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218736B - 一种降阻增程的电动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降阻增程的电动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218736B
CN106218736B CN201610869273.9A CN201610869273A CN106218736B CN 106218736 B CN106218736 B CN 106218736B CN 201610869273 A CN201610869273 A CN 201610869273A CN 106218736 B CN106218736 B CN 10621873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unner
air
gas
flow passage
flow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86927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218736A (zh
Inventor
徐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062187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187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2187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1873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9/00Vehicle bodi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safety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1/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1/08Air inlets for cooling; Shutters or blind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5/00Vehicl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streamlining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动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降阻增程的电动汽车,包括降阻增程的空气动力结构,该空气动力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前箱进气段、驾驶舱空气流道段、车尾空气流道段,电动汽车前箱进气段包括进气箱,进气箱是由车体前舱各组成部分和防火墙组成的进气结构,防火墙开设有空气流通孔和/或设有导气槽;驾驶舱空气流道段包括沿左右前柱、左右上边梁、左右后柱和左右后翼子板所设内部流道,和/或电池组各表面及对应所设的各隔板形成的流入空气中空通道;车尾空气流道尾部排出段包括有流道的后保险杠,且面向车尾气体尾流区的后保险杠面上开设有气体排出孔。本发明能降低空气阻力,增加行驰里程。

Description

一种降阻增程的电动汽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动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降阻增程的电动汽车。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的空气阻力消耗了很大的能量,但是目前国内外对电动汽车的空气动力特性认识有限,设计思路还是很落后,国内外的电动汽车目前还是采用进气后对散热器等各系统冷却或吹拂,然后空气在前箱直接排出车体的空气动力结构设计。甚至把电动汽车前箱相当一部分空间当作行李箱。此种空气动力结构设计没认识到电动汽车的本质特点,导致对电动汽车的形状阻力、内循环阻力、车尾部的尾流区气流状况改善不大,迎风面积没有减小致使阻力降低有限,行驶里程提高有限,而且电池组冷却方式也有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电动汽车,以降低空气阻力,增加行驰里程。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设计一种降阻增程的电动汽车,包括降阻增程的空气动力结构,该空气动力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前箱进气段、驾驶舱空气流道段、车尾空气流道段;
其中,前箱进气段包括进气箱,进气箱包括电动汽车前舱各组成部分和防火墙,用于进入气体,进气箱前部设置空气过滤装置和/或流道进气口设置空气过滤装置,滤除空气中的杂质,所述防火墙上开设有空气流通孔和/或设有导气槽;
所述驾驶舱空气流道段包括沿左右前柱、左右上边梁、左右后柱、左右D柱、左右后翼子板所设置的导气管Ⅰ或其内部所设的流道,和/或沿驾驶舱地板、车尾电动机舱所设置的导气管Ⅳ,或沿驾驶舱地板、车尾行李箱地板所设置的导气管Ⅴ,或沿电池组上方和/或下方、车尾行李箱地板所设置的导气管Ⅵ,或沿电池组上方和/或下方、车尾电动机舱所设置的导气管VII,和/或驾驶舱地板处的空气流道、和/或电池组处的空气流道;
驾驶舱空气流道段还包括在电池组和驾驶舱地板之间所设的导气管且导气管沿车尾行李箱地板延长设置的导气管VIII或在电池组和驾驶舱地板之间所设的导气管且导气管沿车尾电动机舱延长设置的导气管IX;
