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00472B - 直流分量子载波配置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直流分量子载波配置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00472B
CN105900472B CN201480030909.XA CN201480030909A CN105900472B CN 105900472 B CN105900472 B CN 105900472B CN 201480030909 A CN201480030909 A CN 201480030909A CN 105900472 B CN105900472 B CN 10590047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carrier
carrier wave
signaling
base station
frequenc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3090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900472A (zh
Inventor
薛丽霞
刘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9004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004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9004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004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73Allocation arrangements that take into account other cell interferen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04J11/0023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 H04J11/005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of intercell interfer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025Numerology, i.e. varying one or more of symbol duration, subcarrier spacing, Fourier transform size, sampling rate or down-clock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02Resource partitioning among network components, e.g. reuse partition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6/00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W56/001Synchronization between n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03Signal structure ensuring backward compatibility with legacy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035Maintenance of orthogonality, e.g. for signals exchanged between cells or users, or by using covering codes or sequen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直流分量子载波配置方法和装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基站,包括:处理模块,用于确定载波的第一DC子载波,所述第一DC子载波在频域上位于所述载波的非中心频点位置,并且所述第一DC子载波的中心频率为100KHz的整数倍;确定所述载波的第二DC子载波,所述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位于所述基站发射所述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所述第二DC子载波不重叠。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直流分量子载波配置方法和装置,通过确定第一DC子载波和第二DC子载波,使得基站能够为UE提供两个可以接入的候选位置,从而减少各小区的公共控制信道传输位置的碰撞,降低各小区公共控制信道之间的干扰。

Description

直流分量子载波配置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直流分量子载波配置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简称LTE)系统使用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简称OFDM)技术。在使用OFDM技术的系统中,直流分量子载波(Direct Current Subcarrier,简称DC子载波)位于基带信号的0Hz子载波位置。
LTE系统的载波根据频带带宽的不同分别对应不同的传输带宽,传输带宽使用物理资源块(Physical Resource Block,简称PRB)的个数表示,一个PRB在频域上包括12个连续的子载波,每个子载波间隔为15KHz。一个PRB在时域上包括6个或7个连续的OFDM符号,其中在普通循环前缀(Normal Cyclic Prefix,简称Normal CP)情况下包括7个OFDM符号,在扩展循环前缀(Extended Cyclic Prefix,简称Extended CP)情况下包括6个OFDM符号,。一个PRB的频域宽度为180KHz,时间长度为0.5毫秒(ms)。DC子载波在LTE系统的载波中位于整个载波频带的中心,并且DC子载波不属于传输带宽中的任何一个PRB。
LTE系统中的设备有零中频和非零中频两种设计方式。其中零中频即模拟基带信号不经过中频调制,通过一次上变频生成射频信号,或者是接收到射频信号后不经过中频变换,直接通过下变频得到模拟基带信号。非零中频即模拟基带信号和射频信号之间进行上变频或下变频转换的过程中,存在至少一级的中频信号转换过程。由于在进行上变频或下变频转换时,本振信号是由射频晶振产生的,射频晶振的频率非常高,可能存在泄露,即射频晶振的高频输出信号会泄露或者辐射到设备的输入端,通过下变频解调后,泄露的信号会产生一个附加的直流分量,该附加的直流分量会给正常的射频信号DC子载波上映射的频域信息带来干扰。
一般而言,采用零中频设计的设备的接收端受到本振泄漏的直流分量的干扰较大。而采用非零中频设计的设备需要经过中频转换的过程,因此需要加入中频电路,因此非零中频设计的设备的接收端收到本振泄露的直流分量的干扰较小。零中频和非零中频设计的设备中本振泄露的直流分量对发送端的干扰都较小。一般而言,用户设备(UserEquipment,简称UE)的体积有限,对成本较为敏感,因此在UE中一般采用零中频设计,而基站侧设备对体积和成本的敏感度不高,因此基站侧设备一般采用非零中频设计。也就是说,一般而言,UE下行接收的DC子载波会受到较大的干扰。
在LTE系统中,为了解决下行的DC子载波可能受到的干扰的问题,在下行载波中,会将DC子载波空出来不用,即将DC子载波空出来不承载有用的数据和信号。该DC子载波不属于载波频带的任何一个PRB。而在上行载波中,考虑到对立方度量(Cubic Metric,简称CM)或峰均值平均功率(Peak-to Average Power Ratio,简称PAPR)的影响,不采用预留一个空的子载波的方案,而是将整个频带频移+/-7.5KHz,这样就不会有任何一个载波的中心正好位于DC子载波处,以此减少对上行子载波传输数据的干扰。
在LTE系统中,UE接入基站时,首先需要检测主同步信号(PrimarySynchronization Signal,简称PSS)、辅同步信号(Secondary Synchronization Signal,简称SSS)、物理广播信道(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简称PBCH)等信息。其中PSS和SSS的发送周期为5个子帧,频域上占用以频带中心DC子载波为中心对称的72个子载波。PBCH在时域上占用子帧0中第二个时隙的前四个符号,频域上同样位于载波频带中心的72个子载波。PBCH中承载了下行载波带宽,UE在检测出PBCH之前,只能识别当前检测的载波的中心72个子载波频域宽度的下行带宽,即PSS、SSS和PBCH都必须放置在载波中心的72个子载波频域宽度的下行带宽内。包括PSS、SSS和PBCH的72个子载波对应的频域宽度可以称之为接入带宽。
由于接入带宽对应以DC子载波为中心的72个子载波,导致所有UE必须从载波中心进行接入。随着LTE系统的演进,在密集部署微基站的场景中,这样的接入方式会导致各小区的PSS、SSS、PBCH等公共控制信道的干扰愈发严重,UE读取上述公共控制信道的难度将增大甚至无法获取,从而影响UE接入。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直流分量子载波配置方法和装置,降低各小区公共控制信道之间的干扰。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基站,包括:
处理模块,用于确定载波的第一DC子载波,所述第一DC子载波在频域上位于所述载波的非中心频点位置,并且所述第一DC子载波的中心频率为100KHz的整数倍;确定所述载波的第二DC子载波,所述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位于所述基站发射所述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所述第二DC子载波不重叠。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所述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所述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100KHz两者的最小公倍数。
结合第一方面至第一方面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所述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100KHz、一个PRB的频率间隔三者的最小公倍数。
结合第一方面至第一方面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不属于所述载波的任何一个PRB,所述第二DC子载波属于所述载波的一个PRB。
结合第一方面至第一方面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DC子载波位于所述载波的接入带宽的中心子载波上,所述接入带宽至少用于发送同步信道和PBCH,所述同步信道包括PSS和SSS。
结合第一方面至第一方面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确定所述载波的至少一个第三DC子载波,每个第三DC子载波在频域上与一个用户设备UE接收所述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对应。
结合第一方面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DC子载波的中心频率为100KHz的整数倍。
结合第一方面第六种或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所述第三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一DC子载波重叠,则所述第三DC子载波不属于所述载波的任何一个PRB;或者,
若所述第三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不重叠,则所述第三DC子载波属于所述载波的一个PRB。
结合第一方面第六种至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所述第三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不重叠,则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三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100KHz两者的最小公倍数。
结合第一方面第六种至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第十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所述第三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不重叠,则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三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100KHz、一个PRB的频率间隔三者的最小公倍数。
结合第一方面第六种至第十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第十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所述第三DC子载波的个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则任两个所述第三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100KHz两者的最小公倍数。
结合第一方面第六种至第十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第十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所述第三DC子载波的个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则任两个所述第三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100KHz、一个PRB的频率间隔三者的最小公倍数。
结合第一方面第六种至第十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第十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基站还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若所述第二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三DC子载波不重叠,则在所述第二DC子载波上传输如下信号中的至少一个:参考信号、控制信道、数据信号。
结合第一方面第十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第十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向UE发送第一信令,所述第一信令用于通过显性方式或隐性方式指示所述第一DC子载波的位置信息。
结合第一方面第十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第十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所述第一信令为显性信令,所述第一信令为RRC专有信令;
若所述第一信令为隐性信令,所述第一信令使UE通过盲检测同步信道位置获取。
结合第一方面第十三种至第十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第十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向UE发送第二信令,所述第二信令包括所述第二DC子载波的位置信息以及所述第二DC子载波是否承载信号的信息,所述第二信令为RRC专有信令。
结合第一方面第十三种至第十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第十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向UE发送第三信令,所述第三信令包括所述至少一个第三DC子载波的位置信息以及每个所述第三DC子载波是否承载信号的信息,所述第三信令为RRC专有信令。
结合第一方面第十三种至第十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第十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确定所述载波的第四DC子载波,所述第四DC子载波在频域上与所述基站接收的UE发送的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对应;确定所述载波的第五DC子载波,所述第五DC子载波在频域上位于所述基站接收所述UE发送的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
结合第一方面第十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第十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向所述UE发送第四信令,所述第四信令包括所述第四DC子载波的位置信息以及所述第四DC子载波是否承载信号的信息;向所述UE发送第五信令,所述第五信令包括所述第五DC子载波的位置信息以及所述第五DC子载波是否承载信号的信息。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用户设备,包括:
处理模块,用于通过基站发送的第一信令或者通过盲检测同步信道位置确定载波的第一DC子载波,所述第一DC子载波在频域上位于所述载波的非中心频点位置,并且所述第一DC子载波的中心频率为100KHz的整数倍;通过基站发送的第二信令或者通过预设的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第二DC子载波的位置关系确定所述载波的所述第二DC子载波,所述第二子载波在频域上与基站发送所述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对应,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所述第二DC子载波不重叠。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预设的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第二DC子载波的位置关系包括:
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所述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
结合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预设的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第二DC子载波的位置关系包括:
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所述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100KHz两者的最小公倍数。
结合第二方面至第二方面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所述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100KHz、一个PRB的频率间隔三者的最小公倍数。
结合第二方面至第二方面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不属于所述载波的任何一个PRB,所述第二DC子载波属于所述载波的一个PRB。
结合第二方面至第二方面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DC子载波位于所述载波的接入带宽的中心子载波上,所述接入带宽至少用于发送同步信道和PBCH,所述同步信道包括PSS和SSS。
结合第二方面至第二方面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通过基站发送的第三信令或者通过预设的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第三DC子载波的位置关系确定所述载波的第三DC子载波,所述第三DC子载波在频域上位于所述用户设备UE接收所述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
结合第二方面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DC子载波的中心频率为100KHz的整数倍。
结合第二方面第六种或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所述第三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一DC子载波重叠,则所述第三DC子载波不属于所述载波的任何一个PRB;或者,
若所述第三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不重叠,则所述第三DC子载波属于所述载波的一个PRB。
结合第二方面第六种至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所述第三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不重叠,则所述预设的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第三DC子载波的位置关系包括:
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三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100KHz两者的最小公倍数。
结合第二方面第六种至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第十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所述第三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不重叠,则所述预设的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第三DC子载波的位置关系包括:
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三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100KHz、一个PRB的频率间隔三者的最小公倍数。
结合第二方面第六种至第十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第十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UE还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若所述第二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三DC子载波不重叠,则在所述第二DC子载波上接收如下信号中的至少一个:参考信号、控制信道、数据信号。
结合第二方面第十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第十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在所述处理模块确定载波的第一DC子载波之前,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所述第一信令,所述第一信令用于通过显性方式或隐性方式指示所述第一DC子载波的位置信息。
结合第二方面第十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第十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所述第一信令为显性信令,所述第一信令为RRC专有信令;
