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83718B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483718B
CN106483718B CN201610739351.3A CN201610739351A CN106483718B CN 106483718 B CN106483718 B CN 106483718B CN 201610739351 A CN201610739351 A CN 201610739351A CN 106483718 B CN106483718 B CN 10648371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ubstrate
spacer
carrier
display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73935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483718A (zh
Inventor
小林淳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Display Central Inc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Display Central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Display Central Inc filed Critical Japan Display Central Inc
Publication of CN1064837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837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4837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837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9Gaskets; Spacers; Sealing of cells
    • G02F1/13394Gaskets; Spacers; Sealing of cells spacers regularly patterned on the cell subtrate, e.g. walls, pilla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6Liquid crystal cell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a semi-conducting layer or substrate, e.g. cells forming part of an integrated circuit
    • G02F1/1362Active matrix addressed cells
    • G02F1/136227Through-hole connection of the pixel electrode to the active element through an insulation lay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9Gaskets; Spacers; Sealing of cells
    • G02F1/13398Spacer materials; Spacer properti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Abstract

根据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具备:第1基板;第2基板,与上述第1基板对置配置;第1间隔件,配置于上述第1基板,向上述第2基板侧突出;第2间隔件,配置于上述第2基板,向上述第1基板侧突出,与上述第1间隔件交叉;上述第1间隔件具备第1承接部和比上述第1承接部更向上述第2基板侧突出的第1突出部;上述第2间隔件具备与上述第1承接部抵接的第2承接部。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本申请基于2015年8月26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5-166681号主张优先权,这里引用其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为了保持配置液晶层的盒间隙(cell gap),在第1基板与第2基板之间具备间隔件。间隔件例如从第2基板的表面向第1基板侧延伸。但是,在对显示面板施加有外力的情况下,有可能间隔件将第1基板的取向膜损伤而引起液晶分子的取向异常。作为减小间隔件将开口区域的取向膜损伤的可能性的结构,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具备配置于第1基板的第1间隔件部、和配置于第2基板且与第1间隔件部交叉配置的第2间隔件部。
发明内容
根据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具备:第1基板;第2基板,与上述第1基板对置配置;第1间隔件,配置于上述第1基板,向上述第2基板侧突出;以及第2间隔件,配置于上述第2基板,向上述第1基板侧突出且与上述第1间隔件交叉;上述第1间隔件具备第1承接部和比上述第1承接部更向上述第2基板侧突出的第1突出部;上述第2间隔件具备与上述第1承接部抵接的第2承接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像素中的显示面板的截面的图。
图3是表示遮光层及间隔件的配置例的平面图。
图4是表示沿着图3所图示的IV-IV’切断线的显示面板的截面的图。
图5是表示沿着图3所图示的V-V’切断线的显示面板的截面的图。
图6是在第1间隔件SP1与第2间隔件SP2之间夹着第1取向膜AL1及第2取向膜AL2的显示面板的剖面图。
图7是表示接触孔与间隔件的位置关系的平面图。
图8A及图8B是表示间隔件形状的变形例的图。
图9是表示第1间隔件的变形例的图。
图10是表示取向膜的配置的变形例的图。
图11是表示遮光层及间隔件的配置的第1变形例的图。
图12是表示遮光层及间隔件的配置的第2变形例的图。
图13是表示具备副间隔件的显示面板的遮光层及间隔件的配置的图。
图14是沿着图13所图示的XIV-XIV’切断线的显示面板的切断图。
图15是表示图4所图示的第1基板及第1间隔件的变形例的图。
