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56987B - 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556987B
CN106556987B CN201610834731.5A CN201610834731A CN106556987B CN 106556987 B CN106556987 B CN 106556987B CN 201610834731 A CN201610834731 A CN 201610834731A CN 106556987 B CN106556987 B CN 10655698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forming
developer
image
amount
forming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83473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556987A (zh
Inventor
大鹿啓孝
石井豪
佐佐木俊辅
宫田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ki Electric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ki Da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ki Data Corp filed Critical Oki Da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5569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569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5569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569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08Driving control for rotary photosensitive medium, e.g. speed control, stop position control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48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or measuring developer properties or quality, e.g. charge, size, flowability
    • G03G15/0856Detection or control means for the developer level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33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by measuring the photoconductor characteristics, e.g. temperature, 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mage on the photoconductor
    • G03G15/505Detecting the speed, e.g. for continuous control of recording starting tim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54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by measu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mage on a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e.g.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or drum, conveyor bel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05Details of unit
    • G03G15/0131Details of unit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0136Details of unit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transfer member separable from recording member or vice versa, mode switch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82Special processing for irreversibly adding or changing the sheet copy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or its appearance, e.g. stamping, annotation printing, punching
    • G03G15/6585Special processing for irreversibly adding or changing the sheet copy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or its appearance, e.g. stamping, annotation printing, punching by using non-standard toners, e.g. transparent toner, gloss adding devic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919Special copy medium handling apparatus
    • G03G2215/00949Copy material feeding speed switched according to current mode of the apparatus, e.g. colour mod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xposure Or Original Feeding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象形成装置,其具备:图像形成部,具有在表面带有潜像的图像载体、和在表面带有显影潜像的显影剂的显影剂载体;转印部件,将由图像形成部形成的图像转印至被转印介质上;以及控制部,根据被转印介质的移动速度,控制提供给图像载体的潜像的显影剂的量即显影剂量。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适用于使用电子照片方式的打印机、复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使用电子照片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形成显影粉像的图像形成单元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上以可以装卸的方式构成,在将显影于该图像形成单元的光导鼓上的显影粉像转印至记录介质上之后、进行定影。在形成彩色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除了黑、黄、品红、青各种颜色的图像形成单元之外,白色、透明等特色的图像形成单元以可以装卸的方式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的主体上,通过在中间转印带上叠合各种颜色的显影粉像形成彩色图像。这些多个图像形成单元虽然通常与中间转印带抵接,但是对于不用于图像形成的颜色通过从中间转印带分离,来谋求防止头部显影粉的附着、延长图像形成单元的使用寿命。
