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75738B - 用于电化学设备的池元接触系统和用于制作池元接触系统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电化学设备的池元接触系统和用于制作池元接触系统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575738B
CN106575738B CN201580038100.6A CN201580038100A CN106575738B CN 106575738 B CN106575738 B CN 106575738B CN 201580038100 A CN201580038100 A CN 201580038100A CN 106575738 B CN106575738 B CN 10657573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line
positioning element
line system
carrier
c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3810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575738A (zh
Inventor
鲁本·罗默
乌多·亨勒
斯特凡·卡兹迈尔
沃尔夫冈·弗里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lringKlinger AG
Original Assignee
ElringKlinger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lringKlinger AG filed Critical ElringKlinger AG
Publication of CN1065757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757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5757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757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5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B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COMPOUNDS OR NON-METAL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B9/00Cells or assemblies of cells; Constructional parts of cells; Assemblies of constructional parts, e.g. electrode-diaphragm assemblies; Process-related cell features
    • C25B9/60Constructional parts of cells
    • C25B9/65Means for supplying current; Electrode connections; Electric inter-cell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8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 H01M10/486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for measuring temper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8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 H01M10/482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for several batteries or cells simultaneously or sequential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09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98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wiring of battery pac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14Methods for interconnecting adjacent batteries o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5/00Coupling parts adapted for simultaneous co-operation with two or more identical counterparts, e.g. for distributing energy to two or more circuits
    • H01R25/16Rails or bus-bars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discrete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unterparts
    • H01R25/161Details
    • H01R25/162Electrical connections between or with rails or bus-ba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16Fastening of connecting parts to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connecting parts from base or cas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H01M2010/4278Systems for data transfer from batteries, e.g. transfer of battery parameters to a controller, data transferred between battery controller and main controll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etallur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用于电化学设备的池元接触系统,电化学设备包括多个电化学池元和电流线路系统,其中,池元接触系统包括信号线路系统和承载信号线路系统的承载元件,信号线路系统带有用于使得信号源分别与池元接触系统的监控设备或信号线路联接部导电连接的一个或多个信号线路,其中,信号线路系统与电流线路系统的池元连接器和/或电流联接部之间的导电连接可以特别简单、可靠地并且尽可能没有控制和调整过程地在定位过程后建立,本发明提出的是,池元接触系统包括至少一个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和至少一个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固定在信号线路系统的信号线路上,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至少暂时固定在承载元件上,其中,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至少暂时与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连接,从而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相对于电流线路系统的池元连接器或电流联接部定位在期望的位置中。

Description

用于电化学设备的池元接触系统和用于制作池元接触系统的 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电化学设备的池元接触系统,电化学设备包括多个电化学池元和电流线路系统,其中,池元接触系统包括信号线路系统和承载信号线路系统的承载元件,信号线路系统带有用于使得信号源分别与池元接触系统的监控设备或信号线路联接部导电连接的一个或多个信号线路。
背景技术
这种池元接触系统用于借助信号线路系统实现关于物理测量参量(例如电压和温度)的单池监控。为此例如,测量出不同的池元连接器之间的电势差异,并且/或者借助适当的温度传感器检测池元连接器附近的温度。信号源或测量部位通过信号线路系统导电地与充当通向电化学设备的监控设备的接口的信号线路联接部或与集成到电化学设备中的监控设备连接。
在公知的池元接触系统中,信号线路系统包括线缆束,其用于电压截取,并且形成池元连接器与信号线路联接部的电连接。为了更好的操纵,线缆束大多在塑料载体中预装配。线缆端部是剥去绝缘皮的,并且可以利用焊接辅助件包围。线缆端部在装配设施中例如通过超声波焊接法与分别配属的池元连接器熔焊。为了可以全自动地执行这种焊接过程而必需的是,线缆端部相对于分别配属的池元连接器位于限定的位置中,因此确保的是,线缆端部在焊接时刚好位于铁砧和超声焊极之间。
在此出现的问题是,线缆端部具有相对小的抗弯曲刚度,并且因此例如由于传输过程中的振动而在焊接过程前离开理想的焊接位置。
因此,在这种工作方式中必要的是,线缆端部在装配期间相对于池元接触系统的承载元件进行取向,在焊接过程前控制取向过程,并且在需要时重复取向过程。
线缆束的凸出的线缆端部不能够工艺可靠地在传输、预装配和最终装配的整个时间段上保持在理想的焊接位置中。线缆是柔软的并且因此不适用于针对定位过程之后的连接过程和工艺足够精确地维持预定的位置公差。这需要控制和矫正过程。因此延长了周期时间,这导致成本上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基于的任务是提供一种开头所提到的类型的池元接触系统,其中,可以特别简单地、可靠地并且尽可能没有控制和调整过程地在定位过程后建立信号线路系统与电流线路系统的池元连接器和/或电流联接部之间的导电连接。
根据本发明,该任务以如下方式解决,即,
用于电化学设备的池元接触系统,电化学设备包括多个电化学池元和电流线路系统,其中,池元接触系统包括信号线路系统和承载信号线路系统的承载元件,信号线路系统带有用于使得信号源分别与池元接触系统的监控设备或信号线路联接部导电连接的一个或多个信号线路,
其中,池元接触系统包括至少一个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和至少一个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固定在信号线路系统的信号线路上,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至少暂时固定在承载元件上,
其中,
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至少暂时与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连接,使得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相对于电流线路系统的池元连接器或电流联接部定位在期望的位置中,并且
其中,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固定在所配属的池元连接器或电流联接部上。
根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所基于的构思是,电流线路系统与信号线路系统之间的导电连接通过附加的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实现,定位元件在一侧固定在信号线路系统的至少一个信号线路上,并且在另一侧与电流线路系统的池元连接器或电流联接部导电连接。
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在此可以分别与配属的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协作,从而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通过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相对于电流线路系统的池元连接器或电流联接部定位在期望的位置中,并且在期望的位置中可以优选材料锁合(stoffschlüssig)地,尤其是通过熔焊,例如通过超声波焊接固定在池元连接器或电流联接部上。
由此,根据本发明的池元接触系统的装配明显简化。
电流线路系统包括一个或多个池元连接器,用于与不同的电化学池元的池元极导电连接。
电流线路系统能够实现功率电流从电化学设备的电化学池元流出和向该电化学池元流动。
电流线路系统的池元连接器可以是每个一体式的或者整合的、在电化学设备的运行时引导电流的元件,该元件将不同的电化学池元的池元极相互导电连接。
这种池元连接器例如可以由电化学池元的相互导电连接的池元接线端形成。
为此替选地也可以设置的是,这种池元连接器是附加于待相互连接的电化学池元的池元接线端地设置的元件,该元件将池元接线端相互导电连接。
根据本发明,信号线路的端部固定在附加的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上,该定位元件优选由金属材料形成。
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可以简单地尤其是材料锁合,例如通过熔焊,尤其是通过超声波焊接固定在电流线路系统的池元连接器或电流联接部上。
通过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的造型可以特别良好地维持定位元件的限定的接合位置,在接合位置中,定位元件与池元连接器或电流联接部接合。