若所述第一信令为隐性信令,所述接收模块通过盲检测同步信道位置获取所述第一信令。
结合第二方面第十一种至第十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第十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在所述确定模块确定载波的第二DC子载波之前,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二信令,所述第二信令包括所述第二DC子载波的位置信息以及所述所述第二DC子载波是否承载信号的信息,所述第二信令为RRC专有信令。
结合第二方面第十一种至第十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第十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在所述确定模块确定载波的第三DC子载波之前,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三信令,所述第三信令包括所述至少一个第三DC子载波的位置信息以及每个第三DC子载波是否承载信号的信息,所述第三信令为RRC专有信令。
结合第二方面至第二方面第十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第十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通过基站发送的第四信令确定所述载波的第四DC子载波,所述第四DC子载波在频域上位于所述UE发送的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通过基站发送的第五信令确定所述载波的第五DC子载波,所述第五DC子载波在频域上与所述基站接收所述UE发送的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对应。
结合第二方面第十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第十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在所述确定模块确定所述载波的第四DC子载波之前,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四信令,所述第四信令包括所述第四DC子载波的位置信息以及所述第四DC子载波是否承载信号的信息;在所述确定模块确定所述载波的第五DC子载波之前,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五信令,所述第五信令包括所述第五DC子载波的位置信息以及所述第五DC子载波是否承载信号的信息。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直流分量子载波配置方法,包括:
基站确定载波的第一DC子载波,所述第一DC子载波在频域上位于所述载波的非中心频点位置,并且所述第一DC子载波的中心频率为100KHz的整数倍;
所述基站确定所述载波的第二DC子载波,所述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位于所述基站发射所述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所述第二DC子载波不重叠。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所述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
结合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所述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100KHz两者的最小公倍数。
结合第三方面至第三方面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所述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100KHz、一个PRB的频率间隔三者的最小公倍数。
结合第三方面至第三方面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不属于所述载波的任何一个PRB,所述第二DC子载波属于所述载波的一个PRB。
结合第三方面至第三方面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DC子载波位于所述载波的接入带宽的中心子载波上,所述接入带宽至少用于发送同步信道和PBCH,所述同步信道包括PSS和SSS。
结合第三方面至第三方面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基站确定所述载波的至少一个第三DC子载波,每个第三DC子载波在频域上与一个用户设备UE接收所述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对应。
结合第三方面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DC子载波的中心频率为100KHz的整数倍。
结合第三方面第六种或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所述第三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一DC子载波重叠,则所述第三DC子载波不属于所述载波的任何一个PRB;或者,
若所述第三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不重叠,则所述第三DC子载波属于所述载波的一个PRB。
结合第三方面第六种至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所述第三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不重叠,则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三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100KHz两者的最小公倍数。
结合第三方面第六种至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第十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所述第三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不重叠,则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三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100KHz、一个PRB的频率间隔三者的最小公倍数。
结合第三方面第六种至第十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第十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所述第三DC子载波的个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则任两个所述第三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100KHz两者的最小公倍数。
结合第三方面第六种至第十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第十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若所述第三DC子载波的个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则任两个所述第三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100KHz、一个PRB的频率间隔三者的最小公倍数。
结合第三方面第六种至第十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第十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所述第二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三DC子载波不重叠,则所述基站在所述第二DC子载波上传输如下信号中的至少一个:参考信号、控制信道、数据信号。
结合第三方面至第三方面第十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第十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基站向UE发送第一信令,所述第一信令用于通过显性方式或隐性方式指示所述第一DC子载波的位置信息。
结合第三方面第十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第十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所述第一信令为显性信令,所述第一信令为RRC专有信令;
若所述第一信令为隐性信令,所述第一信令使UE通过盲检测同步信道位置获取。
结合第三方面至第三方面第十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第十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基站向UE发送第二信令,所述第二信令包括所述第二DC子载波的位置信息以及所述第二DC子载波是否承载信号的信息,所述第二信令为RRC专有信令。
结合第三方面至第三方面第十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第十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基站向UE发送第三信令,所述第三信令包括所述至少一个第三DC子载波的位置信息以及每个所述第三DC子载波是否承载信号的信息,所述第三信令为RRC专有信令。
结合第三方面至第三方面第十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第十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基站确定所述载波的第四DC子载波,所述第四DC子载波在频域上与所述基站接收的UE发送的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对应;
所述基站确定所述载波的第五DC子载波,所述第五DC子载波在频域上位于所述基站接收所述UE发送的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
结合第三方面第十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第十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基站向所述UE发送第四信令,所述第四信令包括所述第四DC子载波的位置信息以及所述第四DC子载波是否承载信号的信息;
所述基站向所述UE发送第五信令,所述第五信令包括所述第五DC子载波的位置信息以及所述第五DC子载波是否承载信号的信息。
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直流分量子载波配置方法,包括:
用户设备UE通过基站发送的第一信令或者通过盲检测同步信道位置确定载波的第一DC子载波,所述第一DC子载波在频域上位于所述载波的非中心频点位置,并且所述第一DC子载波的中心频率为100KHz的整数倍;
所述UE通过基站发送的第二信令或者通过预设的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第二DC子载波的位置关系确定所述载波的所述第二DC子载波,所述第二子载波在频域上与基站发送所述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对应,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所述第二DC子载波不重叠。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预设的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第二DC子载波的位置关系包括:
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所述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
结合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方面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预设的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第二DC子载波的位置关系包括:
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所述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100KHz两者的最小公倍数。
结合第四方面至第四方面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方面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所述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100KHz、一个PRB的频率间隔三者的最小公倍数。
结合第四方面至第四方面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方面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不属于所述载波的任何一个PRB,所述第二DC子载波属于所述载波的一个PRB。
结合第四方面至第四方面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方面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DC子载波位于所述载波的接入带宽的中心子载波上,所述接入带宽至少用于发送同步信道和PBCH,所述同步信道包括PSS和SSS。
结合第四方面至第四方面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方面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UE通过基站发送的第三信令或者通过预设的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第三DC子载波的位置关系确定所述载波的第三DC子载波,所述第三DC子载波在频域上位于所述UE接收所述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
结合第四方面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方面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DC子载波的中心频率为100KHz的整数倍。
结合第四方面第六种或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方面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所述第三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一DC子载波重叠,则所述第三DC子载波不属于所述载波的任何一个PRB;或者,
若所述第三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不重叠,则所述第三DC子载波属于所述载波的一个PRB。
结合第四方面第六种至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方面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所述第三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不重叠,则所述预设的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第三DC子载波的位置关系包括:
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三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100KHz两者的最小公倍数。
结合第四方面第六种至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方面第十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所述第三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不重叠,则所述预设的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第三DC子载波的位置关系包括:
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三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100KHz、一个PRB的频率间隔三者的最小公倍数。
结合第四方面第六种至第十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方面第十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所述第二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三DC子载波不重叠,则所述UE在所述第二DC子载波上接收如下信号中的至少一个:参考信号、控制信道、数据信号。
结合第四方面至第四方面第十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方面第十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UE确定载波的第一DC子载波之前,还包括:
所述UE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所述第一信令,所述第一信令用于通过显性方式或隐性方式指示所述第一DC子载波的位置信息。
结合第四方面第十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方面第十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所述第一信令为显性信令,所述第一信令为RRC专有信令;
若所述第一信令为隐性信令,所述UE通过盲检测同步信道位置获取所述第一信令。
结合第四方面至第四方面第十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方面第十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UE确定载波的第二DC子载波之前,还包括:
所述UE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二信令,所述第二信令包括所述第二DC子载波的位置信息以及所述第二DC子载波是否承载信号的信息,所述第二信令为RRC专有信令。
结合第四方面至第四方面第十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方面第十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UE确定载波的第三DC子载波之前,还包括:
所述UE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三信令,所述第三信令包括所述至少一个第三DC子载波的位置信息以及每个所述第三DC子载波是否承载信号的信息,所述第三信令为RRC专有信令。
结合第四方面至第四方面第十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方面第十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UE通过基站发送的第四信令确定所述载波的第四DC子载波,所述第四DC子载波在频域上位于所述UE发送的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
所述UE过基站发送的第五信令确定所述载波的第五DC子载波,所述第五DC子载波在频域上与所述基站接收所述UE发送的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对应。
结合第四方面第十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方面第十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UE确定所述载波的第四DC子载波之前,还包括:
所述UE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四信令,所述第四信令包括所述第四DC子载波的位置信息以及所述第四DC子载波是否承载信号的信息;
所述UE确定所述载波的第五DC子载波之前,还包括:
所述UE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五信令,所述第五信令包括所述第五DC子载波的位置信息以及所述第五DC子载波是否承载信号的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直流分量子载波配置方法和装置,通过确定第一DC子载波和第二DC子载波,其中第一DC子载波在频域上位于所述载波的非中心频点位置,并且所述第一DC子载波的中心频率为100KHz的整数倍,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位于所述基站发射所述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使得基站能够为UE提供两个可以接入的候选位置,基站可以根据检测在不同位置上的干扰情况或是随机选择一个位置,使得不同基站可以将PSS、SSS、PBCH等公共控制信道的发送放在不同的两个位置,减少各小区的公共控制信道传输位置的碰撞,降低各小区公共控制信道之间的干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UE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直流分量子载波配置方法实施例一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直流分量子载波配置方法实施例二的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直流分量子载波配置示意图一;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直流分量子载波配置示意图二;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直流分量子载波配置示意图三;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直流分量子载波配置示意图四;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直流分量子载波配置方法实施例三的流程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直流分量子载波配置方法实施例四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版本R8-R12的LTE系统中,每个LTE载波都是后向兼容的,即每个后续版本的LTE系统总是可以支持之前版本的LTE UE接入并且提供服务的,这需要每个后续版本的LTE载波都要发送与版本8的LTE系统中资源位置和发送方式相同的PSS和SSS,PBCH,系统信息块(System Information Block,SIB),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Channel,PDCCH),全部频带和全部子帧的小区特定参考信号(CRS,Cell-specificReference Signal)等。具体地,PSS和SSS的发送周期为5个子帧,其频域占用以频带中心DC为中心对称的72个子载波,其时域上占用两个符号且符号位置有预定义的关系。另外,载波的中心频率位于100KHz的栅格上,即载波中心频率必须是100KHz的整数倍。
