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52024B - 空调器的送风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的送风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52024B
CN106052024B CN201610376076.3A CN201610376076A CN106052024B CN 106052024 B CN106052024 B CN 106052024B CN 201610376076 A CN201610376076 A CN 201610376076A CN 106052024 B CN106052024 B CN 10605202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guiding member
wind
control
wind gui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37607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52024A (zh
Inventor
李大森
矫立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376076.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052024B/zh
Publication of CN1060520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520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520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520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调器的送风控制方法,空调器的送风装置包括送风本体,送风本体包括有至少四个中间贯通、具有前后开口的导风体,导风体前后依次排列、中间形成前后贯通的贯通风道,相邻导风体之间形成送风间隙,控制方法包括:控制模式一:控制相邻导风体之间的送风间隙,以使空气从送风间隙和最后一级导风体的后开口进入贯通风道;控制模式二:控制相邻导风体之间的送风间隙,以使空气从送风间隙进入贯通风道,且至少一个送风间隙进入贯通风道的空气形成阻断气流以阻止空气从最后一级导风体的后开口进入贯通风道。因而,本发明通过控制相邻导风体之间的送风间隙便可控制送风装置在混合风和热交换风之间自由切换,满足了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

Description

空调器的送风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空调器的送风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立式空调在送风时,热交换器热交换后的风直接在内部风扇的作用下、从空调上开设的出风口吹出,且所吹出的风全部是热交换风。一般的,在热交换器与出风口之间不设置额外的送风装置。这种空调送风的一个缺点是由于送出风全部是热交换风,风量有限,室内空气循环速度慢;另一个缺点是送出的风不够柔和,尤其是在制冷模式下,所吹出的凉风直接吹到用户身上,用户感觉不舒适。
为解决该问题,本申请人曾提出了一种可以应用在空调上的空调送风装置。该空调送风装置具有送风主体,送风主体前后贯通,形成具有前开口和后开口的贯通风道,后开口为非热交换风进口,前开口为混合风出口;在送风主体上还形成有与其贯通风道相连通的热交换风风道。在空调的热交换器与出风口之间设置该空调送风装置之后,在将空调内部风道中的热交换风经贯通风道前端吹出的同时,能通过非热交换风进口吸入部分外部未热交换的非热交换风参与到空调最后的出风中,增大了空调的整体进风量,加快了室内空气的流动,提高了室内空气的整体均匀性。而且,这样的混合风较为柔和,吹到用户身上会感觉更加舒适,提高了用户舒适性体验效果。
但是,由于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需求,有的用户需要柔和的混合风,而有的用户只需要单纯的热交换风。基于此,如何设计上述空调送风装置的送风控制方法,使其能够根据用户需求向外输送混合风或者单纯的热交换风,是需要研究和解决的一个关键技术问题,这也正是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器的送风控制方法,解决了空调送风装置输送单纯的热交换风和混合风切换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器的送风控制方法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空调器的送风控制方法,所述空调器的送风装置包括送风本体,所述送风本体包括有至少四个中间贯通、具有前后开口的导风体,所述导风体前后依次排列、中间形成前后贯通的贯通风道,相邻两所述导风体之间形成送风间隙,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控制模式一:控制相邻导风体之间的送风间隙,以使空气从送风间隙和最后一级导风体的后开口进入贯通风道;
