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697489A - 折叠式保冷箱 - Google Patents

折叠式保冷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697489A
CN106697489A CN201510920644.7A CN201510920644A CN106697489A CN 106697489 A CN106697489 A CN 106697489A CN 201510920644 A CN201510920644 A CN 201510920644A CN 106697489 A CN106697489 A CN 1066974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ose
side wall
underframe
top frame
cold insul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92064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697489B (zh
Inventor
郭儒家
陈慧娟
彭浩轩
洪筠纬
郑憬聪
涂兆辉
田永平
廖燕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Original Assignee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filed Critical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Publication of CN1066974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974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6974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974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igid Containers With Two Or More Constituent Elements (AREA)
  • Packag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折叠式保冷箱,包括底框、一对第一侧壁、一对第二侧壁、多个枢接件、及盖子。底框具有一底板及由底板延伸形成的一对第一连接侧壁与一对第二连接侧壁。在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的底侧分别形成有至少一第一转轴及至少一第二转轴。枢接件具有一枢接部及一固定部,该些枢接部枢接第一、第二转轴的两端,该些固定部连接于第一、第二连接侧壁的内侧,藉此达成底框与第一、第二侧壁间的枢接。盖子耦合于第一、第二侧壁的顶侧,以封闭折叠式保冷箱。

Description

折叠式保冷箱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折叠式保冷箱;特别关于一种提升隔热效果的折叠式保冷箱。
背景技术
折叠式保冷箱(foldable cold box)用于放入、保管或运送各种需要保温或保鲜的物品。折叠式保冷箱因在无放入物的状态下可缩小体积,可减少非使用时的运送成本或保管成本,故被广泛使用于低温配送(low temperaturedelivery)的应用。
然而,现有折叠式保冷箱的折叠处容易形成气体通路之间隙,导致隔热效果不佳,同时折叠处的结构一般较为复杂,造成制造成本的居高不下。
发明内容
有鉴于前述现有问题点,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折叠式保冷箱,其折叠处的结构可被简化,降低构造复杂度,且可避免箱内冷空气于折叠处间隙中外漏,藉以提升隔热效果。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折叠式保冷箱,包括:一底框,具有一底板及由底板延伸形成的一对第一连接侧壁与一对第二连接侧壁,前述底板与第一、第二连接侧壁之间共同形成一容置腔;一对第一侧壁,其中在每一第一侧壁的底侧形成有至少一第一转轴;一对第二侧壁,其中在每一第二侧壁的底侧形成有至少一第二转轴;多个枢接件,分别具有一枢接部及一固定部,前述枢接部枢接第一、第二转轴的两端,而前述固定部连接于第一、第二连接侧壁的内侧,藉此达成底框与第一、第二侧壁间的枢接;以及一盖子,耦合于第一、第二侧壁的顶侧,以封闭折叠式保冷箱。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折叠式保冷箱,包括:一顶框,具有一对第一顶框侧壁、一第二顶框侧壁及一第三顶框侧壁,第二、第三顶框侧壁连接于第一顶框侧壁之间;一对盖子,枢接顶框的顶侧,用于封闭折叠式保冷箱;一底框,具有一底板及由底板延伸形成的一对第一底框侧壁、一第二底框侧壁与一第三底框侧壁,底板、第一底框侧壁、第二底框侧壁与第三底框侧壁之间共同形成一容置腔,且第一底框侧壁对应于第一顶框侧壁,第二底框侧壁对应于第二顶框侧壁,第三底框侧壁对应于第三顶框侧壁;一对第一侧壁,分别具有两第一侧壁部分,其中两第一侧壁部分相互枢接,且在两第一侧壁部分个别的一侧形成有至少一第一转轴;一对第二侧壁,其中在每一第二侧壁的顶侧形成有至少一第二转轴;以及多个枢接件,分别具有一枢接部及一固定部,其中部分的枢接件的枢接部枢接第一转轴的两端,固定部连接于第一顶框侧壁与第一底框侧壁的内侧,藉此达成顶框、第一侧壁与底框间的枢接,并且,另一部分的枢接件的枢接部枢接第二转轴的两端,固定部连接于第二、第三顶框侧壁的内侧,藉此达成顶框与第二侧壁间的枢接。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折叠式保冷箱中,使用枢接件可简化折叠处结构设计,并方便于组装。另外,由于枢接件藏于箱体的内侧(避免暴露在外),故亦可减少温度泄漏的机会,进而可提升隔热效果。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出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折叠式保冷箱于展开状态的示意图,在此,盖子是被拿起的状态。
图2表示图1中的盖子的内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3表示图1中的底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4A、4B表示图1中的第一侧壁于不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表示图1中的枢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表示第一侧壁、枢接件及底框的结合方式示意图。
图7A、7B表示图1中的第二侧壁于不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8表示在图1的折叠式保冷箱的容置空间内设有蓄冷片及隔板的上视示意图。
图9A至9C表示图1的折叠式保冷箱于不同收折阶段的状态示意图。
图10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保冷箱于展开状态的示意图,在此,盖子是被打开的状态。
