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40739B -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40739B
CN105940739B CN201580006274.4A CN201580006274A CN105940739B CN 105940739 B CN105940739 B CN 105940739B CN 201580006274 A CN201580006274 A CN 201580006274A CN 105940739 B CN105940739 B CN 10594073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ource
user terminal
base station
pucch
radio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0627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940739A (zh
Inventor
原田浩树
赵群
曾勇波
张永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ocom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TT Docom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Docomo Inc filed Critical NTT Docom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59407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407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9407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407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05Discovery of network devices, e.g.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16Threshold monito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73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the resource being transmission pow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在PUCCH和终端间发现用信号被频分复用的情况下,减少该终端间发现用信号引起的对于PUCCH的干扰(带内泄漏)。本发明的用户终端将PUCCH和终端间发现用信号进行频分复用并发送。此外,本发明的用户终端具备:接收单元,从无线基站接收限制资源区域信息,所述限制资源区域信息表示除配置所述PUCCH的频率资源区域的相邻区域以外的限制资源区域;判定单元,判定所述无线基站和所述用户终端之间的距离;以及选择单元,在由所述判定单元判定为所述距离相对近的情况下,从所述限制资源区域中选择所述终端间发现用信号的配置资源。

Description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进行终端间信号发送接收的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用户终端、无线基站、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在UMTS(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网络中,以进一步的高速数据速率、低延迟等为目的,LTE(长期演进)成为了标准(非专利文献1)。
在该LTE或LTE的后继系统(例如,也称为LTE Advanced、FRA(未来无线接入(Future Radio Access))、4G等)中,还研究支持在终端间没有无线基站介入地对信号进行发送接收的终端间(设备对设备(D2D:Device-to-Device))信号发送接收的无线通信系统(例如,非专利文献2)。
在该终端间信号发送接收中,包含用户终端之间没有无线基站介入地发现其他的用户终端的终端间发现(D2D发现(D2D discovery))、被发现的用户终端之间没有无线基站介入地与其他的用户终端对数据等通信信号进行发送接收的终端间通信(D2D通信(D2Dcommunication))等。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R 36.814“E-UTRA Further advancements for E-UTRAphysical layer aspects”
非专利文献2:“Key drivers for LTE success:Services Evolution”,2011年9月,3GPP,互联网URL:http://www.3gpp.org/ftp/Information/presentations/presentations_2011/2011_09_L TE_Asia/2011_LTE-Asia_3GPP_Service_evolution.pdf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进行终端间发现的无线通信系统中,设想上行控制信道(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和终端间发现用信号在相同的子帧中被频分复用(FDM: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ed)。在此,终端间发现用信号(也称为发现信号:Discovery Signal、D2D发现信号、DS等)是用于没有无线基站介入地使其他的用户终端发现本终端的信号。
但是,在PUCCH和终端间发现用信号被频分复用的情况下,存在该终端间发现用信号引起的对于PUCCH的干扰(带内泄漏:带内发射(in-band emission))增大的顾虑。
本发明鉴于这一点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PUCCH和终端间发现用信号被频分复用的情况下,能够减少该终端间发现用信号引起的对于PUCCH的干扰(带内泄漏)的用户终端、无线基站、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用户终端是,将上行控制信道和终端间发现用信号进行频分复用并发送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具备:接收单元,从无线基站接收限制资源区域信息,所述限制资源区域信息表示除配置有所述上行控制信道的频率资源区域的相邻区域以外的限制资源区域;判定单元,判定所述无线基站和所述用户终端之间的距离;以及选择单元,在由所述判定单元判定为所述距离相对近的情况下,从所述限制资源区域中选择所述终端间发现用信号的配置资源。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PUCCH和终端间发现用信号被频分复用的情况下,能够减少该终端间发现用信号引起的对于PUCCH的干扰(带内泄漏)。
附图说明
图1是PUCCH和发现信号的频分复用的说明图。
图2是带内泄漏的说明图。
图3是发现信号引起的对于PUCCH的干扰(带内泄漏)的说明图。
图4是本发明的方式1所涉及的无线通信方法的说明图。