图16是表示图5所图示的第2基板及第2间隔件的变形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公开不过是一例,对于保持着发明主旨的适当变更而能容易地想到的方案当然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中。此外,为了使说明变得更明确,附图存在与实际形态相比示意地表示各部的宽度、厚度、形状等的情况,但不过是一例,并不限定本发明的解释。此外,在本说明书和各图中,有时对发挥针对已记载的附图而描述过的结构相同或类的功能的构成要素赋予相同标号而将重复的详细说明适当省略。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的图。
显示装置DSP具备显示面板PNL、驱动显示面板PNL的驱动IC芯片IC、将显示面板PNL照明的照明装置(背光单元)BL、控制显示面板PNL及照明装置BL的动作的控制模组CM、向显示面板PNL及照明装置BL传递控制信号的柔性电路基板FPC1、FPC2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方向X例如是显示面板PNL的短边方向。第2方向Y是与第1方向X交叉的方向,是显示面板PNL的长边方向。此外,第3方向Z是与第1方向X及第2方向Y交叉的方向。此外,所谓主面,是与由第1方向X和第2方向Y规定的X-Y平面平行的面。此外,所谓法线,是与X-Y平面垂直的线。
显示面板PNL具备第1基板100、与第1基板100对置配置的第2基板200、和保持在第1基板100与第2基板200之间的液晶层(后述的液晶层LQ)。显示面板PNL具备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DA、以及位于显示区域DA的周边的边框状的非显示区域NDA。在图示的例子中,显示区域DA形成为四边形状,但也可以形成为其他的多边形状,也可以形成为圆形状或椭圆形状等其他形状。
照明装置BL配置在与第1基板100对置的显示面板PNL的背面侧。作为这样的照明装置BL,能够采用各种各样的形态,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是将LED(Light EmittingDiode)等发光元件配置在与主面平行的面内的正下型,也可以是将发光元件配置在未图示的导光板的端部的边缘型。驱动IC芯片IC安装在一方的短边侧的第1基板100上。柔性电路基板FPC1安装在第1基板100上的驱动IC芯片IC侧,将显示面板PNL与控制模组CM连接。柔性电路基板FPC2将照明装置BL与控制模组CM连接。
这样的结构的显示装置DSP相当于具备在各像素PX中使从照明装置BL向显示面板PNL入射的光有选择地透射从而显示图像的透射显示功能的、所谓透射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但是,显示装置DSP也可以是具备在各像素PX中将从外部朝向显示面板PNL入射的外光有选择地反射从而显示图像的反射显示功能的、所谓反射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也可以是具备透射型及反射型的两者的功能的半透射型的液晶显示装置。关于反射型的液晶显示装置,可以将照明装置省略,也可以在与第2基板200对置的显示面板PNL的前表面侧配置照明装置(前光单元)。另外,本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液晶显示装置,只要是具备隔开间隔对置的第1基板100及第2基板200的显示装置,就能够适当应用。
以下,以透射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为例进行说明。
图2是表示像素中的显示面板的截面的图。
图2是表示显示区域DA的像素PX中的显示面板PNL的截面的图。在显示面板PNL所具备的各层中,假设上(上方)是从显示面板PNL的第1基板100朝向第2基板200的方向、下(下方)是从显示面板PNL的第2基板200朝向第1基板100的方向。
第1基板100具备第1绝缘基板10、开关元件SW、像素电极PE、共通电极CE、第1绝缘膜11、第2绝缘膜12、第3绝缘膜13、第4绝缘膜14、第5绝缘膜15、第1取向膜AL1等。在图示的例子中,开关元件SW是单栅构造的顶栅型薄膜晶体管,但也可以是双栅构造,也可以是底栅型薄膜晶体管。
第1绝缘基板10例如使用玻璃或树脂等具有光透射性的绝缘材料形成。第1绝缘膜11配置在第1绝缘基板10之上,将第1绝缘基板10覆盖。开关元件SW的半导体层SC以岛状配置在第1绝缘膜11之上。第2绝缘膜12配置在第1绝缘膜11及半导体层SC之上。开关元件SW的栅极电极WG配置在第2绝缘膜12之上,隔着第2绝缘膜12而与半导体层SC对置。第3绝缘膜13配置在第2绝缘膜12及栅极电极WG之上。开关元件PSW的源极电极WS及漏极电极WD配置在第3绝缘膜13之上,分别经由接触孔CH1及接触孔CH2而与半导体层SC电连接。第4绝缘膜14配置在第3绝缘膜13、源极电极WS、漏极电极WD之上。
共通电极CE配置在第4绝缘膜14之上。第5绝缘膜15配置在第4绝缘膜14及共通电极CE之上。第1绝缘膜11、第2绝缘膜12、第3绝缘膜13及第5绝缘膜15例如由硅氮化物(SiN)、硅氧化物(SiO)等无机绝缘材料形成。第4绝缘膜14例如由有机绝缘材料形成。像素电极PE配置在第5绝缘膜15之上,经由接触孔CH3而与漏极电极WD电连接。像素电极PE在与后述的开口部AP对应的区域中与共通电极CE对置。在开口部AP中,在像素电极PE形成有至少1个狭缝SL。共通电极CE及像素电极PE例如由氧化铟锡(ITO)、氧化铟锌(IZO)等透明的导电材料形成。第1取向膜AL1配置在第5绝缘膜15及像素电极PE之上。
在图示的例子中,像素电极PE位于比共通电极CE更靠液晶层LQ侧,但也可以是共通电极CE位于比像素电极PE更靠液晶层LQ侧。在此情况下,狭缝SL形成于共通电极CE。此外,像素电极PE及共通电极CE也可以形成为梳齿状,配置于同一层。
第2基板200具备第2绝缘基板20、遮光层SH、滤色器CF、外覆层OC及第2取向膜AL2。
第2绝缘基板20使用例如玻璃或树脂等具有光透射性的绝缘材料形成。遮光层SH配置在第2绝缘基板20的下表面侧。像素PX在被遮光层SH包围的区域具有开口部AP。滤色器CF配置在第2绝缘基板20及遮光层SH的下表面侧。滤色器CF的各自的端部与遮光层SH重叠。滤色器CF例如具有红色滤色器、绿色滤色器、蓝色滤色器,但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具有白色(无着色)等其他颜色的滤色器。另外,滤色器CF也可以形成于第1基板100。外覆层OC配置在滤色器CF的下表面侧,将滤色器CF覆盖。
第2取向膜AL2配置在外覆层OC的下表面侧。第1取向膜AL1及第2取向膜AL2由例如聚酰亚胺等具有水平取向性的有机材料形成,被实施了摩擦(rubbing)处理及光取向处理等取向处理。