所述车尾空气流道段包括车尾行李箱盖流道,后围板流道,后保险杠流道,左右后翼子板流道,行李箱地板处的空气流道,车尾电动机舱处的空气流道,面向车尾气体尾流区的车尾行李箱盖上开设气体排出孔Ⅰ,面向车尾气体尾流区的后保险杠上开有气体排出孔Ⅱ。
所述电池组处的空气流道包括:电池组各表面及对应所设的电池组各表面的隔板Ⅰ形成的流入空气的电池组中空通道、或电池组上方和/或下方所设的双层中空导气板Ⅰ形成的导流通道或电池组内部所设的流道或电池组框架流道; 所述驾驶舱地板处的空气流道包括:驾驶舱地板各表面以及对应所设的驾驶舱地板各表面的隔板Ⅱ形成的流入空气的中空通道Ⅱ、或驾驶舱地板上方和/或下方所设的双层中空导气板Ⅴ形成的导流通道、或驾驶舱地板内部所设的流道;
所述车尾行李箱地板处的空气流道包括:车尾行李箱地板各表面以及对应所设的车尾行李箱地板各表面的隔板Ⅲ形成的流入空气中空通道Ⅲ、或车尾行李箱地板上方和/或下方所设的双层中空导气板Ⅲ形成的导流通道、或车尾行李箱地板内部所设的流道;所述车尾电动机舱处的空气流道包括:车尾电动机舱各表面以及对应所设的车尾电动机舱各表面的隔板Ⅳ形成的流入空气中空通道Ⅳ、或车尾电动机舱上方和/或下方所设的双层中空导气板Ⅳ形成的导流通道、或车尾电动机舱内部所设的流道;
优选地,在上述降阻增程的电动汽车中,所述防火墙空气流通孔与导气管Ⅰ和/或导气管Ⅳ或导气管Ⅴ或导气管Ⅵ或导气管VII或导气管VIII或导气管IX前端开口对应连通,或与左右前柱内设的流道对应连通,或者通过导流管Ⅰ和/或者通过双层中空导流板Ⅱ与驾驶舱地板处的空气流道的前端对应连通,或者通过导流管Ⅱ和/或者通过双层中空导流板Ⅲ与电池组处的空气流道的前端对应连通;所述左右后柱内设的流道后端与左右后翼子板内部流道对应连通;所述导气管Ⅰ或导气管Ⅳ或导气管Ⅴ或导气管Ⅵ或导气管VII或导气管VIII或导气管IX后端开口与后保险杠流道或车尾行李箱盖流道对应连通;所述驾驶舱地板处的空气流道的后端与行李箱地板处的空气流道对应连通,和/或与车尾电动机舱处的空气流道对应连通;所述电池组处的空气流道的后端通过导流管Ⅲ与后保险杠流道对应连通,或与车尾行李箱地板处的空气流道对应连通,和/或与车尾电动机舱处的空气流道对应连通;所述车尾行李箱地板处的空气流道或车尾电动机舱处的空气流道与后保险杠流道或车尾行李箱盖流道对应连通;
所述后保险杠流道、左右后翼子板流道、车尾行李箱盖流道以及车尾电动机舱处的空气流道通过设置流道对应相互连通,或其中任意两者或三者通过设置流道相互连通。
优选地,在上述降阻增程的电动汽车中,所述驾驶舱空气流道段还包括与左右前柱以及左右中柱内部流道对应连通的左右前车门内部流道和/或门槛内部流道、与左右中柱以及左右后柱对应连通的左右后车门内部流道和/或门槛内部流道,所述左右后车门内部流道和/或门槛内部流道与左右后翼子板内部流道连通,所述左右前车门和左右后车门车门迎风面的门把手开孔设流道与相应车门的内部流道连通。
优选地,在上述降阻增程的电动汽车中,所述驾驶舱空气流道段还包括连通的内部都设有流道的左右前柱、左右外视镜、前挡风玻璃、左右上边梁、车顶盖、天窗玻璃、后挡风玻璃,其中前挡风玻璃内部流道与进气箱和/或左右前柱内部流道连通,后挡风玻璃内部流道的后端与后翼子板内部流道和/或行李箱盖内部流道对应连通;所述左右前柱的迎风面开孔设流道、左右外视镜迎风面开孔设流道与左右前柱流道和/或左右前车门流道连通。
优选地,在上述降阻增程的电动汽车中,所述驾驶舱空气流道段还包括与左右前柱以及左右中柱内部流道对应连通的左右前车门玻璃内部流道,与左右中柱以及左右后柱内部流道对应连通的左右后车门玻璃内部流道,所述左右后柱内部流道与左右后翼子板内部流道对应连通;所述左右D柱内部流道的前端与后固定窗玻璃内部流道的后端连通,左右D柱内部流道后端与左右后翼子板内部流道对应连通。
优选地,在上述降阻增程的电动汽车中,所述后翼子板其外表面上开有空气进气孔通过流道与车尾行李箱盖流道和/或后保险杠流道连通,所述后翼子板的内部流道、车尾行李箱盖流道、尾灯座内部流道对应相互连通,或其中任意两者通过设置流道相互连通。
优选地,在上述降阻增程的电动汽车中,所述前箱进气段还包括前保险杠面板、散热器、前挡泥板加强撑、前翼子板、前横梁和前箱盖,所述前保险杠面板、前挡泥板加强撑、前横梁、前翼子板和前箱盖中的迎风面上至少一个上开有空气流通孔,其中前翼子板或前挡泥板加强撑或前箱盖迎风面上开的空气流通孔或与进气箱内壁贯通或通过流道与左右前柱内部流道和/或左右前车门流道连通,所述进气箱的内部的迎风梁或柱上开有减小迎风面积的通气孔,所述散热器正放或侧放或平放或放在前箱或前箱盖上或车尾行李箱处。
优选地,在上述降阻增程的电动汽车中,所述进气箱内设有密封隔板,所述密封隔板将进气箱分成上下箱两部分,其中下箱内安装有散热器;在上下箱对应的防火墙上分别开设有空气流通孔和/或气体导气槽;导气管Ⅰ前端开口和/或前柱内设的流道与下箱对应的防火墙上开设的空气流通孔对应连通;上箱对应的防火墙上开设的导气槽和/或空气流通孔通过导流管Ⅱ或中空导流板Ⅲ与电池组处的空气流道对应连通。
优选地,在上述降阻增程的电动汽车中,还包括纵梁,所述纵梁贯穿车身前后,纵梁前后端开孔设贯通流道,纵梁流道前端与设置流道的吸能器、设置流道的前横梁流道贯通相连,用来流入空气,纵梁流道后端与设置流道的吸能器、设置流道的后横梁流道贯通相连通往设流道的后保险杠。
优选地,在上述降阻增程的电动汽车中,还包括通过电池组的设有流道的框架连接的前纵梁和后纵梁,所述前纵梁的前后端设贯通流道,后纵梁的前后端设贯通流道,电池组的框架前后端设贯通流道与前后纵梁流道贯通,前纵梁前端流道与设置流道的吸能器、设置流道的前横梁流道贯通相连,用来流入空气,后纵梁流道后端与设置流道的吸能器、设置流道的后横梁流道贯通相连通往设流道的后保险杠。
优选地,在上述降阻增程的电动汽车中,还包括与电池组的设流道的框架为一体的设有流道的前纵梁和后纵梁,电池组的框架设贯通流道,所述前纵梁内部流道、后纵梁的内部流道与电池组框架流道形成贯穿流道,前纵梁前端流道与设置流道的吸能器、设置流道的前横梁流道贯通相连,用来流入空气,后纵梁后端流道与设置流道的吸能器、设置流道的后横梁流道贯通相连通往设流道的后保险杠。
优选地,在上述降阻增程的电动汽车中,还包括设流道的前纵梁、后纵梁和地板主侧梁,前纵梁流道前端与设置流道的吸能器、设置流道的前横梁流道贯通相连用来流入空气,前纵梁流道后端与地板主侧梁流道相连,地板主侧梁流道后端与后纵梁流道前端通过设置导流通道连通,后纵梁后端流道与设置流道的吸能器、设置流道的后横梁流道贯通相连通往设流道的后保险杠。
