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29038A - 一种从微‑宏尺度模型识别螺栓连接结合部切向阻尼特性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从微‑宏尺度模型识别螺栓连接结合部切向阻尼特性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529038A
CN106529038A CN201610991588.0A CN201610991588A CN106529038A CN 106529038 A CN106529038 A CN 106529038A CN 201610991588 A CN201610991588 A CN 201610991588A CN 106529038 A CN106529038 A CN 1065290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micro
tangential
model
dam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99158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529038B (zh
Inventor
赵永胜
洪翌
刘志峰
蔡力钢
程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610991588.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529038B/zh
Publication of CN1065290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290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5290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290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06F30/23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us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s [FEM] or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s [FDM]

Abstract

一种从微‑宏尺度模型识别螺栓连接结合部切向阻尼特性的方法,步骤1粗糙表面表征及分形参数求取;通过分形理论表征粗糙表面,粗糙表面分析参数求取;步骤2建立结合部接触阻尼模型,法向微观接触,切向微观接触;步骤3螺栓连接结合部阻尼特性分析本发明的可为机械装配提出指导性建议,摩擦系数是值是考虑了受法向预紧载荷时微观接触微凸体压力分布不均且摩擦系数值会依赖面压变化,所以这种物理变摩擦系数能够有效的克服考虑螺栓连接接触表面压力分布均匀且使用恒定值的缺陷,从而能够更准确的建立阻尼接触模型。建立的结合部切向接触阻尼分形模型,并且通过有限元软件和Matlab软件可以对模型进行仿真分析,最后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试验验证。

Description

一种从微-宏尺度模型识别螺栓连接结合部切向阻尼特性的 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从微-宏尺度模型识别螺栓连接结合部阻尼特性的方法,特别是可以用分形参数来分析结合部阻尼特性规律的方法。本发明方法属于机械装备领域。
背景技术
结合部是结构非线性和阻尼的主要来源,对装配体结构整体的动力学行为有着非常重要影响,在研究机械结构动态特性时,机械结合部的存在不可忽视。结合部接触阻尼在结构整体的意义重大,一直以来结合部的阻尼建模是连接结构动力学研究中的至关重要的内容,而结合部切向接触阻尼又是结合部阻尼产生的主要来源。螺栓连接在装配体中应用广泛,一直以来栓接结合部的接触阻尼研究也是工程实际中的难题。
为了解决这一关键性的问题,需要三个重要步骤:
第一、粗糙表面表征和分形参数求取;
对粗糙表面测量二维轮廓,从微观角度,对微凸体接触进行分析,研究微凸体同时受恒定法向预载和切向受振荡载荷时的接触。
第二、建立结合部接触阻尼模型;
基于接触过程中单个微凸体能量耗散和分形接触理论关于微凸体截面积分布密度函数建立与真实接触面积比、材料属性、分形参数相关的螺栓连接结合部接触阻尼分形模型。
第三、螺栓连接结合部阻尼特性分析
在ANSYS中得到节点编号、节点压强值、节点阻尼值。通过有限元仿真后处理得到频响函数曲线,分析各参数对结合部接触阻尼的影响规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基本原理是基于分形接触理论、结合微观接触耗能机理和微凸体截面积分布密度函数,建立的一种结合部接切向触阻尼分形模型,并且通过有限元软件和Matlab软件可以对模型进行仿真分析,最后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试验验证。
如图1所示,本方法的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粗糙表面表征及分形参数求取
1.1通过分形理论表征粗糙表面,具体如下
描述粗糙表面轮廓的函数表示为
