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60695A - 电磁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电磁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60695A
CN105960695A CN201580006896.7A CN201580006896A CN105960695A CN 105960695 A CN105960695 A CN 105960695A CN 201580006896 A CN201580006896 A CN 201580006896A CN 105960695 A CN105960695 A CN 1059606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magnetic relay
cylinder
barrel
magnetic flux
yok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0689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960695B (zh
Inventor
福田纯久
小玉和广
高桥润二
平木久
片山秀
片山秀一
太田智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9606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606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9606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6069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18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 H01H50/20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movable inside coil and substantially lengthwise with respect to axis thereof; movable coaxially with respect to coi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36Stationary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 e.g. yok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36Stationary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 e.g. yoke
    • H01H50/42Auxiliary magnetic circuits, e.g. for maintaining armature in, or returning armature to, position of rest, for damping or accelerating mov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1/00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1/01Relays in which the armature is maintained in one position by a permanent magnet and freed by energisation of a coil producing an opposing magnetic fie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1/00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1/22Polarised relays
    • H01H51/2209Polarised relays with rectilinearly movable arm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1/00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1/22Polarised relays
    • H01H51/2227Polarised relays in which the movable part comprises at least one permanent magnet, sandwiched between pole-plates, each forming an active air-gap with parts of the stationary magnetic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1/00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1/22Polarised relays
    • H01H51/2209Polarised relays with rectilinearly movable armature
    • H01H2051/2218Polarised relays with rectilinearly movable armature having at least one movable permanent magne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电磁继电器具备:具有固定触点以及可动触点的触点装置;以及使可动触点移动的电磁铁装置。电磁铁装置具有:通过通电而产生第一磁通的线圈;具有产生方向与第一磁通的方向相同的第二磁通的永久磁铁、且具有沿中心轴向延伸的中空部的筒体;配置在筒体的中空部且沿中心轴向往复移动的可动件;以及与可动件和筒体一起形成供第一磁通和第二磁通中的至少一方穿过的磁路的轭铁。电磁铁装置构成为,在向线圈通电时,通过利用第一磁通和第二磁通来吸引可动件,由此使可动触点位于第一位置。另外,电磁铁装置构成为,在解除向线圈的通电时,使可动触点位于与第一位置不同的第二位置。该电磁继电器设计容易且能够在抑制成本的同时实现消耗电力的减少。

