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64757B - 光源装置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源装置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164757B
CN106164757B CN201480077573.2A CN201480077573A CN106164757B CN 106164757 B CN106164757 B CN 106164757B CN 201480077573 A CN201480077573 A CN 201480077573A CN 106164757 B CN106164757 B CN 10616475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guide plate
supply apparatus
light guide
leakage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7757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164757A (zh
Inventor
寺川大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kai Display Product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akai Display Product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kai Display Products Corp filed Critical Sakai Display Product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1647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647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1647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6475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81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and light source in the lighting device peculiar to the adaptation to planar light guides, e.g. concerning packaging
    • G02B6/0086Positioning aspects
    • G02B6/0088Positioning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or other optical sheets in the packag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1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2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between the light guide and the light source, or around the light sourc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1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2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between the light guide and the light source, or around the light source
    • G02B6/0031Reflecting element, sheet or lay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3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4Scattering dots or dot-like elements, e.g. microbeads, scattering particles, nanoparticles
    • G02B6/0043Scattering dots or dot-like elements, e.g. microbeads, scattering particles, nanoparticles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5Reflecting element, sheet or lay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81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and light source in the lighting device peculiar to the adaptation to planar light guides, e.g. concerning packaging
    • G02B6/0085Means for removing heat created by the light source from the packag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源装置以及使用该光源装置的显示装置,所述光源装置能够消除设置在侧光式光源装置的导光板上的反射片接触到光源的可能性,并且可以提高向导光板的入射效率良好地保持显示装置的显示品质。光源装置包括矩形形状的导光板、配置成与导光板的侧面相对的光源、设置在导光板的一个宽广表面侧的矩形形状的反射片及与导光板的一个宽广表面侧隔着间隔而设置的板状部件,其中,反射片的光源侧的一条边比导光板的光源侧的一条边更偏向内侧,使得导光板的光源侧的一部分成为外露表面,光源装置包括防漏光部件,防漏光部件填补所述外露表面与板状部件的相对表面之间的间隔,防漏光部件的一部分向光源侧凸出。凸出部比其它部分薄。在反射片的端部边缘与防漏光部件之间设有间隙,在对应于该间隙的位置设有反射体。

Description

光源装置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液晶面板的显示装置,涉及一种能够保持良好显示品质的光源装置以及包括该光源装置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近来使用液晶面板的显示装置中,广泛应用侧光式光源装置来使显示装置变得更薄。侧光式光源装置构成为,发光二极管等光源配置成与导光板的侧面相对,从所述侧面进入导光板内部的光再从一个宽广表面均匀地出射。在这样的光源装置中,还在导光板的另一个宽广表面上设有反射片,所述反射片使达到所述另一个宽广表面的光进行全反射。
另一方面,提出了如下的结构,在使用液晶面板的显示装置中,使光源装置所具有的反射片的端部凸出于导光板的侧面(专利文献1等)。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显示装置中,使用支承体对反射片的端部凸出于导光板的侧面的部分进行支承。由此,凸出部能够用作光源的反射物,使来自光源的光高效地入射到导光板的侧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0586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使用了侧光式光源装置的显示装置中的反射片大多由于来自光源的热而膨胀并沿着平面方向延伸。反射片的热膨胀产生的延伸可能会导致反射片的折皱或者弯曲,发生显示面的辉度不均或者辉度不足等,使显示装置的显示品质变差。于是,在侧光式光源装置中,例如,大多是反射片中只有远离光源一侧的边缘部相对于导光板固定的结构。这种情况下,当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那样使用支承体对光源侧的端部进行支承时,延伸受到支承体的限制,因此产生折皱或者弯曲的可能性增加。
