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线偏移调整机构、旋转力驱动组件及处理盒
本申请为2013年09月29日递交的申请号为201310460347.X的发明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电子成像装置的处理盒,尤其涉及一种轴线偏移调整机构、旋转力驱动组件及处理盒。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一种处理盒,该处理盒可拆卸地安装于一种电子成像装置中。所述电子成像装置内设置有旋转力驱动头。所述处理盒包括用于承载图像载体的感光元件,以及设置于所述感光元件一端的感光元件轮毂,所述感光元件轮毂外圆周上设置有斜齿,内部具有空腔,同时感光元件轮毂上设置有可与所述电子成像装置内的旋转力驱动头相啮合将旋转动力传递给所述感光元件的旋转驱动力接收头。
图1至图2所示为现有技术的旋转力驱动头和旋转驱动力接收头啮合过程。如图1a所示,11为设置于电子成像装置中的旋转力驱动头,其上设置有传递动力的传递销钉111;201为设置在处理盒内的感光元件,202为设置于所述感光元件一端的感光元件轮毂,203为设置于所述感光元件轮毂上的旋转驱动力接收头;所述旋转驱动力接收头上设置有可与所述感光元件轮毂啮合传递动力的力传递部分2032以及可与所述旋转力驱动头11上的传递销钉111啮合传递动力的动力接收部分2031。在安装处理盒到电子成像装置中的过程中,旋转驱动力接收头需要预先相对于所述感光元件的轴线L1发生倾斜(如图1a所示)。如图1a所示,在该种处理盒安装过程中,由于装配误差,电子成像装置内部部件松动所致,处理盒在安装过程中,旋转驱动力接收头203靠近旋转力驱动头的部分可能与所述旋转力驱动头发生干涉,而随着处理盒的继续安装,旋转力驱动头11促使旋转驱动力接收头摆正,但旋转力接收头11与旋转驱动力接收头203无法正常啮合,处理盒就无法安装到位,会出现如图1b所示的情况,从而无法实现如图2所示的旋转驱动头11与旋转驱动力接收头203的正常啮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轴线偏移机构、旋转力驱动组件及处理盒,以解决现有旋转力驱动组件容易出现装机干涉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用于与电子成像装置内的旋转力驱动头啮合以传递旋转驱动力一种旋转力驱动组件,包括感光元件轮毂、带动所述感光元件轮毂转动的旋转动力接收部件和位于所述感光元件轮毂一端的侧板,还包括两端可分别与所述感光元件轮毂和设置于所述侧板上并与所述侧板可相对滑动的旋转动力接收部件的轴线偏移调整机构;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轴线偏移调整机构与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连接,在所述旋转力驱动组件未装入电子成像装置前不受外力作用时,所述轴线偏调整机构使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轴线相对于所述感光元件轮毂轴线平行偏移;以及在所述旋转力驱动组件装入电子成像装置并安装到位后,所述轴线偏移调整机构受外力作用相对侧板滑动使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轴线与所述感光元件轮毂轴线重合,并使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沿感光元件轮毂轴线方向伸出与所述旋转力驱动头啮合。
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中间动力传递部件,所述中间动力传递部件与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以及所述感光元件轮毂相互啮合传递动力。
所述轴线偏移调整机构包括滑动件以及第一弹性元件;所述滑动件与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连接,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分别于所述侧板和滑动件抵接;所述旋转力驱动组件未装入电子成像装置前不受外力作用时,所述第一弹性元件使所述滑动件相对于所述感光元件轮毂的轴线平行偏移;在装入电子成像装置后,所述滑动件受所述外力作用相对于所述侧板滑动并使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沿感光元件轮毂轴线方向伸出与所述旋转力驱动头啮合。
所述侧板上设置有滑轨,所述滑动件通过所述滑轨与所述侧板连接,所述滑动件上设置有与所述滑轨相配合的手柄端,所述手柄端内设置有放置所述第一弹性元件的放置槽。
所述中间动力传递部件包含有第一端部球形部分、第二端部球形部分以及中间连接部分,所述第一端部球形部分设置有可与所述感光元件轮毂啮合的第一动力传递部分以及所述第二端部球形部分设置有可与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啮合的第二动力传递部分。
