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80353B - 校准用模型 - Google Patents

校准用模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580353B
CN106580353B CN201610903263.2A CN201610903263A CN106580353B CN 106580353 B CN106580353 B CN 106580353B CN 201610903263 A CN201610903263 A CN 201610903263A CN 106580353 B CN106580353 B CN 10658035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el
measurement
fat
correction
mus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90326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580353A (zh
Inventor
宫本高敬
实政光久
花冈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Healthcar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5803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803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5803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803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6/00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combined with radiation therapy equipment
    • A61B6/58Testing, adjusting or calibrating thereof
    • A61B6/582Calibration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igh Energy & Nuclear Physic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Surger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pparatus For Radiation Diagnosi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校准用模型。脂肪模型(50)包括模拟了脂肪100%的多个脂肪材料(52)。各脂肪材料(52)的厚度分别不同,这些排列为台阶状。肌肉模型(70)包括模拟了肌肉100%的多个肌肉材料(72),具有与脂肪模型(50)相同的结构。两模型通过在并列的并列配置状态下使用,能在一次矫正用测定中得到多个体厚的矫正用测定值。另外,通过组合两模型的台阶状部分,能容易地形成两者的结合状态。通过两模型在结合状态下使用,能在一次矫正用测定中得到多个体脂肪率的矫正用测定值。

Description

校准用模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校准用模型,尤其涉及用于修正生物体成分测定装置的测定误差的校准用模型。
背景技术
以往,使用测定被检查者的生物体成分的生物体成分测定装置。作为生物体成分测定装置,例如具有骨盐量测定装置、体脂肪率测定装置等,在这些中测定被检查者的骨盐量或体脂肪率等生物体成分。在生物体成分测定装置中,检测照射至被检测体,并透过被检测体内而衰减的X射线。基于所检测的X射线,测定骨盐量、体脂肪率。
生物体成分测定装置具有X射线管,通过在X射线管上施加电压(管电压),从X射线管照射X射线。所照射的X射线的强度根据所施加的管电压及管电流变动,但所施加的管电压在每个装置存在微妙的不同(存在误差),因此,为了吸收该误差,需要校准。
另外,在所照射的X射线中含有多种波长的波,结果,在X射线穿过物质时,低能量波(波长长且能量低的波)更多地被物质吸收。由此,在物质上产生根据X射线穿过的距离而X射线的能量变高的现象(波束硬化)。由此,X射线的衰减系数的线形性丧失,因此,根据被检测体的厚度,产生测定误差。因此,也为了吸收该测定误差,需要校准。
校准一般使用模拟了骨头或软组织(包括肌肉及脂肪)的模型(校正用物质)进行。在相对于被检测体的测定(实际测定)之前,对模型执行测定(矫正用测定),得到矫正用测定值。另外,基于已知的模型的特性(厚度、骨密度、体脂肪率等)和矫正用测定值,运算用于矫正测定误差的矫正函数或矫正量(以下简称为“矫正函数”)。并且,相对于通过实际测定的实际测定值,执行基于该矫正函数的矫正(calibration)。
以往,提出了用于得到矫正用测定值(矫正用函数)的多种模型。例如在日本特开2015-84805号公报中公开了用于得到相对于由体厚的不同引起的测定误差的矫正函数的、模拟了多个厚度(高度)的模型。另外,在美国专利第6、315、447号说明书中公开了组合多个层而形成预定的体脂肪率的模型的技术。
