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809C - 慢性肾炎丸 - Google Patents
慢性肾炎丸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9809C CN1059809C CN96105833A CN96105833A CN1059809C CN 1059809 C CN1059809 C CN 1059809C CN 96105833 A CN96105833 A CN 96105833A CN 96105833 A CN96105833 A CN 96105833A CN 1059809 C CN1059809 C CN 1059809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yang
- kidney
- chronic nephritis
- spleen
- pa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慢性肾炎丸是根据中医学理论探索研究成的,主治慢性肾炎辨证属阴水证者。
补骨脂、白茯苓、白术、没药、蜈蚣的比例是18∶9∶5∶3∶1。按量混均,用黄酒制成水丸。成人每次服六克,一日三次。服药期间禁戒:生冷食物,饮酒,房事。孕妇忌服。
Description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几乎任何疾病只有辩证准确,才能对证治疗,获得好的疗效。
慢性肾炎康主治慢性肾炎中医辩证属阴水者。
“元朝朱丹溪将水肿归纳为阴水和阳水两大类,多为后世医家所推崇。其《丹溪心法·水肿》篇中指出:‘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若遍身肿,不烦渴,大便溏,小便少,不赤涩,此属阴水。’”(健康报振兴中医刊授教材《中医内科学》下册,第148页。以下简称教材。)此乃对水肿辨证分类的简捷之言。
“阴水,水肿两大类型之一。出《丹溪心法·水肿》。由脾阳不振,肾阳虚衰,不能运化水湿所致。症见面浮足肿,或下肢先肿,按之凹陷,胸闷食减,肢冷神疲,便溏溲少,身重腰酸,舌胖苔白,脉沉迟弱等虚证、寒证,故名阴水。治宜以健脾、温肾、通阳、化湿为主。”(《简明中医辞典》第378页,阴水条。)此乃对阴水的病因、病机、症状及治则的简捷论述。
“慢性肾炎引起浮肿属于中医‘水肿病’范围。‘水肿病’又分‘阳水’,‘阴水’。慢性肾炎属‘阴水’,辨证可分‘脾阳虚’‘肾阳虚’两型。‘脾阳虚’型以实脾饮加减……温运脾阳,理气利水。‘肾阳虚’型以真武汤加减……温补肾阳,化气利水”(《实用内科学》下册,第1957页。上海第一医学院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81年6月第7版。)实际,虽慢性肾炎不绝对完全都属阴水,但绝大多数确实是属阴水的。
因为“肾主水液,主要是指肾脏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生理机能。《素问·逆调论》说:‘肾者,水脏,主津液。’这里所说的‘主津液’,即指调节水液代谢而言。……肾的气化作用,对于肺、脾、肝、三焦等脏腑的功能活动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肾阳为一身阳气的根本,是各脏腑功能活动的强大动力,在肾中阳气的温煦作用下,脾的运化水湿、肺的通调水道、肝的疏利水液、三焦水道之决渎,以及膀胱的开合等,方能并行不悖,各守其职,协调一致,维持水液代谢的平衡。既然肾在水液代谢的调节方面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因此,若肾有病变,失去主水之功,则每多影响到水液代谢,使之发生紊乱,发生尿少、水肿等病理表现。如《素问·水热穴论》所说:‘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教材《中医学基础》第一册,第78——79页。)
“阴水:(一)脾阳不振。主症:水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蒹症:面色萎黄,脘腹痞满胀闷,纳少便溏,小便短少、色清、神疲肢冷。舌脉:舌体胖,质淡,苔白或白滑或白腻,脉沉缓或沉细无力。……治法:温阳健脾,行气利水。方药:实脾饮加减。
(二)肾气衰微。主症:水肿日久,反复迁延,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不起,尿量减少或反增多。兼症:面色晦暗或
白,腰痛酸重,四肢厥冷,怯寒神疲,甚者心悸气促。舌脉: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方药: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教材《中医内科学》下册,第152-153页。)
