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773194B - 一种电路基板以及显示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路基板以及显示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773194B
CN106773194B CN201611261119.XA CN201611261119A CN106773194B CN 106773194 B CN106773194 B CN 106773194B CN 201611261119 A CN201611261119 A CN 201611261119A CN 106773194 B CN106773194 B CN 10677319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ve layer
class
conducting wire
conductor
exten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26111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773194A (zh
Inventor
董成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CL Huaxing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1261119.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773194B/zh
Publication of CN1067731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731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7731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731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06Circuit arrangements or driving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single liquid crystal cell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02Details
    • H05K1/0296Conductive pattern lay-out details not covered by sub groups H05K1/02 - H05K1/0295
    • H05K1/0298Multilayer circui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路基板以及显示设备,其中,该电路依序层叠的基层、第一导电层、第一绝缘层以及第二导电层;其中: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分别定义出第一类导线、第二类导线、三类导线;其中,第一类导线、第二类导线以及第三类导线依序相邻排列,且相互绝缘,第一类导线远离基层的一侧设有金胶点,第二类导线或第三类导线至少在邻近金胶点的区域为第一延展导电体,第一延展导电体位于该区所有导电层中的最远离基层一侧,且覆盖相邻的第三类导线或第二类导线。通过上述方式,本发明能够通过增加第二类导线的面积来覆盖第三类导线,以使得第二类导线与第三类导线不会因为金胶点而短路。

Description

一种电路基板以及显示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路基板以及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迅速发展,TFT-LCD液晶面板边框要求愈来愈窄,分辨率愈来愈高,在规格愈来愈高的情况下,却希望成本愈来愈低。在栅极驱动器数量减少,面板边框又窄的情况下,采用基板走线(Wire ON Array,WOA)会得到很好的改善。
如图1所示,WOA区走线多,分布密集,为了有效降低信号线阻抗,减轻RC delay(电阻-电容延迟)和充电不足等弊端,此区域走线一般设计为双层金属结构,即M1和M2。
如图2所示,为了使上下基板导通,一般会在COM(公共电极)信号线上打多个金胶点,并在打点处涂覆金胶。但此区域非COM信号线较密集,受点胶精度的影响,金胶极易甩到相邻非COM信号线上面。一旦非COM信号线M2上面的PV(passivation,钝化)层被压穿或受到损伤,就会造成不同信号线间的短路,最终使得面板无法正常启动或显示。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电路基板以及显示设备,能够通过增加第二类导线的面积来覆盖第三类导线,以使得第二类导线与第三类导线不会因为金胶点而短路。
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电路基板,该电路基板包括:依序层叠的基层、第一导电层、第一绝缘层以及第二导电层;其中: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的各自第一部分共同定义出第一类导线;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的各自第二部分共同定义出第二类导线;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的各自第三部分共同定义出第三类导线;其中,第一类导线、第二类导线以及第三类导线依序相邻排列,且相互绝缘,第一类导线远离基层的一侧设有金胶点,第二类导线或第三类导线至少在邻近金胶点的区域为第一延展导电体,第一延展导电体位于该区所有导电层中的最远离基层一侧,且覆盖相邻的第三类导线或第二类导线。
其中,第一延展导电体属于第二类导线,且包括相互连成一片整体的第二类导线延伸路径中的第二导电层以及第三类导线延伸路径中的第二导电层;第三类导线至少在邻近金胶点的区域为第二延展导电体,第二延展导电体位于该区所有层导电层中的最邻近基层一侧,包括相互连成一片整体的第二类导线延伸路径中的第一导电层以及第三类导线延伸路径中的第一导电层;第一延展导电体与第三类导线相互绝缘,第二延展导电体与第二类导线相互绝缘。
