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29966A - 清洁布 - Google Patents

清洁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29966A
CN106029966A CN201580009298.5A CN201580009298A CN106029966A CN 106029966 A CN106029966 A CN 106029966A CN 201580009298 A CN201580009298 A CN 201580009298A CN 106029966 A CN106029966 A CN 1060299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long filament
fibre composition
fiber
fib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0929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R·格罗滕
A·埃森霍特
J·邓克尔
托斯滕·格莱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rl Freudenberg KG
Original Assignee
Carl Freudenberg K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rl Freudenberg KG filed Critical Carl Freudenberg KG
Publication of CN1060299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2996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8CLEANING
    • B08BCLEANING IN GENERAL; PREVENTION OF FOULING IN GENERAL
    • B08B1/00Cleaning by methods involving the use of tools
    • B08B1/10Cleaning by methods involving the use of too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leaning tool
    • B08B1/14Wipes; Absorbent members, e.g. swabs or sponges
    • B08B1/143Wipe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4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 D04H1/44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the fleeces or layers being consolidated by mechanical means, e.g. by rolling
    • D04H1/46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the fleeces or layers being consolidated by mechanical means, e.g. by rolling by needling or like operations to cause entanglement of fibres
    • D04H1/498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the fleeces or layers being consolidated by mechanical means, e.g. by rolling by needling or like operations to cause entanglement of fibres entanglement of layered web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3/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yarns or like filamentary material of substantial length
    • D04H3/005Synthetic yarns or filaments
    • D04H3/009Condensation or reaction polymers
    • D04H3/011Polyester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3/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yarns or like filamentary material of substantial length
    • D04H3/016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yarns or like filamentary material of substantial length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enes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3/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yarns or like filamentary material of substantial length
    • D04H3/018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yarns or like filamentary material of substantial length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Nonwoven Fabrics (AREA)
  • Cleaning Implements For Floors, Carpets, Furniture, Wall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包含超细纤维复合无纺织物的清洁布,在所述超细纤维复合无纺织物中,第一纤维成分和第二纤维成分以交替层形式设置,其中:‑至少一个第一层A包括第一纤维成分,所述第一纤维成分呈熔纺且铺设为网状物的复合长丝形式,该复合长丝至少部分分裂成基础长丝并被强化,所述基础长丝具有的平均纤度小于0.1分特,优选在0.03与0.06分特之间;‑至少一个层B设置在第一层A上,其中层B包括第二纤维成分,所述第二纤维成分呈铺设为网状物并且被强化的纤维形式,该第二纤维成分的纤维具有的平均纤度为0.1至3分特;‑至少一个第二层A设置在层B上。

Description

清洁布
技术领域
清洁布的纺织物理特性可以通过构成该清洁布的纤维或长丝的化学和纺织物理特性来控制。其中根据预期的化学或物理特性来选择纤维原料或长丝原料,比如考虑其可染色性、化学抗性、其可热塑性、其污物收纳能力或吸收能力。纤维或者长丝的模特性或者力延展特性也取决于材料特性,所述材料特性可以通过选择结晶程度和/或取向度以及横断面几何结构来控制,从而影响单个纤维或长丝的弯曲刚度、力吸收性或者特定的表面。制成纺织片状物的纤维或长丝的纺织物理特性也通过表面重量来控制。
