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92079A - 一种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892079A CN105892079A CN201610476253.5A CN201610476253A CN105892079A CN 105892079 A CN105892079 A CN 105892079A CN 201610476253 A CN201610476253 A CN 201610476253A CN 105892079 A CN105892079 A CN 10589207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ye
- grating
- pixel
- left eye
- right ey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18—Diffraction gratings
- G02B5/1814—Diffraction gratings structurally combined with one or more fur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lenses, mirrors, prisms or other diffraction gratings
- G02B5/1819—Plural gratings positioned on the same surface, e.g. array of grating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 G02B30/2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 G02B30/26—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 G02B30/27—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involving lenticular array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 G02B30/2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 G02B30/26—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 G02B30/3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involving parallax barrier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18—Diffraction grating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18—Diffraction gratings
- G02B5/1866—Transmission grat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tructure, e.g. step profile, contours of substrate or grooves, pitch variations, material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4—Diffusing, scattering, diffracting element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29—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position or the direction of light beams, i.e. deflec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02—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 H04N13/31—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using parallax barri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32—Displays for viewing with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or head-mounted displays [HMD]
- H04N13/344—Displays for viewing with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or head-mounted displays [HMD] with head-mounted left-right display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Testing, Inspecting, Measuring Of Stereoscopic Televisions And Televis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用于改善观看者的观看体验。所述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显示面板和第一光栅层,第一显示面板包括左显示区和右显示区,由左显示区的左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向左显示区的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左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左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左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由右显示区的右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向右显示区的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右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右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右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本发明提供的显示装置应用于近眼显示设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显示装置是一种用于显示文字、数字、符号、图片,或者由文字、数字、符号和图片中至少两种组合形成的图像等画面的装置。显示装置可以为平面显示装置、曲面显示装置、3D显示装置、近眼显示装置、AR/VR显示装置等。
随着显示装置的发展,人们对显示的临场效果和观看者的沉浸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提高显示的临场效果和观看者的沉浸感,关键的技术之一就是需要对显示装置内的光的传播进行有效的控制,例如,对于一种用于近眼显示的显示装置来说,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对应于观看者的左眼的左显示区和对应于观看者的右眼的右显示区,左显示区包括左眼视场中心区和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右显示区包括右眼视场中心区和非右眼视场中心区,观看者观看显示装置所显示的画面时,观看者的左眼的视线集中在左眼视场中心区,观看者的右眼的视线集中在右眼视场中心区,通过对显示装置内的光的传播进行控制,使观看者所看到的画面就好像是投影在显示装置前或显示装置后的虚拟屏幕上,并使左显示区与虚拟屏幕上每个点对应的点发出的光直射向观看者的左眼,使右显示区与虚拟屏幕上每个点对应的点发出的光直射向观看者的右眼,实现显示装置的虚拟显示或3D显示,以使显示装置具有较好的临场效果,并提高观看者的沉浸感。
目前,通常在显示装置设置微棱镜或微透镜,实现对显示装置内的光的传播的控制,即现有的显示装置通常采用基于几何光学原理设计的结构来实现对显示装置内的光的传播的控制,但是,随着近眼显示装置的发展,基于几何光学原理设计的结构不足以满足对显示装置内的光的传播的控制的要求,导致显示装置显示的临场效果和观看者的沉浸感较差,从而给观看者带来不良的观看体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用于改善观看者的观看体验。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显示面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显示面板的内部或外部的第一光栅层,其中,
所述第一显示面板包括左显示区和右显示区,所述左显示区与观看者的左眼相对,所述右显示区与所述观看者的右眼相对;所述左显示区包括多个左眼R像素、多个左眼G像素和多个左眼B像素,所述右显示区包括多个右眼R像素、多个右眼G像素和多个右眼B像素;
所述第一光栅层包括:与所述左显示区对应的左光栅区,以及与所述右显示区对应的右光栅区,其中,所述左光栅区包括:与所述左眼R像素对应的左眼R光栅区,与所述左眼G像素对应的左眼G光栅区,以及与所述左眼B像素对应的左眼B光栅区;所述右光栅区包括:与所述右眼R像素对应的右眼R光栅区,与所述右眼G像素对应的右眼G光栅区,以及与所述右眼B像素对应的右眼B光栅区;
沿所述左显示区的左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向所述左显示区的非左眼视场中心区的方向,所述左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所述左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所述左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所述显示装置对应于所述左眼R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所述显示装置对应于所述左眼G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以及所述显示装置对应于所述左眼B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均直射向观看者的左眼;
沿所述右显示区的右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向所述右显示区的非右眼视场中心区的方向,所述右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所述右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所述右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所述显示装置对应于所述右眼R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所述显示装置对应于所述右眼G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以及所述显示装置对应于所述右眼B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均直射向所述观看者的右眼。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另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左显示面板,右显示面板,设置在所述左显示面板的内部或外部的左光栅层,以及设置在所述右显示面板的内部或外部的右光栅层,其中,
所述左显示面板与观看者的左眼相对,所述右显示面板与所述观看者的右眼相对;所述左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左眼R像素、多个左眼G像素和多个左眼B像素,所述右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右眼R像素、多个右眼G像素和多个右眼B像素;
所述左光栅层包括:与所述左眼R像素对应的左眼R光栅区,与所述左眼G像素对应的左眼G光栅区,以及与所述左眼B像素对应的左眼B光栅区;所述右光栅层包括:与所述右眼R像素对应的右眼R光栅区,与所述右眼G像素对应的右眼G光栅区,以及与所述右眼B像素对应的右眼B光栅区;
沿所述左显示面板的左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向所述左显示面板的非左眼视场中心区的方向,所述左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所述左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所述左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所述显示装置对应于所述左眼R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所述显示装置对应于所述左眼G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以及所述显示装置对应于所述左眼B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均直射向观看者的左眼;
沿所述右显示面板的右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向所述右显示面板的非右眼视场中心区的方向,所述右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所述右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所述右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所述显示装置对应于所述右眼R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所述显示装置对应于所述右眼G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以及所述显示装置对应于所述右眼B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均直射向所述观看者的右眼。
本发明提供的显示装置设置有光栅层,通过对光栅层的各位置处的光栅周期进行设定,以对光在显示装置内传播时发生的衍射效应进行控制,实现对显示装置内的光的传播的控制,进而实现对显示装置发出的光进行控制,也就是说,本发明中,采用基于物理光学原理设计的结构来实现对显示装置内的光的传播的控制,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采用基于几何光学原理设计的结构来实现对显示装置内的光的传播的控制,采用基于物理光学原理设计的结构对显示装置内的光的传播的控制能力较高,从而可以更好地对显示装置内的光的传播进行控制,改善对显示装置内的光的传播进行控制的控制效果,改善显示装置显示的临场效果和观看者的沉浸感,进而改善观看者的观看体验,给观看者带来更加真实、舒适的观看体验。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图1中显示装置的平面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显示装置的截面示意图;
图4为图3的显示装置中的第一光栅层的光栅周期的曲线图一;
图5为图3的显示装置中的第一光栅层的光栅周期的曲线图二;
图6为观看者、显示装置和虚拟屏幕的位置关系一;
图7为观看者、显示装置和虚拟屏幕的位置关系二;
图8为观看者、显示装置和虚拟屏幕的位置关系三;
图9为0级衍射的出光效率与左光栅凸起的厚度关系图;
图10为1级衍射的出光效率与左光栅凸起的厚度关系图;
图11为0级衍射的出光效率与光栅占空比的关系图;
图12为1级衍射的出光效率与光栅占空比的关系图;
图13为第一光栅层的截面示意图一;
图14为第一光栅层的截面示意图二;
图15为第一光栅层的截面示意图三;
图16为第一光栅层的截面示意图四;
图17为第一光栅层的截面示意图五;
图18为第一光栅层的截面示意图六;
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20为图19中显示装置的平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显示装置, 20-第一显示面板,
21-左显示区, 22-右显示区,
23-彩膜层, 30-左显示面板,
40-右显示面板, 50-挡光板,
60-第一光栅层, 61-左光栅区,
62-右光栅区, 63-左光栅凸起,
64-右光栅凸起, 65-缝隙,
70-虚拟屏幕。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用于进行虚拟显示,显示装置10包括第一显示面板20和第一光栅层60,第一光栅层60设置在第一显示面板20的内部或外部,其中,第一显示面板20包括左显示区21和右显示区22,左显示区21与观看者的左眼ZL相对,右显示区22与观看者的右眼ZR对应;左显示区21包括多个左眼R像素、多个左眼G像素和多个左眼B像素,右显示区22包括多个右眼R像素、多个右眼G像素和多个右眼B像素。第一光栅层60包括:与左显示区21对应的左光栅区61,以及与右显示区22对应的右光栅区62,其中,左光栅区61包括:与左眼R像素对应的左眼R光栅区,与左眼G像素对应的左眼G光栅区,以及与左眼B像素对应的左眼B光栅区,右光栅区62包括:与右眼R像素对应的右眼R光栅区,与右眼G像素对应的右眼G光栅区,以及与右眼B像素对应的右眼B光栅区。
沿左显示区21的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指向左显示区21的非左眼视场中心区的方向,左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左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左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显示装置10对应于左眼R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显示装置10对应于左眼G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以及显示装置10对应于左眼B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均直射向观看者的左眼ZL。
沿右显示区22的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指向右显示区22的非右眼视场中心区的方向,右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右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右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显示装置10对应于右眼R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显示装置10对应于右眼G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以及显示装置10对应于右眼B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均直射向观看者的右眼ZR。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可以呈平面,也可以呈曲面,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以显示装置10呈平面为例进行说明。
举例来说,请参阅图1至图3,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包括第一显示面板20,第一显示面板20包括对应于观看者的左眼ZL的左显示区21和对应于观看者的右眼ZR的右显示区22,左显示区21和右显示区22可以平分第一显示面板20;左眼视场中心区AL和非左眼视场中心区位于左显示区21,右眼视场中心区AR和非右眼视场中心区位于右显示区22;观看者观看显示装置10所显示的画面时,观看者的左眼ZL的视线集中在左眼视场中心区AL内,观看者的右眼ZR的视线集中在右眼视场中心区AR内。
观看者观看显示装置10所显示的画面时,观看者所看到的画面好像投射在显示装置10后或显示装置10前的虚拟屏幕70上,观看者、显示装置10和虚拟屏幕70构成一个光学系统,在该光学系统中,虚拟屏幕70可以位于光学系统的焦平面处,例如,虚拟屏幕70可以位于光学系统的后焦平面处,即虚拟屏幕70位于显示装置10后的焦平面处,或者,虚拟屏幕70可以位于光学系统的前焦平面处,即虚拟屏幕70位于显示装置10前的焦平面处。假设虚拟屏幕70上有一点Y,观看者的左眼ZL所看到的Y点处的画面为显示装置10上的XL点处所显示的画面,观看者的左眼ZL、虚拟屏幕70上的Y点和显示装置10上的XL点位于同一直线上,观看者的右眼ZR所看到的Y点处的画面为显示装置10上的XR点处所显示的画面,观看者的左眼ZL、虚拟屏幕70上的Y点和显示装置10上的XR点位于同一直线上,此时,XLY的距离为光学系统中对应于观看者的左眼ZL的离焦量,XRY的距离为光学系统中对应于观看者的左眼ZL的离焦量,显示装置10的各位置处显示的画面则可以根据对应的离焦量进行推算获得,或者,显示装置10的各位置处显示的画面可以是经过特殊设备记录下来并保存而获得。
在实际应用中,观看者位于显示装置10前的观看区内,且观看者观看显示装置10所显示的画面时,观看者所看到的画面还可以包括景深画面,景深画面可以是经过特殊设备记录下来并经处理后获得,也可以是由显示装置10内的显示芯片或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根据图像处理算法进行推算获得,因此,显示装置10显示的画面可以为:仅包括可以投射在显示装置10前的某一虚拟屏幕70上的画面,或者,仅包括可以投射在显示装置10后的某一虚拟屏幕70上的画面,或者,包括可以投射在显示装置10前的某一虚拟屏幕70上的画面,以及该虚拟屏幕70的景深画面,或者,包括可以投射在显示装置10后的某一虚拟屏幕70上的画面,以及该虚拟屏幕70的景深画面,或者,包括可以投射在显示装置10前的某一虚拟屏幕70上的画面,以及显示装置10的景深画面,或者,包括可以投射在显示装置10后的某一虚拟屏幕70上的画面,以及显示装置10的景深画面,或者,包括可以投射在观看者所能看到的所有虚拟屏幕70上的画面,以及各虚拟屏幕70的景深画面。
显示装置10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显示面板20的内部或第一显示面板20的外部的第一光栅层60,第一光栅层60包括对应于左显示区21的左光栅区61和对应于右显示区22的右光栅区62。第一显示面板20可以为液晶显示面板、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PDP显示面板(Plasma Display Panel,等离子体面板)、CRT(Cathode Ray Tube,阴极射线管)显示面板等,第一光栅层60可以设置在第一显示面板20的内部或第一显示面板20的外部,例如,显示装置10为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包括背光源和位于背光源的出光侧的第一显示面板20,第一显示面板2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光栅层60可以设置在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或者,光栅层60可以设置在第一基板背向第二基板的侧面上,或者,光栅层60可以设置在第二基板背向第一基板的侧面上,或者,光栅层60可以设置在背光源的出光侧。
显示装置10的配色方案采用RGB(Red红色,Green绿色,Blue蓝色)配色方案,第一显示面板20的左显示区21包括多个左眼R像素、多个左眼G像素和多个左眼B像素,第一显示面板20的右显示区22包括多个右眼R像素、多个右眼G像素和多个右眼B像素;第一光栅层60的左光栅区61包括:与左眼R像素对应的左眼R光栅区,与左眼G像素对应的左眼G光栅区,以及与左眼B像素对应的左眼B光栅区,第二光栅层60的右光栅区62包括:与右眼R像素对应的右眼R光栅区,与右眼G像素对应的右眼G光栅区,以及与右眼B像素对应的右眼B光栅区。
沿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向非左眼视场中心区的方向,左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左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左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即,可以认为,图2中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为aL点,由图2中aL点指向图2中左显示区21的边缘,左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左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左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例如,由图2中aL点指向图2中左显示区21的上边缘,左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左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左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由图2中aL点指向图2中左显示区21的下边缘,左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左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左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由图2中aL点指向图2中左显示区21的左边缘,左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左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左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由图2中aL点指向图2中左显示区21的右边缘,左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左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左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