控制模式二:控制相邻导风体之间的送风间隙,以使空气从送风间隙进入贯通风道,且至少一个送风间隙进入贯通风道的空气形成阻断气流以阻止空气从最后一级导风体的后开口进入贯通风道。
如上所述的空调器的送风控制方法,控制相邻导风体之间的送风间隙的方法为:控制相邻导风体中的两个或一个在贯通风道的轴线方向上平移。
优选的,所述控制模式一中,相邻导风体在贯通风道的轴线所在平面方向上的投影部分重叠;所述控制模式二中,至少一对相邻导风体在贯通风道的轴线所在平面方向上的投影不重叠,其余相邻导风体在贯通风道的轴线所在平面方向上的投影部分重叠。
如上所述的空调器的送风控制方法,控制相邻导风体之间的送风间隙的方法为:控制相邻导风体中的两个或一个以垂直相交于贯通风道的轴线的直线为摆动轴线进行摆动。
优选的,所述控制模式二中,至少一对相邻导风体之间呈一定夹角。
进一步的,所述夹角朝向风源。
如上所述的空调器的送风控制方法,控制相邻导风体之间的送风间隙的方法为,控制相邻导风体中的两个或一个以导风体外缘为基点在导风体轴线方向进行摆动。
优选的,所述控制模式二中,至少一对相邻导风体之间呈一定夹角。
进一步的,所述夹角朝向风源。
如上所述的空调器的送风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模式二中通过控制最后一级导风体与前一级导风体之间的送风间隙,使进入贯通风道的空气形成阻断气流以阻止空气从最后一级导风体的后开口进入贯通风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发明通过在具有多个导风体的空调送风装置中通过控制相邻导风体之间的送风间隙,使空气从送风间隙和最后一级导风体的后开口进入贯通风道形成混合风;或者使空气从送风间隙进入贯通风道,且至少一个送风间隙进入贯通风道的空气形成阻断气流以阻止空气从最后一级导风体的后开口进入贯通风道,形成热交换风。因而,本发明通过控制相邻导风体之间的送风间隙便可控制送风装置在混合风和热交换风之间自由切换,满足了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提高了用户使用空调时的舒适性体验。
结合附图阅读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发明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空调室内机一个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是图1中空调送风装置第一个实施例送风本体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空调送风装置第一种工作状态下的纵剖视图;
图4是图2中空调送风装置第二种工作状态下的纵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空调送风装置第二个实施例第一种工作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空调送风装置第二个实施例第二种工作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空调送风装置第三个实施例第一种工作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空调送风装置第三个实施例第二种工作状态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首先,对该具体实施方式中涉及到的技术术语作一简要说明:下述在提到每个结构件的前或后时,是以结构件正常使用状态下相对于使用者的位置来定义的;对于多个结构件的排列位置进行前或后的描述时,也是以多个结构件构成的装置在正常使用状态下相对于使用者的位置所做的定义。
请参见图1,该图示出了本发明空调室内机一个实施例的主视图。
