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505174U - 一种快速响应大行程电磁铁 - Google Patents

一种快速响应大行程电磁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505174U
CN214505174U CN202120565665.2U CN202120565665U CN214505174U CN 214505174 U CN214505174 U CN 214505174U CN 202120565665 U CN202120565665 U CN 202120565665U CN 214505174 U CN214505174 U CN 2145051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ature
static
magnet
shell
static arma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56566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程春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tai Jingang Magnetic Mate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tai Jingang Magnetic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tai Jingang Magnetic Mate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tai Jingang Magnetic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565665.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5051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5051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5051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电工程元件或部件,具体是一种快速响应大行程电磁铁,包括壳体,壳体内上方设置上静衔铁、下方设置下静衔铁,上静衔铁和下静衔铁外抵接轴套,上静衔铁、下静衔铁和轴套外绕设线圈,轴套内沿轴向滑动配合上动衔铁、下动衔铁,上动衔铁的下端固接上磁石,下动衔铁的上端固接下磁石,上磁石和下磁石通过轭铁连接,上动衔铁的上端与上静衔铁下端之间和下动衔铁的下端与下静衔铁上端之间存在气隙,上动衔铁的上端固接顶杆,顶杆与上静衔铁沿轴向滑动配合并穿出壳体,下静衔铁中部开设通孔,通孔内置入弹簧,弹簧的上端抵接下动衔铁的下端、下端抵接壳体的底壁内侧。本实用新型具备更大吸合触发加速度,且较不受气隙长度的影响。