优选地,在上述降阻增程的电动汽车中,还包括贯穿车身前中后的设有流道的通气加强梁,所述通气加强梁前部开孔进气,通气加强梁后部流道与后保险杠内部流道或车尾行李箱盖流道连通。
优选地,在上述降阻增程的电动汽车中,还包括依次连接在电池组的设有流道的框架前后两端的与电池组框架为一体的内部设有流道的前通气加强梁和后通气加强梁,电池组的框架设贯通流道,前加强梁流道和后加强梁流道与电池组框架流道连通,前通气加强梁前部开孔进气,后通气加强梁内部流道后端与后保险杠内部流道或车尾行李箱盖流道连通。
所述前箱进气段、驾驶舱空气流道段、车尾空气流道段三者或两者或单独每段或每段的局部可做成一体的安装在电动汽车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通过前箱进气,使气体在驾驶舱空气流道段流动,经车尾空气流道段向车体后排出气体,冷空气和热空气对车后尾流区补充了空气和热量,提高了压力,直接降低了电动汽车形状阻力、内循环阻力、降低了迎风面积和车前方的空气密度,从而能降低空气阻力,增加行驰里程。
2、利用外部空气直接引入电池组可以对电池组降温,增加了电动汽车的安全性。节约了降温能量,相应增加了行驶里程。还可以在保证散热降温要求的同时,对电池组里布设的冷却液管道改进,可缩小散热器的面积,缩小迎风面积,从而进一步降低空气阻力,增加行驶里程。
3、全车各空气流道或车体各局部流道之间有不同的连通、取舍、添加方式,可根据需要选择模块式组合。因而,实施例较多,易于推广实施。
4、前保险杠面板、前翼子板、前箱盖上开有让作用于迎风面积上的空气流入进气箱的进气孔,进气箱的内部的迎风梁或柱上开有减小迎风面积的通气孔,进一步降低行驶过程中的空气阻力,增加行驶里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降阻增程的电动汽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序号:1、进气箱,2、密封隔板,3、防火墙,4、散热器,5、前柱,6、上边梁,7、后柱,8、导气管Ⅰ,9、电池组,10、隔板Ⅰ,11、电池组中空通道,12、后保险杠,13、车尾的尾流区,14、气体排出孔Ⅱ,15、导流管Ⅱ,16、导流管Ⅲ,17、空气流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中的附图1,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示意性的部分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做出的等同变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参见图1,图中(图中箭头方向表示气体的流动方向),本发明降阻增程的电动汽车,包括降阻增程的空气动力结构,该空气动力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前箱进气段、驾驶舱空气流道段、车尾空气流道段。
其中电动汽车前箱进气段包括进气箱1,进气箱1是由电动汽车前舱或前备箱改进而成的进气结构,主要用于进入气体,包括前舱各板或前备箱各板和防火墙,并且前保险杠面板、前横梁上开进气孔,以利空气进入并减小迎风面积,进气箱的内部的迎风梁上开有减小迎风面积的通气孔,进气箱1内有密封隔板2,密封隔板2将进气箱1分成上下箱两部分,在上下箱对应的防火墙3上开设有空气流通孔17。
其中散热器4和电动汽车必装在前箱内的其它部件尽量全集中在下箱内,而上箱内部尽量不装其它部件;当然为让车前方空气顺利进入,散热器4除了可以正放、平放,也可采取侧放或者放到前箱盖上或车尾行李箱里,目的是减少阻力并让气体顺利通过。本实施例中的散热器4安装在下箱内。
驾驶舱空气流道段包括沿左右前柱、左右上边梁、左右后柱所铺设的导气管Ⅰ8和电池组9各表面及电池组9各表面对应所设的电池组各隔板Ⅰ10形成的流入空气电池组中空通道11,车尾空气流道段包括后保险杠内部流道,后保险杠设有内部流道,面向车尾气体尾流区的后保险杠板面上开有气体排出孔Ⅱ。
下箱对应的防火墙3上开设的空气流通孔17分别与左右两个导气管Ⅰ8前端开口对应连通,导气管Ⅰ8后端开口与后保险杠12内部设流道对应连通。上箱对应的防火墙3上开设的空气流通孔17分别通过导流管Ⅱ15或双层导流板Ⅱ与电池组中空通道11前端对应连通,中空通道11后端通过导流管Ⅲ16与后保险杠12内部设流道对应连通。
本实施例把进气箱1分为上下两箱,使得进气箱1的冷热空气分别充分利用,全车空气动力路线如下:
空气→散热器→下箱的防火墙→两个导气管Ⅰ分别沿着左右前柱、左右上边梁、左右后柱、左右后翼子板铺设→内部设流道的后保险杠,面向车尾尾流区13的内部设流道的后保险杠12板面上开气体排出孔Ⅱ14,加热空气流向车尾尾流区13。
空气→上箱的开孔防火墙→导流管Ⅱ→电池组中空通道→两个导流管Ⅲ(一端与电池组中空通道相连,另一端与后保险杠内部流道的相连)→内部设流道的后保险杠,面向车尾尾流区13的设流道的后保险杠12板面上开气体排出孔Ⅱ14,空气流向车尾的尾流区13。
通过前箱进气,使气体在驾驶舱空气流道段流动,经车尾空气流道段向车体后排出气体,冷空气和热空气对车后尾流区13补充了空气和热量,提高了压力。直接降低了车体形状阻力、内循环阻力,也降低了迎风面积和车前方的空气密度,从而降低空气阻力,增加行程。
与此同时,利用外部空气直接引入电池组中空通道可以对电池组9降温,增加了电动汽车的安全性。节约了降温能量,相应增加了行驶里程。如果对电池组9里布设的冷却液管道改进,可以缩小散热器4的面积,进而缩小了迎风面积,从而进一步降低空气阻力,增加行程。
对电动汽车一些部件只是按需要形成中空或有内部流道或开导气孔,目的是形成空气流道,在技术上不存在丝毫困难,如有必要,电动汽车顶盖、地板、门槛都可以作为空气流道。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图未画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结构相似,结构相同部分在此不再重述,其区别在于:本实施例驾驶舱空气流道段包含左右前柱、左右上边梁、左右后柱和左右后翼子板内部所设的左右流道,以代替实施例一中沿左右前柱、左右上边梁、左右后柱和左右所设的左右两个导气管Ⅰ8;前柱5和上边梁6、上边梁6和后柱7、后柱7和后翼子板内设流道之间连通,后翼子板7内设流道与保险杠内部设流道对应连通。
