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55433B - 房屋框架 - Google Patents
房屋框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555433B CN106555433B CN201510616594.3A CN201510616594A CN106555433B CN 106555433 B CN106555433 B CN 106555433B CN 201510616594 A CN201510616594 A CN 201510616594A CN 106555433 B CN106555433 B CN 10655543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ors
- plug connector
- plug
- building frame
- cros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Joining Of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enera (AREA)
Abstract
一种房屋框架,包括至少一层单层框架,每一层单层框架包括:若干立柱总成及横梁,横梁设有混凝土填充槽;立柱总成包括:立柱;至少一组插接件,每组插接件包括穿插在一起并连接在立柱的若干插接件,插接件伸出立柱外与横梁固定连接;在混凝土填充槽内设有横杆及架设在横杆上的加强筋。在本技术方案中,穿插在一起的若干插接件与工字梁连接为一体,每个工字梁所受压力能够通过插接件传递至其他工字梁,这增大了整个房屋框架的承重能力。配置有加强筋的混凝土可以提高横梁的承载能力。而且,本方案房屋框架装配工艺简单,可实现房屋框架的规模化生产,极大提高房屋建设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房屋框架。
背景技术
在建筑工程行业,房屋框架通常采用以下两种形式来实现:
第一种形式为钢筋混凝土房屋框架,钢筋混凝土是指通过在混凝土中加入钢筋、钢筋网、钢板或纤维而构成的一种组合材料,通过共同工作来改善混凝土力学性质的一种组合材料。房屋框架中的立柱及横梁均是在混凝土中加入钢筋网固联在一起而制成,钢筋网将混凝土连成一个整体,具有较大承重力。但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制备过程是在工地上现场施工完成,且工序复杂,对施工人员要求高。
第二种形式为钢结构房屋框架,包括外表面焊接有连接件的钢柱及通过连接件与钢柱连接的横梁。第二种房屋框架形式中相比于第一种房屋框架形式,可以节省装配时间。但是,钢结构本身的承重能力有限,尤其是横梁通过连接件连接至钢柱,当横梁受到竖直方向的较大压力时,压力会集中于连接件及连接件和钢柱的焊接位置,连接件的承重能力有限,连接件和钢柱的焊接区域更是比较脆弱,这些因素造成连接件存在断裂脱落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现有采用钢结构框架的房屋框架的承重能力有限。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房屋框架,包括至少一层单层框架,每一层单层框架包括:若干立柱总成及横梁,所述横梁设有混凝土填充槽,所述混凝土填充槽具有向上开设的混凝土灌入口;
所述立柱总成包括:立柱;
至少一组插接件,每组插接件包括穿插在一起并连接在所述立柱的若干插接件,所述插接件伸出所述立柱外与所述横梁固定连接;
在所述混凝土填充槽内设有横杆及架设在所述横杆上的加强筋,所述横杆的长度方向垂直于所述横梁的长度方向和所述立柱的高度方向。
可选地,在所述加强筋的两端形成有弯钩。
可选地,在所述横梁两端的混凝土填充槽内设有所述横杆,该横杆沿自身长度方向穿过所述横梁、所述混凝土填充槽和插接件连接所述横梁和插接件。
可选地,所述插接件穿插在一起并连接在所述立柱的方式为:
所述插接件穿插在一起形成了容纳空间,通过所述容纳空间套装在所述立柱外并与所述立柱固定。
可选地,一组插接件中穿插在一起的两个插接件之间的穿插方式为沿所述立柱的高度方向对插,对插的方式为:
每个所述插接件设有供另一个插接件穿插的穿插槽,每个所述穿插槽具有沿所述高度方向开设的开口;
两个所述插接件分别为第一插接件和第二插接件,所述第一插接件经第二插接件中穿插槽的所述开口插入对应穿插槽内,且所述第二插接件经第一插接件中穿插槽的所述开口插入对应穿插槽内,实现对插。
可选地,所述插接件穿插在一起并连接在所述立柱的方式为:
所述插接件穿过所述立柱且在所述立柱内穿插在一起。
可选地,穿插在一起的两个插接件之间的穿插方式为:
其中一个插接件设有供另一个插接件穿插的贯穿孔,另一个插接件穿过所述其中一个插接件中对应的所述贯穿孔以穿插在一起。
可选地,所述横梁具有相对而设的两个侧壁,一组插接件中对应该两个侧壁包括至少两个插接件,位于所述横梁的两侧,分别和对应的两个所述侧壁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插接件具有伸出所述立柱外连接所述横梁的连接部;
所述插接件与横梁的固定连接方式为:螺栓连接。
可选地,所述螺栓的螺杆具有伸入所述混凝土填充槽内的延伸段,所述延伸段作为所述横杆。
可选地,所述连接部中设有若干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用于一一对应地供螺栓穿过;
所述安装孔呈直条型,所述连接部中的所有直条型安装孔包括至少一个直条型安装孔组,所述直条型安装孔组中的所有直条型安装孔在所述横梁的长度方向上间隔排布;
在该直条型安装孔组中,其中两个直条型安装孔倾斜放置,两者之间的间距沿所述立柱的高度方向逐渐减小或增大。
可选地,所有所述直条型安装孔包括至少两个直条型安装孔组,所有直条型安装孔组在所述立柱的高度方向上间隔分布;
在其中两个直条型安装孔组中,其中一个直条型安装孔组中,其中两个直条型安装孔倾斜放置,两者之间的间距沿所述立柱的高度方向逐渐减小;
另一个直条型安装孔组中,其中两个直条型安装孔倾斜放置,两者之间的间距沿所述立柱的高度方向逐渐增大。
可选地,在一组插接件中的主插接件和被插接件中,所述主插接件穿过被插接件且伸出所述立柱外与相应的所述横梁连接;
所述主插接件包括至少两部分,相邻两部分插接在一起,在插接在一起的两部分中,其中一部分位于所述立柱外连接所述横梁,且设有收容槽,另一部分穿过所述被插接件并设有伸出所述立柱外的凸出部,所述凸出部插设于所述收容槽内并固定,实现所述相邻两部分相互插接在一起。
可选地,所述插接件具有伸出所述立柱外连接所述横梁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在所述立柱外与所述立柱形成了抵靠。
可选地,穿插在一起的两个插接件在接触的区域焊接。
可选地,所述立柱为钢柱,内设有混凝土填充腔。
可选地,所述立柱为实心木制立柱。
可选地,所述立柱为圆柱或棱柱。
可选地,所述房屋框架包括至少两层单层框架;
所有所述单层框架沿所述立柱的高度方向叠置,且相邻的两个所述单层框架通过在所述高度方向上相对而设的所述立柱连接起来。
可选地,沿所述高度方向连接起来的所述立柱的连接方式为:
两个所述立柱具有沿所述高度方向相对的两个端部,两个端部共用一组所述插接件,两个所述端部的端面中设有供所述插接件穿插的立柱插槽,两个所述端部中的立柱插槽沿高度方向一一对准,所述插接件穿过相应的对准的两个立柱插槽且在所述立柱内穿插在一起,以连接两个所述立柱。
可选地,在所述立柱的所述端部内设有卡位空间;
设于所述端部的插接件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沿所述立柱的高度方向伸入至所述卡位空间内。
可选地,设于所述端部的一组插接件中两个插接件的穿插方式为沿所述立柱的高度方向对插在一起,对插的方式为:
每个所述插接件沿所述高度方向包括:连接在一起的本体部及所述限位部,并设有供另一个插接件穿过的贯穿孔;
两个所述插接件分别为第一插接件和第二插接件,在所述第一插接件中,所述贯穿孔沿所述高度方向贯穿所述限位部,具有沿所述高度方向背向所述本体部开设的开口;
在所述第二插接件中,所述贯穿孔沿所述高度方向贯穿所述本体部,具有沿所述高度方向背向所述限位部开设的开口;
所述第一插接件经第二插接件中贯穿孔的开口插入对应贯穿孔内,且所述第二插接件经第一插接件中贯穿孔的开口插入对应贯穿孔内,实现对插。
可选地,在连接起来的两个立柱中,至少在上方立柱的外壁对应所述立柱插槽的位置设有加强板;
所述插接件插入所述立柱插槽并伸出所述立柱外,所述加强板用于:固定连接伸出所述立柱外的插接件。