其中,第一延展导电体属于第三类导线,且包括相互连成一片整体的第二类导线延伸路径中的第二导电层以及第三类导线延伸路径中的第二导电层;第二类导线至少在邻近金胶点的区域为第二延展导电体,第二延展导电体位于该区所有层导电层中的最邻近基层一侧,包括相互连成一片整体的第二类导线延伸路径中的第一导电层以及第三类导线延伸路径中的第一导电层;第一延展导电体与第二类导线相互绝缘,第二延展导电体与第三类导线相互绝缘。
其中,第一延展导电体与第二延展导电体重叠设置。
其中,第一延展导电体两端处第二类导线或第三类导线通过导通孔连接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第二延展导电体两端处第二类导线或第三类导线通过导通孔连接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
其中,第一延展导电体是第二类导线或第三类导线的第二导电层延展而成。
其中,第一延展导电体的范围不小于金胶点的金胶甩胶范围。
其中,进一步包括设置于第二导电层背对基层一侧的第二绝缘层。
其中,第一类导线是平面显示面板中的公共电极线,第二类导线和第三类导线分别是平面显示面板中的高电平线和低电平线。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设备,该显示设备包括如上述的电路基板。
通过上述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电路基板包括依序层叠的基层、第一导电层、第一绝缘层以及第二导电层;其中: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的各自第一部分共同定义出第一类导线;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的各自第二部分共同定义出第二类导线;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的各自第三部分共同定义出第三类导线;其中,第一类导线、第二类导线以及第三类导线依序相邻排列,且相互绝缘,第一类导线远离基层的一侧设有金胶点,第二类导线或第三类导线至少在邻近金胶点的区域为第一延展导电体,第一延展导电体位于该区所有导电层中的最远离基层一侧,且覆盖相邻的第三类导线或第二类导线。通过上述方式,一方面能够通过增加第二类导线的面积来覆盖第三类导线,以使得第二类导线与第三类导线不会因为金胶点而短路;另一方面通过通孔连接第二类导线中的第一导电层与第二导电层,使得其阻值减小,降低RC延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电路基板的双层金属结构示意图;
图2是公共电极信号线的金胶点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电路基板第一实施方式的层间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电路基板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电路基板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延展导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电路基板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的连接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电路基板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延展导体和第二延展导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电路基板第二实施方式的立体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显示设备一实施方式的机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的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参阅图3,图3是本发明电路基板第一实施方式的层间结构示意图,该电路基板包括依序层叠的基层10、第一导电层20、第一绝缘层30以及第二导电层40。
其中,基层10可以采用玻璃基板制作,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透明的塑料板。
其中,第一导电层20和第二导电层40可以采用铝材制作。
其中,第一绝缘层30可以采用SiNx、SiOx或其混合物制作。
其中,第一导电层20、第二导电层40的各自第一部分共同定义出第一类导线;第一导电层20、第二导电层40的各自第二部分共同定义出第二类导线;第一导电层20、第二导电层40的各自第三部分共同定义出第三类导线。
具体地,如图4所示,第一导电层20定义出第一类导线21、第二类导线22以及第三类导线23,第二导电层定义出第一类导线42、第二类导线42以及第三类导线43。其中,第一类导线21、41,第二类导线22、42以及第三类导线23、43依序相邻排列,且相互绝缘。同时参阅图3,值得说明的是,第二导电层的第一类导线42、第二类导线42以及第三类导线43分别位于第一导电层20的第一类导线21、第二类导线22以及第三类导线23的上方,且一一对应。
在具体应用中,第一导电层20的第一类导线21与第二导电层40的第一类导线41并联,共同传输同一信号,这样可以减小信号线的阻值,降低RC延迟。第二类导线与第三类导线同理,这里不再赘述。
可选的,第一类导线21、41为COM信号线,为了使上下基板导通,一般会在COM(公共电极)信号线上打多个金胶点,即第一类导线远离基层的一侧设有金胶点,并在打点处涂覆金胶。但此区域非COM信号线较密集,受点胶精度的影响,金胶极易甩到相邻非COM信号线上面。一旦非COM信号线M2上面的PV(passivation,钝化)层被压穿或受到损伤,就会造成不同信号线间的短路,最终使得面板无法正常启动或显示。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施方式做如下改进:
第二类导线42至少在邻近金胶点的区域为第一延展导电体421,第一延展导电体421位于该区所有导电层中的最远离基层10一侧,且覆盖相邻的第三类导线23。
