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685225B - 一种升压电路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升压电路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685225B
CN106685225B CN201610948288.4A CN201610948288A CN106685225B CN 106685225 B CN106685225 B CN 106685225B CN 201610948288 A CN201610948288 A CN 201610948288A CN 106685225 B CN106685225 B CN 10668522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ing signal
switching tube
booster circuit
signal
emit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94828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685225A (zh
Inventor
石磊
王朝辉
傅电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Digital Technologie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Digital Technologies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Digital Technologie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94828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685225B/zh
Publication of CN1066852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852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6852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852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0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1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3/14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15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15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 H02M3/15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including plural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final control devices for a single loa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一种升压电路的控制方法及装置,用以减小升压电路中飞跨电容的电流有效值,降低飞跨电容的发热程度,从而提高飞跨电容的使用寿命。方法包括:配置升压电路中一个开关管的第一驱动信号和另一个开关管的第二驱动信号;其中,第一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小于第二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第一驱动信号的占空比与第二驱动信号的占空比相同;通过配置的第一驱动信号和第二驱动信号控制升压电路。

Description

一种升压电路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升压电路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升压(BOOST)电路可以将输入的直流电压升压后输出较高的直流电压。由于驱动方便、控制简单,升压电路被广泛应用于功率因数校正器、光伏逆变器等变流器中。
图1所示的升压电路为一种常见的飞跨电容钳位型升压电路,该升压电路中采用飞跨电容对升压电路中的开关管的电位进行钳位。在图1所示的升压电路中,Vin为输入电压,电阻Ro两端的电压为输出电压,Cc为飞跨电容,Cin和Co为滤波电容,L为电感,Q1和Q2为开关管,D1和D2为二极管。
在通过驱动Q1和Q2控制图1所示的升压电路来实现输入电压的升压时,通常Q1的驱动信号的占空比和Q2的驱动信号的占空比相同,假设该占空比为D(0<D<1)。当D取不同值时,升压电路中流过飞跨电容的电流的数值也不同。计算D取不同值时的飞跨电容的电流有效值,可得到图2所示的飞跨电容的电流有效值随D变化的曲线。由于飞跨电容中存在寄生电阻,飞跨电容的温升会随着飞跨电容的电流有效值的增加而增加,即飞跨电容的电流有效值越大,飞跨电容发热越严重。飞跨电容发热会影响飞跨电容的使用寿命,进而影响升压电路和升压电路所在变流器的整机寿命。
因而,在通过驱动信号控制升压电路时,亟需一种能降低飞跨电容的电流有效值的方法,从而降低飞跨电容的发热程度,提高飞跨电容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升压电路的控制方法及装置,用以减小升压电路中飞跨电容的电流有效值,降低飞跨电容的发热程度,从而提高飞跨电容的使用寿命。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升压电路的控制方法,该方法包括:配置第一驱动信号和第二驱动信号;其中,第一驱动信号用于驱动升压电路中的一个开关管,第二驱动信号用于驱动升压电路中的另一个开关管,第一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小于第二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第一驱动信号的占空比与第二驱动信号的占空比相同;通过配置的第一驱动信号和第二驱动信号控制升压电路。