作为用于校准的矫正函数,不仅用于矫正根据被检测体的体厚产生的测定误差的矫正函数,优选还得到矫正各生物体成分率(例如体脂肪率)的测定误差的矫正函数。根据关于各生物体成分率的矫正函数,能进行根据由实际测定得到的各生物体成分率的矫正,即能得到更正确的实际测定值。因此,需要模拟了多个生物体成分率的模型。关于这一点,在上述美国专利第6、315、447号说明书中,通过各层的组合能构成模拟了多个体脂肪率的模型,但由于每次构成不同的体脂肪率的模型,均需要进行使各层一层层重合的处理,存在花费劳力或时间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适当地得到用于矫正根据被检测体的体厚产生的测定误差的矫正函数,并且能适当地得到用于矫正各生物体成分率的测定误差的矫正函数的模型。
本发明的校准用模型具备:第一模型体,其由模拟了第一生物体组织的第一模型材料形成,由高度互相不同且以立起状态排列的多个第一模型板构成;以及第二模型体,其由模拟了第二生物体组织的第二模型材料形成,由高度互相不同且以立起状态排列的多个第二模型板构成,能得到上述第一模型体及上述第二模型体正立地并列配置的并列配置状态以及正立的上述第一模型体与倒立的上述第二模型体以在来自生物体成分测定装置的放射线的照射方向重叠的方式结合的结合状态。
根据上述结构,因为第一模型体由具有多个高度的多个第一模型体板构成,因此,如果以单体使用第一模型体,则能容易地得到多个体厚的矫正用测定值。基于这些测定用测定值,运算用于矫正根据体厚产生的测定误差的矫正函数。第二模型体也能够同样地使用。例如,如果由模拟了除脂肪100%(肌肉)的材料形成第一模型材料,由模拟了脂肪100%的材料形成第二模型体,则通过对处于并列配置状态的两者进行矫正用测定,相对于除脂肪100%及脂肪100%的模型体得到多个厚度的矫正用测定值。并且,基于这些测定值运算相对于除脂肪100%及脂肪100%的矫正函数。
另外,根据上述结构,第一模型体及第二模型体能够得到结合状态。在结合状态下,两模型体在放射线(X射线)的照射方向上重叠。即,X射线能穿过第一模型体及第二模型体双方。在此,通过适当设定X射线的照射方向的第一模型体及第二模型体的厚度,能在结合状态下实现多个生物体成分率。例如,按高度顺序排列第一模型板,形成具有台阶状部分的第一模型体。第二模型体也同样为具有台阶状部分的形状。并且,两者的台阶状部分组合而形成结合状态。若第一模型材料是除脂肪100%,第二模型材料是脂肪100%,则在结合状态下,实现从除脂肪100%到脂肪100%之间的体脂肪率(例如25%、50%、75%等)的模型。因此,如果相对于结合状态的第一模型体及第二模型体(结合模型体)进行矫正用测定,则能容易地得到多个体脂肪率的矫正用测定值。基于这些矫正用测定值,运算用于矫正各体脂肪率的测定误差的矫正函数。
期望还具备维持上述并列配置状态及上述结合状态的连结部件。根据连结部件,能可靠地进行处于并列配置状态的第一模型体及第二模型体的相对的定位,能更适当地进行矫正用测定。另外,根据连结部件,能不解除第一模型体及第二模型体的结合状态地维持,因此能更适当地得到多个生物体成分率的矫正用测定值。
期望上述连结部件发挥相对于生物体成分测定装置的、进行上述第一模型体及上述第二模型体的定位的定位功能。通过根据连结部件的定位功能相对于生物体成分测定装置对第一模型体及第二模型体进行定位,防止对以错误的位置或姿势载置的两模型体进行矫正用测定。通过正确地进行第一模型体及第二模型体的定位,能正确地对两模型体相对于X射线的扩散方向(即测定线)的方向进行定位。这有助于减小两模型体的尺寸。
期望上述第一模型体具有分别设于上述多个第一模型板之间,使从生物体成分测定装置照射的放射线衰减的多个第一放射线衰减层,上述第二模型体具有分别设于上述多个第二模型板之间,使从生物体成分测定装置照射的放射线衰减的多个第二放射线衰减层。另外,期望上述第一放射线衰减层以及上述第二放射线衰减层由金属板形成。
第一模型体以各第一模型板与测定线(X射线束的扩展方向)平行地伸长的方式配置。即,以根据X射线产生器的扫描,测定线按顺序依次通过厚度(高度)不同的多个第一模型板的方式配置。此时,在测定线与第一模型板的伸长方向不平行的情况下(第一模型体倾斜配置的情况下),在某个时机,测定线跨过厚度不同的两个第一模型板。这样得到的矫正用测定值(不正矫正用测定值)无法用于矫正用函数的运算。因此,需要检测不正矫正用测定值。
在上述结构中,为了检测不正矫正用测定值,在多个第一模型板之间分别设置第一放射线衰减层。在测定线跨过两个第一模型板时,当然该测定线也通过位于两第一模型板之间的第一放射线衰减层,因此,照射至测定线的X射线中的、照射至第一放射线衰减层的部分较大地衰减。通过检测该衰减,检测不正矫正用测定值。作为第一放射线衰减层,例如可以由铝等金属板形成。另外,铝比模拟了除脂肪100%以及脂肪100%的材料大,约大3倍左右X射线的衰减量。
即使对第二模型体,也与上述相同地检测不正矫正用测定值。另外,即使在两者结合的结合模型体也相同。
上述金属板还设在上述第一模型体的前面及背面、以及上述第二模型体的前面及背面,发挥支撑上述多个第一模型板以及上述多个第二模型板的支撑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生物体成分测定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生物体成分测定装置的功能方框图。
图3是脂肪模型的外观立体图。
图4是脂肪模型的侧面的放大图。
图5是肌肉模型的外观立体图。
图6是表示处于并列配置状态的脂肪模型及肌肉模型的图。
图7是连结夹具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相对于脂肪模型及肌肉模型的矫正用测定值的图表。