PBCH的发送方式是,PBCH时域上占用子帧0中的第二时隙的前四个符号,频域上同样位于载波中心的72个子载波的频域宽度内。PBCH中承载了下行载波带宽,因此在检测出PBCH之前,只能识别当前检测的载波的中心72个子载波资源块频域宽度的下行带宽,即同步信号和PBCH都必须放置在载波的中心72个子载波资源块频域宽度的下行带宽内,包括同步信号的PBCH相关的72个子载波频域对应的可以称之为接入带宽。SIB又可以分为SIB1到SIB13,其中SIB1的发送周期为20ms,时间上位于偶数无线帧的子帧5,频域资源是基于PDCCH调度的,该PDCCH位于公共搜索空间中,即所有UE都需要检测的搜索空间;其他SIB的发送时间是通过SIB1配置的,频域资源同样是基于PDCCH调度的。PDCCH位于控制区域,该控制区域在时域上位于一个子帧的前n个符号,n为1-4的自然数之一,频域上占整个载波的带宽,其中发送的PDCCH也是通过交织打散到整个带宽来获得频率分集增益。
UE接入LTE系统的流程是,先检测PSS,再通过PSS和SSS之间的时域位置关系检测SSS,做到时频初始同步,包括符号,子帧和帧同步;另外,还可以通过检测出的PSS和SSS的序列组合获取物理小区标识,通过PSS和SSS的时间间隔确定循环前缀长度等。然后可以确定CRS来对该小区进行测量,如果测量结果较好,就可以继续读系统消息,先读PBCH获得下行系统带宽,CRS天线端口,系统帧号,物理混合自动重传指示信道(Physical Hybrid ARQIndicator Channel,PHICH)配置信息等。再来读取SIB1,然后根据SIB1的配置读取其他SIB,比如读取SIB2来获取随机接入配置信息等。在上述前提下,如果有业务需要传输,就可以发送随机接入来与基站建立无线链路连接,之后就可以进行正常的数据传输了。
表1为版本R8-R12的LTE系统中的频带宽度和传输带宽之间的对应关系表。其中频带宽度的单位为MHz,传输带宽的单位为PRB的个数。从表1中可以看出,版本R8-R12的LTE系统中,最大支持20MHz的频带宽度,对应100个PRB。
表1
频带宽度 1.4 3 5 10 15 20
资源块个数 6 15 25 50 75 100
在目前的LTE系统中,UE的接收带宽能力是大于或等于网络的发送带宽能力,比如UE有20MHz的接收能力,而网络可以是20MHz也可以是10MHz,这样一旦UE从载波中心的PBCH中获取到整个载波带宽后就可以在整个带宽上接入信号,使得UE最终接收/发射带宽与基站发射/接收带宽大小一样。但随着LTE系统的演进,未来的LTE系统可以支持至少大于20MHz的带宽,那么可能对应需要支持多种UE能力,比如有些低端UE或老版本的UE的接入带宽能力,包括射频和/或基带的带宽能力受限,即小于网络的传输带宽,这些低端UE比如可以是机器类型UE等。同时,也要考虑兼容老的UE的通信,因为老版本的UE最高支持20MHz的带宽。另外,网络带宽的能力会各不相同,比如还有些非标准带宽的情况,但从射频实现等方面考虑,并不期望UE引入过多的复杂性实现支持表格1中6种标准带宽以外的更多的其他非标准带宽,所以设计上也希望网络在以各种带宽形式传输数据的时候,UE仍可以以较少的标准带宽或是标准带宽组合的方式支持与网络的数据通信,比如系统带宽是6MHz情况下,UE仍可以5MHz标准带宽接入(具体标准带宽的选择可以为小于系统非标带宽的任一标准带宽,但一般情况下,可以选择小于系统非标带宽的最大标准带宽,这样UE可以尽可能多使用系统资源,获得较高的吞吐量)并建立与网络之间的通信,这样就要考虑支持小于网络的发送带宽的UE接收能力需求,或是支持小于网络的接收带宽的UE发射能力需求。另外,UE也可以以标准带宽组合拼接方式支持非标带宽,比如,系统带宽是6MHz情况下,UE以两个5MHz标准带宽组合拼接支持,但两个5MHz载波之间存在重叠,但UE可以获得这个整个系统带宽的吞吐量和峰值速率。
这样,对于以标准带宽接入使用系统带宽部分资源的情况下,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是,UE初始接入的位置可以是载波非中心的位置,进一步的,一个载波可能支持多个位置进行初始接入,这样可以灵活的支持载波的使用和配置。但由于目前的UE仅能从以DC子载波为中心的72个子载波进行接入,因此,为了实现上述设计方案,如何在一个载波上配置DC子载波是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既可以实现不同UE能力以不同位置(包括载波非中心位置)的接入并使用不同载波带宽,以支持载波内参考信息,控制信道及数据的灵活传输;又可以实现老版本的LTE UE的接入和载波使用,保持与基站的正常通信,实现后向兼容性;同时,要考虑如何实现的DC子载波配置对新老UE的数据传输不造成干扰的影响,或是较小的影响。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基站,用于解决上述问题。其中,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站包括:处理模块,用于确定载波的第一DC子载波,所述第一DC子载波在频域上位于所述载波的非中心频点位置,并且所述第一DC子载波的中心频率为100KHz的整数倍;确定所述载波的第二DC子载波,所述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位于所述基站发射所述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所述第二DC子载波不重叠。
具体地,为了解决目前的LTE系统中,所有UE都需要从载波中心的DC子载波为中心的72个子载波处接入带来的各种问题,本实施例的基站中,处理模块在载波上确定两个DC子载波,分别为第一DC子载波和第二DC子载波。处理模块确定两个DC子载波的顺序没有先后之分,一般地,处理模块是同时确定两个DC子载波的。
其中第一DC子载波在频域上位于所述载波的非中心频点位置,并且所述第一DC子载波的中心频率为100KHz的整数倍。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位于所述基站发射所述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
现有的版本R8-R12的LTE系统中,DC子载波都是位于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这样所有的UE都需要从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接入,从而产生前述种种问题。而在本实施例中,基站的处理模块分别确定了第一DC子载波和第二DC子载波,并且第一DC子载波在频域上位于载波的非中心频点位置,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位于基站发射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即处理模块确定了载波的两个DC子载波。这样基站可以选择在以第一DC子载波为中心的72个子载波上发送PSS、SSS、PBCH等公共控制信道,或者仍可以在以第二DC子载波为中心的72个子载波上发送PSS、SSS、PBCH等公共控制信道。即将以第一DC子载波为中心的72个子载波作为接入带宽,或者将以第二DC子载波为中心的72个子载波作为接入带宽。其中第一DC子载波的中心频率为100KHz的整数倍,这是由于LTE系统规定UE的扫描粒度是100KHz,即UE在100KHz的栅格上进行接入带宽的扫描,因此第一DC子载波的中心频率需要为100KHz的整数倍,支持现有的版本R8-R12的UE接入;也保持了后向兼容的设计,使得新版本的UE不需要更改扫描载波的实现算法即可实现。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位于基站发射所述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即第二DC子载波位于基站发射载波对应的基带信号的0Hz子载波位置,基站发射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取决于基站的实现,可以不为100KHz的整数倍,即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位置可以不在100KHz的栅格上。但如果第二DC子载波支持UE,尤其是现有的版本R8-R12的UE的接入且接入的方法采用现有的版本R8-R12的LTE系统的方法(即以DC子载波为中心的72个子载波上发送PSS、SSS、PBCH等公共控制信道,以此实现UE接入),那么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位置就必须是100KHz的栅格上。
本实施例提供的基站,通过确定第一DC子载波和第二DC子载波,其中第一DC子载波在频域上位于所述载波的非中心频点位置,并且所述第一DC子载波的中心频率为100KHz的整数倍,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位于所述基站发射所述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使得基站能够为UE提供两个可以接入的候选位置,基站可以根据检测在不同位置上的干扰情况或是随机选择一个位置,使得不同基站可以将PSS、SSS、PBCH等公共控制信道的发送放在不同的两个位置,减少各小区的公共控制信道传输位置的碰撞,降低各小区公共控制信道之间的干扰。
另外一种方法就是,可以通过预定义或是信令通知的方法,在一个载波上可以潜在有多于1个第一DC子载波的候选位置,基站可以根据检测在不同位置上的干扰情况选择1个第一DC子载波的位置进行信号的传输,基站也可以随机选择,通过多于1个第一DC子载波的候选位置的方法,减少各小区的公共控制信道传输位置的碰撞,降低各小区公共控制信道之间的干扰;当然,一个载波上也可以有多于1个第一DC子载波的配置,这样,基站就可以在这个载波上提供多于1个接入的位置,减少小区之间公共控制信道的碰撞和干扰。
进一步地,在上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站中,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所述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这样保持第一DC子载波与第二DC子载波在一个载波上的正交性。另外一方面,针对不同小区之间,例如第一小区以第一DC子载波为中心发送公共控制信道,第二基站以第二DC子载波为中心发送公共控制信道,若第一DC子载波和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则第一基站服务的小区和第二基站服务的小区的每个子载波都能够对齐,从而有助于协调两小区之间的干扰。一般地,在LTE系统中,一个子载波的频带宽度为15KHz,也就是说,第一DC子载波和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15KHz的整数倍。
进一步地,在上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站中,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所述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和100KHz两者的最小公倍数。由于LTE系统的UE的扫描粒度是100KHz,当第二DC子载波支持UE接入也设置在100KHz栅格上时,第一DC子载波和第二DC子载波之间的间隔还需要为100KHz的整数倍,结合上述第一DC子载波和第二DC子载波之间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第一DC子载波与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和100KHz两者的最小公倍数。由于目前的LTE系统中,一个子载波的频带宽度为15KHz,15KHz和100KHz两者的最小公倍数为300KHz,因此第一DC子载波和第二DC子载波之间需要为300KHz的整数倍。
进一步地,在上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站中,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所述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100KHz和一个PRB的频率间隔三者的最小公倍数。在LTE系统中,一个PRB在频域上包括12个连续的子载波(空DC子载波处除外,一个PRB在频域上包括12个连续的可用子载波),因此一个PRB的频带宽度为180KHz。基站确定载波的第一DC子载波和第二DC子载波两个DC子载波时,会确定以第一DC子载波为中心发送PSS、SSS、PBCH等公共控制信道,使UE从该第一DC子载波为中心的72子载波接入,这样UE进而根据PBCH通知的系统带宽就确定如上72个子载波对应PRB排序和位置。当第一DC子载波和第二DC子载波两个DC子载波可以支持接入,且不同UE可以从不同的DC子载波接入时,为了使这个载波所包括的PRB可以进行统一排序和标号,及基站进行整体的PRB调度,需要第一DC子载波和第二DC子载波之间包括整数个PRB,使得不同UE看到的PRB尽量对齐,避免不同UE见到的资源出现PRB之间的交错和交叠,这样也有助于两小区之间以PRB粒度协议干扰。这样就进一步需要使第一DC子载波与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PRB的频率间隔。综合如上所述的方面,第一DC子载波与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100KHz和一个PRB的频率间隔三者的最小公倍数。一般地,在LTE系统中,一个子载波的频带宽度为15KHz,一个PRB的频带宽度为180KHz,15KHz、100KHz、180KHz的最小公倍数为900KHz,也就是说,第一DC子载波和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900KHz的整数倍。
进一步地,在上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站中,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不属于所述载波的任何一个PRB,所述第二DC子载波属于所述载波的一个PRB。在现有的版本R8-R12的LTE系统中,DC子载波位于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并且DC子载波不属于任何一个PRB,也就是说,在整个载波中,存在一个不属于任何一个PRB的独立子载波。为了与版本R8-R12的LTE系统兼容,在上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站中,第一DC子载波不属于所述载波的任何一个PRB,第二DC子载波属于所述载波的一个PRB。这样可以保证在相同带宽的情况下,载波内的子载波和PRB的数目和版本R8-R12的LTE系统相同,载波两边的保护带宽和版本R8-R12的LTE系统在相同带宽的情况下相同,从而可以满足系统兼容性的要求,同时还维持了原LTE系统设计参数和指标的要求,复用基站和UE现在实现算法,不引入额外的实现复杂度也不带来额外的标准化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版本R8-R12的LTE系统中,DC子载波位于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并且DC子载波不属于任何一个PRB。而在上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站中,第一DC子载波不在载波的中心位置,并且第一DC子载波不属于任何一个PRB,而第二DC子载波在载波的中心位置,并且第二DC子载波属于一个PRB。这样若第一DC子载波和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900KHz的整数倍,并不能使载波的所有PRB都对齐,在第一DC子载波和第二DC子载波之间的子载波所在的PRB是不能对齐的,通常情况下,会为一个子载波。但除了第一DC子载波和第二DC子载波之间的子载波对应的PRB的边界是对齐的,这样可以尽量保证载波中的PRB对齐,便于基站数据调度和小区干扰协调。
进一步地,在上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站中,所述第一DC子载波位于所述载波的接入带宽的中心子载波上,所述接入带宽至少用于发送同步信道和PBCH,所述同步信道包括PSS和SSS。上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站的处理模块确定的第一DC子载波还位于载波的接入带宽的中心子载波上,该接入带宽至少用于发送同步信道和PBCH,所述同步信道包括PSS和SSS。现有的版本R8-R12的LTE系统中,接入带宽位于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也就是说UE只能从载波的中心频点处接入。将载波的接入带宽以第一DC子载波为中心,使UE可以从载波的非中心频点位置接入,从而可以避免多小区的PSS、SSS、PBCH等公共控制信道都位于载波中心位置而导致的干扰。
进一步地,在上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站中,处理模块还用于确定所述载波的至少一个第三DC子载波,每个第三DC子载波在频域上与一个用户设备UE接收所述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对应。
具体地,从接入基站的UE的角度来看,第三DC子载波位于UE接收载波对应的基带信号的0Hz子载波位置。每个接入基站的UE对应一个第三DC子载波,不同的UE类型或不同能力的UE对应的第三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位置可能不同。从基站的角度来看,每个第三DC子载波在频域上与一个UE接收所述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对应。
针对不同UE,其接收载波带宽可以不同。具体的,UE接收的载波可以是基站发射的整个载波,这时基站发射的载波带宽和UE接收的载波带宽相等;UE接收载波也可以是基站发射的载波部分的带宽,这时基站发射的载波带宽和UE接收的载波带宽不等。通常情况下是基站发射的载波带宽大于UE接收的载波带宽。这样,不同的UE类型或是不同的UE能力,其接收载波带宽可以不同,那么每个UE的第三DC子载波在载波上的位置也可以不同。因此,从基站的角度来看,载波上会存在多于1个第三DC子载波,且这些第三DC子载波可能会处于不同频域位置。
同样地,考虑到LTE系统设计的UE的扫描粒度是100KHz,因此,为了减少对UE实现的影响,第三DC子载波的中心频率为100KHz的整数倍。
进一步地,由于第三DC子载波是从UE的角度看,位于UE接收载波对应的基带信号的0Hz子载波位置,也即UE接收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因此,从基站角度来看,第三DC子载波可能和第一DC子载波或第二DC子载波重叠。为了使基站发送的载波的各PRB与UE接收的载波的各PRB对齐,若第三DC子载波与第一DC子载波重叠,则第三DC子载波不属于载波的任何一个PRB,若第三DC子载波与第一DC子载波不重叠,则第三DC子载波属于载波的一个PRB。
同样,考虑到需要同时兼顾子载波的对齐和UE的扫描粒度,若第三DC子载波与第一DC子载波不重叠,则第一DC子载波与第三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和100KHz两者的最小公倍数。一般地,在LTE系统中,一个子载波的频带宽度为15KHz,因此,若第三DC子载波与第一DC子载波不重叠,则第一DC子载波与第三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300KHz的整数倍。
另外,考虑到需要同时兼顾子载波的对齐、UE的扫描粒度、PRB的对齐,若第三DC子载波与第一DC子载波不重叠,则第一DC子载波与第三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100KHz和一个PRB的频率间隔三者的最小公倍数。一般地,在LTE系统中,一个子载波的频带宽度为15KHz,一个PRB的频带宽度为180KHz,因此,若第三DC子载波与第一DC子载波不重叠,则第一DC子载波与第三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900KHz的整数倍。
进一步地,若所述第三DC子载波的个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考虑任一个UE对应的第三DC子载波都需要满足100KHz栅格,那么需要任两个第三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和100KHz两者的最小公倍数。一般地,在LTE系统中,一个子载波的频带宽度为15KHz,因此,若所述第三DC子载波的个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则任两个第三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300KHz的整数倍。
进一步地,若所述第三DC子载波的个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进一步考虑两个第三DC子载波之间相隔整数个PRB粒度,则任两个第三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100KHz和一个PRB的频率间隔三者的最小公倍数。一般地,在LTE系统中,一个子载波的频带宽度为15KHz,一个PRB的频带宽度为180KHz,因此,若所述第三DC子载波的个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则任两个第三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900KHz的整数倍。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站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站包括:
处理模块11和发送模块12,其中处理模块11用于完成上述基站实施例中处理模块的处理。
发送模块12,用于若所述第二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三DC子载波不重叠,则在所述第二DC子载波上传输如下信号中的至少一个:参考信号、控制信道、数据信号。
具体地,由于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位于所述基站发射所述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也即第二DC子载波位于基站发射载波对应的基带信号的0Hz子载波位置。而由于UE一般采用零中频设计,UE的零中频系统射频本振泄露对接收端的DC载波有较大干扰影响;而基站一般采用非零中频设计或是对射频本振泄露产生的干扰采用抑致算法,使得基站发射射频本振泄漏对DC载波的干扰可以忽略,但也不排除有时基站从降低成本考虑或是无干扰问题考虑会简化实现。因此,若UE采用零中频设计,其接收载波对应的第三DC子载波会受到较大干扰,所以UE无法在其接收载波对应的第三DC子载波上接收数据。
若第二DC子载波与第三DC子载波不重叠,那么对UE来说,基站发射载波对应的第二DC子载波可以根据其发射端的非零中频或是零中频结构的影响或是根据其是否对射频本振泄露产生的干扰采用抑致算法等实现操作因素,尤其非零中频系统射频本振泄漏对发送端的影响也比较小。这样基站是可以在其发射载波对应的第二DC子载波上发送数据,同时由于这个第二DC子载波并不对应UE的第三DC子载波,对于UE来说也是可以接收和解调的。那么对于基站侧来说,根据其发射端的非零中频或是零中频结构在其对应的发射载波的第二DC子载波上干扰影响分析,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发送模块12可以正常发送数据,可以是控制信道,参考符号或是数据信号,以使得UE可以正常接收数据。这对于老版本R8-R12的LTE系统的UE来说,非常重要,可以完全不受接入带宽位置变换的影响,基站发射载波对应的第二DC子载波仍然可以传输数据,很好的保持了后向兼容性,基站侧不需要任何额外的处理即可实现后向兼容性,与版本R8-R12的LTE系统的UE进行正常通信;在这种情况下,基站发射端可以确定采用非零中频设计或是对射频本振泄露产生的干扰采用抑致算法,使得基站发射射频本振泄漏对DC载波的干扰可以忽略,这样,这个基站发射端的中心子载波可以正常传输数据。对于新版本的LTE系统的UE,如果网络采用这种方式传输数据,即发送模块12在基站发射载波对应的第二DC子载波仍正常发送数据,可以通知新UE这个载波进行正常的控制信道,参考信道或是数据信号的正常接收和处理。另外一种方式是,基站的发送模块12在这个载波上不传输数据,或是基站的发送模块12传输数据但UE对这个子载波上的数据由于干扰因素无法解调,那么,对于新版本的LTE系统的UE,网络需要通知基站的传输模式,即UE对基站发射载波对应的第二DC子载波不能正常解调数据,这样,新版本的LTE系统的UE对这个第二DC子载波进行控制信道,参考信道或是数据信号的相应处理,比如丢弃或是数据匹配或是打孔等,具体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处理。
