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23722B - 一种沉淀污泥回流助凝与凝核澄清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沉淀污泥回流助凝与凝核澄清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923722B CN105923722B CN201610289971.1A CN201610289971A CN105923722B CN 105923722 B CN105923722 B CN 105923722B CN 201610289971 A CN201610289971 A CN 201610289971A CN 105923722 B CN105923722 B CN 10592372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ludge
- reflux
- cylinder
- solidifying
- inner cylind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5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flocculation or precipitation of suspended impuritie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5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flocculation or precipitation of suspended impurities
- C02F1/5209—Regulation methods for flocculation or precipitation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301/00—General aspects of water treatment
- C02F2301/04—Flow arrangements
- C02F2301/046—Recirculation with an external loop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301/00—General aspects of water treatment
- C02F2301/08—Multistage treatments, e.g. repetition of the same process step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Separation Of Suspended Particles By Flocculating Ag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沉淀污泥回流助凝与凝核澄清装置,包括进出水单元、药剂投加和混合单元以及混凝沉淀单元,其中,混凝沉淀单元包括连接原水箱出水的壳体,壳体由同轴的外筒、中间筒和内筒共三层筒组成,在壳体内形成混合区、混凝区、絮凝区和沉淀区,絮凝区底部设置有出泥管,进水和回流沉淀污泥混合区连通回流污泥管,出泥管和回流污泥管在壳体外与剩余污泥管连通,絮凝颗粒依靠重力作用在沉淀区沉淀,在混合区,原水、混凝剂、助凝剂和回流污泥充分混合,在混凝区,以回流污泥颗粒作为混凝核心发生混凝反应,在絮凝区,利用回流污泥颗粒的凝核作用促进絮凝体成长和造粒,本发明具有耗药量小、占地面积省、出水水质好、污泥回流浓度大和回流量小且易控制等特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涉及给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悬浮物去除,特别涉及一种沉淀污泥回流助凝与凝核澄清装置。
背景技术
原水的澄清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通常包括混凝、絮凝和沉淀过程。混凝机理主要包括ZTA电位理论,沉淀过程主要基于压缩沉淀理论。
混凝过程要求混凝剂水解产物迅速地扩散到水中,所有胶体颗粒几乎在同一瞬间脱稳并凝聚,这样才能得到好的絮凝效果。为了达到良好絮凝效果,处理中通常采用管道混合器,将絮凝药剂与原水充分混合。
