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835876A - 水稳基层施工工艺和路面结构 - Google Patents

水稳基层施工工艺和路面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835876A
CN106835876A CN201611199452.2A CN201611199452A CN106835876A CN 106835876 A CN106835876 A CN 106835876A CN 201611199452 A CN201611199452 A CN 201611199452A CN 106835876 A CN106835876 A CN 1068358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cement
vertical tube
hollow membrane
cement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19945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835876B (zh
Inventor
徐锋
张伟斌
钮俊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SITONG ROAD AND BRIDGE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SITONG ROAD AND BRIDGE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SITONG ROAD AND BRIDGE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SITONG ROAD AND BRIDGE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1199452.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835876B/zh
Publication of CN1068358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8358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8358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8358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CCONSTRUCTION OF, OR SURFACES FOR, ROA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MACHINES OR AUXILIAR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OR REPAIR
    • E01C3/00Foundations for paving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CCONSTRUCTION OF, OR SURFACES FOR, ROA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MACHINES OR AUXILIAR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OR REPAIR
    • E01C7/00Coherent pavings made in situ
    • E01C7/08Coherent pavings made in situ made of road-metal and binders
    • E01C7/32Coherent pavings made in situ made of road-metal and binders of courses of different kind made in situ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稳基层施工工艺和路面结构,在土壤层上铺设有中空薄膜垫;在中空薄膜垫上设置有与中空薄膜垫内部连通的竖直管,所述竖直管插设在土壤层内;待沥青层干燥后,取出螺纹杆,在竖直管上插入栏杆;90天至120天后,拔出相邻栏杆,对竖直管内灌入环氧树脂,直至环氧树脂从相邻竖直杆内溢出,然后插入栏杆对竖直杆进行封闭。通过将环氧树脂灌入竖直管内,在中空的薄膜垫内填充,消除该间隙,使得土壤继续能支撑水泥层、金属网与沥青层,避免道路的向下沉降,中空薄膜垫内的空气通过其他的竖直管向外排出。

