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91188A - 一种检测共享风险链路组的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检测共享风险链路组的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91188A
CN105991188A CN201510083681.7A CN201510083681A CN105991188A CN 105991188 A CN105991188 A CN 105991188A CN 201510083681 A CN201510083681 A CN 201510083681A CN 105991188 A CN105991188 A CN 1059911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rve
light
link
measured
dors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8368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991188B (zh
Inventor
陈秀忠
谢崇进
庞俊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 filed Critical 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083681.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991188B/zh
Priority to TW104127886A priority patent/TWI665882B/zh
Priority to US15/014,833 priority patent/US10142015B2/en
Priority to JP2017543370A priority patent/JP6730295B2/ja
Priority to CA2976447A priority patent/CA2976447C/en
Priority to EP16752836.3A priority patent/EP3259571B1/en
Priority to PCT/US2016/017601 priority patent/WO2016133786A1/en
Priority to BR112017017562-2A priority patent/BR112017017562B1/pt
Priority to AU2016220331A priority patent/AU2016220331B2/en
Priority to KR1020177024381A priority patent/KR102450347B1/ko
Publication of CN1059911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911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9911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911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0Transmission systems employing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waves, e.g.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or employing corpuscular radiation, e.g. quantum communication
    • H04B10/07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transmission systems; Arrangements for fault measurement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10/075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transmission systems; Arrangements for fault measurement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using an in-service signal
    • H04B10/077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transmission systems; Arrangements for fault measurement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using an in-service signal using a supervisory or additional signal
    • H04B10/0775Performance monitoring and measurement of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1/00Testing of optical apparatus; Testing structures by optical metho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0Transmission systems employing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waves, e.g.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or employing corpuscular radiation, e.g. quantum communication
    • H04B10/07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transmission systems; Arrangements for fault measurement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10/073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transmission systems; Arrangements for fault measurement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using an out-of-service signal
    • H04B10/0731Testing or characterisation of optical devices, e.g. amplif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0Transmission systems employing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waves, e.g.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or employing corpuscular radiation, e.g. quantum communication
    • H04B10/07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transmission systems; Arrangements for fault measurement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10/075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transmission systems; Arrangements for fault measurement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using an in-service signal
    • H04B10/079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transmission systems; Arrangements for fault measurement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using an in-service signal using measurements of the data signal
    • H04B10/0795Performance monitoring; Measurement of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 H04B10/07955Monitoring or measuring pow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 (AREA)
  • Testing Of Devices, Machine Parts, Or Other Structures Thereof (AREA)
  • Measurement Of The Respiration, Hearing Ability, Form, And Blood Characteristics Of Living Organism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Testing Of Optical Devices Or Fib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检测共享风险链路组的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包括:分别记录第一待测链路和第二待测链路中所述背向光对应的功率随时间变化的第一曲线和第二曲线;计算所述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的相似值,并基于所述相似值判断所述第一待测链路与第二待测链路是否处于同一共享风险链路组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检测共享风险链路组的方法及装置,通过测试待测链路中探测光的背向光的功率特性,并且基于该一维的功率特性判断待测链路组是否处于同一个共享风险链路组中,在实际应用中比较简便。

Description

一种检测共享风险链路组的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光网络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检测共享风险链路组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光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型的光网络业务也不断涌现,如云计算、视频点播、波长租用、光层虚拟专用网等等。这些新型的光网络业务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对光网络的可靠性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为了增强光网络的可靠性,一般可以对光网络中的主传输路径设置备份路径。当光网络中的主传输路径发生故障时,该主传输路径上的光网络业务就可以切换到备份路径中,以保证光网络业务的正常运行。
近年来,在研究光网络可靠性的过程中,共享风险链路组(Shared Risk Link Groups,SRLG)这一概念经常被提起。共享风险链路组可以代表光网络中共享某一物理资源的一组链路,例如共享同一个节点或者共享同一个管道的一组链路。当该物理资源被破坏时,将导致共享该物理资源的这一组链路同时发生故障。例如,一组链路被铺设在同一个管道中,当该管道被破坏时,铺设在该管道中的这一组链路将同时发生故障。