若第二DC子载波与第三DC子载波重叠,则发送模块12需要向UE下发对第三DC子载波进行处理的信令,或是UE默认根据其接收载波对应的直流分量DC子载波做处理,不参与进行数据的接收和解调或是相应的测量等操作;对于基站侧来说,在第二DC子载波上,可以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发送模块12可以正常发送数据,可以是控制信道,参考符号或是数据;另外一种是根据其网络中UE的分布情况而定,如果其网络中所有UE对第二DC子载波的处理行为是一致的,比如所有UE都需要根据基站下发的信令对第二DC子载波做处理,或是UE默认根据其接收载波对应的第三DC子载波做处理,不参与进行数据的接收和解调或是相应的测量等操作,那么发送模块12可以在第二DC子载波上不进行数据传输,有助于节省功率,提升网络性能。
若第一DC子载波与第三DC子载波重叠,则由于第一DC子载波是一个空的子载波,因此无论从基站还是UE角度来看,都可以根据预定义的方式,发送模块12在第一DC子载波上不进行数据的发送,同时UE在第三DC子载波上不进行数据的接收,解调或是相应的测量等操作。
进一步地,在图1所示实施例提供的基站中,发送模块12,还用于向UE发送第一信令,所述第一信令用于通过显性方式或隐性方式指示所述第一DC子载波的位置信息。也就是说,处理模块11确定了第一DC子载波的位置后,发送模块12需要向UE发送第一信令,通知UE第一DC子载波的位置信息。这样当UE接收到第一信令后,即可确定第一DC子载波的位置。由于第一DC子载波是空的子载波且不属于任何一个PRB,因此接收到第一信令的UE可以确定不在第一DC子载波的位置上接收或解调数据。该第一信令为显性或隐性信令。其中,若第一信令为显性信令,第一信令为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专有信令;若第一信令为隐性信令,第一信令可以通过UE盲检测同步信道位置获取,比如,基站在第一DC子载波为中心的72个子载波上传输同步信道和/或广播信道,且同步信道和/或广播信道的映射和传输方法与LTE系统相同,UE根据原LTE系统接入方式即可接入并使用这个载波,接入带宽部分的中心子载波可以认为是第一DC子载波。
进一步地,在图1所示实施例提供的基站中,发送模块12,还用于向UE发送第二信令,所述第二信令包括所述第二DC子载波的位置信息以及所述第二DC子载波是否承载信号的信息,所述第二信令为RRC专有信令。也就是说,处理模块11确定了第二DC子载波的位置后,发送模块12需要向UE发送第二信令,通知UE第二DC子载波的位置信息。这样当UE接收到第二信令后,即可确定第二DC子载波的位置以及第二DC子载波是否承载信号的信息。由于第二DC子载波位于基站发射载波对应的基带信号0Hz子载波位置,因此接收到第二信令的UE可以确定是否在第二DC子载波上接收或解调数据,以及在第二DC子载波上接收或解调数据的具体方法。其中第二DC子载波是否承载信号的信息包括第二DC子载波是否承载了有用的参考信号,控制信道,数据信号的信息。该第二信令为RRC专有信令,如果发送的第二信令通知UE载波的第二DC子载波未承载有用的信号的信息,那么UE将不对第二DC子载波进行解调,控制信道和数据信道进行速率匹配处理或是打掉不接收处理;如果发送的第二信令通知UE载波的第二DC子载波承载有用的参考信号,控制信道,数据信号,那么UE将对第二DC子载波进行解调,控制信道和数据信道进行接收处理。由于第二DC子载波位于基站发射载波对应的基带信号0Hz子载波位置,对于可以看到这个子载波的所有UE来说,处理的方式可以是一样的,这样,第二信令可以是RRC广播信令,通过SIB消息等方式通过给UE,节省信令开销
进一步地,在图1所示实施例提供的基站中,发送模块12,还用于向UE发送第三信令,所述第三信令包括所述至少一个第三DC子载波的位置信息,所述第三信令为RRC专有信令。也就是说,处理模块11确定了至少一个第三DC子载波的位置后,发送模块12需要向UE发送第三信令,通知UE第三DC子载波的位置信息。这样当UE接收到第三信令后,即可确定每个第三DC子载波的位置,进一步的,发送模块12还可以进一步通知UE其是否在该第三DC子载波传输信号的信息。如果这个第三DC子载波位于该UE接收载波对应的基带信号0Hz子载波位置,那么通常来讲,这个子载波上存在干扰,这样,该UE可以不依赖第三信令对该子载波进行处理,即将这个子载波丢弃,不进行数据的接收或是解调;如果这个第三DC子载波与该UE接收载波对应的基带信号0Hz子载波位置不一样,即这个第三DC子载波与该UE接收载波的DC子载波不是同一个载波,位置不重叠,那么UE可以根据第三信令确定基站在该第三DC子载波传输信号的信息,来确定UE是否在这个第三DC子载波上接收或解调数据,以及在这个第三DC子载波上接收或解调数据的具体方法。其中第三DC子载波是否承载信号的信息包括第三DC子载波是否承载了有用的参考信号,控制信道,数据信号的信息。该第三信令为RRC专有信令。
进一步地,在图1所示实施例提供的基站中,处理模块11,还用于确定所述载波的第四DC子载波,所述第四DC子载波在频域上与所述基站接收的UE发送的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对应;确定所述载波的第五DC子载波,所述第五DC子载波在频域上位于所述基站接收所述UE发送的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
具体地,与基站侧确定直流分量子载波的方法类似地,在新版本的UE中,同样可以定义新的DC子载波位置。因此,图1所示实施例的基站中,处理模块11还用于确定所述载波的第四DC子载波,第四DC子载波在频域上与基站接收的UE发送的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对应。每个UE发送载波都有其对应的中心频点,处理模块11确定了载波的第四DC子载波后,即可确定是否在第四DC子载波对应的位置接收UE发送的上行数据。处理模块11确定所述载波的第五DC子载波,所述第五DC子载波在频域上位于所述基站接收所述UE发送的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由于基站的接收载波和UE的发送载波带宽可能不同,因此第五DC子载波频域上位于所述基站接收所述UE发送的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处理模块11确定了载波的第五DC子载波后,即可确定是否在第五DC子载波对应的位置接收UE发送的上行数据。
进一步地,在图1所示实施例提供的基站中,发送模块12,还用于向所述UE发送第四信令,所述第四信令包括所述第四DC子载波的位置信息以及所述第四DC子载波是否承载信号的信息;向所述UE发送第五信令,所述第五信令包括所述第五DC子载波的位置信息以及所述第五DC子载波是否承载信号的信息。也就是说,处理模块11确定了第四DC子载波的位置后,发送模块12需要向UE发送第四信令,通知UE第四DC子载波的位置信息。这样当UE接收到第四信令后,即可确定第四DC子载波的位置,进一步的,发送模块12还可以进一步通知UE其是否在该第四DC子载波传输信号的信息,进而基站确定是否在第四DC子载波的位置上接收UE发送的数据。处理模块11确定了第五DC子载波的位置后,发送模块12需要向UE发送第五信令,通知UE第五DC子载波的位置信息。这样当UE接收到第五信令后,即可确定第五DC子载波的位置,进一步的,发送模块12还可以进一步通知UE其是否在该第五DC子载波传输信号的信息,进而基站确定是否在第五DC子载波的位置上接收UE发送的数据。
对应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站,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UE,用于配合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站解决目前版本的LTE系统存在的问题。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UE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UE包括:
处理模块21和接收模块22。
在图2所示UE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处理模块21用于通过基站发送的第一信令或者通过盲检测同步信道位置确定载波的第一DC子载波,所述第一DC子载波在频域上位于所述载波的非中心频点位置,并且所述第一DC子载波的中心频率为100KHz的整数倍;通过基站发送的第二信令或者通过预设的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第二DC子载波的位置关系确定所述载波的第二DC子载波,所述第二子载波在频域上与基站发送所述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对应,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所述第二DC子载波不重叠。
具体地,现有的版本R8-R12的LTE系统中,DC子载波都是位于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这样所有的UE都需要从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接入,从而产生前述种种问题。而在本实施例中,处理模块21分别确定了第一DC子载波和第二DC子载波,并且第一DC子载波在频域上位于载波的非中心频点位置,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位于基站发射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即处理模块21确定了载波的两个DC子载波。这样基站可以选择在以第一DC子载波为中心的72个子载波上发送PSS、SSS、PBCH等公共控制信道,或者仍可以在以第二DC子载波为中心的72个子载波上发送PSS、SSS、PBCH等公共控制信道。即将以第一DC子载波为中心的72个子载波作为接入带宽,或者将以第二DC子载波为中心的72个子载波作为接入带宽。UE即可以从第一DC子载波处接入或者从第二DC子载波处接入。其中第一DC子载波的中心频率为100KHz的整数倍,这是由于LTE系统规定UE的扫描粒度是100KHz,即UE在100KHz的栅格上进行接入带宽的扫描,因此第一DC子载波的中心频率需要为100KHz的整数倍,支持现有的版本R8-R12的UE接入;也保持了后向兼容的设计,使得新版本的UE不需要更改扫描载波的实现算法即可实现。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位于基站发射所述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即第二DC子载波位于基站发射载波对应的基带信号的0Hz子载波位置,基站发射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取决于基站的实现,可以不为100KHz的整数倍,即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位置可以不在100KHz的栅格上。但如果第二DC子载波支持UE,尤其是现有的版本R8-R12的UE的接入且接入的方法采用现有的版本R8-R12的LTE系统的方法(即以DC子载波为中心的72个子载波上发送PSS、SSS、PBCH等公共控制信道,以此实现UE接入),那么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位置就必须是100KHz的栅格上。
本实施例提供的UE,通过确定第一DC子载波和第二DC子载波,其中第一DC子载波在频域上位于所述载波的非中心频点位置,并且所述第一DC子载波的中心频率为100KHz的整数倍,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位于所述基站发射所述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使得UE可以从两个可能的候选接入位置接入,基站可以根据检测在不同位置上的干扰情况或是随机选择一个位置,使得不同基站可以将PSS、SSS、PBCH等公共控制信道的发送放在不同的两个位置,减少各小区的公共控制信道传输位置的碰撞,降低各小区公共控制信道之间的干扰。
进一步地,在图2所述实施例提供的UE中,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所述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这样保持第一DC子载波与第二DC子载波在一个载波上的正交性。
进一步地,在图2所示实施例提供的UE中,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所述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和100KHz两者的最小公倍数。
进一步地,在图2所示实施例提供的UE中,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所述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100KHz和一个PRB的频率间隔三者的最小公倍数。
进一步地,在图2所示实施例提供的UE中,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不属于所述载波的任何一个PRB,所述第二DC子载波属于所述载波的一个PRB。
进一步地,在图2所示实施例提供的UE中,所述第一DC子载波位于所述载波的接入带宽的中心子载波上,所述接入带宽至少用于发送同步信道和PBCH,所述同步信道包括PSS和SSS。
进一步地,在图2所示实施例提供的UE中,处理模块21,还用于通过基站发送的第三信令或者通过预设的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第三DC子载波的位置关系确定所述载波的第三DC子载波,所述第三DC子载波在频域上位于所述用户设备UE接收所述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
进一步地,在图2所示实施例提供的UE中,所述第三DC子载波的中心频率为100KHz的整数倍。
进一步地,在图2所示实施例提供的UE中,若所述第三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一DC子载波重叠,则所述第三DC子载波不属于所述载波的任何一个PRB;若所述第三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不重叠,则所述第三DC子载波属于所述载波的一个PRB。
进一步地,在图2所示实施例提供的UE中,若所述第三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不重叠,则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三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和100KHz两者的最小公倍数。
进一步地,在图2所示实施例提供的UE中,若所述第三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不重叠,则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三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100KHz和一个PRB的频率间隔三者的最小公倍数。
进一步地,在图2所示实施例提供的UE中,接收模块22,用于若所述第二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三DC子载波不重叠,则在所述第二DC子载波上接收如下信号中的至少一个:参考信号、控制信道、数据信号。
进一步地,在图2所示实施例提供的UE中,接收模块22,还用于在处理模块21确定载波的第一DC子载波之前,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一信令,所述第一信令用于通过显性方式或隐性方式指示所述第一DC子载波的位置信息。
进一步地,在图2所示实施例提供的UE中,若所述第一信令为显性信令,所述第一信令为RRC专有信令;若所述第一信令为隐性信令,所述接收模块通过盲检测同步信道位置获取所述第一信令。
进一步地,在图2所示实施例提供的UE中,接收模块22,还用于在确定模块21确定载波的第二DC子载波之前,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二信令,所述第二信令包括所述第二DC子载波的位置信息以及所述第二DC子载波是否承载信号的信息,所述第二信令为RRC专有信令。
进一步地,在图2所示实施例提供的UE中,接收模块22,还用于在确定模块21确定载波的第三DC子载波之前,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三信令,所述第三信令包括所述至少一个第三DC子载波的位置信息以及每个第三DC子载波是否承载信号的信息,所述第三信令为RRC专有信令。
进一步地,在图2所示实施例提供的UE中,处理模块21,还用于通过基站发送的第四信令确定所述载波的第四DC子载波,所述第四DC子载波在频域上位于所述UE发送的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通过基站发送的第五信令确定所述载波的第五DC子载波,所述第五DC子载波在频域上与所述基站接收所述UE发送的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对应。
进一步地,在图2所示实施例提供的UE中,接收模块22,还用于在确定模块21确定所述载波的第四DC子载波之前,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四信令,所述第四信令包括所述第四DC子载波的位置信息以及所述第四DC子载波是否承载信号的信息;在所述确定模块确定所述载波的第五DC子载波之前,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五信令,所述第五信令包括所述第五DC子载波的位置信息以及所述第五DC子载波是否承载信号的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图2所示实施例中UE对于第一DC子载波、第二DC子载波和第三DC子载波的配置和处理方法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站相同或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直流分量子载波配置方法实施例一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法包括:
步骤S301,基站确定载波的第一DC子载波,所述第一DC子载波在频域上位于所述载波的非中心频点位置,并且所述第一DC子载波的中心频率为100KHz的整数倍。
步骤S302,所述基站确定所述载波的第二DC子载波,所述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位于所述基站发射所述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所述第二DC子载波不重叠。
具体地,为了解决目前的LTE系统中,所有UE都需要从载波中心的DC子载波为中心的72个子载波处接入带来的各种问题,本实施例的基站在载波上确定两个DC子载波,分别为第一DC子载波和第二DC子载波。步骤S301和步骤S302的执行没有先后顺序之分,一般地,步骤S301和步骤S302是同时执行的。
其中第一DC子载波在频域上位于所述载波的非中心频点位置,并且所述第一DC子载波的中心频率为100KHz的整数倍。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位于所述基站发射所述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
现有的版本R8-R12的LTE系统中,DC子载波都是位于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这样所有的UE都需要从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接入,从而产生前述种种问题。而在本实施例中,基站分别确定了第一DC子载波和第二DC子载波,并且第一DC子载波在频域上位于载波的非中心频点位置,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位于基站发射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即基站确定了载波的两个DC子载波。这样基站可以选择在以第一DC子载波为中心的72个子载波上发送PSS、SSS、PBCH等公共控制信道,或者仍可以在以第二DC子载波为中心的72个子载波上发送PSS、SSS、PBCH等公共控制信道。即将以第一DC子载波为中心的72个子载波作为接入带宽,或者将以第二DC子载波为中心的72个子载波作为接入带宽。其中第一DC子载波的中心频率为100KHz的整数倍,这是由于LTE系统规定UE的扫描粒度是100KHz,即UE在100KHz的栅格上进行接入带宽的扫描,因此第一DC子载波的中心频率需要为100KHz的整数倍,支持现有的版本R8-R12的UE接入;也保持了后向兼容的设计,使得新版本的UE不需要更改扫描载波的实现算法即可实现。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位于基站发射所述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即第二DC子载波位于基站发射载波对应的基带信号的0Hz子载波位置,基站发射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取决于基站的实现,可以不为100KHz的整数倍,即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位置可以不在100KHz的栅格上。但如果第二DC子载波支持UE,尤其是现有的版本R8-R12的UE的接入且接入的方法采用现有的版本R8-R12的LTE系统的方法(即以DC子载波为中心的72个子载波上发送PSS、SSS、PBCH等公共控制信道,以此实现UE接入),那么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位置就必须是100KHz的栅格上。
本实施例提供的直流分量子载波配置方法,通过基站确定第一DC子载波和第二DC子载波,其中第一DC子载波在频域上位于所述载波的非中心频点位置,并且所述第一DC子载波的中心频率为100KHz的整数倍,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位于所述基站发射所述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使得基站能够为UE提供两个可以接入的候选位置,基站可以根据检测在不同位置上的干扰情况或是随机选择一个位置,使得不同基站可以将PSS、SSS、PBCH等公共控制信道的发送放在不同的两个位置,减少各小区的公共控制信道传输位置的碰撞,降低各小区公共控制信道之间的干扰。
另外一种方法就是,可以通过预定义或是信令通知的方法,在一个载波上可以潜在有多于1个第一DC子载波的候选位置,基站可以根据检测在不同位置上的干扰情况选择1个第一DC子载波的位置进行信号的传输,基站也可以随机选择,通过多于1个第一DC子载波的候选位置的方法,减少各小区的公共控制信道传输位置的碰撞,降低各小区公共控制信道之间的干扰;当然,一个载波上也可以有多于1个第一DC子载波的配置,这样,基站就可以在这个载波上提供多于1个接入的位置,减少小区之间公共控制信道的碰撞和干扰。
一个载波上提供多个接入位置也为不同能力的UE从不同位置接入和使用不同带宽大小提供了可能,比如一个40MHz的载波,对于UE仅支持最大20MHz的载波接入和使用能力来说,可以从所述40MHz载波的定义的某一个第一DC子载波接入且使用20MHz带宽;对于UE可以支持最大40MHz的载波接入和使用,可以从这个40Mhz载波对应的另一个DC子载波,可以是40MHz的中心频点对应的DC子载波接入且使用整个40MHz带宽。另外就是针对一种低能力低成本的UE,即使在载波带宽为20MHz或是其他现有LTE系统标准带宽或是非标带宽情况下,可以仅使用部分的带宽,可以从20MHz载波的定义的某一个第一DC子载波接入且使用20MHz载波的部分72个子载波的带宽;而其他UE从所述20MHz的载波对应的另一个DC子载波,可以是20MHz的中心频点对应的DC子载波接入且使用整个20MHz带宽。
进一步地,在图3所示实施例中,第一DC子载波不属于所述载波的任何一个PRB,第二DC子载波属于所述载波的一个PRB。在现有的版本R8-R12的LTE系统中,DC子载波位于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并且DC子载波不属于任何一个PRB,也就是说,在整个载波中,存在一个不属于任何一个PRB的独立子载波。为了与版本R8-R12的LTE系统兼容,在图3所示实施例中,第一DC子载波不属于所述载波的任何一个PRB,第二DC子载波属于所述载波的一个PRB。这样可以保证在相同带宽的情况下,载波内的子载波和PRB的数目和版本R8-R12的LTE系统相同,载波两边的保护带宽和版本R8-R12的LTE系统在相同带宽的情况下相同,从而可以满足系统兼容性的要求,同时还维持了原LTE系统设计参数和指标的要求,复用基站和UE现在实现算法,不引入额外的实现复杂度也不带来额外的标准化影响。
