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352320A - 一种电站锅炉炉膛结渣分区段实时软测量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站锅炉炉膛结渣分区段实时软测量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352320A
CN106352320A CN201610934372.0A CN201610934372A CN106352320A CN 106352320 A CN106352320 A CN 106352320A CN 201610934372 A CN201610934372 A CN 201610934372A CN 106352320 A CN106352320 A CN 1063523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ime
burner hearth
heat
furnace
bur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93437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352320B (zh
Inventor
黄亚继
徐力刚
邹磊
岳峻峰
王健
杨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east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outheast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east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outheast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61093437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352320B/zh
Publication of CN1063523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3523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3523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3523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2STEAM GENERATION
    • F22B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STEAM BOILERS
    • F22B37/00Component parts or details of steam boilers
    • F22B37/02Component parts or details of steam boilers applicable to more than one kind or type of steam boiler
    • F22B37/38Determining or indicating operating conditions in steam boilers, e.g. monitoring direction or rate of water flow through water tub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2STEAM GENERATION
    • F22B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STEAM BOILERS
    • F22B35/00Control systems for steam boil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Regulation And Control Of Combus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站锅炉炉膛结渣分区段实时软测量方法,在不增加电站锅炉测点的基础上,通过采集锅炉炉膛结构参数、入炉煤质数据和炉膛实时运行参数,以炉膛不同区段的水冷壁热有效系数作为结渣监测指标,基于炉膛整体及分区段传热平衡建立了炉膛分区段结渣软测量计算模型,能够提供炉膛不同区段实时结渣情况的直观数据,为炉膛分区段吹灰操作提供参考。

Description

一种电站锅炉炉膛结渣分区段实时软测量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站锅炉炉膛结渣分区段实时软测量方法,属于锅炉运行参数监测领域。特别是一种针对电站锅炉炉膛,根据电厂已有测点采集锅炉运行数据,通过事先建立好的模型进行炉膛分区段结渣情况实时推算的软测量方法。
背景技术
大型电站锅炉的炉膛作为燃料的主要燃烧空间,火焰中心温度可以达到1400℃~1700℃,此温度下煤质中的灰分已处于熔融状态,极易粘附在温度较低的炉膛水冷壁上造成结渣现象,且一旦开始结渣会形成越来越厚的渣层,如不及时清理会导致锅炉的传热性能急剧下降、锅炉效率降低,严重时可能会停炉,从而引发安全事故并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现今电站锅炉都采用吹灰器进行炉膛结渣的清除工作,但是由于炉膛燃烧温度极高且烟气中含有大量飞灰无法进行结渣情况直接监测,因此运行人员只能够凭借排烟温度和经验来进行炉膛结渣判断,通常直接采用定时定量的吹灰操作方式,从而造成了结渣吹灰不及时而传热效率下降,或者吹灰过于频繁而蒸汽浪费太多。
因为缺乏可靠的直接测量手段,锅炉炉膛中的结渣监测通常采用软测量方法,即通过已安装测点测得的运行参数根据热平衡原理进行炉膛结渣程度推算。目前专利文献中的有关锅炉炉膛结渣监测的软测量方法,大多都是推算炉膛整体结渣情况,但是随着锅炉容量的增加、炉膛空间的变大以及吹灰器的多点排布(可分区段吹灰),炉膛结渣整体监测由于不能反应炉膛不同区段的结渣情况,无法满足电厂对锅炉炉膛进行分区段吹灰的需求,应用受到了一定限制。因此,建立一种炉膛结渣分区段实时软测量方法显得至关重要。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电站锅炉炉膛结渣分区段实时软测量方法,在不增加电站锅炉的测点的基础上,以炉膛不同区段的水冷壁热有效系数作为结渣监测指标,通过建立好的炉膛分区段结渣软测量计算模型推算出锅炉运行中炉膛不同区段的实时结渣程度,以帮助运行人员判断炉膛不同区段的吹灰时机。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电站锅炉炉膛结渣分区段实时软测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炉膛按燃烧性质由下到上依次分为主燃烧区、燃尽区和换热区三个区段。对炉膛进行相关数据采集。
