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16794B - 电梯用曳引机 - Google Patents

电梯用曳引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16794B
CN105916794B CN201480073333.5A CN201480073333A CN105916794B CN 105916794 B CN105916794 B CN 105916794B CN 201480073333 A CN201480073333 A CN 201480073333A CN 105916794 B CN105916794 B CN 10591679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tator
supporting part
fixed
rotary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7333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916794A (zh
Inventor
山本幸弘
木村康树
桥本昭
山代谕
多田顺
多田顺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9167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167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9167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167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4Driving gear ; Details thereof, e.g. seals
    • B66B11/043Driving gear ; Details thereof, e.g. seals actuated by rotating motor; Details, e.g. ventilation
    • B66B11/0438Driving gear ; Details thereof, e.g. seals actuated by rotating motor; Details, e.g. ventilation with a gearless driving, e.g. integrated sheave, drum or winch in the stator or rotor of the cage mot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在电梯用曳引机中,在沿水平方向相互分离的第1支撑部(12)和第2支撑部(13)之间,配置有固定在旋转轴(21)上的驱动绳轮(8)。电动机具有:固定在第1支撑部上的筒状的定子(25)、和在定子的内侧固定于旋转轴上且相对于定子旋转的转子(26)。并且,电动机配置在从第1支撑部(12)观察时与驱动绳轮(8)侧相反的一侧。对定子的径向尺寸变化这样的定子的弹性变形进行抑制的变形抑制体(23)具有设置在定子上的减振部件(41)。

Description

电梯用曳引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产生使轿厢移动的驱动力的电梯用曳引机。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这样的结构:为了降低来自电动机的噪声,使由树脂或橡胶构成的减振部件介于定子和壳体之间而使电动机的振动减小(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6655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现有的电动机中,无法抑制由电动机的电磁加振力产生的定子自身的弹性变形,无法进一步降低由电动机的振动引起的噪声。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而作成的,本发明的目的是得到一种可以更可靠地降低噪声的电梯用曳引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电梯用曳引机具有:支撑座,其具有第1支撑部、和在水平方向上与第1支撑部分离的第2支撑部;旋转轴,其旋转自如地支撑在第1支撑部和第2支撑部上;驱动绳轮,其配置在第1支撑部和第2支撑部之间,且固定在旋转轴上;电动机,其具有固定在第1支撑部上的筒状的定子、和在定子的内侧固定于旋转轴上且相对于定子旋转的转子,电动机配置在从第1支撑部观察时与驱动绳轮侧相反的一侧;以及变形抑制体,其具有设置在定子上的减振部件,抑制定子的弹性变形,其中该弹性变形是定子的径向尺寸变化。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电梯用曳引机,可以利用变形抑制体抑制定子自身的弹性变形,可以有效地抑制由定子自身的弹性变形引起的振动。因此,可以更可靠地降低曳引机的噪声。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结构图。