所述第一动力传递部分以及第二动力传递部分沿所述中间动力传递部件的径向方向伸出;所述感光元件轮毂内圆周方向上设置有多个受力柱;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内部为中空,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内部沿内圆周方向上设置有多个受力部;所述第一动力传递部分设置于受力柱之间的间隙中,所述第二动力传递部份设置于受力部之间的间隙中。
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还包括卡爪、圆柱部分以及凸台部分,所述卡爪与所述电子成像装置内的旋转力驱动头啮合以接受动力,所述凸台部分用以防止旋转动力接收部件脱出;所述滑动件上还设置有与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配合并可带动旋转动力接收部件移动的内孔,所述内孔与旋转动力接收部件上的圆柱部分配合,所述圆柱部分可相对于内孔进行轴向滑动。
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中间动力传递部件与感光元件轮毂之间的第二弹性元件,所述中间动力传递部件设置在所述感光元件轮毂内,所述滑动件包括内孔,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一端为圆柱部分,所述圆柱部分与所述滑动件的内孔配合。
所述中间动力传递部件外圆周上设置凸台面,所述第二弹性元件一端与中间动力传递部件的凸台面抵接,另一端与感光元件轮毂的内部抵接。
所述滑动件具有底面,所述底面与所述中间动力传递部件的一端面抵接,抵接时使中间动力传递部件处于回缩状态。
所述滑动件设置有斜面,所述斜面抵接于所述中间动力传递部件的一端部,所述斜面与所述中间动力传递部件可相对滑动。
所述感光元件轮毂内部设置有凸起的非圆形柱销;所述中间动力传递部件设置有与所述非圆形柱销配合的非圆形内孔。
所述中间传递部件内圆周上设置有多个突出部分,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的圆柱部分的外圆周上设置有可与所述多个突出部分相互啮合的多个突柱部分。
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还包括动力接收部分、凸台部分、连接所述动力接收部分与凸台部分的颈部,所述凸台的一端面与所述滑动件抵接以限制旋转动力接收部件的轴向位置。
还包括第三弹性元件,所述第三弹性元件一端固定设置在滑动件上的,另一端卡紧在旋转动力接收部件的颈部上。
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中间动力传递部件与感光元件轮毂之间的第二弹性元件,所述中间动力传递部件设置在所述感光元件轮毂内,所述滑动件设置有底面和内孔,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与所述内孔配合设置并可相对于内孔轴向滑动,所述底面与所述中间动力传递部件抵接,抵接时使所述中间动力传递部件处于回缩状态。
所述中间动力传递部件包括中间连接件、端部连接件以及插销,所述端部连接件一端的端部设置孔,所述插销通过端部连接件端部的孔与端部连接件连接以对中间动力传递部件进行轴向限位,所述中间连接件的两端分别设置相互垂直的限位导轨并通过所述两端的限位导轨分别与所述端部连接件和旋转动力传递部件进行限位滑动连接。
所述第二弹性元件一端与感光元件轮毂的底部抵接,另一端与所述端部连接件抵接。
所述滑动件还设置有斜面,所述斜面与所述中间连接件抵接,所述中间连接件可相对于所述斜面滑动。
所述限位导轨为槽或者键,与所述限位导轨配合的部分为键或者槽。
所述感光元件轮毂内部设置有空腔,底部上开设有非圆形孔,所述端部连接件靠近插销一端的端部设置有与所述方形孔啮合的非圆形柱。
所述滑轨为滑槽,还包括压紧件,所述压紧件将滑动件手柄端以及第一弹性元件限制在侧板的滑槽内。
所述滑动件还包括端面,所述外力作用于所述端面,并使所述滑动件滑动,所述滑动件滑动过程中使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压缩。
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的轴线到所述滑动件的端面的距离与所述电子成像装置中的旋转力驱动头的轴线到所述外力作用点距离相等。
一种适用于电子成像装置并与所述电子成像装置可拆卸安装的处理盒,包括沿所述处理盒纵向方向设置的感光元件,还包括安装于所述感光元件一端并用于与所述电子成像装置的旋转力驱动头啮合传递动力给所述感光元件的旋转力驱动组件,所述旋转力驱动组件为如上所述的任一种旋转力驱动组件。
在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增加了两端可分别与感光元件轮毂和旋转动力接收部件啮合的中间动力传递部件、设置于侧板上并与侧板可相对滑动的滑动件以及分别与侧板和滑动件抵接的第一弹性元件,旋转动力接收部件与滑动件配合,滑动件在未装入电子成像装置前不受外力作用时受第一弹性元件的弹力作用使旋转动力接收部件轴线与感光元件轮毂轴线平行偏移,滑动件在装入电子成像装置后受外力作用时克服第一弹性元件的弹力作用使滑动件滑动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轴线与感光元件轮毂轴线重合使中间动力传递部件两端分别与感光元件轮毂和旋转动力接收部件啮合,并使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沿感光元件轮毂轴线方向伸出与所述旋转力驱动头啮合以驱动感光元件轮毂旋转。。即通过滑动件的滑动带动旋转动力接收部件在侧板面上移动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轴线与感光元件轮毂轴线重合时旋转动力接收部件才完全伸出与电子成像装置内的旋转力驱动头啮合传递旋转驱动力,因此,不会在安装过程中发生干涉,解决了现有旋转力驱动组件容易出现装机干涉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图1a所示为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1b所示为现有技术中发生干涉的示意图。