步骤2,根据步骤1中采集的相关数据的分别计算燃料理论燃烧温度Tth、炉膛整体辐射吸收减弱系数ka、炉膛整体火焰综合黑度εsyn、炉膛整体黑度和炉膛整体水冷壁热有效系数ψf,为炉膛分区段辐射传热计算作准备。
步骤3,假设主燃烧区出口烟温Tf1″,列出主燃烧区热平衡方程,计算主燃烧区水冷壁热有效系数ψ1
步骤4,列出炉膛内主燃烧区热负荷方程,对假设的主燃烧区出口烟温Tf1″进行校核,若满足条件则进行步骤5,若不满足则重复步骤3到4。
步骤5,假设燃尽区的出口烟气温度Tf2″,列出燃尽区热平衡方程,计算燃尽区水冷壁热有效系数ψ2
步骤6,列出炉膛内燃尽区热负荷方程,对假设的燃尽区出口烟温Tf2″进行校核,若满足条件则进行步骤7,若不满足则重复步骤5到6。
步骤7,列出换热区热平衡方程,计算换热区水冷壁热有效系数ψ3,输出计算出的不同区段水冷热有效系数ψ1、ψ2和ψ3作为不同区段的结渣监测指标。
所述步骤1中采集的相关数据包括锅炉炉膛结构及设计参数、入炉煤质数据和锅炉实时运行参数。锅炉炉膛结构及设计参数包括炉膛整体传热面积、不同区段的传热面积、有效容积、计算高度、上下排燃烧器布置高度差、燃烧器平均布置高度、出口烟窗面积、炉膛出口对半辐射受热面的辐射热有效系数。入炉煤质数据通过煤质分析获得,主要包括煤的元素分析、工业分析和热值分析。锅炉实时运行参数通过电厂DCS系统采集,主要测点包括锅炉燃煤量、一次风占总风量比例、二次风占总风量比例、一次风进出口风温、二次风进出口风温、水冷壁工质流量、水冷壁进出口工质压力、水冷壁进出口工质温度和炉膛出口烟气温度。
所述步骤2中根据采集数据的分别计算燃料理论燃烧温度Tth、炉膛整体辐射吸收减弱系数ka、炉膛整体火焰综合黑度εsyn、炉膛整体黑度和炉膛整体水冷壁热有效系数ψf的方法如下:
步骤2-1,根据理论的热空气焓和理论的冷空气焓得到进入炉内空气热量。
Q k = ( α f ′ ′ - Δα f - Δα p c s ) I h k 0 + ( Δα f + Δα p c s ) I c k 0
Qk为随单位质量燃料带入炉内的空气的热量,且此热量含漏风的热量。为理论的热空气焓,即空预器出口一次风和二次风混合温度。为理论的冷空气焓,即空预器进口一次风和二次风混合温度。αf"为炉膛出口过量空气系数,Δαf为炉膛漏风系数,Δαpcs为制粉系统的漏风系数。
根据入炉内空气热量、单位质量燃料带入炉内的热量、化学未完全燃烧热损失、机械未完全燃烧热损失以及其他热损失得到燃料带入炉内有效热量。
Q f e f = Q r 100 - q 3 - q 4 - q 6 100 - q 4 + Q k
为炉内有效热量,即为理论燃烧温度Tth对应焓值,在获得炉内有效热量后通过烟气焓温表利用插值法查取燃料理论燃烧温度Tth。Qr为单位质量燃料带入炉内的热量,通常等于燃料收到基低位发热量,q3为化学未完全燃烧热损失,q4为机械未完全燃烧热损失,q6为其他热损失,
步骤2-2,根据收到基灰分以及单位燃料燃烧产生烟气质量得到烟气中灰分颗粒的质量浓度。
μ a s h , m = A a r α f a 100 G y .
μash,m为烟气中灰分颗粒的质量浓度,Aar为收到基灰分,αfa为飞灰系数。Gy为单位燃料燃烧产生烟气质量。
根据收到基碳元素、干燥无灰基挥发份、最上排燃烧器布置高度、最下排燃烧器布置高度以及水冷壁的吸热表面积得到烟气中焦炭颗粒的容积浓度。
μ c o k , v = 5.5 C a r ( 10 + q 4 ) ( 100 + V d a f ) V y ( 1 + h t - h u n h f ) .
μcok,v为烟气中焦炭颗粒的容积浓度,Car为收到基碳元素,Vdaf为干燥无灰基挥发份,VY为单位燃料燃烧产生烟气体积,ht为最上排燃烧器布置高度,hun为最下排燃烧器布置高度,Hf为水冷壁的吸热表面积;
根据水蒸汽占烟气容积份额、水蒸汽和二氧化物之和占烟气容积份额、炉内辐射层有效厚度以及炉膛整体出口烟温得到三原子气体减弱系数。
k g r = [ 0.78 + 1.6 r H 2 O r S - 0.1 ] ( 1 - 0.37 T f ′ ′ 1000 ) r .
kgr为三原子气体减弱系数。rH2O为水蒸汽占烟气容积份额,r为水蒸汽和二氧化物之和占烟气容积份额,S为炉内辐射层有效厚度,Tf″为炉膛整体出口烟温。
根据烟气中灰分颗粒的质量浓度以及灰分颗粒的平均粒径得到灰分减弱系数。
k a s h μ a s h = 5330 μ a s h , m ( T f ′ ′ d a s h ) 2 / 3 [ 1 - 0.65 1 + 0.0177 / ( μ a s h , m S ) 2 ] .
kashμash为灰分颗粒减弱系数,μash,m为烟气中灰分颗粒的质量浓度,dash为灰分颗粒的平均粒径,
根据焦炭颗粒的平均粒径、烟气中焦炭颗粒的容积浓度得到焦炭颗粒减弱系数。
k c o k μ c o k = 10 μ c o k , v ( T f ′ ′ d c o k ) 2 / 3 .
kcokμcok为焦炭颗粒减弱系数,dcok为焦炭颗粒的平均粒径,
根据三原子气体减弱系数、灰分颗粒减弱系数以及焦炭颗粒减弱系数得到辐射吸收减弱系数。
ka=kgr+kashμash+kcokμcok
ka为炉膛整体辐射吸收减弱系数,
步骤2-3,根据炉膛整体辐射吸收减弱系数、炉内辐射层有效厚度得到炉膛实际火焰黑度。
ϵ f = 1 - e - k a S .
εf为炉膛实际火焰黑度。
根据炉膛整体辐射吸收减弱系数、炉内辐射层有效厚度以及炉膛实际火焰黑度得到炉膛火焰综合黑度:
ϵ s y n = ϵ f 0.32 k a Rϵ f + 1 .
εsyn为考虑了火焰辐射强度因介质吸收而减弱的火焰综合黑度。
步骤2-4:根据炉膛火焰综合黑度得到炉膛整体黑度:
ϵ f s y n = ϵ s y n ϵ s y n + ( 1 - ϵ s y n ) ψ f .
为炉膛整体黑度,ψf为炉膛整体水冷壁热有效系数。
根据理论燃烧温度、主燃烧区出口烟气温度、炉膛火焰最高温度位置的相对高度以及炉内烟气在理论燃烧温度至炉膛出口温度区间内的平均热容得到炉膛辐射传热关系式:
Tth为理论燃烧温度,xm为炉膛火焰最高温度位置的相对高度,σ0为玻尔兹曼常数,φ为保热系数,Bj为计算燃烧量,为炉内烟气在理论燃烧温度至炉膛出口温度区间内的平均热容,Hf为水冷壁整体吸热面积。
根据炉膛整体黑度和炉膛辐射两个关系式,求出炉膛整体水冷壁热有效系数:
ψ f = Zϵ s y n ϵ s y n - ( 1 - ϵ s y n ) Z .