为了实现多种应用目的,清洁布必须满足适应多种要求,而这些要求通常很难协调一致。比如,超细纤维无纺织物不仅应具有很长的寿命,还应提供良好的可处理性,特别是在浸湿、拧干和擦净时的可处理性,良好的清洗效率,良好的抵御机械磨损的稳定性和/或预定的水分平衡。
技术现状
将不同特性融合到清洁布里的可能性在于:在所选类型的清洁布的制造方式(比如,作为纺织品或针织物,或无纺织物),使不同的纤维类型相互结合。因此包含与超细纤维结合的较粗纤维的织物,针织物或针织品显示了良好的耐久性以及至少在开始令人满意的使用特性。然而这种片状物也有缺点,它们在制造中比无纺织物更昂贵。此外,尤其是针织物对于超细纤维的保持能力不足。经发现,超过约400次工业洗涤周期(根据DIN ENISO155797)之后,超细纤维成分几乎完全丧失。这反映在使用特性明显退化,比如包括可处理性,表面质感,清洗效率或者水分平衡。
与织物,针织物或针织品相比,含有超细纤维的无纺织物可以明显更简单的方式制造。无纺织物由有限长度的纤维(人造纤维)、长丝(连续纤维)或者各种类型及各种来源的切割纱线制成,所述纤维、长丝或切割纱线以任意方式接合为网状物(毛毡)并且以任意方式相互连接。在除去污物时,以及在吸收和排出液体、特别是水时,超细纤维无纺织物原则上具有突出的特性。然而,已知超细纤维无纺织物也有缺点,其耐久性有限,尤其是在以工业洗涤周期经常洗涤时是有限的,这比如反映在超过约200次洗涤周期之后无纺织物中就出现成孔现象。在专业清洗中,例如当每日用消毒剂清洗时,这200次洗涤周期意味着低于一年的寿命。
理论上来说,通过提高较粗纤维所占的比例会改善无纺织物耐久性,因为单纤维或长丝的化学和机械稳定性随着其厚度增加而提高。然而,这样会牺牲无纺织物的使用特性。
提高细纤维所占比例会如预期一样改善无纺织物的使用特性,尤其是通过产生较大数量的毛细间隙而改善水吸收,以及通过减少单纤维的可弯曲性而实现柔软的手感。然而,从撕裂强度、起球以及特别是可洗涤性,特别是沸水中的耐洗性方面与传统纺织物相比,这种片状物被证明是脆弱的。首先,取决于超细纤维的使用特性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显著退化。
对于馅饼(PIE)16无纺织物(70%的PET 0.2分特(dtex);30%的PA6 0.1分特,分裂并且水流强化),在按照DIN EN ISO 155797进行400次洗涤周期的压力测试时发现:表面重量明显降低。更准确的分析表明:聚酯胺成分从最初的30wt%(重量百分比)下降到10wt%,而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成分下降得不那么厉害。该结果是令人惊讶的,因为已知碱,如洗涤用肥皂水,侵蚀PET,但不侵蚀聚酯胺。此结果的一个解释是:在超细长丝无纺织物中,较细的聚酰胺长丝在洗涤中承受化学和机械应力,在滚筒烘干过程中经受高的机械摩擦力,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作为受损纤维被运走。这也可能取决于相对于聚酯较小的纤维粗细度。
以下表格中示出PA6成分在500次洗涤之后的减少。其中,剩余的聚酰胺成分通过用甲酸析取来确定。其中单个模式示出PA6减少的扩散。
表1:PA6成分在500次洗涤(60℃)之后由最初的30%下降到:
在这些经验的教导下可预见的是,在给定PIE16纤度的情况下,引入加倍粗细的PIE8部分改善了机械特性和耐久性,同时添加一半粗细的PIE32部分导致对失去的特性,比如湿度管理和舒适性,进行补偿。
在片状物中,统一通常对立的特性的另一途径在于,制造由两个或多各片状物形成的组合物。为此,各个片状物可以单独制造,接着通过诸如缝合、粘合、层压等已知的接合方法而相互连接。
同样已知的是,具有纤度梯度的多组分纺粘型无纺织物材料。文献EP 1 619 283A1描述了多组分纺粘型无纺织物材料,其由至少两种相互构成界面的聚合物组成,所述聚合物至少来源于具有统一的纺织喷孔的纺织装置,以流体动力学的方式被拉伸,平面敷设,以及作为单层或者多组分复合物一起强化。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继续改进已知的超细纤维无纺织物,使得超细纤维无纺织物提供良好的机械特性,特别是良好的持续耐洗涤性,以及良好的使用特性、良好的热生理舒适性、舒适的肤感和外观、良好的水分管理(吸收和水输出,优选均匀地)以及良好的清洁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清洁布,其包含一种超细纤维复合无纺织物,在此超细纤维复合无纺织物中,第一纤维成分和第二纤维成分以交替层形式分布,其中:
-至少一个第一层A包含呈熔纺形式的、被铺设成网状物的复合长丝形式的第一纤维成分,所述复合长丝至少部分被分裂成基础长丝并被强化,该基础长丝具有的平均纤度小于0.1分特,最好为0.03到0.06分特;
-至少一个层B设置在所述第一层A上,其中所述层B包含呈铺设为网状物形式且被强化的纤维形式的第二纤维成分,所述纤维具有的平均纤度为0.1到3分特;
-至少一个第二层A置于所述层B上。
此外,本发明还涉及用于制造这种清洁布的方法,以及由此获得的产品的应用。
根据本发明的清洁布的特征在于,该清洁布包含极细的超细长丝,与较粗的纤维协同结合。其中两种纤维成分至少存在于层中,所述层关于超细纤维复合无纺织物的截面至少局部交替分布。
根据本发明发现:通过交替分布的粗纤维和细纤维构成的层的特定组合,可以明显改善机械特性和耐久性。因此,根据本发明的清洁布具有卓越的持续耐洗涤性,尤其是在高要求的工业热洗涤周期中表现出突出的持续耐洗涤性。此外,无纺织物及时具有较粗的纤维成分也提供令人满意的使用特性,如良好的热生理舒适性,舒适的肤感和外观,良好的水分管理,以及良好的清洁效率。
该结果在如下范围内是令人惊讶的,可预期的是:使用具有较小长丝纤度的长丝虽然促进使用特性的提升,然而其抗性变差,尤其是还有无纺织物的耐久性变差。
不拘泥于一种机制,发明人猜想:通过细纤维的高度缠绕在其制造过程中,即在分裂或强化过程中,比如在连接元件的针刺和/或水流强化中,实现根据本发明的无纺织物的在起球、磨损和耐洗涤性方面的良好机械稳定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第一纤维成分的长丝以层搭接的方式至少部分与第二纤维成分的纤维交织(“触须效应”)。该效应能通过如下方式实现,即首先层组合ABA或更大的层组合,比如层组合ABABA,由第一纤维成分和第二纤维成分的首先还未强化或仅仅预强化的网状物形成,紧接着对全部层组合实施分裂和/或强化步骤。
在该方法中,在分裂时获得的第一纤维成分的细长丝沿Z方向分布,也就是沿无纺织物截面方向分布。该分布可以包含多个层,并且促成各个层之间特别紧密的连接。实际试验已表明:基础长丝越细,那么就能迁移到其他层中越远。
根据本发明,第一纤维成分具有熔纺且铺设为网状物的复合长丝。根据本发明,术语“长丝”理解为具有理论上无限长度的纤维,其与人造纤维不同。复合长丝至少有2种基础长丝构成,并且能够通过常规的分裂方法,如水刺法,分裂为基础长丝并被强化。根据本发明,第一纤维成分的复合长丝至少部分分裂为基础长丝。在此分裂程度有利地为大于80%,更优选大于90%,特别是100%。
为了实现足够的稳定化效应,有利的是,关于无纺织物总重且作为所有复合层上的累计值,第一纤维成分的基础长丝的比例为至少20wt%。实际试验已经表明:关于无纺织物的总重量,如果基础长丝的比例达到20wt%到60wt%,特别是30wt%到50wt%,那么可以产生特别良好的洗涤稳定性以及良好的使用特性。
对于无纺织物的各个层有利的是:关于层A的总重量,在各层A中,比如在外层A或者内层A中,第一纤维成分的基础长丝的比例为80wt%到100wt%,优选90wt%到100wt%,特别是100wt%。
考虑到长期使用特性(起球、磨损和耐洗涤性),在此有利的是,由层A形成至少一个外层,但有利的是形成无纺织物的两个外层。