絮凝是水处理的最重要的工艺环节,出水水质主要由絮凝效果决定的。传统廊道反应、回转孔室反应以及回转组合式隔板反应的絮凝工艺,水在设备中停留50~60min,时间相对较长。絮凝长大过程是微小颗粒接触与碰撞的过程。絮凝效果的好坏取决于下面两个因素;一是混凝剂水解后产生的高分子络合物形成吸附架桥的联结能力,这是由混凝剂的性质决定的;二是微小颗粒碰撞的几率和如何控制它们进行合理的有效碰撞,这是由设备的动力学条件所决定的。
传统的平流沉淀池优点是构造简单,工作安全可靠;缺点是占地面积大,处理效率低,要想降低滤前水的浊度就要较大地加大沉淀池的长度。浅池理论的出现使沉淀技术有的长足的进步,现在水处理中普遍使用了斜管沉淀池,沉淀效果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发明专利CN 102078708 B公开了一种依靠水力旋流作用,进行水中悬浮物造粒成长,实现固液分离的固液分离器,该设备加工工艺过于复杂,制作安装不便。另外,该分离器仅靠进水冲击和圆筒导流形成的水力旋流,具有节能和减少设备磨损特点,但是提供的G值仍然不够,使得该絮凝预沉段预沉目标较难实现。要想获得较大水力旋流G值,内桶流速必须足够高,其结果是导致内桶直径过小,水力停留时间过小,达不到水力停留时间(HRT)为1min的设计要求。
发明CN 104261532 A公开了一种机械旋流絮凝分离高效澄清池,针对大型或特大型高浊度黄河水厂,解决了传统给水处理方案中,现有的澄清池单池尺寸小,池体结构过高且结构复杂,难以施工,造价高的问题,发明了一种池体内部为立方体的澄清池。该发明中澄清池呈立方体,立方体空间上存在的边角,必然导致水力分布情况劣于圆形空间下的水力分布。
法国ACTIFLL絮凝澄清工艺中,沉降污泥由污泥泵连续泵入到系统上方的水力旋流器,在水力旋流器里借助离心力泥浆和细砂很好地被分离,泥浆从旋流器的上部流出进人排泥水处理系统,约占回流量的分离好的细砂则由旋流器的80~90%下部流出被注人到絮凝池中循环使用。该工艺针对城市给水处理,混凝池、加注池、絮凝池和高效沉淀池串联布局,需要专门细砂投加设备和砂水分离设备,工艺流程长且设备费用高、细砂原料成本高。
总体而言,现有澄清装置往往混凝池和沉淀池容积过大,空间利用率不高,絮体松散,设计水力停留时间大于实际水力停留时间,效果较差。为解决这一问题,根据混凝、絮凝和沉淀基本原理,本发明权利人发明了该技术的澄清装置。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沉淀污泥回流助凝与凝核澄清装置,依靠沉淀污泥回流助凝系统促进水中悬浮物质絮凝、沉淀分离,装置中絮凝污泥依靠重力作用在絮凝区沉淀,利用污泥回流泵将污泥泵至完全混合区;在完全混合区,原水、混凝剂、助凝剂和回流污泥得以进行混合;在混凝区,在机械搅拌的作用下,以回流污泥颗粒作为混凝核心发生混凝反应,在絮凝区,内筒和搅拌轴呈逆向旋转,利用回流污泥颗粒的“凝核”作用促进絮凝体成长和造粒;在沉淀区,回流污泥颗粒增加了絮凝体的密度,加快了絮凝体在沉淀区的沉降,促进了原水与悬浮物的澄清分离;本装置具有处理高效、易生产加工、占用空间省和药剂耗用量小等优点,适于油田水处理、小区生活污水处理和给水处理等领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沉淀污泥回流助凝与凝核澄清装置,包括进出水单元、药剂投加和混合单元以及混凝沉淀单元,其中,所述混凝沉淀单元包括连接原水箱1出水的壳体,所述壳体由同轴的外筒5、中间筒6和内筒7共三层筒组成,在壳体内形成进水和回流沉淀污泥混合区Ⅰ、机械搅拌混凝区Ⅱ、絮凝区Ⅲ和斜板沉淀区Ⅳ,絮凝区Ⅲ底部设置有出泥管14,进水和回流沉淀污泥混合区Ⅰ连通回流污泥管18,出泥管14和回流污泥管18在壳体外与剩余污泥管24连通。
所述出泥管14焊接于内筒7的外壁,出泥管14连接有污泥回流泵15,污泥回流泵15与回流污泥管18之间安装有回流污泥调节阀16,污泥回流泵15与剩余污泥管24之间安装有剩余污泥调节阀17,回流污泥管18上设置助凝剂投加口30,助凝剂投加口30连接助凝剂药罐20。
所述壳体中,内筒7与外筒5完全隔离,内筒7通过上部的出水孔与中间筒6连通,中间筒6的顶部和底部均与外筒5连通,原水箱1出水进入内筒7的下部,在该处形成进水和回流沉淀污泥混合区Ⅰ,内筒7中设置有搅拌器8,在搅拌器8的搅拌区域内形成机械搅拌混凝区Ⅱ,内筒7为旋转筒,外壁焊接片状桨叶,在内筒7之外中间筒6之内形成絮凝区Ⅲ,在中间筒6之外外筒5之内为斜板沉淀区Ⅳ,在斜板沉淀区Ⅳ设置有集水槽29和位于集水槽29下方的填料12,絮凝区Ⅲ顶部的出水进入集水槽29,再向下通过填料12进入外筒5的底部,集水槽29连接有通向壳体外的出水管26。
