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796567B - 智能连接机制 - Google Patents

智能连接机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796567B
CN106796567B CN201580047458.5A CN201580047458A CN106796567B CN 106796567 B CN106796567 B CN 106796567B CN 201580047458 A CN201580047458 A CN 201580047458A CN 106796567 B CN106796567 B CN 10679656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connection
component
physical
componen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4745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796567A (zh
Inventor
米特拉·纳赛尔巴赫特
吉蒂·N·纳赛尔巴赫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norco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Enorco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norcom Corp filed Critical Enorcom Corp
Priority to CN20211030142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948305A/zh
Publication of CN1067965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965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7965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965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60Protecting data
    • G06F21/606Protecting data by securing the transmission between two devices or process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3/00Interconnection of, or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or other signals between, memories, input/output devices or central processing units
    • G06F13/38Information transfer, e.g. on bus
    • G06F13/40Bus structure
    • G06F13/4063Device-to-bus coupling
    • G06F13/4068Electrical coup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SHEET METAL OR METAL TUBES, RODS OR PROFILES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D39/00Application of procedures in order to connect objects or parts, e.g. coating with sheet metal otherwise than by plating; Tube expand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14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7/141Setup of application sess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764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with testing or indicat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764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with testing or indicating
    • Y10T29/49778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with testing or indicating with aligning, guiding, or instruc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764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with testing or indicating
    • Y10T29/49778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with testing or indicating with aligning, guiding, or instruction
    • Y10T29/4978Assisting assembly or disassembly

Abstract

智能连接机制对请求彼此连接的两个或更多个物理元件或请求连接至基部单元的一个或更多个物理元件或连接的基部单元执行自动连接,从而将模块与其自身附接或分离。引入了可定制的模块化装置,其示例了智能连接机制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

Description

智能连接机制
优先权要求
本申请要求于2014年8月7日提交的美国临时申请第62/034,564号的权益。美国临时申请第62/034,564号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背景技术
随着物理元件汇聚在一起以形成连接系统,已经在连接器技术方面进行了许多创新,从将任何两个无生命对象机械连接在一起一直到连接当今的复杂且昂贵的技术密集型装置。然而,物理连接的方法和行为基本上保持不变。通常,这种物理元件的用户通过将它们单独定位并通过连接器或延长线手动地将它们连接在一起并迫使连接器在一起以形成物理上安全的连接而将这些物理元件附接在一起。
由于未来的连接器需要更多的引脚、更细的粒度和更高的性能,所以人们在未对准时使用不适当量的力分布将连接器推到一起的这种动作是增加对高性能连接器的损坏量的主要原因,从而使其附接的高价物理元件损坏或无用。
此外,连接器缺乏智能且不能评估威胁并且不能保护经由物理连接器可访问的任何装置上的驻留信息便于使用标准化的或专有的连接器的信息盗窃。此外,由于物理连接器不能区分允许和不允许的连接器、装置、连接或连接时间,增强了由给定装置对任何和所有系统进行进一步访问的安全风险。
发明内容
各种实施方式涉及连接两个或更多个物理元件。这些元件可以以附接模式一起操作,或者可以以分离模式单独操作或者以附接模式和分离模式两者操作。可以进行智能的物理连接,从而提供一类新的连接技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自主地或自动地进行这种连接来便于物理连接,而不需要用户干预。
连接机制可以基于算法方法来定位并且连接需要自动连接在一起的物理元件。
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了基于连接器对准、邻接并在两个物理元件之间形成安全的物理连接而无需用户直接进行物理动作的连接机制。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提供了用于进行这种物理连接的编码机制。该编码机制可以是可编程的,因此,使得能够进行连接类型的智能管理、允许或拒绝连接以及利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促进连接。用户可以参与对用于连接机制的编码准则进行编程,而连接器智能自动执行算法的其余部分而不需要用户的物理干预。
在一些情况下,所需的智能直接驻留在连接机制中,并且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管理连接算法和动作的智能驻留在所附接的物理部件中,或者它们各自共享所需的电路、部件、硬件或软件的一部分。
在另外的实施方式中,连接器机制中的编码提供连接器类型中的连接促进、拒绝或修改。基于硬件的安全机制可以由提供改变的某些编码协议控制,例如在满足某些条件的情况下拒绝一直连接而破坏连接器或装置以提供数据完整性、安全性或者避免信息盗窃或通过物理访问信息或装置而访问功能。
附图说明
在附图中通过示例而非限制的方式说明了本发明的一个或更多个实施方式,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的元件,并且其中:
图1是连接至多个外部I/O装置的集成处理器的框图。
图2是示出用于自动连接两个物理元件的算法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图3是示出用于将基部单元自动连接至分离的部件的算法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图4是示出用于将分离的部件自动连接至基部单元的算法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图5是示出用于自动连接两个物理元件(考虑范围和持续时间)的算法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图6是示出用于将基部单元自动连接至分离的部件(考虑配对体广播)的算法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图7A、图7B和图7C示出了具有相反(编码、带电、表面带电)极性的连接点的实施方式的几个框图表示。
图8A和图8B示出了具有带相反电荷和交替带电的引脚输出的连接点的实施方式的框图表示。
