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605109A - 喷射器式制冷循环 - Google Patents

喷射器式制冷循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605109A
CN106605109A CN201580045716.6A CN201580045716A CN106605109A CN 106605109 A CN106605109 A CN 106605109A CN 201580045716 A CN201580045716 A CN 201580045716A CN 106605109 A CN106605109 A CN 1066051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d
producing medium
gas
ejector
liquid sepa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4571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杉勇
片冈博
西嶋春幸
横山佳之
长野阳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6051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0510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2Cooling devices
    • B60H1/3204Cooling devices using compression
    • B60H1/3229Cooling devices using compression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housings, mountings, conversion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2Cooling devices
    • B60H1/3204Cooling devices using compress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2Cooling devices
    • B60H2001/3286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B60H2001/3297Expansion means other than expansion valv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2Cooling devices
    • B60H2001/3286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B60H2001/3298Ejector-type refrigerant circ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41/00Details of ejectors not being used as compression device; Details of flow restrictors or expansion valves
    • F25B2341/001Ejectors not being used as compression device
    • F25B2341/0012Ejectors with the cooled primary flow at high pres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23Sepa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18Optimization, e.g. high integration of refrigeration compon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具有与气液分离装置一体地构成的喷射器组件(13)。喷射器组件(13)配置于发动机室(61)内的悬架塔(65a)的附近的后方侧,由此在从车辆上方侧观察时配置于与发动机(70)重叠的范围外。此外,在从车辆前方侧观察时配置于与发动机(70)重叠的范围外且比侧梁(62a、62b)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由此,抑制由气液分离空间(30f)分离出的液相制冷剂吸收因发动机(70)的余热而成为高温的空间的热量,抑制蒸发器(14)的制冷能力的降低。

Description

喷射器式制冷循环
关联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以在2014年8月28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4-173727为基础,通过参照将该公开内容编入本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喷射器作为制冷剂减压装置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具有喷射器作为制冷剂减压装置的蒸气压缩式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
在这种喷射器式制冷循环中,借助从喷射器的喷嘴部喷射的高速度地喷射制冷剂的吸引作用,而从喷射器的制冷剂吸引口吸引从蒸发器流出的制冷剂,在喷射器的扩散器部(升压部)使喷射制冷剂与吸引制冷剂的混合制冷剂升压并吸入压缩机。
由此,在喷射器式制冷循环中,与蒸发器中的制冷剂蒸发压力与被吸入压缩机的吸入制冷剂的压力大致相等的通常的制冷循环装置相比,能够使吸入制冷剂的压力上升。因此,在喷射器式制冷循环中,能够使压缩机的消耗动力降低,而实现循环的成绩系数(COP)的提高。
此外,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将气液分离装置(气液分离部)一体地构成的喷射器(以下,记载为喷射器组件。)。
根据该专利文献1的喷射器组件,使压缩机的吸入口侧与使由气液分离装置分离出的气相制冷剂流出的气相制冷剂流出口连接,使蒸发器的制冷剂流入口侧与使由气液分离装置分离出的液相制冷剂流出的液相制冷剂流出口连接,还使蒸发器的制冷剂流出口侧与制冷剂吸引口连接,由此能够极容易地构成喷射器式制冷循环。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喷射器组件中,由于将气液分离装置一体地构成,因此当喷射器组件配置于高温环境下时,由气液分离装置分离出的液相制冷剂容易吸收外部的热量。
例如,在应用于车辆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中,当将喷射器组件配置于发动机室内时,由气液分离装置分离出的液相制冷剂容易吸收发动机室内的热量。并且,当由气液分离装置分离出的液相制冷剂吸收发动机室内的热量而使流入蒸发器的制冷剂的焓上升时,蒸发器所发挥的制冷能力有可能降低。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7787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蒸发器所发挥的制冷能力的降低的应用于车辆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
车辆用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具有:压缩机、散热器、具有主体部的喷射器组件以及蒸发器。压缩机压缩并排出制冷剂,散热器使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散热。主体部具有喷嘴部、制冷剂吸引口、升压部以及气液分离部,其中,该喷嘴部使从散热器流出的制冷剂减压,该制冷剂吸引口借助从喷嘴部喷射的高速度的喷射制冷剂的吸引作用而吸引制冷剂,该升压部使喷射制冷剂与从制冷剂吸引口吸引的吸引制冷剂混合并升压,该气液分离部对从升压部流出的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蒸发器使由气液分离部分离出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压缩机和散热器配置于发动机室内,该发动机室是配置内燃机的车室外的空间。蒸发器配置于车室内。在从车辆上方侧观察时,喷射器组件配置于与内燃机重叠的范围外。
