H01H
- H01H2300/018—Application transfer; between utility and emergency power supply
Landscapes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电源开关的传动装置,其包括:输入轴,其连接至电源开关的动力源,从而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转动;单个输出轴,其传动地连接至电源开关的触头;蓄能弹簧,其连接输入轴和输出轴;以及止挡机构,其能够选择性地阻止输出轴转动。在输入轴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沿任一方向转动的过程中,在输入轴到达终点之前,止挡机构阻止输出轴转动,当输入轴到达终点之后,止挡机构释放输出轴,蓄能弹簧驱动输出轴沿与输入轴的转动方向相同的方向转动。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包括该传动装置的电源开关。根据本发明,能够由单个触头实现双电源开关的切换,结构简单、紧凑。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电源开关的传动装置,以及包括该传动装置的电源开关。
背景技术
在低压电源开关(如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负荷开关、隔离开关、接触器等)中,需要用到传动装置来实现闭合/断开转换。以双电源转换开关为例,双电源转换开关用于实现常用电源和备用电源之间的电源转换、保证关键用户用电安全。其可由自动动作的传动装置、灭弧结构等部件组成。当常用电源发生故障,双电源转换开关可以自动检测电源故障并自动转换至备用电源。现有的双电源开关的传动装置往往采用两个输出轴来实现两个动触头的通断动作,相应地,需要采用传动装置将单个输入轴的转动传递给两个输出轴,因此传动装置的尺寸往往较大、结构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电源开关的传动装置,其仅具有单个输出轴,并且传动装置的结构更紧凑。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该传动装置的电源开关。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电源开关的传动装置,其包括:输入轴,输入轴连接至电源开关的动力源,从而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转动;单个输出轴,输出轴传动地连接至电源开关的触头;蓄能弹簧,蓄能弹簧连接输入轴和输出轴;以及止挡机构,止挡机构能够选择性地阻止输出轴转动,其中,在输入轴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沿任一方向转动的过程中,在输入轴从第一位置到达第二位置或从第二位置到达第一位置之前,止挡机构阻止输出轴转动,当输入轴从第一位置到达第二位置或从第二位置到达第一位置之后,止挡机构释放输出轴,蓄能弹簧驱动输出轴沿与输入轴的转动方向相同的方向转动。
可选地,电源开关为双电源转换开关,输入轴还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三位置之间转动,第三位置与第二位置位于第一位置的相反侧,在输入轴在第一位置与第三位置之间沿任一方向转动的过程中,在输入轴从第一位置到达第三位置或从第三位置到达第一位置之前,止挡机构阻止输出轴转动,当输入轴从第一位置到达第三位置或从第三位置到达第一位置之后,止挡机构释放输出轴,蓄能弹簧驱动输出轴沿与输入轴的转动方向相同的方向转动。
可选地,蓄能弹簧是具有两个腿部的扭簧,其中一个腿部由输入轴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撑,另一个腿部由输出轴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撑。
可选地,输入轴和输出轴同轴地设置,蓄能弹簧设置在输入轴的面对输出轴的凹部内或输出轴的面对输入轴的凹部内。
可选地,输入轴设置有能够驱动止挡机构的驱动部,输出轴设置有抵靠部,止挡机构能够抵靠抵靠部以阻止输出轴转动。驱动部包括凸轮面。
替代性地,输入轴设置有能够驱动止挡机构的驱动部,输出轴设置有抵靠部,止挡机构能够抵靠抵靠部以阻止输出轴转动。驱动部包括在输入轴的周向方向上间隔开的两个凸轮面,凸轮面包括第一凸轮面和第二凸轮面。
可选地,抵靠部包括在输出轴的周向方向上间隔开的三个凸部,凸部包括第一凸部、第二凸部和第三凸部。
可选地,止挡机构包括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止挡机构,每个止挡机构包括止挡件和复位件,复位件将止挡件朝止挡位置偏压,每个止挡件在止挡位置能够抵靠一个凸部,从而阻止输出轴沿一个方向转动,但允许输出轴沿另一方向转动,止挡件还能够被移动至不阻止输出轴转动的释放位置。
