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29186A - 临床检查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临床检查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929186A CN105929186A CN201610108574.XA CN201610108574A CN105929186A CN 105929186 A CN105929186 A CN 105929186A CN 201610108574 A CN201610108574 A CN 201610108574A CN 105929186 A CN105929186 A CN 10592918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helf
- mechanical hand
- mentioned
- analysis portion
- rai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10—Devices for transferring samples or any liquids to, in, or from, the analysis apparatus, e.g. suction devices, injection devices
- G01N35/1081—Devices for transferring samples or any liquids to, in, or from, the analysis apparatus, e.g. suction devices, injection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ans for relatively moving the transfer device and the containers in an horizontal plane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02—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using a plurality of sample containers moved by a conveyor system past one or more treatment or analysis stations
- G01N35/04—Details of the conveyor system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5/00—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5/02—Automatic analysis not limited to methods or materials provided for in any single one of groups G01N1/00 - G01N33/00;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using a plurality of sample containers moved by a conveyor system past one or more treatment or analysis stations
- G01N35/04—Details of the conveyor system
- G01N2035/046—General conveyor featur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Automatic Analysis And Handling Material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实施方式涉及临床检查装置。提供能够效率良好地将架子搬送到分析部的临床检查装置。在实施方式的临床检查装置中,搬送部具有能够保持架子的臂体。搬送部以通过该臂体保持架子的状态沿着分析部的排列方向移动。搬送部将架子载置于分注通道,保持并撤去被载置于分注通道的架子。中继部与搬送部的臂体移动的路径的至少一方的端部对置而设置或者在该端部侧沿着该路径设置,具有供不同的搬送部的臂体分别以能够保持上述架子的方式载置的面。
Description
本申请以日本专利申请2015-039646(申请日:02/27/2015)为基础,从该申请享受优先的利益。本申请通过参考该申请而包含该申请的内容的全部。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临床检查装置。
背景技术
临床检查是为了客观地评价患者等被检者的状态而进行的。该临床检查主要使用临床检查装置。作为临床检查装置的一例,列举出自动分析装置。
自动分析装置对从被检者获得的例如血液、血浆、血清、尿等检测物(试样)与和该试样可能包含的特定的成分进行特定的反应的试剂的反应状态进行测定。然后,自动分析装置根据该测定结果,分析该试样是否包含特定的成分。并且,自动分析装置在该试样包含特定的成分的情况下分析何种程度包含。自动分析装置将与上述成分对应的测定作为项目进行管理。另外,根据试样的类别、要分析的成分,选择恰当的试剂。此外,通过各试样分析的成分根据医师等的检査要求而决定。
为了进行上述的分析,自动分析装置对规定的容器(反应管)分别分注规定量的试样和试剂,使被分注到相同容器中的试样和试剂在该容器内发生反应。在该状态下,自动分析装置测定该反应状态。
通过自动分析装置测定、分析的试样,按其被检者、试样类别而收纳在不同的容器(试样管)中。各试样管被架子(rack)保持。架子在其长度方向上将多个试样管以直立状态保持,该架子被贮存于自动分析装置的贮存部。贮存部的架子通过取样器被搬送到对反应管分注试样的分析部。
自动分析装置中,也有具备多个分析部(分析模块)的自动分析装置。在采用这样的构成时,能够增加试样数、分析的项目数、或者能够并行地进行多个分析,能够高速地进行许多的分析。此外,假定一个分析部产生了故障时等,通过由其他的分析部代替进行预定由该发生了故障的分析部进行的分析,从而能够不中断处理而继续进行处理。
具备多个分析部的自动分析装置中,各分析部串联地设置,对收纳着由多个分析部中的任一个分析部或各分析部进行分析的试样的试样管进行保管的架子沿着多个分析部被搬送。
但是,如上所述的具备多个分析部的自动分析装置,有其分析部的数量增加的倾向,要求架子搬送的有效化。
发明内容
本实施方式应对上述要求,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效率良好地将架子搬送到分析部的临床检查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实施方式的临床检查装置具有多个分析部、按每个分析部而设置的分注通道、多个搬送部及中继部。分析部沿规定的排列方向配置,将容放于试样容器的试样以及容放于试剂容器的试剂分注到反应管中,对该反应管内的试样与试剂的反应进行测定。分注通道能够载置多个保持试样容器的架子,使该架子沿着分析部的排列方向移动,使试样容器依次位于分析部的分注位置。搬送部具有能够保持架子的臂体。此外,搬送部能够以通过该臂体保持架子的状态沿着分析部的排列方向移动。此外,搬送部将通过臂体保持的架子载置于分注通道的任意的位置。此外,搬送部能够通过臂体保持载置于分注通道的任意的架子并从该载置位置去除。中继部以与搬送部的臂体移动的路径的至少一方的端部对置的方式而设置或者在该端部侧沿着该路径而设置,具有供不同的搬送部的臂体分别以能够保持上述架子的方式载置的面。
在临床检查装置中,随着分析部增加,增加搬送部的数量,通过各搬送部分担架子的搬送。进而在各搬送部间设置有使架子待机并进行交接的中继部。由此,各搬送部不需要为了接收架子而等待其他的搬送部的到达,因此能够避免对各分析部搬送架子产生延迟。换言之,能够效率良好地将架子搬送到分析部,在高速地或者大量地进行处理时没有障碍。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的基本构成的俯视图。
图2是第1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分析部的重要的单元的立体图。
图4是中继机构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第1机械手(robot)的动作的图。
图6是第2实施方式的中继机构的俯视图。
图7是第3实施方式的中继机构的俯视图。
图8是第4实施方式的中继机构的俯视图。
符号说明
41:贮存部
421:第1分注通道
422:第2分注通道
431:第1再检缓存器
432:第2再检缓存器
441、442:回收部
461:第1搬送机构
462:第2搬送机构
50:中继机构
510:第1送进构件
511:第1无接头带
520:第2送进构件
521:第2无接头带
A1:第1区域
A11:起点位置
A12:终点位置
A2:第2区域
A21:起点位置
A22:终点位置
AM:臂体
GM1:第1分析部群
GM2:第2分析部群
LOD:方向转换时的轨迹
M:分析部
NL:爪部
PR:突起部
R10~R12、R20~R22:架子
RB1:第1机械手
RB2:第2机械手
RL:轨(线路)
RL1:第1轨
RL2:第2轨
SD:滑动部件
TB:转盘
具体实施方式
<自动分析装置的基本构成>
作为临床检查装置的一例,参照图1对自动分析装置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自动分析装置的基本构成的俯视图。如图1所示,自动分析装置具有:沿规定的方向(装置的长度方向)排列配置的二个分析部M、沿着分析部M的排列方向设置的搬送机构(未图示)、在装置的一端设置的贮存部41、在装置的另一端设置的回收部442、按每个分析部M设置的分注通道(421、422)、以及与分注通道(421、422)并行地设置的再检缓存器(431、432)。另外,在下面有“一端”、“另一端”这一记载的情况下,以沿着后述的线路的方向为基准,“一端”表示贮存部41侧,“另一端”表示回收部442侧。