这里,由于内燃机在进行动作时发热而成为高温,因此内燃机的周边空气的温度也容易成为高温。此外,在车辆的发动机室内,由于被内燃机的余热加热后的空气容易向上方侧移动,因此内燃机的上方侧的空间的温度容易成为高温。
对此,根据上述第一方式,在从车辆上方侧观察时,喷射器组件配置于与内燃机重叠的范围外,因此能够抑制由气液分离部分离出的液相制冷剂吸收内燃机的余热。因此,能够抑制蒸发器所发挥的制冷能力的降低。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式,车辆用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具有:压缩机、散热器、具有主体部的喷射器组件以及蒸发器。压缩机压缩并排出制冷剂,散热器使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散热。主体部具有喷嘴部、制冷剂吸引口、升压部以及气液分离部,其中,该喷嘴部使从散热器流出的制冷剂减压,该制冷剂吸引口借助从喷嘴部喷射的高速度的喷射制冷剂的吸引作用而吸引制冷剂,该升压部使喷射制冷剂与从制冷剂吸引口吸引的吸引制冷剂混合并升压,该气液分离部对从升压部流出的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蒸发器使由气液分离部分离出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压缩机和散热器配置于发动机室内,该发动机室是配置内燃机的车室外的空间。蒸发器配置于车室内。在从车辆前方侧观察时,喷射器组件配置于与内燃机重叠的范围外。
这里,在车辆行驶时的发动机室内,被内燃机的余热加热后的空气因冲压(行驶风压)而容易向后方侧移动。因此,内燃机的后方侧的空间的温度容易成为高温。
对此,根据上述第二方式,在从车辆前方侧观察时,喷射器组件配置于与内燃机重叠的范围外,因此能够抑制由气液分离部分离出的液相制冷剂吸收内燃机的余热。因此,能够抑制蒸发器所发挥的制冷能力的降低。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式,车辆用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具有:压缩机、散热器、具有主体部的喷射器组件以及蒸发器。压缩机压缩并排出制冷剂,散热器使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散热。主体部具有喷嘴部、制冷剂吸引口、升压部以及气液分离部,其中,该喷嘴部使从散热器流出的制冷剂减压,该制冷剂吸引口借助从喷嘴部喷射的高速度的喷射制冷剂的吸引作用而吸引制冷剂,该升压部使喷射制冷剂与从制冷剂吸引口吸引的吸引制冷剂混合并升压,该气液分离部对从升压部流出的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蒸发器使由气液分离部分离出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压缩机和散热器配置于发动机室内,该发动机室是配置内燃机的车室外的空间。蒸发器配置于车室内。在从车辆上方侧观察时,喷射器组件配置于比内燃机中的安装有排气管的一侧的相反侧的面更远离排气管的位置。
这里,从内燃机排出的高温的排气在内燃机的排气管中流通。因此,发动机室内中的排气管的周边的空间的温度容易成为高温。
对此,根据上述第三方式,在从车辆上方侧观察时,喷射器组件配置于比内燃机中的安装有排气管一侧的相反侧的面更远离排气管的位置。由此,能够抑制由气液分离部分离出的液相制冷剂吸收内燃机的余热。因此,能够抑制蒸发器所发挥的制冷能力的降低。
另外,喷射器组件的配置不限于发动机室内。喷射器组件可以配置于发动机室以外的车室外的空间,也可以配置于车室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的结构设备的从车辆上方观察到的配置的示意性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的结构设备的从车辆前方观察到的配置的示意性的主视图。
图4是表示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的结构设备的从车辆上方观察到的配置的示意性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喷射器组件的配置方式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喷射器组件的配置方式的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的结构设备的从车辆上方观察到的配置的示意性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变形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的结构设备的从车辆上方观察到的配置的示意性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多个方式进行说明。有时在各方式中对于与之前的方式中所说明的事项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当在各方式中只说明结构的一部分的情况下,可以对于结构的其他的部分应用之前说明的其他的方式。不仅可以是各实施方式中具体地明示可以组合的部分之间的组合,只要在组合时未特别地产生障碍,即使未明示也可以部分地组合各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图1至图3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被应用于车辆用空调装置,实现冷却向作为空调对象空间的车室(室内空间)内吹送的送风空气的功能。因此,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的冷却对象流体是送风空气。
另外,在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中,采用HFC类制冷剂(具体而言为R134a)作为制冷剂,构成高压侧制冷剂压力不超过制冷剂的临界压力的亚临界制冷循环。当然,作为制冷剂也可以采用HFO类制冷剂(具体而言为R1234yf)等。此外,在制冷剂中混入有用于润滑压缩机11的冷冻机油,冷冻机油的一部分与制冷剂一起在循环中循环。
首先,使用图1对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的结构进行说明。压缩机11在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中吸入制冷剂而将其升压到高压制冷剂并排出。压缩机11与输出车辆行驶用的驱动力的内燃机(发动机)70一起配置于后述的发动机室61内。并且,通过经由滑轮、传送带等从发动机70输出的旋转驱动力对压缩机11进行驱动。
更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压缩机11,采用构成为能够通过使排出容量改变而调整制冷剂排出能力的可变容量型压缩机。通过从后述的控制装置输出给压缩机11的排出容量控制阀的控制电流对该压缩机11的排出容量(制冷剂排出能力)进行控制。压缩机11的排出口经由上游侧高压配管15a与散热器12的冷凝部12a的制冷剂流入口连接。
散热器12是通过使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压制冷剂与冷却风扇12d所吹送的车室外空气(外气)进行热交换而使高压制冷剂散热从而冷却的散热用热交换器。散热器12与使发动机冷却水散热的放热器72一起配置于发动机室61内的车辆前方侧。
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散热器12构成为所谓的过冷型的冷凝器,构成为具有:冷凝部12a,该冷凝部12a使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压气相制冷剂与从冷却风扇12d吹送的外气进行热交换,使高压气相制冷剂散热而冷凝;接收器部12b,该接收器部12b将从冷凝部12a流出的制冷剂的气液分离而储存剩余液相制冷剂;以及过冷却部12c,该过冷却部12c使从接收器部12b流出的液相制冷剂与从冷却风扇12d吹送的外气进行热交换,对液相制冷剂进行过冷却。
冷却风扇12d是通过从控制装置输出的控制电压对转速(送风空气量)进行控制的电动式送风机。此外,冷却风扇12d朝向散热器12和放热器72这双方吹送外气。散热器12的过冷却部12c的制冷剂流出口经由下游侧高压配管15b与喷射器组件13的制冷剂流入口31a连接。
