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08512B - 加核三循环组合水处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加核三循环组合水处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08512B
CN101508512B CN2009100967574A CN200910096757A CN101508512B CN 101508512 B CN101508512 B CN 101508512B CN 2009100967574 A CN2009100967574 A CN 2009100967574A CN 200910096757 A CN200910096757 A CN 200910096757A CN 101508512 B CN101508512 B CN 10150851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chamber
water treatment
mixed
active slu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09675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08512A (zh
Inventor
俞敏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091009675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1508512B/zh
Publication of CN1015085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085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085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0851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Separation Of Suspended Particles By Flocculating Agents (AREA)

Abstract

加核三循环组合水处理方法,包括水处理构筑物中的混和絮凝区、活性污泥室、锥形污泥浓缩区、澄清分离区四部分所组成,混和絮凝区有进水管、进水控制阀和喷咀、一级絮凝室、二级絮凝室和反裙板,混和室内有调速搅拌装置,进水管连接混和水头控制装置和混凝剂配制投加系统,一级絮凝室连接絮凝剂配制投加系统,上部有压力旋流分离器,砂泵进水管连接锥形污泥浓缩区,出水连接压力旋流分离器;活性污泥室包括池直壁、内置水下搅拌机、出水控制阀和污泥回流控制阀;锥形污泥浓缩区位于活性污泥室中心,两者之间隔着锥形池壁,与活性污泥室出水控制阀连接的出水管;澄清分离区包括:澄清分离区、集水系统和出水槽。

Description

加核三循环组合水处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加核三循环组合水处理方法,具体涉及一种给水净化领域的澄清技术及污水处理、中水回用领域的活性污泥法与晶核絮凝组合处理技术。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实施,对常规的净水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现在普遍存在的冬春两季原水低温、低浊,常规的沉淀和澄清工艺处理后的水质保证不了滤池出水水质达标的要求,以及原水富营养化引起的水体藻类旺发给常规净水工艺造成的处理难,既影响水质又影响水量。同时也因气候变化引起的原水浊度突然升高,一些常规工艺处理后出厂水质的达标得不到保证。以上所述是目前供水行业所面临的挑战。就污水处理而论,现有生活污水处理一般以生化工艺为主,构筑物型体较大,工程造价高,如何寻求一种高效的,结构紧凑,造价低,运行管理方便,耐冲击负荷的处理构筑物,是本课题研究的努力方向,特别是解决乡镇一级的生活污水处理厂,能实现一级处理达标排放;对不同季节的不同水质,采取不同的运行模式来应对,尽可能的降低运行成本,更是众所期盼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为解决常规给水工艺难以解决的原水低温、低浊、高藻及突发性高浊而实施的处理方法,又是一种将活性污泥法与加核絮凝工艺组合在一个水处理构筑物内,有机地把物化处理与生化处理融合在一起,不但提高了单体水处理构筑物的处理效果,而且能有效应对原水高冲击负荷,水质波动等问题的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的处理。
