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679118B - 一种温控方法、装置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温控方法、装置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679118B
CN106679118B CN201710060205.2A CN201710060205A CN106679118B CN 106679118 B CN106679118 B CN 106679118B CN 201710060205 A CN201710060205 A CN 201710060205A CN 106679118 B CN106679118 B CN 10667911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equipment
base station
temperature threshold
thresho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06020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679118A (zh
Inventor
段晓明
郭睿
李方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060205.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679118B/zh
Publication of CN1066791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791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6791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791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46Improving electric energy efficiency or sav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54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using one central controller connected to several sub-controll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F24F2110/12Temperature of the outside ai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tmospheric Sciences (AREA)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一种温控方法、装置及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实现按需给基站机房设备提供合理的室温环境和最大化地减少基站机房整体能耗的目标的问题。所述方法包括:管理设备获取基站机房的室内温度;在确定所述室内温度小于第一阈值时,所述管理设备调高用于控制制冷设备开启的第一温度阈值,和/或调高用于控制所述制冷设备关闭的第二温度阈值。

Description

一种温控方法、装置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温度控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温控方法、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基站机房内电源设备、发射设备、传输设备等都是较大的发热体,各种设备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热能必定会在基站内累积起来,而基站机房内的设备通常都有一个正常工作温度范围,比如基站(英文:Base Transceiver Station,简称:BTS)的正常工作温度范围为-5℃~45℃,为了维持设备正常工作,必须保持室内的工作环境温度在合理的范围内,因此需要借助制冷设备降低基站机房室内的温度。
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快速发展,基站机房的电费支出逐渐增大,根据统计,基站机房耗电主要是制冷设备的耗电。目前,基站机房中的制冷设备节能主要采用智能新风、高效空调、恒温电池柜+机房升温等温控技术。
在现在常用的基站机房温控技术中,首先确定一个用于控制制冷设备开启或关闭的温度阈值,当基站机房的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并且达到温度阈值时,控制器开启通风制冷设备抽取室外冷空气来降低基站机房的室内温度;当基站机房的室内温度低于室外温度,并且达到温度阈值时,控制器开启空调制冷设备来降低基站机房的室内温度;当基站机房的室内温度低于温度阈值时,控制器关闭空调或通风制冷设备。在现有技术中,基站机房温控系统一般被设计成封闭控制的系统,即控制空调/通风制冷设备开启和关闭的温度阈值在初始配置后不能灵活调整,如果要调整温度阈值,需要人工去现场才能落实。温度阈值一旦设定,基站机房温控系统只能根据室内温度和温度阈值的大小控制空调/通风制冷设备的开启或关闭,无法实现按需给基站机房设备提供合理的室温环境和最大化地减少基站机房整体能耗的目标。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温控方法、装置及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无法实现按需给基站机房设备提供合理的室温环境和最大化地减少基站机房整体能耗的目标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温控方法,包括:
管理设备获取基站机房的室内温度,并在确定所述室内温度小于第一阈值时,所述管理设备调高用于控制制冷设备开启的第一温度阈值,和/或调高用于控制所述制冷设备关闭的第二温度阈值。
其中,所述制冷设备部署在所述基站机房内,所述第一温度阈值大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
具体的,管理设备获取基站机房的室内温度时,一种方式可以是温控器通过室温传感器获取所述室内温度并将所述室内温度发送给管理设备,从而管理设备获取到所述室内温度。另一种方式可以是温控器通过室温传感器获取所述室内温度,管理设备主动到温控器中获取所述室内温度。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确定所述室内温度小于第一阈值时,所述管理设备调整用于控制制冷设备开启的第一温度阈值,和/或调整用于控制所述制冷设备关闭的第二温度阈值,相比于现有技术中,控制制冷设备开启和关闭的温度阈值在初始配置后不能灵活调整,如果要调整温度阈值,需要人工去现场才能落实的方式,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基于室内温度的变化情况进行自动调整,提高了温度阈值调整的灵活性高以及节能管理的精细度,实现了按需给基站机房设备提供合理的室温环境和最大化地减少基站机房整体能耗的目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管理设备获取基站的业务负载量,并在确定所述室内温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阈值且所述业务负载量小于第二阈值时,所述管理设备调高所述第一温度阈值,和/或调高所述第二温度阈值。
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所述室内温度以及基站业务负载量的变化对控制制冷设备开启的第一温度阈值以及控制制冷设备关闭的第二温度阈值进行自动调整,提高了温度阈值调整的灵活性高以及节能管理的精细度。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管理设备获取基站的业务负载量,包括:
所述管理设备在运营支撑系统OSS中获取所述基站的业务负载量。
或者,温控器向所述管理设备发送所述基站的功耗,所述管理设备接收温控器发送的所述基站的功耗并基于所述基站的功耗确定所述基站的业务负载量。
需要说明的,在管理设备与OSS可以兼容的情况下,管理设备在运营支撑系统OSS中获取所述基站的业务负载量。
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管理设备只能在可以兼容的OSS中获取基站的业务负载量,本申请实施例中管理设备不仅能够从可以兼容的OSS中获取基站的业务负载量,还可以在OSS与所述管理设备无法兼容时通过基站的功耗确定所述基站的业务负载量,解决了管理设备在获取基站的业务负载量时具有局限性的问题。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管理设备获取部署在所述基站机房内的多个设备中第一设备对应的高温上限值以及高温下限值。
其中,所述第一设备为所述多个设备中的任意一个设备,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高温上限值以及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高温下限值均基于所述第一设备正常工作时所承受的最高温度确定,且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高温上限值大于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高温下限值。
所述管理设备调高用于控制制冷设备开启的第一温度阈值,包括:
所述管理设备调高所述多个设备中的每个设备对应的高温上限值,并确定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为所述多个设备对应的、调高后的高温上限值中的最小值。
所述管理设备调高用于控制制冷设备关闭的第二温度阈值,包括:
所述管理设备调高所述多个设备中的每个设备对应的高温下限值,并确定所述第二温度阈值为所述多个设备对应的、调高后的高温下限值中的最小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管理设备在预设时间长度内确定所述每个设备的设备温度均高于其对应的高温下限值所持续的时长。
在所述时长占所述预设时间长度的比例大于时间阈值时,所述管理设备调低所述每个设备对应的高温上限值,并确定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为所述多个设备对应的、调低后的高温上限值中的最小值;和/或,在所述时长占所述预设时间长度的比例大于时间阈值时,所述管理设备调低所述每个设备对应的高温下限值,并确定所述第二温度阈值为所述多个设备对应的、调低后的高温下限值中的最小值。
可选的,在确定在所述预设时间长度内所述每个设备的设备温度均高于其对应的高温下限值所持续的时长,并在所述时长占所述预设时间长度的比例小于或等于所述时间阈值时,SPM调高每个设备对应的高温上限值,并确定第一温度阈值为每个设备对应的、调高后的高温上限值中的最小值;和/或调高每个设备对应的高温下限值,并确定第二温度阈值为每个设备对应的、调高后的高温下限值中的最小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管理设备将经过调整的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以及经过调整的所述第二温度阈值通过带内传输的方式发送给温控器,所述温控器通过带内传输的方式接收所述管理设备发送的经过调整的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以及经过调整的所述第二温度阈值;或者,
所述管理设备将经过调整的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以及经过调整的所述第二温度阈值通过带外有线或带外无线的传输方式发送给所述温控器,所述温控器通过带外传输的方式接收所述管理设备发送的经过调整的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以及经过调整的所述第二温度阈值。
本申请实施例中温控器可以通过带内传输方式以及带外传输方式与管理设备连接,相比于现有技术中温控器只能通过带外传输方式与管理设备连接,提高了基站机房传输资源的利用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管理设备从运营支撑系统OSS中获取所述基站的设备温度,并将所述基站的设备温度发送给温控器,所述温控器接收所述管理设备发送的所述基站的设备温度。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温控方法,包括:
温控器获取经过管理设备调整的第一温度阈值以及第二温度阈值,并获取基站机房的室内温度。然后所述温控器基于获取的所述第一温度阈值、所述第二温度阈值以及所述室内温度控制所述制冷设备开启或关闭。
其中,所述第一温度阈值用于控制部署在所述基站机房的制冷设备的开启,所述第二温度阈值用于控制所述制冷设备的关闭。
具体的,温控器获取经过管理设备调整的第一温度阈值以及第二温度阈值时,一种方式可以是管理设备将调整的第一温度阈值以及第二温度阈值发送给温控器,从而温控器获取到调整的第一温度阈值以及第二温度阈值。另一种方式可以温控器主动到管理设备中获取调整的第一温度阈值以及第二温度阈值。
另外,温控器通过室温传感器获取基站机房的室内温度。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温控器获取经过管理设备调整的第一温度阈值以及第二温度阈值,包括:
温控器在所述管理设备中获取经过调整的部署在所述基站机房内的多个设备中第一设备对应的高温上限值以及高温下限值。