Description

水稳基层施工工艺和路面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道路施工工艺,特别涉及一种水稳基层施工工艺和路面结构。
背景技术
水稳基层在施工中通常是指设置在路面以上的水泥层,压实度是水稳基层施工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检测指标,公路工程水稳基层碾压完成后,要立即进行压实度检测,压实度检测结果除了合格点外,还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压实度比规定标准低,另一种结果就是压实度超过100%,根据出现的这两种不符合要求的结果,影响了道路的质量。
现有技术中,公告号为“CN104631274A”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碾压工艺,将水泥摊铺在地面上后,通过碾压机将水泥层整平,然后在水泥层上铺设有沥青,由于土壤内部的空洞和雨水在道路的渗透,会导致道路向下发生沉降,严重影响了道路的安全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止沉降的水稳基层施工工艺。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水稳基层施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在土壤层上铺设有中空薄膜垫,铺设长度为100-120米,铺设宽度为20-35米;
步骤二、在中空薄膜垫上设置有与中空薄膜垫内部连通的竖直管,所述竖直管插设在土壤层内,所述竖直管高于土壤层表面40-50厘米,所述竖直管沿中空薄膜垫的长度方向每5-6米插设有一根,所述竖直管沿中空薄膜垫的宽度方向每10-15米插设有一根;
步骤三、在中空薄膜垫上铺设有金属网,金属网与竖直杆的侧壁焊接;
步骤四、将水泥混合料铺设在金属网层上形成水泥层,水泥层的厚度高于竖直管的顶端10-12厘米,在竖直管的上端的开口位置设置有高于竖直杆端部7-9厘米的胶塞;
步骤五、水泥层干燥至含水量为8-10%时,通过多台压路机对水泥层进行第一次静压碾平,碾平至高于胶塞顶部4-5厘米,前后相邻压路机之间的距离为15-20米,前后相邻压路机在碾压时重叠50%轮宽,压路机碾压速度为0.33米每秒至0.36米每秒;
步骤六、水泥层干燥至含水量为7-8%时,通过多台压路机对水泥层进行第二次静压碾平,碾平至高于胶塞顶部2-3厘米,前后相邻压路机之间的距离为15-20米,前后相邻压路机在碾压时重叠50%轮宽,压路机碾压速度为0.35米每秒至0.37米每秒;
步骤七、水泥层干燥至含水量为6-7%时,通过多台压路机对水泥层进行第三次振动碾平,碾平至高于胶塞顶部0.5-1厘米,前后相邻压路机之间的距离为15-20米,前后相邻压路机在碾压时重叠50%轮宽,压路机碾压速度为0.35米每秒至0.38米每秒;
步骤八、水泥层干燥至含水量为4-5%时,通过多台压路机对水泥层进行碾平,碾平至与胶塞顶部齐平,碾压速度为0.38-0.41米每秒;
步骤九、对干燥后隆起的水泥铲平,并将胶塞取出,在竖直管内旋上凸出于路面5-10厘米的螺纹杆,重复步骤一,直至铺设至道路设计长度;
步骤十、待水泥层干燥后,沿长度方向在相邻螺纹杆之间铺设有沥青层并整平;
步骤十一、待沥青层干燥后,取出螺纹杆,在竖直管上插入栏杆;
步骤十二、90天至120天后,拔出相邻栏杆,对竖直管内灌入环氧树脂,直至环氧树脂从相邻竖直杆内溢出,然后插入栏杆对竖直杆进行封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中空薄膜垫设置在土壤层上,中空薄膜垫上铺设有金属网,金属网与中空薄膜垫面接触,金属网防止较为轻薄的中空薄膜垫在施工过程中向上飞起,竖直管沿矩形阵列式插设在地面上,竖直管可以插入土壤较深的位置,起到了更强的固定中空薄膜垫的作用;金属网在浇灌水泥的过程中,水泥干燥后与金属网紧紧结合在一起,提高了水泥层的结构强度,水泥混合料浸入金属网层下方,与中空薄膜垫接触,将中空薄膜垫压合在水泥层下方;金属网与竖直管焊接,使两者成为一体,避免中空薄膜垫表面的摩擦力较小,导致金属网和未干燥的水泥层在水平方向的移动;在步骤四中,胶塞防止水泥混合料倒灌入竖直管内,避免后续对竖直管内灌入环氧树脂造成影响,同时胶塞能够克服一定的压力,避免压路机在下压的过程中,对竖直杆的轴向造成影响,导致竖直管发生弯曲和变形;步骤五中,由于水泥层需要消除内部