原则上可以考虑的是,各个层A除了第一纤维成分之外还包含其他纤维。然而,若至少外层A完全由第一纤维成分的基础长丝组成,那么令人吃惊地获得特别良好的使用特性。
对于用复合长丝作为初始材料来制造基础长丝,有利的是,由复合长丝产生的基础长丝的纤度可以简单的方式通过变化复合长丝中包含的基础长丝的数量来调节。在此复合长丝的纤度可以保持不变,这在工艺技术上是有利的。对于复合长丝的应用,更有利的是,另外通过改变复合长丝的分裂程度,可以简单的方式控制在无纺织物中较粗长丝与较细长丝的比例。
实际试验已经表明:如果第一纤维成分的基础长丝的平均纤度为0.01-0.1分特,尤其是0.03到0.06分特,那么可以获得具有特别好的洗涤稳定性和良好的使用特性的无纺织物。包含此种纤度的基础长丝比如能通过分裂纤度为0.02到6.4分特、优选0.06到3.8分特的复合长丝来获得。
基础长丝的横截面可以构造为圆弧形,n角形或多叶形。
优选地,根据本发明的超细纤维复合无纺织物是以下超细纤维无纺织物:其中复合长丝的横截面带有桔瓣型或称为“馅饼”的多分段结构,其中各分段可以包含不同的、交替的不相容的聚合物。同样适合的是空心馅饼结构,该结构也可以具有非对称的轴向延伸的空心空间。馅饼结构,特别是空心馅饼结构,能特别容易地分裂。
关于第一纤维成分,桔瓣配置或蛋糕块设置(馅饼配置)有利地具有2,4,8,16,24,32或者64个分段,特别优选具有16,24,或32个分段。
在无纺织物中,关于无纺织物的总重量,第一纤维成分的份额优选为至少40wt%,更优选为40wt%到60wt%,特别是45wt%到55wt%。
为了实现容易的可分裂性,有利的是,复合长丝具有包含两至少种热塑性聚合物的长丝。优选地,复合长丝包含至少两种不相容的聚合物。“不相容的聚合物”可理解为以下聚合物:该聚合物组合不产生、仅仅有条件地产生或难以产生粘接的配对。这样的复合长丝具有良好的可分裂为基础长丝的特性,并且影响强度与表面重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作为不相容的聚合物对,优选以如下组合应用:聚烯烃、聚酯、聚酰胺和/或聚氨酯类,从而不产生、仅仅有条件地产生或者难以产生粘接的配对。
应用的聚合物对特别优选选自如下聚合物对:含有至少一种聚烯烃和/或至少一种聚酰胺,优选与聚乙烯形成的聚合物对,诸如聚丙烯/聚乙烯、聚酰胺6/聚乙烯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乙烯,或与聚丙烯形成的聚合物对,例如聚丙烯/聚乙烯、聚酰胺6/聚丙烯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丙烯。
特别优选的是,聚合物对含有至少一种聚酯和/或至少一种聚酰胺。
具有至少一种聚酰胺或具有至少一种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聚合物对,由于其有条件的可粘接性而被优选,而具有至少一种聚烯烃的聚合物对,由于其较差的可粘接性而特别被优选。
作为特别优选的成分,已经证实特别适宜的成分一方面是聚酯,优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乳酸和/或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另一方面是聚酰胺,优选聚酰胺6、聚酰胺66、聚酰胺46,视情况可能结合一种或多种其他的、与上述成分不相容的聚合物,优选选自聚烯烃。该组合具有突出的可分裂性。完全特别优选的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聚酰胺6的组合,或者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聚酰胺66的组合。
在无纺织物中,关于无纺织物的总重量,第二纤维成分的比例优选为至少30wt%,优选40wt%至60wt%,特别是45wt%至55wt%。
可考虑的是,除了第二纤维成分之外,各个层B还包含附加纤维。如此,除了第二纤维成分之外,各个层B有利地还包含第一纤维成分的纤维。这些纤维可以例如在强化和/或分裂时从层A引入到层B中。由此可以获得层的更大程度的缠绕,并因此获得更高的强度。
第二纤维成分的纤维类型原则上不是关键的,只要该纤维具有0.1至3分特的纤度即可。如此,第二纤维成分的纤维可以选自如下材料组,该组由长丝、人造纤维、线和/或纱线组成。在此有别于具有理论上无限长度的长丝,可将人造纤维理解为具有有限长度的纤维,优选20毫米至60毫米的纤维。
第二纤维成分的纤维可以由不同材料组成。适合的特别是聚合物,其中首先是塑料,特别是以上已经关于第一纤维成分讨论的塑料,然而也可以是天然材料。
根据要使用无纺织物的相应应用领域,选择第二纤维成分的纤维。长丝已经证实为对于多种应用目的是适合的。这些长丝可以作为单组分长丝和/或复合长丝存在。
优选地,第二纤维成分的纤维至少部分作为复合长丝存在并且至少部分分裂为基础长丝,就像第一纤维成分的长丝那样。在该情况下,基础长丝的至少一部分具有的纤度为0.1至3分特。完全特别优选地,所有这些基础长丝具有如此纤度。这类基础长丝可以通过使纤度为0.2至24分特的复合长丝分裂来获得。
在此应用复合长丝还有利的是,各个基础长丝的纤度可以简单的方式、通过改变复合长丝中所包含的基础长丝数量来调节。此外,通过分裂程度的变化可以控制在无纺织物中较粗长丝与较细长丝之间的比例。实践试验已经表明:在复合长丝的分裂程度调节到至少60wt%、更优选至少70wt%、再更优选80wt%至100wt%的情况下,可以获得特别好的起球特性。
另一优点在于,在该实施形式中,无纺织物的强化可以优选通过两种复合长丝成分一起分裂而实现,例如通过水流强化实现。该方法允许分裂时所形成的基础长丝特别紧密地层搭接缠绕,从而获得的复合无纺织物具有特别良好的持续耐久性。
复合长丝的类型和结构可以与以上关于第一纤维成分所讨论的类型和结构相对应。优选地,第二纤维成分的复合长丝由2、4、8、16根基础长丝组成,并且特别优选由4或8根基础长丝组成。
备选地,第二纤维成分的纤维可以是单组分长丝和/或复合长丝与单组分长丝的混合。
按照本发明,优选第一纤维成分的长丝的平均纤度显著低于第二纤维成分的长丝的平均纤度。然而,实践试验已经表明:当第二纤维成分的纤维具有的平均纤度不超过第一纤维成分的长丝的平均纤度的30倍,优选不超过10倍时,对于高强度和良好的使用特性的调节而言是适宜的。
已经证实为特别有利的是,第二纤维成分的长丝的平均纤度与第一纤维成分的长丝的平均纤度之比为6至16,优选8至12。已经证实,具有这样比例的无纺织物有特别高的抗层离性。
如上所述,按照本发明的无纺织物的重要特征是,由具有大纤维纤度和小纤维纤度的纤维组成的层交替设置。特别优选的是如下设置:其中具有大纤度的纤维层被具有小纤度的纤维层的长丝至少部分穿过(“触须效应”)。由此可以实现位于外部的细长丝对位于内部的粗长丝的最大保护,所述粗长丝因其相互缠绕较少而具有较低的稳定性,所述细长丝因其自身高度缠绕和与粗长丝的高度缠绕而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同时,位于外部的细长丝因较低的机械强度和刚度,而自身具有较高的起球倾向(纤维可通过机械应力更易于从组合松脱),所述细长丝更好地锚固在无纺织物的整个组合中。特别是,这可以通过上述“触须效应”实现,该效应将其更好地连接到具有较大纤度的长丝的邻接层中。
在此背景下,有利的是,无纺织物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由纤度小于0.1分特的基础长丝形成。与之相应,有利的是,纤度小于0.1分特的基础长丝形成无纺织物的各表面中至少一侧、优选两侧的至少50%,优选60-100%。表面的结构和组合例如可以借助于扫描电子显微镜(REM)来确定。
细长丝设在无纺织物的外侧具有如下优点:各种类型的、位于内部的线或长丝,特别是第二纤维成分的粗纤维可被机械稳定化。同时,无纺织物表面的突出之处在于有利的使用特性,以及有利的外观和手感。
