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96150A - 提拉式手刹的设计方法 - Google Patents

提拉式手刹的设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96150A
CN106096150A CN201610428367.2A CN201610428367A CN106096150A CN 106096150 A CN106096150 A CN 106096150A CN 201610428367 A CN201610428367 A CN 201610428367A CN 106096150 A CN106096150 A CN 1060961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int
parking brake
pull
type parking
desig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42836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96150B (zh
Inventor
陆群
宋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Changcheng Huagu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Changcheng Huagu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Changcheng Huagu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Changcheng Huagu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428367.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096150B/zh
Publication of CN1060961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961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961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961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7Mechanical parametric or variational desig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Braking Elements And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拉式手刹的设计方法,提拉式手刹的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驾驶员座椅沿前后方向移动至两个极限位置之间,得到H1点,H1点位于R点前方,且H1点与R点的距离为h,满足75mm≤h≤110mm;从H1点竖直向上作长度为a的线段,得到A点,且a满足180mm≤a≤210mm;从A点水平向后作直线,直线与驾驶员座椅的靠背的前轮廓线相交于B点;从B点水平向前作长度为b的线段,得到C点,且b满足150mm≤b≤190mm;提拉式手刹向上提拉至极限位置时,提拉式手刹的操纵部的自由端为D点,D点位于C点前方。本发明实施例的提拉式手刹的设计方法,可以应用于各种型号的车辆,提拉式手刹的设计周期短,不会与变速操纵器或中央肘靠发生干涉。

Description

提拉式手刹的设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提拉式手刹的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乘用车的机械驻车制动手柄一般都采用铡刀式,该种形式的手刹往往受限于中央肘靠与变速操纵器之间的空间限制、手刹手柄与驾驶员座椅之间的间隙限制,布置较为困难。
相关技术中,手刹的布置多采用日本乘坐舒适性标准中的人机操作控制面来控制,设计出的手刹的手柄与变速操纵器距离太小,在变速操纵器处于二挡位置时,手刹无法拉起工作,且手刹的手柄在全行程拉起位置会与中央肘靠干涉,为了防止手刹手柄与中央肘靠发生干涉,相关技术中的中央肘靠往往需要在手刹手柄的抬升区域设置缺口,或者缩短中央肘靠的长度,将手刹机构后移,这使得人机工程性和人机操纵性变差,存在改进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简单可靠的提拉式手刹的设计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的提拉式手刹的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驾驶员座椅沿前后方向移动至两个极限位置之间,得到H1点,H1点位于R点前方,且H1点与R点的距离为h,满足75mm≤h≤110mm;从H1点竖直向上作长度为a的线段,得到A点,且a满足180mm≤a≤210mm;从A点水平向后作直线,所述直线与所述驾驶员座椅的靠背的前轮廓线相交于B点;从B点水平向前作长度为b的线段,得到C点,且b满足150mm≤b≤190mm;所述提拉式手刹向上提拉至极限位置时,所述提拉式手刹的操纵部的自由端为D点,D点位于C点前方。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提拉式手刹的设计方法,可以应用于各种型号的车辆,提拉式手刹的设计周期得以缩短,设计出的提拉式手刹不会与变速操纵器或中央肘靠发生干涉,可以快速地设计出合乎要求的提拉式手刹,对布置空间的利用更加合理,使副仪表台上的其它部件布置空间增大,且提拉式手刹对中央肘靠的长度限制少,有利于布置较长的中央肘靠,便于驾驶员的胳臂支撑,整车的人机工程性和人机操纵性更好。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提拉式手刹的设计方法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发明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D点到C点的距离为c,且满足1mm≤c≤10mm。