实践证明,实脾饮、真武汤、济生肾气丸,对初患阴水,体质较好,肾阳、肾精未衰甚者有效,并可治愈。对久病阴水的慢性肾炎,因反复迁延不愈造成肾阳,肾精亏乏,脾气衰弱者,大多数无效。或有的有效后还复发.不能彻底治愈。临床上,慢性肾炎大多数病程较长,体质衰弱,即使水肿消退后,还长期有“尿蛋白、红细胞”等,腰膝酸软,畏寒,乏力,食欲不振,贫血,消瘦等症。
实脾饮、真武汤、济生肾气丸皆以附子、肉桂、干姜温里祛寒药为君药——中药学大多把三药列在温里祛寒药类中。教材《中药学》第一册,第197页亦把“附子、肉桂、干姜”列在“温里药”类中。
附子:“辛,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风寒湿。”(教材《中药学》第一册,第198页。)
肉桂:“辛、甘,热。归肾、脾、心、肝经。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活血通经。”(教材《中药学》第一册,第200页。)
干姜:“辛,热。归脾、胃、心、肾、肺经。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化痰。”(教材《中药学》第一册,第201页。)
可见,附子、肉桂、干姜虽有“回阳、助阳”之功,但皆不是补阳药,没有补肾阳、肾精,收敛固涩精气的功效。附子且有“其性走而不守”(见《本草纲目》附子条)之说。治疗急性中寒,阴盛阳衰,四肢厥逆者,当首用附子,次用干姜、肉桂等。
济生肾气丸由桂附八味丸即肾气丸加味而成。那么,崔氏、医圣张仲景为什么在肾气丸中用附子、桂枝而不用补骨脂呢?查考补骨脂《神农本草经》不载,出自北宋“《开宝本草》”(教材《中药学》第三册,第59页。),《本草纲目》亦言“宋开宝”,《简明中医辞典》言“出《雷公炮炙论》”,附子出“《本经》”(教材《中药学》第一册,第198页。)
“肾气丸……《金贵要略》方。……桂枝(近代多用肉桂),……”(《简明中医辞典》第516页,肾气丸条。)查考桂枝出“《本经》”(教材《中药学》第一册,第46页。),肉桂出“《别录》”(教材《中药学》第一册,第199页。)
可见,医圣那个时代之前与当时本草学是不载有补骨脂、肉桂、熟地黄的。《本经》只载有365味中药,所以,当时崔氏、医圣组方选药上受到很大限制,与现在相比有很大的局限性。
桂枝在中药学列在“辛温解表药”类中;肉桂列在“温里药”类中;干地黄列在“清热凉血药”类中;熟地黄列在“补血药”类中。(皆依据教材《中药学》各该药条)我认为,肾气丸方后来不用桂枝用肉桂与不用干地黄用熟地黄都是时代发展的结果,是一种进步。
四逆汤与真武汤列在“温里剂”中的“回阳救逆剂”(教材《方剂学》上册,第93页),附子在二方中用量比例则较大。如:“四逆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5-10克)干姜一两半(6-9克) 甘草炙二两(6克)……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教材《方剂学》上册,第98-99页。)“真武汤:茯苓三两(9克)芍药三两(9克)白术二两(6克)生姜三两(9克) 附子炮去皮,一枚,破八片(9克)”(教材《方剂学》上册,第102页)。
肾气丸列在“补阳剂”中,附子的用量比例则较小。如:“肾气丸:干地黄八两(240克)薯蓣四两(120克)山茱萸四两(120克)泽泻三两(90克)茯苓三两(90克)牡丹皮三两(90克)桂枝一两(30克)附子一两,炮(30克)”(教材《方剂学》下册,第22页)。
附子辛,热,有毒(炮后毒减);桂枝辛、甘,温。在肾气丸中用量较小,并佐以药性偏凉的干地黄、牡丹皮、泽泻,意在不致辛热伤阴,变“热”为“温”。因肾气乃肾精所化生,又配以补益肾、脾的山茱萸、山药、茯苓,更有利于肾精的滋生。这种配伍法度,在当时的本草学知识条件下,足以表现出崔氏、仲圣的无比聪明的。正合“壮火食气,少火生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之旨。
“本方(肾气丸)为治疗肾阳不足的代表方。方用干地黄滋补肾阳为君药。……”(教材《方剂学》下册,第23页。)我认为“方解”中把干地黄说成为“君药”不妥。因为,干地黄无补肾阳的作用(怀疑“阳”字是阴字误印成的),怎么能在补阳方中作君药呢?令人费解。“君药是一方中的主药,是针对疾病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教材《方剂学》上册,第7页。)那么,治疗肾阳虚的方剂中君药当用补阳药,或者是“温里药”,最起码应该用温热性药吧。因为“肾阳不足”的主证是阳虚(阳虚则寒),怎么能用“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教材《中药学》第一册,第94页。)的干地黄为君药呢?干地黄虽在肾气丸方中剂量最大,但也不能是君药。确定是君药否,应主要看其在方中起的作用(功效)是什么。我认为,肾气丸方中君药是附子(温足少阴肾经)、桂枝(温手少阴心经);臣药是山茱萸、山药;佐药是干地黄、牡丹皮、泽泻;使药是茯苓。