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例如可以由板材材料制成。
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可以构造为冲压弯曲件。
当电流线路系统的池元连接器在池元接触系统的X方向和/或Y方向上并排布置,并且在池元接触系统的已装配状态下在Z方向上布置在待相互连接的电化学池元的池元接线端上方,其中,X方向、Y方向和Z方向两两相互垂直地取向时,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优选具有在X方向和/或Y方向上的高刚性。
此外,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优选在Z方向上具有高的挠性。
在Z方向上的高的挠性例如可以以如下方式实现,即,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优选具有薄的壁厚或材料厚度。
尤其可以设置的是,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的材料厚度为最高大约0.6mm,尤其是最高大约0.3mm。
通过至少在X方向和/或Y方向上抗弯的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实现定位元件相对于电流线路系统的分别配属的池元连接器或电流联接部的接合位置的明显更精确的限定。由此,在装配池元接触系统时的公差链变小。
此外,相比于在信号线路的端部与池元连接器或电流联接部之间的直接连接的情况,通过更好地限定的边缘条件实现定位元件与池元连接器或电流联接部之间的更高的连接质量。
在装配池元接触系统期间的附加的控制和调整工作过程由此是多余的。
当固定在信号线路的端部上的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通过卡锁、敛缝或夹持与分别配属的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连接时,信号线路的端部特别良好地防丢失。
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可以包括不同的材料或材料组合,例如铜、铜合金或铜锌合金。
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可以具有表面涂层,或者并不构造有表面涂层。
设有镀镍部的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尤其是适用于与所配属的池元连接器或电流联接部钎焊。
设有镀镍部的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尤其是适用于与所配属的池元连接器或电流联接部熔焊,尤其是超声波焊接。
信号线路的端部与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之间的导电连接尤其是可以通过压接建立。
尤其可以设置的是,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包括一个、两个或多个压接元件,用于将信号线路压接在定位元件上。
当应该将多个信号线路联接到相同的池元连接器或电流联接部时,可以将多个信号线路固定在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上,并且将配属于多个信号线路的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与相关的池元连接器或电流联接部导电连接。
这提供了如下优点,即,用于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与池元连接器或电流联接部之间的连接的参数依赖于与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连接的信号线路的数量。
将多个信号线路固定在相同的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上例如可以以如下方式实现,即,将多个信号线路的端部置入到设置在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上的线缆压接部中。
在本发明的优选的设计方案中设置的是,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由导电材料形成,例如由铜或铜合金形成。
此外优选设置的是,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与所配属的信号线路和所配属的池元连接器或电流联接部导电连接。
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可以通过材料锁合或形状锁合(Formschluss),尤其是通过熔焊、钎焊、压接、铆接和/或螺接固定在所配属的池元连接器或电流联接部上。
熔焊在此可以尤其是超声波焊接、激光焊接或电阻焊接。
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可以通过熔焊、钎焊、压接、绝缘压接和/或铆接固定在所配属的信号线路上。
在此,绝缘压接理解为如下压接,其中,所压接的信号线路在压接区域中设有由电绝缘材料构成的包封件。
熔焊例如可以是超声波焊接、激光焊接或电阻焊接。
在本发明的优选的设计方案中设置的是,信号线路包括多个单导体或绞合线。
在本发明的特别的设计方案中设置的是,配属于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的信号线路固定在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的与所配属的池元连接器或电流联接部间隔开的联接区域上。
由此,信号线路的端部与如下部位脱离,在该部位上,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与分别配属的池元连接器或电流联接部导电连接,尤其是熔焊。
信号线路的端部的固定尤其是可以通过借助设置在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上的线缆压接部的压接实现。
在线缆压接部的区域中,信号线路附加地也可以材料锁合地,例如通过熔焊,尤其是通过电阻焊接与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连接。
为此替选或补充地可以设置的是,配属于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的信号线路固定在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的贴靠在所配属的池元连接器或电流联接部上的接触区域上。
在该情况下,信号线路通过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来支撑并以定位精确的方式取向。
信号线路的端部在该情况下延伸到如下部位,在该部位上,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与配属的池元连接器或电流联接部导电连接。
信号线路的端部尤其是可以通过压接固定在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的接触区域上。
在池元接触系统的设计方案中不会出现附加的接触电阻。
此外可以设置的是,信号线路的位于信号线路的剥去绝缘皮的端部之前的区段(其设有电绝缘的包封件)通过借助设置在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上的绝缘压接部的绝缘压接固定在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上。
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优选具有多个定位凸起部,在定位凸起部之间形成定位间隙,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延伸穿过定位间隙。
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优选由电绝缘材料,尤其是由塑料材料形成。
在本发明的优选的设计方案中设置的是,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与承载元件一体式地构造。
例如可以设置的是,承载元件和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一起以注塑法制作作为一体式的注塑件。
为此替选地也可以设置的是,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独立于承载元件地制作,并且尤其是通过材料锁合和/或形状锁合,例如通过螺接、铆接和/或卡锁与其连接。
为了将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和因此信号线路的固定在其上的端部防丢失地定位在承载元件上而可以设置的是,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至少暂时与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通过卡锁、敛缝和/或夹持连接。
电流线路系统的池元连接器可以沿池元接触系统的X方向和/或Y方向并排布置,并且在池元接触系统的已装配状态下在Z方向上布置在待相互连接的电化学池元的池元接线端上方,其中,X方向、Y方向和Z方向两两相互垂直地取向。
在此有利的是,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的接触区域以沿Z方向能相对于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移动的方式保持在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上,利用该接触区域,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固定在所配属的池元连接器或电流联接部上。
在此优选设置的是,通过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上和/或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上的侧凹阻止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与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松脱。
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因此优选至少暂时在装配池元接触系统期间防丢失地保持在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上。
为此替选或补充地可以设置的是,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包括:
接触区域,利用接触区域,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固定在所配属的池元连接器或电流联接部上,
联接区域,利用联接区域,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固定在所配属的信号线路上,和
布置在接触区域与联接区域之间的变形区域,
其中,变形区域能变形,使得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的接触区域能相对于联接区域沿Z方向运动。
变形区域优选在Z方向上弯曲弹性地构造。
变形区域例如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波纹。
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和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可以包括引导设备,借助引导设备,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以能沿Z方向相对于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移动的方式在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上引导。
这种引导设备可以包括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上的一个或多个引导元件。
此外,这种引导设备可以包括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上的一个或多个引导面。
此外可以设置的是,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布置在承载元件的承载区段上,其中,承载区段与承载元件的基体连接,使得带有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的承载区段能相对于承载元件的基体沿Z方向运动。
在此,承载区段相对于基体的运动也可以是枢转运动或倾斜于Z方向延伸的运动,只要该运动具有沿Z方向的分量。
电流线路系统原则上可以独立于池元接触系统地构造和制作。
在本发明的特别的设计方案中设置的是,电流线路系统构造为池元接触系统的组成部分,并且优选由池元接触系统的承载元件承载。
根据本发明的池元接触系统尤其是适用于使用在电化学设备中,该电化学设备包括多个电化学池元和根据本发明的池元接触系统。
电化学设备优选构造为蓄电池,例如锂离子蓄电池。
本发明此外涉及一种用于制作针对电化学设备的池元接触系统的方法,电化学设备包括多个电化学池元和电流线路系统,其中,该方法包括如下:
-制作信号线路系统,其带有一个或多个用于使得信号源分别与池元接触系统的监控设备或信号线路联接部导电连接的信号线路;
其中,信号线路系统在池元接触系统的已装配状态下由池元接触系统的承载元件承载。
本发明的另外的任务是提供一种方法,其可以简单且可靠地执行,并且在定位过程后尽可能不需要控制和调整过程。