液晶层LQ保持在第1基板100与第2基板200的间隙中。液晶层LQ中包含的液晶分子在像素电极PE与共通电极CE之间没有形成电场的状态下从第1取向膜AL1及第2取向膜AL2受到取向限制力,初始取向为与第1基板100及第2基板200的主面平行的方向。
第1光学元件OD1配置在显示面板PNL的背面侧,第2光学元件OD2配置在显示面板PNL的前面侧。第1光学元件OD1具备第1偏光板PL1,第2光学元件OD2具备第2偏光板PL2。第1偏光板PL1及第2偏光板PL2例如以各自的吸收轴相互正交的方式配置。另外,第1光学元件OD1及第2光学元件OD2也可以具备相位差板、表面处理层等其他的功能层。
在图示的例子中,显示面板PNL具有在第1基板100上具备像素电极PE及共通电极CE两者的、与主要利用与基板主面平行的横电场的显示模式相对应的结构。但是,显示面板PNL并不被特别限制显示模式,也可以具有与利用相对于基板主面垂直的纵电场、相对于基板主面倾斜方向的电场、或将它们组合利用的显示模式相对应的结构。在利用纵电场或倾斜电场的显示模式中,例如可以采用在第1基板100具备像素电极PE、在第2基板200具备共通电极CE的结构。
图3是表示遮光层及间隔件的配置例的平面图。
显示面板PNL还在与遮光层SH对置的位置具备第1间隔件SP1及第2间隔件SP2。
遮光层SH具备第1延伸部SH1和与第1延伸部SH1交叉的第2延伸部SH2。在图示的例子中,第1延伸部SH1在第1方向X上延伸,第2延伸部SH2在第2方向Y上延伸。开口部AP是由第1延伸部SH1及第2延伸部SH2包围的区域,在图示的例子中形成为长方形状,以矩阵状排列。多个第1延伸部SH1相互离开,在第2方向Y上排列配置。多个第2延伸部SH2相互离开,在第1方向X上排列配置。例如,各个第1延伸部SH1以相同的宽度形成,各个第2延伸部以相同的宽度形成。第1延伸部SH1及第2延伸部SH2在图示的例子中形成为直线状,但并不限定于此,各自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弯曲。由于图2所图示的开关元件SW及第3接触孔CH3与第1延伸部SH1对置配置,所以优选的是,第1延伸部SH1在第2方向Y上的宽度比第2延伸部SH2在第1方向X上的宽度大。
第1间隔件SP1及第2间隔件SP2交叉。第1间隔件SP1及第2间隔件SP2配置在第1延伸部SH1与第2延伸部SH2的交叉位置。例如,第1间隔件SP1及第2间隔件SP2的整体与第1延伸部SH1对置,第1间隔件SP1及第2间隔件SP2的一部分与第2延伸部SH2对置。此外,第1间隔件SP1及第2间隔件SP2从开口部AP离开。
第1间隔件SP1具备第1承接部RE1及第1突出部PR1。第1承接部RE1相当于图中用向右上升的斜线表示的部分。第1突出部PR1位于第1承接部RE1的第2方向Y上的外侧。第1承接部RE1及第1突出部PR1在第2方向Y上排列配置。第1承接部RE1及第1突出部PR1连续地形成。在图示的例子中,第1突出部PR1配置在第1承接部RE1的两端,但只要至少配置在一端侧就可以。
第2间隔件SP2具备第2承接部RE2及第2突出部PR2。第2承接部RE2相当于图中用向右下降的斜线表示的部分。第2承接部RE2与第1承接部RE1的一部分对置。第2突出部PR2位于第2承接部RE2的第1方向X上的外侧。第2承接部RE2及第2突出部PR2在第1方向X上排列配置。第2承接部RE2及第2突出部PR2连续地形成。在图示的例子中,第2突出部PR2配置在第2承接部RE2的两端,但只要至少配置在一端侧就可以。
以下,对第1间隔件SP1及第2间隔件SP2的截面构造进行说明,但在图中仅图示了说明所需要的结构。
图4是表示沿着图3所图示的IV-IV’切断线的显示面板的截面的图。
在第1基板100与第2基板200之间,通过被第1间隔件SP1及第2间隔件SP2支承而形成盒间隙GP。盒间隙GP是第1基板100的位于第2基板200侧的上表面与第2基板200的位于第1基板100侧的下表面之间的第3方向Z(法线方向)上的距离。换言之,盒间隙GP是液晶层LQ的第3方向Z上的厚度。
第1间隔件SP1配置于第1基板100。第1间隔件SP1例如在第5绝缘膜15之上使用光致抗蚀剂形成。第1间隔件SP1向第2基板200侧突出。第1突出部PR1比第1承接部RE1更向第2基板200侧突出。但是,第1突出部PR1从第2基板200离开。在图示的例子中,第1突出部PR1具备分别配置在第1承接部RE1的两端的第1部分PA1及第2部分PA2。第1承接部RE1沿着第2方向Y位于第1部分PA1与第2部分PA2之间。
第2间隔件SP2配置于第2基板200。第2间隔件SP2例如使用光致抗蚀剂形成在外覆层OC之下。另外,第2间隔件SP2和外覆层OC也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一体地形成。第2间隔件SP2向第1基板100侧突出。第1承接部RE1及第2承接部RE2在第3方向Z上相互支承。在图示的例子中,第1承接部RE1及第2承接部RE2直接抵接,但也可以在两者之间夹着其他部件(例如第1取向膜及第2取向膜)而间接地抵接。
第1承接部RE1具有位于上侧的顶面RE1a。第1部分PA1具有位于上侧的第1顶面PA1a。第2部分PA2也与第1部分PA1同样,具有第2顶面PA2a。第2承接部RE2具有位于下侧的顶面RE2a。在图示的例子中,顶面RE1a与顶面RE2a抵接。第1顶面PA1a及第2顶面PA2a在第3方向Z上隔着液晶层LQ而与第2基板200对置。
第1承接部RE1具有高度HR1。第1突出部PR1具有高度HP1。第2承接部RE2具有高度HR2。另外,高度HR1是从第1间隔件SP1的位于下侧的底面(与第5绝缘膜15的界面)到顶面RE1a的沿着第3方向Z的高度。此外,高度HP1是从第1间隔件SP1的底面到第1顶面PA1a及第2顶面PA2a的沿着第3方向Z的高度。高度HR2是从第2间隔件SP2的位于上侧的底面(与外覆层OC的界面)到顶面HR2a的沿着第3方向Z的高度。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第1部分PA1的高度和第2部分PA2的高度相等而设为高度HP1,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不同。盒间隙GP比第1突出部PR1的高度HP1大。盒间隙GP比第1突出部PR1的高度HP1与第2承接部RE2的高度HR2的合计小。
第2承接部RE2沿着第2方向Y具有宽度W2。第1承接部RE1沿着第2方向Y具有长度D1。在图示的例子中,长度D1相当于第1部分PA1与第2部分PA2之间的沿着第2方向Y的间隔。第1承接部RE1的长度D1与第2承接部RE2的宽度W2相等或比其大。