图9是脂肪模型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X方向的位移与高能量衰减量的关系的图表。
图11是表示处于结合状态的脂肪模型及肌肉模型的图。
图12是结合模型的侧视图。
图13是结合模型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测定脂肪率与理论脂肪率的关系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校准用模型的说明前,对利用该校准用模型的生物体成分测定装置进行说明。
图1表示生物体成分测定装置10的外观立体图。生物体成分测定装置10在医疗目的等中利用,通过对被检测体照射X射线,测定被检测部位的骨盐量(骨密度)或体脂肪率。
生物体成分测定装置10是能以滚动轮自由移动的移动式,与载置被检测体的摄影台(bookie台)(未图示)一起使用。生物体成分测定装置10在侧视中为大致コ字状(U-shaped),具有在水平方向上伸长的基部12、在基部12的上方沿相同的水平方向伸长的臂部14以及从基部12的一侧端部向上方伸长并悬臂支撑臂部14的壁部16。在测定骨盐量或体脂肪率时,载置在摄影台的被检测体配置在基部12及臂部14之间。另外,在图1中,将生物体成分测定装置10的左右方向作为X轴,将进深(前后)方向作为Y轴,将高度方向作为Z轴。
在基部12的上表面配置X射线能穿过的材质的顶板18。在顶板18的下方空间,照射X射线的X射线产生器在进深方向(Y轴方向)上进行扫描。从扫描中的X射线产生器向上方照射X射线。从X射线产生器照射并通过被检测体的X射线由设于臂部14,且与X射线产生器同步地进行扫描的X射线检测器检测。
在壁部16的前面安装收纳箱20。在收纳箱20的内部主要收纳用于骨密度测定的矫正用物质。该矫正用物质模拟了预定的骨密度、或预定的体厚。该矫正用物质例如由聚氯乙烯(PVC:Poly Vinyl Chloride)等形成。
图2表示生物体成分测定装置10的功能方框图。
X射线产生器30照射在生物体成分装置10的左右方向(X轴方向)上变宽的扇形波束状的X射线。
X射线检测器32检测从X射线产生器30照射并穿过被检测部位或模型的X射线。X射线检测器32包括与扇形波束的形状对应的呈一次元阵列的检测元件列。即,包括在生物体成分测定装置10的左右方向排列的检测元件列。取而代之,也可以利用二次元阵列型的检测器。X射线检测器32将由检测到的X射线得到的检测数据通过控制部36发送至后述的测定者终端40。
X射线产生器30与X射线检测器32由托架(未图示)等结合,在生物体成分测定装置10中作为一体向进深方向移动。
扫描部34使X射线产生器30以及X射线检测器32在进深方向上扫描。由此,扇形波束状的X射线在进深方向上进行扫描,收集二次元的检测数据。
控制部36例如由微处理器等构成,根据存储于设在生物体成分测定装置10的存储部(未图示)的程序,控制生物体成分测定装置10的各部。控制部36通过相对于X射线产生器30发送X射线的照射开始以及照射停止指示,使X射线产生器30照射X射线或停止照射X射线。另外,控制部36通过相对于扫描部34发送扫描指示,使X射线产生器30及X射线检测器32在扫描部34上进行扫描。
在生物体成分测定装置10中,在作为相对于被检测体的X射线测定的实际测定之前,进行作为相对于模型(矫正用物质)的X射线测定的矫正用测定。由矫正用测定得到的矫正用测定值(矫正用测定数据)发送至测定者终端40。
测定者终端40是医生、看护师等测定者利用的终端,例如是个人电脑。测定者终端40和生物体成分测定装置10能通过有线或无线通信地连接,为了防止测定者受照射而与生物体成分测定装置10配置在不同室。
测定者终端40基于从生物体成分测定装置10(控制部36)发送的检测数据进行X射线图像的形成、骨盐量或体脂肪率的运算。另外,测定者终端40基于由矫正用测定得到的矫正用测定值,运算用于修正由实际测定得到的实际测定值的矫正函数。
图2中未图示,但测定者终端40具有形成X射线图像的图像形成部、由液晶面板等构成的显示部、由硬盘、ROM或RAM等构成且存储从生物体成分测定装置10发送来的检测数据或用于使测定者终端40的各部进行动作的程序等的存储部、由CPU等构成且基于该存储部所存储的程序控制测定者终端40的各部的控制部以及由鼠标或键盘等构成且用于将测定者的指示输入测定者终端40的输入部等。
下面,对本发明的校准用模型进行说明。图3表示本发明的校准用模型之一即脂肪模型50的立体图。另外,在图3中,将脂肪模型50的左右方向作为x轴,将进深(前后)方向作为y轴,将高度方向作为z轴。
脂肪模型50包括模拟了脂肪100%的多个脂肪材料52(52a、52b、52c、52d)。在本实施方式中,脂肪模型50包括四个脂肪材料52,但脂肪材料52的数量未限定于此。各脂肪材料52为在一方向(左右方向)上伸长的板状。各脂肪材料52的高度(厚度)分别不同。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脂肪材料52a的厚度最小,厚度按照脂肪材料52b、脂肪材料52c、脂肪材料52d的顺序变大。另外,厚度最大的脂肪材料52d的厚度优选为与标准的人类的体厚相等的厚度。
各脂肪材料52在立起状态下排列。在本实施方式中,各脂肪材料52按照厚度顺序在前后方向上排列,如图3所示,从前方按照脂肪材料52a、脂肪材料52b、脂肪材料52c、脂肪材料52d的顺序排列。因此,在脂肪模型50中,各脂肪材料52的厚度从前方向后方逐渐变高,具有台阶状的形状。