其中,为求解方便所设参数,无实际意义求出炉膛炉膛整体水冷壁热有效系数后,再计算出炉膛的整体黑度所述步骤3中主燃烧区热平衡方程如下:
B j ( 100 100 - q 4 β c r Q r + Q k - Q 6 ) = B j I f 1 ′ ′ + σ 0 ϵ f s y n ψ ′ ′ ( T f 1 ′ ′ ) 4 F c 1 + σ 0 ϵ f s y n ψ 1 ( T f 1 ′ ′ ) 4 H f 1
根据主燃烧区热平衡式,计算主燃烧区水冷壁热有效系数ψ1
其中,Tf1″为主燃烧区出口烟气温度。If1″为主燃烧区出口烟气焓值(根据Tf1″查取烟气焓温表获得)。βcr为燃料的燃尽率,可查阅锅炉手册。ψ"为对上面区段的辐射热有效系数,一般取0.1。Fc1主燃烧区出口炉膛截面积。Hf1为主燃烧区的水冷壁传热面积。ψ1为主燃烧区水冷壁热有效系数。
所述步骤4中炉膛内主燃烧区热负荷方程如下:
q ‾ = B j ( Q f e f - I f ′ ′ ) / H f
q I ‾ = ∫ 0 h 1 ( η h q ‾ ) d h h 1
主燃烧区出口烟温Tf1″校核式:
| q I ‾ - σ 0 ϵ f s y n ψ 1 ( T f 1 ′ ′ ) 4 | / q I ‾ ≤ 2 %
其中,为炉膛整体平均热负荷。ηh为炉膛内局部热负荷系数,可做试验确定或查锅炉说明书。为主燃烧区的平均热负荷。h1为主燃烧区出口到冷灰斗中线高度。
所述步骤5中燃尽区热平衡方程如下:
B j Δβ c r Q r + B j I f 1 ′ ′ + σ 0 ϵ f s y n ψ ′ ′ ( T f 1 ′ ′ ) 4 F c 1 = B j I f 2 ′ ′ + σ 0 ϵ f s y n ψ ′ ′ ( T f 2 ′ ′ ) 4 F c 2 + σ 0 ϵ f s y n ψ 2 T g 2 4 H f 2
根据燃尽区平均烟气温度计算燃尽区水冷壁热有效系数ψ2
其中,Tg2为燃尽区的烟气平均温度。Tf2″为燃尽区出口烟气温度。If2″为燃尽区出口烟气焓值,kJ/kg(根据Tf2″查取烟气焓温表获得)。Δβcr为主燃烧区燃料的未燃尽率。Fc2燃尽区出口炉膛截面积。Hf2为燃尽区的水冷壁传热面积。ψ2为燃尽区水冷壁热有效系数。
所述步骤6中炉膛内燃尽区热负荷方程如下:
q I I ‾ = ∫ h 1 h 2 ( η h q ‾ ) d h h 2 - h 1
燃尽区出口烟温Tf2″校核式:
| q I I ‾ - σ 0 ϵ f s y n ψ 2 T g 2 4 | / q I I ‾ ≤ 2 %
其中,为燃尽区的平均热负荷。h2为燃尽区出口到冷灰斗中线高度。
所述步骤7中换热区热平衡方程如下:
B j I f 2 ′ ′ + σ 0 ϵ f s y n ψ ′ ′ ( T f 2 ′ ′ ) 4 F c 2 = B j I f ′ ′ + ϵ f s y n ψ p ( T f ′ ′ ) 4 F c 3 + σ 0 ϵ f s y n ψ 3 T g 3 4 H f 3
根据换热区平均烟气温度计算换热区水冷壁热有效系数ψ3
其中,Tg3为换热区的烟气平均温度。If″为燃尽区出口烟气焓值(根据Tf″查取烟气焓温表获得)。ψp为炉膛出口对半辐射受热面的辐射热有效系数,等于炉膛整体水冷壁热有效系数ψf乘以经验系数,经验系数可按锅炉设计值选取。Fc3炉膛出口截面积。Hf3为换热区的水冷壁传热面积。ψ3为换热区水冷壁热有效系数。
有益效果:本发明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在不增加电站锅炉测点的基础上,通过采集锅炉炉膛结构参数、入炉煤质数据和炉膛实时运行参数,以炉膛不同区段(炉膛区段划分见图1)的水冷壁热有效系数作为结渣监测指标,基于炉膛整体及分区段传热平衡建立了炉膛分区段结渣软测量计算模型,能够提供炉膛不同区段实时结渣情况的直观数据,为炉膛分区段吹灰操作提供参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炉膛区段划分
图2为本发明的计算步骤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发明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一种电站锅炉炉膛结渣分区段实时软测量方法,如图2所示,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炉膛按燃烧性质由下到上依次分为主燃烧区、燃尽区和换热区三个结渣分区段(如图1),对炉膛进行相关数据采集。相关数据包括锅炉炉膛结构及设计参数、入炉煤质数据和锅炉实时运行参数。其中,炉膛结构及设计参数可以通过锅炉使用和设计说明书获得,需要炉膛整体传热面积、不同区段的传热面积、有效容积、计算高度、上下排燃烧器布置高度差、燃烧器平均布置高度、出口烟窗面积、炉膛出口对半辐射受热面的辐射热有效系数。入炉煤质数据通过煤质分析获得,主要包括煤的元素分析、工业分析和热值分析等,如所烧煤样为掺混煤则还需要不同煤样的配比。锅炉实时运行参数通过电厂DCS系统采集,主要测点包括锅炉燃煤量、一次风占总风量比例、二次风占总风量比例、一次风进出口风温、二次风进出口风温、水冷壁工质流量、水冷壁进出口工质压力、水冷壁进出口工质温度和炉膛出口烟气温度(若无测点可沿逆烟气流程推算)等。(上述测点均为锅炉中常用测点,无须再加入测点)。