喷射器组件13实现作为使从散热器12流出的过冷却状态的高压液相制冷剂减压而向下游侧流出的制冷剂减压装置的功能,并且实现作为借助以高速度喷射的制冷剂流的吸引作用对从后述的蒸发器14流出的制冷剂进行吸引(输送)而使其循环的制冷剂循环装置(制冷剂输送装置)的功能。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组件13还具有作为使减压后的制冷剂的气液分离的气液分离装置的功能。
即,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组件13构成为“气液分离装置一体型喷射器”或者“带有气液分离功能的喷射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与不具有气液分离装置(气液分离部)的喷射器的差异明确,使用喷射器组件这样的术语来表示使喷射器和气液分离装置一体化(模块化)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组件13与压缩机11及散热器12一起配置于发动机室61内。另外,图1中的上下的各箭头表示将喷射器组件13搭载于车辆的状态下的上下的各方向,将其他的结构部件搭载于车辆的状态下的上下的各方向不限于此。
更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组件13具有通过使多个结构部件组合而构成的主体部30。主体部30由圆柱状的金属部件形成。在该主体部30中形成有多个制冷剂流入口、多个内部空间等。
作为形成于主体部30的多个制冷剂流入出口,形成有使从散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向内部流入的制冷剂流入口31a、对从蒸发器14流出的制冷剂进行吸引的制冷剂吸引口31b、使形成于主体部30的内部的气液分离空间30f所分离出的液相制冷剂向蒸发器14的制冷剂入口侧流出的液相制冷剂流出口31c、以及使气液分离空间30f所分离出的气相制冷剂向压缩机11的吸入侧流出的气相制冷剂流出口31d。
并且,作为形成于主体部30的内部的内部空间,形成有使从制冷剂流入口31a流入的制冷剂回旋的回旋空间30a、使从回旋空间30a流出的制冷剂减压的减压用空间30b、使从减压用空间30b流出的制冷剂流入的升压用空间30e、以及对从升压用空间30e流出的制冷剂的气液进行分离的气液分离空间30f等。
回旋空间30a和气液分离空间30f形成为大致圆柱状的旋转体形状。减压用空间30b和升压用空间30e形成为从回旋空间30a侧朝向气液分离空间30f侧逐渐扩大的大致圆锥台状的旋转体形状。这些空间的中心轴都配置于同轴上。另外,旋转体形状是指在使平面图形绕同一平面上的1条直线(中心轴)旋转时所形成的立体形状。
此外,在主体部30中形成有吸引用通路13b,该吸引用通路13b将从制冷剂吸引口31b吸引的制冷剂向减压用空间30b的制冷剂流动下游侧且升压用空间30e的制冷剂流动上游侧引导。
并且,在减压用空间30b和升压用空间30e的内部配置有通路形成部件35。通路形成部件35形成为伴随着远离减压用空间30b而向外周侧扩展的大致圆锥形状,通路形成部件35的中心轴也与减压用空间30b等的中心轴配置于同轴上。
并且,在主体部30的形成减压用空间30b和升压用空间30e的部位的内周面与通路形成部件35的圆锥状侧面之间形成有轴向垂直截面的形状为圆环状(从圆形状除去配置于同轴上的小径的圆形而得到的圆环形状)的制冷剂通路。
该制冷剂通路中的在主体部30的形成减压用空间30b的部位与通路形成部件35的圆锥状侧面的顶部侧的部位之间所形成的制冷剂通路形成为朝向制冷剂流动下游侧而使通路截面积缩小的形状。通过该形状,该制冷剂通路构成喷嘴通路13a,该喷嘴通路13a作为使制冷剂等熵地减压并进行喷射的喷嘴部发挥功能。
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喷嘴通路13a形成为使通路截面积从喷嘴通路13a的入口侧朝向最小通路面积部逐渐缩小、使通路截面积从最小通路面积部朝向喷嘴通路13a的出口侧逐渐扩大的形状。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嘴通路13a中,制冷剂通路截面积与所谓的拉瓦尔喷嘴同样地改变。
在主体部30的形成升压用空间30e的部位与通路形成部件35的圆锥状侧面的下游侧的部位之间所形成的制冷剂通路形成为使通路截面积朝向制冷剂流动下游侧而逐渐扩大的形状。通过该形状,该制冷剂通路构成扩散器通路13c,该扩散器通路13c作为使从喷嘴通路13a喷射的喷射制冷剂与从制冷剂吸引口31b吸引的吸引制冷剂混合并升压的扩散器部(升压部)发挥功能。
并且,在主体部30的内部配置有作为使通路形成部件35移位而使喷嘴通路13a的最小通路面积部的通路截面积改变的驱动装置的组件37。更具体而言,组件37具有根据在吸引用通路13b中流通的制冷剂(即,蒸发器14流出制冷剂)的温度和压力而移位的隔膜。并且,通过使该隔膜的移位经由动作杆37a传递给通路形成部件35,而使通路形成部件35在上下方向上移位。
此外,该组件37伴随着蒸发器14流出制冷剂的温度(过热度)上升而使通路形成部件35向使最小通路面积部的通路截面积扩大的方向(铅垂方向下方侧)移位。另一方面,组件37伴随着蒸发器14流出制冷剂的温度(过热度)降低而使通路形成部件35向使最小通路面积部的通路截面积缩小的方向(铅垂方向上方侧)移位。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像这样由组件37根据蒸发器14流出制冷剂的过热度使通路形成部件35移位,而调整喷嘴通路13a的最小通路面积部的通路截面积,以使得蒸发器14出口侧制冷剂的过热度接近预定的基准过热度。
气液分离空间30f配置于通路形成部件35的下方侧。该气液分离空间30f是使从扩散器通路13c流出的制冷剂绕中心轴回旋而借助离心力的作用对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的离心分离方式的气液分离部。此外,该气液分离空间30f的容积采用如下的程度的容积:即使循环中产生负载变动而引起在循环中循环的制冷剂循环流量变动,实质上也无法贮存剩余制冷剂。
并且,在主体部30中的形成气液分离空间30f的底面的部位形成有回油孔31e,该回油孔31e使分离出的液相制冷剂中的冷冻机油向将气液分离空间30f和气相制冷剂流出口31d连接的气相制冷剂通路侧返回。此外,在将气液分离空间30f和液相制冷剂流出口31c连接的液相制冷剂通路中配置有节流孔31i,该节流孔31i作为使流入蒸发器14的制冷剂减压的减压装置。
喷射器组件13的气相制冷剂流出口31d经由吸入配管15c与压缩机11的吸入口连接。另一方面,液相制冷剂流出口31c经由入口配管15d而与蒸发器14的制冷剂流入口连接。
蒸发器14是通过使由喷射器组件13减压后的低压制冷剂与从送风机42向车室内吹送的送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使低压制冷剂蒸发从而发挥吸热作用的吸热用热交换器。蒸发器14配置于后述的室内空调单元40的壳体41内。由于室内空调单元40配置于车室内,因此蒸发器14也配置于车室内。蒸发器14的制冷剂流出口经由出口配管15e而与喷射器组件13的制冷剂吸引口31b连接。
接着,使用图2、图3,对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的各结构设备的配置方式进行说明。首先,对配置有压缩机11等的发动机室61进行说明。发动机室61是收纳有发动机70的车室外空间,且是被车身60、后述的防火墙50包围的空间。发动机室61有时也被称为发动机舱。
在发动机室61内配置有一对侧梁(右侧侧梁62a、左侧侧梁62b)。这些侧梁62a、62b是构成车辆框架的一部分的构造部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这些侧梁62a、62b有时也被称为主框架。
并且,发动机70固定于该一对侧梁62a、62b。更详细而言,发动机70以从车辆上方侧和前方侧观察时配置于发动机室61内的大致中央的方式固定于右侧侧梁62a和左侧侧梁62b之间。
并且,由于本实施方式的车辆构成为前轮驱动型的车辆,因此发动机70被配置为其曲轴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70构成为后方排气型的发动机。因此,在从车辆上方侧观察时,使发动机70的排气排出的排气管(排气歧管)71与发动机70的车辆后方侧的面连接。
在该发动机室61内,压缩机11固定于发动机70的前方的右侧。如上所述,由于旋转驱动力经由滑轮、传送带等从发动机70传递给压缩机11,因此压缩机11可以固定于发动机70,也可以固定于侧梁62a、62b等而配置于发动机70的附近。
散热器12与放热器72及冷却风扇12d一起配置于发动机70的前方且左右的前照灯(具体而言,右侧前照灯63a、左侧前照灯63b)之间。此外,散热器12配置于放热器72的外气流动上游侧。