在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有如下问题:产生从图像形成单元转印至中间转印带上的显影粉的一部分被位于皮带进行方向的下游侧且抵接于中间转印带的别的图像形成单元回收的逆转印现象,导致图像浓度低于所望的值。因此在以往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有如下构成:如果图像形成单元对中间转印带的离接状态发生变更,那么转印图像浓度调整图案,基于检测出的图像浓度来补正图像形成条件,由此不依赖图像形成单元的离接状态,抵消由逆转印产生的图像浓度低下,获得适当的图像浓度(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12797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以往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有如下问题:因为为了调整图像浓度而形成有图像浓度调整图案,所以每次在图像形成单元对中间转印带的离接状态发生变更时,显影粉被消费,并且导致产生印刷开始之前的停机时间。
因此,期望提供一种可以提高功能性的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图象形成装置具备:图像形成部,具有在表面带有潜像的图像载体、和在表面带有显影潜像的显影剂的显影剂载体;转印部件,将由图像形成部形成的图像转印至被转印介质上;以及控制部,根据被转印介质的移动速度,控制提供给图像载体的潜像的显影剂的量即显影剂量。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图象形成方法中,使用在表面带有潜像的图像载体、和在表面带有显影潜像的显影剂的显影剂载体形成图像,将形成的图像转印至被转印介质上,根据被转印介质的移动速度,控制提供给图像载体的潜像的显影剂的量即显影剂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侧面图。
图2是表示有关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动作的控制系统的方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显影电压补正值表的图。
图4是表示显影电压补正处理程序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印刷图像图案的图。
图6是表示按照比较例的方法进行的实验1的测定1的结果的图表。
图7是表示按照比较例的方法进行的实验1的测定2的结果的图表。
图8是表示按照比较例的方法进行的实验2的测定1的结果的图表。
图9是表示按照比较例的方法进行的实验2的测定2的结果的图表。
图10是表示按照比较例的方法进行的实验3的测定1的结果的图表。
图11是表示按照比较例的方法进行的实验3的测定2的结果的图表。
图12是表示按照本实施方式进行的实验1的测定1的结果的图表。
图13是表示按照本实施方式进行的实验1的测定2的结果的图表。
图14是表示按照本实施方式进行的实验2的测定1的结果的图表。
图15是表示按照本实施方式进行的实验2的测定2的结果的图表。
图16是表示按照本实施方式进行的实验3的测定1的结果的图表。
图17是表示按照本实施方式进行的实验3的测定2的结果的图表。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侧面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显影电压补正值表的图。
符号的说明
1,101 图像形成装置
10W,10Y,10M,10C,10K 图像形成单元
12A,12B,12C,12D,12E LED头
14W,14Y,14M,14C,14K 显影粉容纳部
16 光导鼓
18 充电辊
20 显影辊
22 清洁部
24 供应辊
26 调节刮板
28 中间转印部
30 中间转印带
32 二次转印对辊
34 皮带驱动辊
36 张力辊
38A,38B,38C,38D,38E 一次转印辊
40 转印清洁部
42 二次转印部
44 二次转印辊
46 介质容纳部
48 介质搬送路
50A,50B,50C,50D,50E,50F 介质搬送辊
52 排出口
54 定影器
56 离接机构
58 标签
60A,60B,60C,60D,60E 单元容纳部
62 控制部
64 印刷动作控制部
66 界面控制部
68 离接控制部
70 驱动系控制部
72 图像形成条件控制部
74 头控制部
76a 搬送系驱动马达
76b 定影器驱动马达
76c 皮带驱动马达
76d 鼓驱动马达
78a 带电电压控制部
78b 显影电压控制部
78c 调节电压控制部
78d 供给电压控制部
80 补正值存储部
TB1,TB101 显影电压补正值表
P 记录介质
ΔV 显影电压补正值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
[1.实施方式]
[1-1.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是电子照片方式的5色彩色打印机,容纳图像形成单元10(10W、10Y、10M、10C和10K)的单元容纳部60从中间转印带30的移动方向的上游按照单元容纳部60A、60B、60C、60D和60E的顺序配置。单元容纳部60(60A、60B、60C、60D和60E)分别以可以装卸的方式容纳有分别形成白(W)、黄(Y)、品红(M)、青(C)和黑(K)各种颜色的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10W、10Y、10M、10C和10K。在图像形成单元10中,除了分别配置有LED头12A、12B、12C、12D和12E之外,还以可以装卸的方式安装有容纳作为显影剂的显影粉的显影粉容纳部14(14W、14Y、14M、14C和14K),该显影剂是分别对应于图像形成单元10的颜色的显影剂。
显影粉是由聚酯树脂、着色剂、电荷控制剂和离型剂构成的,添加有外部添加剂(疏水性二氧化硅)的平均粒径为6μm左右的负带电性粉状体。Y、M、C和K的着色剂因为分别使用例如颜料黄(Pigment Yellow)、颜料青(Pigment cyan)、颜料品红(Pigment magenta)和碳黑(Carbon black)等有机系材料混合而成,所以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透明的颜料。W的着色剂是使用例如二氧化钛等金属系颜料的不透明着色剂。
图像形成单元10能够根据使用的记录介质P的种类变更容纳处的单元容纳部60。例如在使用透明膜作为记录介质P,并且在该记录介质P上,在Y、M、C和K的彩色图像上形成白色图像的情况下,图像形成装置1从单元容纳部60A朝着60E按照W、Y、M、C和K的顺序容纳图像形成单元10。反之,在使用有色纸等作为记录介质P,并且在该记录介质P上,在白色图像上形成彩色图像的情况下,图像形成装置1从单元容纳部60A朝着60E按照Y、M、C、K和W的顺序容纳图像形成单元10。在下文中,将从单元容纳部60A朝着单元容纳部60E的方向称为下游方向,将从单元容纳部60E朝着单元容纳部60A的方向称为上游方向。