本发明加核三循环组合水处理方法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水处理构筑物中的混和絮凝区、活性污泥室、锥形污泥浓缩区,以及澄清分离区四大部分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混和絮凝区包括:通入水处理构筑物的进水管、进水控制阀和进水管上的喷咀将水喷入混和室,混和室上部连接一级絮凝室,一级絮凝室的出口连接二级絮凝室和下部的反裙板,在混和室内安有调速搅拌装置,在进水管中连接混和水头控制装置和混凝剂配制投加系统,在一级絮凝室中连接絮凝剂配制投加系统,在水处理构筑物上部安有压力旋流分离器,砂泵进水管连接着锥形污泥浓缩区,砂泵出水连接着压力旋流分离器;所述活性污泥室包括水处理构筑物中下部周边三角形断面的活性污泥室、池直壁,在活性污泥室中内置水下搅拌机,活性污泥室管路有出水控制阀和污泥回流控制阀;所述锥形污泥浓缩区位于活性污泥室中心,两者之间隔着锥形池壁,锥形污泥浓缩区内安装水处理构筑物外的砂泵进水管,与活性污泥室出水控制阀连接的出水管;所述澄清分离区包括:澄清分离区(斜管或者斜板区,在该区可设置斜管或者斜板)、集水系统和出水槽所组成;其所述的喷咀流速V0=2~3米/秒;混和室上升流速V1=0.1~0.2米/秒;混和时间t1=15~20秒;第一絮凝室流速V2=0.02~0.03米/秒,絮凝时间t2=76~105秒;第二絮凝室出口流速V3=0.01~0.02米/秒,絮凝时间t3=458~687秒;污泥回流比n=2~3;分离区上升流速V4=0.77~0.99毫米/秒,设置斜管时上升流速V4′=22~33毫米/秒;活性污泥接触时间>0.5小时;晶核浓度3~6克/升,所述加核即通过在混和絮凝过程中投加密度大、粒径小的颗粒物质-晶核,强化混凝,所述三循环包括使用外加晶核和化学药品强化水中悬浮物质快速沉降,沉降后的绒体经分离,晶核重新返回絮凝室反应所形成的体外循环,通过机械力和水力共同作用所形成的污泥在水处理构筑物内的不断循环-内循环,以及活性污泥在活性污泥室与混和絮凝区之间的循环。
本发明应用在给水处理所采取的技术途径是,针对低温低浊原水在混凝过程中因缺乏晶核,水体中细小而分散的悬浮物质、胶体颗粒脱稳后难以形成大絮体而沉降,故将投加混凝剂后的原水经喷咀快速喷入混和室,借形成的吸力和调速搅拌装置提升力将混和室下端带晶核的高浓度污泥回流上来与进水混合,经调速搅拌装置快速搅拌使混凝剂和水中悬浮颗粒迅速混合,脱稳后的悬浮颗粒吸附在带晶核的绒体上形成矾花,并且由下而上进入一级絮凝室,与在此投加的高分子絮凝剂进行絮凝反应,在一定的搅拌速度下已形成的矾花通过高分子链的架桥网捕作用以及晶核的重力沉降作用快速生成密度较大的绒体,随着一级絮凝室锥形断面逐渐扩大,搅拌速度相对减慢,更有利于绒体生成。水流在适中搅拌力作用下由下而上经一级絮凝室出口进入二级絮凝室,在推流作用下水流由上而下,随着二级絮凝室过水断面逐渐扩大,水流紊动减弱,有利于绒体进一步生成,当水流行至反裙板出口处,因过水断面减小,水流以稍快的速度穿透在此处形成的锥形污泥浓缩区,绒体被截留(过滤),带有残留绒体的水流绕过反裙板下端转而由下而上进入分离区。因分离区有较长的停留时间使残留绒体获得沉降(或者通过在该区设置的斜管或者斜板使残留绒体快速沉降),实现固液分离,清水经集水系统收集由出水槽排出,沉降下来的绒体积聚在锥形污泥浓缩区内,污泥大部分在机械力和水力共同作用下,经混和室下端与池底间的间隙回流到混和室内循环参与絮凝。当污泥积累超过一定高度,开启砂泵把一部分污泥输送至池顶压力旋流分离器进行晶核与泥水分离,分离出的晶核重新投加在一级絮凝室(首次运行的晶核也在此投加)循环参与絮凝反应,而分离出的泥水排入污泥浓缩池,排泥要适度,保持污泥的浓度和界面一定高度。污泥循环流量通过调节调速搅拌装置转速来控制。调节污泥循环流量来对付原水水质突变(如浊度峰值的产生)。
本发明应用于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处理所采取的技术途径是,经提升泵提升的污水在构筑物外分为两路,一路污水经控制阀进入活性污泥室,经水下搅拌机搅拌与活性污泥充分混和经一定的接触时间,然后进入混和絮凝区与另一路直接进入该区的进水混合,此后同给水处理所采取的技术途径,絮凝澄清达标排放,污泥回落到锥形污泥浓缩区重新进入活性污泥室循环参与反应。所不同的是分离出的泥水接入后续工艺或活性污泥室。
通过上述给水处理的技术途径,除对突发高浊原水(1000~1500NTU),低温(水温6℃~8℃),低浊(1~3NTU)原水的除浊效果外,对藻类旺发原水(25×104个/升)进入混和室时,与带有晶核的浆液混合后,又受到机械(搅拌浆)破坏(或打断)藻类细胞,晶核的加速沉淀和高分子链网捕作用,可以使本可能漂浮藻类沉淀下来,随水流行至锥形污泥浓缩区时被截留,排泥时经压力旋流分离器分离藻类残渣因密度小随泥水排至污泥浓缩池处理,实现了原水除藻。