在具有仅反射片的一部分被固定保持的结构的光源装置中,反射片中的光源侧的端部更多地吸收来自光源的热。因此,可能在端部产生翘曲,从而在反射片与导光板之间产生多余的间隙。还有,在这种情况下,使反射片中的光源侧的端部凸出于导光板的侧面时,凸出部更接近光源,从而可能吸收更多的热而膨胀,可能使反射片的端部接触到光源。在反射片的端部接触到光源且端部向光源的外侧偏离的情况下,在反射片与导光板之间产生间隙,可能导致反射片的反射效率变差。还有,在反射片的端部接触到光源且端部覆盖了光源的一部分的情况下,会产生漏光问题。反射效率变差和漏光可能导致辉度不均或者辉度下降等显示品质变差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源装置以及使用该光源装置的显示装置,所述光源装置能够消除侧光式光源装置的导光板上设置的反射片接触到光源的可能性,并且能够提高来自光源的光向导光板的入射效率,良好地保持显示品质。
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光源装置,包括矩形形状的导光板、配置成与所述导光板的侧面相对的光源、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一个宽广表面侧的矩形形状的反射片、与所述导光板的一个宽广表面侧隔着间隔而设置且形成收纳所述反射片的空间的板状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片的所述光源侧的一条边比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光源侧的一条边更偏向内侧,使得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光源侧的一部分成为外露表面,所述光源装置包括防漏光部件,所述防漏光部件填补所述导光板的外露表面与所述板状部件之间的间隔,所述防漏光部件的一部分比所述侧面更向光源侧凸出,该凸出部比其它部分薄,在所述防漏光部件与所述反射片之间设有间隙,在所述板状部件中与所述外露表面相对的面上对应于所述间隙的位置设有反射体。
本发明的光源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防漏光部件中,基体的所述外露表面侧设有反射部件,所述板状部件侧设有缓冲部件。
本发明的光源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防漏光部件中,基体的与所述外露表面接触的面上设有遮光部件,所述板状部件侧设有缓冲部件。
本发明的光源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防漏光部件的凸出部的光源侧的面上设有反射部件。
本发明的光源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基体与所述反射体形成为一体。
本发明的光源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防漏光部件的凸出部的厚度朝光源侧锥形减少。
本发明的光源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防漏光部件的所述导光板侧的面上设有高度差。
本发明的光源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板状部件是L字角状的散热板,并配置成与安装了所述光源的基板的安装面的相反侧的面紧密接触。
本发明的光源装置的特征在于,还包括沿着所述导光板的另一宽广表面侧的周缘并且与所述导光板隔着间隔而设置的框体,还包括对所述框体的光源侧的一部分与所述导光板的周缘的一部分之间的所述间隔进行填补的另一防漏光部件,所述另一防漏光部件的一部分比所述导光体的光源侧的侧面更向光源侧凸出,该凸出部比其它部分薄。
本发明的光源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另一防漏光部件中,基体的所述导光板侧设有反射部件,所述框体侧设有缓冲部件。
本发明的光源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另一防漏光部件中,基体的所述导光板侧设有遮光部件,所述框体侧设有缓冲部件。
本发明的光源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另一防漏光部件的凸出部的光源侧的面上设有反射部件。
本发明的光源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另一防漏光部件的凸出部的厚度朝光源侧锥形减少。
本发明的光源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另一防漏光部件的所述导光板侧的面上设有高度差。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液晶面板和上述发明中的任意一种光源装置。
在本发明中,反射片的一条边比导光板的长边更偏向内侧,导光板的一个宽广表面的一部分是未被覆盖的外露表面。在导光板的外露表面与形成收纳反射片的空间的板状部件之间,包括填补间隔的防漏光部件。利用防漏光部件,防止来自光源的光漏出到收纳反射片的空间,并使反射片不易吸收来自光源的热。由于存在防漏光部件,即使反射片发生了热膨胀,也自然能排除其接触到光源的可能性。另外,防漏光部件的一部分比导光板的光源侧的侧面更向光源侧凸出,该凸出部比其它部分薄。由此,光源周边的空间在导光板的厚度方向上变大,光源接触防漏光部件的可能性低。还有,在反射片与防漏光部件之间设有间隙,因此,反射片在发生了热膨胀的情况下接触防漏光部件的可能性低。而且,在所述板状部件上与该间隙对应地设有反射体,因此不会不必要地降低导光板的反射片侧的一个宽广表面的反射效率。
在本发明中,防漏光部件在形成导光板与板状部件之间的空间的间隔物的表面中与导光板的外露表面接触的部分和光源侧的部分,设有反射部件。由此,来自光源的光被反射部件反射而进入导光板的可能性提高。还有,通过在防漏光部件的板状部件侧设置缓冲部件,使防漏光部件和反射部件相对于导光板的追随性增加。
在本发明中,防漏光部件在形成导光板与板状部件之间的空间的间隔物的表面中与导光板的外露表面接触的部分,设有遮光部件。由此,将要从导光板的外露表面漏出到外侧的光被遮光材料吸收,避免导光板的光源附近的光量变得过多。
在本发明中,即使在防漏光部件中与导光板接触的部分设有遮光材料的情况下,也在凸出部的光源侧的面上设置反射部件。由此,来自光源的光被反射部件反射而进入导光板内的可能性提高。
在本发明中,在对应于反射片与防漏光部件之间间隙的位置上设置反射体,将反射体与防漏光部件的间隔物一体形成。由此削减部件数量。
在本发明中,防漏光部件的凸出部的厚度朝光源侧锥形减少。由此,来自光源的光到导光板的侧面的集束率提高。
在本发明中,通过在防漏光部件的导光板侧的面上设置高度差,使凸出部的光源侧厚度较薄。由此,能够使防漏光部件为简单的结构。
在本发明中,夹持导光板与防漏光部件的板状部件也可以是设置成与安装光源的基板紧密接触的角状散热板。通过在其它用途的板状部件上设置防漏光部件,从而不需要额外使用特别的部件。
在本发明中,使用与导光板的另一宽广表面侧的周缘部抵接的框体,在框体与导光板之间包括另一防漏光部件。由此,能够防止来自光源的光漏到另一宽广表面侧,而且,来自光源的光进入导光板内部的可能性提高。
在本发明中,在另一防漏光部件的与导光板接触的面和凸出部的光源侧的面上设有反射部件。由此,来自光源的光被反射部件反射而进入导光板内的可能性提高。
在本发明中,在另一防漏光部件的与导光板接触的部分设有遮光部件。由此,导光板的另一宽广表面的边缘部的光被遮光材料吸收,避免导光板的光源附近的光量变得过多。
在本发明中,即使在另一防漏光部件中与导光板接触的部分设置了遮光材料的情况下,也在凸出部的光源侧的面上设置反射部件。由此,来自光源的光被反射部件反射而进入导光板内的可能性提高。
在本发明中,另一防漏光部件的凸出部的厚度朝光源侧锥形减少。由此,来自光源的光到导光板的侧面的集束率提高。