图2是示出图1的曳引机的纵剖视图。
图3是沿着图2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以椭圆模式振动的图3的定子的弹性变形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5是示出以椭圆模式振动的图3的定子的弹性变形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6是示出以三角形模式振动的图3的定子的弹性变形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7是示出以三角形模式振动的图3的定子的弹性变形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曳引机的纵剖视图。
图9是沿着图8的IX-IX线的剖视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曳引机的纵剖视图。
图11是沿着图10的XI-XI线的剖视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曳引机的纵剖视图。
图13是沿着图12的XIII-XIII线的剖视图。
图1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曳引机的纵剖视图。
图15是沿着图14的XV-XV线的剖视图。
图16是示出沿着图14的箭头XVI观察时的定子的图。
图17是示出图15的定子的要部的放大图。
图1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曳引机的纵剖视图。
图19是示出沿着图18的箭头XIX观察时的定子的图。
图20是示出图19的减振部件的立体图。
图2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曳引机的纵剖视图。
图22是示出沿着图21的箭头XXII观察时的定子的图。
图23是示出图22的减振部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结构图。在图中,在井道1内能够升降地设置有轿厢2和对重3。在井道1的上部设置有机房4。在机房4内设置有产生使轿厢2和对重3在井道1内升降的驱动力的曳引机(电梯用曳引机)5和偏导轮6。
曳引机5具有:曳引机主体7、通过曳引机主体7的驱动力而旋转的驱动绳轮8、以及固定在机房4内并支撑曳引机主体7和驱动绳轮8的支撑座9。偏导轮6离开驱动绳轮8而配置。轿厢2和对重3通过卷绕在驱动绳轮8和偏导轮6上的多个索状体(悬吊体)10悬吊在井道1内。作为索状体10,使用例如绳索或皮带等。轿厢2和对重3通过驱动绳轮8的旋转而在井道1内升降。
图2是示出图1的曳引机5的纵剖视图。并且,图3是沿着图2的III-III线的剖视图。在图中,曳引机5被配置为使其轴线水平。支撑座9具有:水平配置的基座11、以及在曳引机5的轴线方向(即,水平方向)上相互分离地配置并分别固定在基座11的上表面上的第1支撑部12和第2支撑部13。
曳引机主体7具有:沿着曳引机5的轴线方向配置的旋转轴21、产生使旋转轴21旋转的驱动力的电动机22、设置在电动机22上并用于抑制电动机22的噪声的变形抑制体23、以及覆盖电动机22的盖24。
旋转轴21经由轴承(未图示)旋转自如地支撑在第1支撑部12和第2支撑部13的各方上。并且,旋转轴21贯通第1支撑部12和第2支撑部13。驱动绳轮8在配置于第1支撑部12和第2支撑部13之间的空间内的状态下固定在旋转轴21上。由此,驱动绳轮8与旋转轴21一体旋转。
电动机22在曳引机5的轴线方向上设置在从第1支撑部12观察时与驱动绳轮8侧相反的一侧。并且,电动机22具有:包围旋转轴21的圆筒状的定子25、和隔着预定的间隙配置在定子25的内侧并固定在旋转轴21上的转子26。
定子25在定子25的轴线方向一端部固定于第1支撑部12上的状态下,与旋转轴21同轴配置。并且,定子25具有:包围转子26的圆筒状的定子芯27、设置在定子芯27上的多个定子线圈28、以及固定在定子芯27的外周部的金属制的定子固定部件29。定子芯27是使多块钢板层叠而构成的层叠体。各定子线圈28在使一部分从定子芯27朝旋转轴21的轴线方向突出的状态下设置在定子芯27上。
定子固定部件29具有:圆筒状的第1外周环30,其固定在定子芯27的轴线方向一端部(定子芯27的轴线方向两端部中、接近第1支撑部12的一侧的端部)的外周部上;第2外周环31,其固定在定子芯27的轴线方向另一端部(定子芯27的轴线方向两端部中、远离第1支撑部12的一侧的端部)的外周部上;以及多个联结部件32,其使第1和第2外周环30、31之间联结,且多个联结部件32被配置成在定子25的周向上相互隔开间隔。第1外周环30、第2外周环31和各联结部件32分别通过例如焊接等固定在定子芯27上。
在第1支撑部12的电动机22侧的侧面(即,第1支撑部12的与驱动绳轮8侧相反一侧的侧面),使用多个螺栓33固定有第1外周环30。定子25在第1外周环30固定于第1支撑部12上的状态下支撑在第1支撑部12上。在定子25的下方配置有基座11。
