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5137694U - 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5137694U
CN205137694U CN201520910372.8U CN201520910372U CN205137694U CN 205137694 U CN205137694 U CN 205137694U CN 201520910372 U CN201520910372 U CN 201520910372U CN 205137694 U CN205137694 U CN 20513769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ducting ring
wind
heat exchange
indoor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91037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戴现伟
王永涛
闫宝升
单翠云
关婷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52091037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513769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51376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513769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具有热交换风进口、非热交换风进口和混合风出口的壳体、位于壳体内的离心风机和换热器以及设置于壳体内的引流导风装置和至少部分设置于壳体外部的驱动机构。引流导风装置包括至少三个具有前后开口、且中间贯通的导风圈,至少三个导风圈在前后方向依次排列,以形成贯穿至少三个导风圈的贯通风道,贯通风道连通非热交换风进口和混合风出口,相邻两个导风圈之间形成热交换风风道,以将来自热交换风进口并经换热器换热后的热交换风引导至贯通风道并与来自非热交换风进口的自然风混合后送往混合风出口。驱动机构与位于中间的至少一个导风圈连接,且配置成使其运动,以改变其前后开口的朝向。

Description

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立式空调在送风时,热交换器热交换后的风直接在内部风扇的作用下、从空调上开设的出风口吹出,且所吹出的风全部是热交换风。这种空调送风的一个缺点是风量有限,室内空气循环速度慢;另一个缺点是送出的风不够柔和,尤其是在制冷模式下,所吹出的凉风直接吹到用户身上,用户感觉不舒适。
为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出现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空调送风装置具有送风主体,送风主体前后贯通,形成具有前开口和后开口的贯通风道,后开口为非热交换风进口,前开口为混合风出口;在送风主体上还形成有与其贯通风道相连通的热交换风风道。在空调的热交换器与出风口之间设置该空调送风装置之后,在将空调内部风道中的热交换风经贯通风道前端吹出的同时,能通过非热交换风进口吸入部分外部未热交换的非热交换风参与到空调最后的出风中,增大了空调的整体进风量,加快了室内空气的流动,提高了室内空气的整体均匀性。而且,这样的混合风较为柔和,吹到用户身上会感觉更加舒适,提高了用户舒适性体验效果。
但是,这种空调室内机在使用过程中无法调节风向,其在制热模式下吹出的热风上扬,冷风下沉,冷热分层较为明显,使得空调无法将冷风或热风均匀吹向室内各个角度,导致空调出风口正对的中央区域与周边其他区域的温度存在偏差,整个房间冷热不均。同时,空调送出的风存在向中央区域聚集的趋势,因此,如果用户处在该中央区域的时候,会因被风直吹产生不舒服的感觉,而在中央区域之外的其他区域又会感觉到制冷、制热效果有延迟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至少一个缺陷,提供一种能够调节出风方向且出风范围较大的空调室内机。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使空调室内机的出风更加柔和。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目的是避免空调室内机送出的热风上扬、冷风下沉,提高空调室内机在制热模式和制冷模式下的舒适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具有热交换风进口、非热交换风进口和混合风出口的壳体、位于所述壳体内的风机和换热器,空调室内机还包括:
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引流导风装置,包括至少三个具有前后开口且中间贯通的导风圈,所述至少三个导风圈在前后方向依次排列,以形成贯穿所述至少三个导风圈的贯通风道,所述贯通风道连通所述非热交换风进口和所述混合风出口,相邻两个所述导风圈之间形成热交换风风道,以将来自所述热交换风进口并经所述换热器换热后的热交换风引导至所述贯通风道并与来自所述非热交换风进口的自然风混合后送往所述混合风出口;和