图5是表示沿着图3所图示的V-V’切断线的显示面板的截面的图。例如,第1承接部RE1在第3方向Z上与滤色器CF的边界对置。此外,第1承接部RE1沿着第1方向X位于各像素电极PE之间。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共通电极CE的一部分位于第1承接部RE1的正下方。第2间隔件SP2也位于各像素电极PE之间。设置于该第2间隔件SP2的第2突出部PR2比第2承接部RE2更向第1基板100侧突出。但是,第2突出部PR2从第1基板100离开。在图示的例子中,第2突出部PR2具备分别配置在第2承接部RE2的两端的第3部分PA3及第4部分PA4。第2承接部RE2沿着第1方向X位于第3部分PA3与第4部分PA4之间。
第1承接部RE1及第1突出部PR1由相同的材料形成。此外,第2承接部RE2及第2突出部PR2由相同的材料形成。但是,第1承接部RE1和第1突出部PR1也可以由不同的材料形成,第2承接部RE2和第2突出部PR2也可以由不同的材料形成。在第1承接部RE1及第1突出部PR1由相同的材料形成的情况下,第1承接部RE1及第1突出部PR1例如能够使用灰色调掩模(gray tone mask)或半色调掩模(half tone mask)等多灰阶掩模(multi-gradationmask)一并形成。
第3部分PA3具有位于下侧的第3顶面PA3a。第4部分PA4也与第3部分PA3同样,具有第4顶面PA4a。第3顶面PA3a及第4顶面PA4a在第3方向Z上隔着液晶层LQ而与第1基板100对置。
第2突出部PR2具有高度HP2。另外,高度HP2是从第2间隔件SP2的底面到第3顶面PA3a及第4顶面PA4a的沿着第3方向Z的高度。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第3部分PA3的高度和第4部分PA4的高度相等而设为高度HP2,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不同。盒间隙GP比第2突出部PR2的高度HP2大。盒间隙GP比第2突出部PR2的高度HP2和第1承接部RE1的高度HR1的合计小。此外,盒间隙GP与高度HR1和高度HR2的合计相等。
但是,盒间隙GP也有在第1间隔件SP1及第2间隔件SP2弹性变形的状态下形成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将第1基板100及第2基板200分离,则第1间隔件SP1及第2间隔件SP2复原,高度HR1及HR2有可能变得比分离前大。或者,在第1承接部RE1,高度HR1也有支承着第2承接部RE2的部位比其他部位小的情况,此外,在第2承接部RE2,高度HR2也有支承着第1承接部RE1的部位比其他部位小的情况。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规定为,盒间隙GP是第1承接部RE1的高度HR1和第2承接部RE2的高度HR2的合计以下。
第1承接部RE1沿着第1方向X具有宽度W1。第2承接部RE2沿着第1方向X具有长度D2。在图示的例子中,长度D2相当于第3部分PA3与第4部分PA4之间的沿着第1方向X的间隔。第2承接部RE2的长度D2与第1承接部RE1的宽度W1相等或比其大。
图6是在第1间隔件SP1与第2间隔件SP2之间夹着第1取向膜AL1及第2取向膜AL2的显示面板的剖面图。
第1取向膜AL1在与显示区域DA对应的区域中遍及第1基板100的第2基板200侧表面而连续地形成。由此,第1取向膜AL1将第1间隔件SP1覆盖。此外,第2取向膜AL2在与显示区域DA对应的区域中遍及第2基板200的第1基板100侧表面而连续地形成。由此,第2取向膜AL2将第2间隔件SP2覆盖。即,第1取向膜AL1及第2取向膜AL2配置在顶面RE1a与顶面RE2a之间。
如以上这样,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DSP具备形成于第1基板100的第1间隔件SP1、和形成于第2基板200并与第1间隔件SP1交叉的第2间隔件SP2。第1间隔件SP1具备第1承接部RE1和位于第1承接部RE1的外侧的第1突出部PR1,第2间隔件SP2具备支承第1承接部RE1的第2承接部RE2。因此,即使在对显示面板PNL施加了外力的情况下,第2间隔件SP2也与第1突出部PR1接触,从而抑制第2间隔件SP2向第1突出部PR1一方移动的基板偏移。因而,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能抑制基板偏移的显示装置DSP。
由于第1突出部PR1具备配置在第1承接部RE1的两端的第1部分PA1和第2部分PA2,所以能够抑制第2间隔件SP2向第1部分PA1的方向移动的基板偏移、和第2间隔件SP2向第2部分PA2的方向移动的基板偏移。
盒间隙GP比高度HP1大,第1突出部PR1从第2基板200离开。因此,在基板偏移时,第1顶面PA1a或第2顶面PA2a不与第2基板200的第1基板100侧表面接触。因而,第2基板200的第2取向膜AL2不会被第1突出部PR1损伤,此外,能够抑制起因于第2取向膜AL2的损伤的液晶分子的取向紊乱。因此,在第1间隔件SP1的周围,因液晶分子的取向紊乱造成的漏光等显示不良的发生得以抑制,能够抑制对比度的下降。因而,显示装置DSP能够抑制显示品质的下降。
进而,盒间隙GP比高度HP1和高度HR2的合计小。这在对显示面板PNL进一步施加外力而显示面板PNL挠曲的情况下也是同样的。因此,即使在对显示面板PNL施加有较强的外力的情况下,第2承接部RE2也不会越过第1部分PA1或第2部分PA2。因而,显示装置DSP即使被施加较强的外力,也能够抑制基板偏移,并且能够通过第1间隔件SP1及第2间隔件SP2维持盒间隙。
长度D1是宽度W2以上。在长度D1与宽度W2相等的情况下,第1间隔件SP1与第2间隔件SP2牢固地啮合,能够进一步抑制基板偏移。此外,在长度D1比宽度W2大的情况下,即使第1间隔件SP1及第2间隔件SP2的形成精度、第1基板100与第2基板200的贴合精度发生误差,也能够由第1承接部RE1和第2承接部RE2形成均匀的盒间隙。
另外,第2间隔件SP2也与第1间隔件SP1同样,由于在第2承接部RE2的外侧具备第2突出部PR2,所以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第1间隔件SP1向第2突出部PR2一方移动的基板偏移的显示装置DSP。此外,由于第2突出部PR2具备配置在第2承接部RE2的两端的第3部分PA3及第4部分PA4,所以能够抑制第1间隔件SP1向第3部分PA3一方移动的基板偏移、和向第4部分PA4一方移动的基板偏移。
由于盒间隙GP比高度HP2大、第2突出部PR2从第1基板100离开,所以第1基板100的第1取向膜AL1不会被第2突出部PR2损伤,能够抑制起因于第1取向膜AL1的损伤的液晶分子的取向紊乱。
进而,盒间隙GP比高度HP2和高度HR1的合计小。因此,第1承接部RE1不会越过第3部分PA3或第4部分PA4。因而,显示装置DSP即使被施加较强的外力,也能够抑制基板偏移。
长度D2是宽度W1以上。在长度D2与宽度W1相等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抑制基板偏移。此外,在长度D2比宽度W1大的情况下,能够由第1承接部RE1和第2承接部RE2形成均匀的盒间隙。