转子26与定子25同轴配置。并且,转子26具有:转子芯34,其固定在旋转轴21上;和多个永久磁铁35,其设置在转子芯34上,沿转子芯34的周向排列。转子芯34由铸件等构成。
定子25通过对定子线圈28的通电而产生旋转磁场。转子26和旋转轴21通过定子25所产生的旋转磁场而相对于定子25旋转。驱动绳轮8通过旋转轴21和转子26的旋转而旋转。
当转子26通过对定子线圈28的通电而旋转时,由于在定子芯27和永久磁铁35之间产生的电磁力而使得定子25受到朝向电动机22的径向的加振力。当定子25受到加振力时,定子25容易发生定子25的径向尺寸变化这样的弹性变形,从而定子25容易发生由定子25的弹性变形引起的振动。
变形抑制体23通过设置在盖24的底部处的开口部而连结在定子25和基座11之间。并且,变形抑制体23具有:减振部件41,其固定在位于定子25的轴线方向另一端部的第2外周环31上;和支承板(支承部件)42,其上固定有减振部件41,并且被固定在基座11上。在该例子中,减振部件41和支承板42是铸件,是不发生弹性变形的金属制的刚体。
如图3所示,沿着定子25的轴线观察定子25和变形抑制体23时的减振部件41和支承板42的宽度方向尺寸与定子25的外径尺寸大致相同。并且,减振部件41的上表面的形状为沿着第2外周环31的圆弧状。减振部件41的上部以使减振部件41的上表面与第2外周环31的周向一致的方式利用多个螺栓43固定在第2外周环31的侧面。各螺栓43沿第2外周环31的周向相互隔开间隔地设置。由此,定子25的弹性变形得到抑制,其中该弹性变形是定子25的径向尺寸变化。
支承板42利用多个螺栓44水平地固定在基座11上。减振部件41的下端部利用多个螺栓45固定在支承板42的上表面。由此,定子25相对于基座11的振动得到抑制。盖24使用螺栓等安装在第1支撑部12上。
下面,对动作进行说明。当通过对定子线圈28的通电而使定子25产生旋转磁场时,转子26相对于定子25旋转。由此,驱动绳轮8旋转,轿厢2和对重3在井道1内升降。
当转子26相对于定子25旋转时,通过在定子25和转子26之间产生的电磁力而使得定子25受到朝向电动机22的径向的加振力。此时,随着转子26的旋转速度变高,由定子25和转子26之间的电磁力引起的加振频率也变高。
当加振频率变高且加振频率接近曳引机5和支撑座9的各方的构成要素(例如定子25或第1支撑部12等)的共振频率时,定子25和第1支撑部12容易发生弹性变形。特别是,当定子25以低阶的振动模式(例如,椭圆模式(二阶振动模式)或三角形模式(三阶振动模式)等)发生弹性变形并振动时,定子25的变形量变大,由定子25的弹性变形引起的振动的噪声容易变大。并且,与接近第1支撑部12的定子25的轴线方向一端部相比,远离第1支撑部12的定子25的轴线方向另一端部的由定子25的弹性变形引起的振动容易变大。
图4和图5是示出以椭圆模式振动的图3的定子25的弹性变形的状态的示意图,图6和图7是示出以三角形模式振动的图3的定子25的弹性变形的状态的示意图。如图4~图7所示,在定子25受到朝向电动机22的径向的加振力并振动的状态下,定子25产生定子25的径向尺寸变化这样的弹性变形(图4~图7的实线所示的形状)。并且,振动的腹部的位置(即,定子25的通过定子25的振动而朝定子25的径向外侧发生了最大弹性变形的部分的位置)按各阶的振动模式来确定。
当定子25振动而使得定子25发生了定子25的径向尺寸变化这样的弹性变形时,以维持定子25的通常的形状(圆筒状)的方式从减振部件41对定子25施加力,定子25的弹性变形的增大得到抑制。并且,通过利用固定在基座11上的支承板42支承减振部件41,也抑制了定子25相对于基座11的振动。
在这样的曳引机5中,由于利用具有设置在定子25上的减振部件41的变形抑制体23抑制了定子25的径向尺寸变化这样的定子25的弹性变形,因而可以有效地抑制由定子25自身的弹性变形引起的振动。由此,可以更可靠地降低由电动机22的振动引起的噪声。
并且,由于变形抑制体23连结在基座11和定子25之间,因而不仅可以抑制由定子25自身的弹性变形引起的振动,而且可以抑制定子25相对于基座11的振动。由此,可以更可靠地降低由电动机22的振动引起的噪声。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减振部件41经由支承板42固定在基座11上,然而也可以去掉支承板42,不经由支承板42而使用螺栓等将减振部件41直接固定在基座11上。
实施方式2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曳引机5的纵剖视图。并且,图9是沿着图8的IX-IX线的剖视图。变形抑制体23与实施方式1一样,通过设置在盖24的底部处的开口部而连结在定子25和基座11之间。并且,变形抑制体23具有:多个(在该例子中是2个)减振部件51,其固定在位于定子25的轴线方向另一端部的第2外周环31上;和共同的支承板(支承部件)52,其固定有各减振部件51,并使用多个螺栓44固定在基座11上。支承板52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支承板42的结构相同。
各减振部件51在定子25的周向上相互分离地配置。在该例子中,各减振部件51在相对于定子25的轴线方向垂直的平面上沿水平方向相互分离地配置。并且,当沿着定子25的轴线方向观察定子25时,各减振部件51相对于定子25的轴线配置于左右。各减振部件51的上端部使用螺栓53单独固定在第2外周环31的外周面上。各减振部件51的下端部使用螺栓54单独固定在支承板52的上表面上。