在第一方面所提供的升压电路的控制方法中,第一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小于第二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与现有技术中升压电路中的两个开关管的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相同相比,增加了升压电路中的两个开关管同时处于导通状态的概率。由于两个开关管同时处于导通状态时流过飞跨电容的电流为零,因此,增加两个开关管同时处于导通状态的概率可减少飞跨电容中流过电流的概率,从而减小飞跨电容的电流有效值。因此,第一方面所提供的升压电路的控制方法中,通过限定第一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小于第二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减少了升压电路中飞跨电容流过电流的概率,从而减小了飞跨电容的电流有效值,进而降低了飞跨电容的发热程度,提高了飞跨电容的使用寿命。飞跨电容使用寿命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升压电路的使用寿命,进而提高升压电路所在变流器的整机寿命,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可通过设定第二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为第一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的N倍来实现第一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小于第二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其中,N可以为2、3、4等大于一的整数。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驱动信号与第一驱动信号间的时延大于或等于零,且小于第一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
其中,“第二驱动信号与第一驱动信号间的时延”是指将第一驱动信号和第二驱动信号置于同一时间轴时,第二驱动信号出现第一个上升沿的时间与第一驱动信号出现第一个上升沿的时间的时间差。假设第一驱动信号出现第一个上升沿的时间为t1,第二驱动信号出现第一个上升沿的时间为t2,那么第二驱动信号与第一驱动信号间的时延为t2-t1。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升压电路的控制装置,该装置包括配置模块和控制模块;其中,
配置模块,用于配置第一驱动信号和第二驱动信号;其中,第一驱动信号用于驱动升压电路中的一个开关管,第二驱动信号用于驱动升压电路中的另一个开关管,第一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小于第二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第一驱动信号的占空比与第二驱动信号的占空比相同;
控制模块,用于通过配置模块配置的第一驱动信号和第二驱动信号控制升压电路。
在第二方面所提供的升压电路的控制装置中,配置模块配置的第一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小于配置模块配置的第二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与现有技术中升压电路中的两个开关管的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相同相比,增加了升压电路中的两个开关管同时处于导通状态的概率。由于两个开关管同时处于导通状态时流过飞跨电容的电流为零,因此,增加两个开关管同时处于导通状态的概率可减少飞跨电容中流过电流的概率,从而减小飞跨电容的电流有效值。因此,配置模块通过配置第一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小于第二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使得控制模块在控制升压电路时减少了升压电路中飞跨电容流过电流的概率,从而减小了飞跨电容的电流有效值,进而降低了飞跨电容的发热程度,提高了飞跨电容的使用寿命。飞跨电容使用寿命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升压电路的使用寿命,进而提高升压电路所在变流器的整机寿命,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配置模块可通过设定第二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为第一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的N倍来实现第一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小于第二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其中,N可以为2、3、4等大于一的整数。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二驱动信号与第一驱动信号间的时延大于或等于零,且小于第一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升压电路,该升压电路包括一个电感、两个开关管、两个二极管和一个飞跨电容。两个开关管中的一个开关管的第一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小于两个开关管中的另一个开关管的第二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第一驱动信号的占空比与第二驱动信号的占空比相同,第一驱动信号与第二驱动信号用于控制该升压电路。
在第三方面所提供的升压电路中,由于两个开关管中的一个开关管的第一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小于两个开关管中的另一个开关管的第二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因而与现有技术相比,增加了升压电路中的两个开关管同时处于导通状态的概率。由于两个开关管同时处于导通状态时流过飞跨电容的电流为零,因此,增加两个开关管同时处于导通状态的概率可减少飞跨电容中流过电流的概率,从而减小飞跨电容的电流有效值,进而降低了飞跨电容的发热程度,提高了飞跨电容的使用寿命。飞跨电容使用寿命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升压电路的使用寿命,进而提高升压电路所在变流器的整机寿命,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执行指令,当计算节点的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该计算机执行指令时,计算节点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的各种可能设计提供的方法。
第五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执行指令,该计算机执行指令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计算节点的至少一个处理器可以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该计算机执行指令,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该计算机执行指令使得计算节点实施上述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的各种可能设计提供的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升压电路的拓扑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提供的升压电路中飞跨电容的电流有效值随占空比变化的曲线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种飞跨电容的电流数值的波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种飞跨电容的电流数值的波形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升压电路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飞跨电容的电流有效值随占空比变化的曲线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三种飞跨电容的电流数值的波形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四种飞跨电容的电流数值的波形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升压电路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升压电路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升压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述目的、方案和优势,下文提供了详细描述。