驱动机构,至少部分所述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外部;其中
所述驱动机构与位于中间的至少一个所述导风圈连接,且配置成使得位于中间的至少一个所述导风圈运动,以改变其前后开口的朝向。
可选地,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
所述至少三个导风圈包括三个导风圈,所述三个导风圈分别为前导风圈、后导风圈和位于所述前导风圈和所述后导风圈之间的中间导风圈,所述中间导风圈配置成在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下运动。
可选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至少一个驱动单元,每个所述驱动单元均具有:
步进电机,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外部、且配置成为所述中间导风圈的运动提供原动力;
传动杆,其通过齿轮与所述步进电机连接,以在所述步进电机的带动下沿竖直方向移动;和
两个连动件,每个连动件的前端和后端均分别与所述中间导风圈和所述传动杆连接;且
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供所述连动件穿过其中的穿孔,以使所述连动件随所述传动杆在竖直方向上的移动而转动,从而带动所述中间导风圈运动。
可选地,所述两个连动件分别连接至所述中间导风圈的上部和下部;且
所述两个连动件配置成在前后方向上具有不同的延伸长度,以在所述两个连动件转动时使得所述中间导风圈的上部和下部在前后方向上具有不同的位移分量。
可选地,每个所述连动件与其所对应的所述穿孔的配合处均设置有柔性件,所述柔性件缠绕在所述连动件与所述穿孔配合的区段上,且所述柔性件充满所述穿孔,以使所述连动件随所述传动杆在竖直方向上的移动而转动时挤压所述柔性件。
可选地,所述连动件的前端插入开设在所述中间导风圈上的缝槽中,且所述连动件前端的与所述缝槽配合的外缘设置有柔性件。
可选地,所述传动杆具有:
中间区段,其沿竖直方向延伸,且通过所述齿轮与所述步进电机相连;和
两个端部区段,分别由所述中间区段的两端朝同一方向水平延伸,以分别与所述两个连动件可转动连接。
可选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分别位于所述中间导风圈两侧的两个驱动单元,所述两个驱动单元关于所述中间导风圈的竖直中央剖切面对称设置。
可选地,所述驱动机构配置成使得所述中间导风圈在其向上摆动最大位置与向下摆动最大位置之间摆动;且
所述中间导风圈处于向上摆动最大位置时其中心轴线与水平面所成的夹角小于所述中间导风圈处于向下摆动最大位置时其中心轴线与水平面所成的夹角。
可选地,所述中间导风圈处于向上摆动最大位置时其中心轴线与水平面所成的夹角为8~12度,所述中间导风圈处于向下摆动最大位置时其中心轴线与水平面所成的夹角为30~40度。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中,通过设置驱动机构使位于中间的至少一个导风圈运动,从而改变该导风圈的前后开口的朝向。也即是,驱动机构可使位于中间的至少一个导风圈在其所在的空间内移动、转动、摆动或进行兼具移动、转动和摆动中的至少两个动作的复合式运动。由此,可通过位于中间的导风圈的转动或摆动直接改变其前开口的朝向,也即是改变贯通风道的部分区段的送风方向,从而直接调节混合风出口的送风方向,增大空调室内机的送风范围。或者,可通过位于中间的导风圈的移动改变相邻两个导风圈之间的热交换风风道的大小,进而改变热交换风风道不同方向上的送风量,从而利用不同方向上送风量的变化实现对混合风出口的送风方向的调节,增大空调室内机的送风范围,提高了室内空气的整体均匀性。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通过设置具有至少三个前后贯通的引流导风装置,在离心风机的吹送作用下,经过换热器换热后的风通过相邻两个导风圈之间的热交换风风道进入贯穿至少三个导风圈的贯通风道内,并经混合风出口吹出。由此,贯通风道内形成足够大的负压,以使环境空间内的自然风在该负压下经过非热交换风进口进入贯通风道内与经过热交换后的风混合,从而增大了空调室内机的整体进风量,加快了室内空气的流动;同时自然风和经过热交换后的风混合后的混合风较为柔和,吹到用户身上会感觉倍加舒适,提高了用户的舒适性体验。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室内机中,驱动机构的连动件在转动时带动中间导风圈的上部和下部在前后方向上具有不同的位移分量。由此,可使中间导风圈实现上下摆动,使其前后开口在上下方向上的朝向得以改变,从而在上下方向上改变了混合风出口的出风方向。也就是说,中间导风圈的前端开口可向上和/或向下摆动,从而在空调室内机处于制热模式下,促使热风向下吹,在热风上升的过程中快速达到制热的效果;在空调室内机处于制冷模式下,促使冷风向上吹,在冷风下沉的过程中快速达到制冷的效果。由此,提高了空调室内机在制热模式和制冷模式下的舒适性。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后视图;