第1间隔件SP1及第2间隔件SP2配置在第1延伸部SH1与第2延伸部SH2的交叉位置。由此,能够将第1承接部RE1及第2承接部RE2形成得较大,即使使作用于一组第1间隔件SP1及第2间隔件SP2的负荷变大,也能够支承盒间隙GP。因而,显示装置DSP能够使第1间隔件SP1及第2间隔件SP2的数量减少。
第1间隔件SP1被第1取向膜AL1覆盖,第2间隔件SP2被第2取向膜AL2覆盖。此时,只要将第1取向膜AL1匀称地配置在第1基板100的表面就可以,所以第1取向膜AL1能够容易地形成。第2取向膜AL2也与第1取向膜AL1同样能够容易地形成。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变形例中,也能得到与上述同样的效果。
图7是表示接触孔与间隔件的位置关系的平面图。
在本变形例中,第1基板100具备扫描线G、第1信号线S1、第2信号线S2、第1开关元件SW1、第2开关元件SW2、第1漏极电极WD1、第2漏极电极WD2、第1像素电极PE1及第2像素电极PE2。
第1延伸部SH1形成为比第2延伸部SH2宽幅。扫描线G与第1延伸部SH1对置。第1信号线S1及第2信号线S2与相互邻接的第2延伸部SH2对置。第1开关元件SW1及第2开关元件SW2与第1延伸部SH1对置。第1开关元件SW1与扫描线G及第1信号线S1电连接。第2开关元件SW2与扫描线G及第2信号线S2电连接。第1漏极电极WD1及第2漏极电极WD2与第1延伸部SH1对置。第1漏极电极WD1与第1开关元件SW1电连接。第1像素电极PE1经由第1接触孔C1而与第1漏极电极WD1电连接。第2漏极电极WD2与第2开关元件SW2电连接。第2像素电极PE2经由第2接触孔C2而与第2漏极电极WD2电连接。第1像素电极PE1及第2像素电极PE2配置在被遮光层SH包围的区域。
第1间隔件SP1沿着第1延伸部SH1配置。第2间隔件SP2沿着第2延伸部SH2配置。第2间隔件SP2配置于配置有遮光层SH的第2基板200。通过将沿着比第1延伸部SH1细的第2延伸部SH2配置的第2间隔件SP2形成于配置有遮光层SH的一侧的基板,能够使贴合工序中的对于第1基板100和第2基板200的偏移的余量变大。
第1间隔件SP1配置于配置有第1漏极电极WD1及第2漏极电极WD2的第1基板100。第1间隔件SP1位于相邻的第1接触孔C1与第2接触孔C2之间。因此,即使显示装置DSP高精细化而接触孔间的间距变窄,通过第1基板100和第2基板200的贴合偏移及按压时的基板偏移,也能够抑制第1间隔件SP1或第2间隔件SP2向接触孔的下落。因而,能够由第1间隔件SP1及第2间隔件SP2维持希望的盒间隙。
图8A及图8B是表示间隔件形状的变形例的图。图8A是第1间隔件SP1及第2间隔件SP2的从第3方向Z的视点下的平面图。图8B是第1间隔件SP1的立体图。
在本变形例中,第1间隔件SP1在第1承接部RE1具有缩颈部。第2间隔件SP2也在第2承接部RE2具有缩颈部。即,如图8B所图示那样,在沿第2方向Y排列的第1承接部RE1及第1突出部PR1中,第1承接部RE1的第1方向X的宽度W11比第1突出部PR1的第1方向X的宽度W12窄。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沿着第1方向X排列的第2承接部RE2及第2突出部PR2中,第2承接部RE2的第2方向Y的宽度比第2突出部PR2的第2方向Y的宽度窄。另外,缩颈形状也可以仅第1间隔件SP1具有,也可以仅第2间隔件SP2具有。
图9是表示第1间隔件的变形例的图。
本变形例在第1间隔件SP1被配置在第4绝缘膜14之上这一点上与图5所图示的结构例不同。
共通电极CE配置在顶面RE1a上。第5绝缘膜15将第4绝缘膜14、第1间隔件SP1及共通电极CE覆盖。第2承接部RE2隔着共通电极CE及第5绝缘膜15而支承着第1承接部RE1。第1间隔件SP1能够由与第4绝缘膜14相同的材料形成。此外,第1间隔件SP1通过与第4绝缘膜14同时形成,能够使第1基板100的制造工序简略化。因而,显示装置DSP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图10是表示取向膜的配置的变形例的图。
本变形例中,在第1间隔件SP1之下配置有第1取向膜AL1,在第2间隔件SP2之上配置有第2取向膜AL2,这一点与图6所图示的结构例不同。
在本变形例中,由于在基板偏移时在顶面RE1a与顶面RE2a之间不发生第1取向膜AL1及第2取向膜AL2的损伤,所以能够抑制取向膜的碎片向液晶层LQ的混入。因而,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显示品质的下降的显示装置DSP。
图11是表示遮光层及间隔件的配置的第1变形例的图。
本变形在第1突出部PR1沿着第2延伸部SH2配置这一点上与图3所图示的结构例不同。第1承接部RE1配置在与比第2延伸部SH2宽幅的第1延伸部SH1对置的区域。第1突出部PR1的第1方向X的宽度比第1承接部RE1的第1方向X的宽度窄。此时,本变形能够将第1承接部RE1形成得较大。即,显示装置DSP能够使作用于一组第1间隔件SP1及第2间隔件SP2的负荷变大,能够使第1间隔件SP1及第2间隔件SP2的数量减少。
图12是表示遮光层及间隔件的配置的第2变形例的图。
在本变形例中,与第1间隔件SP1或第2间隔件SP2对置的第2延伸部SH2的第1方向X的宽度WW2比不与第1间隔件SP1或第2间隔件SP2对置的第2延伸部SH2的第1方向X的宽度WW1宽。由此,能够将与第2延伸部SH2对置配置的第1间隔件SP1形成得较大,能够将第1承接部RE1形成得较大。
图13是表示具备副间隔件的显示面板的遮光层及间隔件的配置的图。
本变形例中,显示面板PNL除了由第1间隔件SP1及第2间隔件SP2形成的主间隔件MS以外,还具备由第3间隔件SP3及第4间隔件SP4形成的副间隔件SS,这一点与图12所图示的结构例不同。另外,主间隔件MS没有被特别限定,按照本实施方式的怎样的结构例形成都可以。主间隔件MS是在对显示面板PNL没有施加外力的状态下支承盒间隙GP的间隔件。副间隔件SS在对显示面板PNL没有施加外力的状态下,第3间隔件SP3和第4间隔件SP4在第3方向Z上离开。但是,副间隔件SS在对显示面板PNL施加有外力的状态下,第3间隔件SP3与第4间隔件SP4抵接,支承盒间隙GP。
第3间隔件SP3和第4间隔件SP4在第1延伸部SH1与第2延伸部SH2的交叉位置处交叉。例如,第3间隔件SP3沿着第2延伸部SH2配置,与第2延伸部SH2在第3方向Z上对置。此外,第4间隔件SP4沿着第1延伸部SH1配置,与第1延伸部SH1在第3方向Z上对置。在图示的例子中,第3间隔件SP3及第4间隔件SP4与第1延伸部SH1及第2延伸部SH2双方在第3方向Z上对置。第3间隔件SP3的沿着第1方向X的宽度比第1间隔件SP1的沿着第1方向X的宽度小,所以与副间隔件SS对置的第2延伸部SH2的第1方向X的宽度比与主间隔件MS对置的第2延伸部SH2的第1方向X的宽度窄。