在位于各脂肪材料52间以及最前方的脂肪材料52a的前侧以及位于最后方的脂肪材料52d的后侧,设置多个金属板。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金属板使用铝板54。各铝板54以覆盖各脂肪材料52的前后方向的方式设置,各脂肪材料52粘接在各铝板54上。各铝板54的左右端部弯曲为90度,在折弯部设置螺纹孔。
在各脂肪材料52的左右侧分别设置侧板56。在侧板56上设置供螺钉58贯通的多个孔,利用分别插入该多个孔的多个螺钉58将各铝板54固定在两张侧板56上。由此,多个脂肪材料52、多个铝板54以及两张侧板56为一体,形成脂肪模型50。如图3所示,侧板56为沿多个脂肪材料52的形状的形状。即,即使在侧板56,其前侧也为台阶状的形状。
在两张侧板56上分别安装在搬运脂肪模型50时使用的把手60。另外,在两张侧板56的至少一方分别设置供后述的定位夹具的一部分插入的结合孔62。结合孔62的作用将于后述。
图4是侧板56的放大图。如上所述,侧板56的前侧为台阶状,该台阶状部分具有多个水平面与多个垂直面。并且,在多个水平面的至少一个,形成向上方突出的突起部64。另外,伴随形成突起部64,形成槽66。突起部64以及槽66的作用将于后述。
图5表示作为本发明的校准用模型之一的肌肉模型70的立体图。肌肉模型70具有与上述的脂肪模型50相同的结构。与脂肪模型50的差异在于,代替脂肪材料52,包括模拟了肌肉100%的多个肌肉材料72(72a、72b、72c以及72d)。其他方面与脂肪模型50相同,因此,省略肌肉模型70的各结构要素的说明。
图6表示将脂肪模型50及肌肉模型70在并列配置状态下设置在生物体成分测定装置10上的样式。脂肪模型50及肌肉模型70作为第一利用方式在如图6所示那样在前后排列的状态、即在并列配置状态下使用。在图6中,在前侧配置肌肉模型70,在后侧配置脂肪模型50,但两模型的位置关系可以颠倒。两模型载置在载置被检测体的摄影台80上。
在并列配置状态下,在脂肪模型50及肌肉模型70的两侧面安装用于进行两模型的定位的定位夹具82。参照图6,并使用图7说明定位夹具82的作用。
图7表示定位夹具82的俯视图。定位夹具82包括在一方向(如图6所示,在安装时为生物体成分测定装置10的前后方向)伸长的伸长部82a、与伸长部82a连接且弯曲为曲柄状的弯曲部82b以及从伸长部82a的侧方突出的两个突出部82c及82d。
在并列配置状态下,突出部82c与设于脂肪模型50的侧板56的结合孔62嵌合,突出部82d与设于肌肉模型70的侧板56的结合孔62嵌合。另外,定位夹具82的弯曲部82b以恰好沿着收纳箱20的前面及侧面的方式重合。由此,能正确地决定脂肪模型50及肌肉模型70相对于生物体成分测定装置10的位置及姿势。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位夹具82只在两模型的一个侧面安装,但即使在相反侧的侧面也可以同样地安装定位夹具82。
相对于图6所示那样的并列配置状态的脂肪模型50及肌肉模型70实施矫正用测定。如上所述,X射线产生器30一边照射在X轴方向上变宽的扇形波束一边在Y轴方向上进行扫描。因此,当相对于并列配置状态的两模型执行矫正用测定时,按照肌肉模型70的肌肉材料72a~72d接着脂肪材料50的脂肪材料52a~52d的顺序依次照射X射线。肌肉材料72a~72d的厚度互相不同,且脂肪材料52a~52d的厚度也互相不同,因此,能在一次的矫正用测定中,得到肌肉100%及脂肪100%的多个厚度的矫正用测定值。通过这样得到的矫正用测定值,求出用于修正根据被检测体的体厚产生的测定误差的矫正量或矫正函数(以下记载为“体厚矫正函数”)。下面,简单地对体厚矫正函数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生物体成分测定装置10利用DEXA(Dual-Energy X-rayAbsorptiometry)法测定体脂肪率或骨盐量。在DEXA法中,向被检测体(或模型)照射高能量的X射线及低能量的X射线,基于两X射线的衰减量的比测定体脂肪率或骨盐量。
图8表示由相对于并列配置状态的脂肪模型50及肌肉模型70的矫正用测定得到的矫正用测定值的图表。图8的图表的横轴表示高能量X射线的衰减量(这个表示体厚),纵轴是α值、即高能量X射线的衰减量与低能量X射线的衰减量的比。即,
α=RL/RH....(式1)。
在式1中,RL表示低能量X射线的衰减量,RH表示高能量X射线的衰减量。另外,X射线的衰减量由
ln(空气穿过检测值/被检测体(模型)穿过检测值)…(式2)
计算。
脂肪模型50具备分别具有不同的厚度的多个脂肪材料52,因此,能在一次的矫正用测定中得到多个厚度(体厚)的多个矫正用测定值。并且,根据多个矫正用测定值计算多个α值。在图8中所描绘的四角记号90a~90d表示脂肪100%的各体厚的α值。具体地说,四角记号90a是相对于脂肪材料52a的测定值,四角记号90b是相对于脂肪材料52b的测定值,四角记号90c是相对于脂肪材料52c的测定值,四角记号90d是相对于脂肪材料52d的测定值。并且,生成相对于这些四角记号90a~90d的近似曲线92。近似曲线92为构成体厚矫正函数的一个的函数。
同样地,通过相对于肌肉模型70的矫正用测定,得到多个矫正测定值,基于此计算多个α值。图8中所描绘的三角记号94a~94d表示肌肉100%的各体厚的α值。具体地说,三角记号94a是相对于肌肉材料72a的测定值,三角记号94b是相对于肌肉材料72b的测定值,三角记号94c是相对于肌肉材料72c的测定值,三角记号94d是相对于肌肉材料72d的测定值。并且,生成这些三角记号94a~94d的近似曲线96。近似曲线96为构成体厚矫正函数之一的函数。