该详细描述通过使用框图、流程图等附图和/或示例,阐明了装置和/或方法的各种实施方式。在这些框图、流程图和/或示例中,包含一个或多个功能和/或操作。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到:这些框图、流程图或示例内的各个功能和/或操作,能够通过各种各样的硬件、软件、固件单独或共同实施,或者通过硬件、软件和固件的任意组合实施。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通过驱动升压电路中的开关管来控制升压电路。通过控制升压电路中的开关管导通或关断可以对升压电路中的电感进行充电或放电。在电感充电的过程中,电感中储存升压电路输入端连接的电源所释放的电能;在电感放电的过程中,电感储存的电能和电源释放的电能均传输至升压电路的输出端,从而输出电压相比于输入电压实现了升压(即输出电压大于输入电压)。
本发明实施例中涉及的升压电路为图1所示的升压电路。在图1所示的升压电路中,Q1和Q2为开关管,开关管Q1的驱动信号和开关管Q2的驱动信号通常按照如下方式设置:开关管Q1的驱动信号的占空比和开关管Q2的驱动信号的占空比相同,均为D(0<D<1);开关管Q1的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和开关管Q2的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相同,均为Tsw;开关管Q2的驱动信号与开关管Q1的驱动信号间的时延为Tsw/2。当占空比D取不同值时,升压电路中流过飞跨电容的电流也不同。比如,当D<0.5时,飞跨电容电流的数值的波形可如图3所示;当D=0.5时,飞跨电容电流的数值的波形可如图4所示。
根据第一驱动信号的占空比D(即第二驱动信号的占空比D)取不同值时飞跨电容电流值的数值大小可以得到图2所示的飞跨电容的电流有效值随占空比D变化的曲线。由图2可以看出,当D<0.5时,飞跨电容的电流有效值随着占空比的增加而增加;当D>0.5时,飞跨电容的电流有效值随着占空比的增加而减小;当D=0.5时,飞跨电容的电流有效值最大。
由于飞跨电容中存在寄生电阻,因而飞跨电容的电流有效值越大,飞跨电容中的寄生电阻发热越严重,飞跨电容的发热也越严重。飞跨电容发热严重会影响飞跨电容的使用寿命,进而影响升压电路的使用寿命,甚至影响升压电路所在的变流器的整机寿命。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升压电路的控制方法及装置,用以减小升压电路中飞跨电容的电流有效值,降低飞跨电容的发热程度,从而提高飞跨电容的使用寿命。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详细介绍。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升压电路的控制方法,如图5所示,该方法包括:
S501:配置升压电路中一个开关管的第一驱动信号和另一个开关管的第二驱动信号。
其中,第一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小于第二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第一驱动信号的占空比与第二驱动信号的占空比相同。
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信号和第二驱动信号为用于驱动升压电路中的开关管的脉冲信号。第一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可综合考虑升压电路的效率、电感的体积、飞跨电容的体积、开关管的最大开关频率等因素选取,比如第一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可选取为50kHz(kilohertz,千赫兹)或者100kHz。本发明实施例中,选定第一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的方法与现有技术中选定升压电路中的开关管Q1的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即升压电路中的开关管Q2的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的方法相同,即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第一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与现有技术中开关管Q1的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即开关管Q2的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相同。选定第一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后,可根据第一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小于第二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这一特征选取第二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
其中,在确定第一驱动信号的占空比(即第二驱动信号的占空比)D时,可以根据升压电路的输入电压Vin、输入电流Iin、输出电压Vo和输出电流Io确定,或者根据升压电路的输入电压Vin和输出电压Vo确定。比如,当升压电路工作在连续导通模式时,D=1-Vin/Vo。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限定第一驱动信号的占空比和第二驱动信号的占空比相同是为了实现升压电路中飞跨电容的充放电平衡。但是,在实际实现时,由于升压电路中各器件的离散性,以及升压电路中两个开关管的驱动信号(即第一驱动信号和第二驱动信号)的不对称性,需要微调第一驱动信号的占空比和/或第二驱动信号的占空比,使得第一驱动信号的占空比和第二驱动信号的占空比略有偏差,方可实现升压电路中飞跨电容的充放电平衡。下面的叙述中为了分析方便,均忽略了第一驱动信号的占空比微调量和/或第二驱动信号的占空比微调量,即设定第一驱动信号的占空比和第二驱动信号的占空比相同时升压电路可达到充放电平衡。上述微调第一驱动信号的占空比和/或第二驱动信号的占空比的方式是本领域的公知常识,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地,第一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小于第二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在具体实现时可以为:第二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为第一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的N倍,N为大于一的整数。
