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06424B - 中继回传链路的控制信道传输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中继回传链路的控制信道传输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506424B
CN106506424B CN201510564550.0A CN201510564550A CN106506424B CN 106506424 B CN106506424 B CN 106506424B CN 201510564550 A CN201510564550 A CN 201510564550A CN 106506424 B CN106506424 B CN 10650642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fdm symbol
access
link
pdcch
return li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56455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506424A (zh
Inventor
朱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uti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uti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uti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Puti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56455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506424B/zh
Publication of CN1065064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064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5064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064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47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only
    • H04L27/2655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L27/2689Link with other circuits, i.e. special connections between 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and other circuits for achieving synchronisation
    • H04L27/2691Link with other circuits, i.e. special connections between 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and other circuits for achieving synchronisation involving interference determination or cancell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中继回传链路的控制信道传输方法,该方法包括:中继节点在无线子帧第一个和第二个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向该中继节点所覆盖的终端R‑UE发送承载在接入链路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上的接入下行控制信息,并在无线子帧的第三个OFDM符号接收基站发送的承载在回传链路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R‑PDCCH上的回传下行控制信息。上述方法可使得回传链路和接入链路的控制信息的传输同时进行且互不干扰,且能够满足5G中对回传链路的传输要求。

Description

中继回传链路的控制信道传输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具体涉及中继回传链路的控制信道传输方法。
背景技术
在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系统)系统中,LTE-A(LTE-Advanced,先进的长期演进系统)是LTE的演进版本。LTE-A系统的一个特色是在系统中引入了中继节站(Relay Node,RN)。中继站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信号的覆盖质量、覆盖范围,提高系统容量。中继引入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系统覆盖、系统容量,提供灵活的网络部署和降低网络建设成本。主要的应用场景包括:热点覆盖、补盲、室内覆盖、农村覆盖、应急通信、无线回传和组移动等。
