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33484B - 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副簧长度的设计方法 - Google Patents

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副簧长度的设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33484B
CN106033484B CN201610321290.9A CN201610321290A CN106033484B CN 106033484 B CN106033484 B CN 106033484B CN 201610321290 A CN201610321290 A CN 201610321290A CN 106033484 B CN106033484 B CN 10603348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ring
piece
main
auxiliary spring
variable cro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32129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33484A (zh
Inventor
周长城
于曰伟
邵杰
赵雷雷
焦学键
汪晓
王凤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61032129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033484B/zh
Publication of CN1060334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334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334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3348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06F30/23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us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s [FEM] or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s [FD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00Springs
    • F16F1/02Springs made of steel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low internal friction; Wound, torsion, leaf, cup, ring or the like springs, the material of the spring not being relevant
    • F16F1/18Leaf springs
    • F16F1/185Leaf spring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or design of individual leav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7Mechanical parametric or variational desig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Sp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副簧长度的设计方法,属于悬架钢板弹簧技术领域。本发明可根据各片主簧的结构参数、副簧的片数和根部平直段厚度及抛物线段的厚度比、弹性模量、及主副簧复合刚度设计要求值,以副簧长度为待设计参数,建立关于副簧长度的设计数学模型,利用Matlab程序便可得到副簧长度设计值。通过实例及ANSYS仿真验证可知,该方法可得到准确、可靠的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副簧长度的设计值,为此类主副簧的副簧长度设计提供了可靠的设计方法。利用该方法可提高少片变截面主副簧的设计水平、产品质量和性能及车辆行驶平顺性;同时,还可降低悬架弹簧质量和成本及设计和试验费用,加快产品开发速度。

Description

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副簧长度的设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悬架钢板弹簧,特别是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副簧长度的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满足在不同载荷下的车辆悬架变刚度设计及车辆悬架轻量化的要求,通常采用少片变截面主副簧。由于少片变截面主副簧的第1片主簧的受力复杂,不仅承受垂向载荷,同时还承受扭转载荷和纵向载荷,因此,实际所设计的第1片主簧的端部平直段的厚度和长度,大于他各片主簧的端部平直段的厚度和长度,即大都采用端部非等构的少片变截面钢板弹簧,以满足第1片主簧受力复杂的要求。另外,为了满足不同复合刚度的设计要求,通常采用不同长度的副簧,即副簧触点与主簧相接触的位置也不同,因此,可分为端部平直段接触式和非端部接触式两种,其中,在相同主副簧根部厚度和片数情况下,端部接触式主副簧的副簧刚度,大于非端部接触式的复合刚度。对于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在相同副簧根部厚度和片数情况下,副簧长度影响主副簧的复合刚度及车辆行驶平顺性,因此,必须对所设计的少片变截面主副簧的副簧长度进行精确设计,以确保满足复合刚度的设计要求。然而,由于各片主簧的端部平直段非等构,副簧长度小于主簧长度,且当载荷大于副簧起作用载荷时,主副簧的变形及内力存有耦合,先前,先前一直未能给出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副簧长度设计方法。目前工程设计人员,大都是忽略主簧端部非等构,且将副簧近似看作与主簧等长,直接将主副簧复合刚度设计要求值减去主簧刚度值作为副簧刚度,然后对副簧长度进行近似设计,因此,难以得到准确可靠的副簧长度设计值,不能满足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精确设计要求。
