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71363A - 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371363A CN105371363A CN201510781048.5A CN201510781048A CN105371363A CN 105371363 A CN105371363 A CN 105371363A CN 201510781048 A CN201510781048 A CN 201510781048A CN 105371363 A CN105371363 A CN 10537136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ircle
- air
- end edge
- ducting ring
- projection li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3—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characterised by a split arrangement, wherein parts of the air-conditioning system, e.g. evaporator and condenser, are in separately located uni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其包括:壳体,具有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以及出风口,第一进风口设置在壳体上部,出风口和第二进风口分别设置在壳体下部的前后两侧;离心风机,设置于壳体内部容纳空间,且配置成从第一进风口周围环境吸入环境空气并促使其向壳体下部流动;换热器,在壳体内设置于离心风机和第一进风口之间的进风通道上;引流导风装置,设置于壳体内部容纳空间的下部,配置成将来自离心风机的气流和来自第二进风口的气流混合并从出风口送出。引流导风装置的中部导风圈成形为使其圆角顶轮廓投影线的圆心和前端缘投影线中点的连线与前端缘投影线之间具有第一夹角。本发明有利于提高空调的出风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现有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均为长条状,使用贯流风机和折弯式蒸发器进行送风。折弯式蒸发器换热后的风直接在内部贯流风机的作用下从出风口吹出,所吹出的风全部是热交换风。这种空调送风的一个缺点是由于送出的风全部是热交换风,风量较少,室内风循环速度慢;另一个缺点是送出的风不够柔和,尤其是在制冷模式下,所吹出的凉风直接吹到用户身上,用户感觉不舒适。
此外,由于现有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均为长条状,不仅体积大,占用的安装空间大,而且不够美观,不能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旨在克服现有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的至少一个缺陷,提供一种结构新颖的空调室内机。
本发明的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出风量大、送风效率高的空调室内机。
为了实现上述至少一个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其包括:
壳体,其具有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以及出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设置在所述壳体上部,所述出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分别设置在所述壳体下部的前后两侧;
离心风机,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容纳空间的上部,且配置成从所述第一进风口周围环境吸入环境空气并促使其向所述壳体下部流动;和
引流导风装置,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容纳空间的下部,且配置成将来自所述离心风机的气流和来自所述第二进风口的气流混合并从所述出风口送出,其包括:在前后方向依次排列的前部导风圈、中部导风圈和后部导风圈,其中所述前部导风圈与所述出风口连通;所述中部导风圈的前部区段处于所述前部导风圈后部区段的径向内侧;所述后部导风圈与所述第二进风口连通,所述后部导风圈的前部区段处于所述中部导风圈后部区段的径向内侧;其中
所述中部导风圈包括分别限定形成开口的前端缘和后端缘,以及前端与所述前端缘连接、且后端通过过渡圆角与所述后端缘连接的环形曲面;其中所述环形曲面自所述后端缘先渐缩延伸至通风面积最小的环颈处,再渐扩延伸至所述前端缘;所述中部导风圈的前端缘、环形曲面的顶轮廓、过渡圆角的顶轮廓以及后端缘在平行于前后方向的竖直平面上依次投影出相连的前端缘投影线、曲面顶轮廓投影线、圆角顶轮廓投影线以及后端缘投影线;
其中所述中部导风圈成形为使其圆角顶轮廓投影线的圆心和所述前端缘投影线中点的连线与所述前端缘投影线之间具有第一夹角。
可选地,所述环形曲面成形为使其曲面顶轮廓投影线的后部区段与半径依次增大的一第一参考圆、一第二参考圆、一第三参考圆相切;其中
所述第一参考圆与所述圆角顶轮廓投影线相切,其半径与所述圆角顶轮廓投影线的半径相同,且其圆心和所述圆角顶轮廓投影线的圆心的连线与所述前端缘投影线具有第二夹角;
所述第二参考圆与所述第一参考圆相切,其圆心和所述第一参考圆的圆心的连线与所述前端缘投影线具有第三夹角;
所述第三参考圆与所述第二参考圆相切,其圆心在所述第一参考圆和所述第二参考圆的圆心的连线的延长线上。
可选地,所述中部导风圈进一步成形为使其后端缘投影线与所述前端缘投影线具有预设夹角;且
所述中部导风圈的后端缘成形为使其在所述前端缘所处平面上的投影为左右对称的环形曲线,且所述环形曲线的上部轮廓线与一第四参考圆、一第五参考圆、一第六参考圆、一第七参考圆、一第八参考圆相切;其中