在按照本发明的复合无纺织物中,粗纤维和细纤维交替设置的产物可以例如通过使包含第一纤维成分的长丝的层和包含第二纤维成分的长丝的层单独制造并且在期望的设置中相互连接而实现。层的连接在此可以通过已知接合方法,如缝合、粘合、层压和/或机械针刺实现,其中各个层可能被强化。特别简单地,在包含于无纺织物中的复合长丝的水流强化框架下实现层的连接。在此各层也可以在连接之前单独预强化。
优选地,不仅第一纤维成分的纤维而且第二纤维成分的纤维均是至少部分分裂为基础长丝的复合长丝。在该情况下,优选通过两种复合长丝成分的一起分裂来实现无纺织物的强化。这可以例如由此实现:首先由第一纤维成分和第二纤维成分的网状物形成层组合,紧接着例如借助于水流实现强化。该方法允许在分裂时形成的基础长丝特别紧密地以层搭接方式缠绕,从而获得的复合无纺织物具有特别好的持续耐久性。
为了获得高的缠绕程度,适宜的是,分裂度,尤其是第一纤维成分的分裂度尽可能高。在此背景下,在层中第一纤维成分或第二纤维成分的相应基础长丝的比例有利地为大于80wt%,更优选为85wt%至100wt%。
在本发明的一个特别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有的层A包含至少部分分裂的馅饼24长丝、馅饼32长丝和/或馅饼64长丝。此外可考虑的是,所有的层B包含至少部分分裂的馅饼8长丝或馅饼4长丝。同样可考虑的是如下设置:其中一个或多个层B包含馅饼8长丝,而其他层B包含馅饼16长丝和/或馅饼4长丝。
如上所述,已经证实特别有利的是:设置各层,使得包含第二纤维成分的纤维的层B位于无纺织物内部,而包含第一纤维成分的长丝的层A至少设置在无纺织物的表面上。在该设置中,具有细长丝的、位于外部的覆盖层可以令人吃惊地有效保护位于内部的各层,尽管所述覆盖层的细纤度和其由此产生的机械敏感性,正如以上所述,这导致构成特别稳定的层组合和良好的持续使用特性。
该效应可能归因于如下因素:即在分裂时获得的细长丝在强化步骤中沿Z方向分布,即沿无纺织物的横截面方向分布。该分布可以包括多个层并且促成各个层特别紧密地连接。实践试验已经表明:基础长丝越细,那么该基础长丝就迁移到邻接的层内越远。
按照本发明的无纺织物包含至少两个包含第一纤维成分的长丝的层A,以及至少一个包含第二纤维成分的长丝的层B。由此获得交替的基层顺序A-B-A。如上所述,通过层B接合到层组合内部,可以获得具有突出的耐久性的复合无纺织物。通过由层A形成无纺织物的外侧,无纺织物还显示了非常良好的使用特性。
按照本发明的基层顺序ABA可以由附加的交替层A和B扩展。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方式因此包括如下层顺序:A(BA)nBA,其中n=1至20,优选n=5至15,特别是8至12。层顺序的例子因此是ABABABA、ABABABABA等。在此可以考虑的是,一个或多个层A包括多个子层A',和/或一个或多个层B包括多个子层B'。其中,在各子层中的纤维的纤度可以相同或彼此不同。在具有15个纺纱位置的纺织设备中,因此例如可以考虑子层A'和B'的以下设置:A'A'B'B'B'A'B'B'B'A'B'B'B'A'A',对于横截面的后续观察者而言,这产生A(BA)2BA。
按照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在层顺序中,外层总是由层A形成。此外有利的是,层顺序的特征在于层A和B交替设置。然而如上所述,同样可以考虑的是,层顺序具有与A和B不同的附加层。
已经证实同样有利的是,设计在超细纤维复合无纺织物中的层A和B以及可能存在的附加层的层顺序,从而产生对称的层结构。该设置具有如下优点,即可以获得特别均匀的、面对称的特性轮廓。
按照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有层A和/或层B具有的纤维包括相同的纤维纤度。这些实施方式是有利的,因为这些实施方式能特别容易地制造无纺织物。然而按照一个替代的优选实施方式,不同的层A(和/或B)和/或子层A'(和/或B')具有的纤维包括不同的纤维纤度。对此有利的是,可以非常有目的地且基于表面地调节无纺织物的特性。
按照本发明的复合无纺织物也可以包含附加层。在此可以考虑的是,附加层构成为加强层,例如呈稀洋纱(Scrim)的形式,和/或附加层包括加强长丝、无纺织物、网状物、针织物和/或面料。形成附加层的优选材料是塑料,例如聚酯,和/或金属。其中原则上可以考虑的是,附加层形成无纺织物的外层。然而有利的是,附加层(可能是附加地)设置在无纺织物内部、层A与B之间。
用于制造复合无纺织物的长丝的聚合物可以150ppm至10wt%的数量包含至少一种选自如下材料组的添加剂:彩色颜料,抗静电剂,诸如铜、银、金的抗菌剂,或者亲水添加剂或疏水添加剂。在所应用的聚合物使用添加剂允许匹配于客户特定的要求。
根据期望的应用目的来调节按照本发明的复合无纺织物的表面重量。对于多种应用而言,已经证实为适宜的是根据DIN EN 29073测量为10至500g/m2、优选20至300g/m2、特别是由30至250g/m2的表面重量。
如上所述,按照本发明的超细纤维复合无纺织物的特征在于突出的机械性能。按照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超细纤维复合无纺织物特征在于高度耐久性。如此可以确定,示例性的、按照本发明的无纺织物在按照DIN EN ISO 155797进行850次工业洗涤周期之后也没有孔。
此外有利的是,超细纤维复合无纺织物的特征在于按照DIN EN ISO 155797可简单调节的撕裂强度。
此外,本发明的超细纤维复合无纺织物的特征在于良好的、可调节的湿度平衡。按照本发明的超细纤维复合无纺织物可以通过对于本领域内技术人员已知的方式和方法制造。已经证实为特别简单的方法如下,其中制造至少一个包括第一纤维成分的长丝的第一纤维层和至少一个包括第二纤维成分的长丝中的第二纤维层并且使所述层相互连接。
有利地,用于制造按照本发明的复合无纺织物的方法以如下方式实施:
首先各个纤维层单独纺纱,铺设成网状物并且可能例如通过针刺预强化。紧接着各纤维层相互连接。
特别是关于如上所示有利地设置在复合无纺织物内部中的层B,预强化已经证实是适宜的,因为由此可以阻止第二纤维成分的纤维到达复合无纺织物的表面。
各个层的连接可以通过已知的接合方法,如缝合、粘接、层压、砑光和/或针织产生。
然而特别优选的是,各个层的连接如此实现,使得在其制造之后交替叠置具有第一纤维成分的纤维层和具有第二纤维成分的纤维层,并且紧接着直接例如借助于机械强化和/或液压流体处理进行强化并同时相互连接。
通过液压流体处理,复合无纺织物可以由外向内强化,可能的话被分裂并在内部与位于内部的较粗长丝交织在一起。该方法能特别有效地应用具有较小长丝纤度的长丝,因为细的长丝迁移到无纺织物中非常深,并且在那儿明显因其缠绕而导致结合的特别有效的稳定化“触须效应”。
纤维层的强化和分裂有利地由此实现,使可能预强化的无纺织物组合至少一次性地在每侧上被施以高压流体流,优选高压水流。按照本发明的复合无纺织物可以由此获得织物表面的外观,并且将复合长丝的分裂度调节到大于80%。
也可以考虑的是,第一纤维成分和第二纤维成分的纤维源自统一的纺织和/或铺设工艺,同时产生并且一起铺设。为此可以设有至少两个具有一体纺织喷孔的纺织位置,统一的纺织喷孔在一个共同的纺织和拉伸装置中产生具有不同基础长丝数量的复合长丝,或者由复合长丝与单组分长丝形成的混合物。这些长丝可以紧接着被铺设为按照本发明的复合无纺织物,通过液压流体处理强化并且分裂为基础长丝。
因此有利地实现如下优点,即具有不同长丝纤度的粘纺式无纺织物的制造不必单独实现,并且无需随后的结合来实现多组分粘纺式无纺织物,该多组分粘纺式无纺织物由长丝纤度不同的不同长丝组成。
按照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设有至少3排,优选至少5排分别具有一体纺织喷孔的纺织头,所述纺织喷孔在一个共同的纺织和拉伸装置中产生具有不同基础长丝数量的复合长丝,或者产生复合长丝与多组分长丝的混合物。备选地,也可以在一个纺织喷嘴组(悬挂式纺织机)中存在至少一排具有相应不同的纺织喷孔,或者在所谓的交叉搁板中存在若干单个的纺织喷嘴组。