图3是图2中部分A的示意性放大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结构剖视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中间导风圈和驱动机构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中间导风圈的摆动幅度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结构图,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后视图,图3是图2中部分A(虚线圈部分)的示意性放大图,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剖视图。参见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包括壳体100、位于壳体100内的风机200和换热器300。风机200可优选采用离心风机。壳体100具有用于引入环境空间内的空气(例如室内空气)的热交换风进口110和非热交换风进口120以及用于向环境空间送入混合风的混合风出口130。其中由热交换风进口110引入的室内空气可与换热器300进行热交换而改变温度成为热交换风,由非热交换风进口120引入的室内空气不经过换热器300的换热而称之为自然风。具体地,非热交换风进口120可形成在壳体100的后部,混合风出口130可形成在壳体100的前部,并与非热交换风进口120相对。混合风出口130和非热交换风进口120可均呈圆形。
特别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还包括设置于壳体100内的引流导风装置。引流导风装置包括至少三个具有前后开口且中间贯通的导风圈,该至少三个导风圈在前后方向依次排列,以形成贯穿至少三个导风圈的贯通风道,贯通风道连通非热交换风进口120和混合风出口130,相邻两个导风圈之间形成热交换风风道,以将来自热交换风进口110并经换热器300换热后的热交换风引导至贯通风道并与来自非热交换风进口120的自然风混合后送往混合风出口130。也就是说,每个导风圈均为前后贯通的环状导风圈,每个导风圈均具有其自身的进风口和出风口,每个导风圈的后开口为其进风口、前开口为其出风口。至少三个导风圈沿前后方向依次排列后,相邻两个导风圈通过其贯通的前后开口连通,从而形成贯通风道。
特别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还包括驱动机构,至少部分驱动机构设置于壳体100的外部,以避免与壳体100内的其他结构产生干涉。驱动机构与位于中间的至少一个导风圈连接,且配置成使得位于中间的至少一个导风圈运动,以改变其前后开口的朝向。也就是说,位于最前侧的导风圈和最后侧的导风圈之间的至少一个导风圈可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移动、摆动或转动,或者进行兼具移动、摆动和转动中的至少两个动作的复合式运动。由此,可通过位于中间的导风圈的转动或摆动直接改变其前开口的朝向,也即是改变贯通风道的部分区段的送风方向,从而直接调节混合风出口的送风方向,增大空调室内机的送风范围。或者,可通过位于中间的导风圈的移动改变相邻两个导风圈之间的热交换风风道的大小,进而改变热交换风风道不同方向上的送风量,从而利用不同方向上送风量的变化实现对混合风出口的送风方向的调节,增大空调室内机的送风范围,提高了室内空气的整体均匀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三个导风圈可包括三个导风圈,该三个导风圈分别为前导风圈410、后导风圈420和位于前导风圈410和后导风圈420之间的中间导风圈430。前导风圈410、中间导风圈430和后导风圈420沿前后方向上依次排列,从而使得后导风圈420的出风口与中间导风圈430的进风口连通、中间导风圈430的出风口与前导风圈410的进风口连通,进而形成贯穿三个导风圈、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贯通风道440。贯通风道440连通非热交换风进口120和混合风出口130,也就是说,后导风圈420的进风口与非热交换风进口120连通,前导风圈410的出风口与混合风出口130连通。后导风圈420和中间导风圈430可均呈从后向前渐缩的圆筒形状,前导风圈410可呈两端大、中间小的圆筒形状。
进一步地,后导风圈420的出风口伸入至中间导风圈430的进风口(即后开口),中间导风圈430的出风口(即前开口)伸入至前导风圈410的进风口,且前导风圈410、中间导风圈430和后导风圈420间隔不接触排列。从而,前导风圈410与中间导风圈430之间形成第一热交换风风道450,中间导风圈430与后导风圈420之间形成第二热交换风风道460。第一热交换风风道450和第二热交换风风道460均为环形。由热交换风进口110引入并经换热器300换热后的热交换风由第一热交换风风道450和第二热交换风风道460进入贯通风道440内,并与经非热交换风进口120进入贯通风道440内的自然风混合。
也就是说,在风机200的吹送作用下,经过换热器300换热后的风通过相邻两个导风圈之间的热交换风风道进入贯穿三个导风圈的贯通风道440内,并经混合风出口130吹出。由此,贯通风道440内形成足够大的负压,以使环境空间内的自然风在该负压下经过非热交换风进口120进入贯通风道440内与经过热交换后的风混合,从而增大了空调室内机10的整体进风量,加快了室内空气的流动;同时自然风和经过热交换后的风混合后形成的混合风较为柔和,吹到用户身上会感觉倍加舒适,提高了用户的舒适性体验。
