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819183A - 一种茶叶的炒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茶叶的炒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819183A
CN106819183A CN201710170952.1A CN201710170952A CN106819183A CN 106819183 A CN106819183 A CN 106819183A CN 201710170952 A CN201710170952 A CN 201710170952A CN 106819183 A CN106819183 A CN 1068191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aleaves
conveyer belt
frying
driving wheel
tape loo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17095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新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NG'AN QIANRUI TEA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NG'AN QIANRUI TEA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NG'AN QIANRUI TEA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NG'AN QIANRUI TEA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170952.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819183A/zh
Publication of CN1068191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81918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06Treating tea before extraction; Preparations produced thereby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Tea And Coffe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茶叶的炒制方法,涉及茶叶加工方法;通过茶叶炒制装置进行茶叶炒制,该装置包括机架、输送带、传动机构、理条脱水机构和驱动机构;理条脱水机构包括循环带、驱动轮和张紧轮,驱动轮可带动循环带转动,循环带表面设有若干等间距设置的加热器;传动机构包括壳体、与驱动轮直径相同的主动轮、相互啮合的反向齿轮、与壳体转动连接的输入轴和输出轴以及与壳体转动连接的传动锥齿轮;壳体与机架转动连接并以稳定的速度转动,输入轴与输出轴的端部设有与传动锥齿轮啮合的中间锥齿轮,主动轮与输入轴连接,且输送带驱动主动轮转动,驱动轮通过反向齿轮与输出轴连接。该装置可使茶条更紧实,并可防止茶叶脱水过度。

Description

一种茶叶的炒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茶叶加工方法,具体涉及一种茶叶的炒制方法。
背景技术
炒青是我国绿茶加工过程中的主要步骤,它主要起去水、理条的作用;传统的炒青工序是在炒锅中进行,通过对炒锅进行加热,则可去除茶叶中的水分,然后再由炒茶人员对炒锅内的茶叶进行翻转,以使茶叶能均匀受热;另外,炒茶人员还会将茶叶轻压在炒锅的内壁进行手工理条,手工理条是让茶条在手掌的压力下沿锅内壁滚动卷曲。目前,也具有一些机械炒茶装置,机械炒茶装置也是设置加热机构提高茶叶的温度使茶叶中的水分蒸发。另外,机械炒茶装置也模仿手工制茶原理让锅壁和茶条发生相对运动,使茶条在自身惯性的作用下相对锅壁发生滚动,对茶叶进行理条,通常是通过往复运动实现;所有理条机总的设计思想就是尽量加大茶条和桶壁的相对运动速度,使茶条沿桶壁快速滚动。
但是,现有的机械理条原理均是靠茶叶的惯性,使茶叶沿锅壁滚动,以使茶叶卷曲,由于自身的质量较小,因此通过现有的机械理条方法无法得到较为紧实的茶条,机械炒制出的茶叶的质量低于人工炒制出的茶叶。但手工炒制茶叶的效率低,另外,手工炒制茶叶是让茶条在手掌的压力下沿锅内壁滚动卷曲,由于手掌与锅壁的移动速度无法精确控制,而在手掌将茶叶压在锅壁上时,茶叶的温度会迅速升高,若不能精确的控制手掌与锅壁的移动速度,则会出现将茶叶炒糊的现象;且由于每次手掌与锅壁的移动速度均不相同,也导致了炒制出的茶叶含水率不同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理条效果好,且可防止茶叶炒糊的茶叶的炒制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基础方案如下:
茶叶的炒制方法包括使用一种茶叶炒制装置进行炒制茶叶,茶叶炒制装置包括机架、输送带、传动机构、理条脱水机构和驱动机构;所述理条脱水机构包括循环带、驱动轮和张紧轮,所述循环带缠绕于驱动轮和张紧轮上,驱动轮可带动循环带转动,循环带表面设有若干等间距设置的加热器,所述循环带包括水平设置的理条段;所述传动机构包括壳体、与驱动轮直径相同的主动轮、相互啮合的反向齿轮、与壳体转动连接的输入轴和输出轴以及与壳体转动连接的传动锥齿轮;所述壳体与机架转动连接,且驱动机构驱动壳体以稳定的速度转动,所述输入轴与输出轴的端部设有与传动锥齿轮啮合的中间锥齿轮,主动轮与输入轴连接,且输送带驱动主动轮转动,所述驱动轮通过反向齿轮与输出轴连接;
其茶叶炒制步骤如下:
1)投料:将茶叶投于输送带上,并将茶叶尽量摊平;
2)预热:打开循环带上的加热器,对加热器进行预热;
3)炒制:当加热器的温度达到150℃后,依次启动驱动机构和输送带,并对经过循环带的理条段后的茶叶进行收集,再将收集后的茶叶返回至理条段另一端的输送带上;
4)停机:将炒制好的茶叶进行收集,然后依次关闭输送带和加热器;
5)清扫:将粘连在输送带和循环带上的茶叶清除。
本方案茶叶的炒制方法的原理在于:
茶叶投放到输送带上,则茶叶随输送带一同移动。当茶叶经过理条脱水机构时,茶叶将与理条段接触,而理条段对茶叶具有一定的压力。若理条段和输送带具有一定的速度差,则在输送带和理条段的相互配合下,茶条将相对于输送带滚动,在理条段对茶叶的压力作用下,茶叶将被卷曲成更紧实的茶条。由于主动轮与输送带接触,因此通过摩擦力,输送带可带动主动轮一同转动。主动轮通过传动机构则可以使驱动轮转动,驱动轮转动从而使循环带转动。本方案的传动机构中,输入轴与输出轴的转速的矢量和始终等于壳体转速的两倍,而通过反向齿轮后,输送带和循环带的速度之差则始终等于壳体转速的两倍。
在本方案提供的装置中,由于无法保证茶叶在输送带绝对平整,因此循环带对茶叶的阻力时刻变化,则输送带的载荷将会改变;当输送带载荷突然增大,电机的转速会突然下降,并经过电机自身的调整使电机的转速提高至稳定速度。另外,工厂内涉及的电器设备较多时,当启动的设备较多时;加在电机上的电压将减小,则电机的转速降低;因此在步骤3茶叶的炒制过程中,输送带的速度易出现波动的情况,导致输送带的运行速度降低。但当输送带的速度改变时,循环带的速度也会随之改变,以使得输送带和循环带之间的相对移动速度保持一定,因此,茶叶经过理条段时的滚动速度一致,即茶叶经过理条段的时间一定,从而可以防止茶叶受热时间过长,导致茶叶炒糊。
在步骤1投料过程中,将茶叶尽量摊平,可以减小茶叶进入输送带和循环带之间所受到的阻力,从而减小输送带运行速度的波动。在步骤3炒制茶叶的过程中,对经过循环带的理条段后的茶叶进行收集,然后将收集后的茶叶返回至理条段另一端的输送带上,使茶叶循环进行理条和脱水处理,以此茶叶才能达到炒制要求,而在对茶叶进行收集时,还对茶叶具有翻动作用,可使茶叶变得松动。
优选方案一:作为对基础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壳体的转动速度可调节,在步骤3的炒制过程中,壳体的转动速度可在10r/min~25r/min之间进行调节。输送带和循环带的速度差可调节,因此可以调节茶叶经过理条段的时间,从而根据不同的茶叶类型,调节脱水速率;但壳体的转动速度过慢,茶叶则容易炒焦,茶叶的转动速度过快则容易使茶叶撕裂,因此壳体的转动速度控制在10r/min~25r/min之间。
优选方案二:作为对优选方案一的进一步优化,所述循环带和输送带采用内齿皮带;则可以防止主动轮与输送带、驱动轮与循环带出现打滑现象。
优选方案三:作为对优选方案二的进一步优化,所述输送带呈封闭的环形,在步骤3的炒制过程中,当茶叶经过循环带的理条段后,通过输送带的运输将自动返回至理条段另一端。本优选方案可以使茶叶在输送带上自动形成循环,从而减少炒制过程中人工的参与,提高茶叶炒制效率。
优选方案四:作为对优选方案三的进一步优化,所述输送带的上方设有固定在机架上且倾斜设置的毛刷,毛刷的倾斜方向沿输送带的运动方向。毛刷对输送带上的茶叶具有拨动作用,一方面可以达到翻动茶叶的作用,使茶叶保持松动,另一方面,可使茶叶平铺在输送带上,防止循环带对茶叶的压力过大破坏茶叶形状。
优选方案五:作为对优选方案四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步骤1投料过程中,茶叶在输送带上摊平后,茶叶堆积的厚度为1.5cm~2cm。茶叶堆积的厚度过高时,则处于中部的茶叶内部的水分蒸发较慢,易造成茶叶干燥不均匀的问题;且输送带和循环带之间的茶叶过厚,也不利于茶叶滚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茶叶炒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传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输送带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输送带10、张紧轮21、循环带22、驱动轮23、加热器24、壳体41、传动锥齿轮42、输入轴43、输出轴44、反向齿轮45、主动轮46。
实施例基本如图1、图2、图3所示:
本实施例的茶叶的炒制方法包括使用一种茶叶炒制装置进行炒制茶叶,茶叶炒制装置包括机架、输送带10、传动机构、理条脱水机构和驱动机构;理条脱水机构包括循环带22、驱动轮23和张紧轮21,循环带22缠绕于驱动轮23和张紧轮21上,驱动轮23可带动循环带22转动,且循环带22为内齿皮带,而驱动轮23外周也设有轮齿,从而防止驱动轮23与循环带22打滑。循环带22表面设有若干等间距设置的加热器24,循环带22的下部为水平设置的理条段,当茶叶处于理条段下方时,加热器24对茶叶具有揉搓作用,同时加热器24会加速茶叶内部水分的蒸发,从而达到炒制茶叶的目的。
