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379428B - 一种同时降低升力、降低阻力并增程的电动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同时降低升力、降低阻力并增程的电动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379428B
CN106379428B CN201610937196.6A CN201610937196A CN106379428B CN 106379428 B CN106379428 B CN 106379428B CN 201610937196 A CN201610937196 A CN 201610937196A CN 106379428 B CN106379428 B CN 10637942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unner
air inlet
setting
gas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93719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379428A (zh
Inventor
徐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610937196.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379428B/zh
Publication of CN1063794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3794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3794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3794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7/00Stabilising vehicle bodies without controlling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2D37/02Stabilising vehicle bodies without controlling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by aerodynamic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降低升力、降低阻力并增程的电动汽车,包括设置在电动汽车顶部尾部和底部的空气动力结构。设置在汽车顶部尾部的空气流道减弱了气体边界层的分离,减小了车后尾流区,把气体最终引入车后尾流区,降低了形状阻力,达到了电动汽车通过空气流道抑制气体分离以增加行驶里程的效果;电动汽车车底设置空气流道,降低了车底空气密度,设置的流道通往左右后翼子板、后保险杠、车尾行李箱盖增长了空气流程,增加了空气流速,降低了汽车升力,空气最终引入车后尾流区,减小了尾流区,降低了形状阻力,同时达到了电动汽车通过空气流道来降低汽车升力、增加行驶里程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同时降低升力、降低阻力并增程的电动汽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汽车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通过空气流道抑制气体分离并减小升力的增加行驶里程的电动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动汽车成为了交通工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电动汽车车顶车尾的气体边界层分离会形成低压尾流区,尾流区又会导致形状阻力,行驶时消耗了很大的能量,电动汽车车底的空气又会导致升力,升力导致汽车的行驶稳定性变差。
国内外的电动汽车为抑制气体边界层分离和升力问题,对电动汽车汽车外形采取了流线型技术,对电动汽车底部采取了加快空气流速的措施,此种空气动力结构设计没认识到电动汽车空气动力结构的本质特点,导致抑制气体边界层分离和降低升力效果有限,对电动汽车的增程和行驶稳定性状况改善不大。
因此,改进电动汽车结构,使其能够很好的抑制气体边界层分离和降低升力并增程的问题,已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抑制车顶车尾的气体分离并减小车底升力,以提高行驶稳定性,增加行驶里程的电动汽车。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同时降低升力、降低阻力并增程的电动汽车,包括设置在电动汽车车顶车尾和车底的空气动力结构;
空气动力结构包括设置在电动汽车车顶车尾的上部空气流道和设置在电动汽车车底的底部空气流道;上部空气流道包括设置在车顶车尾的进气口和/或进气槽、车顶车尾设置的流道、车尾排气流道,三者连通使电动汽车降低阻力并增程;电动汽车底部空气流道包括设置在电动汽车底部的进气口和/或进气槽、电动汽车底部设置的流道、车尾排气流道,三者连通使电动汽车降低升力、降低阻力并增程。