在本发明中,通过在另一防漏光部件的导光板侧的面上设置高度差,使凸出部的光源侧厚度较薄。由此,能够使另一防漏光部件为简单的结构。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情况下,能够排除反射片接触光源的可能性,能够维持导光板的一个宽广表面上的高反射效率。在光源周边设置足够的空间,能够使光源和导光板的定位留有富余。而且,通过在该空间设置反射部件来提高光源到导光板的入光效率,能够良好地保持使用了光源装置的显示装置的显示品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显示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示意性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光源装置的剖面图。
图3是示意性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光源装置的剖面图。
图4是示意性示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光源装置的剖面图。
图5是示意性示出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光源装置的剖面图。
图6是示意性示出第五实施方式中的光源装置的剖面图。
图7是示意性示出第六实施方式中的光源装置的剖面图。
图8是示意性示出比较例中的光源装置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附图,对本发明进行具体地说明。另外,以下的实施方式只是示例,本发明当然不限于以下的结构。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示意性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显示装置100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显示装置100包括液晶面板1和光源装置2。
液晶面板1是显示面板,呈矩形平板状。液晶面板1采用有源矩阵方式。液晶面板1通过在隔着规定间隔相对配置的2块透明基板之间封入液晶而形成。
光源装置2是以发光二极管21作为光源的侧光式装置,包括发光二极管21、导光板22、基板23、散热板24、反射片25、光学片26及框架27。
发光二极管21是发光元件,通过在发出蓝色光或者紫外光的二极管的表面上涂敷荧光体来发出白色光。
导光板22是丙烯树脂制造的矩形形状透明板。还有,在导光板22的一个宽广表面侧,通过印刷或者激光加工而形成有散射点。导光板22的厚度与发光二极管21的宽度大致相等。
基板23是长条形的板。基板23的长度与导光板22的长边方向的长度大致相等,宽度比导光板22的厚度略大。在基板23的一个面上,大致等间隔地并排安装有多个发光二极管21,还形成有控制这些发光二极管21的照明的电路。
散热板24是铝等导热性优异的金属制造的,是剖面呈L字状的不等边角型材料。
反射片25是以PET薄膜为基体材料、以金属膜等为反射层的层叠片。反射片25的短边方向的长度比导光板22的短边方向的长度略短。
光学片26是以PET薄膜为基体材料的矩形形状片组,例如是由透镜片、棱镜片及扩散片构成的3片光学片组。光学片26的大小比导光板22的宽广表面略小。
框架27是具有矩形框部和在该矩形框部的外边缘竖立设置的外围板的框体,剖面呈以矩形框部为竖线、以外围板为横线的L字状。矩形框部的开口比光学片26略小。
光源装置2的结构如下。基板23沿着散热板24的角型材料内侧狭窄表面的长边方向紧密固定在该角型材料内侧狭窄表面上,以使发光二极管21的安装面与导光板22的侧面相对。散热板24配置成角型材料内侧宽广表面与导光板22的一个宽广表面大致平行地相对,且角型材料内侧狭窄表面沿着导光板22的侧面。此时,反射片25配置在导光板22的一个宽广表面与散热板24的相对表面之间,与一个宽广表面大致平行。例如,反射片25在远离光源一侧的边缘部具有多个孔,该多个孔例如被多个定位销钉锁定而被保持,其中的多个定位销钉凸出地设置在导光板22的一个宽广表面上远离光源一侧的边缘部。由此,反射片25的光源侧端部成自由端。导光板22与散热板24的相对表面之间的距离比反射片25的片材厚度略长。在导光板22的另一宽广表面侧配置光学片26,还有,在光学片26上配置框架27。框架27设置成矩形框部覆盖光学片26的周缘和导光板22的另一宽广表面侧的周缘。此时,导光板22、发光二极管21、基板23、散热板24、反射片25及光学片26被收纳在框架27的外围板内。
显示装置100中,液晶面板1设置在框架27的矩形框部的开口部周缘上所设的凹部中。在显示装置100中,来自发光二极管21的光从导光板22的长边侧的侧面进入导光板22的内部,在各面反复进行全反射或部分反射、或者利用反射片25反复进行全反射而在内部前进,在反射片25侧的一个宽广表面上设置的散射点进行散射,从光学片26侧的另一宽广表面出射。来自导光板22的出射光透过光学片26,照射到框架27的矩形框部的凹部中安装的液晶面板1上。
以下对光源装置2的结构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图2是示意性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光源装置2的剖面图。在图2中,示意性示出了光源装置2的发光二极管21侧的端部的放大剖面。
如上所述,光源装置2的反射片25,其短边方向的长度比导光板22的短边方向的长度短,光源侧的一长边被定位在比导光板22的光源侧的一长边更偏向内侧的位置。由此,如图2所示,导光板22的一个宽广表面的光源侧的一部分成为不被反射片25覆盖的外露表面。另外,该外露表面的范围位于液晶面板1的像素区域外,与框架27的矩形框部相对应。
导光板22的外露表面和散热板24隔着比反射片25的厚度略大的间隔而相对,在相对的表面之间,包括填补间隔的第一防漏光部件31a。
如图2所示,第一防漏光部件31a由基体311、缓冲部件312及反射物(反射部件)313构成,在剖面图中所述基体311的厚度朝光源锥形减少、所述缓冲部件312粘接在基体311的平坦面侧、所述反射物(反射部件)313粘接在基体311的锥形面侧。第一防漏光部件31a的缓冲部件312侧粘接固定在散热板24上,第一防漏光部件31a设置成在散热板24的长边方向的整个长度上延伸。其中,基体311使用不透明树脂等,缓冲部件312使用发泡树脂等。反射物313是在光源侧形成有白色膜或者金属薄膜等高反射膜的薄膜状反射部件。
第一防漏光部件31a的厚部的厚度大致等于或略大于导光板22的外露表面与散热板24之间的面对距离。由此,第一防漏光部件31a被夹持在导光板22的外露表面与散热板24之间,导光板22的外露表面与散热板24之间被无间隙地覆盖。第一防漏光部件31a的薄部向光源侧凸出。
在第一防漏光部件31a与反射片25的端部边缘之间设有规定的间隙。在与该规定的间隙相对应的位置,包括填补反射片25的端部与散热板24之间间隙的间隔物33。间隔物33是高反射性的树脂制造的反射体,例如是白色硅胶制造的。间隔物33设置成沿着散热板24的第一防漏光部件31a延伸,形成有矩形形状的剖面。另外,间隔物33的高度略小于导光板22与散热板24之间的面对距离减去反射片25的厚度后的长度。
还有,框架27的矩形框部的内侧面与导光板22的光学片26侧的一个宽广表面的边缘部隔着比光学片26的厚度略大的间隔而相对,在相对的表面之间,包括填补间隔的第二防漏光部件32a。
如图2所示,第二防漏光部件32a由基体321、缓冲部件322及反射物323构成,在剖面图中所述基体321的厚度朝光源锥形减少、所述缓冲部件322粘接在基体321的平坦面侧、所述反射物323粘接在基体321的锥形面侧。第二防漏光部件32a的缓冲部件322侧粘接固定在框架27的矩形框部上,第二防漏光部件32a设置成在矩形框部的长边方向的整个长度上延伸。其中,基体321使用不透明树脂等,缓冲部件322使用发泡树脂等。反射物323是在光源侧形成有白色膜或者金属薄膜等高反射膜的薄膜状反射部件。
第二防漏光部件32a的厚部的厚度大致等于或略大于导光板22与框架27的矩形框部之间的面对距离。由此,第二防漏光部件32a被夹持在导光板22与框架27的矩形框部之间,导光板22与矩形框部之间被无间隙地覆盖。第二防漏光部件32a的薄部向光源侧凸出。
在这样构成的光源装置2中,反射片25的光源侧的一长边比导光板22的光源侧的一长边更偏向内侧。而且,反射片25与光源之间由第一防漏光部件31a无间隙地覆盖。因此,反射片25不易受到来自光源的热的影响,反射片25的端部边缘发生翘曲的可能性低。还有,在反射片25的端部边缘与第一防漏光部件31a之间设有规定的间隙,因此,在反射片25热膨胀了的情况下,端部边缘接触第一防漏光部件31a的可能性低,而且排除了反射片25接触光源的可能性。在反射片25的端部附近设有间隔物33,因此,反射片25的端部边缘是自由端且可热膨胀,厚度方向的摇动被抑制。而且,由于间隔物33具有反射性,因此从反射片25与第一防漏光部件31a之间的间隙漏出的来自导光板22的光返回到导光板22。由此,能够维持导光板22的反射片25侧的高反射效率。