Description

电磁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磁继电器,更详细地说,涉及通过电磁铁装置对触点装置进行开闭的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具备永久磁铁的有极的电磁铁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备这样的电磁铁装置的电磁继电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现有的电磁继电器具备:具有固定触点以及可动触点的触点机构单元、以及具有电磁铁组件(电磁铁装置)的驱动机构单元。电磁铁组件具有卷轴、驱动轴、可动铁心以及固定铁心。在卷轴上卷绕有线圈。驱动轴插入到卷轴的中心孔并能够沿轴心方向往复移动。可动铁心安装在驱动轴的一端,且通过线圈的励磁而被固定铁心吸引。而且,在可动铁心上,永久磁铁一体地设置在相同轴心上。
在该现有的电磁继电器中,当对线圈施加电压时,在固定铁心对可动铁心的吸引力与永久磁铁对线圈的磁通的斥力的合力的作用下,可动铁心向固定铁心侧移动。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010058号公报
发明内容
电磁继电器具备:具有固定触点和可动触点的触点装置、以及使可动触点移动的电磁铁装置。电磁铁装置具有:线圈,其通过通电而产生第一磁通;筒体,其具有产生方向与第一磁通的方向相同的第二磁通的永久磁铁,且具有沿中心轴向延伸的中空部;可动件,其配置于筒体的中空部并沿中心轴向往复移动;以及轭铁,其与可动件和筒体一起形成供第一磁通和第二磁通中的至少一方穿过的磁路。电磁铁装置构成为,在向线圈通电时,通过利用第一磁通和第二磁通来吸引可动件,使可动触点位于第一位置。另外,电磁铁装置构成为,在解除向线圈的通电时,使可动触点位于与第一位置不同的第二位置。
该电磁继电器设计容易且能够在抑制成本的同时实现消耗电力的减少。
附图说明
图1A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中的触点的打开状态的简要剖视图。
图1B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中的触点的闭合状态的简要剖视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中的磁通的流动的放大剖面图。
图3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另一电磁继电器的简要剖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又一电磁继电器的简要剖视图。
图5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又一电磁继电器的简要剖视图。
图6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又一电磁继电器的简要剖视图。
图7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又一电磁继电器的简要剖视图。
图8A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又一电磁继电器的简要剖视图。
图8B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又一电磁继电器的简要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和图1B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1A的简要剖视图。电磁继电器1A具备触点装置2和电磁铁装置3。触点装置2具有固定触点21A、21B和可动触点22A、22B。电磁铁装置3具有线圈31、可动件32、永久磁铁40、轭铁34以及筒体4。线圈31以沿轴向31A延伸的中心轴为中心而进行卷绕。在筒体4上设有沿中心轴向4E的中心轴4D延伸的中空部4C。筒体4的中空部4C具有向筒体4的外侧开口的开口部4A、4B。开口部4A位于中心轴4D上。开口部4B在中心轴4D上位于开口部4A的相反侧。
图2是电磁继电器1A的放大剖面图。线圈31通过通电而产生磁通永久磁铁40产生在可动件32中沿与磁通的方向相同的方向流动的磁通可动件32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筒体4的中空部4C内且沿线圈31的轴向31A即筒体4的中心轴向4E往复移动。
轭铁34与固定件33、可动件32、筒体4一起形成供磁通中的至少一方穿过的磁路34A。电磁铁装置3构成为,在向线圈31通电时利用磁通来吸引可动件32,伴随着可动件32的吸引而使可动触点22A、22B向位置P1移动,即,使可动触点22A、22B位于位置P1。另外,电磁铁装置3构成为,在解除向线圈31的通电时,使可动触点22A、22B从位置P1向位置P2移动,使可动触点22A、22B位于与位置P1不同的位置P2。永久磁铁40构成筒体4的至少一部分。固定件33相对于轭铁34和筒体4不动,且隔着空隙33P而与可动件32对置。可动件32相对于固定件33、轭铁34以及筒体4可动。在空隙33P中,磁通的方向为与磁通相同的方向。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A进行详细说明。但是,以下说明的电磁继电器1A只不过是本发明的一例。而且,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下述的实施方式,在该实施方式以外,只要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能够根据设计等而加以各种变更。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线圈31的轴向31A与上下方向1001A一致,轭铁部341位于线圈31的上方,轭铁部342位于线圈31的下方。但是,由“上方”、“下方”定义的位置关系并不限定电磁继电器1A的绝对方向。
如图1A和图1B所示,电磁继电器1A具备触点装置2和电磁铁装置3。触点装置2具有:一对固定触点21A、21B;一对可动触点22A、22B;分别支承固定触点21A、21B的一对触点台23、24;以及支承可动触点22A、22B的可动触头25。另外,触点装置2具有在与后述的轭铁部341之间收纳固定触点21A、21B以及可动触点22A、22B的壳体。壳体例如由陶瓷等材料构成,且形成为具有在下表面上设置的开口的箱状。壳体的开口的外周部经由连结体而与轭铁部341的上表面的周缘部接合。