式中z粗糙表面轮廓高度;x表面轮廓的位移坐标;D轮廓曲线的分形维数,是描述分形特征图形的重要参数;G粗糙表面分形粗糙度参数,是曲线轮廓大小的特征尺度系数;γ谱密度的尺寸参数,对于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表面,常取γ=1.5;L为取样长度。
粗糙表面上的横截微凸体截面积分布的密度函数为:
式中a′微凸体变形后的平截面积;al′最大微凸体接触变形的平截面积;Ψ微凸体接触点大小分布域扩展因子;其中Ψ值是关于分形维数D的一个函数,并且满足:
1.2粗糙表面分析参数求取
通过对接触表面进行二维轮廓曲线进行测量,应用结构函数法对测得数据进行拟合,并求得表面的分形参数。
步骤2建立结合部接触阻尼模型
对微观接触的能量耗散并结合微观表面微凸体截面积分布函数进行积分可以得到宏观表面的弹性应变能和塑性应变能。采用振动阻尼公式求得宏观的能量耗散因子和刚度表达式,从而可以得到结合部接触阻尼的模型表达式。粗糙表面微观接触分析,具体如下
两个粗糙表面的接触可以等效的看成是一个粗糙表面与一理想刚性平面之间的接触,并且假设接触的微凸体是球体。
2.1法向微观接触
根据Hertz接触理论,法向受预紧载荷P的接触为:
式中R微凸体相对曲率半径;ω产生的变形量E*为两种接触材料的等效弹性模量;E11和E22分别是两种接触材料的弹性模型和泊松比,并且满足:E*=[(1-ν1 2)/E1+(1-ν2 2)/E2]-1
微凸体发生临界变形的法向临界位移ωc和临界截面积a′c分别为:
式中H为较软材料的硬度,K为硬度系数,K=0.454+0.41ν,ν为相对较软材料的泊松比。
ω*定义为法向变形位移与临界值的比值为
2.2切向微观接触
单个球形微凸体同时受法向恒定载荷P和切向振荡载荷Qx作用时,切向位移δxinc和切向载荷Qx之间的关系为:
式中G*=((2-ν1)/G1+(2-ν2)/G2)-1,G1,G2分别是两种接触材料的剪切模量;r是微凸体真实接触半径;μ是摩擦系数,并且考虑接触表面压力不均,其值满足
式中是关于泊松比的非线性函数,满足:
同时受恒定法向预载和切向振荡载荷的单个微凸体在单个完整循环下的能量耗散为:
式中Qm是单个微凸体所受切向振荡载荷的幅值
通过对微凸体的能量计算并积分可以求得宏观表面的塑性耗能和弹性储能,进而可以求得整个接触表面的能量耗散因子。由切向位移δxinc和切向载荷Qx之间的关系可以求得单个微凸体的切向接触刚度进而能积分得到整个表面的切向接触刚度。
步骤3螺栓连接结合部阻尼特性分析
模型中的参数都可以通过接触材料属性查表和表面形貌拟合计算得到,在理论计算时,需要将Matlab计算值代入到有限元软件中,这就需要在划分网格时使得网格一一对应并且在有限元软件中得到通过静力分析节点编号、节点压强值、节点阻尼值。最后可以通过有限元仿真后处理得到模态振型和频响函数曲线,分析各参数对结合部接触阻尼的影响规律。
本发明的特点在于可为机械装配提出指导性建议。摩擦系数是值是考虑了受法向预紧载荷时微观接触微凸体压力分布不均且摩擦系数值会依赖面压变化,所以这种物理变摩擦系数能够有效的克服考虑螺栓连接接触表面压力分布均匀且使用恒定值的缺陷,从而能够更准确的建立阻尼接触模型。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流程图。
图2结构函数法求分形参数图。
图3结合部接切向触阻尼分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并且以实际加工的螺栓连接试件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粗糙表面表征和微观接触分析
如图2所示对试件进行二维表面轮廓测量,对表面形貌轮廓数值进行傅里叶变换后,计算结构函数对数,并对数据进行一次函数拟合。
函数的结构函数为:
S(τ)=E{[Z(x+τ)-Z(x)]2}=CG2(D-1)τ4-2D (11)
式中:
两边取对数:
lg S(τ)=(4-2D)lgτ+lg C+2(D-1)lgG (13)
令k=4-2D;b=lg C+2(D-1)lg G
则(13)简化为:
lg S(τ)=k lgτ+b (14)
可见,k、b分别是式(13)lgS(τ)-lgτ的斜率和纵截距
由拟合的斜率和截距计算分形维数和分形粗糙度系数。
步骤2建立结合部接触阻尼模型
对结合部接触表面微凸体进行受力分析,通过积分计算宏观表面刚度、能量耗散因子进而求得阻尼。
具体步骤如下:
单个振荡周期下的结合部总的能量耗散积分为:
其中
单个微凸体的弹性应变能可以由切向载荷Qx和切向位移δxinc之间的关系表达式(8)得到为:
结合微观截面积分布函数式(2)得到宏观接触表面储存弹性应变能为:
其中
根据振动阻尼公式,切向接触阻尼能量耗散因子可以表示为:
切向接触刚度为:
其中
最终可以求得结合部切向接触阻尼的计算模型表示为:
步骤3螺栓连接结合部阻尼特性分析
3.1建立装备试件三维模型,在Hypermesh中进行前处理,划分网格使得网格节点一一对应。并且创建节点组后将前处理后的文件导出ANSYS文件保存,以便在ANSYS中打开使用。
3.2在ANSYS APDL中打开文件并选择静力分析模块,对螺栓节点组处施加载荷进行静力分析,在结果处查看并导出各节点编号和对应的压强值并分别保存为TXT文件。
3.3将各节点编号对应压强值文件导入到结合部接触阻尼模型中进行Matlab计算,得到各节点的刚度值和阻尼值并保存TXT文档。
3.4将节点对应的刚度值和压强值赋入到ANSYS Matrix 27单元中,进行模态分析和谐响应分析。
3.5对阻尼模型的验证可以通过实验系统来验证,通过实验与模型仿真的振型与频响曲线可以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