上部空气流道包括以下所列各部分全都设内部中空流道和/或表面加隔板和/或表面加中空导气板形成的流道:车顶盖、左右上边梁、天窗玻璃、后挡风玻璃、左右C柱或左右D柱、后尾灯座,左右后翼子板、车尾行李箱盖、后保险杠;其中天窗玻璃、后挡风玻璃由于其特殊性,其流道为内部中空和/或表面加起隔板作用的玻璃和/或表面加中空玻璃形成;以下所列都设置流道的车顶盖、天窗玻璃、左右上边梁、后挡风玻璃、左右C柱和/或左右D柱、左右后翼子板、车尾行李箱盖中的至少一个设置进气口和/或进气槽,设置的进气口和/或进气槽至少为一个;左右后翼子板设置流道且面向车尾气体尾流区的左右后翼子板板面上开设有气体排出孔Ⅰ、车尾行李箱盖设置流道且面向车尾气体尾流区的车尾行李箱盖板面上开设有气体排出孔Ⅱ,后保险杠设置流道且面向车尾气体尾流区的后保险杠板面上开设有排出孔Ⅲ;
设置流道的车顶盖流道与设置流道的天窗玻璃流道、设置流道的后挡风玻璃流道、设置流道的车尾行李箱盖流道和/或设置流道的后保险杠流道连通;
设置流道的左右上边梁流道与设置流道的左右C柱流道和/或设置流道的左右D柱流道、设置流道的左右后翼子板流道依次连通;从进气口和/或进气槽流入的空气经过以上连通的流道流向气体排出孔Ⅰ、气体排出孔Ⅱ和气体排出孔Ⅲ中的至少其中一个,气体补充车尾尾流区;
上部空气流道还包括在左右C柱和/或左右D柱上设置进气口和/或进气槽,然后沿左右C柱和/或左右D柱和左右后翼子板所设置的两个导气管Ⅰ;两个导气管Ⅰ通过气体排出孔Ⅰ排出气体,或者两个导气管Ⅰ与车尾行李箱盖流道和/或后保险杠流道连通,气体通过气体排出孔Ⅱ和/或气体排出孔Ⅲ流向车尾尾流区。
上部空气流道还包括在天窗玻璃、车顶盖、后挡风玻璃、车尾行李箱盖中的至少一个上开设有空气进气口和/或进气槽,设置的进气口和/或进气槽至少为一个;把电池组散热器和/或空调散热器放置在开设的空气进气口和/或进气槽处,用散热器风扇吸入空气,进气口和/或进气槽、散热器和风扇处设置流道与设置流道的车顶盖、设置流道的天窗玻璃、设置流道的后挡风玻璃、设置流道的车尾行李箱盖流道、设置流道的左右后翼子板、设置流道的后保险杠流道连通,或以上各流道中任意两者或三者或四者或五者或六者或七者连通,散热后的空气经设置的流道流向气体排出孔Ⅰ、气体排出孔Ⅱ和气体排出孔Ⅲ中的至少其中一个,气体补充车尾尾流区;或进气口、散热器和风扇部位设置流道单独通往排气孔,散热后的空气经设置的流道流向气体排出孔Ⅰ、气体排出孔Ⅱ和气体排出孔Ⅲ中的至少其中一个,气体补充车尾尾流区。
降低阻力、降低升力并增程的电动汽车底部空气流道包括电动汽车电池组流道,电池组框架流道、门槛形成的流道、B柱流道、C柱流道、电池组上方和/或下方所设的中空导气板Ⅰ形成的流道及设置的车底进气口和/或进气槽、中空导气板Ⅲ和/或导气管Ⅲ形成的流道及设置的车底进气口和/或进气槽、驾驶舱中地板流道、中空的吸能器流道、开孔的后横梁、左右后翼子板设置的流道且面向车尾气体尾流区的左右后翼子板板面上开设有气体排出孔Ⅰ、车尾行李箱盖设置的流道且面向车尾气体尾流区的车尾行李箱盖板面上开设有气体排出孔Ⅱ,后保险杠流道且面向车尾气体尾流区的后保险杠板面上开设有气体排出孔Ⅲ。
其中电池组流道包括电池组各表面和隔板形成的流道及设置的车底进气口和/或进气槽、电池组内部所设流道及设置的车底进气口和/或进气槽。
其中电池组框架流道包括中空电池组框架形成的流道及设置的车底进气口和/或进气槽、电池组框架各表面和隔板形成的流道及设置的车底进气口和/或进气槽。
门槛流道包括中空门槛形成的流道及设置的车底进气口和/或进气槽、门槛各表面和隔板形成的流道及设置的车底进气口和/或进气槽。
B柱流道、C柱流道包括中空B柱流道、中空C柱流道形成的流道及B柱、C柱各表面和隔板形成的流道。
驾驶舱中地板流道包括驾驶舱中地板和隔板形成的流道或驾驶舱中地板内部所设置的流道。
车尾行李箱地板流道包括车尾行李箱地板内部流道或车尾行李箱地板和隔板形成的流道。
电池组流道和/或电池组框架流道和/或门槛流道和/或电池组上方和/或下方所设的中空导气板Ⅰ及设置的车底进气口和/或进气槽形成的流道通过中空导气板Ⅱ和/或导气管Ⅱ与设置流道的车尾行李箱盖和/或设置流道的后保险杠连通,从进气口和/或进气槽进入的空气经流道流向气体排出孔Ⅱ和/或气体排出孔Ⅲ,气体补充车尾尾流区。
或者电池组流道和/或电池组框架流道和/或电池组上方和/或下方所设的中空导气板Ⅰ形成的流道及设置的车底进气口和/或进气槽和/或门槛流道通过中空导气板IV和/或导气管IV与设置的车尾行李箱地板流道相连,车尾行李箱地板流道与设置流道的车尾行李箱盖和/或设置流道的后保险杠连通,从进气口和/或进气槽进入的空气经流道流向气体排出孔Ⅱ和/或气体排出孔Ⅲ,气体补充车尾尾流区。
或者电池组流道和/或电池组框架流道和/或电池组上方和/或下方所设的中空导气板Ⅰ及设置的车底进气口和/或进气槽形成的流道和/或门槛流道通过中空导气板Ⅴ和/或导气管Ⅴ与驾驶舱中地板流道与设置的车尾行李箱地板流道相连,车尾行李箱地板流道与设置流道的车尾行李箱盖和/或设置流道的后保险杠连通,从进气口和/或进气槽进入的空气经流道流向气体排出孔Ⅱ和/或气体排出孔Ⅲ,气体补充车尾尾流区。
电动汽车底部空气流道还包括:其中中空门槛形成的流道及设置的车底进气口和/或进气槽与B柱流道和/或C柱流道、左右后翼子板中空流道连通,从进气口和/或进气槽进入的空气经流道流向气体排出孔Ⅰ。
其中中空导气板Ⅲ和/或导气管Ⅲ前端直接穿过电池组和/或底盘和/或底盘间隙并在车底设置进气口和/或进气槽,其后端与设置流道的车尾行李箱盖和/或设置流道的后保险杠连通,从进气口和/或进气槽进入的空气经流道流向气体排出孔Ⅱ和/或气体排出孔Ⅲ,气体补充车尾尾流区;
其中驾驶舱中地板和隔板形成的流道向车底延伸并在车底设置进气口和/或进气槽,其后端与设置的车尾行李箱地板流道相连,车尾行李箱地板流道与设置流道的车尾行李箱盖和/或设置流道的后保险杠连通,从进气口和/或进气槽进入的空气经流道流向气体排出孔Ⅱ和/或气体排出孔Ⅲ,气体补充车尾尾流区;