显示装置10对应于左眼R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显示装置10对应于左眼G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以及显示装置10对应于左眼B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均直射向观看者的左眼ZL,例如,如图1所示,虚拟屏幕70上具有一点Y,观看者的左眼ZL所看到的Y点处的画面为显示装置10上的XL点处所显示的画面,观看者的左眼ZL、虚拟屏幕70上的Y点和显示装置10上的XL点位于同一直线上,显示装置10上的XL点处发出的光直射向观看者的左眼ZL,即显示装置10上的XL点处发出的光沿观看者的左眼ZL、虚拟屏幕70上的Y点和显示装置10上的XL点所在的直线发出。显示装置10上的XL点对应左眼R像素时,显示装置10上的XL点发出红光,且该红光沿观看者的左眼ZL、虚拟屏幕70上的Y点和显示装置10上的XL点所在的直线发出;显示装置10上的XL点对应左眼G像素时,显示装置10上的XL点发出绿光,且该绿光沿观看者的左眼ZL、虚拟屏幕70上的Y点和显示装置10上的XL点所在的直线发出;显示装置10上的XL点对应左眼B像素时,显示装置10上的XL点发出蓝光,且该蓝光沿观看者的左眼ZL、虚拟屏幕70上的Y点和显示装置10上的XL点所在的直线发出。
沿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向非右眼视场中心区的方向,右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右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右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即,可以认为,图2中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为aR点,由图2中aR点指向图2中右显示区22的边缘,右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右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右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例如,由图2中aL点指向图2中右显示区21的上边缘,右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右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右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由图2中aL点指向图2中右显示区21的下边缘,右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右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右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由图2中aL点指向图2中右显示区21的右边缘,右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右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右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由图2中aL点指向图2中右显示区21的右边缘,右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右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右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
显示装置10对应于右眼R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显示装置10对应于右眼G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以及显示装置10对应于右眼B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均直射向观看者的右眼ZR,例如,如图1所示,虚拟屏幕70上具有一点Y,观看者的右眼ZR所看到的Y点处的画面为显示装置10上的XR点处所显示的画面,观看者的右眼ZR、虚拟屏幕70上的Y点和显示装置10上的XR点位于同一直线上,显示装置10上的XR点处发出的光直射向观看者的右眼ZR,即显示装置10上的XR点处发出的光沿观看者的右眼ZR、虚拟屏幕70上的Y点和显示装置10上的XR点所在的直线发出。显示装置10上的XR点对应右眼R像素时,显示装置10上的XR点发出红光,且该红光沿观看者的右眼ZR、虚拟屏幕70上的Y点和显示装置10上的XR点所在的直线发出;显示装置10上的XR点对应右眼G像素时,显示装置10上的XR点发出绿光,且该绿光沿观看者的右眼ZR、虚拟屏幕70上的Y点和显示装置10上的XR点所在的直线发出;显示装置10上的XR点对应右眼B像素时,显示装置10上的XR点发出蓝光,且该蓝光沿观看者的右眼ZR、虚拟屏幕70上的Y点和显示装置10上的XR点所在的直线发出。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中设置有第一光栅层60,入射至第一光栅层60的入射光在第一光栅层60会发生衍射,并获得k级衍射(k=0,±1,±2...),k级衍射的衍射角θ与第一光栅层60的光栅周期P之间的关系通常满足:
式(1)中,θ0为入射至第一光栅层60的入射光的入射角,λ为入射至第一光栅层60的入射光的波长。
根据式(1)可知,当入射至第一光栅层60的入射角θ0一定时,对于0级衍射来说,0级衍射的衍射角θ与入射至第一光栅层60的入射角θ0相等,光栅的光栅周期P对0级衍射的衍射角没有影响;对于非0级衍射来说,例如对1级衍射、2级衍射、3级衍射等来说,随着光栅周期P的增加,非0级衍射的衍射角θ均逐渐增加。因此,通过设定不同的光栅周期P,即可调整非0级衍射的衍射角θ,以使非0级衍射的光沿着设定方向发出。
例如,请参阅图1,观看者观看显示装置10所显示的画面时,观看者所看到的画面好像投射在显示装置10后的虚拟屏幕70上,观看者的左眼ZL所看到的虚拟屏幕70上Y点处的画面对应于显示装置10的XL点处的画面,如果要实现虚拟屏幕70上Y点处的画面被观看者的左眼ZL看到,则需要调节显示装置10的XL点处的出光方向,使显示装置10的XL点处的光沿着ZL、XL和Y所在的直线发出,可以通过设定第一光栅层60对应于XL点的位置处的光栅周期P,调整入射光在第一光栅层60对应于XL点的位置处发生衍射后获得的非0级衍射的衍射角θ,以使非0级衍射的光沿着ZL、XL和Y所在的直线发出,实现虚拟屏幕70上Y点处的画面被观看者的左眼ZL看到。
显示装置10上的XL点对应左眼R像素,则设定第一光栅层60对应于该左眼R像素的光栅周期P,使入射光在第一光栅层60对应于该左眼R像素的位置处发生衍射后获得的非0级衍射沿着ZL、XL和Y所在的直线衍射;显示装置10上的XL点对应左眼G像素,则设定第一光栅层60对应于该左眼G像素的光栅周期P,使入射光在第一光栅层60对应于该左眼G像素的位置处发生衍射后获得的非0级衍射沿着ZL、XL和Y所在的直线衍射;显示装置10上的XL点对应左眼B像素,则设定第一光栅层60对应于该左眼B像素的光栅周期P,使入射光在第一光栅层60对应于该左眼B像素的位置处发生衍射后获得的非0级衍射沿着ZL、XL和Y所在的直线衍射。
观看者的右眼ZR所看到的虚拟屏幕70上Y点处的画面对应于显示装置10的XR点处的画面,如果要实现虚拟屏幕70上Y点处的画面被观看者的右眼ZR看到,则需要调节显示装置10的XR点处的出光方向,使显示装置10的XR点处的光沿着ZR、XR和Y所在的直线发出,可以通过对第一光栅层60对应于XR点的位置处的光栅周期P,调整入射光在第一光栅层60对应于XR点的位置处发生衍射后获得的非0级衍射的衍射角θ,以使非0级衍射的光沿着ZR、XR和Y所在的直线发出,实现虚拟屏幕70上Y点处的画面被观看者的左眼ZL看到。
显示装置10上的XR点对应右眼R像素,则设定第一光栅层60对应于该右眼R像素的光栅周期P,使入射光在第一光栅层60对应于该右眼R像素的位置处发生衍射后获得的非0级衍射沿着ZR、XR和Y所在的直线衍射;显示装置10上的XR点对应右眼G像素,则设定第一光栅层60对应于该右眼G像素的光栅周期P,使入射光在第一光栅层60对应于该右眼G像素的位置处发生衍射后获得的非0级衍射沿着ZR、XR和Y所在的直线衍射;显示装置10上的XR点对应右眼B像素,则设定第一光栅层60对应于该右眼B像素的光栅周期P,使入射光在第一光栅层60对应于该右眼B像素的位置处发生衍射后获得的非0级衍射沿着ZR、XR和Y所在的直线衍射。
由图1和图2所示,观看者的左眼ZL所看到的虚拟屏幕70上Y点处的画面为左显示区21上XL点所显示的画面,观看者的左眼ZL所看到的虚拟屏幕70上Y点处的画面为右显示区22上XR点所显示的画面,其中,XL点距离aL越远,经XL点发出的光需要偏折的角度越大,XR点距离aR越远,经XR点发出的光需要偏折的角度越大。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沿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向非左眼视场中心区的方向,左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左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左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沿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向非右眼视场中心区的方向,右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右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右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也就是说,在左显示区21内,距离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越远,左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左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左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越小,在右显示区22内,距离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越远,右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右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右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越小,从而使得在左显示区21内,距离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越远的点发出的光具有较大的偏折角度,在右显示区22内,距离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越远的点发出的光具有较大的偏折角度,进而实现:显示装置10对应于左眼R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显示装置10对应于左眼G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以及显示装置10对应于左眼B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均直射向观看者的左眼ZL;显示装置10对应于右眼R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显示装置10对应于右眼G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以及显示装置10对应于右眼B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均直射向观看者的右眼ZR。
由上述可知,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设置有第一光栅层60,通过对第一光栅层60的各位置处的光栅周期进行设定,以对光在显示装置10内传播时发生的衍射效应进行控制,实现对显示装置10内的光的传播的控制,进而实现对显示装置10发出的光进行控制,也就是说,本发明实施例中,采用基于物理光学原理设计的结构来实现对显示装置10内的光的传播的控制,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采用基于几何光学原理设计的结构来实现对显示装置10内的光的传播的控制,采用基于物理光学原理设计的结构对显示装置10内的光的传播的控制能力较高,从而可以更好地对显示装置10内的光的传播进行控制,改善对显示装置10内的光的传播进行控制的控制效果,改善显示装置10显示的临场效果和观看者的沉浸感,进而改善观看者的观看体验,给观看者带来更加真实、舒适的观看体验。
值得指出的是,入射至第一光栅层60的入射光在第一光栅层60发生衍射后获得k级衍射(k=0,±1,±2...),对显示装置10的各位置处的出光方向进行调节时,通常通过调节第一光栅层60与该位置处对应的位置处的光栅周期,以对经第一光栅层60与该位置处对应的位置处的入射光发生衍射后获得的非0级衍射的衍射角进行调节,例如,通常通过调节第一光栅层60与该位置处对应的位置处的光栅周期,以对1级衍射、2级衍射、3级衍射等的衍射角进行调节。在实际应用中,入射至第一光栅层60的入射光在第一光栅层60发生衍射后获得k级衍射(k=0,±1,±2...),其中,0级衍射的强度最强,随着|k|的增加,k级衍射的强度逐渐减小,且通常来说,2级衍射的强度与1级衍射的强度差一个或多个数量级,即2级衍射的强度比1级衍射的强度小很多,因而,对经第一光栅层60与该位置处对应的位置处的入射光发生衍射后获得的非0级衍射的衍射角进行调节时,可以只对1级衍射的衍射角进行调节。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以对经第一光栅层60的入射光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的衍射角进行调节为例进行说明,并以对经第一光栅层60的入射光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和1级衍射的强度进行调节为例进行说明。
值得指出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可以应用到近眼显示设备中,例如,可以应用到头戴式近眼显示设备如头盔式显示设备、眼镜式显示设备中,用于进行3D显示,例如,可以实现曲面3D显示或球面3D显示。
在上述实施例中,根据显示装置10的功能的不同,以及显示装置10前的观看区的位置的不同,第一光栅层60的设置方式可以有多种,下面示例性列举三种第一光栅层60的设置方式,但不限于所列举的三种方式。
第一光栅层60的设置方式一,请参阅图1至图4,沿平行于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和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之间的连线的方向,由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向左显示区21的两侧,左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左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左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沿平行于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和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之间的连线的方向,由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向右显示区22的两侧,右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右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右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
具体地,请继续参阅图2,平行于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和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之间的连线的方向为平行于观看者的左眼ZL和右眼ZR之间的连线的方向,平行于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和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之间的连线的方向即为图2中左右方向,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认为平行于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和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之间的连线的方向为显示装置10的横向。
以尺寸为5.5寸的第一显示面板20为例进行详细说明,第一显示面板20的宽为14.16cm,第一显示面板20的高为7.12cm,如图2所示,图2中左右的方向为第一显示面板20的宽度方向,图2中上下的方向为第一显示面板20的高度方向,左显示区21和右显示区22沿图2中左右方向平分第一显示面板20;观看者观看显示装置10所显示的画面时,观看者的左眼ZL和右眼ZR之间的连线平行于第一显示面板20的宽度方向,可以认为,与观看者的左眼ZL和右眼ZR连线平行的方向为显示装置10的横向,与观看者的双眼连线垂直的方向为显示装置10的纵向,即图2中左右的方向为显示装置10的横向,图2中上下的方向为显示装置10的纵向。
观看者观看显示装置10所显示的画面时,观看者与显示装置10的距离可以大于0cm且小于20cm,为了使观看者获得较佳的视角,观看者与显示装置10的距离可以优选为5cm。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观看者与显示装置10的距离实际为观看者的左眼ZL或右眼ZR与显示装置10之间的距离。
过图2中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设定一条竖直线qL1,沿图2中左右方向,由图2中竖直线qL1向左显示区21的左右两侧,左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左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左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也就是说,沿图2中左右方向,距离竖直线qL1越远,入射光经左眼R光栅区后发生衍射获得的1级衍射的衍射角越大,入射光经左眼G光栅区后发生衍射获得的1级衍射的衍射角越大,入射光经左眼B光栅区后发生衍射获得的1级衍射的衍射角越大,与图4中曲线q1所示沿图2中左右方向、显示装置10的不同位置处发出的光需要朝向观看者的左眼ZL偏折的角度相对应。
沿图2中左右方向,根据根据图4中q1曲线以及公式(1)可以得到左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的分布曲线,如图4中曲线q3所示,左眼R光栅区与竖直线qL1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最大,左眼R光栅区与图2中左显示区21的左右两侧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较小,例如,左眼R光栅区与竖直线qL1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可以大于或等于50μm,左眼R光栅区与图2中左显示区21的左右两侧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可以为1μm。
沿图2中左右方向,根据根据图4中q1曲线以及公式(1)可以得到左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的分布曲线,如图4中曲线q4所示,左眼G光栅区与竖直线qL1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最大,左眼G光栅区与图2中左显示区21的左右两侧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较小,例如,左眼G光栅区与竖直线qL1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可以大于或等于50μm,左眼G光栅区与图2中左显示区21的左右两侧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可以为0.8μm。
沿图2中左右方向,根据根据图4中q1曲线以及公式(1)可以得到左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的分布曲线,如图4中曲线q5所示,左眼B光栅区与竖直线qL1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最大,左眼B光栅区与图2中左显示区21的左右两侧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较小,例如,左眼B光栅区与竖直线qL1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可以大于或等于50μm,左眼B光栅区与图2中左显示区21的左右两侧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可以为0.6μm。
过图2中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设定一条竖直线qR1,沿图2中左右方向,由图2中竖直线qR1向右显示区22的左右两侧,右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右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右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也就是说,沿图2中左右方向,距离竖直线qR1越远,入射光经右眼R光栅区后发生衍射获得的1级衍射的衍射角越大,入射光经右眼G光栅区后发生衍射获得的1级衍射的衍射角越大,入射光经右眼B光栅区后发生衍射获得的1级衍射的衍射角越大,与图4中曲线q2所示的沿图2中左右方向、显示装置10的不同位置处发出的光需要朝向观看者的右眼ZR偏折的角度相对应。
沿图2中左右方向,根据根据图4中q2曲线以及公式(1)可以得到右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的分布曲线,如图4中曲线q6所示,右眼R光栅区与竖直线qR1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最大,右眼R光栅区与图2中右显示区22的左右两侧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较小,例如,右眼R光栅区与竖直线qR1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可以大于或等于50μm,右眼R光栅区与图2中右显示区22的左右两侧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可以为1μm。
沿图4中左右方向,根据根据图4中q2曲线以及公式(1)可以得到右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的分布曲线,如图4中曲线q7所示,右眼G光栅区与竖直线qR1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最大,右眼G光栅区与图2中右显示区22的左右两侧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较小,例如,右眼G光栅区与竖直线qR1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可以大于或等于50μm,右眼G光栅区与图2中右显示区22的左右两侧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可以为0.8μm。
沿图4中左右方向,根据根据图4中q2曲线以及公式(1)可以得到右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的分布曲线,如图4中曲线q8所示,右眼B光栅区与竖直线qR1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最大,右眼B光栅区与图2中右显示区22的左右两侧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较小,例如,右眼B光栅区与竖直线qR1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可以大于或等于50μm,右眼B光栅区与图2中右显示区22的左右两侧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可以为0.6μm。
在第一光栅层60的设置方式一中,通过分别对左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左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左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右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右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右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分别进行设定,实现对经左眼R像素和右眼R像素获得的红光、经左眼G像素和右眼G像素获得的绿光、经左眼B像素和右眼B像素获得的蓝光分别进行调节和控制,使由显示装置10的各位置处发出的红光、绿光和蓝光沿设定方向发出,从而改善显示装置10显示的临场效果和观看者的沉浸感,改善观看者的观看体验,给观看者带来更加真实、舒适的观看体验。