进一步地,中间导风圈430配置成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运动。也就是说,驱动机构可输出使中间导风圈430在其所在的空间内运动的作用力。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中间导风圈和驱动机构的示意性结构图,为了更加清楚地说明驱动机构的结构特征,图5中还示出了壳体10的部分结构。参见图2至图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驱动机构可包括至少一个驱动单元500,每个驱动单元500均具有步进电机510、传动杆520以及两个连动件531和532。
步进电机510设置于壳体100的外部、且配置成为中间导风圈430的运动提供原动力。传动杆520设置于壳体100的外部、且通过齿轮与步进电机510连接,以在步进电机510的带动下沿竖直方向移动。也就是说,传动杆520的至少部分区段上设置有齿纹,以便与齿轮啮合,步进电机510带动齿轮转动,从而间接带动传动杆520移动。每个连动件的前端和后端均分别与中间导风圈430和传动杆520连接。也就是说,连动件531的前端和连动件532的前端均与中间导风圈430连接,连动件531的后端和连动件532的后端均与传动杆520连接。
进一步地,壳体100上设置有供连动件穿过其中的穿孔,以使连动件随传动杆520在竖直方向上的移动而转动,从而带动中间导风圈430运动。该穿孔的数量与连动件的数量相匹配。在宏观上,壳体100的穿孔处形成了连动件531和532转动的支点。具体地,连动件531和532与传动杆520的连接处设置有柔性轴套,以使每个连动件与传动杆520可转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两个连动件531和532分别连接至中间导风圈430的上部和下部,以支撑中间导风圈430,并向中间导风圈430传递使其运动的作用力。两个连动件531和532配置成在前后方向上具有不同的延伸长度,以在两个连动件531和532转动时使得中间导风圈430的上部和下部在前后方向上具有不同的位移分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本实用新型所称的位移分量意指在某一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由此,可使中间导风圈430实现上下摆动,使其前后开口在上下方向上的朝向得以改变,从而在上下方向上改变了混合风出口130的出风方向。例如,当连动件531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长度大于连动件532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长度时,传动杆520在竖直方向上移动时,中间导风圈430的上部向前移动的距离大于中间导风圈430的下部向前移动的距离,其前开口向下摆动;中间导风圈430的上部向后移动的距离大于中间导风圈430的下部向后移动的距离,其前开口向上摆动。当中间导风圈430向上摆动时,其出风口(即前开口)向上偏移,从而引导混合风出口130的出风方向向上偏移。同时,第一热交换风风道450和第二热交换风风道460的空气流动截面积和空气流动方向均发生改变,从而两个热交换风风道在不同方向上的送风量也发生改变,进而利用不同方向上送风量的变化对混合风出口130的送风方向进行辅助调节。当中间导风圈430向下摆动时,其出风口(即前开口)向下偏移,从而引导混合风出口130的出风方向向下偏移。同理,第一热交换风风道450和第二热交换风风道460的空气流动截面积和空气流动方向也会同时产生变化。
也就是说,中间导风圈430的前端开口可向上和/或向下摆动,从而在空调室内机10处于制热模式下,促使热风向下吹,在热风上升的过程中快速达到制热的效果;在空调室内机10处于制冷模式下,促使冷风向上吹,在冷风下沉的过程中快速达到制冷的效果。由此,提高了空调室内机10在制热模式和制冷模式下的舒适性。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在上述实施例中,中间导风圈430完全由连动件531和532支撑,在连动件531和532转动的过程中,中间导风圈430在其所在空间内进行上下移动、上下摆动和前后移动的复合式运动。也就是说,中间导风圈430具有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上的位移,且中间导风圈430的上部和下部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距离不同,因此能够促使整个中间导风圈430具有上下摆动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5,每个连动件与其所对应的穿孔的配合处均设置有柔性件,该柔性件缠绕在连动件与穿孔配合的区段上,且柔性件充满穿孔,以使连动件随传动杆520在竖直方向上的移动而转动时挤压柔性件。柔性件优选可采用橡胶皮套。具体地,连动件531穿过壳体100上部的穿孔,其与该穿孔配合的区段外部缠绕有柔性件810,柔性件810充满该穿孔,并可延伸至该穿孔的外部。连动件532穿过壳体100下部的穿孔,其与该穿孔配合的区段外部缠绕有柔性件820,柔性件820充满该穿孔,并可延伸至该穿孔的外部。由此,连动件531和532在转动过程中,可通过挤压其上设置的柔性件810和820、使柔性件810和820变形来获得连动件531和532转动所需要的空间。同时,通过设置柔性件可避免连动件531与壳体100之间产生干涉和/或机械摩擦。
