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30422B - 用于调整包括磁性擒纵器的钟表机芯中的运动件的角频率的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调整包括磁性擒纵器的钟表机芯中的运动件的角频率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30422B
CN106030422B CN201480076123.1A CN201480076123A CN106030422B CN 106030422 B CN106030422 B CN 106030422B CN 201480076123 A CN201480076123 A CN 201480076123A CN 106030422 B CN106030422 B CN 10603042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area
track
resonator
oscil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7612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30422A (zh
Inventor
G·迪多梅尼科
P·温克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watch Group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A
Original Assignee
Swatch Group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EP13199427.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EP2887157B1/fr
Priority claimed from EP14186261.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EP2889704B1/fr
Application filed by Swatch Group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A filed Critical Swatch Group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A
Publication of CN1060304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304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304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304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CELECTROMECHANICAL CLOCKS OR WATCHES
    • G04C5/00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for converting oscillatory to rotary motion in time-pieces, i.e. electric or magnetic escapements
    • G04C5/005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means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BMECHANICALLY-DRIVEN CLOCKS OR WATCHES; MECHANICAL PARTS OF CLOCKS OR WATCHES IN GENERAL; TIME PIECES USING THE POSITION OF THE SUN, MOON OR STARS
    • G04B15/00Escapements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BMECHANICALLY-DRIVEN CLOCKS OR WATCHES; MECHANICAL PARTS OF CLOCKS OR WATCHES IN GENERAL; TIME PIECES USING THE POSITION OF THE SUN, MOON OR STARS
    • G04B15/00Escapements
    • G04B15/06Free escapements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BMECHANICALLY-DRIVEN CLOCKS OR WATCHES; MECHANICAL PARTS OF CLOCKS OR WATCHES IN GENERAL; TIME PIECES USING THE POSITION OF THE SUN, MOON OR STARS
    • G04B17/00Mechanisms for stabilising frequency
    • G04B17/04Oscillators acting by spring tension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BMECHANICALLY-DRIVEN CLOCKS OR WATCHES; MECHANICAL PARTS OF CLOCKS OR WATCHES IN GENERAL; TIME PIECES USING THE POSITION OF THE SUN, MOON OR STARS
    • G04B17/00Mechanisms for stabilising frequency
    • G04B17/32Component part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collet, stud, virole or piton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BMECHANICALLY-DRIVEN CLOCKS OR WATCHES; MECHANICAL PARTS OF CLOCKS OR WATCHES IN GENERAL; TIME PIECES USING THE POSITION OF THE SUN, MOON OR STARS
    • G04B18/00Mechanisms for setting frequency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CELECTROMECHANICAL CLOCKS OR WATCHES
    • G04C3/00Electromechanical clocks or watches independent of other time-pieces and in which the movement is maintained by electric means
    • G04C3/08Electromechanical clocks or watches independent of other time-pieces and in which the movement is maintained by electric means wherein movement is regulated by a mechanical oscillator other than a pendulum or balance, e.g. by a tuning fork, e.g. electrostatically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CELECTROMECHANICAL CLOCKS OR WATCHES
    • G04C3/00Electromechanical clocks or watches independent of other time-pieces and in which the movement is maintained by electric means
    • G04C3/08Electromechanical clocks or watches independent of other time-pieces and in which the movement is maintained by electric means wherein movement is regulated by a mechanical oscillator other than a pendulum or balance, e.g. by a tuning fork, e.g. electrostatically
    • G04C3/10Electromechanical clocks or watches independent of other time-pieces and in which the movement is maintained by electric means wherein movement is regulated by a mechanical oscillator other than a pendulum or balance, e.g. by a tuning fork, e.g. electrostatically driven by electromagnetic means
    • G04C3/101Electromechanical clocks or watches independent of other time-pieces and in which the movement is maintained by electric means wherein movement is regulated by a mechanical oscillator other than a pendulum or balance, e.g. by a tuning fork, e.g. electrostatically driven by electromagnetic mean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4C3/107Controlling frequency or amplitude of the oscillating system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BMECHANICALLY-DRIVEN CLOCKS OR WATCHES; MECHANICAL PARTS OF CLOCKS OR WATCHES IN GENERAL; TIME PIECES USING THE POSITION OF THE SUN, MOON OR STARS
    • G04B17/00Mechanisms for stabilising frequency
    • G04B17/04Oscillators acting by spring tension
    • G04B17/06Oscillators with hairsprings, e.g. balanc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agnetic Bearings And Hydrostatic Bearings (AREA)
  • Apparatuses For Generation Of Mechanical Vibr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用于调整钟表机芯的运行的装置,其包括磁性擒纵器。所述装置包括谐振器(90)和围绕轴线(20)转动的磁性擒纵运动件(82)。所述运动件包括具有多个磁体(102)的至少一个磁轨(86),所述磁体具有大于它们的径向尺寸的角向尺寸。所述谐振器包括用于与磁轨耦合的至少一个磁性元件。所述耦合元件(92,94)相对于旋转轴线在径向上延伸,并具有包含当谐振器处于休止位置时大致角向地定向的一个部分的轮廓。当擒纵运动件被驱动旋转时,每个磁体穿透耦合元件下方并逐渐蓄积一些磁势能。所述磁体然后经上述部分退出所述耦合元件下方并且所述耦合元件接收位于其休止位置附近的脉冲。

Description

用于调整包括磁性擒纵器的钟表机芯中的运动件的角频率的 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调整磁耦合成一起限定出振荡器的磁性结构和谐振器之间的相对角频率的装置的领域。本发明的调整装置对机械钟表机芯的运动计时。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可供用于谐振器与磁性结构之间的直接磁耦合的用于机械钟表机芯的磁性擒纵器。一般而言,它们的作用是使该类型的钟表机芯的计数器轮系的运动件(mobile)的旋转频率服从于谐振器的谐振频率。
该调整装置因此包括谐振器和磁性擒纵器,该谐振器的振荡部设有至少一个磁耦合元件,该磁性擒纵器设置成控制形成所述磁性擒纵器的磁性结构与所述谐振器之间的相对角频率。它代替了常规摆轮-螺旋弹簧/游丝和擒纵机构,尤其是瑞士杠杆擒纵器和带齿擒纵轮。
所述谐振器或磁性结构与通过维持谐振器的振荡的确定的转矩而被驱动旋转的运动件刚性地旋转连接。一般而言,所述运动件结合在轮系中,或更一般地结合在机构的运动链中。该振荡由于磁性结构与谐振器之间的磁耦合而允许调整它们之间的相对角频率。
背景技术
在钟表领域中,多年来就已知利用谐振器与磁性轮之间的磁耦合来调整也称为转子的轮的速度的装置。许多与该领域有关的专利已针对C.F.Clifford的发明授予给Horstmann Clifford Magnetics。尤其可列举美国专利US 2,946,183。该文献中描述的调整装置具有种种缺点,尤其是不等时问题(非等时性,换言之缺乏等时性),特别是转子的脉动(角频率)根据施加至所述转子的转矩而明显变化。该类型的不等时性归因于由谐振器和磁性轮形成的振荡器的不等时性。促成本发明的研发中已包含该不等时性的原因。这些原因稍后将在阅读本发明的说明书后变得清楚。