图14是沿着图13所图示的XIV-XIV’切断线的显示面板的切断图。
在图示的例子中,第3间隔件SP3与第1间隔件SP1同样,配置于第1基板100,向第2基板200侧突出。此外,第4间隔件SP4与第2间隔件SP2同样,配置于第2基板200,向第1基板100侧突出。
在对显示面板PNL没有施加外力的状态下,第3间隔件SP3和第4间隔件SP4在第3方向Z上离开。在对显示面板PNL施加有外力的状态下,第3间隔件SP3和第4间隔件SP4在第3方向Z上接近或抵接。在图示的例子中,第3间隔件SP3具有沿着第3方向Z的高度HR3和沿着第2方向Y的长度D3。第4间隔件SP4具有沿着第3方向Z的高度HR4和沿着第2方向Y的宽度W4。长度D3比宽度W4长。在这样的具备副间隔件SS的结构中,当对显示面板PNL施加有外力时,能够缓和向主间隔件MS的冲击的集中。
另外,第3间隔件SP3可以与第1间隔件SP1同样地具备突出部。第4间隔件SP4也可以与第2间隔件SP2同样地具备突出部。
图15是表示图4所图示的第1基板及第1间隔件的变形例的图。
本变形例中,第1基板100在第1承接部RE1之下具有凹部100a,这一点与图4所图示的结构例不同。
在凹部100a中,第1基板100的与第2基板200对置的一侧的面凹陷。即,第1承接部RE1的底面比第1突出部PR1的底面更远离第2基板200。因此,即使第1承接部RE1的高度HR1与第1突出部PR1的高度HP1相等,第1突出部PR1也比第1承接部RE1更向第2基板200侧突出。即,本变形例中,在第1间隔件SP1的形成时能够不使用多灰阶掩模而形成具有第1承接部RE1的第1间隔件SP1。
凹部100a例如通过使与第1承接部RE1对置的位置的第4绝缘膜14变薄来形成。但是,凹部100a没有特别限定形成方法,例如,也可以通过使与第1承接部RE1对置的位置的第5绝缘膜15变薄来形成,也可以通过在与第1承接部RE1对置的位置处具有第5绝缘膜15、共通电极CE在第3方向Z上贯通的开口部而形成。换言之,也可以是,第1承接部RE1形成在第4绝缘膜14之上,第1突出部PR1形成在第5绝缘膜15或共通电极CE之上。
图16是表示图5所图示的第2基板及第2间隔件的变形例的图。
本变形例中,第2基板200在第2承接部RE2之上具有凹部200a,这一点与图5所图示的结构例不同。
在凹部200a中,第2基板200的与第1基板100对置的一侧的面凹陷。因此,本变形例中,即使第2承接部RE2的高度HR2与第2突出部PR2的高度HP2相等,第2突出部PR2也比第2承接部RE2更向第1基板100侧突出。即,第2间隔件SP2在形成时能够不使用多灰阶掩模而形成具有第2承接部RE2的第2间隔件SP2。凹部200a例如通过使与第2承接部RE2对置的位置的外覆层OC变薄来形成。凹部200a也可以通过在与第2承接部RE2对置的位置处使滤色器CF或遮光层SH变薄、或在与第2承接部RE2对置的位置处开口以使外覆层OC、滤色器CF或遮光层SH在第3方向Z上贯通来形成。
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基板偏移的显示装置。
以上说明了一些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例示而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事实上,这里给出的新的实施方式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实施,进而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对实施方式的形式进行各种各样的省略、替代及变更。权利要求书包含本发明的范围和主旨内的这些形式或变更。

Claims (19)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第1基板,具有有机绝缘膜;
第2基板,具有外覆层,与上述第1基板对置配置;
第1间隔件,配置于上述第1基板,向上述第2基板侧突出;以及
第2间隔件,配置于上述第2基板,向上述第1基板侧突出,与上述第1间隔件交叉;
上述第1间隔件具备第1承接部和比上述第1承接部更向上述第2基板侧突出的第1突出部;
上述第2间隔件具备与上述第1承接部抵接的第2承接部,
上述第1承接部位于形成于上述有机绝缘膜的第1凹部,
上述第1突出部位于上述第1凹部的外侧,
上述第1承接部的底面以及上述第1突出部的底面是与上述有机绝缘膜对置的面,
上述第1承接部的顶面以及上述第1突出部的顶面是与上述第2基板对置的面,
与上述第1突出部的底面相比,上述第1承接部的底面更远离上述第2基板,
上述第1承接部的从上述底面到上述顶面的第1高度与上述第1突出部的从上述底面到上述顶面的第2高度相等。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突出部具备分别配置在上述第1承接部的两端的第1部分和第2部分。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基板与上述第2基板之间的盒间隙大于上述第1突出部的高度;
上述第1突出部从上述第2基板离开。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基板与上述第2基板之间的盒间隙小于上述第1突出部的高度和上述第2承接部的高度的合计。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部分与上述第2部分之间的上述第1承接部的长度为上述第2承接部的宽度以上。
6.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第1基板,具有有机绝缘膜;
第2基板,具有外覆层,与上述第1基板对置配置;
第1间隔件,配置于上述第1基板,向上述第2基板侧突出;以及
第2间隔件,配置于上述第2基板,向上述第1基板侧突出,与上述第1间隔件交叉;
上述第2间隔件具备第2承接部和比上述第2承接部更向上述第1基板侧突出的第2突出部;
上述第1间隔件具备与上述第2承接部抵接的第1承接部,
上述第2承接部位于形成于上述外覆层的第2凹部,
上述第2突出部位于上述第2凹部的外侧,
上述第2承接部的底面以及上述第2突出部的底面是与上述外覆层对置的面,
上述第2承接部的顶面以及上述第2突出部的顶面是与上述第1基板对置的面,
与上述第2突出部的底面相比,上述第2承接部的底面更远离上述第1基板,
上述第2承接部的从上述底面到上述顶面的第3高度与上述第2突出部的从上述底面到上述顶面的第4高度相等。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突出部具备分别配置在上述第2承接部的两端的第3部分和第4部分。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基板与上述第2基板之间的盒间隙大于上述第2突出部的高度;