经过上述的污水处理技术途径除对高浓度有机污水(CODcr1000毫克/升~3000毫克/升),特别是可生化性好的(B/C>0.4)污水CODcr去除率可达86%以上,除磷效果更佳,而且有机物浓度、水温变化不会影响处理效果。处理低浓度污水时,会取得像低温、低浊原水的处理效果,各种污染物的去除率约可达SS为85%~89%、BOD5为50%~83%、CODcr为65%~76%、TP为85%~95%。
本发明是一种结构紧凑、节约资源的高效组合水处理技术,与传统处理工艺相比,具有处理效率高、占地面积小、造价低、耐冲击负荷、药剂用量低,而且把生化处理和物化处理结合于一个水处理构筑物内,只要投加不同材料的晶核、混凝剂、絮凝剂和不同技术途径既可用于给水净化也可用污水处理、中水回用。既适用老厂工艺升级改造,也可用于新建扩建工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加核三循环组合水处理方法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压力旋流分离器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混和水头控制装置示意图;
图4是图1的A-A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涉及一种加核三循环组合水处理方法,如图1-图4所示,包括水处理构筑物中的混和絮凝区、活性污泥室、锥形污泥浓缩区,以及澄清分离区四大部分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混和絮凝区包括:通入水处理构筑物的进水管1、进水控制阀21和进水管上的喷咀30将水喷入混和室2,混和室2上部连接一级絮凝室3,一级絮凝室的出口连接二级絮凝室4和下部的反裙板15,在混和室2内安有调速搅拌装置6,在进水管1中连接混和水头控制装置11和混凝剂配制投加系统9,在一级絮凝室3中连接絮凝剂配制投加系统10,在水处理构筑物上部安有压力旋流分离器7,砂泵8进水管连接着锥形污泥浓缩区28,砂泵出水连接着压力旋流分离器7;所述活性污泥室包括水处理构筑物中下部周边三角形断面的活性污泥室23、池直壁27,在活性污泥室中内置水下搅拌机22,活性污泥室管路有出水控制阀17和污泥回流控制阀18;所述锥形污泥浓缩区28位于活性污泥室中心,两者之间隔着锥形池壁12,锥形污泥浓缩区内安装水处理构筑物外的砂泵8进水管,与活性污泥室出水控制阀17连接的出水管32;所述澄清分离区包括:澄清分离区(斜管或者斜板区)5、集水系统33和出水槽13所组成;其所述的喷咀30流速V0=2~3米/秒;混和室2上升流速V1=0.1~0.2米/秒;混和时间t1=15~20秒;第一絮凝室3流速V2=0.02~0.03米/秒,絮凝时间t2=76~105秒;第二絮凝室4出口流速V3=0.01~0.02米/秒,絮凝时间t3=458~687秒;污泥回流比n=2~3;分离区5上升流速V4=0.77~0.99毫米/秒,设置斜管时上升流速V4′=22~33毫米/秒;活性污泥接触时间>0.5小时;晶核浓度3~6克/升,所述加核即通过在混和絮凝过程中投加密度大、粒径小的颗粒物质-晶核,强化混凝,所述三循环包括使用外加晶核和化学药品强化水中悬浮物质快速沉降,沉降后的绒体经分离,晶核重新返回絮凝室反应所形成的体外循环(如图1中→B所示路线),通过机械力和水力共同作用所形成的污泥在水处理构筑物内的不断循环-内循环(如图1中→C所示路线),以及活性污泥在活性污泥室23与混和絮凝区之间的循环(如图1中→E所示路线)。其所述的内循环包括在水处理构筑物中心位置顶端安装的调速搅拌装置6,调速搅拌装置工作所形成垂直向上水流和工艺设计所形成涡旋共同作用下,使水处理构筑物内的污泥产生自下而上和重力作用下自上而下的不断循环。其所述的外循环包括在水处理构筑物外部安装的砂泵8,将锥形污泥浓缩区28内的污泥输送至安装在水处理构筑物顶部的压力旋流分离器7中,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进行晶核与泥水分离,分离出的晶核重新投加到一级絮凝室3参加絮凝反应,而分离出的泥水包括用于给水净化的送至污泥浓缩池;若用于污水处理的送至后续工艺或活性污泥室23。其所述的压力旋流分离器7包括:其上部为圆筒形,下部为圆锥形的采用不锈钢制成的筒体,上部圆筒直径D=100毫米,下部圆锥上口直径D1=100毫米,下口直径D2=7.5毫米,长度L=745毫米,其中上部L1=520毫米,下部L2=225毫米。