图2所示为现有技术的动力传递机构实现啮合的示意图。
图3所示为本发明的处理盒的立体视图。
图4所示为本发明的处理盒的部分剖视图。
图5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装配示意图。
图6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动力传递部分立体视图。
图7所示为实施例一的驱动组件处于初始状态的立体视图。
图8所示为图7的剖面视图。
图9所示为实施例一的驱动组件处于工作状态的立体视图。
图10所示为图9的剖面视图。
图11a所示为实施例一处理盒安装过程示意图。
图11b所示为实施例一处理盒安装过程示意图。
图11c所示为实施例一处理盒安装到位的示意图。
图12a所示为实施例一处理盒拆卸过程示意图。
图12b所示为实施例一处理盒拆卸过程示意图。
图12c所示为实施例一处理盒拆卸过程示意图。
图13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剖面视图。
图14所示为实施例二的动力传递部分的结构视图。
图15所示为实施例二的动力传递部分啮合的横切面视图。
图16a所示为实施例二处理盒安装过程示意图。
图16b所示为实施例二处理盒安装过程示意图。
图16c所示为实施例二处理盒安装到位示意图。
图17a所示为实施例二处理盒拆卸过程示意图。
图17b所示为实施例二处理盒拆卸过程示意图。
图17c所示为实施例二处理盒拆卸过程示意图。
图18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剖面视图。
图19所示为实施例三的动力传递部分的结构视图。
图20a所示为实施例三处理盒安装过程示意图。
图20b所示为实施例三处理盒安装过程示意图。
图20c所示为实施例三处理盒安装到位示意图。
图21a所示为实施例三处理盒拆卸过程示意图。
图21b所示为实施例三处理盒拆卸过程示意图。
图21c所示为实施例三处理盒拆卸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具体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一
图3至图12所示为本实施例一的具体实施方案。
图3所示为处理盒2的立体视图,21为设置在处理盒纵向方向的一端上的旋转力驱动组件,该驱动组件21设置在感光元件的一端上。所示处理盒2的纵向方向即为图示X坐标方向,由于感光元件沿所述处理盒的纵向方向设置,故所述感光元件的轴线方向与X轴方向同向;Y方向为与X方向垂直的另一方向,即为本方案中将处理盒安装到电子成像装置的过程中处理盒的安装方向;Z方向为与X方向、Y方向均垂直的方向。
图4为沿所述感光元件的轴线L1方向剖切的处理盒的部分剖视图,可清楚地显示所述驱动组件21在处理盒2内的设置情况。如图所示,211为沿所述处理盒的纵向方向设置在处理盒2内的感光元件;212为设置在所述感光元件一端上的感光元件轮毂,所述感光元件轮毂外圆周上设置有用以传递动力的斜齿轮,内部具有空腔,所述感光元件与所述感光元件轮毂相对固定连接,并且同轴设置;213为本实施例的驱动组件的中间动力传递部件,214为用于与设置在电子成像装置内的旋转力驱动头啮合传递动力的旋转动力接收部件;其中中间动力传递部件213一端设置在所述感光元件轮毂的空腔内并与所述感光元件轮毂212啮合传递动力,另一端与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4啮合传递动力;215为设置在所述感光元件轮毂212的一端上的侧板,216为设置在侧板上并可相对于所述侧板215滑动的滑动件;217为可使所述滑动件216恢复原始状态的第一弹性元件。
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4与电子成像装置内的旋转力驱动头11啮合后,将动力通过所述中间动力传递部件213传递给所述感光元件轮毂212,从而驱动所述感光元件211旋转。
本发明中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感光元件轮毂、中间动力传递部件、旋转动力接收部件、侧板、以及轴线偏移调整机构;所述轴线偏移调整机构设置于所述侧板上并与所述侧板可相对滑动,所述轴线偏移调整机构包括所述滑动件以及第一弹性元件。