各个图像形成单元10的内部结构是共同的,如图1和图2所示,在作为图像载体的光导鼓16的周围,配置有作为带电部件的充电辊18、作为显影剂载体的显影辊20、以及清洁部22。光导鼓16通过在铝等导体上涂布感光层而构成,以在轴端部具备驱动耦合、能自由旋转的方式配置。充电辊18通过将例如不锈钢等金属作为轴且用导电性的弹性体被覆而构成,随着光导鼓16旋转。显影辊20通过将例如不锈钢等金属作为轴且用氨基甲酸乙酯等导电性的弹性体被覆而构成,由在轴端部具备齿轮的光导鼓16的驱动传输而旋转。在显影辊20的周围,进一步配置有供应辊24和调节刮板26。供应辊24通过将例如不锈钢等金属作为轴且用硅等冒泡性的弹性体被覆而构成,由在轴端部具备齿轮的显影辊20的驱动传输而旋转。调节刮板26是由例如不锈钢薄板构成的一端固定于固定器的弹性体刮板,其另一端以压碰显影辊20的方式配置。清洁部22的构成部件的1个是弹性体刮板,该弹性体刮板与光导鼓16抵接。
另外,图像形成单元10各自可以通过离接机构56上下移动。通常,图像形成单元10虽然以光导鼓16与中间转印带30抵接的方式配置,但是由于离接机构56向上方向移动,所以可以从中间转印带30分离。图像形成装置1由于图像形成单元10的容纳处与其对中间转印带30的离接状态,而具有印刷模式(1)、印刷模式(2)、印刷模式(3)、印刷模式(4)、印刷模式(5)、印刷模式(6)、印刷模式(7)和印刷模式(8)8个印刷模式。印刷模式(1)是W最上游5色印刷,印刷模式(2)是W最上游4色印刷,印刷模式(3)是W最上游单色印刷,印刷模式(4)是W最上游特色印刷,印刷模式(5)是W最下游5色印刷,印刷模式(6)是W最下游4色印刷,印刷模式(7)是W最下游单色印刷,印刷模式(8)是W最下游特色印刷。将各种印刷模式的图像形成单元10各自的容纳处(各个单元容纳部60)以及图像形成单元10对中间转印带30的离接状态的关系用表1表示。在这里,表1的“分离”表示图像形成单元10对中间转印带30处于分离的状态。另外在下文中,将图像形成单元10对中间转印带30处于接触的状态称为接触状态。
[表1]
印刷模式\容纳位置 60A 60B 60C 60D 60E
(1)W最上游5色印刷 W Y M C K
(2)W最上游4色印刷 分离 Y M C K
(3)W最上游单色印刷 分离 分离 分离 分离 K
(4)W最上游特色印刷 W 分离 分离 分离 分离
(5)W最下游5色印刷 Y M C K W
(6)W最下游4色印刷 Y M C K 分离
(7)W最下游单色印刷 分离 分离 分离 K 分离
(8)W最下游特色印刷 分离 分离 分离 分离 W
表1对于各种印刷模式各个单元容纳部的图像形成单元的状态
进一步说,图像形成单元10具有标签58,该标签58用于使图像形成装置1的主体识别:装着W、K、Y、M和C中的哪种颜色的显影粉。
LED头12(12A、12B、12C、12D和12E)的结构是共同的,由排列有多个LED阵列芯片的印刷线路板、以及将从LED阵列发射的光在光导鼓16的表面上等倍成像的杆状透镜阵列构成。中间转印部28由二次转印对辊32、皮带驱动辊34和张力辊36;以及形成为无端状且通过二次转印对辊32、皮带驱动辊34和张力辊36以可以旋转的方式支撑的中间转印带30构成。一次转印辊38(38A、38B、38C、38D和38E)通过将金属轴用导电性的弹性体被覆而构成,以与中间转印带30的内周面接触且在与各种颜色的光导鼓16之间形成一次转印压区的方式,配置在与光导鼓16对向的位置。在二次转印部42中,将金属轴用导电性的弹性体被覆而构成的二次转印辊44在与二次转印对辊32对向的位置,以与中间转印带30抵接且与中间转印带30的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旋转的方式配置。转印清洁部40配置在中间转印带30的移动方向上的二次转印辊44的接触位置的下游侧、以及一次转印辊38A的上游侧的位置。在该转印清洁部40中,构成部件之一的弹性体刮板按压中间转印带30的表面。
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下部,具备容纳记录介质P的介质容纳部46。图1所示的虚线表示介质搬送路48,沿着该介质搬送路48配置有多个介质搬送辊50(50A、50B、50C、50D、50E和50F),通过这些介质搬送辊50,记录介质P被1张张依次搬送至介质搬送路48内,经过二次转印、定影工序,从排出口52排出。定影器54具有加热压辊和支撑辊,通过加压和加热使转印在记录介质P上的显影粉定影于记录介质P。
控制部62(图2)以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为中心构成,通过从由ROM(Read Only Memory)、RAM(Random Access Memory)、硬盘驱动器、闪存等构成的记忆部读出所定的程序加以实行来控制各部,从而统辖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
印刷动作控制部64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的全部图像形成动作。界面控制部66通过驱动器从未图示的外部的上位装置接收各种信号、图像数据并发送至印刷动作控制部64。除此之外,从各个图像形成单元10具备的标签58,将包含于分别配置在单元容纳部60的图像形成单元10的显影粉的颜色情报发送至印刷动作控制部64。
离接控制部68按照来自印刷动作控制部64的信号,控制离接机构56的驱动使特定的图像形成单元10的位置上下变动。驱动系控制部70按照由印刷动作控制部64生成的印刷时间,分别对介质搬送辊50的动力源搬送系驱动马达76a、定影器54内的辊的动力源定影器驱动马达76b、皮带驱动辊34的动力源皮带驱动马达76c、以及光导鼓16的动力源鼓驱动马达76d发送驱动信号。在下文中,将搬送系驱动马达76a、定影器驱动马达76b、皮带驱动马达76c和鼓驱动马达76d一起称为驱动马达76。
再有,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转印带30的移动速度大致与光导鼓16的外周面移动速度相同,显影辊20的外周面移动速度是光导鼓16的外周面移动速度的1.4倍。图像形成条件控制部72按照来自印刷动作控制部64的信号,对对应于各个图像形成单元10的带电电压控制部78a、显影电压控制部78b、调节电压控制部78c和供给电压控制部78d(以下一起称为电压控制部78)发送关于施加电压的大小和施加时间的信号。之后,各个电压控制部78在所望的时间分别对充电辊18、显影辊20、调节刮板26和供应辊24施加各个所定电压即带电电压、显影电压、调节电压和供给电压。头控制部74根据由印刷动作控制部64处理的图像数据控制LED头12的发光动作。
补正值存储部80存储有图3所示的显影电压补正值表TB1。该显影电压补正值表TB1记载有施加于各个图像形成单元10的显影电压的补正值、具体地说是用于抵消逆转印的影响的补正值即显影电压补正值ΔV(单位为[V])。该显影电压补正值ΔV由于中间转印带30的移动速度即皮带移动速度而具有不同的值,具体地说,具有皮带移动速度越低、被显影的显影粉量越增加的值。另外,显影电压补正值ΔV除了皮带移动速度之外,也由于印刷模式而具有不同的值。在本实施方式中,将230mm/s的皮带移动速度作为基准的速度即基准皮带移动速度,并且将印刷模式(1)作为基准的印刷模式即基准印刷模式,将基准皮带移动速度且基准印刷模式时的显影电压作为基准的显影电压即基准显影电压。显影电压补正值ΔV由图像形成条件控制部72根据印刷条件选择,加算于基准显影电压。像这样显影电压补正值表TB1存储有:图像形成装置1的动作条件即各种颜色的图像形成单元10的配置处、与中间转印带30抵接的图像形成单元10的组合、以及由于皮带移动速度而不同的显影电压补正值ΔV。在这里,因为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负带电性的显影粉,所以如果显影电压在负极侧变大,那么在图像形成单元10中,光导鼓16上的显影显影粉量即显影粉显影量增加。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调节电压或供给电压在负极侧越是变大则显影粉显影量越是增加,带电电压在负极侧越是变小则显影粉显影量越是增加。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LED头12的发光光量越是增加则显影粉显影量越是增加。
[1-2.显影电压补正处理]