如果光网络中的主传输路径及其备份路径属于同一个共享风险链路组,那么当该共享风险链路组的物理资源被破坏时,将导致主传输路径及其备份路径同时发生故障。这样,备份路径则无法对主传输路径中的光网络业务起到保护的作用。因此,检测光网络中的共享风险链路组并将主传输路径与其对应的备份路径划分到不同的共享风险链路组中是比较必要的。
现有技术在检测共享风险链路组时,一般利用带偏振检测功能的仪器对光链路的偏振特性进行检测,当两组光链路的偏振特性相同时,则认为这两组光链路处于同一个共享风险链路组中。
在实施本申请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光信号的偏振特性具有三维分量,在实际应用中,要对三维分量进行测试和分析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基于偏振特性判断待测链路组是否处于同一个共享风险链路组中的方法,实行起来比较困难。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检测共享风险链路组的方法及装置,能够简便地检测待测链路组是否处于同一共享风险链路组中。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检测共享风险链路组的方法及装置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检测共享风险链路组的方法,包括:
分别向第一待测链路和第二待测链路中注入探测光;
接收第一待测链路和第二待测链路中分别返回的所述探测光的第一背向光和第二背向光;
分别记录第一背向光对应的第一功率和第二背向光对应的第二功率随时间变化的第一曲线和第二曲线;
计算所述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的相似值,并基于所述相似值判断所述第一待测链路与第二待测链路是否处于同一共享风险链路组中。
一种检测共享风险链路组的装置,包括光源单元,收发单元,信息记录单元以及信息处理单元,其中:
所述光源单元,用来产生探测光并将所述探测光注入所述收发单元;
所述收发单元,用来接收所述光源单元产生的探测光,并将所述探测光分别注入第一待测链路和第二待测链路;接收第一待测链路返回的所述探测光的第一背向光和第二待测链路返回的所述探测光的第二背向光;
所述信息记录单元,用来记录所述第一背向光对应的第一功率和第二背向光对应的第二功率随时间变化的第一曲线和第二曲线;
所述信息处理单元,用来计算第一曲线和第二曲线之间的相似值,并且基于所述相似值,判断第一待测链路与第二待测链路是否处于同一共享风险链路组中。
一种检测共享风险链路组的装置,包括光源单元,收发单元以及映射单元,其中:
所述光源单元,用来产生探测光并将所述探测光注入所述收发单元;
所述收发单元,用来接收所述光源单元产生的探测光,并将所述探测光分别注入第一待测链路和第二待测链路;接收第一待测链路返回的所述探测光的第一背向光和第二待测链路返回的所述探测光的第二背向光;
所述映射单元,用来将所述收发单元接收的第一背向光和第二背向光的极化特性分别映射为第一功率和第二功率。
一种检测共享风险链路组的装置,包括信息记录单元和信息处理单元,其中:
所述信息记录单元,用来记录第一待测链路对应的第一功率随时间变化的第一曲线和第二待测链路对应的第二功率随时间变化的第二曲线;
所述信息处理单元,用来计算第一曲线和第二曲线之间的相似值,并且基于所述相似值,判断第一待测链路与第二待测链路是否处于同一共享风险链路组中。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检测共享风险链路组的方法及装置,通过测试待测链路中探测光的背向光的功率特性,并且基于该一维的功率特性判断待测链路组是否处于同一个共享风险链路组中。相比三维分量而言,对一维分量的测试和分析相对比较容易。本申请基于一维的功率特性判断待测链路组是否处于同一个共享风险链路组中,在实际应用中比较简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检测共享风险链路组的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测试第一待测链路的装置框架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第一待测链路中背向光的功率随传输时间变化的第一曲线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利用光时域反射仪记录所述第一曲线的装置框架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个例子中产生延时的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个例子中极化特性变化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检测共享风险链路组的方法流程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按照预设规则将背向光的极化特性映射为功率特性的装置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利用光时域反射仪记录所述第一曲线的装置框架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检测共享风链路组的装置功能模块图;
图11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检测共享风链路组的装置功能模块图;
图1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检测共享风链路组的装置中信息处理单元的功能模块图;
图13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检测共享风链路组的装置功能模块图;
图14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检测共享风链路组的装置功能模块图;
图15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检测共享风链路组的装置功能模块图;
图16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检测共享风链路组的装置功能模块图;
图1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检测共享风链路组的装置中信息处理单元的功能模块图;
图18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检测共享风链路组的装置功能模块图;
图19为本申请一个例子中检偏器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一般光网络中链路组的传输媒介为光纤。在光纤的制造过程中,沉淀、熔融、拉丝等各种热过程会引起制作材料的局部热扰动,导致制作光纤材料的折射率呈现微观不均匀性。这种折射率的微观不均匀性将致使光信号除了在光纤中正向传输外,还会向前后左右散射。这种光信号在光纤内部发生散射的现象可以称为瑞利散射。进一步地,与光信号正向传输方向相反的散射光可以称为瑞利背向散射光。另外,当在光纤中正向传输的光信号遇到折射率突变的位置时,可以在折射率突变的位置反射一部分光信号回到入射端。这一部分反射的光可以称为菲涅尔反射光。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瑞利背向散射光与菲涅尔反射光可以统称为背向光。背向光可以看成正向传输的光信号在链路中损耗的部分。在实际场景中,若想直接测量在光纤中正向传输的光信号功率往往是十分困难的,而测量返回光纤输入端的背向光的功率却比较容易。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通过背向光的功率大小来表征链路中正向传输的光信号的损耗大小。当背向光的光功率变大时,可以代表待测链路中正向传输的光信号的损耗变大;当背向光的光功率变小时,可以代表待测链路中正向传输的光信号的损耗变小。在实际场景中,光纤可能会受到环境的扰动,例如市政施工带来的振动,从而导致光纤中的折射率发生变化。折射率的改变会导致光纤中损耗的变化,进而会导致背向光的功率变化。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利用链路中背向光功率的变化情况来反映链路周围环境的扰动。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检测共享风险链路组的方法流程图。如图1所示,所述方法包括:
S100:分别向第一待测链路和第二待测链路中注入探测光。
下面以第一待测链路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介绍。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测试第一待测链路的装置框架示意图。如图2所示,激光器将探测光经过环行器注入第一待测链路的输入端。在实际测试场景中,待测链路作为正常通信所用的链路,其内部往往会存在用于传输通信业务的正常工作光信号。这些正常工作光信号的波长往往在1550nm附近。为了不影响待测链路中通信业务的正常工作,本申请实施例向待测链路中注入的探测光的波长可以与1550nm区分开,例如可以将探测光的信号设置为1650nm。这样尽管探测光与正常工作光信号在同一待测链路中传输,但由于波长间隔较大,彼此的影响比较小。探测光进入环行器的1端口后,会从环行器的2端口输出,从而可以进入第一待测链路。
S200:接收第一待测链路和第二待测链路中分别返回的所述探测光的第一背向光和第二背向光。
探测光在第一待测链路中正向传输时,会在第一待测链路的沿途产生背向光。所述背向光包括瑞利背向散射光和菲涅尔反射光。产生的背向光会在第一待测链路中反向传输从而返回第一待测链路的输入端。具体地,如图2所示,产生的背向光在第一待测链路中反向传输并到达环行器的2端口。背向光进入环行器的2端口后,会从环行器的3端口输出。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利用示波器等检测设备,在环行器的3端口接收产生的背向光。
S300:分别记录第一背向光对应的第一功率和第二背向光对应的第二功率随时间变化的第一曲线和第二曲线。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利用示波器等实时检测设备,来显示待测链路中背向光的功率随传输时间的变化,从而可以得到背向光的功率随时间变化的第一曲线。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第一待测链路中背向光的功率随传输时间变化的第一曲线示意图。参见图3,当第一待测链路受到环境影响时,产生的背向光的功率会发生突变,背向光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也会产生波峰。从图3中可以看出第一曲线共产生了3个波峰和一个波谷,这代表在对第一待测链路进行测试的这段时间内,第一待测链路发生了四次环境扰动。第一曲线中产生波峰和波谷的时间点则可以代表发生这些环境扰动的时间点。
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可以利用目前比较成熟的光时域反射仪来实现步骤S100至S300。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利用光时域反射仪记录所述第一曲线的装置框架示意图。如图4所示,光时域反射仪内部可以集成脉冲发生器、光源、环行器、光电检测器、信号处理器,内部时钟以及显示器。光时域反射仪中的脉冲发生器可以产生由内部时钟触发的电脉冲信号,该电脉冲信号进而可以调制光源,产生光脉冲。该光脉冲就可以为S100中所述的探测光。探测光进入环行器的1端口后,会从环行器的2端口输出,从而可以进入第一待测链路。
光脉冲在第一待测链路中正向传输时,会在第一待测链路的沿途产生背向光。所述背向光包括瑞利背向散射光和菲涅尔反射光。产生的背向光会在第一待测链路中反向传输从而返回第一待测链路的输入端。具体地,产生的背向光在第一待测链路中反向传输并到达环行器的2端口。背向光进入环行器的2端口后,会从环行器的3端口输出。光电检测器可以从环行器的3端口输出的背向光中检测出电脉冲信号,并将该电脉冲信号输入信号处理器,在同一个内部时钟的触发下处理所述电脉冲信号,得到该电脉冲信号随时间变化的关系。该电脉冲信号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即可以代表第一待测链路中探测光的背向光功率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最终可以通过显示器显示出第一待测链路中背向光功率随时间变化的第一曲线。