在运算了体厚矫正函数后,相对于被检测体进行实际测定。在由实际测定得到的实际测定值中,高能量衰减量是RH1,由实际测定值计算出的α值为α实测值。在图8中,实际测定值由记号98表示。当特定实际测定值的高能量衰减量RH1时,基于作为体厚矫正函数的近似曲线92,运算高能量衰减量=RH1时的α值。将这样运算的α值作α为100%脂肪。同样地,基于作为体厚矫正函数的近似曲线96,运算高能量衰减量=RH1时的α值。将这样运算的α值作为α100%肌肉。使用以上那样运算的各值,计算被检测体的体脂肪率(%Fat)。具体地说,由以下的式3计算。
%Fat=(α100%脂肪实测值)/(α100%脂肪100%肌肉)…(3)
如上所述,基于由脂肪模型50以及肌肉模型70得到的多个矫正用测定值求出体厚矫正函数,基于该体厚矫正函数计算被检测体的体脂肪率。因此,吸收根据被检测体的体厚产生的测定误差,计算更正确的体脂肪率。
如上所述,脂肪模型50以及肌肉模型70由定位夹具82决定其位置及姿势。即,以脂肪材料52及肌肉材料72的伸长方向与扇形波束的扩散方向平行的方式定位。但是,严格地,脂肪材料52及肌肉材料72与扇形波束的扩散方向不完全平行,稍微产生倾斜。即,从正常的方向在水平面稍微旋转。
图9表示倾斜状态的脂肪模型50的俯视图。图9表示测定线100a以及100b即扇形波束的扩散方向。如图9所示,在倾斜状态下,测定线与各脂肪材料52a~d的伸长方向不平行。因此,例如在测定线位于100a所示的位置时没有问题,但在测定线位于100b所示的位置时,为测定线跨过两个脂肪材料52b及52c的状态。如上所述,在脂肪材料52b与脂肪材料52c,其厚度不同,因此,在测定线位于100b的位置时,无法得到正确的矫正用测定值。因此,需要检测在100b那样的线中测定的矫正用测定值(以下记载为“不正矫正用测定值”)并使其除外。
如上所述,脂肪模型50包括设于各脂肪材料52之间的铝板54。铝板54与脂肪材料52相比,大约大3倍左右X射线的衰减率。即,在各脂肪材料52之间设置使X射线衰减的X射线衰减层。通过在各脂肪材料52之间设置X射线衰减层,能检测不正矫正用测定值。
表示测定线100a的X方向中的位置与高能量衰减量的关系的图表如图10(a)所示。在图10所示的图表中,横轴表示X射线检测器32的检测元件编号(ch)。即,横轴表示X轴方向的位置。纵轴表示X射线的高能量衰减量。测定线100a不论X方向的位置,均穿过一个脂肪材料(脂肪材料52b),因此,根据X方向的位置的高能量衰减量的变动比较少。因此,作为测定线100a的高能量衰减量的最大值RMAX1与高能量衰减量的最小值Rmin1的差的Rsub1=RMAX1-Rmin1为比较小的值。
另一方面,表示测定线100b的X方向的位移与高能量衰减量的关系的图表如图10(b)所示。测定线100b跨过两个脂肪材料(脂肪材料52b及52c),因此,也穿过位于两脂肪材料间的铝板54。因此,如图10(b)所示的图表,在测定线100b穿过铝板54的位置,高能量衰减量突出地大。因此,作为测定线100b中的高能量衰减量的最大值RMAX2与高能量衰减量的最小值Rmin2的差的Rsub2=RMAX2-Rmin2为比较大的值。
在此,通过设置预定的阈值,判断测定线中的高能量衰减量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是否比该阈值大,从而能检测不正矫正用测定值。作为该阈值,设定Rsub1以上且Rsub2以下的值。
另外,在上述中,在脂肪模型50中进行说明,但即使在肌肉模型70中也设置铝板54,因此,即使在肌肉模型70中,也同样能检测不正矫正用测定值。另外,作为设在多个脂肪材料52之间以及多个肌肉材料72之间的X射线衰减层,不限于铝板54。X射线衰减层只要是由具有相对于脂肪材料52或肌肉材料72的X射线衰减率存在有意义的差的物质形成即可。
图11表示脂肪模型50及肌肉模型70在结合状态下设置在生物体成分测定装置10上的样式。作为第二利用方式,两模型在正立状态的脂肪模型50和倒立状态的肌肉模型70在垂直方向组合的结合状态下利用。另外,脂肪模型50与肌肉模型70的位置关系可以相反。
如上所述,在脂肪模型50中,高度不同的多个脂肪材料52按厚度排列,另外,侧板56也为与多个脂肪材料52相应的形状。由此,在脂肪模型50中,形成台阶状部分。即使在肌肉模型70中也相同。两模型以组合脂肪模型50的台阶状部分与肌肉模型70的台阶状部分的方式结合。结合状态的脂肪模型50以及肌肉模型70(结合模型)大致为长方体的形状。脂肪模型50具有的脂肪材料52中的厚度最大的脂肪材料52d、以及肌肉模型70具有的肌肉材料72中的厚度最大的肌肉材料72d为与标准的人类的体厚相等的厚度。另外,在结合状态下,正立状态的各脂肪材料52的上面与倒立状态的各肌肉材料72的下面未完全接触,设有一点点的间隙。由此,防止脂肪材料52表面及肌肉材料72表面的磨耗。
即使在结合状态下,也在结合模型的侧方设置定位夹具82。具体地说,突出部82c(参照图7)与设在正立状态的脂肪模型50的侧板56的结合孔62嵌合(参照图5)。另一个突出部即82d的侧面与倒立状态的肌肉模型70的侧板56的前面接触。由此,防止倒立状态的肌肉模型70向前方倾倒。即,维持结合模型的结合状态。
另外,利用设在脂肪模型50及肌肉模型70的侧板56的突起部64及槽66,能更可靠地维持结合模型的结合状态。图12表示结合模型的侧视图。如图12所示,在结合状态下,脂肪模型50的突起部64与肌肉模型的槽66嵌合,并且,肌肉模型70的突起部64与脂肪模型的槽66嵌合。由此,能更可靠地防止作为倒立状态的肌肉模型70的倾倒,即更可靠地维持结合模型的结合状态。
另外,与并列配置状态相同,通过以定位夹具82的弯曲部82b(参照图11)恰好沿着收纳箱20的前面及侧面的方式一致,能正确地进行结合模型的定位。