在第一光栅层60的设置方式一中,沿图2中左右方向,由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向左显示区21的两侧,左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左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左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由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向右显示区22的两侧,右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右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右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因此,第一光栅层60的设置方式一可以实现沿图2中左右方向对显示装置10的出光方向进行调节,从而改善沿显示装置10的横向观看者的观看体验。
第一光栅层60的设置方式二,请继续参阅图1至图3、图5,沿垂直于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和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之间的连线的方向,由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向左显示区21的两侧,左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左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左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沿垂直于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和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之间的连线的方向,由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向右显示区22的两侧,右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右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右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
具体地,请继续参阅图2,垂直于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和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之间的连线的方向为垂直于观看者的左眼ZL和右眼ZR之间的连线的方向,垂直于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和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之间的连线的方向即为图2中上下方向,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认为垂直于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和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之间的连线的方向为显示装置10的纵向。
以尺寸为5.5寸的第一显示面板20为例进行详细说明,第一显示面板20的宽为14.16cm,第一显示面板20的高为7.12cm,如图2所示,图2中左右的方向为第一显示面板20的宽度方向,图2中上下的方向为第一显示面板20的高度方向,左显示区21和右显示区22沿图2中左右方向平分第一显示面板20;观看者观看显示装置10所显示的画面时,观看者的左眼ZL和右眼ZR之间的连线平行于显示装置10的宽度方向,可以认为,与观看者的左眼ZL和右眼ZR连线平行的方向为显示装置10的横向,与观看者的双眼连线垂直的方向为显示装置10的纵向,即图2中左右的方向为显示装置10的横向,图2中上下的方向为显示装置10的纵向。
观看者观看显示装置10所显示的画面时,观看者与显示装置10的距离可以大于0cm且小于20cm,为了使观看者获得较佳的视角,观看者与显示装置10的距离可以优选为5cm。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观看者与显示装置10的距离实际为观看者的左眼ZL或右眼ZR与显示装置10之间的距离。
过图2中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设定一条横向线qL2,沿图2中上下方向,由图2中横向线qL2向左显示区21的上下两侧,左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左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左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也就是说,沿图2中上下方向,距离横向线qL2越远,入射光经左眼R光栅区后发生衍射获得的1级衍射的衍射角越大,入射光经左眼G光栅区后发生衍射获得的1级衍射的衍射角越大,入射光经左眼B光栅区后发生衍射获得的1级衍射的衍射角越大,与图5中曲线q9所示的沿图2中上下方向、显示装置10的不同位置处发出的光需要朝向观看者的左眼ZL偏折的角度相对应。
沿图2中上下方向,根据图5中q9曲线以及公式(1)可以得到左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的分布曲线,如图5中曲线q10所示,左眼R光栅区与竖直线qL2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最大,左眼R光栅区与图2中左显示区21的上下两侧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较小,例如,左眼R光栅区与竖直线qL2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可以大于或等于50μm,左眼R光栅区与图2中左显示区21的上下两侧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可以为1.1μm。
沿图2中上下方向,根据图5中q9曲线以及公式(1)可以得到左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的分布曲线,如图5中曲线q11所示,左眼G光栅区与竖直线qL2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最大,左眼G光栅区与图2中左显示区21的上下两侧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较小,例如,左眼G光栅区与竖直线qL2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可以大于或等于50μm,左眼G光栅区与图2中左显示区21的上下两侧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可以为0.9μm。
沿图4中上下方向,根据图5中q9曲线以及公式(1)可以得到左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的分布曲线,如图5中曲线q12所示,左眼B光栅区与竖直线qL2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最大,左眼B光栅区与图2中左显示区21的上下两侧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较小,例如,左眼B光栅区与竖直线qL2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可以大于或等于50μm,左眼B光栅区与图2中左显示区21的上下两侧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可以为0.7μm。
过图2中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设定一条横向线qR2,沿图2中上下方向,由图2中横向线qR2向右显示区22的上下两侧,右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右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右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也就是说,沿图2中上下方向,距离横向线qR2越远,入射光经右眼R光栅区后发生衍射获得的1级衍射的衍射角越大,入射光经右眼G光栅区后发生衍射获得的1级衍射的衍射角越大,入射光经右眼B光栅区后发生衍射获得的1级衍射的衍射角越大。
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在同一直线上,且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之间的连线与图2中左右方向平行,因而右显示区22中,沿图2中上下方向,由图2中横向线qR2向右显示区22的上下两侧,右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与左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相同,右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与左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相同,右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与左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相同,即,沿图2中上下方向,由图2中横向线qR2向右显示区22的上下两侧,右显示区22不同位置的右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的取值可以对应于图5中曲线q10进行取值,右显示区22不同位置的右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的取值可以对应于图5中曲线q11进行取值,右显示区22不同位置的右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的取值可以对应于图5中曲线q12进行取值。
在第一光栅层60的设置方式二中,通过分别对左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左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左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右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右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右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分别进行设定,实现对经左眼R像素和右眼R像素获得的红光、经左眼G像素和右眼G像素获得的绿光和经左眼B像素和右眼B像素获得的蓝光分别进行调节和控制,使由显示装置10的各位置处发出的红光、绿光和蓝光均沿设定方向发出,从而改善显示装置10显示的临场效果和观看者的沉浸感,改善观看者的观看体验,给观看者带来更加真实、舒适的观看体验。
在第一光栅层60的设置方式二中,沿图2中上下方向,由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向左显示区21的两侧,左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左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左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由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向右显示区22的两侧,右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右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右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因此。第一光栅层60的设置方式二可以实现沿图2中上下方向对显示装置10的出光方向进行调节,从而改善沿图2中上下方向观看者的观看体验。
第一光栅层60的设置方式一提供的显示装置10可以改善沿图2中左右方向观看者的观看体验,第一光栅层60的设置方式二中提供的显示装置10可以改善沿图2中上下方向观看者的观看体验,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同时改善沿图2中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观看者的观看体验。
第一光栅层60的设置方式三,沿平行于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和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之间的连线的方向,由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向左显示区21的两侧,左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左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左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沿平行于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和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之间的连线的方向,由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向右显示区22的两侧,右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右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右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沿垂直于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和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之间的连线的方向,由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向左显示区21的两侧,左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左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左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沿垂直于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和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之间的连线的方向,由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向右显示区22的两侧,右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右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右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
具体地,请继续参阅图2,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和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之间的连线的方向为观看者的左眼ZL和右眼ZR之间的连线的方向,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和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之间的连线的方向即为图2中左右方向,也就是说,平行于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和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之间的连线的方向为平行于观看者的左眼ZL和右眼ZR之间的连线的方向,平行于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和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之间的连线的方向为图2中左右方向,垂直于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和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之间的连线的方向为垂直于观看者的左眼ZL和右眼ZR之间的连线的方向,垂直于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和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之间的连线的方向为图2中上下方向。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认为平行于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和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之间的连线的方向为显示装置10的横向,垂直于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和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之间的连线的方向为显示装置10的纵向。
第一光栅层60的设置方式三中,分别对第一光栅层60的光栅周期沿图2中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进行设定,因此,第一光栅层60的设置方式三可以同时实现沿图2中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对显示装置10的出光方向进行调节,从而改善沿图2中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观看者的观看体验,改善沿显示装置10的横向和纵向观看者的观看体验。沿图2中左右方向,左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左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左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的设定方式与第一光栅层60的设置方式一中相应内容类似,右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右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右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的设定方式与第一光栅层60的设置方式一中相应内容类似,在此不再赘述;沿图2中上下方向,左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左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左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的设定方式与第一光栅层60的设置方式二中相应内容类似,右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右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右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的设定方式与第一光栅层60的设置方式二中相应内容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显示面板20的左显示区21包括多个左眼R像素、多个左眼G像素和多个左眼B像素,多个左眼R像素、多个左眼G像素和多个左眼B像素在左显示区21内呈阵列排列,多个左眼R像素、多个左眼G像素和多个左眼B像素的排列方式可以为多种,即左显示区21内,左眼像素的排列方式可以为多种,例如:
左眼像素的排列方式一,多个左眼R像素、多个左眼G像素和多个左眼B像素在左显示区21排列形成左眼像素阵列,左眼像素阵列的像素行沿平行于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和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之间的连线的方向延伸,左眼像素阵列的像素列沿垂直于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和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之间的连线的方向延伸;左眼像素阵列的像素行包括多个左眼R像素、多个左眼G像素和多个左眼B像素,且左眼R像素、左眼G像素和左眼B像素相间排列;左眼像素阵列的像素列包括左眼R像素、左眼G像素和左眼B像素中的一种。
具体地,平行于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和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之间的连线的方向为图2中左右方向,垂直于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和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之间的连线的方向为图2中上下方向,左眼像素阵列的像素行沿图2中左右方向延伸,左眼像素阵列的像素列沿图2中上下方向延伸;左眼像素阵列包括多个像素行和像素列,左眼像素阵列的每个像素行包括多个左眼R像素、多个左眼G像素和多个左眼B像素,且左眼R像素、左眼G像素和左眼B像素相间排列,左眼像素阵列的每个像素列只包括左眼R像素、左眼G像素和左眼B像素中的一种,即,左眼像素阵列包括多个左眼R像素列、多个左眼G像素列和多个左眼B像素列,左眼R像素列、左眼G像素列和左眼B像素列相间排列,左眼R像素列由沿图2中上下方向排列的多个左眼R像素形成,左眼G像素列由图2中上下方向排列的多个左眼G像素形成,左眼B像素列由沿图2中上下方向排列的多个左眼B像素形成。
当左显示区21中的左眼像素采用左眼像素的排列方式一时,第一光栅层60采用上述第一光栅层60的设置方式一时,可以为:第一光栅层60的左光栅区61包括多个左光栅凸起63,左光栅凸起63为条状光栅凸起,左光栅凸起63沿着图2中上下方向延伸,多个左光栅凸起63沿图2中左右方向平行排布。此时,左眼R光栅区的左光栅凸起63、左眼G光栅区的左光栅凸起63和左眼B光栅区的左光栅凸起63均为条状光栅凸起,且左眼R光栅区的左光栅凸起63、左眼G光栅区的左光栅凸起63和左眼B光栅区的左光栅凸起63均沿图2中上下方向延伸,左眼R光栅区的左光栅凸起63、左眼G光栅区的左光栅凸起63和左眼B光栅区的左光栅凸起63均沿图2中左右方向平行排布。
左眼像素的排列方式二,多个左眼R像素、多个左眼G像素和多个左眼B像素在左显示区21排列形成左眼像素阵列,左眼像素阵列的像素行沿平行于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和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之间的连线的方向延伸,左眼像素阵列的像素列沿垂直于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和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之间的连线的方向延伸;左眼像素阵列的像素行包括左眼R像素、左眼G像素和左眼B像素中的一种;左眼像素阵列的像素列包括多个左眼R像素、多个左眼G像素和多个左眼B像素,且左眼R像素、左眼G像素和左眼B像素相间排列。
具体地,平行于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和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之间的连线的方向为图2中左右方向,垂直于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和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之间的连线的方向为图2中上下方向,左眼像素阵列的像素行沿图2中左右方向延伸,左眼像素阵列的像素列沿图2中上下方向延伸;左眼像素阵列包括多个像素行和像素列,左眼像素阵列的每个像素行只包括左眼R像素、左眼G像素和左眼B像素中的一种,左眼像素阵列的每个像素列包括多个左眼R像素、多个左眼G像素和多个左眼B像素,且左眼R像素、左眼G像素和左眼B像素相间排列,即,左眼像素阵列包括多个左眼R像素行、多个左眼G像素行和多个左眼B像素行,左眼R像素行、左眼G像素行和左眼B像素行相间排列,左眼R像素行由沿图2中左右方向排列的多个左眼R像素形成,左眼G像素行由图2中左右方向排列的多个左眼G像素形成,左眼B像素行由沿图2中左右方向排列的多个左眼B像素形成。