图11A、11B表示图10中的盖子于不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2表示图10中的第二枢接单元的爆炸图。
图13A、13B表示图10中的顶框于不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4A、14B表示图10中的底框于不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5A、15B表示图10中的第一侧壁部分于不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6表示图10中的第一枢接单元的爆炸图。
图17A、17B表示图10中的第二侧壁于不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8表示在图10的折叠式保冷箱的容置空间内设有蓄冷片的上视示意图。
图19A至19D表示图10的折叠式保冷箱于不同收折阶段的状态示意图。
图20表示第二侧壁于收折状态由第一侧壁的第一转轴所支撑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2~折叠式保冷箱;
10~底框;
11~底板;
12~第一侧壁;
14~第二侧壁;
16~枢接件;
18~盖子;
20~顶框;
22~底框;
24~第一侧壁;
24A~第一侧壁部分;
26~第一枢接单元;
28~第二侧壁;
30~枢接件;
32~盖子;
34~第二枢接单元;
102~第一连接侧壁;
103~第二连接侧壁;
104~凹槽;
105~凹槽(第二凹槽);
106~开孔;
107~开孔(第二开孔);
108~限位结构;
109~限位结构(第二限位结构);
110~弧面结构;
111~弧面结构;
112~段差结构;
113~段差结构;
114~段差结构;
114A~突起部分;
114B~凹陷部分;
115~凸块;
122~第一转轴;
124~弧面结构;
126~段差结构;
128~延伸部;
128A~斜面结构;
130~凹槽;
132~锁扣件;
132A~锁扣部;
134~突起结构;
142~第二转轴;
144~弧面结构;
146~弧面结构;
148~突出部;
148A~斜面结构;
150~锁扣槽;
152~凸块;
154~狭缝;
156~凸块;
162~枢接部;
164~固定部;
166~贯穿孔;
182~凸边;
184~凹槽;
186~段差结构;
188~凹部;
202~第一顶框侧壁;
203~第二顶框侧壁;
204~凹槽;
205~第三顶框侧壁;
206~开孔;
208~凸块;
210~凹槽;
212~转轴收容部;
213~转轴收容部(第二转轴收容部);
214~开孔;
215~开孔;
216~延伸部(第二延伸部);
216A~段差结构;
217~凸块;
218~突出部(第二突出部);
218A~弧面结构(第二弧面结构);
219~凸块;
216~延伸部(第二延伸部);
218A~弧面结构(第二弧面结构);
220~底板;
222~第一底框侧壁;
223~第二底框侧壁;
225~第三底框侧壁;
226~转轴收容部;
228~开孔;
230~延伸部(第二延伸部);
232~突出部;
232A~弧面结构(第二弧面结构);
234~凹陷结构;
236~凸边;
238~凹槽;
242~第一转轴;
244~延伸部;
244A~弧面结构;
246~段差结构;
248~突出部;
248A~平面结构;
250~枢接片固定部;
252~段差结构;
252A~突起部分;
252B~凹陷部分;
262~第一枢接片;
262A~第一枢接部;
264~第二枢接片;
264A~第二枢接部;
282~第二转轴;
284~突起结构;
286~凹槽结构;
320~段差结构;
320A~突起部分;
320B~凹陷部分;
322~把手凹槽;
324~枢接片固定部;
324A~开孔;
326~固定片;
328~延伸部;
330~凹槽;
342~第一枢接片;
342A~第一枢接部;
344~第二枢接片;
344A~第二枢接部;
346~转动件;
346A~枢接片固定部;
346B~转轴部;
348~枢接件;
348A~枢接部;
348B~固定部;
348C~贯穿孔;
C~蓄冷片;
D1~D8~厚度;
H~把手凹槽;
H1~H3、H1’~H3’~高度;
h~高度;
L1~L4~长度;
P~隔板;
R~容置腔;
S~容置空间;
t~长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1至图10先介绍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折叠式保冷箱1的设计。
如图1所示,折叠式保冷箱1包括一底框10、一对第一侧壁12、一对第二侧壁14、多个枢接件16及一盖子18。
底框10具有一大致矩形体结构。一对第一侧壁12设置于底框10的两相对侧,一对第二侧壁14设置于底框10的另两相对侧,且一对第一侧壁12及一对第二侧壁14的底侧可藉由枢接件16与底框10形成枢接。当第一侧壁12及第二侧壁14设于底框10(亦即展开状态)时,一容置空间S可形成于底框10、一对第一侧壁12及一对第二侧壁14之间,用于放入需要保温或保鲜的物品。在底框10的底侧设有把手凹槽(图未示),可便于折叠式保冷箱1的搬运。盖子18具有一大致矩形板体结构,用于耦合一对第一侧壁12及一对第二侧壁14的顶侧,以封闭容置空间S及折叠式保冷箱1。
如图1及图2所示,在盖子18的内侧的外周缘形成有一环状的凸边182,且在凸边182的内侧形成有一环状的凹槽184,另外,在一对第一侧壁12及一对第二侧壁14的顶侧形成有一对应于凸边182及凹槽184的段差结构或阶部结构(step structure)(以下亦同,不在赘述)186。藉此,可提升盖子18密封容置空间S的效果。
如图3所示,底框10具有一底板11,且在底板11上与前述第一侧壁12(图1)相对应处形成有一对垂直向上延伸的第一连接侧壁102。在第一连接侧壁102的内侧形成有多个凹槽104,连通于第一连接侧壁102的顶侧。凹槽104具有一大致矩形体结构,其长度方向平行于第一连接侧壁102的长度方向,且凹槽104的厚度D1小于第一连接侧壁102的厚度D2。另外,在凹槽104的底部的两侧分别形成有一开孔106(由于视角关系,在图3中可看到凹槽104内的一侧开孔106),且开孔106朝着底板11方向(亦即朝下)延伸并形成一限位结构(图未示)。
如第4A图及第4B图所示,在第一侧壁12的底侧形成有一或多个第一转轴122。第一转轴122的轴心方向平行于第一侧壁12的底侧的长度方向。第一转轴122的长度L1大致相等于凹槽104(图3)的长度L2,且第一转轴122的厚度D3小于第一侧壁12的厚度D4。
第一转轴122的数量相等于凹槽104(图3)的数量。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转轴122及凹槽104的数量均为2,但并不以此为限,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第一转轴122及凹槽104的数量亦可为1或者大于2。
如图5及图6所示,每一枢接件16具有一体成型的一枢接部162及一固定部164。在两枢接部162上形成有贯穿孔166,用于枢接第一侧壁12的第一转轴122的两端。固定部164用于插入凹槽104内的开孔106,并与开孔106下方的限位结构108(以虚线表示藏于第一侧壁12内部的结构)形成卡合。在本实施例中,固定部164可具有一倒钩结构(例如倒T字型结构,但并不以此为限),且形成于第一连接侧壁102内部的限位结构108亦可为一对应的倒钩结构,藉此固定部164与限位结构108得形成紧配,并可提高枢接件16与底框10之间的结合强度。
藉由上述结构设计,第一侧壁12的第一转轴122可对应容置于第一连接侧壁102的内侧的凹槽104内,并藉由枢接件16与底框10形成枢接。