S400:计算所述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的相似值,并基于所述相似值判断所述第一待测链路与第二待测链路是否处于同一共享风险链路组中。
得到所述第一曲线和第二曲线后,可以根据所述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计算得到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的相似值。该相似值可以体现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的相似程度,相似程度越高,说明第一待测链路与第二待测链路中受到环境扰动的程度越相似,那么就代表第一待测链路与第二待测链路处于同一共享风险链路组的可能性越大。并基于该相似值来判断所述第一待测链路与第二待测链路是否处于同一共享风险链路组中。本申请一实施例具体实现过程如下所述:
S401:将所述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分别映射为第一函数与第二函数。
以第一曲线为例:得到第一曲线后,可以通过时间轴离散的方法,将第一曲线中连续的时间轴离散为一个个的时间点。例如可以按照0.5秒的时间间隔,将0至100秒的时间轴离散为0.5,1,1.5,…,100这200个时间点。基于所述第一曲线,可以获取每个时间点对应的背向光功率的数值,那么便可以得到所述时间点与功率值的一一对应关系,这种所述时间点与功率值的一一对应关系便可以为所述的第一函数,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y1=f1(x),x=Δt,2Δt,3Δt,…,NΔt
其中,x代表离散的时间点,Δt代表离散后相邻时间点的间隔,N代表离散的时间点的个数,y1代表离散时间点对应的第一曲线中背向光功率值。
利用相同的方法,可以得到第二函数,具体地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y2=f2(x),x=Δt,2Δt,3Δt,…,NΔt
其中,x代表离散的时间点,Δt代表离散后相邻时间点的间隔,N代表离散的时间点的个数,y2代表离散时间点对应的第二曲线中背向光功率值。
S402:计算所述第一函数与第二函数的相似值。
得到所述第一函数与第二函数后,可以计算第一函数与第二函数的相似值。该相似值可以体现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的相似程度,相似程度越高,说明第一待测链路与第二待测链路中受到环境扰动的程度越相似,那么就代表第一待测链路与第二待测链路处于同一共享风险链路组的可能性越大。具体计算第一函数与第二函数的公式为:
ρ = Σ 1 N ( f 1 ( x ) - f 1 ( x ) ‾ ) ( f 2 ( x ) - f 2 ( x ) ‾ ) Σ 1 N ( f 1 ( x ) - f 1 ( x ) ‾ ) 2 · Σ 1 N ( f 2 ( x ) - f 2 ( x ) ‾ ) 2 , x = Δy , 2 Δy , 3 Δy , . . . , NΔt
其中,ρ代表第一函数与第二函数的相似值,x代表离散的时间点,Δt代表离散后相邻时间点的间隔,N代表离散的时间点的个数,f1(x)代表离散时间点对应的第一曲线中背向光功率值,f2(x)代表离散时间点对应的第二曲线中背向光功率值。
S403:当所述相似值大于预设阈值时,判定所述第一链路与第二链路处于同一共享风险链路组中。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预先设置一相似值阈值。通过比较计算所得的相似值与该预设阈值的大小关系,从而可以判定待测的链路是否处于同一共享风险链路组中。在实际测试环境中,测试误差往往不可避免,这将导致测试所得的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本来就存在一定的误差,这种误差最终往往会使计算所得的相似值偏低。另外,待测的链路由于光纤材质固有的差异性,对环境扰动的敏感程度也会不同。例如,地面车辆经过时引入的振动,在第一链路中可能不会引起光功率的衰减,而在第二链路中可能会引起光功率的衰减。这样生成的第一曲线和第二曲线会产生差异,这种差异同样会使计算所得的相似值偏低。鉴于上述考虑,本申请一实施例可以将相似值阈值设置为0.75。当计算所得的相似值高于0.75时,可以判定第一待测链路与第二待测链路处于同一共享风险链路组中。
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下述步骤实现步骤S400:
S411:分别对所述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做波峰检测和波谷检测,获取第一曲线中的第一特征向量组与第二曲线中的第二特征向量组。
以第一曲线为例。从图3中可以看出,当第一待测链路受到环境的扰动时,会在发生扰动的时间点产生一个波峰或者波谷。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对所述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分别做波峰检测和波谷检测,获取第一曲线中的第一特征向量组与第二曲线中的第二特征向量组。所述特征向量组中的特征向量可以通过以下形式表示:
(波峰或者波谷的代表值,产生波峰或者波谷的时间点)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将1作为波峰的代表值,将0作为波谷的代表值,产生波峰或者波谷的时间点均可以用秒做单位。具体地,假设第一曲线中10秒时产生了一个波谷,那么经过波谷检测后,可以将该时间点产生波谷的事件用特征向量(0,10)来表示。对第一曲线经过波峰检测和波谷检测后,便可以用一系列的特征向量组成特征向量组来表示不同时间点产生波峰或者波谷的事件。例如,第一特征向量组为(1,5),(0,7),(1,15),那么表示第一曲线中第5秒产生了波峰,第7秒产生了波谷以及第15秒产生了波峰。通过这样的方式,便可以分别得到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的第一特征向量组与第二特征向量组。
S412:提取所述第一特征向量组与第二特征向量组中相同的特征向量,并计算所述相同的特征向量的数量分别在第一特征向量组与第二特征向量组中所占的第一比重与第二比重。
得到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中的第一特征向量组与第二特征向量组后,可以从第一特征向量组与第二特征向量组中提取相同的特征向量。这些相同的特征向量可以代表第一待测链路与第二待测链路所处环境的相似程度。得到第一特征向量组与第二特征向量组中相同的特征向量后,可以计算这些相同的特征向量的数量分别在第一特征向量组与第二特征向量组中所占的第一比重与第二比重。这里的第一比重与第二比重可以表示所述的相似值。当相同的特征向量的数量在第一特征向量组与第二特征向量组中所占的比重越大时,代表第一待测链路与第二待测链路所处的环境越相似,这两个待测链路在同一个共享风险链路组中的可能性也越高。
S413:当所述第一比重与第二比重均大于预设阈值时,判定所述第一链路与第二链路处于同一共享风险链路组中。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预先设置一比重阈值。通过比较计算所得的第一比重及第二比重与该预设阈值的大小关系,从而可以判定待测的链路是否处于同一共享风险链路组中。在实际测试环境中,待测的链路由于光纤材质固有的差异性,对环境扰动的敏感程度也会不同。例如,地面车辆经过时引入的振动,在第一链路中可能不会引起光极化特性的改变,而在第二链路中可能会引起光极化特性的改变。这样生成的第一曲线和第二曲线会产生不同的波峰或者波谷,从而导致第一特征向量组与第二特征向量组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同样会使计算所得的比重值偏低。鉴于上述考虑,本申请一实施例可以将比重阈值设置为0.75。当计算所得的第一比重与第二比重高于0.75时,可以判定第一待测链路与第二待测链路处于同一共享风险链路组中。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实际测试过程的误差或者测试仪器本身存在的延时性,可能会导致测试的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存在延时。图5为本申请一个例子中产生延时的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呈现的趋势均相同,例如均存在3个波峰,并且如果将第一曲线产生的第一个波峰与第二曲线产生的第一个波峰对应的时间点对齐后,后续的两个波峰对应的时间点也刚好吻合。这就说明如图5所示的第一曲线和第二曲线是由于实际测试过程的误差或者测试仪器本身存在的延时性,导致最终测试所得的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之间存在延时。如果不对存在延时的第一曲线和第二曲线进行校正,而是直接计算两条曲线的相似值,便会得出两个待测链路不在同一共享风险链路组的结论。显然,这样的结论是不准确的。因此,在本申请一优选实施例中,可以在步骤S300与S400之间,增加下述步骤:
S310:对所述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进行延时校正,得到校正后的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通过将第一曲线产生第一个事件的时间点与第二曲线产生第一个事件的时间点对齐,来达到延时校正的目的。这里产生事件的时间点对应着波峰或者波谷的时间点。具体地,可以获取第一曲线产生第一个事件的时间点与第二曲线产生第一个事件的时间点,并将两个时间点设置为相同的时间点。例如,第一曲线中产生第一个事件的时间点为第5秒,第二曲线中产生第一个事件的时间点为第10秒。那么可以设置一个时间点,例如第5秒,将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产生第一个事件的时间点均设置为第5秒。经过这样的处理,第一曲线没有影响,第二曲线的时间轴需要提前10-5=5秒。这样,经过延时校正后的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的第一个事件对应的时间点均相同,然后可以进行后续计算相似值的过程,这里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考虑到当光纤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时,在光纤内部传输的光信号的极化特性也会受到影响。具体地,如图6所示,虚线为水平方向。在光纤内部正向传输的光信号的初始极化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α。当光纤受到外界环境扰动时,光信号的极化特性发生改变,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变为β。光纤内部传输的背向光与正向传输光拥有相同的极性特性。当正向传输光受到环境影响导致极化特性改变时,背向光的极化特性也随之改变。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通过背向光的极化特性来表征待测链路周围的环境变化。由于直接测试背向光的极性特性比较困难,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按照预设规则将背向光的极化特性映射为一维的功率特性,并通过测试和分析该一维的功率特性判断待测链路组是否处于同一个共享风险链路组中。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检测共享风险链路组的方法流程图。如图7所示,所述方法除了包括如图1所示的步骤外,还包括:
S210:将第一背向光和第二背向光的极化特性分别映射为第一功率和第二功率。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按照预设规则将背向光的极化特性映射为功率特性的装置示意图。如图8所示,激光器将探测光脉冲经过环行器注入待测链路的输入端。
