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08044B - 一种地面防空武器兵力规模需求分析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地面防空武器兵力规模需求分析方法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508044B
CN106508044B CN201010049052.XA CN201010049052A CN106508044B CN 106508044 B CN106508044 B CN 106508044B CN 201010049052 A CN201010049052 A CN 201010049052A CN 106508044 B CN106508044 B CN 10650804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x
fire
troops
killing area
bounda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04905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曹国辉
柳世考
刘忠
李云
张立韬
曹亚杰
陈烺中
李大建
李海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ound-To-Air Defense Equipment Institute Of Airforce Equipment Institute Of
Original Assignee
Ground-To-Air Defense Equipment Institute Of Airforce Equipment Institute Of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ound-To-Air Defense Equipment Institute Of Airforce Equipment Institute Of filed Critical Ground-To-Air Defense Equipment Institute Of Airforce Equipment Institute Of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5080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0804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防空反导武器装备兵力运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面防空武器兵力规模需求分析方法。本发明以敌我双方空防对抗为背景,综合考虑了敌来袭方向、敌我兵器的战术技术指标、作战使用方式、不同保卫要地或区域的特点、不同火力衔接条件、不同火力密度要求等因素,对地面防空武器以环形、扇形和线性三种基本作战部署样式对不同保卫区域所需的兵力规模结构需求进行分析测算,构建地面防空武器兵力规模结构分析计算模型,分别针对单型号和多型号混编地面防空武器计算兵力规模需求,得出合理的地面防空武器保卫特定目标所需的兵力数量及装备结构,有效提高地面防空火力网协同效率和综合防御作战效能。

Description

一种地面防空武器兵力规模需求分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防空反导武器装备兵力运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面防空武器兵力规模需求分析方法。
背景技术
地空导弹部队作为地面防空的中坚力量,其兵力规模结构的分析测算是地面防空作战的关键环节。如何合理确定所需的兵力规模结构,对科学用兵,正确布势有着重要影响,直接制约着防空作战的效能。随着多种新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装备部队,传统的单一类型防空武器作战已经逐步演变成为多型号防空武器混编作战,从高、中、低空,远、中、近程多个层次进行全方位的立体式防御,如何合理的确定地面防空武器的数量和结构,是合理规划地面防空部队的编制、科学制定换装和装备采购计划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尤其是地空导弹武器进行防空作战是一个后发制人的作战过程,在一次防空战术行动中难以对作战兵力和部署进行较大的调整,因此必须事先对所需的防御兵力规模结构需求进行准确计算。目前国内对单一地空导弹兵器作战运用问题研究较多,但对混编模式下不同型号兵力规模结构需求研究很少,但均局限于地空导弹武器单一兵器性能进行独立分析,没有综合考虑攻防双方意图判断、空袭方装备性能及作战使用方式等诸多影响因素,也没有相应的定量计算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以敌我双方空防对抗为背景,综合考虑了敌来袭方向、敌我兵器的战术技术指标、作战使用方式、不同保卫要地或区域的特点、不同火力衔接条件、不同火力密度要求等因素,对地面防空武器以环形、扇形和线性三种基本作战部署样式对不同保卫区域所需的兵力规模结构需求进行分析测算,构建地面防空武器兵力规模结构分析计算模型,并通过解析计算得出合理的地面防空武器保卫特定目标所需的兵力数量及装备结构,最终生成合理的兵力规模需求方案,有效提高地面防空火力网协同效率和综合防御作战效能。