其中,所述第一设备为所述多个设备中的任意一个设备,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高温上限值以及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高温下限值均基于所述第一设备正常工作时所承受的最高温度确定,且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高温上限值大于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高温下限值。
所述温控器确定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为所述多个设备对应的、经过调整的高温上限值中的最小值,并确定所述第二温度阈值为所述多个设备对应的、经过调整的高温下限值中的最小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温控器获取所述多个设备中每个设备的设备温度;
具体的,所述温控器通过所述多个设备中每个设备对应的温度传感器获取所述每个设备的设备温度。
所述温控器基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所述第二温度阈值以及所述室内温度控制所述制冷设备开启,包括:
所述温控器在确定满足如下条件之一时,控制所述制冷设备开启:
条件一:所述室内温度小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且至少一个设备的设备温度大于其对应的、经过调整的高温上限值。
条件二:所述室内温度小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且大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并且至少一个设备的设备温度大于其对应的、经过调整的高温下限值,以及所述每个设备的设备温度均小于或等于其对应的、经过调整的高温上限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温控器获取所述多个设备中每个设备的设备温度。
所述温控器基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所述第二温度阈值以及所述室内温度控制所述制冷设备关闭,包括:
所述温控器在确定满足如下条件之一时,控制所述制冷设备关闭:
条件一:所述室内温度小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并且所述每个设备的设备温度均小于或等于其对应的、经过调整的高温上限值。
条件二:所述室内温度小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且大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并且所述每个设备的设备温度均小于或等于其对应的、经过调整的高温下限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温控器基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所述第二温度阈值以及所述室内温度控制所述制冷设备开启,包括:
在确定所述室内温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时,所述温控器控制所述制冷设备开启;或者,
所述温控器基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所述第二温度阈值以及所述室内温度控制所述制冷设备关闭,包括:
在确定所述室内温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时,所述温控器控制所述制冷设备关闭。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温控器获取部署在所述基站机房内的多个设备中每个设备的设备温度,包括:
所述温控器在每个设备对应的温度传感器中获取所述每个设备的设备温度;或者,
所述温控器在除基站外的每个设备对应的温度传感器中获取所述除基站外的每个设备的设备温度,并且接收所述管理设备发送的基站的设备温度。
本申请实施例中温控器基于管理设备发送的调整后的第一温度阈值、管理设备发送的调整后的第二温度阈值以及所述室内温度控制所述制冷设备开启或关闭。并且由于设备的设备温度与设备的业务负载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因此设备的设备温度可以用于衡量设备的业务负载量,即设备的设备温度高表示设备的业务负载量高,设备的设备温度低表示设备的业务负载量低,本申请实施例还结合了每个设备的设备温度也就是每个设备的业务负载量确定制冷设备的工作状态。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预先设定温度阈值,温控器只能根据预设的温度阈值以及室内温度控制制冷设备开启或关闭的方式,本申请实施例中,温控器可以基于调整后的第一温度阈值以及第二温度阈值,结合室内温度以及每个设备的业务负载量控制制冷设备开启或关闭,实现了对基站机房的联动温控,实现了按需给基站机房设备提供合理的室温环境和最大化地减少基站机房整体能耗的目标。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管理设备,包括通信接口、存储器以及处理器。
所述通信接口,用于收发用以确定控制制冷设备开启或者关闭的数据。
存储器,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执行的程序代码;
处理器,用于基于所述通信接口接收到的数据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程序代码,以执行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设计所述的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管理设备,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基站机房的室内温度。
调整模块,用于在确定所述获取模块获取的所述室内温度小于第一阈值时,调高用于控制制冷设备开启的第一温度阈值,和/或调高用于控制所述制冷设备关闭的第二温度阈值;
其中,所述制冷设备部署在所述基站机房内,所述第一温度阈值大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获取模块,还用于获取基站的业务负载量;
所述调整模块,具体用于在确定所述获取模块获取的所述室内温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阈值且所述获取模块获取的所述业务负载量小于第二阈值时,调高所述第一温度阈值,和/或调高所述第二温度阈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获取模块,在获取基站的业务负载量时,具体用于:
在运营支撑系统OSS中获取所述基站的业务负载量;或者,
获取温控器发送的所述基站的功耗,并基于所述基站的功耗确定所述基站的业务负载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获取模块,还用于获取部署在所述基站机房内的多个设备中第一设备对应的高温上限值以及高温下限值;
其中,所述第一设备为所述多个设备中的任意一个设备,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高温上限值以及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高温下限值均基于所述第一设备正常工作时所承受的最高温度确定,且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高温上限值大于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高温下限值;
所述调整模块,在调高用于控制制冷设备开启的第一温度阈值时,具体用于:
调高所述多个设备中的每个设备对应的高温上限值,并确定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为所述多个设备对应的、调高后的高温上限值中的最小值;或者,
所述调整模块,在调高用于控制制冷设备关闭的第二温度阈值时,具体用于:
调高所述多个设备中的每个设备对应的高温下限值,并确定所述第二温度阈值为所述多个设备对应的、调高后的高温下限值中的最小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管理设备还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在预设时间长度内确定所述每个设备的设备温度均高于其对应的高温下限值所持续的时长;
所述调整模块,还用于在所述确定模块确定所述时长占所述预设时间长度的比例大于时间阈值时,调低所述每个设备对应的高温上限值,并确定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为所述多个设备对应的、调低后的高温上限值中的最小值;和/或,在所述确定模块确定所述时长占所述预设时间长度的比例大于时间阈值时,调低所述每个设备对应的高温下限值,并确定所述第二温度阈值为所述多个设备对应的、调低后的高温下限值中的最小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管理设备还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将经过所述调整模块调整的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以及经过所述调整模块调整的所述第二温度阈值通过带内传输的方式发送给温控器;或者,将经过所述调整模块调整的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以及经过所述调整模块调整的所述第二温度阈值通过带外有线或带外无线的传输方式发送给所述温控器。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获取模块,还用于从运营支撑系统OSS中获取所述基站的设备温度;
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将所述获取模块获取的所述基站的设备温度发送给温控器。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温控器,包括通信接口、存储器以及处理器。
所述通信接口,用于收发用以确定控制制冷设备开启或者关闭的数据。
存储器,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执行的程序代码;
处理器,用于基于所述通信接口接收到的数据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程序代码,以执行第二方面或者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设计所述的方法。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温控器,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经过管理设备调整的第一温度阈值以及第二温度阈值,并获取基站机房的室内温度;
控制模块,用于基于所述获取模块获取的所述第一温度阈值、所述第二温度阈值以及所述室内温度控制部署在所述基站机房的制冷设备开启或关闭;
其中,所述第一温度阈值用于控制所述制冷设备的开启,所述第二温度阈值用于控制所述制冷设备的关闭。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还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管理设备发送的经过调整的部署在所述基站机房内的多个设备中第一设备对应的高温上限值以及高温下限值;
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为所述接收模块接收的所述多个设备对应的、经过调整的高温上限值中的最小值,并确定所述第二温度阈值为所述接收模块接收的所述多个设备对应的、经过调整的高温下限值中的最小值;
其中,所述第一设备为所述多个设备中的任意一个设备,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高温上限值以及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高温下限值均基于所述第一设备正常工作时所承受的最高温度确定,且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高温上限值大于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高温下限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获取模块,还用于获取所述多个设备中每个设备的设备温度;
所述控制模块,具体用于:
在确定满足如下条件之一时,控制所述制冷设备开启:
条件一:所述室内温度小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且至少一个所述获取模块获取的设备的设备温度大于其对应的、经过调整的高温上限值;
条件二:所述室内温度小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且大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并且至少一个设备的设备温度大于其对应的、经过调整的高温下限值,以及所述每个设备的设备温度均小于或等于其对应的、经过调整的高温上限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获取模块,还用于获取所述多个设备中每个设备的设备温度;
