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31189A - 设备协同控制系统、设备控制装置、设备、设备协同控制系统的设备控制方法及其程序 - Google Patents

设备协同控制系统、设备控制装置、设备、设备协同控制系统的设备控制方法及其程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31189A
CN106031189A CN201580009831.8A CN201580009831A CN106031189A CN 106031189 A CN106031189 A CN 106031189A CN 201580009831 A CN201580009831 A CN 201580009831A CN 106031189 A CN106031189 A CN 1060311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quipment
control
state
signal
control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0983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丰田博己
村山正人
井上贵之
林真树
西田浩希
吉村康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0311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3118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19/00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 G05B19/02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electric
    • G05B19/18Numerical control [NC], i.e. automatically operating machines, in particular machine tools, e.g. in a manufacturing environment, so as to execute positioning, movement or co-ordinated operations by means of programme data in numerical form
    • G05B19/4155Numerical control [NC], i.e. automatically operating machines, in particular machine tools, e.g. in a manufacturing environment, so as to execute positioning, movement or co-ordinated operations by means of programme data in numerical form characterised by programme execution, i.e. part programme or machine function execution, e.g. selection of a programme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CTRANSMISSION SYSTEMS FOR MEASURED VALUES, CONTROL OR SIMILAR SIGNALS
    • G08C17/00Arrangements for transmitting sig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a wireless electrical link
    • G08C17/02Arrangements for transmitting sig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a wireless electrical link using a radio link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19/00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 G05B19/02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electric
    • G05B19/04Programme control other than numerical control, i.e. in sequence controllers or logic controllers
    • G05B19/042Programme control other than numerical control, i.e. in sequence controllers or logic controllers using digital processor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19/00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 G05B19/02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electric
    • G05B19/04Programme control other than numerical control, i.e. in sequence controllers or logic controllers
    • G05B19/042Programme control other than numerical control, i.e. in sequence controllers or logic controllers using digital processors
    • G05B19/0421Multiprocessor system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2219/00Program-control systems
    • G05B2219/20Pc systems
    • G05B2219/25Pc structure of the system
    • G05B2219/25011Domotique, I-O bus, home automation, building automation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2219/00Program-control systems
    • G05B2219/20Pc systems
    • G05B2219/25Pc structure of the system
    • G05B2219/25144Between microcomputers, processor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2219/00Program-control systems
    • G05B2219/20Pc systems
    • G05B2219/25Pc structure of the system
    • G05B2219/25204Translate between different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2219/00Program-control systems
    • G05B2219/20Pc systems
    • G05B2219/26Pc applications
    • G05B2219/2642Domotique, domestic, home control, automation, smart house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2219/00Program-control systems
    • G05B2219/30Nc systems
    • G05B2219/33Director till display
    • G05B2219/33068CCP coordination cooperation protocol, make optimal decisions with other agents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CTRANSMISSION SYSTEMS FOR MEASURED VALUES, CONTROL OR SIMILAR SIGNALS
    • G08C2201/00Transmission systems of control signals via wireless link
    • G08C2201/50Receiving or transmitting feedback, e.g. replies, status updates, acknowledgements, from the controlled devices
    • G08C2201/51Remote controlling of devices based on replies, status thereof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设备控制装置,该设备控制装置(100)向协同控制表中记载的控制源设备(200-1)定期地发送状态确认信号(ST),接收对状态确认信号(ST)的响应信号(AC)。设备控制装置(100)判断响应信号(AC)所含的状态是否与协同控制表中记载的状态一致。如果一致,则利用协同控制表,确定控制目标设备(200-2)和动作、及对应于动作的控制命令。而且,具有对控制目标设备(200-2)发送控制命令的构成。由此,即使在各设备厂家的通信协议或控制命令都不相同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协同控制。

Description

设备协同控制系统、设备控制装置、设备、设备协同控制系统 的设备控制方法及其程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备协同控制系统、设备控制装置、设备、设备协同控制系统的设备控制方法及其程序。
背景技术
目前,提出有具备家电控制器(设备控制装置)、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等设备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上述设备协同控制系统的家电控制器通过无线通信与第一设备及第二设备连接。家电控制器当接收到来自第一设备的状态变化的通知时,在状态变化为特定状态的情况下,对第二设备发送状态的设定通知。由此,以变更第二设备的动作状态的方式构成设备协同控制系统。
此时,构成现有设备协同控制系统的家电控制器或设备全都以同一厂家制造为前提。因此,现有设备协同控制系统容易调节厂家用于进行协同控制的机制(例如家电控制器和设备之间的通信协议或控制命令等)。
但是,在住宅内混杂有各种厂家制造的家电控制器或设备。即,家电控制器的厂家和要进行无线连接的设备的厂家有时不同。另外,与家电控制器进行无线连接的第一设备的厂家和第二设备的厂家有时不同。因此,厂家不同的家电控制器或设备由于通常通信协议或控制命令不同,因此不容易实现设备的协同控制。
因此,近年来,有制定面向家电设备的通信标准,且将各设备的通信协议或控制命令标准化的动向。由此,能够进行不同厂家的设备间的通信或控制。但是,厂家也有如下意向:在设备上搭载独自的功能,实现与其他公司的差別化,希望使业务竞争占优势。因此,厂家认为相对于将全部控制命令标准化有消极的情况。
即,在设备的通信协议或控制命令各厂家都不相同的情况下,存在不能实现设备协同控制之类的课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033313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设备的通信协议或控制命令各厂家都不相同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设备协同控制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设备控制装置、设备、设备控制方法及其程序。
即,本发明提供一种具备设备控制装置、至少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设备控制装置具备:对第一设备发送状态确认信号,接收响应状态确认信号的响应信号的信号收发部;和与第一设备的状态相对应地存储第二设备的控制内容的存储部。而且,信号收发部具备从存储部取得与响应信号所示的状态相对应的第二设备的控制内容,并向第二设备发送的构成。