本发明的主要步骤包括:
第一步,地面防空武器防御作战能力分析
第1步:计算武器系统杀伤区特征值
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杀伤区在不同高度杀伤斜距和杀伤区斜距水平投影是不同的,火力单元的垂直杀伤区(航路捷径为零)如图1所示。
其中,Dsymax——杀伤区最大斜距;
Dsjmax——杀伤区最小斜距;
Hmax——杀伤区最大高度;
Hmin——杀伤区最小高度;
εmax——杀伤区最大高低角;
Hjj——近界交界高度,垂直杀伤区高近界与低近界交点的高度;
Hyj——远界交界高度,垂直杀伤区高远界与低远界交点的高度;
Ssy(Hmin)——最小高度时的杀伤区远界水平投影;
h——空袭兵器飞行高度;
dsy(h)——给定高度h的杀伤区远界斜距;
dsj(h)——给定高度h的杀伤区近界斜距;
ssy(h)——给定高度h的杀伤区远界水平投影;
Δlh——高度h、航路捷径P=0的杀伤区纵深。
A,B,C,D,E,F为垂直杀伤区边界点。
火力单元的水平杀伤区(给定高度h)如图2所示。
其中:
ssy——给定高度h的杀伤区远界水平距离;
ssj——给定高度h的杀伤区近界水平距离;
sscj——给定高度h和航路捷径p的杀伤区侧近界水平距离;
qmax——杀伤区最大航路角;
plmax——高度h,保证1发导弹在杀伤区内遭遇的最大航路捷径;
pnmax——高度h,保证n发导弹在杀伤区内遭遇的最大航路捷径;
pj——水平杀伤区近界与侧近界交点对应的航路捷径,叫交界航路捷径;
Δlhp——给定高度h和航路捷径p的水平杀伤区纵深。
K,L,M,N为垂直杀伤区边界点。
按照图1,图2所示,根据防御方兵器性能数据可计算出杀伤区特征量如下:
1. 杀伤区远界斜距dsy(h)计算:
上式中:
2. 杀伤区远界斜距水平投影ssy(h)计算
3. 杀伤区近界斜距dsj(h)计算
4. 杀伤区近界斜距水平投影ssj(h)计算
5. 杀伤区拦截纵深Δl(h,p)计算
给定高度h时的杀伤区拦截纵深计算主要与航路捷径有关:
其中,pj(h)=ssj(h)*sinqmax (7)
pmax(h)=min{Pmax,Ssy(h)*sinqmax}
第2步:计算对目标的最小拦截纵深ΔLmin
若要求每个火力单元一次拦截使用n发导弹,两发导弹的时间间隔为tjg,则最小拦截纵深为:
ΔLmin=(n-1)tjgvt (8)
若进行m次拦截,则
ΔLmin=m(n-1)tjgvt+(m-1)tzyvt (9)
其中:
vt——目标的飞行速度(m/s)
tjg——地空导弹武器系统两发导弹连射间隔(s)
tzy——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火力转移时间(s)
第3步:计算有效航路捷径pd和有效航路角qd
由公式(6)可以看出,在指定高度上武器系统的水平杀伤区的拦截纵深与航路捷径有关。针对第2步中计算给出的最小拦截纵深ΔLmin,可以求出对应的航路捷径,称之为有效航路捷径,对应的航路角为有效航路角。
也就是说,在p≤pd条件下的杀伤区才能保证对目标的拦截纵深大于最小拦截纵深。
(1)给定最小拦截纵深ΔLmin时对应的有效航路捷径计算
其中:
pmax(h)=min{Pmax,Say(h)*sinqmax} (11)
(2)有效航路角qd计算
第4步:计算保卫区域
防空兵力是有限的,为合理地使用防空兵力,力求取得最佳的防空效果,应预先确定被掩护目标的先后顺序,分清轻重缓急。地空导弹在防空作战时存在着投弹圈和安全区计算两种拦截结束边界,因此需要对保卫区域或要地的投弹区域和安全区域分析计算,计算示意图如图3和图4所示。
其中:
dtf——空袭兵器的水平投放距离
h——空袭兵器的投放高度
rs——空袭兵器的毁伤半径
rtf——投弹圈半径
ryd——防空兵器包围的要地或区域的半径
ran——安全区半径
(1)投弹区域计算
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基本作战任务是把空中目标消灭在它投放的空袭弹药能够对所保卫的目标造成毁伤之前,也就是说尽可能的将载机平台投放空袭弹药之前将其击毁或击伤,是有效降低空中目标种类和数量,提高防空作战效率的重要保障。
敌机投放空袭弹药的投弹距离计算公式如下:
rtf=ryd+rs+dtf (13)
针对载机平台可能挂载的各种对地攻击弹药,分别计算出其投弹圈并在图上显示。对于圆形保卫要地或区域,计算出相应的投弹圈;对于矩形保卫区域计算出相应的阻击线。
