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52195B - 冷暖气系统 - Google Patents

冷暖气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52195B
CN106052195B CN201610239564.XA CN201610239564A CN106052195B CN 106052195 B CN106052195 B CN 106052195B CN 201610239564 A CN201610239564 A CN 201610239564A CN 106052195 B CN106052195 B CN 10605219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temperature
heat medium
cooling
he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23956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52195A (zh
Inventor
小粥正登
久土智春
松清富幸
秋山義博
鹫尾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zaki Energy System Corp
Techno Yazaki KK
Original Assignee
Yazaki Energy System Corp
Techno Yazaki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zaki Energy System Corp, Techno Yazaki KK filed Critical Yazaki Energy Syste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0521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521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521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521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0/00Heat pumps
    • F25B30/06Heat pumps characterised by the source of low potential hea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24Storage receiver hea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27Relating to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technolog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62Absorption based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Pump Type And Storage Water Heaters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 Sorption 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冷暖气系统。即使在包含能够运转温度范围不同的温水热吸收冷冻机、水热源加热泵等作为热源机的情况下,也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蓄积在共通的蓄热槽中的热。在蓄热槽(10)的温度超过供暖系统(200)的水热源加热泵(71)的能够运转温度范围的情况下,使用旁路回路,用调温用混合阀(81)来降低热介质的温度,供给至水热源加热泵(71)。或者,在夜间将太阳热集热器(11)用作散热器,降低蓄热槽(10)的热介质温度。根据检测到的蓄热槽温度的高低,系统控制部(300)自动地调整热源机的能够同时运转台数,使运转条件、效率最优化。在制冷的情况下,最优先地用蓄热槽(10)的热介质使温水热吸收冷冻机运转,在输出不足的情况下,追加地使水热源加热泵运转。

Description

冷暖气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作为冷暖气热源机的温水热吸收冷冻机、水热源加热泵的冷暖气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了包括通过接受太阳光来加热热介质的太阳热集热器、和将由太阳热集热器加热后的热介质导入并蓄热的蓄热槽的太阳热利用系统。另外,关于这样的太阳热利用系统,也提出了如下吸收式冷温水系统的技术:将蓄热槽与吸收式冷温水机之间进行配管连接,使热介质在它们之间循环,从而在吸收式冷温水机的再生器中用于稀溶液的加热(参照专利文献1)。
根据该吸收式冷温水系统,能够利用太阳热这种可再生能源来加热稀溶液,能够削减稀溶液的加热所需要的燃料费。并且,在太阳热集热器与吸收式冷温水机之间介在有蓄热槽,其起到缓冲器的作用,因此,能够不受日照量的左右而从蓄热槽将比较高温的热介质供给至吸收式冷温水机。即,在日照量较小的情况下,当从太阳热集热器直接向吸收式冷温水机供给热介质时,会将温度较低的热介质供给至吸收式冷温水机,不能进行效率良好的运转,但是,通过具备蓄热槽,从而能够将稳定的温度的热介质供给至吸收式冷温水机,因此,能够进行效率良好的运转。
另外,以提高吸收冷冻机的效率为目的,还提出了如下冷暖气系统:对于在吸收冷冻机的制冷运转循环时循环的吸收液,利用由另行设置的加热泵式供热水器加热后的温水,将从吸收冷冻机的吸收器流出并向再生器循环的途中的吸收液加热(参照专利文献2)。
另外,还提出了具有水热源加热泵空调系统、排热回收系、以及供热水系统的空调供热水系统(参照专利文献3)。该水热源加热泵空调系统用水循环系配管将多个空调室内机、冷却塔、锅炉、以及热源单元连接。排热回收系包括:制冷剂-水热交换器,其一次侧由制冷剂循环路连接于热源单元;以及预热热水储存槽,其由水配管连接在制冷剂-水热交换器的二次侧。供热水系统具备热水储存槽,该热水储存槽由供热水配管连接于预热热水储存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日本特开2012-12757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国日本特开2011-112272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国日本特开2013-11734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欲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3所示的系统中,通过利用蓄热槽,从而能够有效地利用太阳热、地热、生物物质那样的可再生能源。
不过,在比较大规模的冷暖气系统的情况下,为了实现更高的效率,也设想了构成如下系统:作为冷暖气热源机,包括温水热吸收冷冻机(也能供暖的设备被称为吸收式冷温水机)、以及水热源加热泵(WSHP:water-source heat pump)这两者,并将温水热吸收冷冻机、及水热源加热泵分别连接有2台以上。
但是,温水热吸收冷冻机与水热源加热泵由于构造的不同,从而能够在运转中利用的热介质的温度范围有很大不同。即,在温水热吸收冷冻机的情况下,当不是供给超过温度Tx(例如80[℃]左右)的温度的热介质的状态时,不能运转。另外,在水热源加热泵的情况下,当不是供给温度为Ty~Tz(例如10~30[℃]左右)的温度范围内的热介质的状态时,不能运转。
因此,当想要利用系统所包含的共通的蓄热槽的温水来使温水热吸收冷冻机和水热源加热泵的一者或两者运转时,会发生温水的温度的问题。
例如,想到:在蓄热槽的热介质的温度较高时,用该热介质使温水热吸收冷冻机运转,在蓄热槽的热介质的温度较低时,用该热介质使水热源加热泵运转。但是,蓄热槽的热介质的温度并非在短时间内变化,在热介质的温度为Tz~Tx[℃]的范围内时,温水热吸收冷冻机和水热源加热泵的任一个都不能运转,因此,不能在时间上无空窗地连续地利用蓄积在蓄热槽中的热,会产生较大的浪费。
另外,设想:在使多台冷暖气热源机同时运转的情况下,这些冷暖气热源机所消耗的每单位时间的热量变多,因此,能够运转的热介质的温度范围进一步变窄。即,不能将蓄热槽的热介质在冷暖气热源机的运转中利用的机会增加而浪费增加。
另外,在利用温水热吸收冷冻机的情况下,蓄热槽的热介质的温度较高的一方的系统整体的能效比(COP: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变高。但是,当同时运转的温水热吸收冷冻机的台数增加时,蓄热槽的热介质的温度迅速降低,效率降低。
另外,在考虑太阳热的集热的情况下,由于越是低温集热效率越上升,因此,尽可能以低温进行集热的一方能够使集热量增多。在其反面,存在低温的热不能在供暖中使用这种矛盾。在以往的一般的方法中,采用了对太阳热尽可能以高温集热、并在集热不足的情况下用锅炉进行追加燃烧来进行补充这种方法,但是,不一定是效率良好的方法。