中继节点RN作为一个特殊的节点,既是终端也是基站。首先中继本身作为宏基站eNB的一个终端使用回传链路进行通信,其和宏基站下的其他终端M-UE一起被调度,而中继同时又作为一个微基站可以自己组建小区,对自己覆盖范围内的R-UE进行调度,使用接入链路。这里的M-UE和R-UE都是相同的普通的终端,只是接入的基站不同而已。通常定义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和中继节点之间的链路为接入链路Access link,而中继节点与网络侧之间的链路为回传链路backhaul link。而正是接入链路和回传链路之间的相互干扰给标准化研究带来诸多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LTE-A中支持的中继类型有三种,Outband中继、inband并需要资源划分的中继、inband不需要资源划分。Outband中继就是接入链路和回传链路频分来避免干扰,inband不需要资源划分就是接入链路和回传链路使用相同频段,但是通过天线隔离来避免相互干扰,属于工程上的手段。目前协议中重点讨论和制定的是inband并需要资源划分的中继,也就是接入链路和回传链路之间使用相同频段,且时分复用的方式。即对于需要资源划分的inband中继,为了避免Access link和Backhaullink的相互干扰,eNB-RN和RN-UE的传输采用时分复用(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简称TDM)的方式,也就是说RN采用半双工的工作模式,在下行方向,在某一时刻RN要么只能接收来自eNB的数据,要么只能给R-UE发送数据;在上行方向,RN要么只能给eNB发数据,要么只能接收来自R-UE的数据。另外实现backhaul链路还需要保证原有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简称HARQ)机制不受影响。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最后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简称3GPP)决定利用多播业务所在的多播/组播单频网络(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 SingleFrequency Network,简称MBSFN)子帧来做backhaul的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hysicalDownlink Shared Channe,简称PDSCH)/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Channel,简称PDCCH)传输,且只使用MBSFN中的PDSCH的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简称OFDM)符号部分,因为即使是MBSFN子帧,其中的PDCCH部分eNB还需要照常对所有M-UE下发上行调度授权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Information,简称DCI),以及放置PHICH反馈信道。而多播业务所使用的MBSFN子帧是预留出来不会给PDSCH单播业务使用的,所以使用MBSFN子帧的PDSCH符号部分可以避免和现有网络中的单播业务,也就是RN-UE之间的下行调度业务,产生相互干扰,如图1所示。
由于RN端的Backhaul link和Access link的资源是以TDM的方式复用的,也就是说,RN端的资源一部分被用作Backhaul link,一部分被用作Access link。所以对于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ing,简称TDD)系统来说,显然会使某些TDD子帧资源紧张。对于TDD系统来说,在TDD的帧结构配置中,10ms无线帧内的子帧0,1,2,5,6子帧是不能被配置为MBSFN子帧。因此可以用来作为backhaul transmission的子帧只有子帧3、4、7、8、9可以被用作backhaul传输,而实际配置时限制一个10ms无线帧最多配置4个MBSFN子帧。
采用MBSFN子帧传输来做回传链路的下行PDSCH/PDCCH传输会带来以下缺陷:
1、为了避免对现有HARQ时序和流程的影响,现有下行backhaul选择在MBSFN子帧上进行,属于半静态配置,在数据传输的时间点上很受限,影响了数据转发的时延,所以对于实时性较强的业务效果不好。
2、同时由于用于backhaul的帧数有限,现有协议的最大配置下也只能一个无线帧最多3个MBSFN子帧用于backhaul下行,最多2个上行子帧用于backhaul上行,其资源受限,导致backhaul的传输速率必然受限
3、Backhaul链路设计中为了节省信道资源,去掉了PHICH信道,这导致上行Backhaul无法进行上行同步非自适应HARQ重传,只能进行有上行授权的自适应HRAQ重传,这也加大了PDCCH信道的资源压力。
4、现有backhaul的R-PDCCH的资源分配方式不采用原有PDCCH的CCE分配方式,这不仅导致要重新定义和设计R-PDCCH传输授权时的资源分配方式,还导致与下行传输有关的PUCCH反馈资源的资源映射方式需要重新定义。这增加了复杂度。
而在未来的5G系统中,需要大规模采用超密集组网的方式来提高用户的传输速率,提高频率资源的空间复用度,以及减少用户小区切换的开销和时延,则一个宏站或一个虚拟小区下可能出现大量的Pico Cell/small cell/Relay/家庭基站,以单站小覆盖和多点密集布站的方式来对一个较大的区域进行无缝覆盖,其中一个微站或微微站的覆盖半径仅几十米甚至数十米。如此密集的组网,必然涉及到回传链路如何连接到核心网的问题。如果都采用光纤这种理想backhaul方式,则组网成本无法承受。另外对于一些临时的热点覆盖,或者盲区临时覆盖,临时假设光纤成本太高,也达不到快速布站、快速调整站点位置的需求。最后,5G中可能会采取更灵活的组网形式,比如在发现某个small cell下无终端驻留,则临时关闭该站点,那么为该小区架设的专用光纤链路则出现资源浪费。所以新的传输需求,新的组网方式都需要更加灵活,速率更高的无线backhaul。而显然现有的4G技术中的Relay场景下的backhaul设计很难满足需求。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中继回传链路的控制信道传输方法,以使回传链路和接入链路的控制信息的传输同时进行且互不干扰。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中继回传链路的控制信道传输方法,包括:中继节点在无线子帧第一个和第二个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向该中继节点所覆盖的终端R-UE发送承载在接入链路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上的接入下行控制信息,并在无线子帧的第三个OFDM符号接收基站发送的承载在回传链路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R-PDCCH上的回传下行控制信息。