降低电动汽车升力并增程的底部空气流道还包括纵梁,所述纵梁贯穿车身前后,纵梁设贯通流道,电动汽车底部纵梁至少设置一个进气口和/或进气槽、纵梁流道后端与设置流道的吸能器流道、设置流道的后横梁流道贯通相连通往设流道的后保险杠;或通过电池组的框架连接的前纵梁和后纵梁,所述前纵梁的前后端设贯通流道,后纵梁的前后端设贯通流道,电池组的框架前后端设贯通流道与前后纵梁流道贯通,车身底部的纵梁和电池组的框架至少设置一个进气口和/或进气槽,后纵梁后端流道与设置流道的吸能器流道、设置流道的后横梁流道贯通相连通往设流道的后保险杠;或与电池组的设流道的框架为一体的设有流道的前纵梁和后纵梁,电池组的框架设贯通流道并与所述前后纵梁内部流道贯通,电动汽车底部纵梁和电池组的框架至少设置一个进气口和/或进气槽,后纵梁后端流道与设置流道的吸能器流道、设置流道的后横梁流道贯通相连通往设流道的后保险杠,空气经流道流向气体排出孔Ⅲ,气体补充车尾尾流区。
降低阻力、降低升力并增程的电动汽车底部空气流道还包括设流道的前纵梁、后纵梁和地板主侧梁,前纵梁后端流道与地板主侧梁流道相连,地板主侧梁流道后端通过设置导气流道与后纵梁流道前端连通,车底前纵梁、车底地板主侧梁、车底后纵梁三者至少设置一个进气口和/或进气槽,后纵梁流道后端与设置流道的吸能器流道、设置流道的后横梁流道贯通相连通往设流道的后保险杠,空气经流道流向气体排出孔Ⅲ,气体补充车尾尾流区。
降低阻力、降低升力并增程的电动汽车底部空气流道还包括贯穿车身前中后的设有流道的通气加强梁和/或车身底部设有流道的通气加强梁,进气加强梁在电动汽车底部至少设置一个进气口和/或进气槽,通气加强梁内部流道与后保险杠内部流道或车尾行李箱盖流道连通,空气经流道流向气体排出孔Ⅲ或气体排出孔Ⅱ,气体补充车尾尾流区或通气加强梁内部流道后端开口于车尾尾流区;或依次连接在电池组框架前后两端的与电池组框架为一体的内部设有流道的前通气加强梁和后通气加强梁,电池组框架设有流道并与前后通气加强梁流道相连,车底的进气加强梁流道、电池组框架流道至少设置一个进气口和/或进气槽,后通气加强梁内部流道后端与后保险杠内部流道或车尾行李箱盖流道连通,空气经流道流向气体排出孔Ⅲ或气体排出孔Ⅱ,气体补充车尾尾流区或后通气加强梁内部流道后端开口于车尾尾流区;或连接在电池组框架后端的与电池组框架为一体的内部设有流道的通气加强梁,电池组框架设有流道并与通气加强梁流道相连,车底的进气加强梁流道、电池组框架流道至少设置一个进气口和/或进气槽,通气加强梁内部流道后端与后保险杠内部流道或车尾行李箱盖流道连通,空气经流道流向气体排出孔Ⅲ或气体排出孔Ⅱ,气体补充车尾尾流区或通气加强梁内部流道后端开口于车尾尾流区。
以上所述各空气流道或各流道的局部流道之间有不同的取舍、添加、连通方式,根据需要选择模块式组合。以上所述形成的任一流道或局部流道做成一体的安装在电动汽车。
积极有益效果:本发明在电动汽车车顶车尾上表面的气体边界层发生分离以前就利用进气口和/或进气槽、低压的车尾尾流区、散热器风扇的抽吸将气体边界层已经减速的气体引入相对狭窄的流道内,减弱了气体边界层的分离,减小了车后尾流区,把气体最终引入车后尾流区,进一步减小了车后尾流区,降低了形状阻力,达到了电动汽车通过进气流道抑制气体分离以增加行驶里程的效果;电动汽车车底设置进气流道,降低了车底空气密度,设置的流道通往左右后翼子板、后保险杠和/或车尾行李箱盖也等于增长了空气流程,增加了空气流速,达到了降低汽车升力效果,空气最终引入车后尾流区,进一步减小了车后尾流区,降低了形状阻力,同时达到了电动汽车通过进气流道来降低汽车升力、增加行驶里程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序号:1、车顶盖进气口,2、车顶盖流道上表面,3、车顶车尾中空流道,4、后挡风玻璃流道上表面,5、车尾行李箱盖流道上表面,6、气体排出孔Ⅱ,7、车尾尾流区,8、气体排出孔Ⅲ,9、车底流道,10、车底进气口,11中空导气板Ⅲ。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示意性的部分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做出的等同变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抑制车顶车尾的气体边界层分离并增程的实施例:
实施例一:
参见图1,图中(箭头方向表示气体的流动方向)车顶盖设置的进气口1、设置流道的车顶盖流道、设置流道的后挡风玻璃流道、设置流道的车尾行李箱盖流道依次连通。空气经过以上连通的流道流向气体排出孔Ⅱ6,气体补充车尾尾流区7。
箭头方向表示气体的流动方向,空气动力路线具体如下:
空气→车顶盖进气口1→车顶盖流道→后挡风玻璃流道→车尾行李箱盖流道。
空气经过以上连通的流道流向气体排出孔Ⅱ6,气体补充车尾尾流区。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图未画出。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结构相似,结构相同部分在此不再重述,其区别在于:增加了后挡风玻璃流道进气口,从车顶盖流道进气口1、后挡风玻璃流道进气口进入的空气一起流向车尾行李箱盖流道和/或后保险杠流道,空气经过以上连通的流道流向气体排出孔Ⅱ6和/或气体排出孔Ⅲ8,气体补充车尾尾流区7。
箭头方向表示气体的流动方向,空气动力路线具体如下:
空气→车顶盖进气口1→车顶盖流道→空气→后挡风玻璃流道进气口→后挡风玻璃流道→车尾行李箱盖流道→和/或后保险杠流道。