喷射器组件13配置于悬架塔(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右侧悬架塔)65a的附近且悬架塔65a的后方侧。此外,悬架塔65a形成于轮胎室(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右侧轮胎室)64a的上方侧,构成安装有振动抑制装置(减振器等)的安装部,其中,该轮胎室形成对车辆前轮进行收纳的收纳空间,该振动抑制装置(减振器等)抑制从车轮传递给车辆的振动。
更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喷射器组件13配置于悬架塔65a的附近,由此喷射器组件13配置于比发动机70靠悬架塔65a的附近的位置。此外,喷射器组件13被配置为喷射器组件13与悬架塔65a的最短距离在10cm以内。
由此,如图2所示,在从车辆上方侧观察时,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组件13配置于与发动机70重叠的范围外。此外,如图3所示,在从车辆前方侧观察时,配置于与发动机70重叠的范围外且比双方的侧梁62a、62b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
这里,喷射器组件13可以直接地固定于悬架塔65a,也可以经由托架、减振材料等而间接地固定。此外,也可以不固定于悬架塔65a而与下游侧高压配管15b、吸入配管15c、入口配管15d以及出口配管15e连接,由此定位于悬架塔65a的附近。
蒸发器14配置于车室内。这里,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中设置有防火墙50,该防火墙50作为对车室内和车室外的发动机室61进行分隔的分隔板。防火墙50还具有降低从发动机室61内传递给车室内的热量、声音等的功能,有时也被称为仪表板。
并且,如图1所示,室内空调单元40(蒸发器14)配置于比防火墙50靠车室内侧的位置。因此,将喷射器组件13和蒸发器14连接的入口配管15d及出口配管15e被配置为贯穿防火墙50。
更具体而言,在防火墙50设置有将发动机室61侧和车室内侧贯穿的圆形或者矩形的贯穿孔50a。另外,入口配管15d及出口配管15e通过与作为连接用的金属部件的连接器51连接而被一体化。并且,入口配管15d和出口配管15e被配置为在通过连接器51而一体化的状态下贯穿于贯穿孔50a。
此时,连接器51被定位于贯穿孔50a的内周侧或者附近。并且,在连接器51的外周侧与贯穿孔50a的开口缘部之间的间隙配置有由弹性部件形成的密封件52。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密封件52,采用由作为耐热性优异的橡胶材料的三元乙丙共聚物橡胶(EPDM)形成的结构。
通过像这样使密封件52夹在连接器51与贯穿孔50a之间的间隙,而抑制水、噪音等从发动机室61内经由连接器51与贯穿孔50a之间的间隙向车室内泄漏。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组件13配置于悬架塔65a的后方侧,因此配置于比压缩机11靠蒸发器14的附近的位置。换言之,蒸发器14与喷射器组件13的最短距离比压缩机11与喷射器组件13的最短距离短。并且,入口配管15d的长度比吸入配管15c的长度短。
这里,本实施方式的配管的长度是指形成为直线状或者曲线状的配管的中心线的总计长度。因此,配管的长度也可以表现为流路长度。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配管不限于由管状的部件形成的结构,只要是形成有供制冷剂流通的流路的部件还包含像连接器51那样由管状以外的形状的部件形成的结构。
接着,对室内空调单元40进行说明。室内空调单元40用于向车室内吹出由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进行了温度调整后的送风空气,配置于车室内最前部的仪表盘(仪表板)的内侧。此外,室内空调单元40通过在形成其外壳的壳体41内收纳送风机42、蒸发器14、加热器芯44、空气混合门46等而构成。
壳体41形成有向车室内吹送的送风空气的空气通路,由具有某程度的弹性且强度优异的树脂(例如,聚丙烯)成型。在该壳体41内的送风空气流动最上游侧配置有内外气切换装置43,该内外气切换装置43作为向壳体41内切换导入内气(车室内空气)和外气(车室外空气)的内外气切换装置。
内外气切换装置43通过内外气切换门连续地调整向壳体41内导入内气的内气导入口和向壳体41内导入外气的外气导入口的开口面积,从而连续地改变内气的风量与外气的风量的风量比例。通过内外气切换门用的电动致动器对内外气切换门进行驱动,根据从控制装置输出的控制信号对该电动致动器的动作进行控制。
在内外气切换装置43的送风空气流动下游侧配置有作为送风装置的送风机(鼓风机)42,该送风机42朝向车室内吹送经由内外气切换装置43吸入的空气。该送风机42是通过电动马达对离心多翼风扇(斯洛克风扇)进行驱动的电动送风机,通过从控制装置输出的控制电压而对该送风机42的转速(送风空气量)进行控制。
蒸发器14和加热器芯44相对于送风空气的流动依次地配置于送风机42的送风空气流动下游侧。换言之,蒸发器14配置于加热器芯44的送风空气流动上游侧。加热器芯44是使发动机冷却水与穿过蒸发器14后的送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对送风空气进行加热的加热用热交换器。
并且,在壳体41内形成有冷风旁通通路45,该冷风旁通通路45使穿过了蒸发器14的送风空气绕过加热器芯44而向下游侧流动。在蒸发器14的送风空气流动下游侧且加热器芯44的送风空气流动上游侧配置有空气混合门46。
空气混合门46是对穿过蒸发器14后的空气中的穿过加热器芯34的空气与穿过冷风旁通通路45的空气的风量比例进行调整的风量比例调整装置。通过空气混合门驱动用的电动致动器对空气混合门46进行驱动,通过从控制装置输出的控制信号对该电动致动器的动作进行控制。
在加热器芯44的空气流动下游侧和冷风旁通通路45的空气流动下游侧设置有混合空间,该混合空间使穿过了加热器芯44的空气与穿过了冷风旁通通路45的空气混合。因此,空气混合门46通过调整风量比例而调整在混合空间中混合的送风空气(空调风)的温度。
此外,在壳体41的送风空气流动最下游部配置有使在混合空间中混合后的空调风向作为空调对象空间的车室内吹出的未图示的开口孔。具体而言,作为该开口孔,设置有朝向车室内的乘员的上半身吹出空调风的面部开口孔、朝向乘员的脚边吹出空调风的脚部开口孔以及朝向车辆前窗玻璃内侧面吹出空调风的除霜开口孔。
这些面部开口孔、脚部开口孔以及除霜开口孔的送风空气流动下游侧分别经由形成空气通路的导管而与设置于车室内的面部吹出口、脚部吹出口以及除霜吹出口(都未图示)连接。
另外,在面部开口孔、脚部开口孔以及除霜开口孔的送风空气流动上游侧分别配置有对面部开口孔的开口面积进行调整的面部门、对脚部开口孔的开口面积进行调整的脚部门、以及对除霜开口孔的开口面积进行调整的除霜门(都未图示)。
这些面部门、脚部门、除霜门构成对开口孔模式进行切换的开口孔模式切换装置,经由连接机构等而与吹出口模式门驱动用的电动致动器连结而连动地进行旋转操作。另外,对于该电动致动器,也通过从控制装置输出的控制信号对其动作进行控制。
接着,未图示的控制装置由包含CPU、ROM和RAM等在内的公知的微型计算机及其周边电路构成。该控制装置根据存储于其ROM内的控制程序进行各种运算、处理,而对上述的各种电动式的致动器的动作进行控制。
并且,控制装置与内气温度传感器、外气温度传感器、日照传感器、蒸发器温度传感器、冷却水温度传感器以及排出压力传感器等空调控制用的传感器组连接,其中,内气温度传感器对车室内温度(内气温度)Tr进行检测,外气温度传感器对外气温度Tam进行检测,日照传感器对车室内的日照量As进行检测,蒸发器温度传感器对蒸发器14的吹出空气温度(蒸发器温度)Tefin进行检测,冷却水温度传感器对流入加热器芯44的发动机70冷却水的冷却水温度Tw进行检测,排出压力传感器对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压制冷剂的压力Pd进行检测,该控制装置被输入这些传感器组的检测值。
此外,在控制装置的输入侧连接有配置于车室内前部的仪表盘附近的未图示的操作面板,来自设置于该操作面板的各种操作开关的操作信号被输入给控制装置。作为设置于操作面板的各种操作开关,设置有请求进行车室内空调的空调动作开关、对车室内设定温度Tset进行设定的车室内温度设定开关等。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与控制部一体地构成,该控制部控制对与控制装置的输出侧连接的各种控制对象设备的动作进行控制,但控制装置中的对各控制对象设备的动作进行控制的结构(硬件和软件)构成各种控制对象设备的控制部。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压缩机11的排出容量控制阀的动作进行控制的结构构成排出能力控制部。