所述控制模块,具体用于:
在确定满足如下条件之一时,控制所述制冷设备关闭:
条件一:所述室内温度小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并且所述每个设备的设备温度均小于或等于其对应的、经过调整的高温上限值;
条件二:所述室内温度小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且大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并且所述每个设备的设备温度均小于或等于其对应的、经过调整的高温下限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控制模块,具体用于:
在确定所述室内温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制冷设备开启;或者,
所述控制模块,在基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所述第二温度阈值以及所述室内温度控制所述制冷设备关闭时,具体用于:
在确定所述室内温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制冷设备关闭。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获取模块,具体用于:
在每个设备对应的温度传感器中获取所述每个设备的设备温度;或者,
在除基站外的每个设备对应的温度传感器中获取所述除基站外的每个设备的设备温度,并且接收所述管理设备发送的基站的设备温度。
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温控系统,包括:
第三方面或者第四方面或者第四方面的任意一种设计所述的管理设备。
第五方面或者第六方面或者第六方面的任意一种设计所述的温控器。
所述管理设备用于指示所述温控器控制所述制冷设备的开启或者关闭。
可选地,所述管理设备与所述温控器之间通过带内传输方式进行连接;或者所述管理设备与所述温控器之间通过带外有线方式、带外无线方式进行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系统还包括:
部署在所述基站机房内的多个设备中第一设备对应的温度传感器以及室温传感器;
其中,所述第一设备为所述多个设备中的任意一个设备,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第一设备的设备温度;
所述室温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基站机房的室内温度。
所述温控器,还用于将所述室温传感器检测的所述室内温度发送给所述管理设备;
所述管理设备,还用于接收所述温控器发送的所述室内温度。
第八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上述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设计提供的方法,或者执行第二方面或者第二方面的任一种设计所提供的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温控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温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温控方法的流程图;
图4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温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温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温控方法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控制制冷设备开启或关闭方法的流程图;
图7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温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7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温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温控方法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管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实现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温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实现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基站机房内设备的通常都有一个正常工作温度范围,为了维持设备正常工作,必须保持设备的设备温度在合理的范围内,例如,BTS的正常工作温度范围为-5℃~45℃,为了维持BTS正常工作,BTS的设备温度须保持在-5℃~45℃范围内。其中45℃是BTS正常工作时能承受的最高温度。
如图1所示,为目前基站机房所采用的温控系统的示意图。基站机房内一般包括基站等通信设备、室内温度传感器,控制器,配电箱,以及由空调、进风风机、排风风机组成的制冷设备。该系统用于温控的方案是:预先配置一个用于控制制冷设备开启和关闭的温度阈值,控制器根据所述温度阈值以及室内温度控制制冷设备开启和关闭。
当基站机房的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并且达到温度阈值时,控制器开启进风风机抽取室外冷空气,并开启排风风机疏散室内热空气,从而达到降低基站机房的室内温度的效果。当基站机房的室内温度低于室外温度,并且达到温度阈值时,控制器开启空调来降低基站机房的室内温度;当基站机房的室内温度低于温度阈值时,控制器关闭空调、进风风机、排风风机等构成的制冷设备。因此现有技术中温度阈值一旦设定,基站机房温控系统只能根据室内温度和温度阈值的大小控制制冷设备的开启或关闭,无法实现按需给基站机房设备提供合理的室温环境和最大化地减少基站机房整体能耗的目标。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温控方法、装置及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实现按需给基站机房设备提供合理的室温环境和最大化地减少基站机房整体能耗的目标的问题。其中,方法和装置是基于同一发明构思的,由于方法及装置解决问题的原理相似,因此装置与方法的实施可以相互参见,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为了使得本申请的实施例更容易被理解,下面,首先对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涉及的一些描述加以说明,这些说明不应视为对本申请所要求的保护范围的限定。
带内传输方式,表示SPM和STCU利用基站自身内部已有的传输通道进行数据传输。
带外传输方式,表示SPM和STCU不用基站的传输通道,而是采用一条不属于基站的传输网线或者通过不属于基站的无线通信网络进行数据传输。其中,通过一条不属于基站的传输网线进行数据传输的方式为带外有线方式,如互联网协议(英文:InternetProtocol,简称:IP)网络等;通过不属于基站的无线通信网络进行数据传输的方式为带外无线方式,如2G网络、3G网络、4G网络等。
基站的业务负载量,用于衡量基站处理的业务量。业务负载量的高低用来表征基站的工作状态,比如一般来说,业务负载量高表示基站当前的状态繁忙,业务负载量低表示基站当前的状态空闲。
设备对应的高温上限值,基于所述设备正常工作时所承受的最高温度确定,设备对应的高温上限值与其最高设备温度的差值通常为2-3℃,也可以为其它值,本申请实施例在这里不作具体限定。例如,BTS正常工作时所承受的最高设备温度为45℃,BTS对应的高温上限值可以确定为43℃、43.5℃、42.4℃等,BTS对应的高温上限值为也可以确定为其它值,如41℃、41.3℃、43.7℃等。
设备对应的高温下限值,基于所述设备正常工作时所承受的最高温度确定,设备对应的高温下限值与其最高设备温度的差值通常为4-5℃,也可以为其它值,本申请实施例在这里不作具体限定。例如,BTS正常作时所承受的最高设备温度为45℃,BTS对应的高温上限值可以确定为41℃、41.5℃、40.4℃等,BTS对应的高温上限值也可以确定为42℃、42.5℃、39℃、39.6℃等。
需要说明的是,设备对应的高温上限值一定大于其高温下限值。
联动,表示若干个相关联的事物,一个运动或变化时,其他的也跟着运动或变化。联动温控,表示SPM通过结合室内温度以及基站的业务负载量对用于控制制冷设备开启的第一温度阈值以及用于控制制冷设备关闭的第二温度阈值进行调整,STCU基于调整后的第一温度阈值以及第二温度阈值控制制冷设备开启或关闭。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涉及的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同时,应当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第一”、“第二”等词汇,仅用于区分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顺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案作具体说明。
参见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温控系统,该系统包括管理设备(英文:Site Peripheral Management,简称:SPM)以及温控器(英文:Site Temperature ControlUnit,简称:STCU)。其中,所述SPM与所述STCU之间通过带内传输方式进行连接,或者所述SPM与所述STCU之间通过带外有线方式、带外无线方式进行连接。所述系统还包括制冷设备。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SPM部署在基站机房外,所述STCU以及所述制冷设备部署在基站机房内。
所述SPM,用于确定控制所述制冷设备开启的第一温度阈值以及控制所述制冷设备关闭的第二温度阈值。所述第一温度阈值大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
所述STCU,用于基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以及所述第二温度阈值控制所述制冷设备的开启和关闭。
所述制冷设备,用于对所述STCU所在的基站机房进行温度控制。
需要说明的是,制冷设备可以为空调,也可以为通风装置,也可以为其他制冷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在这里不做具体限定。
可选的,所述系统还包括:部署在所述基站机房内的多个设备中第一设备对应的温度传感器以及室温传感器。其中,所述第一设备为所述多个设备中的任意一个设备。
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第一设备的设备温度。
所述室温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基站机房的室内温度。
需要说明的是,部署在所述基站机房内的多个设备包括但不仅限于:STCU、制冷设备、基站等通信设备以及电源设备等。
可选的,所述系统还包括部署在所述基站机房内的第一功耗传感器以及第二功耗传感器。其中,所述第一功耗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基站的功耗;所述第二功耗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制冷设备的功耗。
可选的,所述系统还包括运营支撑系统(英文:Operation support system,简称:OSS),其中,所述OSS与基站之间通过带内方式进行连接。
所述OSS,用于获取基站的业务负载量以及所述基站的设备温度,以便于所述SPM获取到所述基站的业务负载量以及所述基站的设备温度。
具体的,基站可以主动的将自身的业务负载量及设备温度上报给OSS中,然后SPM在OSS中获取所述基站的业务负载量以及所述基站的设备温度。在上报时,基站可以周期性的上报自身的业务负载量及设备温度。
图2中所示的部署在基站机房内的多个设备包括:STCU、制冷设备、基站、电源设备。图2所示的基站机房内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制冷设备的设备温度;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基站的设备温度;第三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STCU的设备温度;第四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电源设备的设备温度。基于图2提供的温控系统架构,如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温控方法,具体可以包括如下:
S301,SPM获取基站机房的室内温度。
S302,在确定所述室内温度小于第一阈值时,所述SPM调高用于控制制冷设备开启的第一温度阈值,和/或调高用于控制所述制冷设备关闭的第二温度阈值。
需要说明的是,SPM调高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以及所述第二温度阈值时,调高的数值可以为1℃,也可以为2℃,也可以为1.5℃,也可以为3.3℃,也可以为其他数值,本申请实施例在这里不做具体限定。