图5是本发明的方式2.1所涉及的无线通信方法的说明图。
图6是本发明的方式2.2所涉及的无线通信方法的说明图。
图7是本发明的方式2.3所涉及的无线通信方法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通信系统的一例的概略图。
图9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基站的整体结构图。
图10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用户终端的整体结构图。
图1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基站的详细结构图。
图12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用户终端的详细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上行控制信道(PUCCH)和发现信号的频分复用的说明图。发现信号(也称为D2D信号、D2D发现信号、DS等)是用于没有无线基站介入地使其他的用户终端发现本终端的终端间发现用信号,可以包含本终端的识别信息等。
此外,PUCCH被配置在带域内的一部分频率资源区域(以下,称为PUCCH区域)内。在此,带域在频分双工(FDD: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方式中是指上行带域(上行band),在时分双工(TDD:Time Division Duplex)方式中是指用于上行子帧的带域(band)。以下,将例示PUCCH区域设置在带域的两端区域的情况,但不限于此。PUCCH区域只要是带域内的一部分频率资源区域,则可以任意设置。
如图1所示,PUCCH区域不仅配置在从用户终端对于无线基站的WAN(广域网(WideArea Network))信号(例如,上行共享信道(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PhysicalUplink Shared Channel)))的发送期间,还配置在周期性的发现信号的发送期间(以下,称为D2D期间)。
这是因为为了将在D2D期间被发送的下行信号的送达确认信息(ACK、NACK等)或信道质量信息(例如,信道状态信息(CSI: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没有延迟地反馈给无线基站,在D2D期间也需要分配PUCCH。另外,D2D期间例如由多个子帧构成。
这样,设想发现信号在D2D期间配置在除PUCCH区域以外的资源区域(D2D区域)内的无线资源中,且与PUCCH频分复用。
另外,在D2D区域内配置发现信号的无线资源(以下,称为配置资源)例如是至少一个资源块(PRB:Physical Resource Block)或PRB对等。该配置资源可以由用户终端自主地选择(类型1(Type-1)、冲突型),也可以从无线基站被通知给用户终端(类型2(Type-2)、非冲突型)。
图2是带内泄漏的说明图。另外,在图2中,假设使用资源块作为配置资源的单位,但不限于此。如图2A所示,带内泄漏是指,从配置了期望信号的资源块(分配的RB(Allocated RB))对于在频率方向上接近的其他资源块(未分配的RB(Non-allocated RB))的干扰。
带内泄漏引起的干扰量根据从配置了期望信号的资源块的频率距离(偏移量、资源块数量)的函数来决定。如图2B所示,频率与配置了期望信号的资源块越近的资源块,干扰量越会增大。
图3是发现信号引起的对于PUCCH的干扰(带内泄漏)的说明图。在图3A中,假设用户终端(UE:User Equipment)1-3位于无线基站(eNB:eNodeB)形成的小区内,无线基站的附近(小区的中央部(以下,称为小区中央部))的用户终端1发送发现信号,小区的端部(以下,称为小区端部)的用户终端2发送对于无线基站的PUCCH。
在图3A中,来自用户终端2的PUCCH的发送功率被控制,使得该PUCCH在无线基站中以期望的接收质量被接收。另一方面,来自用户终端1的发现信号的发送功率没有如PUCCH那样被控制,而是以预定的发送功率(例如,最大发送功率)被发送。这是因为发送发现信号的用户终端1事先无法得知与接收该发现信号的用户终端3之间的距离。
在图3A中,如图3B所示,设来自用户终端1的发现信号被配置在来自用户终端2的PUCCH的配置资源的附近。如上所述,由于来自用户终端1的发现信号的发送功率不被控制,因而在图3B所示的情况下,来自用户终端1的发现信号的带内泄漏将导致在无线基站中被接收的来自用户终端2的PUCCH受到较大的干扰。
这样,在PUCCH区域中所配置的PUCCH和发现信号进行频分复用的情况下,存在该发现信号引起的对于PUCCH的干扰(带内泄漏)增大的顾虑。因此,本发明人们想到通过限制发现信号的配置资源(方式1)或者限制发送功率(方式2),从而减少发现信号引起的对于PUCCH的干扰,并完成了本发明。
以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另外,在以下,说明作为终端间发现用信号的发现信号和PUCCH被频分复用的情况,但在终端间没有无线基站介入地进行发送接收的信号(终端间发送接收信号)和PUCCH被频分复用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应用。
(方式1)
参照图4说明方式1所涉及的无线通信方法。在方式1所涉及的无线通信方法中,根据对于无线基站的距离,能够选择发现信号的配置资源的资源区域被限制。具体而言,无线基站对用户终端发送表示限制资源区域(后述)的限制资源区域信息。用户终端判定无线基站与本用户终端之间的距离(在小区内的本用户终端的位置)。在判定为该距离相对较近(用户终端位于小区中央部)的情况下,用户终端从上述限制资源区域中选择发现信号的配置资源。
图4是方式1所涉及的无线通信方法的说明图。在图4A中,假设用户终端1以及2位于由无线基站所形成的小区内。尤其,在图4A中,假设用户终端1位于无线基站的附近的小区中央部,用户终端2位于远离无线基站的小区端部。另外,图4A只不过是一例,小区内的用户终端数量或用户终端的位置不限于此。
如图4A所示,无线基站对用户终端1以及2发送表示限制资源区域(后述)的限制资源区域信息。例如,无线基站通过SIB(系统信息块(System Information Block))等广播信息、下行控制信道(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Channel)、增强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EPDCCH:Enhanced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Channel))、RRC(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信令等高层信令等,发送限制资源区域信息。
如图4B所示,限制资源区域是除PUCCH区域的相邻区域以外的资源区域。此外,当PUCCH区域被配置在带域的两端区域的情况下,限制资源区域也可以是从带域的中心频率(band center)起预定范围内且除PUCCH区域的相邻区域以外的资源区域。限制资源区域在时间和/或频率方向上包含至少一个无线资源(例如,资源块或PRB对)而构成。限制资源区域信息也可以是构成限制资源区域的无线资源的索引(例如,资源块索引或PRB索引等)。
同样地,图4B所示的PUCCH区域的相邻区域在时间和/或频率方向上包含至少一个无线资源(例如,资源块或PRB对)而构成。此外,由限制资源区域和PUCCH区域的相邻区域构成的资源区域也被称为D2D区域。
