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11710B - 一种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11710B
CN105911710B CN201610474993.5A CN201610474993A CN105911710B CN 105911710 B CN105911710 B CN 105911710B CN 201610474993 A CN201610474993 A CN 201610474993A CN 105911710 B CN105911710 B CN 10591171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ating
display device
left eye
right eye
ey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47499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911710A (zh
Inventor
王维
杨亚锋
陈小川
谭纪风
马新利
张粲
王灿
高健
王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47499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911710B/zh
Publication of CN1059117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11710A/zh
Priority to US15/749,494 priority patent/US10345607B2/en
Priority to PCT/CN2017/087432 priority patent/WO2017219865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9117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117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18Diffraction gratings
    • G02B5/1814Diffraction gratings structurally combined with one or more fur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lenses, mirrors, prisms or other diffraction gratings
    • G02B5/1819Plural gratings positioned on the same surface, e.g. array of grating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42Diffraction optics, i.e. systems including a diffractive element being designed for providing a diffractive effect
    • G02B27/4205Diffraction optics, i.e. systems including a diffractive element being designed for providing a diffractive effect having a diffractive optical element [DOE] contributing to image formation, e.g. whereby 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 MTF or optical aberrations are relevan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 G02B30/2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 G02B30/26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 G02B30/3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involving parallax barri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20Filters
    • G02B5/201Filters in the form of array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13/00Details of stereoscopic systems
    • H04N2213/001Constructional or mechanical detail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用于改善观看者的观看体验。所述显示装置用于进行虚拟显示,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光栅层,沿显示装置的左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指向显示装置的非左眼视场中心区的方向,左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左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左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沿显示装置的右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指向显示装置的非右眼视场中心区的方向,右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右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右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本发明提供的显示装置用于进行3D显示。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显示装置是一种用于显示文字、数字、符号、图片,或者由文字、数字、符号和图片中至少两种组合形成的图像等画面的装置。显示装置可以为平面显示装置、曲面显示装置、3D显示装置、近眼显示装置、AR/VR显示装置等。
随着显示装置的发展,人们对显示的临场效果和观看者的沉浸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提高显示的临场效果和观看者的沉浸感,关键的技术之一就是需要对显示装置内的光的传播进行有效的控制,例如,对于其中一种用于进行3D显示的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具有固定的左眼视场中心区和右眼视场中心区,其中,左眼视场中心区和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共同形成整个显示装置的出光面,右眼视场中心区和非右眼视场中心区也共同形成整个显示装置的出光面,观看者位于显示装置前的观看区内,并观看显示装置所显示的画面时,观看者的左眼的视线集中在左眼视场中心区,观看者的右眼的视线集中在右眼视场中心区,通过对显示装置内的光的传播进行控制,使观看者所看到的画面就好像是投影在显示装置前或显示装置后的虚拟屏幕上,并使观看者能够看到整个显示装置所显示的画面,实现显示装置的虚拟显示,以使显示装置具有较好的临场效果,并提高观看者的沉浸感。
目前,通常在显示装置设置微棱镜或微透镜,实现对显示装置内的光的传播的控制,即现有的显示装置通常采用基于几何光学原理设计的结构来实现对显示装置内的光的传播的控制,但是,随着3D显示装置的发展,基于几何光学原理设计的结构不足以满足对显示装置内的光的传播的控制的要求,导致显示装置显示的临场效果和观看者的沉浸感较差,从而给观看者带来不良的观看体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用于改善观看者的观看体验。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以及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内部或所述显示面板的外部的光栅层,其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左眼R像素、多个左眼G像素、多个左眼B像素、多个右眼R像素、多个右眼G像素和多个右眼B像素;
所述光栅层包括R光栅区、G光栅区和B光栅区,其中,所述R光栅区包括:与所述左眼R像素对应的左眼R光栅区,以及与所述右眼R像素对应的右眼R光栅区;所述G光栅区包括:与所述左眼G像素对应的左眼G光栅区,以及与所述右眼G像素对应的右眼G光栅区;所述B光栅区包括:与所述左眼B像素对应的左眼B光栅区,以及与所述右眼B像素对应的右眼B光栅区;
沿所述显示装置的左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指向所述显示装置的非左眼视场中心区的方向,所述左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所述左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所述左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所述显示装置对应于所述左眼R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所述显示装置对应于所述左眼G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以及所述显示装置对应于所述左眼B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均直射向观看者的左眼;
沿所述显示装置的右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指向所述显示装置的非右眼视场中心区的方向,所述右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所述右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所述右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所述显示装置对应于所述右眼R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所述显示装置对应于所述右眼G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以及所述显示装置对应于所述右眼B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均直射向所述观看者的右眼。
本发明提供的显示装置设置有光栅层,通过对光栅层的各位置处的光栅周期进行设定,以对光在显示装置内传播时发生的衍射效应进行控制,实现对显示装置内的光的传播的控制,进而实现对显示装置发出的光进行控制,也就是说,本发明中,采用基于物理光学原理设计的结构来实现对显示装置内的光的传播的控制,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采用基于几何光学原理设计的结构来实现对显示装置内的光的传播的控制,采用基于物理光学原理设计的结构对显示装置内的光的传播的控制能力较高,从而可以更好地对显示装置内的光的传播进行控制,改善对显示装置内的光的传播进行控制的控制效果,改善显示装置显示的临场效果和观看者的沉浸感,进而改善观看者的观看体验,给观看者带来更加真实、舒适的观看体验。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一种显示装置与观看者的位置关系图;
图2为图1中显示装置的平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截面图;
图4为对应于左眼的光栅层的光栅周期的曲线图一;
图5为对应于左眼的光栅层的光栅周期的曲线图二;
图6为对应于右眼的光栅层的光栅周期的曲线图一;
图7为对应于右眼的光栅层的光栅周期的曲线图二;
图8为观看者、显示装置和虚拟屏幕的位置关系一;
图9为观看者、显示装置和虚拟屏幕的位置关系二;
图10为观看者、显示装置和虚拟屏幕的位置关系三;
图11为0级衍射的出光效率与光栅凸起的厚度关系图;
图12为1级衍射的出光效率与光栅凸起的厚度关系图;
图13为0级衍射的出光效率与光栅占空比的关系图;
图14为1级衍射的出光效率与光栅占空比的关系图;
图15为光栅凸起的截面示意图一;
图16为光栅凸起的截面示意图二;
图17为光栅凸起的截面示意图三;
图18为光栅凸起的截面示意图四;
图19为光栅凸起的截面示意图五;
图20为光栅凸起的截面示意图六。
附图标记:
10-显示装置, 20-显示面板,
21-第一基板, 22-第二基板,
23-彩膜层, 30-光栅层,
31-光栅凸起, 32-缝隙,
40-虚拟屏幕。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包括:显示面板20,以及设置在显示面板20的内部或显示面板20的外部的光栅层30,其中,显示面板20包括多个左眼R像素、多个左眼G像素、多个左眼B像素、多个右眼R像素、多个右眼G像素和多个右眼B像素;光栅层30包括R光栅区、G光栅区和B光栅区,其中,R光栅区包括:与左眼R像素对应的左眼R光栅区,以及与右眼R像素对应的右眼R光栅区;G光栅区包括:与左眼G像素对应的左眼G光栅区,以及与右眼G像素对应的右眼G光栅区;B光栅区包括:与左眼B像素对应的左眼B光栅区,以及与右眼B像素对应的右眼B光栅区。
沿显示装置10的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指向显示装置10的非左眼视场中心区的方向,左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左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左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显示装置10对应于左眼R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显示装置10对应于左眼G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以及显示装置10对应于左眼B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均直射向观看者的左眼ZL
沿显示装置的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指向显示装置10的非右眼视场中心区的方向,右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右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右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显示装置10对应于右眼R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显示装置10对应于右眼G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以及显示装置10对应于右眼B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均直射向观看者的右眼ZR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可以呈平面,也可以呈曲面,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以显示装置10呈平面为例进行说明。
举例来说,请参阅图1和图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具有左眼视场中心区AL和非左眼视场中心区,显示装置10还具有右眼视场中心区AR和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其中,左眼视场中心区AL和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共同形成整个显示装置10的出光面,右眼视场中心区AR和非右眼视场中心区也共同形成整个显示装置10的出光面,显示装置10前具有观看区,观看者位于观看区内,并观看显示装置10所显示的画面时,观看者的左眼ZL的视线集中在左眼视场中心区AL内,观看者的右眼ZR的视线集中在右眼视场中心区AR内。
观看者位于显示装置10前的观看区内,且观看者观看显示装置10所显示的画面时,观看者所看到的画面好像投射在显示装置10后或显示装置10前的虚拟屏幕40上,观看者、显示装置10和虚拟屏幕40构成一个光学系统,在该光学系统中,虚拟屏幕40可以位于光学系统的焦平面处,例如,虚拟屏幕40可以位于光学系统的后焦平面处,即虚拟屏幕40位于显示装置10后的焦平面处,或者,虚拟屏幕40可以位于光学系统的前焦平面处,即虚拟屏幕40位于显示装置10前的焦平面处。假设虚拟屏幕40上有一点Y,观看者的左眼ZL所看到的Y点处的画面为显示装置10上的XL点处所显示的画面,观看者的左眼ZL、虚拟屏幕40上的Y点和显示装置10上的XL点位于同一直线上,观看者的右眼ZR所看到的Y点处的画面为显示装置10上的XR点处所显示的画面,观看者的右眼ZR、虚拟屏幕40上的Y点和显示装置10上的XR点位于同一直线上,此时,XLY的距离为光学系统中对应于观看者的左眼ZL的离焦量,XRY的距离为光学系统中对应于观看者的右眼ZR的离焦量,显示装置10的各位置处显示的画面则可以根据对应的离焦量进行推算获得,或者,显示装置10的各位置处显示的画面可以是经过特殊设备记录下来并保存而获得。
在实际应用中,观看者位于显示装置10前的观看区内,且观看者观看显示装置10所显示的画面时,观看者所看到的画面还可以包括景深画面,景深画面可以是经过特殊设备记录下来并经处理后获得,也可以是由显示装置10内的显示芯片或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根据图像处理算法进行推算获得,因此,显示装置10显示的画面可以为:仅包括可以投射在显示装置10前的某一虚拟屏幕40上的画面,或者,仅包括可以投射在显示装置10后的某一虚拟屏幕40上的画面,或者,包括可以投射在显示装置10前的某一虚拟屏幕40上的画面,以及该虚拟屏幕40的景深画面,或者,包括可以投射在显示装置10后的某一虚拟屏幕40上的画面,以及该虚拟屏幕40的景深画面,或者,包括可以投射在显示装置10前的某一虚拟屏幕40上的画面,以及显示装置10的景深画面,或者,包括可以投射在显示装置10后的某一虚拟屏幕40上的画面,以及显示装置10的景深画面,或者,包括可以投射在观看者所能看到的所有虚拟屏幕40上的画面,以及各虚拟屏幕40的景深画面。
请参阅图3,显示装置10包括显示面板20和光栅层30,显示面板20可以为液晶显示面板或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PDP显示面板(Plasma Display Panel,等离子体面板)、CRT(Cathode Ray Tube,阴极射线管)显示面板等,光栅层30设置在显示面板20的内部或显示面板20的外部,例如,显示装置10为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包括背光源和位于背光源的出光侧的显示面板20,显示面板2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21和第二基板22,光栅层30可以设置在第一基板21与第二基板22之间,或者,光栅层30可以设置在第一基板21背向第二基板22的侧面上,或者,光栅层30可以设置在第二基板22背向第一基板21的侧面上,或者,光栅层30可以设置在背光源的出光侧。
显示装置10的配色方案采用RGB(Red红色,Green绿色,Blue蓝色)配色方案,显示面板20包括多个左眼R像素、多个左眼G像素、多个左眼B像素、多个右眼R像素、多个右眼G像素和多个右眼B像素,光栅层30包括R光栅区、G光栅区和B光栅区,其中,R光栅区包括:与左眼R像素对应的左眼R光栅区,以及与右眼R像素对应的右眼R光栅区;G光栅区包括:与左眼G像素对应的左眼G光栅区,以及与右眼G像素对应的右眼G光栅区;B光栅区包括:与左眼B像素对应的左眼B光栅区,以及与右眼B像素对应的右眼B光栅区。