相对于图11所示的结合模型实施矫正用测定。根据相对于结合模型的矫正用测定,能利用一次测定得到多个体脂肪率的矫正用测定值。以下使用图13对此进行说明。
图13表示结合模型的YZ剖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脂肪模型50及肌肉模型70的台阶状部分的各级的跃起相等。因此,在结合模型中,在区域D1形成体脂肪率0%(肌肉100%)的模型,在区域D2形成体脂肪率25%的模型,在区域D3形成体脂肪率50%的模型,在区域D4形成体脂肪率75%的模型,在区域D5形成体脂肪率100%的模型。当然,可以适当调整各脂肪材料52a~52d以及各肌肉材料72a~72d的厚度或其数量,形成其他的体脂肪率的模型。
如上所述,X射线产生器30一边使扇形波束在X轴方向上扩散的照射一边在Y方向进行扫描。即,扇形波束依次穿过图13所示的各区域D1~D5。因此,在相对于结合模型的一次矫正用测定中,能得到体脂肪率0%、25%、50%、75%以及100%的矫正用测定值。
在此,结合模型由定位夹具82相对于生物体成分测定装置10定位,因此,只要预先决定脂肪模型50与肌肉模型70的位置关系,则生物体成分测定装置10能预先把握在哪个位置配置哪个体脂肪率的模型。由此,能更适当地进行各体脂肪率的矫正用测定值。例如,生物体成分测定装置10能采用在各区域D1~D5的中心位置测定的矫正用测定值。另外,即使在结合模型,在各脂肪材料52及各肌肉材料72之间也设置作为X射线衰减层的铝板54,因此,能检测在测定线跨过多个区域(例如D1与D2)时得到的不正矫正用测定值。
通过这样得到的矫正用测定值,求出用于修正在各体脂肪率产生的测定误差的矫正量或矫正函数(以下记载为“成分率矫正函数”)。下面,简单地说明成分率矫正函数。
图14表示表述由相对于结合模型的矫正用测定得到的矫正用测定值的图表。图14的图表的横轴表示测定脂肪率,纵轴表示理论脂肪率。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相对于结合模型的矫正用测定,得到体脂肪率0%、25%、50%、75%以及100%的矫正用测定值。因此,在图14的图表中,体脂肪率0%的矫正用测定值110a在理论脂肪率=0[%]的线上被表示,体脂肪率25%的矫正用测定值110b在理论脂肪率=25[%]的线上被表示,体脂肪率50%的矫正用测定值110c在理论脂肪率=50[%]的线上被表示,体脂肪率75%的矫正用测定值110d在理论脂肪率=75[%]的线上被表示,体脂肪率100%的矫正用测定值110e在理论脂肪率=100[%]的线上被表示。
如果是不需要矫正的理想的装置,则矫正用测定值110a~110e在图14中在以单点划线表示的Y=X(使理论脂肪率为Y,使测定脂肪率为X)的函数112上被表示。但是,生物体成分测定装置10由于多种影响而产生测定误差,因此,矫正用测定值110a~110e在从函数112上偏离的位置被表示。
生成相对于被表示的矫正用测定值110a~110e的近似直线114。近似直线114以Y=aX+b的形式生成,根据矫正用测定值110a~110e的值求出常数a及b。近似直线114为成分率矫正函数。
在运算了成分率矫正函数后,相对于被检测体进行实际测定。由实际测定得到的实际测定值为x[%]时,将实际测定值x代入作为近似直线114的Y=aX+b的X。这样得到的理论脂肪率(即ax+b)为矫正后的脂肪率。
根据以上那样说明的脂肪模型50及肌肉模型70,通过在使两者并列配置的状态下进行矫正用测定,能容易地得到多个体厚的矫正用测定值。另外,通过使两者在结合状态下进行矫正用测定,能容易地得到多个脂肪率的矫正用测定值。向结合状态的转移只要使一方为倒立状态并重合在正立状态的另一方即可,因此,能非常简单地进行。
另外,能够容易地使脂肪模型50及肌肉模型70为结合状态,能在紧凑的状态下进行两模型的搬运、保管。由此,能减小为了搬运、保管所需要的床面积。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未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则能进行多种改变。

Claims (6)

1.一种校准用模型,所述校准用模型用于在被检测体的实际测定之前的矫正用测定,以得到矫正用测定值,其特征在于,
具备:
第一模型体,其由模拟了第一生物体组织的第一模型材料形成,由高度互相不同且以立起状态排列的多个第一模型板构成;以及
第二模型体,其由模拟了第二生物体组织的第二模型材料形成,由高度互相不同且以立起状态排列的多个第二模型板构成,
能得到并列配置状态以及结合状态,该并列配置状态为上述第一模型体及上述第二模型体正立地并列配置的状态,该结合状态为正立的上述第一模型体与倒立的上述第二模型体以在来自生物体成分测定装置的放射线的照射方向重叠的方式结合的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校准用模型,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维持上述并列配置状态及上述结合状态的连结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校准用模型,其特征在于,
上述连结部件发挥进行上述第一模型体及上述第二模型体相对于生物体成分测定装置的定位的定位功能。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校准用模型,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模型体具有分别设于上述多个第一模型板之间,且使从生物体成分测定装置照射的放射线衰减的多个第一放射线衰减层,