探测光在待测链路中正向传输时,会在待测链路的沿途产生背向光。所述背向光包括瑞利背向散射光和菲涅尔反射光。产生的背向光与探测光的极化特性相同。产生的背向光会在待测链路中反向传输从而返回待测链路的输入端。具体地,产生的背向光在待测链路中反向传输并到达环行器的2端口。背向光进入环行器的2端口后,会从环行器的3端口输出。从环行器的3端口输出的背向光中的极化特性表征了待测链路沿途的环境扰动。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利用检偏器设置一特定方向,将背向光中的极化特性在该特定方向映射的投影作为该背向光的功率特性。图19为本申请一个例子中检偏器的工作原理示意图。从图19中可以看出,检偏器将水平方向设置为特定方向,使得背向光中仅有水平方向的分量光可以通过该检偏器。假设背向光的极化方向与检偏器设置的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α,背向光的功率为P,那么背向光经过该检偏器之后,只有水平方向的分量光能够通过。通过检偏器后的背向光的功率可以通过式1表示:
P1=P·cosα 式1
其中,P1表示通过检偏器后的背向光的功率,α表示背向光的极化方向与检偏器设置的方向的夹角。从式1中可以看出,当背向光的极化特性改变时,将导致背向光的极化方向与检偏器设置的方向之间的夹角发生变化,从而导致cosα的值就发生变化,那么通过检偏器之后背向光的功率也会发生变化。这样,便可以将背向光极化特性的改变通过功率特性的改变来表征。进一步地,待测链路周围的环境扰动可以引起链路内部光信号的极化特性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经过检偏器后的功率特性也发生改变。通过观测经过检偏器后的背向光的功率变化情况,便可以得知待测链路周围的环境是否发生了扰动。
将背向光的极化特性映射为功率特性后,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利用示波器等检测设备,接收经过检偏器之后的背向光。示波器可以实时显示经过检偏器之后的背向光的功率随时间的变化,从而可以得到背向光的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分别记录待测链路组中的第一待测链路和第二待测链路的背向光的功率随时间变化的第一曲线和第二曲线。
当待测链路受到环境影响时,背向光的极化特性会发生改变,极化方向与检偏器设置的特定方向之间的夹角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经过检偏器的背向光的功率会发生变化,背向光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就可以会产生如图3所示的波峰或者波谷。
同样,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可以利用目前比较成熟的光时域反射仪来记录第一背向光对应的第一功率和第二背向光对应的第二功率随时间变化的第一曲线和第二曲线。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利用光时域反射仪记录所述第一曲线的装置框架示意图。如图9所示,光时域反射仪内部可以集成脉冲发生器、光源、光电检测器、信号处理器,内部时钟以及显示器。光时域反射仪中的脉冲发生器可以产生由内部时钟触发的电脉冲信号,该电脉冲信号进而可以调制光源,产生光脉冲。该光脉冲就可以为S100中所述的探测光。探测光进入环行器的1端口后,会从环行器的2端口输出,从而可以进入第一待测链路。
光脉冲在第一待测链路中正向传输时,会在第一待测链路的沿途产生背向光。所述背向光包括瑞利背向散射光和菲涅尔反射光。产生的背向光会在第一待测链路中反向传输从而返回第一待测链路的输入端。具体地,产生的背向光在第一待测链路中反向传输并到达环行器的2端口。产生的背向光与探测光的极化特性相同。产生的背向光会在待测链路中反向传输从而返回待测链路的输入端。具体地,产生的背向光在待测链路中反向传输并到达环行器的2端口。背向光进入环行器的2端口后,会从环行器的3端口输出。从环行器的3端口输出的背向光中的极化特性表征了待测链路沿途的环境扰动。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利用检偏器设置一特定方向,将背向光中的极化特性在该特定方向映射的投影作为该背向光的功率特性。
光电检测器可以从环行器的3端口输出的背向光中检测出电脉冲信号,并将该电脉冲信号输入信号处理器,在同一个内部时钟的触发下处理所述电脉冲信号,得到该电脉冲信号随时间变化的关系。该电脉冲信号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即可以代表第一待测链路中探测光的背向光功率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最终可以通过显示器显示出第一待测链路中背向光功率随时间变化的第一曲线。记录第二待测链路中背向光功率随时间变化的第二曲线同理,这里不再赘述。
本申请该实施例中,具体计算所述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的相似值,并基于所述相似值判断所述第一待测链路与第二待测链路是否处于同一共享风险链路组中的方法与上述实施例中步骤S400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同样,在本申请一优选实施例中,可以在步骤S300与S400之间,增加下述步骤:
S310:对所述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进行延时校正,得到校正后的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检测共享风险链路组的装置。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检测共享风链路组的装置功能模块图。如图10所示,所述装置包括:
光源单元100,用来产生探测光并将所述探测光注入所述收发单元;
收发单元200,用来接收所述光源单元产生的探测光,并将所述探测光分别注入第一待测链路和第二待测链路;接收第一待测链路返回的所述探测光的第一背向光和第二待测链路返回的所述探测光的第二背向光;
信息记录单元300,用来记录所述第一背向光对应的的第一功率和第二背向光对应的第二功率随时间变化的第一曲线和第二曲线;
信息处理单元400,用来计算第一曲线和第二曲线之间的相似值,并且基于所述相似值,判断第一待测链路与第二待测链路是否处于同一共享风险链路组中。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所述光源单元可以为激光器,所述收发单元可以为环行器。上述的探测光的背向光包括瑞利背向散射光和菲涅尔反射光。
在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检测共享风险链路组的装置。图11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检测共享风链路组的装置功能模块图。如图11所示,所述装置除了包括图10中的功能模块之外,还包括:
映射单元210,用来将收发单元接收的第一背向光和第二背向光的极化特性分别映射为第一功率和第二功率。
具体地,所述光源单元可以为激光器,所述收发单元可以为环行器,所述映射单元可以为检偏器。上述的探测光的背向光包括瑞利背向散射光和菲涅尔反射光。
图1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检测共享风链路组的装置中信息处理单元的功能模块图。如图12所示,所述信息处理单元400具体包括:
第一函数映射模块401,用来将所述第一曲线映射为第一函数;
第二函数映射模块402,用来将所述第二曲线映射为第二函数;
函数相似值计算模块403,用来计算所述第一函数与第二函数的相似值;
判断模块404,用来基于所述相似值,判断第一待测链路与第二待测链路是否处于同一共享风险链路组中。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函数映射模块401包括:
第一时间轴离散模块4011,用来利用时间轴离散的方法,将所述第一曲线映射为第一函数;
相应地,
所述第二函数映射模块402包括:
第二时间轴离散模块4021,用来利用时间轴离散的方法,将所述第二曲线映射为第二函数。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信息处理单元400具体包括:
第一特征向量组模块410,用来对所述第一曲线做波峰检测和波谷检测,获取第一曲线中的第一特征向量组;
第二特征向量组模块420,用来对所述第二曲线做波峰检测和波谷检测,获取第二曲线中的第二特征向量组;
第一比重模块430,用来提取所述第一特征向量组与第二特征向量组中相同的特征向量,并计算所述相同的特征向量的数量在第一特征向量组中所占的第一比重;
第二比重模块440,用来提取所述第一特征向量组与第二特征向量组中相同的特征向量,并计算所述相同的特征向量的数量在第二特征向量组中所占的第二比重;
比重判定模块450,用来当所述第一比重与第二比重均大于预设阈值时,判定所述第一链路与第二链路处于同一共享风险链路组中。
进一步地,图13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检测共享风链路组的装置功能模块图。所述装置在如图10所示的装置的基础上,还包括:
延时校正单元301,用来对所述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进行延时校正,得到校正后的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并将所述校正后的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发送至所述信息处理单元。
图14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检测共享风链路组的装置功能模块图。所述装置在如图11所示的装置的基础上,还包括:
延时校正单元301,用来对所述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进行延时校正,得到校正后的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并将所述校正后的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发送至所述信息处理单元。
本申请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检测共享风险链路组的装置。图15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检测共享风链路组的装置功能模块图。如图15所示,所述装置包括:
光源单元110,用来产生探测光并将所述探测光注入所述收发单元;
收发单元210,用来接收所述光源单元产生的探测光,并将所述探测光分别注入第一待测链路和第二待测链路;接收第一待测链路返回的所述探测光的第一背向光和第二待测链路返回的所述探测光的第二背向光;
映射单元310,用来将所述第一背向光和第二背向光的极化特性分别映射为第一功率和第二功率。
具体地,在实际应用场景中,所述光源单元可以为激光器,所述收发单元可以为环行器,所述映射单元可以为检偏器。各个单元的具体工作方式与上述装置实施例相似,这里不再赘述。
本申请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检测共享风险链路组的装置。图16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检测共享风链路组的装置功能模块图。如图16所示,所述装置包括:
信息记录单元120,用来记录第一待测链路对应的第一功率随时间变化的第一曲线和第二待测链路对应的第二功率随时间变化的第二曲线;
信息处理单元220,用来计算第一曲线和第二曲线之间的相似值,并且基于所述相似值,判断第一待测链路与第二待测链路是否处于同一共享风险链路组中。
图1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检测共享风链路组的装置中信息处理单元的功能模块图。如图17所示,所述信息处理单元220具体包括:
第一函数映射模块221,用来将所述第一曲线映射为第一函数;
第二函数映射模块222,用来将所述第二曲线映射为第二函数;
函数相似值计算模块223,用来计算所述第一函数与第二函数的相似值;