另外从日本专利申请JPS 5240366(申请号JP19750116941)以及日本实用新型JPS5245468U(申请号JP19750132614U)和JPS 5263453U(申请号JP19750149018U)得知谐振器与由盘形件形成的轮之间具有直接磁耦合的磁性擒纵器。在前两个文献中,规定以具有高磁导率(透磁率,perméabilité)的粉末或磁化材料充填非磁性的盘形件的矩形开口。因而获得两个相邻的共轴环形轨道,其各自都包括以特定角周期规则地设置的矩形磁区,第一轨道的各区相对于第二轨道的各区偏离或移位半个周期。因此存在交替地分布在与谐振器的磁耦合元件或构件的休止位置(零位)对应的圆的两侧的磁区。所述耦合元件或构件由视情况而定通过磁化材料或具有高磁导率的材料制成的开口环产生,被驱动旋转的盘形件从所述开口环的端部之间通过。第三文献描述了一个替代方案,其中盘形件的磁区由单个的小板形成,所述板由具有高磁导率的材料制成,谐振器的磁耦合元件因而被磁化。这些日本文献中描述的磁性擒纵器不容许等时性的显著提高,尤其由于以下将借助图1至4阐述的原因。
图1概略地示出现有技术的调整装置或振荡器2,其包括上述日本文献中描述的类型的磁性擒纵器。该装置包括磁性结构4和谐振器6。磁性结构由运动件8支承,运动件8由非磁性材料制成,在运动件的表面上设置有两种多个轴向地磁化的矩形磁体,第一和第二多个磁体10和12分别形成相邻并同心的第一和第二环形磁轨11和13。第一和第二多个磁体中的各多个磁体都具有成规则角度分布并限定出相同角周期θP的相同数量的磁体,第一轨道移位半个周期(与180°的相位差对应)。谐振器6通过对应于由弹性常数限定的弹性变形能力的弹簧15和由其质量和结构限定的惯性体16(符号“I”)象征性地示出。所述谐振器包括矩形的磁体18并且限定出用于与磁性结构耦合的元件。所述磁体具有在与磁体10和12的磁化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轴向磁化,使得其设置成排斥所述磁体。它在谐振模式下能够以合适的频率振荡,在谐振模式中它具有相对于运动件8的与环形磁性结构的中心轴线重合的旋转轴线20的径向振荡。当磁性结构4通过例如逆时针方向上的有效转矩范围内的转矩驱动至以如图1所示的角频率ω旋转时,该谐振模式被激励并维持。因此,磁体18位于运动件8上方,使得当谐振器处于休止位置(position de repos)时,磁体18的质心在轴向上叠合在与限定出两个同心且毗边的(邻近的,)环形轨道的共同界限或界面的中间几何圆上。
由于磁体10和12与谐振器的磁体18形成磁性相互作用区并且交替地位于上述中间几何圆的两侧,所以它们限定出具有确定的角周期θP的曲折(正弦)磁路,所述角周期θP对应于第一和第二环形轨道11和13各者的角周期。当谐振器与被驱动旋转的磁性结构磁耦合时,磁体18振荡并顺循所述曲折磁路并且轮的角频率ω基本由谐振器的振荡频率限定。因此,谐振器的频率与运动件8的旋转频率或脉动之间存在同步。这里,同步指两个频率之间确定且一致的关系。将观察到磁体18的几何形状,其作用(起作用的,active)端部部分(在图1中示出)在磁性结构的大体几何平面的轴向投影中限定出矩形表面。换言之,所述作用端部部分在与磁性结构的平面平行的平面中具有大致矩形的大体平均外形或轮廓。在该现有技术的制造中,所述矩形表面的长度是径向长度,而比其长度小的其宽度相对于环形磁性结构的中心轴线是成角度的或相对于上述中间几何圆是切向的。在这里描述的例子中,所述长度等于宽度的约两倍。
图2针对磁性结构4的一部分并在与两个磁轨11和13的宽度对应的径向范围上概略地示出角向地且径向地变化的振荡器2的磁势能(也称为磁性相互作用势能)。阶层曲线22对应于磁势能的不同阶层。它们限定出等势曲线。振荡器在特定点的磁势能对应于振荡器在谐振器的磁耦合元件位于特定位置(其质心或几何中心位于特定点)时的状态。它被限定为处于常数内。一般而言,磁势能是相对于与振荡器的最小势能对应的基准能量限定的。在不存在任何耗散力的情况下,所述势能与使磁体从最小能量位置转入特定位置所需的功对应。在所述振荡器的情况下,所述功由施加至运动件8的转矩供给。当谐振器的耦合构件通过相对于运动件的旋转轴线的径向移动(换言之根据有效共振模式的自由度)返回较低势能位置、尤其是最低势能位置时,蓄积在振荡器中的势能转移到谐振器。在不存在任何耗散力的情况下,该势能通过谐振器的耦合元件与磁性结构之间的磁力的功变换成谐振器中的动能和回弹能。因而,供给到轮的转矩用于维持谐振器的振荡,该振荡转而向轮施加制动力,从而调整其角频率。
外环形轨道11限定交替的低势能区24与高势能区26,而内环形轨道13以相对于第一轨道的半个角周期θP/2的角相位差(换言之180°的相位差)限定交替的低势能区28与高势能区30。当振荡器2被激励并且运动件8因此利用确定的转矩被驱动旋转时,线32确定磁体18的中心的位置。所述线示出谐振器6的磁体在与运动件有关的参照系中的振荡。由于所述磁体排斥磁性结构4的磁体,所以低势能区与磁性结构的磁体之间的区对应,而高势能区与所述磁体的区对应,换言之与磁体18至少部分叠合在磁性结构的磁体上的状况对应。应注意,在磁体以吸引方式设置的情况下,或者在磁性结构或谐振器的耦合构件由铁磁性材料制成的情况下,与磁体排斥的情况相比,低势能区与高势能区之间存在空间逆转/反转。
观察磁势能的阶层曲线22和振荡32,将见到,当磁体18已达到其最大振幅并开始返回其零位时,振荡器基本上在振荡的每次交替时蓄积磁势能。还可见的是,振荡器的势能在各次交替的大部分时间减弱。施加至谐振器的磁体的力F由垂直于阶层曲线22的磁势能梯度决定。角分量(磁性结构的自由度)利用轮的反作用起作用,而径向分量(谐振器的自由度)利用谐振器的耦合构件起作用。角向力平均对应于运动件的制动力,因为角向反作用力在振荡周期中大部分与所述运动件的旋转方向对向。径向力对应于谐振器的振荡结构上的推力。可以看出,力F(参见图2)在振荡极值32之间的很大距离上具有径向分量。因此,推力在每次交替的大部分时间作用在谐振器的磁体上。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关于施加至轮的转矩分析势能曲线22并学习所述的振荡器的行为,则可观察到这种调整装置的至少两个主要缺点。首先,转矩值的范围小,其次,调整装置具有显著不等时性。在现有技术中所述不等时性如此之大,以致不可能制造具有合适的运行范围、换言之具有可接受的精度的钟表机芯。
发明内容
在本发明的上下文中,在已注意到上述已知的调整装置中的不等时性和运行范围有限的问题之后,发明人将目标设定为了解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供其解决方案。
考虑现有技术和所执行的各种研究项目的问题允许确定这些问题的诱因。不等时性以及有效转矩范围有限的问题尤其归咎于以下事实:推力在与谐振器的振荡的极值对应的位置之间的比较大的径向距离上施加至谐振器的磁体。因而,谐振器被干扰,因为推力在位于谐振器的零位周围的区域之外施加至其振荡构件(在谐振器中,休止位置对应于最小、一般为零的回弹能)。仅在振荡构件的零位位置提供的脉冲几乎不产生振荡器的干扰。因此,发明人注意到,位于零位周围的区域之外的相对外延路径上的推力干扰振荡器,振荡器根据所供给的转矩改变其频率和因此振荡幅度,并因此是不等时性的来源。
为了解决认定的不等时性问题,同时允许振荡器在比较大的转矩范围上的有效和稳定的运行,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如针对第一主实施例的权利要求1和针对第二主实施例的权利要求11中定义的用于调整磁性结构与谐振器之间的相对角频率的装置,所述磁性结构和谐振器磁耦合成一起限定出形成所述调整装置的振荡器。
一般而言,根据第一主实施例,根据本发明的调整装置确定磁耦合成一起限定出形成所述调整装置的振荡器的磁性结构和谐振器之间的相对角频率,所述磁性结构包括中心在所述磁性结构或谐振器的旋转轴线上的至少一个环形磁轨。磁性结构和谐振器设置成当转矩施加至磁性结构或谐振器时围绕旋转轴线相对于彼此旋转。谐振器包括至少一个用于与环形磁轨磁耦合的元件,该磁耦合元件具有由第一磁性材料制成并位于所述磁轨同一侧的作用端部部分,所述磁轨至少部分由设置成使得振荡器的磁势能沿磁轨角向地并周期性地变化的第二磁性材料制成,从而限定出所述磁轨的角周期(θP),并且使得其磁性地限定出在每个角周期中以第一区和相邻的第二区角向地交替的多个第一区和多个第二区。
当所述作用端部部分的任何同一区在环形磁轨在其中延伸的大体几何表面的正交投影中分别叠合在所述第二区或所述相邻的第一区上时,各第二区相对于相邻的第一区产生针对所述任何同一区的较强排斥力或较弱吸引力。磁耦合元件与磁轨磁耦合成使得,在施加至磁性结构或谐振器的转矩的有效范围内维持利用谐振器的谐振模式的自由度进行的振荡,并且使得所述振荡的周期发生在环形磁轨的每个角周期中的所述相对旋转期间,振荡的频率因而决定相对角频率。所述自由度限定出所述作用端部部分的从其质心通过的振荡轴线。
谐振器相对于磁性结构设置成使得作用端部部分大致在所述振荡的每个周期中的第一次交替期间在所述大体几何表面的正交投影中至少大部分叠合在所述环形磁轨上,并且使得磁耦合元件在所述第一次交替期间采取的路线大致平行于所述大体几何表面。在所述大体几何表面中,环形磁轨具有比作用端部部分沿所述振荡轴线的尺寸大的沿振荡轴线的正交投影的尺寸。应注意,振荡轴线可以是直线或曲线。
根据第一主实施例的调整装置尤其通过以下特征的组合区分:
-两个第二区中的每一个都在环形磁轨的大体几何表面的正交投影中具有包含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大体轮廓,所述第一部分在所述振荡期间在所述第二区上方限定出用于磁耦合元件的作用端部部分的穿透线,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振荡期间在所述第二区上方限定出用于所述作用端部部分的退出线;
-在耦合元件的休止位置,退出线大致定向在平行于中心在旋转轴线上并从作用端部部分的质心在大体几何表面中的正交投影通过的零位圆的角向方向上;
-磁性结构还为作用端部部分限定出在大体几何表面中延伸的至少一个退出区,当作用端部部分在所述振荡期间通过第二区的相应退出线从环形磁轨相继退出时,所述至少一个退出区在所述大体几何表面的正交投影中至少接纳作用端部部分的较大部分,当作用端部部分的任何同一区在大体几何表面的正交投影中分别叠合在所述至少一个退出区或所述第二区上时,所述至少一个退出区相对于第二区产生针对所述任何同一区的较弱的排斥力或较强的吸引力;
-耦合元件的作用端部部分在所述休止位置在大体几何表面的正交投影中具有沿垂直于零位圆并从所述作用端部部分的质心的正交投影通过的轴线的第一尺寸和大于所述第一尺寸的沿由零位圆限定出的第二轴线的第二尺寸;并且
-各第二区的退出线具有比作用端部部分的第一尺寸大的沿所述至少一个退出区和所述第二轴线的长度。
应注意,以排斥方式磁耦合的第一区或以吸引方式磁耦合的第二区可由非磁性材料制成或由空气形成。“磁性材料”指具有产生外部磁场的磁性的材料(磁体)或是磁通的良好导体(尤其是高磁导性的材料,例如铁磁性材料)。“作用端部部分”指耦合元件的位于所述磁性结构的同一侧的端部部分,大部分耦合磁通在所述耦合元件与所述磁性结构之间穿过该端部部分。
根据第一变型,作用端部部分的第二尺寸为其第一尺寸的至少两倍。根据第二变型,各第二区沿在作用端部部分的退出线的中点处垂直于所述零位圆的轴线的尺寸为作用端部部分的第一尺寸至少三倍。根据一个优选变型,各第二区的退出线大致与零位圆重合。
在于表面中表示投影的情况下,叠合(尤其是“上方”、“下方”、“相对”或“对向”)或用语“在投影中”或“在正交投影中”分别指在所述的表面中的正交投影、在上下文中考虑的或前文提到的几何表面的正交投影中的叠合、或“这种几何表面的正交投影”。在本说明书的其余部分中且尤其在权利要求中应当考虑这一点。
根据第二主实施例,本发明还涉及一种调整装置,该调整装置确定磁耦合成一起限定出形成所述调整装置的振荡器的磁性结构和谐振器之间的相对角频率,所述磁性结构包括中心在所述磁性结构或谐振器的旋转轴线上的至少一个环形磁轨,所述磁性结构和谐振器设置成当转矩施加至磁性结构或谐振器时围绕所述旋转轴线相对于彼此旋转。谐振器包括至少一个用于与环形磁轨磁耦合的元件,所述耦合元件具有由第一磁性材料制成并位于环形磁轨的同一侧的作用端部部分。所述环形磁轨至少部分由第二磁性材料制成,所述第二磁性材料设置成使得振荡器的磁势能沿环形磁轨成角向地并周期性地变化,从而限定出所述环形磁轨的角周期(θP)。磁耦合元件与磁轨磁耦合成使得,在施加至磁性结构或谐振器的转矩的有效范围内维持利用谐振器的谐振模式的自由度进行的振荡,并且使得所述振荡的周期发生在环形磁轨的每个角周期中的所述相对旋转期间,振荡的频率因而决定相对角频率。所述自由度限定出作用端部部分的从其质心通过的振荡轴线。
根据第二主实施例的调整装置尤其通过以下特征的组合区分:
-第二磁性材料沿环形磁轨设置成使得其磁性地限定出在每个角周期中以第一区和相邻的第二区角向地交替的多个第一区和多个第二区;
-在有效转矩范围内,磁耦合元件的作用端部部分在包含振荡轴线的所述作用端部部分总体上在其中延伸的大体几何表面中首先在大体几何表面的正交投影中磁性地限定出用于第二区的进入区,然后限定出振荡器中的磁势能蓄积区,该蓄积区与进入区角向地相邻并且各第二区从所述进入区至少部分在正交投影中穿透到其中,并且最终限定出与磁势能蓄积区相邻的退出区,所述退出区在正交投影中至少接纳从所述蓄积区或接着的第二区退出的每个第二区的较大部分;
-各第二区每单位角向长度相对于相邻的第一区产生针对磁势能蓄积区的较强排斥力或针对进入区和退出区的较强吸引力;
-当各第二区的任何同一区分别叠合在所述磁势能蓄积区、进入区或退出区上时,磁势能蓄积区相对于进入区和退出区产生针对所述任何同一区的较强排斥力或较弱吸引力;
-环形磁轨在大体几何表面的正交投影中具有比作用端部部分的沿振荡轴线的尺寸小的、沿所述振荡轴线的尺寸;
-谐振器相对于磁性结构设置成使得磁势能蓄积区大致在所述振荡的每个周期中的特定交替期间在正交投影中由从环形磁轨的中间通过的中间几何圆跨越;
-磁势能蓄积区具有包含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大体轮廓,所述第一部分在所述振荡期间在所述蓄积区下方限定出相继用于每个第二区的穿透线,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振荡期间在所述蓄积区下方限定出用于所述第二区或接着的第二区的退出线;
-当磁耦合元件处于其休止位置时,退出线大致定向在平行于环形磁轨的中间几何圆的正交投影的角向方向上;
-当各第二区的中心叠合在振荡轴线上时,所述第二区在正交投影中具有沿垂直于中间几何圆的正交投影并从该中间几何圆的所述正交投影与振荡轴线的交点通过的第一轴线的第一尺寸和大于第一尺寸的沿垂直于第一轴线并从上述交点通过的第二轴线的第二尺寸;并且
-当磁耦合元件处于其休止位置时,退出线具有比第二区的第一尺寸大的、沿退出区和上述第二轴线的长度。
应注意,以吸引方式磁耦合的磁势能蓄积区或以排斥方式磁耦合的进入区和退出区可由与耦合元件刚性连接的非磁性材料限定或可与耦合元件的作用端部部分的周边处的空气区域对应。于是还将注意到,第一区(以排斥方式耦合)或第二区(以吸引方式耦合)可由非磁性材料制成或由空气形成。
“区的大体轮廓”是指,当所述区被完整地界定时,限定其周边的大体轮廓的均线,或当所述区开放且因而仅被部分地界定时,限定出所述区相对于所述的磁耦合元件的界限的大体轮廓的均线。