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中继节点在无线子帧的第一个和第二个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向该中继节点所覆盖的终端R-UE发送承载在接入链路的物理混合自动重传指示信道PHICH上的接入物理混合自动重传指示信息,并在无线子帧的第三个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接收基站发送的在回传链路的物理混合自动重传指示信道R-PHICH上的回传物理混合自动重传指示信息。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将跨越第二个OFDM符号和第三个OFDM符号的控制信道单元(Control Channel Element,简称CCE)闲置。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将跨越第二个OFDM符号和第三个OFDM符号的物理资源块PRB上的控制信道单元CCE闲置。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将第三个OFDM符号的最初若干个CCE和最末若干个CCE闲置。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无线子帧第一个OFDM符号,中继节点接收基站发送的承载在回传链路的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PCFICH上的控制格式指示CFI信息,所述CFI=4。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中继节点接收R-UE发送的承载在接入链路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上的接入上行控制信息,并向基站发送承载在回传链路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R-PUCCH上的回传上行控制信息,接入上行控制信息和回传上行控制信息位于不同的PRB或同一PRB的不同ZC序列上。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入上行控制信息所在的PRB和回传上行控制信息所在的PRB之间闲置有一个PRB。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中继节点在第一子帧上接收R-UE发送的承载在接入链路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上的接入上行控制信息,并在第二子帧上向基站发送承载在回传链路的R-PUCCH上的回传上行控制信息,所述第一子帧不同于第二子帧。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至少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出一种中继回传链路的控制信道传输方法,中继节点在无线子帧第一个和第二个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向该中继节点所覆盖的终端R-UE发送承载在接入链路的PDCCH上的接入下行控制信息,并在无线子帧的第三个OFDM符号接收基站发送的承载在回传链路的R-PDCCH上的回传下行控制信息,使得回传链路和接入链路的控制信息的传输同时进行且互不干扰,且能够满足5G中对回传链路的传输要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系统中产生相互干扰的示意图;
图2A是本发明提供的一个方法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2B是本发明提供的另一个方法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一子帧的部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子帧的部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中以调度时间粒度,即传输时间间隔(Transmission TimeInterval,简称TTI)为时间粒度来解决backhaul和access link之间的资源灵活分配,传输时间点灵活配置,以及两者之间的干扰问题,则需要完全动态分配backhaul和access link之间的资源,避免静态配置backhaul子帧或资源。同时满足如下两个条件:第一、backhaul链路上的PDCCH授权信道和access链路上的PDCCH授权信道能够同时收发,而不会相互干扰影响;第二、backhaul和access link之间其它控制信道,下行业务传输的反馈信道PUCCH和上行业务传输的反馈信道PUCCH要能在时间或资源上错开,避免相互干扰。
图2A示出了本发明提供的中继回传链路的控制信道传输方法的流程图,如图2A所示,本实施例的中继回传链路的控制信道传输方法可包括如下的步骤:
201、中继节点在无线子帧第一个和第二个OFDM符号向该中继节点所覆盖的终端R-UE发送承载在接入链路PDCCH上的接入下行控制信息;
202、中继节点在无线子帧的第三个OFDM符号接收基站发送的承载在回传链路R-PDCCH上的回传下行控制信息。
本实施例中的步骤201和步骤202可同步进行,不分先后顺序,为更好的描述,该处采用步骤201和步骤202进行区分说明。
FDM频分方式下,为了减少相互干扰,对PDCCH和R-PDCCH区域的CCE间隔区的设置。例如步骤N01至步骤N03。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还可执行下述的图中未示出的各个实施方式中的步骤:
N01、将跨越第二个OFDM符号和第三个OFDM符号的CCE闲置。