沿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指向非左眼视场中心区的方向,左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左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左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即,可以认为,沿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向显示装置10的边缘,左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左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左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如图2所示,由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向图2中显示装置10的上边缘,左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左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左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由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向图2中显示装置10的下边缘,左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左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左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由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向图2中显示装置10的左边缘,左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左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左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由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向图2中显示装置10的右边缘,左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左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左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
显示装置10对应于左眼R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显示装置10对应于左眼G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以及显示装置10对应于左眼B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均直射向观看者的左眼ZL,例如,如图1所示,虚拟屏幕40上具有一点Y,观看者的左眼ZL所看到的Y点处的画面为显示装置10上的XL点处所显示的画面,观看者的左眼ZL、虚拟屏幕40上的Y点和显示装置10上的XL点位于同一直线上,显示装置10上的XL点处发出的光直射向观看者的左眼ZL,即显示装置10上的XL点处发出的光沿观看者的左眼ZL、虚拟屏幕40上的Y点和显示装置10上的XL点所在的直线发出。显示装置10上的XL点对应左眼R像素时,显示装置10上的XL点发出红光,且该红光沿观看者的左眼ZL、虚拟屏幕40上的Y点和显示装置10上的XL点所在的直线发出;显示装置10上的XL点对应左眼G像素时,显示装置10上的XL点发出绿光,且该绿光沿观看者的左眼ZL、虚拟屏幕40上的Y点和显示装置10上的XL点所在的直线发出;显示装置10上的XL点对应左眼B像素时,显示装置10上的XL点发出蓝光,且该蓝光沿观看者的左眼ZL、虚拟屏幕40上的Y点和显示装置10上的XL点所在的直线发出。
沿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指向非右眼视场中心区的方向,右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右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右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即,可以认为,沿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向显示装置10的边缘,右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右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右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如图2所示,由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向图2中显示装置10的上边缘,右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右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右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由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向图2中显示装置10的下边缘,右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右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右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由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向图2中显示装置10的左边缘,右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右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右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由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向图2中显示装置10的右边缘,右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右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右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
显示装置10对应于右眼R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显示装置10对应于右眼G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以及显示装置10对应于右眼B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均直射向观看者的右眼ZR,例如,如图1所示,虚拟屏幕40上具有一点Y,观看者的右眼ZR所看到的Y点处的画面为显示装置10上的XR点处所显示的画面,观看者的右眼ZR、虚拟屏幕40上的Y点和显示装置10上的XR点位于同一直线上,显示装置10上的XR点处发出的光直射向观看者的右眼ZR,即显示装置10上的XR点处发出的光沿观看者的右眼ZR、虚拟屏幕40上的Y点和显示装置10上的XR点所在的直线发出。显示装置10上的XR点对应右眼R像素时,显示装置10上的XR点发出红光,且该红光沿观看者的右眼ZR、虚拟屏幕40上的Y点和显示装置10上的XR点所在的直线发出;显示装置10上的XR点对应右眼G像素时,显示装置10上的XR点发出绿光,且该绿光沿观看者的右眼ZR、虚拟屏幕40上的Y点和显示装置10上的XR点所在的直线发出;显示装置10上的XR点对应右眼B像素时,显示装置10上的XR点发出蓝光,且该蓝光沿观看者的右眼ZR、虚拟屏幕40上的Y点和显示装置10上的XR点所在的直线发出。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中设置有光栅层30,入射至光栅层30的入射光在光栅层30会发生衍射,并获得k级衍射(k=0,±1,±2...),k级衍射的衍射角θ与光栅的光栅周期P之间的关系通常满足:
式(1)中,θ0为入射至光栅层30的入射光的入射角,λ为入射至光栅层30的入射光的波长。
根据式(1)可知,当入射至光栅层30的入射角θ0一定时,对于0级衍射来说,0级衍射的衍射角θ与入射至光栅层30的入射角θ0相等,光栅的光栅周期P对0级衍射的衍射角没有影响;对于非0级衍射来说,例如对1级衍射、2级衍射、3级衍射等来说,随着光栅周期P的增加,非0级衍射的衍射角θ均逐渐增加。因此,通过设定不同的光栅周期P,即可调整非0级衍射的衍射角θ,以使非0级衍射的光沿着设定方向发出。
具体地,显示装置10包括左眼视场中心区AL和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左眼视场中心区AL位于显示装置10的中部,非左眼视场中心区环绕左眼视场中心区AL,观看者观看显示装置10所显示的画面时,观看者的左眼ZL的视线集中在左眼视场中心区AL,由左眼视场中心区AL发出、直射向观看者的左眼ZL的光可以认为是入射光经对应于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光栅层30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光,而由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发出、直射向观看者的眼睛的光则需要经过偏折后才能直射向观看者的眼睛,即可以认为由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发出、直射向观看者的眼睛的光为入射光经对应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的光栅层30后获得的非0级衍射的光,因此,可以使图2中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光栅层30的光栅周期小于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光栅层30的光栅周期,使入射光在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光栅层30发生衍射后获得的非0级衍射具有合适的衍射角,非0级衍射的光朝向观看者的视线偏折,非0级衍射的光直射入观看者的左眼ZL,也就是说,可以通过对光栅层30的光栅周期进行设定,以对入射光经光栅层30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后获得的非0级衍射的衍射角进行调节,使入射光在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光栅层30发生衍射后获得的非0级衍射具有合适的衍射角,非0级衍射的光朝向观看者的左眼ZL偏折,非0级衍射的光直射入观看者的左眼ZL
显示装置10包括右眼视场中心区AR和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右眼视场中心区AR位于显示装置10的中部,非右眼视场中心区环绕右眼视场中心区AR,观看者观看显示装置10所显示的画面时,观看者的右眼ZR的视线集中在右眼视场中心区AR,由右眼视场中心区AR发出、直射向观看者的右眼ZR的光可以认为是入射光经对应于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光栅层30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光,而由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发出、直射向观看者的眼睛的光则需要经过偏折后才能直射向观看者的眼睛,即可以认为由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发出、直射向观看者的眼睛的光为入射光经对应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的光栅层30后获得的非0级衍射的光,因此,可以使图2中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光栅层30的光栅周期小于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光栅层30的光栅周期,使入射光在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光栅层30发生衍射后获得的非0级衍射具有合适的衍射角,非0级衍射的光朝向观看者的视线偏折,非0级衍射的光直射入观看者的右眼ZR,也就是说,可以通过对光栅层30的光栅周期进行设定,以对入射光经光栅层30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后获得的非0级衍射的衍射角进行调节,使入射光在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光栅层30发生衍射后获得的非0级衍射具有合适的衍射角,非0级衍射的光朝向观看者的右眼ZR偏折,非0级衍射的光直射入观看者的右眼ZR
例如,请参阅图1,观看者位于显示装置10前的观看区内,观看者观看显示装置10所显示的画面时,观看者所看到的画面好像投射在显示装置10后的虚拟屏幕40上,观看者的左眼ZL所看到的虚拟屏幕40上Y点处的画面对应于显示装置10的XL点处的画面,假设X点位于显示装置10的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如果要实现虚拟屏幕40上Y点处的画面被观看者的左眼ZL看到,则需要调节显示装置10的XL点处的出光方向,使显示装置10的XL点处的光沿着ZL、XL和Y所在的直线发出,可以通过设定光栅层30对应于XL点的位置处的光栅周期P,调整入射光在光栅层30对应于XL点的位置处发生衍射后获得的非0级衍射的衍射角θ,以使非0级衍射的光沿着ZL、XL和Y所在的直线发出,实现虚拟屏幕40上Y点处的画面被观看者的左眼ZL看到。
显示装置10上的XL点对应左眼R像素,则设定光栅层30对应于该左眼R像素的光栅周期P,使入射光在光栅层30对应于该左眼R像素的位置处发生衍射后获得的非0级衍射沿着ZL、XL和Y所在的直线衍射;显示装置10上的XL点对应左眼G像素,则设定光栅层30对应于该左眼G像素的光栅周期P,使入射光在光栅层30对应于该左眼G像素的位置处发生衍射后获得的非0级衍射沿着ZL、XL和Y所在的直线衍射;显示装置10上的XL点对应左眼B像素,则设定光栅层30对应于该左眼B像素的光栅周期P,使入射光在光栅层30对应于该左眼B像素的位置处发生衍射后获得的非0级衍射沿着ZL、XL和Y所在的直线衍射。
观看者的右眼ZR所看到的虚拟屏幕40上Y点处的画面对应于显示装置10的XR点处的画面,假设X点位于显示装置10的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如果要实现虚拟屏幕40上Y点处的画面被观看者的右眼ZR看到,则需要调节显示装置10的XR点处的出光方向,使显示装置10的XR点处的光沿着ZR、XR和Y所在的直线发出,可以通过对光栅层30对应于XR点的位置处的光栅周期P,调整入射光在光栅层30对应于XR点的位置处发生衍射后获得的非0级衍射的衍射角θ,以使非0级衍射的光沿着ZR、XR和Y所在的直线发出,实现虚拟屏幕40上Y点处的画面被观看者的右眼ZR看到。
显示装置10上的XR点对应右眼R像素,则设定光栅层30对应于该右眼R像素的光栅周期P,使入射光在光栅层30对应于该右眼R像素的位置处发生衍射后获得的非0级衍射沿着ZR、XR和Y所在的直线衍射,显示装置10上的XR点对应右眼R像素,则设定光栅层30对应于该右眼G像素的光栅周期P,使入射光在光栅层30对应于该右眼G像素的位置处发生衍射后获得的非0级衍射沿着ZR、XR和Y所在的直线衍射,显示装置10上的XR点对应右眼R像素,则设定光栅层30对应于该右眼B像素的光栅周期P,使入射光在光栅层30对应于该右眼B像素的位置处发生衍射后获得的非0级衍射沿着ZR、XR和Y所在的直线衍射。
由上述可知,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设置有光栅层30,通过对光栅层30的各位置处的光栅周期进行设定,以对光在显示装置10内传播时发生的衍射效应进行控制,实现对显示装置10内的光的传播的控制,进而实现对显示装置10发出的光进行控制,也就是说,本发明实施例中,采用基于物理光学原理设计的结构来实现对显示装置10内的光的传播的控制,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采用基于几何光学原理设计的结构来实现对显示装置10内的光的传播的控制,采用基于物理光学原理设计的结构对显示装置10内的光的传播的控制能力较高,从而可以更好地对显示装置10内的光的传播进行控制,改善对显示装置10内的光的传播进行控制的控制效果,改善显示装置10显示的临场效果和观看者的沉浸感,进而改善观看者的观看体验,给观看者带来更加真实、舒适的观看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光栅层30包括R光栅区、G光栅区和B光栅区,其中,R光栅区包括:与左眼R像素对应的左眼R光栅区,以及与右眼R像素对应的右眼R光栅区;G光栅区包括:与左眼G像素对应的左眼G光栅区,以及与右眼G像素对应的右眼G光栅区;B光栅区包括:与左眼B像素对应的左眼B光栅区,以及与右眼B像素对应的右眼B光栅区,也就是说,光栅层30包括匹配于左眼ZL的左眼光栅和匹配于右眼ZR的右眼光栅。在实际应用中,左眼光栅和右眼光栅可以同层设置,或者,光栅层30可以分为层叠设置的左眼光栅层和右眼光栅层,左眼光栅位于左眼光栅层,右眼光栅位于右眼光栅层。当然,在实际应用中,光栅层30可以分为层叠设置的R光栅层、G光栅层和B光栅层,左眼R光栅区和右眼光栅区位于R光栅层,左眼G光栅区和右眼光栅区位于G光栅层,左眼B光栅区和右眼光栅区位于B光栅层,或者,光栅层30可以分为层叠设置左眼R光栅层、左眼G光栅层、左眼B光栅层、右眼R光栅层、右眼G光栅层和右眼B光栅层,左眼R光栅区位于左眼R光栅层,左眼G光栅区位于左眼G光栅层,左眼B光栅区位于左眼B光栅层,右眼R光栅区位于右眼R光栅层,右眼G光栅区位于右眼G光栅层,右眼B光栅区位于右眼B光栅层。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显示装置10的功能不同以及显示装置10前的观看区的位置的不同,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位置和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位置可以变化,例如,对于某些显示装置10来说,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位置和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位置均位于图2中的左侧,此时,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和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均位于图2中的右侧,或者,对于某些显示装置10来说,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位置和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位置均位于图2中的右侧,此时,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和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均位于图2中的左侧。
值得指出的是,入射至光栅层30的入射光在光栅层30发生衍射后获得k级衍射(k=0,±1,±2...),对显示装置10的各位置处的出光方向进行调节时,通常通过调节光栅层30与该位置处对应的位置处的光栅周期,以对经光栅层30与该位置处对应的位置处的入射光发生衍射后获得的非0级衍射的衍射角进行调节,例如,通常通过调节光栅层30与该位置处对应的位置处的光栅周期,以对1级衍射、2级衍射、3级衍射等的衍射角进行调节。在实际应用中,入射至光栅层30的入射光在光栅层30发生衍射后获得k级衍射(k=0,±1,±2...),其中,0级衍射的强度最强,随着|k|的增加,k级衍射的强度逐渐减小,且通常来说,2级衍射的强度与1级衍射的强度差一个或多个数量级,即2级衍射的强度比1级衍射的强度小很多,因而,对经光栅层30与该位置处对应的位置处的入射光发生衍射后获得的非0级衍射的衍射角进行调节时,可以只对1级衍射的衍射角进行调节。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以对经光栅层30的入射光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的衍射角进行调节为例进行说明,并以对经光栅层30的入射光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和1级衍射的强度进行调节为例进行说明。。
在上述实施例中,根据显示装置10的功能的不同,以及显示装置10前的观看区的位置的不同,光栅层30的设置方式可以有多种,下面示例性列举三种光栅层30的设置方式,但不限于所列举的三种方式。
光栅层30的设置方式一,请参阅图1至图4、图6,沿显示装置10的横向,由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向显示装置10的两侧,左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左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左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沿显示装置10的横向,由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向显示装置10的两侧,右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右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右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
具体地,以显示装置10的尺寸为60寸为例进行详细说明,显示装置10的宽为132.83cm,显示装置10的高为74.72cm,例如,如图2所示,图2中左右的方向为显示装置10的宽度方向,图2中上下的方向为显示装置10的高度方向,显示装置10具有中心,显示装置10的观看区位于显示装置10的正前方,且显示装置10的观看区与显示装置10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相对。