步骤2,计算燃料理论燃烧温度Tth、炉膛整体辐射吸收减弱系数ka、炉膛整体火焰综合黑度εsyn、炉膛整体黑度和炉膛整体水冷壁热有效系数ψf,为炉膛分区段辐射传热计算作准备(涉及的烟气和空气焓温表通过煤质燃料计算获得,此为热力计算常识,不再赘述):
(1)进入炉内空气热量:
(此处的焓值均根据温度按照空气焓温表查取)。
燃料带入炉内有效热量:
炉内有效热量即为理论燃烧温度Tth对应焓值,在获得后通过烟气焓温表利用插值法查取Tth
(2)烟气中灰分颗粒的质量浓度:
烟气中焦炭颗粒的容积浓度:
三原子气体减弱系数:灰分减弱系数:焦炭颗粒减弱系数:
辐射吸收减弱系数:ka=kgr+kashμash+kcokμcok
(3)炉膛实际火焰黑度:
炉膛火焰综合黑度:
(4)列出炉膛整体黑度关系式:
列出炉膛辐射传热关系式:
联立此两个关系式,求出炉膛整体水冷壁热有效系数:(式中为求解方便所设参数,无实际意义)
求出炉膛炉膛整体水冷壁热有效系数后,再计算出炉膛的整体黑度
其中,为理论的冷空气焓,即空预器进口一次风和二次风混合温度对应的焓值,kJ/kg。为理论的热空气焓,即空预器出口一次风和二次风混合温度对应的焓值,kJ/kg。Qk为随单位质量燃料带入炉内的空气(含漏风)的热量,kJ/kg。Qr为单位质量燃料带入炉内的热量,通常等于燃料收到基低位发热量,kJ/kg。q3为化学未完全燃烧热损失,%。q4为机械未完全燃烧热损失,%。q6为其他热损失,%。αf"为炉膛出口过量空气系数。Δαf为炉膛漏风系数。Δαpcs为制粉系统的漏风系数。为单位质量燃料带入炉内的有效热,kJ/kg。Tth为理论燃烧温度,K。kgr为三原子气体减弱系数,m-1。kashμash为灰分颗粒减弱系数,m-1。kcokμcok为焦炭颗粒减弱系数,m-1。ka为辐射吸收减弱系数,m-1为水蒸汽占烟气容积份额。r为水蒸汽和二氧化物(R2O)之和占烟气容积份额。μash,m为烟气中灰分颗粒的质量浓度,kg/kg。μcok,v为烟气中焦炭颗粒的容积浓度,g/Nm3。dash为灰分颗粒的平均粒径,μm(根据煤种查取)。dcok为焦炭颗粒的平均粒径,μm(根据煤种查取)。Car为收到基碳元素,%。Aar为收到基灰分,%。αfa为飞灰系数。Gy为单位燃料燃烧产生烟气质量,kg/kg。Vy为单位燃料燃烧产生烟气体积,m3/kg。q4为机械未完全燃烧损失,%。Vdaf为干燥无灰基挥发份,%。ht为最上排燃烧器布置高度,m。hun为最下排燃烧器布置高度,m。εf为炉膛实际火焰黑度。εsyn为考虑了火焰辐射强度因介质吸收而减弱的火焰综合黑度。S为炉内辐射层有效厚度,m。R为与炉膛截面等面积圆形的半径,m。为炉膛整体黑度(假想黑度)。Tf″为炉膛整体出口烟温,K。ψf为炉膛整体水冷壁热有效系数。xm为炉膛火焰最高温度位置的相对高度,近似取等于燃烧器布置的相对高度。σ0为玻尔兹曼常数,通常取5.67×10-11kW/(m2·K4)。Bj为计算燃烧量,kg/s。φ为保热系数。Hf为水冷壁的吸热表面积,m2为炉内烟气在理论燃烧温度至炉膛出口温度区间内的平均热容,kJ/(kg·K)。
步骤3,假设主燃烧区出口烟温Tf1″,列出主燃烧区热平衡方程,计算主燃烧区水冷壁热有效系数ψ1
(1)列出主燃烧区热平衡方程(本区段燃料放热=本区段烟气带走热量+本区段向上面区段辐射热量+本区段吸收辐射热量):
B j ( 100 100 - q 4 β c r Q r + Q k - Q 6 ) = B j I f 1 ′ ′ + σ 0 ϵ f s y n ψ ′ ′ ( T f 1 ′ ′ ) 4 F c 1 + σ 0 ϵ f s y n ψ 1 ( T f 1 ′ ′ ) 4 H f 1
(2)根据主燃烧区热平衡式,计算主燃烧区水冷壁热有效系数ψ1
其中,Tf1″为主燃烧区出口烟气温度,K。If1″为主燃烧区出口烟气焓值,kJ/kg(根据Tf1″查取烟气焓温表获得)。βcr为燃料的燃尽率,可查阅锅炉手册。ψ"为对上面区段的辐射热有效系数,一般取0.1。Fc1主燃烧区出口炉膛截面积,m2。Hf1为主燃烧区的水冷壁传热面积,m2。ψ1为主燃烧区水冷壁热有效系数。
步骤4,列出炉膛内主燃烧区热负荷方程,对假设的主燃烧区出口烟温Tf1″进行校核:
(1)列出炉膛内主燃烧区热负荷方程:
q ‾ = B j ( Q f e f - I f ′ ′ ) / H f
q I ‾ = ∫ 0 h 1 ( η h q ‾ ) d h h 1
(2)基于本步骤中(1)的关系式,列出校核式:
| q I ‾ - σ 0 ϵ f s y n ψ 1 ( T f 1 ′ ′ ) 4 | / q I ‾ ≤ 2 %
对主燃烧区出口烟温Tf1″进行校核,若满足条件则进行步骤5,若不满足则重复步骤3到4。
其中,为炉膛整体平均热负荷,kW/m2。ηh为炉膛内局部热负荷系数,可做试验确定或查锅炉说明书。为主燃烧区的平均热负荷,kW/m2。h1为主燃烧区出口到冷灰斗中线高度,m。
步骤5,假设燃尽区的出口烟气温度Tf2″,列出燃尽区热平衡方程,计算燃尽区水冷壁热有效系数ψ2
(1)列出燃尽区热平衡方程(本区段燃料放热量+下面区段烟气带入热量+下面区段向本区段辐射热量=本区段烟气带走热量+本区段向上面区段辐射热量+本区段吸收辐射热量):
B j Δβ c r Q r + B j I f 1 ′ ′ + σ 0 ϵ f s y n ψ ′ ′ ( T f 1 ′ ′ ) 4 F c 1 = B j I f 2 ′ ′ + σ 0 ϵ f s y n ψ ′ ′ ( T f 2 ′ ′ ) 4 F c 2 + σ 0 ϵ f s y n ψ 2 T g 2 4 H f 2 .