还有,在光源装置2中,光源发出的光扩散成放射状,存在偏离导光板22的侧面的光束。偏离导光板22的侧面的光束到达第一防漏光部件31a的反射物313或者第二防漏光部件32a的反射物323,并由此而反射,因此进入导光板22的侧面的可能性高。因此,能够提高光源到导光板22的入光效率。
还有,从导光板22的侧面进入内部的光在到达反射片25侧的宽广表面的光源侧的端部的情况下,即使一部分漏出到外侧,也被反射物313反射。因此,能够减少光源附近的光损失。还有,虽然在反射片25的端部边缘与第一防漏光部件31a之间存在规定的间隙,而由于在对应位置设有高反射性的间隔物33,因此,即使是从导光板22的外露表面上对应于所述间隙的部分漏出到散热板24侧的光,也很可能被间隔物33反射而返回导光板22,从而能够减少光损失。
光源装置2中,虽然安装发光二极管21的基板23与导光板22的侧面相对地配置,但是,由于各部件的尺寸偏差或者陈年老化导致各部件发生翘曲等,存在基板23与导光板22在导光板22的厚度方向上发生位置偏移的可能性。在光源装置2中,第一防漏光部件31a无间隙地覆盖导光板22的外露表面与散热板24之间,第二防漏光部件32a无间隙地覆盖导光板22与框架27的矩形框部之间。而且,第一防漏光部件31a和第二防漏光部件32a相对于发光二极管21的光源具有凹形曲面。因此,即使在基板23相对于导光板22的侧面在导光板22的厚度方向上发生了位置偏离的情况下,也能够阻止来自光源的光漏出到反射片25存在的空间或者光学片26存在的空间,并且能够维持进入导光板22的侧面的入光效率。
再进一步,由于第一防漏光部件31a和第二防漏光部件32a中向光源侧凸出的凸出部较薄,因此,在发光二极管21附近的空间,导光板22的厚度方向的长度比其它部位大,从而能够使发光二极管21和导光板22之间的定位留有富余。
以下将上述那样构成的光学装置2与另一例子进行比较并说明。另一例子是反射片中的光源侧的端部凸出于导光板的侧面的结构。图8是示意性示出比较例中的光源装置9的剖面图。在图8中,示意性示出了光源装置9的光源侧端部的放大剖面。比较例的光源装置9是以发光二极管91为光源的侧光式装置,包括发光二极管91、导光板92、基板93、散热板94、反射片95、光学片96及框架97。除了反射片95,各个结构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2的各个结构部相同,省略其详细说明。
比较例的光源装置9中,反射片95的端部凸出于导光板92的光源侧的侧面。例如,反射片95中的与光源相反侧的边缘部被凸出地设置在导光板92中远离光源的边缘部的定位销钉锁定。因此,光源侧的边缘部成为自由端,为了抑制该边缘部的摇动而设有填补导光板92与散热板94之间间隔的间隔物98。在光源装置9中,由于反射片95凸出,能够将来自光源的光之中从导光板92的侧面偏离的光束反射到侧面侧。
在比较例的光源装置9中,虽然设有间隔物98,但间隔物98不对反射片95进行支承,因此不能防止反射片95的端部因受来自光源的热的影响而翘曲。因此,在反射片95与导光板92之间产生多余的间隙的可能性高,在产生了间隙的情况下,从光源装置9的光学片96侧出射的光的分布就变得不均匀。在这点上,第一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2中,反射片25不易受到来自光源的热的影响,端部以离开导光板22的一个宽广表面的方式翘曲的可能性非常低,在反射片25与导光板22之间产生间隙的可能性低。另外,第一实施方式的反射片25接触光源的可能性被排除。还有,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2中,利用第一和第二防漏光部件31a、32a,由于在光源附近存在反射物313、323,所以也可以像比较例的光源装置9的反射片95的端部那样,发挥将偏离导光板22的侧面的光束反射到侧面侧的作用。
为了防止反射片95的端部因受来自光源的热的影响而翘曲,也能想到使比较例的光源装置9的反射片95的端部比导光板92的侧面更偏向内侧(未图示)。然而,如果只是该结构,反射片95的端部吸收来自发光二极管91的热而翘曲的可能性高,反射片95与导光板92之间产生多余的间隙,从光源装置9的光学片96侧出射的光的分布就变得不均匀。在这点上,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2中,在反射片25与光源之间设有第一防漏光部件31a,因此,反射片25的端部因受来自光源的热的影响而翘曲的可能性变得非常低,抑制在反射片25与导光板22之间产生多余间隙。
这样,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2中,能够维持导光板22的一个宽广表面上的高反射效率,提高从光源到导光板22的入光效率,能够保持从光学片26侧的面出射的光的均匀性。由此,在使用了光源装置2的显示装置100中,能够抑制液晶面板1的显示面上发生光量不足或者辉度不均,从而良好地保持显示品质。而且,如上所述,通过使第一防漏光部件31a和第二防漏光部件32a中朝向光源侧的凸出部较薄,能够使安装发光二极管21的基板23和导光板22的定位留有富余,也可以抑制使用光源装置2的显示装置100的显示品质产生偏差。
在第一防漏光部件31a的导光板22侧的面上,如在第一实施方式所述那样,不仅在向光源侧凸出的薄侧设有反射物313,在与导光板22的外露表面接触的部分也设有反射物313。同样地,在第二防漏光部件32a中与导光板22接触的部分也设有反射物323。已知,从导光板22的侧面进入内部的光在维持着反射角度到达了两个宽广表面中的散射点以外的平坦面的情况下,虽然在该平坦面上本应进行大致全反射,但一部分会从导光板22漏出到外部。通过使用反射物313和反射物323夹住导光板22的两个宽广表面的光源侧的边缘部,使得在边缘部附近向外部漏出的光再回到导光板22内部成为可能,能够有效地削减光损失。
(第二实施方式)
图3是示意性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光源装置2的剖面图。除了防漏光部件的结构以外,第二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2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相同。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附上相同的符号而省略其详细说明。
在图3中,示意性示出了第二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2的发光二极管21侧的端部的放大剖面。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导光板22的外露表面与散热板24的相对表面之间,包括填补间隔的第一防漏光部件31b。
如图3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防漏光部件31b由基体314、缓冲部件312及反射物315、316构成,在剖面图中所述基体314在导光板22侧具有高度差、所述缓冲部件312粘接在该基体314的平坦面侧、所述反射物315、316在隔着高度差的2个面上分别粘接。第一防漏光部件31b的缓冲部件312侧粘接固定在散热板24上,第一防漏光部件31b设置成在散热板24的长边方向的整个长度上延伸。其中,基体314使用不透明树脂等,反射物315、316是在光源侧形成有白色膜或者金属薄膜等高反射膜的薄膜状反射部件,反射物315粘接在厚部的面上,反射物316粘接在薄部的面上。
第一防漏光部件31b的厚部的厚度大致等于或略大于导光板22的外露表面与散热板24之间的相对间隔。由此,第一防漏光部件31b被夹持在导光板22的外露表面与散热板24之间,导光板22的外露表面与散热板24之间被无间隙地覆盖。第一防漏光部件31b的薄部向光源侧凸出。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框架27的矩形框部的内侧面与导光板22的光学片26侧的一个宽广表面的边缘部之间的相对面间,包括填补间隔的第二防漏光部件32b。