显示装置10的横向可以认为是与观看者的左眼ZL和右眼ZR连线平行的方向,显示装置10的纵向可以认为是与观看者的左眼ZL和右眼ZR连线垂直的方向,对于上述显示装置10,显示装置10的宽度方向平行于观看者的左眼ZL和右眼ZR之间的连线,也就是说,图2中左右的方向为显示装置10的横向,图2中上下的方向为显示装置10的纵向。
左眼视场中心区AL位于显示装置10的中心a偏左,即左眼视场中心区AL位于图2中显示装置10的中心a偏左,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位于图2中显示装置10的中心a偏左,非左眼视场中心区位于图2中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左右两侧;右眼视场中心区AR位于显示装置10的中心a偏右,即右眼视场中心区AR位于图2中显示装置10的中心a偏右,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位于图2中显示装置10的中心a偏右,非右眼视场中心区位于图2中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左右两侧;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和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相对显示装置10沿显示装置10的横向的中心线对称,即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和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相对图2中显示装置10的中心a左右对称,且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和显示装置10的中心a位于同一直线上。
观看者观看显示装置10所显示的画面时,观看者与显示装置10的距离可以大于0m且小于500m,为了使观看者获得较佳的视角,观看者与显示装置10的距离可以优选为0.5m。
过图2中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设定一条竖直线qAL1,沿显示装置10的横向,由图2中竖直线qAL1向显示装置10的左右两侧,左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左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左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也就是说,沿显示装置10的横向,距离竖直线qAL1越远,入射光经左眼R光栅区后发生衍射获得的1级衍射的衍射角越大,入射光经左眼G光栅区后发生衍射获得的1级衍射的衍射角越大,入射光经左眼B光栅区后发生衍射获得的1级衍射的衍射角越大,与图4中曲线q1L所示的显示装置10的不同位置处发出的光需要朝向观看者的左眼ZL偏折的角度相对应。
沿着显示装置10的横向,根据图4中q1L曲线以及公式(1)可以得到左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的分布曲线,如图4中曲线q2L所示,左眼R光栅区与竖直线qAL1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最大,左眼R光栅区与图2中显示装置10的左右两侧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较小,例如,左眼R光栅区与竖直线qAL1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可以大于或等于50μm,左眼R光栅区与图2中显示装置10的左右两侧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可以为0.8μm。
沿着显示装置10的横向,根据图4中q1L曲线以及公式(1)可以得到左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的分布曲线,如图4中曲线q3L所示,左眼G光栅区与竖直线qAL1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最大,左眼G光栅区与图2显示装置10的左右两侧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较小,例如,左眼G光栅区与竖直线qAL1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可以大于或等于50μm,左眼G光栅区与图2中显示装置10的左右两侧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可以为0.7μm。
沿着显示装置10的横向,根据图4中q1L曲线以及公式(1)可以得到左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的分布曲线,如图4中曲线q4L所示,左眼B光栅区与竖直线qAL1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最大,左眼B光栅区与图2中显示装置10的左右两侧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较小,例如,左眼B光栅区与竖直线qAL1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可以大于或等于50μm,左眼B光栅区与图2中显示装置10的左右两侧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可以为0.5μm。
过图2中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设定一条竖直线qAR1,沿显示装置10的横向,由图2中竖直线qAR1向显示装置10的左右两侧,右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右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右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也就是说,距离竖直线qAR1越远,入射光经右眼R光栅区后发生衍射获得的1级衍射的衍射角越大,入射光经右眼G光栅区后发生衍射获得的1级衍射的衍射角越大,入射光经右眼B光栅区后发生衍射获得的1级衍射的衍射角越大,与图6中曲线q1R所示的显示装置10的不同位置处发出的光需要朝向观看者的右眼ZR偏折的角度相对应。
沿着显示装置10的横向,根据图6中q1R曲线以及公式(1)可以得到右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的分布曲线,如图6中曲线q2R所示,右眼R光栅区与竖直线qAR1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最大,右眼R光栅区与图2中显示装置10的左右两侧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较小,例如,右眼R光栅区与竖直线qAR1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可以大于或等于50μm,右眼R光栅区与图2中显示装置10的左右两侧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可以为0.8μm。
沿着显示装置10的横向,根据图6中q1R曲线以及公式(1)可以得到右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的分布曲线,如图6中曲线q3R所示,右眼G光栅区与竖直线qAR1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最大,右眼G光栅区与图2显示装置10的左右两侧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较小,例如,右眼G光栅区与竖直线qAR1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可以大于或等于50μm,右眼G光栅区与图2中显示装置10的左右两侧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可以为0.7μm。
沿着显示装置10的横向,根据图6中q1R曲线以及公式(1)可以得到右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的分布曲线,如图6中曲线q4R所示,右眼B光栅区与竖直线qAR1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最大,右眼B光栅区与图2中显示装置10的左右两侧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较小,例如,右眼B光栅区与竖直线qAR1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可以大于或等于50μm,右眼B光栅区与图2中显示装置10的左右两侧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可以为0.5μm。
在光栅层30的设置方式一中,通过分别对左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左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左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右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右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右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分别进行设定,实现对经左眼R像素和右眼R像素获得的红光、经左眼G像素和右眼G像素获得的绿光、经左眼B像素和右眼B像素获得的蓝光分别进行调节和控制,使由显示装置10的各位置处发出的红光、绿光和蓝光沿设定方向发出,从而改善显示装置10显示的临场效果和观看者的沉浸感,改善观看者的观看体验,给观看者带来更加真实、舒适的观看体验。
在光栅层30的设置方式一中,沿显示装置10的横向,由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向显示装置10的两侧,左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左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左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由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向显示装置10的两侧,右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右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右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因此,光栅层30的设置方式一可以实现沿显示装置10的横向对显示装置10的出光方向进行调节,从而改善沿显示装置10的横向观看者的观看体验。
光栅层30的设置方式一可以实现沿显示装置10的横向对显示装置10的出光方向进行调节,从而改善沿显示装置10的横向观看者的观看体验,此时,沿显示装置10的纵向,由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之间的连线的中点向显示装置10的两侧,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也就是说,沿显示装置10的纵向,光栅层30的光栅周期可以不分别针对左眼ZL和右眼ZR进行设定。
光栅层30的设置方式二,请参阅图1、图2、图3、图5和图7,沿显示装置10的纵向,由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向显示装置10的两侧,左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左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左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沿显示装置10的纵向,由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向显示装置10的两侧,右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右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右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
具体地,以尺寸为60寸的显示装置10为例进行详细说明,显示装置10的宽为132.83cm,显示装置10的高为74.72cm,例如,如图2所示,图2中左右的方向为显示装置10的宽度方向,图2中上下的方向为显示装置10的高度方向,显示装置10具有中心a,显示装置10的观看区位于显示装置10的正前方,且显示装置10的观看区与显示装置10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相对。
显示装置10的横向可以认为是与观看者的左眼ZL和右眼ZR连线平行的方向,显示装置10的纵向可以认为是与观看者的左眼ZL和右眼ZR连线垂直的方向,对于上述显示装置10,显示装置10的宽度方向平行于观看者的左眼ZL和右眼ZR之间的连线,也就是说,图2中左右的方向为显示装置10的横向,图2中上下的方向为显示装置10的纵向。
左眼视场中心区AL位于显示装置10的中心a偏左,即左眼视场中心区AL位于图2中显示装置10的中心a偏左,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位于图2中显示装置10的中心a偏左,非左眼视场中心区位于图2中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左右两侧;右眼视场中心区AR位于显示装置10的中心a偏右,即右眼视场中心区AR位于图2中显示装置10的中心a偏右,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位于图2中显示装置10的中心a偏右,非右眼视场中心区位于图2中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左右两侧;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和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相对显示装置10沿显示装置10的横向的中心线对称,即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和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相对图2中显示装置10的中心a左右对称,且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和显示装置10的中心a位于同一直线上。
观看者观看显示装置10所显示的画面时,观看者与显示装置10的距离可以大于0m且小于500m,为了使观看者获得较佳的视角,观看者与显示装置10的距离可以优选为0.5m。
过图2中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设定一条横向线qAL2,沿显示装置10的纵向,由图2中横向线qAL2向显示装置10的上下两侧,左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左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左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也就是说,距离横向线qAL2越远,入射光经左眼R光栅区后发生衍射获得的1级衍射的衍射角越大,入射光经左眼G光栅区后发生衍射获得的1级衍射的衍射角越大,入射光经左眼B光栅区后发生衍射获得的1级衍射的衍射角越大,与图5中曲线q5L所示的显示装置10的不同位置处发出的光需要朝向观看者的左眼ZL偏折的角度相对应。
沿显示装置10的纵向,根据图5中q5L曲线以及公式(1)可以得到左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的分布曲线,如图5中曲线q6L所示,左眼R光栅区与横向线qAL2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最大,左眼R光栅区与图2中显示装置10的上下两侧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较小,例如,左眼R光栅区与横向线qAL2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可以大于或等于50μm,左眼R光栅区与图2中显示装置10的上下两侧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可以为0.8μm。
沿显示装置10的纵向,根据图5中q5L曲线以及公式(1)可以得到左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的分布曲线,如图5中曲线q7L所示,左眼G光栅区与横向线qAL2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最大,左眼G光栅区与图2中显示装置10的上下两侧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较小,例如,左眼G光栅区与横向线qAL2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可以大于或等于50μm,左眼G光栅区与图2中显示装置10的上下两侧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可以为0.7μm。
沿显示装置10的纵向,根据图5中q5L曲线以及公式(1)可以得到左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的分布曲线,如图5中曲线q8L所示,左眼B光栅区与横向线qAL2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最大,左眼B光栅区与图2中显示装置10的上下两侧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较小,例如,左眼B光栅区与横向线qAL2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可以大于或等于50μm,左眼B光栅区与图2中显示装置10的上下两侧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可以为0.5μm。
过图2中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设定一条横向线qAR2,沿显示装置10的纵向,由图2中横向线qAR2向显示装置10的上下两侧,右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右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右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也就是说,距离横向线qAR2越远,入射光经右眼R光栅区后发生衍射获得的1级衍射的衍射角越大,入射光经右眼G光栅区后发生衍射获得的1级衍射的衍射角越大,入射光经右眼B光栅区后发生衍射获得的1级衍射的衍射角越大,与图7中曲线q5R所示的显示装置10的不同位置处发出的光需要朝向观看者的右眼ZR偏折的角度相对应。
沿显示装置10的纵向,根据图7中q5R曲线以及公式(1)可以得到右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的分布曲线,如图7中曲线q6R所示,右眼R光栅区与横向线qAR2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最大,右眼R光栅区与图2中显示装置10的上下两侧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较小,例如,右眼R光栅区与横向线qAR2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可以大于或等于50μm,右眼R光栅区与图2中显示装置10的上下两侧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可以为0.8μm。
沿显示装置10的纵向,根据图7中q5R曲线以及公式(1)可以得到右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的分布曲线,如图7中曲线q7R所示,右眼G光栅区与横向线qAR2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最大,右眼G光栅区与图2中显示装置10的上下两侧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较小,例如,右眼G光栅区与横向线qAR2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可以大于或等于50μm,右眼G光栅区与图2中显示装置10的上下两侧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可以为0.7μm。