对于由图像形成装置1进行的显影电压补正处理的具体处理程序,使用图4的流程图进行说明。控制部62通过从ROM读出显影电压补正处理程序加以实行,从而开始显影电压补正处理程序RT1,进入步骤SP1。
在步骤SP1中,控制部62通过界面控制部66,从未图示的上位装置例如个人电脑等接收图像数据,并且等到印刷命令输入,进入步骤SP2。在步骤SP2中,控制部62通过印刷动作控制部64,从接收到的图像数据决定用于图像形成的显影粉的颜色,并且根据预先设定的记录介质P的厚度信息决定皮带移动速度,进入步骤SP3。
在步骤SP3中,控制部62通过印刷动作控制部64,从标签58取得容纳于各个单元容纳部60A~60E的图像形成单元10的显影粉颜色的情报,并且从各种颜色的配置处与使用的显影粉颜色决定印刷模式,进入步骤SP4。在步骤SP4中,控制部62通过印刷动作控制部64,判断有无从现在的离接状态变更各个图像形成单元10对中间转印带30的离接状态的必要。如果在这里得到否定结果,那么这就表示没有必要变更图像形成单元10的离接状态,这时控制部62通过跳过步骤SP5,不变更各个图像形成单元10的离接状态而进入步骤SP6。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P4中得到肯定结果,那么这就表示有必要变更图像形成单元10的离接状态,这时控制部62进入步骤SP5。在步骤SP5中,控制部62将决定的印刷模式从印刷动作控制部64发送至离接控制部68。离接控制部68根据印刷模式驱动各个单元容纳部60的离接机构56,在降低用于图像形成的图像形成单元10的位置而使其与中间转印带30抵接的同时,提高不用于图像形成的图像形成单元10的位置而使其与中间转印带30分离,进入步骤SP6。在步骤SP6中,控制部62通过图像形成条件控制部72,从图像形成单元10的动作履历、周围的温湿度,决定包含在基准的动作条件即皮带移动速度为230mm/s且为印刷模式(1)时的基准显影电压的图像形成条件,进入步骤SP7。
在步骤SP7中,控制部62将在步骤SP2中决定的皮带移动速度和在步骤SP3中决定的印刷模式从印刷动作控制部64发送至图像形成条件控制部72。图像形成条件控制部72判断皮带移动速度或印刷模式有无从基准的动作条件(基准皮带移动速度或基准印刷模式)变更。如果在这里得到否定结果,那么这就表示因为动作条件与基准条件相同,所以没有必要对显影电压进行补正,这时控制部62通过跳过步骤SP8和步骤SP9,不对显影电压进行补正而进入步骤SP10。另一方面,如果在步骤SP7中得到肯定结果,那么这就表示因为动作条件与基准条件不同而被变更,所以有必要对显影电压进行补正,这时控制部62进入步骤SP8。
在步骤SP8中,控制部62通过图像形成条件控制部72,从补正值存储部80选择对应于皮带移动速度与印刷模式的显影电压补正值ΔV,进入步骤SP9。在步骤SP9中,控制部62通过印刷动作控制部64,将显影电压补正值ΔV的值加算于现在设定的基准显影电压,进入步骤SP10。在步骤SP10中,控制部62通过印刷动作控制部64开始印刷,进入步骤SP11,从而显影电压补正处理程序RT1结束。在这里,在显影电压被补正后进行印刷的情况下,图像形成条件控制部72分别对供给电压和调节电压,以它们与显影电压的电压差在显影电压的补正前后保持相同的方式,重新设定调节电压和供给电压的值。之后,印刷动作控制部64使用补正后的显影电压开始印刷。另一方面,在没有补正显影电压而进行印刷的情况下,印刷动作控制部64使用来自基准显影电压值的没有进行补正的基准显影电压开始印刷。
[1-3.图像形成处理]
如果显影电压补正处理完成,那么印刷动作控制部64将生成的印刷时间和印刷速度的信息发送至驱动系控制部70。驱动系控制部70根据印刷时间和印刷速度的信息,分别使搬送系驱动马达76a、定影器驱动马达76b、皮带驱动马达76c和鼓驱动马达76d以所定的时间和速度旋转。这些驱动马达76各自的旋转被传递,介质搬送辊50、定影器54内的辊、皮带驱动辊34和光导鼓16旋转。由此,记录介质P开始被1张张搬送至介质搬送路48内。在这里,在每1分种对50张A4用纸进行印刷的情况下,皮带移动速度和光导鼓16外周面的移动速度为230mm/s,显影辊20外周面的移动速度为322mm/s。
同时,图像形成条件控制部72分别给带电电压控制部78a、显影电压控制部78b、调节电压控制部78c和供给电压控制部78d提供施加电压和电压施加时间的信息、即电压控制条件。各个电压控制部78根据接收到的电压控制条件,分别对充电辊18、显影辊20、调节刮板26和供应辊24在所定的时间施加所定的电压。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使用负带电性的显影粉,所以各个电压控制部78在图像形成中对充电辊18、显影辊20、调节刮板26和供应辊24施加负极性的高电压。在皮带移动速度为基准皮带移动速度且印刷模式为基准印刷模式的情况下,在各个图像形成单元10上施加有表2所示的电压。另一方面,在通过显影电压补正处理显影电压被补正的情况下,对表2所示的基准显影电压加算显影电压补正值ΔV后的显影电压被施加于图像形成单元10。再有,关于从中间转印带30分离的图像形成单元10,进行控制以便使驱动系控制部70不驱动鼓驱动马达76d、且各个电压控制部78不施加电压。
[表2]
电压\颜色 Y M C K W
带电电压[V] -1050 -1050 -1050 -1050 -1050
显影电压[V] -210 -180 -150 -165 -245
调节电压[V] -305 -275 -245 -260 -400
供给电压[V] -305 -275 -245 -260 -400
表2在基准皮带移动速度且基准印刷模式下对各个图像形成单元的施加电压
进一步同时,最初印刷动作控制部64收到的图像数据在该印刷动作控制部64内被处理,然后发送至头控制部74。头控制部74根据接收到的图像数据使LED头12点灯,使光导鼓16的表面曝光。
在图像形成单元10中,通过施加有带电电压的充电辊18,光导鼓16的表面均匀地带电。带电的光导鼓16被LED头12曝光而曝光处的电位下降,形成对应于图像图案的静电潜像。静电潜像与施加有显影电压的显影辊20对向,通过在光导鼓16与显影辊20之间形成的电场,显影粉在静电潜像上显影而形成显影粉像。再有,在该工序之前,显影粉在供应辊24与显影辊20的抵接部、以及调节刮板26与显影辊20的抵接部摩擦起电,单位重量的带电量大约为-30μC/g。摩擦起电的显影粉通过在显影辊20与供应辊24之间、以及显影辊20与调节刮板26之间形成的电场,从供应辊24移向显影辊20、且从调节刮板26移向显影辊20。调节刮板26还发挥调节显影辊20上的显影粉层厚而在显影辊20上形成均一的显影粉薄层的作用。显影后的显影粉像被搬送至光导鼓16与中间转印带30的抵接部。因为在一次转印辊38上施加有正极的高电压,所以在光导鼓16与中间转印带30之间形成电场,显影粉像被一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30上。在一次转印之后,残留在光导鼓16上的少量显影粉由清洁部22除去。
一次转印后的显影粉像通过中间转印带30,从单元容纳部60A向单元容纳部60E的方向搬送,在下游方向有别的图像形成单元10与中间转印带30抵接的情况下,将产生中间转印带30上的显影粉的一部分被下游的图像形成单元10回收的被称作逆转印的现象。这是因为显影粉在通过下游侧的图像形成单元10的光导鼓16与中间转印带30的抵接部时,起因于一次转印电压的正电荷被注入,而导致正极带电。在以往的装置中,由于该逆转印,导致在上游侧的图像形成单元10形成的显影粉像的浓度下降。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图像形成开始前,对显影电压进行补正,使显影的显影粉量增加而抵消逆转印的影响,从而最终获得适当的图像浓度。
如果使用的颜色的显影粉像的一次转印结束,那么显影粉像通过中间转印带30的移动到达二次转印部42。与此同时,记录介质P也到达二次转印部42。二次转印辊44被施加有高电压,并且通过记录介质P和中间转印带30在与二次转印对辊32之间形成电场,使形成于中间转印带30上的显影粉像二次转印至记录介质P上。在二次转印之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30表面的显影粉由转印清洁部40除去。