(2)安全区域计算
对于巡航导弹和战术弹道导弹等远距离投放兵器,地面防空反导武器无法在其发射前将其击毁,因此,其拦截条件只能是将其在安全区域外击毁。
安全区域计算公式:
ran=ryd+rs (14)
同样,对于圆形保卫要地或区域,计算出相应的安全区边界;对于矩形保卫区域应计算出相应的安全线。
第5步:计算火力单元掩护角和掩护宽度
(1)环形、扇形部署时的火力单元掩护角计算
地空导弹火力单元对被保卫对象的掩护角是衡量对被保卫对象掩护能力的指标之一,针对不同的目标其掩护能力是不同的。当敌空袭目标飞临被掩护对象时,地空导弹火力单元可对掩护角内目标实施射击。图5中描述了对载机平台在其投弹之前形成拦截条件的掩护角计算示意。
其中:
ssy——地空导弹在空袭兵器投放高度上的水平射程
rtf——投弹圈半径
ΔLmin——要求的最小拦截纵深(保证一次连射所需纵深,或两次或多次拦截所需纵深)
qd——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有效航路角
rb——地空导弹发射阵地距保卫目标中心距离
——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火力单元的掩护角
(2)线形部署时火力单元掩护正面宽度计算:
当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正面拦截目标时,其掩护正面宽度为其有效航路捷径的2倍,其示意图如图6所示,即
lyh=2*pd (16)
其中:
pd——给定高度h和最小拦截纵深ΔLmin时的有效航路捷径
lyh——线形部署是的正面掩护宽度
第6步:计算火力密度
(1)射击周期
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一个目标通道,用n发导弹对一批目标进行一次射击,所占用的时间,称为射击周期,用tsj表示。它是射击准备和射击目标所需的时间之和,通常以从对上一批目标发射导弹到对当前批目标作好射击准备所需的时间来计算:
tsj=tshl+t2zh (17)
tshl——射击上批目标所需时间;
t2zh——对当前批目标进行射击准备所需要的时间。
平均射击时间tshl按下式计算:
tshl=tfz+tmz (18)
式中:
tfz——平均射击辅助时间,包括反应时间,一次连射数发弹之间的时间间隔之和以及射击结果判断时间;
tmz——导弹到达遭遇点的平均飞行时间。
tmz=1/2(tmzy+tmzg) (19)
tmzy——导弹到达拦截区远界的飞行时间;
tmzy=dsy(h)/vm
tmzg——导弹到达投弹圈(如果杀伤区近界处于投弹圈内)或杀伤区近界(如果杀伤区近界处于投弹圈外)的飞行时间。
tmzy=dsj(h)/vm
vm——地空导弹平均飞行速度
于是
t2zh可取武器系统火力转移时间。
(2)火力密度
式中:
ntd——武器系统目标通道数
第二步,单型号地面防空武器兵力规模需求计算
(1)环形部署兵力规模需求计算
式中:
[]为取整符号(四舍五入),以下相同;
——火力单元的掩护角,计算参见公式(15);
khl——武器系统火力密度系数
N——所需武器系统数量
λkx——空袭目标流强度
——武器系统火力密度,计算参见公式(21)
(2)扇形部署兵力规模需求计算
式中:
Δθkx——空袭武器进袭角度范围
——火力单元的掩护角,计算参见公式(15);
khl——武器系统火力密度系数,计算参见公式(23)
N——所需武器系统数量
(3)线形部署兵力规模需求计算
lyh——武器系统掩护正面宽度,计算参见公式(16)
Lyh——保卫要地所需掩护正面宽度
N——所需武器系统数量
第三步,多型号混编地面防空武器兵力规模需求计算
(1)环形部署兵力规模需求计算
混编部署需配置的各种型号火力单元数总数Ntotal为:
------火力单元i的掩护角,计算参见公式(15);
NN——武器系统类型数量,一般不大于2,最大值可设为5;
bli%——i型武器系统的比例;
khlj——i型武器系统的火力密度系数,计算参见公式(23);
i型火力单元的数量为:
Ni=[Ntotal*bli% (27)
一般来讲,因为取整的原因∑Ni不一定与公式(26)求得的Ntotal相等,而且各型装备的比例也未必与要求的比例相等。所以,最终的总数可以用∑Ni来计算,即
N′total=∑Ni (28)
(2)扇形部署兵力规模需求计算
混编部署需配置的各种型号火力单元数总数Ntotal为:
------火力单元i的掩护角,计算参见公式(15);
NN——武器系统类型数量,一般不大于2,最大值可设为5;
bli%——i型武器系统的比例;
khlj——i型武器系统的火力密度系数,计算参见公式(23);
i型火力单元的数量为:
Ni=[Ntotal*bli%] (30)
一般来讲,因为取整的原因∑Ni不一定与公式(29)求得的Ntotal相等,而且各型装备的比例也未必与要求的比例相等。所以,最终的总数可以用∑Ni来计算,即
N′total=∑Ni (31)
(3)线形部署兵力规模需求计算
混编部署需配置的各种型号火力单元数总数Ntotal为:
lyhj——武器系统掩护正面宽度,计算参见公式(16)
Lyh——保卫要地所需掩护正面宽度
NN——武器系统类型数量,一般不大于2,最大值可设为5
bli%——i型武器系统的比例。
khl.j——i型武器系统的火力密度系数,计算参见公式(23);
i型火力单元的数量为:
Ni=[Ntotal*bli%] (33)
一般来讲,因为取整的原因∑Ni不一定与公式(32)求得的Ntotal相等,而且各型装备的比例也未必与要求的比例相等。所以,最终的总数可以用∑Ni来计算,即
N′total=∑Ni (34)
附图说明
图1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火力单元垂直杀伤区(p=0)
图2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火力单元水平杀伤区
图3针对保卫要地的投弹区域和安全区域示意图一
图4针对保卫要地的投弹区域和安全区域示意图二
图5环形或扇形部署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火力单元掩护角计算示意图
图6线形部署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火力单元掩护正面宽度计算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步:地空导弹武器系统防御作战能力分析
(1)计算输入参数
表1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杀伤区参数(参考)
Dsymax Dsjmax Hmax Hmin Hyj Ssy(Hmin) εmax Pmax qmax vm tfz tzy tjg ntd
A型 95000 5000 27000 25 12000 15000 70 87000 60 1050 5 6 2 8
B型 75000 7000 27000 50 8000 20000 75 70000 70 1000 6 6 2 6
表2空袭方兵器参数(参考)
dtf h rs λkx Δθp vt
80000 10000 50 8 120 300
其它输入条件:
要求火力单元对目标使用2发导弹连射,具备2次射击条件;
两型火力单元的数量比例为1∶1;
保卫要地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圆形区域,半径35km;
第二种:矩形区域,正面宽度200km;
分别计算A、B两型火力单元圆形部署和线形部署时所需兵器数量,及混编作战情况下所需兵器数量。
(2)杀伤区特征值计算
根据发明内容第一步中所述的计算公式(1)~公式(7),得出如下计算结果:
dsy ssy dsj ssj pj pmax(10000) Δl(10000,pmax(1000)) Δl(10000,pj(1000))
A型 81619 81000 10641 3639 3151 70148 0 79098
B型 75000 74330 10353 2679 2517 69847 1447 73370
(3)目标最小拦截纵深计算
根据输入条件,每个火力单元一次拦截使用2发导弹,两发导弹的时间间隔为2,进行2次拦截,由公式(9)可得出最小拦截纵深为:
ΔLmin=m(n-1)tjgvi+(m-1)tzyvt=2*(2-1)*2*300+(2-1)*6*300=3000
(4)有效航路捷径pd计算
根据公式(10),在给定最小拦截纵深ΔLmin=3000时,A、B两型火力单元对应的有效航路捷径计算如下:
A型:
B型:
根据公式(12),有效航路角计算结果如下:
A型:qd=60
B型:qd=70
(5)保卫区域计算
根据计算输入条件,根据公式(13),保卫区域计算结果如下:
rtf=ryd+rs+dtf=35000+50+80000=115050
Lyh=200000
(6)火力单元掩护角和掩护宽度计算
按照上述结算结果和输入条件,根据公式(15)可计算得出A、B两型火力单元的掩护角和掩护正面宽度。
(7)火力密度计算
按照输入条件,根据公式(17)~(21)可计算得出A、B两型火力单元的火力密度。
第二步:A、B单型号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兵力规模需求计算
按照输入条件和第一步计算结果,根据公式(22)和(23)可以得出A、B两个型号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单独部署时所需的兵力规模。
第三步:A、B两型号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按照1∶1比例混编配置所需兵力规模需求计算。
按照输入条件和第一步计算结果,根据公式(26)~(28)可以得出A、B两个型号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按照1∶1比例混编配置时所需的兵力规模。

Claims (1)