如图3所示,第二防漏光部件32b由基体324、缓冲部件322、及反射物325、326构成,在剖面图中所述基体324在导光板22侧具有高度差、所述缓冲部件322粘接在该基体324的平坦面侧、所述反射物325、326在隔着高度差的2个面上分别粘接。第二防漏光部件32b的缓冲部件322侧粘接固定在框架27的矩形框部上,第二防漏光部件32b设置成在矩形框部的长边方向的整个长度上延伸。其中,基体324使用不透明树脂等,反射物325、326是在光源侧形成有白色膜或者金属薄膜等高反射膜的薄膜状反射部件,反射物325粘接在厚部的面上,反射物326粘接在薄部的面上。
第二防漏光部件32b的厚部的厚度大致等于或略大于导光板22与框架27的矩形框部之间的相对距离。由此,第二防漏光部件32b被夹持在导光板22与框架27的矩形框部之间,导光板22与矩形框部之间被无间隙地覆盖。第二防漏光部件32b的薄部向光源侧凸出。
在这样构成的光源装置2中,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反射片25不易受到来自发光二极管21的热的影响,端部发生翘曲的可能性低。即使在反射片25发生了热膨胀的情况,端部边缘接触第一防漏光部件31b的可能性也低,自然也就排除了接触发光二极管21的可能性。因此在反射片25与导光板22之间产生间隙的可能性极低,从而能够维持反射片25上的高反射效率。其它效果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更进一步,将第一防漏光部件31b的基体314和第二防漏光部件32b的基体324中的一个面作成高度差面。由此,能够使基体314和基体324的结构比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更简单。
(第三实施方式)
图4是示意性示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光源装置2的剖面图。除了防漏光部件的结构和框架27的细节部分以外,第三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2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相同。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附上相同的符号而省略其详细说明。
在图4中,示意性示出了第三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2的发光二极管21侧的端部的放大剖面。第三实施方式中,在导光板22的外露表面与散热板24的相对表面之间,包括填补间隔的第一防漏光部件31c。
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防漏光部件31c中,在沿着散热板24的长边方向粘接固定的间隔物34的导光板22侧的面上设置的凹槽上,嵌合地粘接缓冲部件317,该缓冲部件317的导光板22侧的面和间隔物34的光源侧的面上分别粘接反射物315、反射物316。其中,间隔物34使用高反射性的树脂等,缓冲部件317使用发泡树脂等。反射物315、316与第二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相同。
第一防漏光部件31c的最厚部份(凹槽中嵌合了缓冲部件317的位置)的厚度大致等于或略大于导光板22与散热板24之间的相对距离。由此,第一防漏光部件31c被夹持在导光板22的外露表面与散热板24之间,导光板22的外露表面与散热板24之间被无间隙地覆盖。第一防漏光部件31c的反射物316侧向光源侧凸出。另外,在第一防漏光部件31c中的缓冲部件317与反射片25的端部边缘之间设有规定的间隙,第一防漏光部件31c的与光源相反侧的薄部位于与所述规定的间隙相对应的位置。
在第三实施方式的框架27的矩形框部的内侧,沿着长边方向设有凹槽。在该凹槽的底面与导光板22的光学片26侧的一个宽广表面的边缘部之间的相对面间,包括填补间隔的第二防漏光部件32c。
第二防漏光部件32c中,将具有矩形形状剖面的缓冲部件327嵌合地粘接在矩形框部的凹槽中,在该缓冲部件327的导光板22侧的面上设置反射物325,在凹槽的边缘内,将反射物326粘接在光源侧的面上。反射物325、326与第二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相同。
第二防漏光部件32c的最厚部份(凹槽中嵌合了缓冲部件327的位置)大致等于或略大于框架27的矩形框部与导光板22之间的相对距离。由此,第二防漏光部件32c被夹持在导光板22与框架27的矩形框部之间,导光板22与框架27的矩形框部之间被无间隙地覆盖。
第二防漏光部件32c的反射物326与第一防漏光部件31c的间隔物34上粘接的反射物316之间的距离大于导光板22的厚度。即使是基板23在导光板22的厚度方向上活动的情况,发光二极管21撞到反射物316、326的可能性也极低。
这样构成的光源装置2中,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反射片25不易受到来自发光二极管21的热的影响,端部发生翘曲的可能性低。即使在发生了热膨胀的情况,反射片25的端部边缘接触第一防漏光部件31c的可能性也低,自然也就排除了到达发光二极管21的可能性。在反射片25与导光板22之间产生间隙的可能性极低,从而能够维持反射片25上的高反射效率。其它效果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进一步,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第一防漏光部件31c的间隔物34兼用作无间隙地填补导光板22的外露表面与散热板24之间间隔的间隔物(基体)以及对应于第一防漏光部件31c与反射片25之间的间隙的高反射性反射体。由此,能够削减部件数量。还有,在第二防漏光部件32c中不需要基体,所以能够进一步削减部件数量。
(第四实施方式)
图5是示意性示出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光源装置2的剖面图。除了防漏光部件的详细结构以外,第四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2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相同。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附上相同的符号而省略其详细说明。
在图5中,示意性示出了第四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2的发光二极管21侧的端部的放大剖面。第四实施方式中,在导光板22的外露表面与散热板24的相对表面之间,包括填补间隔的第一防漏光部件31d。
如图5所示,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一防漏光部件31d由基体318、缓冲部件312及反射物316构成,在剖面图中所述基体318在导光板22侧的面内远离光源一侧的一部分凸出呈半圆形状、所述缓冲部件312粘接在基体318的平坦面侧、所述反射物316在基体318的导光板22侧的面内靠近光源一侧的平坦面部分上粘接。基体318优选为使用遮光性高的黑色等不透明树脂材料。反射物316与第二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相同。
第一防漏光部件31d的厚部的厚度大致等于或略大于导光板22的外露表面与散热板24之间的相对距离。由此,第一防漏光部件31d被夹持在导光板22的外露表面与散热板24之间,导光板22的外露表面与散热板24之间被无间隙地覆盖。第一防漏光部件31d的薄部向光源侧凸出。
在第四实施方式的框架27的矩形框部的内侧面与导光板22的光学片26侧的一个宽广表面的边缘部之间的相对面间,包括填补间隔的第二防漏光部件32d。
如图5所示,第二防漏光部件32d由基体328、缓冲部件322及反射物326构成,在剖面图中所述基体328在导光板22侧的面内远离光源一侧的一部分凸出呈半圆形状、所述缓冲部件322粘接在基体328的平坦面侧、所述反射物326在基体328的导光板22侧的面中靠近光源一侧的平坦面部分上粘接。基体328优选为使用遮光性高的黑色等不透明树脂材料。反射物326与第二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相同。
第二防漏光部件32d的厚部的厚度大致等于或略大于导光板22与框架27的矩形框部之间的相对距离。由此,第二防漏光部件32d被夹持在导光板22与框架27的矩形框部之间,导光板22与框架27的矩形框部之间被无间隙地覆盖。第二防漏光部件32d的薄部向光源侧凸出。