(2)代入燃尽区平均烟气温度计算燃尽区水冷壁热有效系数ψ2
其中,Tg2为燃尽区的烟气平均温度,K。Tf2″为燃尽区出口烟气温度,K。If2″为燃尽区出口烟气焓值,kJ/kg(根据Tf2″查取烟气焓温表获得)。Δβcr为主燃烧区燃料的未燃尽率。Fc2燃尽区出口炉膛截面积,m2。Hf2为燃尽区的水冷壁传热面积,m2。ψ2为燃尽区水冷壁热有效系数。
步骤6,列出炉膛内燃尽区热负荷方程,对假设的燃尽区出口烟温Tf2″进行校核:
(1)列出炉膛内燃尽区热负荷方程:
q I I ‾ = ∫ h 1 h 2 ( η h q ‾ ) d h h 2 - h 1
(2)基于本步骤中(1)的关系式,列出校核式:
| q I I ‾ - σ 0 ϵ f s y n ψ 2 T g 2 4 | / q I I ‾ ≤ 2 %
对燃尽区出口烟温Tf2″进行校核,若满足条件则进行步骤7,若不满足则重复步骤5到6。
其中,为燃尽区的平均热负荷,kW/m2。h2为燃尽区出口到冷灰斗中线高度,m。
步骤7,列出换热区热平衡方程,计算换热区水冷壁热有效系数ψ3,输出计算出的不同区段水冷热有效系数ψ1、ψ2和ψ3作为不同区段的结渣监测指标:
(1)列出换热区热平衡方程(下面区段烟气带入热量+下面区段向本区段辐射热量=本区段烟气带走热量+本区段向半辐射受热面辐射热量+本区段吸收辐射热量):
B j I f 2 ′ ′ + σ 0 ϵ f s y n ψ ′ ′ ( T f 2 ′ ′ ) 4 F c 2 = B j I f ′ ′ + σ 0 ϵ f s y n ψ p ( T f ′ ′ ) 4 F c 3 + σ 0 ϵ f s y n ψ 3 T g 3 4 H f 3 .
(2)代入换热区平均烟气温度计算换热区水冷壁热有效系数ψ3
(3)输出计算出的不同区段水冷热有效系数ψ1、ψ2和ψ3
其中,Tg3为换热区的烟气平均温度,K。If″为燃尽区出口烟气焓值,kJ/kg(根据Tf″查取烟气焓温表获得)。ψp为炉膛出口对半辐射受热面的辐射热有效系数,等于炉膛整体水冷壁热有效系数ψf乘以经验系数,经验系数可按锅炉设计值选取。Fc3炉膛出口截面积,m2。Hf3为换热区的水冷壁传热面积,m2。ψ3为换热区水冷壁热有效系数。
计算输出模块的步骤中涉及到假设迭代,所有计算过程通过电脑编程实现,最后将计算出的不同区段实时水冷热有效系数ψ1、ψ2和ψ3按时间分布形成曲线图,作为运行人员进行炉膛分区段吹灰的直观数据参考。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电站锅炉炉膛结渣分区段实时软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炉膛按燃烧性质由下到上依次分为主燃烧区、燃尽区和换热区三个区段。对炉膛进行相关数据采集。
步骤2,根据步骤1中采集的相关数据的分别计算燃料理论燃烧温度Tth、炉膛整体辐射吸收减弱系数ka、炉膛整体火焰综合黑度εsyn、炉膛整体黑度和炉膛整体水冷壁热有效系数ψf,为炉膛分区段辐射传热计算作准备。
步骤3,假设主燃烧区出口烟温Tf1″,列出主燃烧区热平衡方程,计算主燃烧区水冷壁热有效系数ψ1
步骤4,列出炉膛内主燃烧区热负荷方程,对假设的主燃烧区出口烟温Tf1″进行校核,若满足条件则进行步骤5,若不满足则重复步骤3到4。
步骤5,假设燃尽区的出口烟气温度Tf2″,列出燃尽区热平衡方程,计算燃尽区水冷壁热有效系数ψ2
步骤6,列出炉膛内燃尽区热负荷方程,对假设的燃尽区出口烟温Tf2″进行校核,若满足条件则进行步骤7,若不满足则重复步骤5到6。
步骤7,列出换热区热平衡方程,计算换热区水冷壁热有效系数ψ3,输出计算出的不同区段水冷热有效系数ψ1、ψ2和ψ3作为不同区段的结渣监测指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站锅炉炉膛结渣分区段实时软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采集的相关数据包括锅炉炉膛结构及设计参数、入炉煤质数据和锅炉实时运行参数;锅炉炉膛结构及设计参数包括炉膛整体传热面积、不同区段的传热面积、有效容积、计算高度、上下排燃烧器布置高度差、燃烧器平均布置高度、出口烟窗面积、炉膛出口对半辐射受热面的辐射热有效系数;入炉煤质数据通过煤质分析获得,主要包括煤的元素分析、工业分析和热值分析;锅炉实时运行参数通过电厂DCS系统采集,主要测点包括锅炉燃煤量、一次风占总风量比例、二次风占总风量比例、一次风进出口风温、二次风进出口风温、水冷壁工质流量、水冷壁进出口工质压力、水冷壁进出口工质温度和炉膛出口烟气温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站锅炉炉膛结渣分区段实时软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根据采集数据的分别计算燃料理论燃烧温度Tth、炉膛整体辐射吸收减弱系数ka、炉膛整体火焰综合黑度εsyn、炉膛整体黑度和炉膛整体水冷壁热有效系数ψf的方法如下:
步骤2-1,根据理论的热空气焓和理论的冷空气焓得到进入炉内空气热量;
Q k = ( α f ′ ′ - Δα f - Δα p c s ) I h k 0 + ( Δα f + Δα p c s ) I c k 0
Qk为随单位质量燃料带入炉内的空气的热量,且此热量含漏风的热量;为理论的热空气焓,即空预器出口一次风和二次风混合温度;为理论的冷空气焓,即空预器进口一次风和二次风混合温度,αf"为炉膛出口过量空气系数,Δαf为炉膛漏风系数,Δαpcs为制粉系统的漏风系数。;
根据入炉内空气热量、单位质量燃料带入炉内的热量、化学未完全燃烧热损失、机械未完全燃烧热损失以及其他热损失得到燃料带入炉内有效热量;
Q f e f = Q r 100 - q 3 - q 4 - q 6 100 - q 4 + Q k
为炉内有效热量,即为理论燃烧温度Tth对应焓值,在获得炉内有效热量后通过烟气焓温表利用插值法查取燃料理论燃烧温度Tth;Qr为单位质量燃料带入炉内的热量,通常等于燃料收到基低位发热量,q3为化学未完全燃烧热损失,q4为机械未完全燃烧热损失,q6为其他热损失,
步骤2-2:根据收到基灰分以及单位燃料燃烧产生烟气质量得到烟气中灰分颗粒的质量浓度;
μ a s h , m = A a r α f a 100 G y ;
μash,m为烟气中灰分颗粒的质量浓度,Aar为收到基灰分,αfa为飞灰系数;Gy为单位燃料燃烧产生烟气质量;
根据收到基碳元素、干燥无灰基挥发份、最上排燃烧器布置高度、最下排燃烧器布置高度以及水冷壁的吸热表面积得到烟气中焦炭颗粒的容积浓度;
