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84615A - 半潜式平台的建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半潜式平台的建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184615A CN106184615A CN201610506334.5A CN201610506334A CN106184615A CN 106184615 A CN106184615 A CN 106184615A CN 201610506334 A CN201610506334 A CN 201610506334A CN 106184615 A CN106184615 A CN 10618461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ntoon
- traversing
- traveling trolley
- construction
- cross travel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B—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EQUIPMENT FOR SHIPPING
- B63B75/00—Building or assembling floating offshore structures, e.g. semi-submersible platforms, SPAR platforms or wind turbine platfor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Bridges Or Land Bridg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半潜式平台的建造方法,该方法包括:在船台上并行建造两相邻下船体,并将两船体分段坐敦合拢,所述两下船体之间空出建造施工所需的距离;在待横移的下船体处向横向方向布设横移滑轨,并在所述待横移的下船体的下方布设横移小车;启动所述横移小车,使所述横移小车顶起所述待横移的下船体,并使所述横移小车沿所述横移滑轨移动,以带动所述待横移的下船体横移;待所述待横移的下船体移动至指定位置时,横移小车停止移动,两下船体之间的间距达到符合半潜式平台要求的间距。本发明的半潜式平台建造方法能够在下船体的建造过程中节省船台的场地资源,提高船台的利用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洋工程建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半潜式平台的建造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的,半潜式平台包括两下船体、上船体和连接在两下船体之间的横撑。由于半潜式平台具有良好的抗风浪能力、深水区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及人员生活的舒适性,因此广泛被应用于海洋工程中。
半潜式平台的尺寸巨大,以第六代半潜式钻井平台D90为例,它的作业水深3048m,平台总长度115m、宽度78m、下船体(下浮体)长110m、宽度16m、高11.6m、立柱长16m、宽16m、高22m。
鉴于下船体的尺寸巨大(长110m、宽度16m、高11.6m),建造后不易移动,传统上,在建造下船体时,将左右两个下船体直接按照理论尺寸间距进行定位建造,待两下船体建造完成后,再将横撑安装在两下船体之间,其中,该理论尺寸间距指的是建造完成后的半潜式平台的两下船体之间的间距,例如,通常半潜式平台两下船体之间的间距为40米左右。
如图1所示,其为传统的下船体的建造方法,两下船体100按照距离D约为40米的间距进行定位建造,此时,两下船体100之间空出的面积为约110米*40米=4400米2(下船体的长度约为110米),如此大的空间被闲置,造成船台资源的极大浪费,并且由于下船体的建造周期较长,需长期占有大面积的场地,更进一步造成船台资源的浪费,船台利用率低下,影响船厂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两下船体之间的间距过大,造成船台资源浪费,船台利用率低下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半潜式平台的建造方法。
本发明提出一种半潜式平台的建造方法,包括:
在船台上并行建造两相邻下船体,并将两下船体分段坐敦合拢,所述两下船体之间空出建造施工所需的距离;
待所述两下船体建造完成后,在待横移的下船体处向横向方向布设横移滑轨,并在所述待横移的下船体的下方布设横移小车,其中,所述待横移的下船体为两下船体中的其中一个下船体,所述横移滑轨的数量和分布位置根据下船体的重量、结构特点、结构强度、横移小车的承载能力和船台的承载能力而定,所述横移小车的数量和分布位置根据下船体的重量、结构强度以及所述横移小车的承载能力而定;
启动所述横移小车,使所述横移小车顶起所述待横移的下船体,并使所述横移小车沿所述横移滑轨移动,以带动所述待横移的下船体横移;
待所述待横移的下船体移动至指定位置时,横移小车停止移动,两下船体之间的间距达到符合半潜式平台要求的间距。
进一步的,所述方法还包括:待所述待横移的下船体移动至指定位置时,在所述待横移的下船体下方布置三维定位小车对所述待横移的下船体进行精确定位。
进一步的,所述三维定位小车具有可向各个方向转动的万向轮,且所述三维定位小车和所述横移小车为液压式小车。
进一步的,所述方法还包括:待所述两下船体建造完成后,在所述待横移的下船体上贴有多个反光片。
进一步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待横移的下船体的横移过程中,通过全站仪配合所述反光片对所述待横移的下船体进行实时检测,并根据实时检测的结果及时协调所述横移小车的移动速度,以保证所述待横移的下船体在横移过程中保持首尾方向的同步性。