N02、将跨越第二个OFDM符号和第三个OFDM符号的PRB上的CCE闲置。
N03、将第三个OFDM符号的最初若干个CCE和最末若干个CCE闲置。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本实施例不对其进行限定。
可选地,在另一实现场景中,上述方法还包括下述的图中未示出的步骤203:
203、中继节点接收R-UE发送的承载在接入链路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上的接入上行控制信息,并向基站发送承载在回传链路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R-PUCCH上的回传上行控制信息,接入上行控制信息和回传上行控制信息位于不同的PRB或同一PRB的不同ZC序列上。
此时,接入上行控制信息所在的PRB和回传上行控制信息所在的PRB之间闲置有一个PRB。
具体来说,中继节点可在第一子帧上接收R-UE发送的承载在接入链路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上的接入上行控制信息,并在第二子帧上向基站发送承载在回传链路的R-PUCCH上的回传上行控制信息,所述第一子帧不同于第二子帧。
本实施例的方法中,回传链路的R-PDCCH和接入链路的PDCCH资源区域的划分,采用时分复用方式可以避免相互干扰,并RN可以同时收发。使得回传链路和接入链路传输同时进行且互不干扰,且能够满足5G中对回传链路的传输要求。
图2B示出了本发明提供的中继回传链路的控制信道传输方法的流程图,如图2B所示,本实施例的中继回传链路的控制信道传输方法可包括如下的步骤:
211、中继节点在无线子帧的第一个和第二个OFDM符号向该中继节点所覆盖的R-UE发送承载在接入链路PHICH上的接入物理混合自动重传指示信息,
212、中继节点在无线子帧的第三个OFDM符号接收基站发送的在回传链路R-PHICH上的回传物理混合自动重传指示信息。
上述图2A和图2B所示的方法,可使得回传链路和接入链路的控制信息的传输同时进行且互不干扰,且能够满足5G中对回传链路的传输要求。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还可执行下述的图中未示出的步骤:
S01、在无线子帧第一个OFDM符号,中继节点接收基站发送的承载在回传链路的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PCFICH上的控制格式指示CFI信息,所述CFI=4。
本实施例的方法中,回传链路的R-PHICH和接入链路的PHICH的资源配置区域划分,采用时分复用方式可以避免相互干扰,并RN可以同时收发。
针对授权信道PDCCH说明如下:
LTE/LTE-A协议中规定PDCCH所占的OFDM符号数由PCFICH信道告知,最多3个OFDM符号。当遇到下行特殊子帧和MBSFN子帧时,最多2个OFDM符号。PCFICH携带的信息为CFI(Control Format Indicator),且CFI的取值范围为1~3(即CFI=1,2or 3;用2bit表示,CFI=4为预留,不使用),分别指示PDCCH授权信道所占用的符号数为1个、2个或3个OFDM符号。
针对下行反馈信道PHICH说明如下:
而LTE/LTE-A协议中规定PHICH信道在PDCCH所在的OFDM符号区域内包含,可占用第一个OFDM符号,或者扩展模式下占用2个或3个OFDM符号。由PBCH指示PHICH占用资源模式,为normal还是extended。
如果指示的是normal模式,则无论是普通的下行子帧、特殊下行子帧以及MBSFN子帧,都只在第1个OFDM符号内放置PHICH信道,而如果指示的是extended模式,则普通下行子帧使用3个OFDM符号放置PHICH信道,遇到MBSFN子帧或特殊下行子帧则只使用前2个OFDM符号。而本申请在原有协议的基础上另外扩展规定:
第一、扩展PCFICH中的CFI含义,对其保留的CFI=4定义为:接入链路使用的PDCCH占用OFDM符号为第1和第2个OFDM符号,backhaul链路使用的R-PDCCH占用符号为最后第3个OFDM符号。从第4个OFDM符号开始才是PDSCH业务使用。
第二、R-PDCCH采用和PDCCH一样的CCE资源分配和映射方式,其CCE资源和前两个OFDM符号的PDCCH区域的CCE连续排列,也就是新的R-PDCCH(占据第3个OFDM符号)和调整后的PDCCH(占据前2个OFDM符号),2者的CCE资源连起来和原有系统中占据3个OFDM符号的PDCCH区域的CCE以相同的方式同一编号和排列。另外,如果有CCE跨越第2个和第3个OFDM符号,则不使用该CCE。也就是说,将跨越第二个OFDM符号和第三个OFDM符号的控制信道单元CCE闲置。
第三、规定存在RN节点的小区,以及RN小区,即eNB和RN节点发送的PCFICH只使用CFI=4。对于CFI=4,接入链路的PHICH只能用1个或2个OFDM符号内,即只能位于第1个或第1个和第2个OFDM符号内。当PBCH指示normal模式,则无论是普通的下行子帧、特殊下行子帧以及MBSFN子帧,都只在第1个OFDM符号内放置PHICH信道,而如果指示的是extended模式,则普通下行子帧使用2个OFDM符号放置PHICH信道,遇到MBSFN子帧或特殊下行子帧则只使用第1个OFDM符号。同时,backhaul链路的R-PHICH(新定义的)有两种方式可选:
(1)R-PHICH位于R-PDCCH区域内,即第3个OFDM符号,R-PHICH信道的资源配置和映射方式都完全等同于接入链路情况下使用normal模式传输PHICH的方式。
(2)取消backhaul链路的R-PHICH信道,第三个OFDM符号完全用于传输R-PDCCH,如图3所示。
在图3中,可将R-PDCCH/R-PHICH和现有系统的PDCCH/PHICH在OFDM符号上进行时分复用以避开各自的干扰,并利用PCFICH的CFI字段的保留含义来指示这种特定的应用场景,具有较好的前向兼容性。同时由于PHICH和R-PHICH为同一子帧上的时间错开,所以backhaul和access链路即使实现同一子帧同时传输PUSCH,比如频分资源错开的方式,那么它们在PHICH反馈信道上也不用担心相互有影响。
同时,R-PHICH信道在R-PDCCH所在OFDM符号内的信道资源配置和映射方式完全等同于normal模式下的PHICH信道。这使得eNB和RN之间在R-PHICH的处理上完全和现有终端相同,包括PUSCH传输和PHICH信道之间的映射方式也是一样,只是所处的OFDM符号由第1个符号搬移到第3个OFDM符号而已,对于现有eNB和RN设备的升级十分有利。