因此,想到了为了提高效率而以低温进行集热、并利用能够以低温的热介质进行运转的高效率的水热源加热泵来提高温度,进行供暖。但是,在与制冷时使用的温水热吸收冷冻机利用共通的蓄热槽的情况下,有可能发生导入到水热源加热泵的热介质的温度相对于水热源加热泵的能够运转范围过高的状况,有的情况下不能有效地利用蓄热槽的热。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暖气系统,即使在包含温水热吸收冷冻机和水热源加热泵这两者作为冷暖气热源机的情况下,也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共通的蓄热槽中蓄积的热。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冷暖气系统以下述(1)~(8)为特征。
(1)一种冷暖气系统,作为冷暖气热源机,具有温水热吸收冷冻机和水热源加热泵的至少一方且为1台以上,能够将蓄积在预定的蓄热槽中的热介质作为热源来利用,所述冷暖气系统的特征在于,包括:
热介质温度计测部,其计测所述蓄热槽中的热介质的温度;以及
导入温度调整部,其在与导入到所述冷暖气热源机的热介质的温度相关的所述冷暖气热源机的运转特性、和通过所述热介质温度计测部的计测而得到的所述热介质的温度满足预定的关系的情况下,自动地对导入到所述冷暖气热源机的热介质的温度进行调整。
(2)在所述(1)所述的冷暖气系统中,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温度调整旁路回路,所述温度调整旁路回路形成在所述冷暖气热源机的热介质导入口与所述蓄热槽之间,使来自所述蓄热槽的热介质的温度降低,
所述导入温度调整部根据通过所述热介质温度计测部的计测而得到的所述热介质的温度是否超过与导入到所述冷暖气热源机的热介质的温度相关的能够运转范围的上限,来选择性地使用所述温度调整旁路回路。
(3)在所述(1)或(2)所述的冷暖气系统中,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太阳热集热器,
所述导入温度调整部在通过所述热介质温度计测部的计测而得到的所述热介质的温度超过与导入到所述冷暖气热源机的热介质的温度相关的能够运转范围的上限的情况下,在夜间,形成为了将所述太阳热集热器作为散热器来使用的散热回路,利用所述散热回路来降低所述蓄热槽的热介质的温度。
(4)在所述(1)所述的冷暖气系统中,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冷暖气热源机,包括多台水热源加热泵,
所述导入温度调整部在通过所述热介质温度计测部的计测而得到的所述热介质的温度处于与导入到所述冷暖气热源机的热介质的温度相关的能够运转范围内的情况下,根据所述热介质的温度来自动地调整所述水热源加热泵的同时运转台数,并随着所述热介质的温度变高而增加同时运转台数。
(5)在所述(1)所述的冷暖气系统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入温度调整部在通过所述热介质温度计测部的计测而得到的所述热介质的温度为从与导入到所述冷暖气热源机的热介质的温度相关的能够运转范围偏离的预定以上的高温的情况下,形成绕过所述冷暖气热源机而将所述蓄热槽的热供给至室内机的蓄热槽供暖回路。
(6)在所述(1)所述的冷暖气系统中,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冷暖气热源机,包括多台温水热吸收冷冻机,
所述导入温度调整部在制冷时,根据通过所述热介质温度计测部的计测而得到的所述热介质的温度,来自动地调整所述温水热吸收冷冻机的同时运转台数,并随着所述热介质的温度变高而增加同时运转台数。
(7)在所述(1)或(6)所述的冷暖气系统中,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冷暖气热源机,包括多台温水热吸收冷冻机、和1台以上的水热源加热泵,
所述导入温度调整部在制冷时,优先地使所述温水热吸收冷冻机运转,在运转中的所述温水热吸收冷冻机的推断输出不足的情况下,进一步将所述水热源加热泵切换为运转状态。
(8)在所述(1)、(6)、(7)的任一项所述的冷暖气系统中,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将所述蓄热槽的热介质导入侧或热介质送出侧的热介质加热的锅炉,
并且,作为所述冷暖气热源机,包括1台以上的温水热吸收冷冻机,
所述导入温度调整部在制冷时,在通过所述热介质温度计测部的计测而得到的所述热介质的温度为不满足温水热吸收冷冻机的运转的状态的情况下,使所述锅炉运转,将导入到温水热吸收冷冻机的热介质的温度提高。
根据所述(1)的构成的冷暖气系统,在蓄热槽中的热介质的温度不适合于冷暖气热源机的运转的情况下,或者在效率降低的情况下,导入温度调整部自动地对导入到冷暖气热源机的热介质的温度进行调整。因此,即使在系统中包含能够运转温度范围彼此很大不同的温水热吸收冷冻机、和水热源加热泵的情况、且是将共通的蓄热槽作为热源来利用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少不能利用蓄积在蓄热槽中的热的状况的产生机会,能够有效地利用蓄热槽的热。另外,通过热介质的温度调整,能够以效率良好的状态使冷暖气热源机运转。
根据所述(2)的构成的冷暖气系统,即使在蓄积在蓄热槽中的热介质的温度过高的情况下,通过利用温度调整旁路回路,从而能够将能够运转范围内的温度的热介质导入到冷暖气热源机,能够减少不能利用蓄积在蓄热槽中的热的状态。
根据所述(3)的构成的冷暖气系统,即使在蓄积在蓄热槽中的热介质的温度过高的情况下,在夜间,通过将太阳热集热器作为散热器来使用,从而能够使蓄积在蓄热槽中的热介质的温度降低,能够将与冷暖气热源机的运转相适合的温度的热介质导入到冷暖气热源机。
根据所述(4)的构成的冷暖气系统,根据热介质的温度来自动地调整水热源加热泵的同时运转台数,因此,能够以效率良好的状态运转。即,当增加同时运转台数时,每单位时间的消耗热量增加而蓄热槽的热介质的温度容易降低,但是,通过调整同时运转台数,从而能够以能效比(COP)较高的状态使水热源加热泵运转。
根据所述(5)的构成的冷暖气系统,即使在蓄积在蓄热槽中的热介质的温度过高而不能使冷暖气热源机运转的状况下,也能够利用蓄热槽供暖回路来将蓄热槽的热有效利用于供暖。
根据所述(6)的构成的冷暖气系统,能够以系统整体的能效比(COP)较高的状态使温水热吸收冷冻机运转。即,温水热吸收冷冻机的输出根据热介质温度及冷却水温度而变化,因此,通过控制同时运转台数来维持在热介质温度较高的状态进行运转,从而实现有效率的运转。
根据所述(7)的构成的冷暖气系统,在仅有温水热吸收冷冻机的运转而输出不足的状况下,通过使水热源加热泵也同时运转,从而能够补充输出的不足。另外,通过优先地进行温水热吸收冷冻机的运转,从而系统整体上能够以效率良好的状态运转。
根据所述(8)的构成的冷暖气系统,即使在蓄积在蓄热槽中的热介质的温度为不满足温水热吸收冷冻机的运转的状态下,通过使锅炉运转,也会成为温水热吸收冷冻机能够运转的状态。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蓄热槽的热。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冷暖气系统,即使在包含温水热吸收冷冻机和水热源加热泵这两者作为冷暖气热源机的情况下,也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蓄积在共通的蓄热槽中的热。
以上,简要地说明了本发明。进一步,通过参照附图通读以下说明的用于实施发明的形态(以下,称为“实施方式”),从而本发明的细节将进一步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制冷系统的构成例的框图。
图2是示出供暖系统的构成例的框图。
图3是示出温水热吸收冷冻机的构成例的回路图。
图4是示出使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冷暖气系统在制冷模式下运转的情况下的控制方式的一览的示意图。
图5是示出使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冷暖气系统在制冷模式下运转的情况下的蓄热槽温度与运转状态的对应关系的示意图。
图6是示出使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冷暖气系统在供暖模式下运转的情况下的控制方式的一览的示意图。
图7是示出系统控制部的运转控制的概要的一部分的流程图。
图8是示出系统控制部的运转控制的概要相关的接着图7的部位的流程图。
图9是示出系统控制部能够执行的夜间散热控制的动作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蓄热槽
11 太阳热集热器
12、13 集热配管
14 集热泵
15 温度传感器
21、22 温水热吸收冷冻机
21a 热介质配管
21b、21c 冷却水配管
23、24 水热源加热泵(WSHP)
25 辅助锅炉
26、83 三通阀
31、32 热介质配管
33、34 热介质泵
35、36、37、38 冷却水配管
41、42、43、44 冷却塔
45、46、47、48 冷却水泵
