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65459A - 监视系统 - Google Patents

监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165459A
CN106165459A CN201580019106.9A CN201580019106A CN106165459A CN 106165459 A CN106165459 A CN 106165459A CN 201580019106 A CN201580019106 A CN 201580019106A CN 106165459 A CN106165459 A CN 1061654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bile monitoring
base station
monitoring device
communication standar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1910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165459B (zh
Inventor
J·默勒
T·霍夫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SA Europe GmbH
Original Assignee
MSA Europe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SA Europe GmbH filed Critical MSA Europe GmbH
Publication of CN1061654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654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1654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654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21/00Alarms responsive to a single specified undesired or abnormal condition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8B21/02Alarms for ensuring the safety of persons
    • G08B21/0202Child monitoring systems using a transmitter-receiver system carried by the parent and the child
    • G08B21/0275Electronic Article Surveillance [EAS] tag technology used for parent or child unit, e.g. same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magnetic tag, RF tag, RFI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21/00Alarms responsive to a single specified undesired or abnormal condition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8B21/02Alarms for ensuring the safety of persons
    • G08B21/0202Child monitoring systems using a transmitter-receiver system carried by the parent and the child
    • G08B21/0227System arrangements with a plurality of child uni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02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pulse, heart rate, blood pressure or blood flow; Combined pulse/heart-rate/blood pressure determination; Evaluating a cardiovascular condi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using combinations of techniques provided for in this group with electrocardiography or electroauscultation; Heart catheters for measuring blood pressure
    • A61B5/0205Simultaneously evaluating both cardiovascular conditions and different types of body conditions, e.g. heart and respiratory condi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08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devices for evaluating the respiratory org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03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devices for testing the shape, pattern, colour, size or movement of the body or parts thereof,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 A61B5/11Measuring movement of the entire body or parts thereof, e.g. head or hand tremor, mobility of a limb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21/00Alarms responsive to a single specified undesired or abnormal condition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8B21/02Alarms for ensuring the safety of persons
    • G08B21/0202Child monitoring systems using a transmitter-receiver system carried by the parent and the child
    • G08B21/0238Child monitoring systems using a transmitter-receiver system carried by the parent and the child adding new units to the system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25/00Alarm systems in which the location of the alarm condition is signalled to a central station, e.g. fire or police telegraphic systems