可选地,每个止挡件包括枢转轴,从而能够在止挡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枢转。
可选地,每个止挡件还设置有第一从动部,第一从动部在轴向方向上设置在与输入轴的凸轮面对应的位置处,当输入轴沿任一方向旋转时,输入轴的凸轮面都能够驱动第一从动部以使止挡件从止挡位置移动至释放位置。
可选地,每个止挡件还设置有第二从动部,第二从动部在轴向方向上设置在与输出轴的凸部对应的位置处,仅当输出轴沿一个方向旋转时,输出轴的凸部能够驱动第二从动部以使止挡件从止挡位置移动至释放位置。
可选地,输入轴处于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的状态分别对应于传动装置的第一电源状态、第二电源状态和第三电源状态,当传动装置位于第一、第二、第三电源状态中的任一状态时,四个止挡机构中的两个止挡机构抵靠三个凸部中的两个凸部,以阻止输出轴的双向旋转。
可选地,当传动装置处于第一电源状态时,第一止挡机构和第四止挡机构处于止挡位置并且分别止挡第二凸部和第三凸部,第二止挡机构和第三止挡机构分别被第一凸轮面和第二凸轮面移动到释放位置。
可选地,当传动装置处于第二电源状态时,第二止挡机构和第三止挡机构处于止挡位置并且分别止挡第一凸部和第三凸部,第一止挡机构被第一凸轮面移动到释放位置,第四止挡机构处于止挡位置但未止挡任何凸部。
可选地,当传动装置处于第三电源状态时,第二止挡机构和第三止挡机构处于止挡位置并且分别止挡第二凸部和第一凸部,第四止挡机构被第二凸轮面移动到释放位置,第一止挡机构处于止挡位置但未止挡任何凸部。
可选地,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止挡机构沿输出轴的圆周依次布置,第一止挡机构和第三止挡机构设置成能够阻止输出轴沿一个方向转动而允许输出轴沿另一方向转动,第二止挡机构和第四止挡机构设置成能够阻止输出轴沿另一方向转动而允许输出轴沿一个方向转动。
可选地,第一凸轮面与第二凸轮面之间的圆心角等于第一凸部与第二凸部之间的圆心角,等于第一凸部与第三凸部之间的圆心角,等于第二止挡机构与第三止挡机构之间的圆心角,等于第一止挡机构与第二止挡机构之间的圆心角的两倍,并且等于第三止挡机构与第四止挡机构之间的圆心角的两倍。
可选地,第一凸轮面与第二凸轮面之间的圆心角等于120度。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包括如上所述的传动装置的电源开关。
根据本发明的传动装置至少具有以下各优点中的一种优点:其仅采用了单个输出轴,从而能够由单个触头实现双电源开关的转换;仅采用螺旋弹簧来实现输入轴与输出轴之间的延迟传动,结构简单、紧凑;采用止挡机构来实现螺旋弹簧的势能的蓄积,并且能够阻止输出轴双向旋转,防止触头反弹;另外,各止挡机构是可互换的,因此节省了生产和组装成本。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的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传动装置1的立体图。
图2和图3分别从不同角度示出了传动装置1的分解图。
图4示出了移除输入轴之后的传动装置1的立体图。
图5示出了移除输入轴之后的传动装置1的俯视图。
图6A-6C分别示出了传动装置1的凸轮面、凸部以及止挡机构之间的角度。
图7A-7D示出了传动装置1在第一电源状态与第二电源状态之间切换的过程。
图8A-8D示出了传动装置1在第一电源状态与第三电源状态之间切换的过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优选实施方式的描述仅仅是示范性的,而绝不是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用法的限制。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传动装置1的立体图,图2和图3分别从不同角度示出了传动装置1的分解图,图4示出了移除输入轴之后的传动装置1的立体图,图5示出了移除输入轴之后的传动装置1的俯视图。参见图1至图5,传动装置1总体上包括输入轴10、单个输出轴20、蓄能弹簧30、止挡机构40以及壳体50。下面将详细介绍各个部件。
输入轴10包括锥齿轮部12(见图3),锥齿轮部12用于与外部齿轮相啮合,以便手动地旋转输入轴。输入轴10还包括中央轴部14以及相对于中央轴部16中心对称的键部16(见图2),中央轴部14和键部16用于与电源开关的电动驱动机构相连接,从而能够电动地旋转输入轴。电动驱动机构可以包括电机、减速器、离合器等,通过离合器的接合和分离,能够使得输入轴10在手动驱动与电动驱动之间切换。在此不再详细描述这些驱动机构的结构和原理。虽然图中示出的实施方式示出了输入轴10可以连接至手动动力源和电动动力源,但其也可以仅连接至其中一种动力源。
输入轴10设置有在周向方向上间隔开的两个凸轮面18(作为驱动部),即第一凸轮面181和第二凸轮面182,这两个凸轮面用于驱动下文将描述的止挡机构40。