当左显示区21中的左眼像素采用左眼像素的排列方式二时,第一光栅层60采用上述第一光栅层60的设置方式二时,第一光栅层60的左光栅区61包括多个左光栅凸起63,左光栅凸起63为条状光栅凸起,左光栅凸起63沿图2中左右方向延伸,多个左光栅凸起63沿图2中上下方向平行排布。此时,左眼R光栅区的左光栅凸起63、左眼G光栅区的左光栅凸起63和左眼B光栅区的左光栅凸起63均为条状光栅凸起,且左眼R光栅区的左光栅凸起63、左眼G光栅区的左光栅凸起63和左眼B光栅区的左光栅凸起63均沿着图2中左右方向延伸,左眼R光栅区的左光栅凸起63、左眼G光栅区的左光栅凸起63和左眼B光栅区的左光栅凸起63均沿图2中上下方向平行排布。
左眼像素的排列方式三,多个左眼R像素、多个左眼G像素和多个左眼B像素在左显示区21排列形成左眼像素阵列,左眼像素阵列的像素行沿平行于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和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之间的连线的方向延伸,左眼像素阵列的像素列沿垂直于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和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之间的连线的方向延伸;左眼像素阵列的像素行包括多个左眼R像素、多个左眼G像素和多个左眼B像素,且左眼R像素、左眼G像素和左眼B像素相间排列;左眼像素阵列的像素列包括多个左眼R像素、多个左眼G像素和多个左眼B像素,且左眼R像素、左眼G像素和左眼B像素相间排列。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实施例中,左眼R像素、左眼G像素和左眼B像素相间排列时,可以是左眼R像素、左眼G像素、左眼B像素依次排列,或者,可以是左眼R像素、左眼B像素、左眼G像素依次排列,或者,可以是左眼G像素、左眼R像素、左眼B像素依次排列,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采用其它方式进行相间排布,在此不作限定。
第一显示面板20的右显示区22包括多个右眼R像素、多个右眼G像素和多个右眼B像素,多个右眼R像素、多个右眼G像素和多个右眼B像素在右显示区22内呈阵列排列,多个右眼R像素、多个右眼G像素和多个右眼B像素的排列方式也可以为多种,即右显示区22内,右眼像素的排列方式可以为多种,例如:
右眼像素的排列方式一,多个右眼R像素、多个右眼G像素和多个右眼B像素在右显示区22排列形成右眼像素阵列,右眼像素阵列的像素行沿平行于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和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之间的连线的方向延伸,右眼像素阵列的像素列沿垂直于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和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之间的连线的方向延伸;右眼像素阵列的像素行包括多个右眼R像素、多个右眼G像素和多个右眼B像素,且右眼R像素、右眼G像素和右眼B像素相间排列;右眼像素阵列的像素列包括右眼R像素、右眼G像素和右眼B像素中的一种。
具体地,平行于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和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之间的连线的方向为图2中左右方向,垂直于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和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之间的连线的方向为图2中上下方向,右眼像素阵列的像素行沿图2中左右方向延伸,右眼像素阵列的像素列沿图2中上下方向延伸;右眼像素阵列包括多个像素行和像素列,右眼像素阵列的每个像素行包括多个右眼R像素、多个右眼G像素和多个右眼B像素,且右眼R像素、右眼G像素和右眼B像素相间排列,右眼像素阵列的每个像素列只包括右眼R像素、右眼G像素和右眼B像素中的一种,即,右眼像素阵列包括多个右眼R像素列、多个右眼G像素列和多个右眼B像素列,右眼R像素列、右眼G像素列和右眼B像素列相间排列,右眼R像素列由沿图2中上下方向排列的多个右眼R像素形成,右眼G像素列由图2中上下方向排列的多个右眼G像素形成,右眼B像素列由沿图2中上下方向排列的多个右眼B像素形成。
当右显示区22中的右眼像素采用右眼像素的排列方式一时,第一光栅层60采用上述第一光栅层60的设置方式一时,第一光栅层60的右光栅区62包括多个右光栅凸起64,右光栅凸起64为条状光栅凸起,右光栅凸起64沿着图2中上下方向延伸,多个右光栅凸起64沿图2中左右方向平行排布。此时,右眼R光栅区的右光栅凸起64、右眼G光栅区的右光栅凸起64和右眼B光栅区的右光栅凸起64均为条状光栅凸起,且右眼R光栅区的右光栅凸起64、右眼G光栅区的右光栅凸起64和右眼B光栅区的右光栅凸起64均沿着图2中上下方向延伸,右眼R光栅区的右光栅凸起64、右眼G光栅区的右光栅凸起64和右眼B光栅区的右光栅凸起64均沿图2中左右方向平行排布。
右眼像素的排列方式二,多个右眼R像素、多个右眼G像素和多个右眼B像素在右显示区22排列形成右眼像素阵列,右眼像素阵列的像素行沿平行于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和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之间的连线的方向延伸,右眼像素阵列的像素列沿垂直于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和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之间的连线的方向延伸;右眼像素阵列的像素行包括右眼R像素、右眼G像素和右眼B像素中的一种;右眼像素阵列的像素列包括多个右眼R像素、多个右眼G像素和多个右眼B像素,且右眼R像素、右眼G像素和右眼B像素相间排列。
具体地,平行于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和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之间的连线的方向为图2中左右方向,垂直于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和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之间的连线的方向为图2中上下方向,右眼像素阵列的像素行沿图2中左右方向延伸,右眼像素阵列的像素列沿图2中上下方向延伸;右眼像素阵列包括多个像素行和像素列,右眼像素阵列的每个像素行只包括右眼R像素、右眼G像素和右眼B像素中的一种,右眼像素阵列的每个像素列包括多个右眼R像素、多个右眼G像素和多个右眼B像素,且右眼R像素、右眼G像素和右眼B像素相间排列,即,右眼像素阵列包括多个右眼R像素行、多个右眼G像素行和多个右眼B像素行,右眼R像素行、右眼G像素行和右眼B像素行相间排列,右眼R像素行由沿图2中左右方向排列的多个右眼R像素形成,右眼G像素行由图2中左右方向排列的多个右眼G像素形成,右眼B像素行由沿图2中左右方向排列的多个右眼B像素形成。
当右显示区22中的右眼像素采用右眼像素的排列方式二时,第一光栅层60采用上述第一光栅层60的设置方式二时,第一光栅层60的右光栅区62包括多个右光栅凸起64,右光栅凸起64为条状光栅凸起,右光栅凸起64沿图2中左右方向延伸,多个右光栅凸起64沿图2中上下方向平行排布。此时,右眼R光栅区的右光栅凸起64、右眼G光栅区的右光栅凸起64和右眼B光栅区的右光栅凸起64均为条状光栅凸起,且右眼R光栅区的右光栅凸起64、右眼G光栅区的右光栅凸起64和右眼B光栅区的右光栅凸起64均沿着图2中左右方向延伸,右眼R光栅区的右光栅凸起64、右眼G光栅区的右光栅凸起64和右眼B光栅区的右光栅凸起64均沿图2中上下方向平行排布。
右眼像素的排列方式三,多个右眼R像素、多个右眼G像素和多个右眼B像素在右显示区22排列形成右眼像素阵列,右眼像素阵列的像素行沿平行于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和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之间的连线的方向延伸,右眼像素阵列的像素列沿垂直于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和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之间的连线的方向延伸;右眼像素阵列的像素行包括多个右眼R像素、多个右眼G像素和多个右眼B像素,且右眼R像素、右眼G像素和右眼B像素相间排列;右眼像素阵列的像素列包括多个右眼R像素、多个右眼G像素和多个右眼B像素,且右眼R像素、右眼G像素和右眼B像素相间排列。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实施例中,右眼R像素、右眼G像素和右眼B像素相间排列时,可以是右眼R像素、右眼G像素、右眼B像素依次排列,或者,可以是右眼R像素、右眼B像素、右眼G像素依次排列,或者,可以是右眼G像素、右眼R像素、右眼B像素依次排列,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采用其它方式进行相间排布,在此不作限定。
在上述实施例中,观看者观看显示装置10所显示的画面时,观看者所观看到的画面就好像投射在显示装置10后的虚拟屏幕70上,其中,观看者、显示装置10和虚拟屏幕70的位置关系可以是多种,例如:
观看者、显示装置10和虚拟屏幕70的位置关系一,请参阅图6,观看者观看显示装置10所显示的画面,画面投射在显示装置10后的虚拟屏幕70上,虚拟屏幕70为曲面虚拟屏幕,虚拟屏幕70具有圆心,观看者的左眼ZL与右眼ZR之间的连线的中点位于虚拟屏幕70的圆心处。
观看者、显示装置10和虚拟屏幕70的位置关系二,请参阅图7,观看者观看显示装置10所显示的画面,画面投射在显示装置10后的虚拟屏幕70上,虚拟屏幕70为曲面虚拟屏幕,虚拟屏幕70具有圆心,观看者的左眼ZL与右眼ZR之间的连线的中点位于虚拟屏幕70的圆心靠近虚拟屏幕70的一侧。
观看者、显示装置10和虚拟屏幕70的位置关系三,请参阅图8,观看者观看显示装置10所显示的画面,画面投射在显示装置10后的虚拟屏幕70上,虚拟屏幕70为曲面虚拟屏幕,虚拟屏幕70具有圆心,显示装置10位于虚拟屏幕70的圆心靠近虚拟屏幕70的一侧,观看者的左眼ZL与右眼ZR之间的连线的中点位于虚拟屏幕70的圆心远离虚拟屏幕70的一侧。
需要说明的是,在观看者、显示装置10和虚拟屏幕70的位置关系一中,当观看者与显示装置10之间的距离不变时,对于同一尺寸的显示装置10,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位置和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位置相同时,显示装置10的各位置处的光栅周期可以采用相同的设定值;在观看者、显示装置10和虚拟屏幕70的位置关系二中,当观看者与显示装置10之间的距离不变时,对于同一尺寸的显示装置10,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位置和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位置相同时,显示装置10的各位置处的光栅周期可以采用相同的设定值;在观看者、显示装置10和虚拟屏幕70的位置关系三中,当观看者与显示装置10之间的距离不变时,对于同一尺寸的显示装置10,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位置和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位置相同时,显示装置10的各位置处的光栅周期可以采用相同的设定值。
值得一提的是,在实际应用中,第一光栅层60的设置方式、左眼像素的排列方式、右眼像素的排列方式以及观看者、显示装置10和虚拟屏幕70的位置关系可以任意进行组合,例如,可以采用第一光栅层60的设置方式一、左眼像素的排列方式一、右眼像素的排列方式一以及观看者、显示装置10和虚拟屏幕70的位置关系一的组合方式,或者,可以采用第一光栅层60的设置方式一、左眼像素的排列方式二、右眼像素排列方式一以及观看者、显示装置10和虚拟屏幕70的位置关系一的组合方式,或者,可以采用第一光栅层60的设置方式一、左眼像素的排列方式二、右眼像素排列方式一以及观看者、显示装置10和虚拟屏幕70的位置关系二的组合方式,等等,以适应显示装置10的不同的应用要求,实现显示装置10的不同的显示,例如,可以实现曲面3D显示、球面3D显示等。
当实际应用时,通常,显示装置10的左眼视场中心区AL所发出的光可以直射至观看者的左眼ZL,由显示装置10的左眼视场中心区AL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左眼ZL的光通常为经第一光栅层60后的0级衍射的光,显示装置10的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发出的光通过偏折后入射至观看者的左眼ZL,由显示装置10的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左眼ZL的光通常为经第一光栅层60后的非0级衍射(例如1级衍射)的光,因而,由显示装置10的左眼视场中心区AL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左眼ZL的光的强度可能会高于由显示装置10的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左眼ZL的光的强度;显示装置10的右眼视场中心区AR所发出的光可以直射至观看者的右眼ZR,由显示装置10的右眼视场中心区AR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右眼ZR的光通常为经第一光栅层60后的0级衍射的光,显示装置10的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发出的光通过偏折后入射至观看者的右眼ZR,由显示装置10的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右眼ZR的光通常为经第一光栅层60后的非0级衍射(例如1级衍射)的光,因而,由显示装置10的右眼视场中心区AR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右眼ZR的光的强度可能会高于由显示装置10的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右眼ZR的光的强度。
为了进一步改善显示装置10显示的临场效果和观看者的沉浸感,改善观看者的观看体验,给观看者带来更加真实、舒适的观看体验,则需要增加由显示装置10的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左眼ZL的光的强度,使由显示装置10的各位置处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左眼ZL的光的强度相匹配,需要增加由显示装置10的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右眼ZR的光的强度,使由显示装置10的各位置处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右眼ZR的光的强度相匹配。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中设置有第一光栅层60,入射至第一光栅层60的入射光在第一光栅层60处会发生衍射和干涉,入射光在第一光栅层60处发生衍射后获得的k级衍射会发生干涉相长或干涉相消的现象,且入射光在第一光栅层60处发生衍射后获得的k级衍射会发生干涉相长或干涉相消与第一光栅层60的光栅凸起的厚度相关,因而,可以通过设定第一光栅层60的光栅凸起的厚度,以使某级衍射发生干涉相长或干涉相消,进而调整k级衍射的强度,调整由显示装置10的各位置处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左眼ZL的光的强度,使显示装置10的各位置处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左眼ZL的光的光线数量和强度相匹配,调整由显示装置10的各位置处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右眼ZR的光的强度,使显示装置10的各位置处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右眼ZR的光的光线数量和强度相匹配,从而进一步改善观看者的观看体验,给观看者带来更加真实、舒适的观看体验。
通常,当第一光栅层60的光栅周期和光栅占空比一定时,第一光栅层60的光栅凸起的折射率为nG,相邻的两个光栅凸起之间的缝隙内的填充物的折射率为nS,入射至第一光栅层60的入射光的波长为λ,当第一光栅层60的光栅凸起的厚度h为且m取半整数时,入射光在第一光栅层60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发生干涉相消,入射光在第一光栅层60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发生干涉相长,当第一光栅层60的厚度h为且m取整数时,入射光在第一光栅层60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发生干涉相长,入射光在第一光栅层60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发生干涉相消。
例如,请参阅图9和图10,当第一光栅层60的光栅周期为3μm,第一光栅层60的光栅占空比为0.5,入射至第一光栅层60的入射光在第一光栅层60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出光效率与第一光栅层60的光栅凸起的厚度之间的关系图9所示,入射至第一光栅层60的入射光在第一光栅层60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的出光效率与第一光栅层60的光栅凸起的厚度之间的关系如图10所示,由图9和图10可知,当m取整数时,例如m取1时,0级衍射发生干涉长,1级衍射发生干涉相消,当m取半整数时,例如m取时,0级衍射发生干涉相消,1级衍射发生干涉相长。
也就是说,由显示装置10各位置处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左眼ZL的光的强度与左光栅区61的左光栅凸起63的厚度有关,由显示装置10各位置处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右眼ZR的光的强度与右光栅区62的右光栅凸起64的厚度有关,且根据上述结论,可以通过对第一光栅层60各个区域的光栅凸起的厚度进行设定,以调节显示装置10的各位置处0级衍射和非0级衍射的强度,进而调节由显示装置10的各位置处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左眼ZL的光的强度,调节由显示装置10的各位置处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右眼ZR的光的强度,例如,使入射光在左光栅区61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衍射后获得的非0级衍射发生干涉相长,使入射光在左光栅区61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发生干涉相消,使由显示装置10的各位置处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左眼ZL的光的强度相匹配,使入射光在右光栅区62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衍射后获得的非0级衍射发生干涉相长,使入射光在右光栅区62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发生干涉相消,使由显示装置10的各位置处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右眼ZR的光的强度相匹配。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以对入射光在第一光栅层60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和1级衍射分别进行控制为例进行说明,对于观看者来说,由显示装置10的左眼视场中心区AL发出的光可以认为是直射入观看者的左眼ZL,而由显示装置10的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发出的光则需要经过偏折后才能落入观看者的左眼ZL的视线内,因此,在显示装置10的左眼视场中心区AL内,则主要对入射光在左光栅区61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进行控制,而在显示装置10的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内,则主要对入射光在左光栅区61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进行控制;对于观看者来说,由显示装置10的右眼视场中心区AR发出的光可以认为是直射入观看者的右眼ZR,而由显示装置10的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发出的光则需要经过偏折后才能落入观看者的右眼ZR的视线内,因此,在显示装置10的右眼视场中心区AR内,则主要对入射光在右光栅区62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进行控制,而在显示装置10的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内,则主要对入射光在右光栅区62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进行控制。
具体地,通常,可以假定入射至第一光栅层60的入射光为垂直于第一光栅层60入射,即入射至第一光栅层60的入射光为准直入射,入射至第一光栅层60的入射光的入射角θ0为0°,例如,显示装置10为液晶显示装置时,显示装置10包括显示面板20和背光源,背光源为显示面板20提供面光源,面光源入射至显示面板20中时,通常为垂直于显示面板20入射,第一光栅层60设置于显示面板20的内部或外侧时,面光源也垂直于第一光栅层60入射。
左光栅区61包括多个左光栅凸起63,其中,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左光栅凸起63的厚度hAL满足:
其中,nGAL为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左光栅凸起63的折射率,nSAL为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相邻的两个左光栅凸起63之间的缝隙65内的填充物的折射率,λ为入射至第一光栅层60的入射光的波长,mAL为第一常数,且第一常数mAL满足:iAL=1,2,3,4...。
在公式(2)中,第一常数mAL满足:iAL=1,2,3,4...,即第一常数mAL不取半整数,此时,入射光在左光栅区61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发生干涉相消,而入射光在左光栅区61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不发生干涉相消,也就是说,位于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的左光栅凸起63的厚度hAL满足公式(2)时,可以通过调节入射光在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左眼R光栅区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光的强度,调节入射光在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左眼G光栅区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光的强度,调节入射光在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左眼B光栅区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光的强度,以调节由显示装置10的左眼视场中心区AL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左眼ZL的光的强度,改善观看者所观看到的画面的亮度均匀性,进而改善观看者的观看体验,给观看者带来更加真实、舒适的观看体验。
第一常数mAL的取值可以为整数,也可以为非整数,第一常数mAL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取值,例如,入射光在左光栅区61对应于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强度与入射光在左光栅区61对应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的强度相差较小时,第一常数mAL可以取整数,入射光在左光栅区61对应于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发生干涉相长,此时,入射光在左光栅区61对应于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光的强度达到最大,或者,第一常数mAL可以取非整数,且第一常数mAL的取值靠近整数,例如,当iAL取1时,且0.5<mAL<1时,第一常数mAL的取值可以为0.85、0.9或者0.95等;当iAL取1时,且1<mAL<1.5时,第一常数mAL的取值可以为1.05、1.1或者1.15等。
入射光在左光栅区61对应于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强度与入射光在左光栅区61对应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的强度相差较大时,第一常数mAL可以不取整数,且第一常数mAL的取值优选接近半整数,即第一常数mAL的取值满足:iAL=1,2,3,4...,或者,iAL=1,2,3,4...,例如,当iAL取1时,且0.5<mAL<1时,第一常数mAL的取值可以为0.55、0.58或者0.6等;当iAL取1时,且1<mAL<1.5时,第一常数mAL的取值可以为1.4、1.43或者1.46等。
通过对第一常数mAL的取值进行设定,使入射光在左光栅区61对应于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不会发生完全的干涉相长,从而使由显示装置10的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左眼ZL的光的强度与由显示装置10的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区域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左眼ZL的光的强度相匹配。