所述壳体底部设置底盖22,底盖22上焊接并支撑住进水口13,原水进水管伸至内筒7中心,由进水口13分配至进水和回流沉淀污泥混合区Ⅰ,混合均匀后向上进入机械搅拌混凝区Ⅱ,从内筒上部孔口进入内筒7之外中间筒6之内形成絮凝区Ⅲ,此时运动方向为向下,到达中间筒6底部的折流板32位置,再次改变运动方向,向上进入斜板沉淀区Ⅳ,溢流至出水堰底部后经排水管26排放至外界水环境;壳体顶部有支架23,支架23上固定有带减速器11的搅拌机27,搅拌机27的搅拌轴28连接搅拌器8,搅拌器8为螺旋式下压结构。
所述集水槽29上方设置溢流槽25,溢流槽25内外圈分别连接到中间筒6和外筒5上。
在原水箱1的出水管101上依次设置有混凝剂投加口2、提升泵3和管道混合器4,混凝剂投加口2连接混凝剂药罐19,出水管101的出水口13伸至内筒7的筒中心线位置并位于内筒7的中心底部。
所述中间筒6的下部设置折流板32。
所述搅拌器8与内筒7逆向旋转,回流污泥颗粒增加絮凝体的密度,两种因素加快了絮凝体在沉淀区的沉降,促进了原水与悬浮物的澄清分离。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装置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
2、药剂耗用量小。
3、对水中悬浮物澄清分离高效。
因此,与以往传统絮凝澄清池去除悬浮物工艺相比,本发明解决了传统工艺占地面积大,空间利用率低和药剂投加量较大等问题,处理效果稳定高效,在油田水处理、小区生活污水处理和给水澄清处理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结动筒与主轴转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内容进行描述,以下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的,不应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有任何限制作用。
参见图1和图2,本发明装置包括进出水单元、药剂投加和混合单元、混凝沉淀单元等。原水箱1中的出水经过混凝剂投加口2,再依次经提升泵3和管道混合器4,随后通过进水口13进入壳体内的混合区Ⅰ,壳体由同轴的外筒5、中间筒6和内筒7共三层筒组成,壳体的整体为柱形,三层筒将空间区域分为四个部分,即进水和回流沉淀污泥混合区Ⅰ、机械搅拌混凝区Ⅱ、絮凝区Ⅲ和斜板沉淀区Ⅳ,一起构成混凝沉淀单元。絮凝区Ⅲ底部沉淀的污泥经出泥管14收集后由污泥泵15抽出壳体外。进水和回流沉淀污泥混合区Ⅰ连通回流污泥管18,出泥管14、回流污泥管18和剩余污泥管24在壳体外通过三通管31连通,污泥回流泵15与回流污泥管18之间安装有回流污泥调节阀16,污泥回流泵15与剩余污泥管24之间安装有剩余污泥调节阀17,回流污泥管18上设置助凝剂投加口30,助凝剂投加口30连接助凝剂药罐20,剩余污泥管24连接污泥压滤机21。
回流污泥通过回流污泥管18进入进水和回流沉淀污泥混合区Ⅰ,混合完全后随水流向上运动至机械搅拌混凝区Ⅱ,到达斜板沉淀区Ⅳ后泥水分离,污泥沉淀至外筒5底部。剩余污泥通过剩余污泥排放管24打入污泥压滤机21。回流污泥和剩余污泥量比例关系可以通过回流污泥调节阀16和剩余污泥调节阀17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沉淀污泥回流比为5%~10%。
壳体中,内筒7与外筒5完全隔离,内筒7通过上部的出水孔与中间筒6连通,中间筒6的顶部与外筒5连通,原水箱1出水进入内筒7的下部,在该处形成进水和回流沉淀污泥混合区Ⅰ,内筒7中设置有搅拌器8,在搅拌器8的搅拌区域内形成机械搅拌混凝区Ⅱ,内筒7为旋转筒,外壁焊接片状桨叶,在内筒7之外中间筒6之内形成絮凝区Ⅲ,在内筒7旋转的带动作用下,片状桨叶缓慢搅拌,促进絮凝区Ⅲ内的粒子碰撞成长为大颗粒。在中间筒6之外外筒5之内为斜板沉淀区Ⅳ,在斜板沉淀区Ⅳ设置有集水槽29和位于集水槽29下方的填料12,絮凝区Ⅲ顶部的出水进入集水槽29,再向下通过填料12进入外筒5的底部,集水槽29连接有通向壳体外的出水管26。
原水101、混凝剂和回流污泥、助凝剂在进水和回流沉淀污泥混合区Ⅰ完全混合,向上进入机械搅拌混凝区Ⅱ,在搅拌器8的机械搅拌作用下,碰撞、混凝形成颗粒。混合后水进入中间筒6,中间筒6底部安装折流板32,改变进入絮凝区Ⅲ的水流方向。折流板32与中间筒6的筒壁夹角为45°。此后,絮凝区Ⅲ颗粒逐渐长成大颗粒在斜板沉淀区Ⅳ分离,污泥下沉到絮凝区Ⅲ底部,通过出泥管14排出,清水通过溢流槽25进入集水槽29,从出水管26排出。