可选地,第二驱动信号与第一驱动信号间的时延大于或等于零,且小于第一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第二驱动信号与第一驱动信号间的时延”是指将第一驱动信号和第二驱动信号置于同一时间轴时,第二驱动信号出现第一个上升沿的时间与第一驱动信号出现第一个上升沿的时间的时间差。假设第一驱动信号出现第一个上升沿的时间为t1,第二驱动信号出现第一个上升沿的时间为t2,那么第二驱动信号与第一驱动信号间的时延为t2-t1。
S502:通过配置的第一驱动信号和第二驱动信号控制升压电路。
本发明实施例中,用于驱动升压电路中的一个开关管的第一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小于用于驱动升压电路中的另一个开关管的第二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与现有技术中升压电路中的两个开关管的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相同相比,增加了升压电路中的两个开关管同时处于导通状态的概率。由于两个开关管同时处于导通状态时流过飞跨电容的电流为零,因此,增加两个开关管同时处于导通状态的概率可减少飞跨电容中流过电流的概率,从而减小飞跨电容的电流有效值。综上,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配置第一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小于第二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减少了升压电路中飞跨电容流过电流的概率,从而减小了飞跨电容的电流有效值,进而降低了飞跨电容的发热程度,提高了飞跨电容的使用寿命。飞跨电容使用寿命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升压电路的使用寿命,进而提高升压电路所在变流器的整机寿命,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比如,当N=2、第二驱动信号的与第一驱动信号间的时延为第一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的一半时,升压电路中的飞跨电容的电流有效值随第一驱动信号的占空比D(即第二驱动信号的占空比D)变化的曲线可如图6所示。图6中,实线部分为采用现有技术提供的升压电路的控制方法时飞跨电容的电流有效值随占空比变化的曲线,虚线部分为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升压电路的控制方法时飞跨电容的电流有效值随占空比变化的曲线。由图6可以看出,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升压电路的控制方法后,飞跨电容的电流有效值得以减小,尤其是在D=0.5时,飞跨电容的电流有效值减小的幅度最大。
此外,第一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小于第二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即第二驱动信号的频率小于第一驱动信号的频率。由于第一驱动信号的频率与现有技术中升压电路中的开关管Q1的驱动信号的频率(即升压电路中的开关管Q2的驱动信号的频率)相同,因而,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升压电路的控制方法时,第二驱动信号的频率低于开关管Q1的驱动信号的频率(即开关管Q2的驱动信号的频率),即第二驱动信号所驱动的开关管的开关频率低于现有技术中开关管Q1的开关频率(即开关管Q2的开关频率),第二驱动信号所驱动的开关管的开关频率降低有利于降低该开关管的开关损耗,从而提高升压电路的效率。
本发明实施例中,配置的第一驱动信号用于驱动升压电路中的一个开关管,配置的第二驱动信号用于驱动升压电路中的另一个开关管。对于图1所示的升压电路来说,可以认为第一驱动信号驱动的开关管为Q1,第二驱动信号驱动的开关管为开关管Q2,也可以认为第一驱动信号驱动的开关管为Q2,第二驱动信号驱动的开关管为开关管Q1。即S502中,通过配置的第一驱动信号和第二驱动信号控制升压电路的方式有两种:
第一种
将第一驱动信号输出至升压电路中开关管Q1的基极,第一驱动信号用于控制开关管Q1导通或关断;将第二驱动信号输出至升压电路中开关管Q2的基极,第二驱动信号用于控制开关管Q2导通或关断。
第二种
将第一驱动信号输出至升压电路中开关管Q2的基极,第一驱动信号用于控制开关管Q2导通或关断;将第二驱动信号输出至升压电路中开关管Q1的基极,第二驱动信号用于控制开关管Q1导通或关断。
当第二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为第一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的N倍时,假设N=2,第一驱动信号的占空比和第二驱动信号的占空比均为0.4,第二驱动信号与第一驱动信号间的时延为第一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的一半。此时,若第一驱动信号用于驱动图1所示的升压电路中的开关管Q1,第二驱动信号用于驱动图1所示的升压电路中的开关管Q2,那么流过升压电路中电感的电流的数值(以下简称电感的电流数值)和流过飞跨电容的电流的数值(以下简称飞跨电容的电流数值)的波形可如图7所示(图7中,第一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用T1表示,第二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用T2表示);若第一驱动信号用于驱动图1所示的升压电路中的开关管Q2,第二驱动信号用于驱动图1所示的升压电路中的开关管Q1,那么电感的电流数值和飞跨电容的电流数值的波形可如图8所示(图8中,第一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用T1表示,第二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用T2表示)。
综上,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升压电路的控制方法,可以减小飞跨电容的电流有效值,降低飞跨电容的发热程度,提高飞跨电容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升压电路的控制装置,如图9所示,升压电路的控制装置900包括:
配置模块901,用于配置升压电路中一个开关管的第一驱动信号和另一个开关管的第二驱动信号;其中,第一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小于第二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第一驱动信号的占空比与第二驱动信号的占空比相同;
控制模块902,用于通过配置模块901配置的第一驱动信号和第二驱动信号控制升压电路。