在本发明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a满足190mm≤a≤200mm。
在本发明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b满足160mm≤a≤180mm。
在本发明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D点位于变速操纵器的后方,且在变速操纵器处于N挡时,D点与变速操纵器沿前后方向的距离为j,满足320mm≤j≤360mm。
在本发明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将驾驶员座椅沿前后方向移动至中间位置,得到H1点。
在本发明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提拉式手刹包括:底座;操纵部,所述操纵部包括与所述底座铰接相连的转动臂和与所述转动臂相连的操作臂,所述转动臂与所述操作臂形成为L形,所述操作臂构造为弧形,且在所述手刹处于任意状态下所述操纵部在前后方向上的最前点位于所述操作臂的两端之间。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提拉式手刹的设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提拉式手刹的设计方法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提拉式手刹、副仪表台和中央肘靠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提拉式手刹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提拉式手刹的侧视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提拉式手刹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
提拉式手刹1,操纵部11,操作臂111,转动臂112,拉线连接部1121,手柄113,连接臂114,底座12,转轴121,拉线13,拉线支架131,
座椅2,靠背21,副仪表台3,变速操纵器31,中央肘靠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下面参照图1-图6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提拉式手刹1的设计方法,如图1-图2所示,提拉式手刹1的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驾驶员座椅2沿前后方向移动至两个极限位置之间,得到H1点,H1点位于R点前方,且H1点与R点的距离为h,满足75mm≤h≤110mm;从H1点竖直向上作长度为a的线段,得到A点,且a满足180mm≤a≤210mm;从A点水平向后作直线,该直线与驾驶员座椅2的靠背21的前轮廓线相交于B点;从B点水平向前作长度为b的线段,得到C点,且b满足150mm≤b≤190mm;提拉式手刹1向上提拉至极限位置时,提拉式手刹1的操纵部11的自由端为D点,D点位于C点前方。
可以理解的是,在乘用车的设计中,H点为人体模型中躯干与大腿的连接点,也称跨点(Hip Point),随着座椅2的移动H点形成为一段轨迹,R点为轨迹H上的乘坐基准点,通过限定H1点与R点的距离,使驾驶员座椅2位于常用位置,提拉式手刹1的操纵部11的自由端即为驾驶员与提拉式手刹1直接接触的一端,本设计方法综合考虑了驾驶员常用乘坐位置、座椅2与提拉式手刹1的干涉以及操作便利性等要素,可以应用于各种车型,最后得到的C点可以作为拉式手刹的操纵部11的自由端的限位点,在设计提拉式手刹1时,保证提拉式手刹1的操纵部11的自由端D点位于C点之前,且靠近C点。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提拉式手刹1的设计方法,可以应用于各种型号的车辆,提拉式手刹1的设计周期得以缩短,设计出的提拉式手刹1不会与变速操纵器31或中央肘靠4发生干涉,可以快速地设计出合乎要求的提拉式手刹1,对布置空间的利用更加合理,使副仪表台3上的其它部件布置空间增大,且提拉式手刹1对中央肘靠4的长度限制少,有利于布置较长的中央肘靠4,便于驾驶员的胳臂支撑,整车的人机工程性和人机操纵性更好。
在本发明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将驾驶员座椅2沿前后方向移动至中间位置,得到H1点。
可以理解的是,将驾驶员座椅2沿前后方向移动至中间位置时得到的H1点为轨迹H的中点,这样,可以尽可能地保证驾驶员座椅2在相当大的区域内移动时,驾驶员都可以较为舒适地操作提拉式手刹1,由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提拉式手刹1的设计方法设计出的提拉式手刹1的操作便利性更好。
在本发明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D点到C点的距离为c,且c可以满足:1mm≤c≤10mm。由此,在保证提拉式手刹1不与中央肘靠4发生干涉的情况下,使提拉式手刹1的布置位置尽可能地靠后,防止提拉式手刹1与变速操纵器31发生干涉,且副仪表台3上的其它部件布置空间更大。