根据一个优选变型,当耦合元件处于休止位置时,磁势能蓄积区的退出线在大体几何表面的正交投影中大致与中间几何圆重合。
根据第一变型,各第二区的第二尺寸为其第一尺寸的至少两倍。根据第二变型,磁势能蓄积区的穿透线沿振荡轴线的长度为环形磁轨在大体几何表面的正交投影中沿所述振荡轴线的尺寸的至少五倍。
根据第一主变型,大体几何表面是垂直于旋转轴线的平面,自由度大致平行于所述平面。根据第二主变型,大体几何表面是旋转轴线作为其中心轴线的圆柱形表面,自由度大致沿所述旋转轴线定向。
根据一个特定实施例,调整装置形成具有磁性圆柱擒纵器的振荡器。一般而言,所述调整装置的特征在于,耦合元件的作用端部部分大致由截顶柱形管区段形成并具有与谐振器的旋转轴线重合的中心轴线,其自由度是角向的并且振荡轴线是圆形。所述截顶柱形管区段在大体几何表面中限定出截顶环形表面,其在各振荡周期的相继两次交替时对应于所述磁势能蓄积区。所述截顶环形表面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以及限定出第一圆形穿透线的外轮廓和限定出第二圆形穿透线的内轮廓。第一端限定出第一退出线,而第二端限定出具有与第一退出线相似的特性的第二退出线。外轮廓在谐振器的振荡周期的第一次交替时与第一退出线相关,以提供与磁轨的第二区的相继磁耦合并在各第一次交替结束时产生第一脉冲,而内轮廓与第二退出线相关,以在振荡周期的第二次交替时提供相继与所述第二区的磁耦合并在各第二次交替结束时产生第二脉冲。
以下将在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和变型的详细描述中阐述中本发明的其它特定特征。
附图说明
以下将参考以决非限制性的例子给出的附图描述本发明,在附图中:
-已经描述的图1是现有技术的钟表振荡器的平面图;
-已经描述的图2示出图1的振荡器中的磁势能;
-图3和3A是本发明的第一主实施例的概略平面图;
-图5和5A是第一主实施例的第一变型的概略平面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二主实施例的概略平面图;
-图4、6和8分别示出图3、5和7的振荡器中的磁势能;
-图9是图7的振荡器的简化图示,用于说明第二主实施例的操作;
-图10示出在图7的振荡器的振荡周期期间谐振器与环形磁轨之间的一系列相对位置;
-图11和11A示出以吸引方式磁耦合的第二主实施例的第一变型;
-图12部分示出第二主实施例的第二变型,且图12A提供了简化的替换方案;
-图13部分示出第二主实施例的第三变型;
-图14概略地示出具有摆轮-螺旋弹簧型谐振器的图13的替换方案;
-图15概略地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
-图16概略地示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
-图17概略地示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
-图18是图17的截面图;
-图19概略地示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
-图20是图19的截面图;
-图21概略地示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
-图22概略地示出处于与第二主实施例对应的构型的图21的替换方案;
-图23概略地示出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
-图24概略地示出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
-图25A至25D概略地示出谐振器和擒纵轮分别处于四个不同相对位置的本发明的第十实施例;
-图26是第十实施例的一个有利变型;
-图27概略地示出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3至6,以下将描述本发明的第一主实施例。图3的调整装置36确定磁性结构4和谐振器38之间的相对角频率ω,所述磁性结构和谐振器磁耦合以使得一起限定形成所述调整装置的钟表振荡器。磁性结构4与具有旋转轴线20的运动件刚性连接。图3与图1的磁性结构相似且包括邻近的并且中心位于旋转轴线20上的第一环形磁轨和第二环形磁轨。磁性结构和谐振器设置成在转矩施加至磁性结构或谐振器时相对于彼此转动。在所示的例子中,谐振器与钟表机芯刚性连接,而磁性结构枢转地设置并且限定出磁性擒纵轮。谐振器包括与环形磁轨11和13磁耦合的耦合元件,所述耦合元件具有由第一磁性材料制成并位于所述磁性结构的同一侧的作用端部部分46。各磁轨部分地由第二磁性材料制成,所述第二磁性材料设置成使得振荡器的磁势能沿所述环形磁轨角向地并周期性地变化,从而限定出针对两个磁轨的同一角周期(θP)。
更具体地,各磁轨分别由在每个角周期中以第一区和相邻的第二区角向地交替的第一区40、42和第二区10、12形成。一般而言,当作用端部部分46的任何同一区50在环形磁轨在其中延伸的大体几何表面的正交投影中叠合在所述第二区或相邻的第一区上时,各第二区相对于所述相邻的第一区产生针对所述任何同一区的较强排斥力(在端部部分46与磁轨11和13之间以排斥方式磁耦合的情况下,如图3至6的例子中的情况)或较弱吸引力(在耦合磁体以吸引方式设置的变型中以吸引方式磁耦合的情况下,或作用端部部分或磁轨由不具有磁通发生器的高磁导性材料制成)。这种情况下,大体几何表面是磁性结构的垂直于旋转轴线20的大体平面。在图3的变型中,第二区10和12呈矩形并且第一区呈梯形。
磁耦合元件经由作用端部部分46与各环形磁轨磁耦合,使得在施加至磁性结构或谐振器的有效转矩范围内利用谐振器的谐振模式的自由度进行的振荡被维持,并且使得所述振荡的周期在各环形磁轨的每个角周期θP中谐振器与磁性结构之间的相对旋转期间发生。所述振荡的频率因而决定相对角频率ω。自由度在图3和5中的概略例子中是直线的,并且限定出作用端部部分46的从所述作用端部部分的质心通过的振荡轴线48。这种情况下,所述振荡轴线具有相对于旋转轴线20的径向方向。应注意,当自由度顺循曲线时,尤其当所述自由度是围绕特定轴线的旋转时,振荡轴线是曲线的,尤其是圆形的。第一主实施例的特征在于,所述环形磁轨各自都具有沿自由度、换言之沿振荡轴线48在磁轨的大体平面中的正交投影的尺寸,该尺寸大于作用端部部分46沿所述自由度、换言之沿振荡轴线的尺寸。
各环形磁轨的各第二区10、12在正交投影中具有包含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大体轮廓,所述第一部分在作用端部部分46的振荡期间在所述第二区上方限定出用于所述作用端部部分的从相邻的第一区40、42退出的穿透线10a、12a,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振荡期间在所述第二区上方限定出用于所述作用端部部分的至少较大部分的直接从所述第二区通向退出区42、40的退出线10b、12b。所述退出区由磁性结构限定并在磁轨的大体平面中延伸。在其中在大体几何表面中具有两个磁轨的图中提供的例子中,由所述轨道的第一区限定出的磁轨的进入区40、42对应于用于另一磁轨的退出区。在具有与作用端部部分46耦合的单个磁轨的实施例中,可存在用于所有第二区的单个环形退出区。因此,当作用端部部分在其振荡期间通过所述第二区的相应退出线从环形磁轨相继退出时,存在至少一个在正交投影中接纳所述作用端部部分的退出区。
一般而言,当作用端部部分的任何同一区50在正交投影中叠合在所述退出区或所述第二区上时,退出区或环形退出区设置成相对于第二区产生针对所述任何同一区的较弱排斥力或较强吸引力。该条件在进入区和退出区两者都由与作用端部部分耦合的两个磁轨的第一区限定时成立,如在图3和5中的情况。
根据本发明,各退出线大致定向在平行于中心在旋转轴线20上的零位圆44的角向方向上并且在作用端部部分46处于休止位置(谐振器的回弹能最小并且谐振器围绕其振荡的位置)时从所述作用端部部分的质心在大体几何表面中的投影通过。图3A示出处于休止位置的作用端部部分的正交投影54。如上所述,角向方向大致给出各第二区的退出线的定向,对于零位圆的位于由所述第二区限定出的角扇区中的部分而言该定向尤其涵盖切向于所述圆的方向。在图3中的变型中,退出线平行于圆44上在与从所述退出线的中点通过的径向直线的交点处的切线。
耦合元件的作用端部部分46在休止位置在磁轨的大体平面的正交投影中具有沿垂直于零位圆44并从所述作用端部部分的质心的正交投影通过的所述大体平面中的第一轴线的第一尺寸W2。在图3和5所示的变型中,所述第一轴线是直线并与振荡轴线48在大体平面中的正交投影重合,并且具有相对于旋转轴线20的径向方向。接下来,作用端部部分46的正交投影具有大于第一尺寸W2的沿由零位圆限定出的第二轴线的第二尺寸L2。这里,尺寸应理解为沿与零位圆重合的圆轴线或沿在与振荡轴线的正交投影的交点处、换言之在由部分46的质心的正交投影确定的点处切向于所述圆并垂直于第一轴线的直线轴线。此外,各第二区10、12的退出线具有大于作用端部部分46的第一尺寸W2的沿所述至少一个退出区和由零位圆限定出的第二轴线的长度L1。在圆轴线的情况下,所述的第二区的角位置不重要。然而,如果切向轴线被选择,则当第二区的长度L1的中点位于第一轴线上时,沿所述切向轴线测量所述长度。在一个特定变型中,作用端部部分的第二尺寸L2为其第一尺寸W2的至少两倍,且退出线的长度L1为所述第一尺寸W2的至少两倍。在图3中的例子中,端部部分46的长宽比约等于3。
谐振器相对于磁性结构设置成使得作用端部部分大致在所述作用端部部分的各振荡周期中的第一次交替期间至少大部分叠合在所述环形磁轨上,并且使得磁耦合元件在所述第一次交替期间所采取的路线大致平行于大体几何表面。该条件可被视为通常在根据本发明的作用端部部分的正交投影区54在休止位置由外磁轨11的内圆和内磁轨13的外圆跨越时被验证。应注意,所述两个圆在两个磁轨毗边时重合,本发明的优选变型中大致就是这种情况。它们因此限定出两个轨道的界面圆。优选地,零位圆44与两个磁轨的界面圆大致重合。
在一个优选变型中,各第二区10、12的退出线与零位圆大致重合,在图3和5中的变型中就是这种情况。在两个磁轨远离并通过由均质磁介质形成的中间区分隔开的另一变型中,零位圆优选大致在中间区的中间位于所述两个轨道之间。将由于各种原因而具有小宽度的这种中间区可用于确保振荡器的容易开始/起动。第一原因涉及针对耦合元件的作用端部部分设置的沿振荡轴线的小尺寸,假设需要避免振荡器以所述作用端部部分基本保持在零位圆上的状态变成“无负载的”。另一原因涉及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其在于获得接近且优选大致在零位圆上定心的局部脉冲。这里讨论的条件也得到验证,因为中间区的宽度比各磁轨的宽度小得多,在本发明的上下文中就是这种情况。
根据一个优选变型,零位圆44和振荡轴线48在大体几何表面的正交投影中在它们的交点处大致正交。在图3和5所示的变型中就是这种情况。
根据另一变型,各第二区沿在其退出线的中点处垂直于所述零位圆的轴线的尺寸W1为作用端部部分的第一尺寸W2至少三倍。在另一优选变型中,第二区的所述尺寸是作用端部部分的第一尺寸至少六倍。
图5和5A中变型与图3中变型的区别首先在于环形轨道11A和13A的第二区10A和12A以及第一区40A和42A限定出环形部段。将观察到,在图5中的变型中,零位圆44在磁性结构4A的大体平面的正交投影中与退出线10b、12b重合。因此,所述退出线具有角向方向并且穿透线10a、12a是径向的。接下来,图5中的变型的区别在于谐振器38A的耦合元件的作用端部部分46A的尺寸W2和L2。在一个优选变型中,作用端部部分的第二尺寸L2是其第一尺寸W2至少四倍,且退出线的长度L1是所述第一尺寸的至少四倍。在图5中的变型中,端部部分46A的长宽比约等于5。
在图5中,当各第二区的穿透线10a、12a与在磁轨的大体平面中正交地投影的作用端部部分46A的质心对齐时,所述穿透线沿在所述大体平面中正交地投影的振荡轴线48定向。在图3中的变型中,大致就是这种情况。还将观察到,沿由另一磁轨的第二区限定出的退出区的第二区的退出线在图5中的半个角周期θP/2上角向地延伸,并且在图3中大致就是这种情况。
在上述变型中,谐振器的自由度完全处于与磁轨和因此磁性结构的大体平面平行的平面中。因而,在所述变型中,磁耦合元件在其振荡期间所采取的整个路线平行于磁性结构的大体平面。将注意到,可设想例如磁轨的其它布置结构,其大体几何表面呈筒形或截顶形。一般而言,振荡元件的路线大致平行于由磁性结构限定出的大体几何表面。然而,将观察到所述路线和因此振荡轴线可尤其在振荡端点处在一定程度上从平行于大体几何表面的表面偏离,尤其在振幅大的情况下。这种状况例如在谐振器的耦合元件以平行于磁性结构的大体平面的旋转轴线沿大致圆形路线振荡时发生。在这种情况下,优选规定由耦合元件在休止位置的自由度限定出的方向平行于在休止位置在与耦合元件的作用端部部分的质心的正交投影对应的点处与所述大体几何表面相切的平面。
图4以与图2相似的方式示出取决于作用端部部分46和磁性结构4、尤其是其两个磁轨中的每一个的相对位置的振荡器的磁势能。所述相对位置由与磁轨相关的参照系中的相对角位置和端部部分沿振荡轴线48的位置限定。针对与两个磁轨对应的相对位置给出等势线60。可清楚地看到,这与图2中的磁势能的分布截然不同。对于各磁轨而言,振荡器中在各低势能区62、66与接着的高势能区64、68之间存在磁势能蓄积的区段70、72,所述区段轮廓分明并在确定的且比较宽的范围内——具体地对于内磁轨13而言为约半个周期且对于直径较大的外磁轨11而言稍小——角向地延伸。所述区段70和72分别限定出其中等势曲线大致在径向上的两个环形磁势能蓄积区ZA1和ZA2。因而,在所述两个环形区中,力基本上是切向的且因此对应于磁性结构4的制动力。然而,在所述环形区ZA1和ZA2中,施加至耦合元件的力取决于其自由度而较低或几乎为零。
接下来,可见等势线60在中央区ZC中变成大致角向的,谐振器的耦合构件在中央区ZC内接收沿振荡轴线的脉冲。作用端部部分46的振荡轮廓线74已在与磁性结构有关的参照系中示出。顺着所述轮廓线,可见大部分时间该振荡基本是自由的并且脉冲在每次交替时供给到中央脉冲区ZC中。所述中央区ZC位于两个环形区ZA1和ZA2之间并且包括零位圆44,更具体地与大致位于所述中央区ZC的中间的所述零位圆对应的相对位置。因而,脉冲在作用端部部分的休止位置附近产生。与振荡器中的磁势能有关的观察有助于证明根据本发明的调整装置明显解决了与现有技术的装置的不等时性相关的问题。
一般而言,在施加至本发明的钟表振荡器的有效转矩范围内,各环形磁轨、如上所述的至少一个退出区和磁耦合元件根据所述环形磁轨和作用端部部分(在与磁轨相关的参照系中)的相对位置而在每个角周期中限定出振荡器基本上在其中蓄积磁势能的蓄积区段70、72和与所述蓄积区段相邻的脉冲区段76,在脉冲区段中磁耦合元件基本上接收脉冲,脉冲区段位于包含零位圆44的中央脉冲区ZC中。因而,“蓄积区段”是指这样的区段,在该区段中,振荡器中的磁势能针对有效转矩范围内的各种振荡幅度而增加并且径向力较弱或可忽略不计;而“脉冲区段”是指这样的区段,在该区段中,所述磁势能针对有效转矩范围的各种振荡幅度而减少并且推力根据其自由度施加至谐振器的耦合构件、从而产生供给至所述耦合构件的脉冲。