可选地,所述房屋框架中至少位于墙体框架中的所述横梁包括两个C型梁;
两个所述C型梁在墙内指向墙外的方向口对口间隔排布,并沿所述C型梁的长度方向通过多个间隔的连接件连接;
两个所述C型梁口对口相互连通的空间作为所述混凝土填充槽。
可选地,所述连接件为板状件,所述板状件的板面垂直于所述C型梁的长度方向。
可选地,所述板状件设有贯穿其板面的混凝土流通孔。
可选地,所述横梁为矩形梁,所述矩形梁具有顶边,在所述顶边中开设有开口以作为所述混凝土灌入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插接件在穿插在一起后连接在立柱,之后再连接对应的横梁组装成房屋框架。穿插在一起的若干插接件与横梁连接为一体,这与现有技术连接横梁的连接件需要单独承受来自横梁的重力相比,每个横梁所受压力能够通过插接件传递至其他横梁,这增大了整个房屋框架的承重能力。重要的是,在横梁的混凝土填充槽内架设有加强筋。在配置有加强筋的混凝土中,拉力是由加强筋承担,而压力由混凝土来承受,这样就可充分发挥混凝土抗压强度较高和加强筋抗拉强度较高的优势,共同抵抗外力的作用,提高横梁的承载能力。
而且,本技术方案的所有插接件之间是通过穿插方式连接,无需复杂的装配工艺,这大大节省了装配时间。这提出了房屋框架在工厂内组装后再运送工地的可能性,这能够实现房屋框架的规模化生产,极大提高房屋建设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房屋框架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设于房屋框架墙角位置的第一立柱总成的透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第一立柱总成与横梁在装配状态沿第一立柱高度方向的平面示意图;
图4是沿图3所示第二穿插方向CC且从第一横梁一侧看向第一立柱总成和横梁时得到的平面示意图;
图5是图2所示第一立柱总成中,穿插在一起的两个插接件中的第一插接件的平面视图;
图6是图2所示第一立柱总成中,穿插在一起的两个插接件中的第二插接件的平面视图;
图7是图2所示第一立柱总成的一个变形例的立柱总成沿立柱高度方向的平面视图;
图8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设于房屋框架的室内空间的第二立柱总成沿第二立柱的高度方向的平面视图;
图9是图8所示的第二立柱总成沿第二穿插方向CC看过去时的平面视图;
图10是图8所示的第二立柱总成中,穿插在一起的两个插接件中的第一插接件的平面视图;
图11是图8所示的第二立柱总成中,穿插在一起的两个插接件中的第二插接件的平面视图;
图12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房屋框架中位于围绕室内空间的相邻两个墙角之间墙面中的第三立柱总成沿第三立柱高度方向的平面图;
图13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立柱总成沿立柱高度方向的平面图;
图14是图13所示立柱总成沿第二穿插方向看过去时的平面视图;
图15是图13所示立柱总成中,穿插在一起的两个插接件中的第一插接件的平面视图;
图16是图13所示立柱总成中,穿插在一起的两个插接件中的第二插接件的平面视图;
图17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立柱总成与C型梁组合梁装配状态时沿立柱高度方向的平面视图;
图18是图17所示C型组合梁沿DD方向的剖面图,其中截面平行于立柱高度方向;
图19是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两个立柱总成沿立柱高度方向装配在一起时的一个局部平面图,该平面图是沿平行于立柱高度方向的一个方向看过去而得到;
图20是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两个立柱总成沿立柱高度方向装配在一起时的另一个局部平面图,该平面图是沿平行于立柱高度方向的另一个方向看过去而得到;
图21是图19所示用于连接两个立柱总成的穿插在一起的两个插接件中,第一插接件的平面视图;
图22是图20所示用于连接两个立柱总成的穿插在一起的两个插接件中,第二插接件的平面视图;
图23是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立柱总成沿立柱高度方向装配在一起时沿立柱高度方向看过去时的平面图;
图24是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两个立柱总成沿立柱高度方向装配在一起时的一个局部平面图,该平面图是沿平行于立柱高度方向的一个方向看过去而得到;
图25是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两个立柱总成沿立柱高度方向装配在一起时的另一个局部平面图,该平面图是沿平行于立柱高度方向的另一个方向看过去而得到;
图26是图24所示用于连接两个立柱总成的穿插在一起的两个插接件中,第一插接件的平面视图;
图27是图25所示用于连接两个立柱总成的穿插在一起的两个插接件中,第二插接件的平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参照图1,图1为一种房屋框架的立体图,该房屋框架包括一层单层框架,该单层框架按照整体架构可解构为:墙体框架1a、屋顶框架1b和室内框架1c,墙体框架1a用于支撑屋顶框架1b,且室内框架1c将室内空间隔开为多个房间。单层框架按照结构组成包括:并列布置的若干立柱总成2和连接立柱总成2的若干横梁3,按照单层框架的架构,该若干横梁3连接所有立柱总成2围成了整个单层框架。其中,单层框架的高度对应于一个立柱总成的高度。
其中,立柱总成2分成:设于墙角位置的4个第一立柱总成2a、位于室内空间的1个第二立柱总成2b、围绕室内空间位于相邻两个墙角之间墙面中的4个第三立柱总成2c。
第一实施例
参照图1~图4,图2为立于墙体框架10的墙角位置的第一立柱总成2a的立体图,在横梁3设有混凝土填充槽30,混凝土填充槽30具有向上开设的混凝土灌入口,混凝土灌入口用于向混凝土填充槽30内填充混凝土;
本实施例的用于单层框架1的第一立柱总成2a包括:
第一立柱21,本实施例的第一立柱21为钢柱,内设有混凝土填充腔210,用于填充混凝土;
至少一组插接件4,每组插接件4包括穿插在一起并连接在第一立柱21的若干插接件,该若干插接件伸出第一立柱22外与横梁3固定连接;
在混凝土填充槽30内设有横杆5及架设在所述横杆5上的加强筋6,横杆5的长度方向垂直于横梁3的长度方向和第一立柱21的高度方向,加强筋6的长度方向基本平行于横梁3的长度方向,并沿长度方向延伸至横梁3的两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方案中一组插接件4穿插在一起后再分别连接至对应的横梁3,组装成单层框架,穿插在一起的所有插接件与横梁3连接为一体,每个横梁3所受压力能够通过插接件分解至其他横梁3,这样压力不会集中在单独一个横梁3上,这增大了整个房屋框架的承重能力。
重要的是,在横梁3的混凝土填充槽30内架设有加强筋6。通常,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远低于抗压强度,这会限制混凝土用于承受拉应力的横梁。加强筋6与硬化后的混凝土之间产生较强的粘结力,使两者紧密咬合在一起。在配置有加强筋6的混凝土中,拉力是由加强筋6承担,而压力由混凝土来承受,这样就可充分发挥混凝土抗压强度较高和加强筋6抗拉强度较高的优势,共同抵抗外力的作用,提高横梁3的承载能力。
而且,本技术方案的一组插接件4与第一立柱21和横梁3的装配过程简单,装配方式为:首先,操作所有插接件分别穿过第一立柱21并在混凝土填充腔210内穿插在一起;接着,接着,操作横梁3与对应的插接件连接。相应地,其他立柱总成也是通过穿插在一起的若干插接件连接横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方案的房屋框架中,穿插在一起的插接件之间无需焊接,插接件和第一立柱21之间无需焊接,这大大节省了装配时间。
进一步地,所有插接件之间、插接件与第一立柱21之间使用穿插方式装配,无需复杂的装配工艺,这提出了房屋框架在工厂内组装后再运送工地的可能性,这能够实现房屋框架的规模化生产,极大提高房屋建设效率。
