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793940A - 用于脊柱手术的微创牵开器及关联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脊柱手术的微创牵开器及关联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793940A
CN106793940A CN201580055185.9A CN201580055185A CN106793940A CN 106793940 A CN106793940 A CN 106793940A CN 201580055185 A CN201580055185 A CN 201580055185A CN 106793940 A CN106793940 A CN 1067939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tractor
blade
arm
bone anchor
fo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5518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793940B (zh
Inventor
C·J·奥康奈尔
J·C·李
A·A·绍罗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uvasive Inc
Original Assignee
Nuvasive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uvasive Inc filed Critical Nuvasive Inc
Priority to CN201910030525.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123396B/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US2015/000084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6025020A2/en
Publication of CN1067939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939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7939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939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holding wounds open; Tract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holding wounds open; Tractors
    • A61B17/0206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holding wounds open; Tractors with antagonistic arms as supports for retractor elem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holding wounds open; Tractors
    • A61B17/0218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holding wounds open; Tractor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holding wounds open; Tractors
    • A61B17/025Joint distract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2017/0046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with a releasable handle; with handle and operating part separable
    • A61B2017/00473Distal part, e.g. tip or hea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0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for holding wounds open; Tractors
    • A61B17/025Joint distractors
    • A61B2017/0256Joint distractors for the spin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描述了一种脊柱手术牵开器。牵开器组装件包括牵开器主体、第一和第二臂以及第一和第二牵开器叶片。第一和第二牵开器叶片捕捉骨锚固件的一部分,以将牵开器锚固到身体结构。第一和第二牵开器叶片以可移除的方式分别附接到左臂和右臂。壳体能够由张开单元控制旋转。叶片部分具有远端和近端。远端包括一体的枢转臂,使得该远端被分成静止臂和枢转臂。静止臂的远端包括从其伸出的静止足部,并且枢转臂包括从其伸出的枢转足部,以容纳骨锚固件的颈部。

Description

用于脊柱手术的微创牵开器及关联方法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是要求保护2014年8月13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序列号62/036,776和2015年8月6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序列号62/201,739的在35U.S.C.119(e)下的优先权权益的国际专利申请,上述美国临时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皆通过引用而明确地并入本公开中而并入于此,如同在本文中全面阐述一样。
技术领域
本申请描述了一种手术仪器和方法,其出于跨椎柱(spinal column)的一个或更多个节段执行微创脊柱融合的目的而提供手术目标部位的进入。
背景技术
脊柱固定构造用于为脊柱提供稳定性。在大多数情况下,该固定构造用作融合手术的附件,在融合手术期间,制备相邻椎骨以促进它们之间的骨生长,从而消除椎骨之间的运动。因为椎骨之间的运动易于抑制骨生长,所以采用该固定构造来防止运动,使得骨骼可以生长并实现牢固的融合。当必须调整一个或多个椎骨的位置以恢复椎柱的更自然的对准时,该固定构造还用于保持新的对准直到实现融合为止。各种形式的固定构造是本领域公知的。最常见的是,固定构造是利用多个骨锚固件锚固至前柱的板,或者包括锚固至脊柱的后部部件的多个锚固件和连接杆的后部固定构造。对于后固定构造,将锚固件(通常为椎弓根螺钉)锚固至目标运动节段的每个椎骨的椎弓根中。接着,通过锁定至每个锚固件的固定杆连接锚固件,由此消除该运动节段的相邻椎骨之间的运动。后固定构造可以以单侧或双侧方式应用。另外,后固定构造可以跨多级或运动节段应用。
在后固定构造中利用的固定锚固件通常包括锚固件部分和杆壳体。杆壳体包括由杆通道分隔开的一对直立臂,固定杆被捕捉并锁定在该杆通道中。在构造后固定构造时,外科医生必须将杆对准并安置在杆通道中。这可能是一个挑战,特别是在要连接的椎骨中的一个或多个未对准并造成关联的锚固件相对于该构造的其余锚固件垂直和/或水平偏移时。在微创进入条件下(例如,与传统的开放手术相比最小化总切口长度和肌肉剥离)构造后固定构造也增加了将杆与锚固件的杆通道对准的难度。
在此描述的仪器、工具以及技术旨在减少这些挑战和与脊柱后路固定相关的其他挑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描述了用于执行微创脊柱手术(例如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LIF)手术)的组织牵开器(retractor)组装件和相关器械以及方法。该组织牵开器与骨锚固件结合使用以建立和维持到手术目标部位的手术通道。更具体地,该牵开器锚固至邻近手术目标部位(例如,椎间盘)的解剖结构(例如椎弓根),以锚固暴露部位并且用解剖标志限定边界以为外科医生定向并便于导航。一旦建立了该进入通道,就可以制备椎间盘空间和椎骨终板,可以将一个或更多个椎体间植入物插入椎间盘空间中,然后可以将脊柱杆用于对准和压缩或缩减该构造。
该牵开器组装件包括进入牵开器主体、第一和第二锚固件叶片、辅助牵开器,以及辅助叶片。第一和第二锚固件叶片捕捉骨锚固件的一部分以将牵开器锚固至解剖结构。当完全组装好并且在操作时,进入牵开器主体、锚固件叶片,以及辅助叶片建立并限定工作通道,通过该通道实现手术目标部位的进入。该工作通道可以沿尾侧-颅侧方向以及在中间(medial)展开。
进入牵开器主体包括第一和第二齿条以及左臂和右臂。第一和第二锚固件叶片分别可移除地附接至左臂和右臂。在本文所述的TLIF手术期间使用时,牵开器组装件可以相对于患者定位成使得进入牵开器主体在伤口横向地定位(远离患者身体)。这有利地将牵开器的主要部分定位在荧光透视窗的外部。尽管第一锚固件叶片在本文中被描述为可移除地附接至左臂,并且第二锚固件叶片被描述为可移除地附接至右臂,但是应当理解,第一和第二锚固件叶片在形式和功能上几乎相同,并因此可互换。
进入牵开器主体包括基部,所述基部具有横向延伸穿过所述基部的一对通道。所述通道的大小和尺寸分别被设置成在所述通道中容纳第一和第二齿条,并且彼此隔开足够的距离以使能放置小齿轮,从而控制齿条的平移。拇指状凸片可旋转以控制齿条的定向平移。仅作为示例,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拇指状凸片,通过同时使第一齿条向左(相对于牵开器)平移并且第二齿条向右平移来“打开”牵开器。这种平移又导致牵开器叶片沿与齿条相同的方向移动,从而控制手术伤口的尺寸。由此,如果该进入主体远离患者身体在手术伤口横向地定位,则第一牵开器叶片将沿尾侧方向平移,而第二牵开器叶片将沿颅侧部方向平移。提供可从第一(例如,“解锁”)位置移动至第二(例如,“锁定”)位置的棘爪,以使用户能够在使用期间将牵开器锁定在打开位置。该棘爪包括楔形件,该楔形件被构造成与第二齿条的齿啮合,并且当棘爪处于第二“锁定”位置时直接防止第二齿条的平移。这还间接地防止第一齿条的平移,从而有效地将牵开器锁定在“打开”构造下。当棘爪处于第一“解锁”位置时,该楔形件与所述齿脱离,从而允许齿条自由平移。小齿轮定位在齿条之间,并且与拇指状凸片机械地联接,使得转动拇指状凸片使小齿轮旋转,小齿轮又使得齿条平移。提供螺旋弹簧以将棘爪偏置在锁定位置,由此被动地允许牵开器自由打开。将夹子设置在基部下侧上,并且与拇指状凸片上的柱啮合以将构造固定在一起。进入牵开器主体还包括关节臂附接件,以使能附接至关节臂,从而在使用期间将牵开器组装件固定至患者的床栏(或其他静止的、刚性安装位置)。
仅作为示例,该齿条总体上是矩形细长构件,其具有分布在每个齿条的一侧上的多个齿。这些齿被构造成与小齿轮相互作用以允许臂的受控平移。
左臂包括近端段和远端段。近端段包括第一孔和第二孔。第一孔被构造成固定地容纳第一齿条,使得第一齿条和近端段大致彼此垂直。由此,第一齿条在任一方向上的平移导致左臂在相同方向上的对应移动。第二孔被构造成滑动地容纳第二齿条通过第二孔,使得第二齿条能够在平移期间在任一方向上不被阻碍地穿过通过近端段。
远端段连接至近端段并且被构造成以可拆除的方式与第一锚固件叶片啮合。远端段包括具有远端面的大致圆柱形的壳体。远端面包括从该远端面的中心向远端突出的中心柱以及在中心柱的任一侧上定位在远端面的周边上的一对相对的凹部。该中心柱被构造成与锚固件叶片的附接孔配合,以将锚固件叶片牢固地附接至左臂。中心柱是大致圆柱形的,并且包括锥形前端和位于前端与远端面之间的周向凹部。壳体能够旋转,由此使锚固件叶片旋转并实现组织牵引。所述旋转独立于第二锚固件叶片,并且由张开单元控制。该张开单元包括远离壳体横向延伸的凸缘、带螺纹的千斤顶螺杆以及盖。该千斤顶螺杆经由柱子可枢转地固定至凸缘。该盖包括带螺纹的中心孔和啮合凹部,用于容纳诸如T形手柄(例如)的启动器械(未示出)的远端。随着盖通过启动器械旋转,其沿着千斤顶螺杆(沿着取决于该器械的旋转方向的任一方向)移位。这使得千斤顶螺杆围绕销枢转,而该销又导致盖将扭矩传递到壳体,更具体地说是传递到相对的凹部。如下所述,所述凹部与锚固件叶片的凸缘啮合,由此导致锚固件叶片根据启动器械的旋转而向外或向内枢转。张开单元允许连续可变的叶片张开,并且例如将致动以允许-20°至25°(总共达45°)的角度张开。
右臂包括近端段和远端段。近端段包括被构造成固定地容纳第二齿条的孔,使得第二齿条和近端节段大体上彼此垂直。由此,第二齿条在任一方向上的平移导致右臂在相同方向上的对应移动。
远端段连接至近端段并且被构造成可以拆除的方式与第二锚固件叶片啮合。远端段包括具有远端面的大致圆柱形的壳体。远端面包括从该远端面的中心向远端突出的中心柱以及在中心柱的任一侧上定位在远端面的周边上的一对相对的凹部。该中心柱被构造成与锚固件叶片的附接孔配合,以将锚固件叶片牢固地附接至右臂。中心柱是大致圆柱形的,并且包括锥形前端和位于该前端与远端面之间的周向凹部。壳体能够旋转,由此使锚固件叶片旋转并实现组织牵引。所述旋转独立于第一锚固件叶片,并且由张开单元控制。该张开单元包括远离壳体横向延伸的凸缘、带螺纹的千斤顶螺杆以及盖。该千斤顶螺杆经由柱子可枢转地固定至凸缘。该盖包括带螺纹的中心孔和啮合凹部,用于容纳诸如T形手柄(例如)的启动器械的远端。当盖通过启动器械旋转时,其沿着千斤顶螺杆(沿着取决于该器械的旋转方向的任一方向)移位。这使得千斤顶螺杆围绕销枢转,而所述销又导致盖将扭矩传递到壳体,更具体地说是传递到相对的凹部。如下所述,该凹部啮合至锚固件叶片的凸缘,由此导致锚固件叶片根据启动器械的旋转而向外或向内枢转。张开单元允许连续可变的叶片张开,并且例如将致动以允许-20°至25°(总共达45°)的角度张开。
可选的是,进入牵开器主体可以设置有可移动臂。向牵开器提供可移动臂可以允许进入牵开器主体离开患者的皮肤高度,从而避免可能另外导致进入牵开器主体刺入患者皮肤的解剖学挑战,并且潜在地操纵进入牵开器主体离开荧光透视区。每个可移动臂都包括定位在如上述的那些近端臂段与远端臂段之间的中间段。例如,左可移动臂包括近端段、中间段以及远端段。右可移动臂包括近端段、中间段以及远端段。为了方便起见,将仅针对一个臂详细地描述可移动臂特征。然而,要理解,可移动臂实际上彼此相同,并由此所公开的任何特征可归于任一可移动臂。
可移动臂的近端段包括先前关于上述左臂的近端段所描述的所有特征,并且还包括从近端段向远端延伸的枢转构件,该枢转构件被构造成容纳在形成于中间段的近端中的近端凹部内。可移动臂的远端段包括先前关于上述左臂的远端段所描述的所有特征,并且还包括从远端节段向近端延伸的枢转构件,该枢转构件被构造成容纳在形成于中间段的远端中的远端凹部内。
该中间段可枢转地连接到近端段和远端段两者。中间段具有近端,该近端包括被构造成容纳近端段的枢转构件的近端凹部。销延伸穿过近端和枢转构件,并提供一轴,中间段围绕该轴相对于近端段枢转。中间段还具有远端,该远端包括被构造成容纳远端段的枢转构件的远端凹部。销延伸穿过远端和枢转构件,并提供一轴,远端段围绕该轴相对于中间段枢转。中间段还包括位于中间节段中间的摩擦凹部。该摩擦凹部容纳摩擦部件,所述摩擦部件包括由弹簧隔开的一对摩擦销。弹簧对摩擦销施加相等的力,而所述摩擦销继而在枢转构件上施加摩擦力。由此,在存在足够的力以克服摩擦的情况下,摩擦部件允许中间段相对于近端段和远端段移动。在没有这种力的情况下,摩擦部件工作以保持中间段相对于近端段和远端段的位置。双铰链产生柔性臂构造,使得所述臂可以枢转并且调整以消除尾侧-颅侧叶片倾斜问题(在面对困难的患者解剖结构时遇到)。
第一和第二锚固件叶片在形式和功能方面实质上彼此相同,因此在此关于一个锚固件叶片公开的所有特征同样可归于另一锚固件叶片。一般来说,锚固件叶片具有从联接器延伸的叶片部分。该叶片部分具有内面和外面。外面是总体上平滑的并且在使用期间靠在软组织上。锚固件叶片被构造成枢转以实现如前所述的牵引。叶片部分具有远端和近端。
所述远端包括构成整体所需的枢转臂,使得所述远端被分成静止臂和枢转臂。静止臂的远端包括从其延伸的静止足部,并且枢转臂的远端包括从其延伸的枢转足部。当一起处于闭合位置时,枢转足部和静止足部一致行动以形成捕捉部件(例如分割的环),所述捕捉部件具有尺寸适于容纳骨锚固件的卡槽(骨锚固件还包括头部和带螺纹的柄部)的中心孔。静止足部上的接触表面和枢转足部上的接触表面与骨锚固件的头部的大致球形外表面接合,以在骨锚固件与锚固件叶片之间形成多轴接头。所述接触表面皆可以具有能够实现这种多轴关系的任何形状,包括但不限于成角度的、圆整的和/或球状凹形。通过延伸穿过枢转臂的近端上的枢转孔和锚固件叶片的远端部分上的相应枢转孔的销,枢转臂可枢转地附接至锚固件叶片的远端部分。枢转臂在与锚固件叶片的宽度平行的平面中旋转,使得枢转足部可以与静止足部分离,以允许螺杆柄部通过,使得锚固件叶片能够在郁金香形(tulip)联接之后从骨锚固件脱离。横向凹部形成在枢转足部中并且被构造成在其中容纳稳定凸缘。该稳定凸缘从静止足部延伸到横向凹部中,以确保枢转足部保持在希望的运动平面中。静止臂包括向内的横向延伸部,该延伸部与枢转臂中的切口相互嵌合,这提供附加的强度以抵抗施加至所述环的力。
锚固件叶片还包括封闭通道,所述封闭通道位于锚固件叶片的一侧并且延伸所述叶片的长度。锁定轴延伸穿过封闭通道并啮合枢转臂以将枢转足部(和捕捉部件)保持在闭合位置。所述啮合由致动器(例如,紧定螺钉)控制,其由用户啮合以致动锁定轴。该紧定螺钉包括螺纹主体、远端架以及工具凹部。该螺纹主体大体上是圆柱形的并且被构造成将螺纹凹部啮合在锚固件叶片的近端上。该远端架按这样的方式与锁定轴上的近端凸片相互作用,即,当紧定螺钉旋转时,远端架相应地在近端凸片上施加向下的力,从而使锁定轴向远端推进,穿过封闭通道并啮合枢转臂。提供捕捉环以防止紧定螺钉退出螺纹凹部。工具凹部被构造成容纳被用于致动紧定螺钉的驱动器的远端。尽管在此被描述为紧定螺钉,但致动器可以是用户可以使用以使锁定轴移动的任何部件,包括但不限于凸轮机构等。锚固件叶片还包括轨道,所述轨道可滑动地容纳各种器械(例如,柄/叶片插入器、郁金香形插入器)和光缆。