一般而言,磁性结构设置成使得振荡器的磁势能在磁势能蓄积区段中的平均角向梯度小于所述磁势能根据谐振器的耦合元件的自由度在脉冲区段以及在同一单元中的平均梯度。该条件在图4中可清楚地看到并起因于本发明的特征。蓄积区段的比较大的角范围和脉冲区段的比较小的径向距离尤其是由于作用端部部分的第一和第二尺寸W2和L2以及磁势能蓄积区的穿透线和退出线的定向。在当耦合元件的作用端部部分与环形磁轨磁耦合时耦合元件的振荡的每次交替时,所述端部部分逐渐穿透磁势能蓄积区上方(或下方)。鉴于所述作用端部部分的轮廓和定向以及蓄积区的轮廓,在作用端部部分与各蓄积区之间存在叠合表面,其在比较大的角周期中逐渐扩大,而从这种蓄积区的退出发生在分别沿振荡轴线的比较短的径向距离上。稍后将在本发明的第二主实施例的背景中再次解释这一点。
应注意,在钟表领域中,由发条盒供给的转矩根据发条盒发条的张紧程度显著变化。为了提供运行足够长的时间的钟表机芯,通常需要所述机芯能够通过在最大转矩与所述最大转矩的约一半之间的转矩驱动。此外,显然需要确保在最大转矩下的可靠运行。在实践中,为了提供这种运行且尤其为了确保振荡器在比较大的振荡幅度下不会脱耦,制动区段必须在确定的角向距离上延伸并且制动因此是平缓的/逐渐的。这是通过根据本发明的调整装置获得的优点之一。
图6示出图5的振荡器中的磁势能。这里将不再描述各种参考标号。可见环形蓄积轨道ZA1和ZA2的径向尺寸大于图3中的变型所获得的径向尺寸,而脉冲区和因此中央脉冲区ZC的径向宽度较小。图5的所述变型比图3的变型更有优势,因为谐振器的耦合元件的休止位置附近的脉冲部位更好。这首先起因于在图5的变型中更大的作用端部部分的长宽比。
参照图7至10,以下将描述本发明的第二主实施例。前面给出的各种教导也适用于该第二实施例。因此这里将不再详细地重复这些。在该第二实施例中,磁性结构的环形磁轨具有小于沿所述作用端部部分的所述振荡轴线的尺寸的、沿与所述轨道耦合的各作用端部部分的振荡轴线并在正交投影中的尺寸。所述第二实施例在一定程度上构成第一实施例的技术反转。然而,其具有其自身的优势,如稍后将变得明显的。该第二实施例并非根据前面的实施例显而易见,因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将已提供在擒纵轮上径向延伸的磁性部段和与谐振器相关程度较低的磁耦合元件。在这些前述实施例中,曲折(正弦)磁路以圆形方式设置在运动件上。如果存在两个环形磁轨以产生所述正弦磁路,则它们共轴地设置。在最普通的实施例中,如图3和5中的变型中那样,所述两个轨道以内侧轨道和外侧轨道在大体平面内延伸。因此,所述两个轨道不具有相同尺寸,内侧轨道具有至少一些比外侧轨道的相应区小的区,而耦合元件的尺寸当然是恒定的。因此,在两个磁轨之间以及在各振荡周期的两次交替时的磁性相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变化。第二主实施例通过在谐振器的耦合元件的区域中设置至少一个扩展磁性部段而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弥补了该缺点,而磁轨在径向上减小且没有所述耦合部段那么宽。因而,正弦磁轨不再由擒纵轮限定,而是由与谐振器的振荡结构刚性连接的一个或优选两个耦合元件限定。
用于调整擒纵运动件的角频率ω的装置80包括与所述运动件刚性连接的磁性结构82和谐振器84,两者磁耦合成一起限定出振荡器。该磁性结构包括中心在旋转轴线20上的环形磁轨86。磁性结构和谐振器设置成当转矩施加至擒纵运动件并由此施加至磁性结构时围绕旋转轴线20相对于彼此旋转。谐振器被概略性地示出。它包括设置在非磁性的支承件88上的用于与磁轨磁耦合的两个元件,支承件88具有分别与两个同样的弹性结构90和91相关的两个臂,从而允许支承件88沿径向直线100的直线振荡。在这里描述的变型中,耦合元件由具有相应地位于磁轨86侧的第一和第二作用端部部分92和94的两个长形磁体形成,所述磁体具有沿旋转轴线的总体磁化方向(轴向磁化方向)。在图7中,与其它图中一样,所述作用端部部分的大体轮廓已在它们的大体平面中被示出,因为它们的构型对于本发明而言是重要的。谐振器的自由度限定出针对两个作用端部部分的、分别从它们的质心通过的第一振荡轴线96和第二振荡轴线98。所述第一和第二振荡轴线平行于在两个作用端部部分之间纵向通过的中心轴线100,所述中心轴线径向地设置,换言之截取(intercepte)旋转轴线20。
磁轨86包括多个角向的长形磁体102,这些磁体沿所述磁轨设置成使得它们限定出在每个角周期θP中以第一区和相邻的第二区角向地交替的第一非磁性区104和第二磁性区106,所述角周期是通过交替的第一非磁性区和第二磁化区限定的。耦合元件与磁轨86磁耦合成使得,在施加至磁性结构的有效转矩范围内维持取决于谐振器84的有效谐振模式的自由度的振荡,并且使得所述振荡的周期发生在该磁轨的每个角周期θP中磁性结构的由所述转矩引起的旋转期间。在图7至10中描述的变型中,磁体102以轴向磁化方向被设置,排斥形成耦合元件的磁体。
应注意,在第二主实施例中,确定的大体几何表面被视为这样的表面——与所述环形磁轨耦合并且包括它们各自的振荡轴线的谐振器的作用端部部分总体在该表面中延伸,所述作用端部部分在所述表面中限定出磁性部段。图10在作用端部部分92和94的大体平面的正交投影中示出在振荡周期中环形磁轨与所述作用端部部分之间的相对移动,在所述周期期间磁轨86转动通过角周期。因而,所述图10示出一系列图片a)至i),这些图片跟随磁轨86的磁体102之中的磁体102A的振荡移动。为易于理解,所述图片在与谐振器的支承件88有关并从而与耦合元件有关的参照系中给出。因而,尤其可见磁轨的磁体102A以其质心描绘大致正弦曲线122的方式振荡,而事实上,磁轨仅旋转,且其作用端部部分沿它们的直线振荡轴线振荡。为了表示这种情况,由作用端部部分的正交投影限定出的磁性部段(以下也称为磁性部段92和94)已被示出,其中,箭头表示振荡移动的方向并且通过所述箭头的长度大致表示位移速度,不存在箭头相当于耦合元件的直线移动的方向逆转的极端位置。接下来,磁轨的磁体在大体平面中投影并且未被示出经过两个耦合元件下方。在所述图10(图10a至10i)中可见,磁体102A首先位于磁性部段92的上游(图10a),之后逐渐穿透到所述部段92(图10b-10c)中,然后自其离开(图10d)并以类似方式与磁性部段94磁耦合(图10e-10g)。最后,磁体102A从磁性部段94离开(图10h),而接下来的磁体102安置在部段92的前方,从而与针对所述接下来的磁体102的图10a中的状况对应,磁体102又将进行与谐振器的两个耦合元件相同的磁耦合。
尤其参考图9,以下将更具体地描述根据所述第二主实施例的发明的许多特征。(各磁耦合元件的)各作用端部部分92、94在所述作用端部部分在其中总体延伸并且包括其振荡轴线的大体平面的投影中磁性地限定出:
-分别在大体几何平面的正交投影中相继用于第二区106(磁体102、102A)的进入区110、114,
-振荡器中相应的磁势能蓄积区92A、94A,该磁势能蓄积区与上述进入区角向地相邻并且各第二区106在该正交投影中从所述进入区至少部分穿透到该磁势能蓄积区,和
-分别与磁势能蓄积区相邻的退出区112、116,所述退出区在正交投影中至少接纳从蓄积区或后续的第二区退出的各第二区106的较大部分。
一般而言,各第二区相对于相邻的第一区每单位角向长度产生针对磁势能蓄积区的较强排斥力(这里描述的排斥磁耦合)或针对进入区和退出区的较强吸引力(以下描述的吸引磁耦合)。接下来,当各第二区106的任何同一区分别在进入区或退出区叠合在所述磁势能蓄积区上时,磁势能蓄积区92A、94A相对于进入区110、114和退出区112、116产生针对所述任何同一区的更强排斥力(排斥磁耦合)或更弱吸引力(吸引磁耦合)。
在排斥耦合的情况下,与作用端部部分相关的磁势能蓄积区92A、94A对应于由所述作用端部部分实质地形成的磁性部段92、94,换言之对应于所述作用端部部分在其大体几何平面中的正交投影。进入区和退出区不必由耦合元件的一部分实质地形成。在一个普通变型中,所述区对应于作用端部部分的自由周边区域,换言之充有空气的区域。还将观察到,这里描述的变型中的两个端部部分在耦合元件休止时设置在中心在旋转轴线上的圆的圆弧的两侧,并具有与约半个角周期θP/2对应的宽度(角向方向)。两个磁性部段92和94角向地偏离半个角周期。在谐振器的振荡结构的振荡的每次交替时允许磁轨与谐振器之间的磁耦合的该构型中,与第一耦合元件相关的退出区112对应于与第二耦合元件相关的进入区114。
谐振器相对于磁性结构82设置成使得,分别在所述两个耦合元件的各振荡周期中的第一次和第二次交替期间,第一和第二磁势能蓄积区92A和94A在正交投影中由从环形磁轨的中间通过的中间几何圆120跨越。接下来,各磁势能蓄积区具有大体轮廓123、124,其包含:i)第一部分,该第一部分在耦合元件的振荡期间相继在所述蓄积区的下方限定出用于各所述第二区106的穿透线126、128,和ii)第二部分,该第二部分在所述振荡期间在所述蓄积区的下方限定出用于所述第二区(这里描述的磁排斥)或接下来的第二区(磁吸引)的退出线127、129。退出线在所述磁耦合元件处于休止位置时大致定向在平行于中间几何圆120的正交投影的角向方向上。在所示的例子中,退出线呈圆形并且在直线振荡期间保持平行于中间几何圆的正交投影。当耦合元件处于休止位置(如图10的图d)和h)所示)时,所述退出线与中间几何圆的正交投影重合。此外,各第二区在正交投影中具有沿垂直于中间几何圆的正交投影并从所述第二区的中心通过的第一轴线的第一尺寸W3。在大体平面的情况下,这种轴线是相对于旋转轴线20具有径向方向的直线。各第二区也具有大于第一尺寸W3的沿由中间几何圆120在所述大体平面中的正交投影限定出的第二轴线的第二尺寸L3。
在一般情况下,第二尺寸优选是沿第二轴线测定的,该第二轴线垂直于第一轴线并从中间几何圆的正交投影与所述的耦合元件的振荡轴线96、98的交点通过或在如这里所述的两个相邻耦合元件的情况下从中心轴线100通过。在该一般情况下,第二区的尺寸是在所述的第二区的中心叠合在振荡轴线或中心轴线100上时测定的。最后,当磁耦合元件处于其休止位置时,退出线127、129具有比第二区的第一尺寸W3大的沿退出区112、116和上述第二轴线的长度L4。
根据一个优选变型,各作用端部部分的振荡轴线与中间几何圆120在正交投影中在它们的交点处大致正交。在图7的变型中就是这种情况,但中心轴线100是径向的且因此刚好正交于中心在旋转轴线上的圆120。根据另一个有利变型,在图7的变型中就是这种情况,磁势能蓄积区沿退出区和各第二区的退出线在大致半个角周期角向地延伸。
图8在与磁性结构82有关的参照系中根据两个磁性部段92和94之间的中心点的位置而示出图7的调整装置80中的磁势能的等势曲线60。可以看出的是,存在径向的和长形的最小能量区62A和66A以及最大能量区64A和68A。在有效转矩范围内,环形磁轨和各作用端部部分92、94因而根据所述环形磁轨和所述作用端部部分的相对位置而在每个角周期中限定出振荡器在其中基本上蓄积磁势能的蓄积区段70A、72A和耦合元件基本上接收脉冲的与所述蓄积区相邻的脉冲区段76A、77A。蓄积区段径向地延伸并分别限定出用于两个作用端部部分的两个环形蓄积区ZA1*和ZA2*。应注意,所述环形蓄积区的径向宽度基本上取决于作用端部部分沿它们的振荡轴线的延伸范围,并且不再如第一主实施例中那样取决于环形磁轨的径向宽度。在所述环形蓄积区中,等势线大致是径向的,这表示合力是角向的(更具体地,切向的)并且所述力沿各作用端部部分的振荡轴线的分量很小。这种情况下,可以将其表述为纯势能蓄积。脉冲区段位于与环形磁轨大致对应、换言之在其大体几何平面中具有与所述磁轨相同的空间坐标的中央脉冲区ZC*中。
因而,由所述谐振器的耦合元件的作用端部部分限定的谐振器的磁性部段的尺寸与磁轨的尺寸之间沿中心轴线100的比率越大,所述作用端部部分所采取的自由振荡路线的部分和位于谐振器的耦合元件的休止位置附近的维持谐振器的振荡的脉冲就会越大。作为绝对值,磁体102的第一尺寸W3和因此磁轨的横向尺寸越小,则供给到耦合元件的脉冲就越多地位于它们的休止位置附近。接下来,磁体102的第二尺寸L3越大,蓄积区段的角向距离就越大。这起因于以下事实:磁体102与作用端部部分之间的叠合区在比较大的角向距离上逐渐增大,如从在图10中给出的针对振荡周期的一系列磁轨与两个作用端部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显而易见的。这种状况对调整装置的良好等时性非常有利。
根据一个优选变型,磁势能蓄积区92A、94A中的穿透线126、128沿大致平行于所述振荡轴线的方向定向,如与图中所示的第二主实施例对应的全部实施例中的情况。此特征有利于获得磁势能蓄积区段中的大致径向的等势线60。在闭合变型中,上述穿透线限定出取决于自由度的路径。这两个变型在自由度呈线性时合并。应注意,这里考虑的蓄积区是在有效转矩范围内确定的区,换言之与在其振荡期间磁轨的各磁体与所述的作用端部部分之间的总体叠合区大致对应的区。
根据一个变型,各第二区106的第二尺寸L3为其第一尺寸W3的至少两倍,且退出线的长度L4为所述第一尺寸W3的至少两倍。在一个优选变型中,各第二区的所述第二尺寸是其第一尺寸的至少四倍,并且退出线的长度因此是所述第一尺寸至少四倍。根据另一个变型,磁势能蓄积区92A、94A的穿透线沿对应端部部分的振荡轴线的尺寸W4是环形磁轨在正交投影中沿所述振荡轴线的横向尺寸W3的至少五倍。在一个优选变型中,穿透线的所述尺寸W4是横向尺寸W3至少八倍。
图11和11A概略地示出图7至10中的实施例的一个变型。该调整装置126的区别基本上在于以吸引方式提供磁耦合。磁性结构82与图7的磁性结构相同,仅磁轨86被示出带有从磁体102之中选择的两个磁体102A和102B以便解释该变型的以吸引方式的磁性相互作用。谐振器仅通过这种情况下包括由铁磁性材料制成的两个不同的磁性部分128和130的磁耦合元件的作用端部部分示出,所述谐振器未设置磁通发生器以使得这两个部分在磁轨的磁体的部分上承受吸引力。应注意,两个部分128和130在它们在其中延伸的大体几何平面中具有与前面说明的排斥变型的两个作用端部部分相同的形状和线性自由度,但它们不是独立的,并且两者对于振荡器的操作而言都是必要的。另一方面,在排斥变型中,各部分92和94(图7)是独立的并且磁排斥的振荡器可仅利用两个部分92和94中的其中一个部分操作。在本变型中,两个部分128和130之间的中心轴线100对应于作用端部部分的振荡轴线。该中心轴线具有径向方向并且垂直于轨道86的中间几何圆。
振荡器80和126之间出乎意料的差异(在第一种情况下为两个不同的耦合元件并且在第二种情况下为单个耦合元件)起因于以下事实:当磁体102叠合在两个部分128和130上时,所述两个部分为所述磁体产生磁势能比充填有空气的周围区域低的状况。因而,磁势能蓄积发生在部分128和130下游的周围非磁性区域中。端部部分相对于磁轨的振荡的轮廓122A角向地偏离半个角周期θP/2(180°的相位差),与图8相似的图示中的磁势能的等势曲线同样如此。在有效转矩范围中,磁性部分128和130在它们的大体几何平面的正交投影中磁性地限定出:
-用于磁轨在大体几何平面的正交投影中的相继的第二区106的第一进入区128A和第二进入区130A,