更进一步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方案的房屋框架中,在第一立柱21的混凝土填充腔210内填充混凝土,这能够增加第一立柱21的整体承重力。而且与现有钢筋混凝土房屋框架和钢结构房屋框架相比,本技术方案的第一立柱21本身以及混凝土均为熔点较高的不易燃的材料,填充有混凝土的第一立柱21具有双重防火保障,在房屋遭到火灾危险时,第一立柱21能够有效支撑房屋框架的整体结构不易坍塌,降低火灾危害。
另外,横梁3、第一立柱21和混凝土比较,混凝土属于更不易燃材料,即使在遭遇火灾时,横梁3和第一立柱21熔化,但混凝土的架构还在,依然可以维持房屋框架不易坍塌,极大降低了火灾的危害。
再者,在本技术方案中,在第一立柱21上开设有供插接件穿过的通孔(图中未示出),通孔的位置对应了要连接的横梁的位置。在第一立柱21中形成该通孔的工艺、通孔的尺寸及位置能够得到精确控制,据此根据第一立柱21要连接的横梁的位置,在第一立柱21的相应位置精确打孔,准确控制通孔的形成位置。通孔位置确定,就确定了横梁的连接位置,保证了插接件的位置能够精确对应要连接的横梁,两者之间能够形成准确连接,不会出现插接件的位置与要连接的横梁之间错位的问题。而且,由于事先横梁的连接位置通过第一立柱21上的通孔进行了确认,无需在安装时再去校准两者之间的连接位置是否准确对应,横梁与第一立柱21的装配过程比较简单,节省工程施工时间。
尤其是,在房屋框架中,一个横梁的两端会连接至两个立柱,精确控制了两个立柱中开设通孔的位置,可避免出现横梁两端与两个立柱的连接位置出现错位的问题。相比之下,现有连接横梁的连接件是焊接在立柱上,在确定焊接位置时及在焊接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校准连接件的焊接位置以免出现与要连接的横梁之间出现连接错位,这不仅浪费时间,也不能保证连接件的焊接位置与横梁精确对应,会出现连接件与预想位置之间的偏差较大的问题,导致连接件与横梁之间出现连接错位的问题。
参照图3和图4,在本实施例中,在加强筋6的两端形成有弯钩60。一方面,弯钩60可增强加强筋6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另一方面,在加强筋6的两端分别架设在相应横杆5上时,加强筋6本身的重力会使加强筋6两端之间的部分段下坠,且在浇灌混凝土时,混凝土也可能会对加强筋6造成较大压力而使加强筋6两端之间的部分段下坠,此时弯钩60可以钩住相应的横杆5,对加强筋6起到一定的稳定效果。
加强筋6可以选择钢筋,钢筋表面分布有若干螺纹,螺纹可增强钢筋和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在本实施例中,弯钩60呈沿高度方向AA呈直线延伸。但不限于此,在其实施例中,弯钩60可设计成弯曲状等其他形状。
另外,本实施例中,在一个横梁3设有3根加强筋6。但不限于此,除此之外,在其他实施例中,在一个横梁的混凝土填充槽内可设置1根或至少2个加强筋6,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参照图3,在本实施例中,在横梁3两端的混凝土填充槽30内设有横杆5,该横杆5沿自身长度方向穿过横梁3、混凝土填充槽30和插接件连接横梁3和插接件,也就是横杆5还起到连接插接件和横梁3的作用。横杆5为螺栓。具体地,螺杆穿过插接件及与该插接件连接的横梁3,并使用螺母进行拧紧固定。除此之外,在其他实施例中,横杆5还可以在混凝土填充槽30内与横梁3焊接,而无需穿过横梁3。
另外,参照图3,仅示出了横梁3中设置的一根横杆5。但不限于此,作为一种变形例,在横梁3的混个凝土填充腔30内可架设多根横杆5,该多根横杆5的分布方式可以是:布置在横梁3的两端、布置在横梁3两端之间的工作段、或布置在横梁3的两端及两端之间的工作段内。进一步地,当在横梁3的两端布置横杆5时,横梁3每一端可布置多根横杆5,该多根横杆5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横杆组,每个横杆组中的多个横杆5沿横梁3的长度方向并列分布,多个横杆组沿立柱的高度方向间隔排布,加强筋6可对应多个横杆组呈立体分布。在横梁3两端之间的工作段内布置多根横杆5时,横杆5的分布方式可以参考前述在横梁3两端中布置的多根横杆5的分布方式。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前述“横杆5的长度方向垂直于横梁3的长度方向和第一立柱21的高度方向”包括横杆5的长度方向与横梁3的长度方向之间的夹角为90°的情形,在不影响横杆5对加强筋6的支撑效果的前提下,也允许横杆杆5的长度方向与横梁3的长度方向之间的夹角在90°附近偏移一定角度的情形,例如89°、91°等其他角度。
参照图3、图5和图6,本实施例的一组插接件4包括4个插接件,分别为:沿第一穿插方向BB并列排布的2个第一插接件4a和沿第二穿插方向CC并列排布的2个第二插接件4b。第一插接件4a和第二插接件4b均为片状件,具有片状面。第一插接件4a和第二插接件4b通过以下方式穿插在一起:
第一插接件4a设有沿第一穿插方向BB贯穿片状面、且沿第二穿插方向CC并列排布的两个贯穿孔40,两个第一插接件4a的贯穿孔40沿第一穿插方向BB一一对准;
2个第二插接件4b分别依次穿过沿第一穿插方向BB对准的两对贯穿孔40,实现穿插。
进一步地,第一、二插接件4a、4b和第一立柱21的配合穿插方式为:
在第一立柱21中设有供第一、二插接件4a、4b穿过的通孔,包括沿第二穿插方向CC对准且供一个第一插接件4a穿过的2个通孔211、和沿第一穿插方向BB对准且供一个第二插接件4b穿过的2个通孔212,对于两个第一插接件4a设有两对沿第二穿插方向CC对准的通孔211,对于两个第二插接件4b设有两对沿第一穿插方向BB对准的通孔212。
在装配时,先操作2个第一插接件4a分别穿过对应的2对通孔211,再操作2个第二插接件4b分别依次穿过对应的两对通孔212、及贯穿孔40,实现穿插。进一步地,为防止第一、二插接件4a、4b与第一立柱21之间在穿插位置松动,可在第一立柱21外表面对应穿插位置进行简单地点焊处理,工艺简单不费时。
参照图3、图5和图6,2个第一插接件4a沿第二穿插方向CC穿过第一立柱21后分别在第一横梁3a的两侧连接第一横梁3a,第一横梁3a的长度方向和第二穿插方向CC平行;两个第二插接件4b沿第一穿插方向BB穿过第一立柱21后在第二横梁3b的两侧连接第二横梁3b,第二横梁3b的长度方向和第一穿插方向BB平行。因此,第一、二插接件4a、4b的穿插方向对应了其要连接的横梁3的长度方向,第一、二插接件4a、4b穿过第一立柱21的方向平行于其要连接的横梁3的长度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二插接件4a、4b未连接至横梁的一端伸出第一立柱21外,第一、二插接件4a、4b可以整个支撑在第一立柱21上,提升插第一、二插接件4a、4b与第一立柱21的连接稳定性及第一、二插接件4a、4b的承重能力。
其中,第一插接件4a具有伸出所述第一立柱21外连接第一横梁3a的连接部41,连接部41和第一横梁3a之间的固定连接方式为螺栓连接。具体地,第一横梁3a具有沿宽度方向相对而设的两个侧壁31,第一横梁3a的宽度方向平行于第一穿插方向BB;
两个第一插接件4a的连接部41均穿出第一立柱21,而位于第一横梁3a沿宽度方向的两侧,且分别与同侧的侧壁31螺栓连接,实现第一横梁3a和2个第一插接件4a连接。此时,作为一种变形例,可以进一步设计螺栓的螺杆具有伸入第一横梁3a的混凝土填充槽30内的延伸段,该延伸段作为横杆,起到架设加强筋的作用,这提升了产品利用率。
进一步地,在连接部41设有若干安装孔42,相应地第一横梁3a中一一对应地设有若干安装孔(图中未示出),在连接时连接部41上的安装孔42和对应的第一横梁3a中的安装孔一一对准,使用螺栓穿过对准的两个安装孔进行紧固。
对于若干安装孔42一一对应地设有多个螺栓连接的位置,这能够使第一横梁3a和连接部41形成非常紧固地连接,两者具有较强的连接稳定性,增强第一横梁3a的承重能力。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连接部41设有6个安装孔42,对应地连接部41和第一横梁3a之间具有6个螺栓连接的位置,此仅为示例。作为变形例,可以根据插接件的连接部的尺寸及横梁所需承重能力合理布置螺栓连接的位置。
参照图3和图5,安装孔42为直条型安装孔,所有直条型安装孔包括3个直条型安装孔组,直条型安装孔组中的所有直条型安装孔在横梁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其中,位于图5下方的直条型安装孔组中的两个直条型安装孔为第一直条型安装孔42a,位于上方的直条型安装孔中的两个直条型安装孔为第二直条型安装孔42b。其中,两个第一直条型安装孔42a沿第一横梁3a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且均为倾斜设置,沿第一立柱21的高度方向AA,从上到下该两个第一直条型安装孔42a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