如图8所示,各减振部件51具有:上部连接板(连接部件)511,其固定在第2外周环31上;下部连接板(连接部件)512,其固定在支承板52上;以及粘弹性体513,其具有粘性和弹性,夹在上部连接板511和下部连接板512之间。
上部连接板511和下部连接板512被配置成使上部连接板511的下部和下部连接板512的上部在旋转轴21的轴线方向上对置的状态。粘弹性体513在旋转轴21的轴线方向上夹在上部连接板511的下部和下部连接板512的上部之间。上部连接板511和下部连接板512经由粘弹性体513相互连接。在该例子中,粘弹性体513使用粘结剂固定在上部连接板511和下部连接板512上。作为构成粘弹性体513的材料,列举有例如橡胶或者树脂等。定子25的径向尺寸变化这样的定子25的弹性变形主要通过粘弹性体513的粘弹性变形而得到抑制。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在这样的曳引机5中,由于变形抑制体23连结在第2外周环31和基座11之间,变形抑制体23内包含的减振部件51具有上部连接板511、下部连接板512、以及夹在上部连接板511和下部连接板512之间的粘弹性体513,因而可通过粘弹性体513的粘弹性变形来吸收由定子25的弹性变形引起的振动,可以使用简单的结构且有效地抑制定子25的径向尺寸变化这样的定子25的弹性变形。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减振部件51的数目是2个,然而减振部件51的数目也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3个以上。
实施方式3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曳引机5的纵剖视图。并且,图11是沿着图10的XI-XI线的剖视图。变形抑制体23具有连结在定子25和基座11之间的多个(在该例子中是2个)金属制的减振部件61。在该例子中,当沿着定子25的轴线方向观察定子25时,一个和另一个减振部件61相对于定子25的轴线配置在左右两侧。
如图11所示,各减振部件61具有:基座侧固定部61a,其使用螺栓44固定在基座11的上表面;和定子侧固定部61b,其从基座侧固定部61a朝第2外周环31的周向延伸。各定子侧固定部61b与第2外周环31的外周面接触。在该例子中,如图10所示,各减振部件61配置在定子25的轴线方向的整个范围内。因此,在该例子中,各减振部件61在使定子侧固定部61b不仅与第2外周环31的外周面接触而且与第1外周环30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下,配置在定子25和基座11之间。各定子侧固定部61b使用螺栓62固定在第2外周环31上。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这样,即使减振部件61直接固定在定子25和基座11的各方上,也可以通过减振部件61抑制定子25的径向尺寸变化这样的定子25的弹性变形,可以有效地抑制由定子25自身的弹性变形引起的振动。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各减振部件61的定子侧固定部61b与第1外周环30和第2外周环31的各方接触,然而也可以使各减振部件61的定子侧固定部61b仅与第2外周环31的外周面接触。
并且,在上述的例子中,减振部件61的数目是2个,然而减振部件61的数目也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3个以上。
实施方式4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曳引机5的纵剖视图。并且,图13是沿着图12的XIII-XIII线的剖视图。变形抑制体23具有:多个(在该例子中是2个)油减振器(减振部件)65,其固定在位于定子25的轴线方向另一端部的第2外周环31上;和共同的支承板(支承部件)66,其固定有各油减振器65,并使用多个螺栓44固定在基座11上。支承板66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支承板42的结构相同。并且,在该例子中,当沿着定子25的轴线方向观察定子25时,一个和另一个油减振器65相对于定子25的轴线配置在左右两侧。而且,在该例子中,如图13所示,以各油减振器65的轴线方向为定子25的径向的方式配置各油减振器65。
在变形抑制体23中,各油减振器65的上端部固定在第2外周环31的外周面,各油减振器65的下端部固定在支承板66的上表面。各油减振器65在受到油减振器65内的油的抵抗力的同时进行伸缩。如图12所示,各油减振器65上连接有控制各油减振器65的衰减力的减振器控制部67。在第2外周环31上设置有检测定子25的振动的振动传感器68。来自振动传感器68的信息被送到减振器控制部67。减振器控制部67根据来自振动传感器68的信息,朝抑制由振动传感器68检测出的振动的方向控制各油减振器65的衰减力。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在这样的曳引机5中,由于在第2外周环31和基座11之间连结有变形抑制体23,变形抑制体23内包含的减振部件是油减振器65,因而可以利用油减振器65的抵抗力使由定子25的弹性变形引起的振动衰减,可以使用简单的结构且有效地抑制定子25的径向尺寸变化这样的定子25的弹性变形。