图5为本实施例的驱动组件21的装配分解视图。感光元件轮毂212设置在感光元件211的端部上,中间动力传递部件213一端与所述感光元件轮毂212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4连接;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4具有接收动力的卡爪2141、圆柱部分2142以及凸台部分2143,所述凸台部分用以防止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4脱出;侧板215设置于所述感光元件轮毂212的一端,其上具有滑轨2151,滑动件216设置于所述侧板215上,侧板215相对于感光元件轮毂212不移动;滑动件216具有与所述滑轨2151配合的手柄端2161,手柄端2161上还设置有第一弹性元件217的放置槽2162,滑动件216上还设置有与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4配合,并可带动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4移动的内孔2163,内孔2163与旋转动力接收部件上的圆柱部分2142配合,所述圆柱部分2142可相对于内孔2163进行沿感光元件轴向方向滑动;本实施例还通过压紧件218将滑动件手柄端2161以及第一弹性元件217限制在侧板215的滑轨2151内,压紧件218与侧板215相对固定设置或者侧板215上设置有压紧部分;所述滑轨可以设置成滑槽,也可以是键,相应在滑动件215上设置相匹配的滑槽,使滑动件216可相对于侧板215滑动。
图6用于具体说明中间动力传递部件213与感光元件轮毂212以及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4之间的连接关系。如图6所示,感光元件轮毂212内圆周方向上设置有多个受力柱2121;中间动力传递部件213包含有第一端部球形部分2131、第二端部球形部分2133以及中间连接部分2132,其中第一端部球形部分2131以及第二端部球形部分2133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动力传递部分21311以及第二动力传递部分21331,所述动力传递部分21311以及21331沿所述中间动力传递部件213的径向方向伸出;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4内部为中空,其端部上设置有接收动力的并在圆周方向上对称设置的卡爪2141,其内部沿内圆周方向上设置有多个受力部2144;动力传递部分21311设置于受力柱2121之间的间隙中,动力传递部份21331设置于受力部2144之间的间隙中;中间动力传递部件213被限制在感光元件轮毂212以及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4之间;由于中间动力传递部件213的两个端部为球形部分,中间动力传递部件213可以相对于感光元件轮毂212的轴线以及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4的轴线发生任意角度的偏摆;所述第一动力传递部分21311与受力柱2121啮合传递动力,所述第二动力传递部分21331与受力部2144啮合传递动力。
图7至图10分别描述了驱动组件所处的两种状态。图7为驱动组件所处的初始状态的立体视图,图8为图7的剖视图。当处理盒在安装到电子成像装置前,驱动组件处于如图7和图8所示的状态;当处理盒安装到位之后,驱动组件处于如图9和图10所示的状态(工作状态)。处理盒安装之前,在第一弹性元件217的自然伸长的作用下,通过第一弹性元件217使滑动件216保持在初始状态,即滑动件216的轴线L3与感光元件轮毂轴线L1发生偏移的状态,并且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4被保持在内孔2163内,同时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4的轴线与滑动件216的轴线L3同轴,此时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4亦随着滑动件216相对于感光元件轮毂的轴线L1发生偏移,即轴线L1与轴线L3不重合但相对平行;由于中间动力传递部件213被限制在感光元件轮毂212与动力传递部件214之间,并且与两者具有相互配合的关系,当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4处于图8所示的初始位置时,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4驱使中间动力传递部件213相对于感光元件轮毂的轴线L1发生倾斜,同时也相对于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4的轴线L3发生倾斜。此时,驱动组件处于初始状态,中间动力传递部件213的轴线L2相对于感光元件轮毂的轴线L1和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4的轴线L3发生倾斜,即L2与L1、L2与L3之间均形成有夹角。当将处理盒安装到电子成像装置的过程中,滑动件216沿处理盒安装方向的反方向受到一个外力F的作用,力F通过驱使滑动件216克服第一弹性元件217的弹性力而使滑动件216沿着处理盒装机方向的反方向在滑轨2151内滑动;此时,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4亦随着滑动件216进行移动,并带动中间动力传递部件213逐渐摆正(即L2与L1、L2与L3之间的夹角角度逐渐变小),并且中间动力传递部件213上与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啮合的一端向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靠近;最后,当处理盒安装到位之后,外力F克服第一弹性元件217的弹性力并使其压缩,使得中间动力传递部件213、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4以及滑动件216保持在如图9和图10所示的状态,即驱动组件的工作状态;此时,中间动力传递部件的轴线L2、旋转动力接收部件L3与感光元件轮毂的轴线L1同轴。