在本发明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A点到H1点的距离a可以满足:190mm≤a≤200mm,这样,设计出的提拉式手刹1较为适宜大多数身材的驾驶员操作,且在驾驶员操作提拉式手刹1时,驾驶员的肘部可以较为自然舒适地支撑在中央肘靠4上,提拉式手刹1的操作省力、舒适。
在本发明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C点到B点的距离b满足160mm≤a≤180mm。这样,设计出的提拉式手刹1便于操作,驾驶员在操作提拉式手刹1时,胳膊的移动距离短,操作舒适性高。
在本发明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D点可以位于变速操纵器31的后方,且在变速操纵器31处于N挡时,D点与变速操纵器31沿前后方向的距离为j,满足320mm≤j≤360mm。由此,在变速操纵器31处于各个挡位(包括2挡)时提拉式手刹1均不会与变速操纵器31发生干涉。
在本发明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提拉式手刹1包括底座12和操纵部11,操纵部11包括与底座12铰接相连的转动臂112和与转动臂112相连的操作臂111,转动臂112与操作臂111可以形成为L形,操作臂111构造为弧形,且在手刹处于任意状态下操纵部11在前后方向上的最前点位于操作臂111的两端之间。
图3中表示的是提拉式手刹1位于三个位置的示意图,分别是初始位置、极限位置以及中间位置,可以理解的是,弧形的操作臂111在转动过程中扫过的区域较小,不易与中央肘靠4发生干涉,且驾驶员只需向上提拉即可实现驻车制动,操作方便。
如图3-图6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提拉式手刹1包括底座12、操纵部11和拉线13,其中操纵部11包括转动臂112和操作臂111,转动臂112与底座12铰接相连,操作臂111与转动臂112相连,比如操作臂111可以与转动臂112焊接相连。操作臂111构造为弧形,且在手刹处于任意状态下操纵部11在前后方向上的最前点位于操作臂111的两端之间,转动臂112通过拉线13与车辆的制动部相连。
参照图3所示,提拉式手刹1在初始位置、中间位置以及极限位置之间运动时,由于操作臂111构造为弧形,在操纵部11转动的过程中,操纵部11的最前点基本位于空间上的同一位置,且位于操作臂111的中部(中部不限定于正中间而是指两端之间),这样,提拉式手刹1在操作的过程中,操纵部11扫过的区域较小,不会由于提拉动作导致操纵部11与变速操纵器31或中央肘靠4发生干涉。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提拉式手刹1,不易与变速操纵器31或中央肘靠4发生干涉,优化了空间的利用,使副仪表台3上的其它部件布置空间增大,提拉式手刹1对中央肘靠4的长度限制少,有利于布置较长的中央肘靠4,便于驾驶员的胳臂支撑,且操作提拉式手刹1的动作舒适,整车的人机工程性和人机操纵性更好。
在本发明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操作臂111的外轮廓线包括至少一段外圆弧,操作臂111的内轮廓线包括至少一段内圆弧,外圆弧的半径为R,内圆弧的半径为r,且满足:210mm≤R≤220mm,185mm≤r≤195mm,且20mm≤R-r≤30mm。
也就是说,操作臂111可以大体构造为宽度为R-r的弧形段,操作臂111的外轮廓线可以由一段外圆弧组成,也可以有多段外圆弧连接而成,操作臂111的内轮廓线可以由一段外圆弧组成,也可以有多段外圆弧连接而成。由此,操作臂111占用的空间较少,且操作较为便利。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操作臂111的总弧度为a,且满足0.78rad≤a≤0.95rad。在操作臂111由单一圆弧组成的实施例中,a即为该圆弧的弧度,在操作臂111由多段圆弧组成的实施例中,a即为多段圆弧的弧度之和,将操作臂111的总弧度限定为上述范围,使得操作臂111占用的空间小,且利于操作。
在本发明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3-图6所示,转动臂112与操作臂111可以形成为L形。需要说明的实施,此处所述的L形是指转动臂112与操作臂111形成为相互弯折的形状,并不指代L形的两条折边均为直线型。由此,相当于抬升了操作臂111的远离转动臂112的一端的位置,使操作臂111的远离转动臂112的一端在初始位置即可大致保持水平,便于驾驶员操作。
优选地,如图5所示,转动臂112与操作臂111的连接处的夹角为α,且满足100°≤α≤120°。这样,在初始位置时,弧形的操作臂111从下向上向前扩张,只要在初始位置操作部不与变速操纵器31发生干涉,即可保证操作部在运动的全程均不与变速操纵器31发生干涉。
在本发明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操纵部11还可以包括连接臂114,转动臂112通过连接臂114与操作臂111相连。连接臂114可以作为转动臂112与操作臂111之间的缓冲部件,便于转动臂112与操作臂111相连。
在本发明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3-图6所示,提拉式手刹1向上提拉至极限位置且驾驶员座椅2位于中间位置时,操纵部11的自由端与驾驶员座椅2的靠背21的前轮廓线的水平距离为d,且满足150mm≤d≤180mm。由此,在操作提拉式手刹1时,驾驶员的肘部可以保持支撑在中央肘靠4上,提拉式手刹1的操作省力、舒适。
在本发明的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提拉式手刹1向上提拉至极限位置且变速操纵杆处于N挡时,操纵部11的自由端与变速操纵杆的距离为j,且满足320mm≤j≤360mm。由此,在变速操纵器31处于各个挡位(包括2挡)时提拉式手刹1均不会与变速操纵器31发生干涉。