这样,在第一横梁3a受到向下的较大压力而具有下移的趋势时,对应两个第一直条型安装孔42a的两个螺栓会随着第一横梁3a具有下移的趋势,但是该两个螺栓之间的间距是不变的,而两个第一直条型安装孔42a之间的间距从上到下却逐渐减小,两个螺栓的下移趋势会遭到两个第一直条型安装孔42a倾斜孔壁的较大摩擦阻力阻挡。螺栓施加给第一直条型安装孔42a倾斜孔壁的向下的压力中,一部分分解为螺栓与第一直条型安装孔42a倾斜孔壁之间的摩擦力,两个螺栓的下移趋势分解为沿第一直条型安装孔42a倾斜孔壁的滑动趋势,第一直条型安装孔42a所受到的压力减小,不会轻易被压裂,这提升了连接部41和第一横梁3a的连接稳定性,增大了连接部41的承重能力。而且两个螺栓被两个第一直条型安装孔42a所别住而很难具有有效的下移运动,能较好地维持房屋框架的结构稳定性。相比之下,如果该两个直条型安装孔的长度方向平行于第一立柱的高度方向、或者垂直于第一立柱的高度方向,则螺栓会对直条型安装孔孔壁施加较大压力,很容易将连接部压断。
进一步地,位于上方的两个第二直条型安装孔42b也为倾斜设置,两者之间的间距从上到下逐渐增大,对应两个第二直条型安装孔42b的螺栓的下移趋势会遭到第二直条型安装孔42b较大摩擦阻力阻挡,第二直条型安装孔42b不会被轻易压断,这进一步提升了连接部41和第一横梁3a的连接稳定性。而且,第一直条型安装孔42a和第二直条型安装孔42b相互配合,两个第一直条型安装孔42a对应的两个螺栓之间间距从上到下具有减小趋势,而两个第二直条型安装孔42b对应的两个螺栓之间间距从上到下具有增大趋势,相互制约,更进一步避免连接部41受压迫轻易变形,提升连接部41和第一横梁3a的连接稳定性。
作为一种变形例,首先,每个直条型安装孔组中沿第一横梁的长度方向可设置的安装孔数量不受本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具体应用场合进行设定。其中可至少取其中两个安装孔为直条型安装孔,且该两个直条型安装孔倾斜设置,两者之间间距沿立柱高度方向或逐渐增大或逐渐减小。相应地,沿立柱高度方向可设置的直条型安装孔组的数量也不受本实施例的限制,可以为至少一组。
进一步地,当连接部中设有倾斜设置的直条型安装孔时,横梁中对应的安装孔也可进一步倾斜设置的直条型安装孔,且两个直条型安装孔交叉对准,这能够更好得对螺栓的上下移动进行限位阻挡。
参照图3和图5,第一插接件4a包括连接部41及位于第一立柱21内的穿插段43,贯穿孔40贯穿穿插段43,以供第二插接件4b穿插。设置连接部41沿第一立柱21的高度方向AA的尺寸大于穿插段43沿高度方向AA的尺寸,这样,在第一插接件4a穿过第一立柱21和穿插段43后,连接部41在第一立柱21外与第一立柱21的外表面即时形成了抵靠,起到穿插过程的定位效果。另一方面,连接部41也具有较大空间来布置较多的安装孔42。
参照图3,在本实施例中,一个第一横梁3a同时与两个第一插接件4a固定连接。作为一种变形例,还可以是:第一横梁3a沿宽度方向的一个侧壁同时与至少2个第一插接件4a固定连接,此时第一横梁3a沿宽度方向同一侧的多个第一插接件4a穿过第一立柱21中的同一对通孔。
参照图1和图2,在第一立柱总成2a中,沿第一立柱21的高度方向AA设有两组穿插在一起的若干插接件。这样,墙体框架1a中的一个墙面中沿高度方向AA设置有两根横梁3,这能增强墙体框架1a的承重能力。在具体应用场合,可根据需要在房屋框架的一个立柱沿高度方向连接更多个横梁以获得房屋框架的较强承重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3,横梁3为U型梁,该U型梁具有开口向上的U型槽,作为混凝土填充槽。进一步地,以第一横梁3a为例,第一横梁3a设有沿第一穿插方向BB向外翻出的两个外翻边32。在第一立柱总成2a和第一横梁3a安装过程中,两个外翻边32分别搭在两个第一横梁3a的两个连接部41上,第一横梁3a支撑在2个第一插接件4a上,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之后可以很方便地安装螺栓。
除此之外,作为一种变形例,还可以是:横梁为矩形梁,该矩形梁为空心梁,内部开设有混凝土填充槽。矩形梁具有顶边,在顶边中开设有开口以作为所述混凝土灌入口。
对于第二插接件4b和第二横梁3b的连接方式可参考第一插接件4a和第一横梁3a的连接方式,不再赘述。
参照图2,本实施例的第一立柱21为方柱。作为一种变形例,参照图7,组成房屋框架的第一立柱21'也可为圆柱,或者也可选择棱柱或其他形状。
进一步地,参照图3,本实施例的第一立柱21为空心的钢柱。作为一种变形例,还可以是:第一立柱为实心木制立柱。
参照图1~图3,如图3所示的第一立柱总成2a位于墙体框架10中墙角位置,因此,第一、二插接件4a、4b中的每个插接件包括一个伸出第一立柱21外的连接部来连接一个横梁3,而两个横梁3相互垂直,因此第一、二插接件4a、4b在穿插后形成了“L”型,以连接两个横梁3。
第二实施例
与第一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
参照图1和图8~图11,图8为位于室内框架12内的第二立柱总成2b的平面示意图,第二立柱总成2b需要连接至四根横梁3,分别为横梁3c、3d、3e、3f,以实现与墙体框架10的四个墙面连接起来,因此,第二立柱总成2b中的一组插接件7具有伸出第二立柱22外的两个连接部以连接两根横梁3,因此该组插接件7中的4个插接件穿插在一起后形成了“井”字型。
其中,该组插接件7包括沿第一穿插方向BB并列排布的2个第一插接件7a及沿第二穿插方向CC并列排布的2个第二插接件7b,第一插接件7a为被插接件且第二插接件7b为主插接件,主插接件穿过被插接件且伸出所述立柱外与相应的横梁连接,也就是,2个第二插接件7b均穿过2个第一插接件7a且伸出第二立柱22外与相应的横梁连接;
主插接件包括至少两部分,相邻两部分插接在一起,在插接在一起的两部分中,其中一部分位于所述立柱外连接横梁,且设有收容槽,另一部分穿过被插接件并设有伸出所述立柱外的凸出部,凸出部插设于收容槽内并固定,实现相邻两部分相互插接在一起。也就是,第二插接件7b包括第一部分71和第二部分72,第一部分71和第二部分72插接在一起,第一部分71位于第二立柱22外连接横梁且设有收容槽710,第二部分72穿过第一插接件7a并设有伸出第二立柱22外的凸出部720,凸出部720插设于收容槽710内并固定,实现第一、二部分71、72相互插接在一起。
在装配时,首先操作第二部分72穿过第二立柱22和2个第一插接件7a,至凸出部720伸出第二立柱22外;之后,将第一部分71与凸出部720装配,操作第一部分71使收容槽710对准凸出部720,凸出部720插入收容槽710内;之后,对收容槽710与凸出部720的接触区域进行点焊处理,实现固定。
在第二插接件7b中,第一部分71和第二部分72不是一体成型的,而是分离的。通过如是设计,可允许第一部分71沿第二立柱22的高度方向AA的尺寸较大,第一部分71和横梁的接触面积较大,可以布置较多的固定连接位置,满足横梁固定牢固的要求。
在第一插接件7a中设有供第二插接件7b穿插的贯穿孔70,如果第一部分71和第二部分72不是分离而是一体成型的,由于贯穿孔70沿高度方向AA不能贯穿第一插接件7a,贯穿孔70沿高度方向AA的尺寸受到限制,进一步地第一部分71的尺寸也受到制约,第一部分71具有较小尺寸的才能够穿过贯穿孔70,但这会影响到第一部分71和横梁的连接牢固性及连接位置的承重能力。因此,本实施例设置第一部分71和第二部分72之间是分离的。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收容槽710的深度及与之配合且伸入收容槽710内的凸出部720的长度,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以确保两者之间稳定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部分71作为连接部连接一个横梁,进一步地凸出部720中也设有安装孔来安装该横梁。第二部分72中与凸出部720相对的另一端作为连接部位于第二立柱22外,连接另一个横梁,并在装配后与第二立柱22抵靠。
作为一种变形例,还可以是:主插接件包括三个部分,其中中间部分位于第二立柱内,与中间部分相邻的两侧部分均和中间部分为分离设置,连接方式可参考本实施例第一、二部分的连接方式。