如图1所示,该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包括室内机本体100,室内机本体100具有前面板102,在前面板102上形成有出风口1021,在室内机本体100内部、与出风口1021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空调送风装置101,在室内机本体100内部、空调送风装置101的下方设置有换热器和风机(图中未示出),室内机本体100的后面板的下部设置有进风口(图中未示出)。空调器工作时,室内常温空气在风机的作用下从进风口进入室内机本体100,经过换热器换热后进入送风装置101,送风装置101还可以实现将室内常温空气从送风装置后部的后开口引入,通过送风装置101实现热交换风与常温风的混合,使空调器的出风口1021吹出混合风。然而,有的用户只需要热交换风,不需要混合风。本实施例正是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的送风控制方法,可控制送风装置在混合风和热交换风之间自由切换。
一种空调器的送风控制方法,其中,空调器的送风装置包括送风本体,送风本体包括有至少四个中间贯通、具有前后开口的导风体,导风体前后依次排列、中间形成前后贯通的贯通风道,相邻两导风体之间形成送风间隙,控制方法包括:
控制模式一:控制相邻导风体之间的送风间隙,以使空气从送风间隙和最后一级导风体的后开口进入贯通风道;
控制模式二:控制相邻导风体之间的送风间隙,以使空气从送风间隙进入贯通风道,且至少一个送风间隙进入贯通风道的空气形成阻断气流以阻止空气从最后一级导风体的后开口进入贯通风道。
通过上述控制方法控制送风装置在混合风和热交换风之间自由切换,满足了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提高了用户使用空调时的舒适性体验。
下面通过几个具体实施例对送风控制方法进行具体说明: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以送风装置包括五个导风体为例进行说明,其中,最前一级导风体和最后一级导风体均固定安装在室内机本体100内,中间导风体为可移动的,通过控制最后一级导风体与前一级导风体之间的送风间隙,来控制送风装置在混合风和热交换风之间自由切换。
控制方法包括:
控制模式一:控制最后一级导风体与前一级导风体之间的送风间隙,以使经过换热器的空气从送风间隙进入贯通风道;使常温空气从最后一级导风体的后开口进入贯通风道,在贯通风道内形成混合风后从出风口吹出。此时,相邻导风体在贯通风道的轴线所在平面方向上的投影部分重叠。
控制模式二:控制最后一级导风体与前一级导风体之间的送风间隙,以使空气从送风间隙进入贯通风道,且最后一级导风体与前一级导风体之间的送风间隙进入贯通风道的空气形成阻断气流以阻止空气从最后一级导风体的后开口进入贯通风道。此时,最后一级导风体与前一级导风体在贯通风道的轴线所在平面方向上的投影不重叠,其余相邻导风体在贯通风道的轴线所在平面方向上的投影部分重叠。
其中,控制相邻导风体之间的送风间隙的方法为:控制相邻导风体中的两个或一个在贯通风道的轴线方向上平移。本实施例为控制中间导风体在贯通风道的轴线方向上平移,以实现最后一级导风体与前一级导风体之间送风间隙的调节。
本实施例中,各个导风体的轴线相同,贯通风道的轴线为导风体的轴线。
如图2-4所示,该实施例的空调送风装置101包括送风本体11。具体而言,送风本体11包括有五个中间贯通、具有前后开口的环形导风体,从前往后(图中为从左至右)分别为前固定导风体111、第一中间导风体113、第二中间导风体114、第三中间导风体115和后导风体112。每一导风体的后开口(图中未标注,指每一导风体右端的开口)为进风口、前开口(图中未标注,指每一导风体左端的开口)为出风口,且后导风体112的后开口为整个空调送风装置101的非热交换风进口。五个导风体前后依次排列,中间形成前后贯通的贯通风道(图中未标注),相邻两个导风体之间形成送风间隙。具体来说,前固定导风体111与第一中间导风体113之间形成第一送风间隙116,第一中间导风体113与第二中间导风体114之间形成第二送风间隙117,第二中间导风体114与第三中间导风体115之间形成第三送风间隙118,第三中间导风体115与后导风体112之间形成第四送风间隙119。
本实施例中,后导风体112为后固定导风体。其中,多个中间导风体通过联动机构15联接在一起,并可通过联动机构15实现联动。而且,联动机构15为两个,两个联动机构15对称设置在中间导风体上。此外,空调送风装置101还包括有驱动机构,用来驱动联动机构15。具体来说,驱动机构包括有电机121和与电机121的输出轴相连接的齿轮(图中未示出),齿轮与联动机构15的齿条(图中未示出)啮合。联动机构15作为电机121与中间导风体之间的连接件,既作为传动部件,能够将电机121的动力传输至中间导风体,还可以作为支撑部件,支撑中间导风体。
因而,驱动机构可通过联动机构15带动中间导风体在贯通风道的轴线方向上平移,以控制第三中间导风体115与后导风体112之间的第四送风间隙119。
具体的:
控制方法包括:
控制模式一:如图3所示,驱动机构通过联动机构15带动中间导风体向后导风体112的方向平移,以控制第三中间导风体115与后导风体112之间的第四送风间隙119减小,使第三中间导风体115与后导风体112在贯通风道的轴线所在平面方向上的投影部分重叠,前导风体111与第一中间导风体113、第一中间导风体113与第二中间导风体114、第二中间导风体114与第三中间导风体115在贯通风道的轴线所在平面方向上的投影部分重叠。此时,经过换热器的空气从送风间隙116、117、118、119进入贯通风道,并向出风口方向流动,贯通风道内产生负压,虹吸效应使常温空气从后导风体112的后开口进入贯通风道,在贯通风道内形成混合风后从送风装置的出风口吹出。