在图4A中,用户终端1判定与无线基站的距离(在小区内的用户终端1的位置)。具体而言,用户终端1基于来自无线基站的下行信号强度(例如,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Power))、或无线基站和用户终端1之间的路径损耗等与预定的阈值的比较结果,判定与无线基站的距离(用户终端1是否位于小区中央部)。另外,路径损耗基于来自无线基站的下行信号强度以及无线基站的发送功率而计算。
例如,用户终端1也可以在上述路径损耗大于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与无线基站的距离相对较远(位于小区端部),在上述路径损耗为预定的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判定为与无线基站的距离相对较近(位于小区中央部)。或者,用户终端1也可以在下行信号强度小于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与无线基站的距离相对较远(位于小区端部),在下行信号强度为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判定为与无线基站的距离相对较近(位于小区中央部)。
另外,用于上述判定的判定基准信息(例如,关于路径损耗或者下行信号强度的预定的阈值等),可以通过SIB等广播信息、下行控制信道(PDCCH或者EPDCCH)、RRC信令等高层信令等从无线基站被通知给用户终端,也可以预先规定。
基于如上所述的判定基准,图4A的用户终端1判定为与无线基站的距离相对较近(位于小区中央部)。在该情况下,如图4B所示,用户终端1从限制资源区域中选择发现信号的配置资源。用户终端1使用已选择的配置资源来发送发现信号。另外,用户终端1也可以从限制资源区域中自主地选择发现信号的配置资源。
在图4A中,由于用户终端1比用户终端2更接近无线基站,因而设想与来自用户终端2的发现信号相比,用户终端1的发现信号对由无线基站所接收的PUCCH带来的干扰更大。因此,如图4B所示,用户终端1从远离PUCCH区域的限制资源区域中选择发现信号的配置资源。由此,即使是在没有进行发现信号的发送功率控制的情况下(即,即使是在用户终端1以及2的发现信号以相同的发送功率被发送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少来自用户终端1的发现信号对由无线基站所接收的PUCCH带来的干扰。
另一方面,图4B的用户终端2判定为与无线基站的距离相对较远(位于小区端部)。在该情况下,如图4B所示,用户终端2从由限制资源区域和PUCCH区域的相邻区域所构成的D2D区域整体中选择发现信号的配置资源。用户终端2使用已选择的配置资源来发送发现信号。另外,用户终端2能够从D2D区域整体中自主地选择发现信号的配置资源。
在图4A中,设想与来自用户终端1的发现信号相比,用户终端2的发现信号对由无线基站所接收的PUCCH带来的干扰更小。因此,用户终端2不仅能够从远离PUCCH区域的限制资源区域中选择发现信号的配置资源,还能够从PUCCH区域的相邻区域中选择发现信号的配置资源。
如上所述,在方式1所涉及的无线通信方法中,由于在无线基站与用户终端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近(用户终端位于小区中央部)的情况下,从远离PUCCH区域的限制资源区域中选择发现信号的配置资源,因而能够减少发现信号引起的对于PUCCH的干扰。
(方式2)
参照图5-7,以与方式1的不同点为中心,说明方式2所涉及的无线通信方法。在方式2所涉及的无线通信方法中,根据配置了发现信号的配置资源(更具体而言,发现信号的配置资源与PUCCH区域之间的频率距离),该发现信号的发送功率被限制。
具体而言,无线基站对用户终端发送表示从PUCCH区域的频率距离不同的多个资源区域(也被称为资源集合)的资源区域信息。用户终端从该多个资源区域中选择发现信号的配置资源。用户终端以与包含已选择的配置资源的资源区域对应的发送功率,发送发现信号。
在此,与包含上述配置资源的资源区域对应的发送功率,可以基于按每个资源区域所决定的最大容许功率进行计算(方式2.1),也可以基于上述配置资源从PUCCH区域的频率距离进行计算(方式2.2),也可以基于PUCCH或PUSCH的发送功率、和按每个资源区域所决定的偏移量进行计算(方式2.3)。
(方式2.1)
图5是方式2.1所涉及的无线通信方法的说明图。在图5A中,假设用户终端位于由无线基站所形成的小区内。另外,图5A只不过是一例,小区内的用户终端数量或用户终端的位置不限于此。
如图5A所示,无线基站对用户终端发送表示从PUCCH区域的频率距离不同的多个资源区域(也被称为资源集合)的资源区域信息。例如,无线基站通过SIB等广播信息、下行控制信道(PDCCH、EPDCCH)、RRC信令等高层信令等,发送资源区域信息。
如图5B所示,多个资源区域包含与PUCCH区域相邻的(即,从PUCCH区域的频率距离相对较近的)第一资源区域、和与PUCCH区域不相邻的(即,从PUCCH区域的频率距离相对较远的)第二资源区域。另外,图5B只不过是例示,从PUCCH区域的频率距离不同的资源区域也可以设置3个以上。
此外,第一以及第二资源区域分别是在时间和/或频率方向上包含至少一个无线资源(例如,资源块或PRB对)而构成。资源区域信息也可以是分别构成第一以及第二资源区域的无线资源的索引(例如,资源块索引或PRB索引等)。
如图5B所示,发现信号的最大容许功率按每个资源区域而决定。例如,由于第一资源区域与PUCCH区域相邻,因而决定相对低的最大容许功率X1。另一方面,由于第二资源区域与PUCCH区域不相邻,因而决定比第一资源区域的最大容许功率X1更大的最大容许功率X2。
另外,每个资源区域的最大容许功率X1、X2可以通过SIB等广播信息、下行控制信道(PDCCH、EPDCCH)、RRC信令等高层信令等从无线基站被通知给用户终端,也可以预先规定。
用户终端从资源区域信息表示的多个资源区域中选择发现信号的配置资源。在此,用户终端也可以与方式1同样地,从基于与无线基站的距离(在小区内的本用户终端的位置)所决定的资源区域中选择发现信号的配置资源。或者,用户终端也可以根据任意的条件(例如,自主地或者随机地),从多个资源区域中选择发现信号的配置资源。
另外,与方式1同样地,基于来自无线基站的下行信号强度(例如,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Power))、或无线基站和用户终端1之间的路径损耗等与预定的阈值的比较结果,判定用户终端与无线基站的距离。详细的判定基准与方式1同样,因而在此省略说明。
此外,用户终端基于包含上述所选择的配置资源在内的资源区域的最大容许功率,计算发现信号的发送功率。具体而言,用户终端既可以基于该最大容许功率、和与无线基站的距离(在小区内的本用户终端的位置)来计算发现信号的发送功率,也可以将所选择的资源区域的最大容许功率直接设为发送功率。用户终端使用计算出的发送功率来发送发现信号。
例如,在图5B中,在从第一资源区域选择发现信号的配置资源的情况下,用户终端基于第一资源区域的最大容许功率X1以及与无线基站的距离(例如,路径损耗),计算发现信号的发送功率。具体而言,用户终端也可以将最大容许功率X1与路径损耗之和设为发送功率,使得无线基站中的该信号的接收功率变得小于最大容许功率X1(或者,成为最大容许功率X1以下)。
另一方面,在图5B中,在从第二资源区域选择发现信号的配置资源的情况下,用户终端基于第二资源区域的最大容许功率X2以及与无线基站的距离(例如,路径损耗),计算发现信号的发送功率。具体而言,用户终端也可以将最大容许功率X2与路径损耗之和设为发送功率,使得无线基站中的该信号的接收功率变得小于最大容许功率X2(或者,成为最大容许功率X2以下)。
如上所述,在方式2.1所涉及的无线通信方法中,用户终端从资源区域信息表示的多个资源区域中选择发现信号的配置资源,基于包含所选择的配置资源在内的资源区域的最大容许功率,计算发现信号的发送功率。由此,由于算出与PUCCH区域相邻的资源区域的发送功率相对低,因而能够减少对于PUCCH的干扰。
(方式2.2)