进一步地,每个连动件均具有尺寸不同的第一区段和第二区段,以在第一区段和所述第二区段的分界处形成拐角部。具有较大尺寸的第一区段位于壳体100内部,具有较小尺寸的第二区段位于壳体100外部,以使连动件的拐角部通过柔性件间接抵接于壳体100的内表面。在连动件的转动过程中,其拐角部挤压柔性件以使其产生弹性形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连动件531和532的前端分别插入开设在中间导风圈430上的缝槽中,且连动件531和532前端的与缝槽配合的外缘分别设置有柔性件830和840(图5中具有剖面线的部分),以使连动件531和532分别与中间导风圈430的上部和下部分别形成软连接,避免连动件531和532带动中间导风圈430运动时二者发生结构上的干涉和/或摩擦。
具体地,连动件531和532的至少位于壳体100内的第一区段的纵截面呈曲面,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引流导风的作用。中间导风圈430上的缝槽为贯通槽,连动件531和532的前端分别嵌设在缝槽中。柔性件830和840可分别缠绕在连动件531和532的前端外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传动杆520具有中间区段521和两个端部区段523和524。中间区段521沿竖直方向延伸、且通过齿轮与步进电机510相连。两个端部区段523和524分别由中间区段521的两端朝同一水平方向延伸,以分别与两个连动件531和532可转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驱动机构包括分别位于中间导风圈430两侧的两个驱动单元500,该两个驱动单元关于中间导风圈430的竖直中央剖切面对称设置,从而可避免中间导风圈430在运动过程中产生倾斜。具体地,两个驱动单元中的步进电机同步运行工作,以使中间导风圈430两侧的运动趋势和运动姿态相同。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中间导风圈的摆动幅度示意图。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驱动机构配置成使得中间导风圈430在其向上摆动最大位置M与向下摆动最大位置N之间摆动。并且,中间导风圈430处于向上摆动最大位置M时其中心轴线与水平面OX所成的夹角α小于中间导风圈430处于向下摆动最大位置N时其中心轴线与水平面OX所成的夹角β。也就是说,中间导风圈430向上摆动的最大幅度小于其向下摆动的最大幅度。由此,空调室内机10可悬挂于室内墙壁的较高位置,既不影响用户在室内的正常活动,又可使空调室内机的出风方向尽可能朝向人体,避免无效吹风。
进一步地,中间导风圈430处于向上摆动最大位置M时其中央轴线与水平面OX所成的夹角α为8~12度,中间导风圈430处于向下摆动最大位置N时其中心轴线与水平面OX所成的夹角β为30~40度。由此,可避免中间导风圈430的摆动幅度过大导致前导风圈410的边缘没有风而产生凝露,也可避免中间导风圈430的摆动幅度过小而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热风上扬、冷风下沉的问题。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这里所称的中间导风圈430的中央轴线意指沿其前后开口的贯穿方向的中央轴线。
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中间导风圈430处于向上摆动最大位置M时其中央轴线与水平面所成的夹角为10度,中间导风圈430处于向下摆动最大位置N时其中心轴线与水平面所成的夹角为35度。大量实验结果表明,中间导风圈430在其中心轴线与水平面的夹角处于向上10度和向下35度之间的范围内摆动时,能够同时满足空调室内机10在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下的舒适性要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引流导风装置可位于壳体100内的下部,风机200和换热器300位于壳体100内的上部。壳体100可包括前盖140和后壳150。热交换风进口110和混合风出口130均设置于前盖140上,且热交换风进口110位于前盖140的上部,混合风出口130位于前盖140的下部。前盖140还包括选择性地覆盖热交换风进口110的盖板141,以使热交换风进口110受控地打开和/或关闭,从而不影响空调室内机10的整体外观。盖板141的下端与前盖140枢转连接,以使盖板141可绕一水平轴线沿前后方向枢转,从而覆盖热交换风进口110或打开热交换风进口110。非热交换风进口120形成在后壳150的下部,并与混合风出口130相对。后壳150的后壁外表面还设置有用于将空调室内机10悬挂于墙壁上的挂板700。