所述第四参考圆、第五参考圆、第六参考圆的半径依次增大,所述第七参考圆、第八参考圆分别与所述第五参考圆、第四参考圆的半径相同,所述第四参考圆、第五参考圆、第六参考圆、第七参考圆、第八参考圆的圆心均处于一第九参考圆在所述前端缘所处平面上的投影上;且
所述第四参考圆、所述第八参考圆的圆心和所述第九参考圆的圆心连线与将所述环形曲线左右平分的竖直对称面之间的夹角均为第四夹角;
所述第五参考圆、所述第七参考圆的圆心和所述第九参考圆的圆心连线与所述竖直对称面之间的夹角均为第五夹角;
所述第六参考圆的圆心在所述竖直对称面上;其中
所述第九参考圆平行于所述前端缘所处平面,其由一第十参考圆绕经过所述第十参考圆的圆心且垂直于前后方向的水平轴线旋转所述预设夹角形成;
所述第十参考圆处于所述后端缘所处平面内,其圆心为所述后端缘的中心,其直径与所述后端缘投影线长度相同。
可选地,所述中部导风圈配置成可绕所述水平轴线摆动。
可选地,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
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配置成驱动所述中部导风圈绕所述水平轴线摆动。
可选地,当所述中部导风圈摆动至使其后端缘所处平面垂直于所述离心风机的旋转轴线时,所述后端缘所处平面为将所述离心风机沿前后方向平分的竖直中央平面。
可选地,所述前端缘投影线和所述后端缘投影线的上端连线的长度大于其下端连线的长度;且
所述预设夹角为8-12度。
可选地,所述第一夹角为45-50度;
所述第二夹角为55-65度;
所述第三夹角为55-65度;
所述第四夹角为30-40度;
所述第五夹角为15-25度;
所述圆角的半径为0.5-2mm;
所述圆角顶轮廓投影线的半径为0.5-2mm;
所述第二参考圆的半径是所述第一参考圆的半径的2-3倍;
所述第三参考圆的半径是所述第一参考圆的半径的4-6倍;
所述第四参考圆的半径是所述第一参考圆的半径的2-3倍;
所述第五参考圆的半径是所述第一参考圆的半径的4.5-5.5倍;且
所述第六参考圆的半径是所述第一参考圆的半径的6-6.5倍。
可选地,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换热器,在所述壳体内设置于所述离心风机和所述第一进风口之间的进风通道上,以便与经由所述第一进风口进入的环境空气进行热交换。
可选地,所述第一进风口设置于所述壳体上部的前侧;
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遮挡板,其下端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壳体上部的前侧,以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第一进风口。
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通过设置具有前部导风圈、中部导风圈和后部导风圈的引流导风装置,在离心风机的吹送作用下,经过换热器换热后的气流通过中部导风圈径向内外两侧的通道进入前部导风圈,并经出风口吹出。由此,在后部导风圈和中部导风圈后部区段的径向内侧形成足够大的负压,以使第二进风口周围环境空间内的空气在该负压下经过第二进风口进入后部导风圈内,继而与经过热交换后的气流混合一同从出风口流出,从而增大了空调室内机的整体进风量,加快了室内空气的流动;同时未经过热交换的环境空气(简称为非热交换风)和经过热交换后的风(简称为热交换风)混合后的混合风较为柔和,吹到用户身上会感觉倍加舒适,提高了用户的舒适性体验。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中,通过对中部导风圈的形状或轮廓进行限定,有利于降低来自离心风机的气流压力损失。具体地,本发明通过限定中部导风圈的圆角顶轮廓投影线的圆心和前端缘投影线中点的连线与前端缘投影线之间形成第一夹角来限定中部导风圈的形状或轮廓,且通过将第一夹角限定在特定范围内,可减少来自离心风机的气流的阻力,以减少出风损失。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通过对中部导风圈的环形曲面顶轮廓的后部区段进行限定,进一步降低来自离心风机的气流压力损失,增加了出风量,提高了送风效率。更进一步地,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通过对中部导风圈的后端缘的上部轮廓进行限定,以更进一步降低来自离心风机的气流压力损失,大大增加了出风量,从而大大提高了送风效率。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局部示意性剖视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中部导风圈在平行于前后方向的竖直平面上的投影轮廓示意图;
图5是图4中区域A的示意性放大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中部导风圈的后端缘和第九参考圆在中部导风圈的前端缘所处平面上的投影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的中部导风圈的后端缘和第九参考圆在中部导风圈的前端缘所处平面上的投影轮廓示意图;
图8是在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中部导风圈的后端缘所处平面上形成第十参考圆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中部导风圈和驱动机构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中间导风圈的摆动幅度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的示意性结构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的示意性剖视图;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的局部示意性剖视图。参见图1至图3,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包括壳体100和位于壳体100内的离心风机200。壳体100具有用于引入环境空间内的空气(例如室内空气)的第一进风口110、第二进风口120以及用于向环境空间送入混合风的出风口130。第二进风口120可形成在壳体100的后部,出风口130可形成在壳体100的前部,并与第二进风口120相对。出风口130和第二进风口120可大致呈椭圆形。具体地,第一进风口120设置在壳体100上部,优选设置于壳体100上部的前侧。出风口130和第二进风口120分别设置在壳体100下部的前后两侧。