触点台23、24由导电性材料形成,在触点台23、24的下端分别设有固定触点21A、21B。触点台23、24配置为,在与上下方向1001A正交的平面内的一方向即左右方向1001B上排列。各自形成为在该平面内的剖面形状为圆形的圆柱状。一对触点台23、24以分别插入到形成在壳体的底板(上壁)上的一对孔的方式与壳体接合。
可动触头25由导电性材料构成,且形成为矩形板状。可动触头25以可动触头25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与一对触点台23、24的下端对置的方式,配置在一对触点台23、24的下方。在可动触头25中的、与设于触点台23、24的固定触点21A、21B对置的各部位处分别设有可动触点22A、22B。
通过电磁铁装置3对可动触头25沿上下方向1001A进行驱动,由此可动触头25在如下的位置P1与位置P2之间移动:位置P1是设于可动触头25的可动触点22A、22B分别与固定触点21A、21B接触的闭合位置;位置P2是可动触点22A、22B与固定触点21A、21B分别分离的打开位置。在可动触点22A、22B处于闭合位置的状态即触点装置2闭合的状态下,一对触点台23、24之间经由可动触头25短路。另外,在可动触点22A、22B处于打开位置的状态即触点装置2打开的状态下,一对触点台23、24之间被开放。
电磁铁装置3具有线圈31、可动件32、固定件33、轭铁34、复位弹簧35、接压弹簧36、轴37以及筒体4。线圈31通过通电而产生磁通筒体4具有通过通电而产生与磁通相同的方向的磁通的永久磁铁40。需要说明的是,电磁铁装置3也可以具有合成树脂制且供线圈31卷绕的线圈骨架。
轭铁34由磁性材料形成,且以包围线圈31的方式设置。轭铁34具备轭铁部341、轭铁部342、以及轭铁部343A、343B。轭铁部341以及轭铁部342分别形成为矩形板状。另外,轭铁部341以及轭铁部342分别设置在线圈31的轴向31A(上下方向1001A)的两侧,且配置在相互相反侧。轭铁部343A将轭铁部341与轭铁部342的左端彼此连结起来,轭铁部343B将轭铁部341与轭铁部342的右端彼此连结起来。
筒体4由永久磁铁40、筒体部41以及筒体部42构成,整体形成为包围沿中心轴4D延伸的中空部4C的圆筒状。筒体4配置在线圈31的内侧,筒体4的下端嵌合于在轭铁部342的中央部形成的保持孔而固定于轭铁部342(轭铁34)。筒体4与可动件32、固定件33以及轭铁34一起形成供磁通以及磁通中的至少一方穿过的磁路34A。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A中,虽然将筒体4形成为圆筒状,但并不限定为该形状。例如,筒体4也可以是其剖面为四边形等的多边形状。另外,筒体4无需形成为完全包围中空部4C的筒状,例如也可以是与中心轴4D平行地延伸且具有将周面的一部分开放的空隙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筒体4的中心轴4D与线圈31的中心轴一致。筒体4也可以配置为,筒体4的中心轴4D与线圈31的中心轴偏离。
筒体部41由磁性材料构成,且形成为圆筒状。在筒体部41的上端固定有永久磁铁40。永久磁铁40由例如钕磁铁、钐钴磁铁、铝镍钴磁铁、铁氧体磁铁这样的强磁性体构成,且形成为圆环状。需要说明的是,在此所举出的强磁性体仅为一例,也可以由其他的强磁性体来形成永久磁铁40。永久磁铁40的外径以及内径与筒体部41的外径以及内径分别相等。需要说明的是,“相等”是包括“相同”或者“几乎相同”的表现。永久磁铁40的上下方向1001A上的厚度比筒体部41的上下方向1001A上的厚度小,例如为1mm以下。该数值仅为一例,并不限定永久磁铁40的上下方向1001A上的厚度。永久磁铁40的上下方向1001A上的厚度可以与筒体部41的上下方向1001A上的厚度相同,也可以比筒体部41的上下方向1001A上的厚度小。
在永久磁铁40的上端固定有筒体部42。换句话说,永久磁铁40设置在筒体部41与筒体部42之间。筒体部42由磁性材料构成,且形成为圆筒状。筒体部42的外径以及内径分别与筒体部41的外径以及内径相等。需要说明的是,“相等”是包括“相同”或者“几乎相同”的表现。
线圈31配置在由轭铁34围起的空间内。另外,在线圈31的内侧配置有可动件32、固定件33以及筒体4。线圈31通过通电而产生依次穿过固定件33、轭铁部341、轭铁部343B(343A)、轭铁部342、筒体4、以及可动件32的磁通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A中,线圈31为螺线管线圈,但并不限定为该结构。
固定件33是形成为圆筒状的固定铁心,且固定件33的上端固定于轭铁部341的下表面的中央部。在本实施的方式中,在固定件33的下端的面与筒体部42的上端的面之间且在上下方向1001A上确保有空隙(间隙)。也可以不确保该空隙。
可动件32是形成为圆柱状的可动铁心,且位于固定件33的下方。可动件32的上端的面在上下方向1001A上与固定件33的下端的面对置。可动件32的外径比筒体4的内径即中空部4C的外径小。可动件32沿上下方向1001A在筒体4的内侧即中空部4C内移动。即,可动件32构成为能够在位置P3与位置P4之间移动,位置P3是可动件32的上端的面与固定件33的下端的面接触的位置,位置P4是可动件32的上端的面与固定件33的下端的面分离的位置。换言之,可动件32构成为,配置于筒体4的内侧且沿上下方向1001A(线圈31的轴向31A)往复移动。
复位弹簧35为螺旋弹簧,且配置在固定件33的内侧。复位弹簧35通过被可动件32的上端面按压并压缩而产生向下的弹力。接压弹簧36为螺旋弹簧,且配置于轭铁部341与可动触头25之间。接压弹簧36通过被可动触头25按压并压缩而产生向上的弹力。
轴37由非磁性材料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圆棒状。轴37穿过在轭铁部341的中央部形成的孔344和在可动触头25的中央部形成的孔251。轴37穿过固定件33以及复位弹簧35的内侧而使轴37的下端固定于可动件32。另外,在轴37的上端一体地形成有止动部371。止动部371的外径比可动触头25的孔251的外径大。轴37伴随着可动件32沿上下方向1001A移动而沿上下方向1001A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电磁铁装置3也可以具有收纳可动件32以及固定件33的器体。器体具有设于上表面的开口,且形成为有底的圆筒状。器体的上端即开口的周缘部固定于轭铁部341,器体的下部嵌合于筒体4的内侧的中空部4C。因此,器体在上下方向1001A上限制可动件32的移动方向,且规定可动件32的位置P4。