在二次转印之后,显影粉像与记录介质P一起被沿着介质搬送路48搬送至定影器54,通过热与压力,显影粉像被定影在记录介质P上。之后,定影有显影粉像的记录介质P被沿着介质搬送路48搬送,通过排出口52向图像形成装置1的外部排出,从而印刷动作结束。
[1-4.关于显影电压补正]
其次,对本发明的特征即显影电压补正进行详细说明。如上所述补正显影电压的目的是:通过使被显影的显影粉量仅增加被逆转印的显影粉的部分,即使由于逆转印而一次转印显影粉的一部分被回收,也能够获得适当的图像浓度。
皮带移动速度越小,被逆转印的显影粉量越是增加。可以考虑这是因为如果皮带移动速度小,那么显影粉通过光导鼓16与中间转印带30的抵接部所需的时间增加,导致更多的电荷被注入。因此,为了保持适当的图像浓度,在皮带移动速度比基准皮带移动速度小时,优选地通过增加显影粉显影量而使一次转印的显影粉量增加。反之,在皮带移动速度比基准皮带移动速度大时,优选地通过减少显影粉显影量而使一次转印的显影粉量减少。因此,在显影电压补正值表TB1(图3)中,例如印刷模式(1)的Y在皮带移动速度为180mm/s以上的情况下显影电压补正值ΔV为0V,在130mm/s以上而未满180mm/s的情况下显影电压补正值ΔV为-15V,在未满130mm/s的情况下显影电压补正值ΔV为-45V,皮带移动速度越慢,显影电压补正值ΔV的负(负极侧)值越大。
另外,通过所定的图像形成单元10转印至中间转印带30之后被逆转印的显影粉量随着该图像形成单元10的下游侧的与中间转印带30抵接的图像形成单元10的台数增加而增加。这是因为在所定图像形成单元10的下游侧逆转印的回数增加了。因此,为了保持适当的图像浓度,所定图像形成单元10的下游侧的与中间转印带30抵接的图像形成单元10的台数越增加,越优选地使该所定图像形成单元10的显影粉显影量增加。反之,所定图像形成单元10的下游侧的与中间转印带30抵接的图像形成单元10的台数越减少,越优选地使该所定图像形成单元10的显影粉显影量减少。因此,在显影电压补正值表TB1(图3)中,例如皮带移动速度为180mm/s以上时的Y在印刷模式(6)的情况下显影电压补正值ΔV为0V,在印刷模式(5)的情况下显影电压补正值ΔV为-15V,图像形成单元10Y的下游侧的处于接触状态的图像形成单元10的个数越增加,显影电压补正值ΔV的负值越大。
[1-5.逆转印影响抑制的测定]
[1-5-1.测定方法]
最后,确认由本发明获得的效果。为了确认通过显影电压的补正有无抑制逆转印的影响,测定了下列2个项目。
测定1:在即将进行二次转印之前附着于中间转印带30的显影粉重量。
测定2:印刷于记录介质P上的图像浓度。
使用A3彩色打印机作为图像形成装置1,在温度为23度、相对湿度为50%的环境下,对A3用纸如图5所示,印刷了YMCKW的印字率为100%的图像的面积分别是印刷可能区域全体的20%的图像图案。
在进行测定1时,在被一次转印的显影粉像即将到达二次转印部42之前,使图像形成装置1的动作停止,测定了附着于中间转印带30上的显影粉的单位面积的重量。
在测定2中,使用下列介质A与介质B,测定了该介质A和介质B上的图像浓度。
介质A:优白A3 80g/m2(株式会社冲信息)。
介质B:色优纸厚口A3蓝色(北越纪州制纸株式会社)。
从介质A测定了YMCK各自的图像浓度,从介质B测定了W的图像浓度。
关于W图像,在介质B的下面铺上黑纸的状态下测定了图像浓度。再有,这里所说的图像浓度是将显影粉像的反射浓度用光学浓度指标OD的值表示的。因此,关于YMCK图像,数值越大浓度越高;关于W图像,数值越小浓度越高。
在下列实验1、实验2和实验3的条件下,分别进行了这些测定1和测定2。
实验1:在印刷模式(1)中,在皮带移动速度为230mm/s、150mm/s和84mm/s的3种条件下进行测定。
实验2:在印刷模式(2)中,在皮带移动速度为230mm/s、150mm/s和84mm/s的3种条件下进行测定。
实验3:将皮带移动速度作为230mm/s,在印刷模式(1)和印刷模式(5)的2种条件下进行测定。
[1-5-2.使用比较例的方法的测定结果]
最初,为了与本发明进行比较,表示用没有进行显影电压的补正的比较例的方法的测定结果。
[1-5-2-1.关于实验1]
在图6中表示实验1的测定1的结果。W显影粉因为比YMCK显影粉比重大,所以用另外的图表表示。在测定1中,关于K以外的其他颜色,皮带移动速度越小,显影粉附着量越低。该显影粉附着量的减少起因于逆转印。K因为在图像形成单元10K的下游侧不存在图像形成单元10而没有被逆转印,所以显影粉附着量大致没有减少。
在图7中表示实验1的测定2的结果。因为YMCK显影粉与W显影粉的目标浓度有很大不同,所以用另外的图表表示。在测定2中,如图6所示,在处于最下游位置以外的颜色中,因为皮带移动速度越小,到达二次转印部42的显影粉越是减少,所以导致相应的图像浓度下降。
[1-5-2-2.关于实验2]
在图8中表示实验2的测定1的结果。与实验1同样,在最下游的K以外的颜色中,皮带移动速度越小,逆转印的显影粉量越是增加,显影粉附着量越是下降。
在图9中表示实验2的测定2的结果。与实验1同样,在最下游的K以外的颜色中,由于逆转印,皮带移动速度越小,图像浓度越是下降。
[1-5-2-3.关于实验3]
在图10中表示实验3的测定1的结果。在将印刷模式从印刷模式(1)向印刷模式(5)变更的情况下,在YMCK中显影粉附着量减少,而在W中显影粉附着量增加很多。在将印刷模式从印刷模式(1)向印刷模式(5)变更的情况下,在YMCK中,因为在自身的下游与中间转印带30抵接的图像形成单元10的台数分别增加1台,所以逆转印的次数分别增加一次。因此,由于印刷模式的变更导致显影粉附着量下降。反之,在W中,在将印刷模式从印刷模式(1)向印刷模式(5)变更的情况下,因为在图像形成单元10W的下游与中间转印带30抵接的图像形成单元10的台数减少4台,所以逆转印的次数减少4次成为0。因此,在印刷模式(1)中由逆转印回收的显影粉就那样到达二次转印部42,导致与印刷模式(1)相比、在印刷模式(5)中显影粉附着量大幅度增加。
在图11中表示实验3的测定2的结果。在将印刷模式从印刷模式(1)向印刷模式(5)变更的情况下,在YMCK中图像浓度减少,而在W中图像浓度增加很多。这是因为如图10所示,由于变更了图像形成单元10各自的配置位置,所以逆转印的显影粉量发生增减,从而显影粉附着量发生增减。
[1-5-3.使用本实施方式的方法的测定结果]
其次,如本实施方式所示,表示进行了显影电压的补正的情况的测定结果。
[1-5-3-1.关于实验1]
在图12和图13中,分别表示实验1的测定1和测定2的结果。如果与没有进行显影电压的补正的图6和图7比较,那么由于对显影电压进行了补正,逆转印的影响被抑制,即使皮带移动速度小,也能够抑制YMCW显影粉附着量的降低。因为抑制了逆转印的影响,所以图像浓度处于良好的范围内。
[1-5-3-2.关于实验2]
在图14和图15中,分别表示实验2的测定1和测定2的结果。如果与没有进行显影电压的补正的图8和图9比较,那么由于对显影电压进行了补正,逆转印的影响被抑制,即使皮带移动速度小,也能够抑制YMCW显影粉附着量的降低。因为抑制了逆转印的影响,所以图像浓度处于良好的范围内。
[1-5-3-3.关于实验3]
在图16和图17中,分别表示实验3的测定1和测定2的结果。如果与没有进行显影电压的补正的图10和图11比较,那么由于对显影电压进行了补正,逆转印的影响被抑制,即使将印刷模式从印刷模式(1)向印刷模式(5)变更,也能够抑制YMCK显影粉附着量的降低和W显影粉附着量的增加。因为抑制了逆转印的影响,所以图像浓度处于良好的范围内。
[1-5-4.总结]
以上,确认了:通过根据印刷模式和印刷速度对显影电压进行补正,能够抑制起因于逆转印的图像浓度下降。
[1-6.效果等]
在具有以上结构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分别对包含在容纳于各个单元容纳部60的图像形成单元10中的显影粉的颜色、图像形成单元10对中间转印带30的离接状态、印刷速度,根据印刷条件适用了预先准备的图像形成条件的补正值。
具体地说,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中间转印带30的皮带移动速度(图像搬送速度)越小,越是从补正值存储部80选择使显影在光导鼓16上的显影粉量增加的显影电压补正值ΔV,对显影电压进行了补正。因此,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即使皮带移动速度越小而发生越多的逆转印,也能够补充从所定图像形成单元10转印至中间转印带30的显影粉被位于该图像形成单元10的搬送方向下游侧的其他图像形成单元10回收的显影粉。