    • G08B25/003Address allocation methods and 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2Protoc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prietary or special-purpose networking environments, e.g. medical networks, sensor networks, networks in vehicles or remote metering network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256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operational features of apparatus; Accessories for medical measuring apparatus
    • A61B2560/02Operational features
    • A61B2560/0266Operational features for monitoring or limiting apparatus func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256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operational features of apparatus; Accessories for medical measuring apparatus
    • A61B2560/02Operational features
    • A61B2560/0266Operational features for monitoring or limiting apparatus function
    • A61B2560/0276Determining malfunction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ild & Adolescent Psychology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olog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Surger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ardiology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Dentistry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 Emergency Alarm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监视被部署人的监视系统(1)。其包括:基站(11),其根据第一无线通信标准提供无线电小区(F);以及移动监视装置(12),其被设计用于根据第一无线通信标准经由无线电小区(F)与基站(11)无线通信。移动监视装置(12)包括信令标签(121)并且基站(11)包括无线接口(111),无线接口(111)被设计用于当移动监视装置(12)在距基站(11)的最小距离(A)内时,根据第二无线通信标准、无线地经由信令标签(121)从移动监视装置(12)自动地读出无线电小区(F)中的登记所需的参与者信息(3),最小距离(A)由第二无线通信标准预先确定。

Description

监视系统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在2014年4月11日提交的序号为DE 10 2014 207 027.9的德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内容通过引用而被整体结合于此。
技术领域
本文所描述的主内容涉及一种用于监视被部署人的监视系统。
背景技术
例如,在MSA公司(安全公司)的alpha个人网络用户指令中公开了一种监视系统。其中所描述的监视系统被用来监视按照被部署人的呼吸防护设备的形式的装备对象。呼吸防护设备在部署期间由被部署人穿戴并且其在部署期间向被部署人提供呼吸空气。
其中所描述的监视系统包括基站,该基站根据私有无线通信标准提供无线电小区。在形成无线网络的这一无线电小区中,移动监视装置担当参与者,其中多于两个监视装置可以是无线网络的参与者。
移动监视装置也是监视系统的部分,并且像装备对象一样,移动监视装置也被穿戴在被部署人的身体上。移动监视装置被连接到装备对象并且被设计用于例如在正确工作模式下接收关于装备对象的状态的信息。根据这一信息,移动监视装置向基站传输指示装备对象的状态的状态数据。以这种方式,穿戴装备对象的被部署人可被监视。
移动监视装置被设计用于根据私有无线通信标准、经由无线电小区与基站无线通信。以这种方式,部署领导可以通过可被连接到基站的计算机监视部署,并且例如基于状态数据来确定将采用哪些动作,例如,被部署人的撤退是否是必要的,例如,因为状态数据指示装备对象需要注意。基站或者连接到基站的计算机也可以取决于状态数据、以预先确定的方式经由无线电小区向移动监视装置传输命令数据,从而使得被部署人可以基于接收到的命令数据来领会应当采用哪些动作。
发明内容
概括而言,一个实施例提供了用于监视被部署人的监视系统(1),包括:基站(11),该基站(11)被设计用于根据第一无线通信标准提供无线电小区(F);以及移动监视装置(12),该移动监视装置(12)被设计用于根据第一无线通信标准、经由无线电小区(F)与基站(11)无线通信,从而使得指示被部署人的状态和/或被部署人的装备对象的状态和/或被部署人的当前环境情形的状态数据(2)能够从移动监视装置(12)被传输给基站(11);其特征在于,移动监视装置(12)包括信令标签(121)并且基站(11)包括无线接口(111),无线接口(111)被设计用于在移动监视装置(12)已经进入距基站(11)的最小距离(A)内的情况下,根据第二无线通信标准、无线地经由信令标签(121)从移动监视装置(12)自动地读出无线电小区(F)中的登记所需的参与者信息(3),最小距离(A)由第二无线通信标准预先确定。
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监视系统,包括:基站,该基站提供无线电小区,其中无线电小区使用第一通信标准;以及至少一个移动监视装置,该至少一个移动监视装置使用第二通信标准与基站通信以登记作为无线电小区中的参与者。
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监视装置,包括:第一通信元件,该第一通信元件使用短程通信标准与基站通信以登记作为无线电小区中的参与者;以及第二通信元件,该第二通信元件使用另一通信标准与基站传送监视数据。
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站,包括:第一通信元件,该第一通信元件使用短程通信标准与至少一个移动监视装置通信以将该至少一个移动监视装置登记作为无线电小区中的参与者;以及第二通信元件,该第二通信元件使用另一通信标准与该至少一个移动监视装置传送监视数据。
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方法,包括:使用第一通信信道向基站登记至少一个移动监视装置以用于参与无线电小区;第一通信信道是短程无线通信信道;此后利用第二通信信道在该至少一个移动监视装置与基站之间传送监视数据;第二通信信道是更远程的无线通信信道。