图6是方式2.2所涉及的无线通信方法的说明图。在图6A中,假设用户终端位于由无线基站所形成的小区内。另外,图6A只不过是一例,小区内的用户终端数量或用户终端的位置不限于此。
如图6A所示,无线基站对用户终端发送发现信号的发送功率的控制参数。例如,无线基站通过SIB等广播信息、下行控制信道(PDCCH、EPDCCH)、RRC信令等高层信令等,发送控制参数。如图6A所示,控制参数包含后述的预定的发送功率X1或预定的系数K。
如图6B所示,在方式2.2中,在除PUCCH区域以外的D2D区域中,包含多个频率资源。在此,频率资源是指频率方向的无线资源,例如是资源块或PRB对。以下,作为一例,说明频率资源单位为资源块(RB)的情况。
用户终端从D2D区域中对配置发现信号的频率资源(以下,称为配置资源)进行选择。在此,用户终端也可以基于与无线基站的距离(在小区内的用户终端的位置),选择发现信号的配置资源。或者,用户终端也可以根据任意的条件(例如,自主地或者随机地),从D2D区域中选择发现信号的配置资源。
用户终端基于所选择的配置资源从PUCCH区域的频率距离、和来自无线基站的控制参数(例如,预定的发送功率X1、预定的系数K),按所选择的每个配置资源,计算不同的最大容许功率。用户终端也可以基于该最大容许功率、和与无线基站的距离(例如,路径损耗),计算发现信号的发送功率。具体而言,用户终端也可以将最大容许功率与路径损耗之和设为发送功率,使得无线基站中的发现信号的接收功率成为最大容许功率以下。
例如,在图6B中,在用户终端选择从PUCCH区域距离D1的资源块(RB)作为发现信号的配置资源的情况下,最大容许功率表示为(X1+K×D1)。在此,X1是不依赖于从PUCCH区域的频率距离的预定的发送功率,从无线基站被通知。此外,K是预定的系数,从无线基站被通知。此外,D1是从PUCCH区域的资源块数量。用户终端将最大容许功率(X1+K×D1)与路径损耗之和设为发送功率,使得无线基站中的发现信号的接收功率变得小于最大容许功率(X1+K×D1)(或者,成为最大容许功率(X1+K×D1)以下)。
另一方面,在图6B中,在用户终端选择从PUCCH区域距离D2的资源块(RB)作为发现信号的配置资源的情况下,最大容许功率表示为(X1+K×D2)。在此,X1以及K如上所述,D2是从PUCCH区域的资源块数量。用户终端将最大容许功率(X1+K×D2)与路径损耗之和设为发送功率,使得无线基站中的发现信号的接收功率变得小于最大容许功率(X1+K×D2)(或者,成为最大容许功率(X1+K×D2)以下)。
在图6B中,由于是D1<D2,因而越是选择从PUCCH区域远离的资源块作为发现信号的配置资源,算出的最大容许功率就越大。其结果,越是选择从PUCCH区域远离的资源块作为发现信号的配置资源,PUCCH发现信号的发送功率变得越大。
如上所述,在方式2.2所涉及的无线通信方法中,用户终端基于发现信号的配置资源从PUCCH区域的频率距离而决定最大容许功率,基于已决定的发送功率,计算发现信号的发送功率。由此,选择越接近PUCCH区域的配置资源,发现信号的发送功率就变得越低,因而能够减少对于PUCCH的干扰。
(方式2.3)
图7是方式2.3所涉及的无线通信方法的说明图。在图7A中,假设用户终端位于由无线基站所形成的小区内。此外,在图7A中,假设用户终端是与无线基站建立了连接的状态(RRC_connected状态)(以下,称为连接状态)。另外,图7A只不过是一例,小区内的用户终端数量或用户终端的位置不限于此。
如图7A所示,无线基站对用户终端发送发现信号的发送功率的控制参数。例如,无线基站通过SIB等广播信息、下行控制信道(PDCCH、EPDCCH)、RRC信令等高层信令等,发送控制参数。如图7A所示,控制参数包含对于PUCCH或者PUSCH的发送功率的发送功率偏移量X。
从无线基站被发送的发送功率偏移量X也可以如下决定:与PUCCH区域的频率距离越小的资源区域就决定为越大的值,与PUCCH区域的频率距离越大的资源区域就决定为越小的值。
用户终端从D2D区域中对配置发现信号的频率资源(以下,称为配置资源)进行选择。在此,用户终端也可以基于与无线基站的距离(在小区内的用户终端的位置),选择发现信号的配置资源。或者,用户终端也可以根据任意的条件(例如,自主地或者随机地),从D2D区域中选择发现信号的配置资源。
在此,连接状态(RRC_connected状态)的用户终端基于与无线基站的距离(路径损耗),进行PUCCH和/或PUSCH的发送功率控制。因此,连接状态的用户终端基于PUCCH或PUSCH的发送功率、和包含发现信号的配置资源在内的资源区域的发送功率偏移量X,计算发现信号的发送功率。
具体而言,如图7B所示,连接状态的用户终端也可以从PUSCH的发送功率(TX_PUSCH)减去发送功率偏移量X,从而计算该发现信号的发送功率。此外,虽然未图示,但连接状态的用户终端也可以从PUCCH的发送功率减去发送功率偏移量X而计算该发现信号的发送功率。
PUCCH和/或PUSCH的发送功率基于用户终端与无线基站之间的距离(路径损耗)而预先被控制为无线基站中的目标接收功率得到满足。因此,在方式2.3中,也可以不用如方式2.1或2.2那样在发现信号的计算中使用路径损耗。
如上所述,在方式2.3所涉及的无线通信方法中,用户终端基于PUCCH或PUSCH的发送功率、和发送功率偏移量X,计算发现信号的发送功率。由此,越接近PUCCH区域的资源区域,发现信号的发送功率就变得越低,因而能够减少对于PUCCH的干扰。
(无线通信系统)
以下,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在该无线通信系统中,应用方式1以及方式2(包含方式2.1-2.3)所涉及的无线通信方法。另外,方式1、2所涉及的无线通信方法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组合应用。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略结构图。如图8所示,无线通信系统1包括形成小区C的无线基站10、用户终端20、以及无线基站10所连接的核心网络30而构成。另外,无线基站10、用户终端20的数量不限于图8所示的数量。
无线基站10是具有预定的覆盖范围的无线基站。另外,无线基站10可以是具有相对宽的覆盖范围的宏基站(eNodeB、宏基站、汇聚节点、发送点、发送接收点),也可以是具有局部的覆盖范围的小型基站(小型基站、微微基站、毫微微基站、HeNB(家庭eNodeB(HomeeNodeB))、RRH(远程无线头(Remote Radio Head))、微型基站、发送点、发送接收点)。
用户终端20是支持LTE、LTE-A、FRA等各种通信方式的终端,不仅包含移动通信终端,还可以包含固定通信终端。用户终端20与无线基站10进行下行/上行通信,并且与其他的用户终端20进行包含终端间发现以及终端间通信的终端间信号发送接收。
此外,在无线通信系统1中,作为下行链路的信道,使用在各用户终端20中共享的下行共享信道(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下行控制信道(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增强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EPDCCH:Enhanced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广播信道(PBCH)等。通过PDSCH传输用户数据或高层控制信息、预定的SIB(系统信息块(System Information Block))。通过PDCCH、EPDCCH传输下行控制信息(DCI)。EPDCCH与PDSCH频分复用,也被称为扩展下行控制信道。
此外,在无线通信系统1中,作为上行链路的信道,使用在各用户终端20中共享的上行共享信道(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上行控制信道(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等。通过PUSCH传输用户数据或高层控制信息。此外,在无线通信系统1中,在上行链路中,发送用于在用户终端20之间发现对方的发现信号(终端间发现用信号)。