这样构成的光源装置2,在第四实施方式也是一样,反射片25不易受到来自发光二极管21的热的影响,端部发生翘曲的可能性低。即使在发生了热膨胀的情况,反射片25的端部边缘接触第一防漏光部件31d的可能性也低,也就排除了到达发光二极管21的可能性。在反射片25与导光板22之间产生间隙的可能性极低,从而能够维持反射片25上的高反射效率。其它效果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第四实施方式中,第一防漏光部件31d的基体318和第二防漏光部件32d的基体328由遮光性高的材料构成,基体318和基体328与导光板22的两个宽广表面的光源侧的端部接触。通过将导光板22的两个宽广表面的光源侧的端部不用反射物而用遮光部件夹住,使得在端部附近向外部漏出的光被遮光部件吸收。由此,能够防止导光板22的光源侧的端部的光量变得过多,能够良好地保持使用了光源装置2的显示装置100的显示品质。
(第五实施方式)
图6是示意性示出第五实施方式中的光源装置2的剖面图。除了防漏光部件的结构以外,第五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2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相同。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附上相同的符号而省略其详细说明。
图6中,示意性示出了第五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2的发光二极管21侧的端部的放大剖面。第五实施方式中,在导光板22的外露表面与散热板24的相对表面之间,包括填补间隔的第一防漏光部件31e。
如图6所示,第五实施方式的第一防漏光部件31e由基体314、粘接在基体314的平坦面侧的缓冲部件312、在基体314的高度差面一侧隔着高度差的2个面上分别粘接的遮光片319和反射物316构成。基体314和反射物316与第二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相同,反射物316粘接在基体314的薄部的导光板22侧的面上。遮光片319使用遮光性高的黑色等不透明材料,粘接在基体314的厚部的导光板22侧的面上。
在第五实施方式的框架27的矩形框部的内侧面与导光板22的光学片26侧的一个宽广表面的边缘部之间的相对面间,包括填补间隔的第二防漏光部件32e。
如图6所示,第二防漏光部件32e由基体324、粘接在基体324的平坦面侧的缓冲部件322、在基体324的高度差面一侧隔着高度差的2个面上分别粘接的遮光片329和反射物326构成。基体324和反射物326与第二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相同,反射物326粘接在基体324的薄部的导光板22侧的面上。遮光片329使用遮光性高的黑色等不透明材料,粘接在基体324的厚部中接触导光板22的面上。
也就是说,第五实施方式的第一防漏光部件31e中,粘接了遮光片319来代替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防漏光部件31b的反射物315。还有,第二防漏光部件32e中,粘接了遮光片329来代替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防漏光部件32b的反射物325。其它的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
第五实施方式中,在将第一防漏光部件31e的基体314和第二防漏光部件32e的基体324作成其一个面具有高度差的简单结构的基础上,使用遮光片319和遮光片329对从导光板22的侧面进入内部的光之中通过两个宽广表面的光源侧的端部而稍微漏出到外部的光进行吸收,由此,能够防止导光板22的光源侧的端部的光量变得过多,能够良好地保持使用了光源装置2的显示装置100的显示品质。
(第六实施方式)
图7是示意性示出第六实施方式中的光源装置2的剖面图。除了防漏光部件的结构以外,第六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2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相同。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附上相同的符号而省略其详细说明。
图7中,示意性示出了第六实施方式的光源装置2的发光二极管21侧的端部的放大剖面。第六实施方式中,在导光板22的外露表面与散热板24的相对表面之间,包括填补间隔的第一防漏光部件31f。
第六实施方式的第一防漏光部件31f中,缓冲部件317嵌合在沿着散热板24的长边方向粘接固定的间隔物34的凹槽中,在缓冲部件317的导光板22侧的面上粘接遮光片319,在间隔物34的光源侧的面上粘接反射物316。反射物316与第二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相同,间隔物34、缓冲部件317与第三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相同,遮光片319与第五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相同。即,第六实施方式的第一防漏光部件31f中,使用了遮光片319来代替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防漏光部件31c的反射物315。
在第六实施方式的框架27的矩形框部的内侧,沿着长边方向设有凹槽。在该凹槽的底面与导光板22的光学片26侧的一个宽广表面的边缘部之间的相对面间,包括填补间隔的第二防漏光部件32f。
第六实施方式的第二防漏光部件32f中,将具有矩形形状剖面的缓冲部件327嵌合地粘接在矩形框部的凹槽中,在该缓冲部件327的导光板侧的面上粘接遮光片329,在凹槽的边缘内,将反射物326粘接在光源侧的面上。缓冲部件327与第三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相同,反射物326与第二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相同。还有,遮光片329与第五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相同。即,第六实施方式的第二防漏光部件32f中,使用遮光片329来代替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防漏光部件32c的反射物325。
第六实施方式中,第一防漏光部件31f的间隔物34兼用作对应于第一防漏光部件31f与反射片25之间的间隙的高反射性反射体,可以在第二防漏光部件32f中不要另外的间隔物,由此削减部件数量。还有,使用遮光片319和遮光片329对从导光板22的侧面进入内部的光之中通过两个宽广表面的光源侧的端部稍微漏出的光进行吸收,能够防止导光板22的光源侧的端部的光量变得过多,能够良好地保持使用了光源装置2的显示装置100的显示品质。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公开的所述实施方式中所有内容均为示例,并不局限与此。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于上述说明内容,而应根据所述权利要求的范围,包含与权利要求均等的含义和范围内的各种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00 显示装置
1 液晶面板
2 光源装置
21 发光二极管(光源)
22 导光板
24 散热板(板状部件)
25 反射片
27 框架(框体)
31a、31b、31c、31d、31e、31f 第一防漏光部件(防漏光部件)
32a、32b、32c、32d、32e、32f 第二防漏光部件(另一防漏光部件)
311、314、318、321、324、328 基体
312、322 缓冲部件
313、315、316、323、325、326 反射物(反射部件)
317、327 缓冲部件
319、329 遮光片(遮光部件)
33、34 间隔物(反射体)

Claims (17)