其中,所述制冷设备部署在所述基站机房内,所述第一温度阈值大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确定所述室内温度小于第一阈值时,所述SPM调整用于控制制冷设备开启的第一温度阈值,和/或调整用于控制所述制冷设备关闭的第二温度阈值,相比于现有技术中,控制制冷设备开启和关闭的温度阈值在初始配置后不能灵活调整,如果要调整温度阈值,需要人工去现场才能落实的方式,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基于室内温度的变化情况进行自动调整,提高了温度阈值调整的灵活性高以及节能管理的精细度,实现了按需给基站机房设备提供合理的室温环境和最大化地减少基站机房整体能耗的目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SPM可以基于基站机房的室内温度以及基站的业务负载量来调整制冷设备开启的第一温度阈值或者调整制冷设备关闭的第二温度阈值。
具体的,SPM在对第一温度阈值或者第二温度阈值调整之前,获取基站的业务负载量。从而SPM在确定所述室内温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阈值且所述业务负载量小于第二阈值时,调高所述第一温度阈值,和/或调高所述第二温度阈值。
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所述室内温度以及基站业务负载量的变化对控制制冷设备开启的第一温度阈值以及控制制冷设备关闭的第二温度阈值进行自动调整,提高了温度阈值调整的灵活性高以及节能管理的精细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SPM获取基站的业务负载量,可以但不仅限于通过如下任意一种方式实现:
第一种实现方式:所述SPM在OSS中获取所述基站的业务负载量。
第二种实现方式:所述SPM接收STCU发送的所述基站的功耗,并基于所述基站的功耗确定所述基站的业务负载量。
需要说明的是,基站的功耗同基站的业务负载量之间存在正相关特点,即基站的功耗随着基站的业务负载量的增加而升高,基站的功耗随着基站的业务负载量的减少而降低。因此,SPM在确定基站的业务负载量时,可以基于基站的功耗来确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当SPM与OSS无法兼容的情况下,SPM无法从OSS中获取基站的业务负载量时,SPM可以通过在STCU中获取基站的功耗从而确定基站的业务负载量,相比于现有技术中SPM与OSS无法兼容的情况下,则SPM无法获取基站的业务负载量,解决了SPM获取基站的业务负载量时具有局限性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以下结合具体应用场景,对温控系统对基站机房进行温控的过程进行具体详细描述。
场景一:
SPM通过从OSS中获取基站的业务负载量以及基站的设备温度,即SPM与OSS之间可以兼容。
在场景一的情况下,SPM与STCU之间可以通过带内方式传输数据也可以采用带外方式传输数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温控系统应用于场景一,如图4A所示,为SPM与STCU通过带内方式传输数据的情形下的系统架构示意图。图4A仅是一种示意图,并不对基站机房内包括的设备的数量、类型等进行具体限定。
所述温控系统包括SPM、STCU、OSS、基站控制器(英文:Base Station Controller,简称:BSC)/无线网络控制器(英文:Radio Network Controller,简称:RNC)/服务网关(英文:Serving GateWay,简称:SGW)、基站等通信设备、制冷设备。SPM与STCU通过BSC/RNC/SGW、以及基站进行数据传输。
所述温控系统中还可以包括第二功耗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第四温度传感器以及室温传感器。
其中,第二功耗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制冷设备的功耗;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制冷设备的设备温度;第四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电源设备的设备温度;室温传感器,用于检测基站机房的室内温度。
其中,基站等通信设备具体可以包括基带处理单元(英文:Base band Unit,简称:BBU)和射频处理单元(英文:Radio Remote Unit,简称:RRU)等。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温控系统应用于场景一,如图4B所示,为SPM与STCU通过带外方式传输数据的情形下的系统架构示意图。图4B仅是一种示意图,并不对基站机房内包括的设备的数量、类型等进行具体限定。
所述温控系统包括SPM、STCU、OSS、BSC/RNC/SGW、基站等通信设备、制冷设备。SPM与STCU之间通过2G/3G/4G/IP网络进行数据传输。所述温控系统中还可以包括第二功耗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第四温度传感器以及室温传感器。其中,第二功耗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制冷设备的功耗;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制冷设备的设备温度;第四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电源设备的设备温度;室温传感器,用于检测基站机房的室内温度。
其中,基站等通信设备具体可以包括BBU和RRU等。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温控方法应用于场景一,如图5所示,所述方法具体包括:
S501,基站将自身的业务负载量及设备温度通过BSC/RNC/SGW上报给OSS。
S502,STCU通过室温传感器获取基站机房的室内温度。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501和S502并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可以先执行S501再执行S502,也可以先执行S502再执行S501,也可以同时执行S501和S502,本申请实施例在这里不做具体限定。
S503,SPM从OSS中获取基站的业务负载量以及基站的设备温度。
S504,SPM在STCU中获取基站机房的室内温度。
具体的,在SPM与STCU通过带内方式传输数据的情形下,SPM通过BSC/RNC/SGW、以及基站内的传输通道在STCU中获取基站机房的室内温度;在SPM与STCU通过带外方式传输数据的情形下,SPM通过2G/3G/4G/IP网络从STCU中获取基站机房的室内温度。
需要说明的是,步骤S503、S504并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可以先执行S503再执行S504,也可以先执行S504再执行S503,也可以同时执行S503、S504,本申请实施例在这里不做具体限定。
S505,SPM判断室内温度是否小于第一阈值;若是,执行S507;若否,执行S506。
S506,SPM判断基站的业务负载量是否小于第二阈值;若是,执行S507;若否,执行S508。
S507,SPM调高第一温度阈值;和/或调高第二温度阈值。
需要说明的是,SPM调高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以及所述第二温度阈值时,调高的数值可以为1℃,也可以为2℃,也可以为1.5℃,也可以为3.3℃,也可以为其他数值,具体可以根据系统需要进行配置,本申请实施例在这里不做具体限定。
S508,STCU在SPM中获取调整后的第一温度阈值、第二温度阈值。
具体的,在SPM与STCU通过带内方式传输数据的情形下,STCU通过BSC/RNC/SGW、以及基站内的传输通道在SPM中获取调整后的第一温度阈值、第二温度阈值;在SPM与STCU通过带外方式传输数据的情形下,STCU通过2G/3G/4G/IP网络在SPM中获取调整后的第一温度阈值、第二温度阈值。
S509,STCU控制制冷设备开启或关闭。
可选地,SPM将第一能耗数据和第二能耗数据进行比较。SPM基于第一能耗数据和第二能耗数据进行比较的结果评估温控系统的节能效果。
其中,所述第一能耗数据为预设时间长度内温控系统采用联动温控对基站机房进行温控的能耗数据。所述第二能耗数据为预设时间长度内温控系统未采用联动温控,即控制制冷设备开启或关闭的温度阈值设置为固定值,对基站机房进行温控的能耗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能耗数据包括但不仅限于:基站的功耗、制冷设备的功耗等。所述预设时间长度可以为一天,也可以为一周,也可以为一个季度等等,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做具体限定。
一方面,第一温度阈值与第二温度阈值为预配置好的,另一方面,第一温度阈值以及第二温度阈值基于每个设备的高温上限值以及高温下限值来确定。
在第一温度阈值以及第二温度阈值基于每个设备的高温上限值以及高温下限值来确定的情况下,在步骤S507中,所述SPM调高用于控制制冷设备开启的第一温度阈值和/或调高用于控制制冷设备关闭的第二温度阈值时,具体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实现:
A1,SPM确定n个设备中每个设备对应的高温上限值以及高温下限值。
其中,所述n个设备均部署在所述基站机房内,所述n为部署在所述基站机房内的所有设备的总数。
A2,SPM调高所述n个设备中的每个设备对应的高温上限值,并确定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为所述n个设备对应的、调高后的高温上限值中的最小值;和/或,调高所述n个设备中的每个设备对应的高温下限值,并确定所述第二温度阈值为所述n个设备对应的、调高后的高温下限值中的最小值。
其中,所述n个设备经过调整的高温上限值分别为TH1,TH2……THn,所述n个设备经过调整的高温下限值分别为TL1,TL2……TLn。因此,所述第一温度阈值=min{TH1、TH2、……THn}。所述第二温度阈值=min{TL1、TL2、……TLn}。为了描述方便,后续描述时,第一温度阈值利用A表示,第二温度阈值利用B表示,室内温度通过T表示。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步骤S509中,STCU控制制冷设备开启或关闭时,可以仅仅通过第一温度阈值控制制冷设备开启,通过第二温度阈值控制制冷设备关闭,具体可以通过在满足T≥A时,STCU控制制冷设备开启;或在满足T≤B时,STCU控制制冷设备关闭。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步骤S509中,STCU控制制冷设备开启或关闭时,通过每个设备温度以及第一温度阈值、第二温度阈值来控制制冷设备开启或者关闭,具体可以参见图6所示:
S601,STCU获取所述n个设备中每个设备对应的、经过调整的高温上限值和所述n个设备中每个设备对应的、经过调整的高温下限值,以及基站的设备温度。并且获取除基站外的每个设备的设备温度。
具体的,当SPM与STCU通过带内传输方式进行连接时,SPM通过BSC/RNC/SGW以及基站内的传输通道在SPM中获取所述n个设备中每个设备对应的、经过调整的高温上限值和所述n个设备中每个设备对应的、经过调整的高温下限值,以及基站的设备温度。并且通过所述n个设备中除基站外的每个设备对应的温度传感器获取除基站外的每个设备的设备温度。
当SPM与STCU通过带外传输方式进行连接时,SPM通过2G/3G/4G/IP网络在SPM中获取所述n个设备中每个设备对应的、经过调整的高温上限值和所述n个设备中每个设备对应的、经过调整的高温下限值,以及基站的设备温度。并且通过所述n个设备中除基站外的每个设备对应的温度传感器获取除基站外的每个设备的设备温度。
S602,STCU判断是否满足T≥A;若是,执行S607;若否,执行S603。
其中,T表示室内温度,A为调整后的第一温度阈值,B为调整后的第二温度阈值。
S603,STCU判断是否满足{an}>{THn};若是,执行S607;若否,执行S604。
其中,所述n个设备的设备温度分别为a1,a2……an。{an}>{THn}表示n个设备中至少存在一个设备的设备温度大于其对应的高温上限值。
S604,STCU判断是否满足B<T<A;若是,执行S605;若否,执行S606。
S605,STCU判断是否满足{an}>{TLn};若是,执行S607;若否,执行S608。
需要说明的是,{an}>{TLn}表示n个设备中至少存在一个设备的设备温度大于其对应的高温下限值。
S606,STCU判断是否满足{an}>{THn};若是,执行S607;若否,执行S608。
S607,STCU控制制冷设备开启。
S608,STCU控制制冷设备关闭。
可选的,当步骤S509通过图6所示的方法实施例对应的方法实现时,SPM还可以监控每个设备的设备温度高于其对应的高温下限值的时长,从而确定是否需要再次调整每个设备对应的高温上限值或者高温下限值。
具体的,在确定在所述预设时间长度内所述每个设备的设备温度均高于其对应的高温下限值所持续的时长,并在所述时长占所述预设时间长度的比例小于或等于所述时间阈值时,SPM调高每个设备对应的高温上限值,并确定第一温度阈值为每个设备对应的、调高后的高温上限值中的最小值;和/或调高每个设备对应的高温下限值,并确定第二温度阈值为每个设备对应的、调高后的高温下限值中的最小值。
可选地,在确定在所述预设时间长度内所述每个设备的设备温度均高于其对应的高温下限值所持续的时长,并在所述时长占所述预设时间长度的比例大于时间阈值时,SPM调低每个设备对应的高温上限值,并确定第一温度阈值为每个设备对应的、调低后的高温上限值中的最小值;和/或调低每个设备对应的高温下限值,并确定第二温度阈值为每个设备对应的、调低后的高温下限值中的最小值。
需要说明的是,SPM调低所述每个设备对应的高温上限值以及高温下限值时,调低的数值可以为1℃,也可以2℃,也可以为1.3℃,也可以为2.7℃,也可以为其他数值,基于可以根据温控系统需要进行预先配置,本申请实施例在这里不做具体限定。