前述是概要并且因此可包含对细节的简化、概括和省略;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概要仅是例示性的并且不是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
为了更好地理解实施例以及实施例的其他和另外的特征和优点,结合附图来对以下描述进行引用。本发明的范围将在所附权利要求中指出。
附图说明
图1图示了本发明的监视系统的一个实施例的图解表示示例。
图2图示了用来图示根据第二无线通信标准的、基站与移动监视装置之间的通信的流程图的图解表示示例。
具体实施方式
将容易理解的是,如在本文一般性描述并在附图中图示的实施例的组件除了所述示例实施例外还可以按照多种不同的配置被布置和设计。因此,如在附图中表示的示例实施例的以下更详细的描述并非旨在限制如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范围,而是仅仅代表示例实施例。
在整个说明书中提及“一个实施例”或“一实施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贯穿本说明书在各个地方出现短语“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一实施例中”等不一定均指代相同的实施例。
另外,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以任何合适的方式被组合。在以下描述中,提供了许多具体的细节以给出对所描述实施例的透彻理解。然而,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各种实施例可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个或多个具体细节的情况下或利用其他方法、组件、材料等被实践。在其他情况中,不详细示出或描述众所周知的结构、材料或操作以避免混淆。
为了移动监视装置在无线电小区中担当参与者,该移动监视装置有必要首先被登记,也就是说,在基站处被登记为参与者。通常,这一注册(matriculation)/登记也根据私有无线通信标准而无线地发生。然而,这具有以下缺点,即当若干监视装置位于无线电小区的区域中并且同时尝试被无线电小区中的基站登记为参与者时(也就是说,当若干登记尝试被同时进行时)发生错误登记。
具有诸如根据至少独立权利要求1的监视系统之类的允许基站对移动监视装置的可靠登记的监视系统将是合意的。其他有利变体的特征在其他权利要求中被指示。
术语“登记”和“注册”被用作同义词;均指代基站侧的将移动监视装置登记为无线电小区中的参与者的相同过程,其偶尔也被称为基站和移动监视装置的“配对”。同样视情况适用于术语“取消注册(exmatriculation)”和“取消登记”。
根据一个实施例,基站对移动监视装置的登记不根据第一无线通信标准而是根据与第一无线通信标准不同的第二无线通信标准发生并且仅当移动监视装置进入由第二无线通信标准预先确定的距基站的最小距离时发生,无线电小区根据第一无线通信标准而被操作并且状态数据根据第一无线通信标准而被移动监视装置传输给基站。如果是这种情况,则基站的无线接口经由移动监视装置的信令标签、自动地从移动监视装置读出参与者信息,并且将这一参与者信息用于无线电小区中的移动监视装置的登记/注册。这一最小距离有利地小于50cm。另一方面,无线电小区的范围是最小距离的倍数,例如,一米、5m或者30至300m。由于小的最小距离,可以防止若干移动监视装置同时寻求被基站同时登记/注册。因此,移动监视装置的登记期间的错误可被大部分避免。
在下面,根据本发明的监视系统的特征被详细地说明。
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监视系统用来监视被部署人,例如,用于监视被部署人的状态和/或被部署人的装备对象的状态和/或被部署人的当前环境情形。
被部署人例如是消防员、警察、矿工等。类似的被部署人通常随身携带许多装备对象,诸如,例如呼吸防护设备、气体检测器、运动传感器、用于监视被部署人的身体状态(肺功能、心脏功能等)的传感器。为了被部署人的安全,监视这样的装备对象以确定它们的表现以便在考虑中的装备对象的失灵和/或即将发生的失灵的情况下通知被部署人和/或向被部署人通知另一有害情形是有利的。
表述“监视被部署人”也可以意味着监视在被部署人周围的气体的(通过装备对象确定的)气体成分,或者被部署人的确定的身体参数等。
为了监视目的,移动监视装置可被无线地连接到装备对象或者通过线路连接到装备对象。在这里,表述“到装备对象的连接”并非旨在表明装备对象和监视装置必须是在空间上相互分离的实体;相反,移动监视装置也可被集成在装备对象中,也就是说,作为装备对象的部分。
移动监视装置例如基于装备对象提供的数据来监视考虑中的装备对象的操作,并且以光学和/或声学方式向被部署人通知工作状态和/或失灵、故障和/或即将发生的失灵和/或另一有害情形。移动监视装置通常(也像装备对象一样)被穿戴在被部署人的身体上并且其被相应地设计。
对被部署人的监视不仅经由监视装置在本地发生;相反,发生对所有被部署人的中央监视。为了这些目的,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监视系统包括基站,该基站被设计用于根据第一无线通信标准提供无线电小区。第一无线通信标准例如是私有标准、IEEE 802.15.4(ZigBee)标准,或是无线局域网标准,例如,IEEE 802.11族的标准。从基站根据第一无线通信标准操作的无线电小区具有例如在“自由场”中的例如至少5米的比较大的范围,“自由场”是无线电小区在它的传播方面不干扰或者仅干扰一点的区域。基站的无线电小区例如扩展到具有至少5米的半径的圆形区域(它的中心是站)。为了提供和操作无线电小区,基站例如具有至少一个天线,通过天线数据可被传输给移动监视装置和被移动监视装置接收。
由基站提供的无线电小区形成根据第一无线通信标准的无线网络,其中具体而言多于两个监视装置可以操作作为参与者。若干监视装置因此可以根据第一无线通信标准与基站同时通信。也可以提供多于一个基站。备选地或者附加地,中继器也可被安装以增加无线电小区的范围。
例如,计算机被连接到监视软件可被运行于其中的基站,其被设计用于评估由移动监视装置发送的接收到的数据并且用于提供将被移动监视装置接收到的将被发出的数据。也可以在计算机上存储关于多少移动监视装置被授权操作作为无线电小区中的参与者以及可选地关于哪些移动监视装置被授权操作作为无线电小区中的参与者的信息。
另外,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监视系统的部分由移动监视装置(此后被简称为“监视装置”)组成,其被设计用于根据第一无线通信标准、经由无线电小区与基站无线通信并且可选地用于到装备对象的连接。以这种方式,指示被部署人的状态和/或被部署人的装备对象的状态和/或被部署人的当前环境情形的状态数据可被移动监视装置传输给基站。移动监视装置例如从装备对象接收操作数据并且可选地在初步处理之后经由无线电小区将其作为状态数据发送给基站。
基站可以将例如接收到的状态数据转发给连接到基站的计算机,从而使得状态数据可在那里被中央地评估。取决于状态数据,基站也可以将数据发送给移动监视装置,其在接收到这样的数据之后可以光学地和/或以声学地向被部署人通知装备对象的当前工作状态和/或将被执行的动作。
状态数据例如指示呼吸空气瓶的填充水平、在被部署人周围的气体的当前气体成分和/或被部署人的身体状态。然而,实施例不限于任何具体状态数据。
在一个实施例中,移动监视装置包括信令标签并且基站包括用于与该信令标签的交互的无线接口。信令标签和无线接口二者均被设计用于根据与第一无线通信标准不同的第二无线通信标准工作。
第二无线通信标准例如是近场通信标准,例如,近场通信(NFC)标准和/或射频标识(RFID)标准。
基站的无线接口被设计用于以便在移动监视装置距基站进入由第二无线通信标准预先确定的最小距离以下的情况下,根据第二无线通信标准、经由移动监视装置的信令标签无线地从移动监视装置自动地读出在无线电小区中登记所需的参与者信息。因此,如果移动监视装置被移动到基站附近,则基站通过无线接口从移动监视装置自动地读出参与者信息。参与者信息例如可被存储在信令标签自身中。为了这些目的,信令标签例如包括存储器。用于参与者信息的自动读出的附加条件可以是信令标签事先例如已由被部署人手动地激活,这在稍后的段落中被更详细地描述。