该任务根据本发明通过如下解决:
用于制作针对电化学设备的池元接触系统的方法,电化学设备包括多个电化学池元和电流线路系统,其中,方法包括如下:
-制作信号线路系统,信号线路系统带有一个或多个用于使得信号源分别与池元接触系统的监控设备或信号线路联接部导电连接的信号线路;
其中,在池元接触系统的已装配状态下由池元接触系统的承载元件承载信号线路系统,
其中:
-将信号线路系统的信号线路固定在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上;
-将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与固定在承载元件上的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连接,从而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相对于电流线路系统的池元连接器或电流联接部定位在期望的位置中;
-将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固定在所配属的池元连接器或电流联接部上。
这种方法的特别的设计方案已经在上面结合根据本发明的池元接触系统的特别的设计方案进行阐述。
在将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固定在所配属的池元连接器或电流联接部上之后,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可以与承载元件和/或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保持连接。
为此替选地也可以设置的是,在将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固定在池元连接器或电流联接部上之后使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与承载元件和/或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松脱。
在该情况下可以取消的是,将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和/或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构造成能够实现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的接触区域(其固定在所配属的池元连接器或电流联接部上)与承载元件之间沿池元接触系统的Z方向的相对运动。
附图说明
本发明另外的特征和优点是下面对实施例进行的描述和所示附图的主题。其中:
图1从右上方的观察方向示出用于电化学设备尤其是蓄电池模块的池元接触系统的承载元件、保持在承载元件上的电流线路系统、保持在承载元件上的信号线路系统以及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和与之协作的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的多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其中,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分别至少暂时与所配属的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连接,使得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相对于电流线路系统的池元连接器保持在期望的位置中;
图2从左上方的观察方向示出来自图1的承载元件的、电流线路系统的、信号线路系统的和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的以及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的另外的立体图;
图3示出来自图1和2的承载元件的、电流线路系统的、信号线路系统的和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的以及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的从上方观察的俯视图;
图4示出在将覆盖元件放置到承载元件上之后,池元接触系统的相应于图3的从上方观察的俯视图;
图5示出来自图1的区域I的放大图;
图6示出来自图5的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的立体图,不具有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并且不具有承载元件;
图7示出沿图3中的线7-7穿过相应于来自图5和6的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的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以及所配属的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和池元连接器的纵截面图;
图8示出来自图1的区域II的放大图;
图9示出来自图8的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的立体图,不具有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并且不具有承载元件;
图10示出沿图3中的线10-10穿过来自图8的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所配属的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和所配属的池元连接器的纵截面图;
图11示出来自图1的区域III的放大图;
图12示出来自图11的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的立体图,不具有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并且不具有承载元件;
图13示出沿图3中的线13-13穿过来自图11的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所配属的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和池元连接器的纵截面图;
图14示出来自图1的区域IV的放大图;
图15示出来自图14的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的立体图,不具有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并且不具有承载元件;
图16示出沿图3中的线16-16穿过来自图14的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所配属的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和所配属的电流联接部的纵截面图;
图17示出来自图2的区域V的放大图;
图18示出来自图17的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的立体图,不具有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并且不具有承载元件;
图19示出沿图3中的线19-19穿过来自图17的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所配属的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和所配属的池元连接器的纵截面图;
图20示出来自图2的区域VI的放大图;
图21示出具有壳体和多个布置在其中的电化学池元的电化学设备的立体图,其中,在图1至4中示出的池元接触系统可以放置到壳体上,并且可以与电化学池元的池元接线端导电地连接。
相同的或在功能上相同的元件在所有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至20中示出的整体上用100表示的池元接触系统包括承载元件102和在图4中示出的可放置到承载元件102上的覆盖元件108,在承载元件上保持有电流线路系统104和信号线路系统106。
承载元件102可以放置到带有多个电化学池元113(尤其是蓄电池池元)的电化学设备111,例如蓄电池模块的(在图21中示出的)壳体109上,并且在电化学设备111的已装配状态下封闭上方的壳体开口,电化学设备111的电化学池元113的池元接线端115凸出穿过该壳体开口。
承载元件102例如可以以优选基本上矩形的承载板110的形式构造。
承载元件102设有多个贯通开口112,其中,每个贯通开口112一方面分别配属于池元连接器116或电流联接部118的接触区域114,并且另一方面分别配属于电化学设备111的电化学池元113的池元接线端115,从而通过这种贯通开口112,池元接线端115分别可以与池元连接器116或电流联接部118的所配属的接触区域114连接。
在该实施方式中,池元连接器116构造为附加于池元接线端115设置的、使得电化学池元113的池元接线端115且进而池元极相互导电连接的元件。
为此替选地也可以设置的是,池元接线端115以如下方式设计并且直接相互固定,即,池元接线端使各个的电化学池元113的池元极相互导电连接,并且因此本身(尤其是分别两两)形成池元连接器116。
在此,池元接线端115例如可以延伸穿过贯通开口112,以便与池元连接器116或电流联接部118的接触区域114接触。
为此替选地,池元连接器116或电流联接部118的接触区域114也可以延伸穿过分别配属的贯通开口112,以便与分别配属的池元接线端115接触。
此外也可想到的是,池元接线端115和池元连接器116或电流联接部118的接触区域114全部延伸到贯通开口112中,并且在那里相互连接。
像从图1至3看到的那样,承载元件102的贯通开口112可以以多列120布置,其中,列120例如沿承载元件102的纵向方向122延伸。
承载元件102的纵向方向122下面也被称为池元接触系统100的X方向。
贯通开口112尤其是可以基本上矩形地构造,尤其是带有倒圆的拐角区域;但原则上,贯通开口112的另外的形状也是可行的,尤其是圆形、椭圆形、方形或多边形的贯通开口112。
在承载元件102的在池元接触系统100的已装配状态下背离电化学池元113的上侧上布置有覆盖元件108,其用于覆盖电流线路系统104和信号线路系统106。
覆盖元件108例如以基本上矩形的覆盖板124的形式构造。
覆盖元件108和/或承载元件102优选包括热塑性的材料,例如聚丙烯。
覆盖元件108和/或承载元件102优选基本上完全由热塑性的材料,例如聚丙烯形成。
像从图4看到的那样,覆盖元件108此外优选设有沿外边缘环绕的、在池元接触系统100的已装配状态下朝着承载元件102凸出的边缘区域126。
覆盖元件108的边缘区域126可以被两个贯通通道128中断,贯通通道128从覆盖元件108的边缘例如沿X方向122向前或向后凸出,并且例如可以具有基本上U形的横截面。
像最好由图1和2看到的那样,承载元件102也优选设有沿外边缘环绕的、在池元接触系统100的已装配状态下朝着覆盖元件108凸出的边缘区域130。
承载元件102的边缘区域130也可以由两个贯通通道132中断,贯通通道132从承载元件102的边缘优选沿X方向122向前或向后凸出,并且例如可以具有基本上U形的横截面。
承载元件102的贯通通道132和覆盖元件108的贯通通道128布置在各个边缘区域130或126的彼此相应的部位上,并且以其敞开的侧相互面对,从而贯通通道132、128分别共同形成贯通井道134,贯通井道用于分别容纳池元接触系统100的其中一个电流联接部118。
电流联接部118和池元连接器116共同形成池元接触系统100的电流线路系统104,借助池元连接器,可以使得每两个彼此相邻的电化学池元113的池元接线端115以不同的极性相互导电连接。
电流线路系统104用于能够实现电化学设备111的电化学池元113之间的通过电流(Stromfluss),并且能够实现朝着或者离开池元接触系统100的电流联接部118的电流流动。
通过该电流线路系统104,电化学设备111的电化学池元113例如在电路上串联。
在此,每个池元连接器116都使得第一电化学池元113a的负极的第一池元接线端115a与相邻的第二电化学池元113b的正极的第二池元接线端115b连接(参见图21)。
形成电化学设备的池元串联电路的起始部的电化学池元113c的池元接线端115c和形成池元串联电路的结束部的电化学池元113d的池元接线端115d分别与池元接触系统100的其中一个导电电流联接部118导电连接。
多个分别带有池元接触系统100电化学设备111优选电串联。
这种串联电路尤其是可以以如下方式建立,即,第一电化学设备111的电流联接部118借助(未示出的)模块连接器与第二电化学设备111的(相反的极性的)电流联接部118导电连接。
为了可以将覆盖元件108可松脱地固定在承载元件102上,优选设置有锁止设备136,其包括一个或多个设置在覆盖元件108上的锁止元件138和一个或多个设置在承载元件102上的锁止元件140。
覆盖元件侧的锁止元件138和承载元件侧的锁止元件140布置在覆盖元件108的边缘区域126或承载元件102的边缘区域130的彼此相应的部位上,并且当覆盖元件108放置到承载元件102上时,相互卡锁,从而覆盖元件108借助锁止设备136可松脱地保持在承载元件102上。
承载元件102在其边缘区域130上优选设有联接凹部142,由多个信号线路145构成的信号线路束143穿过联接凹部从池元接触系统100的被承载元件102和覆盖元件108包围的内部空间147中引导出来,信号线路联接到信号线路联接部144。
在池元接触系统100的外部空间中,信号线路联接部144是可接近的,以便和与信号线路联接部144互补的信号线路元件进行接触。
信号线路联接部144例如可以构造为信号线路插头。
在该情况下,与信号线路联接部144互补地构造的信号线路元件优选构造为信号线路插口。
信号线路联接部144用于将布置在承载元件102上的信号线路系统106经由(未示出的)优选多极的连接线路联接到电化学设备111的(未示出的)监控设备。
信号线路系统106用于将分别在池元连接器116或电流联接部118上的一个或多个电压截取部位148和/或池元接触系统100的一个或多个温度传感器150与信号线路联接部144连接。