空气经过以上连通的流道流向气体排出孔Ⅱ6和/或气体排出孔Ⅲ8,气体补充车尾尾流区7。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图未画出。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结构相似,结构相同部分在此不再重述,其区别在于:在车顶盖开孔,把电池组散热器和/或空调散热器放置在车顶盖上开孔处,用散热器风扇吸入空气,散热器和风扇处设置流道与设置流道的车顶盖、设置流道的后挡风玻璃、设置流道的车尾行李箱盖流道和/或设置流道的后保险杠流道连通。进入的空气经设置的流道流向气体排出孔Ⅱ6和/或气体排出孔Ⅲ8,气体补充车尾尾流区7。
箭头方向表示气体的流动方向,空气动力路线具体如下:
空气→车顶盖进气口→车顶盖电池组散热器和/或空调散热器流道→后挡风玻璃流道→车尾行李箱盖流道→和/或后保险杠流道。
进入的空气经设置的流道流向气体排出孔Ⅱ6和/或气体排出孔Ⅲ8,气体补充车尾尾流区7。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图未画出。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三结构相似,结构相同部分在此不再重述,其区别在于:在车尾行李箱盖上开孔,把电池组散热器和/或空调散热器放置在车尾行李箱盖上开孔处,用散热器风扇吸入空气,散热器和风扇处设置流道与设置流道的车尾行李箱盖流道和/或设置流道的左右后翼子板和/或设置流道的后保险杠流道连通。
进入的空气经设置的流道流向气体排出孔Ⅱ6和/或气体排出孔Ⅲ8,气体补充车尾尾流区7。
箭头方向表示气体的流动方向,空气动力路线具体如下:
空气→车尾行李箱盖进气口→车尾行李箱盖电池组散热器和/或空调散热器流道→车尾行李箱盖流道和/或后保险杠流道。
进入的空气经设置的流道流向气体排出孔Ⅱ6和/或气体排出孔Ⅲ8,气体补充车尾尾流区7。
降低电动汽车升力并增程的空气动力结构的实施例:
实施例五:
参见图1,图中(箭头方向表示气体的流动方向)中空导气板Ⅲ11前端直接穿过电池组和/或底盘并在车底设置进气口10,其后端与设置流道的车尾行李箱盖和/或设置流道的后保险杠连通,从进气口进入的空气经流道流向气体排出孔Ⅱ6和/或气体排出孔Ⅲ8,气体补充车尾尾流区7。
箭头方向表示气体的流动方向,空气动力路线具体如下:
空气→进气口10→中空导气板Ⅲ11→车尾行李箱盖和/或设置流道的后保险杠。
从进气口进入的空气经流道流向气体排出孔Ⅱ6和/或气体排出孔Ⅲ8,气体补充车尾尾流区7。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图未画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五结构相似,结构相同部分在此不再重述,其区别在于:电池组框架流道及设置的车底进气口形成的流道通过中空导气板Ⅱ和/或导气管Ⅱ与设置流道的车尾行李箱盖和/或设置流道的后保险杠连通,从进气口进入的空气经流道流向气体排出孔Ⅱ6和/或气体排出孔Ⅲ8,气体补充车尾尾流区7。
箭头方向表示气体的流动方向,空气动力路线具体如下:
空气→车底进气口→电池组框架流道→中空导气板Ⅱ和/或导气管Ⅱ→车尾行李箱盖流道和/或设置流道的后保险杠流道。
进入的空气经流道流向气体排出孔Ⅱ6和/或气体排出孔Ⅲ8,气体补充车尾尾流区7。
实施例七:
本实施例图未画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六结构相似,结构相同部分在此不再重述,其区别在于:纵梁贯穿车身前后,纵梁设贯通流道,电动汽车底部纵梁设置进气口、纵梁流道后端与设置流道的吸能器流道、设置流道的后横梁流道贯通相连通往设流道的后保险杠;进气口进入的空气经流道流向气体排出孔Ⅲ8,气体补充车尾尾流区7。
箭头方向表示气体的流动方向,空气动力路线具体如下:
空气→进气口→纵梁流道→吸能器流道→后横梁流道→后保险杠流道。
进气口进入的空气经流道流向气体排出孔Ⅲ8,气体补充车尾尾流区7。
实施例八:
本实施例图未画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七结构相似,结构相同部分在此不再重述,其区别在于:通过电池组的框架连接的前纵梁和后纵梁,所述前纵梁的前后端设贯通流道,后纵梁的前后端设贯通流道,电池组的框架前后端设贯通流道与前后纵梁流道贯通,车身底部的纵梁和电池组的框架至少设置一个进气口,后纵梁后端流道与设置流道的吸能器流道、设置流道的后横梁流道贯通相连通往设流道的后保险杠。
箭头方向表示气体的流动方向,空气动力路线具体如下:
空气→进气口→车身底部的纵梁流道和/或电池组的框架流道→后纵梁流道→吸能器流道→后横梁流道→后保险杠流道。
进气口进入的空气经流道流向气体排出孔Ⅲ8,气体补充车尾尾流区7。
实施例九:
本实施例图未画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八结构相似,结构相同部分在此不再重述,其区别在于:车身前中后的设有流道的通气加强梁,进气加强梁在电动汽车底部设置有进气口,通气加强梁内部流道与后保险杠内部流道连通;
箭头方向表示气体的流动方向,空气动力路线具体如下:
空气→进气口→车身底部的通气加强梁内部流道→吸能器流道→后横梁流道→后保险杠流道。
或空气→进气口→车身底部的通气加强梁内部流道→后保险杠流道。
进气口进入的空气经流道流向气体排出孔Ⅲ8,气体补充车尾尾流区7。
实施例十:
本实施例图未画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九结构相似,结构相同部分在此不再重述,其区别在于:依次连接在电池组框架前后两端的与电池组框架为一体的内部设有流道的前通气加强梁和后通气加强梁,电池组框架设有流道并与前后通气加强梁流道相连,车底的进气加强梁流道、电池组框架流道至少设置一个进气口,后通气加强梁内部流道后端与后保险杠内部流道或车尾行李箱盖流道连通。
箭头方向表示气体的流动方向,空气动力路线具体如下:
空气→进气口→车身底部的通气加强梁内部流道和/或电池组框架内部流道→后通气加强梁内部流道→后保险杠内部流道或车尾行李箱盖流道连通。
进气口进入的空气经流道流向气体排出孔Ⅱ6或气体排出孔Ⅲ8,气体补充车尾尾流区7。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进行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是与其它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相互参照即可。
左右后翼子板流道与后尾灯座内部流道、设置流道的车尾行李箱盖流道、设置流道的后保险杠流道可以四者对应连通,也可以其中任意两者或三者通过设置流道连通。
多个进气口可以共同使用同一个流道或同一个流道的局部流道,进气口根据需要设置导流内腔和/或导流部件,可以把电动汽车底部的电池组防护部件设置为防护兼进气和/或空气流道功能,可以在进气口设置空气过滤装置,进气口可根据需要智能闭合。
各空气流道或各局部流道之间有不同的连通、取舍、添加方式,根据需要选择模块式组合。
本发明在实现由车顶、车尾、车底进气抑制气体边界层分离和降低升力并增程的空气动力结构这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对电动汽车的零部件只是按需要形成中空或有内部流道或开进气孔,目的是形成空气流道,在技术和生产上不存在丝毫困难,而且因为流道的连通、取舍、添加、组合方式极为繁多和显而易见且并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保护范围,在此,不通过过多具体实施例做具体介绍。本发明保护范围包括采用、修改和借鉴本发明的电动汽车。
对所公开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处修改和借鉴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前提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限制于本文所显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公开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范围。

Claims (8)

1.一种降低阻力、降低升力并增程的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电动汽车车顶车尾和车底的空气动力结构;
所述的空气动力结构包括设置在电动汽车车顶车尾的上部空气流道和设置在电动汽车车底的底部空气流道;所述的上部空气流道包括设置在车顶车尾的进气口和/或进气槽、车顶车尾设置的流道、车尾排气流道,三者连通使电动汽车降低阻力并增程;电动汽车底部空气流道包括设置在电动汽车底部的进气口和/或进气槽、电动汽车底部设置的流道、车尾排气流道,三者连通使电动汽车降低升力、降低阻力并增程;
所述的上部空气流道包括以下所列各部分全都设内部中空流道和/或表面加隔板和/或表面加中空导气板形成的流道:车顶盖、左右上边梁、天窗玻璃、后挡风玻璃、左右C柱或左右D柱、后尾灯座,左右后翼子板、车尾行李箱盖、后保险杠;其中天窗玻璃、后挡风玻璃由于其特殊性,其流道为内部中空和/或表面加起隔板作用的玻璃和/或表面加中空玻璃形成;以下所列都设置流道的车顶盖、天窗玻璃、左右上边梁、后挡风玻璃、左右C柱和/或左右D柱、左右后翼子板、车尾行李箱盖中的至少一个设置进气口和/或进气槽,设置的进气口和/或进气槽至少为一个;左右后翼子板设置流道且面向车尾气体尾流区的左右后翼子板板面上开设有气体排出孔Ⅰ、车尾行李箱盖设置流道且面向车尾气体尾流区的车尾行李箱盖板面上开设有气体排出孔Ⅱ,后保险杠设置流道且面向车尾气体尾流区的后保险杠板面上开设有排出孔Ⅲ;
所述的设置流道的车顶盖流道与设置流道的天窗玻璃流道、设置流道的后挡风玻璃流道、设置流道的车尾行李箱盖流道和/或设置流道的后保险杠流道连通;
设置流道的左右上边梁流道与设置流道的左右C柱流道和/或设置流道的左右D柱流道、设置流道的左右后翼子板流道依次连通;从进气口和/或进气槽流入的空气经过以上连通的流道流向气体排出孔Ⅰ、气体排出孔Ⅱ和气体排出孔Ⅲ中的至少其中一个,气体补充车尾尾流区;
所述的上部空气流道还包括在左右C柱和/或左右D柱上设置进气口和/或进气槽,然后沿左右C柱和/或左右D柱和左右后翼子板所设置的两个导气管Ⅰ;两个导气管Ⅰ通过气体排出孔Ⅰ排出气体,或者两个导气管Ⅰ与车尾行李箱盖流道和/或后保险杠流道连通,气体通过气体排出孔Ⅱ和/或气体排出孔Ⅲ流向车尾尾流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低阻力、降低升力并增程的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部空气流道在天窗玻璃、车顶盖、后挡风玻璃、车尾行李箱盖中的至少一个上开设有空气进气口和/或进气槽,设置的进气口和/或进气槽至少为一个,把电池组散热器和/或空调散热器放置在开设的空气进气口和/或进气槽处,用散热器风扇吸入空气,进气口、散热器和风扇处设置的流