其中,第一延展导电体421属于第二类导线,且包括相互连成一片整体的第二类导线42延伸路径中的第二导电层以及第三类导线43延伸路径中的第二导电层。
具体地,在对第二导电层40进行图案化时,在形成第二类导线42时,在第二类导线42的延伸路径上将靠近金胶点的一段加宽,形成该第一延展导体421。而在形成第三类导线43时,在第三类导线43靠近该第一延展导体421的区域进行切断,以使第二类导线42与第三类导线43绝缘。
可以理解的,由于第二导电层40的第三类导线43断开,使得该路的信号只能通过第一导电层20的第三类导线23进行传输,增大了阻值,不利于降低RC延迟。
可选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延展导电体两端处第三类导线43通过导通孔连接第一导电层20和第二导电层40。
具体地,可以是第三类导线43的第一断开处431以及第二断开处432分别通过通孔连接第一导电层20的第三类导线23。
如图6所示,可以通过连接导体50使得第一导电层20与第二导电层40连接,其中,该连接导体50可以是铟锡氧化物(ITO)。
综上所述,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电路基板包括依序层叠的基层、第一导电层、第一绝缘层以及第二导电层;其中: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的各自第一部分共同定义出第一类导线;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的各自第二部分共同定义出第二类导线;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的各自第三部分共同定义出第三类导线;其中,第一类导线、第二类导线以及第三类导线依序相邻排列,且相互绝缘,第一类导线远离基层的一侧设有金胶点,第二类导线或第三类导线至少在邻近金胶点的区域为第一延展导电体,第一延展导电体位于该区所有导电层中的最远离基层一侧,且覆盖相邻的第三类导线或第二类导线。通过上述方式,一方面能够通过增加第二类导线的面积来覆盖第三类导线,以使得第二类导线与第三类导线不会因为金胶点而短路;另一方面通过通孔连接第二类导线中的第一导电层与第二导电层,使得其阻值减小,降低RC延迟。
参阅图7,图7是本发明电路基板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该电路基板包括依序层叠的基层10、第一导电层20、第一绝缘层30以及第二导电层40。
其中,第一导电层20、第二导电层40的各自第一部分共同定义出第一类导线;第一导电层20、第二导电层40的各自第二部分共同定义出第二类导线;第一导电层20、第二导电层40的各自第三部分共同定义出第三类导线。
其中,第二类导线42至少在邻近金胶点的区域为第一延展导电体421,第一延展导电体421位于该区所有导电层中的最远离基层10一侧,且覆盖相邻的第三类导线23。
其中,第三类导线23至少在邻近金胶点的区域为第二延展导电体231,第二延展导电体231位于该区所有层导电层中的最邻近基层10一侧,包括相互连成一片整体的第二类导线22、42延伸路径中的第一导电层20以及第三类导线23、43延伸路径中的第一导电层20。
其中。第一延展导电体421与第三类导线23、43相互绝缘,第二延展导电体231与第二类导线22、42相互绝缘。可选的,第一延展导电体421与第二延展导电体231重叠设置。换句话说,第一延展导电体421由第二导电层40通过图案化制作;第二延展导电体231由第一导电层20通过图案化制作。在空间位置上,第一延展导体421在第二延展导体231的上方。
可选的,第一延展导电体231两端处第三类导线43通过导通孔连接第一导电层20和第二导电层40,第二延展导电体231两端处第二类导线22通过导通孔连接第一导电层20和第二导电层40。如图8所示,图8示出了一种第一导电层20与第二导电层40的立体图。
其中,第二导电层40对应于第一导电层20的上方。具体地,第二类导线22、42对应,第三类导线23、43对应。
第二导电层40的第三类导线43上的第一断开处431和第二断开处432通过通孔连接第一导电层20的第三类导线23;第一导电层20的第二类导线22上的第三断开处221和第四断开处222通过通孔连接第二导电层40的第二类导线42。
可以理解的,通过上述方式,一方面能够通过第一延展导体421挡住甩胶,防止第二类导线22、42与第三类导线23、43短路,另一方面也能保证在金胶点附近的导线也能通过延展的方式减小阻值,减小RC延迟。
可选的,第一延展导电体421是第二类导线42的第二导电层40延展而成。
可选的,第一延展导电体421的范围不小于金胶点的金胶甩胶范围。
可选的,该电路基板进一步包括设置于第二导电层40背对基层一侧的第二绝缘层(图未示)。
可选的,第一类导线21、41是平面显示面板中的公共电极线(COM),第二类导线22、42和第三类导线23、43分别是平面显示面板中的高电平线(VGH)和低电平线(VGL)。
可以理解的,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是在第二导电层40的第二类导线42上设置第一延展导体421,在第一导电层20的第三类导线23上设置第二延展导体231。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第二导电层40的第三类导线上设置第一延展导体,在第二导电层20的第二类导线上设置第二延展导体。
参阅图9,图9是本发明显示设备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该显示设备包括壳体90以及设于壳体90内部的上述实施例中的电路基板(图中未示出)。关于电路基板的技术特征请参阅上述实施例中的详细描述,而显示设备的其他部分结构技术特征,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范围内,此处亦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电路基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依序层叠的基层、第一导电层、第一绝缘层以及第二导电层;其中:
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二导电层的各自第一部分共同定义出第一类导线;
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二导电层的各自第二部分共同定义出第二类导线;
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二导电层的各自第三部分共同定义出第三类导线;