利用上述装置进行水中悬浮物质絮凝、沉淀分离处理的流程如下:
1、正常处理时,混凝剂药罐19和助凝剂药罐20的药剂分别泵入混凝剂投加口2和助凝剂投加口30,打开原水提升泵3,原水101和混凝剂通过管道混合器4从原水管进入壳体内部,再向上至进水和回流沉淀污泥混合区Ⅰ。当内筒7内水位升至三分之二时,打开搅拌机27,以转速为360rpm混凝搅拌。混凝剂药剂投加量为10~150mg/L,助凝剂投加量为0.1~1mg/L。
2、经过机械搅拌混凝区Ⅱ后,从内筒7上部的出水孔进入中间筒6,经过折流板32后进入絮凝区Ⅲ。此时,内筒7在减速机带动作用下,以60rpm转速带动,在内筒7慢速转动作用下,外壁叶片带动混合液中的粒子进一步碰撞长大成大粒子。此后混合液进入斜板沉淀区Ⅳ,污泥沉淀下来,实现悬浮物质沉淀分离。原水在絮凝区Ⅲ和斜板沉淀区Ⅳ的水力停留时间为30~40min。
3、经过斜板沉淀区Ⅳ后,处理出水通过溢流槽25进入集水槽29,从出水管26排出。
4、经过斜板沉淀区Ⅳ后,沉淀污泥下沉至絮凝区Ⅲ底部。稳定运行1h后,打开回流污泥调节阀16,关闭剩余污泥调节阀17,打开污泥回流泵15,进行沉淀污泥回流,利用回流污泥颗粒的“凝核”作用促进絮凝体成长和造粒,促进悬浮物质的分离。经过一段时间后,逐渐打开剩余污泥调节阀17,控制回流污泥管18和剩余污泥管24内污泥流量关系,使出水水质稳定。回流污泥量与剩余污泥量比值为5~10%。回流污泥颗粒有效粒径为0.1~1mm。
5、打开污泥压滤机21,对剩余污泥进行压滤脱水,剩余污泥干化后安全卫生填埋处理。
本发明的特点为以下三点:
特点一:在内筒,与混凝剂充分混合的水样,在高速搅拌器作用下,与回流污泥碰撞,形成细小粒子,这一阶段,水力停留时间很短,1~3min,转子转速为320~400转每分钟;内筒直径较小。
特点二:在中间筒,水力停留时间20~30min,在内筒表面转刷慢速转动作用下,细小颗粒碰撞形成大颗粒,同时,50~60转每分钟的转速不至于将形成的大颗粒破碎成细小粒子。
特点三:在外筒以内沉淀区域,水流转向向上溢流出水,泥渣依靠重力作用在泥渣浓缩室完成浓缩、沉淀。三者半径之比为1:3:5,体积比为1:8:15。
本发明高效澄清装置具有内、中外共三层筒结构,最外层为筒身,混凝区位于内筒内部,絮凝区位于中间筒和内筒之间,在此区域内,旋转的内筒带动水流慢速转动,使颗粒碰撞成长。沉淀区位于外筒与中间筒之间,泥渣浓缩区位于沉淀区的底部。其中内筒置于支撑筒9之上,外表面带有叶片,缓慢旋转,搅拌器带动下压式叶片以较高速度旋转。运行初始阶段,原水和混凝剂如聚合氯化铝等,在管道混合器内充分混合,出水口向下,碰到池底改变方向,向上均匀流动,泥渣依靠重力作用在泥渣浓缩室完成浓缩。此时,缺少混凝核心。
运行成熟阶段,利用外部回流泵将高浓度的泥渣送至混凝区,使之与原水进行混合、絮凝反应,充分利用回流沉淀污泥的活性和聚合物助凝剂对原水进行澄清。通过泵入回流污泥,同时混入高分子聚合物助凝剂,比如聚丙烯酰胺,利用回流污泥作为絮体形成的絮核,在高分子聚合物的作用下,由于回流污泥性质与悬浮固体粒子性质相同,将聚合氯化铝絮粒和悬浮固体粘附在污泥微粒上,可以有效地去除浊度、藻类、色度、铁和锰等。
沉淀污泥回流助凝式机械搅拌高效澄清装置具有耗药量小、占地面积省、出水水质好、污泥回流浓度大和回流量小且易控制等特点。絮凝区和沉淀区采用斜板,减少占地面积,增强澄清分离效果,沉淀污泥的回流工艺特点减少了混凝剂投药量,节省药剂约50%。本发明采用桶状结构,便于批量化加工和生产。
在处理水量为40m3/h的油田采出水,进水浊度为50~150NTU、悬浮物为300~400mg/L,CODcr为30~60mg/L,回流比为10%,聚合氯化铝投药量为120mg/L时,采用聚丙烯酰胺作为助凝剂,投加量在0.1~1mg/L左右,出水浊度、悬浮物和CODcr分别为6~9.8NTU、20~35mg/L、20~39mg/L,水中悬浮物去除效果明显,沉淀出水水质均满足设计规范要求。
Claims (7)