此外,在无线通信系统1中,作为双工方式,可以使用频分双工(FDD:FrequencyDivision Duplex)方式,也可以使用时分双工(TDD:Time Division Duplex)方式,也可以使用两者。此外,虽然未图示,但在设置宏基站和小型基站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宏基站中使用FDD方式,在小型基站中使用TDD方式。
参照图9以及图10,说明无线基站10、用户终端20的整体结构。图9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基站10的整体结构图。如图9所示,无线基站10包括用于MIMO传输的多个发送接收天线101、放大器单元102、发送接收单元103(发送单元、接收单元)、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呼叫处理单元105、传输路径接口106。
在下行链路中,从无线基站10发送给用户终端20的用户数据从核心网络30经由传输路径接口106被输入到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
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中,进行PDCP(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eConvergence Protocol))层的处理、用户数据的分割/结合、RLC(无线链路控制(RadioLink Control))重发控制的发送处理等RLC层的发送处理、MAC(媒体接入控制(MediumAccess Control))重发控制例如HARQ(混合自动重发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reQuest))的发送处理、调度、传输格式选择、信道编码、快速傅立叶反变换(IFFT:InverseFast Fourier Transform)处理、预编码处理、CP(循环前缀(Cyclic Prefix))插入处理等之后被转发给各发送接收单元103。此外,关于下行控制信号(包含参考信号、同步信号、广播信号等),也进行信道编码或快速傅立叶反变换等发送处理,并转发给各发送接收单元103。
各发送接收单元103将从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按每个天线进行预编码而输出的下行信号变换为无线频率。放大器单元102对频率变换后的无线频率信号进行放大并由发送接收天线101进行发送。
另一方面,关于上行信号,由各发送接收天线101所接收的无线频率信号分别在放大器单元102中被放大,在各发送接收单元103中进行频率变换而变换为基带信号,且被输入到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
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中,对所输入的上行信号中包含的用户数据进行CP去除处理、FFT处理、IDFT处理、纠错解码、MAC重发控制的接收处理、RLC层、PDCP层的接收处理,经由传输路径接口106被转发给核心网络30。呼叫处理单元105进行通信信道的设定或释放等呼叫处理、无线基站10的状态管理、无线资源的管理。
图10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用户终端20的整体结构图。用户终端20包括用于MIMO传输的多个发送接收天线201、放大器单元202、发送接收单元203(接收单元、接收单元)、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应用单元205。
关于下行信号,由多个发送接收天线201所接收的无线频率信号分别在放大器单元202中放大,在发送接收单元203中进行频率变换,并被输入到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中进行CP去除处理、FFT处理、纠错解码、重发控制的接收处理等。在该下行信号中包含的用户数据被转发给应用单元205。应用单元205进行与比物理层或MAC层更高的层有关的处理等。此外,在下行链路的数据中,广播信息也被转发给应用单元205。
另一方面,关于上行链路的用户数据,从应用单元205被输入到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中进行重发控制(H-ARQ(混合ARQ(Hybrid ARQ)))的发送处理、信道编码、预编码、DFT处理、IFFT处理、CP插入处理等之后被转发给各发送接收单元203。发送接收单元203将从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输出的基带信号变换为无线频率。然后,放大器单元202对频率变换后的无线频率信号进行放大并由发送接收天线201进行发送。
下面,参照图11以及图12,说明无线基站10、用户终端20的详细结构。图11所示的无线基站10的功能结构主要由图9的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构成。此外,图12所示的用户终端20的详细结构主要由图10的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构成。
图1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基站10的详细结构图。如图11所示,无线基站10具备资源限制信息生成单元301(生成单元)、功率限制信息生成单元302(生成单元)。另外,资源限制信息生成单元301在本发明的方式2中也可以被省略。此外,功率限制信息生成单元302在本发明的方式1中也可以被省略。
资源限制信息生成单元301生成资源限制信息(方式1)。资源限制信息是指用于限制发现信号的配置资源的信息,包含后述的限制资源区域信息或判定基准信息。具体而言,资源限制信息生成单元301具备限制资源区域信息生成单元3011和判定基准信息生成单元3012。
限制资源区域信息生成单元3011生成表示限制资源区域的限制资源区域信息。限制资源区域是指,除配置了PUCCH的频率资源区域(PUCCH区域)的相邻区域以外的资源区域。例如,在PUCCH区域被设置在带域的两端区域的情况下,限制资源区域也可以是从该带域的中心频率起预定范围内且除PUCCH区域的相邻区域以外的资源区域(参照图4B)。限制资源区域信息也可以是例如构成限制资源区域的无线资源的索引(例如,资源块索引或PRB索引等)。
限制资源区域信息生成单元3011将生成的限制资源区域信息输出到发送接收单元103。限制资源区域信息通过SIB等广播信息、下行控制信道(PDCCH或者EPDCCH)、RRC信令等高层信令等,从发送接收单元103被发送给用户终端20。
判定基准信息生成单元3012生成在用户终端与无线基站之间的距离的判定中使用的判定基准信息。如上所述,判定基准信息例如是关于路径损耗或下行信号强度的预定的阈值。
判定基准信息生成单元3012将生成的判定基准信息输出到发送接收单元103。判定基准信息通过SIB等广播信息、下行控制信道(PDCCH或者EPDCCH)、RRC信令等高层信令等,从发送接收单元103被发送给用户终端20。另外,在用户终端20中预先存储着判定基准信息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判定基准信息生成单元3012。
功率限制信息生成单元302生成功率限制信息(方式2)。功率限制信息是指用于限制发现信号的发送功率的信息,包含后述的资源区域信息、控制参数、判定基准信息的至少一个。具体而言,功率限制信息生成单元302具备资源区域信息生成单元3021、控制参数生成单元3022、判定基准信息生成单元3023。