因此,必须建立一种精确、可靠的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副簧长度的设计方法,以满足车辆行业快速发展及对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精确设计的要求,提高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设计水平、产品质量和性能,确保满足主副簧复合刚度的设计要求,提高车辆行驶平顺性;同时,降低设计及试验费用,加快产品开发速度。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简便、可靠的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副簧长度的设计方法,其设计流程图,如图1所示。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一半对称结构可看作为变截面悬臂梁,即将对称中心线看作为一半弹簧的根部固定端,将主簧端部受力点及副簧端部触点分别看作为主簧端点和副簧端点。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一半对称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其中包括,主簧1,根部垫片2,副簧3,端部垫片4;主簧1和副簧3的一半对称结构由根部平直段、抛物线段和端部平直段三段所构成,宽度为b,安装间距的一半为l3,弹性模量为E。各片主簧的根部平直段之间、各片副簧的根部平直段之间、及主簧1与副簧3的根部平直段之间均设有根部垫片2,主簧1的端部平直段之间设有端部垫片4,端部垫片的材料为碳纤维复合材料,以降低弹簧工作所产生的摩擦噪声。主簧1的一半长度为LM,各片主簧的根部平直段的厚度为h2M,各片主簧的端部平直段非等构,即第1片的端部平直段的厚度和长度,大于其他各片主簧的端部平直段的厚度和长度,主簧片数为m,其中,各片主簧的端部平直段的厚度和长度分别为h1i和l1i,抛物线段的厚度比为βi=h1i/h2M,抛物线段的根部到主簧端点的距离为l2M=LM-l3,抛物线段的端部到主簧端点的距离l1i=l2Mβi 2,i=1,2,…,m。副簧3的一半长度LA为待设计值,副簧片数为n,各片副簧的结构相同,副簧端部触点与主簧端点的水平距离为l0=LM-LA,副簧抛物线段的根部到副簧端点的距离为l2A=LA-l3,各片副簧的根部平直段的厚度为h2A,第j片副簧的端部平直段的厚度和长度分别为hA1j和lA1j,且hA11=hA1j=…=hA1n,lA11=lA1j=…=lA1n;副簧抛物线段的厚度比为βA=hA1j/hA2,抛物线段的端部到副簧端点的距离lA1j=l2AβA 2,j=1,2,…,n。副簧触点与主簧端部平直段之间设有一定的主副簧间隙δ,当载荷大于副簧起作用载荷后,副簧触点与主簧端部平直段内某点相接触而共同起作用,以满足主副簧复合刚度和副簧起作用载荷的设计要求,其中,主副簧的复合刚度,不仅与各片主簧的结构参数有关,而且还与副簧片数、副簧根部平直段的厚度及副簧长度有关。在各片主簧的结构参数、弹性模量、副簧厚度和片数、副簧抛物线段的厚度比、及主副簧复合刚度设计要求值给定情况下,对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副簧长度进行设计。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提供的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副簧长度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以下设计步骤:
(1)端点受力情况下的各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簧的端点变形系数Gx-Di计算:
根据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宽度b,弹性模量E;主簧的一半长度LM,抛物线段的根部到主簧端点的距离l2M,主簧片数m,其中,第i片主簧的抛物线段的厚度比βi,对端点受力情况下的各片主簧的端点变形系数Gx-Di进行计算,即
(2)端点受力情况下的第m片主簧在端部平直段与副簧接触点处的变形系数Gx-CD表达式的建立:
根据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宽度b,弹性模量E;主簧的一半长度LM,抛物线段的根部到主簧端点的距离l2M,主簧片数m,其中,第m片主簧的抛物线段的厚度比βm,以副簧的一半长度LA为待设计参数,建立第m片主簧在端部平直段与副簧接触点处的变形系数Gx-CD的表达式,即
(3)主副簧接触点受力情况下的第m片主簧的端点变形系数Gx-Dzm表达式的建立:
根据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宽度b,弹性模量E;主簧的一半长度LM,抛物线段的根部到主簧端点的距离l2M,主簧片数m,其中,第m片主簧的抛物线段的厚度比βm,以副簧的一半长度LA为待设计参数,建立在主副簧接触点受力情况下的第m片主簧的端点变形系数Gx-Dzm的表达式,即
(4)主副簧接触点受力情况下的第m片主簧在端部平直段与副簧接触点处的变形系数Gx-CDz表达式的建立:
根据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宽度b,弹性模量E;主簧的一半长度LM,抛物线段的根部到主簧端点的距离l2M,主簧片数m,其中,第m片主簧的抛物线段的厚度比βm,以副簧的一半长度LA为待设计参数,建立在主副簧接触点受力情况下的第m片主簧在端部平直段与副簧接触点处的变形系数Gx-CDz的表达式,即
(5)端点受力情况下的n片叠加副簧的总端点变形系数Gx-DAT表达式的建立及其最小和最大值的计算:
根据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宽度b,安装间距的一半l3,弹性模量E;副簧片数n,副簧的抛物线段的厚度比βA;以副簧一半长度LA为待设计参数,建立n片叠加副簧的总端点变形系数Gx-DAT的表达式,即
①当副簧的一半长度LA等于主簧的一半长度LM减去端部平直段长度l1m,即LA=LM-l1m时,则n片叠加副簧的最小端点变形系数Gx-DATmin
②当副簧的一半长度LA等于主簧的一半长度LM,即LA=LM时,则n片叠加副簧的最大端点变形系数Gx-DATmax
(6)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复合刚度设计值所在区间的判定:
A: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最小复合刚度值KMATmin的计算:
i当副簧的一半长度等于主簧的一半长度减去端部平直段长度,即LA=LM-l1m时,根据主簧片数m,步骤(2)中建立的Gx-CD表达式,步骤(3)中建立的Gx-Dzm表达式,及步骤(4)中建立的Gx-CDz表达式,计算得到在端部受力情况下的第m片主簧在端部平直段与副簧接触点处的变形系数Gx-CD,及计算得到在主副簧接触点受力情况下的第m片主簧的端点变形系数Gx-Dzm和在端部平直段与副簧接触点处的变形系数Gx-CDz
ii根据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簧片数m,主簧的根部平直段的厚度h2M,副簧的根部平直段的厚度h2A;步骤(1)中计算得到的前m-1片主簧的端点变形系数Gx-Di,i=1,2,…,m-1,i步骤中计算得到的Gx-CD、Gx-Dzm、Gx-CDz,及步骤(5)的①步骤中计算得到的Gx-DATmin,对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最小复合刚度KMATmin值进行计算,即
B: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最大复合刚度值KMATmax的计算:
根据主簧片数m,各片主簧的根部平直段的厚度h2M,各片副簧的根部平直段的厚度h2A,步骤(1)中计算得到的各片主簧的端点变形系数Gx-Di,i=1,2,…,m,及步骤(5)的②步骤中计算得到的Gx-DATmax,对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最大复合刚度值KMATmax进行计算,即
C: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复合刚度设计值所在区间判定:
根据复合刚度设计要求值KMAT,A步骤计算得到的KMATmin,及B步骤计算得到的KMATmax,对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复合刚度设计值所在区间进行判定,即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复合刚度设计要求值KMAT应介于KMATmin和KMATmax之间
KMATmin≤KMAT≤KMATmax
(7)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副簧一半长度LA的设计:
根据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复合刚度设计要求值KMAT,主簧片数m,各片主簧的根部平直段的厚度h2M,各片副簧的根部平直段的厚度h2A,步骤(1)中计算所得到的Gx-Di,步骤(2)中所建立的变形系数表达式Gx-CD,步骤(3)中所建立的变形系数表达式Gx-Dzm,步骤(4)中所建立的变形系数表达式Gx-CDz,及步骤(5)中所建立的变形系数表达式Gx-DAT,以副簧一半长度LA为设计参变量,建立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副簧长度设计数学模型,即
利用Matlab程序,求解上述数学模型关于LA在区间[LM-l2Mβm 2,LM]范围内的解,便可得到副簧一半长度LA的设计值。
本发明比现有技术具有的优点
由于主簧的端部平直段非等构,副簧长度小于主簧长度,且当载荷大于副簧起作用载荷副簧触点与主簧在端部平直段接触之后,主副簧的变形及内力的存有耦合,因此,先前一直未能给出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副簧长度的设计方法。本发明可根据各片主簧的结构参数、副簧的片数、副簧的根部平直段的厚度、副簧的抛物线段的厚度比、弹性模量、及主副簧复合刚度设计要求值,以副簧的一半长度LA为待设计参变量,建立关于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副簧长度的设计数学模型,利用Matlab程序求解副簧长度设计数学模型,便可得到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副簧长度设计值。
通过设计实例及ANSYS仿真验证可知,利用该方法可得到准确、可靠的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副簧长度的设计值,为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副簧长度设计提供了可靠的设计方法,并且为此类型主副簧的CAD软件开发奠定了可靠的技术基础。利用该方法可提高端部接触式少片变截面主副簧的设计水平、产品质量和性能,确保满足主副簧复合刚度的设计要求,提高车辆行驶平顺性;同时,还可降低悬架弹簧质量和成本,降低设计及试验费用,加快产品开发速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副簧长度的设计流程图;
图2是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一半对称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一的所设计副簧与主簧的ANSYS变形仿真云图;
图4是实施例二的所设计副簧与主簧的ANSYS变形仿真云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某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宽度b=60mm,安装间距的一半l3=55mm,弹性模量E=200GPa。主簧的一半长度LM=575mm,各片主簧的根部平直段的厚度h2M=11mm,抛物线段的根部到主簧端点的距离l2M=LM-l3=520mm;主簧片数m=2,其中,第1片主簧的端部平直段的厚度h11=7mm,抛物线段的厚度比β1=h11/h2M=0.64,抛物线段的端部到主簧端点的距离l11=l2Mβ1 2=212.99mm;第2片主簧的端部平直段的厚度h12=6mm,抛物线段的厚度比β2=h12/h2M=0.55,抛物线段的端部到主簧端点的距离l12=l2Mβ2 2=157.30mm。副簧片数n=1,该片副簧的根部平直段的厚度h2A=14mm,端部平直段的厚度hA11=7.98mm,抛物线段的厚度比βA=hA11/h2A=0.57。主副簧复合刚度设计要求值KMAT=101.06N/mm。根据各片主簧的结构参数、副簧的片数、副簧的根部平直段的厚度、副簧的抛物线段的厚度比、弹性模量、及主副簧复合刚度设计要求值给定情况下,对该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副簧长度进行设计。
本发明实例所提供的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副簧长度的设计方法,其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具体设计步骤如下:
(1)端点受力情况下的各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簧的端点变形系数Gx-Di计算:
根据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宽度b=60mm,弹性模量E=200GPa;主簧的一半长度LM=575mm,抛物线段的根部到主簧端点的距离l2M=520mm,主簧片数m=2,其中,第1片主簧的抛物线段的厚度比β1=0.64,第2片主簧的抛物线段的厚度比β2=0.55,对端点受力情况下的第1片主簧和第2片主簧的端点变形系数Gx-D1和Gx-D2分别进行计算,即
(2)端点受力情况下的第m片主簧在端部平直段与副簧接触点处的变形系数Gx-CD表达式的建立:
根据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宽度b=60mm,弹性模量E=200GPa;主簧的一半长度LM=575mm,抛物线段的根部到主簧端点的距离l2M=520mm,主簧片数m=2,其中,第2片主簧的抛物线段的厚度比β2=0.55;以副簧的一半长度LA为待设计参数,建立第2片主簧在端部平直段与副簧接触点处的变形系数Gx-CD表达式,即
(3)主副簧接触点受力情况下的第m片主簧的端点变形系数Gx-Dz2表达式的建立:
根据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宽度b=60mm,弹性模量E=200GPa;主簧的一半长度LM=575mm,抛物线段的根部到主簧端点的距离l2M=520mm,主簧片数m=2,其中,第2片主簧的抛物线段的厚度比β2=0.55;以副簧的一半长度LA为待设计参数,建立在主副簧接触点受力情况下的第2片主簧的端点变形系数Gx-Dz2表达式,即
(4)主副簧接触点受力情况下的第m片主簧在端部平直段与副簧接触点处的变形系数Gx-CDz表达式的建立:
根据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宽度b=60mm,弹性模量E=200GPa;主簧的一半长度LM=575mm,抛物线段的根部到主簧端点的距离l2M=520mm,主簧片数m=2,其中,第2片主簧的抛物线段的厚度比β2=0.55;以副簧的一半长度LA为待设计参数,建立在主副簧接触点受力情况下的第2片主簧在端部平直段与副簧接触点处的变形系数Gx-CDz表达式,即
(5)端点受力情况下的n片叠加副簧的总端点变形系数Gx-DAT表达式建立及其最小和最大值的计算:
根据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宽度b=60mm,安装间距的一半l3=55mm,弹性模量E=200GPa;副簧片数n=1,副簧的抛物线段的厚度比βA=0.57;以副簧的一半长度LA为待设计参数,建立n片叠加副簧的总端点变形系数Gx-DAT表达式,即
①当副簧的一半长度LA等于主簧的一半长度LM减去该片主簧的端部平直段长度l12,即LA=LM-l12=420.29mm时,副簧片数n=1,则n片副簧的最小总端点变形系数Gx-DATmin
②当副簧的一半长度LA等于主簧的一半长度LM,即LA=LM=575mm时,副簧片数n=1,则n片叠加副簧的最大总端点变形系数Gx-DATmax
(6)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复合刚度设计值所在区间的判定:
A: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最小复合刚度值KMATmin的计算:
i当副簧的一半长度LA等于主簧的一半长度减去LM端部平直段长度l12,即LA=LM-l12=420.29mm时,根据主簧片数m=2,步骤(2)中建立的Gx-CD表达式,步骤(3)中建立的Gx-Dz2表达式,及步骤(4)中建立的Gx-CDz表达式,计算得到在端部受力情况下的第2片主簧在端部平直段与副簧接触点处的变形系数Gx-CD=52.34mm4/N,及在主副簧接触点受力情况下的第m片主簧的端点变形系数Gx-Dz2=52.34mm4/N和在端部平直段与副簧接触点处的变形系数Gx-CDz=31.71mm4/N;
ii根据主簧片数m=2,各片主簧的根部平直段的厚度h2M=11mm,副簧的根部平直段的厚度h2A=14mm;步骤(1)中计算得到的Gx-D1=98.16mm4/N,i步骤中计算得到的Gx-CD=52.34mm4/N、Gx-Dz2=52.34mm4/N、Gx-CDz=31.71mm4/N,及步骤(5)的①步骤中计算得到的Gx-DATmin=37.96mm4/N,对该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最小复合刚度值KMATmin进行计算,即
B: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最大复合刚度值KMATmax的计算:
根据少主簧片数m=2,各片主簧的根部平直段的厚度h2M=11mm,副簧的根部平直段的厚度h2A=14mm,步骤(1)中计算得到的各片主簧的端点变形系数Gx-D1=98.16mm4/N和Gx-D2=102.63mm4/N,及步骤(5)中的②步骤计算所得到的Gx-DATmax=101.49mm4/N,对该端部接触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最大复合刚度值KMATmax进行计算,即
C: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复合刚度设计值所在区间判定:
根据复合刚度设计要求值KMAT=101.06N/mm,A步骤计算得到的KMATmin=82.60N/mm,及B步骤计算得到的KMATmax=107.13N/mm,对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复合刚度设计值所在区间进行判定,可知该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复合刚度设计要求值KMAT介于KMATmin和KMATmax之间,即
KMATmin≤KMAT≤KMATmax
(7)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副簧一半长度LA的设计:
根据主副簧复合刚度设计要求值KMAT=101.06N/mm,主簧片数m=2,各片主簧的根部平直段的厚度h2M=11mm,副簧的根部平直段的厚度h2A=14mm,步骤(1)中计算所得到的Gx-D1=98.16mm4/N和Gx-D2=102.63mm4/N,步骤(2)中所建立的变形系数Gx-CD表达式,步骤(3)中所建立的变形系数Gx-Dz2表达式,步骤(4)中所建立的变形系数Gx-CDz表达式,及步骤(5)中所建立的变形系数Gx-DAT表达式,以副簧的一半长度LA为待设计参数,建立关于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副簧一半长度设计数学模型,即
利用Matlab程序,求解上述数学模型关于LA在区间[420.29mm,575mm]范围内的解,可得副簧的一半长度LA设计值,即LA=525mm。