并且,由于振动传感器68设置在第2外周环31上,减振器控制部67朝抑制由振动传感器68检测出的振动的方向控制油减振器65的衰减力,因而可以更可靠地抑制由定子25的弹性变形引起的振动。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油减振器65的衰减力是根据来自振动传感器68的信息由减振器控制部67控制的,然而即使不控制油减振器65的衰减力,也可以抑制定子25的弹性变形,因而可以去掉振动传感器68和减振器控制部67。
并且,在上述的例子中,油减振器65的数目是2个,然而油减振器65的数目也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3个以上。
实施方式5
图1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曳引机5的纵剖视图。并且,图15是沿着图14的XV-XV线的剖视图,图16是示出沿着图14的箭头XVI观察时的定子25的图。而且,图17是示出图15的定子25的要部的放大图。如图14和图16所示,变形抑制体23具有:包围第1外周环30的外周部的第1减振部件71、和包围第2外周环31的外周部的第2减振部件72。如图15和图17所示,第1和第2减振部件71、72分别具有沿定子25的周向排列的多个减振用构成部件701。
在第1减振部件71中,彼此相邻的2个减振用构成部件701的一部分彼此在定子25的径向上重合。并且,在第1减振部件71中,通过利用螺栓73使彼此相邻的减振用构成部件701之间的重合部分集中紧固,而将各减振用构成部件701固定在第1外周环30上。
在第2减振部件72中,彼此相邻的2个减振用构成部件701的一部分彼此在定子25的径向上重合。并且,在第2减振部件72中,通过利用螺栓73使彼此相邻的减振用构成部件701之间的重合部分集中紧固,而将各减振用构成部件701固定在第2外周环31上。
各减振用构成部件701具有:金属制的第1连接板(连接部件)702、金属制的第2连接板(连接部件)703、以及具有粘性和弹性且夹在第1连接板702和第2连接板703之间的粘弹性体704。
第1和第2连接板702、703沿着定子25的周向配置。第1和第2连接板702、703各方的周向一端部彼此在定子25的径向上相互对置。
粘弹性体704在定子25的径向上被夹在第1连接板702的周向一端部和第2连接板703的周向一端部之间。第1连接板702和第2连接板703经由粘弹性体704相互连接。在该例子中,粘弹性体704使用粘结剂固定在第1连接板702和第2连接板703上。作为构成粘弹性体704的材料,列举有例如橡胶或者树脂等。
在第1减振部件71中,第1和第2连接板702、703各方的周向另一端部使用螺栓73固定在第1外周环30上。在第2减振部件72中,第1和第2连接板702、703各方的周向另一端部使用螺栓73固定在第2外周环31上。定子25的径向尺寸变化这样的定子25的弹性变形主要通过第1和第2减振部件71、72各方的粘弹性体704的粘弹性变形来抑制。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在这样的曳引机5中,由于第1和第2减振部件71、72包围定子25的外周部,因而可以在使定子25的径向尺寸变化这样的定子25的弹性变形部分地抵消的同时,有效地抑制由定子25的弹性变形引起的振动。由此,可以更可靠地降低曳引机5的噪声。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第1和第2减振部件71、72分别设置在定子25上,然而也可以仅将第1和第2减振部件71、72中的任一方设置在定子25上。
实施方式6
图1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曳引机5的纵剖视图。并且,图19是示出沿着图18的箭头XIX观察时的定子25的图。变形抑制体23具有设置在定子25的外周部的多个减振部件81。各减振部件81在定子25的周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配置。并且,各减振部件81沿着定子25的轴线方向配置。
如图19所示,各减振部件81的轴线方向一端部使用螺栓82固定在第1外周环30的外周面,各减振部件81的轴线方向另一端部使用螺栓83固定在第2外周环31的外周面。由此,各减振部件81将定子25的轴线方向两端部连结起来。