信号线路系统106包括信号线路145,其使得信号源154分别与信号线路联接部144(或者直接与池元接触系统100的监控设备)导电连接。
当信号源154是池元连接器116或电流联接部118上的电压截取部位148时,信号源154通过电压截取线路156与信号线路联接部144连接。
电压截取部位148分别布置在池元接触系统100的池元连接器116或电流联接部118的接触区域114上,以便可以截取在那里存在的电势。
当信号源154是温度传感器150时,信号源154借助一个或多个温度测量线路158与信号线路联接部144(或直接与池元接触系统100的监控设备)导电连接。
温度传感器150优选同样与池元接触系统100的池元连接器116或电流联接部118的接触区域114接触,以便可以测量在那里存在的温度。
池元连接器116的其中每个接触区域114和每个电流联接部118分别配属给电化学设备111的池元接线端115,并且在电化学设备111的已装配状态下导电地,优选材料锁合地与分别配属的池元接线端115连接。
每个池元连接器116都包括两个用于各一个池元接线端115的电接触的接触区域114和将这两个接触区域114相互连接的补偿区域160。
补偿区域160优选是可弹性和/或塑性变形的,以便在电化学设备111运行时并且/或者为了在装配池元接触系统100时进行的公差补偿能够实现池元连接器116的两个接触区域114相对彼此的相对运动。
针对该目的,补偿区域160尤其是可以具有一个或多个横向于如下连接方向延伸的补偿波纹162,该连接方向将池元连接器116的第一接触区域114a的中心与第二接触区域114b的中心相互连接。
池元连接器116或电流联接部118的每个接触区域114都可以分别借助定位孔164定位在承载元件102的分别配属的定位销166上。
在此,承载元件102的定位销166优选穿过池元连接器116或电流联接部118的分别配属的定位孔164。
承载元件102和/或覆盖元件108优选包括非导电的塑料材料,例如PB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P(聚丙烯)、PA(聚酰胺)、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和/或LCP(“液晶高分子”),并且优选基本上完全由这种塑料材料形成。
用于承载元件102的特别适当的材料是利用滑石粉增强的聚丙烯材料(例如以PPTTV 20命名的材料)。该材料由于滑石粉增强而具有特别高的形状稳定性。
信号线路系统106的至少一个信号线路145、优选是信号线路系统106的至少一个电压截取线路156并且尤其是所有电压截取线路156与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导电连接,定位元件168在一侧固定在相关的信号线路145上,并且在另一侧固定在池元连接器116上或电流线路系统104的电流联接部118上。
每个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至少暂时地,尤其是在装配池元接触系统100期间与分别配属的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连接,具体以如下方式,即,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通过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相对于电流线路系统104的池元连接器116或电流联接部118保持在期望的位置中。
在此,通过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和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的协作,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的位置优选仅沿X方向122和沿Y方向172得到固定,其中,Y方向172垂直于池元接触系统100的X方向122并且优选基本上平行于承载元件102的主面174取向,从而池元接触系统100的池元连接器116和电流联接部118在由X方向122和Y方向172撑开的平面中并排布置在承载元件102上。
但优选的是,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的至少一个接触区域182能相对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沿Z方向178运动,接触区域在池元接触系统100的已装配状态下贴靠在分别配属的池元连接器116或电流联接部118上,并且与池元连接器或电流联接部导电地,优选材料锁合地连接,而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固定了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在由X方向122和Y方向172撑开的平面中的位置。在此,Z方向178垂直于X方向122并且垂直于Y方向172取向。
池元接触系统100的Z方向178优选基本上平行于如下方向取向,沿该方向,电化学池元113的池元接线端115从各自的池元壳体中凸出(参见图21)。
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和其配属的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的可能的实施方式在图5至7中详细示出。
在该实施方式中,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包括接触区域182,接触区域在池元接触系统100的已装配状态下贴靠在分别配属的池元连接器116或电流联接部118上,并且与其导电地,优选材料锁合地连接,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还包括沿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的纵向方向180联接到接触区域182的变形区域184、在变形区域184的背离接触区域182的侧沿纵向方向180联接到变形区域184的连接区域186、和在连接区域186的背离变形区域184和接触区域182的侧沿纵向方向180联接到连接区域186的联接区域176。
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的接触区域182、变形区域184、连接区域186和联接区域176优选相互一体式地构造,并且共同形成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的一体式的基体188。
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的接触区域182例如通过熔焊,尤其是超声波焊接、激光焊接或电阻焊接,以及通过钎焊、压接和/或铆接固定在所配属的池元连接器116或电流联接部118上。
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包括导电材料,并且优选基本上完全由导电材料形成。
这种导电材料尤其是金属材料,例如铜或铜合金或铝或铝合金。
针对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例如铜和锌的材料组合也是可能的。
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此外可以设有表面涂层,其例如包含锌或镍。
包含锌的表面涂层在此便于建立钎焊连接。
包含镍的表面涂层在此便于建立超声波焊接连接。
变形区域184用于使在电化学设备111运行时并且/或者为了在装配池元接触系统100时进行的公差补偿能够实现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的接触区域182和连接区域186相对彼此的相对运动。
针对该目的,变形区域184可以尤其是具有一个或多个横向于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的纵向方向180延伸的波纹190。
这种波纹190能够实现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沿Z方向178的挠性。
当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在变形区域184中的,特别优选在整个基体188中的材料厚度为最大约为0.6mm,尤其是为最大约为0.3mm时,得到变形区域184的特别好的挠性。
连接区域186用于将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至少暂时地,尤其是在装配池元接触系统100期间与分别配属的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连接。
这种连接尤其是可以通过卡锁、敛缝和/或夹持实现。
在图5至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连接区域186为了与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卡锁的目的而具有一个或多个锁止元件192,其例如形式为锁止舌形件194,锁止元件在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的垂直于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的纵向方向180延伸的横向方向196上侧向地布置在连接区域186的中部区段198附近,并且基本上沿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的高度方向200延伸,该高度方向垂直于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的纵向方向180并且垂直于横向方向196,并且在池元接触系统100的已装配状态下基本上平行于池元接触系统100的Z方向178取向。
示例性地在图5中示出的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例如包括两个定位凸起部202,定位凸起部在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的横向方向236上彼此间隔开,并且因此在它们之间构造出定位间隙204,横向方向236例如平行于池元接触系统100的X方向122延伸,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延伸穿过定位间隙204。
在此,间隙宽度G基本上相应于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在定位间隙204的区域中的宽度B(也就是说,其在横向方向196上的延伸尺寸),从而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通过定位间隙204在其横向方向196上的限定而以期望的方式定位。
此外,每个定位凸起部202都包括锁止容纳部206,锁止容纳部沿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的纵向方向208通过两个在纵向方向208上彼此间隔开的引导板条210a和210b限定,并且沿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的高度方向212向上通过锁止元件214(例如形式为锁止凸鼻216)限定,该纵向方向208在池元接触系统100的已装配状态下与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的纵向方向108一致,该高度方向212与池元接触系统100的Z方向178一致。
在定位凸起部202的锁止容纳部206中分别容纳有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的锁止元件192,从而各自的锁止元件192以其上边缘贴靠在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的锁止元件214上,并且以其侧边缘贴靠在引导板条210上。
因此,通过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的锁止元件192与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的卡锁,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也在其纵向方向180和其高度方向200上以期望的方式相对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且进而相对承载元件102并且相对分别配属的池元连接器116或电流联接部118定位。
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包括其定位凸起部202)优选与承载元件102一体式地构造。
尤其可以设置的是,承载元件102(包含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通过注塑法制作。
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的联接区域176用于将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固定在分别配属的信号线路145上。
信号线路145优选包括多个单导体或绞合线,其被由绝缘材料构成的绝缘套或包封件218包围。
在信号线路145的剥去绝缘皮的端部区段220中,绝缘的包封件218被移除,从而可以建立信号线路145的单导体与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之间的导电连接。
在此,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例如可以通过熔焊,尤其是通过超声波焊接、激光焊接或电阻焊接,以及通过钎焊、压接和/或铆接固定在所配属的信号线路145上。
在图5至7所示的实施例中,信号线路145的端部区段220通过借助设置在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上的压接元件222的压接与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导电连接。