利用ANSYS有限元仿真软件,根据该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各片主簧的结构参数和弹性模量,副簧片数及设计所得到的副簧的一半长度LA=525mm,建立一半对称结构主副簧的ANSYS仿真模型,划分网格,在根部施加固定约束,并设置副簧触点与主簧相接触,在主簧端点施加集中载荷F=1840N,对该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变形进行ANSYS仿真,所得到的第1片主簧的ANSYS变形仿真云图,如图3所示;其中,第1片主簧在端点位置处的最大变形量fMA1=36.25mm,可知,该主副簧复合刚度的仿真验证值KMATS=2F/fMA1=101.51N/mm。
可知,该主副簧复合刚度的仿真验证值KMATS=101.51N/mm,与设计要求值KMAT=101.06N/mm相吻合,相对偏差仅为0.44%;结果表明该发明所提供的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副簧长度的设计方法是正确的,副簧长度的设计值是准确、可靠的。
实施例二:某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宽度b=60mm,安装间距的一半l3=60mm,弹性模量E=200GPa;主簧的一半长度LM=600mm,各片主簧的根部平直段的厚度h2M=12mm,抛物线段的根部到主簧端点的距离l2M=LM-l3=540mm;主簧片数m=2,其中,第1片主簧的端部平直段的厚度h11=8mm,抛物线段的厚度比β1=h11/h2M=0.67,抛物线段的端部到主簧端点的距离l11=l2Mβ1 2=242.41mm;第2片主簧的端部平直段的厚度h12=7mm,抛物线段的厚度比β2=h12/h2M=0.58,抛物线段的端部到主簧端点的距离l12=l2Mβ2 2=181.66mm。副簧片数n=1,该片副簧的根部平直段的厚度h2A=12.97mm,端部平直段的厚度hA11=7.39mm,副簧的抛物线段的厚度比βA=hA11/h2A=0.57。主副簧复合刚度设计要求值KMAT=96N/mm。根据各片主簧的结构参数、副簧的片数、副簧的根部平直段的厚度、副簧的抛物线段的厚度比、弹性模量、及主副簧复合刚度设计要求值给定情况下,对该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副簧长度进行设计。
采用与实施例一相同的设计方法和步骤,对该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副簧长度进行设计,具体设计步骤如下:
(1)端点受力情况下的各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簧的端点变形系数Gx-Di计算:
根据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宽度b=60mm,弹性模量E=200GPa;主簧的一半长度LM=600mm,抛物线段的根部到主簧端点的距离l2M=540mm,主簧片数m=2,其中,第1片主簧的抛物线段的厚度比β1=0.67,第2片主簧的抛物线段的厚度比β2=0.58,对端点受力情况下的第1片主簧和第2片主簧的端点变形系数Gx-D1和Gx-D2分别进行计算,即
(2)端点受力情况下的第m片主簧在端部平直段与副簧接触点处的变形系数Gx-CD表达式的建立:
根据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宽度b=60mm,弹性模量E=200GPa;主簧的一半长度LM=600mm,抛物线段的根部到主簧端点的距离l2M=540mm,主簧片数m=2,其中,第2片主簧的抛物线段的厚度比β2=0.58,以副簧的一半长度LA为待设计参数,建立第2片主簧在端部平直段与副簧接触点处的变形系数Gx-CD表达式,即
(3)主副簧接触点受力情况下的第m片主簧的端点变形系数表达式Gx-Dz2的建立:
根据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宽度b=60mm,弹性模量E=200GPa;主簧的一半长度LM=600mm,抛物线段的根部到主簧端点的距离l2M=540mm,主簧片数m=2,其中,第2片主簧的抛物线段的厚度比β2=0.58,以副簧的一半长度LA为待设计参数,建立在主副簧接触点处受力情况下的第2片主簧的端点变形系数Gx-Dz2表达式,即
(4)主副簧接触点处受力情况下第m片主簧在端部平直段与副簧接触点处的变形系数Gx-CDz表达式的建立:
根据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宽度b=60mm,弹性模量E=200GPa;主簧的一半长度LM=600mm,抛物线段的根部到主簧端点的距离l2M=540mm,主簧片数m=2,其中,第2片主簧的抛物线段的厚度比β2=0.58,以副簧的一半长度LA为待设计参数,建立在主副簧接触点受力情况下的第2片主簧在端部平直段与副簧接触点处的变形系数Gx-CDz表达式,即
(5)端点受力情况下的n片叠加副簧的总端点变形系数Gx-DAT表达式的建立及其最小和最大值的计算:
根据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宽度b=60mm,弹性模量E=200GPa;副簧片数n=1,副簧的抛物线段的厚度比βA=0.57,以副簧的一半长度LA为待设计参数,建立n片叠加副簧的总端点变形系数Gx-DAT表达式,即
①当副簧的一半长度LA等于主簧的一半长度LM减去端部平直段长度l12,即LA=LM-l12=418.34mm时,副簧片数n=1,则n片叠加副簧的最小总端点变形系数Gx-DATmin
②当副簧的一半长度LA等于主簧的一半长度LM,即LA=LM=600mm时,副簧片数n=1,则n片叠加副簧的最大总端点变形系数Gx-DATmax
(6)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复合刚度设计值所在区间的判定:
A: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复合刚度的最小值KMATmin
i当副簧的一半长度LA等于主簧的一半长度LM减去端部平直段长度l12,即LA=LM-l12=418.34mm时,根据主簧片数m=2,步骤(2)中建立的Gx-CD表达式,步骤(3)中建立的Gx-Dz2表达式,及步骤(4)中建立的Gx-CDz表达式,计算得到在端部受力情况下的第2片主簧在端部平直段与副簧接触点处的变形系数Gx-CD=53.30mm4/N,及在主副簧接触点受力情况下的第2片主簧的端点变形系数Gx-Dz2=53.30mm4/N和在端部平直段与副簧接触点处的变形系数Gx-CDz=30.38mm4/N;