沿显示装置10的纵向,根据图7中q5R曲线以及公式(1)可以得到右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的分布曲线,如图7中曲线q8R所示,右眼B光栅区与横向线qAR2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最大,右眼B光栅区与图2中显示装置10的上下两侧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较小,例如,右眼B光栅区与横向线qAR2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可以大于或等于50μm,右眼B光栅区与图2中显示装置10的上下两侧对应的区域的光栅周期可以为0.5μm。
在光栅层30的设置方式二中,通过分别对左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左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左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右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右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右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分别进行设定,实现对经左眼R像素和右眼R像素获得的红光、经左眼G像素和右眼G像素获得的绿光和经左眼B像素和右眼B像素获得的蓝光分别进行调节和控制,使由显示装置10的各位置处发出的红光、绿光和蓝光均沿设定方向发出,从而改善显示装置10显示的临场效果和观看者的沉浸感,改善观看者的观看体验,给观看者带来更加真实、舒适的观看体验。
在光栅层30的设置方式二中,沿显示装置10的纵向,由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向显示装置10的两侧,左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左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左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由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向显示装置10的两侧,右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右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右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因此。光栅层30的设置方式二可以实现沿显示装置10的纵向对显示装置10的出光方向进行调节,从而改善沿显示装置10的纵向观看者的观看体验。
光栅层30的设置方式二可以实现沿显示装置10的纵向对显示装置10的出光方向进行调节,从而改善沿显示装置10的纵向观看者的观看体验,此时,沿显示装置10的横向,由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之间的连线的中点向显示装置10的两侧,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也就是说,沿显示装置10的横向,光栅层30的光栅周期可以不分别针对左眼ZL和右眼ZR进行设定。
光栅层30的设置方式一提供的显示装置10可以改善沿显示装置10的横向观看者的观看体验,光栅层30的设置方式二中提供的显示装置10可以改善沿显示装置10的纵向观看者的观看体验,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同时改善沿显示装置10的横向和纵向观看者的观看体验。
光栅层30的设置方式三,沿显示装置10的横向,由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向显示装置10的两侧,左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左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左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沿显示装置10的横向,由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向显示装置10的两侧,右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右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右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沿显示装置10的纵向,由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中心aL向显示装置10的两侧,左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左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左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沿显示装置10的纵向,由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中心aR向显示装置10的两侧,右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右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右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
光栅层30的设置方式三中,分别对光栅层30的光栅周期沿显示装置10的横向和纵向进行设定,因此,光栅层30的设置方式三可以同时实现沿显示装置10的横向和纵向对显示装置10的出光方向进行调节,从而改善沿显示装置10的横向和纵向观看者的观看体验。沿显示装置10的横向,左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左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左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的设定方式与光栅层30的设置方式一中相应内容类似,右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右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右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的设定方式与光栅层30的设置方式一中相应内容类似,在此不再赘述;沿显示装置10的纵向,左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左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左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的设定方式与光栅层30的设置方式二中相应内容类似,右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右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右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的设定方式与光栅层30的设置方式二中相应内容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值得一提的是,在光栅层30的设置方式三中,光栅层30可以包括满足沿显示装置10的横向设置的横向光栅和满足沿显示装置10的纵向设置的纵向光栅,横向光栅和纵向光栅可以同层设置,或者,将光栅层30分为横向层和纵向层,横向光栅位于横向层,纵向光栅位于纵向层。
在上述实施例中,显示面板20包括多个左眼R像素、多个左眼G像素、多个左眼B像素、多个右眼R像素、多个右眼G像素和多个右眼B像素,其中多个左眼R像素、多个左眼G像素、多个左眼B像素、多个右眼R像素、多个右眼G像素和多个右眼B像素的排列方式可以为多种,即显示面板20内,像素的排列方式可以为多种,例如:
像素的排列方式一,沿显示装置10的横向,显示装置10包括多个左眼R像素列、多个左眼G像素列、多个左眼B像素列、多个右眼R像素列、多个右眼G像素列和多个右眼B像素列,左眼R像素列、左眼G像素列、左眼B像素列、右眼R像素列、右眼G像素列和右眼B像素列相间排列,左眼R像素列由沿显示装置10的纵向排列的多个左眼R像素形成,左眼G像素列由沿显示装置10的纵向排列的多个左眼G像素形成,左眼B像素列由沿显示装置10的纵向排列的多个左眼B像素形成,右眼R像素列由沿显示装置10的纵向排列的多个右眼R像素形成,右眼G像素列由沿显示装置10的纵向排列的多个右眼G像素形成,右眼B像素列由沿显示装置10的纵向排列的多个右眼B像素形成。
具体地,多个左眼R像素、多个左眼G像素、多个左眼B像素、多个右眼R像素、多个右眼G像素和多个右眼B像素呈阵列排列,即多个左眼R像素、多个左眼G像素、多个左眼B像素、多个右眼R像素、多个右眼G像素和多个右眼B像素构成像素阵列,像素阵列包括沿显示装置10的横向延伸的多个像素行和沿显示装置10的纵向延伸的多个像素列,其中,每一像素行包括多个左眼R像素、多个左眼G像素、多个左眼B像素、多个右眼R像素、多个右眼G像素和多个右眼B像素,且左眼R像素、左眼G像素、左眼B像素、右眼R像素、右眼G像素和右眼B像素相间排布,例如,可以是左眼R像素、左眼G像素、左眼B像素、右眼R像素、右眼G像素、右眼B像素依次排布,或者,可以是左眼R像素、右眼R像素、左眼G像素、右眼G像素、左眼B像素、右眼B像素依次排布,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采用其它方式进行相间排布,在此不作限定;每一像素列包括左眼R像素、左眼G像素、左眼B像素、右眼R像素、右眼G像素和右眼B像素中的一种,形成左眼R像素列、左眼G像素列、左眼B像素列、右眼R像素列、右眼G像素列、右眼B像素列。
当显示面板20中的像素采用像素的排列方式一时,光栅层30采用上述光栅层30的设置方式一时,可以为:光栅层30包括多个光栅凸起31,光栅凸起31为条状光栅凸起31,光栅凸起31沿着显示装置10的纵向延伸,多个光栅凸起31沿显示装置10的横向平行排布。此时,左眼R光栅区的光栅凸起31、左眼G光栅区的光栅凸起31、左眼B光栅区的光栅凸起31、右眼R光栅区的光栅凸起31、右眼G光栅区的光栅凸起31和右眼B光栅区的光栅凸起31均为条状光栅凸起31,且光栅凸起31沿着显示装置10的纵向延伸,左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左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左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右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右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右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可以采用上述光栅层30的设置方式一进行设定。
像素的排列方式二,沿显示装置10的纵向,显示装置10包括多个左眼R像素行、多个左眼G像素行、多个左眼B像素行、多个右眼R像素行、多个右眼G像素行和多个右眼B像素行,左眼R像素行、左眼G像素行、左眼B像素行、右眼R像素行、右眼G像素行和右眼B像素行相间排列,左眼R像素行由沿显示装置10的横向排列的多个左眼R像素形成,左眼G像素行由沿显示装置10的纵向排列的多个左眼G像素形成,左眼B像素列由沿显示装置10的纵向排列的多个左眼B像素形成,右眼R像素列由沿显示装置10的纵向排列的多个右眼R像素形成,右眼G像素列由沿显示装置10的纵向排列的多个右眼G像素形成,右眼B像素列由沿显示装置10的纵向排列的多个右眼B像素形成。
具体地,多个左眼R像素、多个左眼G像素、多个左眼B像素、多个右眼R像素、多个右眼G像素和多个右眼B像素呈阵列排列,即多个左眼R像素、多个左眼G像素、多个左眼B像素、多个右眼R像素、多个右眼G像素和多个右眼B像素构成像素阵列,像素阵列包括沿显示装置10的横向延伸的多个像素行和沿显示装置10的纵向延伸的多个像素列,其中,每一像素列包括多个左眼R像素、多个左眼G像素、多个左眼B像素、多个右眼R像素、多个右眼G像素和多个右眼B像素,且左眼R像素、左眼G像素、左眼B像素、右眼R像素、右眼G像素和右眼B像素相间排布,例如,可以是左眼R像素、左眼G像素、左眼B像素、右眼R像素、右眼G像素、右眼B像素依次排布,或者,可以是左眼R像素、右眼R像素、左眼G像素、右眼G像素、左眼B像素、右眼B像素依次排布,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采用其它方式进行相间排布,在此不作限定;每一像素行包括左眼R像素、左眼G像素、左眼B像素、右眼R像素、右眼G像素和右眼B像素中的一种,形成左眼R像素行、左眼G像素行、左眼B像素行、右眼R像素行、右眼G像素行、右眼B像素行。
当显示面板20中的像素采用像素的排列方式二时,光栅层30可以为:光栅层30包括多个光栅凸起31,光栅凸起31为条状光栅凸起31,光栅凸起31沿着显示装置10的横向延伸,多个光栅凸起31沿显示装置10的纵向平行排布。此时,左眼R光栅区的光栅凸起31、左眼G光栅区的光栅凸起31、左眼B光栅区的光栅凸起31、右眼R光栅区的光栅凸起31、右眼G光栅区的光栅凸起31和右眼B光栅区的光栅凸起31均为条状光栅凸起31,且光栅凸起31沿着显示装置10的横向延伸,左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左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左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右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右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右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可以采用上述光栅层30的设置方式二进行设定。
像素的排列方式三,沿显示装置10的横向,左眼R像素、左眼G像素、左眼B像素、右眼R像素、右眼G像素和右眼B像素相间排列;沿显示装置10的纵向,左眼R像素、左眼G像素、左眼B像素、右眼R像素、右眼G像素和右眼B像素相间排列。
具体地,多个左眼R像素、多个左眼G像素、多个左眼B像素、多个右眼R像素、多个右眼G像素和多个右眼B像素呈阵列排列,即多个左眼R像素、多个左眼G像素、多个左眼B像素、多个右眼R像素、多个右眼G像素和多个右眼B像素构成像素阵列,像素阵列包括沿显示装置10的横向延伸的多个像素行和沿显示装置10的纵向延伸的多个像素列,其中,每一像素行包括多个左眼R像素、多个左眼G像素、多个左眼B像素、多个右眼R像素、多个右眼G像素和多个右眼B像素,且左眼R像素、左眼G像素、左眼B像素、右眼R像素、右眼G像素和右眼B像素相间排布,例如,可以是左眼R像素、左眼G像素、左眼B像素、右眼R像素、右眼G像素、右眼B像素依次排布,或者,可以是左眼R像素、右眼R像素、左眼G像素、右眼G像素、左眼B像素、右眼B像素依次排布,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采用其它方式进行相间排布,在此不作限定;每一像素列包括多个左眼R像素、多个左眼G像素、多个左眼B像素、多个右眼R像素、多个右眼G像素和多个右眼B像素,且左眼R像素、左眼G像素、左眼B像素、右眼R像素、右眼G像素和右眼B像素相间排布,例如,可以是左眼R像素、左眼G像素、左眼B像素、右眼R像素、右眼G像素、右眼B像素依次排布,或者,可以是左眼R像素、右眼R像素、左眼G像素、右眼G像素、左眼B像素、右眼B像素依次排布,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采用其它方式进列相间排布,在此不作限定。
在上述实施例中,观看者位于显示装置10前的观看区内,并观看显示装置10所显示的画面时,观看者所观看到的画面就好像投射在显示装置10后的虚拟屏幕40上,其中,观看者、显示装置10和虚拟屏幕40的位置关系可以是多种,例如:
观看者、显示装置10和虚拟屏幕40的位置关系一,请参阅图8,观看者观看显示装置10所显示的画面,画面投射在显示装置10后的虚拟屏幕40上,虚拟屏幕40为曲面虚拟屏幕,虚拟屏幕40具有圆心,观看者位于虚拟屏幕40的圆心处。
观看者、显示装置10和虚拟屏幕40的位置关系二,请参阅图9,观看者观看显示装置10所显示的画面,画面投射在显示装置10后的虚拟屏幕40上,虚拟屏幕40为曲面虚拟屏幕,虚拟屏幕40具有圆心,观看者位于虚拟屏幕40的圆心靠近虚拟屏幕40的一侧。
观看者、显示装置10和虚拟屏幕40的位置关系三,请参阅图10,观看者观看显示装置10所显示的画面,画面投射在显示装置10后的虚拟屏幕40上,虚拟屏幕40为曲面虚拟屏幕,虚拟屏幕40具有圆心,显示装置10位于虚拟屏幕40的圆心靠近虚拟屏幕40的一侧,观看者位于虚拟屏幕40的圆心远离虚拟屏幕40的一侧。
需要说明的是,在观看者、显示装置10和虚拟屏幕40的位置关系一、观看者、显示装置10和虚拟屏幕40的位置关系二和观看者、显示装置10和虚拟屏幕40的位置关系三中,当观看者与显示装置10之间的距离不变时,对于同一尺寸的显示装置10,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位置和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位置相同时,显示装置10的各位置处的光栅周期可以采用相同的设定值。
值得一提的是,在实际应用中,上述实施例中,光栅层30的设置方式、像素的排列方式以及观看者、显示装置10和虚拟屏幕40的位置关系可以任意进行组合,例如,可以采用光栅层30的设置方式一、像素的排列方式一和观看者、显示装置10和虚拟屏幕40的位置关系一的组合方式,或者,可以采用光栅层30的设置方式一、像素的排列方式二和观看者、显示装置10和虚拟屏幕40的位置关系一的组合方式,或者,可以采用光栅层30的设置方式一、像素的排列方式二和观看者、显示装置10和虚拟屏幕40的位置关系二的组合方式等,以适应显示装置10的不同的应用要求,实现显示装置10的虚拟显示,例如,可以实现曲面3D显示、球面3D显示等。
当实际应用时,通常,显示装置10的左眼视场中心区AL所发出的光可以直射至观看者的左眼,由显示装置10的左眼视场中心区AL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左眼ZL的光通常为经光栅层30后的0级衍射的光,显示装置10的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发出的光通过偏折后入射至观看者的左眼,由显示装置10的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左眼ZL的光通常为经光栅层30后的非0级衍射(例如1级衍射)的光,因而,由显示装置10的左眼视场中心区AL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左眼ZL的光的强度可能会高于由显示装置10的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左眼ZL的光的强度;显示装置10的右眼视场中心区AR所发出的光可以直射至观看者的右眼,由显示装置10的右眼视场中心区AR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右眼ZR的光通常为经光栅层30后的0级衍射的光,显示装置10的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发出的光通过偏折后入射至观看者的右眼,由显示装置10的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右眼ZR的光通常为经光栅层30后的非0级衍射(例如1级衍射)的光,因而,由显示装置10的右眼视场中心区AR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右眼ZR的光的强度可能会高于由显示装置10的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右眼ZR的光的强度。为了进一步改善显示装置10显示的临场效果和观看者的沉浸感,改善观看者的观看体验,给观看者带来更加真实、舒适的观看体验,则需要增加由显示装置10的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左眼ZL的光的强度,使由显示装置10的各位置处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左眼ZL的光的强度相匹配,需要增加由显示装置10的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右眼ZR的光的强度,使由显示装置10的各位置处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右眼ZR的光的强度相匹配。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中设置有光栅层30,入射至光栅层30的入射光在光栅层30处会发生衍射和干涉,入射光在光栅层30处发生衍射后获得的k级衍射会发生干涉相长或干涉相消的现象,且入射光在光栅层30处发生衍射后获得的k级衍射会发生干涉相长或干涉相消与光栅层30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相关,因而,可以通过设定光栅层30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以使某级衍射发生干涉相长或干涉相消,进而调整k级衍射的强度,调整由显示装置10的各位置处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左眼ZL的光的强度,使显示装置10的各位置处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左眼ZL的光的光线数量和强度相匹配,调整由显示装置10的各位置处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右眼ZR的光的强度,使显示装置10的各位置处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右眼ZR的光的光线数量和强度相匹配,从而进一步改善观看者的观看体验,给观看者带来更加真实、舒适的观看体验。