Description

一种快速响应大行程电磁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电工程元件或部件,具体是一种快速响应大行程电磁铁。
背景技术
习知的传统电磁铁结构如图1所示,具备有以下特征:壳体2内固设静衔铁3、轴套9,静衔铁3和轴套9外绕设线圈5,轴套9内沿轴向滑动配合动衔铁6,静衔铁3内沿轴向滑动配合顶杆1,顶杆1与动衔铁6的上端固接并穿出壳体2,动衔铁6下端抵接弹簧10,静衔铁3和动衔铁6之间存在气隙4。线圈5经导通电流产生感应磁力线11,并激励动衔铁6与静衔铁3产生相互磁吸力,进而作动产生推力。根据该结构的数学模型可推导出公式: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2
其中,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4
显而易见传统电磁铁的电磁力与气隙长度的平方成反比。因此当吸合触发时,气隙长度为最大值,此时的电磁力适足以克服弹簧力与静摩擦力总合,随气隙距离的缩短,在接近闭合时产生急剧升高的电磁力。但吊诡的是气隙的大小攸关行程的大小,是该电磁铁的关键规格所在,然而却又直接影响响应时间的长短,对设计者而言往往产生进退失据无法拿捏的难题。
随近期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不断提升,对电磁铁的规格要求也不断提升,尤其是对响应时间与行程的要求。因此在相同的体积与功耗条件下,如何对现有电磁铁结构加以优化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面临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快速响应大行程电磁铁,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快速响应大行程电磁铁,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上方设置上静衔铁、下方设置下静衔铁,所述上静衔铁和下静衔铁外抵接轴套,所述上静衔铁、下静衔铁和轴套外绕设线圈,所述轴套内沿轴向滑动配合上动衔铁、下动衔铁,所述上动衔铁的下端固接上磁石,所述下动衔铁的上端固接下磁石,所述上磁石和下磁石通过轭铁连接,所述上动衔铁的上端与所述上静衔铁下端之间和所述下动衔铁的下端与所述下静衔铁上端之间存在气隙,所述上动衔铁的上端固接顶杆,所述顶杆与所述上静衔铁沿轴向滑动配合并穿出所述壳体,所述下静衔铁中部开设通孔,所述通孔内置入弹簧,所述弹簧的上端抵接所述下动衔铁的下端、下端抵接所述壳体的底壁内侧。
进一步地,所述上磁石和下磁石的同极相对。
进一步地,所述轭铁和壳体由导磁材料制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备更大吸合触发加速度,且较不受气隙长度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电磁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逆磁组与线圈电流产生之顶杆相对运动的示意图。
图4是传统电磁铁气隙长度/推力的曲线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气隙长度/推力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结合附图的形式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来做进一步的详细的说明,但以下实施例仅列举的是较优选的实施例,其仅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来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不能理解为是对本实用新型作的限定。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
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如图2所示的一种快速响应大行程电磁铁,包括壳体2,所述壳体2内上方设置上静衔铁3-1、下方设置下静衔铁3-2,所述上静衔铁3-1和下静衔铁3-2外抵接轴套9,所述上静衔铁3-1、下静衔铁3-2和轴套9外绕设线圈5,所述轴套9内沿轴向滑动配合上动衔铁6-1、下动衔铁6-2,所述上动衔铁6-1的下端固接上磁石7-1,所述下动衔铁6-2的上端固接下磁石7-2,所述上磁石7-1和下磁石7-2通过轭铁8连接,所述上动衔铁6-1的上端与所述上静衔铁3-1下端之间和所述下动衔铁6-2的下端与所述下静衔铁3-2上端之间存在气隙4,所述上动衔铁6-1的上端固接顶杆1,所述顶杆1与所述上静衔铁3-1沿轴向滑动配合并穿出所述壳体2,所述下静衔铁3-2中部开设通孔,所述通孔内置入弹簧10,所述弹簧10的上端抵接所述下动衔铁6-2的下端、下端抵接所述壳体2的底壁内侧。所述上磁石7-1和下磁石7-2的同极相对。所述轭铁8和壳体2由导磁材料制成。
上磁石7-1、下磁石7-2和轭铁8组成一逆磁组,上磁石7-1和下磁石7-2既可以采用N-N磁极相对,也可以采用S-S磁极相对,中间夹有的轭铁8增加其磁场强度。
逆磁组磁极两侧外布置的一对动衔铁,包括上动衔铁6-1与下动衔铁6-2,以此与逆磁组形成一具备逆磁特性的动铁芯。
位于壳体上、下各设有一对静衔铁,包括上静衔铁3-1与下静衔铁3-2,两者会按线圈激励后的感应磁力线方向产生互为相反的磁极,是以在同一运动行程中分别扮演吸力与斥力的不同作用。
上静衔铁3-1与下静衔铁3-2将会受到激励产生线圈感应磁力线回路11,图2中的电流方向为右进左出,在此可观察到线圈感应磁力线回路11与逆磁组磁力线回路12各具方向性,当磁力线同向时则相吸,反之磁力线逆向时则互斥。在图2中如此的磁力线回路将推动顶杆1向上运动,底部的复位弹簧10提供足以抵抗衔铁间剩磁吸力与斥力的弹簧力。
参考图3,由于采用逆磁组置于线圈中央,当电流流经线圈时,图3中逆磁组中的轭铁会散发高磁力线密度之磁力线形成强磁场,位于此强磁场范围内的绕线将会依据弗莱明的左手定则产生相对运动。在此图3中磁场发散为向外,电流则为右进左出环绕逆磁组的方式流动,左手定则显示其相对运动将导致顶杆向上推出。当电流激励衔铁产生磁场前,逆磁组产生的瞬间逃脱力量已经让动铁芯脱离静摩擦开始运动,因此本发明之结构可以获得较高的响应频率。
同上,由于逆磁组位于线圈中央位置,在线圈通电前为一稳态位置,然一旦线圈有电流通过时,该中央位置变为一个极不稳定位置,需要立即逃脱,其脱逃的力量即为产生的推力F,与磁场感应强度B;线圈电流I;有效环绕长度L等为正比关系.此即F=B*I*L.在此计算式中,可以了解气隙长度的大小与此吸合触发力无关,因此本发明可以为最佳大行程(大气隙)的产品架构。
由于本实用新型架构是在动铁芯内置一逆磁组,动铁芯可以配置于线圈管内二分之一位置,不必与传统电磁铁一样,需要避开中央死点位置。
此设计的推力与传统电磁铁架构相比较为恒定,传统电磁铁受气隙长度缩小,推力会在顶杆运动至闭合位置时达到最大值。然而本实用新型架构中逆磁组磁力线回路与线圈感应磁力线回路所形成的推力为吸力与斥力的组合,气隙长度所影响到的推力,以吸力与斥力而言互为消长,总和趋于恒定。
依据相同测试条件,图4为传统电磁铁的气隙长度/推力曲线图;图5为逆磁组电磁铁气隙长度/推力曲线图,从两者可以观察到,本实用新型有较佳的起始吸合触发推力且在气隙达完全闭合期间有较平缓的与恒定的曲线。
因本实用新型的推力较传统电磁铁架构恒定,所以传统电磁铁架构中常见的隔磁环在此新发明架构中为非必要部件。隔磁环的主要功能是要减少即将闭合时急遽升高的电磁力,使整个磁力变得较为平稳,然本实用新型架构已然具备磁力恒定的特性,因此可取消部分隔磁环的设计。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对其进行简单的组合变化都列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之内。