也可设置的是,多个信号线路145的端部区段220与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导电连接。
在通过压接导致的连接的情况下,在该情况下,将多个信号线路145的端部区段220置入压接部中,其通过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的压接元件222形成。
在图1至20中,除了在图5至7中详细示出的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和其配属的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的实施方式以外还示出这种定位元件168和170的另外的实施方式,其配属于另外的池元连接器116或电流联接部118。
但是,同一池元接触系统100的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和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的不同的实施方式的示图仅用于阐述的目的。
原则上也可行的是,基本上彼此相同地构造出所有这些定位元件168或170。
此外,池元接触系统100中的定位元件168和170的每个任意的、在描述中示出的实施方式的许多示例可以任意地与任意数量的这种定位元件168或170的任意的另外的实施方式组合。
之前描述的池元接触系统100优选作为电化学设备111的单独的结构组件完全预装配。
在该预装配中,电流线路系统104的组成部分,尤其是池元连接器116和电流联接部118,以及一个或多个温度传感器150利用联接元件,例如联接线材定位在承载元件102上。
信号线路145在一侧与信号线路联接部144连接并且在另一侧在其端部区段220上与分别配属的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连接。
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例如以如下方式制作,即,由原材料,例如由金属原材料构成的材料区段被分离,并且将被分离的材料区段通过变形过程,尤其是通过弯曲过程和/或压印过程引入到期望的形状中。
随后,信号线路系统106的信号线路145布置在承载元件102上,从而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在期望的位置中例如通过卡锁与分别配属的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连接。
随后,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的接触区域182与各自的池元连接器116或电流联接部118优选通过材料锁合,尤其是通过钎焊或者通过熔焊,例如通过超声波焊接、电阻焊接或激光焊接进行导电连接,接触区域以期望的方式相对分别配属的池元连接器116或电流联接部118定位。
因此,在可作为单元操纵的结构组件中的,也就是在池元接触系统100中的所有用于接触电化学设备111的电化学池元113所需的构件都已经概括在必需的相对定位中。
带有电流线路系统104和信号线路系统106的承载元件102在装配电化学设备111时放置到布置有电化学池元113的壳体109上,并且与壳体109的环绕壳体开口的边缘连接。
随后,池元连接器116和电流联接部118与电化学设备111的分别配属的池元接线端115例如通过材料锁合,尤其是通过熔焊和/或通过形状锁合导电接触。
在电流线路系统104与电化学设备111的电化学池元113的池元接线端115之间实现接触之后,覆盖元件108放置到承载元件102上,并且尤其是通过卡锁与其连接,从而覆盖元件108覆盖池元接触系统100的电流线路系统104和信号线路系统106,并且保护防止不期望的碰触。
由此,在传输和装配电化学设备111期间阻止了对电流线路系统104和信号线路系统106的损坏。
完成装配的电化学设备111可以与多个另外的电化学设备111,尤其是蓄电池模块组装成电化学设备组,其中,尤其是不同的电化学设备111可以借助(未示出的)模块连接器相连,模块连接器使不同的电化学设备111的电流联接部118相互连接。
图8至10所示的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和配属的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的第二实施方式与图5至7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与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连接,使得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在已连接的状态下能相对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在池元接触系统100的Z方向178上,在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的高度方向200上,并且在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的高度方向212上移动。
这以如下方式实现,即,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的连接区域186在该实施方式中像最好从图10看到的那样具有锁止元件192,该锁止元件构造为朝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凸起的锁止凸鼻224,并且嵌接到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上的锁止容纳部206中,锁止容纳部沿Z方向178比锁止元件192具有更大的延伸尺寸。
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可弹性地和/或塑性地变形的变形区域184可以在该实施方式中取消。
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的连接区域186在该实施方式中例如具有基本上U形的(沿纵向方向180得到的)横截面(参见图10),其带有接触区域侧的侧边226、联接区域侧的侧边228、和使两个侧边226和228相互连接的接片230。
连接区域186的两个侧边226和228优选基本上平行于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的高度方向200取向。
锁止元件192优选布置在接触区域侧的侧边226上。
接片230优选沿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的横向方向196和纵向方向180延伸。
像最好从图8和10中看到的那样,在该实施方式中,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包括两个定位凸起部232,定位凸起部在其面朝分别配属的池元连接器116或电流联接部118的前侧分别设有沿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的高度方向212延伸的引导板条234。
引导板条234在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的横向方向236上彼此具有间距G,其基本上相应于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的连接区域186的接触区域侧的侧边226的宽度B,从而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通过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在横向方向196上以期望的方式定位,并且在高度方向200上可移动地引导。
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的连接区域186的接触区域侧的侧边226和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的引导板条234因此共同形成引导设备242,通过引导设备,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在池元接触系统100的Z方向178上可移动地在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上引导。
像最好从图10的纵截面看到的那样,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的两个定位凸起部232通过沿横向方向236延伸的连接壁238相互连接。
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的锁止容纳部206优选布置在连接壁238的面朝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的连接区域186的接触区域侧的侧边226的前侧。
连接壁238的位于锁止容纳部206上方的上区域240形成侧凹部,其限定了锁止元件192在高度方向200上的运动,从而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防丢失地保持在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上。
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的连接区域186的接片230沿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的纵向方向180的延伸部基本上相应于或者稍微大于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的连接壁238的上区域240沿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的纵向方向208的延伸部,因此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也在其纵向方向180上通过包围在连接区域186的侧边226和228之间的连接壁238以期望的方式定位。
在接片230与锁止元件192之间沿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的高度方向200的间距大于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的连接壁238的上区域240在其高度方向212上的延伸部,因此锁止元件192在锁止容纳部206中的移动行程并未被接片230与连接壁238的上区域240之间的接触限定。
在其他方面,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和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的图8至10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在结构、功能和制作方式方面与图5至7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一致,为此参考其在上面的描述。
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和所配属的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的图11至13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与图8至10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在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的连接区域186和引导设备242的设计方面有所不同。
连接区域186在该实施方式中包括中部区段244,锁止元件192(例如形式为锁止舌形件194)从该中部区段的纵向侧延伸离开。
锁止元件192优选相对于横向方向196并且相对于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的高度方向200倾斜。
靠前的引导元件246(例如形式为靠前的引导舌板248)从每个锁止元件192的后部的、面朝联接区域176的端部朝向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的纵向中间平面延伸,从而使得各自的引导元件246的面朝联接区域176的背侧250基本上平行于横向方向196和高度方向200地取向。
连接区域186的靠后的区段252具有两个从其纵向侧延伸出来的靠后的引导元件254,其例如形式为靠后的引导舌板256。
靠后的引导元件254优选相对于横向方向196并且相对于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的高度方向200倾斜。
每个靠后的引导元件254的靠前的端面258(其面朝各个靠前的引导元件246的背侧250)优选基本上平行于横向方向196和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的高度方向200延伸。
连接区域的靠后的区段252和中部区段244通过中间区段259相互连接。
连接区域186的中部区段244通过连接区域186的在纵截面中S形地弯曲的前区段260与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的接触区域182连接。
像最好从图11中看到的那样,在该实施方式中,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包括两个定位凸起部262,定位凸起部在横向方向236上彼此间隔开,并且在其相互面朝的内侧264分别具有锁止元件266(例如形式为锁止凸鼻268),锁止元件限定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的分别配属的锁止元件192沿池元接触系统100的Z方向178的移动行程,从而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防丢失地保持在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上。