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左光栅凸起63的厚度hBL满足:
其中,nGBL为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左光栅凸起63的折射率,nSBL为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相邻的两个左光栅凸起63之间的缝隙65内的填充物的折射率,λ为入射至第一光栅层60的入射光的波长,mBL为第二常数,且第二常数mBL满足:iBL=0,1,2,3,4...。
当位于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的左光栅凸起63的厚度hBL满足公式(3)时,入射光在左光栅区61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发生干涉相长,增加了入射光在对应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的左眼R光栅区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的强度,增加了入射光在对应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的左眼G光栅区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的强度,增加了入射光在对应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的左眼B光栅区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的强度,从而增加了入射光在左光栅区61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的强度,使由显示装置10的各位置处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左眼ZL的光的强度相匹配,减小观看者所观看到的画面的亮度差,改善观看者所观看到的画面的亮度均匀性,进一步改善观看者的观看体验,给观看者带来更加真实、舒适的观看体验。
右光栅区62包括多个右光栅区64,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右光栅区64的厚度hAR满足:
其中,nGAR为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右光栅区64的折射率,nSAR为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相邻的两个右光栅区64之间的缝隙65内的填充物的折射率,λ为入射至第一光栅层60的入射光的波长,mAR为第三常数,且第三常数mAR满足:iAR=1,2,3,4...。
在公式(4)中,第三常数mAR满足:iAR=1,2,3,4...,即第一常数mAR不取半整数,此时,入射光在右光栅区62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发生干涉相消,而入射光在右光栅区62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不发生干涉相消,也就是说,位于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的右光栅区64的厚度hAR满足公式(4)时,可以通过调节入射光在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右眼R光栅区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光的强度,调节入射光在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右眼G光栅区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光的强度,调节入射光在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右眼B光栅区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光的强度,以调节由显示装置10的右眼视场中心区AR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右眼ZR的光的强度,改善观看者所观看到的画面的亮度均匀性,进而改善观看者的观看体验,给观看者带来更加真实、舒适的观看体验。
第三常数mAR的取值可以为整数,也可以为非整数,第三常数mAR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取值,例如,入射光在右光栅区62对应于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强度与入射光在右光栅区62对应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的强度相差较小时,第三常数mAR可以取整数,入射光在右光栅区62对应于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发生干涉相长,此时,入射光在右光栅区62对应于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光的强度达到最大,或者,第三常数mAR可以取非整数,且第三常数mAR的取值靠近整数,例如,当iAR取1时,且0.5<mAR<1时,第三常数mAR的取值可以为0.85、0.9或者0.95等;当iAR取1时,且1<mAR<1.5时,第三常数mAR的取值可以为1.05、1.1或者1.15等。
入射光在右光栅区62对应于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强度与入射光在右光栅区62对应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的强度相差较大时,第三常数mAR可以不取整数,且第三常数mAR的取值优选接近半整数,即第三常数mAR的取值满足:iAR=1,2,3,4...,或者,iAR=1,2,3,4...,例如,当iAR取1时,且0.5<mAR<1时,第三常数mAR的取值可以为0.55、0.58或者0.6等;当iAR取1时,且1<mAR<1.5时,第三常数mAR的取值可以为1.4、1.43或者1.46等。
通过对第三常数mAR的取值进行设定,使入射光在右光栅区62对应于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不会发生完全的干涉相长,从而使由显示装置10的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右眼ZR的光的强度与由显示装置10的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区域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右眼ZR的光的强度相匹配。
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右光栅区64的厚度hBR满足:
其中,nGBR为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右光栅区64的折射率,nSBR为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相邻的两个右光栅区64之间的缝隙65内的填充物的折射率,λ为入射至第一光栅层60的入射光的波长,mBR为第四常数,且第四常数mBR满足:iBR=0,1,2,3,4...。
当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的右光栅区64的厚度hBR满足公式(5)时,入射光在右光栅区62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发生干涉相长,增加了入射光在对应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的右眼R光栅区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的强度,增加了入射光在对应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的右眼G光栅区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的强度,增加了入射光在对应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的右眼B光栅区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的强度,从而增加了入射光在右光栅区62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的强度,使由显示装置10的各位置处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右眼ZR的光的强度相匹配,减小观看者所观看到的画面的亮度差,改善观看者所观看到的画面的亮度均匀性,进一步改善观看者的观看体验,给观看者带来更加真实、舒适的观看体验。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光栅层60的左光栅区61包括:与左眼R像素对应的左眼R光栅区,与左眼G像素对应的左眼G光栅区,以及与左眼B像素对应的左眼B光栅区,第一光栅层60的右光栅区62包括::与右眼R像素对应的右眼R光栅区,与右眼G像素对应的右眼G光栅区,以及与右眼B像素对应的右眼B光栅区。
设定位于左眼R光栅区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的左光栅凸起63的厚度时,设定左眼R光栅区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的左光栅凸起63的厚度时,设定右眼R光栅区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的右光栅凸起64的厚度时,设定右眼R光栅区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的右光栅凸起64的厚度时,入射至第一光栅层60的入射光的波长λ为红光的波长,红光的波长为630nm。
设定位于左眼G光栅区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的左光栅凸起63的厚度时,设定左眼G光栅区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的左光栅凸起63的厚度时,设定右眼G光栅区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的右光栅凸起64的厚度时,设定右眼G光栅区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的右光栅凸起64的厚度时,入射至第一光栅层60的入射光的波长λ为绿光的波长,绿光的波长为550nm。
设定位于左眼B光栅区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的左光栅凸起63的厚度时,设定左眼B光栅区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的左光栅凸起63的厚度时,设定右眼B光栅区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的右光栅凸起64的厚度时,设定右眼B光栅区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的右光栅凸起64的厚度时,入射至第一光栅层60的入射光的波长λ为蓝光的波长,蓝光的波长为430nm。
在上述实施例中,nGAL与nSAL之间具有差值,且nGAL与nSAL的大小可以根据实际应用进行设定,例如,nGAL与nSAL的关系可以满足:nGAL<nSAL,或者,nGAL>nSAL。在本发明实施例中,nGAL与nSAL的关系满足:nGAL>nSAL,例如,nGAL=1.5,nSAL=1,也就是说,形成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的左光栅凸起63的材料的折射率为1.5,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相邻的两个左光栅凸起63之间的缝隙65内的填充物的折射率为1,当第一光栅层60位于第一显示面板20的外侧时,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相邻的两个左光栅凸起63内的填充物可以为空气。
在上述实施例中,nGBL与nSBL之间具有差值,且nGBL与nSBL的大小可以根据实际应用进行设定,例如,nGBL与nSBL的关系可以满足:nGBL<nSBL,或者,nGBL>nSBL。在本发明实施例中,nGBL与nSBL的关系满足:nGBL>nSBL,例如,nGBL=1.5,nSBL=1,也就是说,形成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的左光栅凸起63的材料的折射率为1.5,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相邻的两个左光栅凸起63之间的缝隙65内的填充物的折射率为1,当第一光栅层60位于第一显示面板20的外侧时,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相邻的两个左光栅凸起63内的填充物可以为空气。
在上述实施例中,nGAR与nSAR之间具有差值,且nGAR与nSAR的大小可以根据实际应用进行设定,例如,nGAR与nSAR的关系可以满足:nGAR<nSAR,或者,nGAR>nSAR。在本发明实施例中,nGAR与nSAR的关系满足:nGAR>nSAR,例如,nGAR=1.5,nSAR=1,也就是说,形成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的右光栅凸起64的材料的折射率为1.5,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相邻的两个右光栅凸起64之间的缝隙65内的填充物的折射率为1,当第一光栅层60位于第一显示面板20的外侧时,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相邻的两个右光栅凸起64内的填充物可以为空气。
在上述实施例中,nGBR与nSBR之间具有差值,且nGBR与nSBR的大小可以根据实际应用进行设定,例如,nGBR与nSBR的关系可以满足:nGBR<nSBR,或者,nGBR>nSBR。在本发明实施例中,nGBR与nSBR的关系满足:nGBR>nSBR,例如,nGBR=1.5,nSBR=1,也就是说,形成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的右光栅凸起64的材料的折射率为1.5,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相邻的两个右光栅凸起64之间的缝隙65内的填充物的折射率为1,当第一光栅层60位于第一显示面板20的外侧时,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相邻的两个右光栅凸起64内的填充物可以为空气。
在公式(2)中,当nGAL、nSAL和λ的值确定后,第一常数mAL的取值越大,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的左光栅凸起63的厚度hAL也越大,由于制作较厚的左光栅凸起63时,通常需要花费较多的工艺和时间,导致显示装置10的制备成本较高,且不利于显示装置10的薄型化设计。因此,为了降低显示装置10的制备成本,且便于显示装置10的薄型化设计,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常数mAL满足:0.5<mAL<1.5,且第一常数mAL优选满足:0.5<mAL≤1,以减小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的左光栅凸起63的厚度hAL,从而降低显示装置10的制备成本,并便于显示装置10的薄型化设计。
在公式(3)中,当nGBL、nSBL和λ的值确定后,第二常数mBL的取值越大,位于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的左光栅凸起63的厚度hBL也越大,由于制作较厚的左光栅凸起63时,通常需要花费较多的工艺和时间,导致显示装置10的制备成本较高,且不利于显示装置10的薄型化设计。因此,为了降低显示装置10的制备成本,且便于显示装置10的薄型化设计,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常数mBL满足:mBL=0.5,以减小位于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的左光栅凸起63的厚度hBL,从而降低显示装置10的制备成本,并便于显示装置10的薄型化设计。
在公式(4)中,当nGAR、nSAR和λ的值确定后,第三常数mAR的取值越大,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的右光栅凸起64的厚度hAR也越大,由于制作较厚的右光栅凸起64时,通常需要花费较多的工艺和时间,导致显示装置10的制备成本较高,且不利于显示装置10的薄型化设计。因此,为了降低显示装置10的制备成本,且便于显示装置10的薄型化设计,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三常数mAR满足:0.5<mAR<1.5,且第三常数mAR优选满足:0.5<mAR≤1,以减小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的右光栅凸起64的厚度hAR,从而降低显示装置10的制备成本,并便于显示装置10的薄型化设计。
在公式(5)中,当nGBR、nSBR和λ的值确定后,第四常数mBR的取值越大,位于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的右光栅凸起64的厚度hBR也越大,由于制作较厚的右光栅凸起64时,通常需要花费较多的工艺和时间,导致显示装置10的制备成本较高,且不利于显示装置10的薄型化设计。因此,为了降低显示装置10的制备成本,且便于显示装置10的薄型化设计,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四常数mBR满足:mBR=0.5,以减小位于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的右光栅凸起64的厚度hBR,从而降低显示装置10的制备成本,并便于显示装置10的薄型化设计。
设定左眼R光栅区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的左光栅凸起63的厚度时,入射至第一光栅层60的入射光的波长λ为红光的波长,红光的波长为630nm,根据公式(2),当第一常数mAL满足:0.5<mAL<1.5时,左眼R光栅区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的左光栅凸起63的厚度hALR满足:315nm<hALR<945nm。在实际应用中,入射光在左眼R光栅区对应于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强度与入射光在左眼R光栅区对应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的强度相差较小时,左眼R光栅区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的左光栅凸起63的厚度hALR可以取630nm,或者,左眼R光栅区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的左光栅凸起63的厚度hALR的取值接近630nm,例如,左眼R光栅区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的左光栅凸起63的厚度hALR可以为550nm、580nm、600nm、650nm或者680nm等;入射光在左眼R光栅区对应于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强度与入射光在左眼R光栅区对应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的强度相差较大时,优选地,左眼R光栅区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的左光栅凸起63的厚度hALR接近315nm,例如,左眼R光栅区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的左光栅凸起63的厚度hALR可以为330nm、370nm或400nm等,或者,左眼R光栅区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的左光栅凸起63的厚度hALR接近945nm,例如,左眼R光栅区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的左光栅凸起63的厚度hALR可以为850nm、900nm或930nm等。
设定位于左眼G光栅区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的左光栅凸起63的厚度时,入射至第一光栅层60的入射光的波长λ为绿光的波长,绿光的波长为550nm,据公式(2),当第一常数mAL满足:0.5<mAL<1.5时,左眼G光栅区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的左光栅凸起63的厚度hALG满足:275nm<hALG<825nm。在实际应用中,入射光在左眼G光栅区对应于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强度与入射光在左眼G光栅区对应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的强度相差较小时,左眼G光栅区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的左光栅凸起63的厚度hALG可以取550nm,或者,左眼G光栅区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的左光栅凸起63的厚度hALG的取值接近550nm,例如,左眼G光栅区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的左光栅凸起63的厚度hALG可以为500nm、530nm、580nm或者600nm等;入射光在左眼G光栅区对应于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区域内发内的左光栅凸起63的厚度hALG可以为800nm、760nm或730nm等。
设定位于左眼B光栅区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的左光栅凸起63的厚度时,入射至第一光栅层60的入射光的波长λ为蓝光的波长,蓝光的波长为430nm,据公式(2),当第一常数mAL满足:0.5<mAL<1.5时,左眼B光栅区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的左光栅凸起63的厚度hALB满足:215nm<hALB<645nm。在实际应用中,入射光在左眼B光栅区对应于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强度与入射光在左眼B光栅区对应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的强度相差较小时,左眼B光栅区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的左光栅凸起63的厚度hALB可以取430nm,或者,左眼B光栅区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的左光栅凸起63的厚度hALB的取值接近430nm,例如,左眼B光栅区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的左光栅凸起63的厚度hALB可以为350nm、380nm、480nm或者500nm等;入射光在左眼B光栅区对应于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强度与入射光在左眼B光栅区对应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的强度相差较大时,优选地,左眼B光栅区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的左光栅凸起63的厚度hALB接近215nm,例如,左眼B光栅区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的左光栅凸起63的厚度hALB可以为250nm、280nm或300nm等,或者,左眼B光栅区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的左光栅凸起63的厚度hALB接近645nm,例如,左眼B光栅区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的左光栅凸起63的厚度hALB可以为620nm、600nm或550nm等。
设定左眼R光栅区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的左光栅凸起63的厚度时,入射至第一光栅层60的入射光的波长λ为红光的波长,红光的波长为630nm,根据公式(3),当第二常数mBL为0.5时,左眼R光栅区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的左光栅凸起63的厚度hBLR为630nm;设定左眼G光栅区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的左光栅凸起63的厚度时,入射至第一光栅层60的入射光的波长λ为绿光的波长,绿光的波长为550nm,根据公式(3),当第二常数mBL为0.5时,左眼G光栅区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的左光栅凸起63的厚度hBLG为630nm;设定位于左眼B光栅区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的左光栅凸起63的厚度时,入射至第一光栅层60的入射光的波长λ为蓝光的波长,蓝光的波长为430nm,根据公式(3),当第二常数mBL为0.5时,左眼B光栅区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的左光栅凸起63的厚度hBLB为430nm。