控制模式二:如图4所示,驱动机构通过联动机构15带动中间导风体向前固定导风体111的方向平移,以控制第三中间导风体115与后导风体112之间的第四送风间隙119增大,使第三中间导风体115与后导风体112在贯通风道的轴线所在平面方向上的投影部分不重叠,前导风体111与第一中间导风体113、第一中间导风体113与第二中间导风体114、第二中间导风体114与第三中间导风体115在贯通风道的轴线所在平面方向上的投影部分重叠。此时,经过换热器的空气从送风间隙116、117、118、119进入贯通风道,送风间隙116、117、118进入的空气向出风口方向流动,第四送风间隙119进入的空气形成一股垂直于贯通风道轴线的阻断气流,该气流可以阻止空气从后导风体112的后开口进入贯流风道。因而,在贯流风道内的空气均是经过换热器的热交换风,热交换风从送风装置的出风口吹出。
当然,送风装置101中的导风体也可以为前固定导风体111、第一中间导风体113、第二中间导风体114、第三中间导风体115均为固定导风体,固定安装在空调内部,后导风体112为可沿贯通风道的轴线方向上平移,以实现后导风体112与第三中间导风体115之间的第四送风间隙119的调节。
此时,送风装置包括驱动后导风体112平移的驱动机构和联动机构。
控制方法包括:
控制模式一:驱动机构通过联动机构带动后导风体112向中间导风体的方向平移,以控制第三中间导风体115与后导风体112之间的第四送风间隙119减小,使第三中间导风体115与后导风体112在贯通风道的轴线所在平面方向上的投影部分重叠,前导风体111与第一中间导风体113、第一中间导风体113与第二中间导风体114、第二中间导风体114与第三中间导风体115在贯通风道的轴线所在平面方向上的投影部分重叠。此时,经过换热器的空气从送风间隙116、117、118、119进入贯通风道,并向出风口方向流动,贯通风道内产生负压,虹吸效应使常温空气从后导风体112的后开口进入贯通风道,在贯通风道内形成混合风后从送风装置的出风口吹出。
控制模式二:驱动机构通过联动机构带动后导风体112向远离前固定导风体111的方向平移,以控制第三中间导风体115与后导风体112之间的第四送风间隙119增大,使第三中间导风体115与后导风体112在贯通风道的轴线所在平面方向上的投影部分不重叠,前导风体111与第一中间导风体113、第一中间导风体113与第二中间导风体114、第二中间导风体114与第三中间导风体115在贯通风道的轴线所在平面方向上的投影部分重叠。此时,经过换热器的空气从送风间隙116、117、118、119进入贯通风道,送风间隙116、117、118进入的空气向出风口方向流动,第四送风间隙119进入的空气形成一股垂直于贯通风道轴线的阻断气流,该气流可以阻止空气从后导风体112的后开口进入贯流风道。因而,在贯流风道内的空气均是经过换热器的热交换风,热交换风从送风装置的出风口吹出。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以送风装置包括五个导风体为例进行说明,其中,最前一级导风体和最后一级导风体均为固定的,中间导风体为可摆动的,通过控制最后一级导风体与前一级导风体之间的送风间隙,来控制送风装置在混合风和热交换风之间自由切换。
本实施例的控制方法为:
控制模式一:控制最后一级导风体与前一级导风体之间的送风间隙,以使经过换热器的空气从送风间隙进入贯通风道;使常温空气从最后一级导风体的后开口进入贯通风道,在贯通风道内形成混合风后从出风口吹出。
控制模式二:控制最后一级导风体与前一级导风体之间的送风间隙,以使空气从送风间隙进入贯通风道,且最后一级导风体与前一级导风体之间的送风间隙进入贯通风道的空气形成阻断气流以阻止空气从最后一级导风体的后开口进入贯通风道。
其中,控制相邻导风体之间的送风间隙的方法为:控制相邻导风体中的两个或一个以垂直相交于导风体的轴线的直线为摆动轴线进行摆动。本实施例为控制中间导风体在垂直相交于导风体的轴线的直线为摆动轴线进行摆动,以实现最后一级导风体与前一级导风体之间送风间隙的调节。
控制模式二时,最后一级导风体与前一级导风体之间呈一定夹角,具体为最后一级导风体的出风口与前一级导风体的进风口之间呈一定夹角,以使通过最后一级导风体与前一级导风体之间的送风间隙进入贯通风道的空气形成阻断气流。优选的,夹角朝向风源,即朝向风机,以增大阻断气流的强度,彻底阻止空气从最后一级导风体的后开口进入贯通风道。
如图5、6所示,该实施例的空调送风装置101包括送风本体11。具体而言,送风本体11包括前固定导风体111、第一中间导风体113、第二中间导风体114、第三中间导风体115和后固定导风体112。前固定导风体111与第一中间导风体113之间形成第一送风间隙(图中未标注),第一中间导风体113与第二中间导风体114之间形成第二送风间隙117,第二中间导风体114与第三中间导风体115之间形成第三送风间隙118,第三中间导风体115与后固定导风体112之间形成第四送风间隙119。