另外,由于可以设置R-PHICH信道,所以这对于实现backhaul上行传输的同步非自适应重传提供了基础。
最后,由于R-PDCCH和PDCCH一共3个OFDM符号的CCE统一进行连续资源映射,和原来一样的资源映射方式。所以一方面backhaul的授权DCI在R-PDCCH中的CCE资源映射完全可以复用现有的PDCCH CCE映射,实现起来十分方便,而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这为解决backhaul链路和access链路的PUCCH反馈信道的相互干扰问题提供了一个好的前提。
针对上行反馈信道PUCCH说明如下:
在协议中,PUCCH反馈信道资源映射是和PDCCH中下行授权DCI所占据的CCE的编号,以及所处的下行子帧号根据如下公式来确定的:
其中,为无线资源控制层配置的预定保留的PUCCH子资源区域,M表示M个下行子帧对应一个上行子帧反馈,m表示第几个下行子帧,nCCE是子帧n-ki中对应PDCCH传输使用的第一个控制信道单元编号,p∈{0,1,2,3},满足Np≤nCCE<Np+1 为下行资源块数,为每个资源块包含的子载波数。n、k取正整数。
特别地,本申请中backhaul链路使用的PUCCH信道和access链路使用的PUCCH信道都在相同的PUCCH 1X的RB区域内进行分配,有两种方式来解决相互之间的干扰:
方式一:FDM频分方式
第一、采用相同的CCE映射方式。PDCCH和R-PDCCH都根据统一的CCE编号按照原协议规定的同样的映射方式进行PUCCH资源映射。即还是上述公式:
由于R-PDCCH和PDCCH一共3个OFDM符号的CCE统一进行连续资源映射,和原来一样的资源映射方式。所以,第3个OFDM符号上设置的R-PDCCH信道中的CCE所映射的PUCCH,即backhaul使用的PUCCH,和前2个OFDM符号中PDCCH的CCE所映射的PUCCH,很自然的在资源上不会重叠,会在不同的PRB错开,或使用的是同一PRB的不同ZC序列进行码分错开。
第二、在R-PDCCH区域,即第3个OFDM中,的最开始一部分RE和最后一部分RE设置为CCE隔离区,目的是保证backhaul和access链路各自使用的PUCCH信道资源至少在PRB上分开,并可以有选择的调节拉大backhaul和access链路使用的PUCCH资源的间隔,减少相互干扰。也就是说,在上面的按照CCE编号统一进行PUCCH资源映射的基础上,
首先,某个CCE如果跨越第2个和第3个符号,则该CCE所包含的RE不能使用,作为CCE隔离区,上行调度授权和下行调度授权都不能使用;
其次,将第3个OFDM符号中,和前2个OFDM符号的PDCCH中CCE映射的PUCCH刚好位于同一个PRB的CCE空出不用,作为CCE隔离区。
比如PDCCH中第2个符号最后的部分CCE,即nCCE所映射的PUCCH资源索引和R-PDCCH的第3个符号开始部分的CCE,即nccc′映射的PUCCH资源索引都实际上是在同一个PRB上,只是靠不同ZC序列进行码分区分。则nCCE′所对应的CCE资源不用空出,不用于下行调度授权DCI的传输。这样避免backhaul和access链路使用的PUCCH资源在一个PRB上,因为在RN处同时发送PUCCH和接收PUCCH时,相互的干扰实际上相当于共址干扰,仅靠ZC序列的码分是很难到达接收性能要求的。
但是nCCE′所对应的CCE资源还是可以用于Backhaul的上行调度授权DCI的传输的。
进一步可选的,为了进一步减少干扰,可以进一步拉大PDCCH和R-PDCCH所各自映射的PUCCH资源之间的间隔,使双方使用的PUCCH资源之间间隔一个PRB。比如将上述的nCCE所对应的CCE资源也空出不用于下行调度授权DCI的传输。相当于在backhaul和access链路各自使用PUCCH资源的交界处的一个PRB空出作为隔离带使用。但是nCCE′所对应的CCE资源还是可以用于access链路的上行调度授权DCI的传输的,如图4所示。
方法二:TDM时分方式
仍然是采用相同的CCE映射方式。PDCCH和R-PDCCH都根据统一的CCE编号按照原协议规定的同样的映射方式进行PUCCH资源映射,这是为了保证操作上的统一性和兼容性。但是借助于调度,当backhaul链路上第n帧有PDSCH下行传输,则access链路上第n帧不进行PDSCH调度,这样实际上第n帧上PDSCH传输所对应的PUCCH反馈时刻上,只有backhaul链路上的PUCCH资源分配和反馈信号传输。
也就是说,TDM时分方式下,回传链路和接入链路的PUCCH借助调度来规避相互干扰。
上述实施例中,backhaul控制信道的传输方法,可满足5G中对回传链路的传输要求,有以下优点:
第一、可支持灵活的传输时间点配置,满足高的时延要求;可以使用任意一个TDD正常时隙配比中的下行子帧进行backhaul上行/下行调度,调度时间点不受限。
第二、在任何一个下行子帧和上行子帧都支持backhaul的反馈信道PHICH和PUCCH,也就是说backhaul上下行业务传输时间点不受限。
第三、所有backhaul链路的控制信道PDCCH、PHICH和PUCCH都和接入链路的控制信道相互避免干扰,可以很好的在同一子帧共存,对现有的HARQ时序没有影响。
以上特点都为Backhaul和access链路之间进行调度级别的资源分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因为可以实现RN每帧都可以在对eNB的下行授权接收的同时进行对R-UE的下行授权进行发送。或者反过来,RN可以每帧都可以对eNB的上行授权进行接收的同时进行对R-UE的上行授权发送。eNB和RN可以同时进行调度操作。
第四、backhaul链路可以保留PHICH信道,这使得backhaul的上行HARQ同步非自适应重传有了实现基础,可以节省backhaul上行授权对PDCCH信道的占用量。
对现有协议扩展的基础上,可与与现有系统进行兼容。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8)

1.一种中继回传链路的控制信道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中继节点在无线子帧第一个和第二个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向该中继节点所覆盖的终端R-UE发送承载在接入链路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上的接入下行控制信息,并在无线子帧的第三个OFDM符号接收基站发送的承载在回传链路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R-PDCCH上的回传下行控制信息;其中,