判断模块224,用来基于所述相似值,判断第一待测链路与第二待测链路是否处于同一共享风险链路组中。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函数映射模块221包括:
第一时间轴离散模块2211,用来利用时间轴离散的方法,将所述第一曲线映射为第一函数;
相应地,
所述第二函数映射模块222包括:
第二时间轴离散模块2221,用来利用时间轴离散的方法,将所述第二曲线映射为第二函数。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信息处理单元220具体包括:
第一特征向量组模块230,用来对所述第一曲线做波峰检测和波谷检测,获取第一曲线中的第一特征向量组;
第二特征向量组模块240,用来对所述第二曲线做波峰检测和波谷检测,获取第二曲线中的第二特征向量组;
第一比重模块250,用来提取所述第一特征向量组与第二特征向量组中相同的特征向量,并计算所述相同的特征向量的数量在第一特征向量组中所占的第一比重;
第二比重模块260,用来提取所述第一特征向量组与第二特征向量组中相同的特征向量,并计算所述相同的特征向量的数量在第二特征向量组中所占的第二比重;
比重判定模块270,用来当所述第一比重与第二比重均大于预设阈值时,判定所述第一链路与第二链路处于同一共享风险链路组中。
进一步地,图18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检测共享风链路组的装置功能模块图。如图18所示,所述装置还包括:
延时校正单元121,用来对所述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进行延时校正,得到校正后的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并将所述校正后的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发送至所述信息处理单元。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检测共享风险链路组的方法及装置,通过测试待测链路中探测光的背向光的功率特性,并且基于该一维的功率特性判断待测链路组是否处于同一个共享风险链路组中。相比三维分量而言,对一维分量的测试和分析相对比较容易。本申请基于一维的功率特性判断待测链路组是否处于同一个共享风险链路组中,在实际应用中比较简便。
在20世纪90年代,对于一个技术的改进可以很明显地区分是硬件上的改进(例如,对二极管、晶体管、开关等电路结构的改进)还是软件上的改进(对于方法流程的改进)。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当今的很多方法流程的改进已经可以视为硬件电路结构的直接改进。设计人员几乎都通过将改进的方法流程编程到硬件电路中来得到相应的硬件电路结构。因此,不能说一个方法流程的改进就不能用硬件实体模块来实现。例如,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PLD)(例如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就是这样一种集成电路,其逻辑功能由用户对器件编程来确定。由设计人员自行编程来把一个数字系统“集成”在一片PLD上,而不需要请芯片制造厂商来设计和制作专用的集成电路芯片2。而且,如今,取代手工地制作集成电路芯片,这种编程也多半改用“逻辑编译器(logic compiler)”软件来实现,它与程序开发撰写时所用的软件编译器相类似,而要编译之前的原始代码也得用特定的编程语言来撰写,此称之为硬件描述语言(HardwareDescription Language,HDL),而HDL也并非仅有一种,而是有许多种,如ABEL(AdvancedBoolean Expression Language)、AHDL(Altera 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Confluence、CUPL(Cornell University Programming Language)、HDCal、JHDL(Java Hardware DescriptionLanguage)、Lava、Lola、MyHDL、PALASM、RHDL(Ruby 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等,目前最普遍使用的是VHDL(Very-High-Speed Integrated Circuit Hardware DescriptionLanguage)与Verilog2。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清楚,只需要将方法流程用上述几种硬件描述语言稍作逻辑编程并编程到集成电路中,就可以很容易得到实现该逻辑方法流程的硬件电路。
控制器可以按任何适当的方式实现,例如,控制器可以采取例如微处理器或处理器以及存储可由该(微)处理器执行的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例如软件或固件)的计算机可读介质、逻辑门、开关、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嵌入微控制器的形式,控制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微控制器:ARC 625D、AtmelAT91SAM、Microchip PIC18F26K20以及Silicone Labs C8051F320,存储器控制器还可以被实现为存储器的控制逻辑的一部分。
本领域技术人员也知道,除了以纯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方式实现控制器以外,完全可以通过将方法步骤进行逻辑编程来使得控制器以逻辑门、开关、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嵌入微控制器等的形式来实现相同功能。因此这种控制器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硬件部件,而对其内包括的用于实现各种功能的装置也可以视为硬件部件内的结构。或者甚至,可以将用于实现各种功能的装置视为既可以是实现方法的软件模块又可以是硬件部件内的结构。
上述实施例阐明的系统、装置、模块或单元,具体可以由计算机芯片或实体实现,或者由具有某种功能的产品来实现。
为了描述的方便,描述以上装置时以功能分为各种单元分别描述。当然,在实施本申请时可以把各单元的功能在同一个或多个软件和/或硬件中实现。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可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申请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存储介质中,如ROM/RAM、磁碟、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本申请可用于众多通用或专用的计算机系统环境或配置中。例如:个人计算机、服务器计算机、手持设备或便携式设备、平板型设备、多处理器系统、基于微处理器的系统、置顶盒、可编程的消费电子设备、网络PC、小型计算机、大型计算机、包括以上任何系统或设备的分布式计算环境等等。
本申请可以在由计算机执行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一般上下文中描述,例如程序模块。一般地,程序模块包括执行特定任务或实现特定抽象数据类型的例程、程序、对象、组件、数据结构等等。也可以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实践本申请,在这些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由通过通信网络而被连接的远程处理设备来执行任务。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程序模块可以位于包括存储设备在内的本地和远程计算机存储介质中。
虽然通过实施例描绘了本申请,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道,本申请有许多变形和变化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希望所附的权利要求包括这些变形和变化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

Claims (28)

1.一种检测共享风险链路组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分别向第一待测链路和第二待测链路中注入探测光;
接收第一待测链路和第二待测链路中分别返回的所述探测光的第一背向光和第二背向光;
分别记录第一背向光对应的第一功率和第二背向光对应的第二功率随时间变化的第一曲线和第二曲线;
计算所述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的相似值,并基于所述相似值判断所述第一待测链路与第二待测链路是否处于同一共享风险链路组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检测共享风险链路组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别记录第一背向光对应的第一功率和第二背向光对应的第二功率随时间变化的第一曲线和第二曲线之前还包括:
将第一背向光和第二背向光的极化特性分别映射为第一功率和第二功率。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检测共享风险链路组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第一背向光和第二背向光的极化特性分别映射为第一功率和第二功率具体包括:
利用检偏器将所述第一背向光和第二背向光的极化特性分别映射为第一功率和第二功率。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检测共享风险链路组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探测光的背向光包括瑞利背向散射光和菲涅尔反射光。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检测共享风险链路组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曲线和第二曲线通过光时域反射仪测试得出。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检测共享风险链路组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所述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的相似值,并基于所述相似值判断所述第一待测链路与第二待测链路是否处于同一共享风险链路组中具体包括:
将所述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分别映射为第一函数与第二函数;
计算所述第一函数与第二函数的相似值;
当所述相似值大于预设阈值时,判定所述第一链路与第二链路处于同一共享风险链路组中。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检测共享风险链路组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分别映射为第一函数与第二函数包括:
利用时间轴离散的方法,将将所述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分别映射为第一函数与第二函数。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检测共享风险链路组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所述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的相似值,并基于所述相似值判断所述第一待测链路与第二待测链路是否处于同一共享风险链路组中具体包括:
分别对所述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做波峰检测和波谷检测,获取第一曲线中的第一特征向量组与第二曲线中的第二特征向量组;