1.一种沉淀污泥回流助凝与凝核澄清装置,包括进出水单元、药剂投加和混合单元以及混凝沉淀单元,其中,所述混凝沉淀单元包括连接原水箱(1)出水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由同轴的外筒(5)、中间筒(6)和内筒(7)共三层筒组成,在壳体内形成进水和回流沉淀污泥混合区Ⅰ、机械搅拌混凝区Ⅱ、絮凝区Ⅲ和斜板沉淀区Ⅳ,絮凝区Ⅲ底部设置有出泥管(14),出泥管(14)末端为出泥口(10),进水和回流沉淀污泥混合区Ⅰ连通回流污泥管(18),出泥管(14)和回流污泥管(18)在壳体外与剩余污泥管(24)连通;所述壳体中,内筒(7)与外筒(5)完全隔离,内筒(7)通过上部的出水孔与中间筒(6)连通,中间筒(6)的顶部和底部均与外筒(5)连通,原水箱(1)出水进入内筒(7)的下部,在该处形成进水和回流沉淀污泥混合区Ⅰ,内筒(7)中设置有搅拌器(8),在搅拌器(8)的搅拌区域内形成机械搅拌混凝区Ⅱ,内筒(7)为旋转筒,外壁焊接片状桨叶,在内筒(7)之外中间筒(6)之内形成絮凝区Ⅲ,在中间筒(6)之外外筒(5)之内为斜板沉淀区Ⅳ,在斜板沉淀区Ⅳ设置有集水槽(29)和位于集水槽(29)下方的填料(12),絮凝区Ⅲ顶部的出水进入集水槽(29),再向下通过填料(12)进入外筒(5)的底部,集水槽(29)连接有通向壳体外的出水管(2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沉淀污泥回流助凝与凝核澄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泥管(14)焊接于内筒(7)的外壁,出泥管(14)连接有污泥回流泵(15),污泥回流泵(15)与回流污泥管(18)之间安装有回流污泥调节阀(16),污泥回流泵(15)与剩余污泥管(24)之间安装有剩余污泥调节阀(17),回流污泥管(18)上设置助凝剂投加口(30),助凝剂投加口(30)连接助凝剂药罐(2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沉淀污泥回流助凝与凝核澄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底部设置底盖(22),底盖(22)上焊接并支撑住进水口(13),原水进水管伸至内筒(7)中心,由进水口(13)分配至进水和回流沉淀污泥混合区Ⅰ;壳体顶部有支架(23),支架(23)上固定有带减速器(11)的搅拌机(27),搅拌机(27)的搅拌轴(28)连接搅拌器(8),搅拌器(8)为螺旋式下压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沉淀污泥回流助凝与凝核澄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槽(29)上方设置溢流槽(25),溢流槽(25)内外圈分别连接到中间筒(6)和外筒(5)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沉淀污泥回流助凝与凝核澄清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原水箱(1)的出水管(101)上依次设置有混凝剂投加口(2)、提升泵(3)和管道混合器(4),混凝剂投加口(2)连接混凝剂药罐(19),出水管(101)的出水口(13)伸至内筒(7)的筒中心线位置并位于内筒(7)的中心底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沉淀污泥回流助凝与凝核澄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筒(6)的下部设置折流板(32)。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沉淀污泥回流助凝与凝核澄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器(8)与内筒(7)逆向旋转。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289971.1A CN105923722B (zh) | 2016-05-04 | 2016-05-04 | 一种沉淀污泥回流助凝与凝核澄清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289971.1A CN105923722B (zh) | 2016-05-04 | 2016-05-04 | 一种沉淀污泥回流助凝与凝核澄清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923722A CN105923722A (zh) | 2016-09-07 |
CN105923722B true CN105923722B (zh) | 2019-04-12 |
Family