上述第二模型体具有分别设于上述多个第二模型板之间,且使从生物体成分测定装置照射的放射线衰减的多个第二放射线衰减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校准用模型,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放射线衰减层以及上述第二放射线衰减层由金属板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校准用模型,其特征在于,
上述金属板还设在上述第一模型体的前面及背面、以及上述第二模型体的前面及背面,发挥支撑上述多个第一模型板以及上述多个第二模型板的支撑功能。
CN201610903263.2A 2015-10-19 2016-10-17 校准用模型 Active CN1065803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05522A JP6562812B2 (ja) 2015-10-19 2015-10-19 キャリブレーション用ファントム
JP2015-205522 2015-10-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80353A CN106580353A (zh) 2017-04-26
CN106580353B true CN106580353B (zh) 2021-04-13

Family

ID=585558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903263.2A Active CN106580353B (zh) 2015-10-19 2016-10-17 校准用模型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562812B2 (zh)
CN (1) CN10658035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45756B2 (ja) * 2017-05-18 2020-08-2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放射線画像撮影システム、放射線画像撮影方法、放射線画像撮影プログラム、及び導出装置
CN107184226A (zh) * 2017-06-23 2017-09-22 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扫描系统校正的模体组件
KR102020395B1 (ko) * 2018-01-30 2019-11-04 한국원자력연구원 영상의 겹침 보정을 위한 계단식 구조물
DE102019111560A1 (de) 2019-05-03 2020-11-05 Wipotec Gmbh Prüfkörper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73038B1 (en) * 1999-12-01 2001-01-09 Cyberlogic, Inc. Plain x-ray bone densitometry apparatus and method
US6315447B1 (en) * 1998-12-22 2001-11-13 Bio-Imaging Technologies, Inc. Variable composition phantom simulating varying degrees of body fat for dual energy x-ray machine calibration
CN101351155A (zh) * 2006-01-05 2009-01-21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可调体模
WO2014181315A1 (en) * 2013-05-10 2014-11-13 Koninklijke Philips N.V. Photon-counting detector calibra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17689A (ja) * 1992-02-06 1993-08-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X線撮影装置およびx線撮影方法
US8000512B2 (en) * 2007-10-03 2011-08-16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Slit collimator scatter correction
US8309910B2 (en) * 2010-12-15 2012-11-13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Phantom for spectral CT image system calibration