实验系统包括锤击力锤、加速度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振动测试系统和数据分析软件平台,加速度传感器安装在试件上,锤击力锤用以敲击试件,加速度传感器与数据采集系统连接,数据采集系统与振动测试系统连接,振动测试系统与数据分析软件平台连接。

Claims (1)

1.一种从微-宏尺度模型识别螺栓连接结合部切向阻尼特性的方法,本方法是基于分形接触理论、结合微观接触耗能机理和微凸体截面积分布密度函数,建立的一种结合部接切向触阻尼分形模型,并且通过有限元软件和Matlab软件可以对模型进行仿真分析,最后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试验验证;
其特征在于:本方法的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粗糙表面表征及分形参数求取
1.1通过分形理论表征粗糙表面,具体如下
描述粗糙表面轮廓的函数表示为
z ( x ) = G ( D - 1 ) &Sigma; n = n 1 n max ( c o s 2 &pi;&gamma; n x &gamma; ( 2 - D ) n ) ; 1 < D < 2 ; &gamma; > 1 ; &gamma; n 1 = 1 / L - - - ( 1 )
式中z粗糙表面轮廓高度;x表面轮廓的位移坐标;D轮廓曲线的分形维数,是描述分形特征图形的重要参数;G粗糙表面分形粗糙度参数,是曲线轮廓大小的特征尺度系数;γ谱密度的尺寸参数,对于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表面,常取γ=1.5;L为取样长度;
粗糙表面上的横截微凸体截面积分布的密度函数为:
n ( a &prime; ) = D 2 &psi; ( 2 - D ) / 2 D / 2 a l &prime; D / 2 a &prime; - ( 2 + D ) / 2 0 < a &prime; &le; a l &prime; - - - ( 2 )
式中a′微凸体变形后的平截面积;a′l最大微凸体接触变形的平截面积;Ψ微凸体接触点大小分布域扩展因子;其中Ψ值是关于分形维数D的一个函数,并且满足:
&psi; ( 2 - D ) / 2 - ( 1 + &psi; - D / 2 ) - ( 2 - D ) / D ( 2 - D ) / D = 1 &psi; > 1 - - - ( 3 )
1.2粗糙表面分析参数求取
通过对接触表面进行二维轮廓曲线进行测量,应用结构函数法对测得数据进行拟合,并求得表面的分形参数;
步骤2建立结合部接触阻尼模型
对微观接触的能量耗散并结合微观表面微凸体截面积分布函数进行积分可以得到宏观表面的弹性应变能和塑性应变能;采用振动阻尼公式求得宏观的能量耗散因子和刚度表达式,从而可以得到结合部接触阻尼的模型表达式;粗糙表面微观接触分析,具体如下
两个粗糙表面的接触可以等效的看成是一个粗糙表面与一理想刚性平面之间的接触,并且假设接触的微凸体是球体;
2.1法向微观接触
根据Hertz接触理论,法向受预紧载荷P的接触为:
P = 4 3 E * R 1 / 2 &omega; 3 / 2 - - - ( 4 )
式中R微凸体相对曲率半径;ω产生的变形量E*为两种接触材料的等效弹性模量;E11和E22分别是两种接触材料的弹性模型和泊松比,并且满足:E*=[(1-ν1 2)/E1+(1-ν2 2)/E2]-1
微凸体发生临界变形的法向临界位移ωc和临界截面积a′c分别为:
&omega; c = ( K H 2 E * ) 2 a &prime; D / 2 G D - 1 - - - ( 5 )
a c &prime; = G 2 ( K H 2 E * ) 2 / ( 1 - D ) - - - ( 6 )
式中H为较软材料的硬度,K为硬度系数,K=0.454+0.41ν,ν为相对较软材料的泊松比;
ω*定义为法向变形位移与临界值的比值为
&omega; * = &omega; &omega; c = ( a c &prime; a &prime; ) ( D - 1 ) - - - ( 7 )
2.2切向微观接触
单个球形微凸体同时受法向恒定载荷P和切向振荡载荷Qx作用时,切向位移δxinc和切向载荷Qx之间的关系为:
&delta; x i n c = 3 &mu; P 16 G * r { 1 - ( 1 - Q x &mu; P ) 2 / 3 } - - - ( 8 )
式中G*=((2-ν1)/G1+(2-ν2)/G2)-1,G1,G2分别是两种接触材料的剪切模量;r是微凸体真实接触半径;μ是摩擦系数,并且考虑接触表面压力不均,其值满足
&mu; = 0.26 cot ( 0.27 ( &delta; c &OverBar; - 1 &omega; * ) 0.46 ) - - - ( 9 )
式中是关于泊松比的非线性函数,满足:
同时受恒定法向预载和切向振荡载荷的单个微凸体在单个完整循环下的能量耗散为:
&Delta; W = 9 ( &mu; P ) 2 10 G * r { 1 - ( 1 - Q m &mu; P ) 5 / 3 - 5 Q m 6 &mu; P ( 1 + ( 1 - Q m &mu; P ) 2 / 3 ) } - - - ( 10 )
式中Qm是单个微凸体所受切向振荡载荷的幅值
通过对微凸体的能量计算并积分可以求得宏观表面的塑性耗能和弹性储能,进而可以求得整个接触表面的能量耗散因子;由切向位移δxinc和切向载荷Qx之间的关系可以求得单个微凸体的切向接触刚度进而能积分得到整个表面的切向接触刚度;
步骤3螺栓连接结合部阻尼特性分析