联接器与锚固件叶片的近端部分一体地形成,并且提供用于与上述的左臂的中心柱(和/或右臂的中心柱)啮合的弹簧加压的快速连接和释放机构。应当理解,锚固件叶片是可互换的,因为锚固件叶片可以与左臂或右臂一起使用。因此,在此仅详细描述一个锚固件叶片与左臂之间的相互作用,然而在此描述的所有特征也适用于另一个锚固件叶片与右臂之间的相互作用。该联接器具有近端半部和远端半部。出于本公开的目的,该近端半部被限定为联接器的与左牵开器臂啮合的部分,而远端半部被限定为联接器的与辅助牵开器(或右牵开器臂,如果连接到其)啮合的部分。联接器的近端半部和远端半部是相同的,因此为了清楚起见,为两个半部所共有的各种特征将被指配相同标号。
联接器包括壳体和一对按钮。壳体包括近端上的近端面(和远端上的相同的远端面)、延伸穿过近端面的附接孔、一对按钮孔以及内腔。近端面包括从近端面向近端延伸的一对凸缘。当锚固件叶片与左臂配合时,近端面与左臂的远端面齐平地接合,并且凸缘与形成在左臂的远端面中的凹部啮合,以使能响应于用户激活张开单元而使锚固件叶片枢转。附接孔容纳从其穿过的左臂的中心柱,使得中心柱可以延伸到壳体的内腔中。按钮孔被构造成允许按钮通过以进入内腔。每个按钮皆具有顶表面、通孔、下脊以及和底柱。顶表面被大体上圆整,以保持低剖面并且在使用期间对周围解剖结构造成最小破坏,并且被设置为用户接合表面。通孔容纳从其穿过的中心柱。下脊被构造成嵌套在中心柱的周向凹部内,以防止中心柱在使用期间脱出。底柱使弹簧居中,该弹簧将下脊偏置到周向凹部中。在锚固件叶片和左臂联接期间,中心柱的锥形前端使得中心柱能够克服偏置并前进直到下脊与周向凹部对准为止,在该点处,弹簧使下脊卡扣到周向凹部中。为释放叶片,用户在顶表面上向下按压,这迫使下脊脱离周向凹部,从而使能移除中心柱。按钮通过嵌在按钮上的凹部中的销固定至联接器。联接器还可以包括与臂上的对准标记配合起作用的对准标记,以向用户提供实现足够牵引的视觉反馈。
锚固件叶片将扭矩有效地传送至骨锚固件(例如,用于压缩/牵引),而没有多轴(郁金香形)运动的任何损失。锚固件叶片可重复使用。锚固件叶片的枢转足部允许其中柄螺纹直径大于柄头部的直径的大螺钉自顶向下装载。枢转足部将允许多轴郁金香形以自上而下的方式装载,而不会夹住锚固件叶片的锚固点。
辅助(例如,内侧)牵开器可以附接至组装的牵开器并且具有自锁定机构。辅助牵开器可附接至锚固件叶片的联接器,并且包括牵开组装件和叶片组装件。辅助牵开器允许进一步连接至辅助(例如,内侧)叶片并且以许多自由度驱动进一步向内进入脊柱。例如,辅助牵开器可以提供内侧牵开、内侧张开、尾侧-颅侧枢转以及尾侧-颅侧平移。该牵开组装件提供内侧牵开,并且包括壳体、螺纹轴以及包括致动齿轮和平移齿轮的垂直齿轮,呈现精细分辨率。该壳体具有内腔,螺纹轴延伸穿过该内腔,并且在该内腔中包含了垂直齿轮。致动齿轮包括齿部分和啮合凹部。该啮合凹部延伸穿过形成在壳体中的孔并且提供用于致动器工具的啮合部件。壳体具有被构造成接纳卡环的周向凹部。该致动齿轮通过卡环和带槽保持垫圈固定至壳体。该平移齿轮相对于致动齿轮垂直取向。该平移齿轮包括齿部分、柱以及螺纹内腔。该齿部分啮合致动齿轮的齿部分,并且在致动齿轮旋转时使平移齿轮旋转。该柱装配在扣环内,所述扣环具有被构造成容纳卡环的周向凹部。该卡环还装配在形成在内腔内的凹槽内,以将平移齿轮固定至壳体。提供滚珠轴承座圈以防止在使用期间齿轮之间的卡滞。
螺纹轴与平移齿轮的螺纹内腔配合。在平移齿轮旋转时,使螺纹轴根据旋转方向而在内侧或外侧方向上平移。螺纹轴还包括近端,所述近端在结构和功能上与上述第一臂的远端面实质上相同。即,该近端包括近端面、从该近端面的中心向远端突出的中心柱以及在中心柱的任一侧定位在近端面的周边上的一对相对的凹部。该中心柱被构造成与锚固件叶片(或锚固件叶片)的附接孔配合,以将锚固件叶片牢固地附接至左臂。中心柱是大致圆柱形的,并且包括锥形前端和位于前端与近端面之间的周向凹部。这些特征按和左牵开器臂的对应结构与锚固件叶片的快速释放机构相互作用的方式相同的方式,与上述锚固件叶片的快速释放机构相互作用,并由此不必重复讨论。然而,应注意到,在上面公开的其中锚固件叶片经由联接器的近端附接至左牵开器臂的示例中,辅助牵开器可以同时附接至联接器的远端。
叶片组装件从牵开组装件大致垂直地延伸,并且包括快速释放壳体和张开单元。该快速释放壳体包括用于容纳辅助叶片的附接柱的附接孔和被用弹簧偏置的按钮。快速释放壳体在形式和功能上与上面关于联接器所描述的相同特征相同,并由此不需要重复类似特征的详细描述。类似的是,该张开单元在形式和功能上与左臂的张开单元相同,并由此不需要重复类似特征的详细描述。然而,应注意到,张开单元允许连续可变的叶片张开,并且例如将致动以允许达40°的角度张开。
可以提供一种另选辅助牵开器,该另选辅助牵开器与上述辅助牵开器的不同之处在于,该另选辅助牵开器附接至左牵开器臂(经由一个锚固件叶片)和右牵开器臂(经由另一锚固件叶片)两者。该另选辅助牵开器可附接至第一锚固件叶片的联接器和第二锚固件叶片的对应联接器。该另选辅助牵开器包括牵开组装件、叶片组装件以及第二附接单元。该另选辅助牵开器允许进一步连接至辅助(例如,内侧)叶片并且以许多自由度驱动进一步向内进入脊柱。例如,该另选辅助牵开器可以提供内侧牵开、内侧张开、尾侧-颅侧枢转以及尾侧-颅侧平移。该牵开组装件与上述牵开组装件相同。横梁从牵开组装件大致垂直地延伸并终止于第二附接单元。叶片组装件定位在牵开组装件与第二附接单元之间的横梁上。叶片组装件包括快速释放壳体和张开单元。该快速释放壳体包括用于容纳辅助叶片的附接柱的附接孔和被用弹簧偏置的按钮。快速释放壳体在形式和功能上与上面关于联接器所描述的相同特征相同,并由此不需要重复类似特征的详细描述。类似的是,该张开单元在形式和功能上与左臂的张开单元相同,包括捕捉的千斤顶螺杆和盖。然而,应注意到,该张开单元导致快速释放壳体(并且因此导致辅助叶片)的枢转,但不引起横梁或第二附接单元的旋转。张开单元允许连续可变的叶片张开,并且例如将致动以允许达40°的角度张开。
第二附接单元包括:基部、延伸部以及附接柱。该附接柱总体上是圆柱形的,并且包括锥形前端以及位于该前端与延伸部之间的周向凹部。按照与左牵开器臂的对应结构与锚固件叶片的快速释放机构相互作用的方式相同的方式,这些特征与上述锚固件叶片的快速释放机构相互作用,并因此不必重复讨论。
辅助牵开器叶片包括近端轨道部分和远端叶片部分。该近端轨道部分具有内面和外面。该内面包括用于与远端叶片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嵌套的凹部。该轨道部分还包括用于容纳光缆(例如)的轨道和沿着轨道部分在该凹部近端地定位的多个棘轮孔。该外面包括从该外面大致垂直地延伸离开的附接柱。该附接柱在形式和功能上与左牵开器臂的中心柱相同,并且按和左牵开器臂的中心柱与联接器的快速释放机构相互作用相同的方式与辅助牵开器的快速释放机构相互作用。该远端叶片部分包括叶片和引导凸缘。该叶片包括:内面、外面以及远端尖端处的锯齿形足部。该内面可以包括略微凹入的表面。该锯齿形足部向外表面弯曲,有助于最小化组织蠕变影响。该引导凸缘与轨道啮合以将远端叶片部分联接至近端轨道部分。该引导凸缘还包括悬臂棘轮机构,所述悬臂棘轮机构具有与所述孔相互作用的近端,以保持叶片构造的希望长度。引导销延伸穿过远端叶片部分中的销孔并进入导轨,以确保远端叶片部分在使用期间保持正确对准。
为了使用,辅助叶片可以联接至叶片插入器。该叶片插入器包括近端手柄和由细长轴分隔开的远端尖端。该近端手柄包括从其向近端延伸的释放按钮。该远端尖端包括与近端轨道部分上的轨道配合以将辅助叶片联接至叶片插入器的侧边缘。该远端尖端还包括悬臂棘轮机构,所述悬臂棘轮机构具有与所述孔相互作用的远端,以维持在辅助叶片上的可靠保持。
为了使用辅助叶片,首先将叶片如上所述地联接至插入器。应注意,远端叶片部分应当最初被置于完全伸展的位置,即,定位为使得悬臂棘轮机构的远端端部啮合近端轨道部分上的最远端棘轮孔。然后由用户将辅助叶片手动推进到手术目标位置。该叶片的远端尖端可以首先利用触觉反馈被放置在希望位置,然后接着被压缩并连接至辅助牵开器。可选的是,用户可以使用辅助叶片(如Cobb器械)以在远端尖端处提升组织。这同时允许叶片在保持压缩锁定的同时适当地延长。叶片压缩如下实现:一旦叶片与解剖结构(例如软组织,骨骼)啮合,远端将停止移动。如果用户继续在插入器械上施加向下的力,则悬臂棘轮机构将导致远端腾出一个棘轮孔并啮合下一个近端棘轮孔,以此类推,直到实现希望的叶片压缩为止。用户接着操纵辅助叶片,使得其经由上述特征连接至辅助牵开器。若希望的话,用户可以在插入器仍然附接时或在其已经脱离之后影响叶片张开。在叶片张开期间可能发生进一步的叶片压缩。一旦辅助叶片已经插入,就可以使用释放按钮,所述释放按钮使得悬臂棘轮机构重新啮合棘轮孔,同时向远端叶片提供向下的力,从而使得插入器能够从该外科伤口移除,而同时允许辅助叶片保持伸展状态。通过示例的方式,辅助叶片的远端叶片部分可以由提供术中透视射线透过的钛材料选择制成。
通过示例的方式,利用本公开的组织牵开器组装件的一种方法是在TLIF手术中。在此描述的牵开器组装件的有益特征是骨锚固件可以在被引入手术目标部位之前联接至锚固件叶片。这是通过首先解锁枢转足部、将骨锚固件的颈部插入中心孔中、然后如上所述地重新锁定枢转足部来完成的。骨锚固件现在联接至锚固件叶片,并且现在还可以在前进通过手术通道之前联接至驱动器器械。一旦患者已被正确定位、目标区域已被标识并且已建立了暴露,骨锚固件就可以被放置在第一目标部位中。在将目标椎弓根穿刺(tapping)后,将联接的骨锚固件、锚固件叶片以及插入器通过克氏针(K-wire)前进至目标部位。该锚固件被驱动到骨中,直到驱动器的远端或者锚固件叶片在骨上降到最低点为止。该克氏针可以在螺纹柄进入椎体的后部之后被去除。可以重复这些步骤,以将与骨锚固件联接的第二锚固件叶片放置在相邻的椎体的椎弓根中。
在这一点上,进入牵开器主体可以在任一侧(例如内侧或外侧)附接至锚固件叶片,然而,可以有利的是,将进入牵开器主体附接至锚固件叶片的外侧(即,远离患者的脊柱),以便在荧光透视下提高目标区域的可见性。如上所述,通过将中心柱插入锚固件叶片的快速连接联接器中,进入牵开器主体连接至锚固件叶片。当进入牵开器主体正确地啮合至叶片时,将听到咔嗒声。在这一点上,牵开器组装件可以利用关节臂附接件附接至关节臂(例如)。定位牵开器组装件使得锚固件叶片平行于椎间盘空间确保了实现适当的内侧暴露轨迹。
如果需要牵引,则锚固件叶片可以通过利用T形手柄(例如)来张开,以如上所述地致动左牵开器臂上的张开单元的盖。类似地,锚固件叶片可以利用T形手柄(例如)独立张开,以致动右牵开器臂的张开单元的盖。T形手柄沿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导致叶片向外张开。因为叶片经由骨锚固件联接至椎弓根骨,所以这也将引起椎间盘空间的牵引。联接器可以包括与臂上的对准标记配合起作用的对准标记,以向用户提供实现足够牵引的视觉反馈。一旦实现适当的对准,用户就可以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拇指状凸片(或例如T形把手,若希望的话),以打开牵开器并提供软组织牵开和工作通道的初始可视化。
一旦实现了适当的软组织牵开,就可以添加单啮合辅助牵开器或双啮合辅助牵开器以实现内侧牵开。通过将中心柱插入锚固件叶片的联接器的远端半部中来附接单啮合辅助牵开器。当辅助牵开器正确啮合至锚固件叶片时,会发出咔嗒声。通过将中心柱插入到锚固件叶片的联接器的远端半部中,并且通过将第二附接单元的附接柱插入到锚固件叶片的联接器的远端半部中来附接双啮合辅助牵开器。当辅助牵开器正确地啮合到每个锚固件叶片时,会发出咔嗒声。然后选择辅助叶片并将其附接至插入器,然后附接至辅助牵开器。一旦实现足够的内侧叶片牵开和张开,就按压插入器上的释放按钮以从插入器释放辅助叶片。
从这一点,TLIF手术的附加步骤在该级进行,包括椎骨关节面切除(facetectomy)、减压、进一步牵引(可选)、椎间盘和端板制备以及椎体间植入物插入。在杆插入的制备中,郁金香形头部(未示出)被附接至骨锚固件头部,同时锚固件叶片在每个椎骨水平面处与骨锚固件啮合。在锚固件叶片被附接的同时,杆也可以被放置和锁定。一旦杆构造充分就位,就通过逆时针旋转紧定螺钉来解锁枢转足部,这导致锁定轴经过封闭通道向近端退回并由此使枢转臂脱离。允许枢转臂自由移动,使得锚固件叶片能够从骨锚固件分离并且从工作通道移除。第二锚固件叶片可以按照与锚固件叶片相同的方式从工作通道移除,并且手术伤口被闭合,手术完成。
对于多级TLIF手术,牵开器组装件可以被用于“前进式(marching)技术”中以减少必须瞄准椎弓根的次数。例如,对于两级TLIF(涉及三个相邻的椎骨),联接的锚固件-叶片-插入器被放置在每个目标椎弓根中(即,在两个相邻的级别处总共三个叶片)。如上所述关于一个级别执行该手术,而第三锚固件叶片未附接至任何东西(除了植入的骨锚固件以外)。在TLIF在第一级完成之后,除了锚固件叶片之外,移除牵开器组装件。第一锚固件叶片保持附接至骨锚固件。中间叶片旋转180°,然后连同第三锚固件叶片重新连接至进入牵开器主体(另一牵开器臂)。TLIF在第二级执行。一旦郁金香形下来,杆就可以放置连接所有3个级,然后该手术可以完成。
提供了被构造成与本文中所述的组织牵开器组装件一起使用的另选锚固件叶片。除了快速连接机构之外,该另选锚固件叶片类似于先前描述的锚固件叶片。一般来说,本锚固件叶片具有从联接器伸出的叶片部分。该叶片部分在形式和功能上与上述的锚固件叶片的叶片部分相同,因此关于前述的锚固件叶片的叶片部分公开的所有特征同样可用于当前描述的锚固件叶片的叶片部分,使得不必重复公开。
联接器与锚固件叶片的近端部分一体地形成,并且提供用于与上述的左臂的中心柱(和/或右臂的中心柱)啮合的另选弹簧加载的快速连接和释放机构。应当明白,本锚固件叶片是可互换的,因为锚固件叶片可以与左臂或者右臂一起使用。因此,在此仅详细描述锚固件叶片与左臂之间的相互作用,然而在此描述的所有特征也适用于另一个锚固件叶片与右臂之间的相互作用。该联接器具有近端半部和远端半部。出于本公开的目的,该近端半部被限定为联接器的、与左牵开器臂啮合的部分,而远端半部被限定为联接器的、与辅助牵开器(或右牵开器臂,如果连接至到其)啮合的部分。该联接器的近端半部和远端半部相同。
联接器包括壳体和一对释放按钮。壳体包括近端上的近端面(和远端上的相同的远端面)、延伸穿过近端面的附接孔、在附接孔下方延伸穿过近端面的触发器孔、一对按钮凹部以及内腔。近端面包括从近端面向近端延伸的一对凸缘。当锚固件叶片与左臂配合时,近端面与左臂的远端面齐平地接合,并且凸缘与形成在左臂的远端面中的凹部啮合,以使能响应于用户激活张开单元而使锚固件叶片枢转。附接孔容纳从其穿过的左臂的中心柱,使得中心柱可以延伸到壳体的内腔中。该按钮凹部被构造成,当锚固件叶片处于“就绪”状态(例如,在与左臂联接之前)时,为释放按钮提供低剖面嵌套位置。该按钮凹部皆具有定位在其中的弹簧凹部,所述弹簧凹部用于容纳按钮弹簧的一个端部。该按钮皆具有顶表面、底表面以及从底表面伸出的锁定凸缘。顶表面通常被整成圆形,以保持低剖面并且在使用期间对周围解剖结构造成最小破坏,并且被设置为用户介入表面。该底表面包括用于容纳按钮弹簧的另一端部的弹簧凹部。该锁定凸缘从底表面伸出并且包括通孔和在通孔下方延伸的触发器槽。通孔容纳从其穿过的中心柱。该通孔的边缘按规定大小制作并且被构造成嵌套在中心柱的周向凹部内,以在中心柱已经完全插入到内腔中之后防止中心柱外出(从而将锚固件叶片锁定至左臂)。该触发器槽被分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具有与触发器按钮的中间部分的直径互补的宽度尺寸。第二部分具有与触发器按钮的端部的直径互补的宽度尺寸。该联接器还包括至少部分地容纳在位于所述内腔下方的触发器内腔内的弹簧加载的触发器按钮连同触发弹簧。该触发器按钮具有基部、具有小于基部的直径的直径的中间部分、具有小于中间部分的直径的直径的端部以及具有大于端部的直径的直径的端盖。
在分离或“就绪”状态下(例如在与左臂联接之前),触发器弹簧在触发器按钮的基部上施加向外的力,所述向外的力使触发器按钮的中间部分偏置穿过触发器孔并且至少部分地进入触发器槽的第一部分(即,较宽部分)。这向下拉动释放按钮,使得释放按钮嵌套在按钮凹部内,并且按钮弹簧被压缩。在这种状态下,壳体的附接孔与释放按钮的通孔对准,由此允许中心柱插入内腔中,以使锚固件叶片和左臂能够联接。在锚固件叶片和左臂联接期间,中心柱穿过通孔和附接孔前进并进入内腔。随着这种前进的发生,左臂的远端面遭遇到触发器按钮并在端盖上施加向内的力。该向内的力大于由触发器弹簧施加的向外的力,并且触发器按钮被推动到触发器内腔中。随着触发器按钮被进一步推入触发器内腔,中间部分被完全推出触发器槽的第一部分,仅在触发器槽中留下端部。由此,允许按钮弹簧通过在释放按钮的底表面上施加向上的力来释放能量。这个力抓住释放按钮,使得触发器按钮的端部卡扣到触发器槽的第二部分中,同时使得通孔的边缘卡扣到中心柱的周向凹部中,以防止中心柱在中心柱完全插入到内腔中之后外出(从而将锚固件叶片锁定至左臂)。释放按钮的强制移动使得可听到边缘与周向凹部之间的金属对金属接触,以可听见的“咔嗒声”的形式向用户提供反馈,来指示锚固件叶片被固定至牵开器臂。在这种“锁定”状态下,附接孔和通孔不再对准。为了释放锚固件叶片,用户按下释放按钮。这使得附接孔和通孔重新对准,同时从周向凹部中逐出所述边缘,使得中心柱能够从联接器移除。
根据另一实施方式,本文公开了可以附接至组织牵开器组装件的辅助牵开器的第三示例。该第三示例性辅助牵开器可附接至锚固件叶片的联接器(在此公开的任一锚固件叶片实施方式),并且包括牵开组装件和叶片组装件。本辅助辅助牵开器允许进一步连接至辅助(例如,内侧)叶片并且以许多自由度驱动进一步向内进入脊柱。例如,本辅助牵开器可以提供内侧牵开、内侧张开、尾侧-颅侧枢转以及尾侧-颅侧平移。该牵开组装件提供内侧牵开,并且包括壳体、齿条、齿轮以及棘爪。该壳体具有内腔(齿条延伸穿过所述内腔)、容纳齿轮的齿轮凹部以及为棘爪提供低剖面嵌套的棘爪凹部。该齿条包括近端附接端部、一组顶齿以及一组侧齿。该附接端部在结构和功能上与上述的第一臂的远端面实质上相同,因此不需要重复讨论。所述顶齿相对靠近地间隔开并且被构造成与棘爪啮合。所述侧齿比顶齿间隔得远并且被构造成啮合齿轮。较大的侧齿允许在与齿轮啮合时在牵开期间具有较大的机械优点,而较小的齿允许更加离散的锁定位置。该齿轮包括齿部分和啮合凹部。该啮合凹部容纳致动器部件的柱,致动器部件还包括用于啮合致动器工具的啮合凹部。旋转致动器部件导致齿轮旋转,这又导致齿条在内腔内平移。该棘爪包括远端啮合尖端和弹簧加载的近端释放杆。远端啮合尖端与齿条上的顶齿啮合以精细地控制锁定位置。弹簧使棘爪偏置以按照像棘轮的方式接触齿条。在释放杆上的推动导致远端啮合尖端从齿条升起,从而使得齿条能够自由移动。叶片组装件与上面参照第一示例性辅助牵开器描述的叶片组装件相同,因此关于该叶片组装件公开的任何特征可应用于本叶片组装件,使得不必重复讨论。