输出轴20整体或部分地容纳在壳体50中,从而以可转动的方式由壳体50支撑。输出轴20的一端伸出有中央轴部22,中央轴部22穿过蓄能弹簧30的螺旋部32(下面将描述)并且插入到输入轴10的凹部(未示出)中。能够理解,输出轴20与输入轴10的连接方式不限于此,只要输出轴20与输入轴10同轴地设置并且能够相对旋转即可。输出轴20的另一端设置有三角形孔24,用于传动地连接至电源开关的触头,触头能够随输出轴20的转动而在闭合位置与断开位置之间转动。能够理解,也可以采取其它形状的孔来代替三角形孔24,如方形孔、十字形孔等,只要能够将输出轴20传动地连接至触头、防止二者相对旋转即可。在本文中,提到A“传动地”连接至B的意思是,B能够随A共同运动。当电源开关是双电源转换开关时,触头能够随输出轴20在第一闭合位置、断开位置与第二闭合位置之间转动,这三个位置分别对应于双电源转换开关的I位(其中一路电源接通的状态,或称第二电源状态)、0位(两路电源均断开的状态,或称第一电源状态)和II位(另一路电源接通的状态,或称第三电源状态)。根据本发明,通过单个输出轴实现了三个触头位置之间的转换,所以结构更加紧凑。
在输出轴20上设置有在周向方向上间隔开的三个凸部26(作为抵靠部),即第一凸部261,第二凸部262以及第三凸部263(见图2)。凸部26的侧面能够由止挡机构40止挡,以阻止输出轴20的转动。
蓄能弹簧30呈扭簧30的形式,扭簧30包括螺旋部32和两个腿部34,即第一腿部341和第二腿部342(见图3)。第一腿部341以可转动的方式由输入轴10支撑,第二腿部342由可转动的方式由输出轴20支撑,由此,蓄能弹簧30连接输入轴10和输出轴20。通过这样设置的蓄能弹簧30,能够将输入轴10的转动延迟地传递至输出轴20。在图中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在输入轴10的与中央轴部14所在侧相反的一侧设置有中央凹部19,中央凹部19面对输出轴20,扭簧30容纳在中央凹部19内,然而能够理解,扭簧30也可以容纳在输出轴20的面向输入轴10的凹部内、由输入轴10和输出轴20共同容纳、或者设置在输入轴10和输出轴20的外部,只要其将输入轴10和输出轴20连接在一起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仅采用了单个蓄能弹簧,但也可以采用多个蓄能弹簧以实现同样的功能。本发明通过蓄能弹簧实现输入轴与输出轴之间的延迟传动,结构简单、紧凑。
止挡机构40包括四个止挡机构,即第一止挡机构41、第二止挡机构42、第三止挡机构43和第四止挡机构44,它们沿输出轴20的圆周依次布置。以第一止挡机构41为例,其包括止挡件411和复位件412。复位件412将止挡件411朝向输出轴20偏压,即朝向止挡位置偏压,在止挡位置处,止挡件411能够抵靠输出轴20的凸部26以阻止输出轴20沿一个方向的转动,而允许输出轴20沿另一方向转动。第二至第四止挡机构42-44与第一止挡机构41类似,并且分别包括止挡件421和复位件422、止挡件431和复位件432、以及止挡件441和复位件442。第一至第四止挡机构41-44的结构相同,因此零件可以互换,节省了生产和组装成本。
如图5所示,第一止挡机构41和第三止挡机构43允许输出轴20顺时针转动而不允许其逆时针转动,第二止挡机构42和第四止挡机构44允许输出轴20逆时针转动而不允许其顺时针转动(当然,由于本传动装置的对称性,可以同时改变这些止挡机构所允许/阻止的转动方向)。在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止挡机构41的复位件412和第四止挡机构44的复位件442共同形成扭簧S1,第二止挡机构42的复位件422和第三止挡机构43的复位件432共同形成扭簧S2(参见图2),扭簧S1和S2由壳体50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撑。能够理解,也可以为每个止挡机构设置单独的扭簧或其它形式的复位件。
下面介绍止挡件411的具体结构。参见图3,止挡件411包括枢转轴411a、第一从动部411b、第二从动部411c、以及止挡部411d。具体而言,止挡件411大致呈带有凸出部的楔形形状,在楔形的窄边形成有枢转轴411a,枢转轴411a由壳体50以可枢转的方式支撑。楔形的宽边,即与枢转轴411a相反的一侧的端面构成止挡部411d,止挡部411d能够抵靠凸部26的侧面从而阻止输出轴20转动。第一从动部411b由楔形上的凸出部411b形成,该凸出部411b沿与枢转轴411a平行的方向延伸,并且在轴向方向上设置在与凸轮面18(第一凸轮面181和第二凸轮面182)对应的位置处,由此,当输入轴10转动到凸轮面18经过凸出部411b时,凸轮面18能够克服复位件412的弹力而使止挡件411转动到释放位置。楔形的靠近输出轴20的侧面411c(由于角度原因,图3仅示出侧面411c的边缘,可参见图5)构成第二从动部411c,第二从动部411c在轴向方向上设置在与输出轴20的凸部26对应的位置处。第二从动部411c倾斜地设置,使得当输出轴20沿一个方向旋转时,输出轴20的凸部26能够驱动第二从动部411c以使止挡件411从止挡位置移动至释放位置;而当输出轴20沿相反方向旋转时,止挡件411由复位件412偏压在止挡位置,凸部26会被止挡部411d止挡。