ID=568350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289971.1A Active CN105923722B (zh) | 2016-05-04 | 2016-05-04 | 一种沉淀污泥回流助凝与凝核澄清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92372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720905A (zh) * | 2017-10-31 | 2018-02-23 | 安徽舜禹水务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污水厂与农村生活污水尾水处理装置 |
CN108191117A (zh) * | 2018-01-31 | 2018-06-22 | 济南大学 | 一种脱脂废水处理装置及工艺 |
CN108658192A (zh) * | 2018-05-25 | 2018-10-16 | 李宝生 | 一种高效混凝沉淀装置及方法 |
CZ2018621A3 (cs) * | 2018-11-13 | 2020-01-22 | MORAVSKĂť VĂťZKUM, s.r.o. | Flexibilní modulové zařízení úpravy vody s flokulační technologií s řízenou funkcí |
CN111498971B (zh) * | 2020-05-25 | 2024-04-16 | 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高效澄清分离装置 |
CN112062330A (zh) * | 2020-08-30 | 2020-12-11 | 南京中电环保水务有限公司 | 一种高负荷晶核固液分离装置及方法 |
CN113387425A (zh) * | 2021-07-20 | 2021-09-14 | 西安交通大学 | 基于气载絮体的气浮装置 |
CN114455683B (zh) * | 2022-02-15 | 2022-12-13 | 臻和慧联(浙江)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加载沉淀的载体、载体制备方法及加载絮凝沉淀方法 |
CN114956284B (zh) * | 2022-05-26 | 2023-11-14 | 华能陇东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基于双馈调节的重介质粉末干法自动投加系统及方法 |
CN115043521A (zh) * | 2022-06-13 | 2022-09-13 | 江苏京源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造粒流化床配套全自动运行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578382A (en) * | 1943-01-07 | 1946-06-26 | Infilco Inc |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water trea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s |
KR200418339Y1 (ko) * | 2006-03-28 | 2006-06-13 | (주)한맥기술 | 수처리 장치 |
CN202754864U (zh) * | 2012-08-22 | 2013-02-27 | 章文洁 | 一种高密度机械搅拌澄清池 |
CN103011448A (zh) * | 2012-11-28 | 2013-04-03 | 秦皇岛莱特流体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组合式双旋流高效浊水净化装置 |
CN105384230A (zh) * | 2015-12-14 | 2016-03-09 | 河北航天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纤维素废水预处理装置及应用 |
-
2016