信令标签可以特别地是无源信令标签,其在移动监视装置中几乎不造成能量消耗并且被设计用于通过由无线接口提供的高频场被激活,并且被设计用于引起参与者信息的发送或读出。
根据一个实施例,仅在移动监视装置已经进入距基站的最小距离内的情况下参与者信息的自动读出是可能的。这一最小距离由第二无线通信标准预先确定并且可以例如是小于50cm。以这种方式,可以按照简单方式确保一直只有单个移动监视装置正在向基站登记,并且因此由于同时登记过程而可能发生的错误被避免。
特别地,无线接口和信令标签被设计用于使得在基站与移动监视装置之间根据第二无线通信标准建立点对点连接,其中该点对点连接允许仅在基站与移动监视装置之间的通信。以这种方式,同时登记尝试的发生并且因此可能相关联的错误被排除。
信令标签是接口单元,其可以是任何类型的并且被设计用于使得在移动监视装置中存储的参与者信息对基站可用。例如,信令标签被设计为移动监视装置的处理器的一部分,其操作移动监视装置。在另一实施例中,信令标签被配置为单独的信令标签。例如,信令标签是RFID模块或NFC模块,例如,RFID芯片或NFC芯片。
基站经由无线接口接收这一参与者信息。术语“读出”因此也可以排他地指代基站对由移动监视装置发送的参与者信息的接收。来自基站的参与者信息仅在移动监视装置已经落到距基站的预先确定的最小距离以下的情况下从移动监视装置到达基站,并且参与者信息不是根据第一无线通信标准而是根据第二无线通信标准被传输。
在下面,根据本发明的监视系统的附加实施例被描述。这些附加实施例的特性可被相互结合并且也可被与上面已经描述的可选特征结合以便形成附加实施例,假定它们未被明确描述为另一者的备选的话。
在一个实施例中,基站被设计用于基于读出的参与者信息来将移动监视装置登记为无线电小区中的参与者,或者在移动监视装置已经被登记为无线电小区中的参与者的情况下使移动监视装置取消注册(即,取消登记)。
一旦移动监视装置在距基站的预设最小距离内(并且在适用情况下信令标签已被事先激活),由基站提供的将移动监视装置登记为无线电小区中的参与者就自动地发生。在这里,参与者信息被移动监视装置根据第二无线通信标准传输给基站。基于这一参与者信息,发生在无线电小区中的对移动监视装置的登记以使得移动监视装置随后可以作为无线电小区中的参与者根据第一无线通信标准与基站通信。
第一无线通信标准例如是私有标准、IEEE 802.15.4(ZigBee)标准,或是无线局域网标准,例如,IEEE 802.11族的标准。第二无线通信标准例如是近场通信标准,例如,NFC标准和/或RFID标准。最小距离由第二无线通信标准预先确定并且其例如小于50cm,例如,为5cm。无线电小区的范围在这里是最小距离的倍数,例如,多于30米。
在附加实施例中,移动监视装置的信令标签被配置并设计为无源信令标签以便仅通过由基站的无线接口提供的高频场被激活。例如,在这一变体中,信令标签包括RFID标签,其通过由无线接口提供的高频场被激活并且在激活之后提供参与者信息以使得其可被移动监视装置传输给基站,并且因此基站可以从信令标签读出参与者信息。这一变体使信令标签被配置为在移动监视装置中不造成能量消耗的无源信令标签,并且因此通常是电池供电的移动监视装置的工作持续时间不被降低。
在另一变体中,基站的无线接口被设计为无源的并且移动监视装置的信令标签被设计为有源的,其中有源信令标签当在最小距离以下时使得无线接口从信令标签读出参与者信息。在过程中,信令标签将参与者信息传输给无线接口。
在监视系统的附加实施例中,移动监视装置被设计用于当移动监视装置已经进入距基站的最小距离内时根据第二无线通信标准无线地通过信令标签从基站自动地接收由基站的无线接口提供的基站信息。另外,移动监视装置被设计用于基于接收到的基站信息使自己作为参与者加入无线电小区中。
根据这一变体,不仅参与者信息被移动监视装置传输给基站,而且基站信息也被基站传输给移动监视装置。以这种方式,登记过程可被加速。取决于无线电小区的设计或者取决于所使用的第一无线通信标准,可以有必要的是,移动监视装置除了被基站注册(登记)之外还作为参与者登录到无线电小区中以便能够根据第一无线通信标准与基站通信,也就是说,例如以便根据第一无线通信标准将状态数据传输给基站。因此,在配对期间,数据(诸如,例如关于登录信道的信息、工作频率、基站的身份、密钥等)也可从基站被传输给移动监视装置。
例如,当移动装置已经进入所述最小距离内时,基站首先读出参与者信息。作为对接收到参与者信息的反应,基站将基站信息传输给移动监视装置。然而,也可能的是,一旦在最小距离以下,移动监视装置就首先接收基站信息,并且作为对接收的反应来向基站提供参与者信息。
一旦在最小距离以下,基站与移动监视装置之间的自动化通信就可被相应的自动发起,在该通信期间特别地存在移动监视装置要能够作为参与者在由基站提供的无线电小区中操作(特别地要能够根据第一无线通信标准向基站传输状态数据)所需的数据交换。一旦在最小距离以下就被自动发起的自动通信可以例如根据握手协议而发生。
参与者信息的读出和基站信息的接收不仅可被用来将移动监视装置注册(登记)作为无线电小区中的参与者,而且可被用来例如当被部署人已经终止部署并且必须或者想要传达部署的这一终止时将移动监视装置取消注册(取消登记)作为参与者。此外,移动监视装置例如被配置用于取决于接收到的基站信息来执行配置设置,例如,以预先设置压力报警阈值、与压力和/或剩余部署持续时间有关的显示设置,和/或用于计算这样的持续时间的参数。
参与者信息例如包括注册请求(登记请求)、取消注册请求(取消登记请求)、监视装置序号、被部署人的姓名、被部署人的注册号、频带信息、信道信息,和/或与装备对象有关的数据。基于参与者信息,基站可以将移动监视装置注册(登记)或取消注册(取消登记)作为无线电小区中的参与者。此外,参与者信息还可以包括适合用于对装备装置或者对正携带装备对象的被部署人的中央监视的附加信息。
基站信息例如包括登记确认、取消登记确认和/或错误通知。监视装置可包括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被设计以便取决于接收到的基站信息来控制移动监视装置。例如,在接收到登记确认之后,因而发生作为无线电小区中的参与者的登记。在接收到取消登记确认之后,到节能模式的转换例如可被发起。在接收到错误消息之后,错误处理过程例如可被启动。
在监视系统的附加实施例中,移动监视装置包括被设计用于传输状态数据的收发器并且被设计用于取决于通过信令标签接收到的基站信息来激活或去激活该收发器。收发器的这一激活或去激活也可以通过在移动监视装置中可选地提供的控制单元而发生。以这种方式,监视装置实现节能,因为收发器仅当移动监视装置实际作为无线电小区中的参与者工作时被激活并且收发器当在基站处对监视装置的取消登记之后被立即去激活。
在附加实施例中,移动监视装置被设计用于将信令标签切换到节能模式并且仅当移动监视装置进入距基站的最小距离时和/或当例如由被部署人经由移动监视装置的操作元件正在录入或者已经录入某一输入命令时将其激活。例如,信令标签因此被设计为有源信令标签,其然而仅当在最小距离以下时和/或当经由移动监视装置的操作元件正在录入或者已经录入某一输入命令时被激活。例如,移动监视装置在接收到特定输入命令之后并且仅当在最小距离以下或者被部署人已经通过输入命令引起信令标签的激活的情况下将参与者信息传输给基站。
下面将参考在附图中表示的实施例示例更详细地说明各种实施例。
图1示出了监视系统1的一个实施例的图解表示示例。监视系统1用于监视未在图1中表示的被部署人。为了这些目的,监视系统1包括基站(BS)11和至少一个移动监视装置(UG)12。监视装置12可由被部署人携带并且其可被例如操作地连接到被部署人的装备对象,例如,连接到呼吸空气装置。
通过为该目的提供的天线112,基站11根据第一无线通信标准(例如,根据私有标准、根据IEEE 802.15.4(ZigBee)或WLAN标准)使无线电小区可用。无线电小区(F)具有例如大于30米的更大范围。无线电小区(F)形成无线网络,在该无线网络中移动监视装置12和附加移动监视装置(也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多于两个移动监视装置)可以担当参与者(客户端)。