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和图7A、7B所示,输出轴20的(除凸部26之外的部分的)半径大致等于(或略小于)输入轴10的(除凸轮18之外的部分的)半径,第一从动部411b的最靠近输入轴10的部位和第二从动部411c的最靠近输出轴20的部位大致重合,而凸部26在径向方向上的最大尺寸小于凸轮面18在径向方向上的最大尺寸(参见图7B所示的第一凸轮面181与第二凸部262)。这样,当凸轮面18通过驱动第一从动部411b而使止挡件411移动至释放位置时,凸部26不被第二从动部411c阻挡,从而不妨碍输出轴20的转动。输入轴10、输出轴20、凸轮面18、凸部26、第一从动部411b和第二从动部411c的尺寸和位置能够改变,只要能够实现以上动作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凸轮面181与第二凸轮面182之间的圆心角等于120度。三个凸部26在圆周方向上均匀地间隔开,即,任意两个凸部之间的圆心角均为120度。四个止挡机构40之间的圆心角依次是60度、120度、60度和120度。当传动装置1处于第一电源状态时,第一凸轮面181和第二凸轮面182布置成将间隔120度圆心角的两个止挡机构移动到释放位置,而间隔120度圆心角的另外两个止挡机构止挡两个凸部26。本发明通过采用两个止挡机构,能够阻止输出轴的双向旋转,从而防止触头的误动作。其中,当该传动装置1用于双电源转换开关时,第一电源状态对应于两个电源均断开的状态,但是能够理解,当传动装置1用于单电源开关时,该第一电源状态也可以对应于电源接通状态。
能够理解,由于凸部和凸轮面在周向方向上具有一定的长度,所以取其周向方向上的中点作为圆心角的测量点,以方便描述,这不会影响本发明的理解和实施。类似地,当测量两个止挡机构之间的圆心角时,测量的是当有凸部被止挡机构止挡时,凸部的周向中心之间的圆心角。
上述各角度仅是一种示例,以下参照图6A-6C对各个角度进行定义并描述这些角度之间应当满足的关系。在图6A-6C以及以下的图7A-7D和图8A-8D中,为了清楚地示出输入轴、输出轴以及止挡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叠加的方式示出了两个截面处的轮廓。具体而言,以实线示出了输出轴20的凸部26以及第二从动部的轮廓,而虚线示出了在同一时刻、输入轴10的凸轮面18以及由其驱动的第一从动部的轮廓。另外,图6A-6C、7A-7D以及8A-8D中,传动装置1相对于图5中的角度逆时针旋转了90度以方便图7A-7D和图8A-8D的对比。
图6A-6C均示出了电源开关的第一电源状态,其区别仅在于所标示的角度不同,以便清楚地显示各个角度的定义。在该状态中,第一凸轮面181和第二凸轮面182分别将第二止挡机构42和第三止挡机构44移动到释放位置,第二凸部262和第三凸部263分别由第一止挡机构41和第四止挡机构44止挡。
如果将第一凸轮面181与第二凸轮面182之间的圆心角定义为a(见图6A),将第一凸部261与第二凸部262之间的圆心角定义为b1,将第一凸部261与第三凸部263之间的圆心角定义为b2,第二凸部262与第三凸部263之间的圆心角定义为b3(见图6B),将第一止挡机构41与第二止挡机构42之间的圆心角定义为c1,第二止挡机构42与第三止挡机构43之间的圆心角定义为c2,第三止挡机构43与第四止挡机构44之间的圆心角定义为c3,第四止挡机构44与第一止挡机构41之间的圆心角定义为c4(见图6C),则这些角度满足以下关系:
a=b1=b2=c2=2*c1=2*c3(等式1)
可以看到,在以上等式中不包括b3和c4,即,第二凸部262与第三凸部263之间的圆心角b3以及第四止挡机构44与第一止挡机构41之间的圆心角c4不受限制。
假定c1的角度为m,则在本实施方式中,m=60°。在满足以上等式的条件下,可以进行修改,例如使得m=45°。
图7A-7D之间的箭头描述传动装置1在第一电源状态与第二电源状态之间切换的顺序。图7A与图6A-6C相同,均示出传动装置1处于第一电源状态,此时第二凸部262和第三凸部263分别被第一止挡机构41和第四止挡机构44止挡,因此,输出轴20被锁定而不能转动。第二止挡机构42和第三止挡机构43分别被第一凸轮面181和第二凸轮面182移动到释放位置。
从图7A的状态出发,在输入轴10沿逆时针转动的过程中,由于第一止挡机构41和第四止挡机构44均处于止挡位置,所以输出轴20不随输入轴10转动。由于输入轴10与输出轴20之间的相对转动,蓄能弹簧30蓄积能量。
如图7B所示,当输入轴10转过m角之后,第一凸轮面181将第一止挡机构41移动到打开位置,从而不再限制输出轴20的逆时针转动。蓄能弹簧30中的弹性势能迅速释放,驱动输出轴20迅速地逆时针转动。由于第二止挡机构42设计成允许第一凸部261逆时针转动,即,即使第二止挡机构42未被凸轮面移动到打开位置,其止挡件的第二从动部也能够被第一凸部261的转动所驱动,移动到打开位置,从而允许第一凸部261逆时针转动越过第二止挡机构42。如图7C所示,当输出轴20也转过m角之后,输出轴20的第一凸部261和第三凸部263分别被第二止挡机构42和第三止挡机构43止挡,再次限制输出轴20的相对转动,此时传动装置1处于第二电源状态。