接着,对上述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动作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当操作面板的空调动作开关被接通(ON)时,控制装置执行预先存储于存储电路的空调控制程序。
在该空调控制程序中,读入上述的空调控制用的传感器组的检测信号和操作面板的操作信号。并且,根据读入的检测信号和操作信号,计算作为向车室内吹出的空气的目标温度的目标吹出温度TAO。
根据如下的数学式F1对目标吹出温度TAO进行计算。
TAO=Kset×Tset-Kr×Tr-Kam×Tam-Ks×As+C…(F1)
另外,Tset是由温度设定开关设定的车室内设定温度,Tr是由内气温度传感器检测出的内气温度,Tam是由外气温度传感器检测出的外气温度,As是由日照传感器检测出的日照量。并且,Kset、Kr、Kam、Ks是控制增益,C是校正用的常数。
此外,在空调控制程序中,根据计算出的目标吹出温度TAO和传感器组的检测信号来决定与控制装置的输出侧连接的各种控制对象设备的动作状态。
例如,关于压缩机11的制冷剂排出能力、即输出给压缩机11的排出容量控制阀的控制电流,按照如下的方式被决定。首先,根据目标吹出温度TAO,参照预先存储于存储电路的控制曲线图,而决定从蒸发器14吹出的送风空气的目标蒸发器吹出温度TEO。
并且,根据由蒸发器温度传感器检测出的蒸发器温度Tefin与目标蒸发器吹出温度TEO之间的偏差,而使用反馈控制方法来决定输出给压缩机11的排出容量控制阀的控制电流,以使得蒸发器温度Tefin接近目标蒸发器吹出温度TEO。
另外,关于送风机42的转速、即输出给送风机42的控制电压,根据目标吹出温度TAO,参照预先存储于存储电路的控制曲线图来决定。具体而言,将在目标吹出温度TAO的极低温域(最大制冷区域)和极高温域(最大供暖区域)中输出给电动马达的控制电压设为最大而将送风空气量控制在最大量附近,伴随着目标吹出温度TAO接近于中间温度区域而减少送风空气量。
另外,关于空气混合门46的开度、即输出给空气混合门驱动用的电动致动器的控制信号,根据蒸发器温度Tefin和冷却水温度Tw来决定,以使向车室内吹出的送风空气的温度接近目标吹出温度TAO。
并且,控制装置将像上述那样决定的控制信号等输出给各种控制对象设备。然后,按照每个规定的控制周期重复进行上述的检测信号和操作信号的读入→目标吹出温度TAO的计算→各种控制对象设备的动作状态的决定→控制信号等的输出这样的控制程序直到请求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动作停止为止。
此时,在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中,制冷剂像图1的粗实线箭头所示那样流动。
即,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流入散热器12的冷凝部12a。流入冷凝部12a的制冷剂与从冷却风扇12d吹送的外气进行热交换,并进行散热而冷凝。由冷凝部12a冷凝后的制冷剂在接收器部12b被气液分离。在接收器部12b被气液分离出的液相制冷剂在过冷却部12c中与从冷却风扇12d吹送的外气进行热交换,进一步进行散热而成为过冷却液相制冷剂。
从散热器12的过冷却部12c流出的过冷却液相制冷剂在喷射器组件13的形成于减压用空间30b的内周面与通路形成部件35的外周面之间的喷嘴通路13a中被等熵地减压而被喷射。此时,对减压用空间30b的最小通路面积部30m处的制冷剂通路面积进行调整,以使得蒸发器14出口侧制冷剂的过热度接近基准过热度。
并且,借助从喷嘴通路13a喷射的喷射制冷剂的吸引作用,而从制冷剂吸引口31b向喷射器组件13的内部吸引从蒸发器14流出的制冷剂。从喷嘴通路13a喷射的喷射制冷剂和经由吸引用通路13b而被吸引的吸引制冷剂向扩散器通路13c流入而汇合。
在扩散器通路13c中因制冷剂通路面积的扩大而将制冷剂的动能转换成压力能量。由此,喷射制冷剂与吸引制冷剂混合,并且混合制冷剂的压力上升。从扩散器通路13c流出的制冷剂在气液分离空间30f被气液分离。在气液分离空间30f被分离出的液相制冷剂在节流孔30i被减压,而流入蒸发器14。
流入到蒸发器14的制冷剂从送风机42所吹送的送风空气吸热而蒸发。由此,送风空气被冷却。另一方面,由气液分离空间30f分离出的气相制冷剂从气相制冷剂流出口31d流出,而被吸入压缩机11并再次被压缩。
由蒸发器14冷却后的送风空气根据空气混合门46的开度而流入加热器芯44侧的通风路和冷风旁通通路45。流入加热器芯44侧的通风路的冷风在穿过加热器芯44时被再次加热,在混合空间中与穿过了冷风旁通通路45的冷风混合。并且,由混合空间进行了温度调整后的空调风从混合空间经由各吹出口向车室内吹出。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能够进行车室内的空调。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由于使压缩机11吸入由扩散器通路13c升压后的制冷剂,因此能够降低压缩机11的驱动动力,提高循环效率(COP)。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组件13中,由于在主体部30的内部形成有气液分离空间30f,因此当喷射器组件13配置于发动机室61内这样的高温环境下时,由气液分离空间30f分离出的液相制冷剂容易吸收发动机室61内的热量。
并且,当由气液分离空间30f分离出的液相制冷剂吸收发动机室61内的热量,流入蒸发器14的制冷剂的焓上升时,会降低蒸发器14所发挥的制冷能力。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中,像使用图2说明的那样,在从车辆上方侧观察时,喷射器组件13配置于与发动机70重叠的范围外。由此,能够抑制由气液分离空间13f分离出的液相制冷剂吸收发动机室61内的热量。
更详细而言,由于发动机70在进行动作时发热而成为高温,发动机70的周边空气的温度也容易成为高温。此外,在车辆的发动机室61内,被发动机70的余热加热后的空气容易向上方侧移动,因此发动机70的上方侧的空间的温度容易成为高温。
因此,通过像本实施方式那样配置喷射器组件13,能够抑制由气液分离空间13f分离出的液相制冷剂吸收发动机70的上方侧的空间的热量。其结果为,能够抑制蒸发器14所发挥的制冷能力的降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中,像使用图3说明的那样,在从车辆前方侧观察时,喷射器组件13配置于与发动机70重叠的范围外且比双方的侧梁62a、62b靠车辆外侧的位置。由此,能够抑制由气液分离空间13f分离出的液相制冷剂吸收发动机室61内的热量。
更详细而言,在车辆行驶时,被发动机70的余热加热后的空气因冲压(行驶风压)而容易向后方侧移动,因此发动机70的后方侧的空间的温度容易成为高温。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发动机70的前方侧配置有放热器72,因此发动机的前方侧的空间的温度也容易因从发动机冷却水散热的热量而成为高温。
因此,通过像本实施方式那样配置喷射器组件13,能够抑制由气液分离空间13f分离出的液相制冷剂吸收发动机70的后方侧或者前方侧的空间热量。其结果为,能够抑制蒸发器14所发挥的制冷能力的降低。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中,由于喷射器组件13配置于悬架塔65a的后方侧,入口配管15d的长度比吸入配管15c的长度短,因此能够抑制由气液分离空间30f分离出的液相制冷剂在入口配管15d中流通时吸收发动机室61内的热量。因此,能够抑制蒸发器14所发挥的制冷能力的降低。
(第二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变更了喷射器组件13的配置方式的例子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组件13配置于前照灯(具体而言为右侧前照灯63a)的后方侧,更具体而言,是形成于车身60的右侧前照灯63a的反射镜的安装部的后方侧且反射镜的附近。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喷射器组件13配置于前照灯的反射镜的附近,由此喷射器组件13配置于比发动机70靠前照灯的附近的位置。此外,喷射器组件13被配置为喷射器组件13与前照灯的最短距离在10cm以内。
由此,如图4所示,在从车辆上方侧观察时,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组件13配置于比发动机70中的与安装有排气管71侧相反的一侧的面更远离排气管71的位置。