由此,在第一设备发生了状态变化的情况下,即使第一设备属于不向设备控制装置通知状态变化的规格,设备控制装置也能够掌握第一设备的状态,且能够无延迟地实现对第二设备的协同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的结构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设备控制装置的结构图;
图3是实施方式1的设备的结构图;
图4是实施方式1的服务器的结构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标准控制命令表的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独自控制码表的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协同控制表的图;
图8是对实施方式1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的设备协同控制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的顺序图;
图9是对实施方式1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的设备协同控制的另一个例子进行说明的顺序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设备控制装置的处理流程的图;
图11是实施方式2的设备控制装置的结构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协同控制表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协同控制表的变形例的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协同控制表的另一变形例的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协同控制表的再一变形例的图;
图16是实施方式3的控制源设备的结构图;
图17是实施方式3的设备控制装置的结构图;
图18是对实施方式3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的设备协同控制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的顺序图;
图19是对实施方式4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的设备协同控制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的顺序图;
图20是对实施方式4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的设备协同控制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的顺序图;
图21是实施方式5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的顺序图。
符号说明
100、150、160 设备控制装置
101、111、201、301 信号收发部
102 存储部
103 输入部
104、114、203、213、303 控制部
105 监视部
112 通信模式控制部
200、210 设备
202 驱动部
221 通信模式设定部
300 服务器
302 控制码转换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该实施方式不限定本发明。
(实施方式1)
下面,利用图1对实施方式1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进行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的结构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至少具备:作为服务器或设定于住宅内的装置而实现的设备控制装置100、设备200、服务器300等。此外,在图1中,例示的是表述为设备200-1及设备200-2而具备两台设备200的结构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但不局限于此。例如,设备200也可以为三台以上。这里,设备200-1作为控制源设备而例示,有时记述为第一设备。同样,设备200-2作为控制目标设备而例示,有时记述为第二设备。
具体而言,设备200是具备无线功能的设定于住宅内的家电设备。作为家电设备的种类,例如相当于电视机或音响之类的黑色家电、或者冰箱或照明、空调之类的白色家电。另外,设备200也包含:电话或对讲机、温度传感器或探测人体的人体传感器等传感器。
而且,设备200有时也相当于燃料电池或者太阳能电池、电动汽车、热水器等电·热能生成装置。而且,在设备200为电·热能生成装置的情况下,设备控制装置100相当于例如HEMS(Home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家庭能源管理系统)控制器或BEMS(BuildingEnergy Management System:建筑能源管理系统)控制器。
此外,设备200-1和设备200-2可以是同一种类的家电设备,也可以是不同种类的家电设备。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如下所述地发挥功能。
首先,设备控制装置100要掌握的是相当于第一设备(或控制源设备)的设备200-1是否成为了规定的特定状态。此时,设备控制装置100以相当于第二设备(或控制目标设备)的设备200-2进行特定动作的方式来进行控制。在这种情况下,设备控制装置100对设备200-2直接发送或经由服务器300发送进行特定动作的信号进行控制。
此时,服务器300由例如设置于住宅外或住宅内且设有制造设备200-2的厂家的服务器构成。因此,每一个设备的厂家,都存在独自的服务器。即,虽未在图1中表示,但例如在设备200-1的厂家和设备200-2的厂家不同的情况下,与设备200-1连接的服务器与服务器300分体地存在。
此外,在图1中,将设备控制装置100和设备200-1、设备200-2作为单独的设备进行了表示,但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设备控制装置100组装于设备200-1或设备200-2而与设备200构成为一体。另外,设备控制装置100也可以由设备200-1的遥控器、及控制整个家庭的设备的家庭控制器兼用。进而,设备控制装置100也可以由进行设备200-1和服务器300的通信控制的通信控制装置(例如,网关等)、以及居住人持有的手机或便携终端、个人电脑兼用。
如上所述,构成了本实施方式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
下面,参照图1并利用图2对设备协同控制系统的设备控制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2是实施方式1的设备控制装置的结构图。
如图2所示,设备控制装置100至少具备:信号收发部101、存储部102、输入部103、控制部104等。
信号收发部101与图1所示的设备200-1或设备200-2、或者服务器300进行无线通信,收发种种无线信号。无线通信由例如公共无线信道或无线LAN、Bluetooth(蓝牙、注册商标)、小功率无线、红外线通信等来实现。另外,也可以为以太网(注册商标)或电灯线通信等有线通信。
存储部102存储的是后述的标准控制命令表、独自控制码表、协同控制表等。存储部102由例如硬盘驱动器或半导体存储器等存储介质来实现。
输入部103用于将存储于存储部102的协同控制表的内容输入。输入部103由接收从例如键盘等输入装置、或智能手机等外部通信终端输入的数据的接收部来实现。在上述接收部的情况下,也可以由设备控制装置100的信号收发部101代替。
控制部104适宜控制信号收发部101、存储部102、输入部103等。由此,设备控制装置100经由控制部104来实现设备协同控制系统的设备协同控制。
如上所述,构成了本实施方式的设备控制装置100。
下面,利用图3对设备协同控制系统的设备200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3是实施方式1的设备的结构图。
如图3所示,设备200至少具备:信号收发部201、驱动部202、控制部203等。
信号收发部201与设备控制装置100进行无线通信,收发种种无线信号。无线通信与设备控制装置100的信号收发部101同样,由例如公共无线信道或无线LAN等来实现。此外,信号收发部201也可以是通过与设备控制装置100进行有线通信而收发信号的结构。
驱动部202驱动设备200,实现设备200的功能。具体而言,实现设备200的功能的单元,例如,在设备200为空调的情况下,相当于压缩机。在照明的情况下,相当于荧光灯,在电视机的情况下,相当于扬声器或液晶显示器。进而,在设备200为人体传感器或温度传感器等传感器的情况下,驱动部202相当于传感部。
控制部203适宜控制信号收发部201、驱动部202等。而且,控制部203按照由信号收发部201接收到的控制命令,控制驱动部202。由此,设备200经由控制部203实现设备协同控制系统的设备协同控制。
如上所述,构成了本实施方式的设备控制系统的设备200。
下面,参照图1并利用图4对设备协同控制系统的服务器300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4是实施方式1的服务器的结构图。
如图4所示,服务器300至少具备:信号收发部301、控制码转换部302、控制部303等。
如图1所示,信号收发部301与设备控制装置100及第二设备即设备200-2进行无线通信,收发种种无线信号。无线通信由例如公共无线信道或无线LAN等来实现。
控制码转换部302将从设备控制装置100发送的设备码转换为对应于设备码的控制命令。
此外,控制码通过厂家独自的控制命令或多个标准控制命令的组合来对应。例如,在图6所示的后述的独自控制码表中,具有对C公司制的空调要求的“良好睡眠空气调节”之类的C公司独自规定的控制内容。具体而言,该“良好睡眠空气调节”的控制内容通过重复组合图5所示的标准控制命令的温度上升和温度下降之类的控制内容而构成。
控制部303适宜控制信号收发部301、控制码转换部302等。由此,服务器300经由控制部303实现设备协同控制系统的设备协同控制。
如上所述,构成了本实施方式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的服务器300。
下面,利用图5~图7对表示存储于设备控制装置100的存储部102的控制内容的表格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标准控制命令表的图。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独自控制码表的图。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协同控制表的图。
首先,如图5所示,标准控制命令表针对设备的种类记载有例如设备的种类、设备的动作、用于使设备进行动作的控制命令等。这里,标准控制命令表的控制命令尽管制造设备200的厂家不同,但都通用地进行了规定。即,接收到控制命令的设备200即使在厂家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解读控制命令的指示内容。因此,设备200能够变更为控制命令的指示内容表示的动作。
此外,标准控制命令表的控制命令的内容可从例如制定面向家电设备的通信标准的组织等中得到。具体而言,标准控制命令表的控制命令的内容可作为在ECHONET Lite(エコーネットライト、注册商标)标准中具有目标详细规定的内容进行规定。
另外,如图6所示,独自控制码表针对设备的种类都记载有例如设备的种类、制造设备的厂家、用于使设备进行动作的控制码、控制码表示的内容、发送控制码的发送目标的地址等。这里,控制码由制造设备200的厂家独自规定。即,在厂家不同的设备200的情况下,即使接收到不同厂家的控制码,也不能解读指示内容(控制内容)。因此,通常,厂家不同的设备200不能变更为控制码的指示内容所表示的动作。
下面,对使设备200按照独自控制码表中记载的控制码进行动作时的处理方法进行具体说明。
在图6所示的独自控制码表中记载有例如:与厂家为A公司的电饭煲、厂家为B公司的照明、厂家为C公司的空调相关的控制码和其内容、要连接的发送目标的服务器的地址等。
此时,在由设备控制装置100对厂家为A公司的电饭煲执行“美味地煮”之类的A公司独自规定的控制内容的情况下,如下那样进行处理。
首先,设备控制装置100对发送目标的服务器A发送控制码A1。
接着,接收到控制码A1的服务器A将控制码A1转换为规定的控制命令。
接着,服务器A向A公司制的电饭煲发送控制命令。
由此,能够由A公司制的电饭煲执行“美味地煮”之类的处理。此外,图6的独自控制码表也可以集中保持在例如图1所示的一个服务器300中。另外,也可以采用分为各个厂家的服务器,并分别具有自公司的独自控制码表的结构。