使用枢接件16可简化底框10与第一侧壁12之间的折叠处结构设计,并方便于组装。另外,由于第一转轴122可藏于第一连接侧壁102的内侧(避免暴露在外),故亦可减少底框10与第一侧壁12之间的折叠处发生温度泄漏的机会,进而可提升隔热效果。
如图3及第4B图所示,在第一连接侧壁102的内侧与顶侧的相交处形成有一外凸弧面结构110,沿着第一连接侧壁102的长度方向设置,且在第一侧壁12的底侧与第一转轴122连接的位置形成有另一对应的内凹弧面结构124,沿着第一侧壁12的底侧的长度方向设置,如此可使得第一侧壁12相对于底框10顺利进行枢转(避免两者间发生干涉)。
另外,在第一连接侧壁102的顶侧的外周缘形成有一段差结构112,且在第一侧壁12的底侧的外周缘形成有另一对应的段差结构126,如此亦可提升第一侧壁12与底框10(第一连接侧壁102)之间的气密效果,并可避免第一侧壁12相对于底框10过度向外翻转。
如图3所示,在底框10的底板11上与前述第二侧壁14(图1)相对应处形成有一对垂直向上延伸的第二连接侧壁103,其高度大于第一连接侧壁102的高度。另外,一容置腔R形成于底板11与第一、第二连接侧壁102及103之间。
另外,在第二连接侧壁103的内侧形成有多个凹槽105(第二凹槽),连通于第二连接侧壁103的顶侧。凹槽105具有一大致矩形体结构,其长度方向平行于第二连接侧壁103的长度方向,且凹槽105的厚度D5小于第二连接侧壁103的厚度D6。另外,在凹槽105的底部的两侧更分别形成有一开孔107(第二开孔)(由于视角关系,在图3中可看到凹槽105内的一侧开孔107),朝着底板11方向(亦即朝下)延伸而形成一限位结构(第二限位结构)(图未示)。
如图7A及如图7B所示,在第二侧壁14的底侧形成有多个第二转轴142。第二转轴142的轴心方向平行于第二侧壁14的底侧的长度方向。第二转轴142的长度L3大致相等于凹槽105(图3)的长度L4,且第二转轴142的厚度D7小于第二侧壁14的厚度D8。
第二转轴142的数量相等于凹槽105(图3)的数量。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转轴142及凹槽105的数量均为2,但并不以此为限,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第二转轴142及凹槽105的数量亦可为1或者大于2。
类似地,第二侧壁14的第二转轴142亦可对应容置于第二连接侧壁103的内侧的凹槽105内,并藉由枢接件16与底框10形成枢接(图1)。其中,两枢接件16(图5)的枢接部162的贯穿孔166可枢接第二转轴142的两端,而固定部164可插入凹槽105的底部的开孔107,并与开孔107下方的限位结构109(第二限位结构)(图6)形成卡合。在本实施例中,形成于第二连接侧壁103内部的限位结构109亦可为一对应于固定部164结构的倒钩结构,藉此固定部164与限位结构109得形成紧配,并可提高枢接件16与底框10之间的结合强度。
使用枢接件16可简化底框10与第二侧壁14之间的折叠处结构设计。另外,由于第二转轴142可藏于第二连接侧壁103的内侧(避免暴露在外),如此亦可减少底框10与第二侧壁14之间的折叠处发生温度泄漏的机会,以提升隔热效果。
如图3及第7B图所示,在第二连接侧壁103的顶侧形成有一外凸弧面结构111,沿着第二连接侧壁103的长度方向设置,且在第二侧壁14的底侧与第二转轴142连接的位置形成有另一对应的内凹弧面结构144,沿着第二侧壁14的底侧的长度方向设置,如此可使得第二侧壁14相对于底框10顺利进行枢转(避免两者间发生干涉)。
另外,在第二连接侧壁103的顶侧的外周缘形成有一段差结构113,且在第二侧壁14的底侧的外周缘形成有另一对应的段差结构146,如此亦可提升第二侧壁14与底框10(第二连接侧壁103)之间的气密效果,并可避免第二侧壁14相对于底框10过度向外翻转。
折叠式保冷箱1(图1)在展开时,先将第二侧壁14枢转至立设于底框10上的状态,然后再将第一侧壁12枢转至设于底框10上的状态。
如图1、4A及4B所示,在第一侧壁12的两侧的底侧分别形成有一延伸部128,在延伸部128的顶侧与外侧的相交处形成有一斜面结构128A,且在第一侧壁12的外侧的两侧更分别形成有一凹槽130(第三凹槽)。
另外,如图7A及图7B所示,在第二侧壁14的两侧分别形成有一对应于凹槽130(图4A、4B)的突出部148,突出部148突出于第二侧壁14的内侧,且在突出部148的底侧更形成有另一对应于延伸部128的斜面结构128A(图4A、4B)的斜面结构148A(由于视角关系,在图7A中可看到斜面结构148A的斜边)。藉此,可进一步提升第一侧壁12与第二侧壁14两侧之间的气密效果,并有利于第一侧壁12的顺利展开(避免受到展开后的第二侧壁14的影响)。
如图4A及图7A所示,在第一侧壁12的两侧更分别设有一锁扣件132,其中锁扣件132具有一突出的锁扣部132A。在本实施例中,可使用如图5的枢接件16嵌入第一侧壁12(藉由枢接件16的环状枢接部162与形成于第一侧壁12内的环状凹槽形成卡合)来完成锁扣件132(枢接件16的具有倒钩结构的固定部164用作为锁扣部132A)。在一些实施例中,锁扣件132及第一侧壁12亦可以一体成型的方式制作。
另外,在第二侧壁14的两侧的对应于锁扣件132的位置亦分别形成有一锁扣槽150,且锁扣槽150具有与锁扣件132的锁扣部132A相对应的结构。藉此,当第一侧壁12及第二侧壁14展开时,锁扣部132A可插入锁扣槽150,并与锁扣槽150形成卡合,以加强第一侧壁12及第二侧壁14之间的结合强度,并减少第一侧壁12及第二侧壁14之间形成气体通路的间隙,进而可提升隔热效果。
如图8所示,多个蓄冷片C及隔板P更可被设置于形成于底框10、一对第一侧壁12及一对第二侧壁14之间的容置空间S(图1)内,其中蓄冷片C用于保持容置空间S内的温度,而隔板P用于隔离蓄冷片C与放入容置空间S内的物品(图未示)。
如图7A及图8所示,在第二侧壁14的内侧形成有多个凸块152及狭缝154。其中,在一对第二侧壁14上的凸块152呈交错设置,使得每一蓄冷片C可被限制于该些凸块152之间,并呈交错排列,如此可有利于气体在蓄冷片C之间流动。另外,在一对第二侧壁14上的狭缝154则呈相对设置,可供隔板P插入,以实现隔板P的定位。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二侧壁14的内侧亦可形成有单一个狭缝154。
在本实施例中,部分凸块152及狭缝154的位置亦可相互对应(此情况下,该些凸块152上可形成有狭缝154,以供隔板S插入)。藉由上述结构设计,用户可视需求调整蓄冷片C的数量及隔板P的位置。
如图4A及图8所示,在第一侧壁12的内侧形成有多个突起结构134,用于将蓄冷片C与第一侧壁12间隔开,以减少两者之间发生热传导。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侧壁12的内侧亦可形成有单一个突起结构134。
如图3及图8所示,在底框10的底板11的表面上形成有多个交错排列的段差结构114(包括突起部分114A与凹陷部分114B)。如此一来,由蓄冷片C产生的水滴可倾向于流入段差结构114的凹陷部分114B,而使得放入容置空间S(图1)内的物品不会浸泡在水中。
另外,在底框10的底板11的表面上形成有多个凸块115,其中凸块115紧邻于该一对第二侧壁14且呈相对设置,可用于避免蓄冷片C发生倾倒。
在本实施例中,盖子18、底框10、第一侧壁12及第二侧壁14可分别由发泡材料(例如发泡聚丙烯(ExpandedPolypropylene,简称EPP))以一体成型的方式制成,而枢接件16可由硬度较大的塑料材料独立制成。