进一步地,后导风圈420从非热交换风进口120的口边缘处向前延伸,以与后壳150一体成型。空调室内机10还包括位于壳体100内的风道壁(图中未示出),其与风机200的蜗壳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型。风道壁的前壁开设有通孔,前导风圈410可由该通孔向前延伸,以与风道壁一体成型。在本实用新型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前导风圈410和后导风圈420还可通过卡接、焊接或其他方式与壳体100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300的至少部分换热区段呈平板状,该至少部分换热区段垂直于风机200的旋转轴线,并位于风机200的进风区内。换热器300朝向热交换风进口110,以使由热交换进口110进入的空气全部通过换热器300,并与其进行热交换。也就是说,换热器300位于风机200和热交换风进口110之间。进一步地,换热器300可以为平板状换热器,其可包括多层并联设置的板式换热器。
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应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称的“上”、“下”、“内”、“外”、“顶”、“底”、“竖直”、“水平”、“前”、“后”等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用语是以空调室内机10的实际使用状态为基准而言的,这些用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部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具有热交换风进口、非热交换风进口和混合风出口的壳体、位于所述壳体内的风机和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引流导风装置,包括至少三个具有前后开口且中间贯通的导风圈,所述至少三个导风圈在前后方向依次排列,以形成贯穿所述至少三个导风圈的贯通风道,所述贯通风道连通所述非热交换风进口和所述混合风出口,相邻两个所述导风圈之间形成热交换风风道,以将来自所述热交换风进口并经所述换热器换热后的热交换风引导至所述贯通风道并与来自所述非热交换风进口的自然风混合后送往所述混合风出口;和
驱动机构,至少部分所述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外部;其中
所述驱动机构与位于中间的至少一个所述导风圈连接,且配置成使得位于中间的至少一个所述导风圈运动,以改变其前后开口的朝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至少三个导风圈包括三个导风圈,所述三个导风圈分别为前导风圈、后导风圈和位于所述前导风圈和所述后导风圈之间的中间导风圈,所述中间导风圈配置成在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下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至少一个驱动单元,每个所述驱动单元均具有:
步进电机,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外部、且配置成为所述中间导风圈的运动提供原动力;
传动杆,其通过齿轮与所述步进电机连接,以在所述步进电机的带动下沿竖直方向移动;和
两个连动件,每个连动件的前端和后端均分别与所述中间导风圈和所述传动杆连接;且
所述壳体上设置有供所述连动件穿过其中的穿孔,以使所述连动件随所述传动杆在竖直方向上的移动而转动,从而带动所述中间导风圈运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个连动件分别连接至所述中间导风圈的上部和下部;且
所述两个连动件配置成在前后方向上具有不同的延伸长度,以在所述两个连动件转动时使得所述中间导风圈的上部和下部在前后方向上具有不同的位移分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连动件与其所对应的所述穿孔的配合处均设置有柔性件,所述柔性件缠绕在所述连动件与所述穿孔配合的区段上,且所述柔性件充满所述穿孔,以使所述连动件随所述传动杆在竖直方向上的移动而转动时挤压所述柔性件。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动件的前端插入开设在所述中间导风圈上的缝槽中,且所述连动件前端的与所述缝槽配合的外缘设置有柔性件。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动杆具有:
中间区段,其沿竖直方向延伸,且通过所述齿轮与所述步进电机相连;和
两个端部区段,分别由所述中间区段的两端朝同一方向水平延伸,以分别与所述两个连动件可转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分别位于所述中间导风圈两侧的两个驱动单元,所述两个驱动单元关于所述中间导风圈的竖直中央剖切面对称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机构配置成使得所述中间导风圈在其向上摆动最大位置与向下摆动最大位置之间摆动;且