-振荡器中的磁势能蓄积的第一区132和第二区134,磁轨的各第二区106至少部分地在正交投影中分别在振荡周期的第一次交替和第二次交替时分别由第一和第二进入区穿透到该磁势能蓄积的第一区和第二区中,和
-在正交投影中接收从第一蓄积区132退出的各第二区106A的至少较大部分的第一退出区130A和在正交投影中接收磁轨的接着的第二区106B的至少较大部分的第二退出区128A,所述接着的第二区106B从互补区135退出到第二蓄积区134,而在它之前的第二区106A完全进入等同于第二蓄积区和互补区135的区136。
这里使用的术语是通过与图7中的磁排斥变型的类比而选择的。然而,两个蓄积区132和134以及互补区135和等同区136全都由作用端部部分周围空的或充填有空气并且全都磁性地等同的区域形成。磁性部分128和130在大体平面中形成各自都构成进入区和退出区的磁性部段128A和130A。这两个部段设置成使得它们在各振荡周期的两次交替中的每一次交替中磁激活,第一次作为进入区并且第二次作为退出区,并且在每次交替结束时在耦合元件的休止位置附近产生脉冲。为了术语一致性,蓄积区134和互补区135一起被视为磁势能蓄积区并且磁轨的后续第二区(磁体102B)代替在它之前的第二区(在前磁体102A)以在由于磁性部段130A从位于非磁性周围区域中的退出区134中通过的能量蓄积之后产生脉冲(图11A所示的状况),所述非磁性周围区域为所述第二区限定出磁势能比用于所述第二区的叠合在所述磁性部段上或退出区134处的部分的磁性部段130A大的区域。图11所示的状况对应于耦合元件和磁势能最小的磁轨的相对位置。
调整装置126的谐振器相对于磁性结构82设置成使得各磁势能蓄积区132、134在谐振器的各振荡周期中的第一次交替或第二次交替期间在正交投影中由从环形磁轨的中间通过的中间几何圆跨越。这种情况下,区132和134在空间上由当耦合元件处于休止位置时从两个磁性部段128A和130A之间沿振荡轴线100的中心点通过并且中心在旋转轴线20上的几何圆界定。各蓄积区132、134部分具有由作用端部部分决定的大体轮廓,通过利用前面使用的术语类推,该轮廓限定出第一和第二穿透线138和139以及第一和第二退出线140和141。
图12部分示出第二主实施例的第二变型。所述变型的区别基本上在于以下事实:自由度呈圆形,与磁轨86耦合的元件围绕其旋转轴线C振荡。作用端部部分144与磁体102磁排斥,与图7的变型中一样。对所述上一个变型给出的教导也适用于所述第二变型。部分144顺循从其质心通过的圆形振荡轴线150。它被示出处于谐振器的相应耦合元件的休止位置。在所述变型中,为了给出本发明的大体描述,振荡轴线未设置成垂直于中间几何圆120的正交投影。对于该特定构型而言,穿透线145和退出线146是最佳的。退出线与中间几何圆120的正交投影重合以使休止位置附近的脉冲区最小化。磁势能蓄积区148中的穿透线限定出取决于自由度的路径。
将观察到,区148在此被示出具有比部分144的投影小的表面。由利用虚线示出的曲线149界定的所述区148有效地对应于起作用的蓄积区。因而,在一个变型中,部分144可具有顺循曲线149或与其平行的外轮廓,从而从所示的退出线的端点通过。对于磁轨的与磁体102和部分144之间的部分叠合对应的特定位置而言,区148(或部分144)可在脉冲区之外沿振荡轴线移位而不在所述的交替中发生任何势能变化。因而,不论振荡幅度如何,在以位于部分144的休止位置处的脉冲终止的所述交替时磁性相互作用保持与纯势能蓄积区相同。所述部分144和磁体102的尺寸已在前面确定并且这里将不再次描述。它们在图中被示出。退出线146在半个角周期角向地延伸,而磁体102在略小的角向距离上延伸。
图12A示出图12的简化替换方案,其中,磁轨86A的磁体103限定出切向于中间几何圆120定向的矩形的第二区106A和位于所述第二区之间的第一非磁性区104A。作用端部部分144A具有平行六面体形的轮廓,具有由直线段形成的穿透线145A和退出线146A。所述直线段针对该特定构型最佳地定向。线段145A和146A分别由图12的圆形部段145和146的弦形成。换言之,各所述直线段平行于对应的圆形部段在中点处的切线。振荡轴线150从部分144A的中心通过。
图13部分示出可根据前面给出的教导以磁排斥或磁吸引的方式提供的第二主实施例的第三变型。对于所述第三变型的以下描述,将考虑排斥情况。磁性结构包括已经描述的磁轨86A。还应注意,所述变型被示出具有围绕它们各自的轴线C振荡的两个耦合构件。然而,所述两个耦合构件在它们的休止位置的具体形式和定位也适用于自由度呈线性的变型,与图7中一样。在所述第三变型中,从两个作用端部部分156和158之间的中心点通过的中心轴线154与中间圆120在它们的交点处正交。以中心轴线154为两个端部部分共有的平均振荡轴线,第一直线轴被限定为垂直于中间圆120并从所述交点通过,并且第二直线轴被限定为垂直于第一轴线并且也从所述点通过。在该正交轴线系中,部分156和158在它们的大体平面中限定出各自都在第二轴线上具有退出线160、162的矩形磁性部段。所述两个磁性部段的穿透线164和166平行于第一轴线。磁势能蓄积区148B示出磁性部段的一部分不起作用。然而,该矩形简化了谐振器的结构。
应注意,在本发明的上下文中,退出线160和162被视为在磁耦合元件处于如图13所示的休止位置时大致定向在平行于中间几何圆120在端部部分156和158的大体几何表面中的正交投影的角向方向上。它们事实上在中心轴线154与所述正交投影的交点处切向于圆120的正交投影,所述交点对应于各磁性部段的内角部。在图13中用虚线示出的变型中,矩形由中心C在谐振器的旋转轴线上的环形扇区代替。所述变型的磁性部段的相应退出线与矩形部段的那些退出线相同。然而,穿透线呈圆形,取决于相应耦合元件的自由度。它们各自都限定出取决于自由度的路径并因此沿大致平行于相应振荡轴线的方向定向。接下来,当所述第二区的中心叠合在中心轴线上时,各第二区103在正交投影中具有沿上述第一轴线的第一尺寸W3和大于第一尺寸的沿上述第二轴线的第二尺寸L3。最后,当磁耦合元件处于休止位置时,相应退出线160、162具有比第二区的第一尺寸W3大的沿退出区和所述第二轴线的长度。
以下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多个调整装置。本发明特有并且上文已经描述的操作原理以及空间和尺寸关系也适用于所述调整装置并且在所述调整装置的描述中将不会再次描述。
图14的调整装置170包括支承已经描述的磁轨86的磁性擒纵运动件82和由围绕平行于旋转轴线20的轴线C振荡的摆轮176(概略地示出)形成的谐振器174。摆轮与弹性装置178、179相关,所述弹性装置在所述摆轮移动离开其休止位置(图14所示的零位)时施加回复力。该摆轮包括与图7和9中已经描述的作用端部部分基本上对应的两个作用端部部分92和94,以下除外:磁性部段92A和94A的退出线127A和129A不是叠合在中间圆120上,而是在两侧与所述圆间隔小的距离,使得所述圆位于两个磁性部段之间的环形中间区的中间。所述中间区是磁性均质的,这种情况下为非磁性的。
根据第三实施例,图15的调整装置180包括具有两个同心磁轨86A和186的磁性擒纵运动件182以及谐振器184。第一轨道86A已经描述并且由多个磁体188组成的第二轨道186与其相似,但直径较小。振荡器180的磁势能沿具有相同角周期θP的所述第二轨道角向地并以与第一轨道的变型相似的方式变化。第一和第二磁轨具有与半个角周期相等的角位移。谐振器184包括具有由以排斥方式设置并在其大体平面中限定出锥形磁势能蓄积区190A的磁体形成的作用端部部分190的耦合元件。所述部分190设置在非磁性支承件192中,该支承件利用两个弹簧杆193和194固定在钟表机芯上,以允许支承件192振荡。作用端部部分与两个磁轨耦合。由所述部分限定出的蓄积区190A具有用于两个轨道的磁体的共同穿透线196以及分别限定出所述锥形区的两个平行和大致角向的部分的两根退出线197和198。这两根线具有不同长度,因为它们大致在沿不同直径的中间几何圆120和121的略小于半个角周期的相同角向距离上延伸。在各振荡周期的第一次交替时,部分190与第一轨道86A耦合。以相似的方式,它在各振荡周期的第二次交替时与第二轨道186耦合。振荡结构192在其休止位置(图示的位置)附近在每次交替结束时接收脉冲。
根据第四实施例,图16的调整装置200包括具有径向地延伸的磁轨204的磁性擒纵运动件202,如在第一主实施例中所述。所述轨道的磁体206呈锥形,两侧在相对于旋转轴线20的切向方向上平行。振荡器200还包括与图14中的谐振器相同类型的谐振器210,所述谐振器也包括由利用非磁性材料制成的摆轮212承载的两个耦合元件,但与其区别在于以下事实:相应的两个作用端部部分46A和46B在耦合元件的休止位置(图示的位置)相对于磁体206在径向上要窄。两个部分46A和46B位于垂直于它们的纵向方向并且相对于擒纵运动件的旋转轴线20大致在径向上的直线的两侧。它们两者均以半个周期的角位移相对于所述轴线在大致等于磁轨的半个角周期的角向距离上延伸。各部分46A和46B的纵向轴线大致垂直于摆轮212的振荡轴线。由磁轨的各磁体限定出的穿透线214是两个作用端部部分共有的。在磁体206的角位置——在该角位置,在相应耦合元件的休止位置其中心轴线垂直于两个部分46A和46B的两个纵向轴线,部分46A的纵向轴线大致叠合在由所述磁体的外缘限定出的退出线215上,而部分46B的纵向轴线大致叠合在由所述磁体的内缘限定出的退出线216上。摆轮212因而在大致位于其休止位置附近的每个振荡周期接收两次脉冲。
参考图17和18,以下将描述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调整装置220包括相同并且设置在同一大体平面中的第一磁性擒纵轮222和第二磁性擒纵轮224。所述两个擒纵轮形成各自都限定出具有多个磁体103的径向窄磁轨86A的两个磁性结构。振荡器的磁势能因此沿所述两个轨道86A以相似方式角向地变化。两个擒纵轮经由它们各自的齿226和228彼此直接啮合。两个磁轨与谐振器230的同一耦合元件234耦合,谐振器230还包括T形的非磁性支承件232和位于所述支承件的横向棒条的两端处的两个弹簧杆233A、233B。磁体234设置在支承件的中央棒条的自由端处。弹簧杆设置成使得磁体234可沿稍微弯曲的振荡轴线振荡。将观察到,在一个变型中,谐振器可具有分别与分别由两个轮222、224支承的两个磁轨耦合的两个不同的耦合元件。磁体234设置成与磁体103磁排斥。调整装置220还包括分别定位成与两个轮222、224对向并与其共轴的两个附加磁性结构。所述两个互补结构设置在形成用于位于磁体在轴向上的两侧的两个磁轨的共同耦合元件的磁体234的另一侧。单个附加磁性结构236在图18中被示出,但第二结构相似。
在所示的变型中,结构236包括支承与擒纵轮224的磁轨相同的磁轨86A并以相同的角向方式设置的板237。然而,应注意两个轮啮合成使得,沿从它们各自与磁体234的振荡轴线大致对应的两个旋转轴线通过的横向轴线,两个磁轨具有180°的磁相位差,第一轨道在各振荡周期的第一次交替时耦合,而第二轨道在第二次交替时耦合,耦合元件234在每次交替结束时接收脉冲,该脉冲位于根据本发明的概念的振荡结构的休止位置附近。在所示的变型中,叠合的磁性结构的磁轨86A刚性地旋转连接,板237通过中央管238连接到轮224。在另一个变型中,设置在磁体234的大体平面的两侧的所述两个叠合轨道未刚性地旋转连接。
参考图19和20,以下将描述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调整装置240基于与前一个实施例相同的概念。在这里提出的变型中,各耦合构件和磁轨的相对尺寸对应于第一主实施例,而在前面的实施例中提出的变型对应于第二主实施例。除了该基本差异以外,这两个实施例中的每个实施例的变型都可通过改造一部分结构元件而适用于另一实施例。振荡器240包括谐振器242以及位于同一大体平面中并分别与两个轮248和250刚性连接的两个磁性结构244和246,所述两个轮经由设置成使得两个磁性结构以相同速度但沿相反的方向转动的两个中间轮252和254间接地彼此啮合。中间轮252包括用于输入供给到调整装置的转矩的小齿轮253。谐振器由两个弹簧杆260和264形成,所述两个弹簧杆由具有高磁导率的材料制成并且包括分别位于两个磁性结构的大体平面的两侧的两个相应端部部分262和266。此外,该谐振器包括由收纳在刚性结构257中的磁体258形成的磁通发生器256,刚性结构257设置成允许两个弹簧杆固定在磁体258的两侧以产生磁通的从弹簧杆通过、尤其从端部部分262和266以及所述两端之间的气隙通过的闭合磁路。在磁体258的区域中,弹簧杆可变宽以引导所述磁体的所有磁通。
两个磁性结构由两个盘形件形成,所述盘形件各自都在它们的周边具有限定出多个磁化区10A的磁化环,磁化区10A设置在盘形件的高度上方以从磁化环的两侧产生轴向磁通。因而,所述磁化区在磁性结构的上表面的区域中形成第一磁轨11A1并在下表面的区域中形成等同的第二磁轨11A2。所述两个磁轨分别与两个作用端部部分262和266耦合。将观察到,磁化区可由多个单独的磁体或由通过相同材料制成的环形成,所述环中仅区10A被磁化。在另一有利变型中,所述环利用每个角周期中的极性方向的交替而被磁化。因此,各磁轨中存在交替的北极磁化区和南极磁化区。因此,在每个角周期中存在从吸引磁耦合到排斥磁耦合的通路,该通路有利地允许增大最小和最大势能区之间的势能差。所述磁体-磁体耦合的变型同样适用于所有实施例。
在最后两个实施例的另一些变型(未示出)中,与谐振器耦合的两个磁轨分别与彼此不具有啮合关系的两个运动件刚性地旋转连接。所述两个运动件可以是共轴的或具有两个单独的旋转轴线而彼此相邻地定位。根据两个特定变型,所述两个运动件与同一耦合元件或与谐振器的两个耦合元件耦合。两个旋转运动件各自都可由它们各自的机械能量源驱动。然而,也可以仅第一运动件通过转矩被驱动旋转,而第二运动件实际上由通过第一运动件激励的谐振器被驱动旋转、换言之通过向其传输接收的能量的谐振器被驱动。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基于第五或第六实施例的概念,可设想多个实施例。
图2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调整装置270的第七实施例。磁性结构4B与图5中描述的磁性结构相似。它包括同心的两个轨道11A和13A。谐振器272属于具有与螺旋弹簧276相关的刚性摆轮274的摆轮-螺旋弹簧类型。摆轮可呈各种形式,尤其是与常规钟表机芯中一样的圆形形式。摆轮围绕轴线278枢转并且包括相对于磁性结构4B的旋转轴线20角向地移位的两个根据本发明的磁耦合构件280和282。所述两个构件由两个磁体形成。两个磁体的角位移和它们相对于结构4B的定位设置成使得所述两个磁体限定出同一零位圆44并且在它们的休止位置具有与以半个周期增加的整数倍的角周期θP相等的角位移θD。因而,所述两个磁体具有相位差π。圆44大致对应于两个磁轨11A和13A的界面圆(共同界限)。优选地,摆轮的旋转轴线278位于零位圆44分别在所述圆与谐振器的两个磁体的两个相应振荡轴线的两个交点处的两根切线的交叉处。应注意,优选摆轮更具体地为了其质心位于摆轮的轴线上而达到平衡。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发现容易配置具有该重要特征的各种形式的摆轮。因此应理解,图中所示的不同变型是概略性的并且与谐振器的惯性相关的问题未在所述图中特别地进行处理。此外,确保径向地和轴向地作用在摆轮的轴线上的磁力的结果为零的布置结构是优选的。应注意,在一个变型中,规定摆轮具有限定出虚拟旋转轴线的弹簧杆,换言之不进行枢转,代之以摆轮-螺旋弹簧。在通过位于界面圆44周围的中央脉冲区期间,各磁体280和282在各振荡周期的每次交替时承受脉冲。这种情况下,因此存在双脉冲。在具有共轴地布置在磁体280和282的两侧的两个磁性结构4B的变型中,在各振荡周期中的第一次交替和第二次交替结束时获得四个同步脉冲。这种系统在谐振器与通过有效范围内的转矩驱动旋转的磁性结构之间具有强耦合,并且所述范围因此可以比较宽。