进一步地,在图3所示实施例中,第一DC子载波与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这样保持第一DC子载波与第二DC子载波在一个载波上的正交性。另外一方面,针对不同小区之间,例如第一小区以第一DC子载波为中心发送公共控制信道,第二基站以第二DC子载波为中心发送公共控制信道,若第一DC子载波和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则第一基站服务的小区和第二基站服务的小区的每个子载波都能够对齐,从而有助于协调两小区之间的干扰。一般地,在LTE系统中,一个子载波的频带宽度为15KHz,也就是说,第一DC子载波和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15KHz的整数倍。
进一步地,在图3所示实施例中,第一DC子载波与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和100KHz两者的最小公倍数。由于LTE系统的UE的扫描粒度是100KHz,当第二DC子载波支持UE接入也设置在100KHz栅格上时,第一DC子载波和第二DC子载波之间的间隔还需要为100KHz的整数倍,结合上述第一DC子载波和第二DC子载波之间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第一DC子载波与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和100KHz两者的最小公倍数。由于目前的LTE系统中,一个子载波的频带宽度为15KHz,15KHz和100KHz两者的最小公倍数为300KHz,因此第一DC子载波和第二DC子载波之间需要为300KHz的整数倍。
进一步地,在图3所示实施例中,第一DC子载波与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100KHz和一个PRB的频率间隔三者的最小公倍数。在LTE系统中,一个PRB在频域上包括12个连续的子载波(空DC子载波处除外,一个PRB在频域上包括12个连续的可用子载波),因此一个PRB的频带宽度为180KHz。基站确定载波的第一DC子载波和第二DC子载波两个DC子载波时,会确定以第一DC子载波为中心发送PSS、SSS、PBCH等公共控制信道,使UE从该第一DC子载波为中心的72子载波接入,这样UE进而根据PBCH通知的系统带宽就确定如上72个子载波对应PRB排序和位置。当第一DC子载波和第二DC子载波两个DC子载波可以支持接入,且不同UE可以从不同的DC子载波接入时,为了使这个载波所包括的PRB可以进行统一排序和标号,及基站进行整体的PRB调度,需要第一DC子载波和第二DC子载波之间包括整数个PRB,使得不同UE看到的PRB尽量对齐,避免不同UE见到的资源出现PRB之间的交错和交叠,这样也有助于两小区之间以PRB粒度协议干扰。这样就进一步需要使第一DC子载波与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PRB的频率间隔。综合如上所述的方面,第一DC子载波与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100KHz和一个PRB的频率间隔三者的最小公倍数。一般地,在LTE系统中,一个子载波的频带宽度为15KHz,一个PRB的频带宽度为180KHz,15KHz、100KHz、180KHz的最小公倍数为900KHz,也就是说,第一DC子载波和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900KHz的整数倍。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版本R8-R12的LTE系统中,DC子载波位于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并且DC子载波不属于任何一个PRB。而在图3所示实施例中,第一DC子载波不在载波的中心位置,并且第一DC子载波不属于任何一个PRB,而第二DC子载波在载波的中心位置,并且第二DC子载波属于一个PRB。这样若第一DC子载波和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900KHz的整数倍,并不能使载波的所有PRB都对齐,在第一DC子载波和第二DC子载波之间的子载波所在的PRB是不能对齐的,通常情况下,会为一个子载波。但除了第一DC子载波和第二DC子载波之间的子载波对应的PRB的边界是对齐的,这样可以尽量保证载波中的PRB对齐,便于基站数据调度和小区干扰协调。
进一步地,图3所示实施例中,第一DC子载波位于所述载波的接入带宽的中心子载波上,所述接入带宽至少用于发送同步信道和PBCH,所述同步信道包括PSS和SSS。
具体地,基站确定的第一DC子载波还位于载波的接入带宽的中心子载波上,该接入带宽至少用于发送同步信道和PBCH,所述同步信道包括PSS和SSS。现有的版本R8-R12的LTE系统中,接入带宽位于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也就是说UE只能从载波的中心频点处接入。将载波的接入带宽以第一DC子载波为中心,使UE可以从载波的非中心频点位置接入,从而可以避免多小区的PSS、SSS、PBCH等公共控制信道都位于载波中心位置而导致的干扰。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直流分量子载波配置方法实施例二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法包括:
步骤S401,基站确定载波的第一DC子载波,所述第一DC子载波在频域上位于所述载波的非中心频点位置,并且所述第一DC子载波的中心频率为100KHz的整数倍。
步骤S402,所述基站确定所述载波的第二DC子载波,所述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位于所述基站发射所述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所述第二DC子载波不重叠。
步骤S403,所述基站确定所述载波的至少一个第三DC子载波,每个第三DC子载波在频域上与一个UE接收所述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对应。
具体地,本实施例提供的直流分量子载波配置方法在图1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基站还确定载波的至少一个第三DC子载波。
从接入基站的UE的角度来看,第三DC子载波位于UE接收载波对应的基带信号的0Hz子载波位置。每个接入基站的UE对应一个第三DC子载波,不同的UE类型或不同能力的UE对应的第三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位置可能不同。从基站的角度来看,每个第三DC子载波在频域上与一个UE接收所述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对应。
针对不同UE,其接收载波带宽可以不同。具体的,UE接收的载波可以是基站发射的整个载波,这时基站发射的载波带宽和UE接收的载波带宽相等;UE接收载波也可以是基站发射的载波部分的带宽,这时基站发射的载波带宽和UE接收的载波带宽不等。通常情况下是基站发射的载波带宽大于UE接收的载波带宽。这样,不同的UE类型或是不同的UE能力,其接收载波带宽可以不同,那么每个UE的第三DC子载波在载波上的位置也可以不同。因此,从基站的角度来看,载波上会存在多于1个第三DC子载波,且这些第三DC子载波可能会处于不同频域位置。
同样地,考虑到LTE系统设计的UE的扫描粒度是100KHz,因此,为了减少对UE实现的影响,第三DC子载波的中心频率为100KHz的整数倍。
进一步地,由于第三DC子载波是从UE的角度看,位于UE接收载波对应的基带信号的0Hz子载波位置,也即UE接收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因此,从基站角度来看,第三DC子载波可能和第一DC子载波或第二DC子载波重叠。为了使基站发送的载波的各PRB与UE接收的载波的各PRB对齐,若第三DC子载波与第一DC子载波重叠,则第三DC子载波不属于载波的任何一个PRB,若第三DC子载波与第一DC子载波不重叠,则第三DC子载波属于载波的一个PRB。
同样,考虑到需要同时兼顾子载波的对齐和UE的扫描粒度,若第三DC子载波与第一DC子载波不重叠,则第一DC子载波与第三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和100KHz两者的最小公倍数。一般地,在LTE系统中,一个子载波的频带宽度为15KHz,因此,若第三DC子载波与第一DC子载波不重叠,则第一DC子载波与第三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300KHz的整数倍。
另外,考虑到需要同时兼顾子载波的对齐、UE的扫描粒度、PRB的对齐,若第三DC子载波与第一DC子载波不重叠,则第一DC子载波与第三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100KHz和一个PRB的频率间隔三者的最小公倍数。一般地,在LTE系统中,一个子载波的频带宽度为15KHz,一个PRB的频带宽度为180KHz,因此,若第三DC子载波与第一DC子载波不重叠,则第一DC子载波与第三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900KHz的整数倍。
进一步地,若所述第三DC子载波的个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考虑任一个UE对应的第三DC子载波都需要满足100KHz栅格,那么需要任两个第三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和100KHz两者的最小公倍数。一般地,在LTE系统中,一个子载波的频带宽度为15KHz,因此,若所述第三DC子载波的个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则任两个第三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300KHz的整数倍。
进一步地,若所述第三DC子载波的个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进一步考虑两个第三DC子载波之间相隔整数个PRB粒度,则任两个第三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100KHz和一个PRB的频率间隔三者的最小公倍数。一般地,在LTE系统中,一个子载波的频带宽度为15KHz,一个PRB的频带宽度为180KHz,因此,若所述第三DC子载波的个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则任两个第三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900KHz的整数倍。
进一步地,图4所示实施例中,若第二DC子载波与第三DC子载波不重叠,则基站在第二DC子载波上传输如下信号中的至少一个:参考信号、控制信道、数据信号。
具体地,由于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位于所述基站发射所述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也即第二DC子载波位于基站发射载波对应的基带信号的0Hz子载波位置。而由于UE一般采用零中频设计,UE的零中频系统射频本振泄露对接收端的DC载波有较大干扰影响;而基站一般采用非零中频设计或是对射频本振泄露产生的干扰采用抑致算法,使得基站发射射频本振泄漏对DC载波的干扰可以忽略。因此,若UE采用零中频设计,其接收载波对应的第三DC子载波会受到较大干扰,所以UE无法在其接收载波对应的第三DC子载波上接收数据。
若第二DC子载波与第三DC子载波不重叠,那么对UE来说,基站发射载波对应的第二DC子载波可以根据其发射端的非零中频或是零中频结构的影响或是根据其是否对射频本振泄露产生的干扰采用抑致算法等实现操作因素,尤其非零中频系统射频本振泄漏对发送端的影响也比较小。这样基站是可以在其发射载波对应的第二DC子载波上发送数据,同时由于这个第二DC子载波并不对应UE的第三DC子载波,对于UE来说也是可以接收和解调的。那么对于基站侧来说,根据其发射端的非零中频或是零中频结构在其对应的发射载波的第二DC子载波上干扰影响分析,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可以正常发送数据,可以是控制信道,参考符号或是数据信号,以使得UE可以正常接收数据。这对于版本R8-R12的LTE系统的UE来说,非常重要,可以完全不受接入带宽位置变换的影响,基站发射载波对应的第二DC子载波仍然可以传输数据,很好的保持了后向兼容性,基站侧不需要任何额外的处理即可实现后向兼容性,与版本R8-R12的LTE系统的UE进行正常通信。对于新版本的LTE系统的UE,如果网络采用这种方式传输数据,即在基站发射载波对应的第二DC子载波仍正常发送数据,可以通知新UE这个载波进行正常的控制信道,参考信道或是数据信号的正常接收和处理。另外一种方式是,基站在这个载波上不传输数据,或是基站传输数据但UE对这个子载波上的数据由于干扰因素无法解调,那么,对于新版本的LTE系统的UE,网络需要通知基站的传输模式,即UE对基站发射载波对应的第二DC子载波不能正常解调数据,这样,新版本的LTE系统的UE对这个第二DC子载波进行控制信道,参考信道或是数据信号的相应处理,比如丢弃或是数据匹配或是打孔等,具体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处理。
若第二DC子载波与第三DC子载波重叠,则基站需要向UE下发对第三DC子载波进行处理的信令,或是UE默认根据其接收载波对应的直流分量DC子载波做处理,不参与进行数据的接收和解调或是相应的测量等操作;对于基站侧来说,在第二DC子载波上,可以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可以正常发送数据,可以是控制信道,参考符号或是数据;另外一种是根据其网络中UE的分布情况而定,如果其网络中所有UE对第二DC子载波的处理行为是一致的,比如所有UE都需要根据基站下发的信令对第二DC子载波做处理,或是UE默认根据其接收载波对应的第三DC子载波做处理,不参与进行数据的接收和解调或是相应的测量等操作,那么基站可以在第二DC子载波上不进行数据传输,有助于节省功率,提升网络性能。
若第一DC子载波与第三DC子载波重叠,则由于第一DC子载波是一个空的子载波,因此无论从基站还是UE角度来看,都可以根据预定义的方式,基站在第一DC子载波上不进行数据的发送,同时UE在第三DC子载波上不进行数据的接收,解调或是相应的测量等操作。
下面以一具体实施例对图3和图4所示实施例提供的直流分量子载波配置方法进行进一步说明。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直流分量子载波配置示意图一,如图5所示,序列501为基站51的载波配置序列,序列502为UE52载波配置序列,序列503为UE53的载波配置序列。图5中基站51的载波带宽为20MHz,其中共包括100个PRB,分别以0-99进行编号。序列501以编号为95的PRB开始,依次排序,直至重新排列到编号为94的PRB。载波的100PRB加上一侧的保护带宽504共同组成20MHz的带宽。在序列501中,编号为24的PRB和编号为25的PRB之间设置第一DC子载波505,第一DC子载波505是一个空的子载波,且第一DC子载波505不属于任何一个PRB。第二DC子载波506设置于整个载波的中心,即编号为44的PRB中,第二DC子载波506是编号为44的PRB中的一个子载波。第一DC子载波505与第二DC子载波506为20个PRB,即为3600KHz,为900KHz的整数倍,包括整数个PRB。基站51发射载波中的接入带宽占用第一DC子载波505为中心的72个子载波,即编号22的PRB至编号27的PRB中的子载波。
UE52的带宽也为20MHz,即UE52的接收载波带宽与基站51发射载波的带宽相等,那么UE52接收载波对应的DC子载波507位于UE52的接收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即编号44的PRB中。另外,为了和基站51发射载波中的第一DC子载波505对应,在UE52的接收载波的编号24的PRB和编号25的PRB之间,也设置一个空的子载波508。同时,基站51为了支持UE52接入,需要在其发射载波上配置与DC子载波507对应的第三DC子载波。在基站51发射载波上,与UE52对应的第三DC子载波与第二DC子载波506重叠。若UE52采用零中频设计,其接收载波对应的DC子载波507会受到较大干扰,所以UE52无法在其接收载波对应的DC子载波507上接收数据。基站51在发射载波上与UE52对应的第三DC子载波上,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可以正常发送数据,可以是控制信道,参考符号或是数据;另外一种是根据其网络UE的分布情况而定,如果其网络所有UE对这个DC子载波的处理行为是一致的,比如所有UE都需要根据基站51下发的信令对这个DC子载波做处理,或是UE默认根据其接收载波对应的DC子载波做处理,不参与进行数据的接收和解调或是相应的测量等操作,那么基站51可以在这个DC子载波上不进行数据传输,有助于节省功率,提升网络性能。
UE53的带宽为10MHz,即UE53的接收载波带宽小于基站51的发射载波的带宽,且UE53的接收载波带宽是以接入带宽为中心呈中心对称结构的,那么对于UE53而言,其接收载波对应的DC子载波509在UE53接收载波的中心频点,与基站51接入带宽的中心频点相同。因此基站51发射载波上与UE53对应的第三DC子载波与第一DC子载波505重叠,因此DC子载波509是空的子载波且不属于任意一个PRB。对于UE53而言,其接收载波对应的DC子载波与基站发射载波对应的第一DC子载波505重叠,但与基站发射载波对应的第二DC子载波506不重叠。若UE53采用零中频结构,对于UE53,其接收载波对应的DC子载波509会受到较大干扰,所以UE53无法在其接收载波对应的DC子载波509上接收数据。但由于UE53接收载波对应的DC子载波509与基站51发射载波对应的第一DC子载波505重叠,对应空的子载波,所以无论从基站51还是UE53角度来讲都可以根据预定义方式进行,基站51在这个空的子载波上不进行数据的发送,同时UE53在这个空的子载波上不进行数据的接收和解调或是相应的测量等操作。
另外一方面,UE53对应的DC子载波509与基站51发射载波对应的第二DC子载波506不重叠,那么对UE53来说,基站51发射载波对应的第二DC子载波506可以根据其发射端的非零中频或是零中频结构的影响,尤其非零中频系统射频本振泄漏对发送端的影响也比较小,这样基站51是可以在其发射载波对应的第二DC子载波506上发送数据。同时由于这个子载波并不对应UE53的DC子载波509,对于UE53来说也是可以接收和解调的。那么对于基站51来说,根据其发射端的非零中频或是零中频结构在其对应的发射载波的DC子载波上干扰影响分析,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可以正常发送数据,可以是控制信道,参考符号或是数据信号,以使得类似UE53这类UE,即UE53对应的DC子载波509与基站51发射载波对应的第二DC子载波506不重叠,可以正常接收数据。这对于版本R8-R12的老版本UE来说,非常重要,可以完全不受接入带宽位置变换的影响,基站51发射载波对应的第二DC子载波506仍然可以传输数据,很好的保持了后向兼容性,基站51不需要任何额外的处理即可实现后向兼容性,与版本R8-R12的老版本UE进行正常通信。对于新版本的UE,如果网络采用这种方式传输数据,即在基站51发射载波对应的第二DC子载波506仍正常发送数据,可以通知新UE这个载波进行正常的控制信道,参考信道或是数据信号的正常接收和处理。另外一种方式是,基站51在这个载波上不传输数据,或是基站51传输数据但UE53对这个子载波上的数据由于干扰因素无法解调,那么,对于新版本的UE,网络需要通知基站51的传输模式,即UE53对基站发射载波对应的第二DC子载波506不能正常解调数据,这样,新UE对这个子载波进行控制信道,参考信道或是数据信号的相应处理,比如丢弃或是数据匹配或是打孔等,具体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处理。比如,基站51发射载波对应的第二DC子载波506仅影响新的UE时,可以参考如表2进行处理。如果基站51发射载波对应的第二DC子载波506不仅影响新版本UE,同时也影响老版本UE时,可以参考表3进行处理,具体的采用哪一个表格或是针对不同信道或信号的处理方式均可以通过信令的方式通知新版本UE。
表2
表3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直流分量子载波配置示意图二,在图6中以非标准带宽的载波为例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直流分量子载波配置方法进行说明,在图6中载波带宽为7MHz,包括35个PRB,分别为编号从0到35的PRB。如图6所示,序列601为类似传统LTE系统的载波结构序列,序列60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直流分量子载波配置方法配置后的载波结构序列。从序列601中可以看出,第一DC子载波603位于载波的中心位置,即编号17的PRB中间,并且第一DC子载波603是一个空的子载波,第一DC子载波603不属于编号为17的PRB。在载波中心位置还设置有第二DC子载波604,第二DC子载波604与第一DC子载波603重叠。由此可见,序列601所示的载波结构仅能支持UE从载波中心接入。
将序列601中的第一DC子载波603向左移动900KHz,即5个PRB,即得到序列602。在序列602中,第二DC子载波604仍然位于载波的中心位置,即编号为17的PRB中,第二DC子载波604属于编号为17的PRB。第一DC子载波603位于编号为12的PRB中间,并且第一DC子载波603是一个空的子载波,第一DC子载波603不属于编号为12的PRB。第一DC子载波603和第二DC子载波604为5个PRB,即900KHz。这样一来,若将以第一DC子载波603为中心的72个子载波作为接入带宽,则UE可以从编号为12的PRB处接入,从而提供了更加灵活的载波带宽使用方法。
从图6中可以看出,序列602与序列601相比,只有编号为12的PRB到编号为17的PRB的边界没有对齐,而其他的PRB的边界都是对齐的,这样如果两小区之间采用不同的载波位置进行接入时,可以保证尽可能两小区接入带宽的DC子载波之外的PRB边界对齐的,这样有助于小区干扰协调。
若基站采用图6中序列602所示的载波结构序列,则在基站发射的载波上,第三DC子载波位于UE接收载波对应的基带信号的0Hz子载波位置,针对不同UE,其接收载波带宽可以不同。具体的,接收载波可以是基站发射的整个载波,这时基站发射的载波带宽和UE接收的载波带宽相等;UE接收载波也可以是基站发射的载波部分的带宽,这时基站发射的载波带宽和UE接收的载波带宽不等,通常情况下是基站发射的载波带宽大于UE接收的载波带宽。这样,不同的UE类型或是不同的UE能力,其接收载波带宽可以不同,那么对应的第三DC子载波位置也会不同。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直流分量子载波配置示意图三,其中序列701为基站71的载波配置序列,序列701与序列601的配置相同,载波带宽为7MHz,包括35个PRB,第一DC子载波705位于编号为12的PRB中间并且是一个空的子载波并且不属于编号为12的PRB。第二DC子载波706位于编号为17的PRB中并且属于编号为17的PRB。第一DC子载波705和第二DC子载波706为5个PRB,即900KHz。对于载波按照序列701配置的基站71而言,为了可以将系统的带宽资源全部利用上,有大致两种方式:第一种是新开发新UE74,以支持新的非标带宽,这样需要标准需要定义新的射频指标,UE74支持对应带宽的滤波器等方面的设计,对标准及UE实现都有影响;另外一种方式就说至少支持两组UE,一组UE可以包括老版本的UE72,支持在其中的5MHz工作,另外一组UE是新版本的UE73,在另外的一部分系统带宽工作,比如是5MHz,两组UE之间有资源的重叠,可以通过调度限制等方式避免冲突,当然在这种情况下,UE74也是可以共存的。
序列702为UE72的载波配置序列,UE72为传统的版本R8-R12中的UE,其支持的带宽为5MHz。对于UE72来说,其接收载波对应的第三DC子载波707与基站71发射载波对应的第一DC子载波705重叠,但与基站71发射载波对应的第二DC子载波706不重叠。由于UE72接收载波对应的第三DC子载波707与基站71发射载波对应的第一DC子载波705重叠,对应空的子载波,所以无论从基站71还是UE72角度来讲都可以根据预定义方式进行,基站71在这个空的子载波上不进行数据的发送,同时UE72在这个空的子载波上不进行数据的接收和解调或是相应的测量等操作。另外一方面,UE72对应的第三DC子载波707与基站71发射载波对应的第二DC子载波706不重叠,如果基站71是采用非零中频结构,那么对于基站71来说,在其对应的发射载波的第二DC子载波706上干扰是可以忽略的,这样意味着UE72可以正常在这个子载波上接收数据。这样的基站71发射端结构对于版本R8-R12的传统UE来说,非常重要,可以完全不受接入带宽位置变换的影响,基站71发射载波对应的第二DC子载波706仍然可以传输数据,很好的保持了后向兼容性。当然,也可能由于基站71的发射端采用零中频结构,导致发射载波的第二DC子载波706上有干扰,这样意味着UE72不能在这个子载波上接收数据,具体基站71处理这个子载波的方式可以通过表3进行。