离心风机200设置于壳体100内部容纳空间的上部,且配置成从第一进风口110周围环境吸入环境空气并促使其向壳体100下部流动。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0还可包括换热器300,其在壳体100内设置于离心风机200和第一进风口110之间的进风通道上,以便与经由第一进风口110进入的环境空气进行热交换。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300的至少部分换热区段呈平板状,该至少部分换热区段垂直于离心风机200的旋转轴线,并位于离心风机200的进风区内。换热器300朝向第一进风口110,以使由第一进风口110进入的空气全部通过换热器300,并与其进行热交换。换热器300也可以为平板状换热器,例如其可包括多层并联设置的板式换热器。
特别地,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还包括设置于壳体100内部容纳空间的下部的引流导风装置。引流导风装置可包括在前后方向依次排列的前部导风圈410、中部导风圈430和后部导风圈420,其中前部导风圈410与出风口130连通;中部导风圈430的前部区段处于前部导风圈410后部区段的径向内侧;后部导风圈420与第二进风口120连通,后部导风圈120的前部区段处于中部导风圈430后部区段的径向内侧。
前部导风圈410、中部导风圈430和后部导风圈420均具有前后开口且中间贯通的筒状结构。每个导风圈均具有其自身的进口和出口,每个导风圈的后开口为其进口、前开口为其出口。三个导风圈沿前后方向依次排列,后部导风圈420的出口伸入中部导风圈430进口中;中部导风圈430的出口伸入前部导风圈410进口中,从而形成连通第二进风口120和出风口130的贯通风道。
对于引流导风装置而言,其主要用于将来自离心风机200的气流和来自第二进风口120的气流混合并从出风口130送出。其中,中部导风圈430的后端缘434处于离心风机200出风口的正下方,在离心风机200的吹送作用下,经过换热器300换热后的气流流至中部导风圈430后,通过中部导风圈430径向内外两侧的通道进入前部导风圈410,并经出风口130吹出。即,离心风机200向下吹送的气流一部分经由中部导风圈430的径向外侧进入前部导风圈410,另一部分经由中部导风圈430的径向内侧进入前部导风圈410。由此,在后部导风圈420和中部导风圈430后部区段的径向内侧形成足够大的负压,以使第二进风口120周围环境空间内的空气在该负压下经过第二进风口120进入后部导风圈420内,继而与经过热交换后的气流混合一同从出风口130流出,从而增大了空调室内机10的整体进风量,加快了室内空气的流动。由于未经过热交换的环境空气(简称为非热交换风)和经过热交换后的风(简称为热交换风)混合后的混合风较为柔和,吹到用户身上会使其感觉倍加舒适,提高了用户的舒适性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后部导风圈420具有大致呈椭圆形状的分别限定形成出口和进口的前端缘和后端缘,且前端缘、后端缘之间由一环形曲面连接,该环形曲面自后端缘渐缩延伸至前端缘。后部导风圈420可与壳体100的后壁一体成型,第二进风口120即为后部导风圈420的进口。前部导风圈410可包括具有大致呈椭圆形状的分别限定形成出口和进口的前端缘和后端缘,且前端缘、后端缘之间由一环形曲面连接。前部导风圈410的环形曲面从各自的后端缘先渐缩延伸至通风面积最小的环颈处,再渐扩延伸至各自的前端缘。前部导风圈410的前端缘的通风面积与后端缘的通风面积基本相同,且后端缘比前端缘更接近环形曲面的环颈。
中部导风圈430包括分别限定形成开口的前端缘433和后端缘434,以及前端与前端缘433连接、且后端通过过渡圆角437与后端缘434连接的环形曲面436;其中环形曲面436自后端缘434先渐缩延伸至通风面积最小的环颈435处,再渐扩延伸至前端缘433。在一些实施例中,环形曲面436的前端也可通过过渡圆角与前端缘433光滑连接。
环形曲面436各处厚度可相同。前端缘433的通风面积小于其后端缘434的通风面积;且前端缘433比后端缘434更接近环形曲面436的环颈435。在一些实施例中,前部导风圈410的前端缘限定形成的出口可伸入出风口130,且基本与出风口130的周缘平齐。
如前所述,离心风机200向下吹送的气流一部分经由中部导风圈430的径向外侧进入前部导风圈410,另一部分经由中部导风圈430的径向内侧进入前部导风圈410。也就是说,经过换热器200换热后的气流被中部导风圈430分流,从风机出口流出的一部分气流沿后端缘434向下流至前部导风圈410的径向内侧,另一部分气流沿环形曲面436自后向前流至前部导风圈410的径向内侧。这意味着中部导风圈430作为离心风机200与出风口130之间气流的引导过渡结构件,其承接流体的能量损失和气流方向的导向作用。
现有技术中已公开具有由三个导风圈组成的引流导风装置的空调室内机。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对于现有技术中的引流导风装置,中部导风圈的摆放位置正对离心风机出风方向,配合出风口的外环结构,根据中部导风圈环形曲面自上向下的渐开式型线,气流进入扩压阶段,风速降低,其气流的运动轨迹由于中部导风圈上部轮廓圆滑过渡受阻,导致出风损失过大,风量减小。本申请的发明人根据实验测试进一步发现,中部导风圈后端缘过渡圆角的光滑度对风量的影响极其重要。由此,在本申请中,通过改进中部导风圈后端缘过渡圆角的光滑度,降低来自离心风机200的气流压力损失,从而增加风量和提高送风效率。
由于中部导风圈430的结构并不规则,且表面形状复杂,无法直接限定结构,故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投影的方式来限定。