进一步地,参照图8~图10,第一插接件7a包括穿插段73和位于穿插段73两端的两个连接部74,贯穿孔70贯穿穿插段73,穿插段73和连接部74一体成型,两个连接部74分别连接相应的横梁。
对于本实施例中第一、二插接件7a、7b与横梁的连接方式可参考第一实施例的相关内容,在此不再赘述。
除以上不同之处外,对第二立柱总成中的其他结构及连接方式请参考第一实施例的相关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第三实施例
与第一、二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
参照图1和图12,图12为房屋框架中位于围绕室内空间的相邻两个墙角之间墙面中的第三立柱总成2c的平面示意图,其中,第三立柱总成2c需要通过三根横梁3,如横梁3e、3b、3g,连接两个墙角的两个第一立柱总成2a及室内空间的第二立柱总成2b。因此,在穿插在一起的一组插接件8中,第一插接件8a包括1个第一连接部80伸出第三立柱23外,第二插接件8b包括2个第二连接部81伸出第三立柱23外。这样第一、二插接件8a、8b穿插在一起后形成了“T”型,T型的三端分别为:2个第一连接部80相对而作为一端、2对第二连接部81作为另两端。
从第一、二、三实施例可知,第一、二插接件8a、8b中的每个插接件是一端还是两端设置连接部,是根据该插接件所要连接的横梁的数目来确定,而横梁的数目又与插接件所在立柱总成在房屋框架中的位置来确定的,因此可根据具体的房屋框架的架构,及立柱总成所处位置选择合适的插接件穿插在一起。
进一步地,作为一种变形例,如果一个立柱在一个位置需要连接超过四根横梁,可能需要更多插接件穿插在一起后连接相应的横梁,而插接件之间的穿插方向要根据横梁的布局进行选择。
第四实施例
与第一、二、三实施例均不同,参照图13,在本实施例中,一组插接件9穿插在一起并连接在立柱24的方式为:
该组插接件9中所有插接件穿插在一起围成容纳空间90,并通过容纳空间90套装在立柱24外,立柱24穿过容纳空间90并与插接件固定。
穿插在一起的一组插接件9和立柱24套装的操作方法是:在将该组插接件9的穿插在一起时,操作插接件围绕立柱24进行穿插操作,将立柱24包围在容纳空间90内。还可以是:在该组插接件9穿插在一起后,操作立柱24穿过容纳空间90至预定位置,该预定位置为连接横梁的位置。
参照图13~图16,穿插在一起的一组插接件9和立柱24之间的固定方式是螺栓连接,螺栓连接方式是:
该组插接件9包括4个插接件,分别为2个第一插接件9a和2个第二插接件9b,在第一插接件9a与立柱24相对的区域、第二插接件9b与立柱24相对的区域分别设有2个螺栓安装孔92,对应每个插接件的2个螺栓安装孔92,立柱24一一对应地设有2个通孔(图中未示出);
在立柱24穿过容纳空间90时,使插接件的螺栓安装孔92与对应的通孔对准,之后使用螺栓穿过连通的螺栓安装孔92和通孔,一一进行紧固。
除螺栓连接方式外,穿插在一起的插接件和立柱24之间的固定方式还可以是焊接,具体地在立柱外表面与每个插接件的相向区域进行焊接。
相比于焊接,螺栓连接方式的装配过程简单,无需专门的焊接设备,普通消费者就可以独立操作完成,且不会产生化学污染,可以满足规模化生产的需求。
参照图13~图16,2个第一插接件9a沿第一穿插方向BB并列排布,2个第二插接件9b沿第二穿插方向CC并列排布,其中第一、二插接件9a、9b之间的穿插方式为沿立柱24的高度方向AA对插,对插的方式为:
每个插接件设有供另一个插接件穿插的穿插槽,每个穿插槽具有沿所述高度方向开设的开口,也就是,第一插接件9a设有供第二插接件9b穿插的第一穿插槽90,第一穿插槽90具有沿立柱24高度方向AA开设的第一开口900,第二插接件9b设有供第一插接件9a穿插的第二穿插槽91,第二穿插槽91具有沿高度方向AA开设的第二开口910;
第一插接件9a经第二穿插槽91的第二开口910插入对应的第二穿插槽91内,且第二插接件9b经第一穿插槽90的第一开口900插入第一穿插槽90内,实现对插。进一步地,每个第一插接件9a对应2个第二插接件9b设有2个第一穿插槽90,相应地每个第二插接件9b也设有2个第二穿插槽91。在装配时,2个第一插接件9a的第一穿插槽90沿第一穿插方向BB一一对准,2个第二插接件9b一一对应地对插入对准的1对第一穿插槽90中,实现对插。
进一步地,为使所有插接件之间形成牢固连接,可在穿插在一起的两个插接件的接触区域进行点焊处理。
第一、二、三实施例中插接件之间的穿插方式,需要考虑主插接件的尺寸以适应被插接件中贯穿孔的尺寸。与之相比,本实施例中插接件的穿插方式不用区分主插接件与被插接件,两者是相互对插,这允许插接件具有较大尺寸,以实现与相应横梁具有多个安装位置,获得更稳定牢固的安装效果。
但是,本实施例技术方案不对插接件之间的穿插方式构成限制。作为一种变形例,该插接件之间的穿插方式也可参考第一实施例中插接件之间的穿插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4个插接件穿插在一起后形成了“井”字型。但不限于此,可参考第一、三实施例,4个插接件也可在穿插在一起后形成了“L”和“T”型的方案,具体根据立柱24要连接的横梁3的个数进行选择。
第五实施例
区别于第一实施例中的横梁为U型梁,本实施例的组成房屋框架的横梁为C型梁组合梁,且在房屋框架中的所有横梁中,至少组成墙体框架的横梁选择C型梁组合梁。
参照图17和图18,横梁3'为C型梁组合梁,包括:
沿墙内指向墙外方向口对口间隔排布的两个C型梁300,两个C型梁300分别连接至立柱25上的插接件4',且沿C型梁300的长度方向,两个C型梁300通过多个间隔设置的连接件301连接在一起;
两个C型梁300口对口相互连通形成的混凝土填充槽302用于填充混凝土,混凝土使两个C型梁300紧固在一起。
相比于U型梁的整体结构,本技术方案的横梁3'中的两个C型梁300彼此隔离,仅在装配时使用多个独立的连接件301连接起来。相比于U型梁的整体结构,两个C型梁300之间的热传导面积非常小,热传导率很低。在墙外温度高于墙内时,墙外高温热量不能轻易传递至墙内,且在墙外温度较低时,墙内室温也不会轻易流失至墙外,这能够有效保持室内的适宜温度。
其中,用于连接两个C型梁300的连接件301为板状件,板状件的板面垂直于C型梁300的长度方向,连接件301向两侧伸入两个C型梁300的口内,并利用焊接使三者连接起来。进一步地,在该板状件中设有贯通其板面的混凝土流通孔303,混凝土流通孔303用于在向混凝土填充槽302内浇灌混凝土时,允许混凝土从浇灌的位置流过混凝土流通孔303至混凝土填充槽302的所有区域,这有利于混凝土均匀混合。
第六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多层房屋框架,该房屋框架包括多层图1所示的单层框架沿立柱高度方向AA叠置,且相邻的两个单层框架通过在高度方向AA上相对而设的立柱连接起来。
参照图19和图20,第一立柱27和第二立柱28沿高度方向AA连接在一起,第一立柱27位于第二立柱28下方,第二立柱28位于第一立柱27上方。此时,沿高度方向AA连接起来的两个立柱的连接方式为:
第一立柱27和第二立柱28具有沿高度方向AA相对的两个端部(图中未标号),两个端部共用一组插接件12;
两个端部的端面中设有该组供插接件12穿插的立柱插槽,两个端部中的立柱插槽沿高度方向AA一一对准,该组插接件12穿过相应的对准的两个立柱插槽且在第一、二立柱27、28内穿插在一起,以连接两个所述立柱。
因此,该组插接件12除用于连接横梁外,还起到连接第一、二立柱27、28的作用。
具体地,该组插接件12与第一立柱27和第二立柱28的装配步骤为:
首先,该组插接件12包括2个第一插接件12a、2个第二插接件12b,将第一、二插接件12a、12b穿插在一起;
接着,沿高度方向AA从上到下将穿插在一起的第一、二插接件12a、12b插入第一立柱27中对应的第一立柱插槽中,每个插接件既插入第一立柱插槽内又插入第二立柱插槽内;
紧接着,操作第二立柱28沿高度方向AA从上到下,使其中的第二立柱插槽与第一立柱27中的第一立柱插槽一一对准,下移第二立柱28至第一、二插接件12a、12b露出第一立柱插槽外的部分插入对应的第二立柱插槽内并卡紧。此时为防止上方的第二立柱28晃动,可进一步在第二立柱28的外表面与第一、二插接件12a、12b接触的区域进行点焊处理。
更进一步地,参照图19~图22,第一立柱27具有第一混凝土填充腔270,第一混凝土填充腔270在第一立柱27的端部内形成了第一卡位空间271;
第二立柱28具有第二混凝土填充槽280,第二混凝土填充腔280在第二立柱28的端部内形成了第二卡位空间281,第一卡位空间271和第二卡位空间281沿高度方向AA连通;