通常,当光栅层30的光栅周期和光栅占空比一定时,光栅层30的光栅凸起31的折射率为nG,相邻的两个光栅凸起31之间的缝隙32内的填充物的折射率为nS,入射至光栅层30的入射光的波长为λ,当光栅层30的厚度h为且m取半整数时,入射光在光栅层30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发生干涉相消,入射光在光栅层30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发生干涉相长,当光栅层30的厚度h为且m取整数时,入射光在光栅层30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发生干涉相长,入射光在光栅层30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发生干涉相消。
例如,请参阅图11和图12,当光栅层30的光栅周期为3μm,光栅层30的光栅占空比为0.5,入射至光栅层30的入射光在光栅层30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出光效率与光栅层30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之间的关系图11所示,入射至光栅层30的入射光在光栅层30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的出光效率与光栅层30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之间的关系如图12所示,由图11和图12可知,当m取整数时,例如m取1时,0级衍射发生干涉长,1级衍射发生干涉相消,当m取半整数时,例如m取时,0级衍射发生干涉相消,1级衍射发生干涉相长。
也就是说,由显示装置10各位置处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左眼ZL的光的强度与光栅层30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有关,由显示装置10各位置处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右眼ZR的光的强度与光栅层30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有关,且根据上述结论,可以通过对光栅层30各个区域的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进行设定,以调节显示装置10的各位置处0级衍射和非0级衍射的强度,进而调节由显示装置10的各位置处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左眼ZL的光的强度,调节由显示装置10的各位置处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右眼ZR的光的强度,例如,使入射光在光栅层30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衍射后获得的非0级衍射发生干涉相长,使入射光在光栅层30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发生干涉相消,使由显示装置10的各位置处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左眼ZL的光的强度相匹配,使入射光在光栅层30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衍射后获得的非0级衍射发生干涉相长,使入射光在光栅层30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发生干涉相消,使由显示装置10的各位置处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右眼ZR的光的强度相匹配。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以对入射光在光栅层30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和1级衍射分别进行控制为例进行说明,对于观看者来说,由显示装置10的左眼视场中心区AL发出的光可以认为是直射入观看者的左眼,而由显示装置10的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发出的光则需要经过偏折后才能落入观看者的左眼ZL的视线内,因此,在显示装置10的左眼视场中心区AL内,则主要对入射光在光栅层30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进行控制,而在显示装置10的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内,则主要对入射光在光栅层30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进行控制;对于观看者来说,由显示装置10的右眼视场中心区AR发出的光可以认为是直射入观看者的右眼,而由显示装置10的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发出的光则需要经过偏折后才能落入观看者的右眼ZR的视线内,因此,在显示装置10的右眼视场中心区AR内,则主要对入射光在光栅层30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进行控制,而在显示装置10的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内,则主要对入射光在光栅层30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进行控制。
具体地,通常,可以假定入射至光栅层30的入射光为垂直于光栅层30入射,即入射至光栅层30的入射光为准直入射,入射至光栅层30的入射光的入射角θ0为0°,例如,显示装置10为液晶显示装置时,显示装置10包括显示面板20和背光源,背光源为显示面板20提供面光源,面光源入射至显示面板20中时,通常为垂直于显示面板20入射,光栅层30设置于显示面板20的内部或外部时,面光源也垂直于光栅层30入射。
光栅层30包括多个光栅凸起31,其中,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AL满足:
其中,nGAL为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光栅凸起31的折射率,nSAL为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相邻的两个光栅凸起31之间的缝隙32内的填充物的折射率,λ为入射至光栅层30的入射光的波长,mAL为第一常数,且第一常数mAL满足:
在公式(2)中,第一常数mAL满足:即第一常数mAL不取半整数,此时,入射光在光栅层30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发生干涉相消,而入射光在光栅层30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不发生干涉相消,也就是说,位于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AL满足公式(2)时,可以通过调节入射光在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左眼R光栅区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光的强度,调节入射光在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左眼G光栅区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光的强度,调节入射光在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左眼B光栅区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光的强度,以调节由显示装置10的左眼视场中心区AL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左眼ZL的光的强度,改善观看者所观看到的画面的亮度均匀性,进而改善观看者的观看体验,给观看者带来更加真实、舒适的观看体验。
第一常数mAL的取值可以为整数,也可以为非整数,第一常数mAL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取值,例如,入射光在光栅层30对应于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强度与入射光在光栅层30对应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的强度相差较小时,第一常数mAL可以取整数,入射光在光栅层30对应于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发生干涉相长,此时,入射光在光栅层30对应于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光的强度达到最大,或者,第一常数mAL可以取非整数,且第一常数mAL的取值靠近整数,例如,当iAL取1时,且0.5<mAL<1时,第一常数mAL的取值可以为0.85、0.9或者0.95等;当iAL取1时,且1<mAL<1.5时,第一常数mAL的取值可以为1.05、1.1或者1.15等。
入射光在光栅层30对应于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强度与入射光在光栅层30对应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的强度相差较大时,第一常数mAL可以不取整数,且第一常数mAL的取值优选接近半整数,即第一常数mAL的取值满足:
或者,例如,当iAL取1时,且0.5<mAL<1时,第一常数mAL的取值可以为0.55、0.58或者0.6等;当iAL取1时,且1<mAL<1.5时,第一常数mAL的取值可以为1.4、1.43或者1.46等。
通过对第一常数mAL的取值进行设定,使入射光在光栅层30对应于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不会发生完全的干涉相长,从而使由显示装置10的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左眼ZL的光的强度与由显示装置10的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区域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左眼ZL的光的强度相匹配。
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BL满足:
其中,nGBL为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光栅凸起31的折射率,nSBL为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相邻的两个光栅凸起31之间的缝隙32内的填充物的折射率,λ为入射至光栅层30的入射光的波长,mBL为第二常数,且第二常数mBL满足:
当位于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BL满足公式(3)时,入射光在光栅层30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发生干涉相长,增加了入射光在对应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的左眼R光栅区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的强度,增加了入射光在对应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的左眼G光栅区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的强度,增加了入射光在对应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的左眼B光栅区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的强度,从而增加了入射光在光栅层30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的强度,使由显示装置10的各位置处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左眼ZL的光的强度相匹配,减小观看者所观看到的画面的亮度差,改善观看者所观看到的画面的亮度均匀性,进一步改善观看者的观看体验,给观看者带来更加真实、舒适的观看体验。
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AR满足:
其中,nGAR为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光栅凸起31的折射率,nSAR为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相邻的两个光栅凸起31之间的缝隙32内的填充物的折射率,λ为入射至光栅层30的入射光的波长,mAR为第三常数,且第三常数mAR满足:
在公式(4)中,第三常数mAR满足:即第一常数mAR不取半整数,此时,入射光在光栅层30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发生干涉相消,而入射光在光栅层30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不发生干涉相消,也就是说,位于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AR满足公式(4)时,可以通过调节入射光在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右眼R光栅区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光的强度,调节入射光在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右眼G光栅区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光的强度,调节入射光在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右眼B光栅区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光的强度,以调节由显示装置10的右眼视场中心区AR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右眼ZR的光的强度,改善观看者所观看到的画面的亮度均匀性,进而改善观看者的观看体验,给观看者带来更加真实、舒适的观看体验。
第三常数mAR的取值可以为整数,也可以为非整数,第三常数mAR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取值,例如,入射光在光栅层30对应于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强度与入射光在光栅层30对应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的强度相差较小时,第三常数mAR可以取整数,入射光在光栅层30对应于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发生干涉相长,此时,入射光在光栅层30对应于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光的强度达到最大,或者,第三常数mAR可以取非整数,且第三常数mAR的取值靠近整数,例如,当iAR取1时,且0.5<mAR<1时,第三常数mAR的取值可以为0.85、0.9或者0.95等;当iAR取1时,且1<mAR<1.5时,第三常数mAR的取值可以为1.05、1.1或者1.15等。
入射光在光栅层30对应于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强度与入射光在光栅层30对应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的强度相差较大时,第三常数mAR可以不取整数,且第三常数mAR的取值优选接近半整数,即第三常数mAR的取值满足:
或者,例如,当iAR取1时,且0.5<mAR<1时,第三常数mAR的取值可以为0.55、0.58或者0.6等;当iAR取1时,且1<mAR<1.5时,第三常数mAR的取值可以为1.4、1.43或者1.46等。
通过对第三常数mAR的取值进行设定,使入射光在光栅层30对应于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不会发生完全的干涉相长,从而使由显示装置10的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右眼ZR的光的强度与由显示装置10的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区域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右眼ZR的光的强度相匹配。
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BR满足:
其中,nGBR为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光栅凸起31的折射率,nSBR为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相邻的两个光栅凸起31之间的缝隙32内的填充物的折射率,λ为入射至光栅层30的入射光的波长,mBR为第四常数,且第四常数mBR满足:
当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BR满足公式(5)时,入射光在光栅层30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发生干涉相长,增加了入射光在对应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的右眼R光栅区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的强度,增加了入射光在对应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的右眼G光栅区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的强度,增加了入射光在对应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的右眼B光栅区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的强度,从而增加了入射光在光栅层30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的强度,使由显示装置10的各位置处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右眼ZR的光的强度相匹配,减小观看者所观看到的画面的亮度差,改善观看者所观看到的画面的亮度均匀性,进一步改善观看者的观看体验,给观看者带来更加真实、舒适的观看体验。
在上述实施例中,光栅层30包括R光栅区、G光栅区和B光栅区,其中,R光栅区包括:与左眼R像素对应的左眼R光栅区,以及与右眼R像素对应的右眼R光栅区;G光栅区包括:与左眼G像素对应的左眼G光栅区,以及与右眼G像素对应的右眼G光栅区;B光栅区包括:与左眼B像素对应的左眼B光栅区,以及与右眼B像素对应的右眼B光栅区。
设定位于左眼R光栅区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时,设定左眼R光栅区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时,设定右眼R光栅区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时,设定右眼R光栅区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时,入射至光栅层30的入射光的波长λ为红光的波长,红光的波长为630nm。
设定位于左眼G光栅区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时,设定左眼G光栅区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时,设定右眼G光栅区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时,设定右眼G光栅区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时,入射至光栅层30的入射光的波长λ为绿光的波长,绿光的波长为550nm。