根据另一实施方式,在此描述了可以附接至组织牵开器组装件的辅助牵开器的第四另选示例。该第四辅助牵开器可附接至尾侧锚固件叶片,并且包括牵开组装件和叶片组装件。辅助牵开器允许进一步连接至辅助(例如,内侧)叶片并且以许多自由度驱动进一步向内进入脊柱。例如,辅助牵开器可以提供内侧牵开、内侧张开、尾侧-颅侧枢转以及尾侧-颅侧平移。该牵开组装件提供内侧牵开,并且包括壳体、齿条以及齿轮。该壳体具有内部通道,该齿条延伸穿过该内部通道,并且齿轮在所述内部通道内啮合该齿条。该齿轮包括啮合齿条的齿部分和提供用于致动器工具的啮合部件的啮合凹部。该壳体还具有从壳体大致向下延伸的附接凸缘以及被构造成啮合齿条的齿的棘爪,从而使得精细分辨率成为可能。该附接凸缘按规定大小制作并且被构造设置成可滑动地啮合锚固件叶片的轨道。该齿条是双面的并且具有定位在齿条的于第二组齿相对一侧上的第一组齿。该第一组齿彼此相对靠近地间隔开并且被构造成与棘爪啮合。第二组齿比第一组齿间隔得更远并且被构造成啮合齿轮。较大的第二组齿允许在与齿轮啮合时在牵开期间具有较大的机械优点,而较小的第一组齿允许更加离散的锁定位置。
该叶片组装件包括基部、枢转横杆、叶片联接器以及张开单元。该基部定位在齿条的远端处并且包括用于容纳枢转横杆的通道。该枢转横杆在距离上可以平移达一英寸,并且可以按照连续可变的方式在轴上旋转达40°。该枢转横杆可以在通道内自由地平移并且具有在平移引导期间施加摩擦的内部O形环。该张开单元控制旋转并且在形式和功能上与左臂的张开单元相同,并由此不需要重复类似特征的详细描述。该枢转横杆附接至曲轴,该曲轴具有偏置关节和枢转螺柱,以允许附接辅助叶片。该曲轴允许辅助叶片与枢转横杆的旋转轴偏置地张开。该偏心移动驱使辅助叶片在张开的同时向上移出外科医生的视线。辅助叶片利用内部自锁快速连接机构附接至辅助牵开器,举例来说,如上所述的那些。
第四示例性辅助牵开器可以与标准齿条牵开器一起使用。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本辅助牵开器还可以与上述牵开器组装件一起使用。仅作为示例,标准齿条牵开器可以包括经由横杆齿条连接的第一臂和第二臂。该第一和第二臂实际上与上述左臂和右臂相同。该横杆齿条容纳在壳体内,其本身具有齿轮和棘爪。锚固叶片与上述几个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经由箍垫片附接至骨锚固件。
根据一个示例,描述了一种脊柱后路牵开器,该脊柱后路牵开器用于保持至沿着椎柱后路的、要进行外科手术的部位的进入通道。所述外科手术包括使用分别可锚定到第一椎骨的第一椎弓根和第二椎骨的第二椎弓根中的第一骨锚固件和第二骨锚固件。该脊柱牵开器包括:牵开器主体、第一叶片以及第二叶片。该牵开器主体具有沿着第一臂轴延伸的第一臂和沿着第二臂轴延伸的第二臂。该第一臂轴和第二臂轴彼此平行并且垂直于第一平移轴。该牵开器主体可操作为使第一牵开器臂和第二牵开器臂在平行于第一平移轴的方向平面中彼此相对地移动。该第一臂包括可操作为使第一臂的一部分围绕第一臂轴旋转的张开机构,而第二臂包括可操作为使第二臂的一部分围绕第二臂轴旋转的张开机构。该第一牵开器叶片可联接至第一臂并且具有远端和近端。该第一牵开器叶片的远端包括可操作为直接联接至第一骨锚固件柄的整体叶片足部。该叶片足部准许所述第一牵开器叶片相对于所述第一骨锚固件柄的角度可调节性。该第二牵开器叶片可联接至第二臂并且具有远端和近端。该第二牵开器叶片的远端包括可操作为直接联接至第二骨锚固件柄的整体叶片足部。该叶片足部准许第二牵开器叶片相对于第二骨锚固件柄的角度可调节性。
根据所述脊柱后路牵开器的另一方面,该第一牵开器叶片包括近端连接器,该近端连接器啮合第一臂,使得第一臂的可旋转部分相对于第一牵开器叶片围绕有限的第一自由旋转范围旋转。超出所述有限的第一自由旋转范围,第一牵开器叶片随着第一臂的可旋转部分旋转,以使第一牵开器叶片的远端张开。该第二牵开器叶片也包括近端连接器,该近端连接器啮合第二臂,使得第二臂的可旋转部分相对于第二牵开器叶片围绕有限的第二自由旋转范围旋转。超出所述有限的第二自由旋转范围,第二牵开器叶片随着第二臂的可旋转部分旋转,以使第二牵开器叶片的远端张开。
根据所述脊柱后路牵开器的另一方面,该第一牵开器叶片的近端连接器包括容纳在第一臂的可旋转部分上的离合器腔内的离合器延伸部。该离合器延伸部具有比离合器腔的宽度小的宽度,并且该离合器延伸宽度与离合器腔宽度之间的差限定了有限的第一自由旋转范围。当离合器延伸部的侧壁接触离合器腔的侧壁时,离合器变得啮合。
根据所述脊柱后路牵开器的另一方面,该第二牵开器叶片的近端连接器包括容纳在第二臂的可旋转部分上的离合器腔内的离合器延伸部。该离合器延伸部具有比离合器腔的宽度小的宽度,并且该离合器延伸宽度与离合器腔宽度之间的差限定了有限的第二自由旋转范围。当离合器延伸部的侧壁接触离合器腔的侧壁时,离合器变得啮合。
根据所述脊柱后路牵开器的另一方面,当第一牵开器叶片和第二牵开器叶片联接至锚固的第一骨锚固件柄和第二骨锚固件柄,并且第一牵开器叶片离合器和第二牵开器叶片离合器分离时,通过移动牵开器主体并进而依次按相同方向移动第一牵开器叶片的近端和第二牵开器叶片的近端,可以调节第一叶片与第二叶片之间的手术通道的角度。
根据所述脊柱后路牵开器的另一方面,当第一牵开器叶片和第二牵开器叶片联接至锚固的第一骨锚固件柄和第二骨锚固件柄,并且第一牵开器叶片离合器和第二牵开器叶片离合器分离时,过使第一臂和第二臂相对于彼此平移,以使第一叶片的近端和第二叶片的所述近端相对于彼此并相对于锚固的远端移动,可以调节第一叶片与第二叶片之间的手术通道的容量。
根据所述脊柱后路牵开器的另一方面,当第一牵开器叶片和第二牵开器叶片联接至锚固的第一骨锚固件柄和第二骨锚固件柄,并且第一牵开器叶片离合器和第二牵开器叶片离合器啮合时,第一臂和第二臂可以相对于彼此平移,以调节第一骨锚固件与第二骨锚固件之间的距离。
根据所述脊柱后路牵开器的另一方面,当第一牵开器叶片和第二牵开器叶片联接至锚固的第一骨锚固件柄和第二骨锚固件柄,并且第一牵开器叶片离合器和第二牵开器叶片离合器啮合时,第一可旋转臂部分和第二可旋转臂部分中的至少一个可以旋转以调节第一骨锚固件与第二骨锚固件之间的距离,从而压缩或牵引椎间盘空间。
根据所述脊柱后路牵开器的另一方面,该第一牵开器叶片的近端连接器包括联接机构,该联接机构被构造成在啮合时将第一牵开器叶片自动锁定至第一牵开器臂。
根据所述脊柱后路牵开器的另一方面,该联接机构包括释放按钮,该释放按钮被构造成将第一牵开器叶片从关联的牵开器主体或辅助牵开器主体解锁以便于分离。
根据所述脊柱后路牵开器的另一方面,该第一牵开器叶片的近端连接器包括在结构上与第一联接机构相同的第二联接机构。
根据所述脊柱后路牵开器的另一方面,该脊柱牵开器包括辅助牵开器,该辅助牵开器联接至第二联接机构。
根据所述脊柱后路牵开器的另一方面,该第二牵开器叶片在结构上与第一牵开器叶片相同。
根据所述脊柱后路牵开器的另一方面,该辅助牵开器主体联接至第一牵开器叶片的第二联接机构和第二牵开器叶片的辅助联接机构两者。
根据所述脊柱后路牵开器的另一方面,存在第三牵开器叶片,该第三牵开器叶片可联接至辅助牵开器主体。
根据所述脊柱后路牵开器的另一方面,该第一牵开器叶片的远端包括静止臂和枢转地联接至静止臂的枢转臂。该叶片足部包括从静止臂伸出的静止足部和从枢转足部伸出的枢转足部。
根据所述脊柱后路牵开器的另一方面,该足部包括中心孔,该中心孔的大小被设置成在其中容纳骨锚固件的颈部。
根据所述脊柱后路牵开器的另一方面,该足部包括打开位置,其中该枢转足部枢转远离静止足部,以准许骨锚固件颈部进入中心孔中。该足部还包括闭合位置,其中该枢转足部相邻静止足部,以防止骨锚固件颈部移出中心孔。
根据所述脊柱后路牵开器的另一方面,该第一牵开器叶片还包括用于将枢转足部锁定在闭合位置的锁。
根据所述脊柱后路牵开器的另一方面,该锁包括轴,该轴平移穿过沿着牵开器叶片的一侧延伸的通道以啮合枢转臂。
根据所述脊柱后路牵开器的另一方面,该枢转臂被偏置至打开位置,并且该轴啮合枢转臂的倾斜表面,以在所述轴向下平移时使枢转臂朝着静止臂枢转。
根据所述脊柱后路牵开器的另一方面,该轴的平移由位于牵开器叶片的顶部的紧定螺钉控制。
根据所述脊柱后路牵开器的另一方面,当处于闭合位置时,静止足部的端部与枢转足部的端部之间存在间隙。
根据所述脊柱后路牵开器的另一方面,该足部的内表面是弯曲的和成角度的。
根据另一示例,描述了一种手术牵开器叶片。该手术牵开器叶片包括连接器和叶片部分。该连接器被构造成使牵开器叶片与牵开器联接。该叶片部分包括具有静止臂的远端,并且静止足部从该静止臂横向延伸。该远端还具有枢转臂,该枢转臂具有从该枢转臂横向延伸的枢转足部。该枢转臂枢转地联接至静止臂并且可在闭合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在该闭合位置,枢转足部和静止足部协作以形成捕捉环。该捕捉环被构造成在其中捕捉可植入的骨锚固件。在该打开位置,准许可植入骨锚固件进入和退出捕捉环。
根据所述牵开器叶片的另一方面,该牵开器叶片包括用于将枢转臂锁定在闭合位置的锁。
根据所述牵开器叶片的另一方面,该锁包括轴,该轴平移穿过沿着牵开器叶片的一侧延伸的通道以啮合枢转臂。
根据所述牵开器叶片的另一方面,该枢转臂被偏置至打开位置,并且该轴啮合枢转臂的倾斜表面,以在该轴向下平移时使枢转臂朝着静止臂枢转。
根据所述牵开器叶片的另一方面,该轴的平移由位于牵开器叶片的顶部的紧定螺钉控制。
根据所述牵开器叶片的另一方面,当处于闭合位置时,该静止足部的端部与枢转足部的端部之间存在间隙。
根据所述牵开器叶片的另一方面,该捕捉环的内表面是弯曲的和成角度的。
根据所述牵开器叶片的另一方面,该连接器包括联接机构,该联接机构被构造成在啮合时自动将牵开器叶片锁定至牵开器。
根据所述牵开器叶片的另一方面,该联接机构包括释放按钮,该释放按钮被构造成将牵开器叶片从牵开器解锁以便于分离。
根据所述牵开器叶片的另一方面,该连接器包括在结构上与联接机构相同的第二联接机构。
根据另一示例,本申请描述了一种组织牵开器。该组织牵开器包括第一细长齿条构件和第二细长齿条构件,第一细长齿条构件和第二细长齿条构件的尺寸被设置成沿相反方向线性平移。每个齿条构件都具有带齿侧。该组织牵开器还包括进入牵开器主体。该进入牵开器主体包括:齿条壳体,该齿条壳体被构造成容纳第一齿条构件和第二齿条构件;小齿轮,该小齿轮定位在第一齿条构件与第二齿条构件之间,并且同时与第一齿条构件和第二齿条构件中的每一个的带齿侧啮合;棘爪,该棘爪可操作为禁止第一齿条构件和第二齿条构件的平移;以及与小齿轮连通的扭矩输入部件,该扭矩输入部件可操作为造成第一齿条构件和第二齿条构件的平移。第一可调节牵开器臂沿垂直取向固定地附接至所述第一齿条构件,并且包括固定地附接至第一齿条构件的近端节段和联接至近端节段的远端节段,该远端节段包括叶片啮合柱和张开组装件。第二可调节牵开器臂沿垂直取向固定地附接至第二齿条构件,并且包括固定地附接至第二齿条构件的近端节段和联接至近端节段的远端节段,该远端节段包括叶片啮合柱和张开组装件。该组织牵开器还包括牵开器叶片,该牵开器叶片包括联接器和叶片部分,该联接器被构造成可释放地容纳第一牵开器臂的叶片柱,该叶片部分从联接器向远端延伸并且具有包括固定部分和枢转部分的远端,该枢转部分利用销联接至固定部分,使得枢转部分在平行于叶片部分的宽度的平面中枢转远离固定部分,该枢转部分可在闭合的非枢转位置与打开的枢转位置之间移动。
根据所述组织牵开器的另一示例方面,该牵开器叶片的固定部分的远端包括静止足部,该静止足部具有延伸远离叶片的宽度的平面的第一半圆形凸缘,该第一半圆形凸缘具有第一接触表面。
根据所述组织牵开器的另一示例方面,该枢转部分的远端包括枢转足部,该枢转足部具有延伸远离叶片的宽度的平面的第二半圆形凸缘,该第二半圆形凸缘具有第二接触表面。
根据所述组织牵开器的另一示例方面,该第一半圆形凸缘和第二半圆形凸缘配合行动以形成捕捉部件,该捕捉部件具有中心孔,该中心孔的大小被设置成当枢转部分处于闭合位置时在该中心孔中容纳骨锚固件的颈部。
根据所述组织牵开器的另一示例方面,该第一接触表面和第二接触表面的大小和尺寸被设置成,在其中容纳骨锚固件的球形头部的一部分,使得骨锚固件与捕捉部件具有多轴关系。
根据所述组织牵开器的另一示例方面,该牵开器叶片包括用于将枢转部分锁定在闭合位置的锁定机构。
根据所述组织牵开器的另一示例方面,该锁定部分包括具有近端和远端的细长轴,该近端端部定位在牵开器叶片的近端处,而远端定位在牵开器叶片的远端处,该细长轴可在远端接触枢转部分的锁定位置与远端不接触枢转部分的解锁位置之间移动。
根据所述组织牵开器的另一示例方面,该锁定机构包括位于牵开器叶片的近端处的致动器,该致动器与细长轴连通,使得致动器的旋转引起细长轴在锁定位置与解锁位置之间移动。
根据所述组织牵开器的另一示例方面,该组织牵开器还包括第二牵开器叶片,该第二牵开器叶片具有联接器和叶片部分,该联接器被构造成可释放地容纳第二牵开器臂的叶片柱,该叶片部分从联接器向远端延伸并且具有包括固定部分和枢转部分的远端,该枢转部分利用销联接至固定部分,使得枢转部分在平行于叶片部分的宽度的平面中枢转远离固定部分。
根据所述组织牵开器的另一示例方面,该第一牵开器叶片和第二牵开器叶片相同。
根据所述组织牵开器的另一示例方面,该组织牵开器还包括可移除地附接至联接器的辅助牵开器组装件,该辅助牵开器组装件包括第三牵开器叶片。
根据又一示例,描述了用于在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LIF)手术中使用组织牵开器组装件的第一方法。该示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将手术目标部位定位在患者的腰脊柱中;(b)形成切口以创建手术伤口;(c)将第一牵开器叶片附接至第一骨锚固件和第一插入工具,该第一骨锚固件具有球形头部、螺纹柄以及定位在球形头部与螺纹柄之间的颈部;(d)将第二牵开器叶片附接至第二骨锚固件和第二插入工具;(e)将第一牵开器叶片推进到该手术伤口中,同时将第一骨锚固件植入第一椎弓根中;(f)将第二牵开器叶片推进到该手术伤口中,同时将第二骨锚固件植入第二椎弓根中;(g)将组织牵开器附接至第一牵开器叶片和第二牵开器叶片,该组织牵开器包括进入牵开器主体,该进入牵开器主体包括:齿条壳体,该齿条壳体被构造成容纳第一细长齿条构件和第二细长齿条构件,第一细长齿条构件和第二细长齿条构件的尺寸被设置成沿相反方向线性平移,每个齿条构件都具有带齿侧;小齿轮,其定位在第一齿条构件与第二齿条构件之间并且同时与第一齿条构件和第二齿条构件中的每一个的带齿侧啮合;棘爪,其可操作为禁止第一齿条构件和第二齿条构件的平移;以及与小齿轮连通的扭矩输入部件,该扭矩输入部件可操作为使第一齿条构件和第二齿条构件平移;沿垂直取向固定地附接至第一齿条构件的第一可调节牵开器臂,该第一牵开器臂包括固定地附接至第一齿条构件的近端节段和枢转地联接至近端节段的远端节段,该远端节段包括叶片啮合柱和张开组装件;以及沿垂直取向固定地附接至第二齿条构件的第二可调节牵开器臂,该第二牵开器臂包括固定地附接至第二齿条构件的近端节段和联接至近端节段的远端节段,该远端节段包括叶片啮合柱和张开组装件;以及(h)操作该组织牵开器以牵开手术伤口。
根据所述第一方法的另一示例方面,该第一牵开器叶片包括联接器和叶片部分,该联接器被构造成可释放地容纳第一牵开器臂的叶片柱,该叶片部分从联接器向远端延伸并且具有包括固定部分和枢转部分的远端,该枢转部分利用销联接至固定部分,使得枢转部分在平行于叶片部分的宽度的平面中枢转远离固定部分,该枢转部分可在闭合的非枢转位置与打开的枢转位置之间移动。
根据所述第一方法的另一示例方面,该第二牵开器叶片包括联接器和叶片部分,该联接器被构造成可释放地容纳第二牵开器臂的叶片柱,该叶片部分从联接器向远端延伸并且具有包括固定部分和枢转部分的远端,该枢转部分利用销联接至固定部分,使得枢转部分在平行于叶片部分的宽度的平面中枢转远离固定部分,该枢转部分可在闭合的非枢转位置与打开的枢转位置之间移动。
根据所述第一方法的另一示例方面,包括另一步骤:在将骨锚固件附接至牵开器叶片的同时,将杆郁金香形附接至骨锚固件的球形头部。
根据所述第一方法的另一示例方面,包括另一步骤:将脊柱杆固定在杆郁金香形内。
根据所述第一方法的另一示例方面,包括另一步骤:在完成将脊柱杆固定在杆郁金香形内的步骤之后,将牵开器叶片从骨锚固件上分离。
根据另一示例,描述了用于将固定系统附接至患者的脊柱的第二方法。该固定系统包括至少两个骨锚固件和链接所述至少两个骨锚固件的脊柱杆。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第一骨锚固件连接至第一牵开器叶片,将第一骨锚固件和第一牵开器叶片一起推进至第一椎骨,并且穿过第一椎骨的椎弓根锚定第一骨锚固件;将第二骨锚固件连接至第二牵开器叶片,将第二骨锚固件和第二牵开器叶片一起推进至第二椎骨,并且穿过第二椎骨的椎弓根锚定第二骨锚固件,其中,第二椎骨与第一椎骨被椎间盘空间分隔开,并且第一椎骨、第二椎骨以及椎间盘间隙包括第一脊柱级;将第一牵开器叶片和第二牵开器叶片与牵开器主体连接,该牵开器主体相对于第一牵开器叶片和第二牵开器叶片横向远离脊柱定位,操作牵开器主体以将形成在第一牵开器叶片与第二牵开器叶片之间的手术通道从所述患者的皮肤层级扩展至脊柱;以及将第一骨锚固件和第二骨锚固件与脊柱杆链接。
根据所述第二方法的另一示例方面,包括附加步骤:调整手术通道的角度直到该手术通道平行于椎间盘为止。
根据所述第二方法的另一示例方面,调整手术通道的角度通过以下来实现:在第一牵开器叶片的远端保持邻近第一椎弓根定位并且第二牵开器叶片的远端保持邻近第二椎弓根定位的同时,在相同方向上移动第一牵开器叶片的近端和第二牵开器叶片的近端。
根据所述第二方法的另一示例方面,沿颅侧方向或尾侧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调节手术通道的角度。