这些长丝紧接着可以被铺设为网状物,通过液压流体处理强化并且分裂为基础长丝。液压流体强化可以前置有机械预强化或热预强化方法。按照该实施方式,可以获得由具有不同长丝纤度的层组成的复合无纺织物,并且由此兼有纺织物理特性,否则纺织物理特性仅可通过单独制造的层连接实现。
有利的是,按照本发明的方法以如下方式进一步形成:选择纺织位置关于存放带的顺序,从而可以复合层的设置ABA或A(BA)nBA获得上述层式结构。
按照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选择纺织位置关于存放带的顺序,从而在复合无纺织物的厚度上产生交替的长丝纤度。
如上所述,为了便于分离为基础长丝,复合长丝可以具有中间开口,特别是呈管状细长空腔形式的开口,该空腔可以关于复合长丝的中轴线对中。通过该设置可以减少或避免在基础长丝分离之前在通过裂口或圆形切除部的内角形成的基础长丝之间的紧接触,以及在不同的、由相同聚合材料制造的基础长丝区域中的接触。
为了进一步强化复合无纺织物接合物,复合长丝可以具有潜在或自然的起毛,该起毛由基础长丝关于其纵向中轴线的非对称结构产生,其中该起毛可能的话通过复合长丝横截面的非对称几何设计方案而激活或强化。由此无纺织物可以配备有大的厚度、低的模和/或多轴方向的弹性。
在一个变型例中,复合长丝可以具有潜在或自然的起毛,该起毛可归因于在涉及复合长丝的纺织、冷却和/或拉伸过程中形成基础长丝的聚合材料的物理特性差异,该差异导致翻转,该翻转由关于复合长丝的纵向中轴线的内部非对称负荷引起,其中起毛可能通过复合长丝横截面的非对称的几何设计方案激活或强化。
复合长丝可以具有潜在起毛,该起毛通过热、机械或化学处理而在形成复合无纺织物之前被激活。
起毛可以通过在无纺织物的强化之前附加的处理强化,例如热或化学地强化。按照本发明的网状物的强化优选通过利用高压流体流处理来进行。如此基础长丝可以在复合长丝分开期间或之后,利用机械的、主要垂直于材料平面作用的工具(针刺、液体压力束)强烈缠绕。
长丝,特别是复合长丝,可以例如通过机械和/或气动偏转方式来铺设,其中这些偏转方式中的至少两种可以组合,通过投掷到连续传送带上并且通过针刺或通过液体压力束的作用来机械铺设,该液体压力束可以施加坚固的(超细)颗粒。复合长丝的缠绕和分离为基础长丝的步骤可以在同一个方法步骤中实现,并且借助于同一装置实现,其中基础长丝的或多或少的完全分离可以用附加的、更多针对分离的过程结束。
复合长丝的强度和机械阻力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显著提高:规定基础长丝通过热熔相互连接,该热熔涉及其中的一个或多个,优选通过利用加热的、平滑的或加重的轧辊进行的热轧光处理、通过穿越热空气隧道窑中、通过经过热空气流经的滚筒上,和/或通过施加分散剂中或溶液中包含的接合剂或粉末状的接合剂。
在一个变型例中,无纺织物的强化同样可以例如通过热轧光处理而在一体的复合长丝每次分离为基础长丝之前实现,其中分离在预强化之后实现。
此外,织物接合也可以通过化学处理(如其例如在申请人的法国专利文献第2 546536号中描述)或者通过热处理强化,热处理在基础长丝可能实现的分离之后导致其至少一部分的受控地收缩。由此产生材料沿宽度方向和/或长度方向的收缩。
此外,复合无纺织物可以在强化之后经受化学方式的连接或提炼,例如抗起球处理,亲水处理或疏水处理,抗静电处理,用于改善耐火性和/或用于改变触觉特性或光泽的处理,机械方式的处理,如粗糙化、防缩处理、抛光或滚筒中的处理,和/或用于改变外观的处理,如染色或印刷。
实践试验表明:如果通过施加温度和/或压力,优选通过在温度160至220℃,优选180-200℃下,和/或20至80牛顿/毫米的线压力下进行砑光而预强化网状物,那么可以获得具有特别均匀结构的复合无纺织物。
有利地,按照本发明的复合无纺织物还经受点式砑光,以提高其耐磨性。为此,分裂且强化的复合无纺织物被引导通过加热的轧辊,其中至少一个轧辊具有突出部,该突出部导致长丝相互间的点状熔化。按照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复合长丝通过纺织颜料染色。
由于其良好的吸水性(吸收能力),并结合其卓越的耐洗涤性,本发明的清洁布适合清洁不同的表面。在清洁光滑表面时,能够达到很好的清洁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多个例子更加详细地说明本发明。
例1至12:不同无纺织物的制造
创建表面重量(FG)大约为22g/m2和43g/m2的馅饼8、16、32层。
表2
其中用无纺织物6、7、8、9获得按照本发明的复合无纺织物,而用无纺织物1、2、3、4、5、10、11、12获得参考无纺织物。
为了制造无纺织物,在第一步骤中制造,由馅饼16、馅饼8和馅饼32分段的双组分长丝制造无纺织物层。
在下文中示例性地描述了馅饼32在双组分纺织设备中的制造。
应用了以下原材料:
挤压机:
PET,区域1-7:270-295℃
PA6,区域1-7:260-275℃
纺织泵:
体积,转速,通过量,PET:20立方厘米/转 9.1转/分钟 0.35克/升/分钟
体积,转速,通过量,PA6:6立方厘米/转 34.7转/分钟 0.35克/升/分钟
总通过量: 0.7克/升/分钟
喷嘴:
类型,馅饼32
气动拉伸:
放置;
在存放带上,具有调节的速度,
该速度产生22或43g/m2的织物表面重量。
用砑光机、钢轧辊平滑/平滑预强化:
在图1中示出获得的馅饼32分段化的双组分长丝的结构。
为了制造复合无纺织物,各层以期望的顺序叠置。紧接着借助于水流强化实现各层分裂并且缠绕成为多长丝复合无纺织物。
因为在所有复合变形中寻求相同的目标重量(大约130g/m2),所以选择固定的水流强化试验规程用于所有变型,而不管是否涉及5×22g/m2或3×43g/m2,馅饼8,16或32。
水流条件如下调节:
喷嘴梁3和5对置。
喷嘴条孔直径:130μm
存放带:100网眼
材料运输:12米/分钟
通道重复:2x(即总共3个通道)
烘干条件以如下方式调节:
在大约4米长的连续风干机中,在空气温度190℃和带速12米/分钟的情况下,实现烘干。
在水流强化中,双组分长丝几乎完全分裂为相应的基础长丝。同时外层的细馅饼-32基础长丝深入迁移到无纺织物中,并且不仅相互缠绕而且与较粗的馅饼-8或馅饼-16基础长丝(触须效应)缠绕,这令人惊奇地促成按照本发明的复合无纺织物6、7、8、9的特别高的耐久性。另外,按照本发明的无纺织物,因为由非常细的馅饼-32基础长丝组成的外层而显示了突出的使用特性,如良好的热生理舒适性、舒适的肤感和外观。由于由较粗长丝构成的内层,该无纺织物还提供突出的吸水能力和撕裂强度。
例13:无纺织物不同参数的检测
检测基于以下标准:
检测的结果在以下表格中示出:
纺织物理分析处理:
在分析表3的结果时首先发现:在所有整体由馅饼-32组成或者由位于外侧的馅饼-32组成的样品中,记录到外侧格外高的耐洗涤性。这是令人惊讶的,因为不可预测的是:细长丝显示了良好的机械稳定性。然而,完全由馅饼-32组成的毛巾仅仅是受限耐用的,因为毛巾首先具有低太多的撕裂强度。相比之下,按照本发明的复合无纺织物的特征不仅在于令人满意的撕裂力和最高拉力,而且还有良好的耐洗涤性。此外由该表格可以得知,令人惊讶的是,在参考模式中抗磨损性超比例地随纤度变细而提高。
例子14:无纺织物清洁特性的检测
关于无纺织物的水吸收和水释放性进行测试。此外该无纺织物经受蜡粉笔测试。
清洁特性,水分平衡
例15:无纺织物持续洗涤结果的检测:
试样被自动依次洗涤离开,在每50件衣物之后中断以进行判断,并且持续洗涤直至可识别孔的生成。随后中断洗涤:
例16:无纺织物的视觉检测
在图2至6中示出示例性的无纺织物表面的照片。
在图2中示出并非按照本发明的2号无纺织物在250次洗涤周期之后的表面结构。在此表明,表面非常粗糙并且具有高的起球评分。