传动机构包括壳体41、与驱动轮23直径相同的主动轮46、相互啮合的反向齿轮45、与壳体41转动连接的输入轴43和输出轴44以及与壳体41转动连接的传动锥齿轮42;壳体41与机架转动连接,且驱动机构驱动壳体41转动。本实施例中的驱动机构为可变速电机,可变速电机通过减速机与壳体41连接,从而驱动壳体41慢速转动。输入轴43与输出轴44的端部设有与传动锥齿轮42啮合的中间锥齿轮,主动轮46与输入轴43通过相互啮合的锥齿轮连接,且输送带10驱动主动轮46转动。输送带10也为内齿皮带,从而防止主动轮46与输送带10打滑。驱动轮23通过反向齿轮45与输出轴44连接;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轮23和输出轴44的轴线相互垂直,因此驱动轮23与输出轴44之间也设置了相互啮合的锥齿轮,以改变输出轴44的传输方向;另外,反向齿轮45为一对相互啮合且齿数相同的齿轮,使得反向齿轮45仅有反向作用,而没有改变速度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的茶叶炒制装置中,当输送带10的速度改变时,循环带22的速度也会随之改变,以使得输送带10和循环带22之间的相对移动速度保持一定,因此,茶叶经过理条段时的滚动速度一致,即茶叶经过理条段的时间一定,从而可以防止茶叶受热时间过长,导致茶叶炒糊。
输送带10的上方设有固定在机架上且倾斜设置的毛刷,毛刷的倾斜方向沿输送带10的运动方向;在炒茶时,毛刷对茶叶具有摊平和翻动的作用。
其茶叶炒制步骤如下:
1)投料:将茶叶投于输送带10上,并将茶叶尽量摊平,使平铺在输送带10上形成1.5cm~2cm的薄层;
2)预热:打开循环带22上的加热器24,对加热器24进行预热;则输送带10启动后即可对茶叶进行炒制;
3)炒制:当加热器24的温度达到150℃后,启动驱动机构,将壳体41的转动速度调整为10r/min,然后再启动输送带10,以保证输送带10启动后,循环带22和输送带10的速度差一致;由于部分堆积过薄的茶叶无法由毛刷翻动并将其摊平,因此在炒制过程中还需人工进行翻动。
4)停机:将炒制好的茶叶进行收集,然后依次关闭输送带10和加热器24;
5)清扫:将粘连在输送带10和循环带22上的茶叶清除,使输送带10和循环带22保持清洁。
本实施例中的输送带呈封闭的环形,在步骤3的炒制过程中,当茶叶经过循环带22的理条段后,通过输送带10的运输将自动返回至理条段另一端,从而使茶叶在输送带10上自动形成循环,减少炒制过程中人工的参与,提高茶叶炒制效率。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Claims (6)

1.一种茶叶的炒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使用一种茶叶炒制装置进行炒制茶叶,茶叶炒制装置包括机架、输送带、传动机构、理条脱水机构和驱动机构;所述理条脱水机构包括循环带、驱动轮和张紧轮,所述循环带缠绕于驱动轮和张紧轮上,驱动轮可带动循环带转动,循环带表面设有若干等间距设置的加热器,所述循环带包括水平设置的理条段;所述传动机构包括壳体、与驱动轮直径相同的主动轮、相互啮合的反向齿轮、与壳体转动连接的输入轴和输出轴以及与壳体转动连接的传动锥齿轮;所述壳体与机架转动连接,且驱动机构驱动壳体以稳定的速度转动,所述输入轴与输出轴的端部设有与传动锥齿轮啮合的中间锥齿轮,主动轮与输入轴连接,且输送带驱动主动轮转动,所述驱动轮通过反向齿轮与输出轴连接;
其茶叶炒制步骤如下:
1)投料:将茶叶投于输送带上,并将茶叶尽量摊平;
2)预热:打开循环带上的加热器,对加热器进行预热;
3)炒制:当加热器的温度达到150℃后,依次启动驱动机构和输送带,并对经过循环带的理条段后的茶叶进行收集,再将收集后的茶叶返回至理条段另一端的输送带上;
4)停机:将炒制好的茶叶进行收集,然后依次关闭输送带和加热器;
5)清扫:将粘连在输送带和循环带上的茶叶清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叶的炒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的炒制过程中,壳体的转动速度可在10r/min~25r/min之间进行调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茶叶的炒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带和输送带采用内齿皮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茶叶的炒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带呈封闭的环形,在步骤3的炒制过程中,当茶叶经过循环带的理条段后,通过输送带的运输将自动返回至理条段另一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茶叶的炒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带的上方设有固定在机架上且倾斜设置的毛刷,毛刷的倾斜方向沿输送带的运动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茶叶的炒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投料过程中,茶叶在输送带上摊平后,茶叶堆积的厚度为1.5cm~2cm。