进一步的,所述方法还包括:待所述待横移的下船体移动至指定位置时,在所述两下船体之间安装横撑。
进一步的,所述下船体坐敦的墩木高度为1.45m-1.6m,所述两下船体在建造过程中空出的建造施工所需的距离小于4m。
进一步的,所述横移滑轨为多条,所述多条横移滑轨沿所述待横移的下船体的纵向方向间隔分布,且所述横移滑轨从待横移的下船体处延伸至指定位置;
所述横移小车为多个,所述多个横移小车在所述待横移的下船体的下方按行列排列,每一列横移小车对应一条横移滑轨,使每一列横移小车可沿对应的横移滑轨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同一列的横移小车包括一个从动横移小车和两个主动横移小车,所述从动横移小车位于两主动横移小车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下船体包括浮筒和立柱,在建造所述下船体时,包括建造所述浮筒和所述立柱。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半潜式平台的建造方法在短间距内并行建造两下船体,待建造完两下船体后,将其中一个下船体通过横移滑轨和横移小车移动至指定位置,使两船体之间的间距达到符合半潜式平台要求的间距,通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明显提高船台场地资源,提高船台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的下船体的建造方法。
图2为本发明半潜式平台的建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两相邻下船体并行建造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下船体在横移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在下船体下方布设横移小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6a为下船体上设置有反光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6b为下船体在横移过程中利用全站仪进行实时检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下船体下方布设三维定位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在两下船体之间焊接横撑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和结构,现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2,图2为本发明半潜式平台的建造方法的流程图。该半潜式平台的建造方法包括:
步骤S1:在船台上并行建造两相邻下船体,并将两船体分段坐敦合拢,两下船体之间空出建造施工所需的距离。
结合图3所示,其为本发明两相邻下船体并行建造的结构示意图。在船台上预定的区域内同时并行建造两相邻下船体10(即左船体)和下船体20(即右船体),在建造时,在下船体10和下船体20之间空出建造施工所需的必要距离,例如,用于搭设脚手架、摆放焊机等所需的距离。一般地,建造施工所需的必要距离在4m或4m以下,因此,在建造下船体10和下船体20时,下船体10和下船体20之间间距D1可减少到4m,或者更少。
在建造过程中,先进行分段建造,然后将各分段在船台上布置的敦木上进行合拢。其中,墩木的高度约为1.45m-1.6m,该高度用以保证横移小车可驶入下船体的下方。
在该实施例中,下船体的建造是包括浮筒和立柱的建造。
此外,由于下船体10和下船体20之间的间距较小,为船台留下了更大的空间,使得在建造该下船体10和下船体20的同时,还可在同一个船台上建造其他船体。
步骤S2:待两下船体建造完成后,在待横移的下船体处向横向方向布设横移滑轨,并在待横移的下船体的下方布设横移小车,其中,待横移的下船体为两下船体中的其中一个下船体,横移滑轨的数量和分布位置根据下船体的重量、结构特点、结构强度、横移小车的承载能力和船台的承载能力而定,横移小车的数量和分布位置根据下船体的重量、结构强度以及所述横移小车的承载能力而定。
待下船体10和下船体20建造完成后,对其中一个下船体进行横移,以将其中一个下船体移动至符合半潜式平台要求的间距。以下将下船体20(右船体)作为待横移的下船体为例,说明本发明本潜式平台的建造方法。
在将下船体20横移之前,应先根据下船体20的重量、结构特点、结构强度、横移小车的承载能力和船台的承载能力确定横移滑轨的数量和分布位置,并根据下船体20的重量、结构强度以及该横移小车的承载能力确定横移小车的数量和分布位置。该确定过程需要进行下船体重量、横移小车承载能力、下船体结构强度计算以及船台承载能力的校核。
横移小车和横移滑轨的数量、分布位置可在步骤S1之前确定,也可在步骤S2之前确定。
确定好横移滑轨和横移小车的数量、分布位置后,在下船体20处向横向方向上布设横移滑轨,并在下船体20的下方布设横移小车。该横向方向垂直于下船体20的长度方向。其中,横移小车和横移滑轨的布设可以同时进行,也可前后进行。
以下结合图4和图5所示,说明横移滑轨和横移小车的布置方式。图4为本发明的下船体在横移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在下船体下方布设横移小车的结构示意图。
沿下船体20的纵向方向间隔分布多条横移滑轨32,该些横移滑轨32从下船体20处延伸至指定位置。相邻两横移滑轨32之间的间距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在实际实施中,可根据下船体20的重量、横移小车的承载能力以及船台的承载能力而定。
在下船体20的下方布设多个横移小车31,该多个横移小车31沿下船体20纵向方向排列成行,沿下船体20横向方向排列成列,每一列横移小车31对应一条横移滑轨32,即横移小车31所在的列与对应的横移滑轨32位于同一直线上,使每一列横移小车31均可沿对应的横移滑轨32移动。如图4所示,在该下船体20的下方布设有3行、6列横移小车31,每一列包括3个横移小车,如图5所示,该列横移小车包括主动横移小车311、从动横移小车312和主动横移小车313,其中,从动横移小车312位于主动横移小车311和主动横移小车313之间。