另外,如图7所示,协同控制表是记述有用于进行例如图1所示的各设备的设备协同控制的设定的表格。
而且,图1所示的设备控制装置100按照协同控制表的记载内容,在构成第一设备的控制源设备(在图1中,相当于设备200-1)变成了特定状态的情况下,以构成第二设备的控制目标设备(在图1中,相当于设备200-2)进行特定动作的方式控制。
具体而言,在协同控制表中记载有控制源设备的种类及控制源设备的状态,并且记载有控制目标设备的种类和控制目标设备进行的动作、用于指令动作的控制命令或控制码。此外,图7的协同控制表中记载的“No”是为便于说明而表述的符号。即,不是协同控制表中记载的必填项目。
协同控制表也可以利用设备控制装置100的输入部103,设定用户喜欢的设备协同控制的内容。另外,设备的厂家也可以设定原始的设备协同控制的内容而记载于协同控制表,并配备设定在设备控制装置100中。
如上所述,构成了存储于设备控制装置100的存储部102的表示控制内容的各表格。
下面,参照图1~图7并利用图8对本实施方式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的设备协同控制的一个例子进行具体说明。
图8是对实施方式1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的设备协同控制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的顺序图。此外,在图8中,将控制源设备设为图1的设备200-1(第一设备),且将控制目标设备设为图1的设备200-2(第二设备)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8所示,设备控制装置100的控制部104从信号收发部101对图7所示的协同控制表中记载的全部或一部分设备200-1,定期地或隔开规定的时间间隔地发送状态确认信号(ST)。此外,状态确认信号(ST)是用于使设备控制装置100确认设备200-1的状态的信号。
而且,设备200-1由信号收发部201接收来自设备控制装置100的状态确认信号(ST)。此时,设备200-1的控制部203对接收到状态确认信号(ST)时的设备200-1的状态进行判断。然后,从设备200-1的信号收发部201向设备控制装置100发送由控制部203判断出的内容。
此外,设备200-1的状态具体地是指例如设备200-1停止了运转或正在运转等。进而,也可以是指设备200-1以多少度的温度设定进行运转、或者以怎样的风向或风量、哪种模式的设定进行运转等详细的运转内容。
接着,接收到状态确认信号(ST)的设备200-1对控制部203进行控制,并从信号收发部201向设备控制装置100发送包含信号收发部201接收到信号的时间点的表示驱动部202的状态的信息在内的响应信号(AC)。
接着,设备控制装置100由信号收发部101接收来自设备200-1的响应信号(AC)。然后,控制部104判断响应信号(AC)所含的状态。
具体而言,判断响应信号(AC)所含的状态是否与例如存储于存储部102的协同控制表的状态所记载的设备200-1的状态一致。此时,如果响应信号(AC)所含的状态和协同控制表中记载的设备200-1的状态不一致,则设备控制装置100从信号收发部101定期地持续发送状态确认信号(ST)。
另一方面,如果响应信号(AC)所含的状态和协同控制表所记载的设备200-1的状态一致,则控制部104利用协同控制表,确定控制目标设备即设备200-2和动作、对应于动作的控制命令。
然后,信号收发部101对控制目标设备即设备200-2发送确定的控制命令。
接着,当设备200-2的信号收发部201接收到规定的确定的控制命令时,设备200-2的控制部203就按照控制命令,变更驱动部202的动作。
如上所述,执行的是设备协同控制系统的设备协同控制。
除上述以外,本实施方式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也可以执行图9所示的设备协同控制。
图9是对实施方式1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的设备协同控制的另一例进行说明的顺序图。此外,在图9中,与图8同样,将控制源设备设为设备200-1,且将控制目标设备设为设备200-2进行说明。而且,设备200-2经由服务器300,由设备控制装置100控制。即,在经由服务器300执行设备协同控制这一点上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
具体而言,首先,如图9所示,设备控制装置100的控制部104从信号收发部101对图7所示的协同控制表中记载的全部或一部分设备200-1,定期地或隔开规定的时间间隔地发送状态确认信号(ST)。
然后,由设备200-1的信号收发部201接收来自设备控制装置100的状态确认信号(ST)。
接着,设备200-1的控制部203从信号收发部201向设备控制装置100发送包含接收到状态确认信号(ST)的时间点的表示驱动部202的状态的信息在内的响应信号(AC)。
接着,设备控制装置100由信号收发部101接收来自设备200-1的响应信号(AC)。然后,控制部104判断响应信号(AC)所含的状态。
具体而言,判断响应信号(AC)所含的状态是否与例如存储于存储部102的协同控制表的状态所记载的设备200-1的状态一致。此时,如果响应信号(AC)所含的状态和协同控制表中记载的设备200-1的状态不一致,则设备控制装置100从信号收发部101定期地发送状态确认信号(ST)。
另一方面,如果响应信号(AC)所含的状态和协同控制表中记载的设备200-1的状态一致,则设备控制装置100的控制部104按照独自控制码表所示的发送目标(参照图6)的地址,从信号收发部101向规定的服务器300发送控制码和控制目标设备即设备200-2的地址。
服务器300由信号收发部301接收从设备控制装置100的信号收发部101发送的控制码和设备200-2的地址。
然后,服务器300的控制部303利用控制码转换部302,确定对应于控制码的控制命令。服务器300的信号收发部301向控制目标设备即设备200-2发送确定的控制命令。
接着,设备200-2由信号收发部201接收来自服务器300的确定的规定的控制命令。由此,设备200-2的控制部203按照接收到的控制命令,变更驱动部202的动作。
如上所述,在由设备控制装置100控制的控制目标设备(设备200-2)的控制中,在控制内容由标准控制命令规定的情况下,以图8所示的顺序进行控制。另一方面,在控制内容不是标准控制命令而是厂家独自的控制内容的情况下,以图9所示的顺序进行控制。由此,能够容易地对厂家不同的各种设备进行设备协同控制。
此外,也可以为由服务器300进行图8及图9所示的设备控制装置100的至少一部分功能(例如,存储部102或控制部104)的结构。另外,在图9中,也可以为由设备控制装置100进行服务器300的至少一部分功能(例如,控制码转换部302或控制部303)的结构。
下面,利用图10对本实施方式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的设备控制装置的处理流程进行具体说明。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设备控制装置的处理流程的图。
首先,如图10所示,设备控制装置100的信号收发部101对图7所示的协同控制表中记载的各控制源设备(例如,设备200-1等),定期地发送状态确认信号(ST)(步骤S801)。
然后,信号收发部101接收响应状态确认信号(ST)的响应信号(AC)(步骤S802)。
接着,控制部104判断响应信号(AC)所含的状态是否与协同控制表中记载的控制源设备的状态一致(步骤S803)。此时,如果不一致(步骤S803的No(否)),则重复执行来自步骤S801的处理步骤。
另一方面,如果一致(步骤S803的Yes(是)),则控制部104利用协同控制表,确定控制目标设备(例如,设备200-2等)和动作、对应于动作的控制命令(步骤S804)。
然后,信号收发部101发送与控制目标设备的动作关联的图7所示的控制命令或控制码(步骤S805)。
通过以上的处理流程,设备控制装置100能够对各种厂家的设备进行设备协同控制。
即,本实施方式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对控制源设备(第一设备)发送状态确认信号(ST)。然后,接收対状态确认信号(ST)的响应信号(AC)。因此,在控制源设备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即使是不向设备控制装置通知状态的规格,设备控制装置也能够掌握控制源设备的状态。由此,能够无延迟地实现对控制目标设备(第二设备)的协同控制。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由具体的设备控制装置、设备、单独地构成设备控制方法的装置等进行协同控制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的程序来实现由设备控制装置、设备、设备控制方法构成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以程序或存储有程序的存储介质、传输程序的通信介质等形态构成计算机。由此,能够构筑通用性优异且容易变更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
(实施方式2)
下面,利用图11及图12对实施方式2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进行说明。
图11是实施方式2的设备控制装置的结构图。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协同控制表的一个例子的图。
如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在设备控制装置150上还设有监视部105这一点上与实施方式1不同。
设备控制装置150的监视部105探测例如在图12所示的协同控制表的设定内容上是否有问题。
下面,对具体的监视部105的探测方法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在图12所示的协同控制表中,在No.1、No.2中例如设定有照明作为控制源设备。
首先,设备控制装置150的控制部104确认控制源设备即照明的状态是否为ON(接通)状态。当确认是照明的ON状态时,控制部104就经由信号收发部101将作为控制目标设备而设定于协同控制表的电视机制成ON状态(接通电源)。进而,将控制目标设备即空调制成ON状态,并且将设定温度设定为23度,开始运转。
但是,其后,通过协同控制表的No.3,控制部104确认设定为控制源设备的电视机是否为接通电源的ON状态。此时,当确认是电视机的ON状态时,控制部104就按No.3将设定为控制目标设备的照明制成OFF(断开)状态(切断电源)。
即,基于协同控制表的No.1,当用户将照明制成ON时,就将控制目标设备即电视机制成ON。其后,基于协同控制表的No.3,当控制部104确认是电视机的ON状态时,本次就将控制目标设备即照明制成OFF。因此,在照明和电视机的ON和OFF的动作上产生循环,引起重复进行ON和OFF的动作之类的不良情况。
因此,为了消除上述不良情况,本实施方式的监视部105关联控制目标设备及其动作,从协同控制表的设定内容中确认例如是否按照控制源设备及其状态设定有同样的内容。
然后,在按照控制源设备及状态设定有与控制目标设备及其动作同样的内容的情况下(例如,No.1和No.3),检测与对应于控制源设备的控制目标设备及其动作相反的状态的设定是否存在于协同控制表中。
此时,如果在协同控制表中存在有相反的状态的设定,则监视部105经由例如通知部(未图示)对用户警告通知设定内容的变更或取消。
此外,与上述动作相反的状态例如与ON相反的状态是OFF。另外,与温度上升相反的状态是温度下降。进而是暖气运转和冷气运转。即,相对于用户设想的动作而言,是表示相反的状态的动作。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监视部105监视相反的动作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局限于此。例如,监视部105也可以从协同控制表中确认控制目标设备及其动作,然后确认是否对控制目标设备设定了危险的动作。由此,能够确认各设备的安全运转。具体而言,在空调为ON状态时,相当于冷气运转且如设定温度设定为32度那样的规定温度范围外的温度设定的情况等。在这种情况下,监视部105与上述同样,通过通知部(未图示),对用户警告通知设定内容的变更或取消。
另外,监视部105也可以采用预存储有在确认了照明的OFF状态以后将设置于有照明的房间的电视机制成ON等通常不可思议或矛盾的控制源设备的设定和控制目标设备的设定的结构。而且,监视部105也可以在探测到上述不可思议的设定的情况下,警告通知设定内容的变更或取消。
