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25458U - 一种内循环增效混凝沉淀反应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内循环增效混凝沉淀反应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25458U
CN217025458U CN202220561257.4U CN202220561257U CN217025458U CN 217025458 U CN217025458 U CN 217025458U CN 202220561257 U CN202220561257 U CN 202220561257U CN 217025458 U CN217025458 U CN 21702545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cculation
tank
area
sedimentation
coagul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56125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翌珣
危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xu Biotechnology Wu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ongxu Biotechnology Wu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xu Biotechnology Wu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ongxu Biotechnology Wu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56125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2545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2545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2545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内循环增效混凝沉淀反应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部水平设置有依次连通的混凝池、絮凝池和沉淀池;将沉淀池自上而下依次为清水区、斜管区和沉泥区;所述混凝池底部和絮凝池底部连通,所述絮凝池的底部与沉泥区顶部连通;所述混凝池顶部设有进水管,所述混凝池和絮凝池内部均设置有污水提升装置,所述清水区顶部设有连通设备外部排水管,所述沉泥区的底部设有与混凝池相通的污泥回流管道和连通设备外部的排泥管。本实用新型沉泥区的一部分污泥排出池体,一部分污泥经过污泥回流管道回流至混凝区中,以具有活性的污泥作为絮凝核心,借助高浓度优质絮体群的作用,大大改善和提高了絮凝和沉淀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内循环增效混凝沉淀反应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内循环增效混凝沉淀反应器。
背景技术
混凝沉淀是污水处理中最基本也是极为重要的处理过程,通过向水中投加一些药剂,使水中难以沉淀的颗粒能互相聚合而形成胶体,然后与水体中的杂质结合形成更大的絮凝体。絮凝体具有强大吸附力,不仅能吸附悬浮物,还能吸附部分细菌和溶解性物质。絮凝体通过吸附,体积增大而下沉。混凝沉淀工艺在水处理上的应用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与其他物理化学方法相比具有出水水质好、工艺运行稳定可靠、经济实用、操作简便等优点。常应用于预处理和深度处理阶段。
高密度沉淀池是以体外污泥循环回流为主要特征的一项沉淀澄清新技术,用浓缩后的具有活性的污泥作为絮凝核心,借助高浓度优质絮体群的作用,大大提高了絮凝和沉淀效果。但高密度沉淀池池体结构较为复杂,机械设备多,较多运用于中大型污水处理厂。对于小型水处理项目,高密池具有建造难度大,占地面积大,设备多,运行能耗高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小型水处理项目的内循环增效混凝沉淀反应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内循环增效混凝沉淀反应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部水平设置有依次连通的混凝池、絮凝池和沉淀池;所述沉淀池内部水平设置两个第一隔板,将沉淀池自上而下依次分隔为清水区、斜管区和沉泥区;所述混凝池底部和絮凝池底部连通,所述絮凝池的底部与沉泥区顶部连通;所述混凝池顶部设有进水管,所述混凝池和絮凝池内部均设置有污水提升装置,所述清水区顶部设有连通设备外部排水管,所述沉泥区的底部设有与混凝池相通的污泥回流管道和连通设备外部的排泥管。