全车空气动力路线如下:
空气→散热器→下箱的防火墙→内部有流道的左右前柱→内部设流道的左右上边梁→内部设流道的左右后柱→内部设流道的左右后翼子板→设流道的后保险杠,面向车尾尾流区13的设流道的后保险杠12板面上开气体排出孔Ⅱ14,空气流向车尾的尾流区13。
空气→上箱的开孔防火墙→导流管Ⅱ→电池组中空通道→两个导流管Ⅲ(一端与电池组中空通道相连,另一端与后保险杠内部流道的相连)→内部设流道的后保险杠,面向车尾尾流区13的设流道的后保险杠12板面上开气体排出孔Ⅱ14,空气流向车尾的尾流区13。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图未画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结构相似,结构相同部分在此不再重述,其区别在于:本实施例进气箱内不设密封隔板,进气箱1不分为上下两箱,驾驶舱空气内部空气流道段为沿左右前柱、左右上边梁和左右后柱及左右后翼子板所铺设的左右两个导气管Ⅰ8,进气箱1内的混合冷热空气一起从上车身导流。
全车空气动力路线具体如下:
空气→散热器→进气段的防火墙→两个导气管Ⅰ8(分别沿着左右前柱、左右上边梁、左右后柱、左右后翼子板铺设)→后保险杠内部流道,面向车尾尾流区13的后保险杠12板面上开气体排出孔Ⅱ14,空气流向车尾的尾流区13。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图未画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三结构相似,以及结构相同部分在此不再重述,其区别在于:本实施例驾驶舱空气流道段为依次连通的左右前柱、左右上边梁、左右后柱和左右后翼子板内部所设的左右流道,以代替实施例四中沿左右前柱、左右上边梁和左右后柱、左右后翼子板所设的左右两个导气管Ⅰ8。前柱5和上边梁6、上边梁6和后柱7、后柱7和后翼子板内设流道之间连通,后翼子板7内设流道与保险杠内部设流道对应连通。
空气→散热器→进气段的防火墙→导气槽→内部有流道的左右前柱→内部设流道的左右上边梁→内部设流道的左右后柱→内部设流道的左右后翼子板→内部设流道的后保险杠,面向车尾尾流区13的设流道的后保险杠12板面上开气体排出孔Ⅱ14,空气流向车尾的尾流区13。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图未画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四结构相似,以及结构相同部分在此不再重述,其区别在于:本实施例所述驾驶舱空气流道段为依次连通的左右前柱内部流道、左右前车门内部流道、左右中柱内部流道、左右后车门部设流道、左右后柱部设流道、左右后翼子板内部流道、后保险杠内部流道。
全车空气动力路线具体如下:
空气→散热器→进气段的防火墙→内部有流道的左右前柱→内部有流道左右前车门→内部有流道的左右中柱→内部有流道的左右后车门→内部有流道的左右后柱→内部有流道的左右后翼子板→内部设有流道的后保险杠,面向车尾尾流区13的有流道的后保险杠12板面上开气体排出孔Ⅱ14,空气流向车尾的尾流区13。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图未画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四结构相似,以及结构相同部分在此不再重述,其区别在于:本实施例所述驾驶舱空气流道段为依次连通的左右前柱内部流道、左右门槛内部流道、左右中柱内部流道、左右门槛内部流道、左右后柱内部流道、左右后翼子板内部流道、后保险杠内部流道。
全车空气动力路线具体如下:
空气→散热器→进气段的防火墙→内部有流道的左右前柱→内部有流道左右门槛→内部有流道的左右中柱→内部有流道的左右门槛→内部有流道的左右后柱→内部有流道的左右后翼子板→内部有流道的后保险杠,面向车尾尾流区13的有流道的后保险杠12板面上开气体排出孔Ⅱ14,空气流向车尾的尾流区13。
实施例七
本实施例图未画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四结构相似,以及结构相同部分在此不再重述,其区别在于:本实施例所述驾驶舱空气流道段为依次连通的左右前柱内部流道、前挡风玻璃内部流道、左右上边梁内部流道、车顶盖内部流道、天窗玻璃内部流道、后挡风玻璃内部流道、左右后翼子板内部流道、行李箱盖内部流道。
全车空气动力路线具体如下:
空气→散热器→进气段的防火墙→内部有流道的左右前柱→内部有流道的前挡风玻璃→内部有流道的左右上边梁→内部有流道的车顶盖→内部有流道的天窗玻璃→内部有流道的后挡风玻璃→内部有流道的左右后翼子板→内部设有流道的行李箱盖,面向车尾尾流区13的有流道的行李箱盖面板上开气体排出孔Ⅰ,空气流向车尾的尾流区13。
实施例八
本实施例图未画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四结构相似,以及结构相同部分在此不再重述,其区别在于:本实施例所述驾驶舱空气流道段为依次连通的左右前柱内部流道、左右前车门玻璃内部流道、左右中柱内部流道、左右后车门玻璃内部设流道、左右后柱部设流道、左右后翼子板内部流道、后保险杠内部流道。
全车空气动力路线具体如下:
空气→散热器→进气段的防火墙→内部有流道的左右前柱→内部有流道左右前车门玻璃→内部有流道的左右中柱→内部有流道的左右后车门玻璃→内部有流道的左右后柱→内部有流道的左右后翼子板→内部设有流道的后保险杠,面向车尾尾流区13的有流道的后保险杠12板面上开气体排出孔Ⅱ14,空气流向车尾的尾流区13。
实施例九:
本实施例图未画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三结构相似,结构相同部分在此不再重述,其区别在于:驾驶舱空气流道段为沿驾驶舱地板、车尾行李箱地板设置的导气管Ⅴ,导气管Ⅴ后端开口与后保险杠内部流道对应连通。
全车空气动力路线具体如下:
空气→散热器→进气段的防火墙→导气管Ⅴ(沿着驾驶舱地板、行李箱地板设置)→后保险杠内部流道,面向车尾尾流区13的后保险杠12板面上开气体排出孔Ⅱ14,空气流向车尾的尾流区13。
驾驶舱空气流道段还可以是沿驾驶舱地板、车尾电动机舱所设置的导气管Ⅳ,或沿电池组上方和/或下方、车尾行李箱地板所设置的导气管Ⅵ,或沿电池组上方和/或下方、车尾电动机舱所设置的导气管VII;或在电池组和驾驶舱地板之间所设的导气管且导气管沿车尾行李箱地板延长设置的导气管VIII或在电池组和驾驶舱地板之间所设的导气管且导气管沿车尾电动机舱延长设置的导气管IX。
全车空气动力路线具体如下:
空气→散热器→进气段的防火墙→导气管Ⅳ或导气管Ⅵ或导气管VII或导气管VIII或导气管IX→后保险杠内部流道,面向车尾尾流区13的后保险杠12板面上开气体排出孔Ⅱ14,空气流向车尾的尾流区13。
另外,还可以根据需要对导气管Ⅰ、导气管Ⅳ、导气管Ⅵ、导气管VII、导气管VIII、导气管IX中的两个或多个进行组合。
实施例十:
本实施例图未画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九结构相似,结构相同部分在此不再重述,其区别在于:本实施例驾驶舱空气流道段为依次对应连通的驾驶舱地板内部流道、行李箱地板内部流道、后保险杠12内部流道,替代实施例九中的导气管Ⅴ,进气箱1内的混合的冷热空气从有流道的地板内流过。防火墙3上开设的空气流通孔17分别通过导流管Ⅰ或双层中空导流板Ⅰ与驾驶舱地板内部流道前端对应连通,行李箱地板内部流道后端与后保险杠12内部流道对应连通。
全车空气动力路线具体如下:
空气→散热器→进气段的防火墙→导流管Ⅰ→驾驶舱地板内部流道→行李箱地板内部流道→后保险杠内部流道,面向车尾尾流区13的后保险杠12板面上开气体排出孔Ⅱ14,空气流向车尾的尾流区13。
实施例十一:
本实施例图未画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三结构相似,结构相同部分在此不再重述,其区别在于:本实施例驾驶舱空气内部流道段为电池组9各表面及对应所设的电池组各隔板形成的流入空气的电池组中空通道11,进气箱1内的混合的冷热空气从电池组各隔板Ⅰ形成的流入空气的电池组中空通道11内流过。防火墙3上开设的空气流通孔17分别通过导流管Ⅱ或双层中空导流板Ⅱ与电池组中空通道11前端对应连通,电池组中空通道11的后端通过导流管Ⅲ16与后保险杠12内部所设的流道对应连通。
全车空气动力路线具体如下:
空气→散热器→进气段的防火墙→导流管Ⅱ或双层中空导流板Ⅱ→电池组中空通道→导流管Ⅲ(一端与电池组中空通道相连,另一端与后保险杠内部所设流道相连)→内部设有流道的后保险杠,面向车尾尾流区13的有流道的后保险杠12板面上开气体排出孔Ⅱ14,空气流向车尾的尾流区13。
实施例十二:
本实施例图未画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十一结构相似,结构相同部分在此不再重述,其区别在于:本实施例驾驶舱空气内部流道段为电池组上方和/或下方所设的双层中空导流板Ⅰ形成的导流通道;进气箱1内的混合的冷热空气从电池组9上方和/或下方所设的双层中空导流板Ⅰ形成的导流通道内流过。防火墙3上开设的空气流通孔17分别通过导流管Ⅱ或双层中空导流板Ⅱ与电池组上方和/或下方所设的双层中空导气板Ⅰ形成的导流通道前端对应连通,双层中空导气板Ⅰ形成的导流通道的后端通过导流管Ⅲ16与后保险杠12内部所设的流道对应连通。
全车空气动力路线具体如下:
空气→散热器→进气段的防火墙→导流管Ⅱ或双层中空导流板Ⅱ→电池组上方和下方所设的双层中空导气板Ⅰ形成的导流通道→导流管Ⅲ(一端与双层中空导气板Ⅰ形成的导流通道相连,另一端与后保险杠内部流道相连)→设流道的后保险杠,面向车尾尾流区13的设流道的后保险杠12板面上开气体排出孔Ⅱ14,空气流向车尾的尾流区13。
实施例十三:
本实施例图未画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四结构相似,结构相同部分在此不再重述,其区别在于:本实施例车尾空气流道段为依次连通的左右后翼子板内部所设的流道、车尾电动机舱内部所设的流道、后保险杠12内部所设的流道。
全车空气动力路线具体如下:
空气→散热器→进气段的防火墙→内部有流道的左右前柱→内部设流道的左右上边梁→内部设流道的左右后柱→内部设流道的左右后翼子板→内部设流道的车尾电动机舱→内部设流道的后保险杠,面向车尾尾流区13的设流道的后保险杠12板面上开气体排出孔Ⅱ14,空气流向车尾的尾流区13。
实施例十四:
本实施例图未画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十三结构相似,结构相同部分在此不再重述,其区别在于:本实施例车尾空气流道段为依次连通的左右后翼子板内部所设的流道、行李箱盖内部所设流道、后保险杠12内部所设的流道,而且面向车尾尾流区13的行李箱盖面上开气体排出孔Ⅰ,空气流向车尾的尾流区13。
全车空气动力路线具体如下:
空气→散热器→进气段的防火墙→内部有流道的左右前柱→内部有流道左右上边梁→内部有流道左右后柱→内部有流道的左右后翼子板→内部设流道的后保险杠和内部设流道的行李箱盖。后保险杠12及行李箱盖面向车尾尾流区13的板面上开气体排出孔,空气流向车尾的尾流区13。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进行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是与其它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相互参照即可。进气箱内部根据需要设置导流内腔或导流部件,可以在进气箱前部设置空气过滤装置和/或流道进气口设置空气过滤装置。
全车各空气流道或车体各局部流道之间有不同的连通、取舍、添加方式,根据需要选择模块式组合。
在实现依次连接的前箱进气段、驾驶舱空气流道段、车尾空气流道段这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对电动汽车的零部件只是按需要形成中空或有内部流道或开导气孔或导气槽,目的是形成空气流道,在技术和生产上不存在丝毫困难,而且因为流道的连通、取舍、添加、组合方式极为繁多和显而易见且并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保护范围,在此,不通过过多具体实施例做具体介绍。