另外,监视部105也可以采用对以下所示的存在无限性(无限循环)的设定或有矛盾性的设定进行探测并向用户发出警告通知的结构。具体而言,例如,首先,当确认了控制源设备即照明的OFF状态时,就将控制目标设备即电视机制成ON状态。其后,当确认了控制源设备即电视机的ON状态时,就将控制目标设备即照明制成OFF状态。进而,当其后再次确认了控制源设备即照明的OFF状态时,就将控制目标设备即电视机制成ON状态等,这是进行了有无限性的设定的情况。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在设备控制装置150上具备监视部105。由此,即使在用户自由地设定了协同控制内容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设备协同控制系统的安全的使用方法。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将监视部105设置于设备控制装置150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图1或图9所示的服务器上设置监视部105。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关于监视部105的监视时期,没有特别提到,但例如也可以如一天一次等那样定期地进行监视。进而,在协同控制表的新的设定时或编辑时,由监视部105进行控制内容的监视。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以如图7或图12所示的协同控制表那样控制源设备的状态和控制目标设备的动作按一对一或一对二进行对应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利用图13~图15基于下述的协同控制表的变形例来构筑设备协同控制系统。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协同控制表的变形例的图。
如图13所示,在协同控制表上设有追加动作这一点上,与图7或图12所示的协同控制表不同。
下面,对基于图13的协同控制表的控制动作进行具体说明。
如图13的协同控制表所示,首先,由控制部104确认例如按No.1设定的控制源设备即照明的状态是否为ON状态。当确认了照明的ON状态时,控制部104就将控制目标设备即电视机制成ON状态(接通电源)。此时,如果如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协同控制表那样不能设定追加动作,则在电视机被ON以后,立即将空调ON,开始空调的运转。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那样在协同控制表上设定追加动作。由此,如协同控制表的No.2所示,能够进行在将控制源设备的电视机制成ON状态(接通电源)以后,在2秒后将控制目标设备的空调制成ON状态等控制动作。
接着,利用图14对协同控制表的另一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协同控制表的另一变形例的图。
如图14所示,协同控制表以能够设定多个控制目标设备的方式构成。
下面,对基于图14的协同控制表的控制动作进行具体说明。
如图14的协同控制表所示,首先,由控制部104确认控制源设备即照明的状态是否为ON状态。当确认了照明的ON状态时,控制部104就将控制目标设备即电视机制成ON状态(接通电源),将空调制成ON状态,开始运转。具体而言,将图14中所示的控制码w1发送到第二设备即电视机,将控制码t1发送到第三设备即空调,而控制各设备。由此,能够同时控制多个控制目标设备。此外,在图14的情况下,例如,照明相当于第一设备,电视机相当于第二设备,空调相当于第三设备。即,基于第一设备的状态,能够控制第二设备及第三设备。
接着,利用图15对协同控制表的再另一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协同控制表的再一变形例的图。
如图15所示,协同控制表以能够设定多个控制源设备的方式构成。
下面,对基于图15的协同控制表的控制动作进行具体说明。
如图15的协同控制表所示,首先,由控制部104确认控制源设备即照明和换气扇的状态是否为ON状态。当确认了照明和换气扇的ON状态时,控制部104就将控制目标设备即电视机制成ON状态(接通电源)。由此,基于多个控制源设备的状态,能够对控制目标设备进行控制。此外,在图15的情况下,例如,照明相当于第一设备,换气扇相当于第三设备,电视机相当于第二设备。即,基于第一设备及第三设备的状态的组合,能够控制第二设备。
如基于上述变形例所述,通过能够自由地设定协同控制表,可构筑能够以更多的控制方案进行设备协同控制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
(实施方式3)
上述的实施方式1、2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首先由设备控制装置100发送状态确认信号(ST)。接着,利用来自接收到状态确认信号(ST)的控制源设备即设备200-1的响应信号(AC),掌握设备200-1的状态。而且,也可以采用基于设备200-1的状态,来变更控制目标设备即设备200-2的动作的结构。
但是,由制造设备的厂家的政策可知,有时也采用定期地从设备侧发送设备状态的规格。另外,有时也采用在设备状态发生了变化的时间点,从设备侧对设备控制装置100发送设备状态的规格。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以能够选择是否从设备控制装置向控制源设备发送了状态确认信号(ST)的方式构成。
即,本实施方式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具备切换以下所示的两个通信模式的模式切换部。
首先,与实施方式1、2同样,第一通信模式是发送状态确认信号(ST),并接收响应信号(AC)。而且,第二通信模式是在即使与状态确认信号(ST)无关地不发送状态确认信号(ST)而控制源设备的状态也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从控制源设备侧发送状态。此外,如后所述,模式切换部由通信模式控制部和通信模式设定部等构成。
下面,利用图16及图17对本实施方式3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进行具体说明。此外,关于与实施方式1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相同的结构及动作,省略详细的说明,而且,下面,主要对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结构及动作进行说明。
图16是实施方式3的控制源设备的结构图。图17是实施方式3的设备控制装置的结构图。
如图1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控制源设备(第一设备)即设备210-1在具备通信模式设定部221这一点上与实施方式1、2不同。另外,如图17所示,在设备控制装置160上设有通信模式控制部112这一点上,与实施方式1、2不同。
首先,图16所示的设备210-1的通信模式设定部221设定下述的两个通信模式。第一个是由从设备控制装置接收状态确认信号(ST)并回复响应信号(AC)的“状态确认信号接收模式”构成的第一通信模式。第二个是由在即使不发送来自设备控制装置的状态确认信号(ST)而设备210-1的状态也发生了变化时发送状态变化信号的“状态变化信号发送模式”构成的第二通信模式。此外,在实施方式1、2中,以仅使用“状态确认信号接收模式”进行协同控制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备210-1的通信模式设定部221的各通信模式的设定通过下面的来自设备控制装置160的通信模式控制部112的指示来执行。
另外,图17所示的设备控制装置160的通信模式控制部112根据构成控制源设备或控制目标设备的设备的种类或状态,控制设备210-1的通信模式设定部221的设定。
如上所述,构成了本实施方式的设备210-1及设备控制装置160。
下面,利用图18对本实施方式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的设备协同控制的顺序进行说明。
图18是对实施方式3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的设备协同控制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的顺序图。
此外,参照图18对由图8所述的接收来自设备控制装置160的控制命令进行控制目标设备(第二设备)即设备200-2的运转ON控制的以后的顺序进行说明。
如图18所示,在对设备200-2进行了运转ON控制以后,设备控制装置160的通信模式控制部112对控制源设备即设备210-1的通信模式进行控制(步骤S401)。即,将设备210-1的通信模式从到此为止的状态确认信号接收模式(第一通信模式)切换到状态变化信号发送模式(第二通信模式)。
因此,设备控制装置160将通信模式指示信号从信号收发部111发送到设备210-1。
接着,由信号收发部201接收到通信模式指示信号的设备210―1与控制部213及信号收发部201协同设定通信模式,从状态确认信号接收模式切换到状态变化信号发送模式(步骤S402)。此外,状态变化信号发送模式(第二通信模式)是在即使不接收来自设备控制装置160的状态确认信号(ST)而设备210-1的状态也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发送状态变化信号的模式。
然后,当设备210-1的状态发生变化时(步骤S403),就立即将状态变化信号从信号收发部201发送到设备控制装置160。
接着,由信号收发部111接收到设备210-1的状态变化信号的设备控制装置160执行与实施方式1的接收到图8所述的响应信号(AC)时同样的处理。即,在图18中,省略了一部分,首先,设备控制装置160由信号收发部111接收状态变化信号。控制部114判断状态变化信号所含的状态是否与存储于存储部102的协同控制表的设备210-1的状态所记载的状态一致。
此时,如果一致,则控制部114利用协同控制表,确定控制目标设备和动作、及对应于动作的控制命令(步骤S404)。然后,信号收发部111对控制目标设备即设备200-2发送所确定的控制命令。
接着,设备200-2由信号收发部201接收规定的控制命令。
然后,设备200-2的控制部203按照接收到的控制命令,变更驱动部202的控制动作(步骤S405)。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进行动作。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按照“状态确认信号接收模式(第一通信模式)”和“状态变化信号发送模式(第二通信模式)”切换控制源设备的通信模式。由此,因为图18的步骤S403的状态有变化,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执行直到步骤S405的控制变更为止的协同控制。即,在“状态有变化”中立即发送状态变化信号,从而缩短现有协同控制的“状态有变化、等待ST信号、发送AC信号”的交换的时间。由此,在短时间内进行设备协同控制。其结果是,能够构筑响应性优异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
具体而言,在控制目标设备即设备200-2为空调的情况下,在运转ON控制时,通过第二通信模式,在短时间内进行设定温度的变更或风量的变更。另外,在设备200-2为电视机的情况下,在运转ON控制时,在短时间内进行频道或音量的变更。进而,在设备200-2为照明的情况下,在运转ON控制时,在短时间内进行亮度的变更等控制。
另外,在控制目标设备即设备200-2为运转ON控制时,也可在短时间制成运转OFF而进行节能的协同控制。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有时不需要通过控制目标设备即设备200-2的种类或运转状态,将控制源设备即设备210-1的通信模式从“状态确认信号接收模式”切换到“状态变化信号发送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因为图18所示的步骤S403的状态有变化,所以只要省略直到步骤S405的控制变更为止的协同控制即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通过通信模式的切换而在短时间内进行协同控制的方法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局限于此。例如,在从设备控制装置160向设备210-1发送的状态确认信号接收模式(第一通信模式)中,也可以增大状态确认信号(ST)的发送频率。进而,也可以缩短状态确认信号(ST)的发送间隔。由此,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设备210-1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时的响应信号(AC)。
在上述的情况下,设备控制装置160的通信模式控制部112不进行控制源设备即设备210-1的通信模式的切换。而且,设备210-1以持续状态确认信号接收模式的方式进行处理。即,可通过采用不执行图18所示的步骤S401~步骤S402的处理的结构来应对。