序列703为UE73的载波配置序列,UE73为新版本的UE,其支持的带宽为5MHz。对于UE73来讲,其接收载波对应的第三DC子载波708位于编号为22的PRB的中,第三DC子载波708与基站71发射载波对应的第一DC子载波705不重叠,且与基站71发射载波对应的第二DC子载波706不重叠。为了支持UE73,基站71需要在发射端配置UE73对应的第三DC子载波709。根据UE73接收端结构,一般采用零中频等因素原因,对于UE73,其接收载波对应的第三DC子载波708会受到较大干扰,所以UE73无法在其接收载波对应的第三DC子载波708上接收数据,UE73需要根据基站71下发的信令对这个DC子载波做处理,或是UE73默认根据其接收载波对应的DC子载波做处理,不参与进行数据的接收和解调或是相应的测量等操作。UE73对应的第三DC子载波708与基站71发射载波对应的第二DC子载波706不重叠,如果基站71是采用非零中频结构,那么对于基站71来说,在其对应的发射载波的第二DC子载波706上干扰是可以忽略的,这样意味着UE73可以正常在这个子载波上接收数据,这样的基站71发射端结构对于UE73来说,也非常重要,基站71发射载波对应的第二DC子载波706仍然可以传输数据,提升频谱效率。当然,也可能由于基站71的发射端采用零中频结构等因素,导致发射载波的第二DC子载波706上有干扰,这样意味着UE73不能在这个子载波上接收数据,具体基站71处理这个子载波的方式可以通过表2或是表3进行,具体可以通过信令的方式进行通知。同时,由于其他DC子载波的配置,比如第一DC子载波705位置可以需要通知给UE73,以便UE73知道空子载波位置,PRB排序及具体的处理方式。如果有进一步由于其他UE配置的DC子载波影响UE73的数据传输和处理,也是需要信令通知的。
序列704为UE74的载波配置序列,UE74为新版本的UE,其支持的带宽为7MHz。UE74的接收载波带宽与基站71发射载波带宽相等,那么对于这个UE74来讲,其接收载波对应的第三DC子载波710在接收载波的中心频点,与基站71发射载波中心频点相同,进一步UE74对应的第三DC子载波710与基站发射载波对应的第二DC子载波706重叠,同时,为了支持UE74,基站71需要在发射端配置UE74对应的第三DC子载波。根据UE74接收端结构,一般采用零中频等因素原因,对于UE74,其接收载波对应的第三DC子载波710会受到较大干扰,所以UE74无法在其接收载波对应的第三DC子载波710上接收数据,UE74需要根据基站71下发的信令对这个DC子载波做处理,或是UE74默认根据其接收载波对应的第三DC子载波710做处理,不参与进行数据的接收和解调或是相应的测量等操作。同时,由于其他DC子载波的配置,比如第一DC子载波705位置可以需要通知给UE74,以便UE74知道空子载波位置,PRB排序及具体的处理方式。如果有进一步由于其他UE配置的DC子载波影响这类UE的数据传输和处理,也是需要信令通知的。第三DC子载波707和第三DC子载波708为10个PRB,即1800KHz,是900KHz的整数倍;第三DC子载波707和第三DC子载波710为5个PRB,即900KHz;第三DC子载波708和第三DC子载波710为5个PRB,即900KHz。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直流分量子载波配置示意图四,其中序列801为基站81的载波配置序列,序列801的载波带宽为6.2MHz,包括31.67个PRB,分别为编号从0到31的PRB,其中编号为31的PRB仅为0.67个PRB,其仅包括8个子载波。对于这8个子载波可以不进行使用,或是基站和UE互知这个特殊PRB后进行对应8个子载波的传输,可以传输数据,也可以是一些特殊作用的参考信号,用于信道或干扰测量等方面。第一DC子载波805位于编号为12的PRB中间并且是一个空的子载波并且不属于编号为12的PRB。第二DC子载波806位于编号为16的PRB中并且属于编号为16的PRB。第一DC子载波805和第二DC子载波806为3个PRB加6个子载波再加4个子载波,即46个子载波,共计690KHz,为15KHz的整数倍。对于载波按照序列801配置的基站81而言,为了可以将系统的带宽资源全部利用上,有大致两种方式:第一种是新开发新UE85,以支持新的非标带宽,这样需要标准需要定义新的射频指标,UE85支持对应带宽的滤波器等方面的设计,对标准及UE实现都有影响,其结构类似基站的结构,可以使用整个载波带宽;另外一种方式就说至少支持两组UE,一组UE可以包括老版本的UE82,支持在其中的5MHz工作,另外一组UE是新版本的UE83,在另外的一部分系统带宽工作,比如是5MHz,两组UE之间有资源的重叠,可以通过调度限制等方式避免冲突,当然在这种情况下,UE85也是可以共存的。进一步的,如果UE支持在整个系统带宽上接收数据,以获取峰值速率的提升,可以采用UE84结构,具体包括两个实现方法,方法一是UE以载波聚合(CarrierAggregation,CA)的方式实现,比如将支持老UE工作的5MHz载波为主载波,将另外的5MHz载波为辅载波,可以看出主辅载波之间存在资源的重叠,对基站来说,需要调度器调度算法来避免资源分配的冲突,避免干扰;另外一种方法就是UE在射频接收等方面以CA方式处理,但基带信号最终合并等效为单载波的6.2MHz带宽,这样,仍等效于一个单载波的处理,可以避免方法一以载波聚合方式带来的PDCCH,上行A/N等控制信令的开销,也降低系统维护多个载波的成本。从基站角度看,所有PRB是连续排列的,对应PRB序号最大的PRB,如PRB31可以是一个特殊的,包括非12个子载波,这里对应8个子载波;UE82和UE83资源有重叠的区间。
序列802为UE82的载波配置序列,UE82为传统的版本R8-R12中的UE,其支持的带宽为5MHz。对于UE82来说,其接收载波对应的第三DC子载波807与基站81发射载波对应的第一DC子载波805重叠,但与基站81发射载波对应的第二DC子载波806不重叠。由于UE82接收载波对应的第三DC子载波807与基站81发射载波对应的第一DC子载波805重叠,对应空的子载波,所以无论从基站81还是UE82角度来讲都可以根据预定义方式进行,基站81在这个空的子载波上不进行数据的发送,同时UE82在这个空的子载波上不进行数据的接收和解调或是相应的测量等操作。另外一方面,UE82对应的第三DC子载波807与基站81发射载波对应的第二DC子载波806不重叠,如果基站81是采用非零中频结构,那么对于基站81来说,在其对应的发射载波的第二DC子载波806上干扰是可以忽略的,这样意味着UE82可以正常在这个子载波上接收数据。这样的基站81发射端结构对于版本R8-R12的传统UE来说,非常重要,可以完全不受接入带宽位置变换的影响,基站81发射载波对应的第二DC子载波806仍然可以传输数据,很好的保持了后向兼容性。当然,也可能由于基站81的发射端采用零中频结构,导致发射载波的第二DC子载波806上有干扰,这样意味着UE82不能在这个子载波上接收数据,具体基站81处理这个子载波的方式可以通过表3进行。
序列803为UE83的载波配置序列,UE83为新版本的UE,其支持的带宽为5MHz。对于UE83来讲,其接收载波对应的第三DC子载波808位于编号为19的PRB中,第三DC子载波808与基站81发射载波对应的第一DC子载波805不重叠,且与基站81发射载波对应的第二DC子载波806不重叠。为了支持UE83,基站81需要在发射端配置UE83对应的第三DC子载波809。根据UE83接收端结构,一般采用零中频等因素原因,对于UE83,其接收载波对应的第三DC子载波808会受到较大干扰,所以UE83无法在其接收载波对应的第三DC子载波808上接收数据,UE83需要根据基站81下发的信令对这个DC子载波做处理,或是UE83默认根据其接收载波对应的DC子载波做处理,不参与进行数据的接收和解调或是相应的测量等操作。UE83对应的第三DC子载波808与基站81发射载波对应的第二DC子载波806不重叠,如果基站81是采用非零中频结构,那么对于基站81来说,在其对应的发射载波的第二DC子载波806上干扰是可以忽略的,这样意味着UE83可以正常在这个子载波上接收数据,这样的基站81发射端结构对于UE83来说,也非常重要,基站81发射载波对应的第二DC子载波806仍然可以传输数据,提升频谱效率。当然,也可能由于基站81的发射端采用零中频结构等因素,导致发射载波的第二DC子载波806上有干扰,这样意味着UE83不能在这个子载波上接收数据,具体基站81处理这个子载波的方式可以通过表2或是表3进行,具体可以通过信令的方式进行通知。同时,由于其他DC子载波的配置,比如第一DC子载波805位置可以需要通知给UE83,以便UE83知道空子载波位置,PRB排序及具体的处理方式。如果有进一步由于其他UE配置的DC子载波影响UE83的数据传输和处理,也是需要信令通知的。
序列804为UE84的载波配置序列,UE84为新版本的UE,其采用CA方式实现,UE84将支持老UE工作的5MHz载波为主载波(例如UE83),将另外的5MHz载波为辅载波(例如UE84)。UE84的带宽由主载波和辅载波组成,从图中可以看出主辅载波之间存在资源的重叠。那么对于这个UE84来讲,其接收载波对应的第三DC子载波810为主载波对应的第三DC子载波,与基站81发射载波对应的第一DC子载波805重叠,但与基站81发射载波对应的第二DC子载波806不重叠。由于UE84接收载波对应的第三DC子载波810与基站81发射载波对应的第一DC子载波805重叠,对应空的子载波,所以无论从基站81还是UE84角度来讲都可以根据预定义方式进行,基站81在这个空的子载波上不进行数据的发送,同时UE84在这个空的子载波上不进行数据的接收和解调或是相应的测量等操作。另外一方面,UE84对应的第三DC子载波810与基站81发射载波对应的第二DC子载波806不重叠,如果基站81是采用非零中频结构,那么对于基站81来说,在其对应的发射载波的第二DC子载波806上干扰是可以忽略的,这样意味着UE84可以正常在这个子载波上接收数据。当然,也可能由于基站81的发射端采用零中频结构,导致发射载波的第二DC子载波806上有干扰,这样意味着UE84不能在这个子载波上接收数据,具体基站81处理这个子载波的方式可以通过表3进行。
序列805为UE85的载波配置序列,UE85为新版本的UE,其支持的带宽为6.2MHz。UE85的接收载波带宽与基站81发射载波带宽相等,那么对于这个UE85来讲,其接收载波对应的第三DC子载波810在接收载波的中心频点,与基站81发射载波中心频点相同,进一步UE85对应的第三DC子载波811与基站发射载波对应的第二DC子载波806重叠,同时,为了支持UE85,基站81需要在发射端配置UE85对应的第三DC子载波。根据UE85接收端结构,一般采用零中频等因素原因,对于UE85,其接收载波对应的第三DC子载波811会受到较大干扰,所以UE85无法在其接收载波对应的第三DC子载波811上接收数据,UE85需要根据基站81下发的信令对这个DC子载波做处理,或是UE85默认根据其接收载波对应的第三DC子载波811做处理,不参与进行数据的接收和解调或是相应的测量等操作。同时,由于其他DC子载波的配置,比如第一DC子载波805位置可以需要通知给UE85,以便UE85知道空子载波位置,PRB排序及具体的处理方式。如果有进一步由于其他UE配置的DC子载波影响这类UE的数据传输和处理,也是需要信令通知的。第三DC子载波807和第三DC子载波808为1200KHz,是300KHz的整数倍;第三DC子载波807和第三DC子载波810、第三DC子载波811为1200KHz,是300KHz的整数倍;第三DC子载波808和第三DC子载波811、第三DC子载波801为1200KHz,是300KHz的整数倍。
进一步地,图3和图4所示实施例提供的直流分量子载波配置方法,还包括:基站向UE发送第一信令,所述第一信令用于通过显性方式或隐性方式指示所述第一DC子载波的位置信息。也就是说,基站确定了第一DC子载波的位置后,需要向UE发送第一信令,通知UE第一DC子载波的位置信息。这样当UE接收到第一信令后,即可确定第一DC子载波的位置。由于第一DC子载波是空的子载波且不属于任何一个PRB,因此接收到第一信令的UE可以确定不在第一DC子载波的位置上接收或解调数据。该第一信令为显性或隐性信令。其中,若第一信令为显性信令,第一信令为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专有信令;若第一信令为隐性信令,第一信令可以通过UE盲检测同步信道位置获取,比如,基站在第一DC子载波为中心的72个子载波上传输同步信道和/或广播信道,且同步信道和/或广播信道的映射和传输方法与LTE系统相同,UE根据原LTE系统接入方式即可接入并使用这个载波,接入带宽部分的中心子载波可以认为是第一DC子载波。
进一步地,图3和图4所示实施例提供的直流分量子载波配置方法,还包括:基站向UE发送第二信令,所述第二信令包括所述第二DC子载波的位置信息以及所述第二DC子载波是否承载信号的信息,所述第二信令为RRC专有信令或是RRC广播信令。也就是说,基站确定了第二DC子载波的位置后,需要向UE发送第二信令,通知UE第二DC子载波的位置信息。这样当UE接收到第二信令后,即可确定第二DC子载波的位置以及第二DC子载波是否承载信号的信息。由于第二DC子载波位于基站发射载波对应的基带信号0Hz子载波位置,因此接收到第二信令的UE可以确定是否在第二DC子载波上接收或解调数据,以及在第二DC子载波上接收或解调数据的具体方法。其中第二DC子载波是否承载信号的信息包括第二DC子载波是否承载了有用的参考信号,控制信道,数据信号的信息。该第二信令为RRC专有信令,如果发送的第二信令通知UE载波的第二DC子载波未承载有用的信号的信息,那么UE将不对第二DC子载波进行解调,控制信道和数据信道进行速率匹配处理或是打掉不接收处理;如果发送的第二信令通知UE载波的第二DC子载波承载有用的参考信号,控制信道,数据信号,那么UE将对第二DC子载波进行解调,控制信道和数据信道进行接收处理。由于第二DC子载波位于基站发射载波对应的基带信号0Hz子载波位置,对于可以看到这个子载波的所有UE来说,处理的方式可以是一样的,这样,第二信令可以是RRC广播信令,通过SIB消息等方式通过给UE,节省信令开销。
进一步地,图3和图4所示实施例提供的直流分量子载波配置方法,还包括:基站向UE发送第三信令,所述第三信令包括所述至少一个第三DC子载波的位置信息,所述第三信令为RRC专有信令。也就是说,基站确定了至少一个第三DC子载波的位置后,需要向UE发送第三信令,通知UE第三DC子载波的位置信息。这样当UE接收到第三信令后,即可确定每个第三DC子载波的位置,进一步的,基站还可以进一步通知UE其是否在该第三DC子载波传输信号的信息。如果这个第三DC子载波位于该UE接收载波对应的基带信号0Hz子载波位置,那么通常来讲,这个子载波上存在干扰,这样,该UE可以不依赖第三信令对该子载波进行处理,即将这个子载波丢弃,不进行数据的接收或是解调;如果这个第三DC子载波与该UE接收载波对应的基带信号0Hz子载波位置不一样,即这个第三DC子载波与该UE接收载波的DC子载波不是同一个载波,位置不重叠,那么UE可以根据第三信令确定基站在该第三DC子载波传输信号的信息,来确定UE是否在这个第三DC子载波上接收或解调数据,以及在这个第三DC子载波上接收或解调数据的具体方法。其中第三DC子载波是否承载信号的信息包括第三DC子载波是否承载了有用的参考信号,控制信道,数据信号的信息。该第三信令为RRC专有信令。
进一步地,图3和图4所示实施例提供的直流分量子载波配置方法,还包括:基站确定所述载波的第四DC子载波,所述第四DC子载波在频域上与所述基站接收的UE发送的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对应;基站确定所述载波的第五DC子载波,所述第五DC子载波在频域上位于所述基站接收所述UE发送的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
具体地,与基站侧确定直流分量子载波的方法类似地,在新版本的UE中,同样可以定义新的DC子载波位置。因此,图3和图4所示实施例的方法还包括:基站确定所述载波的第四DC子载波,第四DC子载波在频域上与基站接收的UE发送的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对应。每个UE发送载波都有其对应的中心频点,基站确定了载波的第四DC子载波后,即可确定是否在第四DC子载波对应的位置接收UE发送的上行数据。基站确定所述载波的第五DC子载波,所述第五DC子载波在频域上位于所述基站接收所述UE发送的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由于基站的接收载波和UE的发送载波带宽可能不同,因此第五DC子载波频域上位于所述基站接收所述UE发送的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基站确定了载波的第五DC子载波后,即可确定是否在第五DC子载波对应的位置接收UE发送的上行数据。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直流分量子载波配置方法实施例三的流程图,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法包括:
步骤S901,UE通过基站发送的第一信令或者通过盲检测同步信道位置确定载波的第一DC子载波,所述第一DC子载波在频域上位于所述载波的非中心频点位置,并且所述第一DC子载波的中心频率为100KHz的整数倍。
步骤S902,所述UE通过基站发送的第二信令或者通过预设的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第二DC子载波的位置关系确定所述载波的第二DC子载波,所述第二子载波在频域上与基站发送所述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对应,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所述第二DC子载波不重叠。
步骤S901和步骤S902的执行没有先后顺序之分,一般地,步骤S901和步骤S902是同时执行的。
本实施例提供的直流分量子载波配置方法,通过确定第一DC子载波和第二DC子载波,其中第一DC子载波在频域上位于所述载波的非中心频点位置,并且所述第一DC子载波的中心频率为100KHz的整数倍,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位于所述基站发射所述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使得UE可以从两个可能的候选接入位置接入,基站可以根据检测在不同位置上的干扰情况或是随机选择一个位置,使得不同基站可以将PSS、SSS、PBCH等公共控制信道的发送放在不同的两个位置,减少各小区的公共控制信道传输位置的碰撞,降低各小区公共控制信道之间的干扰。
进一步地,在图9所示实施例中,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所述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
进一步地,在图9所示实施例中,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所述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和100KHz两者的最小公倍数。
进一步地,在图9所示实施例中,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所述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100KHz和一个PRB的频率间隔三者的最小公倍数。
进一步地,在图9所示实施例中,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不属于所述载波的任何一个PRB,所述第二DC子载波属于所述载波的一个PRB。
进一步地,在图9所示实施例中,所述第一DC子载波位于所述载波的接入带宽的中心子载波上,所述接入带宽至少用于发送同步信道和PBCH,所述同步信道包括PSS和SSS。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直流分量子载波配置方法实施例四的流程图,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法包括:
步骤S1001,UE通过基站发送的第一信令或者通过盲检测同步信道位置确定载波的第一DC子载波,所述第一DC子载波在频域上位于所述载波的非中心频点位置,并且所述第一DC子载波的中心频率为100KHz的整数倍。
步骤S1002,所述UE通过基站发送的第二信令或者通过预设的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第二DC子载波的位置关系确定所述载波的第二DC子载波,所述第二子载波在频域上与基站发送所述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对应,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所述第二DC子载波不重叠。
步骤S1003,所述UE通过基站发送的第三信令或者通过预设的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第三DC子载波的位置关系确定所述载波的第三DC子载波,所述第三DC子载波在频域上位于所述UE接收所述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
进一步地,图10所示实施例中,所述第三DC子载波的中心频率为100KHz的整数倍。
进一步地,图10所示实施例中,若所述第三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一DC子载波重叠,则所述第三DC子载波不属于所述载波的任何一个PRB;若所述第三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不重叠,则所述第三DC子载波属于所述载波的一个PRB。
进一步地,图10所示实施例中,若所述第三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不重叠,则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三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和100KHz两者的最小公倍数。
进一步地,图10所示实施例中,若所述第三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不重叠,则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三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100KHz和一个PRB的频率间隔三者的最小公倍数。
进一步地,图10所示实施例中,若所述第二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三DC子载波不重叠,则所述UE在所述第二DC子载波上接收如下信号中的至少一个:参考信号、控制信道、数据信号。
进一步地,图9或10所示实施例中,所述UE确定载波的第一DC子载波之前,还包括:所述UE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一信令,所述第一信令用于通过显性方式或隐性方式指示所述第一DC子载波的位置信息。
进一步地,图9或10所示实施例中,若所述第一信令为显性信令,所述第一信令为RRC专有信令;若所述第一信令为隐性信令,所述UE通过盲检测同步信道位置获取所述第一信令。
进一步地,图9或10所示实施例中,所述UE确定载波的第二DC子载波之前,还包括:所述UE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二信令,所述第二信令包括所述第二DC子载波的位置信息以及所述第二DC子载波是否承载信号的信息,所述第二信令为RRC专有信令。
进一步地,图9或10所示实施例中,所述UE确定载波的第三DC子载波之前,还包括:所述UE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三信令,所述第三信令包括所述至少一个第三DC子载波的位置信息以及每个第三DC子载波是否承载信号的信息,所述第三信令为RRC专有信令。
进一步地,图9或10所示实施例中,还包括:所述UE通过基站发送的第四信令确定所述载波的第四DC子载波,所述第四DC子载波在频域上位于所述UE发送的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所述UE过基站发送的第五信令确定所述载波的第五DC子载波,所述第五DC子载波在频域上与所述基站接收所述UE发送的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对应。