资源区域信息生成单元3021生成表示从PUCCH区域的频率距离不同的多个资源区域(也被称为资源集合)的资源区域信息。如上所述,多个资源区域是,根据从PUCCH区域的频率距离(例如,资源块数量)所划分的(进行频分复用的)资源区域,也被称为资源集合等(参照图5B)。资源区域信息例如是构成各资源区域的无线资源的索引(例如,资源块索引或PRB索引等)。
资源区域信息生成单元3021将生成的资源区域信息输出到发送接收单元103。资源区域信息通过SIB等广播信息、下行控制信道(PDCCH或者EPDCCH)、RRC信令等高层信令等,从发送接收单元103被发送给用户终端20。
控制参数生成单元3022生成发现信号的发送功率的控制参数。控制参数可以按每个资源区域而包含不同的发现信号的最大容许功率(图5B的X1、X2)(方式2.1)。
或者,控制参数也可以包含不依赖于各资源区域的预定的发送功率(图6B的X1)、和预定的系数(图6B的K)(方式2.2)。
或者,控制参数也可以包含按每个资源区域而不同的发送功率偏移量(图7B的X)、PUCCH或PUSCH的发送功率的控制参数(例如,发送功率偏移量(PO_PUCCH、PO_PUSCH(j))或TPC命令等)(方式2.3)。
控制参数生成单元3022将生成的控制参数输出到发送接收单元103。控制参数通过SIB等广播信息、下行控制信道(PDCCH或者EPDCCH)、RRC信令等高层信令等,从发送接收单元103被发送给用户终端20。
判定基准信息生成单元3023与判定基准信息生成单元3012同样地,生成在用户终端与无线基站之间的距离的判定中使用的判定基准信息。由于判定基准信息生成单元3023的详细处理与判定基准信息生成单元3012同样,因而省略说明。另外,在用户终端20的功率限制处理单元402中省略判定单元4022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判定基准信息生成单元3023。
图12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用户终端20的详细结构图。如图12所示,用户终端20具备资源限制处理单元401、功率限制处理单元402、发现信号生成单元403、PUCCH生成单元404、映射单元(配置单元)405。另外,资源限制处理单元401在本发明的方式2中也可以被省略。此外,功率限制处理单元402在本发明的方式1中也可以被省略。
资源限制处理单元401进行根据无线基站10与用户终端20之间的距离而限制发现信号的配置资源的处理(方式1)。具体而言,资源限制处理单元401具备判定单元4011和选择单元4012。
判定单元4011判定无线基站10与用户终端20之间的距离(在小区C中的用户终端20的位置)。判定单元4011也可以基于由发送接收单元203从无线基站10所接收的判定基准信息(例如,关于下行信号强度或路径损耗的预定的阈值),判定无线基站10与用户终端20之间的距离。判定基准信息可以由发送接收单元203通过SIB等广播信息、下行控制信道(PDCCH或EPDCCH)、RRC信令等高层信令等进行接收并被输入到判定单元4011,也可以预先被存储在用户终端20中。
具体而言,判定单元4011可以基于来自无线基站10的下行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例如,RSRP)与预定的阈值的比较结果,判定与无线基站10的距离。例如,判定单元4011可以在下行信号强度小于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与无线基站10的距离相对较远(位于小区端部),在下行信号强度为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判定为与无线基站10的距离相对较近(位于小区中央部)。
此外,判定单元4011可以基于根据来自无线基站10的下行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所算出的路径损耗与预定的阈值的比较结果,判定与无线基站10的距离。例如,判定单元4011可以在上述路径损耗大于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与无线基站10的距离相对较远(位于小区端部),在上述路径损耗为预定的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判定为与无线基站10的距离相对较近(位于小区中央部)。
选择单元4012基于判定单元4011的判定结果,选择发现信号的配置资源。具体而言,在由判定单元4011判定为与无线基站10的距离相对较近(位于小区中央部)的情况下,选择单元4012从限制资源区域信息表示的限制资源区域中选择发现信号的配置资源。
另一方面,在由判定单元4011判定为与无线基站10的距离相对较远(位于小区端部)的情况下,选择单元4012从由限制资源区域信息表示的限制资源区域和PUCCH区域的相邻区域所构成的D2D区域中选择发现信号的配置资源。
另外,限制资源区域信息通过SIB等广播信息、下行控制信道(PDCCH或EPDCCH)、RRC信令等高层信令等,由发送接收单元203接收,并被输入到选择单元4012。
功率限制处理单元402进行根据发现信号的配置资源来限制发现信号的发送功率的处理(方式2)。具体而言,功率限制处理单元402具备选择单元4021、判定单元4022、功率计算单元4023。另外,判定单元4022也可以被省略。
选择单元4021选择发现信号的配置资源。具体而言,可以从由发送接收单元203所接收的资源区域信息表示的多个资源区域中选择发现信号的配置资源(方式2.1)。如上所述,该多个资源区域从PUCCH区域的频率距离分别不同(图5B)。此外,资源区域信息通过SIB等广播信息、下行控制信道(PDCCH或EPDCCH)、RRC信令等高层信令等,由发送接收单元203接收,并被输入到选择单元4021。
此外,选择单元4021也可以不基于上述资源区域信息而从D2D区域中选择配置发现信号的配置资源(例如,资源块)(方式2.2以及2.3)。
此外,选择单元4021也可以基于后述的判定单元4022的判定结果,选择发现信号的配置资源。或者,选择单元4021也可以根据任意的条件(例如,自主地或随机地),选择发现信号的配置资源。
判定单元4022与上述的判定单元4011同样地,判定无线基站10与用户终端20之间的距离(在小区C中的用户终端20的位置)。由于判定单元4022的详细处理与上述的判定单元4011同样,因而省略说明。另外,也可以省略判定单元4022。
功率计算单元4023基于由选择单元4021所选择的发现信号的配置资源(更具体而言,该配置资源和PUCCH区域之间的频率距离),计算发现信号的发送功率。
例如,在按每个资源区域决定了不同的最大容许功率的情况下(方式2.1、图5B),功率计算单元4023基于包含由选择单元4021所选择的配置资源在内的资源区域的最大容许功率,计算发现信号的发送功率。此外,功率计算单元4023也可以基于该资源区域的最大容许功率、和由判定单元4022所判定的与无线基站10的距离(路径损耗),计算发现信号的发送功率(图5B)。
另外,按每个资源区域而不同的最大容许功率(图5B的X1、X2),可以被包含在由发送接收单元203所接收的控制参数中,也可以预先被存储在用户终端20中。
此外,在基于从PUCCH区域的频率距离而计算最大容许功率的情况下(方式2.2、图6B),功率计算单元4023基于已算出的最大容许功率,计算发现信号的发送功率。此外,功率计算单元4023也可以基于该最大容许功率和由判定单元4022所判定的与无线基站10的距离(路径损耗),计算发现信号的发送功率(图6B)。
另外,该最大容许功率(图6B的X1+K×D1、X1+K×D2)由功率计算单元4023基于不依赖资源区域的预定的发送功率X1、预定的系数K、从PUCCH区域的频率距离(例如,资源块数量)D1、D2进行计算。在此,上述X1、K可以被包含在由发送接收单元203所接收的控制参数中,也可以预先被存储在用户终端20中。