此外,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在该实施方式中包括两个引导板条270,引导板条分别从其中一个定位凸起部262出发相向延伸,并且沿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的横向方向236彼此以间距G结束,该间距相应于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的连接区域186的中间区段259的宽度B,也就是沿横向方向196的延伸部,该中间区段在池元接触系统100的已装配状态下在引导板条270之间延伸穿过,从而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在横向方向196上相对于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以期望的方式定位。
此外,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的靠前的引导元件246贴靠在引导板条270的面朝该靠前的引导元件的前侧272上,并且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的靠后的引导元件254贴靠在引导板条270的面朝该靠后的引导元件的背侧274上,从而通过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的引导元件246和254和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的引导板条270的协作,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也在其纵向方向180上以期望的方式相对于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定位。
在此,靠前的引导元件246、靠后的引导元件254和引导板条270共同形成引导设备242,通过引导设备,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沿Z方向178可移动地在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上引导。
此外,图11至13所示的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和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的第三实施方式在结构、功能和制作方式方面与图8至10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一致,为此参考其在上面的描述。
图14至16所示的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和所配属的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的第四实施方式与图11至13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在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上的和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上的锁止元件的构造以及引导设备242的构造。
像最好从图15看到的那样,在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的该实施方式中,在纵截面中沿纵向方向180为S形的连接区域186跟随接触区域182,连接区域带有沿高度方向200延伸的中部区段198和两个锁止元件192(例如形式为锁止舌形件194),锁止元件沿横向方向196从中部区段198延伸离开。
锁止元件192同时形成靠前的引导元件246(例如形式为靠前的引导舌板248),其背侧250基本上平行于高度方向200且基本上平行于横向方向196取向。
在连接区域186的背离接触区域182的侧,联接区域176联接到连接区域186,在该联接区域176上尤其是通过利用设置在联接区域176上的压接元件222的压接导电地固定了信号线路145的优选剥去绝缘皮的端部区段220。
引导区域276联接到联接区域176的沿纵向方向180上背离连接区域186的端部,引导区域具有两个靠后的引导元件254(例如形式为靠后的引导舌板256),引导元件254从引导区域276的中心区段278出发沿横向方向196延伸。
靠后的引导元件254优选弯折地构造。靠后的引导元件254的前端面280优选基本上平行于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的高度方向200和横向方向196取向。
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在该实施方式中包括两个沿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的纵向方向208并且沿其高度方向212延伸的定位凸起部280,定位凸起部280在横向方向236上彼此间隔开。
每个定位凸起部280在前端壁282上结束,前端壁沿横向方向236延伸,并且在其面朝分别配属的池元连接器116或电流联接部118的前侧设有锁止元件284(例如形式为锁止凸鼻286),锁止元件限定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的分别配属的锁止元件192沿Z方向178向上的运动,从而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防丢失地保持在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上。
靠前的引导板条288分别沿纵向方向208从每个前端壁282的端部出发向前延伸。
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的靠前的引导元件246可沿池元接触系统100的Z方向178移动地侧向地在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的靠前的引导板条288上引导。
在靠前的引导板条288之间沿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的横向方向236的间距G相应于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在靠前的引导元件246的区域中的宽度B,因此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通过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沿横向方向196以期望的方式定位。
此外,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在该实施方式中包括两个靠后的引导板条290,靠后的引导板条290在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的联接区域176与靠后的引导元件254之间的区域中从定位凸起部280出发相向延伸。
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的靠后的引导元件254的前端面258在此贴靠在靠后的引导板条292的背离靠前的引导板条288的背侧292上,因此通过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的靠前的引导元件246和靠后的引导元件254与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的靠前的引导板条288或靠后的引导板条290的协作,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借助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也沿纵向方向180以期望的方式定位。
在其他方面,图14至16所示的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和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的第四实施方式在结构、功能和制作方式方面与图11至13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一致,为此参考其在上面的描述。
图17至19所示的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和所配属的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的第五实施方式与之前描述的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信号线路145的端部区段220并不在池元接触系统100的已装配状态下与分别配属的池元连接器116或电流联接部118间隔开的联接区域176中,而是在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的接触区域182中与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导电连接。
为此,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的接触区域182在该实施方式中具有压接元件222,借助压接元件,信号线路145的(优选剥去绝缘皮的)端部区段220可以通过压接固定在接触区域182上。
在该实施方式中,接触区域182连同信号线路145的通过压接固定在其上的端部区段220与分别配属的池元连接器116或电流联接部118例如通过熔焊,尤其是超声波焊接、激光焊接或电阻焊接或通过钎焊导电连接。
在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的该实施方式中,接触区域182的后部的端部沿纵向方向180联接到前引导区域294,前引导区域294包括中部区段296和从其侧向伸凸的靠前的引导元件248,其例如形式为靠前的引导舌板248。
中部区段296在(沿横向方向196得到的)横截面中优选凹形弯曲地或V形地构造,并且因此形成容纳通道298,在容纳通道中至少部分容纳有信号线路145的联接到端部区段220的区段300,区段300优选设有电绝缘的包封件218。
靠前的引导元件246在该实施方式中具有弯曲的形状,靠前的引导元件246带有相对于高度方向200和相对于横向方向196倾斜的前区段302并且带有横向于,优选基本上垂直于前区段302取向的后区段304,后区段的背离接触区域186的背侧306基本上平行于横向方向196和高度方向200取向。
后引导区域308联接到前引导区域294的背离接触区域182的后端部。
后引导区域308包括中心区段310,两个压接元件312从中心区段沿侧向方向伸凸,压接元件弧形地包围信号线路145,并且将其围绕,从而信号线路145的设有电绝缘的包封件218的区段300通过压接(所谓的绝缘压接)固定在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的后引导区域308上。
压接元件312的前端侧314基本上平行于高度方向200和横向方向196取向。
图17所示的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在该实施方式中包括两个定位凸起部316,两个定位凸起部在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的横向方向236上彼此间隔开。
引导板条320从定位凸起部316的彼此面对的内侧318凸起。
沿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的横向方向236在引导板条320的自由端部之间的间距G相应于信号线路145的设有电绝缘的包封件218的区段300的直径D,从而信号线路145和固定在其上的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通过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在横向方向196上以期望的方式定位。
此外,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的靠前的引导元件246的背侧306在池元接触系统100的已装配状态下贴靠在定位凸起部316和引导板条320的面朝分别配属的池元连接器116或电流联接部118的前侧322上。
压接元件312的前端侧314贴靠在引导板条320的背离引导板条320的前侧322的背侧324上(参见图19)。
压接元件312因此充当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的靠后的引导元件254。
通过将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的靠前的引导元件246和靠后的引导元件254贴靠在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的引导板条320的前侧322或背侧324上,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相对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也在纵向方向180上以期望的方式定位。
在此,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同时沿着池元接触系统100的Z方向178可移动地在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上引导。
在其他方面,图17至19所示的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和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的第五实施方式在结构、功能和制作方式方面与图5至7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一致,为此参考其在上面的描述。