可选地,第一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小于第二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具体为:第二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为第一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的N倍,N为大于一的整数。
可选地,第二驱动信号与第一驱动信号间的时延大于或等于零,且小于第一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升压电路的控制装置900可用于执行图5所示的升压电路的控制方法,升压电路的控制装置900中未详细解释和描述的实现方式可参考图5所示的升压电路的控制方法中的相关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对模块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个模块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集成在一个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
在具体实现时,升压电路的控制装置900的功能可通过执行软件程序实现,比如通过执行存储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精简指令集计算机(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RISC)、高级精简指令集计算机(Advanced RISCMachines,ARM)等微处理器中的软件程序实现。
基于以上实施例,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升压电路的控制装置,该升压电路的控制装置可用于执行图5对应的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以与图9所示的升压电路的控制装置900相同。
参见图10,升压电路的控制装置1000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1001、存储器1002和通信接口1003;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1001、所述存储器1002和所述通信接口1003均通过总线1004连接;
所述存储器1002,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
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1001,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1002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使得所述装置1000通过所述通信接口1003与其它装置进行数据交互来执行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升压电路的控制方法。
至少一个处理器1001,可以包括不同类型的处理器1001,或者包括相同类型的处理器1001;处理器1001可以是以下的任一种: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CPU)、ARM处理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简称FPGA)、专用处理器等具有计算处理能力的器件。一种可选实施方式,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1001还可以集成为众核处理器。
存储器1002可以是以下的任一种或任一种组合: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Memory,简称RAM)、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简称ROM)、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简称NVM)、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rives,简称SSD)、机械硬盘、磁盘、磁盘阵列等存储介质。
通信接口1003用于装置1000与其他装置(例如存储有在位的每个部件的额定功率的装置)进行数据交互。通信接口1003可以是以下的任一种或任一种组合:网络接口(例如以太网接口)、无线网卡等具有网络接入功能的器件。
该总线1004可以包括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10用一条粗线表示该总线。总线1004可以是以下的任一种或任一种组合:工业标准体系结构(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简称ISA)总线、外设组件互连标准(PeripheralComponent Interconnect,简称PCI)总线、扩展工业标准结构(Extended IndustryStandard Architecture,简称EISA)总线等有线数据传输的器件。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升压电路,该升压电路包括一个电感、两个开关管、两个二极管和一个飞跨电容。两个开关管中的一个开关管的第一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小于两个开关管中的另一个开关管的第二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第一驱动信号的占空比与第二驱动信号的占空比相同,第一驱动信号与第二驱动信号用于控制升压电路。
该升压电路的电路拓扑结构可以如图11所示。在图11所示的升压电路中,Vin为输入电压,电阻Ro两端的电压为输出电压,Cc为飞跨电容,Q1和Q2为开关管,D1和D2为二极管。其中,Q1可以是上述一个开关管,此时Q2为上述另一个开关管;或者,Q2可以是上述一个开关管,此时Q1为上述另一个开关管。
此外,图11所示的升压电路还可以参考图1所示的升压电路,在升压电路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加入滤波电容。
图11所示的升压电路可视为为采用图5所示方法进行控制的升压电路,图11所示的升压电路中未详尽描述的实现方式可参考图5所示的升压电路的控制方法中的相关描述。
本发明实施例中,用于驱动升压电路中的一个开关管的第一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小于用于驱动升压电路中的另一个开关管的第二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与现有技术中升压电路的两个开关管的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相同相比,增加了升压电路中的两个开关管同时处于导通状态的概率。由于两个开关管同时处于导通状态时流过飞跨电容的电流为零,因此,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配置第一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小于第二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减小了飞跨电容中流过电流的概率,从而减小飞跨电容的电流有效值。飞跨电容的电流有效值的减小可以降低飞跨电容的发热程度,从而提高飞跨电容的使用寿命。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实施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7)