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在所定图像形成单元10的中间转印带30的图像搬送方向的下游侧与该中间转印带30抵接的图像形成单元10的数目越多,越是从补正值存储部80选择使显影在光导鼓16上的显影粉量增加的显影电压补正值ΔV,对显影电压进行了补正。因此,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即使配置在所定图像形成单元10的图像搬送方向的下游侧的图像形成单元10的数目越多而发生越多的逆转印,也能够补充从所定图像形成单元10转印至中间转印带30的显影粉被位于该图像形成单元10的搬送方向下游侧的其他图像形成单元10回收的显影粉。
根据上述结构,图像形成装置1设置有:至少2个以上图像形成单元10,以包含一边根据图像数据形成静电潜像一边旋转驱动的光导鼓16、和在该光导鼓16的静电潜像上使显影粉显影的显影辊20的方式构成;中间转印带30,将显影在光导鼓16上的图像转印、且向后一工序搬送;离接机构56,以使光导鼓16与中间转印带30抵接或分离的方式变更光导鼓16的位置;印刷动作控制部64,控制图像形成动作全体的动作条件;补正值存储部80,容纳中间转印带30的图像搬送速度越小、越是使显影在光导鼓16上的显影粉量增加的显影电压补正值ΔV;以及图像形成条件控制部72,根据由印刷动作控制部64通知的动作条件,从补正值存储部80选择显影电压补正值ΔV,来控制各个图像形成单元10的图像形成条件。因此,图像形成装置1在不依赖印刷条件也能够适当保持图像浓度的同时,能够防止发生用于调整图像浓度的显影粉消费和印刷开始之前的待机时间。
因此,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即使在图像形成装置的动作条件发生变更的情况下,也能够不发生显影粉消费和印刷开始之前的停机时间,而获得适当的图像浓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即使在图像形成装置的动作条件发生变更的情况下,也能够不发生显影粉消费和印刷开始之前的停机时间,而获得适当的图像浓度,从而能够获得可以提高功能性的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2.其他实施方式]
再有,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适用于5色彩色打印机的图像形成装置1(图1)的情况进行了说明。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将本发明适用于:对与图1对应的部件附加同样的符号的图18、图2所示的没有特色显影粉的通常的YMCK4色彩色打印机的图像形成装置101。图像形成装置101与图像形成装置1相比,省略了图像形成单元10W和单元容纳部60E。在图像形成装置101的补正值存储部(未图示)中,容纳有记载着显影电压补正值ΔV的图19所示的显影电压补正值表TB101。图像形成装置101根据中间转印带30的移动速度、和印刷模式(4色印刷或单色印刷),从显影电压补正值表TB101选择显影电压补正值ΔV而对显影电压进行补正,由此获得与图像形成装置1同样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通过对显影电压进行补正,使显影粉显影量增减的情况。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通过控制调节电压、供给电压、带电电压或LED头12的发光光量等,使显影粉显影量增减。
进一步说,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适用于将从图像形成单元10一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30的显影粉像二次转印于记录介质P的中间转印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情况进行了说明。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将本发明适用于:将显影粉像从图像形成单元直接转印于作为转印部件的记录介质P的直接转印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然而,因为相比记录介质P,中间转印带30容易发生逆转印,所以相比直接转印方式,中间转印方式更加能够发挥本发明的效果。
进一步说,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作为Y、M、C和K以外的特色显影粉使用了W显影粉,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作为特色显影粉例如也可以使用透明显影粉、金显影粉、银显影粉或荧光显影粉等。
进一步说,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由作为图像形成部的图像形成单元10、作为转印部件的中间转印带30、作为离接部的离接机构56、作为动作条件控制部的印刷动作控制部64、作为补正值存储部的补正值存储部80、以及作为图像形成条件控制部的图像形成条件控制部72构成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由其他各种结构的图像形成部、转印部件、离接部、动作条件控制部、补正值存储部、以及图像形成条件控制部构成图像形成装置。
再有,本技术也能够采用以下构成。
(1)
一种图象形成装置,其中,具备:
图像形成部,具有在表面带有潜像的图像载体、和在表面带有显影所述潜像的显影剂的显影剂载体;
转印部件,将由所述图像形成部形成的图像转印至被转印介质上;以及
控制部,根据所述被转印介质的移动速度,控制提供给所述图像载体的所述潜像的所述显影剂的量即显影剂量。
(2)
所述(1)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中,所述控制部以随着所述移动速度变小而使所述显影剂量增加的方式进行控制。
(3)
所述(2)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中,所述控制部以通过随着所述移动速度变小而增大施加在所述显影剂载体上的显影电压的绝对值,从而使所述显影剂量增加的方式进行控制。
(4)
所述(2)或所述(3)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图像形成部进一步具有使所述图像载体的表面带电的带电部件,
所述控制部以通过随着所述移动速度变小而增大施加在所述带电部件上的带电电压的绝对值,从而使所述显影剂量增加的方式进行控制。
(5)
所述(2)至所述(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中,
进一步具备容纳所述移动速度与所述显影剂量的补正值的对应表的第一容纳部,
所述控制部通过根据所述移动速度,选择使用容纳在所述第一容纳部的所述显影剂量的补正值,来控制所述显影剂量。
(6)
所述(1)至所述(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中,作为所述图像形成部,至少设置有第一图像形成部、和沿着所述被转印介质的移动方向配置在所述第一图像形成部的下游侧的第二图像形成部。
(7)
所述(1)至所述(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中,
作为所述图像形成部,至少设置有第一图像形成部、和沿着所述被转印介质的移动方向配置在所述第一图像形成部的下游侧的多个第二图像形成部,
所述控制部以随着包含抵接于所述被转印介质的所述图像载体的所述第二图像形成部的数目的增加,而增加在所述第一图像形成部使用的所述显影剂量的方式进行控制。
(8)