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絮凝池内部竖直设置第二隔板,将絮凝池分隔为絮凝区和出水区;所述出水区内部竖直设有第三隔板,使出水区形成为顶部连通的出水通道和进水通道,所述混凝池的底部与絮凝区的底部连通,所述絮凝区的底部与出水通道底部连通,所述进水通道底部与沉泥区顶部连通。
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絮凝区内部竖直设有导流筒,所述导流筒为上下开口的圆筒,所述导流筒内部区域为升流区,所述导流筒与絮凝区内壁之间的区域为降流区,所述污水提升装置位于升流区内部。
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絮凝池有两个,所述混凝池位于两个絮凝池之间。
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污水提升装置包括搅拌杆、驱动装置和若干个扇叶;所述搅拌杆安装在壳体顶部,且搅拌杆的长度方向与水流方向相同;所述扇叶周向设置在搅拌杆上,所述驱动装置安装在搅拌杆上。
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斜管区内部设有斜管或斜板填料。
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清水区顶部四周设有出水渠,所述出水渠连接排水管。
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沉泥区为倒圆锥形。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内循环增效混凝沉淀反应器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依据高密度沉淀池的工艺思路,简化池体,集合“混合凝聚、絮凝反应、沉淀分离”三个单元的综合体,即把混合区、絮凝区、沉淀区在平面上紧密串联,将尾部幅流式沉淀池改为斜管沉淀池。在传统的斜管混凝沉淀池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加速混合原理、接触絮凝原理和浅池沉淀原理,把机械混合凝聚、机械强化絮凝、斜管沉淀分离三个过程进行优化组合,从而获得常规技术所无法比拟的优良性能。与高密度沉淀池不同之处在于合并了混合区与凝聚区,即可以取消内回流泵,适用于投资低且水量小的污水处理深度处理。
本实用新型沉泥区的一部分污泥排出池体,一部分污泥经过污泥回流管道回流至混凝区中,以具有活性的污泥作为絮凝核心,借助高浓度优质絮体群的作用,大大改善和提高了絮凝和沉淀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内循环增效混凝沉淀反应器的俯视图;
图2为图1A方向的剖视图;
图3为图1B方向的剖视图。
图中,1-壳体、2-混凝池、3-絮凝池、4-沉淀池、41、第一隔板、42-清水区、43-斜管区、44-沉泥区、21-进水管、5-污水提升装置、45-排水管、46-污泥回流管道、47排泥管、31-第二隔板、32-絮凝区、33-出水区、34-第三隔板、35-出水通道、36-进水通道、37-导流筒、38-升流区、39-降流区、51-搅拌杆、52-驱动装置、53-扇叶、48-出水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结合图2-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内循环增效混凝沉淀反应器,其包括壳体1,壳体1内部水平设置有依次连通的混凝池2、絮凝池3和沉淀池4;沉淀池4内部水平设置两个第一隔板41,将沉淀池4自上而下依次分隔为清水区42、斜管区43和沉泥区44;混凝池2底部和絮凝池3底部连通,絮凝池3的底部与沉泥区44顶部连通;混凝池2顶部设有进水管21,混凝池2和絮凝池3内部均设置有污水提升装置5,清水区42顶部设有连通设备外部排水管45,沉泥区44的底部设有与混凝池2相通的污泥回流管道46和连通设备外部的排泥管47。
污水由进水管21进入混凝池2,然后经混凝反应后,由混凝池2底部排入絮凝池3,然后经过絮凝反应后,再流入沉淀池4;沉降快的絮凝体慢慢沉入尘泥区44,沉降速度等于水流上升速度的絮凝体经过斜管区43时,沿斜管滑落至尘泥区44,清水则由排水管45排出反应器外部;尘泥区44的絮凝体一部分由排泥管47排出,另一部分则回流至混凝池2,继续参与絮凝反应。
壳体1、混凝池2、絮凝池3和沉淀池4均为矩形结构,简化了池型,具有便于施工,布置紧凑,节省占地面积的优点。
具体的实施例中,絮凝池3内部竖直设置第二隔板31,将絮凝池3分隔为絮凝区32和出水区33;出水区33内部竖直设有第三隔板34,使出水区33形成为顶部连通的出水通道35和进水通道36,混凝池2的底部与絮凝区32的底部连通,絮凝区32的底部与出水通道35底部连通,进水通道36底部与沉泥区44顶部连通。
具体的实施例中,絮凝区32内部竖直设有导流筒37,导流筒37为上下开口的圆筒,导流筒37位于絮凝区32的中心;导流筒37内部区域为升流区38,所述导流筒37与絮凝区32内壁之间的区域为降流区39,污水提升装置5位于导流筒37内部,导流筒37具有导流以及提高絮凝反应的作用。在污水提升装置5的作用下,污水在导流筒37内部向上提升,然后越过导流筒37顶部,进入降流区39,污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到达絮凝区32底部,然后在污水提升装置5的作用下,再次进入导流筒37内部的升流区38,使污水絮凝区32内部在形成升流-降流循环,提高絮凝效果。