对所公开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处修改和借鉴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前提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限制于本文所显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公开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范围。
另外,除上述实施例外,需要说明的是:如果电动汽车有贯穿车身前后的纵梁,可在纵梁前后端开孔设贯通流道,纵梁前端流道与设置流道的吸能器流道、设置流道的前横梁流道贯通相连,用来流入空气,后纵梁流道后端与设置流道的吸能器流道、设置流道的后横梁流道贯通相连通往设流道的后保险杠,空气流向有流道的后保险杠,并从面向车尾尾流区13的后保险杠12板面上的气体排出孔Ⅱ14排出,最终空气流向车尾的尾流区13。
空气动力路线具体如下:
空气→进气箱前保险杠面板→前横梁流道→设置流道的吸能器流道→贯穿车身前后的纵梁→设置流道的吸能器流道→后横梁流道→设流道的后保险杠→气体排出孔14,最终空气流向车尾的尾流区13。
如果电动汽车没有贯穿车身前后的纵梁,可在前纵梁前后端开孔设贯通流道,其前端与设置流道的吸能器、设置流道的前横梁流道贯通相连用来流入空气,在地板主侧梁设置与前侧梁相连的贯通流道,后纵梁前后端开孔设贯通流道,地板主侧梁流道与后纵梁流道通过导流接头连通,后纵梁流道后端与设置流道的吸能器流道、设置流道后横梁流道贯通相连通往设流道的后保险杠,空气流向设流道的后保险杠,并从气体排出孔Ⅱ14排出,空气最终空气流向车尾的尾流区13。
空气动力路线具体如下:
空气→进气箱前保险杠面板→前横梁流道→设置流道的吸能器流道→前纵梁内部流道→地板主侧梁内部流道→后纵梁内部流道→设置流道的吸能器流道→后横梁流道→后保险杠内部流道→气体排出孔Ⅱ14,最终空气流向车尾的尾流区13。
本发明中的前箱进气段、驾驶舱空气流道段、车尾空气流道段三者可以做成一体安装在电动汽车上。
除上述实施例外,为降低迎风面积,改善车尾尾流区状况,可以把本发明中的散热器4和空调散热器一起或单独设置在车尾行李箱里,行李箱盖上表面开孔或槽和/或行李箱侧壁板开孔或槽,以吸入冷却空气,在面向车尾尾流区13的行李箱盖上开气体排出孔或槽,散热后的空气经流道流向车尾的尾流区13。
空气动力路线具体如下:
空气→车尾行李箱盖上表面的孔或槽和/或车尾行李箱侧壁板的孔或槽→散热器和/或空调散热器→气体排出孔Ⅰ→车尾的尾流区13。

Claims (10)

1.一种降阻增程的电动汽车,包括降阻增程的空气动力结构,其特征是:该空气动力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前箱进气段、驾驶舱空气流道段、车尾空气流道段;
所述前箱进气段包括进气箱,进气箱包括电动汽车前舱和防火墙,用于进入气体,所述防火墙上开设有空气流通孔和/或设有导气槽;
所述驾驶舱空气流道段包括沿左右前柱、左右上边梁、左右后柱、左右D柱、左右后翼子板所设置的导气管Ⅰ或其内部所设的流道,和/或沿驾驶舱地板、车尾电动机舱所设置的导气管Ⅳ,或沿驾驶舱地板、车尾行李箱地板所设置的导气管Ⅴ,或沿电池组上方和/或下方、车尾行李箱地板所设置的导气管Ⅵ,或沿电池组上方和/或下方、车尾电动机舱所设置的导气管VII;和/或驾驶舱地板处的空气流道、和/或电池组处的空气流道;
所述驾驶舱空气流道段还包括在电池组和驾驶舱地板之间所设的导气管且导气管沿车尾行李箱地板延长设置的导气管VIII或在电池组和驾驶舱地板之间所设的导气管且导气管沿车尾电动机舱延长设置的导气管IX;
所述车尾空气流道段包括车尾行李箱盖流道、后保险杠流道、左右后翼子板流道、车尾行李箱地板处的空气流道、后围板流道、后横梁流道、尾灯座内部流道、车尾电动机舱处的空气流道,面向车尾气体尾流区的车尾行李箱盖上开设气体排出孔Ⅰ,面向车尾气体尾流区的后保险杠上开有气体排出孔Ⅱ。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阻增程的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组处的空气流道包括:电池组各表面及对应所设的电池组各表面的隔板Ⅰ形成的流入空气的电池组中空通道、或电池组上方和/或下方所设的双层中空导气板Ⅰ形成的导流通道或电池组内部所设的流道或电池组框架流道; 所述驾驶舱地板处的空气流道包括:驾驶舱地板各表面以及对应所设的驾驶舱地板各表面的隔板Ⅱ形成的流入空气的中空通道Ⅱ、或驾驶舱地板上方和/或下方所设的双层中空导气板Ⅴ形成的导流通道、或驾驶舱地板内部所设的流道;
所述车尾行李箱地板处的空气流道包括:车尾行李箱地板各表面以及对应所设的车尾行李箱地板各表面的隔板Ⅲ形成的流入空气中空通道Ⅲ、或车尾行李箱地板上方和/或下方所设的双层中空导气板Ⅲ形成的导流通道、或车尾行李箱地板内部所设的流道;所述车尾电动机舱处的空气流道包括:车尾电动机舱各表面以及对应所设的车尾电动机舱各表面的隔板Ⅳ形成的流入空气中空通道Ⅳ、或车尾电动机舱上方和/或下方所设的双层中空导气板Ⅳ形成的导流通道、或车尾电动机舱内部所设的流道;
所述防火墙空气流通孔与导气管Ⅰ和/或导气管Ⅳ或导气管Ⅴ或导气管Ⅵ或导气管VII或导气管VIII或导气管IX 前端开口对应连通,或与左右前柱内设的流道对应连通,或者通过导流管Ⅰ和/或者通过双层中空导流板Ⅱ与驾驶舱地板处的空气流道的前端对应连通,或者通过导流管Ⅱ和/或者通过双层中空导流板Ⅲ与电池组处的空气流道的前端对应连通;所述左右后柱内设的流道后端与左右后翼子板内部流道对应连通;所述导气管Ⅰ或导气管Ⅳ或导气管Ⅴ或导气管Ⅵ或导气管VII或导气管VIII或导气管IX后端开口与后保险杠流道或车尾行李箱盖流道对应连通;所述驾驶舱地板处的空气流道的后端与车尾行李箱地板处的空气流道对应连通,和/或与车尾电动机舱处的空气流道对应连通;所述电池组处的空气流道的后端通过导流管Ⅲ与后保险杠流道对应连通,或与车尾行李箱地板处的空气流道对应连通,和/或与车尾电动机舱处的空气流道对应连通;所述车尾行李箱地板处的空气流道或车尾电动机舱处的空气流道与后保险杠流道或车尾行李箱盖流道对应连通;