51、52、53、54 冷水配管
55、56、57、58 冷水泵
61 供给集管
62 返回集管
71、72 水热源加热泵(WSHP)
73 辅助锅炉
74 热交换器
75、76、77 热介质泵
81、82 调温用混合阀
84、85、86 温水泵
87、88、89 温水配管
91、92、93 热介质配管
100 制冷系统
101 再生器
102 冷凝器
103 蒸发器
104 吸收器
200 供暖系统
300 系统控制部(导入温度调整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各图说明本发明的冷暖气系统相关的具体实施方式。
<冷暖气系统的概要>
本发明的冷暖气系统能够构成为制冷系统和供暖系统的任意一方、或者它们的组合。另外,为了能够将太阳热那样的不稳定的可再生能源作为用于冷暖气的稳定的热源来利用,利用蓄积温水等热介质的蓄热槽。
在构成将制冷系统和供暖系统组合的系统的情况下,通过由制冷系统和供暖系统共有蓄热槽等共通的构成要素,从而能够使系统整体小型化、或者大幅减少设备的成本。
但是,设想为了提高系统整体的效率,而在制冷系统和供暖系统中使用种类互不相同的热源机。于是,在适合于制冷系统的温水热吸收冷冻机等热源机、和适合于供暖系统的水热源加热泵等热源机中,与使用的热介质的温度相关的能够运转范围有很大不同。另外,效率根据热介质的温度而变化。
因此,在从制冷切换到供暖的情况、从供暖切换到制冷的情况下,使用的热源机能够运转的热介质的温度范围也切换。但是,在制冷系统和供暖系统中使用共通的蓄热槽那样的情况下,由于蓄热槽的热介质的温度花费较长的时间变化到该热源机的能够运转的范围内,因此,产生不能利用蓄热槽的热的期间。当在该期间中将锅炉等作为热源来利用时,系统的效率大幅降低。
因此,在本发明的冷暖气系统中,为了缩短热源机不能利用蓄热槽的热的期间、并且使系统的效率最优化,使用特别的构造、或者实施特别的控制。此外,以下,依次说明制冷系统100和供暖系统200,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冷暖气系统具备构成制冷系统100的部件、和构成供暖系统200的部件这两者。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冷暖气系统所进行的制冷运转的图,图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冷暖气系统所进行的供暖运转的图。
<制冷系统100的构成例>
在图1中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冷暖气系统的一部分、或者相当于其整体的制冷系统100的构成例。
图1所示的制冷系统100为了将作为可再生能源的太阳热高效率地集热而具备太阳热集热器11。该太阳热集热器11经由集热配管12及13与蓄热槽10连接。
在蓄热槽10的内部空间能够蓄积热介质。另外,能够将该热介质流通到集热配管12、太阳热集热器11、以及集热配管13的内部空间。此外,作为热介质,使用水、防冻液、以及丙烯乙二醇水溶液等。
在集热配管12上设置有集热泵14。通过驱动集热泵14,从而能够使热介质在蓄热槽10-集热配管12-太阳热集热器11-集热配管13-蓄热槽10的路径中循环,能够用太阳热集热器11所集热的热来加热热介质,用蓄热槽10蓄热。
在蓄热槽10中,为了检测蓄热槽10内部的热介质的温度而设置有温度传感器15。温度传感器15所检测到的温度的信息被输入到对制冷系统100整体进行控制的系统控制部300。
如图1所示,该制冷系统100包括2台温水热吸收冷冻机21及22、以及2台水热源加热泵(WSHP:water-source heat pump)23及24,作为制冷用的热源机。
温水热吸收冷冻机21及22各自将再生器中的稀溶液加热,并利用该再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及吸收器的循环周期来冷却制冷剂。在后说明温水热吸收冷冻机21的具体的构成例。
2台温水热吸收冷冻机21及22分别利用蓄热槽10所蓄积的热介质作为运转所需要的热介质。为了辅助温水热吸收冷冻机21及22的运转而设置有辅助锅炉25。
蓄热槽10的供给侧的热介质配管10a经由三通阀26与热介质配管31连接。热介质配管31分支为2个系统,一个系统经由热介质泵34与温水热吸收冷冻机21的热介质配管的供给侧(导入侧)连接,另一个系统经由热介质泵33与温水热吸收冷冻机22的热介质配管的供给侧连接。温水热吸收冷冻机21及22的返回侧的热介质配管经由热介质配管32与蓄热槽10的返回侧的热介质配管10b连接。
因此,通过驱动热介质泵34,从而能够将来自蓄热槽10的热介质供给至温水热吸收冷冻机21,并使温水热吸收冷冻机21运转。另外,通过驱动热介质泵33,从而能够将来自蓄热槽10的热介质供给至温水热吸收冷冻机22,并使温水热吸收冷冻机22运转。
通过切换连接于热介质配管31的三通阀26,从而能够切换热介质配管10a与辅助锅炉25的输出侧配管,也能够将由辅助锅炉25加热后的热介质供给至热介质配管31。
温水热吸收冷冻机21的冷却水配管35与冷却塔41连接。另外,在冷却水配管35的途中设置有冷却水泵45。通过驱动冷却水泵45,从而能够使由冷却塔41冷却后的冷却水在冷却水配管35中循环而将温水热吸收冷冻机21冷却。
同样,温水热吸收冷冻机22的冷却水配管36与冷却塔42连接。另外,在冷却水配管36的途中设置有冷却水泵46。通过驱动冷却水泵46,从而能够使由冷却塔42冷却后的冷却水在冷却水配管36中循环而将温水热吸收冷冻机22冷却。
作为温水热吸收冷冻机21的输出侧的冷水配管51,供给侧与供给集管61连接,返回侧与返回集管62连接。另外,在冷水配管51的返回侧设置有冷水泵55。供给集管61利用预定的配管与未图示的室内机的冷水供给侧连接,返回集管62与室内机的返回侧的冷水配管连接。因此,通过驱动冷水泵55,从而能够使温水热吸收冷冻机21所输出的空调用冷水以经由供给集管61供给至室内机的方式循环。此外,在图1中,省略了从供给集管61向室内机的配管及从返回集管62向室内机的配管。
同样,作为温水热吸收冷冻机22的输出侧的冷水配管52,供给侧与供给集管61连接,返回侧与返回集管62连接。另外,在冷水配管52的返回侧设置有冷水泵56。因此,通过驱动冷水泵56,从而能够使温水热吸收冷冻机22所输出的空调用冷水以经由供给集管61供给至室内机的方式循环。
另一方面,水热源加热泵23的冷却水配管37与冷却塔43连接。另外,在冷却水配管37的途中设置有冷却水泵47。通过驱动冷却水泵47,从而能够使由冷却塔43冷却后的冷却水在水热源加热泵23的冷却水配管37中循环而将水热源加热泵23冷却。
同样,水热源加热泵24的冷却水配管38与冷却塔44连接。另外,在冷却水配管38的途中设置有冷却水泵48。通过驱动冷却水泵48,从而能够使由冷却塔44冷却后的冷却水在水热源加热泵24的冷却水配管38中循环而将水热源加热泵24冷却。
作为水热源加热泵23的输出侧的冷水配管53,供给侧与供给集管61连接,返回侧与返回集管62连接。另外,在冷水配管53的返回侧设置有冷水泵57。因此,通过驱动冷水泵57,从而能够使水热源加热泵23所输出的冷水以经由供给集管61供给至室内机的方式循环。
同样,作为水热源加热泵24的输出侧的冷水配管54,供给侧与供给集管61连接,返回侧与返回集管62连接。另外,在冷水配管54的返回侧设置有冷水泵58。因此,通过驱动冷水泵58,从而能够使水热源加热泵24所输出的冷水以经由供给集管61供给至室内机的方式循环。
系统控制部300被构成为例如个人计算机那样的控制装置、或者专用的控制器,按照预先装入的程序来执行系统整体的控制。例如,使用温度传感器15来掌握蓄热槽10中的实际的热介质温度、或者驱动集热泵14来进行控制而用于进行利用了太阳热集热器11的集热动作。另外,通过热介质泵34、冷却水泵45、冷水泵55等的驱动来控制温水热吸收冷冻机21的运转,或者通过热介质泵33、冷却水泵46、冷水泵56等的驱动来控制温水热吸收冷冻机22的运转。另外,用三通阀26切换路径,或者控制辅助锅炉25的运转。并且,驱动冷却水泵47及冷水泵57来控制水热源加热泵23的运转。另外,驱动冷却水泵48及冷水泵58来控制水热源加热泵24的运转。在后说明系统控制部300的具体的动作。
<供暖系统200的构成例>
在图2中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冷暖气系统的一部分、或者相当于其整体的供暖系统200的构成例。
图2所示的供暖系统200的各构成要素之中的一部分能够与图1的制冷系统100的设备共有。例如,图2中的蓄热槽10、太阳热集热器11、集热配管12、13、集热泵14、供给集管61、返回集管62等设备也可以是与图1的制冷系统100共有的设备。另外,关于图2中的系统控制部300,能够通过利用与图1中的系统控制部300共通的硬件并装入供暖模式的控制程序来构成。
图2所示的供暖系统200包括水热源加热泵71及72、以及辅助锅炉73,作为供暖用的热源机。另外,图2所示的水热源加热泵71及72利用蓄积在蓄热槽10中的热介质作为运转用的热介质。另外,为了使用蓄积在蓄热槽10中的热介质来直接供暖、或者使用辅助锅炉73进行供暖,供暖系统200包括热交换器74。
水热源加热泵71的热介质配管91的供给侧经由特别设置的调温用混合阀81与蓄热槽10的供给侧的热介质配管10a连接,热介质配管91的返回侧与蓄热槽10的返回侧的热介质配管10b连接。另外,在热介质配管91的途中设置有热介质泵75。因此,通过驱动热介质泵75,从而能够使蓄积在蓄热槽10中的热介质在热介质配管91中循环而使水热源加热泵71运转。