在分析部M,试样被分注到反应管中,对分注了试样的反应管分注试剂,试样与试剂在反应管内发生反应,进行该反应液的分析。
各试样容放在如试验管那样的试样管(参照图3中的符号61)中。对各试样管,以例如条形码化的状态标注有用于辨别所容放的试样的信息。试样管被如试验管架那样的架子(参照图3中的符号R10)以大致垂直地竖立的状态保持,并按每个架子搬送。
架子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5个)用于个别地保持多根试样管的孔(试样容器保持部)。此外,架子在其长度方向上将多个试样管列状地排列并保持。另外,架子并不是必须保持多根试样管,例如也有仅保持1根收纳试样的试样管的情况。此外,对各架子以例如条形码化的状态标注有用于辨别各架子的辨别信息。
各架子保持用于容放在分析部M分注的试样的试样管。此外,各架子被载置于贮存部41。在贮存部41,各架子依次被搬送机构送出。此外,架子对收纳有进行了分析部M中的分析的试样的试样管进行保持。此外,架子通过搬送机构的机械手被依次载置于回收部442。
搬送机构具有:沿着分析部M的排列方向设置的轨或带体(这里,作为代表,设为“轨RL”)、以及设置为能够沿着轨RL移动的机械手(未图示)。轨RL不仅设置在分析部M的前方,甚至也设置于在装置的端部设置的贮存部41、回收部442各自的前方。机械手(搬送部)通过夹着架子(保持的状态)沿着轨RL移动,来搬送架子。另外,轨沿着装置的长度方向配置,被用作搬送架子的路径(搬送线路;以下,有时记载为“线路”)。因此,轨RL的延伸方向、机械手的移动方向、架子的搬送方向实质上是相同的方向。另外,轨是线路的一个例子。
在轨RL与分析部M之间,设置有分注通道(421、422)。分注通道(421、422)能够贮存分别从机械手收到的多个架子,并将各架子依次送到分析部M各自的分注位置。分注位置是从保持于架子的试样管分注试样的位置。以夹着轨RL的方式在分注通道(421、422)的相反侧(近前侧)设置再检缓存器。再检缓存器(431、432)是能够暂时保持架子的区域,在该架子上,保持收纳了有可能收到再检要求的试样的试样管。多个架子以其长度方向沿着轨RL的方式载置于再检缓存器(431、432)。
轨RL、分注通道(421、422)及再检缓存器(431、432)各自的长度方向互相大致平行。此外,通过机械手在搬送线路上移动的架子、通过分注通道(421、422)被依次送到分析部M的分注位置的架子及载置在再检缓存器(431、432)上的架子,各自的长度方向互相大致平行。因此,轨RL、分注通道(421、422)及再检缓存器(431、432)各自的长度方向和通过分注通道(421,422)被依次送到分析部M的分注位置的架子及载置在再检缓存器(431、432)上的架子的长度方向,实质上是相同的方向。通过这样的构成,能够使架子的长度方向(试样管的排列方向)与装置的长度方向对应地搬送架子。结果是,在将该架子配置于分注通道、待机通道(再检缓存器等)时,能够沿各架子中的试样管的排列方向排列配置。并且,在分注通道、待机通道之间以沿着两通道的方式设置有搬送架子的机械手(搬送部)的轨道,因而能够缩短装置的进深方向(与搬送机构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尺寸。
接着,说明搬送机构的动作。移动到贮存部41的前方的机械手将(从贮存部41的里侧到近前侧)被输送到贮存部41中的与轨RL面对的位置并待机的架子拿起,向近前侧拉靠并保持。此外,机械手在保持架子的状态下沿着轨RL移动,并朝向分注通道(421、422、回收部442)的方向。并且,机械手在与第1分注通道421对置的位置停止。此外,机械手将搬运来的架子交付到第1分注通道421。第1分注通道421将从机械手接收的架子送到分析部M的分注位置。分析部M从被定位于分注位置的试样管分注试样。关于以上,在机械手将架子交付到第2分注通道422的情况下也是同样的。
此外,机械手移动到分注通道的前方,将保持着上述分注已完毕的试样管(已进行过分注的试样管)的架子从该分注通道抽出(去除,回收)。然后,机械手将该架子搬送到其他的分析部M的分注通道、回收部442或再检缓存器(431、432)的任一处。
搬送机构有从分析部M收到再检的要求的情况。成为再检的要求的对象的试样,例如是被载置于第1再检缓存器431上的架子所保持的试样管中的试样,该试样管中的一部分试样是在分注通道(421、422)被分注的。在该情况下,机械手拿起并拉靠载置于第1再检缓存器431的架子,并搬送到与进行再检的分析部M对应的分注通道。关于以上,在机械手从第2再检缓存器432向其他的分注通道搬送架子的情况下也是同样的。
与此相对,也有在架子在被载置于第1再检缓存器431(或第2再检缓存器432)之后规定的时间内,搬送机构未收到试样的再检的要求的情况。在该情况下,机械手从再检缓存器(431、432)拿起并拉靠架子,并将该架子搬送到回收部442。另外,搬送机构有时也被称为“架子取样器”。
如以上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中间夹着用于搬送架子的搬送机构的方式设置能够在任意的空闲位置分别接受多个架子的分注通道(421·422)及再检缓存器(431·432)。它们能够使架子沿着搬送机构的搬送方向地排列地承受架子。并且,机械手构成为,能够将从贮存部41接收的架子临时放置于分注通道(421·422)及再检缓存器(431·432)。由此,搬送机构不会受从贮存部41接收要搬送的架子的顺序(向装置的投入顺序)束缚,能够以任意的顺序搬送。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再检缓存器431等沿着贮存部41与回收部442之间的机械手的移动路径而设置。通过这种再检缓存器(431·432),能够使对可能成为再检的对象的试样的试样容器(再检候补试样容器)进行保持的架子(再检候补架子)从贮存部41与回收部442之间的机械手的移动路径暂时脱离。在有退避到再检缓存器中的再检候补架子的情况下,不会使被在该架子之后载置于贮存部41的架子(后续架子)所保持的试样容器内的试样的分析迟延,能够在再检的必要与否被判别之前待机。此外,在比该待机的架子先载置于贮存部41的先前的架子(先前架子)被搬送到回收部442之前不能进行成为再检对象的试样的处理这一状况得以避免。
并且,由于使再检缓存器沿着搬送机构而设置,所以通过搬送机构将载置于再检缓存器的架子向对应的分注通道(第1分注通道421等)进行再搬送变得容易。
<第1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2对自动分析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2是第1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的俯视图。
在上述中,示出了设置有二个分析部M和一个搬送机构(包含轨RL和机械手)的自动分析装置的基本构成。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具有:具备二个分析部M的第1分析部群GM1、具备二个分析部M的第2分析部群GM2、第1搬送机构461、第2搬送机构462及中继机构50。此外,2条轨RL串联地配置。即,2条轨RL被设置为实质上朝向同一方向。将沿着第1分析部群GM1的轨RL称为“第1轨RL1”,将沿着第2分析部群GM2的轨RL称为“第2轨RL2”。在该例子中,通过第1轨RL1、中继机构50及第2轨RL2构成线路。
第1搬送机构461具有被设置为能够在第1轨RL1的一端(贮存部41侧)与另一端(回收部442侧)之间移动(培养)的第1机械手(参照图3中的符号RB1)。第2搬送机构462具有被设置为能够在第2轨RL2的一端与另一端之间移动(培养)的第2机械手(未图示)。图2中标注符号LOD而表示的圆是各机械手在各轨RL上进行了方向转换时的轨迹。
在第1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中,在第1轨RL1的另一端与第2轨RL2的一端之间配置有中继机构50(中继部)。在第1机械手与第2机械手之间交接架子时,无论对方的机械手的动作状况如何,各机械手都将架子交付给中继机构50。在中继机构50,暂时地保持架子。这样,通过使中继机构50夹在第1机械手与第2机械手之间,各机械手能够相互独立地搬送架子。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有将沿着线路的方向叫做长度方向或X方向、将与沿着线路的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叫做进深方向或Y方向、将与X方向及Y方向正交的方向叫做高度方向或Z方向的情况。
(第1分析部群GM1,第2分析部群GM2)
接着,对第1分析部群GM1及第2分析部群GM2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相应于保持的试样管的状况,将架子适当记载为“架子R10”~“架子R12”。“架子R10”是对收纳了在第1分析部群GM1的至少一个分析部M分注的试样的试样管(参照图3中的符号61)进行保持的架子。此外,“架子R11”是对分注完毕的试样管进行保持的架子。此外“架子R12”是被暂时保存于第1再检缓存器431,并且包含分析的结果满足预先确定的再检条件的试样的架子。另外,架子R11被暂时保持于第1再检缓存器431时,该架子R11上的试样容器中的试样满足了再检条件的情况下,该架子记载为架子R12。
并且,在以下,相应于保持的试样管的状况,将架子适当记载为“架子R20”~“架子R22”。“架子R20”是对收纳了在第2分析部群GM2的至少一个分析部M分注的试样的试样管进行保持的架子。此外,“架子R21”是对分注完毕的试样管进行保持的架子。此外,“架子R22”是被暂时保持于第2再检缓存器432,并且包含分析的结果满足预先确定的再检条件的试样的架子。另外,在架子R21被暂时保持于第2再检缓存器432时,该架子R21上的试样容器中的试样满足了再检条件的情况下,该架子记载为架子R22。
这里,在被暂时保持于第1再检缓存器431、第2再检缓存器432的架子中的试样不满足再检条件时(即,进行了通常的分析时),原封不动记载为架子R11、R21。在图2中,将架子R11、R21中的试样有可能满足再检条件的情况表示为R11(R12)、R21(R22)。
4个分析部具有相同的构成。以4个分析部为代表,参照图3对第1分析部群GM1的分析部M进行说明。图3中示出了能够移动地设置于第1轨RL1的第1机械手RB1、及被搬送到第1分注通道421的架子R10。