在图3中示出并非按照本发明的1号无纺织物在250次洗涤周期之后的表面结构。表面虽然与2号相比具有改善的外形图,但是总还是粗糙的并且具有高的起球评分。
在图4中示出并非按照本发明的3号无纺织物在250次洗涤周期之后的表面结构。表面与2号无纺织物相比具有大大改善的外形图。如上所述,完全由馅饼-32组成的无纺织物仅仅是受限耐用的,因为该无纺织物首先具有太低的撕裂强度。
在图5中示出按照本发明的7号无纺织物在500次洗涤周期之后的表面结构,并且与并非按照本发明的1号无纺织物(在650次洗涤周期之后)和3号无纺织物(在800次洗涤周期之后)比较。在此表明,按照本发明的7号无纺织物的表面具有与仅仅由馅饼-32组成的3号无纺织物类似的良好的外形图。此外该无纺织物的特征在于突出的使用特性,例如良好的水分管理、高的撕裂力,良好的起球评分和良好的清洁特征。相比之下,并非按照本发明的1号无纺织物具有强烈的孔形成。
在图6中示出按照本发明的7号无纺织物的横截面。人们清楚地看到所谓的“触须效应”,其中细的馅饼-32元素通过水流强化而深入到由较粗的长丝构成的层内。

Claims (15)

1.一种包含超细纤维复合无纺织物的清洁布,在所述超细纤维复合无纺织物中,第一纤维成分和第二纤维成分以交替层的形式设置,其中:
-至少一个第一层A包括第一纤维成分,所述第一纤维成分呈被熔纺且铺设为网状物的复合长丝形式,所述复合长丝至少部分分裂成基础长丝并且被强化,所述基础长丝的平均纤度小于0.1分特,优选在0.03与0.06分特之间;
-至少一个层B设置在所述第一层A上,其中所述层B包括第二纤维成分,所述第二纤维成分呈铺设为网状物并被强化的纤维的形式,所述第二纤维成分的纤维的平均纤度为0.1至3分特;
-至少一个第二层A设置在所述层B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洁布,其特征在于,具有层结构A(BA)nBA,其中n=1至2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清洁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纤维成分和/或第二纤维成分的复合长丝的横截面带有桔瓣型或者被称为“馅饼”的多分段结构。
4.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的一个或多个所述的清洁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纤维成分的纤维的馅饼配置具有24、32、48或64个分段。
5.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的一个或多个所述的清洁布,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长丝包括不同的长丝,所述长丝包含至少两种不相容的热塑性聚合物。
6.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的一个或多个所述的清洁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纤维成分的复合长丝优选由2、4、8、16根基础长丝组成,特别优选由8根基础长丝组成。
7.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的一个或多个所述的清洁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纤维成分的长丝的平均长丝纤度与所述第一纤维成分的平均长丝纤度之比为10至30。
8.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的一个或多个所述的清洁布,其特征在于,关于无纺织物的总重量,所述第一纤维成分的长丝的比例为20-60wt%,优选30-50wt%,特别是35-45wt%。
9.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的一个或多个所述的清洁布,其特征在于,关于无纺织物的总重量,所述第二纤维成分的长丝的比例为40-80wt%、优选50-70wt%。
10.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的一个或多个所述的清洁布,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无纺织物具有由所述第一纤维成分的基础长丝所形成的表面。
11.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的一个或多个所述的清洁布,其特征在于,具有层次序A(BA)nBA,其中n=1至15,其中所述层A包含至少部分分裂的馅饼32长丝,而所述层B包含至少部分分裂的馅饼8长丝,其中所述馅饼32长丝的基础长丝的纤度小于0.1分特,而所述馅饼8长丝的基础长丝的纤度为0.1-3分特。
12.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的一个或多个所述的清洁布,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层A与层B之间设置至少一个附加层,优选构造为加强层,例如作为稀洋纱。
13.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的一个或多个所述的清洁布,其特征在于,具有对称的层结构。
14.用于制造上述权利要求中的一个或多个所述的清洁布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至少两个包括第一纤维成分的长丝的纤维层A和至少一个包括第二纤维成分的长丝的纤维层B被独立纺制,铺设为网状物,并且可能的话例如通过针刺预强化;
-所述纤维层A和纤维层B彼此交替地设置,其中通过所述纤维层A形成外层;
-层复合物紧接着经受液压处理,其中发生所述第一纤维成分以及可能的第二纤维成分的分裂,并且所述层A和层B不仅自身被强化而且相互强化;
-将所述层复合物加工成清洁布。
15.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的一个或多个所述的清洁布在清洁光滑表面中的应用。
CN201580009298.5A 2014-02-21 2015-01-15 清洁布 Pending CN10602996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4002231.5 2014-02-21
DE102014002231.5A DE102014002231B4 (de) 2014-02-21 2014-02-21 Reinigungstuch,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Reinigungstuchs und dessen Verwendung
PCT/EP2015/050660 WO2015124335A1 (de) 2014-02-21 2015-01-15 Reinigungstuch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29966A true CN106029966A (zh) 2016-10-12

Family

ID=524500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09298.5A Pending CN106029966A (zh) 2014-02-21 2015-01-15 清洁布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10406565B2 (zh)
EP (1) EP3108052B1 (zh)
JP (1) JP6692750B2 (zh)