在无线子帧第一个OFDM符号,中继节点接收基站发送的承载在回传链路的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PCFICH上的控制格式指示CFI信息,所述CFI=4;所述CFI=4指示:接入链路使用的PDCCH占用OFDM符号为第1和第2个OFDM符号,回传链路使用的R-PDCCH占用符号为最后第3个OFDM符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中继节点在无线子帧的第一个和第二个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向该中继节点所覆盖的终端R-UE发送承载在接入链路的物理混合自动重传指示信道PHICH上的接入物理混合自动重传指示信息,并在无线子帧的第三个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接收基站发送的在回传链路的物理混合自动重传指示信道R-PHICH上的回传物理混合自动重传指示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将跨越第二个OFDM符号和第三个OFDM符号的控制信道单元CCE闲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将跨越第二个OFDM符号和第三个OFDM符号的物理资源块PRB上的控制信道单元CCE闲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将第三个OFDM符号的最初若干个CCE和最末若干个CCE闲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中继节点接收R-UE发送的承载在接入链路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上的接入上行控制信息,并向基站发送承载在回传链路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R-PUCCH上的回传上行控制信息,接入上行控制信息和回传上行控制信息位于不同的PRB或同一PRB的不同ZC序列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接入上行控制信息所在的PRB和回传上行控制信息所在的PRB之间闲置有一个PRB。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中继节点在第一子帧上接收R-UE发送的承载在接入链路的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UCCH上的接入上行控制信息,并在第二子帧上向基站发送承载在回传链路的R-PUCCH上的回传上行控制信息,所述第一子帧不同于第二子帧。
CN201510564550.0A 2015-09-07 2015-09-07 中继回传链路的控制信道传输方法 Active CN10650642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64550.0A CN106506424B (zh) 2015-09-07 2015-09-07 中继回传链路的控制信道传输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64550.0A CN106506424B (zh) 2015-09-07 2015-09-07 中继回传链路的控制信道传输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06424A CN106506424A (zh) 2017-03-15
CN106506424B true CN106506424B (zh) 2019-07-23

Family

ID=582866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64550.0A Active CN106506424B (zh) 2015-09-07 2015-09-07 中继回传链路的控制信道传输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50642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90592B (zh) * 2018-03-19 2024-04-09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中继传输的方法及用户设备
CN110351836B (zh) 2018-04-03 2022-12-1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中继资源的配置方法和设备
AU2018435973B2 (en) * 2018-08-09 2023-11-02 Zte Corporation Methods, apparatus and systems for transmitting indication information