的气泡,通过压路机下压的方式,减少水泥层内的气泡,同时由于设置有金属层,所以水泥层的变形量较大,如果水泥层的含水量小于8%,将会导致水泥层的表面发生碎裂和凹陷的情况,同时水泥层的含水量不能大于10%,否则在水泥层受力后,水泥层内的水泥将会向两侧移动,导致碾平出现质量问题,水泥层的额厚度不能保证,同时碾平需要高于胶塞顶部4-5厘米,方便下次碾平;步骤六与步骤七,重复进行碾平动作,使得水泥层更加平稳,前后相邻压路机之间的距离为15-20米,给予混凝土层一定的干燥时间,使碾平的路面干燥,提高第二次碾平后水泥层的结构强度;步骤八对水泥层进行最终的碾平,碾平至胶塞顶部的高度,同时因为混凝土层已经将中空薄膜垫的一部分压入土壤层内,所以水泥层在中空薄膜垫上的相对滑移较小,可以提高压路机的行进速度,提高压合效率;螺纹杆对沥青压合过程中,起到了对长度方向导向和标示的作用,使压路机沿道路的长度放下碾平,当沥青层干燥后,将螺纹杆旋出,在竖直管内插入栏杆,使栏杆可以插入更深,加强其固定效果;在道路使用过一定时间后,例如90-120天左右,经过土壤的沉积和车辆的压力后,土壤层与水泥层之间产生一定的间隙,通过将环氧树脂灌入竖直管内,在中空的薄膜垫内填充,消除该间隙,使得土壤继续能支撑水泥层、金属网与沥青层,避免道路的向下沉降,中空薄膜垫内的空气通过其他的竖直管向外排出。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五、步骤六、步骤七、步骤八中当水泥层含水量低于施工条件值后,在水泥层表面洒水,15分钟-20分钟后重新检测水泥层含水量。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水泥层内补水,提高水泥层的粘度,方便后续的碾平,避免水泥层的碎裂。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一中土壤层与中空薄膜垫之间铺设有颗粒直径为1-3厘米的砂砾形成砂砾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一,在中空薄膜垫与土壤层之间形成有供积水流动的空隙,加强土壤的渗水效果;其二,提高土壤与中空薄膜垫之间的连接效果,避免中空薄膜垫在水平方向上发生滑移,对碾平作用造成负面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砂砾层的厚度为2-5厘米。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如果砂砾层的厚度小于2厘米,渗水效果变差,如果砂砾层的厚度大于5厘米,颗粒之间的间隙过多,碾平过程中,水泥层的沉降量过大,影响水泥层的表面质量,同时影响环氧树脂的注入。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九中对螺纹杆周围的水泥层通过水泥混合料整平。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螺纹杆旋出竖直杆,对周围水泥层产生切应力,使螺纹杆的侧壁与水泥层之间脱离;同时水泥混合料填补了水泥层碎裂后的间隙。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止沉降的路面结构。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水稳基层施工工艺形成的路面结构,包括由下至上分布的土壤层、中空薄膜层、水泥层和沥青层,所述水泥层内填充有金属网层,所述中空薄膜层内填充有环氧树脂,所述土壤层上均匀分布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内设置有延伸至沥青层下方的竖直管,所述竖直管的侧壁与金属网层连接,所述竖直管上连接有栏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金属网层对水泥层起到了支撑和固定的作用,提高水泥层承载力和水平方向的切应力;环氧树脂具有防水的作用,防止道路下方的土壤进水,即防止道路下方的土壤在进水后发生沉降;定位槽使竖直管能够插入土壤层内,增大竖直管与土壤层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固定效果,同时通过竖直管与金属网层之间的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土壤层与中空薄膜层之间设置有砂砾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砂砾层增加中空薄膜层与地面之间的接触面积,同时通过砂砾层的之间的间隙,使得积水在砂砾层内部发生流动,避免积水向土壤内部联动,减少土壤层发生的沉降。