需说明的是,图4和图5是示例性的,在此并不限制横移小车的数量和分布位置,在实际实施中,横移小车的数量和分布位置是依据下船体的重量、结构强度以及横移小车的承载能力而定。
此外,待下船体20移动到指定位置时,可将横移滑轨32拆除,以留出更大连续空间作物流通道等用途。
步骤S3:启动横移小车,使横移小车顶起待横移的下船体,并使横移小车沿横移滑轨移动,以带动待横移的下船体横移。
该横移小车31可为液压式横移小车。
当启动横移小车31时,横移小车31的油缸伸出顶起其上方的下船体20并支撑起该下船体20,横移小车31沿横移滑轨32移动,带动下船体20沿图4中箭头a所指的方向移动,即该下船体20从建造位置向指定位置移动,其中,该指定位置与另一个下船体10之间的间距符合半潜式平台要求的间距。
步骤S4:当待横移的下船体移动至指定位置时,横移小车停止移动,两下船体之间的间距达到符合半潜式平台要求的间距。
如图4所示,当下船体20移动至箭头b所指的位置时,到达指定位置,横移小车31停止移动。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半潜式平台的建造方法在短间距内并行建造两下船体,待建造完两下船体后,将其中一个下船体通过横移滑轨和横移小车移动至指定位置,使两船体之间的间距达到符合半潜式平台要求的间距,通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明显提高船台场地资源,提高船台的利用率。
优选的,在一实施例中,在上述半潜式平台的建造方法中,该半潜式平台的建造方法还包括:在待横移的下船体的横移过程中,通过全站仪配合反光片对待横移的下船体进行实时检测,以根据实时检测的结果及时协调所述横移小车的移动速度,以保证所述待横移的下船体在横移过程中保持首尾方向的同步性。
在该实施例中,仍以下船体20(即右船体)作为待横移的下船体为例说明本实施例的方法。
如图6a和图6b所示,图6a为下船体上设置有反光片的结构示意图,图6b为下船体在横移过程中利用全站仪进行实时检测的结构示意图。下船体20包括浮筒21和立柱22,在该浮筒21的侧面和立柱22的顶部设置有反光片51。在下船体20横移过程中,全站仪52通过与反光片51配合对下船体20进行实时检测,根据该实时检测获得下船体20在移动过程中及复位过程中的水平数据,根据该水平数据判断下船体20在横移过程中是否倾斜,如有倾斜,则及时协调各横移小车31的移动速度,以保证下船体20在横移过程中保持首尾方向的同步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半潜式平台的建造方法通过在横移过程中采用全站仪和反光片配合进行实时检测,能有效的防止待横移的下船体在横移过程中出现倾倒的现象。
优选地,在一实施例中,在上述半潜式平台的建造方法中,在步骤S4之后,该半潜式平台的建造方法还包括:当待横移的下船体移动至指定位置时,在待横移的下船体下方布置三维定位小车对所述待横移的下船体进行精确定位。
如图7所示,其为下船体下方布设三维定位车的结构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仍以下船体20(即右船体)作为待横移的下船体为例说明本实施例的方法。当下船体20移动至指定位置时,在下船体20的下方布设多个三维定位小车33,该些三维定位小车33具有可向各个方向转动的万向轮,因此,当下船体20存在偏移时,可以对该下船体20的偏移进行微调。该些三维定位小车33可为液压式小车。
如图8所示,其为在两下船体之间焊接横撑的结构示意图。在待下船体20进行精确定位后,在下船体10和下船体20之间焊接横撑60,完成下船体的整体作业。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半潜式平台的建造方法通过在待横移的下船体下方设置三维定位车,实现对待横移的下船体的精确定位。
综上,本发明的半潜式平台的建造方法通过在短间距内建造两下船体,待两下船体建造完成后,在将其中一个下船体移至符合半潜式平台要求的指定位置,进而提高了船台利用率,实现了在建造两下船体的同时还可在同一个船台上建造其他船体,提高了船厂的效益。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可行实施例,并非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运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出的等效结构变化,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半潜式平台的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船台上并行建造两相邻下船体,并将两下船体分段坐敦合拢,所述两下船体之间空出建造施工所需的距离;
待所述两下船体建造完成后,在待横移的下船体处向横向方向布设横移滑轨,并在所述待横移的下船体的下方布设横移小车,其中,所述待横移的下船体为两下船体中的其中一个下船体,所述横移滑轨的数量和分布位置根据下船体的重量、结构特点、结构强度、横移小车的承载能力和船台的承载能力而定,所述横移小车的数量和分布位置根据下船体的重量、结构强度以及所述横移小车的承载能力而定;
启动所述横移小车,使所述横移小车顶起所述待横移的下船体,并使所述横移小车沿所述横移滑轨移动,以带动所述待横移的下船体横移;