第一、二插接件12a、12b均设有沿高度方向AA的两个相反方向伸入第一卡位空间271内的第一限位部120、和伸入第二卡位空间281内的第二限位部121,在装配时,第一限位部120伸入第一卡位空间271内,第二限位部121伸入第二卡位空间281内,第一限位部120和第二限位部121能够对第一立柱27和第二立柱28在装配过程中产生的晃动进行阻挡限位。
使用本技术方案,在相邻两个单层框架的装配过程中,首先是将下层单层框架先装配好;之后在下层单层框架上方对应第一立柱的位置装配第二立柱,待第二立柱与第一立柱连接完成后,完成上层单层框架的横梁装配步骤。本技术方案中立柱端部的插接件布置方式能够有效实现多层单层框架的装配,这对于多层大型建筑框架的规模化生产具有较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上下两层单层框架的结构无需完全相同,可根据需要作区别布置,只是要保持上层层框架中受力较大的区域要设置有第二立柱与下方的第一立柱连接,以确保上层单层框架的良好的承重能力。因此,在具体安装场合,上层单层框架中的第一立柱和下层单层框架中的第二立柱无需一一对准。
本实施例技术方案中,每个插接件同时设有两个限位部。考虑到在上下两层单层框架装配过程中,位于下方的第一立柱是相对比较稳定的,不会轻易晃动,因此作为一种变形例,可以仅在第二立柱内设有卡位空间,每个插接件仅设有伸入第二立柱的卡位空间内的限位部。
作为一种变形例,当房屋框架中的立柱选择实心木制立柱时,所述卡位空间通过在实心木制立柱的端面开槽而形成。
具体地,参照图19~图22,该组插接件12包括2个第一插接件12a和2个第二插接件12b,第一插接件12a包括穿插段122、和从穿插段122沿高度方向AA向两侧伸出的第一限位部120和第二限位部121,穿插段122设有贯穿孔123供第二插接件12b穿过;
第二插接件12b包括第一部分124、及连接于第一部分124一端的第二部分125,第二部分125作为连接部。
结合参照图19和图20,第一部分124穿过穿插段122中对应的贯穿孔123,实现穿插。因此,第一部分124沿高度方向AA的尺寸要小于穿插段122沿高度方向AA的尺寸,才能实现穿插方式。因此,两个第二限位部121设于第二部分125和第一部分124之间且沿高度方向AA分别向两相反方向伸出。
本技术方案中,4个插接件在穿插后呈“L”型,对于插接件穿插在一起呈“井”字和“T”型的方案,可参考第二、三实施例,并作相应变通,此处不再赘述。
在其他实施例中,沿高度方向AA相对而设的两个立柱之间的连接方式还可以是:设置相对而设的两个立柱在端部实现套接,并使用螺栓等固定件进行紧固。
第七实施例
与第六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具有两点不同。
首先,参照图23~图25,本实施例中在沿立柱高度方向AA连接的两个立柱中,位于上方的立柱29的端部端面中设有第一立柱插槽291,在立柱29对应第一立柱插槽291的位置设有两个加强板290;一组插接件13在插入第一立柱插槽291后伸出第一立柱插槽291并夹在两个加强板290之间,加强板290与一组插接件13固定连接,起到加强固位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加强板290和该组插接件13之间的固定连接方式为:焊接或螺栓连接方式。其中螺栓连接方式相比于焊接,固位加强的效果更好,连接方式简单,操作方便,对工艺要求低,可在工厂里操作完成,有利于房屋框架的规模化生产。
本技术方案中加强板290和该组插接件13对应每个第一立柱插槽291的位置形成有2个螺栓连接的位置。作为变形例,可增大插接件在第一立柱插槽291外沿高度方向AA的尺寸,使加强板与插接件之间具有多个螺栓连接的位置,这样固位效果更好。
作为一种变形例,还可以进一步在立柱29下方与之连接的立柱的外表面设置固定插接件的加强板。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相比于第六实施例的第二点不同之处在于:
一组插接件13中的4个插接件的穿插方式为沿立柱29的高度方向AA对插在一起,对插的方式为:
每个插接件沿高度方向AA包括:连接在一起的本体部及所述限位部,并设有供另一个插接件穿过的贯穿孔,也就是,参照图23~图27,该组插接件13包括穿插在一起的2个第一插接件13a和2个第二插接件13b,第一插接件13a中包括:第一本体部131和第一限位部132,在第一插接件13a中设有供第二插接件13b插入的第一贯穿孔133,第一贯穿孔133沿高度方向贯穿第一限位部132,具有沿高度方向AA背向第一本体部131开设的第一开口134;
第二插接件13b包括:第二本体部135和第二限位部136,第二插接件13b设有供第一插接件13a插入的第二贯穿孔137,第二贯穿孔137贯穿第二本体部135,具有沿高度方向AA背向第二限位部136开设的第二开口138,第一开口134向上开设且第二开口138向下开设;
第一插接件13a经第二插接件13b的第二开口138插入对应的第二贯穿孔137内,且第二插接件13b经第一插接件13a的第一开口134插入对应的第一贯穿孔133内,实现对插。在对插在一起的第一、二插接件13a、13b连接两个立柱时,第一、二限位部132、136均伸入上方立柱内,而第一、二本体部131、135插入下方的立柱内。
在本实施例中,设计第一本体部131和第一限位部132沿高度方向AA的高度之和、第二本体部135和第二限位部136沿高度方向AA的高度之和、第一贯穿孔133沿高度方向AA的深度和第二贯穿孔137沿高度方向AA的深度之和相等,第一限位部132恰好和第二开口138齐平,且第二限位部136恰好和第一开口134齐平。
除此之外,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第一本体部131和第一限位部132沿高度方向AA的高度之和、第二本体部135和第二限位部136沿高度方向AA的高度之和、第一贯穿孔133沿高度方向AA的深度和第二贯穿孔137沿高度方向AA的深度之和不相等,这样第一限位部132可以超出第二开口138或位于第二开口138下方,或者第二限位部136可以超出第一开口134或位于第一开口134下方。
在第六实施例中,第一插接件中贯穿孔尺寸限制了第二插接件的尺寸,使得第二插接件的尺寸较小,承重能力较小。与第六实施例相比,本技术方案中穿插在一起的两个插接件不受彼此尺寸的限制,均在高度方向AA保持有较大尺寸,承重能力有保证。而且两个限位部均具有较大尺寸,在垂直于高度方向AA的方向上卡位在立柱29的端部内,对立柱29起到更好的固位效果。
重要的是,本技术方案中插接件之间、插接件与立柱之间均使用插接方式进行连接,无需焊接,节约能源,污染小,操作简单,仅在工厂里或者消费者买来相应部件后在家里就能进行装配建设。
虽然本发明披露如上,但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27)
1.一种房屋框架,包括至少一层单层框架,其特征在于,每一层单层框架包括:若干立柱总成及若干横梁,所述横梁设有混凝土填充槽,所述混凝土填充槽具有向上开设的混凝土灌入口;
所述立柱总成包括:立柱;
至少一组插接件,每组插接件包括穿插在一起并连接在所述立柱的若干插接件,所述插接件伸出所述立柱外与所述横梁固定连接;
在所述混凝土填充槽内设有横杆及架设在所述横杆上的加强筋,所述横杆的长度方向垂直于所述横梁的长度方向和所述立柱的高度方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房屋框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加强筋的两端形成有弯钩。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房屋框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横梁两端的混凝土填充槽内设有所述横杆,该横杆沿自身长度方向穿过所述横梁、所述混凝土填充槽和插接件连接所述横梁和插接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房屋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件穿插在一起并连接在所述立柱的方式为:
所述插接件穿插在一起形成了容纳空间,通过所述容纳空间套装在所述立柱外并与所述立柱固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房屋框架,其特征在于,一组插接件中穿插在一起的两个插接件之间的穿插方式为沿所述立柱的高度方向对插,对插的方式为:每个所述插接件设有供另一个插接件穿插的穿插槽,每个所述穿插槽具有沿所述高度方向开设的开口;