作为优选,所述中空薄膜层包括由PET材料制成的与水泥层接触的上薄膜、与沙砾层接触的下薄膜,所述下薄膜和下薄膜的边缘位置密封固定,所述上薄膜上设置有供竖直管穿过的穿设孔,所述穿设孔与竖直管的端部热熔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中空薄膜层与竖直管之间相对密封,避免环氧树脂流出中空薄膜层,通过中空薄膜层的形变,起到了将土壤层与中空薄膜层之间产生的间隙填补的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竖直管的上端内设置有螺纹,所述竖直管的下端设置在中空薄膜层内,所述竖直管的侧壁上均匀分布有出液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注入竖直管内的环氧树脂通过出液孔向中空薄膜层内流动,从而使中空薄膜层膨胀起来,均匀分布的出液孔,提高中空薄膜层膨胀的效率。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将环氧树脂灌入竖直管内,在中空的薄膜垫内填充,消除该间隙,使得土壤继续能支撑水泥层、金属网与沥青层,避免道路的向下沉降,中空薄膜垫内的空气通过其他的竖直管向外排出。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A部放大示意图,用于体现竖直管与土壤层之间的插设关系;
图3是实施例1-4中,螺纹杆与竖直管的配合关系;
图4是实施例1-4中,竖直管、胶塞和水泥层之间的相互关系。
图中,1、土壤层;2、砂砾层;3、中空薄膜层;31、环氧树脂;32、上薄膜;33、下薄膜;34、穿设孔;4、水泥层;5、沥青层;6、金属网层;7、栏杆;81、胶塞;82、螺纹杆;9、出液孔;10、竖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实施例1:一种水稳基层施工工艺,按以下步骤实施:
步骤一、在土壤层上铺设有中空薄膜垫,铺设长度为100米,铺设宽度为20米;
步骤二、在中空薄膜垫上设置有与中空薄膜垫内部连通的竖直管,所述竖直管插设在土壤层内,所述竖直管高于土壤层表面40厘米,所述竖直管沿中空薄膜垫的长度方向每5米插设有一根,所述竖直管沿中空薄膜垫的宽度方向每10米插设有一根;
步骤三、在中空薄膜垫上铺设有金属网,金属网与竖直杆的侧壁焊接;
步骤四、如图1所示,将水泥混合料铺设在金属网层上形成水泥层,水泥层的厚度高于竖直管的顶端10厘米,如图4所示,在竖直管的上端的开口位置设置有高于竖直杆端部7厘米的胶塞;
步骤五、水泥层干燥至含水量为8-10%时,通过多台压路机对水泥层进行第一次静压碾平,碾平至高于胶塞顶部4-5厘米,前后相邻压路机之间的距离为15米,前后相邻压路机在碾压时重叠50%轮宽,压路机碾压速度为0.33米每秒;
步骤六、水泥层干燥至含水量为7%时,通过多台压路机对水泥层进行第二次静压碾平,碾平至高于胶塞顶部2厘米,前后相邻压路机之间的距离为15米,前后相邻压路机在碾压时重叠50%轮宽,压路机碾压速度为0.35米每秒;
步骤七、水泥层干燥至含水量为6%时,通过多台压路机对水泥层进行第三次振动碾平,碾平至高于胶塞顶部0.5厘米,前后相邻压路机之间的距离为15米,前后相邻压路机在碾压时重叠50%轮宽,压路机碾压速度为0.35米每秒;
步骤八、水泥层干燥至含水量为4%时,通过多台压路机对水泥层进行碾平,碾平至与胶塞顶部齐平,碾压速度为0.38米每秒;
步骤九、对干燥后隆起的水泥铲平,并将胶塞取出,如图3所示,在竖直管内旋上凸出于路面5厘米的螺纹杆,并将螺纹杆周围的水泥层通过水泥混合料整平,重复步骤一,直至铺设至道路设计长度;
步骤十、待水泥层干燥后,沿长度方向在相邻螺纹杆之间铺设有沥青层并整平;
步骤十一、待沥青层干燥后,取出螺纹杆,在竖直管上插入栏杆;
步骤十二、90天天后,拔出相邻栏杆,对竖直管内灌入环氧树脂,直至环氧树脂从相邻竖直杆内溢出,然后插入栏杆对竖直杆进行封闭。
实施例2:一种水稳基层施工工艺,按以下步骤实施:
步骤一、在土壤层上铺设有颗粒直径为3厘米的砂砾形成砂砾层,砂砾层上铺设有中空薄膜垫,铺设长度为120米,铺设宽度为35米;
步骤二、在中空薄膜垫上设置有与中空薄膜垫内部连通的竖直管,所述竖直管插设在土壤层内,所述竖直管高于土壤层表面50厘米,所述竖直管沿中空薄膜垫的长度方向每6米插设有一根,所述竖直管沿中空薄膜垫的宽度方向每15米插设有一根;
步骤三、在中空薄膜垫上铺设有金属网,金属网与竖直杆的侧壁焊接;
步骤四、如图1所示,将水泥混合料铺设在金属网层上形成水泥层,水泥层的厚度高于竖直管的顶端12厘米,如图4所示,在竖直管的上端的开口位置设置有高于竖直杆端部9厘米的胶塞;