上述第2突出部从上述第1基板离开。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基板与上述第2基板之间的盒间隙小于上述第2突出部的高度和上述第1承接部的高度的合计。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承接部的上述第3部分与上述第4部分之间的长度为上述第1承接部的宽度以上。
11.如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基板与上述第2基板之间的盒间隙为上述第2承接部的高度和上述第1承接部的高度的合计以下。
12.如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具有第1延伸部和与上述第1延伸部交叉的第2延伸部的遮光层;
上述第1间隔件及上述第2间隔件配置于上述第1延伸部与上述第2延伸部的交叉位置。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
扫描线,与上述第1延伸部对置;以及
信号线,与上述第2延伸部对置;
上述第1间隔件沿着上述第1延伸部配置;
上述第2间隔件沿着上述第2延伸部配置。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间隔件配置于配置有上述遮光层的基板。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
第1漏极电极及第2漏极电极,与上述第1延伸部对置;
第1像素电极,经由第1接触孔而与上述第1漏极电极电连接;以及
第2像素电极,经由第2接触孔而与上述第2漏极电极电连接;
上述第1间隔件位于上述第1接触孔与上述第2接触孔之间。
16.如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将上述第1间隔件覆盖的取向膜。
17.如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承接部及上述第1突出部在第1方向上排列;
上述第1突出部的与上述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上的宽度比上述第1承接部的上述第2方向上的宽度窄。
18.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遮光层还具备第3延伸部,该第3延伸部在第1方向上延伸且与上述第1延伸部在与上述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上排列;
上述第1延伸部的上述第2方向的宽度比上述第3延伸部的上述第2方向的宽度宽。
19.如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
第3间隔件,配置于上述第1基板,向上述第2基板侧突出;以及
第4间隔件,配置于上述第2基板,向上述第1基板侧突出,与上述第3间隔件交叉并从上述第3间隔件离开。
CN201610739351.3A 2015-08-26 2016-08-26 显示装置 Active CN1064837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66681 2015-08-26
JP2015166681A JP2017044842A (ja) 2015-08-26 2015-08-26 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83718A CN106483718A (zh) 2017-03-08
CN106483718B true CN106483718B (zh) 2019-09-10

Family

ID=580979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739351.3A Active CN106483718B (zh) 2015-08-26 2016-08-26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70059915A1 (zh)
JP (1) JP2017044842A (zh)
CN (1) CN10648371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8165779A (ja) * 2017-03-28 2018-10-25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JP2018165778A (ja) * 2017-03-28 2018-10-25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JP2019028139A (ja) * 2017-07-26 2019-02-21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CN108519702A (zh) * 2018-03-01 2018-09-11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
US20190271869A1 (en) * 2018-03-01 2019-09-05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JP2019159232A (ja) * 2018-03-16 2019-09-19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CN109143691A (zh) * 2018-09-20 2019-01-04 重庆惠科金渝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456577A (zh) * 2019-07-31 2019-11-15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US11415844B2 (en) * 2019-08-14 2022-08-16 Himax Technologies Limite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N110808256B (zh) * 2019-11-13 2023-01-17 福州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JP7372832B2 (ja) * 2019-12-26 2023-11-0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3156715A (zh) * 2020-01-23 2021-07-2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显示面板