作为具体的持续状态确认信号接收模式时的例子,例如是如下的情况:如控制目标设备为空气净化器那样,根据控制源设备的状态变化,控制即使不立即变更控制对用户来说也不成问题的设备。即,是如下的情况等:在用户回家以后,也可以稍晚一点对空气净化器进行运转ON控制。另外,是在控制目标设备的运转状态安全时,例如空调的设定温度为规定范围内等的情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可切换通信模式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局限于此。例如,考虑到构筑设备协同控制系统的设备间的通信流量,也可以如下那样进行控制。即,在控制源设备的台数为规定值以下(例如,三台以下)且通信流量少的情况下,持续状态确认信号接收模式(第一通信模式)。另一方面,在通信流量多的情况下,切换到状态变化信号发送模式(第二通信模式)进行控制。由此,能够有效地构筑可控制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设备控制装置160的通信模式控制部112对控制源设备的种类或状态、控制目标设备的种类或状态、通信设备的台数或通信流量进行管理。然后,根据它们的状况,从状态确认信号接收模式切换到状态变化信号发送模式。进而,增大状态确认信号(ST)的发送频率,或缩短发送间隔。由此,根据状况,能够最佳地控制构成设备协同控制系统的各设备。此时,也可以将上述的状况通知给用户,通过推荐或确认等,来构筑用户喜欢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状态确认信号接收模式(第一通信模式)由于以设备控制装置160为主体进行与控制源设备即设备210-1的通信,因此容易进行全部通信的控制。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状态变化信号发送模式(第二通信模式)仅在控制源设备即设备210-1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时,才进行通信。因此,能够减少设备210-1和设备控制装置160的通信流量。进而,由于能够将设备210-1的状态的变化立即发送到设备控制装置160,因此能够进行更顺畅的设备协同控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不管在哪一种通信模式下,接收最初的信号(状态确认信号、状态变化信号)的设备侧都处于接收的待机状态。因此,在各设备的信号收发部和控制部,消耗电力。因此,在接收到最初的信号以后,变更控制通信模式。由此,特别是在驱动电池的设备的情况下,对于省电化,具有很多优点。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设备210-1在状态变化信号发送模式下且在设备210-1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进行通信的模式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按照即使设备210-1在状态变化信号发送模式下,也在从设备控制装置160接收到状态确认信号(ST)时发送响应信号(AC)的方式构成。由此,设备控制装置160即使对状态确认信号接收模式的设备,也能够进行状态确认信号(ST)和响应信号(AC)的通信。即使状态确认信号接收模式的设备和状态变化信号发送模式的设备混杂,设备控制装置也能够无需区別地进行状态确认信号的发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8所示,以由设备控制装置160从控制码转换到控制命令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局限于此。例如,如实施方式1的图9所示,也可以采用由服务器300从控制码转换到控制命令,并发送到控制目标设备的构成。由此,容易对厂家不同的各种设备进行设备协同控制。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设备协同控制系统具备:设备控制装置、第一设备(控制源设备)、第二设备(控制目标设备)。设备控制装置具备对第一设备发送状态确认信号,且接收响应状态确认信号的响应信号的第一通信模式(状态确认信号接收模式)。进而,设备控制装置具备:信号收发部,进行接收在第一设备中发生了状态变化时被发送的状态变化信号的第二通信模式(状态变化信号发送模式);存储部,对应于第一设备的状态地存储第二设备的控制内容。而且,信号收发部以从存储部取得与响应信号或状态变化信号所含的第一设备的状态对应的向第二设备发送的控制内容,并向第二设备发送的方式构成。
根据该结构,在第一设备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即使在不向设备控制装置通知状态变化的第一通信模式中,设备控制装置也可掌握第一设备的状态。而且,基于第一设备的状态,能够无延迟地实现对第二设备的协同控制。
进而,在第一设备发生了状态变化的情况下,在向设备控制装置通知状态变化的第二通信模式中,设备控制装置能够掌握第一设备的状态。因此,基于第一设备的状态,能够更加无延迟地实现对第二设备的协同控制。
另外,在通信模式控制部,根据第一设备或第二设备的种类或状态,切换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然后,与第一设备进行通信。由此,能够实现便利性更高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
(实施方式4)
下面,利用图19及图20对实施方式4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进行具体说明。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由三台控制源设备构成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控制源设备为几台都可以,这是不言而喻的。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控制源设备的结构与图16所示的实施方式3的控制源设备相同,设备控制装置的结构与图17所示的实施方式3的设备控制装置相同。进而,本实施方式的控制目标设备的结构与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控制目标设备相同。因此,省略与上述相同的结构的控制源设备、设备控制装置及控制目标设备的详细说明。
图19是对实施方式4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的设备协同控制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的顺序图。图20是对实施方式4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的设备协同控制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的顺序图。
此外,参照图19及图20对图8所示的接收来自设备控制装置160的控制命令而进行控制目标设备即设备200-2的运转ON控制的以后的顺序进行说明。
首先,与图8同样,接收来自设备控制装置160的控制命令,对控制目标设备即设备200-2进行运转ON控制。
此时,如图19所示,首先,三台控制源设备A、B、C即设备210-1、210-2、210-3的通信模式设为状态确认信号接收模式(第一通信模式)(步骤S411)。
而且,直到由各设备的信号收发部201接收来自设备控制装置160的状态确认信号(ST)(未图示)并回复响应信号(AC)为止,都与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1相同。
接着,虽然各设备的状态变化未图示,但与实施方式1同样,设备控制装置160由信号收发部111接收响应信号(AC)。控制部114判断响应信号(AC)所含的状态是否与存储于存储部102的协同控制表的设备210-1、210-2、210-3的状态所记载的状态一致。此时,如果不一致,则继续从信号收发部111定期地发送状态确认信号(ST)。
另一方面,如果一致,则控制部114利用协同控制表,确定控制目标设备即设备200-2和动作、及对应于动作的控制命令。
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存储于存储部102的协同控制表以在从三台设备210―1、210-2、210-3接收到的响应信号(AC)所含的状态都一致时对控制目标设备即设备200-2进行控制的方式构成。即,设备协同控制系统采用的是通过基于三台设备210―1、210-2、210-3的状态变化的三个条件而进行设备协同控制的结构。
因此,在图19中,首先,从三台设备210―1、210-2、210-3满足上述条件且设备协同控制的条件成立(在图中的设备协同控制的条件表中,“○”表示三个一致)的状态进行说明(步骤S412)。
接着,当上述设备协同控制的条件成立时,控制部114就利用协同控制表,确定控制目标设备即设备200-2和动作、及对应于动作的控制命令(步骤S413)。
然后,信号收发部111对控制目标设备即设备200-2发送所确定的规定的控制命令。
接着,设备200-2的信号收发部201由信号收发部201接收规定的控制命令。然后,设备200-2的控制部203按照接收到的控制命令,通过驱动部202的动作,以进行协同运转ON控制的方式进行变更(步骤S414)。
接着,在对设备200-2进行了协同运转ON控制以后,如图19所示,设备控制装置160的通信模式控制部112对三台设备210―1、210-2、210-3的通信模式进行控制(步骤S415)。即,将设备210-1、210-2、210-3的通信模式从到此为止的状态确认信号接收模式(第一通信模式)切换到状态变化信号发送模式(第二通信模式)。然后,设备控制装置160将通信模式指示信号从信号收发部111发送到设备210-1、210-2、210-3。
接着,由信号收发部201接收到通信模式指示信号的设备210-1、210-2、210-3与控制部213及信号收发部201协同地,将通信模式从状态确认信号接收模式切换到状态变化信号发送模式(步骤S416)。由此,设备210-1、210-2、210-3在状态变化信号发送模式中,即使不进行来自设备控制装置160的状态确认信号(ST)的发送,也在各设备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将状态变化信号发送到设备控制装置160。
因此,如图19所示,例如,当设备210-1的状态发生变化时(步骤S417),就立即将状态变化信号从设备210-1的信号收发部201发送到设备控制装置160。
此时,在图19中,步骤S417的状态变化使设备210-1的状态相对于在步骤S412中成立的三个条件的设备协同控制条件而变化。
因此,下面,对在步骤S417中协同运转ON控制的三个条件不成立的状态的变化进行假设说明。即,对在图19中的设备协同控制的条件表中控制源设备A(设备210-1)成为“×”的情况进行假设说明。
首先,设备控制装置160由信号收发部111接收设备210-1的状态变化信号。此时,控制部114判断状态变化信号所含的状态是否与存储于存储部102的协同控制表的设备210-1的状态所记载的状态一致。该结果是,控制部114判断为不一致。即,通过设备210-1的状态变化,协同运转的条件不成立(步骤S418)。
因此,控制部114利用协同控制表,确定协同运转条件不成立时的控制目标设备和动作、及对应于动作的控制命令。此外,上述控制命令相当于对由步骤S413、S414执行的协同运转ON控制进行OFF控制而解除协同运转的控制命令。
接着,信号收发部111对设备200-2发送解除协同运转的控制命令。
接着,设备200-2的控制部203接收控制命令。然后,控制部203按照所接收到的控制命令,以进行协同运转OFF控制的方式变更驱动部202的动作(步骤S420)。
参照图20对以后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的顺序进行说明。
如图20所示,在进行了图19所示的协同运转OFF控制的情况下(步骤S420),控制源设备A、B、C即设备210-1、210-2、210-3的通信模式持续进行状态变化信号发送模式(第二通信模式)(步骤S421)。
下面,对在上述状态下设备210-2的状态进一步发生了变化的情况进行说明。
此时,如上所述,设备210-2是状态变化信号发送模式(第二通信模式)。因此,设备210-2的信号收发部201立即将状态变化信号发送到设备控制装置160。
此外,在图20中,通过步骤S422的状态变化,在步骤S412中成立的三个条件的设备协同控制条件下,设备210-2的状态进一步发生变化。
因此,下面,对在步骤S422中协同运转ON控制的条件不成立的状态的变化进行假设说明。在这种情况下,设备210-1和设备210-2的条件不成立。即,对在图20中的设备协同控制的条件表中控制源设备B(设备210-2)进一步变成“×”的情况进行假设说明。
首先,如图20所示,设备控制装置160的通信模式控制部112控制三台设备210-1、210-2、210-3的通信模式(步骤S423)。具体而言,将三台设备210-1、210-2、210-3的通信模式从到此为止的状态变化信号发送模式(第二通信模式)切换到状态确认信号接收模式(第一通信模式)。
然后,设备控制装置160将通信模式指示信号从信号收发部111发送到设备210-1、210-2、210-3。