同时,处理盒装机从初始状态到工作状态的这个过程中,中间动力传递部件213从倾斜到摆正,使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4在处理盒的纵向方向上具有一定的位移量,即可使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4在处理盒的纵向方向上进行伸出。
图11a至图11c所示为处理盒安装到电子成像装置中驱动组件与旋转力驱动头啮合的过程示意图。如图11a所示,11为设置在电子成像装置内的旋转力驱动头,13为驱动旋转力驱动头11旋转的驱动齿轮,12为电子成像装置的右侧壁,14为电子成像装置后侧壁,其中旋转力驱动头11和驱动齿轮13都设置在电子成像装置的右侧壁12上,141为后侧壁14上与处理盒的装机方向相对的内侧面。图11a所示为处理盒在装机前,驱动组件所处的初始状态,中间动力传递部件213相对于感光元件轮毂的轴线L1以及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4的轴线L3发生倾斜,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4的轴线L3相对于感光元件轮毂的轴线L1发生偏移,并且第一弹性元件217处于自然伸长状态使得滑动件216保持在初始状态,此时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4处于回缩状态。当处理盒沿图示Y方向进行安装,逐渐向电子成像装置内侧面141靠近,由于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4一直处于回缩状态,处理盒安装过程中,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4不会与旋转力驱动头11产生干涉;继续处理盒的安装,滑动件216的端面2161首先触碰到电子成像装置的内侧面141,内侧面141便对滑动件161产生一个力F的作用,力F的作用方向与处理盒的装机方向Y方向相反,如图11b所示,此时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4与旋转力驱动头11同轴,但是仍然未能相互啮合,相互之间不存在干涉,旋转动力接收部件处于回缩状态;处理盒继续安装,力F促使滑动件216沿Y方向的反方向相对于感光元件211滑动,并通过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4带动中间动力传递部件213逐渐摆正,中间动力传递部件213在摆正的过程中促使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4沿处理盒的纵向方向伸出,即如图11c所示的X方向。图11c所示为处理盒安装到位的状态,即处理盒处于工作状态,此时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4与旋转力驱动头11实现啮合,旋转力驱动头11、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4、中间动力传递部件213都与感光元件轮毂的轴线L1同轴。当启动电子成像装置,驱动齿轮13转动驱动旋转力驱动头11转动,从而通过旋转动力接收件214,中间传递部件213以及感光元件轮毂212将动力传递给感光元件,使感光元件转动。
图12a至图12c所示为将处理盒从电子成像装置拆卸下来的过程中驱动组件与旋转力驱动头脱离啮合的过程示意图。如图12a所示,将处理盒从电子成像装置中沿与安装方向(Y方向)相反的方向(即沿图示Y’方向)拆卸下来。在处理盒的逐渐拆卸过程中,由于力F逐渐撤销,第一弹性元件217产生的弹性回复力的方向与处理盒拆卸的方向相反,第一弹性元件217产生的弹性回复力作用于滑动件216,从而使中间动力传递部件213发生偏摆,如图12b所示,同时弹性元件所具有的回复力使滑动件216在滑轨2151内沿处理盒拆卸方向的反方向滑动,再通过中间动力传递部件发生偏摆时带动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4沿X方向的反方向(即图示X’方向)缩回,并与旋转力驱动头11脱离啮合,作用力F逐渐减弱甚至消失;继续拆卸处理盒,处理盒与电子成像装置完全脱离接触,如图12c所示。
通过本实施例的实施方式,可使处理盒在安装到电子成像装置的过程中不与旋转力驱动头发生发生干涉;在处理盒的安装或拆卸过程中,在滑动件的端面仍然与电子成像装置的内侧面保持接触的过程中,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4相对于旋转力驱动头11在处理盒的安装方向上不发生相对移动;仅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4相对于旋转力驱动头11在轴向上发生相对移动,并与之啮合或脱离啮合,从而使处理盒装机顺利。