由此,通过止挡机构40的作用,蓄能弹簧30延迟地将输入轴10的转动传递至输出轴20,同时使得输出轴20的转动速度比输入轴10更快。输出轴20的迅速移动是有利的,因为这能够缩短触头的接通和断开时间,减少电弧的发生。
当传动装置1从图7C所示的第二电源状态返回第一电源状态时,从图7C的状态出发,输入轴10首先顺时针转动。由于第一凸部261和第三凸部263分别被第二止挡机构42和第三止挡机构43止挡,所以输出轴20不跟随输入轴10一起运动,蓄能弹簧30蓄积弹性势能。如图7D所示,当输入轴10顺时针转过m角之后,第一凸轮面181将第二止挡机构42移动到释放位置,从而不再阻挡输出轴20的顺时针转动。此时蓄能弹簧30中的弹性势能迅速释放,驱动输出轴20迅速地顺时针转动。在先前的运动过程中阻止第二凸部262逆时针转动的第一止挡机构42允许第二凸部262顺时针转动。如图7A所示,当输出轴20也转过m角之后,输出轴20的第二凸部262和第三凸部263分别被第一止挡机构41和第四止挡机构44止挡,再次限制输出轴20的相对转动,此时传动装置1回到第一电源状态。
从以上描述中,可以理解,当传动装置1用于单电源开关时,可以仅设置一个凸轮面181而不设置凸轮面182。
图8A-8D之间的箭头描述传动装置1在第一电源状态与第三电源状态之间切换的顺序。图8A与7A相同,均示出传动装置1处于第一电源状态,此时第二凸部262和第三凸部263分别被第一止挡机构41和第四止挡机构44止挡,因此,输出轴20被锁定而不能转动。第二止挡机构42和第三止挡机构43分别被第一凸轮面181和第二凸轮面182移动到释放位置。
从图8A的状态出发,在输入轴10沿顺时针转动的过程中,由于第一止挡机构41和第四止挡机构44均处于止挡位置,所以输出轴20不随输入轴10转动。由于输入轴10与输出轴20之间的相对转动,蓄能弹簧30蓄积能量。
如图8B所示,当输入轴10转过m角之后,第二凸轮面182将第四止挡机构44移动到打开位置,从而不再限制输出轴20的顺时针转动。蓄能弹簧30中的弹性势能迅速释放,驱动输出轴20迅速地顺时针转动。由于第三止挡机构43设计成允许第一凸部261顺时针转动,即,即使第三止挡机构43未被凸轮面移动到打开位置,其止挡件的第二从动部也能够被第一凸部261的转动所驱动,移动到打开位置,从而允许第一凸部261顺时针转动越过第三止挡机构43。如图8C所示,当输出轴20也转过m角之后,输出轴20的第二凸部262和第一凸部261分别被第二止挡机构42和第三止挡机构43止挡,再次限制输出轴20的相对转动,此时传动装置1处于第三电源状态。
当传动装置1从图8C所示的第三电源状态返回第一电源状态时,从图8C的状态出发,输入轴10首先逆时针转动。由于第二凸部262和第一凸部261分别被第二止挡机构42和第三止挡机构43止挡,所以输出轴20不跟随输入轴10一起运动,蓄能弹簧30蓄积弹性势能。如图8D所示,当输入轴10逆时针转过m角之后,第二凸轮面182将第三止挡机构43移动到释放位置,从而不再阻挡输出轴20的逆时针转动。此时蓄能弹簧30中的弹性势能迅速释放,驱动输出轴20迅速地逆时针转动。在先前的运动过程中阻止第三凸部263顺时针转动的第四止挡机构44允许第三凸部263逆时针转动。如图8A所示,当输出轴20也转过m角之后,输出轴20的第二凸部262和第三凸部263分别被第一止挡机构41和第四止挡机构44止挡,再次限制输出轴20的相对转动,此时传动装置1回到第一电源状态。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仅采用单个输出轴实现双电源转换开关的三种电源状态之间的切换,并且仅采用了蓄能弹簧实现了动力的延迟传递以及触头的加速运动,减少电弧的发生。另外,采用四个止挡机构实现了在每一个电源状态处,均阻止输出轴的双向转动,从而防止触头的任何误操作(如反弹)。另外,四个止挡机构的零件可互换,降低了生产和组装成本。整个传动机构结构简单、尺寸紧凑、成本低并且可靠性高。
尽管在此已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但是应该理解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里详细描述和示出的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实质和范围的情况下可由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实现其它的变型和变体。所有这些变型和变体都落入本发明的范围内。而且,所有在此描述的构件都可以由其他技术性上等同的构件来代替。
Claims (21)
1.一种用于电源开关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输入轴,所述输入轴连接至所述电源开关的动力源,从而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转动;
单个输出轴,所述输出轴传动地连接至所述电源开关的触头;
蓄能弹簧,所述蓄能弹簧连接所述输入轴和所述输出轴;以及