1.一种地面防空武器兵力规模需求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地面防空武器防御作战能力分析
第1步:计算武器系统杀伤区特征值
(1)杀伤区远界斜距dsy(h)计算:
d s y ( h ) = 0 h > H max D s y max H max &GreaterEqual; h > H y j ( s s y ( H y j ) - s s y ( H min ) H y j - H min &times; ( h - H min ) + s s y ( H min ) ) 2 + h 2 H y j &GreaterEqual; h &GreaterEqual; H min 0 h < H min
上式中:
s s y ( H y j ) = d s y max 2 - H y j 2
(2)杀伤区远界斜距水平投影ssy(h)计算
s s y ( h ) = d s y 2 ( h ) - h 2
(3)杀伤区近界斜距dsj(h)计算
d s j ( h ) = 0 h < H min D s j min H j j > h &GreaterEqual; H min h / sin&epsiv; max H max &GreaterEqual; h &GreaterEqual; H j j 0 h > H max
(4)杀伤区近界斜距水平投影ssj(h)计算
s s j ( h ) = d s j 2 ( h ) - h 2
(5)杀伤区拦截纵深Δl(h,p)计算
&Delta; l ( h , p ) = s s y 2 ( h ) - p 2 - s s j 2 ( h ) - p 2 p j ( h ) &GreaterEqual; p &GreaterEqual; 0 s s y 2 ( h ) - p 2 - p / tanq max p max ( h ) &GreaterEqual; p > p j ( h )
其中,pj(h)=ssj(h)*sin qmax
pmax(h)=min{Pmax,ssy(h)*sin qmax}
其中,Dsy max——杀伤区最大斜距;
Dsj max——杀伤区最小斜距;
Hmax——杀伤区最大高度;
Hmin——杀伤区最小高度;
εmax——杀伤区最大高低角;
Hjj——近界交界高度,垂直杀伤区高近界与低近界交点的高度;
Hyj——远界交界高度,垂直杀伤区高远界与低远界交点的高度;
ssy(Hmin)——最小高度时的杀伤区远界水平投影;
h——空袭兵器飞行高度;
dsy(h)——给定高度h的杀伤区远界斜距;
dsj(h)——给定高度h的杀伤区近界斜距;
ssy(h)——给定高度h的杀伤区远界水平投影;
ssj(h)——给定高度h的杀伤区近界水平距离;
Δlh——高度H、航路捷径P=0的杀伤区纵深;
sscj——给定高度h和航路捷径p的杀伤区侧近界水平距离;
qmax——杀伤区最大航路角;
p1max——高度h,保证1发导弹在杀伤区内遭遇的最大航路捷径;
pn max——高度h,保证n发导弹在杀伤区内遭遇的最大航路捷径;
pj——水平杀伤区近界与侧近界交点对应的航路捷径,叫交界航路捷径;
Δlhp——给定高度h和航路捷径p的水平杀伤区纵深;
第2步:计算对目标的最小拦截纵深ΔLmin
若要求每个火力单元一次拦截使用n发导弹,则最小拦截纵深为:
ΔLmin=(n-1)tjgvt
若进行m次拦截,则最小拦截纵深为:
ΔLmin=m(n-1)tjgvt+(m-1)tzyvt
其中:
vt——目标的飞行速度(m/s)
tjg——地空导弹武器系统两发导弹连射间隔(s)
tzy——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火力转移时间(s)
第3步:计算有效航路捷径pd和有效航路角qd,所述有效航路捷径为对应最小拦截纵深ΔLmin的航路捷径;所述有效航路角为对应有效航路捷径时的航路角;
(1)计算给定最小拦截纵深ΔLmin时对应的有效航路捷径
p d = p max &Delta;L min &le; &Delta; l ( h , p max ( h ) ) - &Delta;L min sinq max cosq max + sinq max s s y 2 ( h ) - sin 2 q max &Delta;L min 2 &Delta; l ( h , p max ( h ) ) < &Delta;L min &le; &Delta; l ( h , p j ) 0 &Delta;L min > &Delta; l ( h , p j )
其中:
pmax(h)=min{Pmax,Ssy(h)*sin qmax}
(2)计算有效航路角qd
q d = q max &Delta;L min &le; &Delta; l ( h , p max ) q max &Delta; l ( h , p max ) < &Delta;L min &le; &Delta; l ( h , p j ) 0 &Delta;L min > &Delta; l ( h , p j )
第4步:计算保卫区域