其所述的混和水头控制装置11包括:立管直径Ф1与进水管1相等径连接在进水管上,并固定在池直壁27,上端连接一同径伸缩器,伸缩器内插入一钢制漏斗形能量泄放口,漏斗上口直径Ф2为立管直径Ф1+200~400毫米,即Ф2=Ф1+200~400毫米,高度H为300~500毫米,下端焊接一截头圆锥,上口直径为Ф2,下口焊接一长H2为300~500毫米直径同伸缩器内径Ф3的短管,截头圆锥高度H3为200~300毫米,根据混和所需水头,调节换入管高度,让多余能量在此泄放。其所述的活性污泥室包括:水处理构筑物中下部周边三角形断面的活性污泥室23、池直壁27,在活性污泥室中内置水下搅拌机22,活性污泥室管路有出水控制阀17和污泥回流控制阀18,用作污水处理时将部分进水接入活性污泥室与活性污泥充分搅拌混合,然后进入混和絮凝区,与另一路直接进入的进水混合,使通过活性污泥室原水中的BOD5得以去除,并在絮凝室中起到载体和吸附作用,减速少晶核的用量。其所述的三循环包括:污泥内循环(如图1中→C所示路线)、晶核外循环(如图1中→B所示路线)和活性污泥在活性污泥室23和混和絮凝区之间的循环(如图1中→E所示路线)。
给水净化实施方式
前端带有喷咀的加核双循环装置(用于给水净化实施双循环)进水管1及进水控制阀21在水处理构筑物外连接着混和水头控制装置11(如图3所示),在满足混和水头的前提下将多余的能量泄放掉,避免在絮凝室产生过剧的紊流而影响絮凝效果,喷咀30与混和室2成切线焊接,喷咀30以2~3米/秒流速从切线方向将水体喷入混和室2内,与进水管1上游混凝剂配制投加系统9投加的混凝剂约20~30毫克/升及从混和室2下端吸入的回流污泥快速混合,在调速搅拌装置6和涡旋双重作用下,把混凝剂迅速扩散到水体中,混和时间为15~20秒,混合生成的矾花与浆液一起上升到一级絮凝室3,与由絮凝剂配制投加系统10投加的絮凝剂0.1~0.15毫克/升混合,在60~80转/分搅拌速度下发挥了高分子链的架桥吸附作用,形成了大小不一的绒体,绒体随着水流沿一级絮凝室3锥形断面上升至出口处31,水流由上而下进入二级絮凝室4,在搅拌惯性作用下水流继续作环向旋转,绒体开始沉降,由于二级絮凝室4过水断面呈逐渐扩大状,绒体间碰撞速度随之降低,有利于较密实的绒体进一步形成,浓度增高。当水流进入反裙板15出口处151时,由于此处过水断面缩小,水流以稍快的速度穿透锥形污泥浓缩区28,穿透过程已形成的绒体被污泥层截留,水流沿反裙板15下通道缓缓上升至分离区5由于过水断面突然扩大,上升流速减慢至0.77~0.99毫米/秒,因分离区5停留时间较长,使残留绒体得以沉降,回流到锥形污泥浓缩区28(初期设计以不设斜管(板)计算,为今后提高产水量,改善水质留有遗地)。清水经集水系统33收集,由出水槽13及输水管送至滤池过滤,清水浊度可达0.5~2NTU。污泥在锥形浓缩区浓缩后100%~200%回流至混和室2循环参与絮凝反应(即内循环,见附图1中C→所示路线)。当污泥积累,界面上升或在一级絮凝室3出口取水样做5分钟沉降比试验,污泥超过15~20%时,即要实施排泥,排泥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停止运行,以提高污泥浓度;一种是运行中排泥。两种方式,方法一样,即先开启砂泵控制阀16、压力旋流分离器控制阀24,关闭污泥控制阀25,再打开砂泵8,将污泥输送到水处理构筑物顶部的压力旋流分离器7(如图2所示,W表示浓缩污泥进口,G表示泥水出口,F表示空气排出口,S表示晶核出口),进行固液分离,分离出的晶核从压力旋流分离器7下端晶核出口S喷入一级絮凝室3重新参加絮凝反应,实现了晶核的外循环(如图1中→B所示路线),泥水从压力旋流分离器7上部出口G溢出,经输送管14送到污泥浓缩池处理。排泥历时不宜过长,要尽可能保持污泥的较高浓度(沉降比掌握在60~80%)和尽可能高的污泥界面(池直壁下端)。排泥结束,先关闭砂泵控制阀16而后再关砂泵8。
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实施方式
经提升泵提升的污水,经进水管1,在水处理构筑物外分成两路,一路经活性污泥室进水阀20进入活性污泥室23与活性污泥混合,经水下搅拌机22搅拌,当水体充满活性污泥室时,尖顶积聚的空气经排气管19排出,经一定停留时间搅拌(接触时间>0.5h)充分混合后,混合液通过活性污泥室出水控制阀17(如图4所示)进入混和室2与另一路直接进入混和室的水流混合(如图1中→E所示路线),此后的实施方式同给水净化,只有排泥时压力旋流分离器溢流的泥水排入后续工艺或活性污泥室23与给水净化实施方式不同。两个活性污泥室出水控制阀17,是控制混合液出水流量,为防止单侧出水污泥产生沉积而设置,两只要更换使用。另两个是污泥回流控制阀18为控制污泥回流量而设置。运行中出现活性污泥室23污泥浓度偏低,通过调节污泥回流控制阀18和增加排泥次数,效果仍不佳时,开启砂泵8,关闭至压力旋流分离器控制阀24,打开污泥控制阀25向活性污泥室23输送污泥。此方法一般不使用,只有特殊情况下作应急措施而采取,输送污泥时间不宜过长,要保证混和絮凝反应的污泥浓度。当活性污泥室23运行时间过长,积累的污泥过多时通过排泥阀26排除,此处也设置砂泵和压力旋流分离器,设置方法同前,收回排泥时的晶核。