CN201710170952.1A 2017-03-21 2017-03-21 一种茶叶的炒制方法 Pending CN10681918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170952.1A CN106819183A (zh) 2017-03-21 2017-03-21 一种茶叶的炒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170952.1A CN106819183A (zh) 2017-03-21 2017-03-21 一种茶叶的炒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819183A true CN106819183A (zh) 2017-06-13

Family

ID=591299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170952.1A Pending CN106819183A (zh) 2017-03-21 2017-03-21 一种茶叶的炒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819183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361092Y (zh) * 1999-03-04 2000-02-02 邵中新 带式制茶机
CN2855094Y (zh) * 2005-12-13 2007-01-10 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针扁型名茶连续成型机
US20090047403A1 (en) * 2007-08-14 2009-02-19 Lyon Rodney A Pomegranate processing machine
CN101773173A (zh) * 2009-12-28 2010-07-14 马文桂 扁形茶连续压扁机
CN204032234U (zh) * 2014-07-16 2014-12-24 杭州千岛湖丰凯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条形茶自动化炒制成套设备
CN106081502A (zh) * 2016-07-29 2016-11-09 苏州高通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三角调节输送带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361092Y (zh) * 1999-03-04 2000-02-02 邵中新 带式制茶机
CN2855094Y (zh) * 2005-12-13 2007-01-10 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针扁型名茶连续成型机
US20090047403A1 (en) * 2007-08-14 2009-02-19 Lyon Rodney A Pomegranate processing machine
CN101773173A (zh) * 2009-12-28 2010-07-14 马文桂 扁形茶连续压扁机
CN204032234U (zh) * 2014-07-16 2014-12-24 杭州千岛湖丰凯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条形茶自动化炒制成套设备
CN106081502A (zh) * 2016-07-29 2016-11-09 苏州高通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三角调节输送带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邱梅贞: "《中国农业机械技术发展史》", 30 November 1993, 机械工业出版社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040586U (zh) 茶叶生产系统
CN106524700A (zh) 一种茶叶烘干机
CN208887344U (zh) 一种用于干燥机的料架
CN106889222A (zh) 一种多桨翻炒的炒茶滚筒
CN109043384A (zh) 蛋卷成型设备
CN207269823U (zh) 一种全自动麻薯裹粉机
CN210064539U (zh) 一种茶叶加工用上料装置
CN104738211B (zh) 自动化豆棒生产设备
CN106819183A (zh) 一种茶叶的炒制方法
CN208791092U (zh) 一种抹茶粉桶装提升装置
CN104738208B (zh) 喷涂式豆棒卷制机
CN201813797U (zh) 一种自动蛋卷机
CN108709409A (zh) 一种分级式碳酸钙干燥塔
CN206965846U (zh) 加工核桃豆干的高速斩拌机
CN205893733U (zh) 一种具有升降功能的衣架
CN108902218A (zh) 一种制饼设备
CN209359569U (zh) 蛋卷成型设备
CN206547488U (zh) 大花胡麻草覆草机
CN114424778A (zh) 一种连续压面机
CN203482841U (zh) 全自动豆棒生产设备
CN106234655A (zh) 一种茶叶摇青机
CN210988175U (zh) 一种烤机自动升降均料装置
CN107617380A (zh) 一种食品加工用混合装置
CN107518348A (zh) 一种食品腌制机
CN108741007A (zh) 直条粉丝加工机及加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