场景二:
SPM在STCU中获取所述基站的功耗并基于所述基站的功耗确定所述基站的业务负载量。
在场景二的情况下,SPM与STCU之间可以通过带内方式传输数据也可以采用带外方式传输数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温控系统应用于场景二,如图7A所示,为SPM与STCU通过带外方式传输数据的情形下的系统架构示意图。图7A仅是一种示意图,并不对基站机房内包括的设备的数量、类型等进行具体限定。
所述温控系统包括SPM、STCU、基站等通信设备、制冷设备。所述SPM以及STCU之间通过2G/3G/4G/IP网络传输数据。所述温控系统中还可以包括第一功耗传感器、第二功耗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第四温度传感器、室温传感器。
其中,第一功耗传感器,用于检测基站等通信设备的功耗;第二功耗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制冷设备的功耗;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制冷设备的设备温度;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基站等通信设备的设备温度;第四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电源设备的设备温度的;室温传感器,用于检测基站机房的室内温度。
其中,基站等通信设备具体可以包括BBU和RRU等。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温控系统应用于场景二,如图7B所示,为SPM与STCU通过带内方式传输数据的情形下的系统架构示意图。图7B仅是一种示意图,并不对基站机房内包括的设备的数量、类型等进行具体限定。所述温控系统包括SPM、STCU、基站等通信设备、制冷设备。SPM与STCU之间通过BSC/RNC/SGW、以及基站进行数据传输。所述温控系统中还可以包括第一功耗传感器、第二功耗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第四温度传感器、室温传感器。
其中,第一功耗传感器,用于检测基站等通信设备的功耗;第二功耗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制冷设备的功耗;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制冷设备的设备温度;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基站等通信设备的设备温度;第四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电源设备的设备温度的;室温传感器,用于检测基站机房的室内温度。
其中,基站等通信设备具体可以包括BBU和RRU等。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温控方法应用于场景二,如图8所示,所述方法具体包括:
S801,STCU通过室温传感器获取室内温度并通过第一功耗传感器获取基站的功耗。
S802,SPM在STCU中获取所述室内温度以及所述基站的功耗,并基于所述基站的功耗确定所述基站的业务负载量。
具体的,在SPM与STCU通过带内方式传输数据的情形下,SPM通过BSC/RNC/SGW、以及基站内的传输通道在STCU中获取所述室内温度以及所述基站的功耗;在SPM与STCU通过带外方式传输数据的情形下,在SPM通过2G/3G/4G/IP网络在STCU中获取所述室内温度以及所述基站的功耗。
另外,SPM在向STCU获取室内温度以及基站的功耗时,一种方式可以是STCU执行步骤S801之后,将室内温度以及基站的功耗通过BSC/RNC/SGW、以及基站内的传输通道发送给SPM,或者通过2G/3G/4G/IP网络发送给SPM,从而SPM获取到室内温度以及基站的功耗。另一种方式可以SPM主动到STCU中获取室内温度以及基站的功耗。
S803至S805,参见图5所示的步骤S505至步骤S507,本申请实施例在这里不再重复赘述。
S806,STCU在SPM中获取调整后的第一温度阈值、第二温度阈值。
具体的,在SPM与STCU通过带内方式传输数据的情形下,STCU通过BSC/RNC/SGW、以及基站内的传输通道在SPM中获取调整后的第一温度阈值、第二温度阈值;在SPM与STCU通过带外方式传输数据的情形下,STCU通过2G/3G/4G/IP网络在SPM中获取调整后的第一温度阈值、第二温度阈值。STCU在SPM中获取调整后的第一温度阈值、第二温度阈值时,可以是SPM在调整第一温度阈值以及第二温度阈值后,将调整后的第一温度阈值以及第二温度阈值发送给STCU,从而STCU获取到调整后的第一温度阈值以及第二温度阈值,还可以是STCU向SPM主动获取调整后的第一温度阈值以及第二温度阈值。
S807,STCU控制制冷设备开启或关闭。
在S807中,STCU控制制冷设备开启或者关闭的具体的方法可以参阅场景一对STCU控制制冷设备开启或者关闭的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在这里不再重复赘述。
可选地,SPM将第一能耗数据和第二能耗数据进行比较。SPM基于第一能耗数据和第二能耗数据进行比较的结果评估温控系统的节能效果。
其中,所述第一能耗数据为预设时间长度内温控系统采用联动温控对基站机房进行温控的能耗数据。所述第二能耗数据为预设时间长度内温控系统未采用联动温控,即采用现有技术中提供的温控方法对基站机房进行温控后的能耗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能耗数据包括但不仅限于:基站的功耗、制冷设备的功耗等。所述预设时间长度可以为一天,也可以为一周,也可以为一个季度等等,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做具体限定。
可选的,当步骤S807通过图6所示的方法实施例对应的方法实现时,SPM还可以监控每个设备的设备温度高于其对应的高温下限值的时长,从而确定是否需要再次调整每个设备对应的高温上限值或者高温下限值。
具体的,在确定在所述预设时间长度内所述每个设备的设备温度均高于其对应的高温下限值所持续的时长,并在所述时长占所述预设时间长度的比例小于或等于所述时间阈值时,SPM调高每个设备对应的高温上限值,并确定第一温度阈值为每个设备对应的、调高后的高温上限值中的最小值;和/或调高每个设备对应的高温下限值,并确定第二温度阈值为每个设备对应的、调高后的高温下限值中的最小值。
可选地,在确定在所述预设时间长度内所述每个设备的设备温度均高于其对应的高温下限值所持续的时长,并在所述时长占所述预设时间长度的比例大于时间阈值时,SPM调低每个设备对应的高温上限值,并确定第一温度阈值为每个设备对应的、调低后的高温上限值中的最小值;和/或调低每个设备对应的高温下限值,并确定第二温度阈值为每个设备对应的、调低后的高温下限值中的最小值。
需要说明的是,SPM调低所述每个设备对应的高温上限值以及高温下限值时,调低的数值可以为1℃,也可以2℃,也可以为1.3℃,也可以为2.7℃,也可以为其他数值,基于可以根据温控系统需要进行预先配置,本申请实施例在这里不做具体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基于室内温度以及基站业务负载量的变化对控制制冷设备开启的第一温度阈值以及控制制冷设备关闭的第二温度阈值进行自动调整,相比于现有技术中,控制制冷设备开启和关闭的温度阈值在初始配置后不能灵活调整,如果要调整温度阈值,需要人工去现场才能落实的方式,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基于室内温度的变化情况进行自动调整,提高了温度阈值调整的灵活性高以及节能管理的精细度,实现了按需给基站机房设备提供合理的室温环境和最大化地减少基站机房整体能耗的目标。
并且,本申请实施例中在SPM与OSS可以兼容时,SPM从OSS中获取所述基站的设备温度并发送给STCU,STCU接收SPM发送的所述基站的设备温度;在SPM与OSS无法兼容时,STCU通过温度传感器获取所述基站的设备温度,从而使得STCU不仅能够接收SPM从可以兼容的OSS中获取的基站的设备温度,还可以在OSS与所述SPM无法兼容时通过温度传感器获取所述基站的设备温度,解决了SPM获取基站的设备温度时具有局限性的问题。
并且,本申请实施例中STCU可以通过带内传输方式以及带外传输方式与SPM连接,相比于现有技术中STCU只能通过带外传输方式与SPM连接,提高了基站机房传输资源的利用率。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中STCU基于SPM发送的调整后的第一温度阈值、SPM发送的调整后的第二温度阈值以及所述室内温度控制所述制冷设备开启或关闭。并且由于设备的设备温度与设备的业务负载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因此设备的设备温度可以用于衡量设备的业务负载量,即设备的设备温度高表示设备的业务负载量高,设备的设备温度低表示设备的业务负载量低,本申请实施例还结合了每个设备的设备温度也就是每个设备的业务负载量确定制冷设备的工作状态。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预先设定温度阈值,温控器只能根据预设的温度阈值以及室内温度控制制冷设备开启或关闭的方式,本申请实施例中,STCU可以基于调整后的第一温度阈值以及第二温度阈值,结合室内温度以及每个设备的业务负载量控制制冷设备开启或关闭,实现了对基站机房的联动温控,实现了按需给基站机房设备提供合理的室温环境和最大化地减少基站机房整体能耗的目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管理设备90,该装置90的结构如图9所示,包括获取模块91和调整模块92,其中:
获取模块91,用于获取基站机房的室内温度。
调整模块92,用于在确定所述获取模块91获取的所述室内温度小于第一阈值时,调高用于控制制冷设备开启的第一温度阈值,和/或调高用于控制所述制冷设备关闭的第二温度阈值。
其中,所述制冷设备部署在所述基站机房内,所述第一温度阈值大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获取模块91,还用于获取基站的业务负载量。
所述调整模块92,具体用于在确定所述获取模块91获取的所述室内温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阈值且所述获取模块91获取的所述业务负载量小于第二阈值时,调高所述第一温度阈值,和/或调高所述第二温度阈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获取模块91,在获取基站的业务负载量时,具体用于:
在运营支撑系统OSS中获取所述基站的业务负载量;或者,
获取温控器发送的所述基站的功耗,并基于所述基站的功耗确定所述基站的业务负载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获取模块91,还用于获取部署在所述基站机房内的多个设备中第一设备对应的高温上限值以及高温下限值;
其中,所述第一设备为所述多个设备中的任意一个设备,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高温上限值以及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高温下限值均基于所述第一设备正常工作时所承受的最高温度确定,且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高温上限值大于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高温下限值。
所述调整模块92,在调高用于控制制冷设备开启的第一温度阈值时,具体用于:
调高所述多个设备中的每个设备对应的高温上限值,并确定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为所述多个设备对应的、调高后的高温上限值中的最小值;或者,
所述调整模块92,在调高用于控制制冷设备关闭的第二温度阈值时,具体用于:
调高所述多个设备中的每个设备对应的高温下限值,并确定所述第二温度阈值为所述多个设备对应的、调高后的高温下限值中的最小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管理设备还包括:
确定模块93,用于在预设时间长度内确定所述每个设备的设备温度均高于其对应的高温下限值所持续的时长。
所述调整模块92,还用于在所述确定模块93确定所述时长占所述预设时间长度的比例大于时间阈值时,调低所述每个设备对应的高温上限值,并确定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为所述多个设备对应的、调低后的高温上限值中的最小值;和/或,在所述确定模块93确定所述时长占所述预设时间长度的比例大于时间阈值时,调低所述每个设备对应的高温下限值,并确定所述第二温度阈值为所述多个设备对应的、调低后的高温下限值中的最小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管理设备还包括:
发送模块94,用于将经过所述调整模块92调整的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以及经过所述调整模块92调整的所述第二温度阈值通过带内传输的方式发送给温控器;或者,将经过所述调整模块92调整的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以及经过所述调整模块92调整的所述第二温度阈值通过带外有线或带外无线的传输方式发送给所述温控器。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获取模块91,还用于从运营支撑系统OSS中获取所述基站的设备温度。
所述发送模块94,还用于将所述获取模块91获取的所述基站的设备温度发送给温控器。