所述(7)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中,
进一步具备容纳包含抵接于所述被转印介质的所述图像载体的所述第二图像形成部的数目、与所述显影剂量的补正值的对应表的第二容纳部,
所述控制部通过根据包含抵接于所述被转印介质的所述图像载体的所述第二图像形成部的数目,选择使用容纳在所述第二容纳部的所述显影剂量的补正值,来控制所述显影剂量。
(9)
所述(1)至所述(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中,进一步具备使所述图像载体与所述转印部件互相抵接或分离的离接部。
(10)
所述(1)至所述(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图象形成装置,其中,所述被转印介质是中间转印带。
(11)
一种图象形成方法,其中,
使用在表面带有潜像的图像载体、和在表面带有显影所述潜像的显影剂的显影剂载体形成图像,
将形成的图像转印至被转印介质上,
根据所述被转印介质的移动速度,控制提供给所述图像载体的所述潜像的所述显影剂的量即显影剂量。
本公开含有涉及在2015年9月28日在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优先权专利申请JP2015-189929中公开的主旨,其全部内容包括在此,以供参考。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虽然根据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能出现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可替换项,但是它们均包含在附加的权利要求或它的等同物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具备:
图像形成部,具有在表面带有潜像的图像载体、和在表面带有显影所述潜像的显影剂的显影剂载体;
转印部件,将由所述图像形成部形成的图像转印至被转印介质上;以及
控制部,以如下方式进行控制:与所述被转印介质的移动速度是第一速度的情况相比,所述移动速度是与所述第一速度相比更慢的第二速度的情况使作为所述显影剂的量的显影剂量增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控制部以如下方式进行控制:通过以与所述移动速度是第一速度的情况相比所述移动速度是所述第二速度的情况使施加在所述显影剂载体上的显影电压的绝对值增大的方式进行控制,从而使所述显影剂量增加。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图像形成部进一步具有使所述图像载体的表面带电的带电部件,
所述控制部以如下方式进行控制:通过以与所述移动速度是第一速度的情况相比所述移动速度是所述第二速度的情况使施加在所述带电部件上的带电电压的绝对值增大的方式进行控制,从而使所述显影剂量增加。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进一步具备将所述移动速度与所述显影剂量的补正值对应地进行存储的第一存储部,
所述控制部通过根据所述移动速度,选择使用存储在所述第一存储部的所述显影剂量的补正值,来控制所述显影剂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作为所述图像形成部,至少设置有第一图像形成部、与沿着所述被转印介质的移动方向配置在所述第一图像形成部的下游侧的第二图像形成部,
所述控制部以如下方式进行控制:使得与在所述第二图像形成部中使用的所述显影剂量相比,在所述第一图像形成部中使用的所述显影剂量增加。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作为所述图像形成部,至少设置有第一图像形成部、与沿着所述被转印介质的移动方向配置在所述第一图像形成部的下游侧的多个第二图像形成部,
所述控制部以如下方式进行控制:与包含抵接于所述被转印介质的所述图像载体的所述第二图像形成部的数目是第一个数的情况相比,该数目是比所述第一个数大的第二个数的情况使在所述第一图像形成部中使用的所述显影剂量增加。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进一步具备将包含抵接于所述被转印介质的所述图像载体的所述第二图像形成部的数目与所述显影剂量的补正值对应地进行存储的第二存储部,
所述控制部通过根据包含抵接于所述被转印介质的所述图像载体的所述第二图像形成部的数目,选择使用存储在所述第二存储部的所述显影剂量的补正值,来控制所述显影剂量。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进一步具备使所述图像载体与所述转印部件互相抵接或分离的离接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被转印介质是中间转印带。
10.一种图像形成方法,其中,
使用在表面带有潜像的图像载体、和在表面带有显影所述潜像的显影剂的显影剂载体来形成图像,
将形成的图像转印至被转印介质上,
以如下方式进行控制:与所述被转印介质的移动速度是第一速度的情况相比,所述移动速度是与所述第一速度相比更慢的第二速度的情况使作为所述显影剂的量的显影剂量增加。
CN201610834731.5A 2015-09-28 2016-09-20 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Active CN10655698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89929 2015-09-28
JP2015189929A JP6445949B2 (ja) 2015-09-28 2015-09-28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条件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56987A CN106556987A (zh) 2017-04-05
CN106556987B true CN106556987B (zh) 2021-01-01

Family

ID=569434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834731.5A Active CN106556987B (zh) 2015-09-28 2016-09-20 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933724B2 (zh)
EP (1) EP3147714B1 (zh)
JP (1) JP6445949B2 (zh)
CN (1) CN10655698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095675A (ja) 2017-11-24 2019-06-2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165057A (ja) * 2021-04-19 2022-10-31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38550A (zh) * 2002-02-04 2003-08-27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CN1573605A (zh) * 2003-06-12 2005-02-02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JP2005266749A (ja) * 2004-02-17 2005-09-29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21906A (ja) * 2005-10-31 