图22是图21的装置的替换方案,图22的装置基于第二主实施例,而图21的装置基于第一主实施例。所述替换方案涉及具有形成磁性结构182的径向尺寸小的两个同心磁轨86A和186的调整装置290,其与图15中已经描述的调整装置相似(唯一差别是图22中的磁体103和188的圆弧形形式)。所述调整装置还包括前面描述的摆轮-螺旋弹簧型谐振器292。因此,谐振器具有螺旋弹簧276或其它适合的弹性元件以及具有两个臂的摆轮274A,所述臂的两个相应自由端承载分别由设置成排斥磁轨的磁体的两个磁体形成的两个耦合元件294和296。各耦合元件由与图15的元件190相似的磁化区形成。对于两个磁化区294和296中的每一个而言,振荡器290的操作因此与所述图15的该操作相似。所述两个磁化区以角度θD=θP·(2N+1)/2偏离,N为整数。如果谐振器292的第一磁化部段与第一磁轨耦合,则第二磁化部段于是与第二磁轨耦合。谐振器与磁性结构之间的磁耦合因此相对于图15的实施例加倍。针对图21提到的各种评论和变型在这种情况下也适用。
图23概略地示出第八实施例。调整装置300包括与图12A和13中描述的磁性结构相似的磁性结构82A以及由具有两个臂308和309(概略性地示出)的音叉形成的谐振器302,所述臂在它们的两个自由端具有两个相同的磁性尖端304A和304B。每个磁性尖端都由两个磁性部段156和158以及两个互补的非磁性部分305和306形成。磁性部段156和158以与在图13中描述的两个作用端部部分相同的方式设置。这种情况下磁作用与参考图9至11A和13描述的磁作用相当,并且因此这里将不再次解释。将观察到可提供排斥(参见图9和10)或吸引(参见图11和11A)方式的磁耦合。磁轨具有偶数个磁体并因此具有偶数个角周期,使得两个尖端304A、304B有利地在相反的方向上振荡。在具有完美对称的音叉(从而使两个尖端中的一个尖端呈现沿大致切向于中间圆120的对称轴线的轴向对称)的另一变型中,必须沿磁轨86A设置奇数个磁体。因而,谐振器由这样的音叉形成,该音叉的谐振结构的两个自由端分别承载第一和第二磁耦合元件。
图24示出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调整装置310与前面的实施例的区别基本上在于三个特定特征。首先,它包括两个独立的谐振器312和314,换言之不具有共同的谐振模式。然而,所述两个谐振器相同。其次,磁性结构316设置成固定在钟表机芯的支承件或底板318上,而两个谐振器312和314通过供给到转子320的转矩驱动以角频率ω旋转,所述转子包括两个刚性臂322和323,所述两个谐振器设置在所述两个刚性臂的相应自由端。所述两个谐振器各自都包括弹簧杆,在其自由端设置有长形磁体325、326。根据本发明,所述磁体在相应谐振器处于休止位置时切向于两个磁轨328和330之间的界面圆44设置,使得所述界面圆对应于由磁体325和326限定出的两个作用端部部分的零位圆。各磁轨包括具有已经在第一主实施例的公开内容中描述的特性的第一区332和第二区334。两个磁体中的每一个与两个磁轨一起限定出振荡器。将观察到,利用施加至谐振器的转矩逆转“谐振器-磁轨”系统的区域中的驱动以便驱动所述谐振器围绕与所述磁性结构的中心轴线重合的旋转轴线20A旋转决不会改变前面公开的谐振器与磁性结构之间的磁性相互作用,使得所述逆转可被实施为其它实施例中的变型。
所述实施例的第三特定特征来自于以下事实:在对应于第一主实施例的实施例中,耦合元件的振荡相对于转子320的旋转轴线20A不是径向的,意味着振荡轴线以非垂直方式截取零位圆44。各谐振器的耦合元件的自由度大致位于半径与弹簧杆的长度L大致相等并且中心在所述杆的锚固点处的圆上。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变型,为了在有效磁势能蓄积区中获得取决于各谐振器(具有轴向对称几何轴线20A的两个谐振器)的自由度的大致为零的磁势能梯度,规定两个轨道328和330中的每个轨道的第二区334的穿透线336在所述的穿透线和振荡轴线叠合时顺循沿各耦合元件的振荡轴线的圆的圆弧。在第二主实施例的上下文中,所述第三特定特征同样对应于在图12和12A中描述的状况。
以下将参考图25A至25D描述第十实施例,关于谐振器346的耦合元件与擒纵运动件342的环形磁轨344之间的磁耦合,第十实施例基于图22中的实施例。在可称为“磁性圆柱擒纵器”的本实施例中,调整装置340的区别在于以下事实:谐振器包括与摆轮348刚性连接的截顶环形磁体352,所述摆轮与螺旋弹簧350相关。截顶环形磁体限定出圆柱形管的横向开放区段的壁。所述截顶环形磁体位于平行于由环形磁轨限定出的第二大体平面的第一大体平面中,使得所述环形磁体通过擒纵运动件上方以采用排斥且因此不接触的方式与通过转矩驱动旋转的环形轨道344磁耦合。将观察到,在一个变型中,除了具有其枢转装置的圆柱形管区段之外未设置摆轮。截顶环形磁体设置成围绕轴线C转动。在所述变型中可设置有轴,所述轴例如通过支承所述磁体并安装固定在所述轴上的板与环形磁体连接。该板设置在擒纵运动件相对于所述环形磁体的另一侧。
根据尤其参考图9和10阐述的概念,环形磁体352形成两个耦合元件的两个作用端部部分,在所示的变型中,所述两个端部部分由同一个截顶环形磁体形成。在一个限制振荡幅度的变型中,可设置半径相同并通过非磁性固定部连接的两个圆弧形的磁体。此外,截顶环形磁体在其大体平面中限定出对应于其外壁的第一穿透线354和位于所述环形磁体在其大体平面中的第一端处的第一退出线356。第二端限定出第二退出线357,而第二穿透线355由所述环形磁体的内壁限定。在该排斥耦合模式中,如上所述,环形磁体在正交投影中对应于磁势能蓄积区。将观察到穿透线根据谐振器的自由度定向,因为它们是圆形的并且中心在振荡轴线C上。它们限定出取决于所述自由度的路径,使得对于磁轨344的特定角位置而言,部分叠合在环形磁体352上的磁体343的磁势能在所述磁体在达到退出线(图25B和25D)——脉冲P经由环形磁体供给到摆轮——之前在摆轮-螺旋弹簧(图25A和25C)的振荡周期的第一次交替时振荡的情况下不变。
磁体352在其大体平面中限定出截顶环形表面。在这里提出的变型中,定义为在旋转轴线20由两个退出线的中点形成的角的所述截顶环形表面的开度θA大致等于磁轨的角周期的150%,即θA=3·θP/2。在摆轮348的第一次振荡交替时,磁轨的第一磁体343通过外侧穿透线354穿透环形磁体下方。在有效转矩范围内,由于磁性端部止挡部345顺循各磁体343的布置结构(对于所述磁性端部止挡部而言明显更强的与环形磁体的相互作用),第一磁体最终处于特定最大穿透位置或最终叠合位置。在所述最终叠合位置,摆轮可大致在整个第一次交替期间自由转动(图25A),直至其基本到达休止位置,在休止位置附近它承受第一脉冲P(图25B)。摆轮基本以最大速度继续其旋转,并且相对于驱动运动件的旋转方向而在第一磁体之前的第二磁体在擒纵运动件的确定旋转之后通过内侧穿透线355穿透环形磁体下方。所述第二磁体在通过退出线357退出谐振器的休止位置附近(图25D)之前也处于与在第二次交替(图25C)的较大部分期间与环形磁体部分特定叠合对应的最大穿透位置,从而向摆轮-螺旋弹簧供给第二脉冲P。将观察到,根据磁性端部止挡部345相对于磁体343的定位和所述转矩,磁体343在最大穿透位置可完全叠合在环形磁体上。环形磁体在磁轨与谐振器耦合时以及各振荡周期的两次交替时形成共同的作用端部部分。将观察到,在休止位置(图25B和25D),由所述共同的作用端部部分限定出的退出线各自都具有根据本发明的定向,因为所述退出线大致切向于中间几何圆120。
因此将观察到,本实施例在其主操作模式下特征在于擒纵运动件以宽震荡幅度的间歇前移。截顶圆环形成用于磁轨的磁性端部止挡部的磁势垒,从而允许擒纵运动件的瞬时停止,所述擒纵运动件然后分步前移(对于角周期的转动分两步)。然而,在一种特定操作模式下,可以获得连续或几乎连续的前移。在最后一种情况下,不再需要磁性端部止挡部。将注意到,该类型的连续或几乎连续的前移主要在其它实施例中提供。然而,根据谐振器和磁性结构的尺寸确定,一些实施例也可采用间歇方式操作。
图26示出第十实施例的一个特定变型(以擒纵件的连续操作模式示出)。“磁性圆柱擒纵器”类型的调整装置360与前一变型的区别基本上在于以下事实:规定同一磁体343在振荡周期的第一次交替时最初与谐振器的环形磁体352A磁耦合,从而通过外侧穿透线354(半径与前一变型大致相同)穿透所述环形磁体下方并通过供给第一脉冲的退出线356A退出,并且然后在所述振荡周期的第二次交替时与环形磁体直接磁耦合,从而在通过退出线357A最终退出之前通过内侧穿透线355A穿透所述环形磁体下方,由此向摆轮-螺旋弹簧(图26中未示出)供给第二脉冲。该类型的构型使得对于谐振器的环形磁体的特定外径而言可以显著增大所述圆柱形管的壁厚ET和因而退出线的长度L4,以及磁轨的磁体343A的纵向尺寸L3(角向或切向尺寸)。这使得可以增加振荡器中的磁势能的蓄积,因为对于特定第一尺寸W3而言,可增大所述磁体的第二尺寸L3,这因此增大了所述两个尺寸的比率。以上定义的环形磁体352A的开口比磁轨342A的角周期小。
在所述变型的一个特定实施例中,环形磁体安装在包括限定出用于环形磁体的几何振荡轴线C的两个交叉弹簧杆的结构上或从该结构悬挂。所述可弹性变形的结构设置在所述环形磁体相对于擒纵运动件的磁性结构的另一侧。因而,在环形磁体和擒纵运动件的区域中不需要实体轴。
在一个结合了所示变型的特定变型中,截顶环形磁体的内轮廓的直径(2·RI)小于或大致等于由磁轨的磁体限定的第二区的第二尺寸L3。大约对应于第一和第二退出线的长度L4的第一和第二圆形穿透线354和355A的半径之差大致等于第二尺寸L3或介于所述第二尺寸的百分之八十到百分之一百二十(80%至120%)之间。
图27示出第十一实施例。调整装置370有两个主要特征明显不同。首先,它包括由具有非磁性中央部分的盘形件374形成的磁性擒纵运动件372和在径向上磁化的周边环376以便限定出各自都由交替的磁极382和384形成的两个侧向磁轨378和380,所述磁极产生与具有交替方向的径向磁化轴线对应的磁通。它们限定出各磁轨的第一和第二区。第二区与谐振器的磁体392和394磁排斥,而第一区与所述磁体磁吸引。两个磁轨的大体几何表面是圆柱形表面,使得用于谐振器的磁体的与第二区相对的穿透线是直轴向部段。退出线顺循两个磁轨的界面圆,所述界面圆优选在休止位置与由各磁体394和396的作用端部部分的质心在圆柱形表面中的正交投影限定出的零位圆44A重合。换言之,在该特定情况下,当第一和第二耦合元件处于休止位置时,各质心位于盘形件374的截取两个磁轨的界面圆的径向轴线上。
接下来,谐振器386属于扭转型,其谐振结构的两个自由端分别承载第一和第二耦合元件。所述谐振器具有带两个小的纵向棒条387和388的H形的谐振结构,所述纵向棒条各自都承载耦合磁体392、394。所述两个小的纵向棒条通过具有扭转变形能力的小横向棒条390连接。规定小纵向棒条以180°的相位差振荡,使得小横向棒条围绕其纵向轴线扭转地弹性变形。相应地,存在由相反磁极的对数决定的磁轨的奇数个角周期,并且与其它具有两个磁轨的实施例中一样,所述两个磁轨以半个角周期角向地移位,换言之变换180°。
谐振器的两个固定部分395和396在小横向棒条的中间通过两个比较窄的桥接件398连接,因为在所述中间区中,在小纵向棒条的沿相反的方向的大致轴向振荡运动期间材料不会围绕小横向棒条的纵向轴线旋转。转动的磁性结构的两个磁轨378和380的第一区382和第二区384以及谐振器的两个磁耦合元件392和394按照本发明的标准确定尺寸和设置。

Claims (33)

1.一种用于调整磁性结构(4,4A,202,244,246,4B,316,372)与谐振器(38,38A,210,242,312,314,386)之间的相对角频率(ω)的调整装置(36,56,200,240,270,310,370),所述磁性结构和谐振器磁耦合成一起限定出形成所述调整装置的振荡器,所述磁性结构包括中心在所述磁性结构或所述谐振器的旋转轴线(20,20A)上的至少一个环形磁轨(11,13,11A,13A,204,11A1,328,330,378,380),所述磁性结构和所述谐振器设置成当转矩施加至所述磁性结构或所述谐振器时围绕所述旋转轴线相对于彼此旋转;所述谐振器包括用于与所述环形磁轨磁耦合的至少一个磁耦合元件,所述磁耦合元件具有由第一磁性材料制成并位于所述环形磁轨的同一侧的作用端部部分(46,46A,46B,262,266,280,282,325,326);所述环形磁轨至少部分由设置成使得所述振荡器的磁势能沿所述环形磁轨角向地和周期性地变化的第二磁性材料制成,从而限定出所述环形磁轨的角周期(θP),并且使得其磁性地限定出在每个所述角周期中以第一区和相邻的第二区角向地交替的多个第一区(40,42,40A,42A,382)以及多个第二区(10,12,10A,12A,206,334,384);当所述作用端部部分的任何同一区在所述环形磁轨在其中延伸的大体几何表面的正交投影中分别叠合在所述第二区或相邻的第一区上时,每个所述第二区都相对于相邻的第一区产生针对所述任何同一区的较强排斥力或较弱吸引力;所述磁耦合元件与所述环形磁轨磁耦合成使得,在施加至所述磁性结构或所述谐振器的转矩的有效范围内维持通过所述谐振器的谐振模式的自由度进行的振荡并且所述振荡的周期发生在所述环形磁轨的每个角周期中的相对旋转期间,所述振荡的频率因而决定所述相对角频率,所述自由度限定出所述作用端部部分的从其质心通过的振荡轴线(48);所述谐振器相对于所述磁性结构设置成使得大致在所述振荡的每个周期中的第一次交替期间所述作用端部部分在正交投影中至少大部分叠合在所述环形磁轨上,并且使得所述磁耦合元件在所述第一次交替期间所采取的路线大致平行于所述大体几何表面,所述环形磁轨在所述大体几何表面中具有大于所述作用端部部分沿所述振荡轴线的尺寸的、沿所述振荡轴线的正交投影的尺寸;