图9A、图9B、图9C和图9D示出了针对适当编码的连接点进行邻接并且针对类似编码的连接点进行拒绝或不对准的实施方式的框图表示。
图10A和图10B示出了具有相反涂层的、类似涂层的、相对着色的、类似着色的连接,使得能够基于连接点的材料或视觉特性进行吸引和排斥的连接点的几个实施方式的框图表示。
图11是连接至多个功能模块的专用核心引擎的框图。
图12A、图12B和图12C是描绘分离的显示单元(12A)、具有智能连接器技术的模块化移动单元(12B)、具有潜在的表面涂层/编码的装置壳体(12C)的框图。
图13A、图13B和图13C是在分离和附接模式下的代表性连接器和模块连接器的框图。
图14A、图14B和图14C是描绘具有以附接模式附接至智能连接器通道的模块化移动单元的分离显示器的框图。
图15A和图15B是描绘在可选的编码/涂覆的壳体单元内处于附接模式的智能连接器和模块框图,其中附接模式显示器位于相对侧上。
图16A、图16B和图16C是描绘处于附接和分离模式的模块化显示器和移动单元的框图。一起形成较大的单元。
图17A和图17B是具有中心核和用于围绕核的另外的模块的壳体的径向模块构造装置的框图表示。
图18包括描绘具有附接和分离的显示单元的腕带配置的模块化移动单元的框图,腕带作为用于移动系统的智能连接/壳体。
图19包括描绘嵌入在腕带配置中的具有智能连接器技术的多个附接和分离单元的框图。
图20是图示了在显示模块的折叠、打开和堆叠配置中智能连接器技术的使用的流程框图。
图21包括图示了在附接模式下利用智能连接器技术的具有多个分离的显示单元的移动装置的框图。
图22是图示了基于吸引器传感器、坐标或者视觉或音频位置锁定被吸引到特定物理位置或特定身体位置的分离的移动单元的框图。
本公开内容的附图或文本中的大多数表示可互换地提及附接和分离。在描绘或阐述仅一个的情况下,应当理解的是,类似地,施加相反组的描述和动作来执行对应的动作或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连接物理元件的算法方法
介绍了在物理元件之间形成安全连接的新方法。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定位形成基部单元的物理元件的一个或更多个分离的部件,并且在确认(一个或更多个)分离的部件准备好连接至基部时,通过将分离的单元物理吸引到基部单元、对准定向、邻接引脚并形成安全连接来形成分离的单元与基部单元的自动连接。在该实施方式中,分离的部件中的一个或更多个在它们希望连接回到基部的时段期间发送广播指示符,而基部只寻找和感测这样的广播信号。本发明还允许广播由分离单元发射的情况,然而连接请求关闭,由此基部单元知道分离单元的位置,但不尝试形成物理连接,除非分离单元还广播请求连接指示符。图3示出了一个实施方式,其中在感测到分离单元时,其被自动地吸引并自主连接至基部单元,而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如图6的示例中所描绘的,对分离单元的感测需要被验证,其中单元期望连接回到基部,否则实际附接将不会开始。说明了用于自主地连接至分离的部件的基部单元的算法。图4描绘了从期望自主地连接或附接至基部单元的分离单元的角度来看算法的示例。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本发明适用于两个或更多个分开的分离单元,所述分离单元可以合在一起并形成如图2所示的较大的物理单元。图2描绘了用于两个物理元件自主连接在一起的算法。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这两个单元均不充当基部,所以它们在感测和吸引能力方面是对称的。在这种情况下,当处于分离模式并且可选地在期望连接至其它物理元件时,它们各自寻找以感测其他分离的部件,同时广播它们自身的存在以及可选地物理连接至其它物理元件的请求。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通过以下方式来检测连接请求:将分离的部件保持或维持在基部单元的预定范围x内或者通过将两个物理元件(其能够在物理上彼此接近的相同预定范围x内连接在一起)保持或放置或维持大于预定持续时间t。在这种情况下,当通过基部单元感测到分离元件时或者通过彼此在距离范围x内的两个物理元件的互相感测,连接机制等待经过时间段t,在该时间段,连接机制开启吸引模式,吸引模式包括:以适当的定向对准两个元件,将引脚邻接在一起,形成安全的连接。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扩展中,存在预定距离x2,其比前述距离x短,并且通过将分离单元或两个物理单元保持或放置或维持在该范围内,两个(其与基部或物理元件1和物理元件2分离)立即自动被吸引在一起,形成连接,而不等待额外的时间流逝。
上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图5中示出,图5示出了用于自主连接在一起的两个物理元件的算法。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每个相应的物理元件使用低能量消耗机制来广播其存在、位置、连接请求或任何附加信息。在广播指示包括这种附加信息的情况下,连接机制使用取代邻近信息的接近度和持续时间的该信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或不存在这种显式指令的情况下,连接机制使用上述预编程的距离和时间消逝信息来进行显式连接。在这些情况下,经过的时间和目标接近范围可以由用户或系统编程,并且它们可以附加地是动态可变的。在各种实施方式中,术语“动态可变”可以包括用户设置距离或持续时间中的一个或更多个,基于在不同类型的连接器之间进行连接的历史模式,或者甚至基于被耦接的连接器的类型而变化。
形成安全的物理连接
在本公开内容中,呈现了以自动或自主方式在两个物理元件之间形成物理连接的若干实施方式。这些实施方式用于简化概念,并且不以任何方式旨在作为全面的集合。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连接机制包括开启吸引模式。进入吸引模式意味着启用吸引机制,通过该吸引机制,两个连接器作为整体,其相应的壳体单元或其单独的或特定的引脚被装备有吸引力,吸引力可取决于操作模式吸引或排斥它们的配对物。所使用的吸引力和装备机制(arming mechanism)取决于在实施该技术时所选择的特定实施方式、设计约束或技术的可用性。吸引力本身可以包括:在要受到吸引/排斥力的特定区域上、周围或邻近具有在固体、流体或气体介质中的电荷的电形式的+/-极性、N/S极性的磁力,在每个表面或引脚上的特殊相反编码,给定连接器上的连接器引脚、底盘、壳体上的特殊材料涂层,其中涂层在另一连接器上具有吸引或排斥性质;提供吸引(排斥)模式及其期望的性质的其他这样的实现。
作为示例,具有相反/相似极性材料的特别涂覆的引脚的吸引/排斥力以及用于开始连接方案的吸引/排斥阶段的相反/相似的颜色编码在图10A(具有相反编码和类似编码引脚输出的连接点)和图10B(具有相反着色相似引脚输出的连接点)中示出。连接器可以配备有基于预定颜色的视觉感测、检测或识别、视觉属性接受/拒绝机制,或者这样的方案在运行时(on the fly)学习和改变。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例如在具有磁辅助连接机制的情况下,该磁连接(其在各种物理连接器中的所有限制)保持开启,并且在一些情况下导致潜在的操作困难,在时间上耗尽磁力或其他问题。在本实施方式中,进行连接的算法方法使得能够开启和关闭吸引模式,由此仅在需要它的持续时间内控制两个物理元件之间的潜在的高功率吸引力,并节省能量并避免所涉及的物理元件的剩余运行寿命的操作或干扰困难以及克服与相邻的其它非预期物理元件的干扰问题。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连接机制的第一阶段在许多条件下控制吸引模式。一旦连接机制开始,其将两个元件以适当的定向对准,准备好用于形成连接的下一阶段。在使这些元件中的一个或两个适当定向时,下一个阶段是邻接。在这种情况下并且对于电气物理元件作为示例,邻接包括将第一适当定向的元件移动到紧密接近,以便在该阶段形成引脚到引脚的连接,或者准备在连接机制的下一阶段中进行完全物理连接。在尚未建立安全连接的情况下,需要最终连接阶段,其中在定向和邻接之后,直接吸引力自动将已经邻接的引脚推动在一起,形成物理连接固定。在一些情况下,例如,适当邻接的连接是足够的,并且固定连接阶段包括自动关闭连接器的边缘处的闩锁(latch),以便避免将来连接失准。在这种情况下,机制的自动分离模式将自动地分离安全闩锁,作为将分离的部件从基部拆卸的两个物理元件分离的第一阶段。
此外,对准、邻接、连接阶段可以通过基于每个连接器的位置信息进行对准而开始。连接器可以是位置自我感知的,并且仅基于每个连接器将它们自身对准至预定义的正确定向,它们可以进行适当地对准。
自动地且无需用户干预地形成安全物理连接的阶段可以以许多不同的方式来实现。
作为潜在实施方式的示例,对准阶段可以由顶部对准指示符指定,该顶部对准指示符将每个元件放置在相对于外部标准的先前同意的机制中。例如,在对准阶段并且在两个物理元件的情况下,相对于外部标准,可以同意对于二者而言对准是磁北定向。在另一种情况下,可以基于装置中的全球定位系统或其蜂窝基站三角测量机制或未来定向标准的其他形式来对装置进行定向。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对准阶段由两个物理元件或分离的元件和基部元件直接彼此对准来指定。在这种情况下,顶部对准指示符存在于每个元件中并寻找其在另一个元件中的配合体。在磁性或铁磁性元件置于每个装置的顶部的情况下,相反的极性在两个顶部上或者相同的极性一个位于一个装置的顶部,而相同的极性中的另一个位于另一个装置的精确相反的定向(底部)上,在该情况下,因此在第一种情况下的吸引力和在第二种情况下的排斥力将确保正确的定向。
取决于该技术的确切形状、材料和实现,对准指示符可能需要向左或向右或为一些其他指示符。
在一些情况下,对准足以适当地邻接物理元件。在其他情况下,并且取决于对准的精度(例如,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顶部对准指示符通过其他方向对准指示符连接以提高对准的精度和从稍微更远的距离适当对准的功率(power)),可能需要进一步移动或偏移,并且使两个元件甚至更靠近在一起,从而形成实际的邻接连接。执行该任务的方法还取决于在形成该技术时的实现技术和现有技术而变化。在示例中,简化的方法在物理元件中的每一个内或者仅在复杂物理元件的分离的单元或基部单元中提供吸引器元件。在一些情况下,优选地,基部具有另外的吸引器能力,因为其更可能访问更好的功率源,并且具有以下能力:具有控制附加吸引器功能的开/关(启用/禁用)的电路。
在执行自动物理连接形成所需的可选最后步骤的最后阶段中,实现特定选项具有诸如磁化底盘的形式,其在邻接时出来并提供确保适当安全连接所需的附加吸引力。吸引和排斥的指定是可以帮助实施连接阶段以用于减少消耗的功率量并缩短对于形成安全连接所经过的时间的选项。