模型中的参数都可以通过接触材料属性查表和表面形貌拟合计算得到,在理论计算时,需要将Matlab计算值代入到有限元软件中,这就需要在划分网格时使得网格一一对应并且在有限元软件中得到通过静力分析节点编号、节点压强值、节点阻尼值;最后可以通过有限元仿真后处理得到模态振型和频响函数曲线,分析各参数对结合部接触阻尼的影响规律。
CN201610991588.0A 2016-11-09 2016-11-09 一种从微-宏尺度模型识别螺栓连接结合部切向阻尼特性的方法 Active CN10652903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991588.0A CN106529038B (zh) 2016-11-09 2016-11-09 一种从微-宏尺度模型识别螺栓连接结合部切向阻尼特性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991588.0A CN106529038B (zh) 2016-11-09 2016-11-09 一种从微-宏尺度模型识别螺栓连接结合部切向阻尼特性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29038A true CN106529038A (zh) 2017-03-22
CN106529038B CN106529038B (zh) 2019-10-29

Family

ID=583510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991588.0A Active CN106529038B (zh) 2016-11-09 2016-11-09 一种从微-宏尺度模型识别螺栓连接结合部切向阻尼特性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529038B (zh)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89670A (zh) * 2017-09-21 2018-01-16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大型机床结构件分块式分析方法
CN108304641A (zh) * 2018-01-29 2018-07-2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高能容干式摩擦元件耐热性能设计方法
CN108388696A (zh) * 2018-01-28 2018-08-10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表征螺栓连接结构松弛特性的实验方法
CN108453741A (zh) * 2018-04-13 2018-08-28 珞石(山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工业机器人柔性伺服控制方法
CN108572072A (zh) * 2018-04-09 2018-09-25 上海理工大学 基于频响函数法的滚珠丝杠进给系统动态参数辨识方法
CN108846250A (zh) * 2018-09-11 2018-11-20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栓接结构接触表面摩擦系数的计算方法
CN109271693A (zh) * 2018-09-05 2019-01-25 上海理工大学 双材料自由阻尼层结构多尺度设计方法
CN109858105A (zh) * 2019-01-10 2019-06-07 上海理工大学 基于Fluent软件的粗糙微通道内部流场仿真分析方法
CN110287593A (zh) * 2019-06-25 2019-09-27 东北大学 一种螺栓连接模型界面参数识别方法
CN110427656A (zh) * 2019-07-10 2019-11-08 清华大学 分体式tbm刀盘结合部特性缩尺测量方法及系统
CN113190926A (zh) * 2021-04-20 2021-07-30 西安理工大学 一种含非金属夹杂物的微凸体接触的建模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32881A (zh) * 2010-05-14 2010-09-15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机床固定结合部动态特性的检测方法
CN102176218A (zh) * 2010-12-27 2011-09-07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确定固定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的方法
CN103389202A (zh) * 2013-07-22 2013-11-13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测试螺栓结合面接触阻尼特性的方法
CN105653775A (zh) * 2015-12-28 2016-06-08 太原科技大学 一种机械固定结合部建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32881A (zh) * 2010-05-14 2010-09-15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机床固定结合部动态特性的检测方法