JP2022092232A (ja) * 2020-12-10 2022-06-22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液晶デバイス
CN114527604B (zh) * 2022-02-22 2024-02-13 广州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14779535A (zh) * 2022-04-27 2022-07-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7031832A (zh) * 2023-08-28 2023-11-1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以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45084A (ja) * 2002-10-25 2004-05-20 Fujitsu Ltd 液晶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02033558U (zh) * 2011-05-03 2011-11-0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
CN103309091A (zh) * 2012-03-06 2013-09-18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西 液晶显示装置、其制造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CN104793407A (zh) * 2015-04-29 2015-07-22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35243A (zh) * 2014-06-13 2014-09-1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隔垫物、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45084A (ja) * 2002-10-25 2004-05-20 Fujitsu Ltd 液晶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02033558U (zh) * 2011-05-03 2011-11-0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
CN103309091A (zh) * 2012-03-06 2013-09-18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西 液晶显示装置、其制造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CN104793407A (zh) * 2015-04-29 2015-07-22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83718A (zh) 2017-03-08
JP2017044842A (ja) 2017-03-02
US20170059915A1 (en) 2017-03-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83718B (zh) 显示装置
CN104885007B (zh) 显示元件和显示装置
CN104515040B (zh) 光源模块及其制造方法和包括该光源模块的背光单元
CN109541865A (zh)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7911559B2 (en) Illuminating device and display using the same
US10281766B2 (en) Ligh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US10054731B2 (en) Light source module and backlight unit having the same
TWI533062B (zh) 光源模組、其製造方法以及包含上述的背光單元
US10851979B2 (en) Backlight lamp bar,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WO2014042063A1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KR20150066186A (ko) 발광 디바이스 및 이를 구비한 백라이트 유닛
KR20150037680A (ko) 광원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한 백라이트 유닛
US12001095B2 (en) Backlight modul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2018205358A (ja) 表示装置
KR20140022154A (ko) 액정표시장치
JP5637629B2 (ja) 表示装置
US20150042902A1 (en) Lighting device and display system including lighting device
CN116339001A (zh) 显示装置
KR20150051120A (ko) 광원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한 백라이트 유닛
KR20150086759A (ko) 광원 모듈과 이를 구비한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조명 장치
JP2023009956A (ja) 照明装置
WO2012017765A1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KR101818589B1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11573453B2 (en) Light source device
US11768402B2 (en) Display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