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中部导风圈430在平行于前后方向的竖直平面上的投影轮廓示意图。参见图4,中部导风圈430的前端缘433、环形曲面436的顶轮廓、过渡圆角437的顶轮廓、后端缘434以及过渡圆角437的底轮廓在平行于前后方向的竖直平面上依次投影出相连的前端缘投影线720、曲面顶轮廓投影线730、圆角顶轮廓投影线713、后端缘投影线710以及底轮廓投影线740。
在一些实施例中,中部导风圈430的前端缘433上的所有位点均处于一个平面内,其后端缘434上的所有位点也均处于一个平面内。且中部导风圈430的前端缘433所处平面与后端缘434所处平面均与平行于前后方向的竖直平面垂直,从而其前端缘433和后端缘434在平行于前后方向的竖直平面上的投影均为直线段。
特别地,中部导风圈430成形为使其圆角顶轮廓投影线713的圆心和前端缘投影线720中点的连线与前端缘投影线720之间具有第一夹角α1。或者说中部导风圈430的形状配置成使其圆角顶轮廓投影线713的圆心和前端缘投影线720中点的连线与前端缘投影线720之间具有第一夹角α1。该第一夹角α1限定了中部导风圈430的后端缘434顶端相对于前端缘343的倾斜程度。第一夹角α1可为45-50度。通过这样设计,可减少来自离心风机200的气流的阻力,从而减少出风损失。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夹角α1为47度左右,从而可以更好地减少来自离心风机200的气流的阻力。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中部导风圈430进一步成形为使其前端缘投影线720和后端缘投影线710的上端连线的长度大于其下端连线的长度,或者说前端缘投影线720与后端缘投影线710之间的间距自下向上逐渐增大。前端缘433所处平面与后端缘434所处平面之间具有预设夹角β,这意味着后端缘投影线710与前端缘投影线720具有预设夹角β。该预设夹角β限定了中部导风圈430后端缘434的倾斜程度。预设夹角β可为8-12度;在优选的实施例中,预设夹角β为9度左右。通过这样设计,可使中部导风圈430起到较为合适的分流作用,以使沿前端缘433向下流至前部导风圈410的径向内侧的气流和沿环形曲面436自后向前流至前部导风圈410的径向内侧的气流处于合适的比例范围内。
图5是图4中区域A的示意性放大图。参见图4和图5,环形曲面436成形为使其曲面顶轮廓投影线730的后部区段731与半径依次增大的一第一参考圆R1、一第二参考圆R2、一第三参考圆R3相切;其中第一参考圆R1与圆角顶轮廓投影线713相切,其半径与圆角顶轮廓投影线713的半径相同,且其圆心O1和圆角顶轮廓投影线713的圆心的连线与前端缘投影线720具有第二夹角α2。第二参考圆R2与第一参考圆R1相切,其圆心O2和第一参考圆R1的圆心O1的连线与前端缘投影线720具有第三夹角α3;第三参考圆R3与第二参考圆R2相切,其圆心O3在第一参考圆R1和第二参考圆R2的圆心O1、O2的连线的延长线上。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对中部导风圈430的环形曲面436顶部轮廓的后部区段进行限定,优化设计中部导风圈430顶部轮廓的过渡圆角型线,实现气流以理想路线从离心风机200经中部导风圈430分流导向流出出风口130,可实现增加送风风量,提高送风效率。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第二夹角α2为55-65度;第三夹角α3为55-65度;过渡圆角437的半径为0.5-2mm;第二参考圆R2的半径是第一参考圆R1的半径的2-3倍;第三参考圆R3的半径是第一参考圆R1的半径的4-6倍。发明人经过实验发现,通过这样设计环形曲面436顶部轮廓的后部区段,可较大地降低来自离心风机200的气流压力损失。在进一步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二夹角α2为60度左右;第三夹角α3为60度左右;第二参考圆R2的半径是第一参考圆R1的半径的2.5倍左右;第三参考圆R3的半径是第一参考圆R1的半径的5倍左右。这样,可进一步降低来自离心风机200的气流压力损失,增加了出风量,提高了送风效率。
图6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中部导风圈430的后端缘434和第九参考圆R9在中部导风圈430的前端缘433所处平面上的投影示意图;图7是图6所示的中部导风圈430的后端缘434和第九参考圆R9在中部导风圈430的前端缘433所处平面上的投影轮廓示意图。如图6和图7所示,中部导风圈430的后端缘434成形为使其在前端缘433所处平面上的投影为左右对称的环形曲线800。环形曲线800的上部轮廓线与一第四参考圆R4、一第五参考圆R5、一第六参考圆R6、一第七参考圆R7、一第八参考圆R8相切。其中第四参考圆R4、第五参考圆R5、第六参考圆R6的半径依次增大,第七参考圆R7、第八参考圆R8分别与第五参考圆R5、第四参考圆R4的半径相同,第四参考圆R4、第五参考圆R5、第六参考圆R6、第七参考圆R7、第八参考圆R8的圆心均处于一第九参考圆R9在前端缘433所处平面上的投影圆R9’上。
第九参考圆R9平行于前端缘433所处平面,其由一第十参考圆R10绕经过第十参考圆R10的圆心O10且垂直于前后方向的水平轴线旋转预设夹角β形成。即,第九参考圆R9的圆心O9与第十参考圆R10的圆心O10重合。
图8是在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中部导风圈430的后端缘434所处平面上形成第十参考圆R10的示意图。图8是从与后端缘434所处平面垂直的方向观察的。第十参考圆R10处于后端缘434所处平面内,其圆心O10为后端缘434的中心,其直径与后端缘投影线710的长度相同。
其中,后端缘434的中心为后端缘434的横向距离最大的两点的连线和竖向距离最大的两点的连线的交点。由于后端缘434具有将其左右平分的竖直对称面或者说竖直对称轴,故后端缘434的中心也可理解为后端缘434与其竖直对称轴的上下两个交点的连线的中点。后端缘434的横向距离最大的两点的连线的长度(或者称为后端缘434的高度)大于其竖向距离最大的两点的连线(或者称为后端缘434的宽度)。具体地,后端缘434的宽度例如可为其高度的1.05-1.15倍,优选为1.11倍。
