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束护套脱模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零部件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线束护套脱模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线束主要由导线、端子、插接件以及护套等组成,是车辆电器元件工作的桥梁和纽带,整车电器要达到正常、稳定的工作,除了各电器元件自身质量上的要求,线束结构的可靠性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线束护套作为汽车线束装饰及保护的一种部件,主要有包裹保护导线,以及整理夹紧导线达到美观的作用。现有技术中线束护套在生产时,仍为采用人工手动吹气、单件气缸卸件的脱模方式,其效率低且操作不方便。而且在脱模过程中因操作时间长,产品不易脱出,也容易发生产品撕裂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线束护套脱模装置,以实现线束护套的自动脱模,提高脱模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线束护套脱模装置,用于线束护套和穿设于其内的成型模芯间的脱离,其包括:
机架;
夹持机构,设于所述机架上,所述夹持机构包括固连于机架上的带有卡槽的固定部,以及卡装于所述卡槽内以夹紧线束护套的夹持部;
吹气机构,设置在所述夹持机构一侧的机架上,所述吹气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机架上的第一驱动部,以及连接于第一驱动部的驱动端上的带有气嘴的吹气部;在第一驱动部的驱使下,所述气嘴具有嵌入线束护套内的运动;
脱模机构,相对于所述吹气机构而设置在夹持机构的另一侧的机架上,所述脱模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机架上的、与成型模芯传动连接,以使成型模芯由线束护套内脱出的第二驱动部。
进一步的,所述夹持机构为并排设置于机架上的多组,所述吹气部为对应于所述夹持机构设置的多个,在第一驱动部的驱动端连接有压板,各吹气部安装于所述压板上。
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二驱动部的驱动端连接有拉板,对应于各夹持机构在所述拉板上设有与成型模芯形成连接的连接部。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为设置在拉板上的凹槽,于所述凹槽内固设有销柱。
进一步的,在机架上,于所述拉板和压板的下方分别设有与所述拉板及压板滑动抵接的垫块。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部包括固设在机架上的呈“L”形的第一固定板,以及相接于所述第一固定板设置、以与第一固定板围构成所述卡槽的第二固定板;在所述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相对的两个端面上分别形成有供线束护套由卡槽中伸出的U形槽。
进一步的,所述夹持部包括可由线束护套的一端套设于线束护套上的压盖,以及相对于所述压盖由线束护套另一端套设于线束护套上的护套托环。
进一步的,所述压盖与护套托环咬合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吹气部包括可与外部气源相连通的气管,所述气嘴与气管相连。
进一步的,在所述机架的底部安装有万向轮。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优势:
(1)本发明所述的线束护套脱模装置,利用夹持机构对线束护套的夹持,在脱模时先由第一驱动部驱使气嘴嵌入线束护套内,以对线束护套内吹气使其膨胀,然后再由第二驱动部驱使成型模芯由线束护套内脱出即可。通过第一驱动部和第二驱动部的顺次动作,即可完成吹气和脱模过程,其相比于现有的手工吹气,无疑可提高工作效率,并且由于避免了人工操作带来的误差,也可保证线束护套脱模后的产品品质。
(2)夹持机构设为多组,相应的吹气部也设为多个,可同时进行多个线束护套的脱模操作,相比于现有的单件脱模,可大大提高脱模效率。
(3)连接部采用凹槽及销柱的结构形式,其结构简单可靠。
(4)设置垫块可使装置工作更为平稳,避免出现位置偏差,而对线束护套产品品质造成影响。
(5)采用“L”形的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围构成卡槽,可便于调整卡槽尺寸,以适应不同规格的线束护套。
(6)利用压盖及护套托环可对线束护套提供稳定可靠的夹持力,压盖与线束护套相咬合可保证对线束护套夹紧的稳定性。