根据所述第二方法的另一示例方面,沿前侧方向和后侧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调节手术通道的角度。
根据所述第二方法的另一示例方面,沿颅侧方向和尾侧方向中的一个方向并且沿前侧方向和后侧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两者调节手术通道的角度。
根据所述第二方法的另一示例方面,第一牵开器叶片以多轴啮合连接至第一骨锚固件,并且第二牵开器叶片以多轴啮合连接至第二骨锚固件。
根据所述第二方法的另一示例方面,包括附加步骤:操作牵开器主体以牵引椎间盘空间。
根据所述第二方法的另一示例方面,包括附加步骤:将辅助牵开器主体直接联接至第一牵开器叶片和第二牵开器叶片中的一个。该辅助牵开器主体相对于第一牵开器叶片和第二牵开器叶片定位在中间。该第三牵开器叶片联接至辅助牵开器主体。
根据所述第二方法的另一示例方面,该辅助牵开器主体包括收缩机构和张开机构。
根据所述第二方法的另一示例方面,包括附加步骤:操作辅助牵开器主体收缩机构和张开机构中的至少一个以在中间扩展手术通道的大小。
根据所述第二方法的另一示例方面,该辅助牵开器主体直接联接至第一牵开器叶片和第二牵开器叶片。
根据所述第二方法的另一示例方面,该第一锚固部分经由与第一牵开器叶片的远端成一体并从该第一牵开器叶片的远端伸出的捕捉环连接至第一牵开器叶片。该捕捉环具有中心孔,该中心孔的大小被设置成在所述中心孔中容纳骨锚固件的颈部。
根据所述第二方法的另一示例方面,该捕捉环包括静止足部和枢转足部,该枢转足部枢转远离静止足部至打开位置,以准许骨锚固件颈部进入捕捉环,并且朝着静止足部枢转至闭合位置,以将骨锚固件锚颈部捕捉在捕捉环中心孔内。
根据所述第二方法的另一示例方面,所述第一牵开器叶片还包括用于将所述枢转足部锁定在所述闭合位置的锁。
根据所述第二方法的另一示例方面,该第一牵开器叶片的远端包括:静止臂和枢转地联接至静止臂的枢转臂、从静止臂伸出的静止足部以及从枢转足部伸出的枢转足部。
根据所述第二方法的另一示例方面,将第三牵开器叶片连接至辅助牵开器主体的步骤包括:在联接至插入工具时将第三牵开器叶片推进至脊柱,利用第三叶片的远端首先将组织从脊柱提升,然后将第三叶片连接至辅助牵开器主体并释放插入工具。
根据所述第二方法的另一示例方面,该第三叶片的远端包括被构造成在多个离散延伸位置锁定至第三叶片的远端延伸部,其中,利用第三叶片的远端首先将组织从脊柱提升,然后将第三叶片连接至辅助牵开器主体的步骤还包括以下步骤:操纵插入工具以解开远端延伸部的锁,以调节叶片的高度,从而将第三叶片连接至辅助牵开器主体,同时在远端处保持与脊柱的接触。
根据所述第二方法的另一示例方面,包括附加步骤:在将第一骨锚固件和第二骨锚固件与脊柱杆链接之前,穿过手术通道在第一脊柱级上手术。
根据所述第二方法的另一示例方面,在第一脊柱级上手术包括椎骨关节面切除、减压、环切(annulotomy)以及椎间盘切除中的一个或更多个:。
根据所述第二方法的另一示例方面,至少执行椎间盘切除,并且包括附加步骤:在椎间盘切除之后将植入物插入椎间空间。
根据另一示例,描述了用于将固定系统附接至患者的脊柱的第三方法。该固定系统包括至少两个骨锚固件和链接所述至少两个骨锚固件的脊柱杆。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经由与第一牵开器叶片的远端一体地关联的捕捉机构,将第一牵开器叶片直接连接至第一骨锚固件柄,将第一骨锚固件柄和第一牵开器叶片一起推进至第一椎骨,并且穿过第一椎骨的椎弓根锚定第一骨锚固件柄;经由与第二牵开器叶片的远端一体地关联的捕捉机构,将第二牵开器叶片直接连接至第二骨锚固件柄,将第二骨锚固件柄和第二牵开器叶片一起推进至第二椎骨,并且穿过第二椎骨的椎弓根锚定第二骨锚固件柄,其中,第二椎骨与第一椎骨由椎间盘空间分隔开,并且第一椎骨、第二椎骨以及椎间盘间隙包括第一脊柱级;将牵开器主体连接至第一牵开器叶片和第二牵开器叶片,并且操作牵开器主体以将形成在第一牵开器叶片与第二牵开器叶片之间的手术通道从所述患者的皮肤层级扩展至脊柱;以及将第一骨锚固件和第二骨锚固件与脊柱杆链接。
根据所述第三方法的另一示例方面,包括附加步骤:调节手术通道的角度直到该手术通道平行于椎间盘为止。
根据所述第三方法的另一示例方面,调节手术通道的角度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在同一方向上移动第一牵开器叶片的近端和第二牵开器叶片的近端,而第一牵开器叶片的远端保持邻近第一椎弓根定位,并且第二牵开器叶片的远端保持邻近第二椎弓根定位。
根据所述第三方法的另一示例方面,沿颅侧或尾侧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调节手术通道的角度。
根据所述第三方法的另一示例方面,沿前侧和后侧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调整手术通道的角度。
根据所述第三方法的另一示例方面,沿颅侧和尾侧方向中的一个方向并且沿前侧和后侧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两者调节手术通道的角度。
根据所述第三方法的另一示例方面,第一牵开器叶片按照多轴啮合连接至第一骨锚固件柄,并且第二牵开器叶片按照多轴啮合连接至第二骨锚固件柄。
根据所述第三方法的另一示例方面,包括附加步骤:操作牵开器主体以牵引椎间盘空间。
根据所述第三方法的另一示例方面,包括附加步骤:将辅助牵开器主体直接联接至第一牵开器叶片和第二牵开器叶片中的一个,该辅助牵开器主体相对于第一牵开器叶片和第二牵开器叶片定位在中间,并且将第三牵开器叶片连接至辅助牵开器主体。
根据所述第三方法的另一示例方面,该辅助牵开器主体包括收缩机构和张开机构。
根据所述第三方法的另一示例方面,包括附加步骤:操作辅助牵开器主体的收缩机构和张开机构中的至少一个以使手术通道的大小在中间扩展。
根据所述第三方法的另一示例方面,该辅助牵开器主体直接联接至第一牵开器叶片和第二牵开器叶片。
根据所述第三方法的另一示例方面,该第一锚固部分经由与第一牵开器叶片的远端成一体并从该第一牵开器叶片的远端伸出的捕捉环连接至第一牵开器叶片,该捕捉环具有中心孔,该中心孔的大小被设置成在该中心孔中容纳骨锚固件的颈部。
根据所述第三方法的另一示例方面,该捕捉环包括静止足部和枢转足部,该枢转足部枢转离开静止足部至打开位置,以准许骨锚固件颈部进入捕捉环,并且朝着静止足部枢转至闭合位置,以将骨锚固件的颈部捕捉在捕捉环的中心孔内。
根据所述第三方法的另一示例方面,所述第一牵开器叶片还包括用于将所述枢转足部锁定在所述闭合位置的锁。
根据所述第三方法的另一示例方面,所述第一牵开器叶片的远端包括静止臂和枢转地联接至所述静止臂的枢转臂,从静止臂伸出的静止足部以及从枢转足部伸出的枢转足部。
根据所述第三方法的另一示例方面,将第三牵开器叶片连接至辅助牵开器主体包括:在联接至插入工具的同时将第三牵开器叶片推进至脊柱,利用第三叶片的远端首先将组织从脊柱提升,然后将第三叶片连接至辅助牵开器主体并释放插入工具。
根据所述第三方法的另一示例方面,第三叶片的远端包括被构造成在多个离散延伸位置锁定至第三叶片的远端延伸部。利用第三叶片的远端首先将组织从脊柱提升,然后将第三叶片连接至辅助牵开器主体的步骤还包括以下步骤:操纵插入工具以解除远端延伸部的锁定以调节叶片的高度,从而将第三叶片连接至辅助牵开器主体,同时在远端处保持与脊柱的接触。
根据又一示例,描述了用于将固定系统固定至患者的脊柱的第四方法。该固定系统包括至少两个骨锚固件和链接所述至少两个骨锚固件的脊柱杆,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第一骨锚固件连接至第一牵开器叶片,将第一骨锚固件和第一牵开器叶片一起推进至第一椎骨,并且穿过第一椎骨的椎弓根锚定第一骨锚固件;将第二骨锚固件连接至第二牵开器叶片,将第二骨锚固件和第二牵开器叶片一起推进至第二椎骨,并且穿过第二椎骨的椎弓根锚定第二骨锚固件,其中,第二椎骨与第一椎骨由椎间盘空间分隔开,并且第一椎骨、第二椎骨以及椎间盘间隙包括第一脊柱级;将牵开器主体连接至第一牵开器叶片和第二牵开器叶片,并且操作牵开器主体以使形成在第一牵开器叶片与第二牵开器叶片之间的手术通道从患者的皮肤层级向颅侧和向尾侧展开至脊柱;将辅助牵开器主体直接连接至第一牵开器叶片和第二牵开器叶片中的至少一个;将第三牵开器叶片连接至辅助牵开器主体,并且操作辅助牵开器主体以使第三牵开器叶片向内移动并进一步扩展手术通道的尺寸;以及将第一骨锚固件和第二骨锚固件与脊柱杆链接。
根据所述第四方法的另一示例方面,该辅助牵开器主体直接联接至第一牵开器叶片和第二牵开器叶片。
根据所述第四方法的另一示例方面,该辅助牵开器主体包括收缩机构和张开机构。
根据所述第四方法的另一示例方面,操作辅助牵开器主体以使第三牵开器叶片向内移动的步骤包括以下步骤中的至少一个:操作收缩机构以使整个第三叶片向内移动,并且操作张开机构以使第三叶片的远端向内移动。
根据所述第四方法的另一示例方面,第一牵开器叶片按照多轴啮合连接至第一骨锚固件柄,并且第二牵开器叶片按照多轴啮合连接至第二骨锚固件柄。
根据所述第四方法的另一示例方面,该第一锚固部分经由与第一牵开器叶片的远端成一体并从该第一牵开器叶片的远端伸出的捕捉环连接至第一牵开器叶片,该捕捉环具有中心孔,该中心孔的大小被设置成在该中心孔中容纳骨锚固件的颈部。
根据所述第四方法的另一示例方面,该捕捉环包括静止足部和枢转足部,该枢转足部枢转离开静止足部至打开位置,以准许骨锚固件的颈部进入捕捉环,并且朝着静止足部枢转至闭合位置,以将骨锚固件的颈部捕捉在捕捉环的中心孔内。
根据所述第四方法的另一示例方面,该第一牵开器叶片还包括用于将枢转足部锁定在闭合位置的锁。
根据所述第四方法的另一示例方面,所述第一牵开器叶片的所述远端包括静止臂和枢转地联接至所述静止臂的枢转臂,从静止臂伸出的静止足部以及从枢转足部伸出的枢转足部。
根据所述第四方法的另一示例方面,将第三牵开器叶片连接至辅助牵开器主体包括:在联接至插入工具时将第三牵开器叶片推进至脊柱,利用第三叶片的远端首先将组织从脊柱提升,然后将第三叶片连接至辅助牵开器主体并释放插入工具。
根据另一示例,描述了一种用于在人体脊柱的脊柱节段上执行脊柱融合手术的第五方法,该脊柱节段包括至少第一椎骨以及与第一椎骨分隔开椎间盘空间的第二椎骨。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将第一锚固件部分锚固至第一椎弓根,第一锚固件部分经由与第一牵开器叶片的远端一体关联的机构而直接连接至牵开器组装件的第一牵开器叶片;(b)将第二锚固件部分锚固至第二椎弓根,第二锚固件部分经由与第二牵开器叶片的远端一体关联的机构而直接连接至牵开器组装件的第二牵开器叶片;(c)将第一牵开器叶片连接至牵开器组装件的牵开器主体的第一臂,并将第二牵开器叶片连接至牵开器主体的第二臂;(d)操作牵开器主体以增加第一臂与第二臂之间的距离,从而扩展第一牵开器叶片与第二牵开器叶片之间的手术通道;(e)将辅助牵开器主体直接连接至第一牵开器叶片和第二牵开器叶片中的至少一个,(f)使第三牵开器叶片前进穿过手术通道,并且将第三牵开器叶片连接至辅助牵开器主体,并且操作辅助牵开器主体以使第三牵开器叶片移动并进一步扩展手术通道的尺寸;(f)制备椎间盘空间以容纳植入物;(g)将融合植入物植入椎间盘空间中;(h)将第一牵开器叶片从第一锚固件部分断开并将第一接收器部分附接至第一锚固件部分;(i)将第二牵开器叶片从第二锚固件部分断开并将第二接收器部分附接至第二锚固件部分;(j)将杆插入并锁定到第一接收器部分和第二接收器部分中;以及(k)从手术通道移除第一牵开器叶片和第二牵开器叶片,并关闭手术通道。
根据所述第五方法的另一示例方面,该第一锚固部分经由与第一牵开器叶片的远端成一体并从该第一牵开器叶片的远端伸出的捕捉环连接至第一牵开器叶片。
根据所述第五方法的另一示例方面,该捕捉环具有中心孔,该中心孔的大小被设置成在该中心孔中容纳骨锚固件的颈部。
根据所述第五方法的另一示例方面,该捕捉环包括静止足部和枢转足部,该枢转足部枢转离开静止足部至打开位置,以准许骨锚固件的颈部进入捕捉环,并且朝着静止足部枢转至闭合位置,以将骨锚固件的颈部捕捉在捕捉环的中心孔内。
根据所述第五方法的另一示例方面,所述第一牵开器叶片还包括用于将所述枢转足部锁定在所述闭合位置的锁。
根据所述第五方法的另一示例方面,所述第一牵开器叶片的远端包括静止臂和枢转地联接至所述静止臂的枢转臂,从静止臂伸出的静止足部以及从枢转足部伸出的枢转足部。
根据所述第五方法的另一示例方面,该第一牵开器叶片包括具有双联接机构的近端连接器,以准许将第一牵开器叶片联接至牵开器主体和辅助牵开器主体中的每一个。
根据所述第五方法的另一示例方面,所述联接机构在结构上相同,以准许牵开器主体和辅助牵开器主体中的每一个联接至任一联接机构。
根据所述第五方法的另一示例方面,所述双联接机构被构造成在啮合时将第一牵开器叶片自动锁定至关联的牵开器主体或辅助牵开器主体。
根据所述第五方法的另一示例方面,所述双联接机构皆包括释放按钮,所述释放按钮被构造成将第一牵开器叶片从相关联的牵开器主体或辅助牵开器主体解锁以便于分离。
根据所述第五方法的另一示例方面,所述第二牵开器叶片在结构上与所述第一牵开器叶片相同。
根据所述第五方法的另一示例方面,该第三牵开器叶片具有远端延伸部,该远端延伸部被构造成牢固地保持多个离散的延伸位置。
根据所述第五方法的另一示例方面,该远端延伸部包括与第三牵开器叶片的内面上的棘轮槽啮合的悬臂棘轮机构。
根据所述第五方法的另一示例方面,该远端延伸部包括被弯曲以使沿着薄片的接触最大化的锯齿状端部。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阅读本说明书,目前描述的制品和相关方法的许多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其中,相同标号被应用至相同部件,并且其中:
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牵开器组装件的示例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牵开器组装件的俯视图;
图3是图1的牵开器组装件的侧视图;
图4是图1的牵开器组装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形成图1的牵开器组装件的一部分的进入牵开器主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图5的进入牵开器主体的正视图,其中张开单元处于第一位置;
图7是图5的进入牵开器主体的截面图;
图8是图5的进入牵开器主体的正视图,其中张开单元处于第二位置;
图9是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形成图1的牵开器组装件的一部分的进入牵开器主体的另选示例的立体图;
图10是图9的进入牵开器主体的截面图;
图11是形成图1的牵开器组装件的一部分的锚固件叶片的示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图11的锚固件叶片的立体图,其中枢转臂处于“解锁”位置;
图13是图11的锚固件叶片的立体图,其与被构造成与锚固件叶片一起使用的紧定螺钉螺丝刀器械并置;
图14是图11的锚固件叶片的平面图,其中枢转臂处于“闭合”位置;
图15是图11的锚固件叶片的远端部分的截面图,其中枢转臂处于“闭合”位置;
图16是图11的锚固件叶片的俯视图;
图17是图1的牵开器组装件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图18是形成图1的牵开器组装件的一部分的辅助牵开器的示例的立体图;
图19是图18的辅助牵开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0是形成图1的牵开器组装件的一部分的辅助牵开器的另选示例的立体图;
图21是图20的辅助牵开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2是形成图1的牵开器组装件的一部分的辅助牵开器叶片的分解图;
图23是图22的辅助牵开器叶片的后侧的平面图,其与被构造成与辅助叶片一起使用的插入器械的远端端部并置;
图24是图22的辅助牵开器叶片的前侧的平面图,其与被构造成与辅助叶片一起使用的插入器械的远端端部并置;
图25是图22的辅助牵开器叶片的前侧的平面图,其联接至插入器械的远端端部;
图26是图22的辅助牵开器叶片的立体图,其联接至插入器械;
图27是图11的锚固件叶片的立体图,其联接至骨锚固件,该锚固件叶片联接至插入器,包括利用图1的牵开器组装件的示例方法中的一个步骤;
图28是图27的锚固件叶片、骨锚固件以及在使用中用于将骨锚固件植入椎骨的插入器组合的剖面图,包括利用图1的牵开器组装件的示例方法中的另一步骤;
图29是图11的抵着相邻椎骨定位的一对锚固件叶片的立体图,包括利用图1的牵开器组装件的示例方法中的另一步骤;
图30至图31分别是图29的锚固件叶片的立体图和俯视图,其中附接有图5的进入牵开器主体,包括利用图1的牵开器组装件的示例方法中的另一步骤;
图32是与图18的辅助牵开器并置的进入牵开器主体和锚固件叶片组装件的立体图,包括利用图1的牵开器组装件的示例方法中的另一步骤;
图33是与图20的辅助牵开器并置的进入牵开器主体和锚固件叶片组装件的立体图,包括利用图1的牵开器组装件的示例方法中的另一步骤;
图34是与图26的辅助叶片-插入器组合并置的进入牵开器主体、锚固件叶片,以及辅助牵开器组装件的立体图,包括利用图1的牵开器组装件的示例方法中的另一步骤;
图35至图37是根据一个示例方法的、处于最终组装位置的、图1的牵开器组装件的侧视图和立体图;
图38是根据一个示例方法的、处于最终组装位置的图1的牵开器组装件的侧视图,其中辅助叶片收回;
图39是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形成图1的牵开器组装件的一部分的锚固件叶片的另一示例的立体图;
图40是图39的锚固件叶片的分解立体图;
图41是附接有图39的锚固件叶片的、图1的牵开器组装件的一部分的截面图;
图42是附接有图39的锚固件叶片的、图1的牵开器组装件的立体图;
图43是形成图1的牵开器组装件的一部分的辅助牵开器的另选示例的立体图;