多个中间导风体通过联动机构15联接在一起,并可通过联动机构15实现联动。而且,联动机构15为两个,两个联动机构15对称设置在中间导风体上。此外,空调送风装置101还包括有驱动机构,用来驱动联动机构15。具体来说,驱动机构包括有电机121和与电机121的输出轴相连接的齿轮(图中未示出),齿轮与联动机构15的齿轮啮合,联动机构15的齿轮与中间导风体固定连接。电机121运行时,带动齿轮转动,齿轮带动中间导风体在垂直相交于导风体的轴线的直线为摆动轴线进行摆动。
因而,驱动机构可通过联动机构15带动中间导风体摆动以控制第三中间导风体115与后导风体112之间的第四送风间隙119。
具体的:
控制方法包括:
控制模式一:如图5所示,驱动机构通过联动机构15带动中间导风体摆动至与后导风体112平行的状态,前导风体111、第一中间导风体113、第二中间导风体114、第三中间导风体115和后导风体112均平行。前导风体111与第一中间导风体113、第一中间导风体113与第二中间导风体114、第二中间导风体114与第三中间导风体115、第三中间导风体115与后导风体112在贯通风道的轴线所在平面方向上的投影部分重叠。此时,经过换热器的空气从送风间隙116、117、118、119进入贯通风道,并向出风口方向流动,贯通风道内产生负压,虹吸效应使常温空气从后导风体112的后开口进入贯通风道,在贯通风道内形成混合风后从送风装置的出风口吹出。
控制模式二:如图6所示,驱动机构通过联动机构15带动中间导风体摆动,以控制第三中间导风体115与后导风体112之间呈一定夹角,前导风体111、第一中间导风体113、第二中间导风体114、与第三中间导风体115保持平行状态。前导风体111与第一中间导风体113、第一中间导风体113与第二中间导风体114、第二中间导风体114与第三中间导风体115在中间导风体的轴线所在平面方向上的投影部分重叠。此时,经过换热器的空气从送风间隙116、117、118、119进入贯通风道,送风间隙116、117、118进入的空气向出风口方向流动,第四送风间隙119进入的空气形成一股垂直于贯通风道轴线的阻断气流,该气流可以阻止空气从后导风体112的后开口进入贯流风道。因而,在贯流风道内的空气均是经过换热器的热交换风,热交换风从送风装置的出风口吹出。
当然,送风装置101中的导风体也可以为前固定导风体111、第一中间导风体113、第二中间导风体114、第三中间导风体115均为固定导风体,固定安装在空调内部,后导风体112为可在垂直相交于后导风体112的轴线的直线为摆动轴线进行摆动,以实现后导风体112与第三中间导风体115之间的第四送风间隙119的调节。
此时,送风装置包括驱动后导风体112摆动的驱动机构和联动机构。
控制方法包括:
控制模式一:驱动机构通过联动机构带动后导风体112摆动至与中间导风体平行的状态,前导风体111、第一中间导风体113、第二中间导风体114、第三中间导风体115和后导风体112均平行。前导风体111与第一中间导风体113、第一中间导风体113与第二中间导风体114、第二中间导风体114与第三中间导风体115、第三中间导风体115与后导风体112在贯通风道的轴线所在平面方向上的投影部分重叠。此时,经过换热器的空气从送风间隙116、117、118、119进入贯通风道,并向出风口方向流动,贯通风道内产生负压,虹吸效应使常温空气从后导风体112的后开口进入贯通风道,在贯通风道内形成混合风后从送风装置的出风口吹出。
控制模式二:驱动机构通过联动机构带动后导风体112摆动,以控制后导风体112与第三中间导风体115之间呈一定夹角,前导风体111、第一中间导风体113、第二中间导风体114、与第三中间导风体115保持平行状态。前导风体111与第一中间导风体113、第一中间导风体113与第二中间导风体114、第二中间导风体114与第三中间导风体115在中间导风体的轴线所在平面方向上的投影部分重叠。此时,经过换热器的空气从送风间隙116、117、118、119进入贯通风道,送风间隙116、117、118进入的空气向出风口方向流动,第四送风间隙119进入的空气形成一股垂直于贯通风道轴线的阻断气流,该气流可以阻止空气从后导风体112的后开口进入贯流风道。因而,在贯流风道内的空气均是经过换热器的热交换风,热交换风从送风装置的出风口吹出。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控制相邻导风体中的两个或一个以导风体外缘为基点在导风体轴线方向进行摆动。
本实施例以送风装置包括五个导风体为例进行说明,其中,最前一级导风体和最后一级导风体均为固定的,中间导风体为可摆动的,通过控制最后一级导风体与前一级导风体之间的送风间隙,来控制送风装置在混合风和热交换风之间自由切换。
本实施例的控制方法为:
控制模式一:控制最后一级导风体与前一级导风体之间的送风间隙,以使经过换热器的空气从送风间隙进入贯通风道;使常温空气从最后一级导风体的后开口进入贯通风道,在贯通风道内形成混合风后从出风口吹出。
控制模式二:控制最后一级导风体与前一级导风体之间的送风间隙,以使空气从送风间隙进入贯通风道,且最后一级导风体与前一级导风体之间的送风间隙进入贯通风道的空气形成阻断气流以阻止空气从最后一级导风体的后开口进入贯通风道。