冒昧地讲,如果现今有一个某中医教授在《中医杂志》上发表一张原始的肾气丸方,并自称为“补阳代表方”(教材《方剂学》下册,第22页。)我想,一定会引起很多非议与否定的评论的。所以,既要承认历史条件下崔氏、仲圣的无尚高明,又要追求发展与进步。
慢性肾炎康是根据中医学理论探索研究成的。方药如下:补骨脂900克、白茯苓450克、白术250克、没药150克、蜈蚣100条(平均每条重0.5克)。上药各自粉碎,过120目筛,按量混均,用黄酒制成水丸(便于吞服)。成人每次服六克,一日三次。服药期间禁戒:生冷食物,饮酒,房事。孕妇忌服。
患慢性肾炎辨证属阴水者,连续服药七至十天可见效。逐渐水肿消退,食欲增,消化良好,大便细腻,手足温和,腰膝强健,精神好,睡眠好,化验检查“尿蛋白、红细胞”减少,一百天可痊愈。病轻者,体质较好的连续服药三十天或六十天可痊愈。只要是属阴水证的,多服些日子也无害处。经治疗多例,效果好,见效快,愈后不复发,改善提高肾、脾功能,增强体质。
补骨脂:“主治五劳七伤,风虚冷,骨髓伤败,肾冷精流,及妇人血气坠胎。男子腰疼,膝冷囊湿,逐诸冷痹顽,止小便,利腹中冷。兴阳事,明耳目。治肾泄,通命门,暖丹田,敛精神。”(《本草纲目》补骨脂条)
补骨脂虽大温,但不燥,有油脂可证。《本草从新》言其“燥补命火”,错矣。“补骨脂”,顾名思义,即补骨之脂也,骨之脂,髓也。
补骨脂:“苦、辛、涩,大温。归肾、脾经。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纳气平喘。”(教材《中药学》第三册,第59页。)列在“补阳药”类中。
“补骨脂动物实验对离体和在位心脏都有扩张冠状动脉作用,对心肌耗氧量无明显影响,能兴奋心脏,提高心脏功率,并对抗乳酸引起的蛙心心力衰竭;……种子提取液对离体及在位肠管有兴奋作用,……”(教材《中药学》第三册,第60页。)
白茯苓:“甘、淡,平。入心、脾、肾经。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简明中医辞典》第583页,茯苓条。)
白茯苓:“……能养脾阴。盖其性能化胃中痰饮为水液,引之输于脾而达于肺,复下循三焦水道以归膀胱,为渗湿利痰之主药。然其性纯良,泻中有补,虽为渗利之品,实能培土生金,有益于脾胃及肺。……故又善敛心气之浮越以安魂定魄,兼能泻心下之水饮以除惊悸,又为心经要药。且其伏藏之性,又能敛抑外越之水气转而下注,不使作汗透出,兼为止汗之要药也。”(《医学衷中参西录》第368页,茯苓解。)
白术:“苦、甘,温。归脾、胃经。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白术具有明显并持久的利尿作用,不仅增加水的排泄,也促进电解质特别是钠的排出,而且钠的排泄还胜于水的排泄,它也不影响垂体后叶激素的抗利尿作用,故白术利尿,可能续发于电解质重吸收的减少;有降血糖的作用;有强壮作用,能促进小鼠体重增加及肌力增强;有保护肝脏,防止肝糖元减少的作用;所含挥发油小量有镇静作用”。(教材《中药学》第三册,第42页。)
没药:“主治……心胆虚,肝血不足。……”(《本草纲目》没药条)
“没药:气则淡薄,味则辛而微酸,故善化瘀以理血。……乳香、没药不但流通经络之气血,诸凡脏腑中,有气血凝滞,二药皆能流通之。医者但知其善入经络,用之以消疮疡,或外敷疮疡,而不知用之以调脏腑之气血,斯岂知乳香、没药者哉。”(《医学衷中参西录》第372页,乳香、没药解。)
蜈蚣:“味微辛、性微温。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医学衷中参西录》第382页,蜈蚣解。)
蜈蚣亦有强肾之功,如高允旺编著的《偏方治大病》第31页用“鸡蛋蜈蚣治肾炎蛋白尿。”又《广西中医药》增刊-《1970-1980年全国医药期刊验方选编》第26页用鸡蛋蜈蚣治急慢性肾炎。“治疗36例,治愈35例,……”(来源:《中医杂志》1979年第8期)又此书第31-32页用蜈蚣、当归、白芍、甘草治阳萎。“治疗737例,近期治愈(半年内)655例,好转77例,无效5例。”(来源《中医杂志》1981年第4期)
“定心补肾,养血返精丸:破故纸炒二两,白茯苓一两,为末。没药五钱,以无灰酒浸高一指,煮化和末,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白汤下。昔有人服此,至老不衰。盖故纸补肾,茯苓补心,没药养血,三者既壮,自然身安。朱氏集验方。”(《本草纲目》补骨脂条)
“另外,对于水肿病的治疗,常配合活血化瘀法。如《血证论》指出:‘水火气血,固是对子,然亦互相维系,故水病则累血,血病则累气……失血家往往水肿,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病而兼水也。’”(教材《中医内科学》下册,第154页。)
阳虚则寒,血遇寒则凝滞,血凝滞则气化障碍。另外,尚有“久病入络”的理论。