(1)投弹距离计算
rtf=ryd+rs+dtf
(2)安全区域计算
ran=ryd+rs
其中:
dtf——空袭兵器的水平投放距离
rs——空袭兵器的毁伤半径
rtf——投弹圈半径
ryd——防空兵器包围的要地或区域的半径
ran——安全区半径
第5步:计算火力单元掩护角和掩护宽度
(1)环形、扇形部署时的火力单元掩护角计算
其中:
ssy——地空导弹在空袭兵器投放高度h上的水平射程
rtf——投弹圈半径
ΔLmin——要求的最小拦截纵深
qd——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的有效航路角
——地空导弹武器系统火力单元的掩护角
(2)线形部署时火力单元掩护正面宽度计算:
lyh=2*pd
其中:
pd——给定高度h和最小拦截纵深ΔLmin时的有效航路捷径
lyh——线形部署是的正面掩护宽度
第6步:计算火力密度
(1)射击周期
tsj=tsh1+t2zh
其中:
tsh1——射击上批目标所需时间;
t2zh——对当前批目标进行射击准备所需要的时间;
平均射击时间tsh1计算:
tsh1=tfz+tmz
其中:
tfz——平均射击辅助时间,包括反应时间,一次连射数发弹之间的时间间隔之和以及射击结果判断时间;
tmz——导弹到达遭遇点的平均飞行时间;
tmz=1/2(tmzy+tmzg)
tmzy——导弹到达拦截区远界的飞行时间;
tmzy=dsy(h)/vm
tmzg——如果杀伤区近界处于投弹圈内,tmzg表示导弹到达投弹圈的飞行时间;如果杀伤区近界处于投弹圈外,tmzg表示杀伤区近界的飞行时间;
tmzy=dsj(h)/vm
vm——地空导弹平均飞行速度
于是
t s h 1 = t f z + 1 2 ( t m z y + t m z g )
t2zh可取武器系统火力转移时间;
(2)火力密度
&mu; &OverBar; h l = n t d * 60 / t s j
式中:
ntd——武器系统目标通道数
第二步,单型号地面防空武器兵力规模需求计算
(1)环形部署兵力规模需求计算
式中:
[]为取整符号,四舍五入,以下相同;
——火力单元的掩护角
khl——武器系统火力密度系数
N——所需武器系统数量
k h l = 1 &mu; &OverBar; h l &GreaterEqual; &lambda; k x &mu; &OverBar; h l / &lambda; k x &mu; &OverBar; h l < &lambda; k x
λkx——空袭目标流强度
——武器系统火力密度
(2)扇形部署兵力规模需求计算
式中:
Δθkx——空袭武器进袭角度范围
——火力单元的掩护角
khl——武器系统火力密度系数
N——所需武器系统数量
(3)线形部署兵力规模需求计算
N = &lsqb; L y h l y h * k h l &rsqb; + 1
lyh——武器系统掩护正面宽度
Lyh——保卫要地所需掩护正面宽度
N——所需武器系统数量
第三步,多型号混编地面防空武器兵力规模需求计算
(1)环形部署兵力规模需求计算
混编部署需配置的各种型号火力单元数总数Ntotal为:
------火力单元i的掩护角;
NN——武器系统类型数量,一般不大于2,最大值可设为5;
bli%——i型武器系统的比例;
khl.i——i型武器系统的火力密度系数
i型火力单元的数量为:
Ni=[Ntotal*bli%]
最终的总数用∑Ni来计算,即
N′total=∑Ni
(2)扇形部署兵力规模需求计算
混编部署需配置的各种型号火力单元数总数Ntotal为:
------火力单元i的掩护角
NN——武器系统类型数量,一般不大于2,最大值可设为5
bli%——i型武器系统的比例
khl.i——i型武器系统的火力密度系数
i型火力单元的数量为:
Ni=[Ntotal*bli%]
最终的总数用∑Ni来计算,即
N′total=∑Ni
(3)线形部署兵力规模需求计算
混编部署需配置的各种型号火力单元数总数Ntotal为:
N t o t a l = &lsqb; L y h &Sigma; i = 1 N N bl i % / l y h . i * k h l . i + 0.5 &rsqb;
lyh.i——武器系统掩护正面宽度
Lyh——保卫要地所需掩护正面宽度
NN——武器系统类型数量,一般不大于2,最大值可设为5
bli%——i型武器系统的比例;
khl.i——i型武器系统的火力密度系数
i型火力单元的数量为:
Ni=[Ntotal*bli%]
最终的总数用∑Ni来计算,即
N′total=∑Ni
为各型号所需火力单元总数。
CN201010049052.XA 2010-07-16 一种地面防空武器兵力规模需求分析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508044B (zh)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08044B true CN106508044B (zh) 2013-11-20

Family