图20是示出图19的减振部件81的立体图。减振部件81具有:在定子25的径向上相互对置的分别由金属制成的第1连接板(连接部件)801和第2连接板(连接部件)802、以及具有粘性和弹性且夹在第1连接板801和第2连接板802之间的粘弹性体803。在该例子中,第2连接板802位于比第1连接板801靠定子25的径向外侧的位置。并且,在该例子中,粘弹性体803与第1连接板801的整个面重合,第2连接板802与粘弹性体803的整个面重合。第1和第2连接板801、802经由粘弹性体803相互连接。在该例子中,粘弹性体803使用粘结剂固定在第1连接板801和第2连接板802上。作为构成粘弹性体803的材料,列举有例如橡胶或者树脂等。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在这样的曳引机5中,由于各减振部件81将定子25的轴线方向两端部连结起来,因而在定子25的轴线方向两端部中,不仅在固定于第1支撑部12上的端部,而且在远离第1支撑部12的端部,也可以抑制定子25的径向尺寸变化这样的定子25的弹性变形。
即,在定子25的固定于第1支撑部12上的端部,使用第1支撑部12容易维持定子25的形状。因此,利用与定子25的借助第1支撑部12而难以弹性变形的端部联结的各减振部件81,可以按压定子25的远离第1支撑部12的端部,即使在定子25的远离第1支撑部12的端部,也可以抑制定子25的弹性变形。由此,可以更可靠地降低曳引机5的噪声。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粘弹性体803与第1连接板801的整个面重合,然而也可以使粘弹性体803仅与第1连接板801的一部分重合。
实施方式7
图2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曳引机5的纵剖视图。并且,图22是示出沿着图21的箭头XXII观察时的定子25的图。变形抑制体23具有设置在定子25的外周部的多个减振部件91。各减振部件91在定子25的周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配置。
如图22所示,各减振部件91的一端部使用螺栓92固定在第1外周环30的外周面上,各减振部件91的另一端部使用螺栓93固定在第2外周环31的外周面上。由此,各减振部件91将定子25的轴线方向两端部连结起来。
各减振部件91的一端部的位置相对于减振部件91的另一端部的位置在定子25的周向上错开。并且,各减振部件91具有:固定在第1外周环30上的第1轴向部91a、固定在第2外周环31上的第2轴向部91b、以及使第1和第2轴向部91a、91b各方的端部联结的联结部91c。第1和第2轴向部91a、91b分别沿着定子25的轴线方向配置,联结部91c沿着定子25的周向配置。
图23是示出图22的减振部件91的立体图。减振部件91具有;在定子25的径向上相互对置的分别由金属制成的第1连接板(连接部件)901和第2连接板(连接部件)902、以及具有粘性和弹性且夹在第1连接板901和第2连接板902之间的粘弹性体903。在该例子中,第2连接板902位于比第1连接板901靠定子25的径向外侧的位置。并且,在该例子中,粘弹性体903与第1连接板901的整个面重合,第2连接板902与粘弹性体903的整个面重合。因此,第1轴向部91a、第2轴向部91b和联结部91c分别由第1连接板901、第2连接板902和粘弹性体903各方的一部分构成。第1和第2连接板901、902经由粘弹性体903相互连接。在该例子中,粘弹性体903使用粘结剂固定在第1连接板901和第2连接板902上。作为构成粘弹性体903的材料,列举有例如橡胶或者树脂等。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在这样的曳引机5中,由于将定子25的轴线方向两端部连结起来的减振部件91的一端部的位置相对于减振部件91的另一端部的位置在定子25的周向上错开,因而如实施方式6那样利用与定子25的借助第1支撑部12而难以弹性变形的端部联结的各减振部件91,可以按压定子25的远离第1支撑部12的端部。并且,即使在定子25的周向上,也可以利用各减振部件91抑制定子25的弹性变形。由此,可以更可靠地抑制定子25的径向尺寸变化这样的定子25的弹性变形,可以更可靠地降低曳引机5的噪声。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各减振部件91的联结部91c沿着定子25的周向配置,然而也可以相对于定子25的周向倾斜地配置联结部91c。并且,第1和第2轴向部91a、91b的各方与联结部91c的连接部分也可以平缓地弯曲。而且,也可以使沿着直线的带状的减振部件91在相对于定子25的轴线方向倾斜的同时沿着定子25的外周部配置。
并且,在上述的例子中,粘弹性体903与第1连接板901的整个面重合,然而也可以使粘弹性体903仅与第1连接板901的一部分重合。
并且,在实施方式2和5~7中,也可以利用容易吸收振动的减振合金构成减振部件。这样,可以使用同一材料制造减振部件,可以使减振部件的结构更简单。
并且,也可以对各上述实施方式中的2个以上的实施方式的变形抑制体23进行组合。

Claims (6)

1.一种电梯用曳引机,其中,上述电梯用曳引机具有:
支撑座,其具有第1支撑部、和在水平方向上与上述第1支撑部分离的第2支撑部;
旋转轴,其旋转自如地支撑在上述第1支撑部和上述第2支撑部上;
驱动绳轮,其配置在上述第1支撑部和上述第2支撑部之间,且固定在上述旋转轴上;
电动机,其具有固定在上述第1支撑部上的筒状的定子、和在上述定子的内侧固定于上述旋转轴上且相对于上述定子旋转的转子,上述电动机配置在从上述第1支撑部观察时与上述驱动绳轮侧相反的一侧;以及