在安全闩锁在邻接之后操作的情况下,到底盘的较小的编码闩锁可以提供这种功能。在请求分离时,相反地,可以使用相同的过程执行闩锁释放的相反步骤。作为示例,编码可以包括在闩锁打开和关闭区域处或附近的磁化的、带电的连接元件。
虽然本文讨论的许多应用可涉及在两个电子部件之间形成安全的电连接,但是该方法和系统同样适用于需要通过会合在一起形成连接的任何两个物理元件。然后将调整实施技术的细节以应用于需要形成这种自主或自动连接而无需用户干预的那些情况和任何未来的物理介质。
当前的物理连接器具有刚性和不可改变的设计,并且本身不提供关于连接器及其相应管脚要求的智能。本发明的方面提出向连接器本身添加智能,由此连接器是自我感知的,并且根据需要具有以下能力:在短和超短距离内根据请求将该信息广播或提供给被授权且期望与该连接器连接的特定其他物理部件以及其相应的物理元件。
所得的算法在附图中举例说明,并且可以以示例性示图的相反顺序在所示的分离模式或附接模式下操作。一旦处于分离模式,则广播和感测被开启以寻找连接器的配合体。围绕用于广播和感测的范围和持续时间的参数可以预先确定,在设计中硬编码,或者通过软件机制或动态可编程是可变的,或者在运行时可变化。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感测到配合体时,立即开启吸引模式,并且开始对准、吸引和连接的连接机制的阶段。一旦执行了连接机制方案,则将关闭处于附接模式和吸引模式的元件,因此算法返回至分离模式并且其相应的活动如图3所示。
为了执行连接机制的阶段,一些实施方式利用相反/相似极性的吸引/排斥力或磁性元件或磁性带电物理元件本身。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情况可以通过纯硬件机制以及硬件和软件控制的组合来控制磁力的开启和关闭。在这种情况下,感测之后是接通磁体并完成连接方案的主要阶段,然后在将连接算法返回到附接模式之前关闭磁体等。
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实现开启和关闭吸引力(例如磁性元件的磁力),以通过关闭力或经由其他中性物品阻挡来使吸引力不可操作。
作为示例,使用磁力来使连接器对准接近完美可以消除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将两个连接器物理地扣在一起的需要。
在这些附图中,概述了连接机制的算法的实施方式。在基部单元的情况下,只有感测能力可以存在,而在两个物理单元会合在一起将开启感测和广播的情况下,描述了他们自身的存在和可用性。
图7A、图7B、图7C、图8A和图8B示出了具有相反极性的连接点,用于在引脚到引脚或连接点到连接点电平的吸引(以及相反地用于排斥),以及引入到连接器的表面区域或仅顶部(或底部)表面区域上的编码/极性。连接点编码或极性可以对于连接器的整个侧面是均匀的或者使得在任何给定的连接器侧内的连接点之间交替。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交替这样的编码虽然更昂贵,但是可以实现更好的安全连接以及有助于连接机制的对准和邻接阶段。可替选地,一旦建立了安全连接,则可以从壳体单元、连接点或引脚中的一些或所有中去除编码或极性。在一些情况下,连接器抓住其自身,并且在其他情况下,附加的闩锁确保连接器将保持对准以用于装置的操作。在图7A中示出了具有相反编码引脚输出的连接点。在图7B中示出了具有带相反电荷的引脚输出的连接点。在图7C中图示了在表面上和在壳体上的具有带相反电荷的、交替电荷的连接点。在图8A中示出了具有带相反电荷引脚输出的连接点。在图8B中示出了具有交替引脚输出的连接点。
在这种情况下的去除可以指去除极性或编码,或者通过诸如由另一中性物品阻挡的方式使其不可操作。
用于连接物理元件的动态可编程编码连接器
本公开内容中的创新使得能够向以下机制添加智能:适用于输入/输出电路的物理元件的连接机制;电子装置的相关机制;以及涉及使两个物理元件在一起用于进行安全连接(例如在两个分离的模块或附接到基部模块的模块之间形成安全的机电连接的情况)的目的的球、引脚、封装元件、内部、外部、附接或分离的机制。在这些创新的扩展中,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来执行快速、安全和自动的芯片或裸片的连接,芯片或裸片连接至其它元件或印刷电路板的连接机制或任何等效于其相应部件的连接机制,以及将这些板中一个或更多个连接在一起的连接机制。在这些情况下,要连接的芯片或其它部件可以使用编码或涂层连接,并且通过将它们放置在印刷电路板或其它这种连接工具的特定附近,在对准、放置或焊接这种连接时它们落入它们适当的位置,而不需要人为干预,反而通过自动“对准、邻接、连接”,甚至任何所需的物理焊接或使连接永久化可以全部自动化,由于施加的压力的可变性而没有人为错误或破损的可能性。
图9A、图9B、图9C和9D描绘了证明通过使连接机制智能来控制和改变物理连接的能力的两种情况。在图9A中示出了连接点邻接。在图9B中连接点不对准。在图9C中示出了具有相反极性的连接点接近:导致连接被接受。在图9D中,具有相同极性的连接点被示为接近,导致连接被拒绝。在一种情况下,会合在一起或彼此邻近的相应连接器用相反(吸引器)代码进行编码。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将朝向彼此被吸引,形成对准和邻接的连接。在另一种情况下,彼此附近的各个引脚被编码为具有相似的极性(排斥)。因此,可以使连接器在运行时改变形状,使得连接器中的至少一个不对准,以便即使智能连接机制以某种方式被关闭,两个引脚将也不能连接在一起。此外,即使在改变连接器形状或对准之后,潜在地使其成为永久性未对准的连接器,连接器的类似编码(排斥)将继续以将它们移开。实施方式的改变物理连接器的这个方面可以在运行时进行并且使得能够检查和确认安全漏洞,并且在该情况下,使得物理连接器不可操作,因此装置位级通信能力处于物理级别。
所讨论的创新应用于物理元件的点对点连接,使过程无缝、快速和智能。
编码连接线和自识别引脚
如迄今为止所描述的,这些创新使得连接性本身是自我感知的。在这种情况下,其识别其自身和其正确的定位,能够通过在运行时排斥或改变其引脚配置或定向来感测、分组、对准、自身定向以及拒绝连接,从而在安全漏洞检测或通知的情况下禁止物理访问。
可替选地,连接机制可以通过硬件编码和吸引机制,通过软件对准或通过自确定或预定对准来执行对准、邻接、连接的阶段。
由于连接方案中的附加智能以及其可以被编码的事实,其允许随着用户的需要或所涉及的装置的背景或环境随时间改变而改变配置。
可以对信号附接点、信号引脚、球、焊接点或者对在分界点(信号指定要放置或连接至该分界点)处或者保持信号或一组信号的任何设施或壳体进行编码。
编码可以具有以下形式并且可以永久或动态改变:N/S磁荷、+/-电荷、指定为相反的视觉上相反或不同颜色的颜色代码或伴随给定信号的并且指定与其要被吸引的相反的任何另外的数字或模拟手段的形式,例如磁荷或电荷或其它涂层或吸引和排斥材料,或视觉或其他检测机制,例如当代码伴随信号端点时的颜色代码或规则。
用于进行诸如对准、邻接和连接阶段的安全连接的编码和不同标准以及诸如距离和时间的标准可以成为可编程的和软件控制的,因为系统的用户能够并且请求向连接器添加智能。
另外,编码可以保持存在或者它可以在检测和吸引阶段期间临时在适当的位置,并且一旦进行安全连接,编码可以被撤回、替换或关闭,直到分离时。
在分离期间,执行进行连接的相反步骤,其中用连接释放来替换连接固定,一直到在连接脱离阶段期间可通过排斥或阻挡来替换的吸引。
可以进行编码,以便通过对具有相反代码的多于一组的引脚进行编码来产生更大的吸引力或者通过组合吸引-排斥力,由于吸引力-吸引力的复合而使检测的功率或强度或距离或时间最小化,其中,诸如连接器顶部的一组点由于相反编码的吸引力而移动,而诸如连接器的底部的另一组点通过用类似的代码进行编码而增加了该旋转或力,因此排斥了用于对准的错误侧,从而提供更快和更无缝的对准和连接过程。
本公开内容实现了用于将硬件部件一起连接和断开的完全免手动操作。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连接方案的启动不一定通过发送和/或广播现有模块来启动,而是可以由来自系统的授权用户的语音命令单独启动。在这种情况下,在所描绘的附图中处于分离模式时,在接收到已被可选地激活为具有与系统的授权用户相同的声纹的语音命令时,算法立即转到连接机制的启动阶段(或根据情况可以断开),而不需要经历感测循环。在这种类型的实施方式中,用户要求具有物理或物理运动影响的特征,并且在可选的语音识别或可以包括生物测定、生物、视觉或其他音频或触摸标识的其他安全措施之后,连接机制执行该物理功能,例如,从基部模块释放摄像机模块的音频命令可以自动执行该功能。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在本公开内容的其他过程之后,该模块可以被释放到预定的坐标集合、动态可变的坐标集合、由语音命令源引导的预定范围中的动态计算的坐标集合或者被引导到相反极性或相反编码的小连接器,而小连接器搁置在系统的用户的身体上,例如,附接或嵌入在包含用于摄像机到达用户手的引导机构的腕带中。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可拆卸模块在某些功能条件下可以拆卸。作为示例,在其中电话的振铃或振动不能与环境噪声区分开的噪声环境中,基部单元的可拆卸电话或头戴式耳机模块可以被设计或编程为在接收到电话呼叫或消息时自动被分开(启动连接/断开机制而没有在附图中示出的感测/广播步骤),并且类似于先前所描述的,分离的模块位于在先前排定的坐标,在运行时计算坐标,遵循特定的音频强度或视觉图标方向或者被引导朝向相反极性或相对编码的搁置在用户的耳朵上或周围、围绕颈部或任何其他可佩戴位置的连接器。这些实施方式中的一些被描绘为诸如图22中的情况。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是通过视觉识别或感测来彼此识别的连接器。该范围自一旦连接器如较前所述地自动地或者通过显式信息命令(其可以采用以下形式:音频语音、视觉手势、代码和原始命令位传输、触摸或生物或生物特征信息感测或上述被组合以形成用于感测连接器配合体的预定的一组方法中任何形式)被放置在感测/广播模式中则通过视觉提示感测相对的连接器的尺寸或特性和/或基本的视觉特性检查。
作为示例,图1所示的系统是需要与多个I/O装置部件接口的典型集成处理器。这些所需的连接可以处于芯片到芯片级或系统到系统级。基于前面描述的技术适当地对准、邻接和建立安全连接可以使这自动发生。