另外,该器体、上述的壳体以及连结体优选构成在内部形成气密空间的气密容器,在该情况下,优选在气密容器内封入有以氢为主体的电弧消弧性气体。在该结构中,即便在收纳于气密容器内的可动触点22A、22B与固定触点21A、21A分别分离时产生电弧,也能够利用电弧消弧性气体迅速地冷却电弧并迅速地进行消弧。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A中,虽然优选构成收纳固定触点21A、21B以及可动触点22A、22B的气密容器,但是否采用该结构是任意的。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A中,永久磁铁40的上端成为N极,下端成为S极。因此,永久磁铁40产生依次穿过筒体部42、可动件32、固定件33、轭铁部341、轭铁部343B(343A)、轭铁部342、以及筒体部41的方向的磁通磁通的方向与由线圈31产生的磁通的方向相同。需要说明的是,永久磁铁40也可以是上端为S极、下端为N极。在该情况下,通过使在线圈31中流通的电流的方向为相反方向而使磁通的方向与磁通的方向一致即可。
永久磁铁40对于磁通而言能够成为磁隙。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可动触点22A、22B位于位置P1时和位于位置P2时,在与中心轴向4E成直角的方向4F上,筒体4的筒体部41、42与可动件32对置。因此,磁通几乎不穿过永久磁铁40以及筒体部42,而主要穿过筒体部41而穿过可动件32。另外,磁通以及磁通均穿过可动件32与固定件33之间的空隙(间隙)。因此,利用磁通以及磁通而产生使可动件32与固定件33之间的空隙收缩那样的磁吸引力。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A的基本动作进行简单说明。首先,对未向线圈31通电时(非通电时)的电磁继电器1A的状态进行说明。在该状态下,利用由永久磁铁40产生的磁通而在可动件32与固定件33之间产生有磁吸引力,而复位弹簧35的弹力更大,因此可动件32位于位置P4。此时,轴37的止动部371将可动触头25向下方按下。因此,可动触头25被止动部371限制向上方的移动,使可动触点22A、22B位于与固定触点21A、21B分别分离的打开位置(位置P2)。在该状态下,触点装置2为打开状态,一对触点台23、24间为非导通。
接下来,对线圈31通电时的电磁继电器1A的状态进行说明。在该状态下,利用由线圈31产生的磁通和由永久磁铁40产生的磁通在可动件32与固定件33之间产生磁吸引力。该磁吸引力比复位弹簧35的弹力大。因此,可动件32克服复位弹簧35的弹力而被拉向上方,并移动至与固定件33接触的位置P3。于是,与可动件32联动的轴37被拉向上方,由此止动部371也向上方移动,因此可动触头25向上方的移动限制被解除。因此,可动触头25被接压弹簧36的弹力推向上方,使可动触点22A、22B向与固定触点21A、21B分别接触的闭合位置(位置)移动。在该状态下,触点装置2为闭合状态,一对触点台23、24间导通。
在以该状态解除线圈31的通电时,由线圈31产生的磁通所引起的磁吸引力消失,因此复位弹簧35的弹力超过磁吸引力。因此,可动件32被复位弹簧35压下而向位置P4移动。于是,与可动件32联动的轴37被拉向下方,由此止动部371也向下方移动,可动触头25克服接压弹簧36的弹力而向下方被按下。因此,可动触点22A、22B位于打开位置(位置P2),因此触点装置2成为打开状态,一对触点台23、24间成为非导通。
即,电磁铁装置3构成为,在向线圈31通电时,利用磁通以及磁通来吸引可动件32。而且,电磁铁装置3构成为,伴随着可动件32的吸引而使可动触点22A、22B从与固定触点21A、21B分离的打开位置(位置P2)向与固定触点21A、21B分别接触的闭合位置(位置P1)移动。另外,电磁铁装置3构成为,在解除向线圈31的通电时,使可动触点22A、22B从闭合位置(位置P1)向打开位置(位置P2)移动。换句话说,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A是如下所述的a触点的单稳定继电器(monostable relay)(参照JIS C 4540-1):在线圈31的通电时,触点装置2闭合,在线圈31的非通电时,触点装置2打开。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A也可以是如下所述的b触点的单稳定继电器:在线圈31的通电时,触点装置2打开,在线圈31的非通电时,触点装置2闭合。在该结构中,打开位置成为位置P1,闭合位置成为位置P2。即,电磁铁装置3构成为,在向线圈31通电时,伴随着可动件32的吸引而使可动触点22A、22B从与固定触点21A、21B分别接触的闭合位置(位置P2)向与固定触点21A、21B分别分离的打开位置(位置P1)移动。另外,电磁铁装置3构成为,在解除向线圈31的通电时,使可动触点22A、22B从打开位置(位置P1)向闭合位置(位置P2)移动。
如上述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A中,通过对供由线圈31产生的磁通穿过的磁路34A施加由永久磁铁40产生的磁通能够增大在可动件32与固定件33之间产生的磁吸引力。即,电磁铁装置3在向线圈31通电时,利用磁通来吸引可动件32,由此使可动触点22A、22B位于位置P1。因此,若闭合触点装置2所需要的磁吸引力相同,则使磁通减小与磁通相应的量即可。即,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A能够减小在线圈31流通所需要的电流,能够减少消耗电力。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A中,由于成为必要的磁通较小即可,因此能够减小线圈31,还能够实现小型化以及轻型化。
在此,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现有的电磁继电器中,由于在可动铁心一体地设有永久磁铁,因此存在以下的问题点。
第一,在现有的电磁继电器中,必须变更可动铁心的形状、尺寸,设计困难。另外,在现有的电磁继电器中,用于向可动铁心组入永久磁铁的构造复杂,因此可动铁心以及永久磁铁所要求的尺寸精度也变高,可能导致成本增加。
第二,在现有的电磁继电器中,由于在可动铁心上追加永久磁铁的质量,因此可动铁心与固定铁心接触时的冲击变大,电磁继电器的动作声音变大。
第三,为了没计小型且强力的电磁铁装置,可动铁心需要一定以上的体积,并且需要将可动铁心的与固定铁心对置的对置面积确保为一定以上。然而,在现有的电磁继电器中,由于向可动铁心组入有永久磁铁,因此难以确保可动铁心的一定以上的体积、以及一定以上的对置面积。