设定位于左眼B光栅区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时,设定左眼B光栅区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时,设定右眼B光栅区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时,设定右眼B光栅区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时,入射至光栅层30的入射光的波长λ为蓝光的波长,蓝光的波长为430nm。
在上述实施例中,nGAL与nSAL之间具有差值,且nGAL与nSAL的大小可以根据实际应用进行设定,例如,nGAL与nSAL的关系可以满足:nGAL<nSAL,或者,nGAL>nSAL。在本发明实施例中,nGAL与nSAL的关系满足:nGAL>nSAL,例如,nGAL=1.5,nSAL=1,也就是说,形成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材料的折射率为1.5,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相邻的两个光栅凸起31之间的缝隙32内的填充物的折射率为1,当光栅层30位于显示面板20的外部时,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相邻的两个光栅凸起31内的填充物可以为空气。
在上述实施例中,nGBL与nSBL之间具有差值,且nGBL与nSBL的大小可以根据实际应用进行设定,例如,nGBL与nSBL的关系可以满足:nGBL<nSBL,或者,nGBL>nSBL。在本发明实施例中,nGBL与nSBL的关系满足:nGBL>nSBL,例如,nGBL=1.5,nSBL=1,也就是说,形成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材料的折射率为1.5,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相邻的两个光栅凸起31之间的缝隙32内的填充物的折射率为1,当光栅层30位于显示面板20的外部时,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相邻的两个光栅凸起31内的填充物可以为空气。
在上述实施例中,nGAR与nSAR之间具有差值,且nGAR与nSAR的大小可以根据实际应用进行设定,例如,nGAR与nSAR的关系可以满足:nGAR<nSAR,或者,nGAR>nSAR。在本发明实施例中,nGAR与nSAR的关系满足:nGAR>nSAR,例如,nGAR=1.5,nSAR=1,也就是说,形成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材料的折射率为1.5,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相邻的两个光栅凸起31之间的缝隙32内的填充物的折射率为1,当光栅层30位于显示面板20的外部时,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相邻的两个光栅凸起31内的填充物可以为空气。
在上述实施例中,nGBR与nSBR之间具有差值,且nGBR与nSBR的大小可以根据实际应用进行设定,例如,nGBR与nSBR的关系可以满足:nGBR<nSBR,或者,nGBR>nSBR。在本发明实施例中,nGBR与nSBR的关系满足:nGBR>nSBR,例如,nGBR=1.5,nSBR=1,也就是说,形成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材料的折射率为1.5,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相邻的两个光栅凸起31之间的缝隙32内的填充物的折射率为1,当光栅层30位于显示面板20的外部时,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相邻的两个光栅凸起31内的填充物可以为空气。
在公式(2)中,当nGAL、nSAL和λ的值确定后,第一常数mAL的取值越大,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AL也越大,由于制作较厚的光栅凸起31时,通常需要花费较多的工艺和时间,导致显示装置10的制备成本较高,且不利于显示装置10的薄型化设计。因此,为了降低显示装置10的制备成本,且便于显示装置10的薄型化设计,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常数mAL满足:0.5<mAL<1.5,且第一常数mAL优选满足:0.5<mAL≤1,以减小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AL,从而降低显示装置10的制备成本,并便于显示装置10的薄型化设计。
在公式(3)中,当nGBL、nSBL和λ的值确定后,第二常数mBL的取值越大,位于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BL也越大,由于制作较厚的光栅凸起31时,通常需要花费较多的工艺和时间,导致显示装置10的制备成本较高,且不利于显示装置10的薄型化设计。因此,为了降低显示装置10的制备成本,且便于显示装置10的薄型化设计,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常数mBL满足:mBL=0.5,以减小位于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BL,从而降低显示装置10的制备成本,并便于显示装置10的薄型化设计。
在公式(4)中,当nGAR、nSAR和λ的值确定后,第三常数mAR的取值越大,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AR也越大,由于制作较厚的光栅凸起31时,通常需要花费较多的工艺和时间,导致显示装置10的制备成本较高,且不利于显示装置10的薄型化设计。因此,为了降低显示装置10的制备成本,且便于显示装置10的薄型化设计,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三常数mAR满足:0.5<mAR<1.5,且第三常数mAR优选满足:0.5<mAR≤1,以减小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AR,从而降低显示装置10的制备成本,并便于显示装置10的薄型化设计。
在公式(5)中,当nGBR、nSBR和λ的值确定后,第四常数mBR的取值越大,位于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BR也越大,由于制作较厚的光栅凸起31时,通常需要花费较多的工艺和时间,导致显示装置10的制备成本较高,且不利于显示装置10的薄型化设计。因此,为了降低显示装置10的制备成本,且便于显示装置10的薄型化设计,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四常数mBR满足:mBR=0.5,以减小位于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BR,从而降低显示装置10的制备成本,并便于显示装置10的薄型化设计。
设定左眼R光栅区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时,入射至光栅层30的入射光的波长λ为红光的波长,红光的波长为630nm,根据公式(2),当第一常数mAL满足:0.5<mAL<1.5时,左眼R光栅区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ALR满足:315nm<hALR<945nm。在实际应用中,入射光在左眼R光栅区对应于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强度与入射光在左眼R光栅区对应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的强度相差较小时,左眼R光栅区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ALR可以取630nm,或者,左眼R光栅区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ALR的取值接近630nm,例如,左眼R光栅区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ALR可以为550nm、580nm、600nm、650nm或者680nm等;入射光在左眼R光栅区对应于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强度与入射光在左眼R光栅区对应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的强度相差较大时,优选地,左眼R光栅区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ALR接近315nm,例如,左眼R光栅区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ALR可以为330nm、370nm或400nm等,或者,左眼R光栅区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ALR接近945nm,例如,左眼R光栅区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ALR可以为850nm、900nm或930nm等。
设定位于左眼G光栅区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时,入射至光栅层30的入射光的波长λ为绿光的波长,绿光的波长为550nm,据公式(2),当第一常数mAL满足:0.5<mAL<1.5时,左眼G光栅区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ALG满足:275nm<hALG<825nm。在实际应用中,入射光在左眼G光栅区对应于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强度与入射光在左眼G光栅区对应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的强度相差较小时,左眼G光栅区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ALG可以取550nm,或者,左眼G光栅区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ALG的取值接近550nm,例如,左眼G光栅区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ALG可以为500nm、530nm、580nm或者600nm等;入射光在左眼G光栅区对应于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强度与入射光在左眼G光栅区对应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的强度相差较大时,优选地,左眼G光栅区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ALG接近275nm,例如,左眼G光栅区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ALG可以为300nm、320nm或350nm等,或者,左眼G光栅区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ALG接近825nm,例如,左眼G光栅区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ALG可以为800nm、760nm或730nm等。
设定位于左眼B光栅区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的左眼光栅凸起31的厚度时,入射至光栅层30的入射光的波长λ为蓝光的波长,蓝光的波长为430nm,据公式(2),当第一常数mAL满足:0.5<mAL<1.5时,左眼B光栅区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ALB满足:215nm<hALB<645nm。在实际应用中,入射光在左眼B光栅区对应于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强度与入射光在左眼B光栅区对应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的强度相差较小时,左眼B光栅区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ALB可以取430nm,或者,左眼B光栅区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ALB的取值接近430nm,例如,左眼B光栅区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ALB可以为350nm、380nm、480nm或者500nm等;入射光在左眼B光栅区对应于左眼视场中心区AL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强度与入射光在左眼B光栅区对应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的强度相差较大时,优选地,左眼B光栅区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ALB接近215nm,例如,左眼B光栅区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ALB可以为250nm、280nm或300nm等,或者,左眼B光栅区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ALB接近645nm,例如,左眼B光栅区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ALB可以为620nm、600nm或550nm等。
设定左眼R光栅区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时,入射至光栅层30的入射光的波长λ为红光的波长,红光的波长为630nm,根据公式(3),当第二常数mBL为0.5时,左眼R光栅区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BLR为630nm;设定左眼G光栅区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时,入射至光栅层30的入射光的波长λ为绿光的波长,绿光的波长为550nm,根据公式(3),当第二常数mBL为0.5时,左眼G光栅区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BLG为630nm;设定位于左眼B光栅区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时,入射至光栅层30的入射光的波长λ为蓝光的波长,蓝光的波长为430nm,根据公式(3),当第二常数mBL为0.5时,左眼B光栅区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BLB为430nm。
设定右眼R光栅区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时,入射至光栅层30的入射光的波长λ为红光的波长,红光的波长为630nm,根据公式(4),当第三常数mAR满足:0.5<mAR<1.5时,右眼R光栅区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ARR满足:315nm<hARR<945nm。在实际应用中,入射光在右眼R光栅区对应于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强度与入射光在右眼R光栅区对应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的强度相差较小时,右眼R光栅区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ARR可以取630nm,或者,右眼R光栅区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ARR的取值接近630nm,例如,右眼R光栅区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ARR可以为550nm、580nm、600nm、650nm或者680nm等;入射光在右眼R光栅区对应于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强度与入射光在右眼R光栅区对应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的强度相差较大时,优选地,右眼R光栅区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ARR接近315nm,例如,右眼R光栅区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ARR可以为330nm、370nm或400nm等,或者,右眼R光栅区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ARR接近945nm,例如,右眼R光栅区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ARR可以为850nm、900nm或930nm等。
设定位于右眼G光栅区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时,入射至光栅层30的入射光的波长λ为绿光的波长,绿光的波长为550nm,据公式(4),当第三常数mAR满足:0.5<mAR<1.5时,右眼G光栅区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ARG满足:275nm<hARG<825nm。在实际应用中,入射光在右眼G光栅区对应于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强度与入射光在右眼G光栅区对应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的强度相差较小时,右眼G光栅区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ARG可以取550nm,或者,右眼G光栅区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ARG的取值接近550nm,例如,右眼G光栅区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ARG可以为500nm、530nm、580nm或者600nm等;入射光在右眼G光栅区对应于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强度与入射光在右眼G光栅区对应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的强度相差较大时,优选地,右眼G光栅区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ARG接近275nm,例如,右眼G光栅区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ARG可以为300nm、320nm或350nm等,或者,右眼G光栅区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ARG接近825nm,例如,右眼G光栅区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ARG可以为800nm、760nm或730nm等。
设定位于右眼B光栅区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的右眼光栅凸起31的厚度时,入射至光栅层30的入射光的波长λ为蓝光的波长,蓝光的波长为430nm,据公式(4),当第三常数mAR满足:0.5<mAR<1.5时,右眼B光栅区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ARB满足:215nm<hARB<645nm。在实际应用中,入射光在右眼B光栅区对应于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强度与入射光在右眼B光栅区对应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的强度相差较小时,右眼B光栅区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ARB可以取430nm,或者,右眼B光栅区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ARB的取值接近430nm,例如,右眼B光栅区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ARB可以为350nm、380nm、480nm或者500nm等;入射光在右眼B光栅区对应于右眼视场中心区AR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强度与入射光在右眼B光栅区对应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的强度相差较大时,优选地,右眼B光栅区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ARB接近215nm,例如,右眼B光栅区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ARB可以为250nm、280nm或300nm等,或者,右眼B光栅区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ARB接近645nm,例如,右眼B光栅区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ARB可以为620nm、600nm或550nm等。