设定右眼R光栅区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的右光栅凸起64的厚度时,入射至第一光栅层60的入射光的波长λ为红光的波长,红光的波长为630nm,根据公式(4),当第三常数mAR满足:0.5<mAR<1.5时,右眼R光栅区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的右光栅凸起64的厚度hARR满足:315nm<hARR<945nm。在实际应用中,入射光在右眼R光栅区对应于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强度与入射光在右眼R光栅区对应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的强度相差较小时,右眼R光栅区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的右光栅凸起64的厚度hARR可以取630nm,或者,右眼R光栅区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的右光栅凸起64的厚度hARR的取值接近630nm,例如,右眼R光栅区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的右光栅凸起64的厚度hARR可以为550nm、580nm、600nm、650nm或者680nm等;入射光在右眼R光栅区对应于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强度与入射光在右眼R光栅区对应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的强度相差较大时,优选地,右眼R光栅区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的右光栅凸起64的厚度hARR接近315nm,例如,右眼R光栅区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的右光栅凸起64的厚度hARR可以为330nm、370nm或400nm等,或者,右眼R光栅区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的右光栅凸起64的厚度hARR接近945nm,例如,右眼R光栅区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的右光栅凸起64的厚度hARR可以为850nm、900nm或930nm等。
设定位于右眼G光栅区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的右光栅凸起64的厚度时,入射至第一光栅层60的入射光的波长λ为绿光的波长,绿光的波长为550nm,据公式(4),当第三常数mAR满足:0.5<mAR<1.5时,右眼G光栅区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的右光栅凸起64的厚度hARG满足:275nm<hARG<825nm。在实际应用中,入射光在右眼G光栅区对应于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强度与入射光在右眼G光栅区对应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的强度相差较小时,右眼G光栅区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的右光栅凸起64的厚度hARG可以取550nm,或者,右眼G光栅区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的右光栅凸起64的厚度hARG的取值接近550nm,例如,右眼G光栅区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的右光栅凸起64的厚度hARG可以为500nm、530nm、580nm或者600nm等;入射光在右眼G光栅区对应于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强度与入射光在右眼G光栅区对应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的强度相差较大时,优选地,右眼G光栅区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的右光栅凸起64的厚度hARG接近275nm,例如,右眼G光栅区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的右光栅凸起64的厚度hARG可以为300nm、320nm或350nm等,或者,右眼G光栅区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的右光栅凸起64的厚度hARG接近825nm,例如,右眼G光栅区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的右光栅凸起64的厚度hARG可以为800nm、760nm或730nm等。
设定位于右眼B光栅区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的右光栅凸起64的厚度时,入射至第一光栅层60的入射光的波长λ为蓝光的波长,蓝光的波长为430nm,据公式(4),当第三常数mAR满足:0.5<mAR<1.5时,右眼B光栅区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的右光栅凸起64的厚度hARB满足:215nm<hARB<645nm。在实际应用中,入射光在右眼B光栅区对应于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强度与入射光在右眼B光栅区对应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的强度相差较小时,右眼B光栅区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的右光栅凸起64的厚度hARB可以取430nm,或者,右眼B光栅区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的右光栅凸起64的厚度hARB的取值接近430nm,例如,右眼B光栅区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的右光栅凸起64的厚度hARB可以为350nm、380nm、480nm或者500nm等;入射光在右眼B光栅区对应于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强度与入射光在右眼B光栅区对应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的强度相差较大时,优选地,右眼B光栅区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的右光栅凸起64的厚度hARB接近215nm,例如,右眼B光栅区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的右光栅凸起64的厚度hARB可以为250nm、280nm或300nm等,或者,右眼B光栅区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的右光栅凸起64的厚度hARB接近645nm,例如,右眼B光栅区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的右光栅凸起64的厚度hARB可以为620nm、600nm或550nm等。
设定右眼R光栅区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的右光栅凸起64的厚度时,入射至第一光栅层60的入射光的波长λ为红光的波长,红光的波长为630nm,根据公式(5),当第四常数mBR为0.5时,右眼R光栅区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的右光栅凸起64的厚度hBRR为630nm;设定右眼G光栅区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的右光栅凸起64的厚度时,入射至第一光栅层60的入射光的波长λ为绿光的波长,绿光的波长为550nm,根据公式(5),当第四常数mBR为0.5时,右眼G光栅区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的右光栅凸起64的厚度hBRG为630nm;设定位于右眼B光栅区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的右光栅凸起64的厚度时,入射至第一光栅层60的入射光的波长λ为蓝光的波长,蓝光的波长为430nm,根据公式(5),当第四常数mBR为0.5时,右眼B光栅区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的右光栅凸起64的厚度hBRB为430nm。
在实际应用中,请参阅图11和图12,当第一光栅层60的光栅周期为3μm,第一光栅层60的光栅凸起的厚度为500nm时,入射至第一光栅层60的入射光在第一光栅层60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出光效率与光栅占空比之间的关系图16所示,入射至第一光栅层60的入射光在第一光栅层60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的出光效率与光栅占空比之间的关系如图17所示,由图16可知,对于0级衍射来说,光栅占空比为0.5时,0级衍射的强度最小,且光栅占空比小于0.5时,0级衍射的强度随着光栅占空比的增大而减小,光栅占空比大于0.5时,0级衍射的强度随着光栅占空比的增大而增大;由图17可知,对于1级衍射来说,光栅占空比为0.5时,1级衍射的强度最大,且光栅占空比小于0.5时,1级衍射的强度随着光栅占空比的增大而增大,光栅占空比大于0.5时,1级衍射的强度随着光栅占空比的增大而减小。
也就是说,由显示装置10的各位置处发出的光的强度还与第一光栅层60的光栅占空比有关,且根据上述结论,可以通过对左光栅区61的光栅占空比进行设定,以增加入射光在左光栅区61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发生衍射后获得的非0级衍射的强度,进而增加由显示装置10的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左眼ZL的光的强度,并在必要时,适当降低入射光在左光栅区61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强度,进而适当降低由显示装置10的左眼视场中心区AL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左眼ZL的光的强度,从而进一步使由显示装置10的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左眼ZL的光的强度与由显示装置10的左眼视场中心区AL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左眼ZL的光的强度相匹配。
可以通过对右光栅区62的光栅占空比进行设定,以增加入射光在右光栅区62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发生衍射后获得的非0级衍射的强度,进而增加由显示装置10的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右眼ZR的光的强度,并在必要时,适当降低入射光在右光栅区62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强度,进而适当降低由显示装置10的右眼视场中心区AR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右眼ZR的光的强度,从而进一步使由显示装置10的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右眼ZR的光的强度与由显示装置10的右眼视场中心区AR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右眼ZR的光的强度相匹配。
具体地,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左光栅区61的光栅占空比dcAL满足:0.2≤dcAL≤0.8;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左光栅区61的光栅占空比dcBL为0.5;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右光栅区62的光栅占空比dcAR满足:0.2≤dcAR≤0.8;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右光栅区62的光栅占空比dcBR为0.5。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左光栅区61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左光栅区61的光栅占空比dcBL设定为0.5,因而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左光栅区61的光栅周期和左光栅区61的左光栅凸起63的厚度一定时,入射光在左光栅区61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的强度最大,使得由显示装置10的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左眼ZL的光具有较高的强度,从而可以使由显示装置10的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左眼ZL的光的强度与由显示装置10的左眼视场中心区AL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左眼ZL的光的强度相匹配。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左光栅区61的光栅占空比dcAL满足:0.2≤dcAL≤0.8,在实际应用中,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左光栅区61的光栅占空比dcAL的取值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例如,由显示装置10的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左眼ZL的光的强度与由显示装置10的左眼视场中心区AL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左眼ZL的光的强度相差较大时,则可以使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左光栅区61的光栅占空比dcAL的取值为0.5,此时,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左光栅区61的光栅周期和左光栅区61的左光栅凸起63的厚度一定时,入射光在左光栅区61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强度最小,因而可以适当降低入射光在左光栅区61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强度,从而可以使由显示装置10的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左眼ZL的光的强度与由显示装置10的左眼视场中心区AL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左眼ZL的光的强度相匹配;由显示装置10的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左眼ZL的光的强度与由显示装置10的左眼视场中心区AL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左眼ZL的光的强度相差较小时,则可以使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左光栅区61的光栅占空比dcAL满足:0.2≤dcAL<0.5,或者,0.5<dcAL≤0.8,例如,左光栅区61的光栅占空比dcAL的取值可以为0.2、0.3、0.4、0.6、0.7或0.8,此时,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对应的区域内,左光栅区61的光栅周期和左光栅区61的左光栅凸起63的厚度一定时,入射光在左光栅区61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强度不处于最小,且入射光在左光栅区61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强度也不处于最大,因而可以使由显示装置10的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左眼ZL的光的强度与由显示装置10的左眼视场中心区AL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左眼ZL的光的强度相匹配。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右光栅区62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右光栅区62的光栅占空比dcBR设定为0.5,因而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右光栅区62的光栅周期和右光栅区62的右光栅凸起64的厚度一定时,入射光在右光栅区62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的强度最大,使得由显示装置10的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右眼ZR的光具有较高的强度,从而可以使由显示装置10的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右眼ZR的光的强度与由显示装置10的右眼视场中心区AR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右眼ZR的光的强度相匹配。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右光栅区62的光栅占空比dcAR满足:0.2≤dcAR≤0.8,在实际应用中,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右光栅区62的光栅占空比dcAR的取值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例如,由显示装置10的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右眼ZR的光的强度与由显示装置10的右眼视场中心区AR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右眼ZR的光的强度相差较大时,则可以使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右光栅区62的光栅占空比dcAR的取值为0.5,此时,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右光栅区62的光栅周期和右光栅区62的右光栅凸起64的厚度一定时,入射光在右光栅区62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强度最小,因而可以适当降低入射光在右光栅区62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强度,从而可以使由显示装置10的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右眼ZR的光的强度与由显示装置10的右眼视场中心区AR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右眼ZR的光的强度相匹配;由显示装置10的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右眼ZR的光的强度与由显示装置10的右眼视场中心区AR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右眼ZR的光的强度相差较小时,则可以使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右光栅区62的光栅占空比dcAR满足:0.2≤dcAR<0.5,或者,0.5<dcAR≤0.8,例如,右光栅区62的光栅占空比dcAR的取值可以为0.2、0.3、0.4、0.6、0.7或0.8,此时,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右光栅区62的光栅周期和右光栅区62的右光栅凸起64的厚度一定时,入射光在右光栅区62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强度不处于最小,且入射光在右光栅区62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强度也不处于最大,因而可以使由显示装置10的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右眼ZR的光的强度与由显示装置10的右眼视场中心区AR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右眼ZR的光的强度相匹配。
上述实施例中,左光栅凸起63可以为透明光栅凸起,也可以为非透明光栅凸起,且左光栅凸起63的材料可以有多种选择。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左光栅凸起63为透明光栅凸起,且左光栅凸起63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光栅凸起。
上述实施例中,右光栅凸起63可以为透明光栅凸起,也可以为非透明光栅凸起,且右光栅凸起63的材料可以有多种选择。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右光栅凸起63为透明光栅凸起,且右光栅凸起63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光栅凸起。
请参阅图13至图18,左光栅凸起63的截面形状为台阶形、梯形或者三角形;右光栅凸起64的截面形状为台阶形、梯形或者三角形。
例如,请参阅图13和图14,左光栅区61包括多个左光栅凸起63,相邻的两个左光栅凸起63之间具有缝隙65,左光栅凸起63被垂直于相邻的两个左光栅凸起63之间的缝隙65的延伸方向的平面截断后,获得的左光栅凸起63的截面形状为台阶形。在实际应用中,如图14所示,可以是左光栅凸起63的截面的其中一侧为台阶形,或者,如图13所示,也可以是左光栅凸起63的截面的两侧均为台阶形,且当左光栅凸起63的截面的两侧均为台阶形时,左光栅凸起63的截面的两侧的台阶形可以相对左光栅凸起63的截面上垂直于左光栅凸起63的入光面的中线对称,左光栅凸起63的截面的两侧的台阶形可以相对左光栅凸起63的截面上垂直于左光栅凸起63的入光面的中线不对称。相应的,右光栅凸起64的设置形式也可以采用上述左光栅凸起63所采用的设置形式,在此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15和图16,左光栅区61包括多个左光栅凸起63,相邻的两个左光栅凸起63之间具有缝隙65,左光栅凸起63被垂直于相邻的两个左光栅凸起63之间的缝隙65的延伸方向的平面截断后,获得的左光栅凸起63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在实际应用中,如图15所示,左光栅凸起63的截面的两侧可以相对左光栅凸起63的截面上垂直于左光栅凸起63的入光面的中线对称,此时,左光栅凸起63的截面形状为等腰三角形,或者,如图16所示,左光栅凸起63的截面的两侧可以相对左光栅凸起63的截面上垂直于左光栅凸起63的入光面的中线不对称。相应的,右光栅凸起64的设置形式也可以采用上述左光栅凸起63所采用的设置形式,在此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17和图18,左光栅区61包括多个左光栅凸起63,相邻的两个左光栅凸起63之间具有缝隙65,左光栅凸起63被垂直于相邻的两个左光栅凸起63之间的缝隙65的延伸方向的平面截断后,获得的左光栅凸起63的截面形状为梯形。在实际应用中,如图17所示,左光栅凸起63的截面的两侧可以相对左光栅凸起63的截面上垂直于左光栅凸起63的入光面的中线对称,此时,左光栅凸起63的截面形状为等腰梯形,或者,如图18所示,左光栅凸起63的截面的两侧可以相对左光栅凸起63的截面上垂直于左光栅凸起63的入光面的中线不对称。相应的,右光栅凸起64的设置形式也可以采用上述左光栅凸起63所采用的设置形式,在此不再赘述。
由于左光栅凸起63的截面形状为台阶形、梯形或者三角形,因而每个左光栅凸起63的出光面与该左光栅凸起63的入光面不平行,当入射至第一光栅层60的入射光经左光栅区61时,入射光在左光栅区61发生多次衍射和多次干涉,增加了入射光在左光栅区61衍射和干涉的效果,加强了对左显示区21的各位置处的出光方向的调节能力,以更好地对显示装置10对应于左显示区21的区域内的光的传播进行控制,改善对显示装置10对应于左显示区21的区域内的光的传播进行控制的控制效果,从而改善观看者的观看体验,给观看者带来更加真实、舒适的观看体验。
由于右光栅凸起64的截面形状为台阶形、梯形或者三角形,因而每个右光栅凸起64的出光面与该右光栅凸起64的入光面不平行,当入射至第一光栅层60的入射光经右光栅区62时,入射光在右光栅区62发生多次衍射和多次干涉,增加了入射光在右光栅区62衍射和干涉的效果,加强了对右显示区22的各位置处的出光方向的调节能力,以更好地对显示装置10对应于右显示区22的区域内的光的传播进行控制,改善对显示装置10对应于右显示区22的区域内的光的传播进行控制的控制效果,从而改善观看者的观看体验,给观看者带来更加真实、舒适的观看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当左光栅凸起63的截面的两侧相对左光栅凸起63的截面的中线不对称时,当入射至第一光栅层60的入射光经左光栅区61时,入射光在左光栅区61发生衍射和干涉,获得的k级衍射的衍射角和强度相对0级衍射不对称,通过使左光栅凸起63的截面的两侧相对左光栅凸起63的截面的中线不对称,使得背向观看者的视线出射的k级衍射干涉相消,而朝向观看者的视线出射的k级衍射干涉相长,进一步改善对显示装置10内的光的传播进行控制的控制效果,从而改善观看者的观看体验,给观看者带来更加真实、舒适的观看体验。
当右光栅凸起64的截面的两侧相对右光栅凸起64的截面的中线不对称时,当入射至第一光栅层60的入射光经右光栅区62时,入射光在右光栅区62发生衍射和干涉,获得的k级衍射的衍射角和强度相对0级衍射不对称,通过使右光栅凸起64的截面的两侧相对右光栅凸起64的截面的中线不对称,使得背向观看者的视线出射的k级衍射干涉相消,而朝向观看者的视线出射的k级衍射干涉相长,进一步改善对显示装置10内的光的传播进行控制的控制效果,从而改善观看者的观看体验,给观看者带来更加真实、舒适的观看体验。