优选地,如图3-图6所示,操纵部11还可以包括手柄113,手柄113与操作臂111的一端固定连接,且手柄113沿左右方向延伸。
可以理解的是,手柄113可以固定在操作臂111的远离转动臂112的一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手柄113利于驾驶员的握持并向上提拉。
可选地,手柄113可以通过皮革包覆。
下面描述本发明的提拉式手刹1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
如图3-图6所示,提拉式手刹1包括底座12、操纵部11和拉线13,操纵部11包括转动臂112、操作臂111和连接臂114,操纵部11构造为L形,转动臂112的一端通过转轴121与底座12铰接相连,转动臂112的另一端与连接臂114固定连接,连接臂114与操作臂111的一端固定连接,操作臂11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手柄113,转动臂112上设有拉线连接部1121,拉线13的一端与拉线连接部1121相连,拉线13的另一端与车辆的制动部相连,拉线13通过拉线支架131固定。
操作臂111构造为弧形,操作臂111的外轮廓线包括至少一段外圆弧,操作臂111的内轮廓线包括至少一段内圆弧,外圆弧的半径为R,内圆弧的半径为r,操作臂111的总弧度为a,且满足:210mm≤R≤220mm,185mm≤r≤195mm,20mm≤R-r≤30mm,0.78rad≤a≤0.95rad。
提拉式手刹1向上提拉至极限位置时:若驾驶员座椅2位于中间位置,操纵部11的自由端与驾驶员座椅2的靠背21的前轮廓线的水平距离为d,且满足150mm≤d≤180mm;若变速操纵杆处于N挡时,操纵部11的自由端与变速操纵杆的距离为j,且满足320mm≤j≤360mm。
综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提拉式手刹1的设计方法,可以应用于各种型号的车辆,提拉式手刹1的设计周期得以缩短,设计出的提拉式手刹1操作行程短,不会与变速操纵器31或中央肘靠4发生干涉,可以快速地设计出合乎要求的提拉式手刹1,对布置空间的利用更加合理,使副仪表台3上的其它部件布置空间增大,且提拉式手刹1对中央肘靠4的长度限制少,有利于布置较长的中央肘靠4,便于驾驶员的胳臂支撑,整车的人机工程性和人机操纵性更好。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7)

1.一种提拉式手刹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将驾驶员座椅沿前后方向移动至两个极限位置之间,得到H1点,H1点位于R点前方,且H1点与R点的距离为h,满足75mm≤h≤110mm;
从H1点竖直向上作长度为a的线段,得到A点,且a满足180mm≤a≤210mm;
从A点水平向后作直线,所述直线与所述驾驶员座椅的靠背的前轮廓线相交于B点;
从B点水平向前作长度为b的线段,得到C点,且b满足150mm≤b≤190mm;
所述提拉式手刹向上提拉至极限位置时,所述提拉式手刹的操纵部的自由端为D点,D点位于C点前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拉式手刹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D点到C点的距离为c,且满足1mm≤c≤1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拉式手刹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a满足190mm≤a≤20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拉式手刹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b满足160mm≤a≤18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拉式手刹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D点位于变速操纵器的后方,且在变速操纵器处于N挡时,D点与变速操纵器沿前后方向的距离为j,满足320mm≤j≤360mm。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提拉式手刹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将驾驶员座椅沿前后方向移动至中间位置,得到H1点。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提拉式手刹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拉式手刹包括:
底座;
操纵部,所述操纵部包括与所述底座铰接相连的转动臂和与所述转动臂相连的操作臂,所述转动臂与所述操作臂形成为L形,所述操作臂构造为弧形,且在所述手刹处于任意状态下所述操纵部在前后方向上的最前点位于所述操作臂的两端之间。
CN201610428367.2A 2016-06-16 2016-06-16 提拉式手刹的设计方法 Active CN10609615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428367.2A CN106096150B (zh) 2016-06-16 2016-06-16 提拉式手刹的设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428367.2A CN106096150B (zh) 2016-06-16 2016-06-16 提拉式手刹的设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96150A true CN106096150A (zh) 2016-11-09