调温用混合阀81与蓄热槽10的供给侧的热介质配管10a、热介质配管91的供给侧、以及热介质配管91的返回侧分别连接。于是,调温用混合阀81能够将从热介质配管10a输入的热介质、和从热介质配管91的返回侧输入的热介质混合后的热介质供给至热介质配管91的供给侧。
在使水热源加热泵71运转时,水热源加热泵71消耗通过热介质配管91的热介质的热,因此,热介质配管91的返回侧的热介质温度变得比热介质配管91的供给侧低。因此,调温用混合阀81通过将从热介质配管10a输入的热介质、和从热介质配管91的返回侧输入的热介质混合,从而调温用混合阀81能够将温度比蓄热槽10所供给的热介质低的热介质输送到热介质配管91的供给侧。调温用混合阀81也能够停止热介质的混合动作,而将蓄热槽10所供给的热介质直接输送到热介质配管91的供给侧。
在后详细说明,但是,在蓄热槽10的热介质的温度比水热源加热泵71的能够运转范围过高的状况下,调温用混合阀81将供给侧和返回侧的热介质混合,将降低了温度的热介质供给至热介质配管91。这样的控制由系统控制部300实施。
水热源加热泵72的热介质配管92的供给侧经由特别设置的调温用混合阀82与蓄热槽10的供给侧的热介质配管10d连接,热介质配管92的返回侧与蓄热槽10的返回侧的热介质配管10c连接。另外,在热介质配管92的途中设置有热介质泵76。因此,通过驱动热介质泵76,从而能够使蓄积在蓄热槽10中的热介质在热介质配管92中循环而使水热源加热泵72运转。
调温用混合阀82与蓄热槽10的供给侧的热介质配管10d、热介质配管92的供给侧、以及热介质配管92的返回侧分别连接。于是,调温用混合阀82能够将从热介质配管10d输入的热介质、和从热介质配管92的返回侧输入的热介质混合后的热介质供给至热介质配管92的供给侧。调温用混合阀82也能够停止热介质的混合动作,而将蓄热槽10所供给的热介质直接输送到热介质配管92的供给侧。
即,在蓄热槽10的热介质的温度比水热源加热泵72的能够运转范围过高的状况下,调温用混合阀82将供给侧和返回侧的热介质混合并将降低了温度的热介质供给至热介质配管92。
利用水热源加热泵71的运转,将输出侧的温水配管87的温水升温。该温水配管87的供给侧与供给集管61连接,返回侧与返回集管62连接。另外,在温水配管87的返回侧设置有温水泵84。因此,通过驱动温水泵84,从而能够将水热源加热泵71所生成的空调用温水从温水配管87经由供给集管61供给至未图示的室内机,并用该室内机进行供暖。此外,在图2中,省略了从供给集管61向室内机的配管及从返回集管62向室内机的配管。
同样,利用水热源加热泵72的运转,将输出侧的温水配管88的温水升温。该温水配管88的供给侧与供给集管61连接,返回侧与返回集管62连接。另外,在温水配管88的返回侧设置有温水泵85。因此,通过驱动温水泵85,从而能够将水热源加热泵72所生成的空调用温水从温水配管88经由供给集管61供给至未图示的室内机并用该室内机进行供暖。
另一方面,热交换器74的输入侧的热介质配管93的供给侧经由三通阀83与蓄热槽10的供给侧的热介质配管10e连接,热介质配管93的返回侧与蓄热槽10的返回侧的热介质配管10f连接。另外,在热介质配管93的供给侧设置有热介质泵77。因此,通过驱动热介质泵77,从而能够使热介质在热交换器74的输入侧的热介质配管93中循环,将热供给至热交换器74的一次侧。
三通阀83能够切换蓄热槽10的供给侧的热介质配管10e、和热介质配管93的供给侧、和辅助锅炉73的输出侧的连接状态。即,能够将热介质配管10e与热介质配管93的供给侧连接,也能够将辅助锅炉73的输出与热介质配管93的供给侧连接。
在与热交换器74的输出侧连接的温水配管89中存在的温水由被供给至热交换器74的一次侧的热而升温,成为能够在供暖中利用的温水。温水配管89的供给侧与供给集管61连接,返回侧与返回集管62连接。在温水配管89的返回侧设有温水泵86。因此,通过驱动温水泵86,从而能够将由热交换器74升温后的温水经由供给集管61输送到室内机并进行供暖。
此外,在通常的供暖所使用的加热泵的情况下,从成本方面考虑也是采用气冷加热泵最好。但是,在寒冷地区外气温度较低而在供暖时不能使用气冷加热泵。另外,在图2所示的供暖系统200的情况下,处于能够利用蓄积在蓄热槽10中的热介质(温水)的环境。因此,供暖系统200为了供暖用而采用了水热源加热泵71、72。
<温水热吸收冷冻机的构成例>
在图3中示出图1中的温水热吸收冷冻机21的构成例。温水热吸收冷冻机22的构成也同样。如图3所示,温水热吸收冷冻机21包括再生器101、冷凝器102、蒸发器103、以及吸收器104。
具体而言,再生器101将例如混合有作为制冷剂的水(以下,将制冷剂蒸汽化后的物质称为制冷剂蒸汽,将制冷剂液化后的物质称为液制冷剂)、和作为吸收液的溴化锂(LiBr)的稀溶液(吸收液的浓度较低的溶液)加热。在该再生器101中配置有热介质配管21a,稀溶液散布在热介质配管21a上并被加热。再生器101利用该加热使蒸汽从稀溶液放出,从而生成制冷剂蒸汽和浓溶液(吸收液的浓度较高的溶液)。
冷凝器102使从再生器101供给的制冷剂蒸汽液化。在该冷凝器102内插通有冷却水配管21c。在该冷却水配管21c中,在运转状态下,经由例如图1所示的冷却水配管35从冷却塔41供给有冷却水。而且,蒸发的制冷剂蒸汽由于冷却水配管21c内的冷却水而液化。并且,在冷凝器102中液化后的液制冷剂被供给至蒸发器103。
蒸发器103使液制冷剂蒸发。在该蒸发器103内设置有与室内机等连接的冷水配管51。该冷水配管51与例如室内机连接,流过有因室内机所进行的冷却而被加热的水。另外,蒸发器103内为真空状态。因此,作为制冷剂的水的蒸发温度约为5℃。因此,散布在冷水配管51上的液制冷剂会由于冷水配管51的温度而蒸发。另外,冷水配管51内的水由于液制冷剂的蒸发而被夺去温度。由此,冷水配管51的水作为冷水(低温液的一个例子)被供给至室内机,室内机利用冷水而将冷风供给至室内。
吸收器104吸收在蒸发器103中蒸发后的制冷剂。在该吸收器104内,从再生器101供给浓溶液,蒸发后的制冷剂被浓溶液吸收,生成稀溶液。另外,在吸收器104中插通有冷却水配管21b。在冷却水配管21b中流过有冷却水,利用冷却水配管21b的冷却水除去因浓溶液吸收制冷剂而产生的吸收热。此外,该冷却水配管21b与冷却水配管21c连接。另外,吸收器104利用泵104b将因制冷剂的吸收而浓度降低了的稀溶液供给至再生器101。
此外,在上述中说明了制冷运转,但是,如果代替温水热吸收冷冻机21而采用也能够供暖的温水热吸收冷温水机,则也能够进行供暖运转。即,在进行供暖运转的情况下,切换未图示的切换阀。而且,在切换了切换阀的情况下,在冷水配管51中流过有温水(低温液的一个例子),在室内机基于温水而得到供暖效果。
另外,在上述中,冷水配管51与室内机连接,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与工业用的冷却装置等连接。
<冷暖气系统的控制的说明>
说明能够在使用图1所示的制冷系统100进行制冷的情况、使用图2所示的供暖系统200进行供暖的情况、或切换制冷系统100和供暖系统200来进行制冷/供暖的情况下应用的控制的内容。即,以下示出图1所示的系统控制部300及图2所示的系统控制部300所执行的动作。此外,将使用制冷系统100来制冷的情况下的动作称为“制冷模式”,将使用供暖系统200来供暖的情况下的动作称为“供暖模式”。
<“制冷模式”的控制>
在图4中示出使图1所示的冷暖气系统在制冷模式下运转的情况下的控制方式的一览。另外,在图5中示出使该冷暖气系统在制冷模式下运转的情况下的蓄热槽温度与运转状态的对应关系。
在图5中,横轴表示蓄热槽10的热介质温度,温度T10、T11、T12、T13、T14[℃]分别表示控制上的温度阈值。另外,这些温度阈值处于“T10<T11<T12<T13<T14”的关系。另外,图4所示的温度T[℃]表示通过温度传感器15的计测而得到的蓄热槽10的热介质温度的检测值。
另外,如图4所示,此处满足“T10≦T”的条件的温度区域意味着温水热吸收冷冻机21、22的系统COP比水热源加热泵23、24高的区域。
<控制方式的说明>
关于控制图1的制冷系统100的情况下的控制方式,制冷用热源机与其热源的组合如图4所示具有3种方式。如果蓄热槽温度(热介质温度)T为T10[℃]以上,则系统COP(包含输出能量/泵动力等的全部输入能量)满足下式的关系。
COP1>COP2>COP3
其中,
COP1:使温水热吸收冷冻机(利用太阳热)运转的情况下的COP
COP2:使水热源加热泵运转的情况下的COP
COP3:使温水热吸收冷冻机(利用锅炉)运转的情况下的COP
因此,在满足“T≧T10”的关系的区域中,当按照图4的“方式1”、“方式2”、“方式3”的顺序排出优先顺序来运转时,成为效率良好的(消耗能量较少的)运转。另外,在蓄热槽温度T小于T10[℃]的情况下,按照“方式2”、“方式3”的顺序排出优先顺序来运转。
<同时运转台数控制的说明>
另外,当温水热吸收冷冻机在热介质温度较高的区域中使用时,系统COP更大。因此,即使在满足“T≧T10”的条件的区域中,也是尽可能以较高的温度运转为好。但是,虽说热介质温度较高,当使消耗集热量以上的热的台数的温水热吸收冷冻机同时运转时,蓄热槽温度会急剧降低,最终温度T低于T10而变得不能运转。
因此,如图5所示,根据蓄热槽温度来自动地控制同时能够运转的温水热吸收冷冻机的台数。
在满足“T<T10”的条件的区域中,使温水热吸收冷冻机全部停止。
另外,在满足“T12≦T≦T13”的条件的区域中,温水热吸收冷冻机能够高效率地运转,滞留在此处意味着集热量与温水热吸收冷冻机所消耗的热量达到平衡。因此,在该区域中,以不变更运转台数的方式进行控制。