道与设置流道的车顶盖流道、设置流道的天窗玻璃流道、设置流道的后挡风玻璃流道、设置流道的车尾行李箱盖流道、设置流道的左右后翼子板流道、设置流道的后保险杠流道连通,或以上各流道中任意两者或三者或四者或五者或六者或七者连通,散热后的空气经设置的流道流向气体排出孔Ⅰ、气体排出孔Ⅱ和气体排出孔Ⅲ中的至少其中一个,气体补充车尾尾流区;或进气口、散热器和风扇部位设置流道单独通往排气孔,散热后的空气经设置的流道流向气体排出孔Ⅰ、气体排出孔Ⅱ和气体排出孔Ⅲ中的至少其中一个,气体补充车尾尾流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低阻力、降低升力并增程的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动汽车底部空气流道降低电动汽车升力并增程的空气动力结构包括电动汽车电池组流道,电池组框架流道、门槛形成的流道、B柱流道、C柱流道、电池组上方和/或下方所设的中空导气板Ⅰ形成的流道及设置的进气口和/或进气槽、中空导气板Ⅲ和/或导气管Ⅲ形成的流道及设置的进气口和/或进气槽、驾驶舱中地板流道、中空的吸能器流道、开孔的后横梁、左右后翼子板设置的流道且面向车尾气体尾流区的左右后翼子板板面上开设有气体排出孔Ⅰ、车尾行李箱盖设置的流道且面向车尾气体尾流区的车尾行李箱盖板面上开设有气体排出孔Ⅱ,后保险杠流道且面向车尾气体尾流区的后保险杠板面上开设有气体排出孔Ⅲ;
其中电池组流道包括电池组各表面和隔板形成的流道及设置的车底进气口和/或进气槽、电池组内部所设流道及设置的车底进气口和/或进气槽;
其中电池组框架流道包括中空电池组框架形成的流道及设置的车底进气口和/或进气槽、电池组框架各表面和隔板形成的流道及设置的车底进气口和/或进气槽;
门槛流道包括中空门槛形成的流道及设置的车底进气口和/或进气槽、门槛各表面和隔板形成的流道及设置的车底进气口和/或进气槽;
B柱流道、C柱流道包括中空B柱流道、中空C柱流道形成的流道及B柱、C柱各表面和隔板形成的流道;
驾驶舱中地板流道包括驾驶舱中地板和隔板形成的流道或驾驶舱中地板内部所设置的流道;
车尾行李箱地板流道包括车尾行李箱地板内部流道或车尾行李箱地板和隔板形成的流道;
电池组流道和/或电池组框架流道和/或门槛流道和/或电池组上方和/或下方所设的中空导气板Ⅰ及设置的车底进气口和/或进气槽形成的流道通过中空导气板Ⅱ和/或导气管Ⅱ与设置流道的车尾行李箱盖和/或设置流道的后保险杠连通,从进气口和/或进气槽进入的空气经流道流向气体排出孔Ⅱ和/或气体排出孔Ⅲ,气体补充车尾尾流区;
或者电池组流道和/或电池组框架流道和/或电池组上方和/或下方所设的中空导气板Ⅰ形成的流道及设置的车底进气口和/或进气槽和/或门槛流道通过中空导气板IV和/或导气管IV与设置的车尾行李箱地板流道相连,车尾行李箱地板流道与设置流道的车尾行李箱盖和/或设置流道的后保险杠连通,从进气口和/或进气槽进入的空气经流道流向气体排出孔Ⅱ和/或气体排出孔Ⅲ,气体补充车尾尾流区;
或者电池组流道和/或电池组框架流道和/或电池组上方和/或下方所设的中空导气板Ⅰ及设置的车底进气口和/或进气槽形成的流道和/或门槛流道通过中空导气板Ⅴ和/或导气管Ⅴ与驾驶舱中地板流道与设置的车尾行李箱地板流道相连,车尾行李箱地板流道与设置流道的车尾行李箱盖和/或设置流道的后保险杠连通,从进气口和/或进气槽进入的空气经流道流向气体排出孔Ⅱ和/或气体排出孔Ⅲ,气体补充车尾尾流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降低阻力、降低升力并增程的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动汽车底部空气流道的中空门槛形成的流道及设置的车底进气口与B柱流道和/或C柱流道、左右后翼子板中空流道连通,从进气口和/或进气槽进入的空气经流道流向气体排出孔Ⅰ;
其中中空导气板Ⅲ和/或导气管Ⅲ前端直接穿过电池组和/或底盘和/或底盘间隙并在车底设置进气口和/或进气槽,其后端与设置流道的车尾行李箱盖和/或设置流道的后保险杠连通,从进气口和/或进气槽进入的空气经流道流向气体排出孔Ⅱ和/或气体排出孔Ⅲ,气体补充车尾尾流区;
其中驾驶舱中地板和隔板形成的流道向车底延伸并在车底设置进气口和/或进气槽,其后端与设置的车尾行李箱地板流道相连,车尾行李箱地板流道与设置流道的车尾行李箱盖和/或设置流道的后保险杠连通,从进气口和/或进气槽进入的空气经流道流向气体排出孔Ⅱ和/或气体排出孔Ⅲ,气体补充车尾尾流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低阻力、降低升力并增程的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动汽车底部空气流道降低电动汽车升力并增程的空气动力结构还包括纵梁,所述纵梁贯穿车身前后,纵梁设贯通流道,电动汽车底部纵梁至少设置一个进气口和/或进气槽、纵梁流道后端与设置流道的吸能器流道、设置流道的后横梁流道贯通相连通往设流道的后保险杠,空气经流道流向气体排出孔Ⅲ,气体补充车尾尾流区;或通过电池组的框架连接的前纵梁和后纵梁,所述前纵梁的前后端设贯通流道,后纵梁的前后端设贯通流道,电池组的框架前后端设贯通流道与前后纵梁流道贯通,车身底部的纵梁和电池组的框架至少设置一个进气口和/或进气槽,后纵梁后端流道与设置流道的吸能器流道、设置流道的后横梁流道贯通相连通往设流道的后保险杠,空气经流道流向气体排出孔Ⅲ,气体补充车尾尾流区;或与电池组的设流道的框架为一体的设有流道的前纵梁和后纵梁,电池组的框架设贯通流道并与所述前后纵梁内部流道贯通,电动汽车底部纵梁和电池组的框架至少设置一个进气口和/或进气槽,后纵梁后端流道与设置流道的吸能器流道、设