提取所述第一特征向量组与第二特征向量组中相同的特征向量,并计算所述相同的特征向量的数量分别在第一特征向量组与第二特征向量组中所占的第一比重与第二比重;
当所述第一比重与第二比重均大于预设阈值时,判定所述第一链路与第二链路处于同一共享风险链路组中。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检测共享风险链路组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计算所述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的相似值,并基于所述相似值判断所述第一待测链路与第二待测链路是否处于同一共享风险链路组中之前还包括:
对所述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进行延时校正,得到校正后的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
10.一种检测共享风险链路组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光源单元,收发单元,信息记录单元以及信息处理单元,其中:
所述光源单元,用来产生探测光并将所述探测光注入所述收发单元;
所述收发单元,用来接收所述光源单元产生的探测光,并将所述探测光分别注入第一待测链路和第二待测链路;接收第一待测链路返回的所述探测光的第一背向光和第二待测链路返回的所述探测光的第二背向光;
所述信息记录单元,用来记录所述第一背向光对应的第一功率和第二背向光对应的第二功率随时间变化的第一曲线和第二曲线;
所述信息处理单元,用来计算第一曲线和第二曲线之间的相似值,并且基于所述相似值,判断第一待测链路与第二待测链路是否处于同一共享风险链路组中。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一种检测共享风险链路组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映射单元,用来将所述收发单元接收的第一背向光和第二背向光的极化特性分别映射为第一功率和第二功率。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种检测共享风险链路组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映射单元具体为检偏器。
13.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一种检测共享风险链路组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单元具体为激光器。
14.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一种检测共享风险链路组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单元具体为环行器。
15.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一种检测共享风险链路组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探测光的背向光包括瑞利背向散射光和菲涅尔反射光。
16.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一种检测共享风险链路组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处理单元具体包括:
第一函数映射模块,用来将所述第一曲线映射为第一函数;
第二函数映射模块,用来将所述第二曲线映射为第二函数;
函数相似值计算模块,用来计算所述第一函数与第二函数的相似值;
判断模块,用来基于所述相似值,判断第一待测链路与第二待测链路是否处于同一共享风险链路组中。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一种检测共享风险链路组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函数映射模块包括:
第一时间轴离散模块,用来利用时间轴离散的方法,将所述第一曲线映射为第一函数;
相应地,
所述第二函数映射模块包括:
第二时间轴离散模块,用来利用时间轴离散的方法,将所述第二曲线映射为第二函数。
18.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一种检测共享风险链路组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处理单元具体包括:
第一特征向量组模块,用来对所述第一曲线做波峰检测和波谷检测,获取第一曲线中的第一特征向量组;
第二特征向量组模块,用来对所述第二曲线做波峰检测和波谷检测,获取第二曲线中的第二特征向量组;
第一比重模块,用来提取所述第一特征向量组与第二特征向量组中相同的特征向量,并计算所述相同的特征向量的数量在第一特征向量组中所占的第一比重;
第二比重模块,用来提取所述第一特征向量组与第二特征向量组中相同的特征向量,并计算所述相同的特征向量的数量在第二特征向量组中所占的第二比重;
比重判定模块,用来当所述第一比重与第二比重均大于预设阈值时,判定所述第一链路与第二链路处于同一共享风险链路组中。
19.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一种检测共享风险链路组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延时校正单元,用来对所述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进行延时校正,得到校正后的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并将所述校正后的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发送至所述信息处理单元。
20.一种检测共享风险链路组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光源单元,收发单元以及映射单元,其中:
所述光源单元,用来产生探测光并将所述探测光注入所述收发单元;
所述收发单元,用来接收所述光源单元产生的探测光,并将所述探测光分别注入第一待测链路和第二待测链路;接收第一待测链路返回的所述探测光的第一背向光和第二待测链路返回的所述探测光的第二背向光;
所述映射单元,用来将所述收发单元接收的第一背向光和第二背向光的极化特性分别映射为第一功率和第二功率。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一种检测共享风险链路组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单元具体为激光器。
22.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一种检测共享风险链路组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单元具体为环行器。
23.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一种检测共享风险链路组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映射单元具体为检偏器。
24.一种检测共享风险链路组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信息记录单元和信息处理单元,其中:
所述信息记录单元,用来记录第一待测链路对应的第一功率随时间变化的第一曲线和第二待测链路对应的第二功率随时间变化的第二曲线;
所述信息处理单元,用来计算第一曲线和第二曲线之间的相似值,并且基于所述相似值,判断第一待测链路与第二待测链路是否处于同一共享风险链路组中。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一种检测共享风险链路组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处理单元具体包括:
第一函数映射模块,用来将所述第一曲线映射为第一函数;
第二函数映射模块,用来将所述第二曲线映射为第二函数;
函数相似值计算模块,用来计算所述第一函数与第二函数的相似值;
判断模块,用来基于所述相似值,判断第一待测链路与第二待测链路是否处于同一共享风险链路组中。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一种检测共享风险链路组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函数映射模块包括:
第一时间轴离散模块,用来利用时间轴离散的方法,将所述第一曲线映射为第一函数;
相应地,
所述第二函数映射模块包括:
第二时间轴离散模块,用来利用时间轴离散的方法,将所述第二曲线映射为第二函数。
27.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一种检测共享风险链路组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处理单元具体包括:
第一特征向量组模块,用来对所述第一曲线做波峰检测和波谷检测,获取第一曲线中的第一特征向量组;
第二特征向量组模块,用来对所述第二曲线做波峰检测和波谷检测,获取第二曲线中的第二特征向量组;
第一比重模块,用来提取所述第一特征向量组与第二特征向量组中相同的特征向量,并计算所述相同的特征向量的数量在第一特征向量组中所占的第一比重;
第二比重模块,用来提取所述第一特征向量组与第二特征向量组中相同的特征向量,并计算所述相同的特征向量的数量在第二特征向量组中所占的第二比重;
比重判定模块,用来当所述第一比重与第二比重均大于预设阈值时,判定所述第一链路与第二链路处于同一共享风险链路组中。
28.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一种检测共享风险链路组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延时校正单元,用来对所述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进行延时校正,得到校正后的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并将所述校正后的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发送至所述信息处理单元。
CN201510083681.7A 2015-02-16 2015-02-16 一种检测共享风险链路组的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599118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0)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83681.7A CN105991188B (zh) 2015-02-16 2015-02-16 一种检测共享风险链路组的方法及装置
TW104127886A TWI665882B (zh) 2015-02-16 2015-08-26 Method and device for detecting shared risk link group
US15/014,833 US10142015B2 (en) 2015-02-16 2016-02-03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cting shared risk link groups
CA2976447A CA2976447C (en) 2015-02-16 2016-02-11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cting shared risk link groups
EP16752836.3A EP3259571B1 (en) 2015-02-16 2016-02-11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cting shared risk link groups
PCT/US2016/017601 WO2016133786A1 (en) 2015-02-16 2016-02-11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cting shared risk link groups