具体的实施例中,絮凝池3有两个,所述混凝池2位于两个絮凝池3之间,具有增强絮凝效率和絮凝效果的作用。
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污水提升装置5包括搅拌杆51、驱动装置52和若干个扇叶53;所述搅拌杆51安装在壳体1顶部,且搅拌杆51的长度方向与水流方向相同;所述扇叶53周向设置在搅拌杆51上,所述驱动装置52安装在搅拌杆51上。驱动装置52驱动搅拌杆51旋转,带动扇叶将污水向上提升,起到升流的作用。
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斜管区43内部设有斜管或斜板填料。絮凝体流经斜管区43后,沉降在斜管上,并沿斜管向下滑落至沉泥区44,具有分离污水中絮凝体的作用。
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清水区42顶部四周设有出水渠48,所述出水渠48连接排水管45,净化后的清水先排至出水渠48,然后经排水管45排至设备外部。
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沉泥区44为倒圆锥形,具有污泥浓缩,提高排泥浓度,节省污泥脱水的药剂投加量的作用。
原理:污水进入混凝池2,同时加药系统向混凝池2投加混凝剂。混凝池2中的污水提升装置5,对污水和药剂进行充分搅拌混合后,污水中的悬浮物、胶体及分散颗粒失去稳定性,在分子力的相互作用下生成絮状体,且在沉降过程中互相碰撞凝聚,沉降速度也不断变大。
混合液通过混凝池2底部进入两侧的絮凝区32,然后在污水提升装置5的作用下进入导流筒37内,与加药系统投加的絮凝剂搅拌混合,通过吸附、卷带、架桥等作用形成颗粒较大的絮凝体。混合液随着污水提升装置5的提升作用向上越过导流筒37,再向下沉降,再次与进水混合,最终从底部进入絮凝区32的出水通道35,再由沉淀池4的进水通道36进入沉淀池4。
已经形成较多较大絮凝体的混合液进入沉淀池4后,大部分絮凝体由于自重,沉降速度大于水流上升速度,逐步沉入污泥区44中。部分絮体沉降速度等于水流上升速度,悬浮于沉淀池中间,拦截细小的悬浮物,部分絮体经过斜管填料时,沉降于斜管壁上,沿斜管滑落至沉泥区44。经过沉淀后的清水向上溢流入四周出水渠48中,通过排水管45排出池体。
污泥区44中的污泥经过浓缩,一部分排出池体,一部分经过污泥回流管道46回流至混凝池2中,用浓缩后的具有活性的污泥作为“絮凝核心”,借助高浓度优质絮体群的作用,大大改善和提高絮凝和沉淀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内循环增效混凝沉淀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内部水平设置有依次连通的混凝池(2)、絮凝池(3)和沉淀池(4);所述沉淀池(4)内部水平设置两个第一隔板(41),将沉淀池(4)自上而下依次分隔为清水区(42)、斜管区(43)和沉泥区(44);所述混凝池(2)底部和絮凝池(3)底部连通,所述絮凝池(3)的底部与沉泥区(44)顶部连通;所述混凝池(2)顶部设有进水管(21),所述混凝池(2)和絮凝池(3)内部均设置有污水提升装置(5),所述清水区(42)顶部设有连通设备外部排水管(45),所述沉泥区(44)的底部设有与混凝池(2)相通的污泥回流管道(46)和连通设备外部的排泥管(47)。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循环增效混凝沉淀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池(3)内部竖直设置第二隔板(31),将絮凝池(3)分隔为絮凝区(32)和出水区(33);所述出水区(33)内部竖直设有第三隔板(34),使出水区(33)形成为顶部连通的出水通道(35)和进水通道(36),所述混凝池(2)的底部与絮凝区(32)的底部连通,所述絮凝区(32)的底部与出水通道(35)底部连通,所述进水通道(36)底部与沉泥区(44)顶部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内循环增效混凝沉淀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区(32)内部竖直设有导流筒(37),所述导流筒(37)为上下开口的圆筒,所述导流筒(37)内部区域为升流区(38),所述导流筒(37)与絮凝区(32)内壁之间的区域为降流区(39),所述污水提升装置(5)位于升流区(38)内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循环增效混凝沉淀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池(3)有两个,所述混凝池(2)位于两个絮凝池(3)之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循环增效混凝沉淀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提升装置(5)包括搅拌杆(51)、驱动装置(52)和若干个扇叶(53);所述搅拌杆(51)安装在壳体(1)顶部,且搅拌杆(51)的长度方向与水流方向相同;所述扇叶(53)周向设置在搅拌杆(51)上,所述驱动装置(52)安装在搅拌杆(51)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循环增效混凝沉淀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斜管区(43)内部设有斜管或斜板填料。