两个所述插接件分别为第一插接件和第二插接件,所述第一插接件经第二插接件中穿插槽的所述开口插入对应穿插槽内,且所述第二插接件经第一插接件中穿插槽的所述开口插入对应穿插槽内,实现对插。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房屋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件穿插在一起并连接在所述立柱的方式为:
所述插接件穿过所述立柱且在所述立柱内穿插在一起。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房屋框架,其特征在于,穿插在一起的两个插接件之间的穿插方式为:
其中一个插接件设有供另一个插接件穿插的贯穿孔,另一个插接件穿过所述其中一个插接件中对应的所述贯穿孔以穿插在一起。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房屋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具有相对而设的两个侧壁,一组插接件中对应该两个侧壁包括至少两个插接件,位于所述横梁的两侧,分别和对应的两个所述侧壁固定连接。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房屋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件具有伸出所述立柱外连接所述横梁的连接部;
所述插接件与横梁的固定连接方式为:螺栓连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房屋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栓的螺杆具有伸入所述混凝土填充槽内的延伸段,所述延伸段作为所述横杆。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房屋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中设有若干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用于一一对应地供螺栓穿过;
所述安装孔呈直条型,所述连接部中的所有直条型安装孔包括至少一个直条型安装孔组,所述直条型安装孔组中的所有直条型安装孔在所述横梁的长度方向上间隔排布;
在该直条型安装孔组中,其中两个直条型安装孔倾斜放置,两者之间的间距沿所述立柱的高度方向逐渐减小或增大。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房屋框架,其特征在于,所有所述直条型安装孔包括至少两个直条型安装孔组,所有直条型安装孔组在所述立柱的高度方向上间隔分布;
在其中两个直条型安装孔组中,其中一个直条型安装孔组中,其中两个直条型安装孔倾斜放置,两者之间的间距沿所述立柱的高度方向逐渐减小;
另一个直条型安装孔组中,其中两个直条型安装孔倾斜放置,两者之间的间距沿所述立柱的高度方向逐渐增大。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房屋框架,其特征在于,在一组插接件中的主插接件和被插接件中,所述主插接件穿过被插接件且伸出所述立柱外与相应的所述横梁连接;
所述主插接件包括至少两部分,相邻两部分插接在一起,在插接在一起的两部分中,其中一部分位于所述立柱外连接所述横梁,且设有收容槽,另一部分穿过所述被插接件并设有伸出所述立柱外的凸出部,所述凸出部插设于所述收容槽内并固定,实现所述相邻两部分相互插接在一起。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房屋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件具有伸出所述立柱外连接所述横梁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在所述立柱外与所述立柱形成了抵靠。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房屋框架,其特征在于,穿插在一起的两个插接件在接触的区域焊接。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房屋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为钢柱,内设有混凝土填充腔。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房屋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为实心木制立柱。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房屋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为圆柱或棱柱。
19.如权利要求1~3、6~18任一项所述的房屋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房屋框架包括至少两层单层框架;
所有所述单层框架沿所述立柱的高度方向叠置,且相邻的两个所述单层框架通过在所述高度方向上相对而设的所述立柱连接起来。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房屋框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高度方向连接起来的所述立柱的连接方式为:
两个所述立柱具有沿所述高度方向相对的两个端部,两个端部共用一组所述插接件,两个所述端部的端面中设有供所述插接件穿插的立柱插槽,两个所述端部中的立柱插槽沿高度方向一一对准,所述插接件穿过相应的对准的两个立柱插槽且在所述立柱内穿插在一起,以连接两个所述立柱。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房屋框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立柱的所述端部内设有卡位空间;
设于所述端部的插接件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沿所述立柱的高度方向伸入至所述卡位空间内。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房屋框架,其特征在于,设于所述端部的一组插接件中两个插接件的穿插方式为沿所述立柱的高度方向对插在一起,对插的方式为:
每个所述插接件沿所述高度方向包括:连接在一起的本体部及所述限位部,并设有供另一个插接件穿过的贯穿孔;
两个所述插接件分别为第一插接件和第二插接件,在所述第一插接件中,所述贯穿孔沿所述高度方向贯穿所述限位部,具有沿所述高度方向背向所述本体部开设的开口;
在所述第二插接件中,所述贯穿孔沿所述高度方向贯穿所述本体部,具有沿所述高度方向背向所述限位部开设的开口;
所述第一插接件经第二插接件中贯穿孔的开口插入对应贯穿孔内,且所述第二插接件经第一插接件中贯穿孔的开口插入对应贯穿孔内,实现对插。
23.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房屋框架,其特征在于,在连接起来的两个立柱中,至少在上方立柱的外壁对应所述立柱插槽的位置设有加强板;
所述插接件插入所述立柱插槽并伸出所述立柱外,所述加强板用于:固定连接伸出所述立柱外的插接件。
2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房屋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房屋框架中至少位于墙体框架中的所述横梁包括两个C型梁;
两个所述C型梁在墙内指向墙外的方向口对口间隔排布,并沿所述C型梁的长度方向通过多个间隔的连接件连接;
两个所述C型梁口对口相互连通的空间作为所述混凝土填充槽。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房屋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为板状件,所述板状件的板面垂直于所述C型梁的长度方向。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房屋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件设有贯穿其板面的混凝土流通孔。