止挡机构,所述止挡机构能够选择性地阻止所述输出轴转动,
其中,在所述输入轴在所述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沿任一方向转动的过程中,在所述输入轴从所述第一位置到达所述第二位置或从所述第二位置到达所述第一位置之前,所述止挡机构阻止所述输出轴转动,当所述输入轴从所述第一位置到达所述第二位置或从所述第二位置到达所述第一位置之后,所述止挡机构释放所述输出轴,所述蓄能弹簧驱动所述输出轴沿与所述输入轴的转动方向相同的方向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开关为双电源转换开关,所述输入轴还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三位置之间转动,所述第三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相反侧,在所述输入轴在所述第一位置与第三位置之间沿任一方向转动的过程中,在所述输入轴从所述第一位置到达所述第三位置或从所述第三位置到达所述第一位置之前,所述止挡机构阻止所述输出轴转动,当所述输入轴从所述第一位置到达所述第三位置或从所述第三位置到达所述第一位置之后,所述止挡机构释放所述输出轴,所述蓄能弹簧驱动所述输出轴沿与所述输入轴的转动方向相同的方向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能弹簧是具有两个腿部的扭簧,其中一个腿部由所述输入轴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撑,另一个腿部由所述输出轴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轴和所述输出轴同轴地设置,所述蓄能弹簧设置在所述输入轴的面对所述输出轴的凹部内或所述输出轴的面对所述输入轴的凹部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轴设置有能够驱动所述止挡机构的驱动部,所述输出轴设置有抵靠部,所述止挡机构能够抵靠所述抵靠部以阻止所述输出轴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包括凸轮面。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轴设置有能够驱动所述止挡机构的驱动部,所述输出轴设置有抵靠部,所述止挡机构能够抵靠所述抵靠部以阻止所述输出轴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包括在所述输入轴的周向方向上间隔开的两个凸轮面,所述凸轮面包括第一凸轮面和第二凸轮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抵靠部包括在所述输出轴的周向方向上间隔开的三个凸部,所述凸部包括第一凸部、第二凸部和第三凸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机构包括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止挡机构,每个止挡机构包括止挡件和复位件,所述复位件将所述止挡件朝止挡位置偏压,每个止挡件在止挡位置能够抵靠一个凸部,从而阻止所述输出轴沿一个方向转动,但允许所述输出轴沿另一方向转动,所述止挡件还能够被移动至不阻止所述输出轴转动的释放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止挡件包括枢转轴,从而能够在止挡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枢转。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止挡件还设置有第一从动部,所述第一从动部在轴向方向上设置在与所述输入轴的所述凸轮面对应的位置处,当所述输入轴沿任一方向旋转时,所述输入轴的凸轮面都能够驱动所述第一从动部以使所述止挡件从所述止挡位置移动至所述释放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止挡件还设置有第二从动部,所述第二从动部在轴向方向上设置在与所述输出轴的所述凸部对应的位置处,仅当所述输出轴沿一个方向旋转时,所述输出轴的凸部能够驱动所述第二从动部以使所述止挡件从所述止挡位置移动至释放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轴处于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的状态分别对应于所述传动装置的第一电源状态、第二电源状态和第三电源状态,当所述传动装置位于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电源状态中的任一状态时,四个止挡机构中的两个止挡机构抵靠所述三个凸部中的两个凸部,以阻止所述输出轴的双向旋转。