图44是图43的辅助牵开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45是附接有图43的辅助牵开器的、图1的牵开器组装件的立体图;
图46是形成图1的牵开器组装件的一部分的辅助牵开器的另选示例的立体图;
图47是图46的辅助牵开器的分解立体图;以及
图48是附接至齿条牵开器的基本示例的、图46的辅助牵开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例示性实施方式进行描述。为了清楚起见,在本说明书中未对实际实现的所有特征进行描述。当然清楚的是,在任何这种实际实施方式的开发中,必须进行许多具体实现决策,以实现开发者的特定目标(如与系统相关约束和商业相关约束兼容),其将从一个实现至另一实现改变。而且,应当清楚,这种开发努力可能变复杂和耗时,但对于具有本公开益处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仍然是一种常规任务。本文所公开的微创牵开器和相关方法在单个和组合方面具有保证专利保护的多种发明特征和组件。
本申请描述了用于执行微创脊柱手术(例如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LIF)手术)的组织牵开器组装件和相关器械以及方法。该组织牵开器与骨锚固件结合使用以建立和维持到手术目标部位的手术通道。更具体地,该牵开器锚固至邻近手术目标部位(例如,椎间盘)的解剖结构(例如椎弓根),以锚固暴露部位并且用解剖标志限定边界以为外科医生定向并便于导航。一旦建立了该进入通道,就可以制备椎间盘空间和椎骨终板,可以将一个或更多个椎体间植入物插入椎间盘空间中,然后可以将脊柱杆用于对准和压缩或缩减该构造。
参照图1至图4,牵开器组装件10包括:进入牵开器主体12、第一和第二锚固件叶片14、16、辅助牵开器18以及辅助叶片20。第一和第二锚固件叶片14、16捕捉骨锚固件15的一部分以将牵开器10锚固至身体结构。当完全组装并且在操作时,进入牵开器主体12、锚固件叶片14、16以及辅助叶片20建立并限定工作通道22,通过该通道实现对手术目标部位的进入。工作通道22可以沿尾侧-颅侧方向以及在中间展开。
另外参照图5,进入牵开器主体12包括第一和第二齿条24、26以及左臂和右臂28、30。第一和第二锚固件叶片14、16分别可移除地附接至左臂和右臂28、30。在本文所述的TLIF手术期间使用时,牵开器组装件10可以相对于患者定位成使得进入牵开器主体12在伤口横向地定位(远离患者身体)。这有利地将牵开器的主要部分定位在荧光透视窗的外部。尽管第一锚固件叶片14在本文中被描述为可移除地附接至左臂28,并且第二锚固件叶片16被描述为可移除地附接至右臂30,但是应当理解,第一和第二锚固件叶片14、16在形式和功能上几乎相同,并因此可互换。
进入牵开器主体12包括基部32,基部32具有横向地延伸穿过基部32的一对通道34、36。第一和第二通道34、36的大小和尺寸分别被设置成在其中容纳第一和第二齿条24、26,并且彼此隔开足够的距离以使能放置小齿轮44,从而如下所述地控制齿条24、26的平移。拇指状凸片38可旋转以控制齿条24、26的定向平移。仅作为示例,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拇指状凸片38,通过同时使第一齿条24向左(相对于牵开器)平移并且第二齿条26向右平移来“打开”牵开器。这种平移又导致牵开器叶片14、16沿与齿条相同的方向移动,从而控制手术伤口的尺寸。由此,如果进入主体12远离患者身体在手术伤口横向地定位,则第一牵开器叶片14将沿尾侧方向平移,而第二牵开器叶片16将沿颅侧部方向平移。提供可从第一(例如,“解锁”)位置移动至第二(例如,“锁定”)位置的棘爪40,以使用户能够在使用期间将牵开器10锁定在打开位置。棘爪40包括楔形件42,该楔形件被构造成与第二齿条26的齿啮合,并且当棘爪40处于第二“锁定”位置时直接防止第二齿条26的平移。这还间接地防止第一齿条24的平移,从而有效地将牵开器10锁定在“打开”构造下。当棘爪40处于第一“解锁”位置时,楔形件42与齿48脱离,从而允许齿条24、26自由平移。小齿轮44定位在齿条24、26之间,并且与拇指状凸片38机械地联接,使得转动拇指状凸片38使小齿轮44旋转,小齿轮44又使得齿条24、26平移。提供螺旋弹簧46以将棘爪40偏置在锁定位置,由此被动地允许牵开器自由打开。将夹子49设置在基部32下侧,并且与拇指状凸片上的柱59啮合以将该构造固定在一起。进入牵开器主体12还包括关节臂附接件52,以使能附接至关节臂54,从而在使用期间将牵开器组装件固定至患者的床栏(或其他静止的、刚性安装位置)。
仅作为示例,齿条24、26总体上是矩形细长构件,其具有分布在每个齿条24、26的一侧上的多个齿48。这些齿48被构造成与上述小齿轮44相互作用以允许臂28、30的受控平移。
左臂28包括近端段54和远端段56。近端段54包括第一孔58和第二孔60。第一孔58被构造成固定地容纳第一齿条24,使得第一齿条24和近端段54大致彼此垂直。由此,第一齿条24在任一方向上的平移导致左臂28在相同方向上的对应移动。第二孔60被构造成滑动地容纳第二齿条26通过第二孔60,使得第二齿条26能够在平移期间在任一方向上不被阻碍地穿过近端段54。
远端段56连接至近端段54并且被构造成以可拆除的方式与第一锚固件叶片14啮合。远端段56包括具有远端面64的大致圆柱形的壳体62。远端面64包括从远端面64的中心向远端突出的中心柱66以及在中心柱66的任一侧上定位在远端面64的周边上的一对相对的凹部68。中心柱66被构造成与锚固件叶片14的附接孔232配合,以将锚固件叶片14牢固地附接至左臂28。中心柱66是大致圆柱形的,并且包括锥形前端70和位于前端70与远端面64之间的周向凹部72。壳体62能够旋转,由此使锚固件叶片14旋转并实现组织牵引。所述旋转独立于第二锚固件叶片16,并且由张开单元74控制(图6至图8)。张开单元74包括远离壳体62横向延伸的凸缘76、带螺纹的千斤顶螺杆78以及盖80。千斤顶螺杆78经由柱子82可枢转地固定至凸缘76。盖80包括带螺纹的中心孔84和啮合凹部86,用于容纳诸如T形手柄(例如)的启动器械(未示出)的远端。随着盖80通过启动器械旋转,其沿着千斤顶螺杆78(沿着取决于该器械的旋转方向的任一方向)移位。这使得千斤顶螺杆78围绕销82枢转,销82又导致盖80将扭矩传递到壳体62,更具体地说是传递到相对的凹部68。如下所述,凹部68与锚固件叶片14的凸缘236协作,并且充当离合器(clutch)。即,当叶片与臂联接时,凹部68(例如,离合器腔)容纳凸缘236(例如,离合器延伸部)。凹部68比凸缘236宽,使得凸缘可以在凹部内旋转有限的量,直到凸缘的侧壁与凹部的侧壁结合(例如,离合器被接合)为止。一旦离合器被接合,锚固件叶片将不再相对于臂枢转,而是将随着臂旋转(张开),由此导致锚固件叶片14根据启动器械的旋转而向外或向内张开。张开单元74允许连续可变的叶片张开,并且例如将致动以允许-20°至25°(总共达45°)的角度张开。锚固件叶片相对于臂枢转的自由度最初允许在叶片锚固至骨锚固件时调节叶片相对于彼此并且相对于脊柱的角度,而无需作用于脊柱本身的调节(例如,压缩或牵引)。离合器还通过提供额外的对准公差来促进叶片与臂的联接。与凹部68侧壁和凸缘236侧壁对准的标记可以提供离合器的状态(即,接合或未接合)的视觉指示。
右臂30包括近端段88和远端段90。近端节段88包括被构造成固定地容纳第二齿条26的孔92,使得第二齿条26和近端段88大体上彼此垂直。由此,第二齿条26在任一方向上的平移导致右臂30在相同方向上的对应移动。
远端段90连接至近端段88并且被构造成以拆除的方式与第二锚固件叶片16啮合。远端段90包括具有远端面96的大致圆柱形的壳体94。远端面96包括从该远端面96的中心向远端突出的中心柱98以及在中心柱98的任一侧上定位在远端面96的周边上的一对相对的凹部100。中心柱98被构造成与锚固件叶片16的附接孔232配合,以将锚固件叶片16牢固地附接至右臂30。中心柱98是大致圆柱形的,并且包括锥形前端102和位于前端102与远端面96之间的周向凹部104。壳体94能够旋转,由此使锚固件叶片16旋转并实现组织牵引。所述旋转独立于第一锚固件叶片14,并且由张开单元106控制(图6至图8)。张开单元106包括远离壳体94横向延伸的凸缘108、带螺纹的千斤顶螺杆110以及盖112。千斤顶螺杆110经由柱子114可枢转地固定至凸缘108。盖112包括带螺纹的中心孔116和啮合凹部118,用于容纳诸如T形手柄(例如)的启动器械(未示出)的远端。当盖112通过启动器械旋转时,其沿着千斤顶螺杆110(沿着取决于该器械的旋转方向的任一方向)移位。这使得千斤顶螺杆110围绕销114枢转,销114又导致盖112将扭矩传递到壳体94,更具体地说是传递到相对的凹部100。凹部100与锚固件叶片14的凸缘236协作,并且充当离合器。即,当叶片与臂联接时,凹部100(例如,离合器腔)容纳凸缘236(例如,离合器延伸部)。凹部100比凸缘236宽,使得凸缘可以在凹部内旋转有限的量,直到凸缘的侧壁接合凹部的侧壁(例如,离合器被接合)为止。一旦离合器被接合,锚固件叶片将不再相对于臂枢转,而是将随着臂旋转(张开),由此,导致锚固件叶片14根据启动器械的旋转而向外或向内张开。张开单元74允许连续可变的叶片张开,并且例如将致动以允许-20°至25°(总共达45°)的角度张开。如前所述,锚固件叶片相对于臂枢转的自由度最初允许在叶片锚固至骨锚固件时调节叶片相对于彼此并且相对于脊柱的角度,而无需作用于脊柱本身的调节(例如,压缩或牵引)。离合器还通过提供额外的对准公差来促进叶片与臂的联接。与凹部100侧壁和凸缘236侧壁对准的标记可以提供离合器的状态(即,接合或未接合)的视觉指示。
可选的是,如图9和图10所描绘的,进入牵开器主体可以设置有可移动臂120、122。向牵开器10提供可移动臂120、122可以允许进入牵开器主体12离开患者的皮肤高度,从而避免可能另外导致进入牵开器主体12刺入患者皮肤的解剖学挑战,并且潜在地操纵进入牵开器主体12离开荧光透视区。每个可移动臂都包括定位在如上所述的那些近端臂段与远端臂段之间的中间段。例如,左可移动臂120包括近端段124、中间段126以及远端段128。右可移动臂122包括近端段130、中间段132以及远端节段134。为了方便起见,将仅针对一个臂详细地描述可移动臂特征。然而,要理解,可移动臂120、122实际上彼此相同,并由此所公开的任何特征可归于任一可移动臂。
可移动臂120的近端段124包括先前关于上述左臂28的近端段54所描述的所有特征,并且还包括从近端段124向远端延伸的枢转构件136,枢转构件136被构造成容纳在形成于中间段126的近端138中的近端凹部140内,如下所述。可移动臂120的远端段128包括先前关于上述左臂28的远端段56所描述的所有特征,并且还包括从远端段128向近端延伸的枢转构件137,枢转构件137被构造成容纳在形成于中间段126的远端144中的远端凹部146内,如下所述。
中间节段126可枢转地连接到近端段124和远端段128两者。中间段126具有近端138,该近端包括被构造成容纳近端段124的枢转构件136的近端凹部140。销142延伸穿过近端138和枢转构件136,并提供一轴,中间段126围绕该轴相对于近端段124枢转。中间段还具有远端144,该远端包括被构造成容纳远端段128的枢转构件137的远端凹部146。销148延伸穿过远端144和枢转构件137,并提供一轴,远端节段128围绕该轴相对于中间段126枢转。中间段126还包括位于中间段126中间的摩擦凹部150。摩擦凹部150容纳摩擦部件,所述摩擦部件包括由弹簧154隔开的一对摩擦销152。弹簧154对摩擦销152施加相等的力,而所述摩擦销继而在枢转构件136、137上施加摩擦力。由此,在存在足够的力以克服摩擦的情况下,摩擦部件允许中间段126相对于近端段124和远端段128移动。在没有这种力的情况下,摩擦部件工作以保持中间段126相对于近端段124和远端段128的位置。双铰链产生柔性臂构造,使得所述臂可以枢转并且调整以消除尾侧-颅侧叶片倾斜问题(在面对困难的患者解剖结构时遇到)。
图11至图17更详细地例示了锚固件叶片14。锚固件叶片16在形式和功能方面与锚固件叶片14实质相同,因此本文关于锚固件叶片14公开的所有特征同样可归于锚固件叶片16。一般来说,锚固件叶片14具有从联接器158延伸的叶片部分156。叶片部分156具有内面160和外面162(图3)。外面162是总体上平滑的并且在使用期间靠在软组织上。锚固件叶片14被构造成枢转以实现如前所述的牵引。叶片部分156具有远端164和近端166。
远端164包括构成整体所需的枢转臂168,使得远端164被分成静止臂170和枢转臂168。静止臂170的远端包括从其延伸的静止足部172,并且枢转臂168的远端包括从其延伸的枢转足部174。当一起处于闭合位置时(图16),枢转足部174和静止足部172一致行动以形成捕捉部件(例如,分割的环),该捕捉部件具有尺寸适于容纳骨锚固件15的卡槽(neck)178(骨锚固件15还包括头部180和带螺纹的柄部182)的中心孔176。静止足部172上的接触表面184和枢转足部174上的接触表面186与骨锚固件15的头部180的大致球形外表面接合,以在骨锚固件15与锚固件叶片14之间形成多轴接头。接触表面184、186皆可以具有能够实现这种多轴关系的任何形状,包括但不限于成角度的、圆整的和/或球状凹形。可以在枢转足部和静态足部之间设置间隙,以减小枢转臂枢转所需的量,以便允许锚固件柄部离开附接环。捕捉环的覆盖区还被设计成在分离期间进一步促进与锚固件头部的分离。所述环的内部以这样的方式弯曲并且成角度,即,使得当释放锁定轴时,施加到枢转足部的力将有助于打开枢转足部以准许从锚固件脱离的动作。通过延伸穿过枢转臂168的近端上的枢转孔192和锚固件叶片14的远端部分164上的相应枢转孔194的销190,枢转臂168可枢转地附接至锚固件叶片14的远端部分164。枢转臂168在与锚固件叶片14的宽度平行的平面中旋转,使得枢转足部174可以与静止足部172分离,以允许螺杆柄部通过,使得锚固件叶片能够在郁金香形联接之后从骨锚固件15脱离。横向凹部194形成在枢转足部174中并且被构造成在其中容纳稳定凸缘196。该稳定凸缘196从静止足部172延伸到横向凹部194中,以确保枢转足部174保持在希望的运动平面中。
锚固件叶片14还包括封闭通道198,封闭通道198位于锚固件叶片14的一侧并且延伸所述叶片的长度。锁定轴200延伸穿过封闭通道198并啮合枢转臂168以将枢转足部174(和捕捉部件)保持在闭合位置。所述啮合由致动器(例如,紧定螺钉202)控制,其由用户啮合以致动锁定轴200。紧定螺钉202包括螺纹主体204、远端架206以及工具凹部208。螺纹主体204大体上是圆柱形的并且被构造成将螺纹凹部210啮合在锚固件叶片14的近端166上。远端架206按这样的方式与锁定轴200上的近端凸片212相互作用,即,当紧定螺钉202旋转时,远端架206相应地在近端凸片212上施加向下的力,从而使锁定轴200向远端推进,穿过封闭通道198并啮合枢转臂168。提供捕捉环214以防止紧定螺钉202退出螺纹凹部210。工具凹部208被构造成容纳被用于致动紧定螺钉202的牵开器218的远端216。尽管在此被描述为紧定螺钉202,但致动器可以是用户可以使用以使锁定轴200移动的任何部件,包括但不限于凸轮机构等。锚固件叶片14还包括轨道220,轨道220可滑动地容纳各种器械(例如,柄/叶片插入器、郁金香形插入器)和光缆。
联接器158与锚固件叶片14的近端部分166一体地形成,并且提供用于与上述的左臂28的中心柱66(和/或右臂30的中心柱98)啮合的弹簧加压的快速连接和释放机构。应当理解,锚固件叶片14和16是可互换的,因为锚固件叶片14或锚固件叶片16可以与左臂28或右臂30一起使用。因此,在此仅详细描述锚固件叶片14与左臂28之间的相互作用,然而在此描述的所有特征也适用于另一个锚固件叶片16与右臂30之间的相互作用。联接器158具有近端半部(half)222和远端半部224。出于本公开的目的,近端半部222被限定为联接器158的与左牵开器臂28啮合的部分,而远端半部224被限定为联接器158的与辅助牵开器18(或右牵开器臂,如果连接到其)啮合的部分。联接器158的近端半部222和远端半部224是相同的,因此为了清楚起见,两个半部所共有的各种特征将被指配相同标号。
联接器158包括壳体226和一对按钮228。壳体226包括近端222上的近端面230(和远端224上的相同的远端面)、延伸穿过近端面230的附接孔232、一对按钮孔234以及内腔235。近端面230包括从近端面230向近端延伸的一对凸缘236。当锚固件叶片14与左臂28配合时,近端面230与左臂的远端面64齐平地对接,并且凸缘236与形成在左臂28的远端面64中的凹部68啮合以使能工作为如上所述的离合器。附接孔232容纳左从其穿过的臂28的中心柱66,使得中心柱66可以延伸到壳体226的内腔235中。按钮孔234被构造成允许按钮228通过以进入内腔235。每个按钮228皆具有顶表面238、通孔240、下脊242以及底柱244。顶表面238被大体上圆整,以保持低剖面并且在使用期间对周围解剖结构造成最小破坏,并且被设置为用户接合表面。通孔240容纳从其穿过的中心柱66。下脊242被构造成嵌套在中心柱66的周向凹部72内,以防止中心柱66在使用期间脱出。底柱244使弹簧246居中,弹簧246将下脊242偏置到周向凹部72中。在锚固件叶片14与左臂28联接期间,中心柱66的锥形前端70使得中心柱66能够克服偏置并前进直到下脊242与周向凹部72对准为止,在该点处,弹簧246使下脊242卡扣到周向凹部72中。为释放叶片14,用户在顶表面238上向下按压,这迫使下脊242脱离周向凹部72,从而使能移除中心柱60。按钮228通过嵌在按钮228上的凹部247中的销245而固定至联接器158。联接器158还可以包括与臂28、30上的对准标记配合起作用的对准标记248,以向用户提供实现足够牵引的视觉反馈。
锚固件叶片14、16将扭矩有效地传送至骨锚固件15(例如,用于压缩/牵引),而没有多轴(郁金香形)运动的任何损失。锚固件叶片14、16可重复使用。锚固件叶片14的枢转足部168允许其中柄螺纹直径大于柄头部的直径的大螺钉自顶向下装载。枢转足部168将允许多轴郁金香形以自上而下的方式装载,而不会夹住(entrap)锚固件叶片的锚固点。