进一步地,图9或10所示实施例中,所述UE确定所述载波的第四DC子载波之前,还包括:所述UE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四信令,所述第四信令包括所述第四DC子载波的位置信息以及所述第四DC子载波是否承载信号的信息。所述UE确定所述载波的第五DC子载波之前,还包括:所述UE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五信令,所述第五信令包括所述第五DC子载波的位置信息以及所述第五DC子载波是否承载信号的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图9和图10所示实施例提供的直流分量子载波配置方法为UE侧的处理,其对于第一DC子载波、第二DC子载波和第三DC子载波的配置和处理方法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站相同或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发送模块12可以与基站的发送器对应,也可以对应基站的收发器。处理模块11可以与基站的处理器对应,这里处理器可以是一个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或者是特定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者完成实施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基站还可以包括存储器,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代码,处理器调用存储器的指令代码,控制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处理模块11和发送模块12执行上述操作。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接收模块22可以与用户设备的接收器对应,也可以对应用户设备的收发器。处理模块21可以与用户设备的处理器对应,这里处理器可以是一个CPU,或者是ASIC,或者完成实施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用户设备还可以包括存储器,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代码,处理器调用存储器的指令代码,控制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接收模块22和处理模块21执行上述操作。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76)

1.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模块,用于确定载波的第一DC子载波,所述第一DC子载波在频域上位于所述载波的非中心频点位置,并且所述第一DC子载波的中心频率为100KHz的整数倍;确定所述载波的第二DC子载波,所述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位于所述基站发射所述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所述第二DC子载波不重叠;
所述第二DC子载波属于所述载波的一个PRB;
发送模块,用于向UE发送第二信令,所述第二信令包括所述第二DC子载波的位置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所述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所述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与100KHz两者的最小公倍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所述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100KHz、一个物理资源块PRB的频率间隔三者的最小公倍数。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不属于所述载波的任何一个PRB。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DC子载波位于所述载波的接入带宽的中心子载波上,所述接入带宽至少用于发送同步信道和物理广播信道PBCH,所述同步信道包括主同步信号PSS和辅同步信号SSS。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确定所述载波的至少一个第三DC子载波,每个第三DC子载波在频域上与一个用户设备UE接收所述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对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DC子载波的中心频率为100KHz的整数倍。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三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一DC子载波重叠,则所述第三DC子载波不属于所述载波的任何一个PRB;或者,
若所述第三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不重叠,则所述第三DC子载波属于所述载波的一个PRB。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三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不重叠,则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三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100KHz两者的最小公倍数。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三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不重叠,则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三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100KHz、一个PRB的频率间隔三者的最小公倍数。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三DC子载波的个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则任两个所述第三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100KHz两者的最小公倍数。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三DC子载波的个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则任两个所述第三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100KHz、一个PRB的频率间隔三者的最小公倍数。
14.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若所述第二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三DC子载波不重叠,则在所述第二DC子载波上传输如下信号中的至少一个:参考信号、控制信道、数据信号。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向UE发送第一信令,所述第一信令用于通过显性方式或隐性方式指示所述第一DC子载波的位置信息。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一信令为显性信令,所述第一信令为无线资源控制RRC专有信令;
若所述第一信令为隐性信令,所述第一信令使UE通过盲检测同步信道位置获取。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信令还包括所述第二DC子载波是否承载信号的信息,所述第二信令为RRC专有信令。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向UE发送第三信令,所述第三信令包括所述至少一个第三DC子载波的位置信息以及每个所述第三DC子载波是否承载信号的信息,所述第三信令为RRC专有信令。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确定所述载波的第四DC子载波,所述第四DC子载波在频域上与所述基站接收的UE发送的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对应;确定所述载波的第五DC子载波,所述第五DC子载波在频域上位于所述基站接收所述UE发送的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向所述UE发送第四信令,所述第四信令包括所述第四DC子载波的位置信息以及所述第四DC子载波是否承载信号的信息;向所述UE发送第五信令,所述第五信令包括所述第五DC子载波的位置信息以及所述第五DC子载波是否承载信号的信息。
21.一种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模块,用于通过基站发送的第一信令或者通过盲检测同步信道位置确定载波的第一DC子载波,所述第一DC子载波在频域上位于所述载波的非中心频点位置,并且所述第一DC子载波的中心频率为100KHz的整数倍;通过基站发送的第二信令或者通过预设的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第二DC子载波的位置关系确定所述载波的所述第二DC子载波,所述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与基站发送所述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对应,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所述第二DC子载波不重叠;
所述第二DC子载波属于所述载波的一个PRB;
接收模块,用于在所述处理模块确定载波的第二DC子载波之前,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二信令,所述第二信令包括所述第二DC子载波的位置信息。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的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第二DC子载波的位置关系包括:
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所述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
23.根据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的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第二DC子载波的位置关系包括:
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所述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100KHz两者的最小公倍数。
24.根据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所述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100KHz、一个物理资源块PRB的频率间隔三者的最小公倍数。
25.根据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不属于所述载波的任何一个PRB。
26.根据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DC子载波位于所述载波的接入带宽的中心子载波上,所述接入带宽至少用于发送同步信道和物理广播信道PBCH,所述同步信道包括主同步信号PSS和辅同步信号SSS。
27.根据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通过基站发送的第三信令或者通过预设的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第三DC子载波的位置关系确定所述载波的第三DC子载波,所述第三DC子载波在频域上位于所述用户设备UE接收所述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DC子载波的中心频率为100KHz的整数倍。
29.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三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一DC子载波重叠,则所述第三DC子载波不属于所述载波的任何一个PRB;或者,
若所述第三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不重叠,则所述第三DC子载波属于所述载波的一个PRB。
30.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三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不重叠,则所述预设的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第三DC子载波的位置关系包括:
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三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100KHz两者的最小公倍数。
31.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三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不重叠,则所述预设的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第三DC子载波的位置关系包括:
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三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100KHz、一个PRB的频率间隔三者的最小公倍数。
32.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若所述第二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三DC子载波不重叠,则在所述第二DC子载波上接收如下信号中的至少一个:参考信号、控制信道、数据信号。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在所述处理模块确定载波的第一DC子载波之前,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所述第一信令,所述第一信令用于通过显性方式或隐性方式指示所述第一DC子载波的位置信息。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一信令为显性信令,所述第一信令为无线资源控制RRC专有信令;
若所述第一信令为隐性信令,所述接收模块通过盲检测同步信道位置获取所述第一信令。
35.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信令还包括所述第二DC子载波是否承载信号的信息,所述第二信令为RRC专有信令。
36.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在所述确定模块确定载波的第三DC子载波之前,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三信令,所述第三信令包括所述至少一个第三DC子载波的位置信息以及每个所述第三DC子载波是否承载信号的信息,所述第三信令为RRC专有信令。
37.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通过基站发送的第四信令确定所述载波的第四DC子载波,所述第四DC子载波在频域上位于所述UE发送的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通过基站发送的第五信令确定所述载波的第五DC子载波,所述第五DC子载波在频域上与所述基站接收所述UE发送的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对应。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在所述确定模块确定所述载波的第四DC子载波之前,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四信令,所述第四信令包括所述第四DC子载波的位置信息以及所述第四DC子载波是否承载信号的信息;在所述确定模块确定所述载波的第五DC子载波之前,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五信令,所述第五信令包括所述第五DC子载波的位置信息以及所述第五DC子载波是否承载信号的信息。
39.一种直流分量子载波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站确定载波的第一DC子载波,所述第一DC子载波在频域上位于所述载波的非中心频点位置,并且所述第一DC子载波的中心频率为100KHz的整数倍;
所述基站确定所述载波的第二DC子载波,所述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位于所述基站发射所述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所述第二DC子载波不重叠;
所述第二DC子载波属于所述载波的一个PRB;所述基站向UE发送第二信令,所述第二信令包括所述第二DC子载波的位置信息。
40.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所述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
41.根据权利要求39或4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所述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100KHz两者的最小公倍数。
42.根据权利要求39或4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所述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100KHz、一个物理资源块PRB的频率间隔三者的最小公倍数。
43.根据权利要求39或4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不属于所述载波的任何一个PRB。
44.根据权利要求39或4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DC子载波位于所述载波的接入带宽的中心子载波上,所述接入带宽至少用于发送同步信道和物理广播信道PBCH,所述同步信道包括主同步信号PSS和辅同步信号SSS。
45.根据权利要求39或4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基站确定所述载波的至少一个第三DC子载波,每个第三DC子载波在频域上与一个用户设备UE接收所述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对应。
46.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DC子载波的中心频率为100KHz的整数倍。
47.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三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一DC子载波重叠,则所述第三DC子载波不属于所述载波的任何一个PRB;或者,
若所述第三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不重叠,则所述第三DC子载波属于所述载波的一个PRB。
48.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三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不重叠,则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三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100KHz两者的最小公倍数。
49.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三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不重叠,则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三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100KHz、一个PRB的频率间隔三者的最小公倍数。
50.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三DC子载波的个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则任两个所述第三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100KHz两者的最小公倍数。
51.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若所述第三DC子载波的个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则任两个所述第三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100KHz、一个PRB的频率间隔三者的最小公倍数。
52.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二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三DC子载波不重叠,则所述基站在所述第二DC子载波上传输如下信号中的至少一个:参考信号、控制信道、数据信号。
53.根据权利要求39或4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基站向UE发送第一信令,所述第一信令用于通过显性方式或隐性方式指示所述第一DC子载波的位置信息。
54.根据权利要求5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一信令为显性信令,所述第一信令为无线资源控制RRC专有信令;
若所述第一信令为隐性信令,所述第一信令使UE通过盲检测同步信道位置获取。
55.根据权利要求39或4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信令还包括所述第二DC子载波是否承载信号的信息,所述第二信令为RRC专有信令。
56.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基站向UE发送第三信令,所述第三信令包括至少一个第三DC子载波的位置信息以及每个所述第三DC子载波是否承载信号的信息,所述第三信令为RRC专有信令。
57.根据权利要求39或4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所述基站确定所述载波的第四DC子载波,所述第四DC子载波在频域上与所述基站接收的UE发送的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对应;
所述基站确定所述载波的第五DC子载波,所述第五DC子载波在频域上位于所述基站接收所述UE发送的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
58.根据权利要求5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基站向所述UE发送第四信令,所述第四信令包括所述第四DC子载波的位置信息以及所述第四DC子载波是否承载信号的信息;
所述基站向所述UE发送第五信令,所述第五信令包括所述第五DC子载波的位置信息以及所述第五DC子载波是否承载信号的信息。
59.一种直流分量子载波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户设备UE通过基站发送的第一信令或者通过盲检测同步信道位置确定载波的第一DC子载波,所述第一DC子载波在频域上位于所述载波的非中心频点位置,并且所述第一DC子载波的中心频率为100KHz的整数倍;
所述UE通过基站发送的第二信令或者通过预设的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第二DC子载波的位置关系确定所述载波的所述第二DC子载波,所述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与基站发送所述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对应,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所述第二DC子载波不重叠;