1.一种升压电路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配置所述升压电路中一个开关管的第一驱动信号和另一个开关管的第二驱动信号;其中,所述第一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小于所述第二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所述第一驱动信号的占空比与所述第二驱动信号的占空比相同;
通过配置的所述第一驱动信号和所述第二驱动信号控制所述升压电路;
所述升压电路还包括一个飞跨电容、一个电感和两个二极管;
所述飞跨电容的一端连接至所述一个开关管的发射极,所述发射极连接至所述另一个开关管的集电极,所述一个开关管的集电极连接至所述电感的输出端,所述电感的输入端连接至所述升压电路的输入电压的正极,所述两个二极管中的一个二极管的正极连接至所述电感的输出端,所述一个二极管的负极连接至所述飞跨电容的另一端以及所述两个二极管中的另一个二极管的正极,所述另一个开关管的发射极连接至所述输入电压的负极,所述另一个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另一个开关管的发射极之间的电压为所述升压电路的输出电压;或者所述飞跨电容的一端连接至所述另一个开关管的发射极,所述发射极连接至所述一个开关管的集电极,所述另一个开关管的集电极连接至所述电感的输出端,所述电感的输入端连接至所述升压电路的输入电压的正极,所述两个二极管中的一个二极管的正极连接至所述电感的输出端,所述一个二极管的负极连接至所述飞跨电容的另一端以及所述两个二极管中的另一个二极管的正极,所述一个开关管的发射极连接至所述输入电压的负极,所述另一个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一个开关管的发射极之间的电压为所述升压电路的输出电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小于所述第二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具体为:
所述第二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为所述第一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的N倍,N为大于一的整数。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信号与所述第一驱动信号间的时延大于或等于零,且小于所述第一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
4.一种升压电路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配置模块,用于配置所述升压电路中一个开关管的第一驱动信号和另一个开关管的第二驱动信号;其中,所述第一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小于所述第二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所述第一驱动信号的占空比与所述第二驱动信号的占空比相同;
控制模块,用于通过所述配置模块配置的所述第一驱动信号和所述第二驱动信号控制所述升压电路;
所述升压电路还包括一个飞跨电容、一个电感和两个二极管;
所述飞跨电容的一端连接至所述一个开关管的发射极,所述发射极连接至所述另一个开关管的集电极,所述一个开关管的集电极连接至所述电感的输出端,所述电感的输入端连接至所述升压电路的输入电压的正极,所述两个二极管中的一个二极管的正极连接至所述电感的输出端,所述一个二极管的负极连接至所述飞跨电容的另一端以及所述两个二极管中的另一个二极管的正极,所述另一个开关管的发射极连接至所述输入电压的负极,所述另一个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另一个开关管的发射极之间的电压为所述升压电路的输出电压;或者所述飞跨电容的一端连接至所述另一个开关管的发射极,所述发射极连接至所述一个开关管的集电极,所述另一个开关管的集电极连接至所述电感的输出端,所述电感的输入端连接至所述升压电路的输入电压的正极,所述两个二极管中的一个二极管的正极连接至所述电感的输出端,所述一个二极管的负极连接至所述飞跨电容的另一端以及所述两个二极管中的另一个二极管的正极,所述一个开关管的发射极连接至所述输入电压的负极,所述另一个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一个开关管的发射极之间的电压为所述升压电路的输出电压。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小于所述第二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具体为:
所述第二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为所述第一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的N倍,N为大于一的整数。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信号与所述第一驱动信号间的时延大于或等于零,且小于所述第一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
7.一种升压电路,所述升压电路包括一个电感、两个开关管、两个二极管和一个飞跨电容,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开关管中的一个开关管的第一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小于所述两个开关管中的另一个开关管的第二驱动信号的信号周期,所述第一驱动信号的占空比与所述第二驱动信号的占空比相同,所述第一驱动信号与所述第二驱动信号用于控制所述升压电路;
所述飞跨电容的一端连接至所述一个开关管的发射极,所述发射极连接至所述另一个开关管的集电极,所述一个开关管的集电极连接至所述电感的输出端,所述电感的输入端连接至所述升压电路的输入电压的正极,所述两个二极管中的一个二极管的正极连接至所述电感的输出端,所述一个二极管的负极连接至所述飞跨电容的另一端以及所述两个二极管中的另一个二极管的正极,所述另一个开关管的发射极连接至所述输入电压的负极,所述另一个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另一个开关管的发射极之间的电压为所述升压电路的输出电压;或者所述飞跨电容的一端连接至所述另一个开关管的发射极,所述发射极连接至所述一个开关管的集电极,所述另一个开关管的集电极连接至所述电感的输出端,所述电感的输入端连接至所述升压电路的输入电压的正极,所述两个二极管中的一个二极管的正极连接至所述电感的输出端,所述一个二极管的负极连接至所述飞跨电容的另一端以及所述两个二极管中的另一个二极管的正极,所述一个开关管的发射极连接至所述输入电压的负极,所述另一个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一个开关管的发射极之间的电压为所述升压电路的输出电压。