CN102176218A (zh) * 2010-12-27 2011-09-07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确定固定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的方法
CN103389202A (zh) * 2013-07-22 2013-11-13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测试螺栓结合面接触阻尼特性的方法
CN105653775A (zh) * 2015-12-28 2016-06-08 太原科技大学 一种机械固定结合部建模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XUELIANG ZHANG 等: "Tangential Damping and its Dissipation Factor Models of Joint Interfaces Based on Fractal Theory With Simulations", 《JOURNAL OF TRIBOLOGY》 *
张学良 等: "结合部切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研究", 《应用力学学报》 *
李小彭 等: "考虑摩擦因素影响的结合面切向接触阻尼分形预估模型及其仿真", 《机械工程学报》 *

Cited B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89670A (zh) * 2017-09-21 2018-01-16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大型机床结构件分块式分析方法
CN108388696B (zh) * 2018-01-28 2022-01-28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表征螺栓连接结构松弛特性的实验方法
CN108388696A (zh) * 2018-01-28 2018-08-10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表征螺栓连接结构松弛特性的实验方法
CN108304641A (zh) * 2018-01-29 2018-07-2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高能容干式摩擦元件耐热性能设计方法
CN108304641B (zh) * 2018-01-29 2021-06-2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高能容干式摩擦元件耐热性能设计方法
CN108572072A (zh) * 2018-04-09 2018-09-25 上海理工大学 基于频响函数法的滚珠丝杠进给系统动态参数辨识方法
CN108453741A (zh) * 2018-04-13 2018-08-28 珞石(山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工业机器人柔性伺服控制方法
CN109271693A (zh) * 2018-09-05 2019-01-25 上海理工大学 双材料自由阻尼层结构多尺度设计方法
CN109271693B (zh) * 2018-09-05 2022-12-09 上海理工大学 双材料自由阻尼层结构多尺度设计方法
CN108846250A (zh) * 2018-09-11 2018-11-20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栓接结构接触表面摩擦系数的计算方法
CN109858105A (zh) * 2019-01-10 2019-06-07 上海理工大学 基于Fluent软件的粗糙微通道内部流场仿真分析方法
CN109858105B (zh) * 2019-01-10 2022-03-29 上海理工大学 基于Fluent软件的粗糙微通道内部流场仿真分析方法
CN110287593A (zh) * 2019-06-25 2019-09-27 东北大学 一种螺栓连接模型界面参数识别方法
CN110287593B (zh) * 2019-06-25 2023-04-18 东北大学 一种螺栓连接模型界面参数识别方法
CN110427656B (zh) * 2019-07-10 2021-07-27 清华大学 分体式tbm刀盘结合部特性缩尺测量方法及系统
CN110427656A (zh) * 2019-07-10 2019-11-08 清华大学 分体式tbm刀盘结合部特性缩尺测量方法及系统
CN113190926A (zh) * 2021-04-20 2021-07-30 西安理工大学 一种含非金属夹杂物的微凸体接触的建模方法
CN113190926B (zh) * 2021-04-20 2023-02-10 西安理工大学 一种含非金属夹杂物的微凸体接触的建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29038B (zh) 2019-10-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29038A (zh) 一种从微‑宏尺度模型识别螺栓连接结合部切向阻尼特性的方法
CN101832881B (zh) 一种机床固定结合部动态特性的检测方法