所述后保险杠流道、左右后翼子板流道、车尾行李箱盖流道以及车尾电动机舱处的空气流道通过设置流道对应相互连通,或其中任意两者或三者通过设置流道相互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降阻增程的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驾驶舱空气流道段还包括与左右前柱以及左右中柱内部流道对应连通的左右前车门内部流道和/或门槛内部流道、与左右中柱以及左右后柱对应连通的左右后车门内部流道和/或门槛内部流道,所述左右后车门内部流道和/或门槛内部流道与左右后翼子板内部流道连通,所述左右前车门和左右后车门车门迎风面的门把手开孔设流道与相应车门的内部流道连通;
所述驾驶舱空气流道段还包括连通的内部都设有流道的左右前柱、左右外视镜、前挡风玻璃、左右上边梁、车顶盖、天窗玻璃、后挡风玻璃,其中前挡风玻璃内部流道与进气箱和/或左右前柱内部流道连通,后挡风玻璃内部流道的后端与后翼子板内部流道和/或行李箱盖内部流道对应连通;所述左右前柱的迎风面开孔设流道,左右外视镜迎风面开孔设流道与左右前柱流道和/或左右前车门流道连通;
所述驾驶舱空气流道段还包括与左右前柱以及左右中柱内部流道对应连通的左右前车门玻璃内部流道,与左右中柱以及左右后柱内部流道对应连通的左右后车门玻璃内部流道,所述左右后柱内部流道与左右后翼子板内部流道对应连通;所述左右D柱内部流道的前端与后固定窗玻璃内部流道的后端连通,左右D柱内部流道后端与左右后翼子板内部流道对应连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降阻增程的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翼子板外表面上开有空气进气孔,空气通过流道与车尾行李箱盖流道和/或后保险杠流道连通,所述后翼子板的内部流道、车尾行李箱盖流道、尾灯座内部流道对应相互连通,或其中任意两者通过设置流道相互连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降阻增程的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箱进气段还包括散热器、前保险杠面板、前挡泥板加强撑、前翼子板、前横梁和前箱盖,所述前保险杠面板、前挡泥板加强撑、前横梁、前翼子板和前箱盖中的至少一个上开有空气流通孔,其中前翼子板或前挡泥板加强撑或前箱盖迎风面上开的空气流通孔或与进气箱内壁贯通或通过流道与左右前柱内部流道和/或左右前车门流道连通,所述进气箱的内部的迎风梁上或柱上开有减小迎风面积的通气孔,所述散热器正放或侧放或平放或放在前箱或前箱盖上或车尾行李箱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降阻增程的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箱内设有密封隔板,所述密封隔板将进气箱分成上下箱两部分,其中下箱内安装有散热器;在上下箱对应的防火墙上分别开设有空气流通孔和/或气体导气槽;导气管Ⅰ前端开口和/或前柱内设的流道与下箱对应的防火墙上开设的空气流通孔对应连通;上箱对应的防火墙上开设的导气槽和/或空气流通孔通过导流管Ⅱ或中空导流板Ⅲ与电池组处的空气流道对应连通。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阻增程的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纵梁,所述纵梁贯穿车身前后,纵梁前后端开孔设贯通流道,纵梁前端流道与设置流道的吸能器流道、设置流道的前横梁流道贯通相连,用来流入空气,纵梁流道后端与设置流道的吸能器流道、设置流道的后横梁流道贯通相连通往设流道的后保险杠;或通过电池组的框架连接的前纵梁和后纵梁,所述前纵梁的前后端设贯通流道,后纵梁的前后端设贯通流道,电池组的框架前后端设贯通流道与前后纵梁流道贯通,前纵梁前端流道与设置流道的吸能器流道、设置流道的前横梁流道贯通相连,用来流入空气,后纵梁后端流道与设置流道的吸能器流道、设置流道的后横梁流道贯通相连通往设流道的后保险杠;或与电池组的设流道的框架为一体的设有流道的前纵梁和后纵梁,电池组的框架设贯通流道与所述前后纵梁内部流道贯通,前纵梁前端流道与设置流道的吸能器流道、设置流道的前横梁流道贯通相连,用来流入空气,后纵梁后端流道与设置流道的吸能器流道、设置流道的后横梁流道贯通相连通往设流道的后保险杠。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阻增程的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流道的前纵梁、后纵梁和地板主侧梁,前纵梁前端流道与设置流道的吸能器流道、设置流道的前横梁流道贯通相连用来流入空气,前纵梁后端流道与地板主侧梁流道相连,地板主侧梁流道后端通过设置导气流道与后纵梁流道前端连通,后纵梁流道后端与设置流道的吸能器流道、设置流道的后横梁流道贯通相连通往设流道的后保险杠。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阻增程的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贯穿车身前中后的设有流道的通气加强梁,所述通气加强梁前部开孔进气,通气加强梁内部流道与后保险杠内部流道或车尾行李箱盖流道连通;或依次连接在电池组框架前后两端的与电池组框架为一体的内部设有流道的前通气加强梁和后通气加强梁,电池组框架设有流道与前后通气加强梁流道相连,前通气加强梁前部开孔进气,后通气加强梁内部流道后端与后保险杠内部流道或车尾行李箱盖流道连通。
10.如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降阻增程的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箱进气段、驾驶舱空气流道段、车尾空气流道段三者或两者或单独每段或每段的局部做成一体的安装在电动汽车上。