CN (1) CN106029966A (zh)
CA (1) CA2940019C (zh)
DE (1) DE102014002231B4 (zh)
ES (1) ES2754175T3 (zh)
RU (1) RU2655203C2 (zh)
WO (1) WO2015124335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36025A (zh) * 2016-07-15 2017-02-22 厦门和洁无纺布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印刷图案的无纺布卷材
CN106676736A (zh) * 2017-01-20 2017-05-17 常熟市佳润织造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具有纳米抗静电抗菌功能擦拭布的制备方法及产品
CN112004965A (zh) * 2018-04-20 2020-11-27 应用材料公司 在电镀系统中的清洁部件及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5010966A1 (de) * 2015-08-26 2017-03-02 Carl Freudenberg Kg Reinigungstextil
DE102017003028A1 (de) * 2017-03-29 2018-10-04 Delu Ako Minky GmbH Reinigungstuch mit Appretur
CN113026213B (zh) * 2021-03-02 2022-08-02 佛山市南海中邦无纺有限公司 梯度纤维无纺布及其纺丝设备和制作方法
RU210568U1 (ru) * 2021-09-03 2022-04-21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Завод Невохим» Очищающая салфетка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83718A (zh) * 1999-04-16 2001-02-14 卡尔·弗罗伊登伯格公司 清洁布
CN1402621A (zh) * 1999-11-30 2003-03-12 卡尔·弗罗伊登伯格公司 净化房间清洁织物
US20040010895A1 (en) * 2002-07-18 2004-01-22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Method of forming a nonwoven composite fabric and fabric produced thereof
EP1696064A1 (en) * 2005-02-23 2006-08-30 Carl Freudenberg KG Cleansing sheets, manufacturing process and use thereof
US20070033779A1 (en) * 2003-04-17 2007-02-15 Orlandi S.P.A. Non-woven based on exploded or splittable multicomponent fiber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69557A (ja) 1982-03-31 1983-10-06 東レ株式会社 交絡不織布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FR2546536B1 (fr) 1983-05-25 1985-08-16 Rhone Poulenc Fibres Procede pour le traitement de nappes non tissees et produit obtenu
JP2900045B2 (ja) * 1989-11-04 1999-06-02 日本バイリーン株式会社 不織布クリーニング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749619B2 (ja) 1990-04-12 1995-05-31 ユニチカ株式会社 交絡不織布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SE467499B (sv) 1990-11-19 1992-07-27 Moelnlycke Ab Foerfarande foer hydroentangling
US6352948B1 (en) 1995-06-07 2002-03-05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Fine fiber composite web laminates
JP2003061886A (ja) * 1996-07-16 2003-03-04 Inogami Kk 拭き布又は濾過布
JPH11151188A (ja) * 1997-11-19 1999-06-08 Azuma Kogyo Kk 清掃用払拭布
JP3953166B2 (ja) 1997-11-28 2007-08-08 花王株式会社 キッチン用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905916B2 (ja) * 1998-06-01 2007-04-18 ユニチカ株式会社 極細繊維を含む複合不織布の製造方法
DE19903903A1 (de) 1999-02-01 2000-08-10 Dreyer Claude Tuch für kosmetische Zwecke und Verfahren zu dessen Herstellung
DE10002778B4 (de) 2000-01-22 2012-05-24 Robert Groten Verwendung eines Mikrofilament-Vliesstoffes als Reinigungstuch
DE10044694A1 (de) 2000-09-08 2002-03-21 Fleissner Gerold Nonwoven aus Spunbond- und Meltblownfasern und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Herstellung dieses Nonwoven mittels der hydrodynamischen Vernadelung
JP2004008501A (ja) * 2002-06-07 2004-01-15 Teijin Ltd ワイピングクロス用極細繊維不織布
JP3974889B2 (ja) 2003-10-15 2007-09-12 大和紡績株式会社 ワイパー用積層不織布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湿潤ワイパー
US20060009106A1 (en) 2004-05-20 2006-01-12 Daiwbo Co., Ltd. Wiping sheet
DE102004036099B4 (de) 2004-07-24 2008-03-27 Carl Freudenberg Kg Mehrkomponenten-Spinnvliesstoff, Verfahren zu seiner Herstellung sowie Verwendung der Mehrkomponenten-Spinnvliesstoffe
WO2006102360A2 (en) 2005-03-23 2006-09-28 Allasso Industries, Inc. Low linting, high absorbency, high strength wipes composed of micro and nano fibers