待所述待横移的下船体移动至指定位置时,横移小车停止移动,两下船体之间的间距达到符合半潜式平台要求的间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潜式平台的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待所述待横移的下船体移动至指定位置时,在所述待横移的下船体下方布置三维定位小车对所述待横移的下船体进行精确定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潜式平台的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维定位小车具有可向各个方向转动的万向轮,且所述三维定位小车和所述横移小车为液压式小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潜式平台的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待所述两下船体建造完成后,在所述待横移的下船体上贴有多个反光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半潜式平台的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待横移的下船体的横移过程中,通过全站仪配合所述反光片对所述待横移的下船体进行实时检测,并根据实时检测的结果及时协调所述横移小车的移动速度,以保证所述待横移的下船体在横移过程中保持首尾方向的同步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潜式平台的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待所述待横移的下船体移动至指定位置时,在所述两下船体之间安装横撑。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潜式平台的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船体坐敦的墩木高度为1.45m-1.6m,所述两下船体在建造过程中空出的建造施工所需的距离小于4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潜式平台的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横移滑轨为多条,所述多条横移滑轨沿所述待横移的下船体的纵向方向间隔分布,且所述横移滑轨从待横移的下船体处延伸至指定位置;
所述横移小车为多个,所述多个横移小车在所述待横移的下船体的下方按行列排列,每一列横移小车对应一条横移滑轨,使每一列横移小车可沿对应的横移滑轨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半潜式平台的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同一列的横移小车包括一个从动横移小车和两个主动横移小车,所述从动横移小车位于两主动横移小车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潜式平台的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船体包括浮筒和立柱,在建造所述下船体时,包括建造所述浮筒和所述立柱。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506334.5A CN106184615B (zh) | 2016-06-30 | 2016-06-30 | 半潜式平台的建造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506334.5A CN106184615B (zh) | 2016-06-30 | 2016-06-30 | 半潜式平台的建造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184615A true CN106184615A (zh) | 2016-12-07 |
CN106184615B CN106184615B (zh) | 2018-10-30 |
Family
ID=574644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506334.5A Active CN106184615B (zh) | 2016-06-30 | 2016-06-30 | 半潜式平台的建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6184615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436191A (zh) * | 2018-11-16 | 2019-03-08 | 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 | 半潜式平台的建造总装工艺 |
CN111288964A (zh) * | 2020-03-12 | 2020-06-16 | 招商局重工(江苏)有限公司 | 一种拉移下水过程中驳船水平度的监测方法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576784A (en) * | 1978-12-05 | 1980-06-10 |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 Launching system for vessel |
CN1955068A (zh) * | 2005-10-27 | 2007-05-02 | 山海关船厂 | 一种利用陆地进行船舶建造的施工方法及其移动装置 |
CN101370708A (zh) * | 2006-09-25 | 2009-02-18 | 裕廊船厂有限公司 | 一种应用横向滑动同时建造一个以上的半潜水钻探平台的方法 |
CN102145734A (zh) * | 2010-02-10 | 2011-08-10 | 烟台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 | 半潜式钻井平台整体合拢方法 |
CN102229355A (zh) * | 2011-04-19 | 2011-11-02 | 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 | 船体分段的合拢方法 |