图3是表示分析部M的重要的单元的立体图。在分析部M,试样分注探针(probe)7从通过第1机械手RB1被搬送到第1分注通道421的架子R10的试样管61将试样分注到反应库5内的反应管51中。并且,从试剂容器4将试剂分注到反应管51中,通过所分注的试样及试剂生成反应液,对所生成的反应液进行分析。关于分析部M的其他的构成,在后面叙述。
(贮存部41、回收部441、442)
如图2所示,在第1轨RL1的一端配置有贮存部41。贮存部41贮存多个架子R10、R20,并将它们依次搬送到在第1轨RL1的一端设置的搬出位置。
贮存部41上的架子R10、R20通过贮存部41在与它们的长度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搬送。在第1分析部群GM1的分析部M与贮存部41之间,配置有回收部441。回收部441与贮存部41并设,并配置在第1轨RL1的一端。回收部441回收并贮存被搬送到第1轨RL1的一端处的搬入位置的架子R11、R21。
在第2轨RL2的另一端,配置回收部442。回收部442回收并贮存被搬送到在第2轨RL2的另一端设置的搬入位置的架子R11、R21。通过在第1轨RL1的一端(线路的一端)设置回收部441,并在第2轨RL2的另一端(线路的另一端)设置回收部442,由此能够效率好地回收应当回收的各架子。
如图2所示,在第1轨RL1的一端部,设置有条形码阅读器45,该条形码阅读器45是读取被贴于从贮存部41搬送的架子R10、R20上的条形码(辨别信息)的构件。控制部(未图示)接受所读取的架子的辨别信息,并分别适当控制第1搬送机构461、第2搬送机构462及中继机构50,由此将架子R10从贮存部41侧的搬送位置搬送到第1分析部群GM1的分析部M。同样地,通过上述各机构的控制,控制部将架子R11从第1分析部群GM1的分析部M搬送到回收部441、442侧的搬入位置。此外,通过上述各机构的控制,控制部将架子R20从贮存部41侧的搬送位置搬送到第2分析部群GM2的分析部M,此外将架子R21从第2分析部群GM2的分析部M搬送到回收部441、442侧的搬入位置。
(第1分注通道421)
沿着第1轨RL1,在第1轨RL1与第1分析部群GM1的各分析部M之间,配置能够暂时保持多个(这里为5个)架子R10的第1分注通道421。第1机械手RB1接收架子R10,并沿着第1轨RL1移动到第1分注通道421的近前侧(Y2侧)的位置。并且,第1机械手RB1将架子R10交付给第1分注通道421。
第1分注通道421使被交付的架子R10沿着X方向移动,由此将收纳于架子R10的各试样管61依次送出到分注位置。这里,所谓的分注位置,是通过试样分注探针7(参照图3)分注(吸引)试样管61内的试样的位置。另外,关于分注后的第1分注通道421上的架子R10,为了易于说明,记载为架子R11。如上所述,架子R11是保持分注完毕的试样管61的架子。
(第1再检缓存器431)
如图2所示,沿着第1轨RL1,在夹着第1轨RL1与第1分注通道421相反一侧,与第1分析部群GM1的各分析部M对应地设置有第1再检缓存器431。第1再检缓存器431连续地设置多个(这里为5个)具有供架子嵌入的间口的凹部。第1再检缓存器431暂时保持多个架子R11(R12)。
(第2分注通道422)
沿着第2轨RL2,在第2轨RL2与第2分析部群GM2的各分析部M之间,配置第2分注通道422。第2分注通道422暂时保持多个(这里为5个)架子R20。第2机械手RB2接收架子R20,沿着第2轨RL2移动到第2分注通道422的近前侧(Y2侧)的位置,并交付给第2分注通道422。
第2分注通道422使所交付的架子R20沿着X方向移动,从而将收纳于架子R20的各试样管61依次送出到分注位置。另外,关于分注后的第2分注通道422上的架子R20,为了易于说明,记载为架子R21。如上所述,架子R21是保持分注完毕的试样管61的架子。作为第2分注通道422,使用与第1分注通道421相同的通道,因此能够大幅地降低制造成本、组装成本。
(第2再检缓存器432)
沿着第2轨RL2,在夹着第2轨RL2与第2分注通道422相反一侧,与第2分析部群GM2的各分析部M对应地设置第2再检缓存器432。第2再检缓存器432暂时保持多个(这里为5个)架子R21等。另外,第2再检缓存器432具备多个凹部,具有与第1再检缓存器431同样的功能。因此,省略其说明。作为第2再检缓存器432,使用与第1再检缓存器431相同的缓存器,因此能够大幅地降低制造成本、组装成本。
〔第1搬送机构461〕
接着,参照图2、图4及图5对第1搬送机构461进行说明。图4是中继机构的俯视图。图5是表示第1机械手RB1的动作的图。
如图2及图4所示,第1搬送机构461使架子从线路的一端侧向另一端侧沿着线路大致平行地移动。例如通过第1搬送机构461,来搬送架子R10或架子R20。另外,如上所述,架子R10是对收纳了在第1分析部群GM1中的分析部M分注的试样的试样管61进行保持的架子。架子R20是对收纳了在第2分析部群GM2的分析部M分注的试样的试样管61进行保持的架子。并且,第1搬送机构461(第1机械手RB1)在搬送架子R10时,将架子R10交付到第1分注通道421,在搬送架子R20时,将架子R20交付到第1区域A1的起点位置A11。另外,第1区域A1是中继机构50中的第1搬送机构侧的区域。此外,起点位置A11是中继机构50中的、成为从第1搬送机构461向第2搬送机构462搬送架子R20等时的起点的位置,而且是第1搬送机构461能够向中继机构50交付架子的位置。
此外,第1搬送机构461在第1区域A1的终点位置A12接收架子R21,并从线路的另一端侧向一端侧沿着线路大致平行地移动。另外,线路如上所述,是基于第1轨RL1、中继机构50及第2轨RL2的架子的搬送线路。例如第1搬送机构461从第1分注通道421接收架子R11,进而从第1分注通道421向一端侧(回收部441侧)沿着线路大致平行地移动。另外,如上所述,R11是对在第1分析部群GM1的任一个分析部中分注完毕的试样管61进行保持的架子。
同样地,第1搬送机构461在中继机构50的第1区域A1的终点位置A12接收架子R21,进而使该架子R21从线路的另一端侧(第2搬送机构462侧)向一端侧沿着线路大致平行地移动。另外,如上所述,R21是对在第2分析部群GM2的任一个分析部中分注完毕的试样管61进行保持的架子。
(第1机械手RB1、第1轨RL1)
第1搬送机构461具有第1机械手RB1、及第1轨RL1(图4中仅表示了第1轨RL1的另一端部)。第1轨RL1在第1分析部群GM1侧从线路的一端朝向另一端而设置,在该一端与另一端之间沿X方向对于第1机械手RB1进行导引。此外第1轨RL1具有规定的全长(与第1分析部群GM1的宽度对应的长度)。此外,第1轨RL1上的与中继机构50的架子的交付位置即第1区域A1的起点位置A11,被设置在第1轨RL1上的第2搬送机构462侧,并且是图4中的Y1侧。中继机构50具有第1分析部群GM1以及第2分析部群GM2侧的搬送线路(图4;符号510)、及相对于该搬送线路夹着线路而位于相反侧的搬送线路(图4;符号520)。上述Y1侧表示这二个搬送线路中的前者的搬送线路侧。
其中,起点位置A11也可以在后者的搬送线路侧。在该情况下,在位于与分析部群侧相反一侧的起点位置A11,从第1搬送机构461向第2搬送机构462搬送架子R20等。此外,架子R21在后述的终点位置A12从第2搬送机构462向第1搬送机构461被搬送,但该情况下的终点位置A12位于分析部侧。
第1机械手RB1从贮存部41的搬出位置接收架子R10,并沿着第1轨RL1移动。此外,第1机械手RB1搬送并交付到第1分注通道421(参照图2)。此外,第1机械手RB1从第1分注通道421接收架子R11,搬送并交付到第1再检缓存器431(参照图2)。并且,第1机械手RB1从第1再检缓存器431接收架子R11,搬送并交付到回收部441(参照图2)的搬入位置。
进而,第1机械手RB1从上述搬出位置接收架子R20,并沿着第1轨RL1移动。此外,第1机械手RB1搬送并交付到中继机构50中的第1区域A1的起点位置A11。此外,第1机械手RB1从第1区域A1的终点位置A12(第1轨RL1的另一端的Y2侧的位置)接收架子R21,搬送并交接到回收部441的搬入位置。另外,Y2侧表示夹着线路与上述Y1侧相反一侧。
参照图4及图5,对第1机械手RB1、第2机械手RB2的细节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中继机构50中各机械手接收架子的搬出位置设为“第1位置P1”,将交付架子的搬入位置设为“第2位置P2”进行说明。第1位置P1是贮存部41的搬出位置、分注通道(421、422)、再检缓存器(431、432)、终点位置A12、A22等。第2位置P2是回收部441、442的搬入位置、分注通道、再检缓存器、起点位置A11、A21等。此外,第1机械手RB1及第2机械手RB2无论在“第1位置P1”中的哪个位置,都同样地执行架子的接收动作。此外,第1机械手RB1及第2机械手RB2无论在“第2位置P2”中的哪个位置,都同样地执行架子的交付动作。图5中用单点划线表示架子的外形、第1位置P1及第2位置P2。
如图5所示,第1机械手RB1具有主体BD、配置在主体BD的内部的联杆机构、凸轮部件及马达(分别未图示)。联杆机构包含一对臂体AM及与各臂体AM连接的联杆(未图示)。臂体AM的前端部从主体BD沿水平方向伸出。在臂体AM的前端部设置有爪部NL。在联杆通过马达而顺时针地旋转半周时,臂体AM被凸轮部件导引,从而爪部NL从下方位置向上方位置沿着大致半圆周状的轨迹(参照图5)向上方位置移动,进而从上方位置返回到下方位置。在联杆通过马达而逆时针地旋转半周时,臂体AM被凸轮部件导引,从而爪部NL从下方位置向上方位置移动,进而,从上方位置沿着大致半圆周状的轨迹向下方位置移动。并且,臂体AM能够保持架子,并将所保持的架子载置于规定的面或将所载置的架子从其载置部位去除。
在例如架子的两端部,设置有与爪部NL卡合的孔(未图示)。控制部使第1机械手RB1移动,以使一对爪部NL与载置于第1位置P1的架子的两端部的孔对应。并且,控制部控制马达使联杆顺时针地旋转半周,使爪部NL从下方嵌入到架子的孔中。并且,控制部在该状态下使联杆旋转,来拿起通过爪部NL被限制为在水平方向(X方向及Y方向)上不移动的架子。即,通过使爪部NL顺时针地移动,能够从第1位置P1接收架子。
同样地,控制部使第1机械手RB1移动到第2位置P2,控制马达,使联杆逆时针地旋转半周。由此,使被爪部NL限制的架子载置于第2位置P2。进而,通过控制部的控制,爪部NL逆时针地移动时,爪部NL从架子的孔向下方脱离,之后穿过第2位置P2的旁边。其结果是,架子被交付到第2位置P2。