在此呈现的创新的应用的实施方式通过图11中描绘的模块化和可定制的移动装置进一步展示。在这种情况下,系统可以利用具有通用连接类型以及在具有用户可定制的物理形状因子的移动装置的情况下的智能连接机制。移动装置可以呈具有分布式存储器和处理元件的多功能移动电子系统的形式。这种系统的示例在图12中示出。图13示出了具有连接器的模块,其可以采用自动连接能力并且在运行时自动或无需用户的物理干预生成具有可定制形状因子的装置。在可定制的装置和/或可定制的形状因子的情况下,从主系统机架(壳体)附接和分离的能力可以在制造阶段、组装阶段、后包装或售后阶段发生。功能上不同的和可选地独立操作的智能子系统一起形成多功能移动电子系统,同时经由共享连接器与主子系统共享标签信息和/或经由共享连接器通过主子系统共享标签信息,其中合适的控制信号使得能够实现这种共享,在图14A、图14B和图14C中示出了其示例。采用前述智能连接机制的共享连接器使得模块能够自动对准、邻接和连接,使得适当的模块能够连接至它们各自的连接器,在专用模块化存储器的情况下,智能连接器使得能够通过防止错误的模块连接而为系统整体提供进一步的安全性,并且在数据泄露或安全级别升高的情况下能够断开受安全漏洞影响的连接器的部分,同时使系统的其余部分可操作。在常规连接方案中,一旦连接器例如被标准化,则可以允许大量模块通过该连接器连接,而不涉及关于实际模块的任何智能,并且在没有复杂算法的情况下,数据的盗窃或损坏是可能的。此外,即使使用后物理连接的安全方案,一旦存在连接,则这种软安全措施也可以通过更高级的加密技术来克服。在这种情况下,连接被拒绝,因此没有实际数据位可以传输到未授权的或被标记为安全风险的模块或连接器。
另一个示例是具有一个或更多个可拆卸智能显示器的移动装置,用于与移动装置和/或其他装置通信和/或访问。此外,可以通过使用这种智能可拆卸显示器来共享移动装置。独立操作的小模块显示器可以组合以形成用于移动装置的大显示器。移动装置可以包括多个可独立操作的显示装置,或者与多个可独立操作的显示装置相关联,其可以组合以形成用于移动装置的单个较大的显示装置。
在本公开内容中通过实现智能连接机制可以无缝地实现将不同子系统或模块连接在一起或者连接至基部单元以及连接任何可拆卸显示器、其他音频/视频子系统(例如摄像机模块、GPS模块或摄像机透镜模块)的操作。
在该示例中的移动装置架构可以将各种电子模块集成到单个定制装置中。模块化移动架构允许基于用户偏好来定制装置功能。此定制可以发生在几个级别中的任何一个:
1.模块化架构可以应用于芯片级的移动装置的设计。每个功能块都经过优化,并且所选模块都在一个芯片上实现。这允许在芯片级别进行定制,并且导致最高性能,但最小的灵活性。
2.模块的选择可以在封装水平上进行,其中在小型微板上制造的所选功能模块被组装以产生装置。可替选地,使用高级封装技术将每个功能模块集成在单个封装(例如,多芯片模块、球栅阵列(BGA)封装等)上。选择的功能模块被组装以构建定制的移动装置。这个级别的定制在工厂完成,并为用户提供定制,而不会显著改变制造工艺。在该实施方式中,装置可以由用户在购买订单时间定制,并且在工厂利用设计的模块化以向用户提供期望的定制解决方案;然而,该装置不能由用户物理地分离,因此其灵活性是有限的,因为用户不能在交付之后重新配置该装置。
在这种情况下,如前所述的智能连接方案的自动吸引、邻接和连接阶段可以用于要被连接在印刷电路板、微板等上的一系列模块,从而允许模块落入并放置在他们指定的区域而没有工厂工人的物理干预。
3.交付定制的第三种方法是最灵活的。在该方法中,功能模块和移动装置核心壳体被递送给用户,并且用户可以在使用时附接或分离模块中的一些。这允许定制发生在功能级和物理级,并提供最灵活的选项。
在这种情况下,如前所述的智能连接方案的自动吸引、邻接和连接阶段可以在定制系统的设置阶段以及在以下日常使用情况下使用:其中,用户需要使用该系统的不同部分,不需要物理附接或分离,而是通过使用语音或手势命令或通过动态地接合和脱离连接机制。
图14示出了具有可拆卸功能模块的定制移动装置的实施方式。在该实施方式中,功能模块不具有单独的显示器。四个模块通过置于装置中心的连接器通道连接至装置。图14B示出了连接至连接器通道的多个可拆卸功能模块。核心引擎放置在装置底部的微板上,并通过连接通道底部的连接器连接至模块。图14C示出控制模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协调系统和连接至电路板的移动装置的其它部件的操作的核心引擎。模块、连接器通道和微板被容纳在移动装置壳体内。LCD显示器放置在装置的顶部。图14A示出了可以与图14B中的功能模块结合使用的显示装置。图15A示出了安装在装置壳体内的图14B的功能模块和连接器通道。图15B示出了组装的移动装置的外部视图的示例。
图16示出了具有可拆卸部件的定制移动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功能模块中的每一个具有其自身的单独的显示装置。使用所描述的连接机制的模块自动地滑入移动装置壳体中并且如上所述连接至连接通道。在移动装置的顶部,在用于显示单元的壳体的顶表面中具有开口。这些模块是独立可操作的,并且每个模块在独立操作模式下使用其自身的小显示器。核心引擎跟踪连接的模块,并向电路发送适当的控制信号以适当地调整图像大小。一旦模块连接至移动装置,核心引擎识别连接至装置的单独的显示单元并调整屏幕大小,使得移动装置具有单个大显示器。壳体、连接器通道和单独的显示器之间的连接以及会合在一起以形成较大的显示器的单独的显示器利用前面描述的连接机制,以在移动系统的各种模块的附接以及无缝分离操作时形成无缝且自动以及安全的连接。
在这种情况下,壳体或连接通道的表面可以被适当地编码、涂覆、充电或磁化,使得自动连接机制能够立即执行附接或分离功能,例如需要在某些条件下,包括但不限于电话模块振铃等或在用户语音或视觉命令下。
图16A示出了具有其自身的显示器的可拆卸的、可独立操作的功能模块。图16B示出了连接至连接器通道的诸如图16A所示的多个功能模块。图16C示出了具有诸如图16A所示的多个功能模块的移动装置的外部视图的示例,其中功能模块的单独的显示装置可以共同地作为单个较大的显示器操作。
虽然许多可拆卸模块可以独立操作,但这不是必需的。例如,单个存储器或显示模块其自身可能不是可操作的,并且存在支持用于另一个模块的附属硬件的模块。“超级模块”可以并入通常一起使用的多个模块功能。可以使用先前概述的智能连接机制来自动地执行将这样的“超级模块”元件连接在一起。
连接至通信模块的处于分离模式的模块可以通过空中下载(over-the-air)重新配置,以支承独立模式下的功能阵列。这可以通过使用现场可编程逻辑以及寄存器(其可以远程更新以允许模块的修改的操作模式处于功率高效的方式)来实现。
类似地,连接机制的动态特性可以通过在以下项中嵌入可编程逻辑、处理元件、存储器元件、适当的寄存器或这些的组合以及感测和广播电路来实现:在连接通道本身中、在附接至通道的连接模块中、在协调移动装置的操作的核心引擎中的模块中的一个或更多个模块中或任何取决于实现特定要求的这样的组合。
在可替选的实施方式中,连接器通道通过连接可替选形状因子(例如图17所示的径向/圆形模块化设计)来执行相同的功能。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移动装置具有非常小的显示器或根本没有显示器。这是正常的操作模式,一般是操作的移动模式。因此,移动装置小且具有低功耗。一组较大的显示器被设计并且在用户请求时可用。这些显示器的诸如大小和显示分辨率的特征不同。初始显示器设计可以是要在钱包中携带并以类似方式使用的名片的尺寸。这种显示器尺寸对于移动环境中的大量用户是足够的。该分离的显示器可以经由直接有线连接或经由无线链路附接至移动装置。图18示出了具有附加的分离的钱包大小的显示单元113的腕带移动装置112。外加环境传感器和/或生物传感器的核心引擎位于移动装置的底部。
在无线模式下,显示器被打开并且由用户保持用于观看,完全与单元分离。移动单元停留在附近,例如在口袋、钱包或佩戴在手腕上。用户在访问移动装置的所有功能的同时,仅保持较小且体积较小的显示器。一旦不再需要可拆卸性,则智能连接机制的自动或基于命令的吸引模式使模块连接至移动单元。
连接机制中的智能还可以用于以分离模式定位和检索不同子系统,或者如果特定分离模块远离预期对应模块移动超过预定距离则引发警报。
分离的显示器允许用于信息共享/内容的共享观看的新的使用模型。可以向用户提供多个显示单元,以便他们可以在单个装置上访问信息/内容。安全措施可以允许对能够连接至装置的显示单元进行认证。除了点对点连接外,多播连接可以允许用户访问装置上的信息。该系统允许单独的显示单元作为移动装置上的单独的应用窗口(具有控制访客访问的适当的安全特征)。因此,每个显示单元可以允许用户独立地访问授权的服务,例如web访问等。这允许多个用户连接和内容访问,而不需要单独的装置。该技术为诸如多玩家游戏、演示和教室/会议设置/对移动服务的现场访问等应用提供鲁棒的解决方案。图19示出了具有可选的较大显示器的实施方式,其可与主单元以及其它可拆卸模块分离。示出了具有分离的显示单元的移动/腕带/工具(Ent.)/信息/连接装置。图20和图21描绘了在这种可拆卸模块和可堆叠显示器结构中的上述使用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连接机制可以在连接器侧本身或特定模块的表面上以吸引/排斥模式使用。描绘了具有用于多个用户的另外的分离的显示单元的移动装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系统可以具有不同的并且在一些情况下可拆卸、可移动、可扩展的存储器单元,每个存储器单元存储诸如数据、音乐、静止图片或视频的项目。
虽然每个可拆卸存储器元件可以被指定用于特定应用或数据类型或特定模块,但是经由智能连接机制呼叫这种附接或分离的视觉或语音命令使得系统能够远程操作,同时保持和增强作为任何系统中最灵敏和最有价值的部分的数据部件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作为示例,当某个事件导致系统的安全级别升高时,智能连接机制的附接/分离机制被锁定,从而通过锁定或永久地通过改变或破坏物理连接本身来防止临时地盗窃或未经授权地附接至不期望的模块。
图22描绘了智能连接机制的一些用例的常用例(culmination)。主移动装置可以最初被吸引到腕带配置,装置本身或者装置内或附接至装置的模块可以与腕带排斥并且被吸引到手掌或者与独立的移动装置排斥并被吸引到手腕,这取决于呈模块形式的连接器/传感器的可用性和放置,连接器/传感器允许吸引/排斥机制根据视野的方向点或者基于坐标方案(其将特定模块编程为在智能连接机制接合时处于特定的坐标中)或者基于视觉或听觉引导方案(其中连接器将分离的单元引导至音频或视觉命令的位置)而工作。单元标记的模块可以需要吸引/排斥机制的一部分或全部以及如在本公开内容中先前描述的可选的感测/广播模块。针对该模块描述的功能可以部分或全部执行为嵌入在移动单元自身中或作为引导其他分离的模块的单独的附接或分离模块。吸引/排斥的接合和脱离或整个连接机制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执行:通过触摸模块或装置本身上的按钮、基于关于该单元本身的特定事件远程编程、或者甚至在某个预定时间或在通过网络接收信号时、或者通过先前描述的智能连接方案算法中描述的感测、广播、请求连接方案。
目前介绍的技术包括但不限于:
(1)智能连接机制
(2)智能I/O引脚、可选软件以及受控硬件
(3)自我感知连接器
(4)相互识别连接器
(5)自动:感测和广播存在和位置
(6)自动:感测和广播连接请求
(7)自动连接机制:对准、邻接、连接
(8)通过将关闭保持持续时间来自动连接
(9)通过保持更靠近来立即自动连接
(10)用于各种相反和编码极性方案的编码引脚和编码连接器