图20所示的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和所配属的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的第六实施方式与图5至7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布置在承载区段326上,承载区段与具有分别配属的池元连接器116或电流联接部118的承载元件102的基体328连接,使得承载区段326连同布置在其上的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可以相对于承载元件102的基体328沿池元接触系统100的Z方向178运动。
尤其可以设置的是,承载区段326通过优选沿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的纵向方向208延伸的凹部330在承载区段326的两个相互对置的侧面与基体328分离,并且仅在一侧与基体328(优选一体式地)连接,从而承载区段326可绕凹部330的端部点之间的连接线332相对于基体328(优选弹性地)枢转,其中,该枢转运动具有沿Z方向178的分量。
由此,不依赖于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的变形区域184的可变形性地提供用于使接触区域182相对于承载元件102的基体328沿Z方向178运动的可能性,并且因此提供用于公差补偿的可能性。
因此,在该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取消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的变形区域184。
在其他方面,图20所示的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和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的第六实施方式在结构、功能和制作方式方面与图5至7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一致,为此参考其在上面的描述。

Claims (17)

1.用于电化学设备(111)的池元接触系统,所述电化学设备包括多个电化学池元(113)和电流线路系统(104),其中,所述池元接触系统(100)包括信号线路系统(106)和承载所述信号线路系统(106)的承载元件(102),所述信号线路系统带有用于使得信号源(154)分别与所述池元接触系统(100)的监控设备或信号线路联接部(144)导电连接的一个或多个信号线路(145),
其特征在于,
所述池元接触系统(100)包括至少一个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和至少一个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所述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固定在所述信号线路系统(106)的信号线路(145)上,所述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至少暂时固定在所述承载元件(102)上,
其中,所述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至少暂时与所述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连接,使得所述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相对于所述电流线路系统(104)的池元连接器(116)或电流联接部(118)定位在期望的位置中,
其中,所述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固定在所配属的池元连接器(116)或电流联接部(118)上,
其中,所述池元连接器(116)沿所述池元接触系统(100)的X方向(122)和/或Y方向(172)并排布置,并且在所述池元接触系统(100)的已装配状态下在Z方向(178)上布置在待相互连接的电化学池元(113)的池元接线端(115)上方,
其中,所述X方向(122)、所述Y方向(172)和所述Z方向(178)两两相互垂直地取向,并且
其中,所述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包括:接触区域(182),利用所述接触区域,所述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固定在所配属的池元连接器(116)或电流联接部(118)上,
联接区域(176),利用所述联接区域,所述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固定在所配属的信号线路(145)上,和
布置在所述接触区域(182)与所述联接区域(176)之间的变形区域(184),
其中,所述变形区域(184)能变形,使得所述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的接触区域(182)能相对于所述联接区域(176)沿Z方向(178)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池元接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由导电材料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池元接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与所配属的信号线路(145)及所配属的池元连接器(116)或电流联接部(118)导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池元接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通过熔焊、钎焊、压接、铆接和/或螺接固定在所配属的池元连接器(116)或电流联接部(118)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池元接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通过熔焊、钎焊、压接、绝缘压接和/或铆接固定在所配属的信号线路(145)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池元接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线路(145)包括多个单导体。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池元接触系统,其特征在于,配属于所述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的信号线路(145)固定在所述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的与所配属的池元连接器(116)或电流联接部(118)间隔开的联接区域(176)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池元接触系统,其特征在于,配属于所述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的信号线路(145)固定在所述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的贴靠在所配属的池元连接器(116)或电流联接部(118)上的接触区域(182)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池元接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由电绝缘材料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池元接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与所述承载元件(102)一体式地构造。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池元接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至少暂时与所述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通过卡锁、敛缝和/或夹持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池元接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的接触区域(182)以沿Z方向(178)能相对于所述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移动的方式保持在所述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上,利用所述接触区域,所述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固定在所配属的池元连接器(116)或电流联接部(118)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池元接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布置在所述承载元件(102)的承载区段(326)上,其中,所述承载区段(326)与所述承载元件(102)的基体(328)连接,使得带有所述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的承载区段(326)能相对于所述承载元件(102)的基体(328)沿Z方向(178)运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池元接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线路系统(104)是所述池元接触系统(100)的组成部分,并且所述承载元件(102)承载所述电流线路系统(104)。
15.电化学设备,所述电化学设备包括多个电化学池元(113)和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池元接触系统(100)。
16.用于制作针对电化学设备(111)的池元接触系统(100)的方法,所述电化学设备包括多个电化学池元(113)和电流线路系统(104),其中,所述方法包括如下:
-制作信号线路系统(106),所述信号线路系统带有一个或多个用于使得信号源(154)分别与所述池元接触系统(100)的监控设备或信号线路联接部(144)导电连接的信号线路(145);
其中,在所述池元接触系统(100)的已装配状态下由所述池元接触系统(100)的承载元件(102)承载所述信号线路系统(106),
其特征在于如下:
-将所述信号线路系统(106)的信号线路(145)固定在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上;
-将所述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与固定在所述承载元件(102)上的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连接,从而使得所述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相对于所述电流线路系统(104)的池元连接器(116)或电流联接部(118)定位在期望的位置中;
-将所述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固定在所配属的池元连接器(116)或电流联接部(118)上;
其中,所述池元连接器(116)沿所述池元接触系统(100)的X方向(122)和/或Y方向(172)并排布置,并且在所述池元接触系统(100)的已装配状态下在Z方向(178)上布置在待相互连接的电化学池元(113)的池元接线端(115)上方,
其中,所述X方向(122)、所述Y方向(172)和所述Z方向(178)两两相互垂直地取向,并且
其中,所述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包括:接触区域(182),利用所述接触区域,所述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固定在所配属的池元连接器(116)或电流联接部(118)上,
联接区域(176),利用所述联接区域,所述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固定在所配属的信号线路(145)上,和
布置在所述接触区域(182)与所述联接区域(176)之间的变形区域(184),
其中,所述变形区域(184)能变形,使得所述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的接触区域(182)能相对于所述联接区域(176)沿Z方向(178)运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固定在所述池元连接器(116)或所述电流联接部(118)上之后使所述承载元件侧的定位元件(170)与所述承载元件(102)和/或所述信号线路系统侧的定位元件(168)松脱。
CN201580038100.6A 2014-07-21 2015-07-14 用于电化学设备的池元接触系统和用于制作池元接触系统的方法 Active CN1065757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4110211.8 2014-07-21
DE102014110211.8A DE102014110211A1 (de) 2014-07-21 2014-07-21 Zellkontaktierungssystem für eine elektrochemische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Zellkontaktierungssystems