Claims (3)

1.一种快速响应大行程电磁铁,包括壳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内上方设置上静衔铁(3-1)、下方设置下静衔铁(3-2),所述上静衔铁(3-1)和下静衔铁(3-2)外抵接轴套(9),所述上静衔铁(3-1)、下静衔铁(3-2)和轴套(9)外绕设线圈(5),所述轴套(9)内沿轴向滑动配合上动衔铁(6-1)、下动衔铁(6-2),所述上动衔铁(6-1)的下端固接上磁石(7-1),所述下动衔铁(6-2)的上端固接下磁石(7-2),所述上磁石(7-1)和下磁石(7-2)通过轭铁(8)连接,所述上动衔铁(6-1)的上端与所述上静衔铁(3-1)下端之间和所述下动衔铁(6-2)的下端与所述下静衔铁(3-2)上端之间存在气隙(4),所述上动衔铁(6-1)的上端固接顶杆(1),所述顶杆(1)与所述上静衔铁(3-1)沿轴向滑动配合并穿出所述壳体(2),所述下静衔铁(3-2)中部开设通孔,所述通孔内置入弹簧(10),所述弹簧(10)的上端抵接所述下动衔铁(6-2)的下端、下端抵接所述壳体(2)的底壁内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快速响应大行程电磁铁,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磁石(7-1)和下磁石(7-2)的同极相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快速响应大行程电磁铁,其特征在于:所述轭铁(8)和壳体(2)由导磁材料制成。
CN202120565665.2U 2021-03-19 2021-03-19 一种快速响应大行程电磁铁 Active CN2145051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65665.2U CN214505174U (zh) 2021-03-19 2021-03-19 一种快速响应大行程电磁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65665.2U CN214505174U (zh) 2021-03-19 2021-03-19 一种快速响应大行程电磁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505174U true CN214505174U (zh) 2021-10-26

Family

ID=781997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565665.2U Active CN214505174U (zh) 2021-03-19 2021-03-19 一种快速响应大行程电磁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50517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3460081A (en) Electromagnetic actuator with permanent magnets
US4533890A (en) Permanent magnet bistable solenoid actuator
US6639496B1 (en) Bistable long-stroke electro-magnetic mechanical actuator
CN101013841B (zh) 低功耗耐高压双向线性力马达
EP1835602B1 (en) Moving magnet actuator with counter-cogging end-ring and asymmetrical armature stroke
US10181373B2 (en) Reversing linear solenoid
US3606595A (en) Electromagnetic pump utilizing a permanent magnet
CN108352240B (zh) 具有改善的磁稳定性和脱离力的线性致动器
US10995803B2 (en) Electromagnetic system for controlling the operating mode of a non friction coupling assembly and coupling and magnetic control assembly having same
KR101741460B1 (ko) 톰슨 코일 액츄에이터
US4327345A (en) Solenoid having a multi-piece armature
US8866349B2 (en) Solenoid
JP2005528874A (ja) 増加した比例ストロークを有するフォースモータ
WO2006051859A1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
MX2011004709A (es) Motor lineal/alternador de multiples armaduras que tiene muelle magnetico sin campos marginales y salida de energia incrementada.
CN214505174U (zh) 一种快速响应大行程电磁铁
US5281939A (en) Multiple pole solenoid using simultaneously energized AC and DC coils
CN113517108A (zh) 一种大行程快速响应电磁铁
US4438419A (en) Serial ring actuator
CN217214330U (zh) 具有双行程的电磁驱动装置和电磁器件
CN105960695A (zh) 电磁继电器
CN103295843A (zh) 含永磁双c型轭铁结构
JP2018026474A (ja) ソレノイドアクチュエータ
US6831538B2 (en) Linear voice coil actuator as a controllable electromagnetic compression spring
JP2006042508A (ja) 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