另外,在变化到满足“T10≦T<T12”的条件的区域的情况下,成为“温水热吸收冷冻机的消耗热量>集热量”的状态。即,意味着:如果是当前的运转台数,则会进一步温度降低,效率变差。因此,进行如下控制:与当前的运转台数相比使1台停止,从而返回到效率良好的T12℃~T13℃的区域。
相反,在变化到满足“T>T13”的条件的区域的情况下,成为“集热量>温水热吸收冷冻机的消耗热量”的状态。即,能够增加运转台数,因此,能够增加1台。能够增加意味着:如果当前的温水热吸收冷冻机的运转台数对于负荷热量而言充足,则不增加,在不足的情况下,追加运转。在接下来说明的每个恒定期间进行该动作,控制运转台数。
另外,当频繁地进行运转台数的切换时,频繁地发生温水热吸收冷冻机的起动/停止,设备的效率会降低。因此,在变更台数后的恒定时间内部不进行台数增减的判定。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在温度T为T11~T14[℃]的范围内的情况下,在变更台数之后的M2分钟期间不进行台数增减的判定。另外,由于在温度T降低到T11[℃]以下的情况下,迅速地进行增减判定并减少运转台数为好,因此,如果经过了比M2分钟期间短的M1分钟就进行增减判定。相反,在温度T为T14[℃]以上的区域中,由于迅速地进行增减判定并增加运转台数而具有能够高效率地运转的可能性,因此,如果经过了比M2分钟期间短的M3分钟就进行增减判定。
在实际上使热源机运转的情况下,系统控制部300执行以下所示的各步骤S001~S003的顺序。
S001:测量负荷热量,使根据蓄热槽温度求出的台数的温水热吸收冷冻机运转。此时,即使能够2台同时运转,如果1台就满足负荷热量,也仅使1台运转。另外,温水热吸收冷冻机的输出热量会根据冷却水温度、热介质温度而变化,因此,用这些条件计算实际上能够输出的热量。
S002:从负荷热量减去在S001中求出的温水热吸收冷冻机的输出热量后的热量是不足热量。为了补充该不足热量,追加地使水热源加热泵运转。
S003:即使对于负荷热量使充分的台数的热源机运转,在送水温度变成预先设置的温度以上的情况下,也进行控制,从而进一步追加起动辅助锅炉25等热源机。
<“供暖模式”的控制>
在图6中示出使图2所示的供暖系统在供暖模式下运转的情况下的控制方式的一览。在图6中,温度T1、T2、T3[℃]表示在控制时使用的阈值,处于“T1<T2<T3”的关系。另外,蓄热槽温度T[℃]表示温度传感器15所计测的蓄热槽10的热介质温度。另外,处于“T3<T10”的关系。
满足图6所示的“T1≦T≦T2”的条件的区域表示水热源加热泵71及72的能够运转温度区域。另外,满足“T<T1”的条件的区域意味着水热源加热泵71及72的不能运转的温度区域。另外,满足“T2<T≦T3”的条件的区域也意味着如果是现状的热介质则水热源加热泵71及72不能运转的温度区域。另外,满足“T3<T”的条件的区域表示能够使用蓄热槽10的热介质来直接供暖的温度区域。即,温度T3[℃]是能够仅用由太阳热在蓄热槽中蓄积的热来进行供暖的下限温度。
<控制方式的说明>
关于控制图2的供暖系统200的情况下的控制方式,供暖用热源机与其热源的组合如图6所示具有3方式。即,能够运转的热源机根据蓄热槽温度T(热介质温度)而不同。
在“方式1”中,以蓄热槽10为热源,不使用水热源加热泵71及72就进行直接供暖。另外,在“方式2”中,使用蓄热槽10的热介质使水热源加热泵71及72运转,生成供暖用的温水。在“方式3”中,使辅助锅炉73运转,不使用水热源加热泵71及72就生成供暖用的温水。
关于图6所示的控制方式,也按照“方式1”、“方式2”、“方式3”的顺序来分配优先顺序。即,从能够高效率地运转的热源机使其优先地运转。特别是,锅炉与其他设备相比效率较差,因此,“方式3”的优先顺序低,以尽可能不使辅助锅炉73运转的方式进行控制。
<特征性的控制的说明>
在考虑太阳热的集热的情况下,越是低温而集热效率越提高,因此,尽可能以低温进行集热的一方能够增多集热量。在其相反面,存在如果是低温的热则不能够在供暖中使用这种矛盾。在以往的方法中,一般采用对于太阳热尽可能以高温进行集热、并在集热不足的情况下用锅炉进行追加燃烧来进行补充这种方法,但是,这不一定是效率良好的方法。
因此,在图2所示的供暖系统200中,进行低温集热,且组合有高效率的水热源加热泵。即,将升温低温热并利用的方法定位为供暖的主要方式来进行运用。
但是,具有以下的问题。在制冷中,为了提高温水热吸收冷冻机的效率,而进行将蓄热槽保持为高温那样的控制。因此,可以想到,当在制冷之后切换为供暖时,在蓄热槽内残留有高温的热介质。在此情况下,在温度T3以上的区域中,能够将蓄热槽10的热介质用于直接供暖,但是,当热介质温度降低到该温度T3以下时,不能用于直接供暖,并进入水热源加热泵也不能运转的区域(T2~T3[℃]的范围)。
另外,在供暖系统200中以(低温集热+水热源加热泵)的运转为主要的运转方法,因此,集热停止的蓄热槽温度T被定在比T2[℃]略微低处。但是,蓄热槽温度T长期地滞留在T2~T3[℃]的范围内意味着与当前相比不会更多地集热,从使用可再生能源这种观点看来不是优选的。
因此,在供暖系统200中,系统控制部300实施特别的控制C1、C2,将供给至水热源加热泵71及72的热介质的温度降低,以便即使在蓄热槽温度T高于T2[℃]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水热源加热泵71及72的运转。
<控制C1>
在图2所示的供暖系统200中,在水热源加热泵71、72的热介质回路上设置有旁路回路和调温用混合阀81、82。水热源加热泵在运转时从热介质夺取热,因此,在热介质配管91的返回侧的配管中出现的热介质的温度降低。
调温用混合阀81通过将被水热源加热泵71夺取了热而温度略微降低了的返回侧的热介质、和从蓄热槽10供给的高温的热介质混合,从而调整温度,能够将温度降低到比蓄热槽10低的热介质供给至水热源加热泵71的热介质回路。
即,在满足“T2<T<T3”的条件的区域中,尽管偏离了水热源加热泵71、72的能够运转的温度范围,但是,通过利用调温用混合阀81调整热介质的温度,从而热介质的热在水热源加热泵71、72中被逐渐夺取,蓄热槽10的热介质温度也逐渐降低。因此,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从“T2<T<T3”的区域移动到“T1≦T≦T2”的区域。
但是,根据实际上使用的水热源加热泵的种类,也可以设想即使是临时性的规格温度范围外的热介质,水热源加热泵也不能接受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中止上述的“控制C1”,实施以下所示的“控制C2”。
<控制C2>
在夜间,对太阳热集热器11不进行太阳热的供给,因此,能够将面积较大的太阳热集热器11反而用作散热器。因此,在夜间以使集热泵14运转、且蓄热槽10内的热介质以通过太阳热集热器11的方式进行循环。由此,热介质在通过太阳热集热器11时散热,蓄热槽10的温度在比较短的时间内降低。此时,不能将蓄热槽10的热介质用于供暖,因此,在同时进行供暖的情况下,使辅助锅炉73运转来进行供暖。
在“控制C2”的方法中,某些量的热不会被有效地使用,但是,由于仅用既存的设备就能够对应,因此在初始成本这方面具有好处。另外,设计为蓄热槽10的容量与太阳热集热器11的片数在某种程度取得平衡,另外,由于需要供暖的时期的外气温度较低,因此,散热可以不花费较多的时间。
由于上述“控制C1”、“控制C2”都是各有长短,因此,可以根据系统的规模、水热源加热泵的规格、空调的运用方法来考虑采用哪种控制。
<处理顺序的具体例>
在图7及图8中示出对图1的制冷系统100及图2的供暖系统200进行控制的情况下的系统控制部300的运转控制的概要的处理顺序。另外,在图9中示出系统控制部300能够执行的夜间散热控制的动作。
在图7的步骤S11中,系统控制部300识别动作模式的“供暖模式”、“制冷模式”。例如,在具备供暖系统200的状况下,在进行了指示供暖的某种开关操作的情况、检测到外气温度的降低等而自动地开始供暖的情况下,视为“供暖模式”而进入S12。另外,在具备制冷系统100的状况下,在进行了指示制冷的某种开关操作的情况、检测到外气温度的上升等而自动地开始制冷的情况下,视为“制冷模式”而进入图8的S21。
<供暖模式的控制>
在“供暖模式”的控制中,在步骤S12中,系统控制部300使用温度传感器15来计测蓄热槽10的温度T。然后,在通过计测而得到的蓄热槽温度T后续的步骤S13、S14、及S15中,分别与温度的阈值T3、T2、T1进行比较。
然后,在满足“T>T3”的条件的情况下,从步骤S13进入S16。另外,在满足“T2<T≦T3”的条件的情况下,从步骤S14进入S17。另外,在满足“T1≦T≦T2”的条件的情况下,从步骤S15进入S18A。在满足“T1>T”的条件的情况下,从步骤S15进入S19。
在步骤S16中,系统控制部300使用蓄积在蓄热槽10中的热介质来执行直接供暖动作。即,驱动热介质泵77,使从蓄热槽10供给的热介质以经由热介质配管93通过热交换器74的输入侧配管的方式循环。另外,驱动设置于温水配管89的温水泵86,将温水配管89的温水供给至供给集管61。因此,利用通过热交换器74的输入侧配管的热介质,将温水配管89的温水加热,将温度上升后的温水经由供给集管61供给至室内机。
在步骤S17中,系统控制部300利用温度调整旁路回路,在蓄热槽10与水热源加热泵71、72的热介质输入之间使热介质的温度降低,执行水热源加热泵71、72的运转。