第四参考圆R4、第八参考圆R8的圆心和第九参考圆R9的圆心O9连线与将环形曲线800左右平分的竖直对称面81之间的夹角均为第四夹角α4;第五参考圆R5、第七参考圆R7的圆心和第九参考圆R9的圆心O9连线与竖直对称面81之间的夹角均为第五夹角α5;第六参考圆R6的圆心在竖直对称面81上。也就是说,第四参考圆R4、第八参考圆R8的圆心和投影圆R9’的圆心O9’连线与将环形曲线800左右平分的竖直对称面81之间的夹角均为第四夹角α4;第五参考圆R5、第七参考圆R7的圆心和投影圆R9’的圆心O9’连线与竖直对称面81之间的夹角均为第五夹角α5;第六参考圆R6的圆心在竖直对称面81上。在该实施例中,设定离心风机200吹到中部导风圈430的主要迎风面积由正对出风口130的型线构成,从而按照上述方式确定第九参考圆R9。通过控制中部导风圈430上轮廓后部型线和正对出风口130的迎风型线的结构设计,保证中部导风圈430上轮廓过渡圆角的光滑过渡,能使气流经中部导风圈430分流导向以理想路线流出出风口130,从而更进一步降低来自离心风机200的气流压力损失,大大增加了出风量,进而大大提高了送风效率。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第四夹角α4为30-40度;第五夹角α5为15-25度;第四参考圆R4的半径是第一参考圆R1的半径的2-3倍;第五参考圆R5的半径是第一参考圆R1的半径的4.5-5.5倍;且第六参考圆R6的半径是第一参考圆R1的半径的6-6.5倍。发明人经过实验发现,通过这样设计的后端缘434的上部轮廓,可较大地降低来自离心风机200的气流压力损失。在进一步优选的实施例中,第四夹角α4为36度左右;第五夹角α5为20度左右;第四参考圆R4的半径是第一参考圆R1的半径的2.5倍左右;第五参考圆R5的半径是第一参考圆R1的半径的5倍;且第六参考圆R6的半径是第一参考圆R1的半径的6倍左右。这样,可进一步降低来自离心风机200的气流压力损失,增加了出风量,提高了送风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中部导风圈430的后端缘投影线710的长度,也就是第九参考圆R9的直径可为160-200mm,优选为180mm左右。
在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中部导风圈430可配置成可绕经过第十参考圆R10的圆心O10、且垂直于前后方向的水平轴线摆动。当中部导风圈430摆动时,其出口(即前开口)可发生上下偏移,从而可引导出风口130的出风方向发生上下偏移。
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还包括驱动机构,设置于壳体100内,且配置成驱动中部导风圈430绕前述水平轴线摆动。驱动机构与中部导风圈430连接,通过驱动中部导风圈430绕前述水平轴线摆动以改变其前后开口的朝向。从而直接调节混合风在出风口130处的送风方向,增大空调室内机10的送风范围。
图9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中部导风圈430和驱动机构的示意性结构图。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驱动机构可包括至少一个驱动单元,每个驱动单元均具有步进电机510和沿水平方向延伸的传动杆520。传动杆520通过齿轮与步进电机510连接,以在步进电机510的带动下转动。传动杆520处于水平轴线在中部导风圈430的横向一侧所处的位置,传动杆520在步进电机510的带动下转动时,带动中部导风圈430绕前述水平轴线摆动。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驱动机构包括分别位于中部导风圈430两侧的两个驱动单元,该两个驱动单元关于中部导风圈430的竖直对称面81对称设置,从而可避免中部导风圈430在运动过程中产生倾斜。具体地,两个驱动单元中的步进电机510同步运行工作,以使中部导风圈430两侧的运动趋势和运动姿态相同。
图10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中间导风圈的摆动幅度示意图。参见图10,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驱动机构配置成使得中部导风圈430在M位置与N位置之间摆动。当中部导风圈430处于S位置时,其后端缘434处于竖直平面内;当中部导风圈430自S位置逆时针旋转至处于M位置时,其后端缘434所处平面与竖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α6;当中部导风圈430自S位置顺时针旋转至处于N位置时,其后端缘434所处平面与竖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α7。其中,α6可小于α7,由此,空调室内机10可悬挂于室内墙壁的较高位置,既不影响用户在室内的正常活动,又可使空调室内机的出风方向尽可能朝向人体,避免无效吹风。在一些实施例中,α6可为8-12度,α7可为30-40度。由此,可避免中部导风圈430的摆动幅度过大导致前部导风圈410的边缘没有风而产生凝露,也可避免由于中部导风圈430的摆动幅度过小导致热风上扬、冷风下沉的问题。
具体地,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α6可为10度左右,α7可为35度左右。大量实验结果表明,中部导风圈430在该范围内摆动时,能够同时满足空调室内机10在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下的舒适性要求。
特别地,当中部导风圈430摆动至使其后端缘434所处平面垂直于离心风机200的旋转轴线时,后端缘434所处平面为将离心风机200沿前后方向基本平分的竖直中央平面。通过这样设置,有利于中部导风圈430的分流作用。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0可包括前盖140和后壳150。第一进风口110和出风口130均设置于前盖140上,且第一进风口110位于前盖140的上部,出风口130位于前盖140的下部。