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模块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器中,也可以是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集成在一个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
其中,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时,如图10所示,可以包括通信接口1001,处理器1002以及存储器1003。获取模块91、调整模块92、确定模块93以及发送模块94对应的实体硬件可以是处理器1002。处理器1002,可以是一个中央处理单元(英文:centralprocessing unit,简称CPU),或者为数字处理单元等等。处理器1002通过通信接口1001收发数据。存储器1003,用于存储处理器1002执行的程序。
本申请实施例中不限定上述通信接口1001、处理器1002以及存储器1003之间的具体连接介质。本申请实施例在图10中以存储器1003、处理器1002以及通信接口1001之间通过总线1004连接,总线在图10中以粗线表示,其它部件之间的连接方式,仅是进行示意性说明,并不引以为限。所述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10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存储器1003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英文:volatile memory),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英文:random-access memory,缩写:RAM);存储器1003也可以是非易失性存储器(英文:non-volatile memory),例如只读存储器(英文:read-only memory,缩写:ROM),快闪存储器(英文:flash memory),硬盘(英文:hard disk drive,缩写:HDD)或固态硬盘(英文:solid-state drive,缩写:SSD)、或者存储器1003是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存储器1003可以是上述存储器的组合。
处理器1002用于执行存储器1003存储的程序代码,具体用于执行上述图3、图5、图6以及图8对应的实施例所述的方法中由SPM执行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温控器110,该装置110的结构如图11所示,包括获取模块111和控制模块112,其中:
获取模块111,用于获取经过管理设备调整的第一温度阈值以及第二温度阈值,并获取基站机房的室内温度。
控制模块112,用于基于所述获取模块111获取的所述第一温度阈值、所述第二温度阈值以及所述室内温度控制所述制冷设备开启或关闭。
其中,所述第一温度阈值用于控制部署在所述基站机房的制冷设备的开启,所述第二温度阈值用于控制所述制冷设备的关闭。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还包括:
接收模块113,用于接收所述管理设备发送的经过调整的部署在所述基站机房内的多个设备中第一设备对应的高温上限值以及高温下限值;
确定模块114,用于确定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为所述接收模块113接收的所述多个设备对应的、经过调整的高温上限值中的最小值,并确定所述第二温度阈值为所述接收模块113接收的所述多个设备对应的、经过调整的高温下限值中的最小值。
其中,所述第一设备为所述多个设备中的任意一个设备,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高温上限值以及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高温下限值均基于所述第一设备正常工作时所承受的最高温度确定,且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高温上限值大于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高温下限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获取模块111,还用于获取所述多个设备中每个设备的设备温度;
所述控制模块112,具体用于:
在确定满足如下条件之一时,控制所述制冷设备开启:
条件一:所述室内温度小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且至少一个所述获取模块111获取的设备温度大于其对应的、经过调整的高温上限值。
条件二:所述室内温度小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且大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并且至少一个设备的设备温度大于其对应的、经过调整的高温下限值,以及所述每个设备的设备温度均小于或等于其对应的、经过调整的高温上限值。
其中,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以及所述第二温度阈值由获取模块111所获取,或由确定模块114所确定。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获取模块111,还用于获取所述多个设备中每个设备的设备温度。
所述控制模块112,具体用于:
在确定满足如下条件之一时,控制所述制冷设备关闭:
条件一:所述室内温度小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并且所述每个设备的设备温度均小于或等于其对应的、经过调整的高温上限值。
条件二:所述室内温度小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且大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并且所述每个设备的设备温度均小于或等于其对应的、经过调整的高温下限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控制模块112,具体用于:
在确定所述室内温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制冷设备开启;或者,
所述控制模块112,在基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所述第二温度阈值以及所述室内温度控制所述制冷设备关闭时,具体用于:
在确定所述室内温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制冷设备关闭。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获取模块111,具体用于:
在每个设备对应的温度传感器中获取所述每个设备的设备温度;或者,
在除基站外的每个设备对应的温度传感器中获取所述除基站外的每个设备的设备温度,并且接收所述管理设备发送的基站的设备温度。
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模块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器中,也可以是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集成在一个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
其中,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时,如图12所示,可以包括通信接口1201,处理器1202以及存储器1203。获取模块111、控制模块112、接收模块113以及确定模块114对应的实体硬件可以是处理器1202。处理器1202,可以是一个中央处理单元(英文: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CPU),或者为数字处理单元等等。处理器1202通过通信接口1201收发数据。存储器1203,用于存储处理器1202执行的程序。
本申请实施例中不限定上述通信接口1201、处理器1202以及存储器1203之间的具体连接介质。本申请实施例在图12中以存储器1203、处理器1202以及通信接口1201之间通过总线1204连接,总线在图12中以粗线表示,其它部件之间的连接方式,仅是进行示意性说明,并不引以为限。所述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12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存储器1203可以是volatile memory,例如RAM;存储器1203也可以是non-volatile memory,例如ROM,flash memory,HDD或SSD、或者存储器1203是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存储器1203可以是上述存储器的组合。
处理器1202用于执行存储器1203存储的程序代码,具体用于执行上述图3、图5、图6以及图8对应的实施例所述的方法中由STCU执行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基于室内温度以及基站业务负载量的变化对控制制冷设备开启的第一温度阈值以及控制制冷设备关闭的第二温度阈值进行自动调整,相比于现有技术中,控制制冷设备开启和关闭的温度阈值在初始配置后不能灵活调整,如果要调整温度阈值,需要人工去现场才能落实的方式,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基于室内温度的变化情况进行自动调整,提高了温度阈值调整的灵活性高以及节能管理的精细度,实现了按需给基站机房设备提供合理的室温环境和最大化地减少基站机房整体能耗的目标。
并且,本申请实施例中在SPM与OSS可以兼容时,SPM从OSS中获取所述基站的设备温度并发送给STCU,STCU接收SPM发送的所述基站的设备温度;在SPM与OSS无法兼容时,STCU通过温度传感器获取所述基站的设备温度,从而使得STCU不仅能够接收SPM从可以兼容的OSS中获取的基站的设备温度,还可以在OSS与所述SPM无法兼容时通过温度传感器获取所述基站的设备温度,解决了SPM获取基站的设备温度时具有局限性的问题。
并且,本申请实施例中STCU可以通过带内传输方式以及带外传输方式与SPM连接,相比于现有技术中STCU只能通过带外传输方式与SPM连接,提高了基站机房传输资源的利用率。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中STCU基于SPM发送的调整后的第一温度阈值、SPM发送的调整后的第二温度阈值以及所述室内温度控制所述制冷设备开启或关闭。并且由于设备的设备温度与设备的业务负载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因此设备的设备温度可以用于衡量设备的业务负载量,即设备的设备温度高表示设备的业务负载量高,设备的设备温度低表示设备的业务负载量低,本申请实施例还结合了每个设备的设备温度也就是每个设备的业务负载量确定制冷设备的工作状态。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预先设定温度阈值,温控器只能根据预设的温度阈值以及室内温度控制制冷设备开启或关闭的方式,本申请实施例中,STCU可以基于调整后的第一温度阈值以及第二温度阈值,结合室内温度以及每个设备的业务负载量控制制冷设备开启或关闭,实现了对基站机房的联动温控,实现了按需给基站机房设备提供合理的室温环境和最大化地减少基站机房整体能耗的目标。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28)

1.一种温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管理设备获取基站机房的室内温度;
在确定所述室内温度小于第一阈值时,所述管理设备调高第一温度阈值和/或调高第二温度阈值,所述第一温度阈值用于指示根据所述基站机房的室内温度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的比较结果控制制冷设备的开启,所述第二温度阈值用于指示根据所述基站机房的室内温度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的比较结果,控制所述制冷设备的关闭;
其中,所述制冷设备部署在所述基站机房内,所述第一温度阈值大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管理设备获取基站的业务负载量;
在确定所述室内温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阈值且所述业务负载量小于第二阈值时,所述管理设备调高所述第一温度阈值,和/或调高所述第二温度阈值。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理设备获取基站的业务负载量,包括:
所述管理设备在运营支撑系统OSS中获取所述基站的业务负载量;或者,
所述管理设备获取温控器发送的所述基站的功耗,并基于所述基站的功耗确定所述基站的业务负载量。
4.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管理设备获取部署在所述基站机房内的多个设备中第一设备对应的高温上限值以及高温下限值;
其中,所述第一设备为所述多个设备中的任意一个设备,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高温上限值以及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高温下限值均基于所述第一设备正常工作时所承受的最高温度确定,且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高温上限值大于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高温下限值;