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传动装置处于第一电源状态时,所述第一止挡机构和所述第四止挡机构处于止挡位置并且分别止挡所述第二凸部和所述第三凸部,所述第二止挡机构和所述第三止挡机构分别被所述第一凸轮面和所述第二凸轮面移动到释放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传动装置处于第二电源状态时,所述第二止挡机构和所述第三止挡机构处于止挡位置并且分别止挡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三凸部,所述第一止挡机构被所述第一凸轮面移动到释放位置,所述第四止挡机构处于止挡位置但未止挡任何凸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传动装置处于第三电源状态时,所述第二止挡机构和所述第三止挡机构处于止挡位置并且分别止挡所述第二凸部和所述第一凸部,所述第四止挡机构被所述第二凸轮面移动到释放位置,所述第一止挡机构处于止挡位置但未止挡任何凸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止挡机构沿所述输出轴的圆周依次布置,所述第一止挡机构和所述第三止挡机构设置成能够阻止所述输出轴沿一个方向转动而允许所述输出轴沿另一方向转动,所述第二止挡机构和所述第四止挡机构设置成能够阻止所述输出轴沿所述另一方向转动而允许所述输出轴沿所述一个方向转动。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轮面与所述第二凸轮面之间的圆心角等于所述第一凸部与所述第二凸部之间的圆心角,等于所述第一凸部与所述第三凸部之间的圆心角,等于所述第二止挡机构与所述第三止挡机构之间的圆心角,等于所述第一止挡机构与所述第二止挡机构之间的圆心角的两倍,并且等于所述第三止挡机构与所述第四止挡机构之间的圆心角的两倍。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轮面与所述第二凸轮面之间的圆心角等于120度。
21.一种电源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传动装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945135.XA CN106887356B (zh) | 2015-12-16 | 2015-12-16 | 用于电源开关的传动装置及包括该传动装置的电源开关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945135.XA CN106887356B (zh) | 2015-12-16 | 2015-12-16 | 用于电源开关的传动装置及包括该传动装置的电源开关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887356A true CN106887356A (zh) | 2017-06-23 |
CN106887356B CN106887356B (zh) | 2019-08-13 |
Family
ID=591761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945135.XA Active CN106887356B (zh) | 2015-12-16 | 2015-12-16 | 用于电源开关的传动装置及包括该传动装置的电源开关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6887356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4261863A1 (en) * | 2022-03-18 | 2023-10-18 | Schneider Electric Industries SAS | Operation mechanism for dual-power switch and dual-power switc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488401A (zh) * | 2008-01-18 | 2009-07-22 | 龙彦丞 | 切断开关 |
CN202678252U (zh) * | 2012-07-16 | 2013-01-16 | 无锡市凯旋电机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双电源开关的双向超越离合器 |
CN103329230A (zh) * | 2011-01-15 | 2013-09-25 | 赖茵豪森机械制造公司 | 蓄能器 |
CN103366978A (zh) * | 2012-03-27 | 2013-10-23 | Asco电力技术公司 | 一种电源开关切换机构 |
CN205542456U (zh) * | 2015-12-16 | 2016-08-31 | Asco电力技术公司 | 用于电源开关的传动装置及包括该传动装置的电源开关 |