步骤五、水泥层干燥至含水量为10%时,通过多台压路机对水泥层进行第一次静压碾平,碾平至高于胶塞顶部5厘米,前后相邻压路机之间的距离为20米,前后相邻压路机在碾压时重叠50%轮宽,压路机碾压速度为0.36米每秒;
步骤六、水泥层干燥至含水量为8%时,通过多台压路机对水泥层进行第二次静压碾平,碾平至高于胶塞顶部3厘米,前后相邻压路机之间的距离为20米,前后相邻压路机在碾压时重叠50%轮宽,压路机碾压速度为0.37米每秒;
步骤七、水泥层干燥至含水量为7%时,通过多台压路机对水泥层进行第三次振动碾平,碾平至高于胶塞顶部1厘米,前后相邻压路机之间的距离为20米,前后相邻压路机在碾压时重叠50%轮宽,压路机碾压速度为0.38米每秒;
步骤八、水泥层干燥至含水量为5%时,通过多台压路机对水泥层进行碾平,碾平至与胶塞顶部齐平,碾压速度为0.41米每秒;
步骤九、对干燥后隆起的水泥铲平,并将胶塞取出,如图3所示,在竖直管内旋上凸出于路面10厘米的螺纹杆,并将螺纹杆周围的水泥层通过水泥混合料整平,重复步骤一,直至铺设至道路设计长度;
步骤十、待水泥层干燥后,沿长度方向在相邻螺纹杆之间铺设有沥青层并整平;
步骤十一、待沥青层干燥后,取出螺纹杆,在竖直管上插入栏杆;
步骤十二、120天后,拔出相邻栏杆,对竖直管内灌入环氧树脂,直至环氧树脂从相邻竖直杆内溢出,然后插入栏杆对竖直杆进行封闭。
实施例3:一种水稳基层施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在土壤层上铺设有颗粒直径为2厘米的砂砾形成2.5厘米厚度的砂砾层,砂砾层上铺设有中空薄膜垫,铺设长度为107米,铺设宽度为26米;
步骤二、在中空薄膜垫上设置有与中空薄膜垫内部连通的竖直管,所述竖直管插设在土壤层内,所述竖直管高于土壤层表面46厘米,所述竖直管沿中空薄膜垫的长度方向每5.4米插设有一根,所述竖直管沿中空薄膜垫的宽度方向每12米插设有一根;
步骤三、在中空薄膜垫上铺设有金属网,金属网与竖直杆的侧壁焊接;
步骤四、如图1所示,将水泥混合料铺设在金属网层上形成水泥层,水泥层的厚度高于竖直管的顶端11.5厘米,如图4所示,在竖直管的上端的开口位置设置有高于竖直杆端部8厘米的胶塞;
步骤五、水泥层干燥至含水量为8.3%时,通过多台压路机对水泥层进行第一次静压碾平,碾平至高于胶塞顶部4-.6厘米,前后相邻压路机之间的距离为23米,前后相邻压路机在碾压时重叠50%轮宽,压路机碾压速度为0.35米每秒;
步骤六、水泥层干燥至含水量为7.2%时,通过多台压路机对水泥层进行第二次静压碾平,碾平至高于胶塞顶部2.5厘米,前后相邻压路机之间的距离为18米,前后相邻压路机在碾压时重叠50%轮宽,压路机碾压速度为0.355米每秒;
步骤七、水泥层干燥至含水量为6.2%时,通过多台压路机对水泥层进行第三次振动碾平,碾平至高于胶塞顶部0.75厘米,前后相邻压路机之间的距离为17米,前后相邻压路机在碾压时重叠50%轮宽,压路机碾压速度为0.375米每秒;
步骤八、水泥层干燥至含水量为4.6%时,通过多台压路机对水泥层进行碾平,碾平至与胶塞顶部齐平,碾压速度为0.4米每秒;
步骤九、对干燥后隆起的水泥铲平,并将胶塞取出,如图3所示,在竖直管内旋上凸出于路面8.5厘米的螺纹杆,螺纹杆周围的水泥层通过水泥混合料整平,重复步骤一,直至铺设至道路设计长度;
步骤十、待水泥层干燥后,沿长度方向在相邻螺纹杆之间铺设有沥青层并整平;
步骤十一、待沥青层干燥后,取出螺纹杆,在竖直管上插入栏杆;
步骤十二、100天后,拔出相邻栏杆,对竖直管内灌入环氧树脂,直至环氧树脂从相邻竖直杆内溢出,然后插入栏杆对竖直杆进行封闭。
实施例4:一种水稳基层施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在土壤层上铺设有颗粒直径为1.7厘米的砂砾形成2.5厘米厚度的砂砾层,砂砾层上铺设有中空薄膜垫,铺设长度为112米,铺设宽度为31米;
步骤二、在中空薄膜垫上设置有与中空薄膜垫内部连通的竖直管,所述竖直管插设在土壤层内,所述竖直管高于土壤层表面4.8厘米,所述竖直管沿中空薄膜垫的长度方向每5.7米插设有一根,所述竖直管沿中空薄膜垫的宽度方向每12米插设有一根;
步骤三、在中空薄膜垫上铺设有金属网,金属网与竖直杆的侧壁焊接;
步骤四、如图1所示,将水泥混合料铺设在金属网层上形成水泥层,水泥层的厚度高于竖直管的顶端12厘米,如图4所示,在竖直管的上端的开口位置设置有高于竖直杆端部7厘米的胶塞;
步骤五、水泥层干燥至含水量为10%时,通过多台压路机对水泥层进行第一次静压碾平,碾平至高于胶塞顶部4-5厘米,前后相邻压路机之间的距离为18米,前后相邻压路机在碾压时重叠50%轮宽,压路机碾压速度为0.33米;
步骤六、水泥层干燥至含水量为7%时,通过多台压路机对水泥层进行第二次静压碾平,碾平至高于胶塞顶部3厘米,前后相邻压路机之间的距离为18米,前后相邻压路机在碾压时重叠50%轮宽,压路机碾压速度为0.35米每秒;