所述中间导风圈处于向上摆动最大位置时其中心轴线与水平面所成的夹角小于所述中间导风圈处于向下摆动最大位置时其中心轴线与水平面所成的夹角。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导风圈处于向上摆动最大位置时其中心轴线与水平面所成的夹角为8~12度,所述中间导风圈处于向下摆动最大位置时其中心轴线与水平面所成的夹角为30~40度。
CN201520910372.8U 2015-11-13 2015-11-13 空调室内机 Active CN20513769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910372.8U CN205137694U (zh) 2015-11-13 2015-11-13 空调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20910372.8U CN205137694U (zh) 2015-11-13 2015-11-13 空调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137694U true CN205137694U (zh) 2016-04-06

Family

ID=556234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910372.8U Active CN205137694U (zh) 2015-11-13 2015-11-13 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513769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23418A (zh) * 2015-11-13 2016-03-23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室内机
CN108665913A (zh) * 2018-04-04 2018-10-16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硬盘录像机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23418A (zh) * 2015-11-13 2016-03-23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室内机
CN105423418B (zh) * 2015-11-13 2019-03-26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室内机
CN108665913A (zh) * 2018-04-04 2018-10-16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硬盘录像机
CN108665913B (zh) * 2018-04-04 2020-02-14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硬盘录像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53635B (zh) 立式空调送风方法
CN103604163B (zh) 立式空调
CN204240479U (zh) 一种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05318436A (zh) 空调室内机
CN105371367A (zh) 空调室内机
CN206669886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01737917B (zh) 柜式空调器室内机的送风结构
CN104515284A (zh) 具有旋转出风结构的空调器
CN205137693U (zh) 空调室内机
CN105371365A (zh) 空调室内机
CN104110727A (zh) 壁挂式空调器
CN105928173B (zh) 空调送风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CN104807160B (zh) 空调送风装置及空调
CN204240478U (zh)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WO2023246706A1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05137694U (zh) 空调室内机
CN204006350U (zh) 一种立式空调
CN105371363A (zh) 空调室内机
CN205048557U (zh) 立式空调器
CN201885367U (zh) 立式空调器
CN111288553B (zh) 一种柜式空调器
CN203671854U (zh) 空调器及空调器的导风组件
CN105423418A (zh) 空调室内机
CN205137692U (zh) 空调室内机
CN203857637U (zh) 具有防漏风机构的空调送风装置及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