第四,在电磁继电器中,为了提高触点的寿命、切断性能、通电性能,存在包括可动铁心以及固定铁心在内而形成气密空间的情况。然而,在现有的电磁继电器中,由于为向可动铁心组入永久磁铁的构造,因此成为在气密空间内配置永久磁铁的结构。因此,在现有的电磁继电器中,伴随着因组入永久磁铁所导致的可动铁心的大型化,需要将气密空间设计得较大。而且,将气密空间设计得较大在技术方面存在困难,并且成本升高。
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A中,通过将永久磁铁40构成为筒体4的一部分,来解决上述的问题点。关于第一问题点,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A中,由于永久磁铁40构成筒体4的一部分,因此无需向可动件32组入永久磁铁40。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A中,无需变更可动件32的形状、尺寸,并且可动件32以及永久磁铁40所要求的尺寸精度也比现有例低。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A与现有的电磁继电器相比,设计容易,并且也不会导致成本的增加,能够消除第一问题点。
总之,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A中,永久磁铁40构成筒体4的一部分。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A与在可动铁心上一体地设置永久磁铁的现有的电磁继电器相比,设计容易且能够在抑制成本的同时实现消耗电力的减少。
关于第二问题点,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A中,由于无需向可动件32组入永久磁铁40,因此永久磁铁40的质量不会追加于可动件32。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A的可动件32与固定件33接触时的冲击比现有的电磁继电器小,因此动作声音变小。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A能够消除第二问题点。更详细地说,在现有的电磁继电器中,永久磁铁搭载于可动铁心,成为容易施加冲击的结构,与此相对地,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A不将永久磁铁40搭载于可动件32以及固定件33中的任一者。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A的可动件32与固定件33接触时的冲击也难以传递至永久磁铁40,永久磁铁40的耐冲击性也优异。
关于第三问题点,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A中,由于无需向可动件32组入永久磁铁40,因此与现有的电磁继电器相比,能够容易确保可动件32的一定以上的体积、以及一定以上的对置面积。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A能够消除第三问题点。
关于第四问题点,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A中,由于将永久磁铁40构成为筒体4的一部分,因此永久磁铁40配置在气密空间之外。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A中,即便将可动件32以及固定件33收纳于器体并进行密封而形成气密空间,永久磁铁40也不会对气密空间的设计造成影响。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A与现有的电磁继电器相比,气密空间的设计容易,成本也不会升高,能够消除第四问题点。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A中,由于永久磁铁40构成筒体4的一部分,因此如图2所示,能够在可动件32与固定件33之间的空隙的附近配置永久磁铁40。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A能够使磁通容易穿过该空隙,从而能够提高磁路34A的磁效率。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A与现有的电磁继电器相比,能够减轻可动件32的质量。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A即便被施加过大的冲击,也能够将因冲击导致的可动件32的位移抑制得较小,耐冲击性提高。
为了使磁通穿过供磁通所穿过的磁路34A,例如也能够将永久磁铁40设置为轭铁34的一部分。然而,在该结构中,由于永久磁铁40配置在线圈31的外侧,因此永久磁铁40会大型化。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A中,将永久磁铁40设置为插入到线圈31的内侧的筒体4的一部分。因此,由于永久磁铁40配置于线圈31的内侧,因此与将永久磁铁40设置为轭铁34的一部分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永久磁铁40的小型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A中,在由磁性材料形成的筒体部41与筒体部42之间设置永久磁铁40。因此,如图2所示,由永久磁铁40产生的磁通穿过筒体部41以及筒体部42。因此,与不设置筒体部41以及筒体部42的电磁继电器相比,能够减少由永久磁铁40产生的磁通的泄漏,因此能够提高磁路34A的磁效率。
图3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另一电磁继电器1B的简要剖视图。在图3中,对与图1A和图1B所示的电磁继电器1A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在图3所示的电磁继电器1B中,由筒体部43和永久磁铁40构成筒体4,筒体4的上端由永久磁铁40构成。筒体部43由磁性材料构成,且形成为圆筒状。另外,筒体4的下端(线圈31的轴向31A即筒体4的中心轴向4E的一端)与轭铁34(轭铁部342)连结。而且,永久磁铁40固定于筒体部43的上端。换言之,筒体4构成为,在线圈31的轴向31A上,从下端(线圈31的轴向31A即筒体4的中心轴向4E的一端)侧依次配置筒体部43、永久磁铁40。即,在筒体4的中心轴向4E上,筒体部43位于筒体4的下端(线圈31的轴向31A的一端)与永久磁铁40之间。在可动触点22A、22B位于位置P1时和位于位置P2时,筒体4的筒体部43在与中心轴向4E成直角的方向4F上与可动件32对置。在该结构中,也能够起到与图1A和图1B所示的电磁继电器1A相同的效果。另外,在电磁继电器1B中,由筒体部43和永久磁铁40共计两个部件构成筒体4,因此与图1A和图1B所示的电磁继电器1A相比,能够削减部件件数并降低成本。