- 2016-05-04 CN CN201610289971.1A patent/CN10592372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578382A (en) * | 1943-01-07 | 1946-06-26 | Infilco Inc |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water trea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s |
KR200418339Y1 (ko) * | 2006-03-28 | 2006-06-13 | (주)한맥기술 | 수처리 장치 |
CN202754864U (zh) * | 2012-08-22 | 2013-02-27 | 章文洁 | 一种高密度机械搅拌澄清池 |
CN103011448A (zh) * | 2012-11-28 | 2013-04-03 | 秦皇岛莱特流体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组合式双旋流高效浊水净化装置 |
CN105384230A (zh) * | 2015-12-14 | 2016-03-09 | 河北航天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纤维素废水预处理装置及应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923722A (zh) | 2016-09-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923722B (zh) | 一种沉淀污泥回流助凝与凝核澄清装置 | |
CN209652027U (zh) | 一种带螺旋导流筒的新型加砂沉淀池 | |
CN206927730U (zh) | 一种高效沉淀池 | |
CN201510784U (zh) | 一种微砂循环高效沉淀装置 | |
CN109626642A (zh) | 含氟废水处理系统及含氟废水处理方法 | |
CN206486333U (zh) | 一种混凝沉淀一体化反应器 | |
CN100366549C (zh) | 一种高效节能净水工艺和装置 | |
CN203866080U (zh) | 一种循环高效沉淀装置 | |
CN101508512B (zh) | 加核三循环组合水处理方法 | |
CN205730485U (zh) | 一种高效的固液分离装置 | |
CN109607724A (zh) | 一种一体化絮凝沉淀装置 | |
CN206645932U (zh) | 一体化高负荷沉淀分离设备 | |
CN109626641A (zh) | 氨氮废水处理系统及氨氮废水处理方法 | |
CN104386847A (zh) | 一种旋流泥沙分离装置 | |
CN108328786A (zh) | 一种水处理装置及水处理方法 | |
CN114772693A (zh) | 一种高效微砂循环沉淀装置及其方法 | |
CN206955726U (zh) | 一种泥水分离器 | |
CN112811548B (zh) | 一种旋流絮凝装置及具有其的沉淀池 | |
CN202844656U (zh) | 旋流絮凝澄清设备 | |
CN201842724U (zh) | 组合式澄清器 | |
CN1559648A (zh) | 套筒式变流速旋流组合反应器及高效复合沉淀池 | |
CN107032462A (zh) | 一种用高效中性絮凝剂净化选矿污水的处理装置 | |
CN217025458U (zh) | 一种内循环增效混凝沉淀反应器 | |
CN206467021U (zh) | 一种快速沉淀池 | |
CN109721185A (zh) | 一种加强型氨氮废水处理系统及氨氮废水处理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316 Address after: 721013 No. 1, north section of Fenghuang Sixth Road, high tech Development Zone, Baoji City, Shaanx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AANXI URSTAR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710055 No. 13, Yanta Road, Shaanxi, Xi'an Patentee before: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