μ c o k , v = 5.5 C a r ( 10 + q 4 ) ( 100 + V d a f ) V y ( 1 + h t - h u n h f ) ;
μcok,v为烟气中焦炭颗粒的容积浓度,Car为收到基碳元素,Vdaf为干燥无灰基挥发份,ht为最上排燃烧器布置高度,hun为最下排燃烧器布置高度,Hf为水冷壁的吸热表面积;
根据水蒸汽占烟气容积份额、水蒸汽和二氧化物之和占烟气容积份额、炉内辐射层有效厚度以及炉膛整体出口烟温得到三原子气体减弱系数;
k g r = [ 0.78 + 1.6 r H 2 O r s - 0.1 ] ( 1 - 0.37 T f ′ ′ 1000 ) r ;
kgr为三原子气体减弱系数;为水蒸汽占烟气容积份额,r为水蒸汽和二氧化物之和占烟气容积份额,S为炉内辐射层有效厚度,Tf″为炉膛整体出口烟温;
根据烟气中灰分颗粒的质量浓度以及灰分颗粒的平均粒径得到灰分减弱系数;
k a s h μ a s h = 5330 μ a s h , m ( T f ′ ′ d a s h ) 2 / 3 [ 1 - 0.65 1 + 0.0177 / ( μ a s h , m S ) 2 ] ;
kashμash为灰分颗粒减弱系数,μash,m为烟气中灰分颗粒的质量浓度,dash为灰分颗粒的平均粒径,
根据焦炭颗粒的平均粒径、烟气中焦炭颗粒的容积浓度得到焦炭颗粒减弱系数;
k c o k μ c o k = 10 μ c o k , v ( T f ′ ′ d c o k ) 2 / 3 ;
kcokμcok为焦炭颗粒减弱系数,dcok为焦炭颗粒的平均粒径,
根据三原子气体减弱系数、灰分颗粒减弱系数以及焦炭颗粒减弱系数得到辐射吸收减弱系数;
ka=kgr+kashμash+kcokμcok
ka为炉膛整体辐射吸收减弱系数,
步骤2-3,根据炉膛整体辐射吸收减弱系数、炉内辐射层有效厚度得到炉膛实际火焰黑度;
ϵ f = 1 - e - k a S ;
εf为炉膛实际火焰黑度;
根据炉膛整体辐射吸收减弱系数、炉内辐射层有效厚度以及炉膛实际火焰黑度得到炉膛火焰综合黑度:
ϵ s y n = ϵ f 0.32 k a Rϵ f + 1 ;
εsyn为考虑了火焰辐射强度因介质吸收而减弱的火焰综合黑度;
步骤2-4:根据炉膛火焰综合黑度建立得到炉膛整体黑度关系式:
ϵ f s y n = ϵ s y n ϵ s y n + ( 1 - ϵ s y n ) ψ f ;
为炉膛整体黑度,ψf为炉膛整体水冷壁热有效系数;
根据理论燃烧温度、主燃烧区出口烟气温度、炉膛火焰最高温度位置的相对高度以及炉内烟气在理论燃烧温度至炉膛出口温度区间内的平均热容建立炉膛辐射传热关系式:
Tth为理论燃烧温度,xm为炉膛火焰最高温度位置的相对高度,σ0为玻尔兹曼常数,φ为保热系数,Bj为计算燃烧量,为炉内烟气在理论燃烧温度至炉膛出口温度区间内的平均热容;
联立炉膛整体黑度关系式和炉膛辐射传热关系式两个关系式,求出炉膛整体水冷壁热有效系数:
ψ f = Zϵ s y n ϵ s y n - ( 1 - ϵ s y n ) Z ;
其中,
求出炉膛炉膛整体水冷壁热有效系数后,再计算出炉膛的整体黑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站锅炉炉膛结渣分区段实时软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主燃烧区热平衡方程如下:
B j ( 100 100 - q 4 β c r Q r + Q k - Q 6 ) = B j I f 1 ′ ′ + σ 0 ϵ f s y n ψ ′ ′ ( T f 1 ′ ′ ) 4 F c 1 + σ 0 ϵ f s y n ψ 1 ( T f 1 ′ ′ ) 4 H f 1
根据主燃烧区热平衡式,计算主燃烧区水冷壁热有效系数ψ1
其中,Tf1″为主燃烧区出口烟气温度。If1″为主燃烧区出口烟气焓值(根据Tf1″查取烟气焓温表获得)。βcr为燃料的燃尽率,可查阅锅炉手册。ψ"为对上面区段的辐射热有效系数,一般取0.1。Fc1主燃烧区出口炉膛截面积。Hf1为主燃烧区的水冷壁传热面积。ψ1为主燃烧区水冷壁热有效系数。
5.所述步骤4中炉膛内主燃烧区热负荷方程如下:
q ‾ = B j ( Q f e f - I f ′ ′ ) / H f
q I ‾ = ∫ 0 h 1 ( η h q ‾ ) d h h 1
主燃烧区出口烟温Tf1″校核式:
| q I ‾ - σ 0 ϵ f s y n ψ 1 ( T f 1 ′ ′ ) 4 | / q I ‾ ≤ 2 %
其中,为炉膛整体平均热负荷。ηh为炉膛内局部热负荷系数,可做试验确定或查锅炉说明书。为主燃烧区的平均热负荷。h1为主燃烧区出口到冷灰斗中线高度。
6.所述步骤5中燃尽区热平衡方程如下:
B j Δβ c r Q r + B j I f 1 ′ ′ + σ 0 ϵ f s y n ψ ′ ′ ( T f 1 ′ ′ ) 4 F c 1 = B j I f 2 ′ ′ + σ 0 ϵ f s y n ψ ′ ′ ( T f 2 ′ ′ ) 4 F c 2 + σ 0 ϵ f s y n ψ 2 T g 2 4 H f 2
根据燃尽区平均烟气温度计算燃尽区水冷壁热有效系数ψ2
其中,Tg2为燃尽区的烟气平均温度。Tf2″为燃尽区出口烟气温度。If2″为燃尽区出口烟气焓值,kJ/kg(根据Tf2″查取烟气焓温表获得)。Δβcr为主燃烧区燃料的未燃尽率。Fc2燃尽区出口炉膛截面积。Hf2为燃尽区的水冷壁传热面积。ψ2为燃尽区水冷壁热有效系数。
7.所述步骤6中炉膛内燃尽区热负荷方程如下:
q I I ‾ = ∫ h 1 h 2 ( η h q ‾ ) d h h 2 - h 1
燃尽区出口烟温Tf2″校核式:
| q I I ‾ - σ 0 ϵ f s y n ψ 2 T g 2 4 | / q I I ‾ ≤ 2 %
其中,为燃尽区的平均热负荷。h2为燃尽区出口到冷灰斗中线高度。
8.所述步骤7中换热区热平衡方程如下:
B j I f 2 ′ ′ + σ 0 ϵ f s y n ψ ′ ′ ( T f 2 ′ ′ ) 4 F c 2 = B j I f ′ ′ + σ 0 ϵ f s y n ψ p ( T f ′ ′ ) 4 F c 3 + σ 0 ϵ f s y n ψ 3 T g 3 4 H f 3
根据换热区平均烟气温度计算换热区水冷壁热有效系数ψ3
其中,Tg3为换热区的烟气平均温度。If″为燃尽区出口烟气焓值(根据Tf″查取烟气焓温表获得)。ψp为炉膛出口对半辐射受热面的辐射热有效系数,等于炉膛整体水冷壁热有效系数ψf乘以经验系数,经验系数可按锅炉设计值选取。Fc3炉膛出口截面积。Hf3为换热区的水冷壁传热面积。ψ3为换热区水冷壁热有效系数。