置流道的后横梁流道贯通相连通往设流道的后保险杠,空气经流道流向气体排出孔Ⅲ,气体补充车尾尾流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低阻力、降低升力并增程的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动汽车底部空气流道还包括设流道的前纵梁、后纵梁和地板主侧梁,前纵梁后端流道与地板主侧梁流道相连,地板主侧梁流道后端通过设置导气流道与后纵梁流道前端连通,车底前纵梁、车底地板主侧梁、车底后纵梁三者至少设置一个进气口和/或进气槽,后纵梁流道后端与设置流道的吸能器流道、设置流道的后横梁流道贯通相连通往设流道的后保险杠,空气经流道流向气体排出孔Ⅲ,气体补充车尾尾流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低阻力、降低升力并增程的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动汽车底部空气流道包括贯穿车身前中后的设有流道的通气加强梁和/或车身底部设有流道的通气加强梁,进气加强梁在电动汽车底部至少设置一个进气口和/或进气槽,通气加强梁内部流道与后保险杠内部流道或车尾行李箱盖流道连通,空气经流道流向气体排出孔Ⅲ或气体排出孔Ⅱ,气体补充车尾尾流区或通气加强梁内部流道后端开口于车尾尾流区;或依次连接在电池组框架前后两端的与电池组框架为一体的内部设有流道的前通气加强梁和后通气加强梁,电池组框架设有流道并与前后通气加强梁流道相连,车底的进气加强梁流道、电池组框架流道至少设置一个进气口和/或进气槽,后通气加强梁内部流道后端与后保险杠内部流道或车尾行李箱盖流道连通,空气经流道流向气体排出孔Ⅲ或气体排出孔Ⅱ,气体补充车尾尾流区或后通气加强梁内部流道后端开口于车尾尾流区;或连接在电池组框架后端的与电池组框架为一体的内部设有流道的通气加强梁,电池组框架设有流道并与通气加强梁流道相连,车底的进气加强梁流道、电池组框架流道至少设置一个进气口和/或进气槽,通气加强梁内部流道后端与后保险杠内部流道或车尾行李箱盖流道连通,空气经流道流向气体排出孔Ⅲ或气体排出孔Ⅱ,气体补充车尾尾流区或通气加强梁内部流道后端开口于车尾尾流区。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一种降低阻力、降低升力并增程的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或局部流道做成一体的安装在电动汽车上。
CN201610937196.6A 2016-10-25 2016-10-25 一种同时降低升力、降低阻力并增程的电动汽车 Active CN10637942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937196.6A CN106379428B (zh) 2016-10-25 2016-10-25 一种同时降低升力、降低阻力并增程的电动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937196.6A CN106379428B (zh) 2016-10-25 2016-10-25 一种同时降低升力、降低阻力并增程的电动汽车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379428A CN106379428A (zh) 2017-02-08
CN106379428B true CN106379428B (zh) 2019-01-11

Family

ID=579581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937196.6A Active CN106379428B (zh) 2016-10-25 2016-10-25 一种同时降低升力、降低阻力并增程的电动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379428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28234A1 (en) * 2019-08-13 2021-02-18 Gordon Murray Design Limited Vehicle
DE102020007823A1 (de) 2020-12-22 2022-06-23 E S Mechanik Gmbh Vorrichtung an Fahrzeugboden zur Erzeugung eines Anpressdrucks oder eines Unterdrucks eines Fahrzeugs auf der Straß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096991A4 (en) * 2020-03-23 2024-03-06 Timothy Sean Christopher Marti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DRAG ON MOVING VEHICLES
US11981195B2 (en) 2021-03-22 2024-05-14 Honda Motor Co., Ltd. Duct surface heat exchanger for vehicles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361924A (en) * 1943-04-20 1944-11-07 Boynton Alexander Atmospheric resistance equalizing means for moving vehicles