“关于瘀血病机的现代研究,一般认为可能包括如下几种病理改变,即1、血循环障碍,尤以微循环障碍所致的缺血、郁血、出血、血栓形成及水肿等病理改变为主。2、炎症所致的组织渗出、变性、坏死、萎缩或增生等。3、代谢障碍所引起的组织病理反应。4、组织无限制的增生或细胞分化不良等。”(教材《中医学基础》第二册,第32页。)以上所述的某些病理改变在慢性肾炎的病理改变中往往出现。
我认为治疗慢性病时加入一些适当的活血通络药,将大大提高疗效。活血通络药具有广泛的、非特异性的“消炎”作用,并有助于改善某些病理变化,特别是对“无菌性炎症”,更有其特殊意义。
附子“辛热”,补骨脂“大温。”在程度上“大温”小于“热”也。“热”能耗阴,“大温”在耗阴方面亦较“热”轻微也。
慢性肾炎康以补骨脂补肾阳,振脾阳,生精髓,充督脉,通命门,暖丹田,固敛精气为君药。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和胃,泻中有补,能养脾阴,以制补骨脂之大温,使肾阳不致过亢,大有阳生阴长之妙;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有强壮作用,二药为臣药。没药化瘀血,生新血,流通脏腑经络之气血,与补骨脂相合有精血相生之妙,与茯苓、白术相合有活血利水之妙;为佐药。蜈蚣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直达病所。与补骨脂相合增强补肾;与没药相合更有利于流通脏腑经络之气血;且有强肾消除尿蛋白之功;为使药。共同组成补肾阳,振脾阳,生精血,固敛精气,健脾利水除湿之方。正合“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病治阳”的法则。补、摄、固、涩、活、利,俱矣。
慢性肾炎康何以不加行气药呢?因为幔性肾炎水肿乃水湿潴留妨碍气行而微胀,并非气滞引起水湿潴留,水湿除,气自行,胀自无。
肾阳是各脏腑诸阳之根本,且补骨脂归“肾、脾”二经,所以,“脾阳虚”型与“肾阳虚”型的慢性肾炎皆可用慢性肾炎康治疗。
正所谓“……补火生土,即所以治脾也,……补而不滞,利而不伐,治虚水方,更无有出其右者。……盖气虚者,不可复行气,肾虚者,不可专利水。温补即所以化气,塞因塞用之妙,顾在用之者何如耳。……”(《医宗金
·删补名医方论二》资生肾气丸集注。张介宾语)。
“《内经》日:‘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此言阴之所恃者,惟阳为主也。又日:‘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教材《中医各家学说》下册,第23页。)肾阳密(旺盛)固,才能更好地发挥“主水”的功能。
我认为,用补阳药为君药组成补阳方,比用温里药为君药组成补阳方是更大的发展与进步。
“蛋白尿”与“血尿”(重者肉眼可见血尿,轻者显微镜下血尿,即红细胞。)是慢性肾炎治疗中比较棘手的问题。“《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教材《中医学基础》第一册,第75页。)肾主藏精,脾气主升,主统血,长时间服慢性肾炎康使肾、脾封藏、统摄功能正常,定能消除“尿蛋白”与“红细胞”的。慢性肾炎康方中补骨脂有固涩收敛精气之功;蜈蚣有治尿蛋白的效验;白术有治“脾胃虚甚,中焦之气化不能健运统摄,下焦之气化因之不固”的“行经下血不止”效验案。(《医学衷中参西录》第30g页,白术解)。
需连续服药三十天或六十天乃至百日者,使阳精渐复,肾气渐足,脾气渐旺,水湿渐除也。生冷食物损伤脾阳,饮酒耗气伤脾生湿,房事伤阳损精,故戒之。化瘀通络药损害胎元,故孕妇忌服。
慢性肾炎是多发病常见病,有很多患者久治不能彻底治愈,甚至危及生命。探索研究发明慢性肾炎康方主要目的是治疗辨证属阴水的慢性肾炎,给广大患者解除疾苦。
把慢性肾炎康方各药分别粉碎,过120目筛,按其各药在方中所占的重量比例,即补骨脂、白茯苓、白术、没药、蜈蚣的比例是18∶9∶5∶3∶1。按量混均,用黄酒制成水丸,包装好,临床医生就可按药品说明书的主治、用法与用量给患者服用。
Claims (1)
1、一种慢性肾炎丸,所述的慢性肾炎丸是由原料的重量比例依次为18∶9∶5∶3∶1的补骨脂、白茯苓、白术、没药和蜈蚣制备成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96105833A CN1059809C (zh) | 1996-05-06 | 1996-05-06 | 慢性肾炎丸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96105833A CN1059809C (zh) | 1996-05-06 | 1996-05-06 | 慢性肾炎丸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5241A CN1145241A (zh) | 1997-03-19 |