接着,由信号收发部201接收到通信模式指示信号的设备210-1、210-2、210-3与控制部213及信号收发部201协同地,设定通信模式,且从状态变化信号发送模式切换到状态确认信号接收模式(步骤S424)。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19的步骤S415~步骤S416中设备协同控制的三个条件成立以后,将设备210-1、210-2、210-3的通信模式从状态确认信号接收模式切换到状态变化信号发送模式。由此,在设备210-1、210-2、210-3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因为图19的步骤S417的状态有变化,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协同控制执行到步骤S420的协同运转OFF控制。其结果是,设备的节能及安全性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20的步骤S422~步骤S424中设备协同控制的条件中的至少一个不成立以后,将各设备的通信模式从状态变化信号发送模式切换到状态确认信号接收模式。由此,能够将各设备的通信模式恢复到通常状态(图19的S411的初始状态)。
即,在图20中,在设备协同控制的条件中的两个不成立的时间点,将各设备的通信模式从状态变化信号发送模式切换到状态确认信号接收模式。这是因为,当在设备协同控制的条件中的一个不成立的时间点切换到状态确认信号接收模式时,例如,图19的步骤S418中设备210-1的状态就会发生变化,协同运转的3条件有可能再次成立。因此,考虑到其可能性,在三个条件成立的情况下,持续维持状态变化信号发送模式的状态,以使设备协同控制可立即恢复。
另一方面,在设备协同控制的条件中的两个以上不成立的时间点(例如,图20的步骤S422以后),即使设备210-1、210-2中的任一方的状态发生变化,协同运转的三个条件也不会成立。因此,从状态变化信号发送模式切换到状态确认信号接收模式,而恢复到原始状态。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在图19的步骤S416的时间点将控制源设备A、B、C全都设为状态变化信号发送模式(第二通信模式)且在步骤S424中以将控制源设备A、B、C全都制成状态确认信号接收模式(第一通信模式)的方式进行控制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在步骤S416和步骤S424期间使控制源设备A、B、C的各自的通信模式的设定不同的控制结构。由此,根据各控制源设备的状况,能够进行更有效的设备协同控制。
具体而言,也可以在因图19的步骤S417的控制源设备A的状态变化而步骤S418中设备协同控制的条件仅控制源设备A不成立的情况下,将控制源设备B、C切换到状态确认信号接收模式。
在这种情况下,在步骤S418~S421期间,设备控制装置160的通信模式控制部112向控制源设备B、C发送用于切换到状态确认信号接收模式的通信模式指示信号。其结果是,在步骤S421中,控制源设备A设定为状态变化发送模式,控制源设备B、C设定为状态确认信号接收模式。
由此,在控制源设备A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能够使协同运转再次成立。因此,控制源设备A持续维持状态变化信号发送模式,另一方面,控制源设备B、C设定为状态确认信号接收模式。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由通信模式控制部,根据控制源设备(第一设备)或控制目标设备(第二设备)的种类或状态,切换通信模式,与控制源设备进行通信。由此,能够实现便利性更高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
(实施方式5)
下面,利用图21对实施方式5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进行具体说明。
如图2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在进行控制目标设备的设备协同控制以前(在不满足设备协同控制的条件时),将控制源设备从状态确认信号接收模式(第一通信模式)切换到状态变化信号发送模式(第二通信模式)。由此,在使控制源设备的状态变化立即反映在设备协同的控制起始上这方面,与实施方式3、4不同。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控制源设备的结构与图16所示的实施方式3的控制源设备相同,设备控制装置的结构与图17所示的实施方式3的设备控制装置相同。进而,本实施方式的控制目标设备的结构与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控制目标设备相同。因此,省略与上述相同的结构的控制源设备、设备控制装置及控制目标设备的详细说明。
图21是对实施方式5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的设备协同控制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的顺序图。
此外,以本实施方式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与图19同样地由三台控制源设备A、B、C构成的例子进行说明。
而且,参照图21对图8所示的接收来自设备控制装置160的控制命令而进行控制目标设备即设备200-2的运转ON控制的以后的顺序进行说明。
此时,如图21所示,首先,三台控制源设备A、B、C即设备210-1、210-2、210-3的通信模式设为状态确认信号接收模式(第一通信模式)(步骤S431)。
然后,由各设备的信号收发部201接收来自设备控制装置160的状态确认信号(ST)(未图示),并回复响应信号(AC)。
接着,与实施方式1同样,设备控制装置160由信号收发部111接收响应信号(AC)。控制部114判断响应信号(AC)所含的状态是否与存储于存储部102的协同控制表的控制源设备的状态所记载的状态一致。此时,如果不一致,则继续从信号收发部111定期地发送状态确认信号(ST)。
另一方面,如果一致,则控制部114利用协同控制表,确定控制目标设备即设备200-2和动作、及对应于动作的控制命令。
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存储于存储部102的协同控制表以在从三台设备210―1、210-2、210-3接收到的响应信号(AC)所含的状态都一致时,对控制目标设备即设备200-2进行控制的方式构成。即,设备协同控制系统的结构是通过基于三台设备210―1、210-2、210-3的状态变化的三个条件,进行设备协同控制。
因此,在图21中,首先,从三台设备210―1、210-2、210-3不满足上述条件且设备协同控制的条件不成立(图21中的设备协同控制的条件表中,“×”为三个一致)的状态进行说明。
在上述状态下,首先,通过设备210-1的状态变化,设备210-1的条件成立(在条件表中,设备210-1从“×”变化为“○”)(步骤S432)。
接着,通过设备210-2的状态变化,设备210-2的条件成立(在条件表中,设备210-2从“×”变化为“○”)(步骤S433)。
然后,假想在图21中的设备协同控制的条件表中“○”为两个一致的情况对以后的顺序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21所示,设备控制装置160的通信模式控制部112对在设备协同控制的条件表中未变成“○”的设备210-3的通信模式进行控制(步骤S434)。即,将设备210-3的通信模式从在步骤S431中设定的状态确认信号接收模式(第一通信模式)切换到状态变化信号发送模式(第二通信模式)。
因此,设备控制装置160将通信模式指示信号从信号收发部111发送到设备210-3。
接着,由信号收发部201接收到通信模式指示信号的设备210-3与控制部213及信号收发部201协同地,将通信模式从状态确认信号接收模式(第一通信模式)切换到状态变化信号发送模式(第二通信模式)(步骤S435)。由此,设备210-3在状态变化信号发送模式中,即使没有来自设备控制装置160的状态确认信号(ST)的发送,也在设备210-1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将状态变化信号发送到设备控制装置160。
因此,如图21所示,当设备210-3的状态发生变化时(步骤S436),就立即将状态变化信号从设备210-3的信号收发部201发送到设备控制装置160。
接着,虽未图示,但与实施方式3所述的图18的步骤S403~步骤S405同样,设备控制装置160由信号收发部111接收状态变化信号。然后,控制部114判断状态变化信号所含的状态是否与存储于存储部102的协同控制表的控制源设备的状态所记载的状态一致。
此时,如果一致,则控制部114利用协同控制表,确定控制目标设备即设备210-3和动作、及对应于动作的控制命令。然后,信号收发部111对控制目标设备即设备200-2发送控制命令。
接着,设备200-2的控制部203接收控制命令。然后,控制部203按照所接收到的控制命令,变更驱动部202的动作。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在设备协同控制的条件表中未变成“○”的设备的通信模式从“状态确认信号接收模式”切换到“状态变化信号发送模式”。由此,能够在短时间内执行从如设备协同控制的条件成立那样的状态变化到控制目标设备的控制的协同控制。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由通信模式控制部,根据控制源设备(第一设备)或控制目标设备(第二设备)的种类或状态,切换通信模式,与控制源设备进行通信。由此,能够实现便利性更高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
如上所述,本发明是至少具备设备控制装置、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设备控制装置具备:信号收发部,对第一设备发送状态确认信号,接收响应状态确认信号的响应信号;存储部,与第一设备的状态对应地存储第二设备的控制内容。而且,信号收发部也可以具备从存储部取得与响应信号所示的状态对应的第二设备的控制内容,并向第二设备发送的结构。
由此,在第一设备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即使是不向设备控制装置通知状态变化的结构的情况,设备控制装置也通过与状态确认信号相对的响应信号来掌握第一设备的状态。然后,无延迟地协同控制第二设备。其结果是,能够实现响应性优异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
另外,本发明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还具备第三设备,存储部也可以与第一设备和第三设备的状态组合相对应地存储第二设备的控制内容、或与第一设备的状态相对应地存储第二设备及第三设备的控制内容。由此,能够进一步扩大协同控制的变异。
另外,本发明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的设备控制装置也可以构成为,能够设定:通过发送状态确认信号来取得与状态确认信号相对的响应信号的第一通信模式、不发送状态确认信号就可取得响应信号的第二通信模式。
由此,设备控制装置能够一边根据第一设备的厂家规定的规格而灵活应对,一边掌握第一设备的状态。即,在第一设备发生了状态变化的情况下,即使是不向设备控制装置通知状态的第一通信模式,设备控制装置也能够掌握第一设备的状态,且能够无延迟地实现对第二设备的协同控制。进而,在第一设备发生了状态变化的情况下,在向设备控制装置通知状态的第二通信模式中,设备控制装置能够掌握第一设备的状态,且能够无延迟地实现对第二设备的协同控制。
另外,对于本发明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而言,存储部存储的第二设备的控制内容是与第二设备可识别的控制命令相对应的控制内容,也可以包含第二设备不能识别的控制码。
根据该结构,能够将第二设备的控制命令替换为控制码来使用。由此,特别是在控制命令的具体内容上有秘诀的情况下,能够将控制命令对其他厂家保密。
另外,本发明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还具备对存储于存储部的第二设备的控制内容进行监视的监视部。
由此,即使在用户自由地设定了协同控制内容的情况下,也能够安全地利用设备协同控制系统。
另外,本发明的设备控制装置具备:信号收发部,对第一设备发送状态确认信号,接收响应状态确认信号的响应信号;存储部,与第一设备的状态相对应地存储与第一设备不同的第二设备的控制内容。而且,信号收发部也可以具有从存储部取得与响应信号所示的状态相对应的第二设备的控制内容,并向第二设备发送的结构。
由此,仅在第一设备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即使是不向设备控制装置通知状态变化的规格的情况,设备控制装置也能够掌握第一设备的状态,且能够无延迟地实现对第二设备的协同控制。