此外,在用户终端20为连接状态(RRC_connected状态)的情况下(方式2.3、图7B),功率计算单元4023基于PUCCH或PUSCH的发送功率、和对于该PUCCH或PUSCH的发送功率的发送功率偏移量,计算发现信号的发送功率。
另外,该发送功率偏移量(图7B的X)可以被包含在由发送接收单元203所接收的控制参数中,也可以预先被存储在用户终端20中。
发现信号生成单元403生成发现信号。发现信号是用于没有无线基站介入地使其他的用户终端发现本终端的终端间发现用信号,也可以包含本终端的识别信息等。发现信号也可以被称为D2D信号、D2D发现信号、DS等。
PUCCH生成单元404生成上行控制信道(PUCCH)。具体而言,PUCCH生成单元404进行上行控制信道的编码、调制等,并输出到映射单元405。
映射单元405将在发现信号生成单元403中生成的发现信号和在PUCCH生成单元404中生成的PUCCH配置(映射)到无线资源。具体而言,映射单元405在由选择单元4012或4021所选择的配置资源上映射(配置)发现信号。此外,映射单元405在PUCCH区域的无线资源上映射(配置)PUCCH。
发送接收单元203将由映射单元405映射到无线资源上的发现信号和PUCCH进行频分复用并发送。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1,当配置在带域的两端区域上的PUCCH和发现信号被频分复用的情况下,能够减少该发现信号引起的对于PUCCH的干扰(带内泄漏)。
具体而言,在无线通信系统1中,在无线基站10和用户终端20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近(用户终端20位于小区中央部)的情况下,从远离PUCCH区域的限制资源区域中选择发现信号的配置资源,因而能够减少发现信号引起的对于PUCCH的干扰(方式1)。
此外,在无线通信系统1中,根据发现信号的配置资源(更具体而言,发现信号的配置资源和PUCCH区域之间的频率距离),该发现信号的发送功率被限制,因而能够减少发现信号引起的对于PUCCH的干扰(方式2)。
以上,使用上述实施方式详细说明了本发明,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不限于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实施方式是不言而喻的。本发明能够作为修正以及变更方式来实施而不脱离由权利要求书的记载决定的本发明的宗旨以及范围。因此,本说明书的记载以例示说明为目的,对本发明没有任何限制性的意义。
本申请基于2014年1月30日申请的特愿2014-016064。其内容全部包含于此。

Claims (2)

1.一种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终端具备:
接收单元,从预定小区接收在用于发送终端间发现用信号的资源的选择上使用的资源信息;以及
控制单元,将来自所述预定小区的下行信号的接收信号强度与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基于所述资源信息以及所述比较的结果来选择用于发送所述终端间发现用信号的资源,
针对包含所选择的用于发送所述终端间发现用信号的资源的各资源区域,决定用于所述终端间发现用信号的发送的最大容许功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定的阈值从所述预定小区通过高层信令而被通知。
CN201580006274.4A 2014-01-30 2015-01-22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Active CN1059407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16064A JP6364196B2 (ja) 2014-01-30 2014-01-30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2014-016064 2014-01-30
PCT/JP2015/051600 WO2015115284A1 (ja) 2014-01-30 2015-01-22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40739A CN105940739A (zh) 2016-09-14
CN105940739B true CN105940739B (zh) 2020-06-09

Family

ID=537568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06274.4A Active CN105940739B (zh) 2014-01-30 2015-01-22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70006457A1 (zh)
JP (1) JP6364196B2 (zh)
CN (1) CN105940739B (zh)
WO (1) WO201511528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02634B2 (ja) * 2014-03-11 2020-06-03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いて装置対装置端末のディスカバリ信号伝送方法及び装置
KR102280577B1 (ko) * 2014-08-01 2021-07-23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D2d 통신에서 단말의 송신 전력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US10027448B2 (en) * 2015-06-29 2018-07-17 Verizon Patent And Licensing Inc. Methods of adapting codec data rate based on radio condition to improve LTE service coverage and capacity
WO2020031282A1 (ja) * 2018-08-07 2020-02-13 富士通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WO2020039515A1 (ja) * 2018-08-22 2020-02-27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装置及び基地局装置
CN111435873A (zh) * 2019-03-26 2020-07-2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反馈方法及终端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18368A (zh) * 2013-01-25 2013-05-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设备邻近发现的资源分配方法和基站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96318B2 (ja) * 2008-12-15 2013-05-15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送信装置及び基地局並びに送信方法