如图9A至9C所示,本实施例的折叠式保冷箱1在收折时,先将两第一侧壁12向内收折,使其收入于底框10的容置腔R内,然后再将两第二侧壁14向内收折,并覆盖于第一侧壁12上方。当第二侧壁14收折完后,其外侧可与底框10的第二连接侧壁103的顶侧形成一大致水平面(第9B图)。
在第二侧壁14的外侧亦形成有多个凸块156,其位置及形状对应于盖子18的顶侧的多个凹部188(图1)。当第二侧壁14收折完后,可将盖子18反置(亦即盖子10的顶侧朝下放置)于第二侧壁14上,并使得凸块156与凹部188相互卡合,如此即完成折叠式保冷箱1的收折,并可令盖子18在搬运时避免发生滑动。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折叠式保冷箱,包括:一底框,具有一底板及由该底板延伸形成的一对第一连接侧壁与一对第二连接侧壁,该底板与该些第一、第二连接侧壁共同形成一容置腔;一对第一侧壁,其中每一第一侧壁的底侧设有至少一第一转轴;一对第二侧壁,其中每一第二侧壁的底侧设有至少一第二转轴;多个枢接件,分别具有一枢接部及一固定部,该些枢接部用于枢接该些第一、第二转轴的两端,该些固定部连接于该些第一、第二连接侧壁的内侧,藉此以达成该底板与该些第一、第二侧壁间的枢接;以及一盖子,耦合于该些第一、第二侧壁的顶侧,以封闭该折叠式保冷箱。其中,使用枢接件可简化底框与第一、第二侧壁之间的折叠处结构设计,并方便于组装。另外,由于第一、第二转轴位于底框的内侧,因而亦可减少底框与第一、第二侧壁之间的折叠处发生温度泄漏的机会,进而可提升隔热效果。
接着,根据图10至图20介绍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折叠式保冷箱2的设计。
如图10所示,折叠式保冷箱2包括一顶框20、一底框22、一对第一侧壁24、多个第一枢接单元26、一对第二侧壁28、多个枢接件30、一对盖子32及多个第二枢接单元34。
顶框20为一大致矩形中空框体。底框22为一对应于顶框20的大致矩形框体。一对第一侧壁24设置于顶框20(及底框22)的两相对侧,且每一第一侧壁24具有两第一侧壁部分24A,藉由第一枢接单元26相互枢接,并可藉由枢接件30同时枢接顶框20与底框22。一对第二侧壁28设置于顶框20(及底框22)的另两相对侧,且每一第二侧壁28的顶侧可藉由枢接件30与顶框20形成枢接。当第一侧壁24及第二侧壁28设于顶框20与底框22之间(亦即展开状态)时,一容置空间S形成于顶框20、底框22、一对第一侧壁24及一对第二侧壁28之间,可用于放入需要保温或保鲜的物品。在顶框20的外侧设有把手凹槽H,可便于折叠式保冷箱2的搬运。盖子32可藉由第二枢接单元34与顶框20形成枢接。当两盖子32朝内(如图10中的箭头方向所示)盖合时,可封闭容置空间S及折叠式保冷箱2。
两盖子32具有相同的结构。如图11A及图11B所示,在盖子32的顶侧的外周缘形成有一段差结构320(包括一突起部分320A及一凹陷部分320B)。当两盖子32相互盖合时,其段差结构320可对应地卡合,以提升盖子32密封容置空间S(图10)的效果。另外,在盖子32的外侧设有把手凹槽322,可便于盖子32的开启。
在盖子32的外侧的紧邻于底侧的位置形成有多个枢接片固定部324(凹槽结构),可用于固定第二枢接单元34中的第一枢接片342(图12)。另外,在盖子32的内侧的对应于枢接片固定部324的位置设有多个固定片326,其内具有多个对应于显露在枢接片固定部324上的开孔324A的螺纹结构(图未示),如此一来,当螺丝同时穿过第一枢接片342及开孔324A,并与该些螺纹结构螺合时,可使得第一枢接片342固定于枢接片固定部324。
如图12所示,每一第二枢接单元34包括一第一枢接片342、一第二枢接片344、一转动件346及两枢接件348。第一枢接片342具有一形成有贯穿孔的第一枢接部342A。第二枢接片344具有一形成有贯穿孔且形状对应于第一枢接部342A的第二枢接部344A。当一转轴(图未示)同时穿过第一枢接部342A与第二枢接部344A时,第一枢接片342与第二枢接片344可形成枢接。转动件346具有一与前述盖子32的枢接片固定部324(第11A图)结构相似的枢接片固定部346A(凹陷结构),可用于固定第二枢接片344。固定第二枢接片344于转动件346的方法与前述固定第一枢接片342于盖子32的方法(图11A、11B)相似,故在此省略说明。在转动件346的两侧分别设有一转轴部346B。
每一枢接件348具有一体成型的一枢接部348A及一固定部348B。在两枢接部348A上形成有贯穿孔348C,用于枢接转动件346的两转轴部346B。固定部348B用于插入形成在顶框20的一对第一顶框侧壁202的顶侧上的开孔206(第13A图),并与开孔206下方的限位结构(图未示)形成卡合。如图12所示,固定部348B可具有一倒钩结构(例如倒T字型结构,但并不以此为限),且形成于顶框20的第一顶框侧壁202内部的限位结构亦可为一对应的倒钩结构,藉此固定部348B与该限位结构得形成紧配,并可提高第一枢接单元34与顶框20之间的结合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枢接片342、第二枢接片344及枢接件348可由硬度较大的塑料材料制成,而转动件346的主体可由发泡材料(例如发泡聚丙烯(ExpandedPolypropylene,简称EPP))制成。
如第13A图所示,在顶框20的第一顶框侧壁202的顶侧上形成有多个形状对应于第一枢接单元34的转动件346的凹槽204,可用于收容转动件346,且前述开孔206分别形成于每一凹槽204的两侧(由于视角关系,在第13A图中可看到凹槽204内的一侧开孔206)。
藉由上述结构设计,盖子32可藉由第二枢接单元34枢接顶框20的第一顶框侧壁202的顶侧(图1)。
如图11A、11B及13A所示,在盖子32的两侧分别形成有一延伸部328,且在延伸部328的底侧与盖子32的底侧之间形成有一凹槽330。另外,在顶框20的内侧的四个角落形成有对应于凹槽330的凸块208,且在顶框20的内侧对应于延伸部328的位置形成有凹槽210。藉此,可进一步提升盖子32与顶框20之间的气密效果。
如图13A及图13B所示,顶框20包括前述一对第一顶框侧壁202、一第二顶框侧壁203及一第三顶框侧壁205。第二顶框侧壁203及第三顶框侧壁205连接于一对第一顶框侧壁202之间且呈相对设置。第二顶框侧壁203的高度H2大于第三顶框侧壁205的高度H3,而一对第一顶框侧壁202具有相等的高度H1,又大于第二顶框侧壁203的高度H2。
如图14A及图14B所示,底框22包括一底板220、一对第一底框侧壁222、一第二底框侧壁223及一第三底框侧壁225。一对第一底框侧壁222由底板220上与前述第一侧壁24及第一顶框侧壁202(图10)相对应处垂直向上延伸。第二底框侧壁223由底板220上与前述一第二侧壁28及第二顶框侧壁203(图10)相对应处垂直向上延伸。第三底框侧壁225由底板220上与前述一第二侧壁28及第三顶框侧壁205(图10)相对应处垂直向上延伸。另外,一容置腔R形成于底板220、一对第一底框侧壁222、第二底框侧壁223及第三底框侧壁225之间。第二底框侧壁223的高度H2’小于第三底框侧壁225的高度H3’,而一对第一底框侧壁222具有相等的高度H1’,又大于第三底框侧壁225的高度H3’。
如图13B、14A及14B所示,在顶框20的第一顶框侧壁202的内侧与底侧的相交处形成有一转轴收容部212。转轴收容部212为一沿着第一顶框侧壁202的长度方向设置的内凹弧面结构,其厚度小于第一顶框侧壁202的厚度,且在转轴收容部212的两侧分别形成有一开孔214(由于视角关系,在第13B图中可看到位在转轴收容部212的一侧的开孔214)。另外,在底框22的第一底框侧壁222的内侧与顶侧亦形成有一转轴收容部226。转轴收容部226为一沿着第一底框侧壁222的顶侧的长度方向设置的内凹弧面结构,其厚度小于第一底框侧壁222的厚度,且在转轴收容部226的两侧分别形成有一开孔228(由于视角关系,在第14A及14B图中可看到位在转轴收容部226的一侧开孔228)。在对应于开孔214位置的第一顶框侧壁202的内部可形成有多个限位结构,且在对应于开孔228位置的第一底框侧壁222的内部亦可形成有多个限位结构(图未示)。