CN201610869273.9A 2016-07-13 2016-09-30 一种降阻增程的电动汽车 Active CN10621873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549241 2016-07-13
CN2016105492410 2016-07-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218736A CN106218736A (zh) 2016-12-14
CN106218736B true CN106218736B (zh) 2019-01-11

Family

ID=580765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869273.9A Active CN106218736B (zh) 2016-07-13 2016-09-30 一种降阻增程的电动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21873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38252A (zh) * 2017-01-21 2018-08-24 秦赵修 一种高温降阻格栅式管道的加热装置
CN106697082B (zh) * 2017-01-22 2019-02-19 长沙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导流系统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60055A (en) * 1980-11-03 1984-07-17 Karl Steiner System to increase vehicle fuel efficiency
CN101195348A (zh) * 2008-01-07 2008-06-11 朱晓义 一种加速和节能的流体运动装置
CN101708742A (zh) * 2009-03-13 2010-05-19 朱晓义 一种流体运动装置
CN206218037U (zh) * 2016-07-13 2017-06-06 徐丹 一种降阻增程的电动汽车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00061257A (ko) * 2008-11-28 2010-06-07 박봉수 항력감소차량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60055A (en) * 1980-11-03 1984-07-17 Karl Steiner System to increase vehicle fuel efficiency
CN101195348A (zh) * 2008-01-07 2008-06-11 朱晓义 一种加速和节能的流体运动装置
CN101708742A (zh) * 2009-03-13 2010-05-19 朱晓义 一种流体运动装置
CN206218037U (zh) * 2016-07-13 2017-06-06 徐丹 一种降阻增程的电动汽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218736A (zh) 2016-1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51181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manipulating airflow around and through a vehicle
RU2435691C1 (ru) Автомобиль и крышка задней части автомобиля
US20060238001A1 (en) Chassis and/or supporting structure of a motor vehicle
CN106218736B (zh) 一种降阻增程的电动汽车
CN106379428B (zh) 一种同时降低升力、降低阻力并增程的电动汽车
DE102017129199A1 (de) Luftstrommanagementsystem für ein fahrzeug
CN206218037U (zh) 一种降阻增程的电动汽车
JP3309655B2 (ja) 電気自動車のバッテリフレーム構造
CN107776688A (zh) 一种前扰流板及汽车前部导流系统
CN206871203U (zh) 一种空气射流降噪天窗扰流板
CN206218036U (zh) 一种同时降低升力、降低阻力并增程的电动汽车
CN218907422U (zh) 一种用于车辆的风道系统及其车辆
CN206797494U (zh) 汽车轮罩及包括其的汽车
CN218316988U (zh) 一种用于车辆的风道系统及其车辆
CN109591551A (zh) 汽车外循环风道结构、基于外循环风道结构的前风窗框架以及汽车空调循环风系统
CN208134457U (zh) 一种用流体设备降低升力和阻力并增程的电动乘用车
CN109250003A (zh) 具有双空气导流装置的汽车及运行空气导流装置的方法
CN208220935U (zh) 一种高低速适用的汽车发动机进气管道增压装置
CN218112783U (zh) 一种降低汽车风阻的舱盖
CN205365766U (zh) 一种纯电动客车的防水格栅窗
CN202573782U (zh) 客车动力电池舱和空滤进风结构
CN205344442U (zh) 一种具有太阳能换气排热系统的车体结构
CN216300989U (zh) 用于车辆的前风挡装饰板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KR102518553B1 (ko) 차량용 공력장치
CN115158488B (zh) 一种集成通风管道的座椅安装梁总成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