水处理构筑物排泥时,压力旋流分离器7溢出的泥水会夹带小量粉碎了的晶核出流,因此,两种实施方式运行过程中要检测水体的晶核浓度,当检测到晶核浓度<3克/升时,按3克/立方米污泥,计算一周损失量进行补充投加,补充晶核直接投加于一级絮凝室3。首次启动时,按构筑物容积3千克/立方米,计算晶核投加量,在一级絮凝室投加。
外加晶核选择:给水净化,晶核可选用粒径为60~140微米的石英砂或锰砂、活性炭等;污水处理或中水回用,可通过烧杯试验选择适宜粒径的石英砂、沸石粉末、活性炭等,投加量按3-6克/升计算,或通过试验确定。
本发明可根据不同季节的不同原水水质,采用不同的运行模式:用于给水净化,当原水水质较好时,可不投加絮凝剂、晶核,不用机械搅拌,只加混凝剂,采用污泥水力单循环模式运行:当原水处在低温、低浊、高藻、高浊时,采用加核双循环模式进行;当原水水质介于两者之间时,可采用投加混凝剂和小量絮凝剂,通过试验确定采用机械搅拌还是水力污泥单循环模式运行。用于污水处理时,在枯水期或原水水质较好时,可采用水力污泥单循环模式运行,只投加混凝剂,不投加絮凝剂、晶核,不采用机械搅拌;当处于雨季或污水浓度较高、出现冲击负荷时采用加核三循环模式运行;当污水水质、水量介于两者之间时,可采用投加混凝剂和一定量的絮凝剂,采用水力单循环或双循环,可通过试验确定。因运行模式转换比较方便,对不同水质采用何种模式运行为宜,尽可通过现场试验来确定,在保证出厂水质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灵活运行模式来减小运行费用,这是本发明运行管理中的一亮点。本发明的运行成本:污水处理为0.14元/立方米,给水净化为0.061元/立方米,(不含建筑物、设备折旧,年维护费用、人工费等)。

Claims (5)

1.加核三循环组合水处理方法,包括水处理构筑物中的混和絮凝区、活性污泥室、锥形污泥浓缩区,以及澄清分离区四大部分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混和絮凝区包括:通入水处理构筑物的进水管(1)、进水控制阀(21)和进水管上的喷咀(30)将水喷入混和室(2),混和室(2)上部连接一级絮凝室(3),一级絮凝室的出口连接二级絮凝室(4)和下部的反裙板(15),在混和室(2)内安有调速搅拌装置(6),在进水管(1)中连接混和水头控制装置(11)和混凝剂配制投加系统(9),在一级絮凝室(3)中连接絮凝剂配制投加系统(10),在水处理构筑物上部安有压力旋流分离器(7),砂泵(8)进水管连接着锥形污泥浓缩区(28),砂泵出水连接着压力旋流分离器(7);所述活性污泥室包括水处理构筑物中下部周边三角形断面、池直壁(27),在活性污泥室中内置水下搅拌机(22),活性污泥室管路有出水控制阀(17)和污泥回流控制阀(18);所述锥形污泥浓缩区(28)位于活性污泥室中心,两者之间隔着锥形池壁(12),锥形污泥浓缩区内安装水处理构筑物外的砂泵(8)进水管,与活性污泥室出水控制阀(17)连接的出水管(32);所述澄清分离区包括:斜管区(5)、集水系统(33)和出水槽(13)所组成;其所述的喷咀(30)流速V0=2~3米/秒;混和室(2)上升流速V1=0.1~0.2米/秒;混和时间t1=15~20秒;一级絮凝室(3)流速V2=0.02~0.03米/秒,絮凝时间t2=76~105秒;二级絮凝室(4)出口流速V3=0.01~0.02米/秒,絮凝时间t3=458~687秒;污泥回流比n=2~3;澄清分离区设置斜管时上升流速V4′=22~33毫米/秒;活性污泥接触时间>0.5小时;晶核浓度3~6克/升,所述加核即通过在混和絮凝过程中投加密度大、粒径小的颗粒物质-晶核,强化混凝,所述三循环包括使用外加晶核和化学药品强化水中悬浮物质快速沉降,沉降后的绒体经分离,晶核重新返回絮凝室反应所形成的体外循环,通过机械力和水力共同作用所形成的污泥在水处理构筑物内的不断循环-内循环,以及活性污泥在活性污泥室(23)与混和絮凝区之间的循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核三循环组合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循环包括在水处理构筑物中心位置顶端安装的调速搅拌装置(6),调速搅拌装置工作所形成垂直向上水流和工艺设计所形成涡旋共同作用下,使水处理构筑物内的污泥产生自下而上和重力作用下自上而下的不断循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核三循环组合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体外循环包括在水处理构筑物外部安装的砂泵(8),将锥形污泥浓缩区(28)内的污泥输送至安装在水处理构筑物顶部的压力旋流分离器(7)中,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进行晶核与泥水分离,分离出的晶核重新投加到一级絮凝室(3)参加絮凝反应,而分离出的泥水包括用于给水净化的送至污泥浓缩池;若用于污水处理的送至后续工艺或活性污泥室(23)。