(11)用于音频/视觉启动连接机制的语音或视觉识别
(12)自动:拒绝连接并提供物理连接安全
(13)动态改变连接器
(14)动态改变连接器的物理特性
(15)磁性连接器机制
(16)固体、流体或气体介质中的带电连接器
(17)当子系统远离基部或另一子系统移动超过预定距离时引发警报
(18)经由连接机制以分离模块的形式定位系统的部分
(19)通过连接接受或拒绝来区分不同的分离的存储器单元
(20)升级安全级别时的连接锁定或破坏机制
(21)寻求连接连接器
(22)自定向连接器
示例:
1.一种智能连接方法,包括:
在两个部件之间建立吸引力,其中,第一部件被配置成相对于第二部件对准其定向,使其连接点或引脚与所述第二部件的那些连接点或引脚邻接,经由将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自动连接、卡扣或固定在一起来形成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之间的安全的物理连接;
其中,所述吸引开始于:
由所述第一部件从所述第二部件接收吸引信号;
由所述第一部件生成吸引信号;以及
由所述第一部件从另一部件或网络或其组合接收吸引信号,并且
其中,所述吸引力以自主方式建立。
2.根据示例1所述的方法,其中,部件中的一个或更多个部件是独立连接器部件、具有分立且附接的连接器部件的装置或具有集成连接器部件的装置。
3.根据示例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吸引信号通过检测在预定距离内的匹配连接器来生成。
4.根据示例3所述的方法,其中,指定距离是动态可变的。
5.根据示例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吸引信号在超过预定持续时间的持续时间期间通过检测在预定距离内的匹配连接器来生成。
6.根据示例5所述的方法,其中,指定持续时间是动态可变的。
7.根据示例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物理连接以自动方式执行,使得能够进行用于连接及断开操作的免手动操作。
8.根据示例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吸引力在形成协同吸引力的部件中的两个部件中生成。
9.根据示例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连接器和引脚被编码。
10.根据示例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还包括执行语音识别,并且响应于识别的语音生成吸引信号。
11.根据示例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还包括执行连接器的视觉识别,并且响应于所述视觉识别生成吸引信号。
12.一种智能连接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第一部件,其被配置成收集或接收第二部件的视觉的、感觉的或部件标识信息,执行所述第二部件信息的可能匹配的验证,并且根据所述验证,开始形成自主连接,并且在两个部件之间形成安全物理连接而无需人工干预,从而实现免手动连接机制,其中,使用视觉的、感觉的或查找的部件标识信息来本地地或在网络上执行所述匹配。
13.根据示例12所述的系统,还包括所述第二部件,其中,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被配置成通过在两个部件之间建立吸引力来执行所述自主连接,其中,所述第一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二部件对准其定向,所述第一部件使其连接点或引脚与所述第二部件的那些连接点或引脚邻接,在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之间形成安全的物理连接,其中,所述吸引开始于:由所述第一部件从所述第二部件接收吸引信号,由所述第一部件生成吸引信号或者由所述第一部件从另一个部件或网络接收吸引信号。
14.根据示例13所述的系统,还包括完成对安全物理连接的检测并停止生成吸引信号。
15.根据示例12-14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中,连接器中的一个或更多个连接器是独立连接器部件、具有分立且附接的连接器部件的装置或具有集成连接器部件的装置。
16.一种智能连接方法,包括:
经由第一部件连接器广播连接器标识信息或装置标识信息;经由第二部件连接器接收或捕捉所述广播信息;执行连接匹配;以及在验证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匹配时,启动第一部件连接器和第二部件连接器中的自动连接过程,从而在所述两个部件连接器之间建立物理连接,其中,在接收到标识广播请求或其组合时,连接器或装置标识的广播或接收是周期性的,限于短广播距离,其中,所述自动连接过程包括检测连接器的位置;以及通过在连接器之间开启吸引力来在两个连接器之间对准、邻接并形成安全的物理连接。
17.根据示例16所述的方法,其中,经由感测、本地查找表、网络查找表或其组合来执行所述连接匹配。
18.根据示例16-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完成对安全物理连接的检测并停止生成吸引信号。
19.一种智能连接方法,包括:第一连接器在接收到对连接的请求或对连接器或装置标识进行广播的请求时、感测到连接器吸引力时、感测到预定距离内的连接器时、感测到对与第二连接器、装置进行连接的物理尝试时和/或感测到连接器的物理处理时:
执行连接匹配;
检测未授权的连接器或安全漏洞;以及
基于预定义的连接器安全协议执行安全过程,执行所述安全过程包括:朝向所述第二连接器开启排斥机制、改变其引脚或连接配置、缩回其连接引脚、改变其物理特性或定向或者其组合,
从而禁止形成到连接器的物理连接。
20.根据示例1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通过使连接器的物理连接不可操作来禁止数据或连接破坏。
21.根据示例19-2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连接器安全协议是动态可变的。
22.根据示例19-2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连接器中的一个或更多个连接器是独立连接器部件、具有分立且附接的连接器部件的装置或具有集成连接器部件的装置。
23.一种智能连接系统,包括:
第一连接器;
壳体;
多个连接器引脚,其支承在所述壳体内;以及
一个或更多个传感器,其由所述壳体支承,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器被配置成:
执行连接匹配;
检测未授权的连接器或安全漏洞;以及
基于预定义的连接器安全协议,执行安全过程,包括:朝向第二连接器开启排斥机制、改变其引脚或连接配置、缩回其连接引脚、改变其物理特性或定向或者其组合,
从而禁止形成到所述第二连接器的物理连接,
其中,所述连接匹配在以下情形中的一个或更多个情形的情况下执行:接收到对连接的请求或对连接器或装置标识进行广播的请求;感测到连接器吸引力;感测到预定距离内的连接器;在第一连接器附近在预定时间段内感测到连接器;以及感测到对第二连接器或装置进行连接的物理尝试。
24.根据示例23所述的系统,其中,通过使连接器的物理连接不可操作来执行禁止数据或连接破坏。
25.根据示例23-24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中,连接器安全协议是动态可变的。
26.根据示例23-25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中,连接器中的一个或更多个连接器是独立连接器部件、具有分立且附接的连接器部件的装置或具有集成连接器部件的装置。
27.根据示例23-26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还包括电路,所述电路用于检测从所述智能连接器移开的配合连接器,并且如果所述配合连接器已经移动远于预定距离,则引发警报。
28.一种智能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移动装置,其具有可选的可拆卸部件、一个或更多个吸引器模块,
其中,所述移动装置或其可拆卸部件中的一个或更多个可选地包括吸引器模块,
其中,在由所述移动装置检测到特定事件时,所述装置或其可拆卸模块被吸引到相应吸引器模块中的一个吸引器模块,
其中,所述检测包括命令信号的、视觉的、距离的或听觉的检测或识别中的一个或更多个,
其中,所述吸引器模块被放置在距离所述移动装置预定距离内或相对于所述移动装置处于预定物理坐标处,
其中,具有吸引力和排斥力的所述部件在满足某些条件时被一直开启或关闭,或者被包含在外壳内使得它们的力仅在所述外壳自动缩回时起作用。
29.一种自主连接方法,包括:
在两个部件之间建立吸引力,其中,第一部件被配置成相对于第二部件对准其定向,并且所述第一部件响应于所述吸引力而使其连接点或引脚与所述第二部件的那些连接点或引脚邻接;以及
在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之间形成安全的物理连接,其中,所述吸引开始于:
由所述第一部件从所述第二部件接收吸引信号;以及
响应于从另一个部件或网络接收吸引信号,由第一部件生成吸引信号。
30.根据示例2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部件中的一个或更多个部件是独立连接器部件、具有分立且附接的连接器部件的装置或具有集成连接器部件的装置。
31.根据示例29-3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通过检测在指定距离内的匹配连接器来生成吸引信号。
32.根据示例31所述的方法,其中,指定距离是动态可变距离。
33.根据示例29-3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吸引信号在超过指定持续时间的持续时间期间通过检测在指定距离内的匹配连接器来生成。
34.根据示例3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指定持续时间是动态可变的。
35.根据示例33所述的方法,其中,指定时间是动态可变的。
36.根据示例29-3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物理连接以自动方式执行,使得能够进行用于连接及断开操作的免手动操作。
37.根据示例29-3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两个连接器彼此识别并产生协同吸引力。