CN201610934372.0A 2016-10-31 2016-10-31 一种电站锅炉炉膛结渣分区段实时软测量方法 Active CN10635232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934372.0A CN106352320B (zh) 2016-10-31 2016-10-31 一种电站锅炉炉膛结渣分区段实时软测量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934372.0A CN106352320B (zh) 2016-10-31 2016-10-31 一种电站锅炉炉膛结渣分区段实时软测量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352320A true CN106352320A (zh) 2017-01-25
CN106352320B CN106352320B (zh) 2019-01-25

Family

ID=578641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934372.0A Active CN106352320B (zh) 2016-10-31 2016-10-31 一种电站锅炉炉膛结渣分区段实时软测量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352320B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91700A (zh) * 2017-03-14 2017-08-25 江苏方天电力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炉膛多区段结渣情况的炉膛内温度分布软测量方法
CN108716664A (zh) * 2018-04-28 2018-10-30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在线测量炉膛灰污系数的方法和装置
CN109028025A (zh) * 2018-07-30 2018-12-18 吉林省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抑制超临界锅炉主蒸汽温度过高的方法
CN109882831A (zh) * 2019-03-21 2019-06-14 上海电力学院 基于六温法防控燃煤电站锅炉受热面结焦的方法
CN110455854A (zh) * 2019-07-01 2019-11-15 清华大学 一种受热面积灰结渣监测方法
CN110864316A (zh) * 2019-10-14 2020-03-06 中国大唐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火力发电技术研究院 一种基于红外测温及数值计算的锅炉炉膛优化吹灰系统
CN111523248A (zh) * 2020-05-12 2020-08-11 国电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燃煤电站动态机理模型建模方法
CN115031247A (zh) * 2022-05-30 2022-09-09 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锅炉辐射受热面灰沉积程度的在线监控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86901A (en) * 1977-01-11 1978-07-31 Babcock Hitachi Kk Heating furnace device
CN101034009A (zh) * 2007-04-09 2007-09-12 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 一种大型燃煤锅炉在线检测、吹灰优化节能方法
CN100567812C (zh) * 2007-05-29 2009-12-09 上海汉鼎环保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解决电站锅炉汽温超温或欠温的受热面计算方法
CN102252779A (zh) * 2011-04-28 2011-11-23 上海交通大学 基于烟气能量平衡的炉膛出口烟温优化测量方法
CN102253081A (zh) * 2011-04-29 2011-11-23 华北电力大学 基于声学原理的电站锅炉炉膛积灰监测方法
CN105276563A (zh) * 2015-11-11 2016-01-27 东南大学 一种基于炉膛实时结渣情况的炉膛出口烟温软测量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86901A (en) * 1977-01-11 1978-07-31 Babcock Hitachi Kk Heating furnace device
CN101034009A (zh) * 2007-04-09 2007-09-12 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 一种大型燃煤锅炉在线检测、吹灰优化节能方法
CN100567812C (zh) * 2007-05-29 2009-12-09 上海汉鼎环保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解决电站锅炉汽温超温或欠温的受热面计算方法
CN102252779A (zh) * 2011-04-28 2011-11-23 上海交通大学 基于烟气能量平衡的炉膛出口烟温优化测量方法
CN102253081A (zh) * 2011-04-29 2011-11-23 华北电力大学 基于声学原理的电站锅炉炉膛积灰监测方法
CN105276563A (zh) * 2015-11-11 2016-01-27 东南大学 一种基于炉膛实时结渣情况的炉膛出口烟温软测量方法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91700A (zh) * 2017-03-14 2017-08-25 江苏方天电力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炉膛多区段结渣情况的炉膛内温度分布软测量方法