变形抑制体,其具有固定在上述定子的与上述第1支撑部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上的减振部件,抑制上述定子的弹性变形,其中该弹性变形是上述定子的径向尺寸变化,
上述减振部件设置在上述定子的外周部并将上述定子的轴线方向两端部连结起来,
上述减振部件的一端部的位置相对于上述减振部件的另一端部的位置在上述定子的周向上错开。
2.一种电梯用曳引机,其中,上述电梯用曳引机具有:
支撑座,其具有第1支撑部、和在水平方向上与上述第1支撑部分离的第2支撑部;
旋转轴,其旋转自如地支撑在上述第1支撑部和上述第2支撑部上;
驱动绳轮,其配置在上述第1支撑部和上述第2支撑部之间,且固定在上述旋转轴上;
电动机,其具有固定在上述第1支撑部上的筒状的定子、和在上述定子的内侧固定于上述旋转轴上且相对于上述定子旋转的转子,上述电动机配置在从上述第1支撑部观察时与上述驱动绳轮侧相反的一侧;以及
变形抑制体,其具有固定在上述定子的与上述第1支撑部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上的减振部件,抑制上述定子的弹性变形,其中该弹性变形是上述定子的径向尺寸变化,
上述支撑座还具有基座,上述基座配置在上述电动机的下方并固定有上述第1支撑部和上述第2支撑部,
上述变形抑制体连结在上述定子和上述基座之间,
上述减振部件具有第一连接部件、第二连接部件和粘弹性体,其中该第一连接部件固定在上述定子,该第二连接部件固定在上述基座并在上述旋转轴的轴线方向上与上述第一连接部件对置,该粘弹性体夹在上述第一连接部件和上述第二连接部件之间。
3.一种电梯用曳引机,其中,上述电梯用曳引机具有:
支撑座,其具有第1支撑部、和在水平方向上与上述第1支撑部分离的第2支撑部;
旋转轴,其旋转自如地支撑在上述第1支撑部和上述第2支撑部上;
驱动绳轮,其配置在上述第1支撑部和上述第2支撑部之间,且固定在上述旋转轴上;
电动机,其具有固定在上述第1支撑部上的筒状的定子、和在上述定子的内侧固定于上述旋转轴上且相对于上述定子旋转的转子,上述电动机配置在从上述第1支撑部观察时与上述驱动绳轮侧相反的一侧;以及
变形抑制体,其具有固定在上述定子的与上述第1支撑部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上的减振部件,抑制上述定子的弹性变形,其中该弹性变形是上述定子的径向尺寸变化,
上述减振部件包围上述定子的外周部,
上述减振部件具有多个连接部件和夹在各上述连接部件之间的粘弹性体。
4.一种电梯用曳引机,其中,上述电梯用曳引机具有:
支撑座,其具有第1支撑部、和在水平方向上与上述第1支撑部分离的第2支撑部;
旋转轴,其旋转自如地支撑在上述第1支撑部和上述第2支撑部上;
驱动绳轮,其配置在上述第1支撑部和上述第2支撑部之间,且固定在上述旋转轴上;
电动机,其具有固定在上述第1支撑部上的筒状的定子、和在上述定子的内侧固定于上述旋转轴上且相对于上述定子旋转的转子,上述电动机配置在从上述第1支撑部观察时与上述驱动绳轮侧相反的一侧;以及
变形抑制体,其具有固定在上述定子的与上述第1支撑部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上的减振部件,抑制上述定子的弹性变形,其中该弹性变形是上述定子的径向尺寸变化,
上述减振部件设置在上述定子的外周部并将上述定子的轴线方向两端部连结起来,
上述减振部件具有多个连接部件和夹在各上述连接部件之间的粘弹性体。
5.一种电梯用曳引机,其中,上述电梯用曳引机具有:
支撑座,其具有第1支撑部、和在水平方向上与上述第1支撑部分离的第2支撑部;
旋转轴,其旋转自如地支撑在上述第1支撑部和上述第2支撑部上;
驱动绳轮,其配置在上述第1支撑部和上述第2支撑部之间,且固定在上述旋转轴上;
电动机,其具有固定在上述第1支撑部上的筒状的定子、和在上述定子的内侧固定于上述旋转轴上且相对于上述定子旋转的转子,上述电动机配置在从上述第1支撑部观察时与上述驱动绳轮侧相反的一侧;以及
变形抑制体,其具有固定在上述定子的与上述第1支撑部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上的减振部件,抑制上述定子的弹性变形,其中该弹性变形是上述定子的径向尺寸变化,
上述支撑座还具有基座,上述基座配置在上述电动机的下方并固定有上述第1支撑部和上述第2支撑部,
上述变形抑制体连结在上述定子和上述基座之间,
上述减振部件是油减振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梯用曳引机,其中,
上述电梯用曳引机具有:
振动传感器,其设置在上述定子上;和
减振器控制部,其朝抑制由上述振动传感器检测出的振动的方向控制上述油减振器的衰减力。
CN201480073333.5A 2014-01-16 2014-01-16 电梯用曳引机 Active CN1059167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4/050640 WO2015107643A1 (ja) 2014-01-16 2014-01-16 エレベータ用巻上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16794A CN105916794A (zh) 2016-08-31