1.一种光源装置,包括矩形形状的导光板、配置成与所述导光板的侧面相对的光源、具有与所述导光板的侧面相对的配置有所述光源的安装面的基板、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一个宽广表面侧的矩形形状的反射片及与所述导光板的一个宽广表面侧隔着间隔而设置且形成收纳所述反射片的空间的板状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状部件包括第一部和第二部,且呈L字角状,第一部中的内表面与导光板的一个宽广表面大致平行地相对,第二部中的内表面沿着导光板的侧面,
所述基板的与所述安装面相反侧的面与所述板状部件的所述第二部的内表面紧密接触,
所述反射片的所述光源侧的一条边比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光源侧的一条边更偏向内侧,使得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光源侧的一部分成为外露表面,
所述光源装置包括防漏光部件,所述防漏光部件填补所述导光板的外露表面与所述板状部件之间的间隔,
所述防漏光部件的一部分比所述侧面更向光源侧凸出,
所述防漏光部件的凸出部比其它部分薄,
在所述防漏光部件与所述反射片之间设有间隙,
在所述板状部件中与所述外露表面相对的面上对应于所述间隙的位置设有反射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漏光部件在基体的所述外露表面侧设有反射部件,在所述板状部件侧设有缓冲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漏光部件在基体的与所述外露表面接触的面上设有遮光部件,在所述板状部件侧设有缓冲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漏光部件的凸出部的光源侧的面上设有反射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体与所述反射体形成为一体。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体与所述反射体形成为一体。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体与所述反射体形成为一体。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漏光部件的凸出部的厚度朝光源侧锥形减少。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漏光部件的所述导光板侧的面上设有高度差。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状部件是散热板。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沿着所述导光板的另一宽广表面侧的周缘并且与所述导光板隔着间隔而设置的框体,
还包括对所述框体的光源侧的一部分与所述导光板的周缘的一部分之间的所述间隔进行填补的另一防漏光部件,
所述另一防漏光部件的一部分比所述导光板的光源侧的侧面更向光源侧凸出,
所述另一防漏光部件的凸出部比其它部分薄。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另一防漏光部件中,基体的所述导光板侧设有反射部件,所述框体侧设有缓冲部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另一防漏光部件中,基体的所述导光板侧设有遮光部件,所述框体侧设有缓冲部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另一防漏光部件的凸出部的光源侧的面上设有反射部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另一防漏光部件的凸出部的厚度朝光源侧锥形减少。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另一防漏光部件的所述导光板侧的面上设有高度差。
17.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液晶面板以及权利要求1至16中的任意一种光源装置。
CN201480077573.2A 2014-06-23 2014-06-23 光源装置和显示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16475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4/066569 WO2015198378A1 (ja) 2014-06-23 2014-06-23 光源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64757A CN106164757A (zh) 2016-11-23
CN106164757B true CN106164757B (zh) 2019-07-09

Family

ID=549375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77573.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164757B (zh) 2014-06-23 2014-06-23 光源装置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168469B2 (zh)
JP (1) JP6235710B2 (zh)
CN (1) CN106164757B (zh)
WO (1) WO201519837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01823B (zh) * 2017-01-20 2019-03-2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US10955607B2 (en) * 2017-03-07 2021-03-23 Lumileds Llc LED lighting device with remote phosphor in-coupling structure for in-coupling light from light emitting diodes
CN106873071B (zh) * 2017-03-27 2019-10-11 开发晶照明(厦门)有限公司 面光源装置、侧入式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JP2018205651A (ja) * 2017-06-09 2018-12-27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耐熱入射部を備えたライトガイド
US10935376B2 (en) 2018-03-30 2021-03-02 Koninklijke Philips N.V. System and method for 3D scanning
CN110568665B (zh) * 2018-12-05 2023-03-21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WO2021038924A1 (ja) * 2019-08-23 2021-03-04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面状照明装置
CN110646979B (zh) * 2019-09-29 2022-02-1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82240A (zh) * 2007-10-19 2009-07-15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面状照明装置
CN102563454A (zh) * 2011-10-12 2012-07-11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Led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2749757A (zh) * 2011-04-18 2012-10-24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防漏光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