即,在使图2所示的水热源加热泵71运转的情况下,驱动热介质泵75而使热介质配管91的热介质循环,并且使用调温用混合阀81,将温度较高的供给侧的热介质和温度略微低的返回侧的热介质混合,将混合后的热介质供给至热介质配管91的供给侧。由此,蓄热槽10的热介质温度逐渐降低,在比较短的时间内,降低到水热源加热泵71、72的能够运转的温度T2以下。
在步骤S18A中,系统控制部300将温度调整旁路回路截断,在通常的状态下执行水热源加热泵71、72的运转。例如,在使水热源加热泵71运转的情况下,停止调温用混合阀81的混合动作,并且,驱动热介质泵75,使来自蓄热槽10的热介质不调整温度地在热介质配管91中循环。另外,利用水热源加热泵71的运转,通过输出侧的温水配管87的温水的水温上升,因此,驱动温水泵84而使温度上升后的温水循环,将温水供给至与供给集管61连接的室内机。
在步骤S18B中,系统控制部300根据检测到的蓄热槽温度T,自动地调整水热源加热泵71、72能够同时运转的台数。例如,在蓄热槽温度T为比水热源加热泵71、72的能够运转温度范围的下限T1略微高的程度的情况下,由于存在因变成运转状态的水热源加热泵所消耗的热而使蓄热槽温度T在短时间内降低到低于下限T1的可能性,因此,需要使能够同时运转的台数为最小限度。另外,在蓄热槽温度T为比水热源加热泵71、72的能够运转温度范围的上限T2略微低的程度的情况下,由于热介质的热量具有富余量,因此,增加能够同时运转的台数。
在步骤S19中,由于所使用的热介质的温度是水热源加热泵71、72不能运转的状态,因此,系统控制部300停止水热源加热泵71、72的运转,作为代替,使辅助锅炉73运转。另外,进行如下控制:切换三通阀83,驱动热介质泵77,将辅助锅炉73所加热的热介质供给至热介质配管93。另外,驱动温水泵86,将通过热交换器74的输出侧的温水配管89的温水供给至供给集管61。
即,在上述的“供暖模式”的控制中,系统控制部300按照图6所示的控制条件执行用于供暖的运转控制。
<制冷模式的控制>
另一方面,在“制冷模式”的控制中,在图8的步骤S21中,系统控制部300使用温度传感器15来计测蓄热槽10的温度T。然后,在通过计测而得到的蓄热槽温度T后续的步骤S22中,与温度的阈值T10进行比较。然后,在满足“T≧T10”的条件的情况下,从步骤S22进入S23,如果是“T<T10”,则进入S29。
在步骤S23中,系统控制部300根据蓄热槽温度T的高低来自动地控制温水热吸收冷冻机21、22的能够同时运转台数。即,如图5所示的控制条件那样,蓄热槽温度T相对于下限温度T10的富余量越大而越增加能够同时运转台数,富余量越小而越减少能够同时运转台数。
在步骤S24中,系统控制部300执行温水热吸收冷冻机21、22的运转。例如,在使温水热吸收冷冻机21运转的情况下,驱动热介质泵34,用通过三通阀26、热介质配管31、及热介质泵34的路径将蓄热槽10的热介质供给至温水热吸收冷冻机21的热介质回路。同时,驱动冷却水泵45,使来自冷却塔41的冷却水在温水热吸收冷冻机21的冷却水配管35中循环。并且,驱动冷水泵55,将通过冷水配管51的冷水供给至供给集管61。
即,在步骤S23中,系统控制部300按照图4所示的优先度较高的“方式1”优先地使温水热吸收冷冻机21、22运转。
在步骤S25中,系统控制部300识别运转中的温水热吸收冷冻机21、22的输出热量相对于制冷所需要的热量而言是否有不足。在输出热量不足的情况下,进入接下来的S26。
在步骤S26中,系统控制部300利用水热源加热泵23、24的运转,追加地增加制冷用的输出热量。即,按照图4所示的优先顺序为第2号的“方式2”,根据负荷的大小来使水热源加热泵23、24运转。关于同时运转的台数,有的情况下仅是1台,也有的情况下随着负荷增加而增加到2台或更多。
例如,在使水热源加热泵23运转的情况下,系统控制部300驱动冷却水泵47,进行控制,从而使冷却塔43的冷却水在水热源加热泵23的冷却水配管37中循环。另外,进行控制,从而同时驱动冷水泵57,将通过冷水配管53的冷水供给至供给集管61。
在步骤S27中,系统控制部300识别在S26中开始了水热源加热泵23的运转后是否依然输出热量不足。在输出热量不足的情况下,从S27进入接下来的S28。
在步骤S28中,系统控制部300按照图4所示的优先顺序为第3号的“方式3”,进行切换,从而利用辅助锅炉25使温水热吸收冷冻机21、22运转。即,切换三通阀26而将辅助锅炉25的输出与热介质配管31连接,将因辅助锅炉25的运转而被加热后的热介质经由热介质配管31供给至温水热吸收冷冻机21、22的热介质回路。关于温水热吸收冷冻机21、22,也进行如下控制:使同时运转的台数也根据负荷的大小而变化,在负荷较少的情况下,仅使1台运转,当负荷增加时,使2台或更多同时运转。
另一方面,在“T<T10”的情况下,系统控制部300在步骤S29中停止所有的温水热吸收冷冻机21、22的运转。然后,在接下来的步骤S30中,执行水热源加热泵23、24的运转。即,在该温度区域中,与温水热吸收冷冻机21、22相比,使水热源加热泵23、24运转的一方的效率良好,因此,按照图4所示的“方式2”,执行水热源加热泵23、24的运转。
在步骤S31中,系统控制部300识别运转中的水热源加热泵23、24的输出热量相对于制冷所需要的热量而言是否有不足。在输出热量不足的情况下,进入接下来的S32。
在步骤S32中,系统控制部300按照图4所示的“方式3”,追加地执行温水热吸收冷冻机21、22的运转。在该情况下,利用辅助锅炉25来使温水热吸收冷冻机21、22运转。即,切换三通阀26而将辅助锅炉25的输出与热介质配管31连接,将因辅助锅炉25的运转而被加热后的热介质经由热介质配管31供给至温水热吸收冷冻机21、22的热介质回路。在该情况下,也进行控制,从而根据负荷来增减温水热吸收冷冻机21、22的同时运转台数。
<夜间散热控制>
接下来,说明图9所示的“夜间散热控制”。供暖系统200实际上采用的水热源加热泵71、72即使在一时地不能接受规格温度范围外的热介质的状况下,也不能执行图7的步骤S17。在该情况下,系统控制部300执行相当于上述的“控制C2”的图9的“夜间散热控制”,使蓄热槽10的热介质温度降低。
在图9的步骤S41中,系统控制部300使用温度传感器15来计测蓄热槽10的温度T。然后,在通过计测而得到的蓄热槽温度T后续的步骤S42中,与温度的阈值T2、T3进行比较。
在满足“T2<T≦T3”的条件的情况下,需要降低蓄热槽温度T,因此,从步骤S42进入S43,在不满足该条件的情况下,进入S45。
在步骤S43中,系统控制部300识别当前是否是夜间。例如,能够基于预定的基准时刻与当前时刻的比较、环境的明亮度与阈值的比较、气温变动状况等,来识别是否是夜间。如果是夜间,在而进入接下来的S44,如果不是夜间,则进入S45。
在步骤S44中,系统控制部300形成将太阳热集热器11作为散热器来使用的散热回路,使蓄热槽10的热介质在该散热回路中流动来降低温度。即,驱动集热泵14而使蓄热槽10内的热介质在通过集热配管12-太阳热集热器11集热配管13的路径中循环。在夜间,由于不对太阳热集热器11进行太阳热的供给,因此,太阳热集热器11反而作为散热器进行动作。因此,从通过太阳热集热器11的热介质夺去热而温度降低。
在步骤S45中,系统控制部300截断散热回路。即,停止集热泵14的驱动而停止蓄热槽10的热介质的循环,中止进一步的从太阳热集热器11的散热。
<上述的冷暖气系统的优点>
1.在制冷系统的情况下,在热介质温度较高的区域中,“太阳热+温水热吸收冷冻机”的组合的系统整体的COP最好,随后,COP按照“水热源加热泵”、“锅炉+温水热吸收冷冻机”的顺序降低。因此,系统控制部300按照图4所示的“方式1”、“方式2”、“方式3”的优先顺序,自动地对运转的热源机进行选择,从而防止系统整体的COP的降低。
2.在控制制冷系统的情况下,系统控制部300监视蓄热槽10的温度T,如图5所示决定温水热吸收冷冻机21、22的能够运转台数,以便使该温度达到恒定的范围内。利用该控制将热介质温度始终保持为高温,温水热吸收冷冻机能够高效率地运转。但是,在这样的运转中,可以预测到相对于负荷热量而言温水热吸收冷冻机的输出会不足。因此,计测负荷热量,并使效率次之良好的水热源加热泵23、24运转来供给不足的热量。在因蓄热槽的温度降低等即使(太阳热+温水热吸收冷冻机21、22)和水热源加热泵23、24全台数运转也不能供给负荷热量的情况下,将热源从太阳热切换至辅助锅炉25的热,将高温的热介质输入至温水热吸收冷冻机,从而增加输出,能够对应负荷。
3.在控制供暖(包含供热水)系统的情况下,蓄热槽10的温度有高温的情况,也有用尽热而是低温的情况。因此,需要通过使适合于此时的温度的空调用(包含供热水)热源机运转,从而尽可能有效地使用蓄热槽的热。在图2的供暖系统200中,采用了太阳热的低温集热化和将该低温热用水热源加热泵71、72升温而使用的方法。对太阳热越是以低温进行集热而效率越好,能够大量采集热量。当将该方法和水热源加热泵组合时,能够提高效率。即,系统控制部300按照图6所示的控制条件,实施运转的控制,从而实现效率良好的运转。但是,水热源加热泵71、72的热介质的温度范围成为问题。在蓄热槽10的温度较高的情况下,能够用该热将供给至室内机侧的温水直接升温,但是,在能够进行该直接升温的下限温度(T3)与水热源加热泵能够运转的热介质的上限温度(T2)之间,存在哪种方法都不能使用的温度区域(T2≦T<T3)。在该温度区域中,系统控制部300进行如下控制:在图6所示的控制条件下,使用旁路回路的调温用混合阀81、82,使供给至水热源加热泵71、72的热介质的温度降低(控制C1)。由此,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使蓄热槽10的热介质温度降低至水热源加热泵71、72的能够运转的温度。另外,在即使一时地也不能将超过能够运转的温度的热介质供给至水热源加热泵71的情况下,系统控制部300执行图9所示的控制,在夜间将太阳热集热器11用作散热器(控制C2),从而能够使蓄热槽温度降低至能够运转的温度范围。在利用(控制C1)的情况下,不会浪费收集到的热,在相反面,要设置使用频度较少的多余的设备。另外,在利用(控制C2)的情况下,尽管多少会浪费热,但不追加设备就能够对应。因此,根据系统的规模、使用方便度来选择(控制C1)或(控制C2)即可。