4.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加核三循环组合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压力旋流分离器(7)包括:其上部为圆筒形,下部为圆锥形的采用不锈钢制成的筒体,上部圆筒直径D100毫米,下部圆锥上口直径D1100毫米,下口直径D27.5毫米,长度L745毫米,其中上部L1520毫米,下部L2225毫米。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核三循环组合水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混和水头控制装置(11)包括:立管直径Φ1与进水管(1)相等径连接在进水管上,并固定在池直壁(27),上端连接一同径伸缩器,伸缩器内插入一钢制漏斗形能量泄放口,漏斗上口直径Φ2为立管直径Φ1+200~400毫米,即Φ2=Φ1+200~400毫米,高度H为300~500毫米,下端焊接一截头圆锥,上口直径为Φ2,下口焊接一长H2为300~500毫米直径同伸缩器内径Φ3的短管,截头圆锥高度H3为200~300毫米,根据混和所需水头,调节换入管高度,让多余能量在此泄放。
CN2009100967574A 2009-03-16 2009-03-16 加核三循环组合水处理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0851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0967574A CN101508512B (zh) 2009-03-16 2009-03-16 加核三循环组合水处理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0967574A CN101508512B (zh) 2009-03-16 2009-03-16 加核三循环组合水处理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08512A CN101508512A (zh) 2009-08-19
CN101508512B true CN101508512B (zh) 2012-12-19

Family

ID=410010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096757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08512B (zh) 2009-03-16 2009-03-16 加核三循环组合水处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150851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34128A (zh) * 2010-01-25 2011-07-27 白连福 原水循环流化-悬浮床软化装置
CN102335528A (zh) * 2010-07-14 2012-02-01 曹玉英 一种高效微旋浮澄清池
CN102350104A (zh) * 2011-07-26 2012-02-15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化学-生物絮凝辐流式二次沉淀池
CN106892494B (zh) * 2017-02-09 2020-03-24 中持水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变速多流态澄清器
FR3068615B1 (fr) * 2017-07-06 2020-06-19 Veolia Water Solutions & Technologies Support Installation pour le traitement des eaux et procede correspondant
CN109019750B (zh) * 2018-10-09 2023-12-01 江苏神洲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磁性树脂净水设备
CN110227294B (zh) * 2019-06-17 2024-04-19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 抛光液循环过滤系统