在搬出位置(从贮存部41依次搬送架子的位置)、第1分注通道421、第1再检缓存器431及搬入位置(回收部441取入架子的位置)的各位置,设置位置传感器(未图示)。各位置传感器在第1机械手RB1沿着第1轨RL1移动时,在各位置检测第1机械手RB1到达了这一情况。控制部根据位置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控制水平驱动部(未图示),确认第1机械手RB1上的上述各位置并进行移动。此外,控制部相应于接受到位置传感器的检测信号这一情况,进行架子的交接、试样的分注(吸引等)的控制。另外,也可以是,在第1轨RL1的长度方向(X方向)上设置1个以上的参照位置,通过位置传感器检测第1机械手RB1移动到参照位置这一情况,根据该检测信号及与从参照位置到各位置的距离相当的水平驱动部的驱动量,控制部控制水平驱动部,使第1机械手RB1向各位置移动。水平驱动部的驱动量例如是马达的旋转角度。
进而,第1机械手RB1构成为,能够绕大致垂直轴进行方向转换(能够转动),以使爪部NL朝向Y1方向(第1分注通道421的方向)与Y2方向(第1再检缓存器431的方向)之间的任意的方向(参照图4)。即,第1机械手RB1具有与铅垂方向平行的旋转轴。例如,第1机械手RB1中设置用于对爪部NL的绕大致垂直轴的方向进行检测的方向转换位置传感器(未图示)。控制部根据方向转换位置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控制方向转换驱动部(未图示),确认爪部NL的朝向,并且使第1机械手RB1进行方向转换。另外“方向转换”,例如是图4所示的第1机械手RB1的顺时针的方向的旋转动作。图4是表示在第1轨RL1的另一端能够进行方向转换的第1机械手RB1的图。关于其他的搬入位置或搬出位置处的方向转换,图2所示的第1机械手RB1的方向转换时的轨迹LOD是符合的。
其中,能够使第1机械手RB1进行方向转换的位置在持有架子时和没持有架子时不同。
在第1机械手RB1没持有架子时,无论在第1轨RL1的长度方向(X方向)的哪个位置都能够使第1机械手RB1进行方向转换。但是,为了避免在第1机械手RB1持有架子时架子与其他的零部件(例如,第1再检缓存器431)的干涉,对于方向转换的位置也可以加以限制。例如,在分析部M的两端的位置(第1轨RL1的两端的位置及中央位置)的任一位置都能够进行方向转换。另外,在第1机械手RB1从搬出位置向第1轨RL1的另一端移动期间,爪部NL朝向Y1方向。此外,在第1机械手RB1从第1轨RL1的另一端向搬入位置移动期间,爪部NL朝向Y2方向。
例如,在第1机械手RB1中,设置用于对爪部NL的绕大致水平轴的各位置进行检测的爪位置传感器(未图示)。控制部根据爪位置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控制马达(未图示),确认各位置并且使爪部NL顺时针/逆时针地移动。另外,联杆的参照旋转角度也可以预先设定。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通过传感器来检测联杆旋转了参照旋转角度的情况,根据传感器的检测信号及从参照旋转角度到与爪部NL的各位置相当的规定的旋转角度为止的角度的信息,控制部控制马达,使爪部NL向各位置移动。
在要拿起载置于第1分注通道421的架子时,控制部根据爪位置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控制上述马达,确认各位置并且使爪部NL绕图5的大致水平轴旋转,并朝向Y1方向。这样,爪部NL将载置于规定位置(第1分注通道421)的架子拿起,从分析部M的第1分注通道421接收架子。
另外,同样地,在爪部NL要拿起载置于第1再检缓存器431、第2分注通道422、第2再检缓存器432、搬出位置或终点位置A12、A22等的架子时,控制部根据爪位置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控制上述马达,使爪部NL绕大致水平轴旋转,并朝向Y2方向。这样,爪部NL拿起载置于上述各位置的架子,并接收架子。
在机械手要将架子交付到第1分注通道421的情况下,控制部控制马达,使爪部NL绕大致水平轴(图5的逆时针)旋转以使爪部NL从架子的孔脱离,并载置架子。同样地,机械手要将架子交付到第1再检缓存器431、第2分注通道422、第2再检缓存器432、搬入位置、起点位置A11或起点位置A21的情况下,通过控制部的控制,爪部NL从架子脱离,架子被载置于上述各位置的某一位置。
另外,上述第1机械手RB1及第2机械手RB2具有在控制部的控制下分别被第1轨RL1或第2轨RL2引导而沿X方向移动的机构。或者,第1轨RL1及第2轨RL2分别具有使第1机械手RB1及第2机械手RB2沿X方向移动的机构。
〔第2搬送机构462〕
接着,参照图2、图4及图5对第2搬送机构462进行说明。第2搬送机构462被配置在使从贮存部41朝向回收部442的第1搬送机构461的长度方向延长的位置。
如图2及图4所示,第2搬送机构462使架子从线路(例如第2轨RL2)的一端侧向另一端侧沿着线路大致平行地移动。例如第2搬送机构462从中继机构50接收通过第1搬送机构461搬送来的架子R20,进而搬送该架子R20。并且,第2搬送机构462经由第2分注通道422将架子R20交付到第2分析部群GM2的分析部M。通过第1搬送机构461,搬送架子R10或架子R20。另外,如上所述,架子R20是对收纳有在第2分析部群GM2的分析部M分注的试样的试样管61进行保持的架子。
此外,第2搬送机构462从分析部M等接收架子R21,并搬送到中继机构50的第2区域A2的起点位置A21。如上所述,架子R21是对从第2分析部群GM2的分析部M分注完毕的试样管61进行保持的架子。此外,第2区域A2是中继机构50中的第2搬送机构462侧的区域。此外,起点位置A21是中继机构50中的成为从第2搬送机构462向第1搬送机构461搬送架子R20等时的起点的位置,而且是第2搬送机构462能够向中继机构50交付架子的位置。
(第2机械手RB2、第2轨RL2)
第2搬送机构462具有第2机械手RB2及第2轨RL2(在图4中仅表示第2轨RL2的另一端部)。第2轨RL2在线路的第2分析部群侧、从线路的一端朝向另一端而设置,在X方向上对第2机械手RB2进行导引。第2轨RL2具有规定的全长(与第2分析部群GM2的宽度对应的长度)。此外,第2区域A2的起点位置A21设置在第2轨RL2中的第1搬送机构461侧,并且是图4中的Y2侧。关于Y2侧,如上所述。另外,第2区域A2的起点位置A21是第2轨RL2中的与中继机构50交付架子的交付位置。
第2搬送机构462的构成与第1搬送机构461的构成基本相同。第2轨RL2使用与第1轨RL1相同的轨,第2机械手RB2使用与第1机械手RB1相同的机械手。不按搬送机构使用专用的零部件,而构成各搬送机构。即,假定相应于分析部群的数量而增加搬送机构时,该搬送机构中都使用相同的零部件,因此能够大幅地降低制造成本、组装成本。
能够使第2机械手RB2旋转的位置也与第1机械手RB1同样地,在持有架子时和没持有架子时不同。为了避免在第2机械手RB2持有架子时架子与其他的零部件的干涉,旋转位置被限制。图2中示出了第2机械手RB2的方向转换时的轨迹LOD。图4中示出了在第2轨RL2的一端的能够顺时针地进行方向转换的第2机械手RB2。
第2机械手RB2从第2区域A2的终点位置A22接收架子R20,并交付到第2分注通道422(参照图2)。此外,第2机械手RB2从第2分注通道422接收架子R21,搬送并交付到第2再检缓存器432(参照图2)或回收部442的搬入位置。并且,第2机械手RB2从第2再检缓存器432接收架子R21,搬送并交付到第2分注通道422或第2区域A2的起点位置A21。
〔中继机构50〕
接着,参照图2及图4对中继机构50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在第1轨RL1的另一端(图4中的下端)与第2轨RL2的一端(图4中的上端)之间配置中继机构50。中继机构50沿着线路将交付到第2分析部群GM2的分析部M的架子R20分别在Y1侧及Y2侧的第1区域A1与第2区域A2之间搬送。此外,中继机构50沿着线路将从第2分析部群GM2的分析部M接收的架子R21分别在Y1侧及Y2侧的第1区域A1与第2区域A2之间搬送。第1机械手RB1在起点位置A11交接架子R20。第1机械手RB1在终点位置A12接收架子R21。
第2轨RL2的一端(第1搬送机构461侧)的Y1方向侧相当于第2区域A2中的起点位置A21。第2轨RL2的一端的Y2方向侧相当于终点位置A22。第2机械手RB2在起点位置A21交付架子R21。第2机械手RB2在终点位置A22接收架子R20。
如图4所示,第1区域A1中的起点位置A11与终点位置A12在Y方向(与线路正交的方向:进深方向)上互相对置。同样地,第2区域A2中的起点位置A21与终点位置A22在Y方向上互相对置。此外,第1区域A1的起点位置A11与第2区域A2的终点位置A22在X方向(沿着线路的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而设置,第2区域A2的起点位置A21与第1区域A1的终点位置A12在X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而设置。
如图4所示,中继机构50具有Y1侧的第1送进构件510及Y2侧的第2送进构件520。关于在第1送进构件510及第2送进构件520,将夹着第1轨RL1及第2轨RL2分别面对面一侧设为“内侧”,将其相反侧设为“外侧”。
第1送进构件510具有在第1区域A1的起点位置A11及第2区域A2的终点位置A22通过并顺时针地旋转的第1无接头带511和对带的旋转进行引导的带轮。在第1无接头带511上,多个突起部PR沿旋转的方向以规定的间隔设置。在相邻的突起部PR间的间隙,能够嵌入架子。第1无接头带511旋转,从而形成内侧的直线部、外侧的直线部及两端的二个半圆周部。在图4的例子中,在内侧的直线部最多形成3个间隙(突起部PR间的间隙)。3个间隙中的一个位于起点位置A11时,架子R20通过第1机械手RB1被嵌入到位于起点位置A11的PR间的间隙。在图4中用实线表示此时的架子。架子被嵌入,构成架子被交接的动作的至少一部分。此外,控制部控制带驱动部(未图示)使第1无接头带511旋转,将被嵌入了架子R20的间隙朝向X方向搬送到终点位置A22为止。另外,在图4中用空心的箭头表示架子的搬送方向。被搬送到终点位置A22的架子R20(在图4中用虚线表示)能够由第2机械手RB2接收。