-
2015
- 2015-12-16 CN CN201510945135.XA patent/CN10688735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488401A (zh) * | 2008-01-18 | 2009-07-22 | 龙彦丞 | 切断开关 |
CN103329230A (zh) * | 2011-01-15 | 2013-09-25 | 赖茵豪森机械制造公司 | 蓄能器 |
CN103366978A (zh) * | 2012-03-27 | 2013-10-23 | Asco电力技术公司 | 一种电源开关切换机构 |
CN202678252U (zh) * | 2012-07-16 | 2013-01-16 | 无锡市凯旋电机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双电源开关的双向超越离合器 |
CN205542456U (zh) * | 2015-12-16 | 2016-08-31 | Asco电力技术公司 | 用于电源开关的传动装置及包括该传动装置的电源开关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4261863A1 (en) * | 2022-03-18 | 2023-10-18 | Schneider Electric Industries SAS | Operation mechanism for dual-power switch and dual-power switch |
AU2023201723B2 (en) * | 2022-03-18 | 2024-03-28 | Schneider Electric Industries Sas | Operation mechanism for dual-power switch and dual-power switch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887356B (zh) | 2019-08-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RU2429803C2 (ru) | Переключающая муфта для протезов | |
US9394259B2 (en) | Auto-rebound switching apparatus and the switching method thereof | |
CN201167040Y (zh) | 自动转换开关设备及其机械联锁传动装置 | |
KR101700773B1 (ko) | 스위치기어용 액추에이터 및 스위치기어용 액추에이터의 클러치 장치 | |
CN205789651U (zh) | 一种旋转开关操作机构 | |
CN104425147B (zh) | 隔离开关 | |
CN105405694B (zh) | 断路器与隔离开关的联锁装置 | |
WO2014171187A1 (ja) | ハンド | |
CN205542456U (zh) | 用于电源开关的传动装置及包括该传动装置的电源开关 | |
CN104508788A (zh) | 用于保护线路的电气装置的辅助致动装置 | |
CN103177901B (zh) | 一种三工位开关操作机构 | |
EP2963665B1 (en) | Switching device and linkage mechanism thereof | |
CN106887356B (zh) | 用于电源开关的传动装置及包括该传动装置的电源开关 | |
ITUB20154686A1 (it) | Serratura con sistema di azionamento dello scrocco | |
CN108682591B (zh) | 一种三工位机构互锁的机械自动复位装置 | |
CN104409237B (zh) | 电气开关操作机构用离合装置 | |
CN205303238U (zh) | 一种断路器与隔离开关的联锁装置 | |
CN105513847A (zh) | 一种自动转换开关的操作机构 | |
JP2002266903A (ja) | 二方向クラッチ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シートリフタ | |
CN204204717U (zh) | 电动工具 | |
CN104658822B (zh) | 具有输入负荷增大装置的断路器 | |
KR102048522B1 (ko) | 방폭형 리미트 스위치 | |
CN107749383B (zh) | 一种断路器操作机构 | |
JP5736064B1 (ja) | 非連続回転の動力入力軸の入力を非同時駆動の二つの同軸出力に変換するクラッチ伝動装置 | |
CN208157277U (zh) | 一种高压开关用手动操纵三工位机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