CN110536406B (zh) 2018-09-27 2023-05-2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传输定时方法及装置、基站、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757544B (zh) * 2019-03-29 2022-11-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465320A1 (en) * 2009-08-14 2012-06-20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Dl backhaul control channel design for relay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80334B (zh) * 2012-10-25 2016-12-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下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465320A1 (en) * 2009-08-14 2012-06-20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Dl backhaul control channel design for relay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06424A (zh) 2017-03-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233772B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处理非周期性信道状态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02907159B (zh) 中继回程传输中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的资源可用性
KR101789630B1 (ko) 다중 반송파 지원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중계기의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US10075277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channel in intra-cell carrier aggregation system
US8400906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locating backhaul transmission resourc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based on relay
KR101549025B1 (ko) 중계기에 대한 자원 할당 방법
KR101799273B1 (ko) Harq 프로세스 수행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하는 장치
KR102170020B1 (ko) 집적 회로
CN104393905B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优先化中继节点的操作的方法和其装置
CN102474378B (zh) 用于发送和接收针对中继器的控制信息和系统信息的装置及其方法
US9413450B2 (en)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using MBSFN subframe in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6506424B (zh) 中继回传链路的控制信道传输方法
KR101861661B1 (ko)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정보를 송신 및 수신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그 방법
US20130010684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control inforam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that supports carrier aggregation
US20110194412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relay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2415013B (zh) 用于中继通信系统的设备及方法
CN106063352A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和接收信号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01868033A (zh) 一种中继链路下行子帧的控制和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06209293A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小区间干扰协调
JP2013534072A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いてリソースを割り当てる方法及びそのための装置
KR20120060940A (ko) 다중 반송파 지원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중계기 백홀 링크 및 액세스 링크 상의 반송파 할당 방법
CN105580404A (zh) 用户终端、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US20110096717A1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relay node-specific control channel
WO2013162281A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송수신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WO2012046403A1 (ja) 基地局、端末、送信方法、及び受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