Bosso et al.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wheel-rail adhesion and wear using a scaled roller rig and a real-time contact code
Chen et al. Closed-form solutions for forced vibrations of a cracked double-beam system interconnected by a viscoelastic layer resting on Winkler–Pasternak​ elastic foundation
Ariaei et al. Dynamic response of a multi-span Timoshenko beam wi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flexible constraints subject to a moving mass
Wang et al. Strongly coupling of partitioned fluid–solid interaction solvers using reduced-order models
Jin et al. Numerical–analytical model for transient dynamics of elastic-plastic plate under eccentric low-velocity impact
Li et al. Modeling and nonlinear dynamic analysis of bolt joints considering fractal surfaces
Miao et al. Dual hybrid boundary node method for solving transient dynamic fracture problems
Fitt et al. The unsteady motion of two-dimensional flags with bending stiffness
Ma et al. Dynamic impact simulation of interaction between non-pneumatic tire and sand with obstacle
Chin et al. Durability prediction of coil spring through multibody-dynamics-based strain generation
AsadiGorgi et al. Effects of all-over part-through cracks on the aeroelastic characteristics of rectangular panels
CN108595794A (zh) 一种管路结构振动载荷分析方法
Chang et al. A hybrid method for bolted joint modeling considering multi-scale contact mechanics
Ma et al. Natural vibration of a beam with a breathing oblique crack
Chen et al. Parametric instability of twisted Timoshenko beams with localized damage
Beskou et al. Review on dynamic response of road pavements to moving vehicle loads; part 2: Flexible pavements
Bachschmid et al. Transverse crack modeling and validation in rotor systems, including thermal effects
Lee et al. Dynamic backcalculation of asphalt pavement properties and simulation of pavement response under moving loads
Li et al.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joint surface considering friction and vibration factors based on fractal theory
Khnaijar et al. A discrete model for nonlinear vibrations of a simply supported cracked beams resting on elastic foundations
Gastaldi et al. Platform-Centered Reduction: A Process Capturing the Essentials for Blade-Damper Coupled Optimization
Li et al. Blade reduced model considering local contact and analyzing blade vibration characteristics
Pagar et al. Investigations of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eccentric rotary shaft of wankelengin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