第一侧壁24的两第一侧壁部分24A具有相同的结构。如图15A及图15B所示,在第一侧壁部分24A的底侧形成有一第一转轴242。第一转轴242的轴心方向平行于第一侧壁部分24A的底侧的长度方向。第一转轴242的长度大致相等于第一顶框侧壁202的转轴收容部212(图13B)的长度及第一底框侧壁222的转轴收容部226(第14A及14B图)的长度,且第一转轴242的厚度小于第一侧壁部分24A的厚度。
藉此,第一侧壁部分24A的第一转轴242可分别对应容置于第一顶框侧壁202的内侧的转轴收容部212与第一底框侧壁222的转轴收容部226内,并藉由枢接件30与顶框20及底框22形成枢接(图10)。在本实施例的枢接件30具有与图5所示的枢接件16及图12所示的枢接件348相同的结构,其中枢接件30的枢接部可用于枢接第一转轴242的两端,而枢接件30的固定部可用于插入在第一顶框侧壁202的底侧上的开孔214(第13B图)及在第一底框侧壁222的顶侧上的开孔228(第14A及14B图),并与对应于开孔214及228的第一顶框侧壁202及第一底框侧壁222内部的限位结构(图未示)形成卡合。另外,枢接件30的固定部与该些限位结构亦可具有相互对应的倒钩结构,如此可提高枢接件30与顶框20及底框22之间的结合强度。
使用枢接件30可简化第一侧壁24(第一侧壁部分24A)与顶框20及底框22之间的折叠处结构设计,并方便于组装。另外,由于第一转轴242可藏于第一顶框侧壁202与第一底框侧壁222的内侧(避免暴露在外),因而亦可减少第一侧壁24(第一侧壁部分24A)与顶框20及底框22之间的折叠处发生温度泄漏的机会,进而可提升隔热效果。
如图15A及图15B所示,在第一侧壁部分24A的两侧分别形成有一延伸部244。延伸部244突出于第一侧壁部分24A的内侧(图15B),且在延伸部244的底侧形成有一弧面结构244A。另外,在延伸部244的底侧与第一侧壁部分24A的底侧之间形成有多个段差结构246(第15A图)。在每一延伸部244的外侧更形成有一突出部248。突出部248朝着垂直于第一侧壁部分24A的方向延伸,且突出于延伸部244的内侧。另外,在突出部248的底侧形成有一平面结构248A。
如图10及图13B所示,在第一顶框侧壁202的底侧的两侧分别形成有一朝第一侧壁部分24A方向突出的延伸部216(第二延伸部),其底侧形成有一对应于延伸部244的底侧的弧面结构244A(图15A及15B)的平面结构(第二延伸部),且在第一顶框侧壁202的底侧与延伸部216之间形成有对应于第一侧壁部分24A的段差结构246(图15A)的段差结构216A。另外,在延伸部216的外侧与第二顶框侧壁203及第三顶框侧壁205之间更形成有一突出部218(第二突出部),且在突出部218的底侧形成有一对应于突出部248的底侧的平面结构248A(图15A)的弧面结构218A(第二弧面结构)。藉此,可加强第一顶框侧壁202与第一侧壁部分24A之间的结合强度,并有利于第一侧壁部分24A相对于第一顶框侧壁202顺利进行枢转(避免两者间发生干涉)。
类似地,如图10、14A及14B所示,在第一底框侧壁222的顶侧的两侧分别形成有一朝第一侧壁部分24A方向突出的延伸部230(第二延伸部),其顶侧形成有一对应于延伸部244的底侧的弧面结构244A(图15A及15B)的平面结构(第二延伸部),且在第一底框侧壁222的顶侧与延伸部230之间形成有对应于第一侧壁部分24A的段差结构246(图15A)的段差结构230A。另外,在延伸部230的外侧与第二底框侧壁223及第三底框侧壁225之间更形成有一突出部232(第二突出部),且在突出部232的顶侧形成有对应于突出部248的底侧的平面结构248A(图15A)的弧面结构232A(第二弧面结构)。藉此,可加强第一底框侧壁222与第一侧壁部分24A之间的结合强度,并有利于第一侧壁部分24A相对于第一底框侧壁222顺利进行枢转(避免两者间发生干涉)。
如图15A及图15B所示,在第一侧壁部分24A的外侧的紧邻于顶侧的位置形成有多个枢接片固定部250(凹槽结构),可用于固定第一枢接单元26中的第一枢接片262或第二枢接片264(图16)。固定第一枢接片262或第二枢接片264于第一侧壁部分24A的方法与前述固定第一枢接片342于盖子32的方法(图11A、11B)相似,故在此省略说明。如图16所示,第一枢接单元26包括一第一枢接片262及一第二枢接片264。第一枢接片262具有一形成有贯穿孔的第一枢接部262A。第二枢接片264具有一形成有贯穿孔且形状对应于第一枢接部262A的第二枢接部264A。当一转轴(图未示)同时穿过第一枢接部262A与第二枢接部264A时,第一枢接片262与第二枢接片264可形成枢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枢接片262及第二枢接片264由硬度较大的塑料材料制成。
藉由上述结构,第一侧壁24的两第一侧壁部分24A可藉由第一枢接单元26相互枢接(图10)。如第15B图所示,在第一侧壁部分24A的顶侧的内周缘更形成有一段差结构252(包括一突起部分252A及一凹陷部分252B)。当第一侧壁24展开且两第一侧壁部分24A相互连接时(图10),两第一侧壁部分24A的段差结构252可对应地卡合,以减少两第一侧壁部分24A之间形成气体通路的间隙,进而可提升隔热效果。
如图13B所示,在顶框20的第二顶框侧壁203的内侧与底侧的相交处形成有一转轴收容部213(第二转轴收容部),且在顶框20的第三顶框侧壁205的内侧与底侧的相交处亦形成有一转轴收容部213(由于视角关系,在第13B图中可看到第二顶框侧壁203的转轴收容部213)。转轴收容部213为一沿着第二顶框侧壁203或第三顶框侧壁205的长度方向设置的内凹弧面结构,其厚度小于第二顶框侧壁203及第三顶框侧壁205的厚度,且在转轴收容部213的两侧分别形成有一开孔215(第二开孔)(由于视角关系,在第13B图中可看到位在转轴收容部213的一侧开孔215)。在对应于开孔215的第二顶框侧壁203及第三顶框侧壁205的内部亦可形成有多个限位结构(第二限位结构)(图未示)。
两第二侧壁28具有相同的结构。如图17A及图17B,在第二侧壁28的顶侧形成有一第二转轴282。第二转轴282的轴心方向平行于第二侧壁28的顶侧的长度方向。第二转轴282的长度大致相等于第二顶框侧壁203与第三顶框侧壁205的转轴收容部213(图13B)的长度,且第二转轴282的厚度小于第二侧壁28的厚度。
类似地,第二侧壁28的第二转轴282亦可对应容置于第二顶框侧壁203与第三顶框侧壁205的内侧的转轴收容部213内,并藉由枢接件30与顶框20形成枢接(图10)。使用枢接件30枢接第二侧壁28于顶框20的方法与前述枢接第一侧壁部分24A于顶框20的方法相似,故在此省略说明。
使用枢接件30可简化第二侧壁28与顶框20之间的折叠处结构设计,并方便于组装。另外,由于第二转轴282可藏于第二顶框侧壁203与第三顶框侧壁205的内侧(避免暴露在外),因而亦可减少第二侧壁28与顶框20之间的折叠处发生温度泄漏的机会,进而可提升隔热效果。
如图17A及图17B所示,在第二侧壁28的底侧形成有一突起结构284,沿着第二侧壁28的底侧的长度方向设置。另外,如图14A及图14B所示,在第二底框侧壁223与第三底框侧壁225的顶侧亦形成有一凹陷结构234,沿着第二底框侧壁223与第三底框侧壁225的顶侧的长度方向设置,且对应于突起结构284。藉此,可加强第二侧壁28与第二底框侧壁223与第三底框侧壁225之间的结合强度,进而可提升隔热效果。
折叠式保冷箱2在展开时,先将第一侧壁24展开至设于顶框20与底框22之间的状态,然后再将第二侧壁28枢转至设于顶框20与底框22之间的状态。