所述管理设备调高用于控制制冷设备开启的第一温度阈值,包括:
所述管理设备调高所述多个设备中的每个设备对应的高温上限值,并确定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为所述多个设备对应的、调高后的高温上限值中的最小值;
所述管理设备调高用于控制制冷设备关闭的第二温度阈值,包括:
所述管理设备调高所述多个设备中的每个设备对应的高温下限值,并确定所述第二温度阈值为所述多个设备对应的、调高后的高温下限值中的最小值。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管理设备在预设时间长度内确定所述每个设备的设备温度均高于其对应的高温下限值所持续的时长;
在所述时长占所述预设时间长度的比例大于时间阈值时,所述管理设备调低所述每个设备对应的高温上限值,并确定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为所述多个设备对应的、调低后的高温上限值中的最小值;和/或,在所述时长占所述预设时间长度的比例大于时间阈值时,所述管理设备调低所述每个设备对应的高温下限值,并确定所述第二温度阈值为所述多个设备对应的、调低后的高温下限值中的最小值。
6.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管理设备将经过调整的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以及经过调整的所述第二温度阈值通过带内传输的方式发送给温控器;或者,
所述管理设备将经过调整的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以及经过调整的所述第二温度阈值通过带外有线或带外无线的传输方式发送给所述温控器。
7.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管理设备从运营支撑系统OSS中获取所述基站的设备温度,并将所述基站的设备温度发送给温控器。
8.一种温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温控器获取经过管理设备调整的第一温度阈值以及第二温度阈值,并获取基站机房的室内温度;
其中,所述第一温度阈值用于控制部署在所述基站机房的制冷设备的开启,所述第二温度阈值用于控制所述制冷设备的关闭;
所述温控器基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所述第二温度阈值以及所述室内温度控制所述制冷设备开启或关闭;
所述温控器获取经过管理设备调整的第一温度阈值以及第二温度阈值,包括:
温控器接收所述管理设备发送的经过调整的部署在所述基站机房内的多个设备中第一设备对应的高温上限值以及高温下限值;
其中,所述第一设备为所述多个设备中的任意一个设备,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高温上限值以及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高温下限值均基于所述第一设备正常工作时所承受的最高温度确定,且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高温上限值大于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高温下限值;
所述温控器确定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为所述多个设备对应的、经过调整的高温上限值中的最小值,并确定所述第二温度阈值为所述多个设备对应的、经过调整的高温下限值中的最小值。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温控器获取所述多个设备中每个设备的设备温度;
所述温控器基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所述第二温度阈值以及所述室内温度控制所述制冷设备开启,包括:
所述温控器在确定满足如下条件之一时,控制所述制冷设备开启:
条件一:所述室内温度小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且至少一个设备的设备温度大于其对应的、经过调整的高温上限值;
条件二:所述室内温度小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且大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并且至少一个设备的设备温度大于其对应的、经过调整的高温下限值,以及所述每个设备的设备温度均小于或等于其对应的、经过调整的高温上限值。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温控器获取所述多个设备中每个设备的设备温度;
所述温控器基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所述第二温度阈值以及所述室内温度控制所述制冷设备开启或关闭,包括:
所述温控器在确定满足如下条件之一时,控制所述制冷设备关闭:
条件一:所述室内温度小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并且所述每个设备的设备温度均小于或等于其对应的、经过调整的高温上限值;
条件二:所述室内温度小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且大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并且所述每个设备的设备温度均小于或等于其对应的、经过调整的高温下限值。
11.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器基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所述第二温度阈值以及所述室内温度控制所述制冷设备开启,包括:
在确定所述室内温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时,所述温控器控制所述制冷设备开启;或者,
所述温控器基于所述室内温度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所述第二温度阈值的比较结果控制所述制冷设备关闭,包括:
在确定所述室内温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时,所述温控器控制所述制冷设备关闭。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器获取部署在所述基站机房内的多个设备中每个设备的设备温度,包括:
所述温控器在每个设备对应的温度传感器中获取所述每个设备的设备温度;或者,
所述温控器在除基站外的每个设备对应的温度传感器中获取所述除基站外的每个设备的设备温度,并且接收所述管理设备发送的基站的设备温度。
13.一种管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通信接口、存储器以及处理器;
所述通信接口,用于收发用以确定控制制冷设备开启或者关闭的数据;
存储器,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执行的程序;
处理器,用于基于所述通信接口接收到的数据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程序,以执行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4.一种管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基站机房的室内温度;
调整模块,用于在确定所述获取模块获取的所述室内温度小于第一阈值时,调高用于第一温度阈值和/或调高第二温度阈值,所述第一温度阈值用于指示根据所述基站机房的室内温度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的比较结果控制制冷设备的开启,所述第二温度阈值用于指示根据所述基站机房的室内温度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的比较结果,控制所述制冷设备的关闭;
其中,所述制冷设备部署在所述基站机房内,所述第一温度阈值大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管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模块,还用于获取基站的业务负载量;
所述调整模块,具体用于在确定所述获取模块获取的所述室内温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阈值且所述获取模块获取的所述业务负载量小于第二阈值时,调高所述第一温度阈值,和/或调高所述第二温度阈值。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管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模块,在获取基站的业务负载量时,具体用于:
在运营支撑系统OSS中获取所述基站的业务负载量;或者,
获取温控器发送的所述基站的功耗,并基于所述基站的功耗确定所述基站的业务负载量。
17.如权利要求14至16任一项所述的管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模块,还用于获取部署在所述基站机房内的多个设备中第一设备对应的高温上限值以及高温下限值;
其中,所述第一设备为所述多个设备中的任意一个设备,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高温上限值以及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高温下限值均基于所述第一设备正常工作时所承受的最高温度确定,且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高温上限值大于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高温下限值;
所述调整模块,在调高用于控制制冷设备开启的第一温度阈值时,具体用于:
调高所述多个设备中的每个设备对应的高温上限值,并确定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为所述多个设备对应的、调高后的高温上限值中的最小值;或者,
所述调整模块,在调高用于控制制冷设备关闭的第二温度阈值时,具体用于:
调高所述多个设备中的每个设备对应的高温下限值,并确定所述第二温度阈值为所述多个设备对应的、调高后的高温下限值中的最小值。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管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理设备还包括:
确定模块,用于在预设时间长度内确定所述每个设备的设备温度均高于其对应的高温下限值所持续的时长;
所述调整模块,还用于在所述确定模块确定所述时长占所述预设时间长度的比例大于时间阈值时,调低所述每个设备对应的高温上限值,并确定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为所述多个设备对应的、调低后的高温上限值中的最小值;和/或,在所述确定模块确定所述时长占所述预设时间长度的比例大于时间阈值时,调低所述每个设备对应的高温下限值,并确定所述第二温度阈值为所述多个设备对应的、调低后的高温下限值中的最小值。
19.如权利要求14至16任一项所述的管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理设备还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将经过所述调整模块调整的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以及经过所述调整模块调整的所述第二温度阈值通过带内传输的方式发送给温控器;或者,将经过所述调整模块调整的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以及经过所述调整模块调整的所述第二温度阈值通过带外有线或带外无线的传输方式发送给所述温控器。
20.如权利要求14至16任一项所述的管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模块,还用于从运营支撑系统OSS中获取所述基站的设备温度;
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将所述获取模块获取的所述基站的设备温度发送给温控器。
21.一种温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通信接口、存储器以及处理器;
通信接口,用于收发用以确定控制制冷设备开启或者关闭的数据;
存储器,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所需执行的程序;
处理器,用于基于所述通信接口接收到的数据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程序,以执行权利要求8至12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2.一种温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经过管理设备调整的第一温度阈值以及第二温度阈值,并获取基站机房的室内温度;
控制模块,用于基于所述获取模块获取的所述第一温度阈值、所述第二温度阈值以及所述室内温度控制部署在所述基站机房的制冷设备开启或关闭;