其中,控制相邻导风体之间的送风间隙的方法为:控制相邻导风体中的两个或一个以导风体外缘为基点在导风体轴线方向进行摆动。本实施例为控制中间导风体在导风体外缘为基点在导风体轴线方向进行摆动,以实现最后一级导风体与前一级导风体之间送风间隙的调节。
控制模式二时,最后一级导风体与前一级导风体之间呈一定夹角,具体为最后一级导风体的出风口与前一级导风体的进风口之间呈一定夹角,以使通过最后一级导风体与前一级导风体之间的送风间隙进入贯通风道的空气形成阻断气流。优选的,夹角朝向风源,即朝向风机,以增大阻断气流的强度,彻底阻止空气从最后一级导风体的后开口进入贯通风道。
如图7、8所示,该实施例的空调送风装置101包括送风本体11。具体而言,送风本体11包括前固定导风体111、第一中间导风体113、第二中间导风体114、第三中间导风体115和后固定导风体112。前固定导风体111与第一中间导风体113之间形成第一送风间隙116,第一中间导风体113与第二中间导风体114之间形成第二送风间隙117,第二中间导风体114与第三中间导风体115之间形成第三送风间隙118,第三中间导风体115与后固定导风体112之间形成第四送风间隙119。
多个中间导风体通过联动机构15联接在一起,并可通过联动机构15实现联动。与联动机构15对称的位置上设置有支撑机构18,支撑机构18上设置有球形凹槽(图中未示出),中间导风体上设置有球形体(图中未示出),球形体安装于球形凹槽内,球形体可绕球形凹槽转动。此外,空调送风装置101还包括有驱动机构,用来驱动联动机构15。具体来说,驱动机构包括有电机121和与电机121的输出轴相连接的齿轮(图中未示出),齿轮与联动机构15的齿条(图中未示出)啮合,联动机构15与中间导风体联动。电机121运行时,带动齿轮转动,齿轮带动联动机构15移动,联动机构带动中间导风体以球形体为基点进行摆动。
因而,驱动机构可通过联动机构15带动中间导风体摆动以控制第三中间导风体115与后导风体112之间的第四送风间隙119。
具体的:
控制方法包括:
控制模式一:如图7所示,驱动机构通过联动机构15带动中间导风体摆动至与后导风体112平行的状态,前导风体111、第一中间导风体113、第二中间导风体114、第三中间导风体115和后导风体112均平行。前导风体111与第一中间导风体113、第一中间导风体113与第二中间导风体114、第二中间导风体114与第三中间导风体115、第三中间导风体115与后导风体112在贯通风道的轴线所在平面方向上的投影部分重叠。此时,经过换热器的空气从送风间隙116、117、118、119进入贯通风道,并向出风口方向流动,贯通风道内产生负压,虹吸效应使常温空气从后导风体112的后开口进入贯通风道,在贯通风道内形成混合风后从送风装置的出风口吹出。
控制模式二:如图8所示,驱动机构通过联动机构15带动中间导风体摆动,以控制第三中间导风体115与后导风体112之间呈一定夹角,前导风体111、第一中间导风体113、第二中间导风体114、与第三中间导风体115保持平行状态。前导风体111与第一中间导风体113、第一中间导风体113与第二中间导风体114、第二中间导风体114与第三中间导风体115在中间导风体的轴线所在平面方向上的投影部分重叠。此时,经过换热器的空气从送风间隙116、117、118、119进入贯通风道,送风间隙116、117、118进入的空气向出风口方向流动,第四送风间隙119进入的空气形成一股垂直于贯通风道轴线的阻断气流,该气流可以阻止空气从后导风体112的后开口进入贯流风道。因而,在贯流风道内的空气均是经过换热器的热交换风,热交换风从送风装置的出风口吹出。
当然,送风装置101中的导风体也可以为前固定导风体111、第一中间导风体113、第二中间导风体114、第三中间导风体115均为固定导风体,固定安装在空调内部,后导风体112为可在垂直相交于后导风体112的轴线的直线为摆动轴线进行摆动,以实现后导风体112与第三中间导风体115之间的第四送风间隙119的调节。
此时,送风装置包括驱动后导风体112摆动的驱动机构和联动机构。
控制方法包括:
控制模式一:驱动机构通过联动机构带动后导风体112摆动至与中间导风体平行的状态,前导风体111、第一中间导风体113、第二中间导风体114、第三中间导风体115和后导风体112均平行。前导风体111与第一中间导风体113、第一中间导风体113与第二中间导风体114、第二中间导风体114与第三中间导风体115、第三中间导风体115与后导风体112在贯通风道的轴线所在平面方向上的投影部分重叠。此时,经过换热器的空气从送风间隙116、117、118、119进入贯通风道,并向出风口方向流动,贯通风道内产生负压,虹吸效应使常温空气从后导风体112的后开口进入贯通风道,在贯通风道内形成混合风后从送风装置的出风口吹出。