ii根据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簧的片数m=2,主簧的根部平直段的厚度h2M=11mm,副簧的根部平直段的厚度h2A=12.97mm;步骤(1)中计算得到的第1片主簧的端点变形系数Gx-D1=108.70mm4/N,i步骤中计算得到的Gx-CD=53.30mm4/N、Gx-Dz2=53.30mm4/N、Gx-CDz=30.38mm4/N,及步骤(5)的①步骤中计算得到的Gx-DATmin=36.88mm4/N,对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最小复合刚度值KMATmin进行计算,即
B: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复合刚度的最大值KMATmax
根据主簧片数m=2,各片主簧的根部平直段的厚度h2M=11mm,各片副簧的根部平直段的厚度h2A=12.97mm,步骤(1)中计算得到的各片主簧的端点变形系数Gx-D1=108.70mm4/N和Gx-D2=114.25mm4/N,及步骤(5)中的②步骤计算所得到的Gx-DATmax=114.69mm4/N,对端部接触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最大复合刚度值KMATmax进行计算,即
C: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复合刚度设计值所在区间判定:
根据主副复合刚度的设计要求值KMAT=96N/mm,A步骤计算得到的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复合刚度的最小值KMATmin=83.71N/mm,及B步骤计算得到的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复合刚度的最大值KMATmax=100.09N/mm,对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复合刚度设计值所在区间进行判定,可知该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复合刚度设计要求值KMAT介于KMATmin和KMATmax之间,即
KMATmin≤KMAT≤KMATmax
(7)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副簧一半长度LA的设计:
根据主副簧复合刚度的设计要求值KMAT=96N/mm,主簧片数m=2,各片主簧的根部厚度h2M=11mm,该片副簧的根部平直段的厚度h2A=12.97mm,步骤(1)中计算所得到的Gx-D1=108.70mm4/N和Gx-D2=114.25mm4/N,步骤(2)中建立的变形系数表达式Gx-CD,步骤(3)中建立的变形系数表达式Gx-Dz2,步骤(4)中建立的变形系数表达式Gx-CDz,及步骤(5)中建立的变形系数表达式Gx-DAT,以副簧的一半长度LA为待设计参数,建立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副簧一半长度设计数学模型,即
利用Matlab程序,求解上述数学模型关于LA在区间[418.34mm,600mm]范围内的解,便可得副簧的一半长度LA设计值,即LA=540mm。
利用ANSYS有限元仿真软件,根据该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各片主簧的结构参数和弹性模量,副簧片数及各片副簧的根部平直段的厚度,及设计所得到的副簧的一半长度LA=540mm,建立一半对称结构主副簧的ANSYS仿真模型,划分网格,在仿真模型的根部施加固定约束,设置副簧端点与主簧接触,在主簧端点施加集中载荷F=1840N,对该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变形进行ANSYS仿真,所得到的第1片主簧的ANSYS变形仿真云图,如图4所示;其中,第1片主簧在端点位置处的最大变形量fMA1=38.15mm,可知,该主副簧复合刚度的仿真验证值KMATS=2F/fMA1=96.46N/mm。
可知,该主副簧复合刚度的仿真验证值KMATS=96.45N/mm,与设计要求值KMAT=96N/mm相吻合,相对偏差仅为0.48%;结果表明该发明所提供的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副簧长度的设计方法是正确的,副簧长度的设计值是可靠的。

Claims (1)

1.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副簧长度的设计方法,其中,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簧的一半对称结构由根部平直段、抛物线段和端部平直段三段构成;主副簧的端部平直段非等构的,即第1片主簧的端部平直段的厚度和长度,大于其他各片主簧的端部平直段的厚度和长度;副簧的长度小于主簧的长度,当载荷大于副簧起作用载荷时,副簧触点与主簧端部平直段内某点相接触,以满足复合刚度设计要求;在各片主簧的结构参数、副簧的片数、副簧的根部平直段的厚度、副簧的抛物线段的厚度比、弹性模量、及主副簧复合刚度设计要求值给定情况下,对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副簧长度进行设计,具体设计步骤如下:
(1)端点受力情况下的各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簧的端点变形系数Gx-Di计算:
根据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宽度b,弹性模量E;主簧的一半长度LM,抛物线段的根部到主簧端点的距离l2M,主簧片数m,其中,第i片主簧的抛物线段的厚度比βi,对端点受力情况下的各片主簧的端点变形系数Gx-Di进行计算,即
(2)端点受力情况下的第m片主簧在端部平直段与副簧接触点处的变形系数Gx-CD表达式的建立:
根据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宽度b,弹性模量E;主簧的一半长度LM,抛物线段的根部到主簧端点的距离l2M,主簧片数m,其中,第m片主簧的抛物线段的厚度比βm,以副簧的一半长度LA为待设计参数,建立第m片主簧在端部平直段与副簧接触点处的变形系数Gx-CD的表达式,即
(3)主副簧接触点受力情况下的第m片主簧的端点变形系数Gx-Dzm表达式的建立:
根据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宽度b,弹性模量E;主簧的一半长度LM,抛物线段的根部到主簧端点的距离l2M,主簧片数m,其中,第m片主簧的抛物线段的厚度比βm,以副簧的一半长度LA为待设计参数,建立在主副簧接触点受力情况下的第m片主簧的端点变形系数Gx-Dzm的表达式,即
(4)主副簧接触点受力情况下的第m片主簧在端部平直段与副簧接触点处的变形系数Gx-CDz表达式的建立:
根据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宽度b,弹性模量E;主簧的一半长度LM,抛物线段的根部到主簧端点的距离l2M,主簧片数m,其中,第m片主簧的抛物线段的厚度比βm,以副簧的一半长度LA为待设计参数,建立在主副簧接触点受力情况下的第m片主簧在端部平直段与副簧接触点处的变形系数Gx-CDz的表达式,即
(5)端点受力情况下的n片叠加副簧的总端点变形系数Gx-DAT表达式的建立及其最小和最大值的计算:
根据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宽度b,安装间距的一半l3,弹性模量E;副簧片数n,副簧的抛物线段的厚度比βA;以副簧一半长度LA为待设计参数,建立n片叠加副簧的总端点变形系数Gx-DAT的表达式,即
①当副簧的一半长度LA等于主簧的一半长度LM减去端部平直段长度l1m,即LA=LM-l1m时,则n片叠加副簧的最小端点变形系数Gx-DATmin
②当副簧的一半长度LA等于主簧的一半长度LM,即LA=LM时,则n片叠加副簧的最大端点变形系数Gx-DATmax
(6)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复合刚度设计值所在区间的判定:
A: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最小复合刚度值KMATmin的计算:
i当副簧的一半长度等于主簧的一半长度减去端部平直段长度,即LA=LM-l1m时,根据主簧片数m,步骤(2)中建立的Gx-CD表达式,步骤(3)中建立的Gx-Dzm表达式,及步骤(4)中建立的Gx-CDz表达式,计算得到在端部受力情况下的第m片主簧在端部平直段与副簧接触点处的变形系数Gx-CD,及计算得到在主副簧接触点受力情况下的第m片主簧的端点变形系数Gx-Dzm和在端部平直段与副簧接触点处的变形系数Gx-CDz
ii根据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簧片数m,主簧的根部平直段的厚度h2M,副簧的根部平直段的厚度h2A;步骤(1)中计算得到的前m-1片主簧的端点变形系数Gx-Di,i=1,2,…,m-1,i步骤中计算得到的Gx-CD、Gx-Dzm、Gx-CDz,及步骤(5)的①步骤中计算得到的Gx-DATmin,对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最小复合刚度KMATmin值进行计算,即
B: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最大复合刚度值KMATmax的计算:
根据主簧片数m,各片主簧的根部平直段的厚度h2M,各片副簧的根部平直段的厚度h2A,步骤(1)中计算得到的各片主簧的端点变形系数Gx-Di,i=1,2,…,m,及步骤(5)的②步骤中计算得到的Gx-DATmax,对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最大复合刚度值KMATmax进行计算,即
C: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复合刚度设计值所在区间判定:
根据复合刚度设计要求值KMAT,A步骤计算得到的KMATmin,及B步骤计算得到的KMATmax,对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复合刚度设计值所在区间进行判定,即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复合刚度设计要求值KMAT应介于KMATmin和KMATmax之间
KMATmin≤KMAT≤KMATmax
(7)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副簧一半长度LA的设计:
根据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复合刚度设计要求值KMAT,主簧片数m,各片主簧的根部平直段的厚度h2M,各片副簧的根部平直段的厚度h2A,步骤(1)中计算所得到的Gx-Di,步骤(2)中所建立的变形系数表达式Gx-CD,步骤(3)中所建立的变形系数表达式Gx-Dzm,步骤(4)中所建立的变形系数表达式Gx-CDz,及步骤(5)中所建立的变形系数表达式Gx-DAT,以副簧一半长度LA为设计参变量,建立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主副簧的副簧长度设计数学模型,即
利用Matlab程序,求解上述数学模型关于LA在区间[LM-l2Mβm 2,LM]范围内的解,便可得到副簧一半长度LA的设计值。
CN201610321290.9A 2016-05-13 2016-05-13 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副簧长度的设计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03348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21290.9A CN106033484B (zh) 2016-05-13 2016-05-13 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副簧长度的设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21290.9A CN106033484B (zh) 2016-05-13 2016-05-13 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副簧长度的设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33484A CN106033484A (zh) 2016-10-19
CN106033484B true CN106033484B (zh) 2019-01-25

Family

ID=571492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321290.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033484B (zh) 2016-05-13 2016-05-13 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副簧长度的设计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03348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55903B (zh) * 2017-01-03 2020-08-28 山东理工大学 高强度一级渐变刚度板簧的各片副簧下料长度的设计方法