38.根据示例29-3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连接器和引脚被编码。
39.根据示例29-3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还包括执行语音识别,并响应于正在被识别的语音生成吸引信号。
40.根据示例29-3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还包括执行连接器的视觉识别,并且响应于所述视觉识别生成吸引信号。
41.一种自主连接方法,包括:
第一部件生成视觉的、感觉的,或者收集或接收第二部件的部件标识信息;
通过匹配视觉的或其他感觉的或查找的编码信息来执行由所述第一部件对所述第二部件信息的可能匹配的验证;以及
根据所述验证,通过在所述两个部件之间形成安全的物理连接而无需人为干预来开始自主的、免手动连接方法。
42.根据示例4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自主连接方法包括:
在两个部件之间建立吸引力,其中,所述第一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二部件对准其定向,所述第一部件使其连接点或引脚与所述第二部件的那些连接点或引脚邻接;以及
在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之间形成安全的物理连接,其中,所述吸引开始于:
由所述第一部件从所述第二部件接收吸引信号;以及
由第一部件生成吸引信号或者由所述第一部件从另一个部件或网络接收吸引信号。
43.根据示例42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检测已经进行了安全的物理连接;以及
停止产生吸引信号。
44.根据示例42所述的方法,其中,吸引信号是电磁的。
45.根据示例42所述的方法,其中,吸引信号是铁磁的并且布置在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两者上,并且其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当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未正确对准时产生排斥力。
46.根据示例42-4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吸引信号由连接点或引脚的磁性质提供。
47.根据示例46所述的方法,其中,连接点或引脚的磁性质由所述连接点或引脚上的磁性涂层提供。
48.一种智能连接方法,包括:
经由第一部件连接器来广播连接器标识信息或装置标识信息;
经由第二部件连接器来接收或捕捉所广播的连接器标识信息或装置信息;
执行连接匹配;以及
在验证与第一连接器匹配时:
启动第一部件连接器和第二部件连接器之间的自动连接过程;以及
在所述两个部件连接器之间建立物理安全连接,并且
其中,对连接器或装置标识的广播或接收是周期性的,限于短广播距离,并且在接收到标识广播请求或其组合时执行。
49.根据示例48所述的方法,其中,经由感测、本地查找表或网络查找表来执行连接匹配。
50.一种智能连接器,包括:
第一连接器,其被配置成在感测到连接器吸引力时或在感测到与第二连接器连接的物理尝试时,接收对连接的请求、对连接器或装置标识进行广播的请求,基于预定义的和动态可编程的连接器安全协议,执行一个或更多个安全过程,所述安全过程包括:
朝向所述第二连接器开启排斥机制;
改变第一连接器的引脚或连接配置;以及
改变第一连接器的物理性质或定向,
从而禁止形成到所述第一连接器的物理连接。
51.根据示例5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器通过破坏呈现其物理连接性的连接器来禁止数据或连接破坏。
52.一种智能连接器,包括:
壳体;
多个连接器引脚,期支承在所述壳体内;以及
磁体,其由所述壳体支承并且具有与配合连接器的极化兼容的极化。
53.根据示例52所述的智能连接器,还包括响应于将智能连接器与配合连接器连接的请求来控制磁体的电路。
54.根据示例52-53中任一项所述的智能连接器,其中,磁体包括布置在壳体上并且具有与布置在配合连接器上的多个磁体兼容的极化的多个磁体,使得当连接器和配合连接器不适当地对准时磁体彼此排斥,并且在适当对准时磁体彼此吸引。
55.根据示例54所述的智能连接器,其中,多个磁体提供吸引力和排斥力,以使连接器与配合连接器自定向。
56.根据示例52-55中任一项所述的智能连接器,还包括可操作以确保连接器与配合连接器之间的连接的闩锁。
57.根据示例52-56中任一项所述的智能连接器,还包括用于感测和广播智能连接器的位置的电路。
58.根据示例52-57中任一项所述的智能连接器,还包括以下电路:所述电路用于感测连接器被保持在配合连接器附近的持续时间,并且响应于这样的感测的持续时间控制磁体以启动连接力。
59.根据示例52-58中任一项所述的智能连接器,还包括响应于对连接未授权连接器的不适当的尝试而修改引脚的物理特性的电路。
60.根据示例52-59中任一项所述的智能连接器,还包括用于接收语音请求以连接至配合连接器的电路。
61.根据示例52-60中任一项所述的智能连接器,还包括用于检测从智能连接器移开的配合连接器并且如果配合连接器已移动远于选定距离则引发警报的电路。
62.根据示例52-61中任一项所述的智能连接器,还包括用于以分离的模块的形式定位系统的部分的电路。
63.根据示例52-61中任一项所述的智能连接器,其中,磁体包括布置在连接器引脚上并且具有与布置在配合连接器上的多个磁体兼容的极化的多个磁体,使得当连接器和配合连接器不适当地对准时磁体彼此排斥,并且在适当对准时磁体彼此吸引。
64.根据示例52-63中任一项所述的智能连接器,还包括用于可视地识别配合连接器并且响应于这种识别来控制磁体使得磁体在被识别时提供力的电路。
65.根据示例52-64中任一项所述的智能连接器,其中,智能连接器被集成到基部单元中,并且其中,配合连接器包括连接至基部单元的模块。
66.一种智能连接器,包括:
壳体;以及
多个连接器引脚,其支承在所述壳体内,并且
其中,连接器引脚在固体、流体或气体介质中带电。
67.一种智能连接器,包括:
电路,用于接收对连接的请求;
排斥机制,其响应于所接收的对连接的请求;
用于响应于请求而改变第一连接器的引脚或连接配置的装置;以及
用于改变第一连接器的物理性质或定向的装置,
从而禁止形成到第一连接器的物理连接。

Claims (31)

1.一种智能自主电连接方法,包括:
当第一部件检测到连接请求信号时,检测第二部件,并且在检测到所述第二部件为匹配部件时,执行自动物理电连接过程来连接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以形成所述部件之间的安全物理电连接,其中,所述自动物理连接过程由部件自动地执行而不需要用户的物理干预,其中,所述连接请求信号由所述部件中的一个生成或者由能够访问所述部件中的至少一个的网络生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自动物理电连接过程包括:
在两个所述部件之间建立吸引力,其中,所述第一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二部件对准所述第一部件的定向,使所述第一部件的连接点或引脚与所述第二部件的连接点或引脚邻接,并且经由将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自动连接、卡扣或固定在一起来形成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之间的安全的物理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部件中的一个或更多个部件是独立连接器部件、具有分立且附接的连接器部件的装置或具有集成连接器部件的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连接请求信号通过检测在预定距离内的匹配连接器来生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指定距离是动态可变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连接请求信号在超过预定持续时间的持续时间期间通过检测在预定距离内的匹配连接器来生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指定持续时间是动态可变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执行视觉识别或语音识别,并且响应于正在被识别的视觉信号或语音信号生成所述连接请求信号。
9.一种智能自主电连接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第一部件,其被配置成检测第二部件,收集或接收所述第二部件的部件标识信息,并且执行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之间匹配的验证,其中,根据所述验证,所述系统被配置成开始形成自主物理电连接以安全地物理电连接两个部件,而无需人工干预,从而实现免手动物理电连接机制,其中,使用视觉的、感觉的或查找的部件标识信息来在本地或在网络上执行所述收集和验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被配置成通过在两个所述部件之间建立吸引力来执行所述自主物理电连接,其中,所述第一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二部件对准第一部件的定向,所述第一部件使其连接点或引脚与所述第二部件的连接点或引脚邻接,在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之间形成安全的物理电连接,其中,吸引开始于:由所述第一部件从所述第二部件接收吸引信号,由所述第一部件生成吸引信号或者由所述第一部件从另一部件或网络接收吸引信号。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系统,还包括完成对安全的物理电连接的检测并停止生成吸引信号。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系统,其中,连接器中的一个或更多个连接器是独立连接器部件、具有分立且附接的连接器部件的装置或具有集成连接器部件的装置。
13.一种智能自主电连接方法,包括:
经由第一部件电连接器广播连接器标识信息或装置标识信息;经由第二部件电连接器接收或捕捉广播信息;执行连接匹配;以及在验证与所述第一部件电连接器匹配时,启动在第一部件电连接器和第二部件电连接器之间的自动物理电连接过程,以在两个部件电连接器之间建立物理电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接收到标识广播请求或其组合时,连接器或装置标识的广播或接收是周期性的,限于短广播距离。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自动物理电连接过程包括:检测电连接器的位置;以及通过在电连接器之间开启吸引力来在所述电连接器之间对准、邻接并形成安全的物理电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经由感测、本地查找表、网络查找表或其组合来执行所述连接匹配。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完成对安全的物理电连接的检测并停止生成吸引力。
18.一种智能自主电连接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第一部件,其包括第一电连接器;
第二部件,其包括第二电连接器;
其中,所述系统被配置为自主地:
经由所述第一电连接器广播连接器标识信息;
经由所述第二电连接器接收所述标识信息;
执行连接匹配,并且在验证所述第一电连接器和所述第二电连接器之间的匹配时:
启动在所述电连接器之间的自主连接过程;以及
在所述电连接器之间建立物理电连接,
其中,使用本地或在网络上的连接器标识信息的查找来执行所述连接匹配。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系统被配置成:在接收到标识广播请求或其组合时,连接器标识的广播或接收是周期性的,限于预定的广播距离内。
20.一种智能连接方法,包括:第一连接器在接收到对连接的请求或对连接器或装置标识进行广播的请求时、感测到连接器吸引力时、感测到预定距离内的连接器时、感测到对与第二连接器或装置进行连接的物理尝试时和/或感测到连接器的物理处理时:
检测未授权的第二连接器或安全漏洞;以及
基于预定义的连接器安全协议执行安全过程,所述安全过程包括:朝向所述第二连接器开启排斥机制、改变第一连接器的引脚或连接配置、缩回第一连接器的连接引脚、改变第一连接器的物理特性或定向或者其组合,
从而禁止形成到连接器的物理连接。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通过使连接器的物理连接不可操作来禁止数据或连接破坏。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连接器安全协议是动态可变的。
23.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中,连接器中的一个或更多个连接器是独立连接器部件、具有分立且附接的连接器部件的装置或具有集成连接器部件的装置。
24.一种智能连接系统,包括:
第一连接器;
壳体;
多个连接器引脚,其支承在所述壳体内;以及
一个或更多个传感器,其由所述壳体支承,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器被配置成:
检测未授权的第二连接器或安全漏洞;以及
基于预定义的连接器安全协议,执行安全过程,所述安全过程包括:朝向第二连接器开启排斥机制、改变第一连接器的引脚或连接配置、缩回第一连接器的连接引脚、改变第一连接器的物理特性或定向或者其组合,
从而禁止形成到所述第二连接器的物理连接,
其中,所述检测在以下情形中的一个或更多个情形的情况下执行:接收到对连接的请求或对连接器或装置标识进行广播的请求;感测到连接器吸引力;感测到预定距离内的连接器;在所述第一连接器附近在预定时间段内感测到连接器;感测到对所述第二连接器或装置进行连接的物理尝试。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系统,其中,通过使连接器的物理连接不可操作来执行禁止数据或连接破坏。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连接器安全协议是动态可变的。
27.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系统,其中,连接器中的一个或更多个连接器是独立连接器部件、具有分立且附接的连接器部件的装置或具有集成连接器部件的装置。
28.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系统,还包括电路,所述电路用于检测从智能连接器移开的配合连接器,并且如果所述配合连接器已移动远于预定距离,则引发警报。
29.一种智能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移动装置,其具有至少一个可拆卸部件和部件吸引器模块;以及
一个或更多个单独的吸引器模块;
其中,在由所述移动装置检测到对应于单独的吸引器模块和特定的可拆卸部件的连接请求信号时,所述特定的可拆卸部件从所述移动装置被拆卸,并且经由所述移动装置的部件吸引器模块被吸引到相应单独的吸引器模块;
其中,所述检测包括命令信号的、视觉的、距离的或听觉的检测或识别中的一个或更多个,其中,所述连接请求信号由所述移动装置生成或者由能够访问所述系统的网络生成。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单独的吸引器模块被放置在距离所述移动装置预定距离内或相对于所述移动装置处于预定物理坐标处。
31.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部件吸引器模块的吸引力在满足某些条件时被一直开启或关闭,或者被包含在外壳内,使得所述部件的力仅在所述外壳自动缩回时起作用。
CN201580047458.5A 2014-08-07 2015-08-07 智能连接机制 Active CN10679656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01426.0A CN112948305A (zh) 2014-08-07 2015-08-07 智能连接机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462034564P 2014-08-07 2014-08-07
US62/034,564 2014-08-07
PCT/US2015/044362 WO2016023000A1 (en) 2014-08-07 2015-08-07 Intelligent connection mechanism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01426.0A Division CN112948305A (zh) 2014-08-07 2015-08-07 智能连接机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796567A CN106796567A (zh) 2017-05-31
CN106796567B true CN106796567B (zh) 2021-04-09

Family

ID=5401518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01426.0A Pending CN112948305A (zh) 2014-08-07 2015-08-07 智能连接机制
CN201580047458.5A Active CN106796567B (zh) 2014-08-07 2015-08-07 智能连接机制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01426.0A Pending CN112948305A (zh) 2014-08-07 2015-08-07 智能连接机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3) US10055597B2 (zh)
EP (3) EP3486793B1 (zh)
CN (2) CN112948305A (zh)
WO (1) WO201602300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48305A (zh) 2014-08-07 2021-06-11 伊诺卡姆公司 智能连接机制
US10572690B2 (en) * 2016-09-02 2020-02-25 Blackberry Limited Method and device having secure removable modules
CN109210452B (zh) * 2017-06-29 2020-12-04 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照明装置及其安装方法
CN112930672B (zh) * 2018-12-29 2023-07-0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
CN112996219B (zh) * 2019-12-13 2022-05-17 苏州佳世达电通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06555A (zh) * 2011-05-20 2012-12-05 发那科株式会社 具备视觉传感器及吸引装置的吸附搬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0755A (ja) * 1992-07-01 1994-01-28 Fujitsu Ten Ltd フレキシブルワイヤバンドのコネクタ挿入治具及びその挿入方法
US7761270B2 (en) * 2000-12-29 2010-07-20 Exxonmobil Upstream Research Co. Computer system and method having a facility management logic architecture
EP1271277A3 (en) * 2001-06-26 2003-02-05 Redstrike B.V. Security system and software to prevent unauthorized use of a computing device
US8055731B2 (en) * 2002-10-30 2011-11-08 Brocade Communication Systems, Inc. Network merge testing
US20040209489A1 (en) * 2003-04-21 2004-10-21 Clapper Edward O. Apparatus for automatic docking
EP1754121A4 (en) 2004-03-15 2014-02-12 Philips Solid State Lighting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PROVIDING LIGHTING SYSTEMS