步骤七、水泥层干燥至含水量为6.7%时,通过多台压路机对水泥层进行第三次振动碾平,碾平至高于胶塞顶部0.8厘米,前后相邻压路机之间的距离为20米,前后相邻压路机在碾压时重叠50%轮宽,压路机碾压速度为0.37米每秒至;
步骤八、水泥层干燥至含水量为5%时,通过多台压路机对水泥层进行碾平,碾平至与胶塞顶部齐平,碾压速度为0.39米每秒;
步骤九、对干燥后隆起的水泥铲平,并将胶塞取出,如图3所示,在竖直管内旋上凸出于路面10厘米的螺纹杆,螺纹杆周围的水泥层通过水泥混合料整平,重复步骤一,直至铺设至道路设计长度;
步骤十、待水泥层干燥后,沿长度方向在相邻螺纹杆之间铺设有沥青层并整平;
步骤十一、待沥青层干燥后,取出螺纹杆,在竖直管上插入栏杆;
步骤十二、120天后,拔出相邻栏杆,对竖直管内灌入环氧树脂,直至环氧树脂从相邻竖直杆内溢出,然后插入栏杆对竖直杆进行封闭。
实施例5: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通过实施例2-4中的施工方法形成的路面结构,由下至上包括土壤层1、砂砾层2、中空薄膜层3、水泥层4和沥青层5。
如图2所示,中空薄膜层3即中空薄膜垫,中空薄膜层3包括上薄膜32、下薄膜33,上薄膜32和下薄膜33的边缘位置热熔密封固定,且铺设长度为100-120米,为了提高中空薄膜垫的结构强度,上薄膜32和下薄膜33可采用结构强度较高的PET等再生材料制成,同时其预埋在土壤层1下方后,可作为一种再生材料的降解方式,上薄膜32和下薄膜33之间形成有供环氧树脂31填充的空腔,环氧竖直填充在上薄膜32与下薄膜33之间;土壤层1上插设有竖直管10,竖直管10长度方向的两端开口,竖直管10向上的开口内设置有螺纹,螺纹上可旋接有螺纹杆82,竖直管10向下的开口经过沙砾层插入土壤层1上均匀分布的定位槽内,同时中空薄膜层3的下薄膜33也被连带插入土壤层1内,避免中空薄膜垫之间发生滑移。
如图2所示,竖直管10的侧壁设置有与中空薄膜垫连通的出液孔9,上薄膜32上设置有供竖直管10穿过的穿设孔34,穿设孔34的侧壁与竖直管10的侧壁热熔固定。
如图1所示,竖直管10的侧壁与金属网层6焊接固定,金属网层6上设置有供水泥经过的通孔,竖直管10上插接有凸出与沥青层5的栏杆7。

Claims (9)

1.一种水稳基层施工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在土壤层(1)上铺设有中空薄膜垫,铺设长度为100-120米,铺设宽度为20-35米;
步骤二、在中空薄膜垫上设置有与中空薄膜垫内部连通的竖直管(10),所述竖直管(10)插设在土壤层(1)内,所述竖直管(10)高于土壤层(1)表面40-50厘米,所述竖直管(10)沿中空薄膜垫的长度方向每5-6米插设有一根,所述竖直管(10)沿中空薄膜垫的宽度方向每10-15米插设有一根;
步骤三、在中空薄膜垫上铺设有金属网,金属网与竖直杆的侧壁焊接;
步骤四、将水泥混合料铺设在金属网层(6)上形成水泥层(4),水泥层(4)的厚度高于竖直管(10)的顶端10-12厘米,在竖直管(10)的上端的开口位置设置有高于竖直杆端部7-9厘米的胶塞(81);
步骤五、水泥层(4)干燥至含水量为8-10%时,通过多台压路机对水泥层(4)进行第一次静压碾平,碾平至高于胶塞(81)顶部4-5厘米,前后相邻压路机之间的距离为15-20米,前后相邻压路机在碾压时重叠50%轮宽,压路机碾压速度为0.33米每秒至0.36米每秒;
步骤六、水泥层(4)干燥至含水量为7-8%时,通过多台压路机对水泥层(4)进行第二次静压碾平,碾平至高于胶塞(81)顶部2-3厘米,前后相邻压路机之间的距离为15-20米,前后相邻压路机在碾压时重叠50%轮宽,压路机碾压速度为0.35米每秒至0.37米每秒;
步骤七、水泥层(4)干燥至含水量为6-7%时,通过多台压路机对水泥层(4)进行第三次振动碾平,碾平至高于胶塞(81)顶部0.5-1厘米,前后相邻压路机之间的距离为15-20米,前后相邻压路机在碾压时重叠50%轮宽,压路机碾压速度为0.35米每秒至0.38米每秒;
步骤八、水泥层(4)干燥至含水量为4-5%时,通过多台压路机对水泥层(4)进行碾平,碾平至与胶塞(81)顶部齐平,碾压速度为0.38-0.41米每秒;
步骤九、对干燥后隆起的水泥铲平,并将胶塞(81)取出,在竖直管(10)内旋上凸出于路面5-10厘米的螺纹杆(82),重复步骤一,直至铺设至道路设计长度;
步骤十、待水泥层(4)干燥后,沿长度方向在相邻螺纹杆(82)之间铺设有沥青层(5)并整平;
步骤十一、待沥青层(5)干燥后,取出螺纹杆(82),在竖直管(10)上插入栏杆(7);