4.即,在制冷中,能够将蓄热槽的热介质温度保持为温水热吸收冷冻机21、22的系统效率良好的状态,并且,始终从效率良好的热源机设备起优先地运转,从而能够削减消耗能量。另外,在供暖中,能够使与蓄热槽中的从高温到低温的热相适合的热源机设备运转,并且,能够使各温度区域不中断地实现兼顾使用便利性和消耗能量削减。另外,能够利用低温集热来增加集热量,能够扩大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消耗能量削减。
此处,将上述的本发明的冷暖气系统的实施方式的特征简要地总结并分别列记为以下[1]~[8]。
[1]一种冷暖气系统(100、200),作为冷暖气热源机,具有温水热吸收冷冻机(21、22)和水热源加热泵(71、72)的至少一方且为1台以上,能够将蓄积在预定的蓄热槽(10)中的热介质作为热源来利用,所述冷暖气系统(100、200)的特征在于,
包括:
热介质温度计测部(温度传感器15),其计测上述蓄热槽中的热介质的温度;以及
导入温度调整部(300),其在与导入到上述冷暖气热源机的热介质的温度相关的上述冷暖气热源机的运转特性、和通过上述热介质温度计测部的计测而得到的上述热介质的温度(T)满足预定的关系的情况下,自动地对导入到上述冷暖气热源机的热介质的温度进行调整。
[2]上述[1]所述的冷暖气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温度调整旁路回路(调温用混合阀81),所述温度调整旁路回路(调温用混合阀81)形成在上述冷暖气热源机的热介质导入口(热介质配管91)于上述蓄热槽(10)之间,使来自上述蓄热槽的热介质的温度降低,
上述导入温度调整部(300)根据通过上述热介质温度计测部的计测而得到的上述热介质的温度(T)是否超过与导入到上述冷暖气热源机的热介质的温度相关的能够运转范围的上限(T2),来选择性地使用上述温度调整旁路回路(S14、S17)。
[3]上述[1]或[2]所述的冷暖气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太阳热集热器(11),
上述导入温度调整部(300)在通过上述热介质温度计测部的计测而得到的上述热介质的温度(T)超过与导入到上述冷暖气热源机的热介质的温度相关的能够运转范围的上限(T2)的情况下,在夜间,形成为了将上述太阳热集热器作为散热器来使用的散热回路,利用上述散热回路来降低上述蓄热槽的热介质的温度(参照图9)。
[4]上述[1]所述的冷暖气系统,其特征在于,
作为上述冷暖气热源机,包括多台水热源加热泵(71、72),
上述导入温度调整部(300)在通过上述热介质温度计测部的计测而得到的上述热介质的温度处于与导入到上述冷暖气热源机的热介质的温度相关的能够运转范围内的情况下,根据上述热介质的温度来自动地调整上述水热源加热泵的同时运转台数,并随着上述热介质的温度变高而增加同时运转台数(S18B)。
[5]上述[1]所述的冷暖气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入温度调整部(300)在通过上述热介质温度计测部的计测而得到的上述热介质的温度(T)为从与导入到上述冷暖气热源机的热介质的温度相关的能够运转范围偏离的预定以上的高温的情况下,形成绕过上述冷暖气热源机而将上述蓄热槽的热供给至室内机的蓄热槽供暖回路(蓄热槽10、热介质泵77、热介质配管93、热交换器74、温水配管89)(S16)。
[6]上述[1]所述的冷暖气系统,其特征在于,
作为上述冷暖气热源机,包括多台温水热吸收冷冻机(21、22),
上述导入温度调整部(300)在制冷时,根据通过上述热介质温度计测部的计测而得到的上述热介质的温度来自动地调整上述温水热吸收冷冻机的同时运转台数,并随着上述热介质的温度变高而增加同时运转台数(S24、参照图5)。
[7]上述[1]或[6]所述的冷暖气系统,其特征在于,
作为上述冷暖气热源机,包括多台温水热吸收冷冻机(21、22)、和1台以上的水热源加热泵(23、24),
上述导入温度调整部(300)在制冷时,优先地使上述温水热吸收冷冻机运转,在运转中的上述温水热吸收冷冻机的推断输出不足的情况下,进一步将上述水热源加热泵切换为运转状态(S23、S25、S26、参照图4)。
[8]上述[1]、[6]、和[7]的任一项所述的冷暖气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将上述蓄热槽的热介质导入侧或热介质送出侧的热介质加热的锅炉(辅助锅炉25),
并且,作为上述冷暖气热源机,包括1台以上的温水热吸收冷冻机(21、22),
上述导入温度调整部(300)在制冷时,在通过上述热介质温度计测部的计测而得到的上述热介质的温度为不满足温水热吸收冷冻机的运转的状态的情况下,使上述锅炉运转,将导入到温水热吸收冷冻机的热介质的温度提高(S27、S28)。

Claims (7)

1.一种冷暖气系统,作为冷暖气热源机,具有温水热吸收冷冻机和水热源加热泵这两者,所述温水热吸收冷冻机和所述水热源加热泵这两者能够将蓄积在共通的蓄热槽中的热介质作为热源来利用,所述温水热吸收冷冻机的运转中能够利用的热介质的温度范围与所述水热源加热泵的运转中能够利用的热介质的温度范围有很大不同,所述冷暖气系统的特征在于,
所述冷暖气系统包括:
热介质温度计测部,其计测所述蓄热槽中的所述热介质的温度;以及
导入温度调整部,其在与导入到所述冷暖气热源机的热介质的温度相关的所述冷暖气热源机的运转特性、和通过所述热介质温度计测部的计测而得到的所述热介质的所述温度满足预定的关系的情况下,自动地对导入到所述冷暖气热源机的所述热介质的所述温度进行调整,
在制冷时,所述温水热吸收冷冻机和所述水热源加热泵这两者都能够运转,在所述热介质的温度为预定温度以上的情况下,所述温水热吸收冷冻机优先运转,在所述热介质的温度低于预定温度的情况下,所述水热源加热泵优先运转,
在供暖时,仅仅所述温水热吸收冷冻机和所述水热源加热泵中的所述水热源加热泵运转,
且还包括将所述蓄热槽的热介质导入侧或热介质送出侧的所述热介质加热的锅炉,
并且,作为所述冷暖气热源机,包括1台以上的所述温水热吸收冷冻机,
所述导入温度调整部在制冷时,在通过所述热介质温度计测部的计测而得到的所述热介质的所述温度为不满足所述温水热吸收冷冻机的运转的状态的情况下,使所述锅炉运转,将导入到所述温水热吸收冷冻机的所述热介质的所述温度提高。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暖气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温度调整旁路回路,所述温度调整旁路回路形成在所述冷暖气热源机的热介质导入口与所述蓄热槽之间,使来自所述蓄热槽的所述热介质的所述温度降低,
所述导入温度调整部根据通过所述热介质温度计测部的计测而得到的所述热介质的所述温度是否超过与导入到所述冷暖气热源机的所述热介质的所述温度相关的能够运转范围的上限,来选择性地使用所述温度调整旁路回路。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暖气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太阳热集热器,
所述导入温度调整部在通过所述热介质温度计测部的计测而得到的所述热介质的所述温度超过与导入到所述冷暖气热源机的所述热介质的所述温度相关的能够运转范围的上限的情况下,在夜间,形成为了将所述太阳热集热器作为散热器来使用的散热回路,利用所述散热回路来降低所述蓄热槽的热介质的温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暖气系统,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冷暖气热源机,包括多台所述水热源加热泵,
所述导入温度调整部在通过所述热介质温度计测部的计测而得到的所述热介质的所述温度处于与导入到所述冷暖气热源机的所述热介质的所述温度相关的能够运转范围内的情况下,根据所述热介质的所述温度来自动地调整所述水热源加热泵的同时运转台数,并随着所述热介质的所述温度变高而增加同时运转台数。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暖气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入温度调整部在通过所述热介质温度计测部的计测而得到的所述热介质的所述温度为从与导入到所述冷暖气热源机的所述热介质的所述温度相关的能够运转范围偏离的预定以上的高温的情况下,形成绕过所述冷暖气热源机而将所述蓄热槽的热供给至室内机的蓄热槽供暖回路。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暖气系统,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冷暖气热源机,包括多台所述温水热吸收冷冻机,
所述导入温度调整部在制冷时,根据通过所述热介质温度计测部的计测而得到的所述热介质的所述温度来自动地调整所述温水热吸收冷冻机的同时运转台数,并随着所述热介质的所述温度变高而增加同时运转台数。