通常,除了移动监视装置12之外,未在图1中示出的另外的移动监视装置也被提供用于监视附加被部署人。然而,为了图示监视系统1的设计和工作模式,只有单个移动监视装置12在图1中被表示,特别地在两个互不相同的位置P1和P2中被表示。在第一位置P1中,移动监视装置12在无线电小区(F)的范围内,但是距基站11在比最小距离(A)更大的距离处。在第二位置P2中,移动监视装置12也在无线电小区(F)的范围内,但是在这里其在最小距离(A)以下。
监视装置12被配置以便担当由基站11提供的无线电小区(F)中或者无线网络中的参与者(客户端)。例如,移动监视装置12通过为该目的提供的收发器122、经由无线电小区(F)向基站11传输状态数据2。在这一传输之前,监视装置12例如取决于由装备对象提供的数据来传输状态数据。装备对象可以例如是呼吸空气设备、气体检测器、运动传感器和/或生物计量传感器等。监视装置12可以被无线地连接到这一装备对象或者通过线缆而被连接到这一装备对象,例如,作为相应的装备对象的部分。像装备对象一样,移动监视装置12也被设计以使得其可被穿戴在被部署人的身体上。
被部署人将被例如由连接到基站11的(未在图1中表示的)计算机在中央监视。为了这一目的,例如,基站11为了评估目的而将接收到的状态数据转发给计算机。基于状态数据,计算机可以在中央确定是否存在待监视的被部署人的装备对象的失灵或失灵风险,装备对象的当前功能状态或工作状态是否正被确定,或者在被部署人周围的气体的当前气体成分和/或被部署人的身体状态(例如,运动的状态、心脏功能、肺功能等)是否正被确定。移动监视装置12根据第一无线通信标准向基站11传输的状态数据2因而例如指示装备对象的状态、被部署人的状态和/或被部署人的当前环境情形。
作为由基站11提供的无线电小区(F)中的参与者的移动监视装置12的操作需要先前的登记过程以及适用情况下的先前登录过程,其中移动监视装置12被基站11注册(登记)为无线电小区(F)中的参与者或者其中移动监视装置12登录作为无线电小区(F)中的参与者。该过程也被称作“配对”。为了这些目的,基站11包括无线接口(IF)111并且移动监视装置12包括信令标签(ST)121。
然而,通过根据第一无线通信标准操作的无线电小区(F),根据第二无线通信标准建立其中多于两个移动监视装置可以担当参与者(客户端)的无线网络,例如,仅在一方面的基站11与另一方面的移动监视装置12之间并且仅当在最小距离(A)以下时建立点对点连接。
基站11的无线接口111根据第二无线通信标准并且仅当移动监视装置12距基站11在由第二无线通信标准预先确定(如在位置P2的情况下)的最小距离(A)内时,经由信令标签121、特别地无线地从移动监视装置12自动读出参与者信息3。基于参与者信息3,基站11将移动监视装置12登记为无线电小区(F)中的参与者。
第二无线通信标准与第一无线通信标准不同。
第二无线通信标准例如是近场通信标准,例如,近场通信(NFC)标准和/或射频标识(RFID)标准。这样的标准要求考虑中的通信参与者之间的距离在最小数量(最小距离)内,其例如是若干厘米,诸如10cm。无线电小区(F)的范围在任何情况下是最小距离(A)的倍数。如提到的,无线电小区(F)的范围可以例如是多于30至300m,而最小距离(A)例如是几厘米。
如果移动监视装置12例如由被部署人自己带到基站11附近,并且如果移动监视装置12在过程中进入最小距离(A)(位置P2)内,则参与者信息3的读出自动地发生。换言之,根据第二无线通信标准将参与者信息3从移动监视装置12通过信令标签121无线地传输给基站11的无线接口111。
信令标签121可以根据需要而被配置为无源信令标签或有源信令标签,其中无源信令标签具有不造成任何能量消耗的优点。参与者信息3例如可被存储在信令标签121自身中。
基于接收到的参与者信息3,基站将移动监视装置12登记为无线电小区(F)中的参与者。当移动监视装置12已经在无线电小区中被注册(登记)为参与者时,则移动监视装置12的取消注册(取消登记)被基站11执行。
当在最小距离(A)以下时,不仅可以发生参与者信息3的从监视装置12到基站11的传输,而且移动监视装置12也可以根据第二无线通信标准、无线地通过信令标签121从基站11自动地接收由无线接口111提供的基站信息4,并且其可以基于接收到的基站信息4而登录作为无线电小区中的参与者。取决于第一无线通信标准的配置和/或类型,移动监视装置12被基站11注册(登记)为参与者并且其基于接收到的基站信息4登录作为无线电小区(F)中的参与者二者可以是必要的
如果信令标签121是有源信令标签,则移动监视装置12可以将信令标签121切换到节能模式并且仅当移动监视装置12距基站11在最小距离(A)内时和/或当经由移动监视装置12的操作元件(UI)123(例如,由被部署人)正在录入或者已经录入某一输入命令时将其激活。
下面,参考图2,基站11与移动监视装置12之间的通信序列500的一个示例被说明。对于这一示例,假定第二无线通信标准是NFC标准(ISO/IEC 18092)。基站11的无线接口111因而被设计以便根据这一NFC标准来工作并且移动监视装置12的信令标签121也被设计用于根据NFC标准来工作。在下面,通信序列500的示例的各个步骤501至525被以表格方式说明:
步骤501:移动监视装置12在某一工作模式中、在接收到已经经由操作元件123被录入的特定用户输入之后启动。在这一时间点处,信令标签121处于节能模式,即其被去激活并且其几乎不消耗能量或者不消耗能量。
步骤503:移动监视装置12经由操作元件123接收到附加的输入命令并且其随后切换到登录模式。步骤505:在这一模式变化之后,移动监视装置12激活信令标签121,即,例如,包含在信令标签121中的NFC模块。信令标签121现在是操作的。
步骤507:移动监视装置12在最小距离A内移动。信令标签121在后续通信中担当通信的发起者(所谓NFC发起者),并且基站11的无线接口111担当通信参与者(所谓的NFC目标)。
步骤509:移动监视装置12尝试根据第二无线通信标准(即NFC标准)来建立与无线接口111的点对点连接。
步骤511:移动监视装置12在其侧执行查询以判定连接建立尝试是否成功。如果是这种情况,则过程以步骤513继续。否则,移动监视装置12再次尝试建立与无线接口111的所述点对点连接(步骤509)。
步骤513:连接建立尝试成功并且基站11通过无线接口111从信令标签121读出参与者信息3。这一参与者信息3在图2中表示的示例中包括登记请求以及监视装置12的序号。另外,参与者信息3还可包含另外的信息,例如,指示待监视的装备对象的数据、被部署人的姓名、被部署人的登记号、频带信息、信道信息等。参与者信息3的内容也部分地由所使用的第一无线通信标准预先确定,因为,基于参与者信息,移动监视装置12将被登记作为根据第一无线通信标准操作的无线电小区F中的参与者。
步骤515:在参与者信息的传输之后,监视装置12等待基站信息4的通过无线接口111的传输。这样的基站信息例如包括登记确认、错误消息和/或基站序号。
步骤517:由移动监视装置12执行对接收到的基站信息4的评估。如果移动监视装置12接收到登记确认(即,指示移动监视装置12的成功登记的消息),则过程以步骤519继续。如果移动监视装置12接收到错误消息,则发生对该错误消息的评估(步骤523)。
步骤519:移动监视装置12已经接收到登记确认。随后,其自动地终止与基站11的点对点连接并且其使例如按照NFC模块的形式的信令标签121切换回几乎不消耗能量或者不消耗能量的节能模式。另外,移动监视装置12切换到正常工作模式。
步骤521:基于接收到的基站信息,移动监视装置12登录作为无线电小区(F)中的参与者。现在,移动监视装置12可以担当无线电小区(F)中的参与者,并且,特别地,其可以根据第一无线通信标准向基站11传输状态数据2。
步骤523:移动监视装置12已经接收到错误消息。对该错误消息的评估被执行。例如,如果错误消息声明基站11不希望登记无线电小区(F)中的更多参与者,则移动监视装置12以步骤525继续。否则,移动监视装置12再次以步骤509开始。
步骤525:基站11已经通过基站信息4向移动监视装置12传达了没有另外的参与者正在无线电小区(F)中被登记。随后,移动监视装置12终止点对点连接并且其使信令标签121切换到节能模式。此后,移动监视装置12切换到另一正常工作模式并且其例如在更晚的时刻尝试再次启动登记过程,也就是说其再次以步骤503开始。