步骤十二、90天至120天后,拔出相邻栏杆(7),对竖直管(10)内灌入环氧树脂(31),直至环氧树脂(31)从相邻竖直杆内溢出,然后插入栏杆(7)对竖直杆进行封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稳基层碾压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五、步骤六、步骤七、步骤八中当水泥层(4)含水量低于施工条件值后,在水泥层(4)表面洒水,15分钟-20分钟后重新检测水泥层(4)含水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稳基层碾压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中土壤层(1)与中空薄膜垫之间铺设有颗粒直径为1-3厘米的砂砾形成砂砾层(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稳基层碾压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砂砾层(2)的厚度为2-5厘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稳基层碾压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九中对螺纹杆(82)周围的水泥层(4)通过水泥混合料整平。
6.一种通过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稳基层施工工艺形成的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下至上分布的土壤层(1)、中空薄膜层(3)、水泥层(4)和沥青层(5),所述水泥层(4)内填充有金属网层(6),所述中空薄膜层(3)内填充有环氧树脂(31),所述土壤层(1)上均匀分布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内设置有延伸至沥青层(5)下方的竖直管(10),所述竖直管(10)的侧壁与金属网层(6)连接,所述竖直管(10)上连接有栏杆(7)。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壤层(1)与中空薄膜层(3)之间设置有砂砾层(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薄膜层(3)包括由PET材料制成的与水泥层(4)接触的上薄膜(32)、与沙砾层接触的下薄膜(33),所述下薄膜(33)和下薄膜(33)的边缘位置密封固定,所述上薄膜(32)上设置有供竖直管(10)穿过的穿设孔(34),所述穿设孔(34)与竖直管(10)的端部热熔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直管(10)的上端内设置有螺纹,所述竖直管(10)的下端设置在中空薄膜层(3)内,所述竖直管(10)的侧壁上均匀分布有出液孔(9)。
CN201611199452.2A 2016-12-22 2016-12-22 水稳基层施工工艺和路面结构 Active CN10683587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199452.2A CN106835876B (zh) 2016-12-22 2016-12-22 水稳基层施工工艺和路面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199452.2A CN106835876B (zh) 2016-12-22 2016-12-22 水稳基层施工工艺和路面结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835876A true CN106835876A (zh) 2017-06-13
CN106835876B CN106835876B (zh) 2018-11-09

Family

ID=591368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199452.2A Active CN106835876B (zh) 2016-12-22 2016-12-22 水稳基层施工工艺和路面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835876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919667A1 (en) * 1996-08-16 1999-06-02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oration NOx REMOVING PAVEMENT STRUCTURE