控制模式二:驱动机构通过联动机构带动后导风体112摆动,以控制后导风体112与第三中间导风体115之间呈一定夹角,前导风体111、第一中间导风体113、第二中间导风体114、与第三中间导风体115保持平行状态。前导风体111与第一中间导风体113、第一中间导风体113与第二中间导风体114、第二中间导风体114与第三中间导风体115在中间导风体的轴线所在平面方向上的投影部分重叠。此时,经过换热器的空气从送风间隙116、117、118、119进入贯通风道,送风间隙116、117、118进入的空气向出风口方向流动,第四送风间隙119进入的空气形成一股垂直于贯通风道轴线的阻断气流,该气流可以阻止空气从后导风体112的后开口进入贯流风道。因而,在贯流风道内的空气均是经过换热器的热交换风,热交换风从送风装置的出风口吹出。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器的送风控制方法,所述空调器的送风装置包括送风本体,所述送风本体包括有至少四个中间贯通、具有前后开口的导风体,所述导风体前后依次排列、中间形成前后贯通的贯通风道,相邻两所述导风体之间形成送风间隙,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控制模式一:控制相邻导风体之间的送风间隙,以使空气从送风间隙和最后一级导风体的后开口进入贯通风道;
控制模式二:控制相邻导风体之间的送风间隙,以使空气从送风间隙进入贯通风道,且至少一个送风间隙进入贯通风道的空气形成阻断气流以阻止空气从最后一级导风体的后开口进入贯通风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送风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控制相邻导风体之间的送风间隙的方法为:控制相邻导风体中的两个或一个在贯通风道的轴线方向上平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的送风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式一中,相邻导风体在贯通风道的轴线所在平面方向上的投影部分重叠;所述控制模式二中,至少一对相邻导风体在贯通风道的轴线所在平面方向上的投影不重叠,其余相邻导风体在贯通风道的轴线所在平面方向上的投影部分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送风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控制相邻导风体之间的送风间隙的方法为:控制相邻导风体中的两个或一个以垂直相交于导风体的轴线的直线为摆动轴线进行摆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的送风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式二中,至少一对相邻导风体之间呈一定夹角。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的送风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角的开口朝向风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的送风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控制相邻导风体之间的送风间隙的方法为,控制相邻导风体中的两个或一个以导风体外缘为基点在导风体轴线方向进行摆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的送风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式二中,至少一对相邻导风体之间呈一定夹角。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器的送风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角的开口朝向风源。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器的送风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式二中通过控制最后一级导风体与前一级导风体之间的送风间隙,使进入贯通风道的空气形成阻断气流以阻止空气从最后一级导风体的后开口进入贯通风道。
CN201610376076.3A 2016-05-31 2016-05-31 空调器的送风控制方法 Active CN10605202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76076.3A CN106052024B (zh) 2016-05-31 2016-05-31 空调器的送风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76076.3A CN106052024B (zh) 2016-05-31 2016-05-31 空调器的送风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52024A CN106052024A (zh) 2016-10-26