另外,本发明是至少具备设备控制装置、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的设备控制方法。设备控制装置对第一设备发送状态确认信号,接收响应状态确认信号的响应信号。进而,设备控制装置利用与第一设备的状态相对应地存储第二设备的控制内容的存储部,检测与响应信号所示的状态相对应的第二设备的控制内容是否存储于存储部。而且,设备控制装置也可以从存储部取得与响应信号所示的状态相对应的第二设备的控制内容,并向第二设备发送。
由此,仅在第一设备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即使是不向设备控制装置通知状态变化的规格的情况,设备控制装置也能够掌握第一设备的状态,且能够无延迟地进行对第二设备的协同控制。
另外,本发明是与设备控制装置进行通信的设备。设备控制装置也可以具备信号收发部,该信号收发部具备根据设备的状态向与设备不同的第二设备发送控制内容的结构,接收从设备控制装置发送的状态确认信号,将接收到状态确认信号时的含有状态的响应信号发送到设备控制装置。
由此,在设备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即使设备是不向设备控制装置通知状态变化的规格,设备控制装置也能够实现掌握设备的状态,且无延迟进行对第二设备的协同控制的设备。
另外,本发明是至少具备设备控制装置、第一设备、第二设备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设备控制装置具备:信号收发部,进行对第一设备发送状态确认信号且接收响应状态确认信号的响应信号的第一通信模式、接收在第一设备中发生了状态变化时被发送的状态变化信号的第二通信模式;通信模式控制部,切换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存储部,与第一设备的状态相对应地存储第二设备的控制内容。而且,信号收发部也可以具有从存储部取得与响应信号或状态变化信号所含的第一设备的状态相对应的向第二设备发送的控制内容,并第二设备发送的结构。
由此,在第一设备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即使是不向设备控制装置通知状态的第一通信模式,设备控制装置也能够掌握第一设备的状态,且能够无延迟地实现对第二设备的协同控制。另外,在第一设备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即使是向设备控制装置通知状态的第二通信模式,设备控制装置也能够掌握第一设备的状态,且能够无延迟地实现对第二设备的协同控制。
另外,本发明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的通信模式控制部也可以根据第一设备或第二设备的种类或状态,切换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与第一设备进行通信。
由此,能够实现便利性更高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
另外,本发明的设备控制装置具备进行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的信号收发部,该第一通信模式对第一设备发送状态确认信号,接收响应状态确认信号的响应信号;该第二通信模式接收在第一设备中发生了状态变化时被发送的状态变化信号。还具备:切换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的通信模式控制部、与第一设备的状态相对应地存储第二设备的控制内容的存储部。而且,信号收发部也可以具有从存储部取得与响应信号或状态变化信号所含的第一设备的状态相对应的向第二设备发送的控制内容,并向第二设备发送的构成。
由此,在第一设备发生了状态变化的情况下,即使是不向设备控制装置通知状态的第一通信模式,设备控制装置也能够掌握第一设备的状态,且能够无延迟地实现对第二设备的协同控制。另外,在第一设备发生了状态变化的情况下,即使是向设备控制装置通知状态的第二通信模式,设备控制装置也能够掌握第一设备的状态,且能够无延迟地实现对第二设备的协同控制。
另外,本发明是至少具备设备控制装置、第一设备、第二设备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的设备控制方法。设备控制装置具备:对第一设备发送状态确认信号且接收响应状态确认信号的响应信号的第一通信模式、接收在第一设备中发生了状态变化时被发送的状态变化信号的第二通信模式。进而,设备控制装置利用与第一设备的状态相对应地存储第二设备的控制内容的存储部,检测与响应信号或状态变化信号所示的状态相对应的第二设备的控制内容是否存储于存储部。而且,设备控制装置也可以从存储部取得与响应信号或状态变化信号所示的状态相对应的第二设备的控制内容,并向第二设备发送。
据此,在第一设备发生了状态变化的情况下,即使是不向设备控制装置通知状态的第一通信模式,设备控制装置也能够掌握第一设备的状态,且能够无延迟地实现对第二设备的协同控制。另外,在第一设备发生了状态变化的情况下,在向设备控制装置通知状态的第二通信模式中,设备控制装置能够掌握第一设备的状态,且能够无延迟地实现对第二设备的协同控制。
另外,本发明的协同控制系统也可以由用于使计算机执行的程序构成。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由于能够掌握第一设备的状态,且能够无延迟地实现对第二设备的协同控制,因此用于具有多个设备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设备控制装置、设备及设备控制方法等。另外,本发明不局限于设置于住宅内的设备,还可用于在事务所或工厂、屋外或公共设施等场所协同控制多个设备的系统等。

Claims (13)

1.一种设备协同控制系统,其具备设备控制装置、至少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其中,
所述设备控制装置具备:
信号收发部,对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状态确认信号,接收响应所述状态确认信号的响应信号;和
存储部,与所述第一设备的状态相对应地存储所述第二设备的控制内容,
所述信号收发部从所述存储部取得与所述响应信号所含的所述第一设备的状态对应的对所述第二设备的控制内容,并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其中,
还具备第三设备,
所述存储部与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三设备的状态的组合相对应地存储所述第二设备的控制内容,或者,
所述存储部与所述第一设备的状态相对应地存储所述第二设备和所述第三设备的控制内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其中,
所述设备控制装置能够设定第一通信模式和第二通信模式,
该第一通信模式通过发送所述状态确认信号来取得响应所述状态确认信号的响应信号;
该第二通信模式不发送所述状态确认信号而取得所述响应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其中,
所述存储部存储的所述第二设备的控制内容与所述第二设备能够识别的控制命令相对应,包含所述第二设备不能识别的控制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其中,
所述设备控制装置还具备监视部,
所述监视部对存储于所述存储部的所述第二设备的控制内容进行监视。
6.一种设备控制装置,其具备:
信号收发部,对第一设备发送状态确认信号,接收响应所述状态确认信号的响应信号;和
存储部,与所述第一设备的状态相对应地存储与所述第一设备不同的第二设备的控制内容,
所述信号收发部从所述存储部取得与所述响应信号所示的状态相对应的所述第二设备的控制内容,并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
7.一种设备协同控制系统的设备控制方法,所述设备协同控制系统具备设备控制装置、至少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其中,
所述设备控制装置对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状态确认信号,
接收响应所述状态确认信号的响应信号,
利用与所述第一设备的状态相对应地存储所述第二设备的控制内容的存储部,检测与所述响应信号所示的状态相对应的所述第二设备的控制内容是否存储于所述存储部,
从所述存储部取得与所述响应信号所示的状态相对应的所述第二设备的控制内容,并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
8.一种设备,其与设备控制装置进行通信,其中,
所述设备控制装置根据所述设备的状态向与所述设备不同的第二设备发送控制内容,
所述设备具备信号收发部,该信号收发部接收从所述设备控制装置发送来的状态确认信号,将含有接收到所述状态确认信号时的状态的响应信号向所述设备控制装置发送。
9.一种设备协同控制系统,其具备:设备控制装置、至少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其中,
所述设备控制装置具备:
信号收发部,进行:对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状态确认信号并接收响应所述状态确认信号的响应信号的第一通信模式、和接收在所述第一设备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时被发送的状态变化信号的第二通信模式;
通信模式控制部,切换所述第一通信模式和所述第二通信模式;和
存储部,与所述第一设备的状态相对应地存储所述第二设备的控制内容,
所述信号收发部从所述存储部取得与所述响应信号或所述状态变化信号所含的所述第一设备的状态相对应的对所述第二设备的控制内容,并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其中,
所述通信模式控制部根据所述第一设备或第二设备的种类、状态,切换所述第一通信模式和所述第二通信模式来与所述第一设备进行通信。
11.一种设备控制装置,其具备:
信号收发部,进行:对第一设备发送状态确认信号并接收响应所述状态确认信号的响应信号的第一通信模式、和接收在所述第一设备中发生了状态变化时被发送的状态变化信号的第二通信模式;
通信模式控制部,切换所述第一通信模式和所述第二通信模式;和
存储部,与所述第一设备的状态相对应地存储所述第二设备的控制内容,
所述信号收发部从所述存储部取得与所述响应信号或所述状态变化信号所含的所述第一设备的状态相对应的对所述第二设备的控制内容,并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
12.一种设备协同控制系统的设备控制方法,该设备协同控制系统具备设备控制装置、至少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其中,
所述设备控制装置具备:对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状态确认信号并接收响应所述状态确认信号的响应信号的第一通信模式、和接收在所述第一设备中发生了状态变化时被发送的状态变化信号的第二通信模式,
利用与所述第一设备的状态相对应地存储所述第二设备的控制内容的存储部,检测与所述响应信号或所述状态变化信号所示的状态相对应的所述第二设备的控制内容是否存储于所述存储部,
从所述存储部取得与所述响应信号或所述状态变化信号所示的状态相对应的所述第二设备的控制内容,并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
13.一种程序,其用于使计算机执行权利要求7或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协同控制系统的设备控制方法。
CN201580009831.8A 2014-04-10 2015-04-08 设备协同控制系统、设备控制装置、设备、设备协同控制系统的设备控制方法及其程序 Pending CN10603118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80844 2014-04-10
JP2014080844 2014-04-10
JP2014098354 2014-05-12
JP2014-098354 2014-05-12
PCT/JP2015/001985 WO2015155991A1 (ja) 2014-04-10 2015-04-08 機器連携制御システム、機器制御装置、機器、機器連携制御システムの機器制御方法およ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31189A true CN106031189A (zh) 2016-10-12

Family

ID=542875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09831.8A Pending CN106031189A (zh) 2014-04-10 2015-04-08 设备协同控制系统、设备控制装置、设备、设备协同控制系统的设备控制方法及其程序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254747B2 (zh)