另外,通过构成为,在第2机械手RB2来到终点位置A22进行接收时之前由第1无接头带511将架子R20搬送到终点位置A22,从而能够提高第2机械手RB2的运转率。即,如果第2机械手RB2在到达了终点位置A22的时刻能够立即接收架子R20,则第2机械手RB2能够立刻开始架子R20的搬送。
此外,架子R20在于起点位置A11与终点位置A22之间被搬送的经过时间内,被暂时保持于中继机构50。这里,架子的“暂时保持”包括事先将架子置于终点位置A22。在上述图4的例子中,在第1无接头带511(内侧的直线)的突起部PR间有3个间隙,所以最多暂时保持三个架子R20。
控制部判断第1机械手RB1及第2机械手RB2的位置及状态。另外,各机械手的状态是指,移动中(架子搬送中)、架子的接收动作中或架子的交付动作中等。进而,控制部也可以监视第1机械手RB1及第2机械手RB2的位置及状态、第1无接头带511的状态及各间隙的位置、基于分析部M的分注的状况,并使架子的搬送效率最优化。例如控制部判断为第1机械手RB1将架子R20交付到起点位置A11时,进一步对第2机械手RB2是否能够接收架子R20的状态进行判断。并且,控制部取得判断为能够接收时的第2机械手RB2的位置。控制部在第2机械手RB2从该位置到达终点位置A22位置的时间之前,控制带驱动部,通过第1无接头带511将架子R20搬送到终点位置A22。另外,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在第2机械手RB2之前,在中继机构50中架子R20到达终点位置A22的构成,或者也可以是第2机械手RB2到达终点位置A22的时刻与中继机构50中架子R20到达终点位置A22的时刻同步。
此外,在第1搬送机构461侧存在很多各种架子,在所谓的拥堵这样的状况而且是对照性地第2搬送机构462侧的架子比较少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第1搬送机构461侧的第1机械手RB1的搬送效率优先。也能够在例如第1无接头带511使架子R20到达之前,进行第2机械手RB2在终点位置A22待机的这种控制。通过使将架子嵌入到第1无接头带511中的处理优先,缩短将很多存在于第1搬送机构461侧的架子R20送到第2搬送机构462侧的时间。
第2送进构件520具有在第2区域A2的起点位置A21及第1区域A1的终点位置A12通过并顺时针地旋转的第2无接头带521。第2无接头带521上,沿旋转的方向以规定的间隔设置多个突起部PR。相邻的突起部PR间的间隙与架子的全长对应。第2无接头带521旋转,从而在内侧及外侧形成二个直线部,在两端侧形成二个半圆周部。在图4的例子中,在内侧的直线部最多形成3个间隙。在突起部PR间的3个间隙,最靠近第2轨RL2的一端的间隙的位置为起点位置A21。此外,最靠近第1轨RL1的另一端的间隙的位置为终点位置A12。通过第2机械手RB2,架子R21嵌入到位于起点位置A21的间隙中。在图4中将此时的架子用实线表示。此外,控制部控制带驱动部(未图示)使第2无接头带521旋转,将嵌入了架子R21的间隙朝向X方向一直搬送到终点位置A12。在图4中用空心的箭头表示架子的搬送方向。被搬送到终点位置A12的架子R21(图4中以虚线表示)能够由第1机械手RB1接收。
另外,第2送进构件520也与第1送进构件510同样地,可以通过控制部驱动以使架子的搬送效率最优化。例如控制部监视第1机械手RB1及第2机械手RB2的位置及状态、第2无接头带521的状态及各间隙的位置、及基于分析部M的分注的状况,控制第2无接头带521的动作。进而,控制部根据该监视的结果,调整第2无接头带521的动作和各机械手的动作。并且,控制部也可以对位于第1搬送机构461侧的架子的数量和位于第2搬送机构462侧的架子的数量进行比较,并对第1机械手RB1及第2机械手RB2的动作和第1无接头带511及第2无接头带521的动作进行控制,以使搬送效率最优。
在相应于分析部群的数量追加搬送机构时,中继机构50也追加所追加的量,通过追加了的中继机构50,只要将现存的搬送机构与追加的搬送机构连结即可,追加了的中继机构50也使用相同的机构,因此能够大幅地降低制造成本、组装成本。
[架子的搬送]
接着,对架子R10、R20如何从贮存部41向各分析部M搬送、以及架子R11、R21如何从各分析部M向回收部441、442搬送进行说明。另外,架子R11、R21作为被暂时保持于再检缓存器的架子而进行说明,但关于没有再检的可能性的架子,也可以不经过基于再检缓存器的保持,而直接从各分析部M搬送到回收部441、442。另外,在下述中,将爪部NL的旋转方向记载为“顺时针”、“逆时针”。这是为了易于说明而根据附图来记载的,并不限制实际的实施方式中的爪部NL的旋转方向。
(贮存部41~第1分析部群GM1的各分析部M)
与架子从贮存部41搬送到搬出位置对应地、控制部控制水平驱动部并使第1机械手RB1移动到第1轨RL1的一端,控制部控制马达,使爪部NL从下方位置顺时针地旋转半周,接收载置于搬出位置的架子。
接着,控制部控制水平驱动部,通过第1机械手RB1将架子搬送到条形码阅读器45的位置。根据通过条形码阅读器45读取的信息,控制部判断是对哪个分析部搬送的架子。在架子是要搬送到第1分析部群GM1的指定的分析部M的架子R10时,控制部控制水平驱动部,通过第1机械手RB1将架子R10搬送到指定的分析部M。接着,控制部控制马达,使第1机械手RB1中的爪部NL从下方位置逆时针地旋转半周。其结果是,架子R10被交付给指定的分析部M的第1分注通道421。
第1分注通道421将架子R10依次送到分注位置。从被送到分注位置的架子R10之中的试样管61分注试样,根据所分注的试样与试剂生成反应液。此外,反应液通过该分析部M来分析。
(第1分注通道421~第1再检缓存器431)
关于架子R10中容放分析需要的试样的试样管,在试样的分注结束时,控制部取得第1机械手RB1的位置。在该分注结束时控制部判断为第1机械手RB1未移动到第1分注通道421的分注位置时,控制水平驱动部,使第1机械手RB1移动到第1分注通道421的分注位置。接着,控制部控制马达,使爪部NL从下方位置顺时针地旋转半周,接收位于分注位置的架子R11。
接着,控制部控制水平驱动部,使第1机械手RB1移动到能够进行方向变换的第1轨RL1上的位置。接着,控制部控制方向转换驱动部,使爪部NL朝向Y2方向(第1再检缓存器431所在一侧)。接着,控制部控制水平驱动部,使第1机械手RB1移动到第1再检缓存器431的位置。接着,控制部控制马达使爪部NL逆时针地移动,将架子R11交付到第1再检缓存器431。架子R11暂时保持第1再检缓存器431,直到分析的结果出来为止。
(第1再检缓存器431~第1分注通道421)
控制部在分析的结果满足再检条件时(即,进行了通常的分析时)控制马达使爪部NL顺时针地移动,并从第1再检缓存器431接收架子R12。接着,控制部控制水平驱动部,使第1机械手RB1移动到能够进行方向变换的第1轨RL1上的位置。接着,控制部控制方向转换驱动部,使爪部NL朝向Y1方向(第1分注通道421所在一侧)。接着,控制部控制水平驱动部,使第1机械手RB1移动到第1分注通道421的位置。接着,控制部控制马达使爪部NL逆时针地移动,将架子R12交付到第1分注通道421。第1分注通道将架子R12依次送到分注位置。从被送到分注位置的架子R12中的试样管61分注试样,通过所分注的试样和试剂生成反应液,反应液被分析(被再检)。
如以上那样,根据分析的结果,架子在第1再检缓存器431与第1分注通道421之间被反复搬送。架子被供给反应液的分析后,返回到第1再检缓存器431中。
(第1再检缓存器431~回收部441)
控制部在分析的结果不满足再检条件时,控制马达使爪部NL顺时针地移动,从第1再检缓存器431接收架子R11。接着,控制部控制水平驱动部,使第1机械手RB1移动到位于第1轨RL1的一端的搬入位置。接着,控制部控制马达使爪部NL逆时针地移动,将架子R11交付到搬入位置。回收部441回收位于搬入位置的架子R11。
(贮存部41~中继机构50)
根据通过条形码阅读器45读取到的信息,控制部进行从贮存部41搬送的架子是否是要搬送到第2分析部群GM2的分析部M的架子的判断。即,判断架子是否是架子R20。在判断的结果是判断为是架子R20时,控制部控制水平驱动部,通过第1机械手RB1使架子R20移动到第1轨RL1的另一端。接着,控制部控制马达,使爪部NL逆时针的移动。由此,将爪部NL持有的架子R20交付到第1区域A1的起点位置A11。将被交付到起点位置A11的架子R20示于图4。
控制部为,在第2机械手RB2来到终点位置A22进行接收时之前,控制部对带驱动部进行控制,以将架子R20搬送到终点位置A22。作为结果,架子R20在向第1无接头带511搬送期间或者在该搬送时间与在终点位置A22的待机时间期间,暂时保持于中继机构50。
控制部通过监视各机械手的位置、无接头带等的位置等并控制各机械手、各无接头带,由此第1机械手RB1、第2机械手RB2互相不从属于对方,能够独立地进行独自的动作。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处理速度的降低。此外,不会互相超过中继机构50而移动到对方的移动范围,因而能够防止相互干涉。
(中继机构50~第2分析部群GM2的各分析部M)
接着,关于将架子R20从终点位置A22向第2分析部群GM2的各分析部M搬送的情况进行说明。
该架子R20的搬送与将架子R10从搬出位置向第1分析部群GM1的各分析部M搬送是同样的。因此,能够通过将架子R10的说明中的搬送位置、第1机械手RB1及第1分注通道421置换为终点位置A22、第2机械手RB2及第2分注通道422进行说明。因此,能够用该置换的说明替代架子R20的搬送的说明。
(第2分注通道422~第2再检缓存器432)
接着,对将架子R21从第2分注通道422向第2再检缓存器432搬送进行说明。此外,关于将对收纳有收到再检的要求的试样的试样管61进行保持的架子R22从第2再检缓存器432向第2分注通道422搬送进行说明。
该架子R21的搬送与将架子R11从第1分注通道421向第1再检缓存器431搬送是同样的。此外,与将对收纳有收到再检的要求的试样的试样管61进行保持的架子R12从第1再检缓存器431向第1分注通道421搬送是同样的。因此,能够通过将架子R11的说明中的第1分注通道421、第1再检缓存器431及第1机械手RB1置换为第2分注通道422、第2再检缓存器432及第2机械手RB2进行说明。因此,能够用该置换的说明替代架子R21的搬送的说明。