US20100260101A1 (en) * 2009-04-08 2010-10-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Route optimization for directly connected peers
US8773971B2 (en) * 2009-06-08 2014-07-0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a signal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1099511A1 (ja) * 2010-02-12 2011-08-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移動体通信システム
CN103428817B (zh) * 2012-05-23 2016-08-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lte蜂窝通信系统的d2d设备发现方法及装置
US20140064147A1 (en) * 2012-08-29 2014-03-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wan enabled peer discovery
RU2629430C2 (ru) * 2013-01-16 2017-08-29 Интердиджитал Пэйтент Холдингз, Инк. Генерация и прием сигнала обнаружения
CN103118417B (zh) * 2013-01-21 2017-10-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息传输方法和用户设备
CN103442442B (zh) * 2013-08-13 2016-01-27 北京交通大学 一种基站辅助的d2d通信系统中设备发现的方法
KR102089440B1 (ko) * 2013-09-11 2020-03-16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의 단말에서 전송 신호 전력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WO2015065110A1 (ko) * 2013-10-31 2015-05-07 엘지전자(주)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디스커버리 메시지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US9609581B2 (en) * 2014-01-21 2017-03-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Parameters for device to device discovery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18368A (zh) * 2013-01-25 2013-05-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设备邻近发现的资源分配方法和基站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40739A (zh) 2016-09-14
JP2015142356A (ja) 2015-08-03
WO2015115284A1 (ja) 2015-08-06
US20170006457A1 (en) 2017-01-05
JP6364196B2 (ja) 2018-07-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100829B2 (ja)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6321068B2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6093827B1 (ja)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6165201B2 (ja) 無線基地局、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05940739B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5934992B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JP5781016B2 (ja) 無線基地局、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2020025340A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US20220104063A1 (en) Transmission of buffer status reports on multiple component carriers
JP6326160B2 (ja)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WO2017135346A1 (ja)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KR20120124442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 이동국 장치, 무선 통신 방법 및 집적 회로
WO2016182046A1 (ja) ユーザ端末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JP6309985B2 (ja)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07736063B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EP3432638A1 (en) Device for handling a handover
JP6415074B2 (ja) 無線通信端末、無線基地局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EP3442157A1 (en) Device and method of handling flexible duplexing
WO2017026489A1 (ja) 無線基地局、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WO2015064443A1 (ja) 無線基地局、ユーザ端末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WO2015115003A1 (ja) ユーザ端末、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JP2018033169A (ja) 無線基地局、ユーザ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6517978B2 (ja) ユーザ端末及び基地局
US20170230976A1 (en) Radio base station, user terminal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JP2016015765A (ja) 無線基地局、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