另外,喷射器组件13可以直接地固定于反射镜的安装部,也可以经由托架、减振材料等间接地固定。此外,也可以不固定于反射镜的安装部,而通过与下游侧高压配管15b、吸入配管15c、入口配管15d以及出口配管15e连接而定位于前照灯的反射镜的附近。
其他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当使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进行动作时,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实现车室内的空调。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在从车辆上方侧观察时,喷射器组件13配置于比发动机70中的与安装有排气管71侧相反的一侧的面更远离排气管71的位置。由此,能够抑制由气液分离空间13f分离出的液相制冷剂吸收发动机室61内的热量。
更详细而言,由于从发动机70排出的高温的排气在发动机70的排气管71中流通,因此排气管71的周边的空间的温度容易成为高温。
因此,通过像本实施方式那样配置喷射器组件13,能够抑制由气液分离空间13f分离出的液相制冷剂吸收发动机70的排气管71的周边的空间的热量。其结果为,能够抑制蒸发器14所发挥的制冷能力的降低。
(第三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变更了喷射器组件13的配置方式的例子进行了说明。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组件13配置于防火墙50的贯穿孔50a的内周侧。
更详细而言,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组件13的一部分配置于发动机室61(室外空间)侧,另一部分配置于车室内(室内空间)侧。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组件13配置于比压缩机11靠防火墙50的附近的位置。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入口配管15d和出口配管15e配置于车室内(室内空间)侧。
另外,在图5中示意性表示喷射器组件13、防火墙50、蒸发器14等的位置关系。此外,在图5中,以缩小与图1的V-V截面对应的剖视图的方式表示喷射器组件13。这在图6中也相同。
另外,在喷射器组件13的外周侧与贯穿孔50a的开口缘部的间隙配置有实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功能的密封件52a。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移除连接器51。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喷射器组件13也可以表述为经由密封件52a而间接地且以能够摆动的方式固定于防火墙50。
当然,喷射器组件13可以通过螺栓紧固等而直接地固定于防火墙50,也可以经由托架等而间接地固定。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吸入配管15c的与喷射器组件13连接侧的部位(组件侧连接部位)和下游侧高压配管15b的组件侧连接部位被配置为彼此重叠。并且,吸入配管15c的组件侧连接部位和下游侧高压配管15b的组件侧连接部位都形成为沿着防火墙50延伸的形状。
这里,“沿着防火墙50延伸的形状”是指不限于与防火墙50完全平行地延伸的形状,还包含因制造上或者组装上的误差而从平行延伸的形状稍稍偏移的形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出口配管15e的组件侧连接部位和入口配管15d的组件侧连接部位,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被配置为彼此重叠。
其他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当使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进行动作时,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实现车室内的空调。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由于将喷射器组件13的一部分配置于车室内,因此能够抑制喷射器组件13内的气液分离空间30f分离出的液相制冷剂吸收发动机室61内的热量。此外,由于入口配管15d配置于车室内,因此在入口配管15d中流通的液相制冷剂几乎不会吸收发动机室61内的热量。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蒸发器14所发挥的制冷能力的降低。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吸入配管15c的组件侧连接部位和下游侧高压配管15b的组件侧连接部位形成为沿着防火墙50延伸的形状。因此,能够降低吸入配管15c和下游侧高压配管15b从防火墙50向发动机室61侧突出的尺寸(突出量)。
由此,在将发动机70等设备配置于发动机室61内时,能够抑制吸入配管15c和下游侧高压配管15b干涉,能够有效地利用发动机室61内的空间。
另外,也可以相对于本实施方式,如图6所示,将出口配管15e的组件侧连接部位和入口配管15d的组件侧连接部位形成为沿着防火墙50延伸的形状。由此,能够有效地利用车室内的空间。
此外,也可以将吸入配管15c的组件侧连接部位和下游侧高压配管15b的组件侧连接部位形成为沿着防火墙50延伸的形状,并且将出口配管15e的组件侧连接部位和入口配管15d的组件侧连接部位形成为沿着防火墙50延伸的形状。
(第四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如图7所示,在发动机室61内的喷射器组件13与发动机70之间配置有隔热板73,该隔热板73抑制从发动机70向喷射器组件13的传热。作为这样的隔热板73可以采用树脂制或者金属制的结构。
其他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当使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进行动作时,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实现车室内的空调。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由于配置有隔热板73,因此能够抑制由喷射器组件13的气液分离空间30f分离出的液相制冷剂吸收发动机70的辐射热。能够有效地抑制在入口配管15d中流通时吸收发动机室61内的热量。因此,能够抑制蒸发器14所发挥的制冷能力的降低。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像如下那样进行各种变形。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所公开的装置也可以在能够实施的范围中适当组合。例如,也可以将第四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隔热板73应用于第二、第三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
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喷射器组件13的配置的具体例,对配置于右侧悬架塔65a的后方侧的例子进了说明,但喷射器组件13的配置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配置于右侧悬架塔65a和左侧悬架塔65b的附近的区域(图8的斜线阴影FA所示的区域)。
此外,也可以配置于右侧前照灯63a的反射镜的安装部和左侧前照灯63b的反射镜的安装部的附近的区域(图8的网格阴影FC所示的区域)。也可以配置于防火墙50的附近。也可以配置于右侧轮胎室64a和左侧轮胎室64b的附近的区域(图8的点影线FB所示的区域)。
这里,喷射器组件13配置于防火墙50、轮胎室64a、64b的附近是指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喷射器组件13配置于比发动机70靠轮胎室64a、64b等的附近的位置、或者喷射器组件13被配置为喷射器组件13与轮胎室64a、64b等的最短距离在10cm以内。