前盖140还包括选择性地覆盖第一进风口110的遮挡板141,以使第一进风口110受控地打开和/或关闭,从而不影响空调室内机10的整体外观。遮挡板141的下端与前盖140枢转连接,以使遮挡板141可绕一横向水平轴线枢转,从而遮蔽第一进风口110或打开第一进风口110。后壳150的后壁外表面还设置有用于将空调室内机10悬挂于墙壁上的挂板190。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10由于具有遮挡板141,可控制第一进风口110的开启、关闭以及开度的大小,即能够控制经过第一进风口110的进风量,从而能够控制非热交换风与热交换风的混流比例。而且,遮挡板141还可引导气流流动,可防止上侧的进风与下侧的出风混合。这样设置可使空调室内机10不仅可达到进风顺畅,又可以实现占用空间小的特点。
进一步地,空调室内机10还包括位于壳体100内部容纳空间下部的风道壁440,其与离心风机200的蜗壳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风道壁440与壳体100共同限定出导流风道,以使来自离心风机200的气流全部从进入前部导风圈410。风道壁440设置在中部导风圈430的径向外侧,其可与前部导风圈410一体成型。
风道壁440包括开设有通孔的前壁441,和自前壁441的除上缘外的其它周缘向后延伸的周壁442;其中,周壁442的后端缘与开设有第二进风口120的后壳150相接,前部导风圈410可由前壁441的通孔向前延伸,以与风道壁440一体成型。在本发明其他的实施例中,前部导风圈410和后部导风圈420还可通过卡接、焊接或其他方式与壳体100固定连接。
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应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中所称的“上”、“下”、“内”、“外”、“顶”、“底”、“竖直”、“水平”、“横向”、“前”、“后”、“左”、“右”等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用语是以空调室内机10的实际使用状态为基准而言的,这些用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部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发明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发明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发明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其具有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以及出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设置在所述壳体上部,所述出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分别设置在所述壳体下部的前后两侧;
离心风机,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容纳空间的上部,且配置成从所述第一进风口周围环境吸入环境空气并促使其向所述壳体下部流动;和
引流导风装置,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容纳空间的下部,且配置成将来自所述离心风机的气流和来自所述第二进风口的气流混合并从所述出风口送出,其包括:在前后方向依次排列的前部导风圈、中部导风圈和后部导风圈,其中所述前部导风圈与所述出风口连通;所述中部导风圈的前部区段处于所述前部导风圈后部区段的径向内侧;所述后部导风圈与所述第二进风口连通,所述后部导风圈的前部区段处于所述中部导风圈后部区段的径向内侧;其中
所述中部导风圈包括分别限定形成开口的前端缘和后端缘,以及前端与所述前端缘连接、且后端通过一过渡圆角与所述后端缘连接的环形曲面;其中所述环形曲面自所述后端缘先渐缩延伸至通风面积最小的环颈处,再渐扩延伸至所述前端缘;所述中部导风圈的前端缘、环形曲面的顶轮廓、过渡圆角的顶轮廓以及后端缘在平行于前后方向的竖直平面上依次投影出相连的前端缘投影线、曲面顶轮廓投影线、圆角顶轮廓投影线以及后端缘投影线;
其中所述中部导风圈成形为使其圆角顶轮廓投影线的圆心和所述前端缘投影线中点的连线与所述前端缘投影线之间具有第一夹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形曲面成形为使其曲面顶轮廓投影线的后部区段与半径依次增大的一第一参考圆、一第二参考圆、一第三参考圆相切;其中
所述第一参考圆与所述圆角顶轮廓投影线相切,其半径与所述圆角顶轮廓投影线的半径相同,且其圆心和所述圆角顶轮廓投影线的圆心的连线与所述前端缘投影线具有第二夹角;
所述第二参考圆与所述第一参考圆相切,其圆心和所述第一参考圆的圆心的连线与所述前端缘投影线具有第三夹角;
所述第三参考圆与所述第二参考圆相切,其圆心在所述第一参考圆和所述第二参考圆的圆心的连线的延长线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部导风圈进一步成形为使其后端缘投影线与所述前端缘投影线具有预设夹角;且
所述中部导风圈的后端缘成形为使其在所述前端缘所处平面上的投影为左右对称的环形曲线,且所述环形曲线的上部轮廓线与一第四参考圆、一第五参考圆、一第六参考圆、一第七参考圆、一第八参考圆相切;其中
所述第四参考圆、第五参考圆、第六参考圆的半径依次增大,所述第七参考圆、第八参考圆分别与所述第五参考圆、第四参考圆的半径相同,所述第四参考圆、第五参考圆、第六参考圆、第七参考圆、第八参考圆的圆心均处于一第九参考圆在所述前端缘所处平面上的投影上;且
所述第四参考圆、所述第八参考圆的圆心和所述第九参考圆的圆心连线与将所述环形曲线左右平分的竖直对称面之间的夹角均为第四夹角;
所述第五参考圆、所述第七参考圆的圆心和所述第九参考圆的圆心连线与所述竖直对称面之间的夹角均为第五夹角;
所述第六参考圆的圆心在所述竖直对称面上;其中
所述第九参考圆平行于所述前端缘所处平面,其由一第十参考圆绕经过所述第十参考圆的圆心且垂直于前后方向的水平轴线旋转所述预设夹角形成;