图18至图19例示了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辅助牵开器18的示例。另外参照图4和图17,辅助牵开器18可以附接至组装好的牵开器10并且具有自锁定机构。辅助牵开器18可附接至锚固件叶片14的联接器158,并且包括牵开组装件250和叶片组装件252。辅助牵开器18允许进一步连接至辅助(例如,内侧)叶片20并且以许多自由度驱动进一步向内进入脊柱。例如,辅助牵开器18可以提供内侧牵开、内侧张开、尾侧-颅侧枢转以及尾侧-颅侧平移。牵开组装件250提供内侧牵开,并且包括壳体254、螺纹轴256以及包括致动齿轮258和平移齿轮260的垂直齿轮,呈现精细分辨率。壳体254具有内腔262,螺纹轴256延伸穿过该内腔,并且该内腔中包含了垂直齿轮。致动齿轮258包括齿部分264和啮合凹部266。啮合凹部266延伸穿过形成在壳体254中的孔268并且提供用于致动器工具的啮合部件。壳体254具有被构造成接纳卡环270的周向凹部269。致动齿轮258通过卡环270和带槽的保持垫圈272固定至壳体254。平移齿轮260相对于致动齿轮258垂直取向。平移齿轮260包括齿部分274、柱276以及螺纹内腔278。齿部分274啮合致动齿轮258的齿部分264,并且在致动齿轮258旋转时使平移齿轮260旋转。柱276装配在扣环280内,扣环280具有被构造成容纳卡环284的周向凹部282。卡环284还装配在形成在内腔254内的凹槽286内,以将平移齿轮260固定至壳体254。提供滚珠轴承座圈287以防止在使用期间齿轮之间的卡滞。
螺纹轴256与平移齿轮260的螺纹内腔278配合。在平移齿轮260旋转时,使螺纹轴256根据旋转方向而在内侧或外侧方向上平移。螺纹轴256还包括近端288,近端288在结构和功能上与上述第一臂28的远端面96实质上相同。即,近端288包括近端面290、从近端面290的中心向远端突出的中心柱292以及在中心柱292的任一侧定位在近端面290的周边上的一对相对的凹部294。中心柱292被构造成与锚固件叶片14(或锚固件叶片16)的附接孔232配合,以将锚固件叶片14牢固地附接至左臂28。中心柱292是大致圆柱形的,并且包括锥形前端296和位于前端296与近端面290之间的周向凹部298。这些特征按和左牵开器臂28的对应结构与锚固件叶片14的快速释放机构相互作用的方式相同的方式,与上述锚固件叶片14的快速释放机构相互作用,并由此不必重复讨论。然而,应注意到,在上面公开的锚固件叶片14经由联接器158的近端222附接至左牵开器臂28的示例中,辅助牵开器18可以同时附接至联接器158的远端224。
叶片组装件252从牵开组装件250大致垂直地延伸,并且包括快速释放壳体300和张开单元302。快速释放壳体300包括用于容纳辅助叶片20的附接柱358的附接孔304以及被用弹簧308偏置的按钮306。快速释放壳体300在形式和功能上与上面关于联接器158所描述的相同特征相同,并由此不需要重复类似特征的详细描述。类似的是,张开单元302在形式和功能上与左臂28的张开单元74相同,并由此不需要重复类似特征的详细描述。然而,应注意到,张开单元302允许连续可变的叶片张开,并且例如将致动以允许达40°的角度张开。
图20至图21例示了根另一示例实施方式的辅助牵开器310的示例。辅助牵开器310与上述辅助牵开器18的不同之处在于,辅助牵开器310附接至左牵开器臂28(经由锚固件叶片14)和右牵开器臂30(经由锚固件叶片16)两者。辅助牵开器310可附接至锚固件叶片14的联接器158和锚固件叶片16的对应联接器158'(图33)。辅助牵开器310包括牵开组装件312、叶片组装件314以及第二附接单元316。辅助牵开器310允许进一步连接至辅助(例如,内侧)叶片20并且以许多自由度驱动进一步向内进入脊柱。例如,辅助牵开器310可以提供内侧牵开、内侧张开、尾侧-颅侧枢转以及尾侧-颅侧平移。牵开组装件312与上述牵开组装件250相同,因此关于牵开组装件250公开的任何特征可应用于该牵开组装件,使得不必重复讨论。横梁318从牵开组装件312大致垂直地延伸并终止于第二附接单元316。叶片组装件314定位在牵开组装件312与第二附接单元316之间的横梁318上。叶片组装件314包括快速释放壳体320和张开单元322。快速释放壳体320包括用于容纳辅助叶片20的附接柱358的附接孔324和被用弹簧328偏置的按钮326。快速释放壳体在形式和功能上与上面关于联接器158所描述的相同特征相同,并由此不需要重复类似特征的详细描述。类似的是,张开单元322在形式和功能上与左臂28的张开单元74相同,包括捕捉的千斤顶螺杆330和盖332,并由此不需要重复类似特征的详细描述。然而,应注意到,张开单元322导致快速释放壳体320(并且因此导致辅助叶片20)的枢转,但不引起横梁318或第二附接单元316的旋转。张开单元322允许连续可变的叶片张开,并且例如将致动以允许达40°的角度张开。
第二附接单元316包括:基部334、延伸部336,以及附接柱338。附接柱338总体上是圆柱形的,并且包括锥形前端340和位于前端340与延伸部336之间的周向凹部342。按照与左牵开器臂28的对应结构与锚固件叶片16的快速释放机构相互作用的方式相同的方式,这些特征与上述锚固件叶片14的快速释放机构相互作用,并因此不必重复讨论。
图22至图26更详细地例示了辅助牵开器叶片(例如,内侧叶片)20。辅助牵开器叶片20包括近端轨道部分344和远端叶片部分346。近端轨道部分344具有内面348和外面350。内面348包括用于与远端叶片部分346的至少一部分嵌套的凹部352。轨道部分344还包括用于容纳光缆(例如)的轨道354和沿着轨道部分344在凹部352的近端定位的多个棘轮孔356。外面350包括从外面350大致垂直地延伸离开的附接柱358。附接柱358在形式和功能上与左牵开器臂28的中心柱66相同,并且按照与左牵开器臂28的中心柱66与联接器158的快速释放机构相互作用相同的方式与辅助牵开器310的快速释放机构320相互作用。远端叶片部分346包括叶片360和引导凸缘362。叶片360包括:内面364、外面366以及在远端尖端处的锯齿状足部368。内面364可以包括略微凹入的表面。锯齿状足部368向外表面366弯曲,有助于最小化组织蠕变(tissue creep)影响。引导凸缘362与轨道354啮合以将远端叶片部分346联接至近端轨道部分344。引导凸缘还包括悬臂棘轮机构370,悬臂棘轮机构370具有与孔356相互作用的近端372,以保持叶片构造的希望长度。引导销374延伸穿过远端叶片部分346中的销孔375并进入导轨376,以确保远端叶片部分346在使用期间保持正确对准。
图23至图26例示了辅助叶片20联接至叶片插入器378。叶片插入器378包括近端手柄380和由细长轴384分隔开的远端尖端382。近端手柄380包括从其向近端延伸的释放按钮386。远端尖端382包括与近端轨道部分344上的轨道354配合以将辅助叶片20联接至叶片插入器378的侧边缘384。远端尖端382还包括悬臂棘轮机构386,悬臂棘轮机构386具有与孔356相互作用的远端388,以维持在辅助叶片20上的可靠保持。
为了使用辅助叶片20,首先将叶片20如上所述地联接至插入器278。应注意,远端叶片部分346应当最初地置于完全伸展位置(即,定位为使得悬臂棘轮机构370的远端372与近端轨道部分344上的最远端的棘轮孔356啮合)。然后,通过用户将辅助叶片20手动推进到手术目标位置。叶片20的远端尖端可以首先利用触觉反馈被放置在希望位置,然后接着被压缩并连接至辅助牵开器18。可选地,用户可以使用辅助叶片20(如Cobb器械)以在远端尖端处提升组织。叶片压缩(或者在需要时拉长)如下实现:一旦叶片与解剖结构(例如软组织,骨骼)啮合,远端将停止移动。如果用户继续在插入器械上施加向下的力,则悬臂棘轮机构386将导致远端388腾出一个棘轮孔356并啮合下一个近端棘轮孔356,以此类推,直到实现希望的叶片压缩为止。用户接着操纵辅助叶片20,使得其经由上述特征连接至辅助牵开器18。若希望的话,用户可可以在插入器仍然附接时或在其已经脱离之后影响叶片张开。在叶片张开期间可能发生进一步的叶片压缩。一旦已经插入辅助叶片,就可以使用释放按钮386,释放按钮386使得悬臂棘轮机构386重新啮合棘轮孔356,同时向远端叶片346提供向下的力,从而使得插入器378能够从该外科伤口移除,而同时允许辅助叶片20保持伸展状态。通过示例的方式,辅助叶片20的远端叶片部分346可以由提供术中透视射线透过性的钛材料选择制成。
图27至图38例示了在TLIF手术中利用本公开的牵开器10的示例方法。在此描述的牵开器组装件10的有益特征是骨锚固件15可以在被引入到手术目标部位之前联接至锚固件叶片14、16。这是通过首先解锁枢转足部168、将骨锚固件15的颈部178插入中心孔176中、然后如上所述地重新锁定枢转足部168来完成的(图12至图13)。骨锚固件15现在联接至锚固件叶片14,并且现在还可以在前进通过手术通道之前联接至驱动器器械400(图27)。一旦患者已被正确定位、目标区域已被标识并已经建立了暴露,骨锚固件15就可以放置在第一目标部位中。在将目标椎弓根穿刺(tapping)后,将联接的骨锚固件15、锚固件叶片14以及插入器400通过克氏针(K-wire)前进至目标部位。锚固件15被驱动到骨中,直到驱动器400的远端或锚固件叶片14在骨上降到最低点为止(图28)。所述克氏针可以在螺纹柄182进入椎体5的后部之后被去除。可以重复这些步骤,以将与骨锚固件15联接的第二锚固件叶片16放置在相邻的椎体7的椎弓根中(图29)。
在这一点上,进入牵开器主体12可以在任一侧(例如内侧或外侧)附接至锚固件叶片14、16,然而,可能有利的是,将进入牵开器主体12附接至锚固件叶片的外侧(即,远离患者的脊柱),以便在荧光透视下提高目标区域的可见性(图30)。如上所述,通过将中心柱66、98(图4)插入锚固件叶片14、16的快速连接联接器158中,进入牵开器主体12连接至锚固件叶片14、16。当进入牵开器主体12正确地啮合至叶片时,将听到咔嗒声。在这一点上,牵开器组装件12可以利用关节臂附接件52附接至关节臂(例如)。定位牵开器组装件10使得锚固件叶片14、16平行于椎间盘空间确保了实现适当的内侧暴露轨迹。
如果需要牵引,则锚固件叶片14可以通过利用T形手柄(例如)来张开,以如上所述地致动左牵开器臂28上的张开单元74的盖80。类似地,锚固件叶片16可以利用T形手柄(例如)独立张开,以致动右牵开器臂30的张开单元106的盖112。T形手柄沿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导致叶片14、16向外张开。因为叶片经由骨锚固件15联接至椎弓根骨,所以这也将引起椎间盘空间的牵引。联接器158可以包括与臂28、30上的对准标记249配合起作用的对准标记248,以向用户提供实现足够牵引的视觉反馈(图31)。一旦实现适当的对准,用户就可以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拇指状凸片38(或例如T形把手,若希望的话),以打开牵开器并提供软组织牵开和工作通道22的初始可视化。
一旦实现了适当的软组织牵开,就可以添加单啮合辅助牵开器18(图32)或双啮合辅助牵开器310(图33)以使能内侧牵开。通过将中心柱292插入锚固件叶片14的联接器158的远端半部224中来附接单啮合辅助牵开器18。当辅助牵开器18正确啮合至锚固件叶片14时,会发出咔嗒声。通过将中心柱292插入到锚固件叶片14的联接器158的远端半部224中,并且通过将第二附接单元316的附接柱338插入到锚固件叶片16的联接器158'的远端半部224'中来附接双啮合辅助牵开器18。当辅助牵开器310正确地啮合到每个锚固件叶片14、16时,会发出咔嗒声。然后选择辅助叶片20并将其附接至插入器378,然后附接至辅助牵开器18,如以上参照图23至图26所述的。一旦实现足够的内侧叶片牵开和张开,则按压插入器378上的释放按钮386以从插入器378释放辅助叶片20。
图35至图38例示了牵开器组装件10相对于手术目标部位的最终定位。具体地,图38例示了与处于牵开位置的辅助叶片20一起使用的牵开器组装件。从这一点,TLIF手术的附加步骤在该级进行,包括椎骨关节面切除(facetectomy)、减压、进一步牵引(可选)、椎间盘和端板制备以及椎体间植入物插入。在杆插入的制备中,郁金香形头部(未示出)被附接至骨锚固件头部,同时锚固件叶片15、16在每个椎骨水平面处与骨锚固件15啮合。在锚固件叶片15、16被附接的同时,杆也可以被放置和锁定。一旦杆构造充分就位,就通过逆时针旋转紧定螺钉202来解锁枢转足部168,这导致锁定轴200经过封闭通道198向近端退回并由此使枢转臂168脱离(图11至图15)。允许枢转臂168自由移动,使得锚固件叶片14能够从骨锚固件15分离并且从工作通道22移除。第二锚固件叶片16可以按照与锚固件叶片14相同的方式从工作通道22移除,并且手术伤口被闭合,手术完成。
对于多级TLIF手术,牵开器组装件10可以被用于“前进式(marching)技术”中以减少必须瞄准椎弓根的次数。例如,对于两级TLIF(涉及三个相邻的椎骨),将联接的锚固件-叶片-插入器放置在每个目标椎弓根中(即,在两个相邻的级别处总共三个叶片)。如上所述地关于其中一个级别执行该手术,而第三锚固件叶片未附接至任何东西(除了植入的骨锚固件以外)。在TLIF在第一级完成之后,除了锚固件叶片之外,将牵开器组装件10移除。第一锚固件叶片保持附接至骨锚固件。中间叶片旋转180°,然后连同第三锚固件叶片重新连接至进入牵开器主体(另一牵开器臂)。在第二级执行TLIF。一旦郁金香形下来,杆就可以放置连接所有3个级,然后手术可以完成。
图39至图41例示了被构造成与本文中所述的组织牵开器组装件10一起使用的另选锚固件叶片414。一般来说,锚固件叶片414具有从联接器420伸出的叶片部分418。叶片部分418在形式和功能上与上述的锚固件叶片14的叶片部分156相同,因此关于叶片部分156公开的所有特征同样可用于叶片部分418,使得不必重复公开。
联接器420与锚固件叶片414的近端部分一体地形成,并且提供用于与上述的左臂28的中心柱66(和/或右臂30的中心柱98)啮合的另选弹簧加载的快速连接和释放机构。应当明白,锚固件叶片414和416是可互换的,因为任一锚固件叶片414或锚固件叶片416可以与左臂28或右臂30一起使用。因此,在此仅详细描述锚固件叶片414与左臂428之间的相互作用,然而在此描述的所有特征也适用于另一个锚固件叶片416与右臂430之间的相互作用。联接器420具有近端半部422和远端半部424。出于本公开的目的,近端半部422被限定为联接器420的、与左牵开器臂28啮合的部分,而远端半部424被限定为联接器420的、与辅助牵开器18(或右牵开器臂30,如果连接至到其)啮合的部分。联接器420的近端半部422和远端半部424是相同的,因此为了清楚起见,两个半部所共有的各种特征将被指配相同标号。
联接器420包括壳体426和一对释放按钮428。壳体426包括近端422上的近端面430(和远端424上的相同的远端面)、延伸穿过近端面430的附接孔432、在附接孔432下方延伸穿过近端面430的触发器孔433、一对按钮凹部434以及内腔435。近端面430包括从近端面430向近端延伸的一对凸缘436。当锚固件叶片414与左臂28配合时,近端面430与左臂的远端面64齐平地接合,并且凸缘436与形成在左臂28的远端面64中的凹部68啮合,以使锚固件叶片414能够相对于左臂枢转(例如,通过移动牵开器主体),直到凸缘436的侧壁啮合凹部68的侧壁为止,之后该叶片将响应于用户激活张开单元74而随着该臂旋转。附接孔432容纳从其穿过的左臂28的中心柱66,使得中心柱66可以延伸到壳体426的内腔435中。按钮凹部434被构造成,当锚固件叶片414处于“就绪”状态(例如,在与左臂28联接之前)时,为释放按钮428提供低剖面嵌套位置。按钮凹部434皆具有定位在其中的弹簧凹部438,用于容纳按钮弹簧440的一个端部。释放按钮428皆具有顶表面442、底表面444以及从底表面442伸出的锁定凸缘446。顶表面442通常被整成圆形,以保持低剖面并且在使用期间对周围解剖结构造成最小破坏,并且被设置为用户介入(engagement)表面。底表面444包括用于容纳按钮弹簧440的另一端部的弹簧凹部448。锁定凸缘446从底表面444伸出并且包括通孔450和在通孔450下方延伸的触发器槽452。通孔450容纳穿过其中的中心柱66。通孔450的边缘454按规定大小制作并且被构造成嵌套在中心柱66的周向凹部72内,以在中心柱66完全插入到内腔435中之后防止中心柱66外出(从而将锚固件叶片14锁定至左臂28)。触发器槽452被分为第一部分456和第二部分458。第一部分456具有与触发器按钮460的中间部分468的直径互补的宽度尺寸。第二部分458具有与触发器按钮460的端部470的直径互补的宽度尺寸。该联接器还包括至少部分地容纳在位于内腔435下方的触发器内腔464内的弹簧加载的触发器按钮460连同触发弹簧462。该触发器按钮具有基部466、具有直径小于基部466的直径的中间部分468、具有直径小于中间部分468的直径的端部470以及具有直径大于端部470的直径的端盖472。
在分离或“就绪”状态下(例如在与左臂28联接之前),触发器弹簧464在触发器按钮460的基部466上施加向外的力,所述力使触发器按钮460的中间部分468偏置穿过触发器孔433并且至少部分地进入触发器槽452的第一部分(即,较宽部分)。这向下拉动释放按钮428,使得释放按钮428嵌套在按钮凹部434内,并且按钮弹簧440被压缩。在这种状态下,壳体422的附接孔432与释放按钮428的通孔450对准,由此允许中心柱66插入内腔435中,以使锚固件叶片414和左臂28能够联接。在锚固件叶片414和左臂28联接期间,中心柱66穿过通孔450和附接孔432前进并进入内腔435。随着这种前进的发生,左臂的远端面64遭遇触发器按钮460并在端盖472上施加向内的力。该向内的力大于由触发器弹簧462施加的向外的力,并且触发器按钮460被推动到触发器内腔464中。随着触发器按钮460被进一步推入触发器内腔464,中间部分468被完全推出触发器槽452的第一部分456,仅在触发器槽中留下端部470。由此,允许按钮弹簧440通过在释放按钮428的底表面444上施加向上的力来释放能量。这个力抓住释放按钮428,使得触发器按钮460的端部470卡扣到触发器槽452的第二部分458中,同时使得通孔450的边缘454卡扣到中心柱66的周向凹部72中,以防止中心柱66在中心柱66被完全插入到内腔435中之后外出(从而将锚固件叶片414锁定至左臂28)。释放按钮428的强制移动使得可听到边缘454与周向凹部72之间的金属对金属接触,以可听见的“咔嗒声”的形式向用户提供反馈,来指示锚固件叶片414被固定至牵开器臂。在这种“锁定”状态下,附接孔432和通孔450不再对准(例如,图39)。为了释放锚固件叶片414,用户按下释放按钮428。这使得附接孔432和通孔450重新对准,同时从周向凹部72中逐出边缘454,使得中心柱66能够从联接器420移除。