CN106052024B true CN106052024B (zh) 2019-02-05

Family

ID=571716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376076.3A Active CN106052024B (zh) 2016-05-31 2016-05-31 空调器的送风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052024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73695U (zh) * 1990-09-07 1991-03-27 张维胜 儿童多功能折叠桌
CN203441229U (zh) * 2013-09-11 2014-02-19 温州郑达门窗五金有限公司 一种窗户限位器
CN204292509U (zh) * 2014-12-25 2015-04-29 詹猛 床上变形书桌
CN104807161A (zh) * 2014-01-27 2015-07-29 海尔集团公司 空调送风方法
CN104807156A (zh) * 2014-01-27 2015-07-29 海尔集团公司 空调及空调送风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542123B1 (ko) * 2014-12-31 2015-08-0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토출유닛 및 그를 갖는 공기조화기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73695U (zh) * 1990-09-07 1991-03-27 张维胜 儿童多功能折叠桌
CN203441229U (zh) * 2013-09-11 2014-02-19 温州郑达门窗五金有限公司 一种窗户限位器
CN104807161A (zh) * 2014-01-27 2015-07-29 海尔集团公司 空调送风方法
CN104807156A (zh) * 2014-01-27 2015-07-29 海尔集团公司 空调及空调送风装置
CN204292509U (zh) * 2014-12-25 2015-04-29 詹猛 床上变形书桌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52024A (zh) 2016-10-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07157B (zh) 空调送风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CN103604202B (zh) 立式空调送风装置
CN106091320B (zh) 空调送风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CN104807156B (zh) 空调及空调送风装置
WO2018192384A1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104596064B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
CN105928173B (zh) 空调送风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CN205137693U (zh) 空调室内机
CN105318436A (zh) 空调室内机
CN104807160B (zh) 空调送风装置及空调
CN105371367A (zh) 空调室内机
CN109340916A (zh) 空调器
CN105371365A (zh) 空调室内机
CN204006350U (zh) 一种立式空调
CN105371363A (zh) 空调室内机
CN106052024B (zh) 空调器的送风控制方法
CN106705212A (zh) 空调室内机
CN209181094U (zh) 空调器
CN208920516U (zh) 双贯流空调导板及双贯流空调室内机
CN105333495B (zh) 一种立式空调
CN105423417A (zh) 空调室内机
CN205191735U (zh) 空调室内机
CN106052066B (zh) 空调送风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CN106482231A (zh) 一种混流空调
CN205137694U (zh) 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