实施例二
图13至图17所示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二。
图13所示为实施例二的驱动组件22的装配视图,222为感光元件轮毂,具有轴线L1,其内部设置有凸起的非圆形柱销2221;223为中间动力传递部件,具有轴线L2,轴线L2与轴线L1同轴,还具有非圆形内孔2231,端部设置有多个突出部分2232,外圆周上设置凸台面2233;中间动力传递部件223设置在感光元件轮毂222内,并通过内孔2231与感光元件轮毂内的柱销2221配合传递动力;中间动力传递部件223与感光元件轮毂222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元件228,第二弹性元件228一端与中间动力传递部件223的凸台面2233抵接,另一端与感光元件轮毂222的内部抵接;侧板225设置于感光元件轮毂222的一端,并与处理盒壳体相对固定设置;滑动件226设置在侧板225上,侧板225上设置有滑槽,其设置情况如实施例一一样,滑动件226具有内孔2262,在滑动件226与侧板225之间设置第一弹性元件227,第一弹性元件227一端与滑动件226抵接,另一端与侧板225抵接,第一弹性元件227作用于滑动件226并使其处于相对于感光元件轮毂的轴线L1发生偏移的初始状态;滑动件226的内底面上还设置有斜面2263,以及底面2264,斜面2263可在第一弹性元件227的作用下作用于中间动力传递部件223的端部,使其产生轴向移动,底面2264可使中间动力传递部件223保持在缩回状态;224为与设置在电子成像装置内的旋转力驱动头啮合传递动力的旋转动力接收部件,具有轴线L3,其一端为动力接收部分,其上设置有可与旋转力驱动头啮合传递动力的卡爪2241,外圆周上设置凸台2242,凸台2242用于与滑动件226的一端面抵接,连接凸台2242与动力接收部分的颈部2244,另一端为圆柱部分2243,圆柱部分2243与滑动件226的内孔2262配合,圆柱部分圆柱部分的圆周方向上设置有多个突柱部分2245(如图14所示);229为一端固定设置在滑动件226上的,另一端卡在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24的颈部2244上的第三弹性元件。
图14所示为中间传递部件223与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24之间啮合传递动力的具体结构视图。如图所示,中间传递部件223内圆周上设置有多个突出部分2232,相应地,在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24的外圆周上设置有多个突柱部分2245;当中间传递部件223与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24啮合时,突出部分2232与突柱部分2245相互啮合,可实现相互间的动力传递。图15所示为中间传递部件223与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24啮合时啮合部分的横切面视图。
下面详细描述将利用本实施例二的驱动组件的处理盒安装到电子成像装置以及从电子成像装置中拆卸的过程。
图16a至图16c所示为处理盒安装到电子成像装置中驱动组件与旋转力驱动头啮合的过程示意图。图16a所示为所述的驱动组件22安装在处理盒2上所处的初始状态的视图,中间动力传递部件223在滑动件226的作用下保持在回缩状态,第二弹性元件228处于受压缩状态;在第一弹性元件227以及滑动件226的作用下,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24保持在与感光元件轮毂的轴线L1相对偏移的状态。将处理盒沿Y方向安装到电子成像装置中,滑动件226的端面2261首先触碰到电子成像装置的内侧面141,此时,内侧面141对滑动件226产生一个与处理盒安装方向相反的作用力F,如图16b所示。继续安装处理盒,在力F的作用下,第一弹性元件227逐渐被压缩,滑动件226克服第一弹性元件227的弹性力沿与处理盒装机方向相反的方向进行相对滑动,并带动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24沿与处理盒装机方向相反的方向相对移动,而此时,中间动力传递部件随着处理盒的安装与处理盒一起向电子成像装置内侧面靠近,即中间动力传递部件223与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24相对移动,其轴线L2与L3相互靠近;随着处理盒的安装,滑动件226在滑动过程中,滑动件226的底面2264与中间动力传递部件223的端面逐渐脱离接触,中间动力传递部件223在第二弹性元件228的回弹力的作用下沿处理盒的纵向方向(即图示X方向)伸出。当处理盒安装到位时,如图16c所示,为驱动组件22所处的工作状态。中间动力传递部件223在第二弹性元件228的回弹力作用下沿图示X方向伸出,并与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24啮合,两者啮合后,中间动力传递部件继续伸出,并促使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24一起沿X方向伸出与设置在电子成像装置中的旋转力驱动头11啮合。