所述第十参考圆处于所述后端缘所处平面内,其圆心为所述后端缘的中心,其直径与所述后端缘投影线长度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部导风圈配置成可绕所述水平轴线摆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配置成驱动所述中部导风圈绕所述水平轴线摆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中部导风圈摆动至使其后端缘所处平面垂直于所述离心风机的旋转轴线时,所述后端缘所处平面为将所述离心风机沿前后方向平分的竖直中央平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端缘投影线和所述后端缘投影线的上端连线的长度大于其下端连线的长度;且
所述预设夹角为8-12度。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夹角为45-50度;
所述第二夹角为55-65度;
所述第三夹角为55-65度;
所述第四夹角为30-40度;
所述第五夹角为15-25度;
所述圆角顶轮廓投影线的半径为0.5-2mm;
所述第二参考圆的半径是所述第一参考圆的半径的2-3倍;
所述第三参考圆的半径是所述第一参考圆的半径的4-6倍;
所述第四参考圆的半径是所述第一参考圆的半径的2-3倍;
所述第五参考圆的半径是所述第一参考圆的半径的4.5-5.5倍;且
所述第六参考圆的半径是所述第一参考圆的半径的6-6.5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换热器,在所述壳体内设置于所述离心风机和所述第一进风口之间的进风通道上,以便与经由所述第一进风口进入的环境空气进行热交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进风口设置于所述壳体上部的前侧;
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遮挡板,其下端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壳体上部的前侧,以打开或者关闭所述第一进风口。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781048.5A CN105371363B (zh) | 2015-11-13 | 2015-11-13 | 空调室内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781048.5A CN105371363B (zh) | 2015-11-13 | 2015-11-13 | 空调室内机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371363A true CN105371363A (zh) | 2016-03-02 |
CN105371363B CN105371363B (zh) | 2018-10-12 |
Family
ID=553737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781048.5A Active CN105371363B (zh) | 2015-11-13 | 2015-11-13 | 空调室内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371363B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805913A (zh) * | 2016-03-28 | 2016-07-27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室内机 |
CN107940552A (zh) * | 2017-11-03 | 2018-04-20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
CN108224569A (zh) * | 2018-02-09 | 2018-06-29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空调室内机 |
CN114413462A (zh) * | 2022-02-09 | 2022-04-29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空调器及其导风装置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1127894A (ja) * | 2011-02-25 | 2011-06-30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空気調和機 |
CN203857642U (zh) * | 2014-05-23 | 2014-10-01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风向可调的空调送风装置及空调 |
CN204006350U (zh) * | 2014-07-31 | 2014-12-10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一种立式空调 |
CN104807156A (zh) * | 2014-01-27 | 2015-07-29 | 海尔集团公司 | 空调及空调送风装置 |
CN104807078A (zh) * | 2014-08-29 | 2015-07-29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
CN205137691U (zh) * | 2015-11-13 | 2016-04-06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空调室内机 |
-
2015
- 2015-11-13 CN CN201510781048.5A patent/CN10537136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1127894A (ja) * | 2011-02-25 | 2011-06-30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空気調和機 |