(第2再检缓存器432~起点位置A21~终点位置A12~回收部441)
接着,对将架子R21从第2再检缓存器432向起点位置A21搬送、及从起点位置A21向终点位置A12搬送进行说明。并且,关于从终点位置A12向回收部441搬送进行说明。
其中,将架子R21从第2再检缓存器432向起点位置A21搬送与将架子R11从第1再检缓存器431向搬入位置搬送是同样的。因此,能够将架子R11的说明中的第1再检缓存器431、第1机械手RB1及搬入位置置换为第2再检缓存器432、第2机械手RB2及起点位置A21进行说明。因此,能够用该置换的说明替代架子R21的搬送的说明。
此外,其中,将架子R21从终点位置A12向回收部441搬送与将架子R11从第1再检缓存器431向搬入位置搬送是同样的。因此,能够通过将架子R11的说明中的第1再检缓存器431、第1机械手RB1及搬入位置置换为终点位置A12、第2机械手RB2及回收部441的搬入位置进行说明。因此,能够用该置换的说明替代架子R21的搬送的说明。
(起点位置A21~终点位置A12)
这里,关于将架子R21从起点位置A21向终点位置A12搬送进行说明。
控制部为,在第1机械手RB1来到终点位置A12进行接收时之前,控制部对带驱动部进行控制,以将架子R21搬送到终点位置A12。作为结果,架子R21在向第2无接头带521搬送期间或者在该搬送时间和在终点位置A12的待机时间期间,被暂时保持于中继机构50。
控制部通过监视各机械手的位置、无接头带等的位置等对各机械手、各无接头带进行控制,由此第1机械手RB1、第2机械手RB2互相不从属于对方,能够独立地进行独自的动作。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处理速度的降低。此外,不会互相超过中继机构50而移动到对方的移动范围,所以能够防止相互干涉。
(第1再检缓存器431~起点位置A11~终点位置A22~回收部442)
接着,对将架子R11从第1再检缓存器431向起点位置A11搬送及从起点位置A11向终点位置A22搬送进行说明。并且,对从终点位置A22向回收部442搬送进行说明。
如果将前述的、将架子R21从第2再检缓存器432向起点位置A21搬送、进而从起点位置A21向终点位置A12搬送、进而从终点位置A12向回收部441搬送设为“复路”,则上述的搬送相当于“往路”。往路与复路的搬送是同样的,因此省略说明。
(第2再检缓存器432~回收部442)
接着,关于将架子R21从第2再检缓存器432向回收部442搬送进行说明。
该搬送与前述的将架子R11从第1再检缓存器431向回收部441搬送是同样的。因此省略说明。
在第1实施方式的自动分析装置中,随着分析部M增加,轨的根数及机械手的数量增加,通过各机械手分担架子的搬送。由此,在各轨上移动的机械手的移动时间不会变长,能够避免对各分析部M搬送架子产生延迟。换言之,能够效率好地将架子搬送到分析部M,在高速地或者大量地进行处理时没有障碍。
并且,通过一个机械手在一个轨上移动,机械手彼此不冲突,因此机械手彼此不需要边识别并避开互相的位置边动作。其结果是,能够获得足够的移动速度,因为该点也能够效率好地将架子搬送到分析部M,由此,在高速地或者大量地进行处理时没有障碍。此外,与为了使机械手彼此不冲突而使轨增加机械手的数量并将多个轨并列设置的构成相比较,临床检查装置在进深方向上不会变厚。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6,对第2实施方式的中继机构50进行说明。图6是中继机构的俯视图。在第2实施方式中,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的中继机构50相同的构成,附以相同的编号并省略其说明,主要对不同的构成进行说明。
在第1实施方式中,第1送进构件510及第2送进构件520设置于中继机构50。与此相对,在第2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作为能够沿着X方向移动的第1送进构件的一例的滑动部件SD设置于第1机械手RB1,隔着滑动部件SD设置臂体AM。控制部控制滑动驱动部(未图示),从而滑动部件SD沿X方向移动。由此,被臂体AM的爪部NL所保持的架子R20从第1区域A1的起点位置A11被搬送到第2区域A2的终点位置A22。
同样地,作为能够沿着X方向移动的第2送进构件的一例的滑动部件SD设置于第2机械手RB2。臂体AM隔着滑动部件SD设置于第2机械手RB2。控制部控制滑动驱动部(未图示),从而滑动部件SD沿X方向移动。由此,架子R21以被臂体AM的爪部NL保持的状态,通过滑动部件SD从第2区域A2的起点位置A21沿着线路向第1区域A1的终点位置A12搬送。
控制部使第2机械手RB2侧的滑动部件SD向终点位置A22侧移动。进而,控制部使第2机械手RB2的爪部NL顺时针地移动,从而拿起被搬送到第2区域A2的终点位置A22的架子R20。由此,第2机械手RB2接收架子R20。
控制部使第1机械手RB1侧的滑动部件SD向终点位置A12侧移动。进而,控制部使第1机械手RB1的爪部NL顺时针地移动,从而拿起被搬送到第1区域A1的终点位置A12的架子R21。由此第1机械手RB1接收架子R21。
第1送进构件510设置于第1机械手RB1(第1搬送机构),第2送进构件520设置于第2机械手RB2(第2搬送机构),因此例如中继机构50不需要较宽的设置空间。
<第3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7对第3实施方式的中继机构50进行说明。图7是中继机构50的俯视图。在第3实施方式中,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的中继机构50相同的构成标注相同的编号并省略其说明,主要对不同的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在第3实施方式的中继机构50中,具有转盘TB。转盘TB构成为绕其中央部旋转半周。在转盘TB的周缘部,第1区域A1及第2区域A2被设置在中间夹着中央部的互相对置的位置。此外,如图7所示,第3实施方式的中继机构50被夹在第1搬送机构461与第2搬送机构462之间而设置。通过第1机械手RB1,被搬送到第2分析部群GM2的分析部M的架子R20载置于第1区域A1。控制部控制旋转驱动部(未图示)使转盘TB旋转半周。由此,载置于第1区域A1的架子R20被搬送到第2区域A2。被搬送到第2区域A2的架子R20由第2机械手RB2接收。
另一方面,通过第2机械手RB2,从第2分析部群GM2的分析部M回收的架子R21载置于第2区域A2。控制部控制旋转驱动部使转盘TB旋转半周。由此,载置于第2区域A2的架子R21被搬送到第1区域A1。被搬送到第1区域A1的架子R21由第1机械手RB1接收。
通过转盘TB能够简单地构成中继机构50,能够降低成本。此外,如图7所示,转盘TB的直径能够收敛于第1机械手RB1、第2机械手RB2持有架子并进行方向转换时的架子的旋转半径的2倍以下。因此,中继机构50不需要较宽的设置空间。
<第4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8对第4实施方式的中继机构50进行说明。图8是中继机构的俯视图。在第4实施方式中,对于与第3实施方式的中继机构50相同的构成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主要对不同的构成进行说明。
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转盘TB的周缘部,第1区域A1及第2区域A2设置于中间夹着中央部互相对置的位置。
与此相对,如图8所示,在第4实施方式中,在转盘TB的中央部设置第1区域A1及第2区域A2。通过第1机械手RB1,被搬送到第2分析部群GM2的分析部M的架子R20载置于第1区域A1。控制部控制旋转驱动部(未图示)使转盘TB旋转半周。由此,载置于第1区域A1(中央部)的架子R20被搬送到第2区域A2(中央部)。被搬送到第2区域A2的架子R20由第2机械手RB2接收。通过使转盘TB旋转半周,不改变架子内的试样管61的排列顺序,就能够搬送到第2分析部群GM2的各分析部M。
另一方面,通过第2机械手RB2,从第2分析部群GM2的分析部M回收的架子R21被载置于第2区域A2。控制部控制旋转驱动部使转盘TB旋转半周。由此,载置于第2区域A2(中央部)的架子R21被搬送到第1区域A1。被搬送到第1区域A1(中央部)的架子R21由第1机械手RB1接收。在转盘TB的中央部设置第1区域A1及第2区域A2,因此转盘TB的直径较小也能够解决,因此,中继机构50不需要较宽的设置空间。
<分析部M的其他的构成>
接着,参照图3简单地说明分析部M的其他的构成。
如图3所示,分析部M具有架子子1、第1试剂库2、第2试剂库3、试剂容器4、试样分注探针7、第1试剂分注探针8、第2试剂分注探针9、搅拌单元11、测光单元12及冲洗/干燥单元13。
(试剂容器4)
在第1试剂库2及第2试剂库3,收纳有能够转动的圆形状的架子子1。各试剂容器4环状地排列并收纳于该架子子1。容放有第1试剂的试剂容器4载置于第1试剂库2。此外,收纳有第2试剂的试剂容器4载置于第2试剂库3。第1试剂以及第2试剂相应于被检试样的测定项目而选择。
接着,对试剂的分注、搅拌、反应液的测定以及反应管51的冲洗/干燥的各动作进行说明。
(分注)
第1试剂分注探针8从通过第1试剂库2的架子子1的转动而被搬送到规定的吸引位置的试剂容器4吸引第1试剂。此外,第1试剂分注探针8对被搬送到规定的喷出位置的反应管51喷出第1试剂。
第2试剂分注探针9从通过第2试剂库3的架子子1的转动而被搬送到规定的吸引位置的试剂容器4吸引第2试剂。此外,第2试剂分注探针9对被搬送到规定的喷出位置的反应管51喷出第2试剂。
(搅拌)
搅拌单元11按每一循环对停止于搅拌位置的反应管51内的被检试样及试剂(第1试剂,第2试剂)的反应液继续搅拌。
(测定)
测光单元12从测光位置测定反应液。测光单元12对反应液的吸光度进行了测定后,将该测定结果数据输出至数据处理部(未图示)。数据处理部从吸光度根据检量线求出反应液的浓度。由此,能够测定反应液的成分。
(冲洗、干燥)