JP2017543370A JP6730295B2 (ja) 2015-02-16 2016-02-11 共有リスクリンクグループを検出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BR112017017562-2A BR112017017562B1 (pt) 2015-02-16 2016-02-11 Método e aparato para detectar grupos de enlace de risco compartilhado
AU2016220331A AU2016220331B2 (en) 2015-02-16 2016-02-11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cting shared risk link groups
KR1020177024381A KR102450347B1 (ko) 2015-02-16 2016-02-11 쉐어드 리스크 링크 그룹을 검출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83681.7A CN105991188B (zh) 2015-02-16 2015-02-16 一种检测共享风险链路组的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91188A true CN105991188A (zh) 2016-10-05
CN105991188B CN105991188B (zh) 2019-09-10

Family

ID=566226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83681.7A Active CN105991188B (zh) 2015-02-16 2015-02-16 一种检测共享风险链路组的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10142015B2 (zh)
EP (1) EP3259571B1 (zh)
JP (1) JP6730295B2 (zh)
KR (1) KR102450347B1 (zh)
CN (1) CN105991188B (zh)
AU (1) AU2016220331B2 (zh)
BR (1) BR112017017562B1 (zh)
CA (1) CA2976447C (zh)
TW (1) TWI665882B (zh)
WO (1) WO201613378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64450A (zh) * 2017-10-24 2019-07-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共享风险链路组的方法及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36501A (zh) * 2017-12-15 2019-06-25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 判定承载业务物理同路由的方法及装置
US11108463B1 (en) 2020-05-19 2021-08-3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to determine path and path disjointness in optical communication networks
US11722364B1 (en) * 2021-05-07 2023-08-08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Network backup path detection using geospatial data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73103A (zh) * 2008-12-30 2011-12-07 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公司 在光传输系统中限定共享风险链路群组的方法
WO2012063066A2 (en) * 2010-11-11 2012-05-18 Fotech Solutions Limited Distributed optical fibre sensor
US20120224741A1 (en) * 2011-03-03 2012-09-06 Edwards Tyson Lavar Data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separation engine
WO2012160686A1 (ja) * 2011-05-25 2012-11-29 富士通オプティカルコンポーネンツ株式会社 光モジュー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4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85578A (en) 1986-12-12 1989-12-05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In band connection establishment for a multiple multi-drop network
GB9027716D0 (en) * 1990-12-20 1991-02-13 British Telecomm Optical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5384635A (en) 1993-08-10 1995-01-24 At&T Corp. Remote sensing in optical fiber networks by synchronously detecting backscattered optical signals
US5960000A (en) * 1997-05-30 1999-09-28 Motorola Inc. System,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tention-based reservation in a shared medium network
US5986972A (en) * 1998-03-31 1999-11-16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Navy Beam pattern shaping for transmitter array
US6438603B1 (en) 1999-04-30 2002-08-20 Microsoft Corporation Methods and protocol for simultaneous tuning of reliable and non-reliable channels of a single network communication link
US7106971B1 (en) * 1999-06-30 2006-09-12 University Of Maryland System and method for optic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6771673B1 (en) 2000-08-31 2004-08-03 Verizon Communications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and data structures for providing access to an edge router of a network
US7295509B2 (en) * 2000-09-13 2007-11-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Signaling method in an OFDM multiple access system
US7724760B2 (en) 2001-07-05 2010-05-25 Broadcom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andwidth guarantee and overload protection in a network switch
CA2451764A1 (en) 2001-07-05 2003-01-16 Sandburst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locating link bandwidth
CA2414216C (en) 2001-12-12 2007-05-22 At&T Corp. A secure ip access protocol framework and supporting network architecture
US6717922B2 (en) 2002-03-04 2004-04-06 Foundry Networks, Inc. Network configuration protocol and method for rapid traffic recovery and loop avoidance in ring topologies
US7173690B2 (en) 2003-07-03 2007-02-06 Senstar-Stellar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using polarisation optical time domain reflectometry for security applications
CN100592712C (zh) 2004-04-14 2010-02-24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链路特性设置方法、路由计算方法及其系统
GB2417468B (en) 2004-07-27 2006-07-26 Atb Sales Ltd Bicycle rear suspension
US7334042B2 (en) 2004-08-18 2008-02-19 Lsi Logic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nitiator mode connection management in SAS connections
US7171500B2 (en) 2004-08-18 2007-01-30 Lsi Logic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arget mode connection management in SAS connections
US7614045B2 (en) 2004-09-24 2009-11-03 Sap (Ag) Sharing classes and class loaders
EP1869511B1 (en) 2005-03-10 2012-08-01 Luna Innovations, Inc. Calculation of birefringence in a waveguide based on rayleigh scatter
US7164469B1 (en) * 2005-06-30 2007-01-16 Corning Incorporated Method of evaluating fiber PMD using composite POTDR trace
US8369322B2 (en) 2005-07-21 2013-02-05 Rockstar Consortium Us Lp Tandem call admission control by proxy for use with non-hop-by-hop VoIP signaling protocols
WO2007036051A1 (en) * 2005-09-29 2007-04-05 Exfo Electro-Optical Engineering Inc. Polarization optical time domain reflectometer and method of determining pmd