所述第二DC子载波属于所述载波的一个PRB;
所述UE确定载波的第二DC子载波之前,还包括:
所述UE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二信令,所述第二信令包括所述第二DC子载波的位置信息。
60.根据权利要求5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的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第二DC子载波的位置关系包括:
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所述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
61.根据权利要求59或6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的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第二DC子载波的位置关系包括:
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所述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100KHz两者的最小公倍数。
62.根据权利要求59或6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所述第二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100KHz、一个物理资源块PRB的频率间隔三者的最小公倍数。
63.根据权利要求59或6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不属于所述载波的任何一个PRB。
64.根据权利要求59或6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DC子载波位于所述载波的接入带宽的中心子载波上,所述接入带宽至少用于发送同步信道和物理广播信道PBCH,所述同步信道包括主同步信号PSS和辅同步信号SSS。
65.根据权利要求59或6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UE通过基站发送的第三信令或者通过预设的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第三DC子载波的位置关系确定所述载波的第三DC子载波,所述第三DC子载波在频域上位于所述UE接收所述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
66.根据权利要求6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DC子载波的中心频率为100KHz的整数倍。
67.根据权利要求6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三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一DC子载波重叠,则所述第三DC子载波不属于所述载波的任何一个PRB;或者,
若所述第三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不重叠,则所述第三DC子载波属于所述载波的一个PRB。
68.根据权利要求6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三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不重叠,则所述预设的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第三DC子载波的位置关系包括:
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三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100KHz两者的最小公倍数。
69.根据权利要求6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三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不重叠,则所述预设的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第三DC子载波的位置关系包括:
所述第一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三DC子载波在频域上的间隔为整数倍个子载波的频率间隔、100KHz、一个PRB的频率间隔三者的最小公倍数。
70.根据权利要求6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二DC子载波与所述第三DC子载波不重叠,则所述UE在所述第二DC子载波上接收如下信号中的至少一个:参考信号、控制信道、数据信号。
71.根据权利要求59或6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UE确定载波的第一DC子载波之前,还包括:
所述UE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所述第一信令,所述第一信令用于通过显性方式或隐性方式指示所述第一DC子载波的位置信息。
72.根据权利要求7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一信令为显性信令,所述第一信令为无线资源控制RRC专有信令;
若所述第一信令为隐性信令,所述UE通过盲检测同步信道位置获取所述第一信令。
73.根据权利要求59或6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信令包括还包括所述第二DC子载波是否承载信号的信息,所述第二信令为RRC专有信令。
74.根据权利要求6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UE确定载波的第三DC子载波之前,还包括:
所述UE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三信令,所述第三信令包括至少一个第三DC子载波的位置信息以及每个所述第三DC子载波是否承载信号的信息,所述第三信令为RRC专有信令。
75.根据权利要求59或6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所述UE通过基站发送的第四信令确定所述载波的第四DC子载波,所述第四DC子载波在频域上位于所述UE发送的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
所述UE过基站发送的第五信令确定所述载波的第五DC子载波,所述第五DC子载波在频域上与所述基站接收所述UE发送的载波的中心频点位置对应。
76.根据权利要求7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UE确定所述载波的第四DC子载波之前,还包括:
所述UE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四信令,所述第四信令包括所述第四DC子载波的位置信息以及所述第四DC子载波是否承载信号的信息;
所述UE确定所述载波的第五DC子载波之前,还包括:
所述UE接收所述基站发送的第五信令,所述第五信令包括所述第五DC子载波的位置信息以及所述第五DC子载波是否承载信号的信息。
CN201480030909.XA 2014-11-07 2014-11-07 直流分量子载波配置方法和装置 Active CN10590047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4/090645 WO2016070427A1 (zh) 2014-11-07 2014-11-07 直流分量子载波配置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00472A CN105900472A (zh) 2016-08-24
CN105900472B true CN105900472B (zh) 2019-07-23

Family

ID=559084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30909.XA Active CN105900472B (zh) 2014-11-07 2014-11-07 直流分量子载波配置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306638B2 (zh)
EP (1) EP3209044B1 (zh)
KR (1) KR101926004B1 (zh)
CN (1) CN105900472B (zh)
WO (1) WO201607042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455544B2 (en) 2015-01-30 2019-10-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Enhanced paging procedures for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 (MTC)
US10085206B2 (en) * 2016-03-08 2018-09-25 Wipro Limited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optimization of cell selection in TD-SCDMA networks
CN111786765B (zh) * 2016-05-09 2023-07-18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用户设备、网络侧设备及用户设备的控制方法
US10779277B2 (en) * 2016-07-07 2020-09-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General authorized access (GAA) primary channel assignment for multiple operators
CN107733623B (zh) * 2016-08-12 2020-07-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收发方法及装置
CN112867150B (zh) * 2016-09-30 2023-02-2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
US10512050B2 (en) 2016-10-07 2019-12-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nchronization and broadcast channel design with flexible bandwidth allocations
US11096128B2 (en) * 2016-11-03 2021-08-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signaling and channel design in new radio
US11197251B2 (en) 2016-11-04 2021-12-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and apparatuses for synchronization, scheduling, bandwidth allocation, and reference signal transmission in a 5th generation network
CN108024265B (zh) * 2016-11-04 2023-04-0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指示直流子载波的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
CN108123782B (zh) * 2016-11-27 2020-11-06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通信中的方法和装置
KR20180090689A (ko) * 2017-02-03 2018-08-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Lte-nr 공존시의 자원 운용 방안
JP7055819B2 (ja) * 2017-04-14 2022-04-18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初期接続を遂行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US10455619B2 (en) 2017-05-12 2019-10-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llision mitigation of reference signals and a direct current subcarrier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CN109219052B (zh) * 2017-06-30 2021-01-0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资源信息传输方法、相关设备和系统
CN110138534B (zh) * 2017-09-08 2020-12-0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的发送方法、装置以及可读存储介质
EP3567761B1 (en) * 2017-09-11 2021-11-17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receiving ssb according to sync raster, and user equipment
CN109510791A (zh) * 2017-09-15 2019-03-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方法和传输装置
US11160055B2 (en) 2018-04-10 2021-10-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mmunication of direct current (DC) tone location
EP4231579A1 (en) * 2018-05-10 2023-08-23 Ntt Docomo, Inc. User terminal
US11140646B2 (en) * 2019-05-27 2021-10-05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synchronizing signal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0720953B1 (en) * 2019-05-30 2020-07-21 Shure Acquisition Holdings, Inc. Scalable diversity deployment for wide tuning range transceiver
CN113015182A (zh) * 2019-12-20 2021-06-2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dc位置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13676304B (zh) * 2020-05-15 2023-03-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消息处理方法和设备
US11558158B2 (en) * 2020-11-10 2023-01-17 Intel Corporation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dynamically avoiding radio frequency interference
US12022437B2 (en) * 2021-07-23 2024-06-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Direct current location sharing between unicast user equipments in sidelink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44631A (zh) * 2010-05-11 2011-11-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中心子载波的配置方法和设备
CN102761911A (zh) * 2011-04-26 2012-10-31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解调参考信号的发送方法及装置、接收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876730A1 (en) * 2006-07-05 2008-01-09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Bandwidth asymmetric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1365608B1 (ko) * 2007-10-25 2014-02-2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부반송파 시프트 방법이 적용된 신호 매핑 방법 및 신호전송 방법
KR101565417B1 (ko) * 2008-08-08 2015-11-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중 주파수 대역 시스템에서의 자원 할당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02447662B (zh) * 2010-09-30 2014-10-08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多载波通信系统子载波配置方法和装置以及终端设备
US9596069B2 (en) * 2011-11-04 2017-03-14 Intel Corporation Narrow bandwidth device in a broadband network
CN103517380B (zh) * 2012-06-29 2017-03-08 联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小区中心频点的搜索方法及移动终端
WO2014058236A1 (ko) * 2012-10-10 2014-04-1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상향링크 제어 정보 방법 및 사용자기기와, 상향링크 제어 정보 전송 방법 및 기지국
US10257797B2 (en) * 2014-08-07 2019-04-09 Lg Electronics Inc. Synchronization signal receiving method and user apparatus, and synchronization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US10200872B2 (en) * 2014-10-08 2019-02-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DC subcarrier handling in narrowband devices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44631A (zh) * 2010-05-11 2011-11-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中心子载波的配置方法和设备
CN102761911A (zh) * 2011-04-26 2012-10-31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解调参考信号的发送方法及装置、接收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209044A4 (en) 2017-11-22
KR101926004B1 (ko) 2018-12-06
EP3209044B1 (en) 2021-12-22
US20170245278A1 (en) 2017-08-24
WO2016070427A1 (zh) 2016-05-12
US10306638B2 (en) 2019-05-28
EP3209044A1 (en) 2017-08-23
KR20170081222A (ko) 2017-07-11
CN105900472A (zh) 2016-08-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00472B (zh) 直流分量子载波配置方法和装置
CN108282303B (zh) 信号传输的方法及设备
CN106850165B (zh) 子带配置的指示方法及装置、子带接入方法及装置
CN108989003B (zh) 一种通信的方法及装置
US11606775B2 (en) System message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CN104704898B (zh) 通信的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CN102340379B (zh) 一种csi-rs的发送方法、检测方法及其装置
CN108696384B (zh) 窄带物联网接入的方法及用户设备
RU2627028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пособ связи
US9031015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allocating downlink resource and receiving downlink data
CN103391265A (zh) 一种基站及新载波中主辅同步信号的传输方法
CN108432285B (zh) 一种物理下行信道的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JP2020516185A (ja) Dmrsを送信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01772148B (zh) 辅同步信道的配置方法和装置、子载波映射方法和装置
WO2017133676A1 (zh) 参考信号的发送、接收方法、装置及传输系统
JP2014522618A (ja) 通信方法およびシステム
CN104009831A (zh) 用户专用解调参考信号传输和数据解调方法及设备
US20190222374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nfiguring and acquiring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of physical layer
CN115397006A (zh) 窄带物联网接入的方法及用户设备
CN103391179B (zh) 新载波参考信号发送方法及装置
CN108834054B (zh) 信息传输的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JP6824232B2 (ja) データを伝送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デバイス
CN108306706A (zh) 一种数据接收、发送方法和接收、发送设备
CN109121181B (zh) 系统消息的获取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WO2023274491A1 (en) Synchronization raster based indication of narrowband system information modification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