请继续参阅图3,当显示装置10为液晶显示装置时,第一显示面板20包括彩膜层23,第一光栅层60位于彩膜层23的出光侧或彩膜层23的入光侧。例如,第一显示面板20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和彩膜层23,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相对设置,彩膜层23位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彩膜层23朝向第二基板的一侧为彩膜层23的出光侧;第一光栅层60可以位于彩膜层23的出光侧,例如,第一光栅层60可以位于彩膜层23与第二基板之间,或者,第一光栅层60可以位于第二基板背向彩膜层23的侧面上;或者,第一光栅层60可以位于彩膜层23的入光侧,例如,第一光栅层60可以位于彩膜层23与第一基板之间,或者,第一光栅层60可以位于第一基板背向彩膜层23的侧面上。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光栅层60位于彩膜层23的出光侧,且第一光栅层60与彩膜层23接触。具体地,显示面板20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和彩膜层23,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相对设置,彩膜层23位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彩膜层23朝向第二基板的一侧为彩膜层23的出光侧;第一光栅层60位于彩膜层23与第二基板之间,且第一光栅层60与彩膜层23接触。如此设计,入射至第一光栅层60的入射光为彩膜层23的出射光,由于第一光栅层60与彩膜层23接触,因而彩膜层23的出射光入射至第一光栅层60之前不会发生混光,因而可以防止因彩膜层23的出射光发生混光而导致第一光栅层60对显示装置10内的光的传播的控制效果降低。
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光栅层60可以设置在第一显示面板20的外部,例如,显示装置10为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包括背光源和位于背光源的出光侧的第一显示面板20,背光源为第一显示面板20提供面光源;第一光栅层60可以设置在背光源与第一显示面板20之间,且第一光栅层60与背光源接触,背光源提供的面光源经第一光栅层60后入射至第一显示面板20中。
当制备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时,第一光栅层60的制备方法可以有多种,例如,第一光栅层60可以采用纳米压印工艺或激光干涉工艺制备。
请继续参阅图1,显示装置10还包括位于显示装置10的出光侧的挡光板50,挡光板50位于左显示区21和右显示区22之间。具体地,请参阅图1,显示装置10的出光侧为图1中的下侧,显示装置10的出光面为图1中第一显示面板20的下表面,沿图1中左右方向,在第一显示面板20的中部设置挡光板50,挡光板50可以为吸光挡光板,即挡光板50可以吸收入射至挡光板50的光,挡光板50将图1中第一显示面板20的左显示区21和右显示区22隔开。当观看者观看显示装置10所显示的画面时,左显示区21上各位置处发出的光受到挡光板50的限制而不能射入观看者的右眼ZR,右显示区22上各位置处发出的光受到挡光板50的限制而不能射入观看者的左眼ZL,因而可以防止左显示区21上各位置处发出的光对观看者的右眼ZR所看到的画面造成干扰,防止右显示区22上各位置处发出的光对观看者的左眼ZL所看到的画面造成干扰,从而可以有效降低观看者的左眼ZL和右眼ZR分别看到的画面之间的串扰。
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应用于近眼显示设备时,例如,将显示装置10应用在头盔式显示设备或眼镜式显示设备中时,挡光板50可以设置在头盔式显示设备或眼镜式显示设备的壳体上,当观看者佩戴头盔式显示设备或眼镜式显示设备时,挡光板50位于观看者的左眼ZL和右眼ZR之间,挡光板50可架在观看者的鼻梁上。
上述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包括第一显示面板20,第一显示面板20包括对应于观看者的左眼ZL的左显示区21和对应于观看者的右眼ZR的右显示区22。实际应用中,显示装置10还可以包括两个显示面板,两个显示面板分别对应于观看者的左眼ZL和右眼ZR。
具体地,请参阅图19和图20,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另一种显示装置10,显示装置10包括:左显示面板30,右显示面板40,设置在左显示面板30的内部或外部的左光栅层,以及设置在右显示面板40的内部或外部的右光栅层;其中,左显示面板30对应于观看者的左眼ZL,左眼视场中心区AL和非左眼视场中心区位于左显示面板30,左眼视场中心区AL和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共同覆盖左显示面板30的出光面,左显示面板30包括多个左眼R像素、多个左眼G像素和多个左眼B像素;右显示面板40对应于观看者的右眼ZR,右眼视场中心区AR和非右眼视场中心区位于右显示面板40,右眼视场中心区AR和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共同覆盖右显示面板40的出光面,右显示面板40包括多个右眼R像素、多个右眼G像素和多个右眼B像素。
左光栅层包括:与左眼R像素对应的左眼R光栅区,与左眼G像素对应的左眼G光栅区,以及与左眼B像素对应的左眼B光栅区;右光栅层包括:与右眼R像素对应的右眼R光栅区,与右眼G像素对应的右眼G光栅区,以及与右眼B像素对应的右眼B光栅区;
沿左显示面板30的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指向左显示面板30的非左眼视场中心区的方向,左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左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左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显示装置10对应于左眼R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显示装置10对应于左眼G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以及显示装置10对应于左眼B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均直射向观看者的左眼ZL。
沿右显示面板40的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指向右显示面板40的非右眼视场中心区的方向,右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右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右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显示装置10对应于右眼R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显示装置10对应于右眼G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以及显示装置10对应于右眼B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均直射向观看者的右眼ZR。
上述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包括左显示面板30、右显示面板40、左光栅层和右光栅层,显示装置10与上述包括第一显示面板20和第一光栅层60的显示装置10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包括左显示面板30、右显示面板40、左光栅层和右光栅层,其中,左显示面板30的设置方式可以采用与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显示面板20的左显示区21的设置方式,右显示面板40的设置方式可以采用与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显示面板20的右显示区22的设置方式,左光栅层的设置方式可以采用与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光栅层60的左光栅区61的设置方式,右光栅层的设置方式可以采用与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光栅层60的右光栅区62的设置方式;并且,显示装置10包括左显示面板30、右显示面板40、左光栅层和右光栅层时,挡光板50的设置方式与上述包括第一显示面板20和第一光栅层60的显示装置10中挡光板50的设置方式相同。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33)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显示面板,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显示面板的内部或外部的第一光栅层,其中,
所述第一显示面板包括左显示区和右显示区,所述左显示区与观看者的左眼对应,所述右显示区与所述观看者的右眼对应;所述左显示区包括多个左眼R像素、多个左眼G像素和多个左眼B像素,所述右显示区包括多个右眼R像素、多个右眼G像素和多个右眼B像素;
所述第一光栅层包括:与所述左显示区对应的左光栅区,以及与所述右显示区对应的右光栅区,其中,所述左光栅区包括:与所述左眼R像素对应的左眼R光栅区,与所述左眼G像素对应的左眼G光栅区,以及与所述左眼B像素对应的左眼B光栅区;所述右光栅区包括:与所述右眼R像素对应的右眼R光栅区,与所述右眼G像素对应的右眼G光栅区,以及与所述右眼B像素对应的右眼B光栅区;
沿所述左显示区的左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向所述左显示区的非左眼视场中心区的方向,所述左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所述左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所述左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所述显示装置对应于所述左眼R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所述显示装置对应于所述左眼G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以及所述显示装置对应于所述左眼B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均直射向观看者的左眼;
沿所述右显示区的右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向所述右显示区的非右眼视场中心区的方向,所述右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所述右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所述右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所述显示装置对应于所述右眼R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所述显示装置对应于所述右眼G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以及所述显示装置对应于所述右眼B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均直射向所述观看者的右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沿平行于所述左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和所述右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之间的连线的方向,由所述左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向所述左显示区的两侧,所述左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所述左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所述左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
沿平行于所述左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和所述右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之间的连线的方向,由所述右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向所述右显示区的两侧,所述右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所述右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所述右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沿垂直于所述左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和所述右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之间的连线的方向,由所述左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向所述左显示区的两侧,所述左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所述左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所述左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
沿垂直于所述左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和所述右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之间的连线的方向,由所述右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向所述右显示区的两侧,所述右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所述右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所述右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沿平行于所述左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和所述右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之间的连线的方向,由所述左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向所述左显示区的两侧,所述左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所述左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所述左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
沿平行于所述左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和所述右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之间的连线的方向,由所述右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向所述右显示区的两侧,所述右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所述右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所述右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
沿垂直于所述左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和所述右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之间的连线的方向,由所述左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向所述显示装置的两侧,所述左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所述左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所述左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
沿垂直于所述左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和所述右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之间的连线的方向,由所述右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向所述显示装置的两侧,所述右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所述右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所述右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左眼R像素、多个所述左眼G像素和多个所述左眼B像素排列形成左眼像素阵列,所述左眼像素阵列的像素行沿平行于所述左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和所述右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之间的连线的方向延伸,所述左眼像素阵列的像素列沿垂直于所述左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和所述右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之间的连线的方向延伸;
所述左眼像素阵列的像素行包括多个所述左眼R像素、多个所述左眼G像素和多个所述左眼B像素,且所述左眼R像素、所述左眼G像素和所述左眼B像素相间排列;
所述左眼像素阵列的像素列包括所述左眼R像素、所述左眼G像素和所述左眼B像素中的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左眼R像素、多个所述左眼G像素和多个所述左眼B像素排列形成左眼像素阵列,所述左眼像素阵列的像素行沿平行于所述左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和所述右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之间的连线的方向延伸,所述左眼像素阵列的像素列沿垂直于所述左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和所述右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之间的连线的方向延伸;
所述左眼像素阵列的像素行包括所述左眼R像素、所述左眼G像素和所述左眼B像素中的一种;
所述左眼像素阵列的像素列包括多个所述左眼R像素、多个所述左眼G像素和多个所述左眼B像素,且所述左眼R像素、所述左眼G像素和所述左眼B像素相间排列。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左眼R像素、多个所述左眼G像素和多个所述左眼B像素排列形成左眼像素阵列,所述左眼像素阵列的像素行沿平行于所述左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和所述右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之间的连线的方向延伸,所述左眼像素阵列的像素列沿垂直于所述左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和所述右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之间的连线的方向延伸;
所述左眼像素阵列的像素行包括多个所述左眼R像素、多个所述左眼G像素和多个所述左眼B像素,且所述左眼R像素、所述左眼G像素和所述左眼B像素相间排列;
所述左眼像素阵列的像素列包括多个所述左眼R像素、多个所述左眼G像素和多个所述左眼B像素,且所述左眼R像素、所述左眼G像素和所述左眼B像素相间排列。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右眼R像素、多个所述右眼G像素和多个所述右眼B像素排列形成右眼像素阵列,所述右眼像素阵列的像素行沿平行于所述左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和所述右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之间的连线的方向延伸,所述右眼像素阵列的像素列沿垂直于所述左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和所述右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之间的连线的方向延伸;
所述右眼像素阵列的像素行包括多个所述右眼R像素、多个所述右眼G像素和多个所述右眼B像素,且所述右眼R像素、所述右眼G像素和所述右眼B像素相间排列;
所述右眼像素阵列的像素列包括所述右眼R像素、所述右眼G像素和所述右眼B像素中的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右眼R像素、多个所述右眼G像素和多个所述右眼B像素排列形成右眼像素阵列,所述右眼像素阵列的像素行沿平行于所述左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和所述右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之间的连线的方向延伸,所述右眼像素阵列的像素列沿垂直于所述左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和所述右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之间的连线的方向延伸;
所述右眼像素阵列的像素行包括所述右眼R像素、所述右眼G像素和所述右眼B像素中的一种;
所述右眼像素阵列的像素列包括多个所述右眼R像素、多个所述右眼G像素和多个所述右眼B像素,且所述右眼R像素、所述右眼G像素和所述右眼B像素相间排列。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右眼R像素、多个所述右眼G像素和多个所述右眼B像素排列形成右眼像素阵列,所述右眼像素阵列的像素行沿平行于所述左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和所述右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之间的连线的方向延伸,所述右眼像素阵列的像素列沿垂直于所述左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和所述右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之间的连线的方向延伸;
所述右眼像素阵列的像素行包括多个所述右眼R像素、多个所述右眼G像素和多个所述右眼B像素,且所述右眼R像素、所述右眼G像素和所述右眼B像素相间排列;
所述右眼像素阵列的像素列包括多个所述右眼R像素、多个所述右眼G像素和多个所述右眼B像素,且所述右眼R像素、所述右眼G像素和所述右眼B像素相间排列。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光栅区包括多个左光栅凸起,所述左光栅凸起为条状左光栅凸起,所述左光栅凸起沿垂直于所述左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和所述右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之间的连线的方向延伸,多个所述左光栅凸起沿平行于所述左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和所述右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之间的连线的方向平行排布。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光栅区包括多个左光栅凸起,所述左光栅凸起为条状左光栅凸起,所述左光栅凸起沿平行于所述左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和所述右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之间的连线的方向延伸,多个所述左光栅凸起沿垂直于所述左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和所述右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之间的连线的方向平行排布。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右光栅区包括多个右光栅凸起,所述右光栅凸起为条状右光栅凸起,所述右光栅凸起沿垂直于所述右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和所述右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之间的连线的方向延伸,多个所述右光栅凸起沿平行于所述右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和所述右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之间的连线的方向平行排布。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右光栅区包括多个右光栅凸起,所述右光栅凸起为条状右光栅凸起,所述右光栅凸起沿平行于所述右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和所述右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之间的连线的方向延伸,多个所述右光栅凸起沿垂直于所述右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和所述右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之间的连线的方向平行排布。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观看者观看所述显示装置所显示的画面,所述画面投射在所述显示装置后的虚拟屏幕上,所述虚拟屏幕为曲面虚拟屏幕,所述虚拟屏幕具有圆心,所述观看者的左眼与右眼之间的连接的中点位于所述虚拟屏幕的圆心处。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观看者观看所述显示装置所显示的画面,所述画面投射在所述显示装置后的虚拟屏幕上,所述虚拟屏幕为曲面虚拟屏幕,所述虚拟屏幕具有圆心,所述观看者位于所述虚拟屏幕的圆心靠近所述虚拟屏幕的一侧。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观看者观看所述显示装置所显示的画面,所述画面投射在所述显示装置后的虚拟屏幕上,所述虚拟屏幕为曲面虚拟屏幕,所述虚拟屏幕具有圆心,所述显示装置位于所述虚拟屏幕的圆心靠近所述虚拟屏幕的一侧,所述观看者位于所述虚拟屏幕的圆心远离所述虚拟屏幕的一侧。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光栅区包括多个左光栅凸起,其中,与所述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所述左光栅凸起的厚度hAL满足:
其中,nGAL为与所述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所述左光栅凸起的折射率,nSAL为与所述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相邻的两个所述左光栅凸起之间的缝隙内的填充物的折射率,λ为入射至所述第一光栅层的入射光的波长,mAL为第一常数,且所述第一常数mAL满足:
与所述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所述左光栅凸起的厚度hBL满足:
其中,nGBL为与所述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所述左光栅凸起的折射率,nSBL为与所述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相邻的两个所述左光栅凸起之间的缝隙内的填充物的折射率,λ为入射至所述第一光栅层的入射光的波长,mBL为第二常数,且所述第二常数mBL满足:
所述右光栅区包括多个右光栅凸起,与所述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所述右光栅凸起的厚度hAR满足:
其中,nGAR为与所述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所述右光栅凸起的折射率,nSAR为与所述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相邻的两个所述右光栅凸起之间的缝隙内的填充物的折射率,λ为入射至所述第一光栅层的入射光的波长,mAR为第三常数,且所述第三常数mAR满足:
与所述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所述右光栅凸起的厚度hBR满足:
其中,nGBR为与所述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所述右光栅凸起的折射率,nSBR为与所述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相邻的两个所述右光栅凸起之间的缝隙内的填充物的折射率,λ为入射至所述第一光栅层的入射光的波长,mBR为第四常数,且所述第四常数mBR满足: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nGAL>nSAL;nGBL>nSBL;nGAR>nSAR;nGBR>nSBR。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nGAL=nGBL=nGAR=nGBR=1.5,nSAL=nSBL=nSAR=nSBR=1。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0.5<mAL<1.5;mBL=0.5;0.5<mAR<1.5;mBR=0.5。
22.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所述左眼R光栅区的左光栅凸起的厚度hARL满足:315nm<hARL<945nm,所述左眼G光栅区的左光栅凸起的厚度hAGL满足:275nm<hAGL<825nm,所述左眼B光栅区的左光栅凸起的厚度hABL满足:215nm<hABL<645nm;
与所述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所述左眼R光栅区内的左光栅凸起的厚度hBRL为630nm,所述左眼G光栅区的左光栅凸起的厚度hBGL为550nm,所述左眼B光栅区的左光栅凸起的厚度hBBL为430nm;
与所述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所述右眼R光栅区的右光栅凸起的厚度hARR满足:315nm<hARR<945nm,所述右眼G光栅区的右光栅凸起的厚度hAGR满足:275nm<hAGR<825nm,所述右眼B光栅区的右光栅凸起的厚度hABR满足:215nm<hABR<645nm;
与所述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所述右眼R光栅区内的右光栅凸起的厚度hBRR为630nm,所述右眼G光栅区的右光栅凸起的厚度hBGR为550nm,所述右眼B光栅区的右光栅凸起的厚度hBBR为430nm。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与所述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所述左光栅区的光栅占空比dcAL满足:0.2≤dcAL≤0.8;
与所述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所述左光栅区的光栅占空比dcBL为0.5;
与所述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所述右光栅区的光栅占空比dcAR满足:0.2≤dcAR≤0.8;
与所述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所述右光栅区的光栅占空比dcBR为0.5。
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入射至所述第一光栅层的入射光的入射角为0°。
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示左光栅区的左光栅凸起和所述右光栅区的右光栅凸起均为透明光栅凸起。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示左光栅区的左光栅凸起和所述右光栅区的右光栅凸起均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光栅凸起。
2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示左光栅区的左光栅凸起的截面形状为台阶形、梯形或者三角形;
所述右光栅区的右光栅凸起的截面形状为台阶形、梯形或者三角形。
2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显示面板包括彩膜层,所述第一光栅层位于所述彩膜层的出光侧,且所述第一光栅层与所述彩膜层接触。
2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背光源,所述背光源位于所述第一显示面板的入光侧,所述第一光栅层位于所述背光源和所述第一显示面板之间,且所述第一光栅层与所述背光源接触。
3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栅层采用纳米压印工艺或激光干涉工艺制备。
3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显示装置的出光侧的挡光板,所述挡光板位于所述左显示区和所述右显示区之间。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光板为吸光挡光板。
33.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左显示面板,右显示面板,设置在所述左显示面板的内部或外部的左光栅层,以及设置在所述右显示面板的内部或外部的右光栅层,其中,
所述左显示面板与观看者的左眼相对,所述右显示面板与所述观看者的右眼相对;所述左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左眼R像素、多个左眼G像素和多个左眼B像素,所述右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右眼R像素、多个右眼G像素和多个右眼B像素;
所述左光栅层包括:与所述左眼R像素对应的左眼R光栅区,与所述左眼G像素对应的左眼G光栅区,以及与所述左眼B像素对应的左眼B光栅区;所述右光栅层包括:与所述右眼R像素对应的右眼R光栅区,与所述右眼G像素对应的右眼G光栅区,以及与所述右眼B像素对应的右眼B光栅区;
沿所述左显示面板的左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向所述左显示面板的非左眼视场中心区的方向,所述左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所述左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所述左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所述显示装置对应于所述左眼R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所述显示装置对应于所述左眼G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以及所述显示装置对应于所述左眼B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均直射向观看者的左眼;
沿所述右显示面板的右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向所述右显示面板的非右眼视场中心区的方向,所述右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所述右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所述右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所述显示装置对应于所述右眼R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所述显示装置对应于所述右眼G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以及所述显示装置对应于所述右眼B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均直射向所述观看者的右眼。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476253.5A CN105892079B (zh) | 2016-06-24 | 2016-06-24 | 一种显示装置 |
PCT/CN2017/087264 WO2017219854A1 (zh) | 2016-06-24 | 2017-06-06 | 一种显示装置 |
US15/752,729 US10371958B2 (en) | 2016-06-24 | 2017-06-06 | Display device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476253.5A CN105892079B (zh) | 2016-06-24 | 2016-06-24 | 一种显示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892079A true CN105892079A (zh) | 2016-08-24 |
CN105892079B CN105892079B (zh) | 2018-07-17 |
Family
ID=567183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476253.5A Active CN105892079B (zh) | 2016-06-24 | 2016-06-24 | 一种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371958B2 (zh) |
CN (1) | CN105892079B (zh) |
WO (1) | WO2017219854A1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371218A (zh) * | 2016-10-28 | 2017-02-01 | 苏州苏大维格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头戴式三维显示装置 |
CN107490867A (zh) * | 2017-10-07 | 2017-12-19 | 宁波亿诺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虚拟现实(vr)投影成像系统 |
WO2017219865A1 (zh) * | 2016-06-24 | 2017-12-28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装置 |
WO2017219866A1 (zh) * | 2016-06-24 | 2017-12-28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装置 |
WO2017219854A1 (zh) * | 2016-06-24 | 2017-12-28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装置 |
CN107561706A (zh) * | 2017-09-16 | 2018-01-09 | 宁波亿诺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虚拟现实投影成像系统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308560B (zh) * | 2019-07-03 | 2022-09-30 | 南京玛克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Vr设备的控制方法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00156773A1 (en) * | 2003-02-28 | 2010-06-24 | Nec Corporation | Image display device, portable terminal device, display panel and image display method using the same |
JP2013092607A (ja) * | 2011-10-25 | 2013-05-16 | Japan Display East Co Ltd | 3次元画像表示装置 |
CN103499898A (zh) * | 2013-10-21 | 2014-01-08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双视场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N104460018A (zh) * | 2014-12-31 | 2015-03-25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3d显示装置 |
CN105093546A (zh) * | 2015-08-20 | 2015-11-25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3d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JP2016048344A (ja) * | 2014-08-28 | 2016-04-07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システム、虚像表示装置 |
CN205720989U (zh) * | 2016-06-24 | 2016-11-23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493427A (en) | 1993-05-25 | 1996-02-20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Three-dimensional display unit with a variable lens |
JPH0918897A (ja) | 1995-07-03 | 1997-01-17 | Canon Inc | 立体画像表示装置 |
CN105487239B (zh) * | 2015-11-13 | 2018-03-02 | 苏州苏大维格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指向性彩色滤光片和裸眼3d显示装置 |
CN105911710B (zh) | 2016-06-24 | 2018-07-17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装置 |
CN105892079B (zh) | 2016-06-24 | 2018-07-17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装置 |
CN205720988U (zh) | 2016-06-24 | 2016-11-23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装置 |
-
2016
- 2016-06-24 CN CN201610476253.5A patent/CN105892079B/zh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06-06 US US15/752,729 patent/US10371958B2/en active Active
- 2017-06-06 WO PCT/CN2017/087264 patent/WO2017219854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00156773A1 (en) * | 2003-02-28 | 2010-06-24 | Nec Corporation | Image display device, portable terminal device, display panel and image display method using the same |
JP2013092607A (ja) * | 2011-10-25 | 2013-05-16 | Japan Display East Co Ltd | 3次元画像表示装置 |
CN103499898A (zh) * | 2013-10-21 | 2014-01-08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双视场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JP2016048344A (ja) * | 2014-08-28 | 2016-04-07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システム、虚像表示装置 |
CN104460018A (zh) * | 2014-12-31 | 2015-03-25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3d显示装置 |
CN105093546A (zh) * | 2015-08-20 | 2015-11-25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3d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CN205720989U (zh) * | 2016-06-24 | 2016-11-23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装置 |
Cited B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7219865A1 (zh) * | 2016-06-24 | 2017-12-28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装置 |
WO2017219866A1 (zh) * | 2016-06-24 | 2017-12-28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装置 |
WO2017219854A1 (zh) * | 2016-06-24 | 2017-12-28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装置 |
US10345607B2 (en) | 2016-06-24 | 2019-07-09 |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 Display device |
US10371958B2 (en) | 2016-06-24 | 2019-08-06 |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 Display device |
US10712482B2 (en) | 2016-06-24 | 2020-07-14 |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 Display device |
CN106371218A (zh) * | 2016-10-28 | 2017-02-01 | 苏州苏大维格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头戴式三维显示装置 |
WO2018076661A1 (zh) * | 2016-10-28 | 2018-05-03 | 苏州苏大维格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三维显示装置 |
CN106371218B (zh) * | 2016-10-28 | 2019-05-24 | 苏州苏大维格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头戴式三维显示装置 |
CN107561706A (zh) * | 2017-09-16 | 2018-01-09 | 宁波亿诺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虚拟现实投影成像系统 |
CN107490867A (zh) * | 2017-10-07 | 2017-12-19 | 宁波亿诺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虚拟现实(vr)投影成像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0371958B2 (en) | 2019-08-06 |
CN105892079B (zh) | 2018-07-17 |
US20180239158A1 (en) | 2018-08-23 |
WO2017219854A1 (zh) | 2017-12-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892079A (zh) | 一种显示装置 | |
CN105929587A (zh) | 一种显示装置 | |
KR102662883B1 (ko) | 무안경 입체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디스플레이 방법 | |
JP5576762B2 (ja) | ディスプレイ制御装置 | |
JP4492851B2 (ja) | 視差バリアおよび複数表示ディスプレイ | |
CN105911711B (zh) | 一种显示装置 | |
CN105911710B (zh) | 一种显示装置 | |
JP2004206089A (ja) | マルチプル視野ディスプレイ | |
CN108474943A (zh) | 用于执行子像素压缩以减少包括多个显示器的显示系统中的莫尔干涉的方法和系统 | |
TW201027981A (en) | Method and arrangement for spatial display | |
CN205722621U (zh) | 一种显示装置 | |
WO2024032461A1 (zh) | 3d显示装置和3d显示驱动方法 | |
JP2019510996A (ja) | 複数のディスプレイを含むディスプレイシステムにおいてモアレ干渉を低減するために矩形要素プロファイルを有する屈折ビームマッパーを用いる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 |
CN103293818A (zh) | 光学设备和图像显示设备 | |
JP2014522505A (ja) | 改良された垂直解像度を持つ立体表示 | |
CN108770384A (zh) | 用折射光束映射器减少包括多个显示器的显示系统中的莫尔干涉的方法和系统 | |
CN205720988U (zh) | 一种显示装置 | |
CN205750203U (zh) | 一种显示装置 | |
CN108732763A (zh) | 用于虚拟现实的显示屏和头显装置与虚拟现实头显系统 | |
CN104849867B (zh) | 调节裸眼3d显示器最佳观看距离的方法 | |
CN205720989U (zh) | 一种显示装置 | |
Sawada et al. | Coarse integral volumetric imaging with flat screen and wide viewing angle | |
CN212569192U (zh) | 位相板及裸眼3d显示装置 | |
JP2023088769A (ja) | 立体映像表示装置及び遊技機 | |
JP2023001767A (ja) | 立体映像表示装置及び遊技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