如图17A所示,在第二侧壁28的外侧的外周缘(底侧与两侧)形成有一凹槽结构286。另外,如图14A及图14B所示,在第二底框侧壁223与第三底框侧壁225的顶侧的外周缘形成有一凸边236,连接于两突出部232之间。当第二侧壁28展开时,凹槽结构286可与顶框20的四个角落的突出部218(第13B图)、第一侧壁部分24A的两侧的突出部248(图15A、15B)、底框22的四个角落的突出部232、及第二底框侧壁223与第三底框侧壁225的顶侧的凸边236相互卡合。藉此,可进一步减少第二侧壁28与顶框20、第一侧壁部分24A及底框22之间形成气体通路之间隙,进而可提升隔热效果。
如图18所示,多个蓄冷片C亦可被设置于形成于顶框20、一对第一侧壁24、一对第二侧壁28及底框22之间的容置空间S(图10)内,用于保持容置空间S内的温度。
如图13A、13B及18所示,在顶框20的两第一顶框侧壁202的内侧形成有相对设置的凸块217,且在第二顶框侧壁203的内侧的大致中间的位置形成有一凸块219。另外,如图14A、14B所示,在底框22的底板220上紧邻于第二底框侧壁223的位置形成有多个凹槽238,且凹槽238之间距大致相等于凸块219的长度。藉此,多个蓄冷片C可被限制(定位)在凸块217、凸块219及凹槽238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盖子32、顶框20、第一侧壁部分24A、第二侧壁28及底框22可分别由发泡材料(例如发泡聚丙烯(Expanded Polypropylene,简称EPP))以一体成型的方式制成,而枢接件30可由硬度较大的塑料材料独立制成。
如图19A至19D所示,本实施例的折叠式保冷箱2在收折时,先将两第二侧壁28向内(及向上)收折,更明确而言,将枢接于第三顶框侧壁205的第二侧壁28先向内收折至水平状态,然后再将枢接于第二顶框侧壁203的第二侧壁28向内收折至水平状态,且迭放在枢接于第三顶框侧壁205的第二侧壁28的下方。在本实施例的两第二侧壁28具有大致相等的高度h,且高度h至少可大于第一侧壁24的长度t的一半,如此可使得折叠式保冷箱2的容置空间S(图10)被有效地增加。
如图20所示,当两第二侧壁28向内(及向上)收折后,第二侧壁28的外侧的外周缘的凹槽结构286亦可稍微与第一侧壁24的第一转轴242形成卡合,使得第二侧壁28可被第一转轴242所支撑,而不会轻易发生移位。
当第二侧壁28收折完后,再将第一侧壁24向内收折(如图19B中的箭头方向所示),使其收容于第二侧壁28、顶框20及底框22的容置腔R之间。最后,再将两盖子32朝内盖合后,即完成折叠式保冷箱2的收折(图19D)。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提供一种折叠式保冷箱,包括:一顶框,具有一对第一顶框侧壁、一第二顶框侧壁及一第三顶框侧壁,该第二、第三顶框侧壁连接于该些第一顶框侧壁之间;一对盖子,枢接该顶框的顶侧,用于封闭该折叠式保冷箱;一底框,具有一底板及由该底板延伸形成的一对第一底框侧壁、一第二底框侧壁与一第三底框侧壁,该底板、该些第一底框侧壁、该第二底框侧壁与该第三底框侧壁之间共同形成一容置腔,且该些第一底框侧壁对应于该些第一顶框侧壁,该第二底框侧壁对应于该第二顶框侧壁,该第三底框侧壁对应于该第三顶框侧壁;一对第一侧壁,分别具有两第一侧壁部分,其中该两第一侧壁部分相互枢接,且在该两第一侧壁部分个别的一侧形成有至少一第一转轴;一对第二侧壁,其中在每一第二侧壁的顶侧形成有至少一第二转轴;以及多个枢接件,分别具有一枢接部及一固定部,其中部分的该些枢接件的枢接部枢接该些第一转轴的两端,固定部连接于该些第一顶框侧壁与该些第一底框侧壁的内侧,藉此达成该顶框、该些第一侧壁与该底框间的枢接,并且,另一部分的该些枢接件的枢接部枢接该些第二转轴的两端,固定部连接于该第二、第三顶框侧壁的内侧,藉此达成该顶框与该些第二侧壁间的枢接。其中,使用枢接件可简化顶框、底框、与第一、第二侧壁之间的折叠处结构设计,并方便于组装。另外,由于第一、第二转轴位于顶框与底框的内侧,因而亦可减少顶框、底框、与第一、第二侧壁之间的折叠处发生温度泄漏的机会,进而可提升隔热效果。
虽然本发明以前述的实施例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做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保护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30)

1.一种折叠式保冷箱,包括:
底框,具有底板及由该底板延伸形成的一对第一连接侧壁与一对第二连接侧壁,该底板与该些第一、第二连接侧壁之间共同形成容置腔;
一对第一侧壁,其中在每一第一侧壁的底侧形成有至少一第一转轴;
一对第二侧壁,其中在每一第二侧壁的底侧形成有至少一第二转轴;
多个枢接件,分别具有枢接部及固定部,该些枢接部枢接该些第一、第二转轴的两端,该些固定部连接于该些第一、第二连接侧壁的内侧,藉此达成该底框与该些第一、第二侧壁间的枢接;以及
盖子,耦合于该些第一、第二侧壁的顶侧,以封闭该折叠式保冷箱。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保冷箱,其中在该第一连接侧壁的内侧形成有至少一凹槽,连通于该第一连接侧壁的顶侧,且在该凹槽的两侧分别形成有开孔,朝着该底板的方向延伸并在该第一连接侧壁的内部形成限位结构,其中该第一转轴对应容置于该凹槽内,且该些枢接件的该些固定部插入该些开孔,并与该些限位结构形成卡合,藉此达成该底框与该第一侧壁间的枢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式保冷箱,其中在该第二连接侧壁的内侧形成有至少一第二凹槽,连通于该第二连接侧壁的顶侧,且在该第二凹槽的两侧分别形成有第二开孔,朝着该底板的方向延伸并在该第二连接侧壁的内部形成第二限位结构,其中该第二转轴对应容置于该第二凹槽内,且该些枢接件的该些固定部插入该些第二开孔,并与该些第二限位结构形成卡合,藉此达成该底框与该第二侧壁间的枢接。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折叠式保冷箱,其中该些枢接件的该些固定部与该些限位结构及/或该些第二限位结构具有相对应的倒钩结构。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式保冷箱,其中在该第一连接侧壁的内侧与顶侧的相交处更形成有外凸弧面结构,沿着该第一连接侧壁的长度方向设置,且在该第一侧壁的底侧与该第一转轴连接的位置形成有另一对应的内凹弧面结构,沿着该第一侧壁的底侧的长度方向设置。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折叠式保冷箱,其中在该第二连接侧壁的内侧与顶侧的相交处更形成有外凸弧面结构,沿着该第二连接侧壁的长度方向设置,且在该第二侧壁的底侧与该第二转轴连接的位置形成有另一对应的内凹弧面结构,沿着该第二侧壁的底侧的长度方向设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保冷箱,其中在该第一侧壁的两侧分别设有锁扣件,该锁扣件具有突出的锁扣部,且在该第二侧壁的两侧的对应于该锁扣件的位置分别形成有锁扣槽,该锁扣槽具有与该锁扣部相对应的结构。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折叠式保冷箱,其中该锁扣件使用与该枢接件相同结构的部件并嵌入该第一侧壁来完成。