图4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又一电磁继电器1C的简要剖视图。在图4中,对与图3所示的电磁继电器1B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在图4所示的电磁继电器1C中,筒体部43无接缝地一体形成于轭铁34(轭铁部342)。筒体部43通过对轭铁部342实施例如拉伸加工、翻边加工等加工,从而能够无接缝地形成于轭铁部342。在该结构中,在同筒体部43与轭铁部342之间具有接缝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筒体部43与轭铁部342之间的空隙。因此,在该结构中,由于空隙的减少而使磁路34A的磁效率提高,能够实现可动件32与固定件33之间的磁吸引力的增大。
需要说明的是,除筒体部43以外,轭铁部343A、343B也可以是无接缝地一体形成于轭铁部342的结构。在该结构中,由于还能够减小轭铁部343A、343B各自与轭铁部342之间的空隙,因此磁路34A的磁效率进一步提高,能够实现可动件32与固定件33之间的磁吸引力的进一步增大。
图5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又一电磁继电器1D的简要剖视图。在图5中,对与图1A和图1B所示的电磁继电器1A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在图5所示的电磁继电器1D中,由筒体部44和永久磁铁40构成筒体4。筒体4的下端由永久磁铁40构成。筒体部44由磁性材料构成,且形成为圆筒状。另外,筒体4的下端(线圈31的轴向31A即筒体4的中心轴向4E的一端)与轭铁34(轭铁部342)连结。而且,永久磁铁40设置在筒体部44与轭铁部342之间。换言之,筒体4构成为,在筒体4的中心轴向4E上,从下端(线圈31的轴向31A即筒体4的中心轴向4E的一端)侧依次配置永久磁铁40、筒体部44。即,在筒体4的中心轴向4E上,永久磁铁40位于筒体4的下端(线圈31的轴向31A即筒体4的中心轴向4E的一端)与筒体部44之间。在该结构中,也能够起到与图1A和图1B所示的电磁继电器1A相同的效果。另外,在电磁继电器1D中,由于由筒体部44和永久磁铁40共计两个部件构成筒体4,因此与图1A和图1B所示的电磁继电器1A相比,能够削减部件件数并降低成本。
图6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又一电磁继电器1E的简要剖视图。在图5中,对与图1A和图1B所示的电磁继电器1A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在图6所示的电磁继电器1E中,筒体4由永久磁铁40形成。即筒体4的上端和下端这两者均由永久磁铁40构成,永久磁铁40构成筒体4的整体。在该结构中,也能够起到与图1A和图1B所示的电磁继电器1A相同的效果。另外,在该结构中,由于筒体4仅由永久磁铁40形成,因此与具有筒体部43、筒体部44的电磁继电器1A相比,能够进一步削减部件件数并降低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A~1E中,虽然在可动触头25上设置有可动触点22A、22B,但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是可动触头25的一部分形成可动触点22A、22B的结构。
图7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又一电磁继电器1F的筒要剖视图。在图5中,对与图1A和图1B所示的电磁继电器1A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在图1A~图6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电磁继电器1A~1E中,以可动件32、固定件33以及筒体4位于线圈31的内侧的方式配置线圈31,但并不限定线圈31的配置。在图7所示的电磁继电器1F中,以避开筒体4的周围的方式配置有线圈31。在该结构中,能够利用因筒体4的存在而无法利用的、线圈31与固定件33之间的空间(参照图1A)来配置线圈31。另外,在该结构中,不在筒体4的周围的空间配置线圈31。因此,通过利用该空间,代替增大与上下方向1001A正交的平面内的筒体4的占有面积,能够减小筒体4的高度尺寸(上下方向1001A上的尺寸)。而且,在该结构中,通过减小筒体4的高度尺寸,其结果是能够减小电磁继电器1F的高度尺寸。
图8A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又一电磁继电器1G的简要剖视图。在图8A中,对与图1A和图1B所示的电磁继电器1A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在图8A所示的电磁继电器1G中,代替线圈31,在左侧的轭铁部343A卷绕有线圈131,在右侧的轭铁部343B卷绕有线圈231。在该结构中,能够减小电磁继电器1G的纵深尺寸(图8A中的纸面纵深方向上的尺寸)。
图8B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又一电磁继电器1H的简要剖视图。在图8B中,对与图8A所示的电磁继电器1G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在图8B所示的电磁继电器1H中,仅在轭铁部343B上卷绕有线圈231,在轭铁部343A不卷绕线圈131。在该结构中,能够削减部件件数。
需要说明的是,如上述那样,即便变更线圈31(131、231)的配置,由线圈31产生的磁通也穿过由可动件32、固定件33、轭铁34以及筒体4形成的磁路34A。
在本实施方式中,表示“上方”、“下方”、“上表面”、“下表面”、“上端”、“下端”等方向的用语表示仅取决于电磁继电器1A~1H的构成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相对方向,并非表示铅垂方向等绝对方向。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所涉及的电磁继电器设计容易且能够在抑制成本的同时实现消耗电力的减少,因此对于各种控制装置等是有用的。
附图标记说明:
1A~1H 电磁继电器
2 触点装置
3 电磁铁装置
4 筒体
4C 中空部
4D 中心轴
4E 中心轴向
21A、21B 固定触点
22A、22B 可动触点
31 线圈
32 可动件
33 固定件
33P 空隙
34A 磁路
34 轭铁
40 永久磁铁
41 筒体部(第一筒体部)
42 筒体部(第二筒体部)
43 筒体部
44 筒体部
131 线圈
231 线圈
P1 位置(第一位置)
P2 位置(第二位置)
磁通(第一磁通)
磁通(第二磁通)

Claims (10)

1.一种电磁继电器,其中,
所述电磁继电器具备:
触点装置,其具有固定触点以及可动触点;以及
电磁铁装置,其使所述可动触点移动,
所述电磁铁装置具有:
线圈,其通过通电而产生第一磁通;
筒体,其具有产生方向与所述第一磁通的方向相同的第二磁通的永久磁铁,且具有沿中心轴向延伸的中空部;以及
可动件,其配置于所述筒体的所述中空部且沿所述中心轴向往复移动;以及
轭铁,其与所述可动件和所述筒体一起形成供所述第一磁通和所述第二磁通中的至少一方穿过的磁路,
所述电磁铁装置构成为,
在向所述线圈通电时,通过利用所述第一磁通和所述第二磁通来吸引所述可动件,使所述可动触点位于第一位置,
在解除向所述线圈的通电时,使所述可动触点位于与所述第一位置不同的第二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所述筒体还具有由磁性材料形成的第一筒体部和第二筒体部,
所述永久磁铁在所述中心轴向上设置在所述第一筒体部与所述第二筒体部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在所述可动触点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和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筒体的所述第一筒体部和所述第二筒体部在与所述中心轴向成直角的方向上与所述可动件对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所述筒体具有由磁性材料形成的筒体部,
所述筒体的所述中心轴向的一端与所述轭铁连结,
在所述中心轴向上,所述筒体的所述筒体部配置在所述筒体的所述一端与所述永久磁铁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在所述可动触点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和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筒体的所述筒体部在与所述中心轴向成直角的方向上与所述可动件对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所述筒体部无接缝地与所述轭铁连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所述筒体部与所述轭铁一体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所述筒体具有由磁性材料形成的筒体部,
所述筒体的所述中心轴向的一端与所述轭铁连结,
在所述中心轴向上,所述永久磁铁配置在所述筒体的所述一端与所述筒体部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所述永久磁铁构成所述筒体的整体。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其中,
所述电磁铁装置还具有固定件,该固定件隔着空隙而与所述可动件对置,并且与所述筒体、所述可动件以及所述轭铁一起形成所述磁路,
在所述空隙中,所述第一磁通的所述方向是与所述第二磁通相同的方向。
CN201580006896.7A 2014-02-13 2015-02-04 电磁继电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96069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25096 2014-02-13
JP2014025096 2014-02-13
PCT/JP2015/000483 WO2015122151A1 (ja) 2014-02-13 2015-02-04 電磁継電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60695A true CN105960695A (zh) 2016-09-21
CN105960695B CN105960695B (zh) 2018-04-10

Family

ID=537999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06896.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960695B (zh) 2014-02-13 2015-02-04 电磁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734972B2 (zh)
JP (1) JP6731630B2 (zh)
CN (1) CN105960695B (zh)
DE (1) DE112015000795T5 (zh)
WO (1) WO201512215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19910B (zh) * 2016-04-29 2017-11-10 浙江英洛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高压直流继电器磁路系统
CN113963995B (zh) * 2021-10-19 2024-06-14 广西睿奕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切换式的磁保持继电器
WO2023218529A1 (ja) * 2022-05-10 2023-11-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919324A (en) * 1958-08-04 1959-12-29 Leach Corp Magnetic shuttle device
CN2627632Y (zh) * 2003-07-22 2004-07-21 吉林永大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低压电磁操动永磁保持驱动机构
CN2909503Y (zh) * 2006-06-28 2007-06-06 吕强 电磁驱动永磁保持机构