另外,相对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发动机室61内搭载有前方排气型的发动机的车辆中,只要将喷射器组件13配置于右侧轮胎室64a和左侧轮胎室64b的后方侧的区域、如第三实施方式那样配置于防火墙50侧即可。由此,能够得到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另外,相对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例如在像后轮驱动侧的车辆、全轮驱动侧的车辆那样发动机70的曲轴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且在从车辆上方侧观察时排气管71与发动机70的左右宽度方向的一个面连接的车辆中,只要将喷射器组件13配置于比另一面更远离排气管71的位置即可。由此,能够得到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即,根据发动机的方式或者种类而将喷射器组件13配置于不容易受到发动机排热的影响的位置即可。这里,根据本发明者们的研究,确认出若将喷射器组件13配置于发动机室61内的160℃以下的区域、更优选为100℃以下的区域,则能够充分抑制蒸发器14所发挥的制冷能力的降低。
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对于使入口配管15d的长度比吸入配管15c的长度短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只要使入口配管15d中的至少从喷射器组件13的液相制冷剂流出口31c到防火墙50的连接器51的配管的长度比吸入配管15c的长度短即可。由此,能够抑制在入口配管15d中流通的液相制冷剂吸收发动机室61内的热量。
构成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的各结构设备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于采用可变容量型压缩机作为压缩机11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压缩机11不限于此。例如,作为压缩机11,也可以采用通过经由电磁离合器、传送带等从发动机70输出的旋转驱动力而被驱动的固定容量型压缩机。在固定容量型压缩机中,只要通过电磁离合器的断续来改变压缩机的运转率而调整制冷剂排出能力即可。另外,作为压缩机11,也可以采用使电动马达的转速改变来调整制冷剂排出能力的电动压缩机。
此外,压缩机11也可以根据发动机的方式或者种类而固定于发动机70的左侧或者后方侧。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于采用过冷型的热交换器作为散热器12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采用仅由冷凝部12a构成的通常的散热器。此外,也可以与通常的散热器一起采用受液器(接收器),该受液器(接收器)对在该散热器进行了散热的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并储存剩余液相制冷剂。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将喷射器组件13的主体部30形成为圆柱状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形成为棱柱状。喷射器组件13的主体部30、通路形成部件35等结构部件不限于由金属形成,也可以由树脂形成。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应用于车辆用空调装置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的应用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应用于车辆用的冷冻冷藏装置。
本发明虽然根据实施例进行了记述,但理解为本发明不限于该实施例、构造。本发明还包含各种变形例、等同范围内的变形。除此之外,各种组合或形态、甚至包含其中仅一个要素、一个要素以上、或者一个要素以下的其他组合、方式也可以纳入本发明的范畴、思想范围。

Claims (5)

1.一种车辆用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其特征在于,具有:
压缩机(11),该压缩机(11)压缩并排出制冷剂;
散热器(12),该散热器(12)使从所述压缩机(11)排出的制冷剂散热;
喷射器组件(13),该喷射器组件(13)具有主体部(30),该主体部(30)具有喷嘴部(13a)、制冷剂吸引口(31b)、升压部(13c)以及气液分离部(30f),其中,该喷嘴部(13a)使从所述散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减压,该制冷剂吸引口(31b)借助从所述喷嘴部(13a)喷射的高速度的喷射制冷剂的吸引作用而吸引制冷剂,该升压部(13c)使所述喷射制冷剂与从所述制冷剂吸引口(31b)吸引的吸引制冷剂混合并升压,该气液分离部(30f)对从所述升压部(13c)流出的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以及
蒸发器(14),该蒸发器(14)使由所述气液分离部(30f)分离出的液相制冷剂蒸发,
所述压缩机(11)和所述散热器(12)配置于发动机室(61)内,该发动机室(61)是配置内燃机(70)的车室外的空间,
所述蒸发器(14)配置于车室内,
在从车辆上方侧观察时,所述喷射器组件(13)配置于与所述内燃机(70)重叠的范围外。
2.一种车辆用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其特征在于,具有:
压缩机(11),该压缩机(11)压缩并排出制冷剂;
散热器(12),该散热器(12)使从所述压缩机(11)排出的制冷剂散热;
喷射器组件(13),该喷射器组件(13)具有主体部(30),该主体部(30)具有喷嘴部(13a)、制冷剂吸引口(31b)、升压部(13c)以及气液分离部(30f),其中,该喷嘴部(13a)使从所述散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减压,该制冷剂吸引口(31b)借助从所述喷嘴部(13a)喷射的高速度的喷射制冷剂的吸引作用而吸引制冷剂,该升压部(13c)使所述喷射制冷剂与从所述制冷剂吸引口(31b)吸引的吸引制冷剂混合并升压,该气液分离部(30f)对从所述升压部(13c)流出的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以及
蒸发器(14),该蒸发器(14)使由所述气液分离部(30f)分离出的液相制冷剂蒸发,
所述压缩机(11)和所述散热器(12)配置于发动机室(61)内,该发动机室(61)是配置内燃机(70)的车室外的空间,
所述蒸发器(14)配置于车室内,
在从车辆前方侧观察时,所述喷射器组件(13)配置于与所述内燃机(70)重叠的范围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燃机(70)安装于作为车辆的构造部件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一对侧梁(62a、62b)之间,
在从车辆前方侧观察时,所述喷射器组件(13)配置于所述侧梁(62a、62b)的外侧。
4.一种车辆用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其特征在于,该喷射器式制冷循环具有:
压缩机(11),该压缩机(11)压缩并排出制冷剂;
散热器(12),该散热器(12)使从所述压缩机(11)排出的制冷剂散热;
喷射器组件(13),该喷射器组件(13)具有主体部(30),该主体部(30)具有喷嘴部(13a)、制冷剂吸引口(31b)、升压部(13c)以及气液分离部(30f),其中,该喷嘴部(13a)使从所述散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减压,该制冷剂吸引口(31b)借助从所述喷嘴部(13a)喷射的高速度的喷射制冷剂的吸引作用而吸引制冷剂,该升压部(13c)使所述喷射制冷剂与从所述制冷剂吸引口(31b)吸引的吸引制冷剂混合并升压,该气液分离部(30f)对从所述升压部(13c)流出的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以及
蒸发器(14),该蒸发器(14)使由所述气液分离部(30f)分离出的液相制冷剂蒸发,
所述压缩机(11)和所述散热器(12)配置于发动机室(61)内,该发动机室(61)是配置内燃机(70)的车室外的空间,
所述蒸发器(14)配置于车室内,
在从车辆上方侧观察时,所述喷射器组件(13)配置于比所述内燃机(70)中的安装有排气管(71)的一侧的相反侧的面更远离所述排气管(71)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其特征在于,