图42例示了组织牵开器组装件10与附接至其的锚固件叶片414、416一起使用。如同上述的锚固件叶片14、16,锚固件叶片414、416在形式和功能方面实质相同,因此本文关于锚固件叶片414公开的所有特征同样可用于锚固件叶片416。
图43至图45例示了另选辅助牵开器480的另一示例,另选辅助牵开器480可以附接至组装的牵开器10并且具有自锁定机构。辅助牵开器480可附接至锚固件叶片14的联接器158(或锚固件叶片16的联接器158',或锚固件叶片414的联接器420等),并且包括牵开组装件482和叶片组装件484。辅助牵开器480允许进一步连接至辅助(例如,内侧)叶片20并且以许多自由度驱动进一步向内进入脊柱。例如,辅助牵开器480可以提供内侧牵开、内侧张开、尾侧-颅侧枢转以及尾侧-颅侧平移。牵开组装件482提供内侧牵开,并且包括壳体486、齿条488、齿轮490以及棘爪492。壳体486具有内腔494(齿条488延伸穿过该内腔)、容纳齿轮490的齿轮凹部496以及为棘爪492提供低剖面嵌套的棘爪凹部498。齿条488包括近端附接端部500、一组顶齿502以及一组侧齿504。附接端部500在结构和功能上与上述第一臂28的远端面96实质上相同,因此不需要重复讨论。顶齿502相对靠近地间隔开并且被构造成与棘爪492啮合。侧齿504比顶齿502间隔得更远并且被构造成啮合齿轮490。较大的侧齿504允许在与齿轮490啮合时在牵开期间具有较大的机械优点,而较小的齿502允许更加离散的锁定位置。齿轮490包括齿部分506和啮合凹部508。啮合凹部508容纳致动器部件512的柱510,致动器部件512还包括用于啮合致动器工具(未示出)的啮合凹部514。旋转致动器部件512导致齿轮490旋转,这又导致齿条488在内腔494内平移。棘爪492包括远端啮合尖端516和弹簧加载的近端释放杆518。远端啮合尖端516与齿条488上的顶齿502啮合以精细地控制锁定位置。弹簧520使棘爪490偏置以按照像棘轮的方式接触齿条488。在释放杆518上的推动导致远端啮合尖端516从齿条488升起,从而使得齿条488能够自由移动。叶片组装件484与上面参照辅助牵开器18描述的叶片组装件252相同,因此关于叶片组装件252公开的任何特征可应用于叶片组装件484,使得不必重复讨论。
图46至图48例示了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另选辅助牵开器530的另一示例,另选辅助牵开器530可以附接至组装的牵开器10。辅助牵开器530可附接至尾侧锚固件叶片14,并且包括牵开组装件532和叶片组装件534。辅助牵开器530允许进一步连接至辅助(例如,内侧)叶片536并且以许多自由度驱动进一步向内进入脊柱。例如,辅助牵开器530可以提供内侧牵开、内侧张开、尾侧-颅侧枢转以及尾侧-颅侧平移。该牵开组装件532提供内侧牵开,并且包括壳体538、齿条540以及齿轮542。壳体538具有内部通道544,齿条540延伸穿过该内部通道,并且齿轮542在内部通道544内啮合齿条538。齿轮542包括啮合齿条540的齿部分(未示出)和提供用于致动器工具的啮合部件的啮合凹部546。壳体538还具有从壳体538大致向下延伸的附接凸缘548以及被构造成啮合齿条540的齿552的棘爪550,使得精细分辨率成为可能。该附接凸缘按规定大小制作并且被构造设置成可滑动地啮合锚固件叶片14的轨道220(图11)。齿条540是双面的并且具有定位在齿条的与第二组齿554相对一侧上的第一组齿552。第一组齿552彼此相对靠近地间隔开并且被构造成与棘爪550啮合。第二组齿554比第一组齿552间隔得更远并且被构造成啮合齿轮542。较大的第二组齿554允许在与齿轮542啮合时在牵开期间具有较大的机械优点,而较小的第一组齿552允许更加离散的锁定位置。
叶片组装件534包括基部556、枢转横杆558、叶片联接器560以及张开单元562。该基部定位在齿条540的远端处并且包括用于容纳枢转横杆558的通道564。枢转横杆558在距离上可以平移达一英寸,并且可以按照连续可变的方式在轴上旋转达40°。枢转横杆558可以在通道564内自由地平移,并且具有在平移引导期间施加摩擦的内部O形环(未示出)。张开单元562控制旋转并且在形式和功能上与左臂28的张开单元74相同,并由此不需要重复类似特征的详细描述。枢转横杆558附接至曲轴565,曲轴565具有偏置关节566和枢转螺柱568,以允许附接辅助叶片536。曲轴565允许辅助叶片536与枢转横杆558的旋转轴偏置地张开。该偏心移动驱使辅助叶片536在张开的同时向上移出外科医生的视线。辅助叶片536利用内部自锁快速连接机构附接至辅助牵开器530,举例来说,如上所述的那些。
图48仅以示例的方式例示了与标准齿条牵开器570一起使用的辅助牵开器530。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辅助牵开器530可以与上述的牵开器组装件10一起使用。仅作为示例,标准齿条牵开器570包括经由横杆齿条576连接的第一臂572和第二臂574。第一和第二臂572、574实际上与上述左和右臂28、30相同。横杆齿条576容纳在壳体578内,其本身具有齿轮580和棘爪582。锚固叶片584、586与上述几个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经由箍垫片(hoop shim)588附接至骨锚固件15。
虽然已经根据用于实现所述目的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文描述的发明特征,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以鉴于这些教导来实现变型例。

Claims (45)

1.一种脊柱后路牵开器,该脊柱后路牵开器用于保持到沿着锥柱后路的、要被执行外科手术的部位的进入通道,所述外科手术包括使用能够分别锚固至第一椎骨的第一椎弓根和第二椎骨的第二椎弓根中的第一骨锚固件和第二骨锚固件,所述脊柱后路牵开器包括:
牵开器主体,该牵开器主体具有沿着第一臂轴延伸的第一臂和沿着第二臂轴延伸的第二臂,所述第一臂轴和所述第二臂轴彼此平行并且垂直于第一平移轴,所述牵开器主体能够工作以使所述第一牵开器臂和第二牵开器臂在平行于所述第一平移轴的方向平面中彼此相对移动,所述第一臂包括能够工作以使所述第一臂的一部分围绕所述第一臂轴旋转的张开机构,所述第二臂包括能够工作以使所述第二臂的一部分围绕所述第二臂轴旋转的张开机构;
第一牵开器叶片,该第一牵开器叶片能够联接至所述第一臂并且具有远端和近端,所述第一牵开器叶片的远端包括能够工作以直接联接至第一骨锚固件柄的一体的叶片足部,该叶片足部使得能够调节所述第一牵开器叶片相对于所述第一骨锚固件柄的角度;以及
第二牵开器叶片,该第二牵开器叶片能够联接至所述第二臂并且具有远端和近端,所述第二牵开器叶片的远端包括能够工作以直接联接至第二骨锚固件柄的一体的叶片足部,该叶片足部使得能够调节所述第二牵开器叶片相对于所述第二骨锚固件柄的角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脊柱后路牵开器,其中,所述第一牵开器叶片包括近端连接器,该近端连接器啮合所述第一臂,使得所述第一臂的可旋转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一牵开器叶片围绕有限的第一自由旋转范围旋转,并且超出所述有限的第一自由旋转范围,则所述第一牵开器叶片随着所述第一臂的可旋转部分旋转,以使所述第一牵开器叶片的远端张开,并且其中,所述第二牵开器叶片包括近端连接器,该近端连接器啮合所述第二臂,使得所述第二臂的可旋转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二牵开器叶片围绕有限的第二自由旋转范围旋转,并且超出所述有限的第二自由旋转范围,则所述第二牵开器叶片随着所述第二臂的可旋转部分旋转,以使所述第二牵开器叶片的远端张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脊柱后路牵开器,其中,所述第一牵开器叶片的近端连接器包括容纳在所述第一臂的可旋转部分上的离合器腔内的离合器延伸部,该离合器延伸部具有比该离合器腔的宽度小的宽度,该离合器延伸部的宽度与该离合器腔的宽度之间的差限定了有限的自由旋转范围,当该离合器延伸部的侧壁接触该离合器腔的侧壁时,离合器啮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脊柱后路牵开器,其中,所述第二牵开器叶片的近端连接器包括容纳在所述第二臂的可旋转部分上的离合器腔内的离合器延伸部,该离合器延伸部具有比该离合器腔的宽度小的宽度,该离合器延伸部的宽度与该离合器腔的宽度之间的差限定了所述有限的第二自由旋转范围,当该离合器延伸部的侧壁接触该离合器腔的侧壁时,离合器啮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脊柱后路牵开器,其中,当所述第一牵开器叶片和所述第二牵开器叶片被联接至锚固的第一骨锚固件柄和第二骨锚固件柄时,在所述第一牵开器叶片的离合器和所述第二牵开器叶片的离合器分离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叶片与所述第二叶片之间的所述手术通道的角度能够通过移动所述牵开器主体,以在相同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一牵开器叶片的近端和所述第二牵开器叶片的近端来调节。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脊柱后路牵开器,其中,当所述第一牵开器叶片和所述第二牵开器叶片联接至锚固的第一骨锚固件柄和第二骨锚固件柄时,在所述第一牵开器叶片的离合器和所述第二牵开器叶片的离合器分离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叶片与所述第二叶片之间的所述手术通道的容积能够通过使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相对于彼此平移,以使所述第一叶片的近端和所述第二叶片的近端相对于彼此移动来调节。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脊柱后路牵开器,其中,当所述第一牵开器叶片和所述第二牵开器叶片联接至锚固的第一骨锚固件柄和第二骨锚固件柄时,在所述第一牵开器叶片的离合器和所述第二牵开器叶片的离合器啮合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能够相对于彼此平移,以调节所述第一骨锚固件与所述第二骨锚固件之间的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脊柱后路牵开器,其中,当所述第一牵开器叶片和所述第二牵开器叶片联接至锚固的第一骨锚固件柄和第二骨锚固件柄时,在所述第一牵开器叶片的离合器和所述第二牵开器叶片的离合器啮合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可旋转臂部分和所述第二可旋转臂部分中的至少一个能够旋转,以调节所述第一骨锚固件与所述第二骨锚固件之间的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脊柱后路牵开器,其中,所述第一牵开器叶片的近端连接器包括联接机构,该联接机构被构造成在啮合时将所述第一牵开器叶片自动锁定至所述第一牵开器臂。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脊柱后路牵开器,其中,所述联接机构包括释放按钮,该释放按钮被构造成将所述第一牵开器叶片从相关联的所述牵开器主体或辅助牵开器主体解锁以便于分离。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脊柱后路牵开器,其中,所述第一牵开器叶片的近端连接器包括在结构上与所述联接机构相同的第二联接机构。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脊柱后路牵开器,所述脊柱后路牵开器包括辅助牵开器,该辅助牵开器联接至所述第二联接机构。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脊柱后路牵开器,其中,所述第二牵开器叶片在结构上与所述第一牵开器叶片相同。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脊柱后路牵开器,其中,所述辅助牵开器主体联接至所述第一牵开器叶片的所述第二联接机构和所述第二牵开器叶片的所述辅助联接机构两者。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脊柱后路牵开器,所述脊柱后路牵开器包括第三牵开器叶片,该第三牵开器叶片能够联接至所述辅助牵开器主体。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脊柱后路牵开器,其中,所述第一牵开器叶片的远端包括静止臂和枢转地联接至所述静止臂的枢转臂,所述叶片足部包括从所述静止臂伸出的静止足部和从所述枢转足部伸出的枢转足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脊柱后路牵开器,其中,所述足部包括中心孔,所述中心孔的大小被设置成在该中心孔中容纳骨锚固件的颈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脊柱后路牵开器,其中,所述足部包括:打开位置,其中,所述枢转足部枢转离开所述静止足部,以准许所述骨锚固件的颈部进入所述中心孔中;以及闭合位置,其中,所述枢转足部与所述静止足部相邻,以防止所述骨锚固件的颈部移出所述中心孔。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脊柱后路牵开器,其中,所述第一牵开器叶片还包括用于将所述枢转足部锁定在所述闭合位置的锁。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脊柱后路牵开器,其中,所述锁包括轴,所述轴平移穿过沿着所述牵开器叶片的一侧延伸的通道以啮合所述枢转臂。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脊柱后路牵开器,其中,所述枢转臂被偏置至所述打开位置,并且所述轴啮合所述枢转臂的倾斜表面,以在所述轴向下平移时使所述枢转臂朝着所述静止臂枢转。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脊柱后路牵开器,其中,所述轴的平移由位于所述牵开器叶片的顶部的紧定螺钉控制。
23.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脊柱后路牵开器,其中,当处于所述闭合位置时,所述静止足部的端部与所述枢转足部的端部之间存在间隙。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脊柱后路牵开器,其中,所述足部的内表面是弯曲的和成角度的。
25.一种手术牵开器叶片,该手术牵开器叶片包括:
连接器和叶片部分,所述连接器被构造成将所述牵开器叶片与牵开器联接,所述叶片部分包括远端,所述远端包括:静止臂,所述静止臂具有从所述枢转臂横向伸出的静止足部;以及枢转臂,该枢转臂具有从该枢转臂横向伸出的枢转足部,所述枢转臂枢转地联接至所述静止臂并且能够在闭合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闭合位置,所述枢转足部和所述静止足部协作以形成捕捉环,所述捕捉环被构造成在所述捕捉环中捕捉可植入的骨锚固件,而所述打开位置被构造成准许所述可植入骨锚固件进入和退出所述捕捉环。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脊柱后路牵开器,其中,所述牵开器叶片还包括用于将所述枢转臂锁定在所述闭合位置的锁。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手术牵开器叶片,其中,所述锁包括轴,该轴平移穿过沿着所述牵开器叶片的一侧延伸的通道以啮合所述枢转臂。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手术牵开器叶片,其中,所述枢转臂被偏置至所述打开位置,并且所述轴啮合所述枢转臂的倾斜表面,以在所述轴向下平移时使得所述枢转臂朝着所述静止臂枢转。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手术牵开器叶片,其中,所述轴的平移由位于所述牵开器叶片的顶部的紧定螺钉控制。
30.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手术牵开器叶片,其中,当处于所述闭合位置时,所述静止足部的端部与所述枢转足部的端部之间存在间隙。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手术牵开器叶片,其中,所述捕捉环的内表面是弯曲的和成角度的。
32.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手术牵开器叶片,其中,所述连接器包括联接机构,所述联接机构被构造成在啮合时将所述牵开器叶片自动锁定至所述牵开器。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手术牵开器叶片,其中,所述联接机构包括释放按钮,所述释放按钮被构造成将所述牵开器叶片从所述牵开器解锁以便于分离。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手术牵开器叶片,其中,所述连接器包括在结构上与所述联接机构相同的第二联接机构。