本公开内容以出于例示和描述的目的而被呈现,而不旨在穷尽无遗或限制。许多修改和变化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描述示例实施例以便说明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得本领域其它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具有如适于预期的特定用途的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的公开内容。
因此,虽然在此已参考附图描述了例示性示例实施例,但是将理解,本说明书不是限制性的,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在不脱离本公开内容的范围或精神的情况下在其中实现各种其它改变和修改。
标号列表
1 监视系统
11 基站
111 无线接口
112 天线
12 移动监视装置
121 信令标签
122 收发器
123 操作元件
2 状态数据
3 参与者信息
4 基站信息
A 最小距离
F 无线电小区
P1 第一位置
P2 第二位置
500 基站与移动监视装置之间的通信序列的示例
501-525 通信序列的示例的各个步骤

Claims (35)

1.一种用于监视被部署人的监视系统(1),包括:
基站(11),所述基站(11)被设计用于根据第一无线通信标准提供无线电小区(F);以及
移动监视装置(12),所述移动监视装置(12)被设计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标准经由所述无线电小区(F)与所述基站(11)无线通信,从而使得指示所述被部署人的状态和/或所述被部署人的装备对象的状态和/或所述被部署人的当前环境情形的状态数据(2)能够从所述移动监视装置(12)被传输给所述基站(11);
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监视装置(12)包括信令标签(121)并且所述基站(11)包括无线接口(111),所述无线接口(111)被设计用于在所述移动监视装置(12)已经进入距所述基站(11)的最小距离(A)的情况下,根据第二无线通信标准无线地经由所述信令标签(121)从所述移动监视装置(12)自动地读出所述无线电小区(F)中的登记所需的参与者信息(3),所述最小距离(A)由所述第二无线通信标准预先确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监视系统(1),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11)被设计用于基于被读出的所述参与者信息(3)将所述移动监视装置(12)登记为所述无线电小区(F)中的参与者,或者当所述移动监视装置(12)已被登记为所述无线电小区(F)中的参与者时取消登记所述移动监视装置(12)。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监视系统(1),其特征在于,所述信令标签(121)被配置为无源信令标签,并且被设计用于仅通过由所述无线接口(111)提供的高频场被激活。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监视系统(1),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监视装置(12)被设计用于当所述移动监视装置(12)已经进入距所述基站(11)的所述最小距离(A)内时,根据所述第二无线通信标准无线地借助所述信令标签(121)从所述基站(11)自动地接收由所述无线接口(111)提供的基站信息(4),以基于接收到的所述基站信息(4)登录为所述无线电小区中的参与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监视系统(1),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信息(4)包括以下各项中的一项或多项:登记确认、取消登记确认、错误消息、基站序号和/或附加数据。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监视系统(1),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监视装置(12)包括被设计用于发送所述状态数据(2)的收发器(122),并且被设计用于依靠通过所述信令标签(12)接收到的所述基站信息(4)来激活或去激活所述收发器(122)。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监视系统(1),其特征在于,所述参与者信息(3)包括以下各项中的一项或多项:登记请求、取消登记请求、监视装置序号、所述被部署人的姓名、所述被部署人的登记号、频带信息、信道信息和/或关于所述装备对象的数据。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监视系统(1),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监视装置(12)被设计用于将所述信令标签切换到节能模式并且仅当所述移动监视装置(12)已经进入距所述基站(11)的所述最小距离(A)内时和/或当经由所述移动监视装置(12)的操作元件(123)正在录入或者已经录入了某一输入命令时激活所述信令标签。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监视系统(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标准是私有无线通信标准。
1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监视系统(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无线通信标准是近场通信标准和/或射频标识标准。
11.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监视系统(1),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小距离(A)小于50cm。
12.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监视系统(1),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电小区(F)的范围是所述最小距离(A)的倍数。
1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监视系统(1),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电小区(F)根据所述第一无线通信标准形成无线网络,在所述无线网络中多于两个监视装置能够作为参与者操作。
1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监视系统(1),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接口(111)和所述信令标签(121)被设计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无线通信标准在所述基站(11)与所述移动监视装置(12)之间建立点对点连接,其中所述点对点连接优选地允许仅在所述基站(11)与所述移动监视装置(12)之间的通信。
15.一种移动监视系统,包括:
基站,所述基站提供无线电小区,其中所述无线电小区使用第一通信标准;以及