CN201610948288.4A 2016-10-26 2016-10-26 一种升压电路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668522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948288.4A CN106685225B (zh) 2016-10-26 2016-10-26 一种升压电路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948288.4A CN106685225B (zh) 2016-10-26 2016-10-26 一种升压电路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685225A CN106685225A (zh) 2017-05-17
CN106685225B true CN106685225B (zh) 2019-04-19

Family

ID=588401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948288.4A Active CN106685225B (zh) 2016-10-26 2016-10-26 一种升压电路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68522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41473A (zh) * 2021-06-01 2021-10-22 广州金升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三电平Buck电路及飞跨电容的均压控制方法
CN116704961A (zh) * 2022-10-18 2023-09-05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降功耗硬件电路及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01538A (zh) * 2015-05-29 2015-09-09 重庆大学 三电平DC-DC buck变换器的二阶滑模控制器及飞跨电容电压平衡方法
WO2015150195A1 (de) * 2014-04-03 2015-10-08 Sma Solar Technology Ag Spread-spectrum amplituden modulation zur reduktion von störemissionen eines schaltwandlers
CN105450026A (zh) * 2015-12-30 2016-03-30 西安特锐德智能充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三电平Boost变换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150195A1 (de) * 2014-04-03 2015-10-08 Sma Solar Technology Ag Spread-spectrum amplituden modulation zur reduktion von störemissionen eines schaltwandlers
CN104901538A (zh) * 2015-05-29 2015-09-09 重庆大学 三电平DC-DC buck变换器的二阶滑模控制器及飞跨电容电压平衡方法
CN105450026A (zh) * 2015-12-30 2016-03-30 西安特锐德智能充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三电平Boost变换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685225A (zh) 2017-05-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00373B (zh) 自适应优化thd的高频crm升压型pfc变换器
CN102843025B (zh) 用于pfc电路的控制电路、控制方法及电源系统
CN109617148A (zh) 一种飞跨电容的充电方法及装置
CN107276443B (zh) 基于控制型软开关的改进式定频滞环电流控制方法和电路
CN104269943A (zh) 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频率跟踪装置及其频率跟踪方法
CN109428476B (zh) 一种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模拟控制装置
CN104578844B (zh) 一种开关电源电路
US9467048B2 (en) Voltage generator
CN109004830A (zh) 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效率优化电源控制方法
CN106685225B (zh) 一种升压电路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0890835B (zh) 功率因数校正pfc电路的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03617315A (zh) 一种基于有效占空比的移相全桥zvs变换器建模方法
CN105897088B (zh) 一种pwm斩波恒流控制的自动衰减控制电路
CN103414323B (zh) 减小电流控制型开关调节系统中开通时间的电路
CN103412181A (zh) 用于升压型功率因数校正的电感电流过零检测电路
CN106655835A (zh) 单电感两级式的拓扑结构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03466720U (zh) 减小电流控制型开关调节系统中开通时间的电路
CN104702108A (zh) 采用定频控制的临界连续升压变换器
CN103780118A (zh) 一种谐振直流环节三电平软开关逆变电路
CN203465347U (zh) 用于升压型功率因数校正的电感电流过零检测电路
CN204929306U (zh) 电磁加热控制系统的过压过零检测电路
CN108880309B (zh) 一种i型三电平并网变流器瞬时电流直接跟踪控制方法
CN103179755B (zh) 一种具有高功率因数的led线性恒流驱动控制器
CN103944382B (zh) 消除Buck型变换器电流死区的电流型控制方法
CN205265535U (zh) 一种高压直流电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320

Address after: 518043 No. 01, 39th floor, building a, antuoshan headquarters building, No. 33, antuoshan Sixth Road, Xiang'an community, Xiangmihu street, Futi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uawei Digital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15123 Building A3, Creative Industry Park, 328 Xinghu Street, Suzhou Industrial Park,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Huawei digital technology (Suzhou)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