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折叠式保冷箱,其中该些第二连接侧壁的高度大于该些第一连接侧壁的高度,当该折叠式保冷箱在展开时,先将该些第二侧壁枢转至立设于该底框上的状态,然后再将该些第一侧壁枢转至立设于该底框上的状态。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折叠式保冷箱,其中在该第一侧壁的两侧的底侧分别形成有延伸部,在该延伸部的顶侧与外侧的相交处形成有斜面结构,且在该第一侧壁的外侧的两侧更分别形成有第三凹槽,另外,在该第二侧壁的两侧分别形成有一对应于该第三凹槽的突出部,且在该突出部的底侧更形成有另一对应于该斜面结构的斜面结构。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保冷箱,其中在该第二侧壁的内侧形成有多个凸块,且在该些第二侧壁上的该些凸块呈交错设置,另外,该折叠式保冷箱更包括多个蓄冷片,其中该些蓄冷片被限制于该些凸块之间,并呈交错排列。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折叠式保冷箱,更包括至少一隔板,用于隔离该些蓄冷片与放入该折叠式保冷箱内的物品,另外,在该第二侧壁的内侧形成有至少一狭缝,用于定位该隔板,其中在该些第二侧壁上的该些狭缝呈对应设置。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折叠式保冷箱,其中在该第一侧壁的内侧形成有至少一突起结构,用于将该些蓄冷片与该第一侧壁间隔开。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保冷箱,其中在该底板的表面上形成有多个交错排列的段差结构。
15.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折叠式保冷箱,其中该折叠式保冷箱在收折时,先将该些第一侧壁向内收折,并使其收入于该容置腔内,然后再将该些第二侧壁向内收折,并覆盖于该些第一侧壁上方。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折叠式保冷箱,其中该些第二侧壁的外侧形成有多个凸块,且该盖子的顶侧形成有多个多个凹部,当该些第二侧壁收折完后,该盖子被反置于该该些第二侧壁上,且该些凸块与该些凹部相互卡合。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保冷箱,其中该盖子、该底框、该些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由发泡材料制成,而该些枢接件由硬度较大的塑料材料独立制成。
18.一种折叠式保冷箱,包括:
顶框,具有一对第一顶框侧壁、第二顶框侧壁及第三顶框侧壁,该第二、第三顶框侧壁连接于该些第一顶框侧壁之间;
一对盖子,枢接该顶框的顶侧,用于封闭该折叠式保冷箱;
底框,具有底板及由该底板延伸形成的一对第一底框侧壁、第二底框侧壁与第三底框侧壁,该底板、该些第一底框侧壁、该第二底框侧壁与该第三底框侧壁之间共同形成容置腔,且该些第一底框侧壁对应于该些第一顶框侧壁,该第二底框侧壁对应于该第二顶框侧壁,该第三底框侧壁对应于该第三顶框侧壁;
一对第一侧壁,分别具有两第一侧壁部分,其中该两第一侧壁部分相互枢接,且在该两第一侧壁部分各自的一侧形成有至少一第一转轴;
一对第二侧壁,其中在每一第二侧壁的顶侧形成有至少一第二转轴;以及
多个枢接件,分别具有枢接部及固定部,其中部分的该些枢接件的枢接部枢接该些第一转轴的两端,固定部连接于该些第一顶框侧壁与该些第一底框侧壁的内侧,藉此达成该顶框、该些第一侧壁与该底框间的枢接,并且,另一部分的该些枢接件的枢接部枢接该些第二转轴的两端,固定部连接于该第二、第三顶框侧壁的内侧,藉此达成该顶框与该些第二侧壁间的枢接。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折叠式保冷箱,其中在该第一顶框侧壁的内侧与底侧的相交处与在该第一底框侧壁的内侧与顶侧的相交处分别形成有转轴收容部,且在该些转轴收容部的两侧分别形成有开孔,另外在对应于该些开孔的位置的该第一顶框侧壁与该第一底框侧壁的内部形成有多个限位结构,其中该些第一转轴对应容置于该些转轴收容部,且枢接该些第一转轴的该些枢接件的该些固定部插入该些开孔,并与该些限位结构形成卡合,藉此达成该顶框、该些第一侧壁与该底框间的枢接。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折叠式保冷箱,其中在该第二顶框侧壁的内侧与底侧的相交处与在该第三顶框侧壁的内侧与底侧的相交处分别形成有第二转轴收容部,且在该些第二转轴收容部的两侧分别形成有第二开孔,另外在对应于该些第二开孔的位置的该第二顶框侧壁与该第三顶框侧壁的内部形成有多个第二限位结构,其中该些第二转轴对应容置于该些第二转轴收容部,且枢接该些第二转轴的该些枢接件的该些固定部插入该些第二开孔,并与该些第二限位结构形成卡合,藉此达成该顶框与该些第二侧壁间的枢接。
21.如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折叠式保冷箱,其中该些枢接件的该些固定部与该些限位结构及/或该些第二限位结构具有相对应的倒钩结构。
22.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折叠式保冷箱,其中在该第一侧壁部分的两侧分别形成有延伸部,在该延伸部的底侧形成有弧面结构,且在该延伸部的外侧更形成有突出部,突出于该延伸部的内侧,且在该突出部的底侧形成有平面结构。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折叠式保冷箱,其中在该第一顶框侧壁的底侧的两侧亦分别形成有第二延伸部,且在该第二延伸部的底侧形成有一对应于该延伸部的该弧面结构的第二平面结构,另外,在该第二延伸部的外侧与该第二、第三顶框侧壁之间更形成有第二突出部,且在该第二突出部的底侧形成有一对应于该突出部的该平面结构的第二弧面结构。
24.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折叠式保冷箱,其中在该第一底框侧壁的顶侧的两侧亦分别形成有第二延伸部,且在该第二延伸部的顶侧形成有一对应于该延伸部的该弧面结构的第二平面结构,另外,在该第二延伸部的外侧与该第二、第三底框侧壁之间更形成有第二突出部,且在该第二突出部的顶侧形成有一对应于该突出部的该平面结构的第二弧面结构。
25.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折叠式保冷箱,其中在该第二侧壁的底侧形成有突起结构,沿着该第二侧壁的底侧的长度方向设置,另外,在该第二、第三底框侧壁的顶侧分别形成有凹陷结构,沿着该第二、第三底框侧壁的顶侧的长度方向设置,且对应于该突起结构。
26.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折叠式保冷箱,其中该第二顶框侧壁的高度大于该第三顶框侧壁的高度,且该些第一顶框侧壁具有相等的高度,又大于该第二顶框侧壁的高度,另外,该第二底框侧壁的高度小于该第三底框侧壁,而该些第一底框侧壁具有相等的高度,又大于该第三底框侧壁的高度。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折叠式保冷箱,其中该折叠式保冷箱在展开时,先将该些第一侧壁展开至立设于该顶框与该底框之间的状态,然后再将该些第二侧壁枢转至立设于该顶框与该底框之间的状态。