DE19711336A1 (de) * 1997-03-18 1998-09-24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Bodenaufbau an einem Kraftfahrzeug-Heck
CN205327200U (zh) * 2015-12-07 2016-06-22 重庆翼耀科技咨询有限公司 汽车尾部平稳结构
CN205327202U (zh) * 2015-12-07 2016-06-22 重庆翼耀科技咨询有限公司 防雨式汽车平稳结构
CN206218036U (zh) * 2016-10-25 2017-06-06 徐丹 一种同时降低升力、降低阻力并增程的电动汽车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071462A (ja) * 2011-09-26 2013-04-22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後部構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361924A (en) * 1943-04-20 1944-11-07 Boynton Alexander Atmospheric resistance equalizing means for moving vehicles
DE19711336A1 (de) * 1997-03-18 1998-09-24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Bodenaufbau an einem Kraftfahrzeug-Heck
CN205327200U (zh) * 2015-12-07 2016-06-22 重庆翼耀科技咨询有限公司 汽车尾部平稳结构
CN205327202U (zh) * 2015-12-07 2016-06-22 重庆翼耀科技咨询有限公司 防雨式汽车平稳结构
CN206218036U (zh) * 2016-10-25 2017-06-06 徐丹 一种同时降低升力、降低阻力并增程的电动汽车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28234A1 (en) * 2019-08-13 2021-02-18 Gordon Murray Design Limited Vehicle
DE102020007823A1 (de) 2020-12-22 2022-06-23 E S Mechanik Gmbh Vorrichtung an Fahrzeugboden zur Erzeugung eines Anpressdrucks oder eines Unterdrucks eines Fahrzeugs auf der Straß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379428A (zh) 2017-0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379428B (zh) 一种同时降低升力、降低阻力并增程的电动汽车
US10351181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manipulating airflow around and through a vehicle
CN105620500B (zh) 衡压式高速列车车头
CN108116514A (zh) 气流管理盖
CN206446681U (zh) 一种改善fsae赛车空气动力学的装置
CN108216392A (zh) 用于车辆的气流管理系统
CN106218736B (zh) 一种降阻增程的电动汽车
CN107776688A (zh) 一种前扰流板及汽车前部导流系统
CN206218036U (zh) 一种同时降低升力、降低阻力并增程的电动汽车
CN206218037U (zh) 一种降阻增程的电动汽车
US10583875B2 (en) Automotive decklid spoiler with aerodynamically shaped airfoil sections
CN206797494U (zh) 汽车轮罩及包括其的汽车
CN205220836U (zh) 一种可降低汽车风阻的导流装置
CN218907422U (zh) 一种用于车辆的风道系统及其车辆
CN206968573U (zh) 一种汽车空调导流板及汽车
CN105438278A (zh) 一种可提高燃油经济性的汽车扰流装置
CN205168394U (zh) 一种汽车后保险扛导流装置
CN208134457U (zh) 一种用流体设备降低升力和阻力并增程的电动乘用车
CN207902567U (zh) 前轮罩总成及包括其的汽车
CN115158488B (zh) 一种集成通风管道的座椅安装梁总成及汽车
CN202573782U (zh) 客车动力电池舱和空滤进风结构
CN205239681U (zh) 一种汽车导流装置
CN206954036U (zh) 一种客车专用的燃料电池系统分舱
CN207809297U (zh) 一种汽车进气格栅结构
CN208220935U (zh) 一种高低速适用的汽车发动机进气管道增压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