至少一个移动监视装置,所述至少一个移动监视装置使用第二通信标准与所述基站通信以登记作为所述无线电小区中的参与者。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移动监视系统,其中所述第二通信标准包括预先确定的距离的短程无线通信标准。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移动监视系统,其中所述预先确定的距离是所述第二通信标准的最大工作范围。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移动监视系统,其中所述第二通信标准包括近场通信标准。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移动监视系统,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移动监视装置使用所述第二通信标准取消登记作为所述无线电小区中的参与者。
20.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移动监视系统,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移动监视装置包括信令标签。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移动监视系统,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移动监视装置包括射频标识标签。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移动监视系统,其中所述信令标签包括无源信令标签。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移动监视系统,其中所述无源信令标签通过由所述基站提供的信号被激活。
24.一种移动监视装置,包括:
第一通信元件,所述第一通信元件使用短程通信标准与基站通信以登记作为无线电小区中的参与者;以及
第二通信元件,所述第二通信元件使用另一通信标准与所述基站传送监视数据。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移动监视装置,其中所述短程通信标准是近场通信标准。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移动监视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通信元件包括近场通信元件。
27.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移动监视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通信元件包括射频标识标签。
28.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移动监视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通信元件是无源的。
29.一种基站,包括:
第一通信元件,所述第一通信元件使用短程通信标准与至少一个移动监视装置通信以将所述至少一个移动监视装置登记作为无线电小区中的参与者;以及
第二通信元件,所述第二通信元件使用另一通信标准与所述至少一个移动监视装置传送监视数据。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基站,其中所述短程通信标准是近场通信标准。
31.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基站,其中所述第一通信元件包括近场通信元件。
32.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基站,其中所述第一通信元件包括射频标识标签。
33.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基站,其中所述第一通信元件是有源的并且诱导所述至少一个移动监视装置的成对的无源通信元件。
34.一种方法,包括:
使用第一通信信道向基站登记至少一个移动监视装置以用于参与无线电小区;
所述第一通信信道是短程无线通信信道;
此后利用第二通信信道以在所述至少一个移动监视装置与所述基站之间传送监视数据;
所述第二通信信道是更远程的无线通信信道。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通信信道由位于所述至少一个移动监视装置和所述基站上的近场通信元件提供。
CN201580019106.9A 2014-04-11 2015-04-13 监视系统 Active CN10616545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4207027.9 2014-04-11
DE102014207027.9A DE102014207027B4 (de) 2014-04-11 2014-04-11 Überwachungssystem
PCT/EP2015/057926 WO2015155364A1 (en) 2014-04-11 2015-04-13 Monitoring system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65459A true CN106165459A (zh) 2016-11-23
CN106165459B CN106165459B (zh) 2020-11-03

Family

ID=531889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19106.9A Active CN106165459B (zh) 2014-04-11 2015-04-13 监视系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339779B2 (zh)
EP (1) EP3129969B1 (zh)
CN (1) CN106165459B (zh)
DE (1) DE102014207027B4 (zh)
WO (1) WO201515536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44589A (zh) * 2017-11-17 2020-06-26 迪米克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对人员进行监控的系统和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741041B2 (en) * 2014-01-06 2020-08-11 Binatone Electronics International Limited Dual mode baby monitoring
US11632271B1 (en) 2022-02-24 2023-04-18 T-Mobile Usa, Inc. Location-based channel esti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995703A1 (en) * 2006-03-13 2008-11-26 Omron Corporation Monitoring system, terminal device of the monitoring system, main control device, and method and program for registering terminal device
CN102739786A (zh) * 2012-06-22 2012-10-17 渤海大学 基于泛在网络的建筑火灾智能救助系统及方法
EP2704118A1 (en) * 2012-08-30 2014-03-05 Draeger Safety UK Limited Telemetry monitor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822412B4 (de) 1998-05-19 2008-06-05 Deutsche Telekom Ag System zur Überwachung von Atemschutzgeräteträgern