US20060271658A1 (en) * 2005-05-26 2006-11-30 Cisco Technology,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transmitting data over a network based on external non-network stimulus
US7351066B2 (en) * 2005-09-26 2008-04-01 Apple Computer, Inc. Electromagnetic connector for electronic device
KR20100005055A (ko) * 2007-03-29 2010-01-13 노키아 코포레이션 Usb 기기로의 연결
US7762817B2 (en) * 2008-01-04 2010-07-27 Apple Inc. System for coupling interfacing parts
US7940682B2 (en) * 2008-12-15 2011-05-10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Systems configured to automatically identify open shortest path first (OSPF) protocol problems in a network and relate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s and methods
US8214108B2 (en) * 2009-06-10 2012-07-03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lectively coupled vehicles
US20110099507A1 (en) * 2009-10-28 2011-04-28 Google Inc. Displaying a collection of interactive elements that trigger actions directed to an item
JP5319573B2 (ja) * 2010-02-23 2013-10-16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コンセントの不正接続防止装置及びコンセントユニット
KR101206564B1 (ko) * 2010-02-24 2012-11-29 대성전기공업 주식회사 스마트키 고정 장치
CN101728703A (zh) * 2010-03-02 2010-06-09 成都市华为赛门铁克科技有限公司 连接器
DE102010028791A1 (de) * 2010-05-10 2011-11-10 Rosenberger Hochfrequenztechnik Gmbh & Co. Kg Elektrisches Verbindungssystem
EP2453278A3 (en) * 2010-11-12 2012-08-29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Device with magnetically coupled data connector for electrical and optical data circuits
US8672228B1 (en) * 2011-03-22 2014-03-18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Automatic connectors
US8930714B2 (en) * 2011-07-19 2015-01-06 Elwha Llc Encrypted memory
GB2502967A (en) * 2012-06-11 2013-12-18 Denso Corp Method of checking the compatibility of a mobile device connector and a vehicle connectivity port
WO2014005004A1 (en) * 2012-06-29 2014-01-03 Techlok, Llc Proximity aware security system for portable electronics with multi-factor user authentication and secure device identity verification
CN102801044B (zh) * 2012-08-23 2016-02-10 上海摩软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WO2014062700A1 (en) * 2012-10-15 2014-04-24 Ultra Electronics, ProLogic Combined device management system (cdms)
US8981961B2 (en) * 2013-01-21 2015-03-17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Validation of mechanical connections
US20150319063A1 (en) * 2014-04-30 2015-11-05 Jive Communications, Inc. Dynamically associating a datacenter with a network device
CN112948305A (zh) 2014-08-07 2021-06-11 伊诺卡姆公司 智能连接机制
US10102174B2 (en) * 2014-10-03 2018-10-16 Verizon Patent And Licensing Inc. Smart harness
US11569683B2 (en) * 2017-05-31 2023-01-31 Solaredge Technologies Ltd. Circuit for a power device and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06555A (zh) * 2011-05-20 2012-12-05 发那科株式会社 具备视觉传感器及吸引装置的吸附搬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023000A1 (en) 2016-02-11
US20160042188A1 (en) 2016-02-11
EP3178008A1 (en) 2017-06-14
US11238171B1 (en) 2022-02-01
EP3178008B1 (en) 2018-12-19
EP3896577A1 (en) 2021-10-20
US10055597B2 (en) 2018-08-21
EP3896577B1 (en) 2024-03-06
US11822678B1 (en) 2023-11-21
EP3486793A1 (en) 2019-05-22
CN106796567A (zh) 2017-05-31
CN112948305A (zh) 2021-06-11
EP3486793B1 (en) 2021-03-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822678B1 (en) Autonomous and self-aware connection mechanism
EP4089511A1 (en) Electronic device assembly
CN102341986B (zh) 在感应地链接的设备之间扩展设备功能
US10554650B2 (en) Directional sensing mechanism and communications authentication
CN103763391B (zh) 基于环境识别的实现移动设备防丢功能的防丢方法
CN102646081B (zh) 感应地配对设备以共享资源或数据的系统和方法
EP3128293B1 (en) Modular smart necklace
EP2966413B1 (en) Electronic equipment with a screen and a protective cover
US20140274216A1 (en)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JP2015529382A (ja) スマート接点配列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システムならびに積層装置
BRPI0912057B1 (pt) Mecanismo de sensor direcional e autenticação de comunicações
CN106488001A (zh) 移动终端以及该移动终端的控制方法
EP2568407A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mmunicating with and programming a secure element
EP3142390B1 (en) Method for gesture-based data exchange between electronic devices
CN105577213A (zh) 智能手环或手表的应急处理策略启动方法和装置
CN106786842A (zh) 充电提示方法及装置
EP3904969A1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wearable electronic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CN108351681B (zh) 电子设备及其托架
US9767949B2 (en) Controlling of a magnetic connection between an electrical device and a cable
CN106170007A (zh) 身份验证方法及装置
EP2936380B1 (en) Data medium for configuring a configurable electronic device by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and associated method
CN105353343B (zh) 电子设备、终端装置以及信息处理方法
KR20160013576A (ko) 전원이 꺼져도 위치추적이 되는 핸드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