JP (1) JPWO2015155991A1 (zh)
CN (1) CN106031189A (zh)
WO (1) WO201515599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55015A (zh) * 2018-04-17 2020-11-17 八乐梦床业株式会社 控制装置及电动家具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344021B1 (ko) * 2015-12-23 2021-12-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바이스를 제어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JP6687430B2 (ja) * 2016-03-11 2020-04-22 Kddi株式会社 デバイス制御装置、デバイス制御方法及びデバイス動作内容取得方法
EP3422688B1 (en) 2016-02-25 2021-03-31 KDDI Corporation Device controller and device control method
JP6514133B2 (ja) * 2016-02-25 2019-05-15 Kddi株式会社 情報提供装置、情報提供方法、及び情報提供システム
JP6878013B2 (ja) * 2017-01-11 2021-05-26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連携制御システム、連携制御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可読記憶媒体
JP7102756B2 (ja) * 2018-02-02 2022-07-20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784271B2 (ja) * 2018-03-19 2020-11-11 横河電機株式会社 変更検出装置、保全管理システム、変更検出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JP7317570B2 (ja) * 2019-05-10 2023-07-31 株式会社東芝 監視制御システム、ゲートウェイシステム、及び変換方法
WO2020235094A1 (ja) * 2019-05-23 2020-11-26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管理装置、管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EP3929672A1 (en) * 2020-06-22 2021-12-29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Application with flexible control loops for programming a building controller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33313A (ja) * 2004-07-15 2006-02-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ネット家電機器システム、ネット家電機器の連携方法およ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CN102782664A (zh) * 2010-03-02 2012-11-14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协同操作设备、协同操作方法、协同操作控制程序及设备协作系统
CN102868696A (zh) * 2012-09-18 2013-01-09 广州市动景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 多设备间通讯和信息同步方法及系统
JP5253617B1 (ja) * 2012-10-18 2013-07-3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管理装置、管理システム、管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48892A (ja) 1999-11-22 2001-05-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ネットワーク制御装置、ネットワーク端末およびコントロール端末
US7257308B2 (en) * 2001-12-06 2007-08-14 Scientific-Atlanta, Inc. Converting time-shift buffering for personal video recording into permanent recordings
JP2003179699A (ja) * 2001-12-12 2003-06-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ネットワーク家電遠隔操作システム、その方法及び認証システム
JP4120798B2 (ja) * 2003-02-14 2008-07-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ホーム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とこれに用いる通信アダプタ及びホームコントローラ
KR101277016B1 (ko) * 2004-11-05 2013-07-30 텔코디아 테크놀로지스, 인코포레이티드 네트워크 발견 메커니즘
JP2006172416A (ja) 2004-11-18 2006-06-29 Sharp Corp ネット家電機器コントローラ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KR100598463B1 (ko) * 2005-05-16 2006-07-1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 단말기의 tty 터미널 및 ctm 컨버터자동인식 장치 및 방법
US7475164B2 (en) * 2006-02-28 2009-01-06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for automated device configuration and testing
US11212733B2 (en) * 2007-10-08 2021-12-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ntrol of wireless transmission based on node status
US7639907B2 (en) * 2007-11-14 2009-12-29 Elbex Vide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perating AC powered appliances via video interphones, two way IR drivers and remote control devices
US8269627B2 (en) * 2007-11-30 2012-09-18 Andersen Corporation Status monitoring system for a fenestration unit
WO2013016663A2 (en) * 2011-07-27 2013-01-31 Seven Networks, Inc. Parental control of mobile content on a mobile device
JP5787945B2 (ja) * 2013-08-06 2015-09-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制御システム、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33313A (ja) * 2004-07-15 2006-02-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ネット家電機器システム、ネット家電機器の連携方法およ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CN102782664A (zh) * 2010-03-02 2012-11-14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协同操作设备、协同操作方法、协同操作控制程序及设备协作系统
CN102868696A (zh) * 2012-09-18 2013-01-09 广州市动景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 多设备间通讯和信息同步方法及系统
JP5253617B1 (ja) * 2012-10-18 2013-07-3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管理装置、管理システム、管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55015A (zh) * 2018-04-17 2020-11-17 八乐梦床业株式会社 控制装置及电动家具
CN111955015B (zh) * 2018-04-17 2022-08-23 八乐梦床业株式会社 控制装置及电动家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5155991A1 (ja) 2017-04-13
US10254747B2 (en) 2019-04-09
WO2015155991A1 (ja) 2015-10-15
US20170017231A1 (en) 2017-0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31189A (zh) 设备协同控制系统、设备控制装置、设备、设备协同控制系统的设备控制方法及其程序
US7415310B2 (en) System for home automation
CN102185966B (zh) 一种自适应互动智能电器群系统
CN109212983A (zh) 智能家居控制方法、网关设备以及智能家居控制系统
WO2011145381A1 (ja) コントローラ、ライト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EP2479735A2 (en) Household electrical appliance system and radio setting method
US9706626B2 (en) Intui-network
CN104618201A (zh) 一种物联网家电的控制系统、控制方法和家电网关
CN206431442U (zh) 智能中控分机设备和智能中控系统
CN105867145A (zh) 智能家居设备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716332A (zh) 无线家居控制系统
JPWO2007138704A1 (ja) 設備機器管理システム、その制御方法並びに設備機器管理装置
CN107223218A (zh) 用于电气开关系统的可配置网状网络
CN108398886A (zh) 家用电器控制方法、家用电器及物联网关
CN106125568A (zh) 智能家居管理方法和装置
CN102088380A (zh) 一种以家居服务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多机器人网络系统
CN202735782U (zh) 一种智能家庭综合控制系统
CN106227049A (zh) 物联网智能家居监控系统
CN108427309A (zh)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
CN207908884U (zh) 具有断电保护功能的智慧家居控制装置
CN206096783U (zh) 智能家居电力载波控制系统
EP3209026B1 (en) Control processing method, electric device, and control processing program
CN106094559A (zh) 多功能智能家居监控系统
CN206096788U (zh) 智能家居管理装置
KR101923434B1 (ko) 전기제품 정보 관리 시스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