CN106096150B CN106096150B (zh) 2019-06-04

Family

ID=572356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428367.2A Active CN106096150B (zh) 2016-06-16 2016-06-16 提拉式手刹的设计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09615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72423A (zh) * 2018-12-05 2019-04-05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操纵手柄的布置方法、操纵手柄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54383A (zh) * 2015-11-09 2016-02-24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换挡杆前后位置的确定方法
CN105426596A (zh) * 2015-11-09 2016-03-23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计算汽车人机工程参数的方法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54383A (zh) * 2015-11-09 2016-02-24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换挡杆前后位置的确定方法
CN105426596A (zh) * 2015-11-09 2016-03-23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计算汽车人机工程参数的方法和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胡浩 等: "面向中国客户的手刹操作舒适区域研究", 《上海汽车》 *
黎谦 等: "汽车选换挡操作机构及驻车制动控制机构的优化布置与校核", 《企业科技与发展》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72423A (zh) * 2018-12-05 2019-04-05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操纵手柄的布置方法、操纵手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96150B (zh) 2019-06-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965937B1 (en) Multifunction operation tool and armrest operation device
JP2008017803A (ja) 作業機昇降操作装置
CN106096150A (zh) 提拉式手刹的设计方法
CN205686390U (zh) 提拉式手刹和具有其的车辆
JP2019527171A (ja) 空中装置のための制御レバーを備えた制御センター
IT201600118993A1 (it) Sedile per veicoli con schienale segmentato e porzione lombare mobile
ITRM970351A1 (it) Complesso di servizio per il comando del movimento longitudinale e/o trasversale di un autoveicolo
WO2009050746A2 (en) Backhoe loader
EP1747964A2 (de) Bedienelementeeinheit mit Minihebeln
CN116685744A (zh) 工程机械
JP3839364B2 (ja) 建設機械のコンソールボックス
JP4245410B2 (ja) 田植機の操作スイッチ
CN205503966U (zh) 一种拖拉机选换挡操纵连杆机构
AU2016257620B2 (en) Cantilever for a utility vehicle
CN204936843U (zh) 矿用自卸车及其驾驶室操控台
JP2014030407A (ja) コンバイン
CN108603353A (zh) 小型装载机
US11498815B2 (en) Crane control
CN202117101U (zh) 一种工程机械操控装置
KR101415499B1 (ko) 건설장비의 전기조향장치
CN106895137B (zh) 用于选择和/或切换变速器的挡位级的切换选择杠杆装置
JP3653020B2 (ja) 建設機械の操作レバー装置
EP0841437A1 (en) Rotating dashboard and driver post unit, particularly for bidirectional earth-movers
CN204739203U (zh) 三轮摩托车多功能变速器操纵装置
JP2019214377A (ja) 作業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PP01 Preservation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1011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