35.一种组织牵开器,该组织牵开器包括:
第一细长齿条构件和第二细长齿条构件,所述第一细长齿条构件和所述第二细长齿条构件的尺寸被设置成沿相反方向线性平移,每个齿条构件都具有带齿侧;
进入牵开器主体,该进入牵开器主体包括:齿条壳体,其被构造成容纳所述第一齿条构件和所述第二齿条构件;小齿轮,其定位在所述第一齿条构件与所述第二齿条构件之间,并且同时与所述第一齿条构件和所述第二齿条构件中的每一个的带齿侧啮合;棘爪,其能够工作以禁止所述第一齿条构件和所述第二齿条构件的平移;以及与所述小齿轮连通的扭矩输入部件,所述扭矩输入部件能够工作以使所述第一齿条构件和所述第二齿条构件平移;
第一可调节牵开器臂,该第一可调节牵开器臂沿垂直取向固定地附接至所述第一齿条构件,所述第一牵开器臂包括固定地附接至所述第一齿条构件的近端节段以及联接至该近端节段的远端节段,该远端节段包括叶片啮合柱和张开组装件;
第二可调节牵开器臂,该第二可调节牵开器臂沿垂直取向固定地附接至所述第二齿条构件,所述第二牵开器臂包括固定地附接至所述第二齿条构件的近端节段以及联接至该近端节段的远端节段,该远端节段包括叶片啮合柱和张开组装件;
牵开器叶片,该牵开器叶片包括联接器和叶片部分,所述联接器被构造成以可释放的方式容纳所述第一牵开器臂的叶片柱,所述叶片部分从所述联接器向远端伸出并且具有包括固定部分和枢转部分的远端,所述枢转部分利用销联接至所述固定部分,使得所述枢转部分在平行于所述叶片部分的宽度的平面中枢转离开所述固定部分,所述枢转部分能够在闭合的非枢转位置与打开的枢转位置之间移动。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组织牵开器,其中,所述固定部分的远端包括静止足部,所述静止足部具有从所述叶片的宽度的平面延伸离开的第一半圆形凸缘,所述第一半圆形凸缘具有第一接触表面。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组织牵开器,其中,所述枢转部分的远端包括枢转足部,该枢转足部具有从所述叶片的宽度的平面延伸离开的第二半圆形凸缘,所述第二半圆形凸缘具有第二接触表面。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组织牵开器,其中,所述第一半圆形凸缘和所述第二半圆形凸缘相配合以形成捕捉部件,所述捕捉部件具有中心孔,所述中心孔的大小被设置成当所述枢转部分处于所述闭合位置时在所述中心孔中容纳骨锚固件的颈部。
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组织牵开器,其中,所述第一接触表面和所述第二接触表面的大小和尺寸被设置成,在所述第一接触表面和所述第二接触表面中容纳骨锚固件的球形头部的一部分,使得所述骨锚固件与所述捕捉部件具有多轴关系。
40.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组织牵开器,其中,所述牵开器叶片包括用于将所述枢转部分锁定在所述闭合位置的锁定机构。
41.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组织牵开器,其中,所述锁定部分包括具有近端和远端的细长轴,该近端定位在所述牵开器叶片的近端处,而该远端定位在所述牵开器叶片的远端处,所述细长轴能够在该远端接触所述枢转部分的锁定位置与该远端不接触所述枢转部分的解锁位置之间移动。
42.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组织牵开器,其中,所述锁定机构包括位于所述牵开器叶片的近端处的致动器,该致动器与所述细长轴连通,使得所述致动器的旋转引起所述细长轴在所述锁定位置与所述解锁位置之间移动。
43.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组织牵开器,其中,所述牵开器叶片是第一牵开器叶片,并且所述组织牵开器还包括第二牵开器叶片,所述第二牵开器叶片具有联接器和叶片部分,该联接器被构造成以可释放的方式容纳所述第二牵开器臂的叶片柱,该叶片部分从该联接器向远端延伸并且具有包括固定部分和枢转部分的远端,该枢转部分利用销联接至该固定部分,使得该枢转部分在平行于该叶片部分的宽度的平面中枢转离开该固定部分。
44.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组织牵开器,其中,所述第一牵开器叶片和所述第二牵开器叶片相同。
45.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组织牵开器,所述组织牵开器还包括以可移除的方式附接至所述联接器的辅助牵开器组装件,所述辅助牵开器组装件包括第三牵开器叶片。
CN201580055185.9A 2015-08-06 2015-08-14 用于脊柱手术的微创牵开器及关联方法 Active CN10679394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30525.2A CN110123396B (zh) 2015-08-06 2015-08-14 脊柱后路牵开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562201739P 2015-08-06 2015-08-06
US62/201,739 2015-08-06
PCT/US2015/000084 WO2016025020A2 (en) 2014-08-13 2015-08-14 Minimally disruptive retractor and associated methods for spinal surgery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030525.2A Division CN110123396B (zh) 2015-08-06 2015-08-14 脊柱后路牵开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793940A true CN106793940A (zh) 2017-05-31
CN106793940B CN106793940B (zh) 2019-02-12

Family

ID=5896804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55185.9A Active CN106793940B (zh) 2015-08-06 2015-08-14 用于脊柱手术的微创牵开器及关联方法
CN201910030525.2A Active CN110123396B (zh) 2015-08-06 2015-08-14 脊柱后路牵开器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030525.2A Active CN110123396B (zh) 2015-08-06 2015-08-14 脊柱后路牵开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3) EP3738518B1 (zh)
JP (3) JP6549218B2 (zh)
CN (2) CN106793940B (zh)
ES (1) ES2828277T3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04052A (zh) * 2018-07-25 2018-11-30 苏州欣荣博尔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用于脊柱微创的柔性臂
CN110074854A (zh) * 2018-01-26 2019-08-02 蛇牌股份公司 脊椎复位仪和脊椎复位系统
CN110559023A (zh) * 2019-09-05 2019-12-13 刘晓东 一种用于脊柱手术的微创牵开器及关联方法
CN111526800A (zh) * 2017-09-22 2020-08-11 美多斯国际有限公司 患者固定式外科牵开器
CN113143181A (zh) * 2021-05-21 2021-07-23 刘维克 一种儿科压舌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2018335612B2 (en) * 2017-09-22 2023-08-24 Medos International Sàrl Patient-mounted surgical support
US11559372B2 (en) 2017-09-22 2023-01-24 Medos International Sarl Patient-mounted surgical retractor
US20230059813A1 (en) * 2020-04-09 2023-02-23 Warsaw Orthopedic, Inc. Surgical system and method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351A (zh) * 1992-04-27 1994-02-02 洛马林达大学医学中心 薄膜内窥镜牵开器
US20070073111A1 (en) * 2005-09-27 2007-03-29 Daniel Bass Surgical retractor with rotating blades
CN102497828A (zh) * 2009-05-20 2012-06-13 斯恩蒂斯有限公司 患者安装的牵开件
CN102821673A (zh) * 2009-11-10 2012-12-12 纽瓦西弗公司 用于执行脊柱手术的方法和装置
US20140107656A1 (en) * 2012-10-16 2014-04-17 Robert Masson Pop on spreader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569014B2 (en) * 2005-09-07 2009-08-04 West Coast Surgical, Llc Connector for a surgical retractor
US8852089B2 (en) * 2007-08-01 2014-10-07 Warsaw Orthopedic, Inc. Instrumentation for tissue retraction
US8211012B2 (en) 2008-09-30 2012-07-03 Aesculap Implant Systems, Llc Tissue retractor system
US8636655B1 (en) * 2010-01-19 2014-01-28 Ronald Childs Tissue retraction system and related methods
EP2560564B1 (en) 2010-04-23 2017-05-24 Synthes GmbH Spinal surgery instrument sets
US9486133B2 (en) * 2010-08-23 2016-11-08 Nuvasive, Inc. Surgical access system and related methods
US9615818B2 (en) * 2010-09-20 2017-04-11 DePuy Synthes Products, Inc. Spinal access retractor
US8974381B1 (en) * 2011-04-26 2015-03-10 Nuvasive, Inc. Cervical retractor
US9307972B2 (en) * 2011-05-10 2016-04-12 Nuvasive,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spinal fusion surgery
US9592041B2 (en) 2011-10-18 2017-03-14 Warsaw Orthopedic, Inc. Surgical retractor assembly and method
DE102012100284A1 (de) * 2012-01-13 2013-07-18 Aesculap Ag Chirurgische Retraktionsvorrichtung
ES2544994T3 (es) * 2012-09-06 2015-09-07 Medacta International S.A. Dispositivo quirúrgico para fusión espinal mínimamente invasiva y sistema quirúrgico que comprende el mismo
US9414828B2 (en) 2014-05-01 2016-08-16 Blackstone Medical, Inc. Integrated retractor-distractor system for use with modular bone screw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351A (zh) * 1992-04-27 1994-02-02 洛马林达大学医学中心 薄膜内窥镜牵开器
US20070073111A1 (en) * 2005-09-27 2007-03-29 Daniel Bass Surgical retractor with rotating blades
CN102497828A (zh) * 2009-05-20 2012-06-13 斯恩蒂斯有限公司 患者安装的牵开件
CN102821673A (zh) * 2009-11-10 2012-12-12 纽瓦西弗公司 用于执行脊柱手术的方法和装置
US20140107656A1 (en) * 2012-10-16 2014-04-17 Robert Masson Pop on spreader system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26800A (zh) * 2017-09-22 2020-08-11 美多斯国际有限公司 患者固定式外科牵开器
CN111526800B (zh) * 2017-09-22 2024-04-23 美多斯国际有限公司 患者固定式外科牵开器
CN110074854A (zh) * 2018-01-26 2019-08-02 蛇牌股份公司 脊椎复位仪和脊椎复位系统
CN108904052A (zh) * 2018-07-25 2018-11-30 苏州欣荣博尔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用于脊柱微创的柔性臂
CN108904052B (zh) * 2018-07-25 2024-04-02 苏州欣荣博尔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用于脊柱微创的柔性臂
CN110559023A (zh) * 2019-09-05 2019-12-13 刘晓东 一种用于脊柱手术的微创牵开器及关联方法
CN113143181A (zh) * 2021-05-21 2021-07-23 刘维克 一种儿科压舌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331421B1 (en) 2020-09-30
EP3738518C0 (en) 2023-11-29
ES2828277T3 (es) 2021-05-25
EP3738518B1 (en) 2023-11-29
JP2019188186A (ja) 2019-10-31
JP6549218B2 (ja) 2019-07-24
JP2017528197A (ja) 2017-09-28
EP3331421A2 (en) 2018-06-13
EP3331421A4 (en) 2018-07-25
EP4282344A2 (en) 2023-11-29
EP4282344A3 (en) 2024-01-24
JP2020203099A (ja) 2020-12-24
CN110123396B (zh) 2022-02-15
EP3738518A1 (en) 2020-11-18
JP6753984B2 (ja) 2020-09-09
CN110123396A (zh) 2019-08-16
JP6998433B2 (ja) 2022-01-18
CN106793940B (zh) 2019-02-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857173B2 (en) Lateral retractor system and methods of use
US10660628B2 (en) Minimally disruptive retractor and associated methods for spinal surgery
CN106793940A (zh) 用于脊柱手术的微创牵开器及关联方法
US11723697B2 (en) Patient-mounted surgical support
US20240023988A1 (en) Surgical access port stabilization
US20230414259A1 (en) Patient-mounted surgical support
JP2016523120A (ja) 棘突起間インプラントを挿入するための器具
WO2009083583A1 (en) Percutaneous interspinous process spacer
US11864739B2 (en) Surgical retrac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