2007-05-17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419412A (zh) * 2007-10-25 2009-04-29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静电图像显影用载体、显影剂以及使用它们的装置和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02091A (ja) * 1997-09-29 1999-04-13 Minolta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95597A (ja) * 2002-02-04 2003-10-15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51508A (ja) * 2005-03-11 2006-09-21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4595729B2 (ja) * 2005-07-26 2010-12-0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522510B2 (ja) * 2009-09-15 2014-06-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転写装置及びその転写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532857B2 (ja) 2009-11-25 2014-06-2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32547A (ja) * 2010-07-29 2012-02-16 Oki Da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5751009B2 (ja) * 2011-05-20 2015-07-22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ープログラ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38550A (zh) * 2002-02-04 2003-08-27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CN1573605A (zh) * 2003-06-12 2005-02-02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JP2005266749A (ja) * 2004-02-17 2005-09-29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21906A (ja) * 2005-10-31 2007-05-17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419412A (zh) * 2007-10-25 2009-04-29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静电图像显影用载体、显影剂以及使用它们的装置和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067845A (ja) 2017-04-06
JP6445949B2 (ja) 2018-12-26
EP3147714B1 (en) 2019-07-10
CN106556987A (zh) 2017-04-05
US20170090344A1 (en) 2017-03-30
US9933724B2 (en) 2018-04-03
EP3147714A1 (en) 2017-03-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8024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transferring transfer residual toner onto image bearing member
US899588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first and second print engines
JP2006243278A (ja)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7535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6556987B (zh) 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US20110076053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439223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とトナー補給方法
JP481492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07578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補正方法
JP200605346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41755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720802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804470B2 (ja)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742406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220357680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723306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23934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019805A (ja) カラー画像記録装置
US9874837B2 (en) Charging mechanism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82192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5686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178911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KR100728045B1 (ko) 화상형성장치의 정착속도제어방법
JP202007126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187175B2 (ja) 潤滑剤塗布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331

Address after: Tiger gate, 1, 7, 12, Tokyo harbour, Japan

Patentee after: Oki Electric Industry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Oki Data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