设定右眼R光栅区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时,入射至光栅层30的入射光的波长λ为红光的波长,红光的波长为630nm,根据公式(5),当第四常数mBR为0.5时,右眼R光栅区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BRR为630nm;设定右眼G光栅区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时,入射至光栅层30的入射光的波长λ为绿光的波长,绿光的波长为550nm,根据公式(5),当第四常数mBR为0.5时,右眼G光栅区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BRG为630nm;设定位于右眼B光栅区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时,入射至光栅层30的入射光的波长λ为蓝光的波长,蓝光的波长为430nm,根据公式(5),当第四常数mBR为0.5时,右眼B光栅区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hBRB为430nm。
在实际应用中,请参阅图13和图14,当光栅层30的光栅周期为3μm,光栅层30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为500nm时,入射至光栅层30的入射光在光栅层30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出光效率与光栅占空比之间的关系图13所示,入射至光栅层30的入射光在光栅层30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的出光效率与光栅占空比之间的关系如图14所示,由图13可知,对于0级衍射来说,光栅占空比为0.5时,0级衍射的强度最小,且光栅占空比小于0.5时,0级衍射的强度随着光栅占空比的增大而减小,光栅占空比大于0.5时,0级衍射的强度随着光栅占空比的增大而增大;由图14可知,对于1级衍射来说,光栅占空比为0.5时,1级衍射的强度最大,且光栅占空比小于0.5时,1级衍射的强度随着光栅占空比的增大而增大,光栅占空比大于0.5时,1级衍射的强度随着光栅占空比的增大而减小。
也就是说,由显示装置10的各位置处发出的光的强度还与光栅层30的光栅占空比有关,且根据上述结论,可以通过对光栅层30的光栅占空比进行设定,以增加入射光在光栅层30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发生衍射后获得的非0级衍射的强度,进而增加由显示装置10的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左眼ZL的光的强度,并在必要时,适当降低入射光在光栅层30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强度,进而适当降低由显示装置10的左眼视场中心区AL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左眼ZL的光的强度,从而进一步使由显示装置10的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左眼ZL的光的强度与由显示装置10的左眼视场中心区AL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左眼ZL的光的强度相匹配。
可以通过对光栅层30的光栅占空比进行设定,以增加入射光在光栅层30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发生衍射后获得的非0级衍射的强度,进而增加由显示装置10的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右眼ZR的光的强度,并在必要时,适当降低入射光在光栅层30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强度,进而适当降低由显示装置10的右眼视场中心区AR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右眼ZR的光的强度,从而进一步使由显示装置10的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右眼ZR的光的强度与由显示装置10的右眼视场中心区AR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右眼ZR的光的强度相匹配。
具体地,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光栅层30的光栅占空比dcAL满足:0.2≤dcAL≤0.8;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光栅层30的光栅占空比dcBL为0.5;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光栅层30的光栅占空比dcAR满足:0.2≤dcAR≤0.8;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光栅层30的光栅占空比dcBR为0.5。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光栅层30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光栅层30的光栅占空比dcBL设定为0.5,因而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光栅层30的光栅周期和光栅层30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一定时,入射光在光栅层30与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的强度最大,使得由显示装置10的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左眼ZL的光具有较高的强度,从而可以使由显示装置10的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左眼ZL的光的强度与由显示装置10的左眼视场中心区AL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左眼ZL的光的强度相匹配。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光栅层30的光栅占空比dcAL满足:0.2≤dcAL≤0.8,在实际应用中,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光栅层30的光栅占空比dcAL的取值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例如,由显示装置10的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左眼ZL的光的强度与由显示装置10的左眼视场中心区AL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左眼ZL的光的强度相差较大时,则可以使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光栅层30的光栅占空比dcAL的取值为0.5,此时,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光栅层30的光栅周期和光栅层30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一定时,入射光在光栅层30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强度最小,因而可以适当降低入射光在光栅层30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强度,从而可以使由显示装置10的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左眼ZL的光的强度与由显示装置10的左眼视场中心区AL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左眼ZL的光的强度相匹配;由显示装置10的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左眼ZL的光的强度与由显示装置10的左眼视场中心区AL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左眼ZL的光的强度相差较小时,则可以使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光栅层30的光栅占空比dcAL满足:0.2≤dcAL<0.5,或者,0.5<dcAL≤0.8,例如,光栅层30的光栅占空比dcAL的取值可以为0.2、0.3、0.4、0.6、0.7或0.8,此时,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对应的区域内,光栅层30的光栅周期和光栅层30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一定时,入射光在光栅层30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强度不处于最小,且入射光在光栅层30与左眼视场中心区AL对应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强度也不处于最大,因而可以使由显示装置10的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左眼ZL的光的强度与由显示装置10的左眼视场中心区AL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左眼ZL的光的强度相匹配。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光栅层30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光栅层30的光栅占空比dcBR设定为0.5,因而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光栅层30的光栅周期和光栅层30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一定时,入射光在光栅层30与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1级衍射的强度最大,使得由显示装置10的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右眼ZR的光具有较高的强度,从而可以使由显示装置10的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右眼ZR的光的强度与由显示装置10的右眼视场中心区AR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右眼ZR的光的强度相匹配。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光栅层30的光栅占空比dcAR满足:0.2≤dcAR≤0.8,在实际应用中,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光栅层30的光栅占空比dcAR的取值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例如,由显示装置10的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右眼ZR的光的强度与由显示装置10的右眼视场中心区AR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右眼ZR的光的强度相差较大时,则可以使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光栅层30的光栅占空比dcAR的取值为0.5,此时,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光栅层30的光栅周期和光栅层30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一定时,入射光在光栅层30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强度最小,因而可以适当降低入射光在光栅层30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强度,从而可以使由显示装置10的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右眼ZR的光的强度与由显示装置10的右眼视场中心区AR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右眼ZR的光的强度相匹配;由显示装置10的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右眼ZR的光的强度与由显示装置10的右眼视场中心区AR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右眼ZR的光的强度相差较小时,则可以使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光栅层30的光栅占空比dcAR满足:0.2≤dcAR<0.5,或者,0.5<dcAR≤0.8,例如,光栅层30的光栅占空比dcAR的取值可以为0.2、0.3、0.4、0.6、0.7或0.8,此时,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光栅层30的光栅周期和光栅层30的光栅凸起31的厚度一定时,入射光在光栅层30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强度不处于最小,且入射光在光栅层30与右眼视场中心区AR对应的区域内发生衍射后获得的0级衍射的强度也不处于最大,因而可以使由显示装置10的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右眼ZR的光的强度与由显示装置10的右眼视场中心区AR发出、落入观看者的右眼ZR的光的强度相匹配。
上述实施例中,光栅凸起31可以为透明光栅凸起31,也可以为非透明光栅凸起31,且光栅凸起31的材料可以有多种选择。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光栅凸起31为透明光栅凸起31,且光栅凸起31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光栅凸起31。
请参阅图15至图20,光栅凸起31的截面形状为台阶形、梯形或者三角形。
例如,请参阅图15和图16,光栅层30包括多个光栅凸起31,相邻的两个光栅凸起31之间具有缝隙32,光栅凸起31被垂直于相邻的两个光栅凸起31之间的缝隙32的延伸方向的平面截断后,获得的光栅凸起31的截面形状为台阶形。在实际应用中,如图16所示,可以是光栅凸起31的截面的其中一侧为台阶形,或者,如图15所示,也可以是光栅凸起31的截面的两侧均为台阶形,且当光栅凸起31的截面的两侧均为台阶形时,光栅凸起31的截面的两侧的台阶形可以相对光栅凸起31的截面上垂直于光栅凸起31的入光面的中线对称,光栅凸起31的截面的两侧的台阶形可以相对光栅凸起31的截面上垂直于光栅凸起31的入光面的中线不对称。
请参阅图17和图18,光栅层30包括多个光栅凸起31,相邻的两个光栅凸起31之间具有缝隙32,光栅凸起31被垂直于相邻的两个光栅凸起31之间的缝隙32的延伸方向的平面截断后,获得的光栅凸起31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在实际应用中,如图17所示,光栅凸起31的截面的两侧可以相对光栅凸起31的截面上垂直于光栅凸起31的入光面的中线对称,此时,光栅凸起31的截面形状为等腰三角形,或者,如图18所示,光栅凸起31的截面的两侧可以相对光栅凸起31的截面上垂直于光栅凸起31的入光面的中线不对称。
请参阅图19和图20,光栅层30包括多个光栅凸起31,相邻的两个光栅凸起31之间具有缝隙32,光栅凸起31被垂直于相邻的两个光栅凸起31之间的缝隙32的延伸方向的平面截断后,获得的光栅凸起31的截面形状为梯形。在实际应用中,如图19所示,光栅凸起31的截面的两侧可以相对光栅凸起31的截面上垂直于光栅凸起31的入光面的中线对称,此时,光栅凸起31的截面形状为等腰梯形,或者,如图20所示,光栅凸起31的截面的两侧可以相对光栅凸起31的截面上垂直于光栅凸起31的入光面的中线不对称。
由于光栅凸起31的截面形状为台阶形、梯形或者三角形,因而每个光栅凸起31的出光面与该光栅凸起31的入光面不平行,当入射至光栅层30的入射光经光栅层30时,入射光在光栅层30发生多次衍射和多次干涉,增加了入射光在光栅层30衍射和干涉的效果,加强对显示装置10的各位置处的出光方向的调节能力,以更好地对显示装置10内的光的传播进行控制,改善对显示装置10内的光的传播进行控制的控制效果,从而改善观看者的观看体验,给观看者带来更加真实、舒适的观看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当光栅凸起31的截面的两侧相对光栅凸起31的截面的中线不对称时,当入射至光栅层30的入射光经光栅层30时,入射光在光栅层30发生衍射和干涉,获得的k级衍射的衍射角和强度相对0级衍射不对称,通过使光栅凸起31的截面的两侧相对光栅凸起31的截面的中线不对称,使得背向观看者的视线出射的k级衍射干涉相消,而朝向观看者的视线出射的k级衍射干涉相长,进一步改善对显示装置10内的光的传播进行控制的控制效果,从而改善观看者的观看体验,给观看者带来更加真实、舒适的观看体验。
请参阅图3,显示面板20包括彩膜层23,光栅层30位于彩膜层23的出光侧或彩膜层23的入光侧。例如,如图3所示,显示面板20包括第一基板21、第二基板22和彩膜层23,第一基板21与第二基板22相对设置,彩膜层23位于第一基板21和第二基板22之间;图3中向下的方向为显示面板20的出光方向,图3中彩膜层23的上侧为彩膜层23的入光侧,图3中彩膜层23的下侧为彩膜层23的出光侧;光栅层30可以位于彩膜层23的出光侧,例如,光栅层30可以位于彩膜层23与第二基板22之间,或者,光栅层30可以位于第二基板22背向彩膜层23的侧面上;或者,光栅层30可以位于彩膜层23的入光侧,例如,光栅层30可以位于彩膜层23与第一基板22之间,或者,光栅层30可以位于第一基板21背向彩膜层23的侧面上。
请继续参阅图3,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光栅层30位于彩膜层23的出光侧,且光栅层30与彩膜层23接触。具体地,如图3所示,显示面板20包括第一基板21、第二基板22和彩膜层23,第一基板21与第二基板22相对设置,彩膜层23位于第一基板21和第二基板22之间;光栅层30位于彩膜层23与第二基板22之间,且光栅层30与彩膜层23接触。如此设计,入射至光栅层30的入射光为彩膜层23的出射光,由于光栅层30与彩膜层23接触,因而彩膜层23的出射光入射至光栅层30之前不会发生混光,因而可以防止因彩膜层23的出射光发生混光而导致光栅层30对显示装置10内的光的传播的控制效果降低。
上述实施例中,光栅层30可以设置在显示面板20的外部,例如,显示装置10为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0包括背光源和位于背光源的出光侧的显示面板20,背光源为显示面板20提供面光源;光栅层30可以设置在背光源的出光侧,且光栅层30与背光源接触,背光源提供的面光源经光栅层30后入射至显示面板20中。
当制备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时,光栅层30的制备方法可以有多种,例如,光栅层30可以采用纳米压印工艺或激光干涉工艺制备。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7)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面板,以及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内部或所述显示面板的外部的光栅层,其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多个左眼R像素、多个左眼G像素、多个左眼B像素、多个右眼R像素、多个右眼G像素和多个右眼B像素;
所述光栅层包括R光栅区、G光栅区和B光栅区,其中,所述R光栅区包括:与所述左眼R像素对应的左眼R光栅区,以及与所述右眼R像素对应的右眼R光栅区;所述G光栅区包括:与所述左眼G像素对应的左眼G光栅区,以及与所述右眼G像素对应的右眼G光栅区;所述B光栅区包括:与所述左眼B像素对应的左眼B光栅区,以及与所述右眼B像素对应的右眼B光栅区;
沿所述显示装置的横向或者纵向,由左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向所述显示装置的非左眼视场中心区的方向,所述左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所述左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所述左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所述显示装置对应于所述左眼R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所述显示装置对应于所述左眼G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以及所述显示装置对应于所述左眼B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均直射向观看者的左眼;