2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房屋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为矩形梁,所述矩形梁具有顶边,在所述顶边中开设有开口以作为所述混凝土灌入口。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616594.3A CN106555433B (zh) | 2015-09-24 | 2015-09-24 | 房屋框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616594.3A CN106555433B (zh) | 2015-09-24 | 2015-09-24 | 房屋框架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555433A CN106555433A (zh) | 2017-04-05 |
CN106555433B true CN106555433B (zh) | 2020-03-27 |
Family
ID=584140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616594.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555433B (zh) | 2015-09-24 | 2015-09-24 | 房屋框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655543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654020A (zh) * | 2017-11-10 | 2018-02-02 | 上海息数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 用于梁柱结构的支撑骨架及梁柱结构 |
CN108018942B (zh) * | 2017-12-15 | 2024-01-30 | 茅金声 | 一种薄壁型钢集成房屋框架及其搭建方法 |
CN110206141A (zh) * | 2019-04-23 | 2019-09-06 | 江苏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矩形钢管混凝土柱与混凝土梁的错层节点 |
CN112623531B (zh) * | 2019-10-08 | 2022-05-27 | 其士(建筑)有限公司 | 货柜单元、其互锁结构及其连接方法 |
CN111255260B (zh) * | 2020-01-20 | 2021-06-01 | 河南亚佳特绿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预制单元的装配式房屋及其施工方法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80605A (zh) * | 2002-09-04 | 2004-03-10 | 朴在满 | Pssc组合梁 |
CN103243804A (zh) * | 2013-05-23 | 2013-08-14 | 东北石油大学 | 预应力薄壁型钢—混凝土组合框架及其施工方法 |
CN204326255U (zh) * | 2014-11-24 | 2015-05-13 | 湖北弘顺钢结构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钢筋混凝土叠合梁与钢管柱连接节点 |
JP2015134984A (ja) * | 2014-01-16 | 2015-07-27 | 株式会社大林組 | 鉄筋コンクリート梁とコンクリート充填鋼管柱との接合構造及び方法 |
CN205000460U (zh) * | 2015-09-24 | 2016-01-27 | 张引强 | 房屋框架 |
-
2015
- 2015-09-24 CN CN201510616594.3A patent/CN106555433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80605A (zh) * | 2002-09-04 | 2004-03-10 | 朴在满 | Pssc组合梁 |
CN103243804A (zh) * | 2013-05-23 | 2013-08-14 | 东北石油大学 | 预应力薄壁型钢—混凝土组合框架及其施工方法 |
JP2015134984A (ja) * | 2014-01-16 | 2015-07-27 | 株式会社大林組 | 鉄筋コンクリート梁とコンクリート充填鋼管柱との接合構造及び方法 |
CN204326255U (zh) * | 2014-11-24 | 2015-05-13 | 湖北弘顺钢结构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钢筋混凝土叠合梁与钢管柱连接节点 |
CN205000460U (zh) * | 2015-09-24 | 2016-01-27 | 张引强 | 房屋框架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555433A (zh) | 2017-04-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555433B (zh) | 房屋框架 | |
CN109642424B (zh) | 用于预制的体积建筑模块的连接系统和方法 | |
CN102713099B (zh) | 用于建筑物构建的面板化结构系统 | |
CN204983239U (zh) | 一种装配式组合钢板剪力墙 | |
CN104988989B (zh) | 一种活动式建筑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 |
CN107587603A (zh) | 装配式轻钢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 |
US20150191904A1 (en) | Composite structure | |
JP2020531715A (ja) | 建造物を作製するためのモジュラシステム、モジュールコネクタ、およびモジュラシステムを備える建造物 | |
CN109881779A (zh) | 房屋框架连接结构 | |
CN204676733U (zh) | 一种薄钢板混凝土剪力墙 | |
CN106703185A (zh) | 单层房屋框架、多层房屋框架及其立柱总成 | |
JP6427120B2 (ja) | 木造建築物の構造躯体の接合構造 | |
CN204983142U (zh) | 单层房屋框架、多层房屋框架及其立柱总成 | |
CN103899103A (zh) | 工业厂房 | |
CN102333924A (zh) | 建筑物的单元结构构件与使用该单元结构构件的地板结构 | |
CN205000460U (zh) | 房屋框架 | |
CN211171576U (zh) | 一种箱型柱与不等高箱型梁的连接结构 | |
CN108468381B (zh) | 一种集成房屋的主承重立柱结构 | |
EP3329063B1 (de) | Vorgefertigte elemente aus beplankten stahlrahmen zum bau eines gebäudes | |
CN108130953B (zh) | 纵筋与工字钢梁连接节点及型钢梁柱连接结构 | |
CN208009710U (zh) | 非承重隔板墙 | |
RU2327014C1 (ru) | Система соединения элементов пространственного каркаса здания | |
CN105756253B (zh) | 一种预应力叠合板构件 | |
CN103899021A (zh) | 一种刚性节点的装配式钢框架咬合拼接体系 | |
CN214461258U (zh) | 钢节砼构柱梁节点结构及装配式建筑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327 Termination date: 202009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