CN101393822A (zh) * 2007-09-17 2009-03-25 施耐德电器工业公司 电磁促动器和装备有这种电磁促动器的开关设备
CN201594495U (zh) * 2010-02-04 2010-09-29 东南大学 可降低合分闸电流的双稳态永磁机构
JP2011003436A (ja) * 2009-06-19 2011-01-06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接点装置
WO2011117696A1 (ja) * 2010-03-25 2011-09-29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
CN103311052A (zh) * 2013-05-23 2013-09-18 哈尔滨工业大学 直动式含永磁t型衔铁结构
CN103500688A (zh) * 2013-09-27 2014-01-08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含永磁电磁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44930Y2 (zh) 1981-03-20 1988-11-22
JPS5872815U (ja) 1981-11-12 1983-05-17 株式会社広業社通信機器製作所 ソレノイド
JPS58155706A (ja) 1982-03-10 1983-09-16 Kamiya Denshi Kogyo Kk ソレノイド
US4550302A (en) 1982-11-09 1985-10-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Solenoid
JPS6043646B2 (ja) 1982-11-09 1985-09-30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電磁ソレノイド
JP5163318B2 (ja) 2008-06-30 2013-03-13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石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919324A (en) * 1958-08-04 1959-12-29 Leach Corp Magnetic shuttle device
CN2627632Y (zh) * 2003-07-22 2004-07-21 吉林永大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低压电磁操动永磁保持驱动机构
CN2909503Y (zh) * 2006-06-28 2007-06-06 吕强 电磁驱动永磁保持机构
CN101393822A (zh) * 2007-09-17 2009-03-25 施耐德电器工业公司 电磁促动器和装备有这种电磁促动器的开关设备
JP2011003436A (ja) * 2009-06-19 2011-01-06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接点装置
CN201594495U (zh) * 2010-02-04 2010-09-29 东南大学 可降低合分闸电流的双稳态永磁机构
WO2011117696A1 (ja) * 2010-03-25 2011-09-29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
CN103311052A (zh) * 2013-05-23 2013-09-18 哈尔滨工业大学 直动式含永磁t型衔铁结构
CN103500688A (zh) * 2013-09-27 2014-01-08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含永磁电磁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5000795T5 (de) 2016-12-22
JP6731630B2 (ja) 2020-07-29
US9734972B2 (en) 2017-08-15
CN105960695B (zh) 2018-04-10
JPWO2015122151A1 (ja) 2017-03-30
US20160336133A1 (en) 2016-11-17
WO2015122151A1 (ja) 2015-08-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75052B (zh) 触点装置以及使用了该触点装置的电磁接触器
US7605680B2 (en) Electromagnetic actuator
KR101480963B1 (ko) 전자 개폐기
CN110164736A (zh) 电磁继电器
CN103503108B (zh) 电磁接触器
WO2020039614A1 (ja) リレー
CN104221117B (zh) 电磁接触器
CN101936400A (zh) 电磁阀
JP2016012505A (ja) 接点機構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接触器
CN105960695A (zh) 电磁继电器
CN103021689B (zh) 电磁驱动器
CN102280987B (zh) 双稳态永磁致动器
WO2019181359A1 (ja) 電磁継電器
EP2963669B1 (en) Magnetic contactor
KR101552573B1 (ko) 고속 솔레노이드
CN113273066A (zh) 制动器
JP6867343B2 (ja) 電磁弁
JP6926738B2 (ja) 電磁継電器
JP5627475B2 (ja) 開閉器の操作機構
JP6409431B2 (ja) 電磁接触器
KR101356765B1 (ko) 리니어 액추에이터
KR101331931B1 (ko) 리니어 액추에이터
CN214505174U (zh) 一种快速响应大行程电磁铁
JP2017228518A (ja) 電磁石装置および当該電磁石装置を搭載した電磁継電器
KR102001939B1 (ko) 고속 솔레노이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410

Termination date: 2021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