设置有隔热板(73),该隔热板(73)抑制从所述内燃机(70)向所述喷射器组件(13)的传热。
CN201580045716.6A 2014-08-28 2015-08-07 喷射器式制冷循环 Pending CN10660510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73727 2014-08-28
JP2014173727A JP2016048156A (ja) 2014-08-28 2014-08-28 エジェクタ式冷凍サイクル
PCT/JP2015/003980 WO2016031155A1 (ja) 2014-08-28 2015-08-07 エジェクタ式冷凍サイク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605109A true CN106605109A (zh) 2017-04-26

Family

ID=553990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45716.6A Pending CN106605109A (zh) 2014-08-28 2015-08-07 喷射器式制冷循环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70232822A1 (zh)
JP (1) JP2016048156A (zh)
CN (1) CN106605109A (zh)
DE (1) DE112015003979T5 (zh)
WO (1) WO2016031155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055327A1 (en) * 2002-09-20 2004-03-25 Hiromi Ohta Ejector cycle and arrangement structure thereof in vehicle
JP2007145104A (ja) * 2005-11-25 2007-06-14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車両用空気調和機
JP2008024057A (ja) * 2006-07-18 2008-02-07 Denso Corp 車両用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2317099A (zh) * 2009-02-24 2012-01-1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结构
JP2013177879A (ja) * 2012-02-02 2013-09-09 Denso Corp エジェクタ
JP2014025644A (ja) * 2012-07-26 2014-02-06 Suzuki Motor Corp 車両の空調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134517B1 (en) * 2000-03-15 2017-07-26 Denso Corporation Ejector cycle system with critical refrigerant pressure
JP4407870B2 (ja) * 2001-04-18 2010-02-03 株式会社日本自動車部品総合研究所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US8053971B2 (en) * 2006-07-31 2011-11-08 Lg Display Co., Lt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JP5413393B2 (ja) * 2011-03-28 2014-02-1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媒分配器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055327A1 (en) * 2002-09-20 2004-03-25 Hiromi Ohta Ejector cycle and arrangement structure thereof in vehicle
JP2007145104A (ja) * 2005-11-25 2007-06-14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車両用空気調和機
JP2008024057A (ja) * 2006-07-18 2008-02-07 Denso Corp 車両用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2317099A (zh) * 2009-02-24 2012-01-1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结构
JP2013177879A (ja) * 2012-02-02 2013-09-09 Denso Corp エジェクタ
JP2014025644A (ja) * 2012-07-26 2014-02-06 Suzuki Motor Corp 車両の空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70232822A1 (en) 2017-08-17
DE112015003979T5 (de) 2017-06-22
WO2016031155A1 (ja) 2016-03-03
JP2016048156A (ja) 2016-04-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04301B (zh) 冷冻循环装置
JP6794964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US10611213B2 (en) Vehicular air-conditioning device having a dehumidifying and heating mode
CN104284789B (zh) 车辆用热泵空调系统
CN106537065B (zh) 制冷循环装置
CN107428222B (zh) 车辆热泵系统
JP6011507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5764727A (zh) 热泵系统
US7527091B2 (en) Vehicular air conditioner
CN105073461A (zh) 热泵式汽车空调系统
CN110799365B (zh) 空调装置
CN104995047A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2734867A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04412050B (zh) 热泵循环系统
US6923012B2 (en) Vehicle air-conditioning system
WO2019082570A1 (ja) 車両用熱管理システム
EP3325294A1 (en) Vehicle air conditioner and method for heating a vehicle inner space using such a vehicle air conditioner
US20110308270A1 (en) Dual air conditioner for vehicle
JP6658600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08602414A (zh) 车用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JP2019104393A (ja) 車両用暖房装置
MXPA00003827A (es) Condensador de aire, sistema de fluido refrigerante, y sistema de acondicionamiento de aire en un vehiculo.
JPH09286225A (ja)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CN106796058B (zh) 喷射器式制冷循环
JP2018165604A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0426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