7.如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冷暖气系统,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冷暖气热源机,包括多台所述温水热吸收冷冻机和1台以上的所述水热源加热泵,
所述导入温度调整部在制冷时优先地使所述温水热吸收冷冻机运转,在运转中的所述温水热吸收冷冻机的推断输出不足的情况下,进一步将所述水热源加热泵切换为运转状态。
CN201610239564.XA 2015-04-17 2016-04-18 冷暖气系统 Active CN10605219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85477 2015-04-17
JP2015085477A JP6415378B2 (ja) 2015-04-17 2015-04-17 冷暖房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52195A CN106052195A (zh) 2016-10-26
CN106052195B true CN106052195B (zh) 2019-02-22

Family

ID=571767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239564.XA Active CN106052195B (zh) 2015-04-17 2016-04-18 冷暖气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415378B2 (zh)
CN (1) CN10605219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31943B (zh) * 2017-02-27 2022-09-23 博塔驻车株式会社 热交换设备
CN111219906A (zh) * 2020-03-02 2020-06-02 重庆大学 一种区域分布式能源系统与湖水源热泵复合的供能系统
CN113108433A (zh) * 2021-03-23 2021-07-1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联机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13294903A (zh) * 2021-07-09 2021-08-24 北京新典恒益科技有限公司 节能型建筑温度控制系统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61778A (zh) * 2010-05-27 2011-11-30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吸收式冷温水机的运转台数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3975204A (zh) * 2011-12-06 2014-08-0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泵式制热和热水供给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38142A (en) * 1976-09-20 1978-04-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System of feeding hot water for heating and cooling utilizing solar heat
JPS6118373Y2 (zh) * 1980-05-31 1986-06-04
JP3168528B2 (ja) * 1994-08-29 2001-05-21 株式会社山武 空調機器制御方法
JP3320631B2 (ja) * 1997-05-14 2002-09-0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温熱装置
JP2004211979A (ja) * 2003-01-06 2004-07-29 Ebara Corp 吸収冷凍システム
JP4288662B2 (ja) * 2003-05-26 2009-07-01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吸収式冷温水機用の集中制御装置
JP4535451B2 (ja) * 2006-01-05 2010-09-01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冷温水システム
JP5506460B2 (ja) * 2010-03-05 2014-05-2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冷却システム
JP5976447B2 (ja) * 2012-08-09 2016-08-23 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 ヒタチ エア コンディショニング テクノロジー(ホンコン)リミテッド 太陽光熱利用冷熱発生システム
JP5950453B2 (ja) * 2012-08-24 2016-07-13 東京瓦斯株式会社 冷温水供給システムにおける熱源機運転制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61778A (zh) * 2010-05-27 2011-11-30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吸收式冷温水机的运转台数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3975204A (zh) * 2011-12-06 2014-08-0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泵式制热和热水供给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415378B2 (ja) 2018-10-31
JP2016205668A (ja) 2016-12-08
CN106052195A (zh) 2016-10-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923962B1 (ko) 지열원을 활용한 히트펌프 시스템
CN106052195B (zh) 冷暖气系统
JP6385044B2 (ja) 吸収式冷凍システム
JP5121747B2 (ja) 地中熱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JP5492346B2 (ja) 空調給湯システム
US20150159885A1 (en) Solar energy system
JP6689801B2 (ja) 太陽熱空調システム
JPWO2016059837A1 (ja) ヒートポンプ式暖房装置
JP2016057032A (ja) 吸収式冷凍システム
CN211567595U (zh) 一种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的化霜控制装置
CN103104964B (zh) 具有热回收功能的冷媒循环系统
WO2015060369A1 (ja) 吸収式冷温水システム
JP6814071B2 (ja) 廃熱利用吸収式冷凍システム及び吸収式冷凍機
JP6871015B2 (ja) 吸収式冷凍システム
JP5976447B2 (ja) 太陽光熱利用冷熱発生システム
CN114440493B (zh) 耦合机组、耦合机组的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
JP5902955B2 (ja) 吸収式冷温水システム
JP6132821B2 (ja) 吸収式冷凍システム
CN110641242B (zh) 一种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的化霜控制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KR101684669B1 (ko) 태양열 이용 냉난방 시스템 및 그의 제어방법
KR102396955B1 (ko) 가스엔진 발전기용 하이브리드 흡수식 냉동 시스템 및 이의 구동 방법
JP2024047219A (ja) 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及び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CN118680428A (zh) 饮水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KR20120065794A (ko) 하이브리드형 냉난방시스템
JP2016057005A (ja) 吸収式冷凍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