PCT/EP2015/066044 WO2016012303A1 (de) 2014-07-21 2015-07-14 Zellkontaktierungssystem für eine elektrochemische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zellkontaktierungssystem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75738A CN106575738A (zh) 2017-04-19
CN106575738B true CN106575738B (zh) 2021-02-09

Family

ID=536739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38100.6A Active CN106575738B (zh) 2014-07-21 2015-07-14 用于电化学设备的池元接触系统和用于制作池元接触系统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256452B2 (zh)
EP (1) EP3172782B1 (zh)
CN (1) CN106575738B (zh)
DE (1) DE102014110211A1 (zh)
WO (1) WO201601230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3207357A1 (de) * 2013-04-23 2014-10-23 Elringklinger Ag Zellkontaktierungssystem für eine elektrochemische Vorrichtung
DE102014219178A1 (de) * 2014-09-23 2016-03-24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Zellkontaktiersystem eines Kraftfahrzeugbatteriemoduls sowie Kraftfahrzeugbatteriemodul
DE102014118188A1 (de) * 2014-12-09 2016-06-09 Elringklinger Ag Zellkontaktierungssystem für eine elektrochemische Vorrichtung
CN104953642A (zh) * 2015-03-27 2015-09-30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充电电池组件和终端设备
DE102016000843A1 (de) * 2016-01-27 2017-07-27 Diehl Metal Applications Gmbh Kontaktierungssystem für Energiespeicherzellen und Energiespeicher
JP6574814B2 (ja) * 2017-06-16 2019-09-1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導体モジュール取付構造
JP6946823B2 (ja) * 2017-07-28 2021-10-0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池パック
CN109390536B (zh) * 2017-08-04 2021-04-23 莫仕连接器(成都)有限公司 电池连接模块
CN109473614B (zh) * 2017-09-08 2022-04-05 莫仕连接器(成都)有限公司 电池连接模块
KR102177694B1 (ko) * 2017-11-06 2020-11-11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버스바 어셈블리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모듈
DE102018208340A1 (de) * 2018-05-28 2019-11-28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Zellkontaktieranordnung für ein Energiespeichermodul
DE102018114764B4 (de) * 2018-06-20 2020-02-20 Lisa Dräxlmaier GmbH Steckbarer modulverbinder, verbindungssystem und verfahren zum elektrisch leitenden verbinden von zumindest zwei batteriemodulen
DE102018123956A1 (de) * 2018-09-27 2020-04-02 Te Connectivity Germany Gmbh Zellkontaktierungsvorrichtung für eine Batterie sowie Batterie
JP2020191176A (ja) * 2019-05-20 2020-11-26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導電モジュール
DE102021131308A1 (de) 2021-11-29 2023-06-01 Eugen Forschner Gmbh Zellkontaktierungssystem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Zellkontaktierungssystems
DE102022120806A1 (de) 2022-08-17 2024-02-22 Te Connectivity Germany Gmbh Zellkontaktierungssystem,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Zellkontaktierungssystems und Batteriemodul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98657A (ja) * 1983-04-26 1984-11-10 Furukawa Battery Co Ltd:The 鉛蓄電池のセル間接続装置
DE102009050315A1 (de) * 2009-10-16 2011-04-21 Elringklinger Ag Verbindungsvorrichtung
CN202076591U (zh) * 2011-06-10 2011-12-14 安费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汽车电池箱快速定位浮动连接器
DE102012205909A1 (de) * 2012-04-11 2013-10-17 Elringklinger Ag Zellkontaktierungssystem für eine elektrochemische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Zellkontaktierungssystems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13302B2 (ja) * 2009-09-07 2015-11-1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バスバモジュール、及び、このバスバモジュールを備えた電源装置
JP5351217B2 (ja) * 2010-09-10 2013-11-27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電力線通信システム、電力線通信装置及び充電ケーブル接続用車載コネクタ装置
CN202111495U (zh) * 2011-06-10 2012-01-11 叶明祥 具有定位功能的手持式电子装置
DE102011085930A1 (de) * 2011-11-08 2013-05-08 Elringklinger Ag Deckel für eine elektrochemische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Kontaktieren von elektrochemischen Zellen einer elektrochemischen Vorrichtung
JP5978037B2 (ja) * 2012-07-20 2016-08-2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バスバモジュール
JP5910487B2 (ja) 2012-12-25 2016-04-27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配線用モジュール
KR101708365B1 (ko) * 2013-09-13 2017-02-20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배터리 팩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98657A (ja) * 1983-04-26 1984-11-10 Furukawa Battery Co Ltd:The 鉛蓄電池のセル間接続装置
DE102009050315A1 (de) * 2009-10-16 2011-04-21 Elringklinger Ag Verbindungsvorrichtung
CN202076591U (zh) * 2011-06-10 2011-12-14 安费诺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汽车电池箱快速定位浮动连接器
DE102012205909A1 (de) * 2012-04-11 2013-10-17 Elringklinger Ag Zellkontaktierungssystem für eine elektrochemische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Zellkontaktierungssystem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256452B2 (en) 2019-04-09
EP3172782A1 (de) 2017-05-31
EP3172782B1 (de) 2020-09-23
WO2016012303A1 (de) 2016-01-28
DE102014110211A1 (de) 2016-01-21
US20170133656A1 (en) 2017-05-11
CN106575738A (zh) 2017-04-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75738B (zh) 用于电化学设备的池元接触系统和用于制作池元接触系统的方法
US10784485B2 (en) Cell contact-making system for an electrochemical device
US10431856B2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a battery contact-making system, and battery contact-making system
KR101932648B1 (ko) 배터리 커넥터 시스템
US10396405B2 (en) Bus bar for a battery connector system
CN105144463B (zh) 用于电化学装置的电池接触系统
US10333236B2 (en) Battery wiring module
EP2852992B1 (en) Boltless battery cell connection
US10224532B2 (en) Detection module
EP1501157A2 (en) Connecting box for a solar panel and solar panel
CN102237505B (zh) 用于电池组件的互连器件
JP7118675B2 (ja) コンタクトキャリア、電気コンタクトユニット、および既製のケーブルを作製する方法
CN102884640B (zh) 用于光伏模块的连接器组件
US9004954B2 (en) Electrical connection system
WO2015144542A1 (en) Connector for connecting cellular electrical elements and method for installing such a connector on a battery unit
CN109037506B (zh) 电池组
CN105390648A (zh) 蓄电装置
CN112189383A (zh) Fpc连接结构和使用fpc连接结构连接到印刷电路板的方法
US10218104B2 (en) Connector with a spring terminal ensuring reliable connection to a mating terminal
US20130048334A1 (en) Junction box
US20220407251A1 (en) Electrical terminal with connection to flexible circuit conductor
US20130284514A1 (en) Terminal box for solar cell module
JP2024028186A (ja) セル接触システム、セル接触システムを製造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バッテリモジュール
CN115708273A (zh) 用于建立插塞连接的插座以及用于制造插座的方法
JP2017121139A (ja) 端子ボック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