其中,同一导电层中的第一类导线、第二类导线以及第三类导线依序相邻排列,且相互绝缘,不同导电层中的同一类导线相互连接,所述第二导电层中的第一类导线远离所述基层的一侧设有金胶点,所述第二导电层中的第二类导线或第三类导线至少在邻近所述金胶点的区域具有第一延展导电体;
所述第一延展导电体属于所述第二导电层中的第二类导线,且包括相互连成一片整体的所述第二类导线延伸路径中的所述第二导电层以及所述第三类导线延伸路径中的所述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一延展导电体与所述第一导电层中的第三类导线和所述第二导电层中的第三类导线相互绝缘;
或,所述第一延展导电体属于所述第二导电层中的第三类导线,且包括相互连成一片整体的所述第二类导线延伸路径中的所述第二导电层以及所述第三类导线延伸路径中的所述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一延展导电体与所述第一导电层中的第二类导线和所述第二导电层中的第二类导线相互绝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基板,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第一延展导电体属于所述第二导电层的第二类导线时,所述第一导电层中的第三类导线至少在邻近所述金胶点的区域具有第二延展导电体,所述第二延展导电体位于该区所有导电层中最邻近所述基层一侧,其包括相互连成一片整体的所述第二类导线延伸路径中的所述第一导电层以及所述第三类导线延伸路径中的所述第一导电层,且所述第二延展导电体与所述第一导电层中的第二类导线和所述第二导电层中的第二类导线相互绝缘;
或,当所述第一延展导电体属于所述第二导电层的第三类导线时,所述第一导电层中的第二类导线至少在邻近所述金胶点的区域具有第二延展导电体,所述第二延展导电体位于该区所有导电层中最邻近所述基层一侧,其包括相互连成一片整体的所述第二类导线延伸路径中的所述第一导电层以及所述第三类导线延伸路径中的所述第一导电层,且所述第二延展导电体与所述第一导电层中的第三类导线和所述第二导电层中的第三类导线均相互绝缘。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路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展导电体与所述第二延展导电体重叠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路基板,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第一延展导电体属于所述第二导电层中的第二类导线时,所述第一延展导电体两端处的所述第二导电层中的第三类导线通过第一导通孔连接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二延展导电体两端处的所述第一导电层中的第二类导线通过第二导通孔连接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
或,当所述第一延展导电体属于所述第二导电层中的第三类导线时,所述第一延展导电体两端处的所述第二导电层的第二类导线通过第一导通孔连接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二延展导电体两端处的所述第一导电层中的第三类导线通过第二导通孔连接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
5.根据权利要求1-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路基板,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第一延展导电体属于所述第二导电层中的第二类导线时,所述第一延展导电体是所述第二类导线的所述第二导电层延展而成;
或,当所述第一延展导电体属于所述第二导电层中的第三类导线时,所述第一延展导电体是所述第三类导线的所述第二导电层延展而成。
6.根据权利要求1-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路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展导电体的范围不小于所述金胶点的金胶甩胶范围。
7.根据权利要求1-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路基板,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电层背对所述基层一侧的第二绝缘层。
8.根据权利要求1-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路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导线是平面显示面板中的公共电极线,所述第二类导线和所述第三类导线分别是平面显示面板中的高电平线和低电平线。
9.一种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2任一项所述的电路基板。
CN201611261119.XA 2016-12-30 2016-12-30 一种电路基板以及显示设备 Active CN10677319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261119.XA CN106773194B (zh) 2016-12-30 2016-12-30 一种电路基板以及显示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261119.XA CN106773194B (zh) 2016-12-30 2016-12-30 一种电路基板以及显示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773194A CN106773194A (zh) 2017-05-31
CN106773194B true CN106773194B (zh) 2019-06-11

Family