CN106844903B (zh) * 2017-01-03 2020-02-28 山东理工大学 非等偏频一级渐变刚度板簧的挠度特性的仿真计算法
CN106599522B (zh) * 2017-01-03 2019-07-26 山东理工大学 非等偏频一级渐变刚度板簧悬架的刚度特性的仿真计算法
CN106777801B (zh) * 2017-01-12 2019-09-10 山东理工大学 高强度两级渐变刚度板簧的主簧各片下料长度的设计方法
CN106777797B (zh) * 2017-01-12 2019-09-10 山东理工大学 非等偏频型渐变刚度板簧副簧下料长度的设计方法
CN106777805B (zh) * 2017-01-12 2020-01-24 山东理工大学 两级主簧式非等偏频型渐变刚度板簧主簧下料长度设计方法
CN106777792B (zh) * 2017-01-12 2019-10-01 山东理工大学 刚度板簧的各级副簧首片下料长度的设计方法
CN106874552A (zh) * 2017-01-12 2017-06-20 王炳超 一级渐变刚度板簧的各片副簧厚度和长度的设计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911A (zh) * 1987-11-05 1989-05-17 杜干城 梯形截面弹簧钢板和变截面板簧
CN201963791U (zh) * 2011-04-22 2011-09-07 重庆红旗弹簧有限公司 抛物线钢板弹簧总成
CN104200040A (zh) * 2014-09-18 2014-12-10 山东理工大学 车辆悬架横向稳定杆刚度匹配及直径的设计方法
CN104309437A (zh) * 2014-10-23 2015-01-28 山东理工大学 车辆空气悬架非线性刚度实时最优控制的设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911A (zh) * 1987-11-05 1989-05-17 杜干城 梯形截面弹簧钢板和变截面板簧
CN201963791U (zh) * 2011-04-22 2011-09-07 重庆红旗弹簧有限公司 抛物线钢板弹簧总成
CN104200040A (zh) * 2014-09-18 2014-12-10 山东理工大学 车辆悬架横向稳定杆刚度匹配及直径的设计方法
CN104309437A (zh) * 2014-10-23 2015-01-28 山东理工大学 车辆空气悬架非线性刚度实时最优控制的设计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汽车悬架阻尼匹配研究及减振器设计;徐伟等;《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20091231(第6期);第19-22页
汽车筒式减振器分段线性特性的建模与仿真;周长城等;《汽车工程》;20100412;第32卷(第4期);第332-338页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33484A (zh) 2016-10-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33484B (zh) 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副簧长度的设计方法
CN105808888B (zh) 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副簧根部厚度的设计方法
CN105956270B (zh) 端部接触式少片端部加强型主副簧各片应力的计算方法
CN105808863B (zh) 端部接触式少片变截面主副簧的副簧起作用载荷验算方法
CN105864335A (zh) 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斜线型副簧根部厚度的设计方法
CN105930563B (zh) 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主副簧各片应力的计算方法
CN105840702B (zh) 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变截面副簧长度的设计方法
CN105825008B (zh) 非端部接触式少片变截面主副簧的副簧起作用载荷验算方法
CN105718706B (zh) 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副簧根部厚度的设计方法
CN105930596B (zh) 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副簧根部厚度的设计方法
CN106015414B (zh) 端部接触式少片端部加强型变截面主副簧复合刚度的验算方法
CN105868494B (zh) 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副簧根部厚度的设计方法
CN105864336A (zh) 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斜线型主副簧的副簧刚度设计方法
CN105825000A (zh) 少片变截面主簧在抛物线段与副簧间隙的设计方法
CN105912794B (zh) 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主副簧各片应力的计算方法
CN105889378B (zh) 端部接触式少片端部加强型副簧根部厚度的设计方法
CN105912795A (zh) 非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主副簧端点力的确定方法
CN105825007B (zh) 端部接触式端部加强型少片主副簧的副簧起作用载荷验算方法
CN105893704B (zh) 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的副簧刚度设计方法
CN105956308B (zh) 非端部接触式少片端部加强型主副簧复合刚度的验算方法
CN105844062B (zh) 端部接触式少片根部加强型主副簧端点力的确定方法
CN105787189A (zh) 根部加强型少片主簧在抛物线段与副簧间隙的设计方法
CN105930607B (zh) 非端部接触式少片端部加强型主副簧各片应力的计算方法
CN105912788B (zh) 端部接触式少片抛物线型主副簧的副簧刚度设计方法
CN105787190A (zh) 端部加强型少片主簧在抛物线段与副簧间隙的设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125

Termination date: 2019051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