CN104807156A (zh) * | 2014-01-27 | 2015-07-29 | 海尔集团公司 | 空调及空调送风装置 |
CN203857642U (zh) * | 2014-05-23 | 2014-10-01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风向可调的空调送风装置及空调 |
CN204006350U (zh) * | 2014-07-31 | 2014-12-10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一种立式空调 |
CN104807078A (zh) * | 2014-08-29 | 2015-07-29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
CN205137691U (zh) * | 2015-11-13 | 2016-04-06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空调室内机 |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805913A (zh) * | 2016-03-28 | 2016-07-27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室内机 |
CN105805913B (zh) * | 2016-03-28 | 2018-08-17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室内机 |
CN107940552A (zh) * | 2017-11-03 | 2018-04-20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
CN107940552B (zh) * | 2017-11-03 | 2024-02-23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
CN108224569A (zh) * | 2018-02-09 | 2018-06-29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空调室内机 |
CN108224569B (zh) * | 2018-02-09 | 2024-02-23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空调室内机 |
CN114413462A (zh) * | 2022-02-09 | 2022-04-29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空调器及其导风装置 |
CN114413462B (zh) * | 2022-02-09 | 2024-02-20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空调器及其导风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371363B (zh) | 2018-10-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3100092U (zh) | 一种空调送风装置 | |
WO2021190201A1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07401776A (zh) | 空调室内机 | |
WO2021190213A1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05352036B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05371363A (zh) | 空调室内机 | |
WO2021190200A1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03307719B (zh) | 具有导流片的空调送风装置 | |
CN105318436A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05371367A (zh) | 空调室内机 | |
WO2023159936A1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05137689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04006350U (zh) | 一种立式空调 | |
CN205137687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05137691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05333588B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03307722B (zh) | 具有导流片的立式空调送风装置 | |
CN103453645B (zh) | 空调送风装置及立式空调 | |
CN205137694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05191735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08397822A (zh) |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 |
CN205137692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03100096U (zh) | 设有导流片的空调送风装置 | |
CN205137695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05137696U (zh) | 空调室内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