CN201400841Y (zh) * 2009-01-09 2010-02-10 长沙理工大学 一种连续配筋混凝土复合式沥青路面结构
CN102852059A (zh) * 2012-09-28 2013-01-02 中建五局土木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水撼砂回填技术的路面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03321122A (zh) * 2013-07-04 2013-09-25 重庆交通大学 一种公路、路面结构及公路路面的施工方法
CN103321123A (zh) * 2013-07-04 2013-09-25 重庆交通大学 一种公路、路面结构及公路路面的施工方法
CN203960704U (zh) * 2014-07-15 2014-11-26 济南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919667A1 (en) * 1996-08-16 1999-06-02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oration NOx REMOVING PAVEMENT STRUCTURE
CN201400841Y (zh) * 2009-01-09 2010-02-10 长沙理工大学 一种连续配筋混凝土复合式沥青路面结构
CN102852059A (zh) * 2012-09-28 2013-01-02 中建五局土木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水撼砂回填技术的路面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03321122A (zh) * 2013-07-04 2013-09-25 重庆交通大学 一种公路、路面结构及公路路面的施工方法
CN103321123A (zh) * 2013-07-04 2013-09-25 重庆交通大学 一种公路、路面结构及公路路面的施工方法
CN203960704U (zh) * 2014-07-15 2014-11-26 济南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复合式基层沥青路面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835876B (zh) 2018-1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850505U (zh) 一种防止桥头跳车的刚柔过渡结构
CN108797249A (zh) 软土路基高填方陡坡路段泡沫轻质土的施工方法
CN208009178U (zh) 一种防沉降公路路基
CN106759126B (zh) 一种边坡支护排水渠的施工方法
CN106049217A (zh) 装配式透水路面铺装方法及块体和铺装结构
CN107805987A (zh) 深厚软基路段的厚垫层泡沫轻质土路基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09972470A (zh) 一种适用于深厚软基的装配式路基施工系统及工艺
CN100436713C (zh) 道路建设有水激振施工方法及其设备
CN108411751A (zh) 沥青路面局部修复结构及修复方法
CN207484193U (zh) 透水道路结构
CN106835876A (zh) 水稳基层施工工艺和路面结构
CN210596882U (zh) 一种人行道路
CN108867225B (zh) 喀斯特地貌道路路基范围内落水洞的处理方法
CN110172885A (zh) 沙漠公路施工方法
CN207552830U (zh) 一种公路路基防沉降设施
CN207452609U (zh) 一种深厚软基路段的厚垫层泡沫轻质土路基结构
CN206512546U (zh) 一种抗沉降透水地面
CN110055845A (zh) 一种公路桥涵两侧软土路基的施工方法
CN112746570B (zh) 用于高速公路改扩建边坡的防护装置
KR102116480B1 (ko) 강수량 수심비에 따라 최적 수리특성을 구비하면서 제작이 용이한 난형관거 배수구조물과 그 시공방법
CN209039892U (zh) 公路路基防沉降设施
CN211227948U (zh) 用于铺设绿道游径的预制透水基层块体
CN209482074U (zh) 一种新旧拼接路基结构
CN208668211U (zh) 一种人行透水路面
CN103334392A (zh) 公路护脚墙及其施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