CN107091700B (zh) * 2017-03-14 2020-09-08 江苏方天电力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炉膛多区段结渣情况的炉膛内温度分布软测量方法
CN108716664A (zh) * 2018-04-28 2018-10-30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在线测量炉膛灰污系数的方法和装置
CN108716664B (zh) * 2018-04-28 2019-11-15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在线测量炉膛灰污系数的方法和装置
CN109028025A (zh) * 2018-07-30 2018-12-18 吉林省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抑制超临界锅炉主蒸汽温度过高的方法
CN109882831A (zh) * 2019-03-21 2019-06-14 上海电力学院 基于六温法防控燃煤电站锅炉受热面结焦的方法
CN110455854A (zh) * 2019-07-01 2019-11-15 清华大学 一种受热面积灰结渣监测方法
CN110864316A (zh) * 2019-10-14 2020-03-06 中国大唐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火力发电技术研究院 一种基于红外测温及数值计算的锅炉炉膛优化吹灰系统
CN111523248A (zh) * 2020-05-12 2020-08-11 国电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燃煤电站动态机理模型建模方法
CN111523248B (zh) * 2020-05-12 2024-05-28 国电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燃煤电站动态机理模型建模方法
CN115031247A (zh) * 2022-05-30 2022-09-09 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锅炉辐射受热面灰沉积程度的在线监控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352320B (zh) 2019-0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352320A (zh) 一种电站锅炉炉膛结渣分区段实时软测量方法
CN105276563B (zh) 一种基于炉膛实时结渣情况的炉膛出口烟温软测量方法
CN1916490B (zh) 炉内设置火囱的无烟燃烧工艺及设备
Al-Attab et al. Performance of a biomass fueled two-stage micro gas turbine (MGT) system with hot air production heat recovery unit
CN105674232B (zh) 一种清洁高效的生物质微米燃料高温工业锅炉
Boysan et al. Modeling coal-fired cyclone combustors
CN106153361A (zh) 一种锅炉系统能耗智能化诊断及潜力分析方法和系统
CN106765031B (zh) 一种电站锅炉炉膛结渣多区段实时监测方法
CN206398704U (zh) 一种多燃料混烧流化床锅炉
CN103134178B (zh) 充分利用生物质燃料的高效热水炉
CN205048400U (zh) 一种蒸汽发生器设备
CN105241182B (zh) 褐煤干燥系统及其干燥方法
CN204063013U (zh) 一种带发电装置的循环流化床锅炉
CN203784929U (zh) 一种多用途二次折流生物质燃烧炉
Lowe et al. Combustion kinetics in the modeling of large, pulverized fuel furnaces: A numerical experiment in sensitivity
CN105546811B (zh) 一种节能水汽两用锅炉
CN204388041U (zh) 一种清洁高效的生物质微米燃料高温工业锅炉
CN106951584A (zh) 一种带外置床循环流化床锅炉循环倍率的计算方法
CN207230528U (zh) 一种煤气化无烟锅炉
CN208042119U (zh) 并联式燃煤粉热载体加热炉
CN2473525Y (zh) 一种机械移动炉排下燃式煤气化环保型燃煤锅炉
Askarova et al.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pulverized coal in the combustion chambers of the heat energy centers of Kazakhstan
CN104329802A (zh) 一种冷凝锅炉
CN103604112B (zh) 一种余热回收无尘蒸汽锅炉
Repić et al. Review of the investigations of pulverized coal combustion processes in large power plants in laboratory for thermal engineering and energy: Part 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210009 No. 87 Dingjiaqiao, Gulou District, Nanji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Southeast University

Address before: 211189 No. 2 Southeast University Road, Jiangning District, Nanji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Southeast University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