此时,感光元件轮毂222、中间动力传递部件223、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24与旋转力驱动头11均处于同轴的状态。当启动电子成像装置后,驱动齿轮13驱动旋转力驱动头11转动,旋转力驱动头通过与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24的卡爪2241啮合将动力传递给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24,在通过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24与中间动力传递部件223的啮合,以及中间动力传递部件223与感光元件轮毂之间的啮合,从而将旋转动力传递给感光元件轮毂,从而达到通过感光元件轮毂222驱动感光元件旋转的目的(感光元件轮毂与感光元件之间为紧配合关系,并且同轴)。
图17a至图17c所示为将处理盒从电子成像装置拆卸中驱动组件与旋转力驱动头脱离啮合的过程示意图。将处理盒沿与处理盒安装方向相反的方向(即图示Y’方向)拆卸,如图17a所示。随着处理盒的拆卸,电子成像装置的内侧面141对滑动件226的力F逐渐减弱甚至消失,滑动件226在第一弹性元件227的回弹力的作用下沿与处理盒拆卸方向相反的方向滑动,斜面2263作用于中间动力传递部件223,并使其沿轴线L1方向回缩,同时第二弹性元件228受到压缩;在中间动力传递部件223的回缩过程中,逐渐与旋转动力传递部件224脱离啮合,当滑动件226的底面2264与中间动力传递部件223的端面抵接时,可使中间动力传递部件保持在回缩的状态;中间动力传递部件223与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24脱离啮合后,旋转动力传递部件224在第三弹性元件229的作用下沿X方向的反方向(即图示X’方向)回缩,如图17b所示。继续拆卸处理盒,处理盒与电子成像装置完全脱离接触,如图17c所示,实现将处理从电子成像中拆离。
实施例三
图18至图2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三。
图18所示为实施例三的驱动组件23的装配视图。232为设置于感光元件纵向方向一端的感光元件轮毂,具有轴线L1,其内部设置有空腔,还设置有底部2321,底部上开设有非圆形孔2322;233为中间动力传递部件,具有轴线L2,设置在感光元件轮毂232中,并与感光元件轮毂同轴;中间动力传递部件233包含有三部分,分别为中间连接件2331、端部连接件2332以及插销2333,插销可对中间动力传递部件233进行轴向限位;234为旋转动力接收部件,其上设置旋转动力接收端部,旋转动力接收端部上设置有可与设置在电子成像装置内旋转力驱动头啮合传递动力的卡爪2341,旋转动力接收部件的另一端为圆柱部分2343并与中间连接件2331连接;侧板235设置在感光元件轮毂的一端上,侧板235上还设置有滑动件236,侧板235上设置有滑槽,滑动件236在侧板235上的设置情况与实施例一的设置情况一样;第一弹性元件237设置在侧板235与滑动件236之间,其一端与侧板235抵接,另一端与滑动件236抵接;滑动件236具有端面2361,内孔2362,内端面2363,斜面2364,以及底面2365;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34贯穿设置于滑动件236的内孔2362中,圆柱部分2343与内孔2362配合,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34可相对于内孔2362滑动;在第一弹性元件237的作用下,使滑动件236保持在与感光元件轮毂232的轴线L1相对偏移的状态;第二弹性元件238一端与感光元件轮毂232的底部2321抵接,另一端与中间动力传递部件233的端部连接件2332抵接;当滑动件236处于偏移状态时,其底面2365抵接于中间动力传递部件233上的一部分,使中间动力传递部件233整体处于回缩状态,第二弹性元件238处于被压缩状态;由于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34与中间连接部件2331连接,因而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34受到中间连接部件2331的牵拉也处于回缩状态。图18所示即驱动组件23所处的初始状态。
图19所示为中间动力传递部件233与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34的具体结构与连接关系。中间连接件2331的两端设置有具有限位作用的限位导轨,分别设置为槽23311以及23312,两个槽相互垂直设置,所述槽可设置为T型槽结构;端部连接件2232的一端设置有可与槽23312配合的键23322,所述键相应为T型键,另一端设置有非圆形柱23321,非圆形23321可与感光元件轮毂232内的非圆形孔2322配合传递动力,非圆形柱23321上设置有孔23323,用以放置插销2333;旋转动力传递部件234的一端为动力接收部分,端部设置有卡爪2341,另一端设置有可与T型槽23311配合的T型键2342。中间连接件2331、端部连接件2332与旋转动力传递部件234之间的连接具有联轴器的功能;T型键与T型槽之间可相对滑动;T型具有限位的作用,可防止部件之间相互脱离。