ID=589548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261119.XA Active CN106773194B (zh) 2016-12-30 2016-12-30 一种电路基板以及显示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773194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29518A (ja) * 1997-10-31 1999-05-18 Kyocera Corp サーマルヘッド
JPH11149843A (ja) * 1997-11-14 1999-06-0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リモートコントローラのスイッチ構造
TWI294125B (en) * 2003-06-24 2008-03-01 Ind Tech Res Inst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cover layer of optical information storage media
KR101052633B1 (ko) * 2009-09-28 2011-07-28 서울과학기술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전기적 단락을 방지하기 위한 전기적 접합 구조물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2243383A (zh) * 2010-05-10 2011-11-16 瀚宇彩晶股份有限公司 扇出信号线结构及显示面板
CN102681238B (zh) * 2012-05-30 2015-04-15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面板及面板制造方法
CN103399434B (zh) * 2013-08-01 2015-09-16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扇出线结构
CN105301857B (zh) * 2015-11-06 2018-07-03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
CN205563016U (zh) * 2016-02-22 2016-09-07 Tcl显示科技(惠州)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模组及其柔性电路板
CN106200153B (zh) * 2016-08-30 2019-06-1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773194A (zh) 2017-05-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325608B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US9711541B2 (en)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for forming an array substrate of a display panel
CN104617106B (zh) 一种阵列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06201114B (zh) 触控结构、阵列基板和显示装置
CN108732841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00388101C (zh) 扇出导线结构
CN102253507B (zh) 形成芯片扇出的方法
CN107946317A (zh) 一种柔性阵列基板及制备方法、显示基板、显示装置
CN104699316B (zh)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8428705A (zh) 一种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CN108227326A (zh) 阵列基板及其制造方法、触控显示面板
CN103488012B (zh) 像素结构、像素结构的制作方法以及有源元件阵列基板
US10088724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ing device
CN106444199A (zh)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6647083A (zh) 一种阵列基板、液晶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206147571U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09981855A (zh) 显示装置
CN106449652B (zh) 阵列基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面板和显示设备
WO2014153854A1 (zh) 触控显示屏及触控显示装置
CN202049314U (zh) 一种信号线连接结构及使用其的阵列基板与液晶显示器
CN102981333B (zh) 阵列基板及其制造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08108070A (zh) Tft基板及应用其的触控显示面板
CN106298809B (zh) 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液晶显示装置
CN103439844B (zh) 阵列基板、显示装置及制作阵列基板的方法
CN105511141A (zh) 一种阵列基板以及触控显示面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No.9-2 Tangming Avenue, Guangming New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TCL Huaxing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No.9-2 Tangming Avenue, Guangming New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