(7)机架底部安装万向轮可便于装置的移动,以提升其实用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线束护套脱模装置的结构简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机架,2-吹气气缸,3-吹气气缸气缸杆,4-脱模气缸,5-脱模气缸气缸杆,6-成型模芯,7-线束护套,8-压板,9-拉板,10-气嘴,11-压板垫块,12-拉板垫块,13-第一固定板,14第二固定板-,15-压盖,16-护套托环,17-销柱,18-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线束护套脱模装置,以用于线束护套与穿设在其内的成型模芯之间的脱离,如图1至图3中所示,该线束护套脱模装置包括机架1,设置在机架1上的夹持机构,于夹持机构的一侧设置在机架1上的吹气机构,以及相对于吹气机构设置在夹持机构的另一侧的机架1上的脱模机构。夹持机构包括固连于机架1上的带有卡槽的固定部,以及卡装于卡槽内以用于夹紧线束护套7的夹持部。固定部包括固定设置在机架1上的呈“L”的第一固定板13,以及与第一固定板13相抵接的固定设置在机架1上的第二固定板14,卡槽即由第二固定板14和第一固定板13围构而成。
在第一固定板13以及第二固定板14相对的两个端面上还设置有U形槽,以使线束护套7的两端可由卡槽的两侧伸出。本实施例中使固定部采用第一固定板13和第二固定板14组装而成的分体形式,可便于调整卡槽的尺寸,以适应不同规格的线束护套7。当然除了为分体式结构,固定部也可采用其它结构,如可为在一开设有卡槽的块状构件,且在该块状构件的两个相对端面上开设与卡槽贯通的U形槽。
本实施例中的夹持部包括可由线束护套7的一端套设于其上的压盖15,以及相对于压盖15由另一端套设于线束护套7上的护套托环16,且套设于线束护套7上后压盖15与护套托环16之间也相互咬合,以对线束护套7提供更为稳固的夹紧力。当然除了使压盖15与护套托环16相咬合,压盖15与护套托环16之间也可为互不接触,套设于线束护套7上的压盖15和护套托环16再卡装于固定部上的卡槽内,其状态可如图2中所示。此时线束护套7可被夹持部定位于固定部内,而线束护套7内的成型模芯6由于没有被定位约束,从而在外力的作用下,即可将成型模芯6从线束护套7中拔出。
除了采用压盖15及护套托环16的组合结构,夹持部当然也可采用其它结构形式,如其可为与前述的块状构件形式的固定部相似的一体式结构,此时夹持部整体呈“U”形,在其上开设有用于容纳线束护套7,以对线束护套7进行夹紧的容纳槽,使用时将线束护套7装设于该夹持部内,然后将该“U”形的夹持部倒置卡装于固定部上的卡槽中即可。本实施例的吹气机构包括设置在机架1上的第一驱动部,第一驱动部可为如图1中所示的吹气气缸2,当然除了气缸,第一驱动部还可采用如液压缸或电机等其它结构。该吹气机构还包括连接于第一驱动部的驱动端,也即吹气气缸2的吹气气缸气缸杆3上的带有气嘴10的吹气部,在吹气气缸2的驱使下,气嘴10可自线束护套7的一端嵌入其内。
本实施例中吹气部包括如图3中所示的气管18,气管18用于连接外部气源,气嘴10连接在气管18的末端。而本实施例的脱模机构则包括设置在机架1上并可与成型模芯6传动连接,以使成型模芯6由线束护套7内脱出的第二驱动部。该第二驱动部可为如图1所示的脱模气缸4,当然除了气缸,第二驱动部同样也可采用液压缸或电机等结构。在使用时第二驱动部的驱动端,也即脱模气缸4的脱模气缸气缸杆5可直接与成型模芯6相连接,以对成型模芯6施加驱动力。但如图3中所示,本实施例中夹持机构为并排设置在机架1上的多组,以可用于多个线束护套7的同步脱模作业。
与多组夹持机构相对应的,具有气嘴10的吹气部此时也设置为多个,在吹气气缸2的吹气气缸气缸杆3的端部还连接有压板8,各吹气部中的气嘴10即安装在压板8上。而在脱模机构中的脱模气缸4的脱模气缸气缸杆5的端部也连接有拉板9,各夹持机构中的成型模芯6可与拉板9相连接以承接脱模气缸4的作用力。为便于各成型模芯6与拉板9之间的连接,在拉板9上对应于各夹持机构的位置也设置有用于成型模芯6连接的连接部。该连接部可如图2中所示,包括开设在拉板9上的凹槽,以及固设在该凹槽中的销柱17,连接时成型模芯6的端部套设于销柱17上即可。当然除了为凹槽及销柱17的结构形式,上述连接部也可采用其它结构,如可为连接设置在拉板9上的拉钩。
除了如图3中所示的,使夹持机构及相应部件的数量设置为多个,当然也可将夹持机构及吹气部等只设置为一个,此时吹气部可直接连接在吹气气缸气缸杆3的端部,成型模芯6仍直接与脱模气缸气缸杆5连接即可。本实施例中在夹持机构设置为多组时,为提高装置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性,还可如图2中所示的,在压板8和拉板9的下方分别设置固设于机架1上的压板垫块11和拉板垫块12。压板垫块11和拉板垫块12分别与压板8及拉板9之间滑动抵接,以保证压板8和拉板9滑动的平稳性。此外,为了便于装置的移动,以增加其实用性,本实施例中还可在机架1的底部装设万向轮。
本线束护套脱模装置在使用时,先使用夹持部将穿设有成型模芯6的线束护套7夹紧于固定部上,并将成型模芯6的一端连接至销柱17上。然后开启吹气气缸2,使得压板8带动气嘴10嵌入线束护套7的一端,以向线束护套7内吹气使线束护套7膨胀。在吹气开始后,再开启脱模气缸4,使拉板9带动成型模芯6从线束护套7中脱出即完成脱模工作。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