TW201335671A (zh) * 2012-02-29 2013-09-01 Young Lighting Technology Inc 顯示模組
CN103727458A (zh) * 2012-10-12 2014-04-1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背光单元及包括该背光单元的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05866A (ja) 2008-02-26 2009-09-10 Toshiba Mobile Display Co Ltd 照明ユニット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WO2011096247A1 (ja) * 2010-02-02 2011-08-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US20140204275A1 (en) * 2011-08-12 2014-07-24 Sharp Kabushiki Kaisha Illumination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ption device
US9322980B2 (en) * 2011-10-06 2016-04-26 Sharp Kabushiki Kaisha Illumination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ing device
JP2013258071A (ja) * 2012-06-13 2013-12-26 Sharp Corp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WO2014021304A1 (ja) * 2012-08-03 2014-02-0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82240A (zh) * 2007-10-19 2009-07-15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面状照明装置
CN102749757A (zh) * 2011-04-18 2012-10-24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防漏光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
CN102563454A (zh) * 2011-10-12 2012-07-11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Led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TW201335671A (zh) * 2012-02-29 2013-09-01 Young Lighting Technology Inc 顯示模組
CN103727458A (zh) * 2012-10-12 2014-04-1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背光单元及包括该背光单元的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168469B2 (en) 2019-01-01
JPWO2015198378A1 (ja) 2017-04-20
CN106164757A (zh) 2016-11-23
WO2015198378A1 (ja) 2015-12-30
US20170090111A1 (en) 2017-03-30
JP6235710B2 (ja) 2017-11-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64757B (zh) 光源装置和显示装置
CN107247364B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KR101117639B1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TWI567460B (zh) 背光模組
KR102000037B1 (ko)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그의 조립방법
JP2012123995A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JP2014153586A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5032677B2 (ja) 液晶モジュール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WO2011102033A1 (ja) 面光源装置、および当該面光源装置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KR101717295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한 표시 장치
JP4090473B2 (ja) 光拡散装置を具えた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
US20160356939A1 (en) A backlight unit and a display device
US20180039136A1 (en) Backlight unit provided with supporter of light source unit,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upporter,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backlight unit
JP2013026110A (ja) 照明装置、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US10302836B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the same, display device
KR101714037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한 표시 장치
KR101724698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한 표시 장치
KR101683890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한 표시 장치
KR102265205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US9835311B2 (en) Light source assembly,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KR101793320B1 (ko) 도광 방식을 갖는 led 조명 액자
CN210090875U (zh) 背光模组和液晶模组
JP2005242249A (ja)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CN209118026U (zh) 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JP2015103466A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表示装置および机型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709

Termination date: 2021062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