其中,所述第一温度阈值用于控制所述制冷设备的开启,所述第二温度阈值用于控制所述制冷设备的关闭;
所述温控器还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管理设备发送的经过调整的部署在所述基站机房内的多个设备中第一设备对应的高温上限值以及高温下限值;
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为所述接收模块接收的所述多个设备对应的、经过调整的高温上限值中的最小值,并确定所述第二温度阈值为所述接收模块接收的所述多个设备对应的、经过调整的高温下限值中的最小值;
其中,所述第一设备为所述多个设备中的任意一个设备,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高温上限值以及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高温下限值均基于所述第一设备正常工作时所承受的最高温度确定,且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高温上限值大于所述第一设备对应的高温下限值。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温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模块,还用于获取所述多个设备中每个设备的设备温度;
所述控制模块,具体用于:
在确定满足如下条件之一时,控制所述制冷设备开启:
条件一:所述室内温度小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且至少一个所述获取模块获取的设备的设备温度大于其对应的、经过调整的高温上限值;
条件二:所述室内温度小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且大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并且至少一个设备的设备温度大于其对应的、经过调整的高温下限值,以及所述每个设备的设备温度均小于或等于其对应的、经过调整的高温上限值。
24.如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温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模块,还用于获取所述多个设备中每个设备的设备温度;
所述控制模块,具体用于:
在确定满足如下条件之一时,控制所述制冷设备关闭:
条件一:所述室内温度小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并且所述每个设备的设备温度均小于或等于其对应的、经过调整的高温上限值;
条件二:所述室内温度小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且大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并且所述每个设备的设备温度均小于或等于其对应的、经过调整的高温下限值。
25.如权利要求22或23任一项所述的温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具体用于:
在确定所述室内温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制冷设备开启;或者,
所述控制模块,在基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所述第二温度阈值以及所述室内温度控制所述制冷设备关闭时,具体用于:
在确定所述室内温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所述制冷设备关闭。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温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模块,具体用于:
在每个设备对应的温度传感器中获取所述每个设备的设备温度;或者,
在除基站外的每个设备对应的温度传感器中获取所述除基站外的每个设备的设备温度,并且接收所述管理设备发送的基站的设备温度。
27.一种温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3至20任一项所述的管理设备、如权利要求21至26任一项所述的温控器以及制冷设备;
所述管理设备用于指示所述温控器控制所述制冷设备的开启或者关闭。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
部署在基站机房内的温度传感器以及室温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基站机房的室内温度;
所述温控器,还用于将所述温度传感器以及室温传感器检测的所述室内温度发送给所述管理设备。
CN201710060205.2A 2017-01-24 2017-01-24 一种温控方法、装置及系统 Active CN10667911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060205.2A CN106679118B (zh) 2017-01-24 2017-01-24 一种温控方法、装置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060205.2A CN106679118B (zh) 2017-01-24 2017-01-24 一种温控方法、装置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679118A CN106679118A (zh) 2017-05-17
CN106679118B true CN106679118B (zh) 2020-01-21

Family

ID=588602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060205.2A Active CN106679118B (zh) 2017-01-24 2017-01-24 一种温控方法、装置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67911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23821B (zh) * 2020-05-09 2022-12-06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调节空调温度的方法和调温装置
CN116088607B (zh) * 2023-01-17 2023-10-13 上海艾临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面向储能装置的控温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61549A (ja) * 1995-03-27 1996-10-11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機
CN102829528A (zh) * 2012-09-14 2012-12-19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通信机房的温度控制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2980274A (zh) * 2012-12-18 2013-03-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精密空调系统风机控制方法、装置及精密空调系统
CN104930645A (zh) * 2015-05-29 2015-09-2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用于控制空调除霜的方法以及空调
CN106152422A (zh) * 2016-08-19 2016-11-23 杉实环境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交互式通信机房节能型电能计量装置及方法
JP6233744B2 (ja) * 2013-11-13 2017-11-2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環境制御装置および環境制御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61549A (ja) * 1995-03-27 1996-10-11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機
CN102829528A (zh) * 2012-09-14 2012-12-19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通信机房的温度控制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2980274A (zh) * 2012-12-18 2013-03-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精密空调系统风机控制方法、装置及精密空调系统
JP6233744B2 (ja) * 2013-11-13 2017-11-2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環境制御装置および環境制御システム
CN104930645A (zh) * 2015-05-29 2015-09-2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用于控制空调除霜的方法以及空调
CN106152422A (zh) * 2016-08-19 2016-11-23 杉实环境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交互式通信机房节能型电能计量装置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679118A (zh) 2017-05-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371168B1 (en)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for power saving
KR101503042B1 (ko) 부하 분산 방법, 이를 수행하는 펨토 기지국 및 펨토 기지국 관리 시스템
EP2606684B1 (en) Apparatus, method and system for managing data transmission
CN103068019B (zh) 一种无线局域网络节能的方法及装置
CN106679118B (zh) 一种温控方法、装置及系统
KR20110119578A (ko) 소형 기지국 및 그의 상향링크 전력제어 방법
KR101643130B1 (ko) 셀 자원의 효율적 사용을 위한 스몰셀의 커버리지 조절 방법
CN102026357A (zh) 基站的功率控制方法和设备
WO2017000104A1 (zh) 一种站点设备的节能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7514709A (zh) 多联机空调器系统、控制方法、室外机和存储介质
WO2022237345A1 (zh) 用于空调控制的方法、装置和空调
US20160356520A1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Energy Management Method Of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N105705879A (zh) 基于操作状态和通信控制资源的使用
CN105554825B (zh) 一种HetNet系统中DRX状态下的小区选择方法和装置
CN104932399A (zh) 洁净实验室远程监控系统
CN106550414B (zh) 一种负载均衡方法及装置
CN113179531A (zh) 一种基于5g切片的终端工作时长预测、优化方法及系统
CN109469961B (zh) 一种空调智能控制系统
CN104566798A (zh) 空调器散热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02238591A (zh) 一种无线网络实现节能的方法及系统
CN107925961B (zh) 无线通信中调整功率的方法和无线接入点
CN203347293U (zh) 节能型基站
WO2018159794A1 (ja) 無線基地局
CN103335375B (zh) 区间温度控制节能装置及其空调
CN107120795B (zh) 空调控制方法、系统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108

Address after: 518043 No. 01, 39th floor, building a, antuoshan headquarters building, No. 33, antuoshan Sixth Road, Xiang'an community, Xiangmihu street, Futi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uawei Digital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129 Bantian HUAWEI headquarters office building, Longgang District, Guangdong, Shenzhen

Patentee before: 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