ATE448357T1 (de) * 2005-05-10 2009-11-15 Voith Patent Gmbh Pmc mit splittbaren fasern
JP2007284834A (ja) * 2006-04-19 2007-11-01 Toray Ind Inc シート状物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DE102007023806A1 (de) 2007-05-21 2008-11-27 Carl Freudenberg Kg Lagenverbund zur Verwendung in einem Luftfilter
WO2014087687A1 (ja) * 2012-12-06 2014-06-12 東レ株式会社 除菌用ワイピングクロス
US20140317866A1 (en) * 2013-03-15 2014-10-30 Keri Burt Microfiber Cosmetic Textile and Methods of Us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83718A (zh) * 1999-04-16 2001-02-14 卡尔·弗罗伊登伯格公司 清洁布
CN1402621A (zh) * 1999-11-30 2003-03-12 卡尔·弗罗伊登伯格公司 净化房间清洁织物
US20040010895A1 (en) * 2002-07-18 2004-01-22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Method of forming a nonwoven composite fabric and fabric produced thereof
US20070033779A1 (en) * 2003-04-17 2007-02-15 Orlandi S.P.A. Non-woven based on exploded or splittable multicomponent fibers
EP1696064A1 (en) * 2005-02-23 2006-08-30 Carl Freudenberg KG Cleansing sheets, manufacturing process and use thereof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36025A (zh) * 2016-07-15 2017-02-22 厦门和洁无纺布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印刷图案的无纺布卷材
CN106436025B (zh) * 2016-07-15 2019-03-15 厦门和洁无纺布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印刷图案的无纺布卷材
CN106676736A (zh) * 2017-01-20 2017-05-17 常熟市佳润织造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具有纳米抗静电抗菌功能擦拭布的制备方法及产品
CN106676736B (zh) * 2017-01-20 2019-04-05 常熟市佳润织造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具有纳米抗静电抗菌功能擦拭布的制备方法及产品
CN112004965A (zh) * 2018-04-20 2020-11-27 应用材料公司 在电镀系统中的清洁部件及方法
CN112004965B (zh) * 2018-04-20 2023-02-28 应用材料公司 在电镀系统中的清洁部件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692750B2 (ja) 2020-05-13
EP3108052B1 (de) 2019-08-21
US10406565B2 (en) 2019-09-10
JP2017506954A (ja) 2017-03-16
RU2016137493A (ru) 2018-03-27
US20170050220A1 (en) 2017-02-23
RU2016137493A3 (zh) 2018-03-27
CA2940019A1 (en) 2015-08-27
ES2754175T3 (es) 2020-04-16
DE102014002231B4 (de) 2018-12-20
RU2655203C2 (ru) 2018-05-24
DE102014002231A1 (de) 2015-08-27
EP3108052A1 (de) 2016-12-28
WO2015124335A1 (de) 2015-08-27
CA2940019C (en) 2019-09-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29967B (zh) 超细纤维复合无纺织物
CN106029966A (zh) 清洁布
CN101517157B (zh) 皮革样片材及其制造方法
CN110088365A (zh) 偏心芯鞘复合纤维及混纤丝
US20180216260A1 (en) Recombinant protein fiber yarns with improved properties
CN105874111B (zh) 海岛复合纤维、复合极细纤维和纤维产品
US20060035555A1 (en) Durable and fire resistant nonwoven composite fabric based military combat uniform garment
TWI633219B (zh) 用於製造結構化的微絲非織造物的方法
JP5735739B2 (ja) ワンダーファブリック
CN109072498A (zh) 膨体纱
RU2692812C1 (ru) Чистящий текстиль
Wilson Fibres, yarns and fabrics: fundamental principles for the textile designer
Mukhopadhyay et al. Microfibres
CN108468150B (zh) 一种弹性非织造布的制造方法、弹性非织造布及弹性制品
KR20170067861A (ko) 하이브리드 얀, 하이브리드 얀의 제조 방법 및 하이브리드 얀으로 제조된 직물
US20190194827A1 (en) Hybrid yarns formed with fibers having rounded tips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JP2001001437A (ja) 不織布複合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074188A (ja) 丸編地および繊維製品
JP4973257B2 (ja) 皮革様シート
Vyas Microfiber Nylon Spunbond: Produ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28970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1012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WD

Ref document number: 1228970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