冲洗/干燥单元13吸引停止于冲洗·干燥位置的反应管51内的结束了测定的反应液,并且对反应管51内进行冲洗·干燥。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贮存部41及回收部441这一组配置于线路的一端,回收部442配置于线路的另一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贮存部41配置于线路的一端,回收部442配置于线路的另一端。在该构成中,第1搬送机构461将架子R10从搬出位置向第1分析部群GM1的分析部M的第1分注通道421搬送。并且,第1搬送机构461将第1分注通道421中的架子R11从第1再检缓存器431向中继机构50的起点位置A11搬送。此外,中继机构50将架子R11从起点位置A11向终点位置A22搬送。第2搬送机构462将架子R11从终点位置A22向回收部442侧的搬入位置搬送。此外,第1搬送机构461将架子R20从搬出位置向中继机构50的起点位置A11搬送。中继机构50将该架子R20从起点位置A11向终点位置A22搬送。第2搬送机构462将该架子R20从终点位置A22向第2分析部群GM2的分析部M的第2分注通道422搬送。进而,将第2分注通道422中的架子R21从第2再检缓存器432向回收部442侧的搬入位置搬送。另外,也可以是,贮存部41及回收部441这一组配置于线路的一端,新的贮存部及回收部442这一组配置于线路的另一端。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中继机构50将架子R20或架子R21暂时保持在第1区域A1与第2区域A2之间、并沿线路在第1区域A1与第2区域A2之间搬送。但是,也可以将架子置于从线路脱离的位置(包含终点位置)。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搬送部,示出了沿着轨移动的机械手的例子。但是,搬送部不限于如上所述的构成。即,搬送部如果具备如下的功能,也能够采用其他的构成。例如第一、搬送部构成为,能够以保持架子的状态在沿着装置的长度方向的轨道上移动。接着,搬送部构成为,能够以保持架子的状态在轨道上沿水平方向旋转。换言之,搬送部构成为,能够夹着线路(搬送部的轨道)从一方向另一方(从装置的近前侧向里侧)、或者从另一方向一方(从里侧向近前侧)移动架子。此外,搬送部构成为,能够将架子载置于该轨道的至少一端的、架子的一侧方及另一侧方(装置的近前侧及里侧)的任意的位置。此外,搬送部能够从这些架子的载置位置接受架子并移动到其他的位置。
关于搬送机构,也不限于基于机械手和轨的构成。搬送机构如果具备如下的构成,也可以是基于其他的构成的机构。搬送机构构成为,能够使搬送部在沿着装置的长度方向的轨道上移动,进而使移动了的搬送部停止在任意的位置。搬送机构构成为,能够在轨道上使搬送部沿水平方向旋转。换言之,搬送机构也可以构成为,能够夹着线路(搬送部的轨道)从一方向另一方(从装置的近前侧向里侧)、或者从另一方向一方(从里侧向近前侧)移动搬送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随着分析部M增加,轨的根数及与轨根数对应的机械手的数量增加,通过各机械手分担架子的搬送。并且在各轨间设置有使架子待机并且交接的中继部。因此,各机械手不需要为了接收架子而等待其他的机械手的到达。由此,在各轨上移动的机械手的移动时间不会变长,能够避免向各分析部M搬送架子产生延迟。换言之,能够效率好地将架子搬送到分析部M,在高速地或者大量地进行处理时没有障碍。
并且,通过一个机械手在一个轨上移动,机械手彼此不冲突,因此机械手彼此不需要边识别并避开互相的位置边动作。其结果是,能够获得足够的移动速度,因为该点也能够效率好地将架子搬送到分析部M,由此,在高速地或者大量地进行处理时没有障碍。此外,与为了使机械手彼此不冲突而使轨增加机械手的数量并将多个轨并列设置的构成相比较,临床检查装置在进深方向上不会变厚。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成,也能够应用于自动分析装置以外的临床检查装置。作为临床检查装置,例如,列举出自动分析装置、血液气体分析装置、电泳装置、液体色谱分析装置等的临床化学分析设备、放射免疫分析装置等的核医学设备、乳胶凝集反应测定装置、浊度计等的免疫血清检查设备、自动血球计数装置、血液凝固测定装置等的血液检查设备、微生物分类鉴定装置、血液培養检查装置、DNA·RNA测定装置等的细菌检查设备、尿分析装置、便潜血测定装置等的尿检查设备、自动组织细胞染色装置等的病理检查设备、生理功能检查设备、微量移液器、冲洗装置分注装置、离心分离装置等其他的临床检查设备等。
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上述实施方式作为例子而提示,无意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各样的方式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种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于发明的范围及宗旨,同样也包含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中。
Claims (7)
1.一种临床检查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分析部,沿规定的排列方向配置,将容放于试样容器的试样以及容放于试剂容器的试剂分注到反应管中,对该反应管内的试样与试剂的反应进行测定;
分注通道,按每个上述分析部而设置,能够载置多个保持上述试样容器的架子,使该架子沿着上述排列方向移动,而使上述试样容器依次位于上述分析部的分注位置;
多个搬送部,具有能够保持上述架子的臂体,上述多个搬送部能够以通过该臂体保持上述架子的状态沿着上述排列方向移动,而将通过上述臂体保持的架子载置于上述分注通道的任意的位置,能够通过上述臂体保持载置于上述分注通道的任意的架子,并将该架子从载置位置去除;以及
中继部,与上述搬送部的臂体移动的路径的至少一方的端部对置而设置、或者在该端部侧沿着该路径而设置,具有供不同的搬送部的臂体分别以能够保持上述架子的方式载置的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临床检查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搬送部的各路径被设置为实质上朝向同一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临床检查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搬送部的臂体具有与铅垂方向平行的旋转轴,以保持上述架子的状态沿水平方向转动自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临床检查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中继部将上述搬送部移动的路径夹在中间而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临床检查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中继部被设置在供相邻的搬送部移动的路径的端部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临床检查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中继部使载置上述架子的面旋转。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临床检查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架子为,分别保持上述试样容器的多个试样容器保持部沿上述架子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
上述搬送部的臂体以上述架子的长度方向沿着上述多个分析部的所配置的排列方向的状态移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039646 | 2015-02-27 | ||
JP2015-039646 | 2015-02-27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929186A true CN105929186A (zh) | 2016-09-07 |
CN105929186B CN105929186B (zh) | 2018-06-08 |
Family
ID=568403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108574.XA Active CN105929186B (zh) | 2015-02-27 | 2016-02-26 | 临床检查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651380B2 (zh) |
CN (1) | CN105929186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231491A (zh) * | 2018-03-06 | 2019-09-13 | 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样本分析系统及其节能控制方法 |
WO2020087252A1 (zh) * | 2018-10-30 | 2020-05-07 | 深圳迎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反应装置和免疫分析仪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884008B2 (ja) * | 2017-03-01 | 2021-06-09 | キヤノン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 自動分析装置 |
JP7048217B2 (ja) * | 2017-04-28 | 2022-04-05 | シスメックス株式会社 | 搬送用装置、搬送方法および検体分析システム |
CN110398601A (zh) * | 2018-04-25 | 2019-11-01 | 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样本分析系统和一种样本分析系统控制方法 |