28.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折叠式保冷箱,其中该折叠式保冷箱在收折时,先将枢接于该第三顶框侧壁的该第二侧壁向内收折至水平状态,接着将枢接于该第二顶框侧壁的该第二侧壁向内收折至水平状态,且迭放在枢接于该第三顶框侧壁的该第二侧壁的下方,然后再将该些第一侧壁向内收折,使其收容于该些第二侧壁、该顶框及该容置腔之间。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折叠式保冷箱,其中该些第二侧壁向内收折后,由该些第一侧壁的该些第一转轴所支撑。
3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折叠式保冷箱,其中该盖子、该顶框、该些第一侧壁部分、该些第二侧壁及该底框由发泡材料制成,而该些枢接件由硬度较大的塑料材料独立制成。
CN201510920644.7A 2015-11-17 2015-12-11 折叠式保冷箱 Active CN1066974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137822 2015-11-17
TW104137822A TWI549871B (zh) 2015-11-17 2015-11-17 折疊式保冷箱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697489A true CN106697489A (zh) 2017-05-24
CN106697489B CN106697489B (zh) 2019-03-22

Family

ID=574450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920644.7A Active CN106697489B (zh) 2015-11-17 2015-12-11 折叠式保冷箱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06697489B (zh)
MY (1) MY182713A (zh)
TW (1) TWI549871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095286A1 (zh) * 2017-11-17 2019-05-23 盐城天顺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生物实验用冰袋及其使用方法
CN110342054A (zh) * 2019-07-10 2019-10-18 龙实梅 一种易于消毒的医疗领域物品存储运输设备及实现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07809B (zh) * 2019-08-29 2020-10-21 沐恩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折疊式收納盒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26257A (ja) * 2001-07-13 2003-01-29 Yuki Takada 折り畳み式保冷箱
CN2688629Y (zh) * 2004-04-30 2005-03-30 林辉忠 可重复使用的折叠式物品配送箱
JP2008285185A (ja) * 2007-05-16 2008-11-27 Mitsubishi Plastics Ind Ltd 保冷容器
CN202030107U (zh) * 2011-04-27 2011-11-09 上海佑起实业有限公司 翻盖折叠式保温箱
CN203997346U (zh) * 2014-07-17 2014-12-10 龚燕霞 具有折叠盖子的保温箱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332076U (en) * 2007-11-08 2008-05-11 Tonglit Logistics Co Ltd Foldable packaging box
TWM479289U (zh) * 2014-02-06 2014-06-01 Getac Technology Corp 摺疊箱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26257A (ja) * 2001-07-13 2003-01-29 Yuki Takada 折り畳み式保冷箱
CN2688629Y (zh) * 2004-04-30 2005-03-30 林辉忠 可重复使用的折叠式物品配送箱
JP2008285185A (ja) * 2007-05-16 2008-11-27 Mitsubishi Plastics Ind Ltd 保冷容器
CN202030107U (zh) * 2011-04-27 2011-11-09 上海佑起实业有限公司 翻盖折叠式保温箱
CN203997346U (zh) * 2014-07-17 2014-12-10 龚燕霞 具有折叠盖子的保温箱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095286A1 (zh) * 2017-11-17 2019-05-23 盐城天顺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生物实验用冰袋及其使用方法
CN110342054A (zh) * 2019-07-10 2019-10-18 龙实梅 一种易于消毒的医疗领域物品存储运输设备及实现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18354A (zh) 2017-06-01
CN106697489B (zh) 2019-03-22
TWI549871B (zh) 2016-09-21
MY182713A (en) 2021-0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90261111A1 (en) Collapsible container useful as a cooler
CN106697489A (zh) 折叠式保冷箱
CN104395650B (zh) 压力容器
CA2365158A1 (en) Folding container
CA2461396A1 (en) Foldable storage container
US20110315754A1 (en) Foldable paper box
CN207515319U (zh) 冷柜箱体以及冷柜
CN106940107A (zh) 冷柜
JP7308566B2 (ja) 折り畳み式弁当箱構造
CN205554978U (zh) 一种扣接组合式密封盒
US20010027902A1 (en) Portable storage case
JP6381387B2 (ja) 折り畳みコンテナ
CN108725942A (zh) 一种储物盒
CN202681164U (zh) 嵌入式酒柜的箱体口框
CN210654017U (zh) 一种快餐外卖包装盒
CN209229974U (zh) 一种顶盖板与蜗壳的固定连接结构及空调器
CN207561830U (zh) 食物处理机
CN208481122U (zh) 防跌落错位脱出的装配结构及烹饪锅具
CN218936793U (zh) 一种门壳组件、门体以及冷柜
CN206013307U (zh) 一种储存箱
CN205682847U (zh) 一种组装的厢式简易沙发
CN211033356U (zh) 一种外卖盒
KR200493901Y1 (ko) 폴딩박스용 쉘프 브릿지 구조
CN217090439U (zh) 保温容器
TWM631300U (zh) 置物箱本體及具有該置物箱本體的置物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