CN112811548B (zh) * 2021-01-22 2022-07-19 北京华德创业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旋流絮凝装置及具有其的沉淀池
CN113968641B (zh) * 2021-06-25 2022-06-17 北京绿恒科技有限公司 自循环高密度悬浮污泥滤沉器及水处理系统
CN114133008B (zh) * 2021-11-29 2023-08-29 北京绿恒科技有限公司 侧向流多级循环加密净水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5100264A2 (en) * 2004-04-06 2005-10-27 Vost Environmental Technologies Method and apparatus providing improved throughput and operating life of submerged membranes
CN1868908A (zh) * 2006-06-08 2006-11-29 同济大学 一种雨天溢流污水混凝沉淀处理方法
CN101073715A (zh) * 2007-03-29 2007-11-21 复旦大学 一种高效澄清水处理装置和工艺
CN201030248Y (zh) * 2006-12-31 2008-03-05 湖南华迪电力环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澄清、浓缩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5100264A2 (en) * 2004-04-06 2005-10-27 Vost Environmental Technologies Method and apparatus providing improved throughput and operating life of submerged membranes
CN1868908A (zh) * 2006-06-08 2006-11-29 同济大学 一种雨天溢流污水混凝沉淀处理方法
CN201030248Y (zh) * 2006-12-31 2008-03-05 湖南华迪电力环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澄清、浓缩器
CN101073715A (zh) * 2007-03-29 2007-11-21 复旦大学 一种高效澄清水处理装置和工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08512A (zh) 2009-08-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08512B (zh) 加核三循环组合水处理方法
CN110776129B (zh) 一种水处理用竖流式沉淀与气浮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CN205774033U (zh) 一种复合式高效澄清池
CN201030248Y (zh) 一种澄清、浓缩器
CN102659227A (zh) 一种中置式高密度沉淀水净化池及其净化工艺
CN201777915U (zh) 化学除油沉分器
CN101774732B (zh) 一体化气升环流悬浮填料分散污水生物处理装置
CN209652027U (zh) 一种带螺旋导流筒的新型加砂沉淀池
CN204745755U (zh) 一种旋流式高效澄清池
CN206927730U (zh) 一种高效沉淀池
CN102001769A (zh) 一体化水质净化处理设备
CN108328786B (zh) 一种水处理装置及水处理方法
CN103332784A (zh) 三级循环好氧反应器
CN105923722A (zh) 一种沉淀污泥回流助凝与凝核澄清装置
CN201334406Y (zh) 一种用于地表水和污水处理的一体化水处理设备
CN201890788U (zh) 双层压力式除油器
CN104291497A (zh) 一种共聚气浮澄清池
CN109824186A (zh) 通过负压提升矿物质砂循环高速沉淀池工艺
CN101874943A (zh) 一种高密度澄清池
CN109179898A (zh) 一种树脂镜片生产废水处理装置
CN100506726C (zh) 钢铁污水混凝沉淀及过滤处理系统
CN115231729A (zh) 一种全自动控制运行的高效溶气气浮装置
CN102424488A (zh) 基于微涡旋絮凝基础上的组合工艺农村净水装置
CN202625908U (zh) 一种中置式高密度沉淀水净化池
CN109293079B (zh) 一种低能耗曝气循环澄清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