当然,本实施中也可以将T型槽分别设置在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34以及端部连接件2332上,相应的在中间连接部件2331的两端上设置T型键。
以上所述T型槽与T型键的配合,仅仅是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还可以是其他的实施方式,所述T型可以对称,可以不对称;所述键槽之间可以是平面接触也可以是圆弧面接触。键与槽之间的配合需要可相对滑动的同时,在各部件的轴线方向上有一定的限位作用,并且可相互配合传递动力。
本实施例中,非圆形孔与非圆形柱用于相互配合传递动力,所述非圆形孔设置为方形孔,所述非圆形柱设置为方向柱。
下面详细描述将利用本实施例三的驱动组件的处理盒安装到电子成像装置以及从电子成像装置中拆卸的过程。
图20a至图20c所示为处理盒安装到电子成像装置中驱动组件与旋转力驱动头啮合的过程示意图。图20a所示为驱动组件23处于初始状态的视图,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34的轴线为L3,此时,轴线L3相对于感光元件轮毂的轴线L1以及中间动力传递部件的轴线L2偏移,将处理盒沿图示Y方向进行安装,驱动组件处于初始状态时,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34处于回缩状态,使得处理盒安装时,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34不与设置在电子成像装置内旋转力驱动头11产生干涉。如图20a所示,12为电子成像装置的右侧壁,14为电子成像装置的后侧壁,旋转力驱动头11设置在右侧壁12上,驱动齿轮13用于驱动旋转力驱动头11转动。将处理盒沿Y方向进行安装,滑动件236的端面2361首先与电子成像装置的后侧面141接触,后侧壁14便对滑动件236产生作用力F,如图20b所示。处理盒继续安装,在作用力F的作用下,使得滑动件236沿与处理盒装机方向相反的方向滑动,并逐渐使第一弹性元件237压缩;当滑动件236移动到一定程度,其底面2365与中间连接件2331脱离接触,中间动力传递部件233便可在第二弹性元件238的回弹力作用下沿感光元件轮毂的轴线L1方向伸出,同时推动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34沿处理盒的纵向方向(即图示X方向)伸出;当处理盒安装到位之后,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34伸出与电子成像装置内的旋转力驱动头11啮合,如图20c所示,即驱动组件处于工作状态。启动电子成像装置后,驱动齿轮13驱动旋转力驱动头11旋转,并带动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34旋转,从而通过中间动力传递部件带动感光元件轮毂232转动,最后通过感光元件轮毂232带动设置在处理盒内的感光元件转动。此时,感光元件231、感光元件轮毂232、中间动力传递部件233、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34以及旋转力驱动头11的轴线处于基本同轴的状态。
图21a至图21c所示为将处理盒从电子成像装置拆卸中驱动组件与旋转力驱动头脱离啮合的过程示意图。如图21a所示,将处理盒沿与处理盒安装方向相反的方向(即图示Y’方向)拆离电子成像装置。随着处理盒的移动,后侧壁14对滑动件236的作用力F逐渐减弱甚至消失,滑动件236在第一弹性元件237的回弹力作用下沿与处理盒拆卸方向相反的反向移动,并且带动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34滑动,使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34相对与中间动力传递部件233的轴线偏移;同时,滑动件236在滑动的过程中,其斜面2364与中间动力传递部件233上的部分抵接,促使中间动力传递部件233克服第二弹性元件238的弹性力回缩,同时中间动力传递部件233在随着处理盒移动的过程中带动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34沿图21b所示X’方向缩回。如图21b所示,驱动组件23恢复初始状态,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34与电子成像装置的旋转力驱动头11脱离啮合,继而将处理盒顺利从电子成像装置拆离,如图21c所示。
本发明中的方案中,若电子成像装置中的旋转力驱动头11的轴线L4到电子成像装置中的内侧面141的距离为h1,由于旋转动力接收部件214(224或234)沿处理盒纵向方向伸出与所述旋转力驱动头11啮合传递动力,为保证两者之间的顺利啮合,所述旋转动力接收部件的轴线L3到所述滑动件216(226或236)的端面2161(2261或2361)的距离h2被设置成与h1相等,如图11a和图11b所示。所述电子成像装置中的旋转力驱动头11的轴线L4到电子成像装置中的内侧面141的距离为h1即是轴线L4到外作用力F作用点的距离。
通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使处理盒顺利安装到电子成像装置中而不与电子成像装置的旋转力驱动头产生干涉而导致处理盒无法安装到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