所述调整装置的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二区都在正交投影中具有包含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大体轮廓,所述第一部分在振荡期间在所述第二区上方限定出用于所述磁耦合元件的所述作用端部部分的穿透线(10a,12a,214,336),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振荡期间在所述第二区上方限定出用于所述作用端部部分的退出线(10b,12b,216),所述退出线大致定向在平行于零位圆(44,44A)的角向方向上,所述零位圆的中心在所述旋转轴线上且所述零位圆在作用端部部分的休止位置从所述作用端部部分的质心的正交投影通过;所述磁性结构还限定出用于所述作用端部部分的在所述大体几何表面中延伸的至少一个退出区,当所述作用端部部分在所述振荡期间通过所述第二区的相应退出线从所述环形磁轨相继退出期间,所述至少一个退出区在正交投影中至少接纳所述作用端部部分的较大部分;当所述作用端部部分的任何同一区在正交投影中分别叠合在所述至少一个退出区或所述第二区上时,所述至少一个退出区相对于所述第二区产生针对所述任何同一区的较弱排斥力或较强吸引力;所述磁耦合元件的作用端部部分在其休止位置在所述大体几何表面的正交投影中具有沿垂直于所述零位圆并从所述作用端部部分的质心的正交投影通过的第一轴线的第一尺寸(W2)和沿由所述零位圆限定出的第二轴线的第二尺寸(L2),所述第二尺寸大于所述第一尺寸;并且所述第二区中的每一个的所述退出线具有大于所述作用端部部分的所述第一尺寸(W2)的、沿所述至少一个退出区和所述第二轴线的长度(L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第二区的所述退出线与所述零位圆大致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有效转矩范围内,所述环形磁轨、所述至少一个退出区和所述磁耦合元件在每个角周期中根据所述环形磁轨和所述作用端部部分的相对位置限定出所述振荡器在其中基本上蓄积磁势能的蓄积区段(70,72)和与所述蓄积区段相邻的脉冲区段(76),在所述脉冲区段中,所述磁耦合元件基本上接收脉冲,并且所述脉冲区段位于包含与所述零位圆对应的相对位置的中央脉冲区中。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零位圆和所述振荡轴线在它们的交点处大致正交。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作用端部部分的第二尺寸(L2)为其第一尺寸(W2)的至少两倍且所述退出线的所述长度(L1)为所述第一尺寸的至少两倍。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作用端部部分的第二尺寸(L2)为其第一尺寸(W2)的至少四倍且所述退出线的所述长度(L1)为所述第一尺寸的至少四倍。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大体几何表面的正交投影中,当每个第二区的所述穿透线与所述作用端部部分的质心对齐时,该穿透线大致沿所述振荡轴线定向。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区的沿所述至少一个退出区和所述作用端部部分的退出线在大致半个角周期(θP)上相对于所述旋转轴线角向地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二区沿在所述退出线的中点处垂直于所述零位圆的轴线的尺寸(W1)为所述作用端部部分的第一尺寸(W2)的至少三倍。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二区沿在所述退出线的中点处垂直于所述零位圆的轴线的尺寸(W1)为所述作用端部部分的第一尺寸(W2)的至少六倍。
11.一种用于调整磁性结构(82,182,342)与谐振器(84,174,184,230,292,302,346)之间的相对角频率(ω)的调整装置(80,126,170,180,220,290,300,340,360),所述磁性结构和谐振器磁耦合成一起限定出形成所述调整装置的振荡器,所述磁性结构包括中心在所述磁性结构或所述谐振器的旋转轴线(20)上的至少一个环形磁轨(86,86A,186,344),所述磁性结构和所述谐振器设置成当转矩施加至所述磁性结构或所述谐振器时围绕所述旋转轴线相对于彼此旋转;所述谐振器包括用于与所述环形磁轨磁耦合的至少一个磁耦合元件,所述磁耦合元件具有由第一磁性材料制成并位于所述环形磁轨的同一侧的作用端部部分(92,94,128,130,144,144A,156,158,92A,94A,190A,234,294,296,156,158,352);所述环形磁轨至少部分由设置成使得所述振荡器的磁势能沿所述环形磁轨角向地和周期性地变化的第二磁性材料制成,从而限定出所述环形磁轨的角周期(θP);所述磁耦合元件与所述环形磁轨磁耦合成使得,在施加至所述磁性结构或所述谐振器的转矩的有效范围内维持通过所述谐振器的谐振模式的自由度进行的振荡并且所述振荡的周期发生在所述环形磁轨的每个角周期中的相对旋转期间,所述振荡的频率因而决定所述相对角频率,所述自由度限定出所述作用端部部分的从其质心通过的振荡轴线(94,96,100,150,154);
所述调整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磁性材料沿所述环形磁轨设置成使得其磁性地限定出在每个角周期中以第一区和相邻的第二区角向地交替的多个第一区(104,104A)和多个第二区(102,106,103,106A,343);在有效转矩范围内的振荡期间,所述磁耦合元件的所述作用端部部分在所述作用端部部分总体上在其中延伸并且包含所述振荡轴线的大体几何表面的正交投影中磁性地限定出:
-所述大体几何表面的正交投影中相继用于所述第二区的进入区,
-所述振荡器中的磁势能蓄积区,该磁势能蓄积区与所述进入区角向地相邻并且每个第二区从所述进入区在正交投影中至少部分穿透到该磁势能蓄积区,和
-与所述磁势能蓄积区相邻的退出区,所述退出区在正交投影中至少接纳从所述磁势能蓄积区或接着的第二区退出的各第二区的较大部分;
每个第二区每单位角向长度相对于第一区产生针对所述磁势能蓄积区的较强排斥力或针对所述进入区和所述退出区的较强吸引力;当每个第二区的任何同一区分别叠合在所述磁势能蓄积区、所述进入区或所述退出区上时,所述磁势能蓄积区相对于所述进入区和所述退出区产生针对所述任何同一区的较强排斥力或较弱吸引力;所述环形磁轨在所述大体几何表面的正交投影中具有小于沿所述作用端部部分的所述振荡轴线的尺寸的、沿所述振荡轴线的尺寸;所述谐振器相对于所述磁性结构设置成使得,大致在所述振荡的每个周期中的特定交替期间,所述磁势能蓄积区在正交投影中由从所述环形磁轨的中间通过的中间几何圆(120,121)跨越;所述磁势能蓄积区具有包含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大体轮廓,所述第一部分在所述振荡期间在所述磁势能蓄积区下方限定出相继用于每个所述第二区的穿透线(126,128,138,139,145,145A,164,166,196,354,355),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振荡期间在所述磁势能蓄积区下方限定出用于所述第二区或接着的第二区的退出线(127,129,140,141,146,146A,160,162,127A,129A,197,198,356,357),当所述磁耦合元件处于其休止位置时,所述退出线大致沿平行于所述中间几何圆的正交投影的角向方向定向;当所述第二区的中心叠合在所述振荡轴线上时,每个所述第二区都在正交投影中具有沿垂直于所述中间几何圆的正交投影并从所述中间几何圆的所述正交投影与所述振荡轴线的交点通过的第一轴线的第一尺寸(W3)和沿垂直于所述第一轴线并从所述交点通过的第二轴线的第二尺寸(L3),所述第二尺寸大于所述第一尺寸;并且,当所述磁耦合元件处于其休止位置时,所述退出线具有大于所述第二区的第一尺寸(W3)的沿所述退出区和所述第二轴线的长度(L4)。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磁耦合元件处于其休止位置时,所述磁势能蓄积区的所述退出线与所述中间几何圆的所述正交投影大致重合。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有效转矩范围内,所述环形磁轨和所述磁耦合元件在每个角周期中根据所述环形磁轨和所述作用端部部分的相对位置限定出所述振荡器基本上在其中蓄积磁势能的蓄积区段(70A,72A)和所述磁耦合元件在其中基本上接收脉冲的与所述磁势能蓄积区相邻的脉冲区段(76A,77A),所述脉冲区段位于与所述环形磁轨大致对应的中央脉冲区中。
14.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振荡轴线和所述中间几何圆在所述大体几何表面的正交投影中在它们的交点处大致正交。
15.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二区的第二尺寸(L3)为其第一尺寸(W3)的至少两倍,并且所述退出线的所述长度(L4)为所述第一尺寸的至少两倍。
16.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第二区的第二尺寸(L3)为其第一尺寸(W3)的至少四倍,并且所述退出线的所述长度(L4)为所述第一尺寸的至少四倍。
17.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势能蓄积区中的所述穿透线沿大致平行于所述振荡轴线的方向定向。
18.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势能蓄积区中的所述穿透线限定出沿所述自由度的路径。
19.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势能蓄积区沿所述退出区和各第二区的退出线在大致半个角周期上角向地延伸。
20.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势能蓄积区中的所述穿透线沿所述振荡轴线的尺寸(W4)为所述环形磁轨在所述大体几何表面的正交投影中沿所述振荡轴线的尺寸(W3)的至少五倍。
21.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势能蓄积区中的所述穿透线沿所述振荡轴线的尺寸(W4)为所述环形磁轨在所述大体几何表面的正交投影中沿所述振荡轴线的尺寸(W3)的至少八倍。
22.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大体几何表面是以所述旋转轴线作为其中心轴线的圆柱形表面,所述自由度大致沿所述旋转轴线定向。
2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调整装置(180),其中,所述环形磁轨限定出第一轨道(86A),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结构还包括也以与所述磁耦合元件和所述第一轨道的耦合相似的方式与所述磁耦合元件耦合的第二轨道(186);所述第二轨道至少部分由沿所述第二轨道变化以使得所述振荡器的磁势能随所述角周期并以与所述第一轨道的变化相似的方式沿所述第二轨道角向地变化的磁性材料制成,所述第一和第二轨道具有等于半个所述角周期的角位移。
24.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调整装置(220),其中,所述环形磁轨限定出第一轨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装置还包括第二轨道,所述第二轨道至少部分由磁性材料制成并以与所述磁耦合元件和所述第一轨道的耦合相似的方式与所述磁耦合元件或另一磁耦合元件耦合;所述第二轨道至少部分由沿所述第二轨道变化以使得所述振荡器的磁势能以与所述第一轨道的变化相似的方式也沿所述第二轨道角向地变化的磁性材料制成;并且所述第一和第二轨道分别与具有单独的旋转轴线的两个运动件(222,224)刚性地旋转连接。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运动件分别在它们的周边具有彼此直接啮合的两组齿(226,228)。
26.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调整装置,其中,所述磁耦合元件是第一磁耦合元件(92,156,294),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装置至少包括也以与所述第一磁耦合元件相似的方式与所述环形磁轨磁耦合的第二磁耦合元件(94,158,296)。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谐振器属于摆轮-螺旋弹簧类型或属于带有弹簧杆的摆轮类型,所述摆轮承载所述第一和第二磁耦合元件。
2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谐振器由音叉形成,所述音叉的谐振结构的两个自由端分别承载所述第一和第二磁耦合元件。
29.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耦合元件是第一磁耦合元件(92,156,294),所述调整装置至少包括也以与所述第一磁耦合元件相似的方式与所述环形磁轨磁耦合的第二磁耦合元件(94,158,296),其中,所述谐振器属于扭转型,其谐振结构的两个自由端分别承载所述第一和第二磁耦合元件。
30.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调整装置(340,360),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耦合元件的所述作用端部部分大致由具有与所述谐振器的旋转轴线重合的中心轴线的截顶环形磁体(352)形成,所述自由度是角向的并且所述振荡轴线是圆形的,所述截顶环形磁体在每个振荡周期的两次交替时相继在所述大体几何表面中限定出与所述磁势能蓄积区对应的截顶环形表面,所述截顶环形表面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以及限定出作为第一圆形穿透线(354)的所述穿透线的外轮廓和限定出第二圆形穿透线(355)的内轮廓;所述第一端限定出作为第一退出线(356)的所述退出线,并且所述第二端限定出具有与所述第一退出线相似的特征的第二退出线(357);并且所述外轮廓在所述谐振器的振荡周期的第一次交替时与所述第一退出线相关,以相继提供排斥所述环形磁轨的所述第二区的磁耦合并在每个第一次交替结束时产生第一脉冲,而所述内轮廓与所述第二退出线相关,以便在所述振荡周期的第二次交替时相继提供排斥所述第二区的磁耦合并在每个第二次交替结束时产生第二脉冲。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调整装置(360),其特征在于,所述截顶环形表面的开口小于所述角周期,并且所述截顶环形表面的内轮廓的直径大致等于所述第二区的所述第二尺寸或小于该第二尺寸。
32.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磁性材料是以排斥方式磁化的材料。
33.一种钟表机芯,其特征在于,该钟表机芯包括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调整装置,所述调整装置限定出谐振器和磁性擒纵器,并用于调整所述钟表机芯的至少一个机构的运行。