CN105916794B true CN105916794B (zh) 2018-04-10

Family

ID=535425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73333.5A Active CN105916794B (zh) 2014-01-16 2014-01-16 电梯用曳引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223475B2 (zh)
CN (1) CN105916794B (zh)
WO (1) WO201510764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70863B2 (ja) * 2018-01-25 2020-03-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95541A (zh) * 2000-11-24 2003-02-05 株式会社东芝 升降机厢
FR2918361A1 (fr) * 2007-07-03 2009-01-09 Leroy Somer Moteurs Machine d'entrainement de cables d'ascenseur
CN101737440A (zh) * 2008-11-25 2010-06-16 翔风技术有限公司 扭矩传递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98474A (ja) * 1993-04-20 1994-10-2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巻上機防振ユニット固定装置
JP4029366B2 (ja) * 1997-12-02 2008-01-09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巻上機
JP5955563B2 (ja) * 2012-01-05 2016-07-20 株式会社東芝 巻上機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回転電機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95541A (zh) * 2000-11-24 2003-02-05 株式会社东芝 升降机厢
FR2918361A1 (fr) * 2007-07-03 2009-01-09 Leroy Somer Moteurs Machine d'entrainement de cables d'ascenseur
CN101737440A (zh) * 2008-11-25 2010-06-16 翔风技术有限公司 扭矩传递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5107643A1 (ja) 2015-07-23
CN105916794A (zh) 2016-08-31
JP6223475B2 (ja) 2017-11-01
JPWO2015107643A1 (ja) 2017-03-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66575B (zh) 具有无轴承马达的直接驱动绞车
CN103238007B (zh) 防振装置
EP2010722B1 (en) Vibratory exciter unit for interchangeable connection to various vibratory tools
CN107076021B (zh) 车辆用防振装置
CN103148163B (zh) 具有阻尼器的离心力摆
EP2302139A2 (en) Hybrid construction machine
CN102251855B (zh) 用于发动机的平衡器组件及发动机
CN105916794B (zh) 电梯用曳引机
CN103002986A (zh) 惯性圆锥破碎机以及使该破碎机平衡的方法
CN110542529B (zh) 一种油箱晃振试验装置
CN1766203A (zh) 滚筒式洗衣机
EP3048706B1 (en) Electric motor
JP2021025772A (ja) 加振装置
US9062420B2 (en) Unbalance type exciter for a soil compaction device
CN107021406A (zh) 电梯装置
CN105683613B (zh) 具有旋转部件的振动组件
JP5951038B2 (ja) エレベータの吊り車装置
EP3406783A1 (en) Washing machine
WO2015180478A1 (zh) 洗衣机
JP2019183854A (ja) 防振装置
EP2851474A1 (en) Working machine
CN104704718A (zh) 电梯用曳引机
CN106032829A (zh) 隔振垫以及包括该隔振垫的压缩机系统
WO2017221056A1 (zh) 离心式压缩机
CN104334804B (zh) 工程机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