JP7171231B2 (ja) | 2018-05-11 | 2022-11-15 | シスメックス株式会社 | 搬送用装置、検体測定システムおよび搬送方法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087423A (en) * | 1988-10-20 | 1992-02-11 | Olympus Optical Co., Ltd. | Automatic analyzing apparatu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analyzing modules |
CN1223721A (zh) * | 1996-07-05 | 1999-07-21 | 贝克曼考尔特公司 | 样品自动处理系统 |
JP2000046842A (ja) * | 1998-07-31 | 2000-02-18 | Hitachi Ltd | 検体処理システム |
JP2001099844A (ja) * | 1999-09-29 | 2001-04-13 | Hitachi Ltd | 検体搬送装置 |
US20040134750A1 (en) * | 2001-04-24 | 2004-07-15 | Luoma Robert Paul | Assay testing diagnostic analyzer |
JP2007315835A (ja) * | 2006-05-24 | 2007-12-06 | Aloka Co Ltd | ラック搬送システ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611609B2 (ja) * | 1992-09-09 | 1997-05-21 | 株式会社島津製作所 | 臨床用複合分析装置 |
JP3579515B2 (ja) * | 1995-07-26 | 2004-10-20 | 株式会社エイアンドティー | 検体搬送システム |
JP3031237B2 (ja) * | 1996-04-10 | 2000-04-10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検体ラックの搬送方法及び検体ラックを搬送する自動分析装置 |
JP3428426B2 (ja) * | 1997-03-26 | 2003-07-22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検体分析システム |
JP3496447B2 (ja) * | 1997-04-10 | 2004-02-09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検体ラックの搬送方法及び自動分析装置 |
JP3655509B2 (ja) * | 1999-10-15 | 2005-06-02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検体搬送システム |
WO2002031747A1 (en) * | 2000-10-13 | 2002-04-18 | Irm Llc | High throughput processing system and method of using |
JP3829666B2 (ja) * | 2001-08-21 | 2006-10-04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生体サンプルの自動分析システム |
JP4648398B2 (ja) * | 2004-11-12 | 2011-03-09 | シンジェンタ リミテッド | 高速大量処理モードにおける製剤の調合及び特性評価 |
JP4396526B2 (ja) * | 2005-01-07 | 2010-01-13 | 株式会社島津製作所 | 容器搬送装置 |
EP2148206B1 (en) * | 2008-07-25 | 2015-11-18 | F.Hoffmann-La Roche Ag | A laboratory system for handling sample tube racks, an alignmemt element for sample tube racks and a rack tray receiver assembly |
-
2016
- 2016-02-24 JP JP2016032583A patent/JP6651380B2/ja active Active
- 2016-02-26 CN CN201610108574.XA patent/CN10592918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087423A (en) * | 1988-10-20 | 1992-02-11 | Olympus Optical Co., Ltd. | Automatic analyzing apparatu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analyzing modules |
CN1223721A (zh) * | 1996-07-05 | 1999-07-21 | 贝克曼考尔特公司 | 样品自动处理系统 |
JP2000046842A (ja) * | 1998-07-31 | 2000-02-18 | Hitachi Ltd | 検体処理システム |
JP2001099844A (ja) * | 1999-09-29 | 2001-04-13 | Hitachi Ltd | 検体搬送装置 |
US20040134750A1 (en) * | 2001-04-24 | 2004-07-15 | Luoma Robert Paul | Assay testing diagnostic analyzer |
JP2007315835A (ja) * | 2006-05-24 | 2007-12-06 | Aloka Co Ltd | ラック搬送システム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231491A (zh) * | 2018-03-06 | 2019-09-13 | 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样本分析系统及其节能控制方法 |
CN110231491B (zh) * | 2018-03-06 | 2024-03-22 | 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样本分析系统及其节能控制方法 |
WO2020087252A1 (zh) * | 2018-10-30 | 2020-05-07 | 深圳迎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反应装置和免疫分析仪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929186B (zh) | 2018-06-08 |
JP2016164555A (ja) | 2016-09-08 |
JP6651380B2 (ja) | 2020-02-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929186A (zh) | 临床检查装置 | |
JP3931110B2 (ja) | 自動分析装置 | |
CN105229473B (zh) | 自动分析装置 | |
CN105548132B (zh) | 自动化转盘式荧光检测仪 | |
KR100645610B1 (ko) | 혈액 검체 반송-분석 장치 | |
US20160084864A1 (en) | Automatic analyzer and sample-processing system | |
CA2484225C (en) | A multi-analyzer system for providing assay processing | |
JP3336894B2 (ja) | 自動分析装置 | |
CN107850611A (zh) | 样本架运输装置、样本分析设备及样本分析系统 | |
CN105745546A (zh) | 具有后面可进入轨道系统的自动化诊断分析仪及相关方法 | |
CN102023224B (zh) | 回收单元以及检测体处理装置 | |
CN106918711A (zh) | 样品处理装置以及样品处理方法 | |
CN101907559A (zh) | 检验体处理装置以及检验体处理方法 | |
US7101715B2 (en) | Increasing throughput of an automatic clinical analyzer system by partitioning assays according to frequency of requested performance | |
CN104508491A (zh) | 试样搬运装置及检体检查自动化系统 | |
US20100233754A1 (en) | Vessel Transpor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 |
JP2884604B2 (ja) | 自動免疫測定装置及びその使用方法 | |
CN210071851U (zh) | 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的样本传输系统 | |
JPH02306165A (ja) | 容器の移送システム | |
JP6943977B2 (ja) | 自動分析装置 | |
JP4146674B2 (ja) | 自動分析装置 | |
CN102023110B (zh) | 检测体处理装置、检测体的搬送装置以及检测体架子的搬送方法 | |
JP6840350B2 (ja) | 検体搬送仕分けシステム | |
JPH06347466A (ja) | 容器の移送方法 | |
JP2007155746A (ja) | 自動分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