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循环增效混凝沉淀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水区(42)顶部四周设有出水渠(48),所述出水渠(48)连接排水管(45)。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循环增效混凝沉淀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泥区(44)为倒圆锥形。
CN202220561257.4U 2022-03-15 2022-03-15 一种内循环增效混凝沉淀反应器 Active CN21702545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561257.4U CN217025458U (zh) 2022-03-15 2022-03-15 一种内循环增效混凝沉淀反应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561257.4U CN217025458U (zh) 2022-03-15 2022-03-15 一种内循环增效混凝沉淀反应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25458U true CN217025458U (zh) 2022-07-22

Family

ID=824558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561257.4U Active CN217025458U (zh) 2022-03-15 2022-03-15 一种内循环增效混凝沉淀反应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2545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351115A (zh) * 2023-03-27 2023-06-30 广东沥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动力恒压恒流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351115A (zh) * 2023-03-27 2023-06-30 广东沥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动力恒压恒流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774033U (zh) 一种复合式高效澄清池
CN100372783C (zh) 一种雨天溢流污水混凝沉淀处理方法
WO2011066791A1 (zh) 污水处理装置
CN105923722A (zh) 一种沉淀污泥回流助凝与凝核澄清装置
CN217025458U (zh) 一种内循环增效混凝沉淀反应器
CN101530681A (zh) 海水澄清池扰流构造及其澄清池
CN106966490A (zh) 一种高效好氧反应器及污水处理工艺
CN103990302B (zh) 一种辐流式沉淀装置
CN108328786A (zh) 一种水处理装置及水处理方法
CN116462292A (zh) 一种凝聚反应、斜板沉淀和污泥浓缩三效复合净水器
CN109293079B (zh) 一种低能耗曝气循环澄清池
CN216639004U (zh) 自循环加密颗粒污泥净水装置
CN204897582U (zh) 新型电厂渣水处理系统
CN201064679Y (zh) 斜管混凝沉淀池
CN209065523U (zh) 一种用于好氧颗粒污泥系统的污水均布处理装置
CN220502773U (zh) 一体化环向流高效絮凝澄清装置
CN208471637U (zh) 一种高浓度化工废水旋流絮凝反应沉淀装置
CN111170546A (zh) 一种高密度澄清池
CN201370981Y (zh) 具有扰流构造的海水澄清池
CN205007660U (zh) 用于废水深度处理的上方下圆斜管机械搅拌澄清池
CN220449896U (zh) 一种集成型高密沉淀池
CN113968607B (zh) 自循环高密度悬浮污泥滤沉装置
CN220443245U (zh) 一种高密度沉淀池前处理系统
CN215480210U (zh) 自循环高密度悬浮污泥滤沉净水装置
CN212864288U (zh) 一种活性菌种浓度提升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