CN103213654A (zh) * | 2010-03-10 | 2013-07-24 | 烟台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海洋平台的建造方法 |
CN104802928A (zh) * | 2014-05-13 | 2015-07-29 | 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 半潜式平台的建造合拢方法 |
-
2016
- 2016-06-30 CN CN201610506334.5A patent/CN10618461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576784A (en) * | 1978-12-05 | 1980-06-10 |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 Launching system for vessel |
CN1955068A (zh) * | 2005-10-27 | 2007-05-02 | 山海关船厂 | 一种利用陆地进行船舶建造的施工方法及其移动装置 |
CN101370708A (zh) * | 2006-09-25 | 2009-02-18 | 裕廊船厂有限公司 | 一种应用横向滑动同时建造一个以上的半潜水钻探平台的方法 |
CN102145734A (zh) * | 2010-02-10 | 2011-08-10 | 烟台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 | 半潜式钻井平台整体合拢方法 |
CN103213654A (zh) * | 2010-03-10 | 2013-07-24 | 烟台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海洋平台的建造方法 |
CN102229355A (zh) * | 2011-04-19 | 2011-11-02 | 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 | 船体分段的合拢方法 |
CN104802928A (zh) * | 2014-05-13 | 2015-07-29 | 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 半潜式平台的建造合拢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曹法兴: "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建造项目中的进度管理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工程科技Ⅰ辑》 *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436191A (zh) * | 2018-11-16 | 2019-03-08 | 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 | 半潜式平台的建造总装工艺 |
CN111288964A (zh) * | 2020-03-12 | 2020-06-16 | 招商局重工(江苏)有限公司 | 一种拉移下水过程中驳船水平度的监测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184615B (zh) | 2018-10-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3381779U (zh) | 可移动海上钻井单元 | |
CN104653184B (zh) | 一种深海矿产资源组装式采矿系统 | |
CN101544268B (zh) | 船舶建造中半宽型双跨总组搭载方法 | |
CN204527563U (zh) | 中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 | |
CN110468816A (zh) | 一种海上电气平台的滑移式安装方法及系统 | |
CN102381455B (zh) | 船坞内船舶二次落墩单侧定位方法 | |
CN102642601B (zh) | 双体可移动全回转式起重船 | |
WO2013071668A1 (zh) | 海洋工程装备的大尺寸浮态制造方法 | |
CN103306685A (zh) | 盾构管片结构及盾构隧道 | |
CN106184615A (zh) | 半潜式平台的建造方法 | |
CN104340331A (zh) | 一种减少带月池船舶航行阻力的装置 | |
CN103171741A (zh) | 海上风机整机滚装运输船及运输系统 | |
CN102358406B (zh) | 船坞内船舶二次落墩定位装置 | |
CN103407554B (zh) | 半潜式铺管起重船的船型 | |
CN205616280U (zh) | 一种定位装置 | |
CN107618626A (zh) | 改进的深水半潜式铺管起重船 | |
CN102561289A (zh) | 超大型海洋石油平台上部组块循环同步液压顶升工艺 | |
CN2687006Y (zh) | 坐底式半潜驳 | |
CN107399412A (zh) | Mopu的建造方法 | |
CN206279527U (zh) | 一种水泥深层搅拌船桩架系统 | |
CN205893897U (zh) | 一种应用于浮动式泵站的伸缩浮动管桥 | |
CN105544458B (zh) | 深水斜坡式防波堤块石安装及理坡工艺 | |
CN205168832U (zh) | 一种垂直浮桶式系缆器的码头 | |
KR20140077181A (ko) | 해저로부터 퇴적물의 회수방법 | |
CN106628033A (zh) | 一种可拓展甲板自升式平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