JP5844296B2 (ja) * 2012-06-11 2016-01-1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放射線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15447B1 (en) * 1998-12-22 2001-11-13 Bio-Imaging Technologies, Inc. Variable composition phantom simulating varying degrees of body fat for dual energy x-ray machine calibration
US6173038B1 (en) * 1999-12-01 2001-01-09 Cyberlogic, Inc. Plain x-ray bone densitometry apparatus and method
CN101351155A (zh) * 2006-01-05 2009-01-21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可调体模
WO2014181315A1 (en) * 2013-05-10 2014-11-13 Koninklijke Philips N.V. Photon-counting detector calibr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80353A (zh) 2017-04-26
JP2017077271A (ja) 2017-04-27
JP6562812B2 (ja) 2019-08-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80353B (zh) 校准用模型
Mayer et al. 3D printer generated thorax phantom with mobile tumor for radiation dosimetry
US8845191B2 (en) Compound 6D-offset simulating phantom and quality assurance program for precision image-guided radiotherapy and radiosurgery
US20020131552A1 (en) Absorption dose measuring apparatus for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 therapy
US9220919B2 (en) Radiotherapy apparatus controller and radiotherapy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JPWO2006080144A1 (ja) X線計測装置
US10286230B2 (en) Gauge for dose measurement in radiation therapy and methods for verifying a radiation therapy device
US20130089186A1 (en) X-ray calibration device
JP2006312047A (ja) 対象の直交方向x線減弱の算出方法、コンピュータ断層撮影装置およびその補正モジュール
WO2015046003A1 (ja) 骨密度測定装置
JP2008029647A (ja) レーザポインタ装置及びそのシステム並びにキャリブレーション方法
US20090292200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rking an irradiation field on the surface of a patient's body
Huang et al. Experimental determination of electron source parameters for accurate Monte Carlo calculation of large field electron therapy
CN106798565B (zh) X射线测定装置
JP2735507B2 (ja) 前腕用骨塩量測定装置
JP5027909B2 (ja) X線ct装置
JP5540865B2 (ja) 放射線撮影装置
JP2010131270A (ja) 治療用放射線照射装置動作制御装置および治療用放射線照射装置動作制御方法
KR101249862B1 (ko) 적외선 카메라를 이용한 측정위치 결정 기능과 체성분 분석 기능을 구비하는 골밀도 측정 장치
JP4922432B2 (ja) 放射線診断装置
US20220079543A1 (en) Radiation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and radiation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JP2011010885A (ja) ベッド位置決めシステム及びベッド位置決め方法
JP3787661B2 (ja) 骨内の骨ミネラル量測定装置
CN209916029U (zh) X-射线医疗设备
KR101880742B1 (ko) 방사선 방출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117

Address after: Chiba County, Japan

Patentee after: Fujifilm medical health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