ID=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87977A (zh) * 2018-03-09 2018-07-17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一种水面舰艇对空防御中舰舰、潜舰、岸舰导弹来袭区的计算方法
CN108520312A (zh) * 2018-03-14 2018-09-11 北京电子工程总体研究所 一种海上作战防空部署优化设计方法
CN111046324A (zh) * 2019-12-31 2020-04-21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一种基于威胁源的舰空导弹防空反导水平需求区域界定方法
CN112149277A (zh) * 2020-08-21 2020-12-29 中国人民解放军93114部队 防空武器目标威胁建模方法和装置
CN112987784A (zh) * 2021-02-26 2021-06-18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一种针对无人机集群协同对抗的决策方法
CN113703479B (zh) * 2021-08-26 2022-05-17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高密值大纵深的武器配置方法和系统
CN115358638A (zh) * 2022-10-19 2022-11-18 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 一种火力分配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689257A (zh) * 2023-01-03 2023-02-03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 一种装备规模需求综合分析方法
CN115826623A (zh) * 2023-02-17 2023-03-21 中国人民解放军96901部队 一种基于不完备信息的移动目标攻击规划方法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87977A (zh) * 2018-03-09 2018-07-17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一种水面舰艇对空防御中舰舰、潜舰、岸舰导弹来袭区的计算方法
CN108520312A (zh) * 2018-03-14 2018-09-11 北京电子工程总体研究所 一种海上作战防空部署优化设计方法
CN108520312B (zh) * 2018-03-14 2021-09-10 北京电子工程总体研究所 一种海上作战防空部署优化设计方法
CN111046324B (zh) * 2019-12-31 2023-05-16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一种基于威胁源的舰空导弹防空反导水平需求区域界定方法
CN111046324A (zh) * 2019-12-31 2020-04-21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一种基于威胁源的舰空导弹防空反导水平需求区域界定方法
CN112149277A (zh) * 2020-08-21 2020-12-29 中国人民解放军93114部队 防空武器目标威胁建模方法和装置
CN112149277B (zh) * 2020-08-21 2022-12-13 中国人民解放军93114部队 防空武器目标威胁建模方法和装置
CN112987784A (zh) * 2021-02-26 2021-06-18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一种针对无人机集群协同对抗的决策方法
CN112987784B (zh) * 2021-02-26 2024-03-26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一种针对无人机集群协同对抗的决策方法
CN113703479B (zh) * 2021-08-26 2022-05-17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高密值大纵深的武器配置方法和系统
CN115358638A (zh) * 2022-10-19 2022-11-18 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 一种火力分配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689257A (zh) * 2023-01-03 2023-02-03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八研究所 一种装备规模需求综合分析方法