CN201480076123.1A 2013-12-23 2014-12-22 用于调整包括磁性擒纵器的钟表机芯中的运动件的角频率的装置 Active CN1060304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13199427.9 2013-12-23
EP13199427.9A EP2887157B1 (fr) 2013-12-23 2013-12-23 Echappement optimisé
EP13199428 2013-12-23
EP13199428.7 2013-12-23
EP14176816.8 2014-07-11
EP14176816 2014-07-11
EP14186261.5 2014-09-24
EP14186261.5A EP2889704B1 (fr) 2013-12-23 2014-09-24 Mécanisme d'échappement à cylindre d'horlogerie sans contact
PCT/EP2014/079036 WO2015097172A2 (fr) 2013-12-23 2014-12-22 Dispositif regulateur de la vitesse angulaire d'un mobile dans un mouvement horloger comprenant un echappement magnetiqu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30422A CN106030422A (zh) 2016-10-12
CN106030422B true CN106030422B (zh) 2018-10-16

Family

ID=534797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76123.1A Active CN106030422B (zh) 2013-12-23 2014-12-22 用于调整包括磁性擒纵器的钟表机芯中的运动件的角频率的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715217B2 (zh)
EP (1) EP3087435B1 (zh)
CN (1) CN106030422B (zh)
WO (1) WO2015097172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998801A1 (fr) * 2014-09-19 2016-03-23 The Swatch Group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td. Echappement magnétique horloger et dispositif régulateur de la marche d'un mouvement horloger
EP3179316B1 (fr) * 2015-12-10 2021-09-15 Nivarox-FAR S.A. Echappement a cylindre sans contact
CH712105A2 (fr) * 2016-02-10 2017-08-15 Swatch Group Res & Dev Ltd Mécanisme résonateur d'horlogerie.
EP3208667A1 (fr) * 2016-02-18 2017-08-23 The Swatch Group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td Mobile d'echappement magnetique d'horlogerie
EP3316046B1 (fr) * 2016-10-25 2019-07-31 The Swatch Group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td Mouvement d'horlogerie optimisé
CH713166B1 (fr) * 2016-11-16 2021-10-29 Swatch Group Res & Dev Ltd Protection des lames d'un résonateur de montre mécanique en cas de choc.
EP3327518B1 (fr) * 2016-11-29 2020-03-18 Montres Breguet S.A. Pièce d'horlogerie comprenant un dispositif de commutation d'un mécanisme horloger
EP3339982B1 (fr) * 2016-12-23 2021-08-25 The Swatch Group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td Régulation par freinage mécanique d'un oscillateur mécanique horloger
EP3525046A1 (fr) * 2018-02-12 2019-08-14 The Swatch Group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td Oscillateur d'horlogerie insensible aux accelerations angulaires du porte
CH715091A2 (fr) * 2018-06-07 2019-12-30 Swatch Group Res & Dev Ltd Pièce d'horlogerie comprenant un mouvement mécanique dont la marche est régulée par un dispositif électromécanique.
US11454932B2 (en) * 2018-07-24 2022-09-27 The Swatch Group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td Method for making a flexure bearing mechanism for a mechanical timepiece oscillator
EP3627242B1 (fr) 2018-09-19 2021-07-21 The Swatch Group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td Mecanisme d'echappement d'horlogerie magneto-mecanique optimise
EP3663868B1 (fr) * 2018-12-07 2021-09-08 Montres Breguet S.A. Mouvement d'horlogerie comportant un tourbillon avec une roue magnetique fixe
EP3767397B1 (fr) 2019-07-19 2022-04-20 The Swatch Group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td Mouvement horloger comprenant un element tournant muni d'une structure aimantee ayant une configuration periodique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518464A (en) * 1967-12-30 1970-06-30 Hattori Tokeiten Kk Electromagnetic driving mechanism
CN102566406A (zh) * 2010-12-10 2012-07-11 蒙特雷布勒盖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表或音乐盒的击打机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946183A (en) 1955-06-14 1960-07-26 Horstmann Magnetics Ltd Self-starting magnetic escapement mechanisms
CH457295A (fr) * 1965-07-29 1968-07-31 Centre Electron Horloger Dispositif de transformation du mouvement oscillant d'un résonateur de montre électromécanique
US3410083A (en) * 1966-02-04 1968-11-12 Army Usa Timing mechanism
CH559932A (fr) * 1970-06-24 1975-03-14 Omega Brandt & Freres Sa Louis Dispositif pour convertir un mouvement vibratoire en un mouvement rotatif dans une piece d'horlogerie.
CH533867A (de) * 1971-04-27 1972-08-31 Omega Brandt & Freres Sa Louis Schwingungsmotor für Zeitmessgerät
JPS5240366B2 (zh) 1972-12-14 1977-10-12
JPS5240366A (en) * 1975-09-27 1977-03-29 Jeco Co Ltd Escapement wheel for magnetic escapement
JPS5245468U (zh) 1975-09-27 1977-03-31
JPS5263453U (zh) 1975-11-04 1977-05-11
JPS5262062A (en) * 1975-11-18 1977-05-23 Jiekoo Kk Magnetic escaping wheel for magnetic escapement device
EP2466401B1 (fr) * 2010-12-15 2013-08-14 Asgalium Unitec SA Résonateur magnétique pour pièce d'horlogerie mécanique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518464A (en) * 1967-12-30 1970-06-30 Hattori Tokeiten Kk Electromagnetic driving mechanism
CN102566406A (zh) * 2010-12-10 2012-07-11 蒙特雷布勒盖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表或音乐盒的击打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357155A1 (en) 2016-12-08
US9715217B2 (en) 2017-07-25
EP3087435B1 (fr) 2020-04-22
CN106030422A (zh) 2016-10-12
EP3087435A2 (fr) 2016-11-02
WO2015097172A2 (fr) 2015-07-02
WO2015097172A3 (fr) 2016-0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30422B (zh) 用于调整包括磁性擒纵器的钟表机芯中的运动件的角频率的装置
RU2670236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регулирования угловой скорости колесного узла в часовом механизме, включающем магнитный спусковой механизм
JP6322671B2 (ja) ムーブメント用のフィードバックシステムを備える機械式時計ムーブメント
JP6220465B2 (ja) 時計用磁気エスケープ及び時計用ムーブメントの動作を規制するデバイス
US8794823B2 (en) Magnetic resonator for a mechanical timepiece
JP6196736B2 (ja) 計時器用同期機構
JP5670441B2 (ja) 小型電気装置用電気モータ
CN106444335B (zh) 具有磁性同步旋转臂的钟表调速机构
US20020084707A1 (en) Vibrating toothbrush
JP6224854B2 (ja) 2つの計時器用発振器を1つの歯車列と同期する方法
CN104956250B (zh) 光扫描装置
CN101013870A (zh) 磁石磁力装置
CN106796411B (zh) 用于调节机械钟表机芯的运动的装置
CN107111277A (zh) 用于钟表机芯的振荡器
ES342799A1 (es) Perfeccionamientos en los sistemas motores por vibracion.
US3538704A (en) Balance wheel motor in a timepiece
CN109307999A (zh) 具有长角行程的柔性导向件的钟表振荡器
RU2440660C2 (ru) Возбудитель механических колебаний
SU851191A1 (ru) Крутильный ма тник
JP2002520626A (ja) 機械的調節機能を備える計時器
JPH04505696A (ja) 電気機械式振動発生機とこれを用いた装置
SU962793A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 испытани материалов на износ
SU55457A1 (ru) Регул тор
JPH07177769A (ja) 振動波モータ
RU2000119662A (ru) Способ измерения углового ускорения вал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29902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