IT1302514B1 (it) 1998-10-21 2000-09-05 Moretto P A Srl Collettore di distribuzione, particolarmente per il collegamentoselettivo automatizzato di una pluralita' di contenitori di
FR2842375B1 (fr) 2002-07-12 2006-12-22 Firstinnov Procede pour raccorder un instrument mobile a un equipement central, instrument mobile et equipement central adaptes a ce procede
US8180291B2 (en) 2004-09-30 2012-05-15 Intel Corporation Power-scavenging receiver to generate a signal to be used to control operational state
US20080120369A1 (en) * 2006-11-16 2008-05-22 Gustavsson Bengt Stefan Media center for picture sharing
US9246924B2 (en) * 2007-12-13 2016-01-26 Sonim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for sharing service identity among multiple client devices in a real-tim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GB2490310A (en) 2011-04-18 2012-10-31 Nearfield Comm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trolling access to a service.
US9253589B2 (en) * 2012-03-12 2016-02-02 Blackberry Limited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hotspot registration using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s
US20150095980A1 (en) * 2013-09-29 2015-04-02 Nvidia Corporation Controlling sharing of content between data processing devices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995703A1 (en) * 2006-03-13 2008-11-26 Omron Corporation Monitoring system, terminal device of the monitoring system, main control device, and method and program for registering terminal device
CN102739786A (zh) * 2012-06-22 2012-10-17 渤海大学 基于泛在网络的建筑火灾智能救助系统及方法
EP2704118A1 (en) * 2012-08-30 2014-03-05 Draeger Safety UK Limited Telemetry monitoring apparatus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44589A (zh) * 2017-11-17 2020-06-26 迪米克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对人员进行监控的系统和方法
CN111344589B (zh) * 2017-11-17 2024-05-10 迪米克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对人员进行监控的系统和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4207027A1 (de) 2015-10-15
US20170039834A1 (en) 2017-02-09
CN106165459B (zh) 2020-11-03
US10339779B2 (en) 2019-07-02
EP3129969B1 (en) 2021-08-25
EP3129969A1 (en) 2017-02-15
DE102014207027B4 (de) 2023-10-26
WO2015155364A1 (en) 2015-10-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59212B1 (en) Tracking passengers on cruise ships
US10728704B2 (en) Wireless beacon devices for use in tracking user locations during group travel
US20050201300A1 (en) Self-configuring 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
HUE031232T2 (hu) Eljárás egy RFID-támogatású rádiós kommunikációs hálózat mûködõképességének ellenõrzésére térben kiterjedt területen
CN106503454A (zh) 一种疫苗接种门诊标准化智能管控系统
JP6216243B2 (ja) 昇降設備の保守管理システム
CN106165459A (zh) 监视系统
CN106131798A (zh) 基于无人机的救援方法及装置
JP2016091481A (ja) 入退室管理システム
CN104410432A (zh) 微型数字信标器及快速查寻移动目标的监控系统和方法
US11216224B2 (en) Printing apparatus with controller configured to determine registered status of connected device
CN104616037B (zh) 包括约束系统和视觉系统的升高的平台系统
CN108834061A (zh) 基于有源标签手环的船员区域定位与管理系统及其方法
KR20160069704A (ko) 열차 자동 등록을 수행하는 통신기반 열차 제어 시스템 및 그 등록 방법
KR101987242B1 (ko) 무인 비행체의 조종 시스템
KR101345700B1 (ko) 미아 방지 시스템
CN104702595B (zh) 近场通信中防范中继攻击的轻量级方法和近场通信系统
US20180356514A1 (en) Mobile beacon for locating building occupants
CN203261488U (zh) Rfid应用型物联网无线接入装置
CN106657275A (zh) 基于窄带通信的带信息处理的物联网传感模块
KR20170130745A (ko) M2m 서비스 플랫폼 시스템
KR101766759B1 (ko) 개인정보 보호를 위한 nfc 기반 차량 상황 알림 서비스 시스템
CN204557164U (zh) 空气呼吸器监控系统
KR101503218B1 (ko) 보안을 강화한 근거리통신 단말기 및 보안태그
CN109146038A (zh) 基于rfid的列车过站的识别方法及其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