DE502005009976D1 (de) 2005-12-08 2010-09-02 Deutsche Telekom Ag Verfahren zur Detektion und Ortung von Störungen auf einer optischen Übertragungsstrecke und optisches Übertragungssystem
JP4848254B2 (ja) 2006-11-29 2011-12-28 アラクサラネットワークス株式会社 リングネットワークを構成する装置
EP2232377B1 (en) 2007-12-19 2012-02-08 Rambus Inc. Asymmetric communication on shared links
US7990850B2 (en) 2008-04-11 2011-08-02 Extreme Networks, Inc. Redundant Ethernet automatic protection switching access to virtual private LAN services
WO2010024815A1 (en) 2008-08-29 2010-03-04 Otis Elevator Company Automated elevator fixture addressing
US20100094971A1 (en) 2008-10-15 2010-04-15 Patentvc Ltd. Termination of fragment delivery services from data centers participating in distributed streaming operations
CN101888572B (zh) * 2009-05-11 2014-08-1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wson光传送网可替代路由实现方法和系统
CN101908983B (zh) 2009-06-08 2014-09-1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以太网局部段保护的联合检测方法及系统
CN101989944B (zh) 2009-07-31 2014-11-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以太网隧道局部保护方法及保护域工作段的共享节点
US8467289B2 (en) 2010-02-22 2013-06-18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Optimized fast re-route in MPLS ring topologies
US8549413B2 (en) 2010-04-08 2013-10-01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Discriminating among resources to share
US8964566B2 (en) 2010-08-19 2015-02-24 Cisco Technology, Inc. Creating balanced link-disjoint topologies in a computer network
KR101298024B1 (ko) * 2010-09-17 2013-08-26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사용자 동적 기관 제스처 인식 방법 및 인터페이스와, 이를 사용하는 전기 사용 장치
CN102761363B (zh) * 2011-04-27 2016-03-30 华为海洋网络有限公司 一种光时域反射仪信号检测方法及装置
US8964546B1 (en) 2012-01-31 2015-02-24 Google Inc. Indirect measurement of user traffic on links
US8634322B2 (en) 2012-02-18 2014-01-21 Bank Of America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adaptive network throttling
US8782195B2 (en) 2012-03-14 2014-07-15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Group operations in machine-to-machine networks using a shared identifier
CN102868563B (zh) * 2012-09-30 2015-04-22 华信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共享风险链路组跨层映射管理方法
US8838681B2 (en) 2012-12-21 2014-09-16 Dropbox,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dding digital content to content management service accounts
US9247481B2 (en) 2013-02-04 2016-01-26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Routing device and method
US9111110B2 (en) 2013-02-09 2015-08-18 Dropbox, Inc. Retroactive shared content item links
WO2014201057A2 (en) * 2013-06-10 2014-12-18 General Photonics Corporation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characterization of distributed fiber bend and stress
US9213588B2 (en) 2014-01-10 2015-12-15 Avago Technologies General Ip (Singapore) Pte. Ltd. Fault 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in a multi-initiator system
US9435712B2 (en) * 2014-12-29 2016-09-06 Verizon Patent And Licensing Inc. OTDR signal injection for multi-band optical power balancing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73103A (zh) * 2008-12-30 2011-12-07 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公司 在光传输系统中限定共享风险链路群组的方法
WO2012063066A2 (en) * 2010-11-11 2012-05-18 Fotech Solutions Limited Distributed optical fibre sensor
US20120224741A1 (en) * 2011-03-03 2012-09-06 Edwards Tyson Lavar Data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separation engine
WO2012160686A1 (ja) * 2011-05-25 2012-11-29 富士通オプティカルコンポーネンツ株式会社 光モジュール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64450A (zh) * 2017-10-24 2019-07-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共享风险链路组的方法及装置
CN109964450B (zh) * 2017-10-24 2020-06-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共享风险链路组的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259571A1 (en) 2017-12-27
WO2016133786A1 (en) 2016-08-25
TWI665882B (zh) 2019-07-11
CN105991188B (zh) 2019-09-10
CA2976447A1 (en) 2016-08-25
TW201640844A (zh) 2016-11-16
US10142015B2 (en) 2018-11-27
CA2976447C (en) 2023-09-12
EP3259571A4 (en) 2018-10-17
BR112017017562B1 (pt) 2022-11-22
JP6730295B2 (ja) 2020-07-29
KR102450347B1 (ko) 2022-10-04
JP2018514960A (ja) 2018-06-07
EP3259571B1 (en) 2021-09-22
BR112017017562A2 (pt) 2018-05-08
KR20170117446A (ko) 2017-10-23
US20160241333A1 (en) 2016-08-18
AU2016220331B2 (en) 2021-07-22
AU2016220331A1 (en) 2017-08-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225907B (zh) 一种基于φ-otdr技术的光纤振动识别系统及方法
CN104238996B (zh) 源无关量子随机数的产生方法及装置
CN105991188A (zh) 一种检测共享风险链路组的方法及装置
CN104964699B (zh) 基于φ‑OTDR光纤分布式扰动传感器的扰动判断方法和装置
US20200355547A1 (en) Event Positioning Method, Device and Application in Distributed Fiber Vibration Monitoring System
CN108627317A (zh) 光纤测试方法、设备及系统
JP2004264280A (ja) 偏光光波反射率測定法
CN107296998A (zh) 一种利用光电检测技术检测输液瓶液位的装置
CN110595599B (zh) 减少光纤振动系统偏振衰落的方法及应用其的探测系统
CN101603817A (zh) 玻璃厚度的检测设备和检测方法
CN204302180U (zh) 一种痕量气体传感器光路系统及气室
CN104482858B (zh) 一种高灵敏度和高精度的光纤识别标定方法及系统
CN105187119B (zh) 基于光时域反射仪的无源光网络链路等距故障识别方法
CN206930335U (zh) 一种基于马赫‑增德尔干涉的光纤水位传感装置
CN106646670A (zh) 一种输电线路分布式微气象监测方法
CN212409862U (zh) 一种多径信息融合的车辆振动识别装置
CN202110134U (zh) 一种光路检测装置
CN110275136A (zh) 一种网络状结构分布式传感光纤定位方法
Ma Photoelectric Vibration Monitoring System Using Optical Fiber Sensing/Mathematical Modeling
CN202661085U (zh) 长波段相干光时域分析仪
CN208270421U (zh) 气体浓度监测系统及气体光纤传感装置
Wang et al. Intelligent detection and recognition of multi-vibration events based on distributed acoustic sensor and improved YOLOv8 model
CN106325815A (zh) 一种量子随机数发生器及量子随机数生成方法
Wang et al. Real-Time Architecture for an Electro-Mech-Optical System for Detection of Vehicles on Highway
CN104601227B (zh) 一种测试仪表,及其测试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