CN1059809C true CN1059809C (zh) | 2000-12-27 |
Family
ID=51189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9610583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9809C (zh) | 1996-05-06 | 1996-05-06 | 慢性肾炎丸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9809C (zh)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8442A (zh) * | 1992-12-25 | 1994-06-29 | 李文旭 | 一种治疗肾炎药物的制取方法 |
-
1996
- 1996-05-06 CN CN96105833A patent/CN1059809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8442A (zh) * | 1992-12-25 | 1994-06-29 | 李文旭 | 一种治疗肾炎药物的制取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5241A (zh) | 1997-03-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972453B (zh) | 一种治疗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的中药药酒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3520654A (zh) | 一种用于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1485833A (zh) | 一种治疗阳痿早泄的中药组合物 | |
CN104096178A (zh) | 治疗脏腑筋骨疼痛的康复贴 | |
CN102579881B (zh) | 一种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2366541A (zh) | 一种治疗消渴病的中药组合物 | |
CN102247497A (zh) | 一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成药 | |
CN101239151B (zh) | 一种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及制备方法 | |
CN111840419A (zh) | 一种调理体质和防治皮肤病各型病证智能系统制剂及制法 | |
CN1157207C (zh) | 一种具有强身疗疾功能的中药及其生产工艺 | |
CN1184989C (zh) | 作用于穴位的减肥中药 | |
CN105232987A (zh) | 一种促进神经外科术后康复的中药 | |
CN104548049A (zh) | 一种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1700390B (zh) | 一种内服治疗脂肪肝的中药组合物 | |
CN103463467A (zh) | 一种具有滋补肾阴功效的苗方药酒 | |
CN106362066A (zh) | 一种治疗风湿类风湿性疾病的药酒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59809C (zh) | 慢性肾炎丸 | |
CN105106854A (zh) | 一种治疗腰椎病的中药制剂 | |
CN1253196C (zh) | 一种治疗结肠炎的药物 | |
CN104840872A (zh) | 一种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的中药 | |
CN101181487B (zh) | 一种内服治疗骨质疏松的中药组合物 | |
CN101116711A (zh) | 一种治疗产后小便失禁的中药组合物 | |
CN105031505A (zh) | 一种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肥大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4740404A (zh) | 一种用于治疗红斑狼疮的中药组合物 | |
CN104352808A (zh) | 一种治疗卵巢癌的中药水蜜丸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9 |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