CN115826623A (zh) * 2023-02-17 2023-03-21 中国人民解放军96901部队 一种基于不完备信息的移动目标攻击规划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19580B (zh) 一种地面工程目标毁伤评估系统及方法
Biddle Military power: Explaining victory and defeat in modern battle
CA2311773C (en) Area weapons effect simulation system and method
CN108509728B (zh) 一种对海协同作战飞机生存力权衡设计方法
CN105910495A (zh) 基于性能指标的面向效能的导弹武器系统设计方法
CN109408877B (zh) 一种反坦克导弹分队的智能射击决策方法
CN109210997B (zh) 基于智能实弹靶标系统的实兵与智能靶标对抗作战方法
CN109269357A (zh) 智能实弹靶标系统
CN114357742A (zh) 一种干扰机配合下的多机空中突击协同行为模拟方法
CN106508044B (zh) 一种地面防空武器兵力规模需求分析方法
Lubiejewski Conclusions from the use of aviation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first year of the Ukrainian-Russian war
Bowie The Lessons of Salty Demo
Hofmann et al. On Reactive Defense Options-A Comparative Systems Analysis of Alternatives for the Initial Defense Against the First Strategic Echelon Of The Warsaw Pact in Cental Europe
KR102534405B1 (ko) 공간정보기반 공역과 곡사화기 탄도 충돌 위협 분석 장치 및 방법
CN108871080A (zh) 防空武器系统目标拦截排序设计方法
CN108920827A (zh) 连发射击命中率试验方法
Peng et al. Design of Software for Visualizing the Damage of A Typical Light Armored Vehicle by Anti-blast Ammunition
BĂNULESCU WINDS OF CHANGE: THE EVOLUTION OF AIR FORCE TACTICS, STRATEGIES AND TECHNOLOGY DURING THE VIETNAM WAR
Chen The shifting balance of air superiority at the Taiwan Strait and its implications on Taiwan’s defense planning
Rolenec et al. Increasing Survivability of the Battalion Command Post against Artillery Fire Using Antenna Extension
Xiao et al. Operational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for the Air-to-air Missile Based on Improved Two-step Adjudication Method
Canby Implications of New Weapons Technologies: Can High Tech Save NATO?
Oh et al. Optimal Number of Bullets Loading into USV's Machine Gun to Defend the UAVs' Self-Destructive Group Attack
CN115468454A (zh) 虚拟力法与引战配合相结合的多弹协同对抗策略
Rubenson et al. The role of ATBM in NATO strateg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3 Grant of secret patent right
DC01 Secret patent status has been lifte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120

Termination date: 2017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