沿所述显示装置的横向或者纵向,由右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向所述显示装置的非右眼视场中心区的方向,所述右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所述右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所述右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所述显示装置对应于所述右眼R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所述显示装置对应于所述右眼G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以及所述显示装置对应于所述右眼B像素的位置发出的光均直射向所述观看者的右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显示装置的横向,由所述左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向所述显示装置的两侧,所述左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所述左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所述左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
沿所述显示装置的横向,由所述右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向所述显示装置的两侧,所述右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所述右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所述右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显示装置的纵向,由所述左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与所述右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之间的连线的中点向所述显示装置的两侧,所述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所述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所述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显示装置的纵向,由所述左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向所述显示装置的两侧,所述左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所述左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所述左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
沿所述显示装置的纵向,由所述右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向所述显示装置的两侧,所述右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所述右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所述右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显示装置的横向,由所述左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与所述右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之间的连线的中点向所述显示装置的两侧,所述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所述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所述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显示装置的横向,由所述左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向所述显示装置的两侧,所述左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所述左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所述左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
沿所述显示装置的横向,由所述右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向所述显示装置的两侧,所述右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所述右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所述右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
沿所述显示装置的纵向,由所述左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向所述显示装置的两侧,所述左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所述左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所述左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
沿所述显示装置的纵向,由所述右眼视场中心区的中心向所述显示装置的两侧,所述右眼R光栅区的光栅周期、所述右眼G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和所述右眼B光栅区的光栅周期均逐渐减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显示装置的横向,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多个左眼R像素列、多个左眼G像素列、多个左眼B像素列、多个右眼R像素列、多个右眼G像素列和多个右眼B像素列,所述左眼R像素列、所述左眼G像素列、所述左眼B像素列、所述右眼R像素列、所述右眼G像素列和所述右眼B像素列相间排列,所述左眼R像素列由沿所述显示装置的纵向排列的多个所述左眼R像素形成,所述左眼G像素列由沿所述显示装置的纵向排列的多个所述左眼G像素形成,所述左眼B像素列由沿所述显示装置的纵向排列的多个所述左眼B像素形成,所述右眼R像素列由沿所述显示装置的纵向排列的多个所述右眼R像素形成,所述右眼G像素列由沿所述显示装置的纵向排列的多个所述右眼G像素形成,所述右眼B像素列由沿所述显示装置的纵向排列的多个所述右眼B像素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显示装置的纵向,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多个左眼R像素行、多个左眼G像素行、多个左眼B像素行、多个右眼R像素行、多个右眼G像素行和多个右眼B像素行,所述左眼R像素行、所述左眼G像素行、所述左眼B像素行、所述右眼R像素行、所述右眼G像素行和所述右眼B像素行相间排列,所述左眼R像素行由沿所述显示装置的横向排列的多个所述左眼R像素形成,所述左眼G像素行由沿所述显示装置的纵向排列的多个所述左眼G像素形成,所述左眼B像素列由沿所述显示装置的纵向排列的多个所述左眼B像素形成,所述右眼R像素列由沿所述显示装置的纵向排列的多个所述右眼R像素形成,所述右眼G像素列由沿所述显示装置的纵向排列的多个所述右眼G像素形成,所述右眼B像素列由沿所述显示装置的纵向排列的多个所述右眼B像素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显示装置的横向,所述左眼R像素、所述左眼G像素、所述左眼B像素、所述右眼R像素、所述右眼G像素和所述右眼B像素相间排列;
沿所述显示装置的纵向,所述左眼R像素、所述左眼G像素、所述左眼B像素、所述右眼R像素、所述右眼G像素和所述右眼B像素相间排列。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栅层包括多个光栅凸起,所述光栅凸起为条状光栅凸起,所述光栅凸起沿着所述显示装置的纵向延伸,多个所述光栅凸起沿所述显示装置的横向平行排布。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栅层包括多个光栅凸起,所述光栅凸起为条状光栅凸起,所述光栅凸起沿着所述显示装置的横向延伸,多个所述光栅凸起沿所述显示装置的纵向平行排布。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观看者观看所述显示装置所显示的画面,所述画面投射在所述显示装置后的虚拟屏幕上,所述虚拟屏幕为曲面虚拟屏幕,所述虚拟屏幕具有圆心,所述观看者位于所述虚拟屏幕的圆心处。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观看者观看所述显示装置所显示的画面,所述画面投射在所述显示装置后的虚拟屏幕上,所述虚拟屏幕为曲面虚拟屏幕,所述虚拟屏幕具有圆心,所述观看者位于所述虚拟屏幕的圆心靠近所述虚拟屏幕的一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观看者观看所述显示装置所显示的画面,所述画面投射在所述显示装置后的虚拟屏幕上,所述虚拟屏幕为曲面虚拟屏幕,所述虚拟屏幕具有圆心,所述显示装置位于所述虚拟屏幕的圆心靠近所述虚拟屏幕的一侧,所述观看者位于所述虚拟屏幕的圆心远离所述虚拟屏幕的一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栅层包括多个光栅凸起,其中,与所述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所述光栅凸起的厚度hAL满足:
其中,nGAL为与所述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所述光栅凸起的折射率,nSAL为与所述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相邻的两个所述光栅凸起之间的缝隙内的填充物的折射率,λ为入射至所述光栅层的入射光的波长,mAL为第一常数,且所述第一常数mAL满足:iAL=1,2,3,4K;
与所述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所述光栅凸起的厚度hBL满足:
其中,nGBL为与所述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所述光栅凸起的折射率,nSBL为与所述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相邻的两个所述光栅凸起之间的缝隙内的填充物的折射率,λ为入射至所述光栅层的入射光的波长,mBL为第二常数,且所述第二常数mBL满足:iBL=0,1,2,3,4K;
与所述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所述光栅凸起的厚度hAR满足:
其中,nGAR为与所述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所述光栅凸起的折射率,nSAR为与所述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相邻的两个所述光栅凸起之间的缝隙内的填充物的折射率,λ为入射至所述光栅层的入射光的波长,mAR为第三常数,且所述第三常数mAR满足:iAR=1,2,3,4K;
与所述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所述光栅凸起的厚度hBR满足:
其中,nGBR为与所述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所述光栅凸起的折射率,nSBR为与所述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相邻的两个所述光栅凸起之间的缝隙内的填充物的折射率,λ为入射至所述光栅层的入射光的波长,mBR为第四常数,且所述第四常数mBR满足:iBR=0,1,2,3,4K。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nGAL>nSAL;nGBL>nSBL;nGAR>nSAR;nGBR>nSBR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nGAL=nGBL=nGAR=nGBR=1.5,nSAL=nSBL=nSAR=nSBR=1。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0.5<mAL<1.5;mBL=0.5;0.5<mAR<1.5;mBR=0.5。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与所述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所述左眼R光栅区的光栅凸起的厚度hARL满足:315nm<hARL<945nm,所述左眼G光栅区的光栅凸起的厚度hAGL满足:275nm<hAGL<825nm,所述左眼B光栅区的光栅凸起的厚度hABL满足:215nm<hABL<645nm;
与所述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所述左眼R光栅区内的光栅凸起的厚度hBRL为630nm,所述左眼G光栅区的光栅凸起的厚度hBGL为550nm,所述左眼B光栅区的光栅凸起的厚度hBBL为430nm;
与所述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所述右眼R光栅区的光栅凸起的厚度hARR满足:315nm<hARR<945nm,所述右眼G光栅区的光栅凸起的厚度hAGR满足:275nm<hAGR<825nm,所述右眼B光栅区的光栅凸起的厚度hABR满足:215nm<hABR<645nm;
与所述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所述右眼R光栅区内的光栅凸起的厚度hBRR为630nm,所述右眼G光栅区的光栅凸起的厚度hBGR为550nm,所述右眼B光栅区的光栅凸起的厚度hBBR为430nm。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与所述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所述光栅层的光栅占空比dcAL满足:0.2≤dcAL≤0.8;
与所述非左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所述光栅层的光栅占空比dcBL为0.5;
与所述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所述光栅层的光栅占空比dcAR满足:0.2≤dcAR≤0.8;
与所述非右眼视场中心区对应的区域内,所述光栅层的光栅占空比dcBR为0.5。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入射至所述光栅层的入射光的入射角为0°。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示光栅层的光栅凸起为透明光栅凸起。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栅层的光栅凸起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光栅凸起。
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栅层的光栅凸起的截面形状为台阶形、梯形或者三角形。
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彩膜层,所述光栅层位于所述彩膜层的出光侧,且所述光栅层与所述彩膜层接触。
2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背光源,所述背光源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入光侧;所述光栅层位于所述背光源的出光侧,且所述光栅层与所述背光源接触。
2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栅层采用纳米压印工艺或激光干涉工艺制备。
CN201610474993.5A 2016-06-24 2016-06-24 一种显示装置 Active CN10591171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474993.5A CN105911710B (zh) 2016-06-24 2016-06-24 一种显示装置
US15/749,494 US10345607B2 (en) 2016-06-24 2017-06-07 Display device
PCT/CN2017/087432 WO2017219865A1 (zh) 2016-06-24 2017-06-07 一种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474993.5A CN105911710B (zh) 2016-06-24 2016-06-24 一种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11710A CN105911710A (zh) 2016-08-31
CN105911710B true CN105911710B (zh) 2018-07-17

Family

ID=567586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474993.5A Active CN105911710B (zh) 2016-06-24 2016-06-24 一种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345607B2 (zh)
CN (1) CN105911710B (zh)
WO (1) WO201721986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11710B (zh) 2016-06-24 2018-07-1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105911711B (zh) * 2016-06-24 2019-03-1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105892079B (zh) 2016-06-24 2018-07-1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107870382B (zh) * 2016-09-26 2019-11-0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狭缝光栅及三维显示装置
CN109814253A (zh) * 2019-02-21 2019-05-28 浙江水晶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结构光模组及三维感测装置
CN110310373B (zh) * 2019-06-28 2023-12-1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增强现实设备的图像处理方法和增强现实设备
US20210055551A1 (en) * 2019-08-23 2021-02-25 Facebook Technologies, Llc Dispersion compensation in volume bragg grating-based waveguide display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99898A (zh) * 2013-10-21 2014-01-0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视场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4460018A (zh) * 2014-12-31 2015-03-2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3d显示装置
CN105093546A (zh) * 2015-08-20 2015-11-2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d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205720988U (zh) * 2016-06-24 2016-11-2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320156A (en) 1996-12-07 1998-06-10 Sharp Kk Directional display and method of making a mask for a directional display
JP4400172B2 (ja) * 2003-02-28 2010-01-20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携帯端末装置、表示パネル及び画像表示方法
CN101655608B (zh) 2009-07-22 2012-07-11 深圳超多维光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全分辨率立体显示装置
WO2013056703A2 (de) 2011-10-20 2013-04-25 Seereal Technologies S.A. Anzeige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darstellung einer dreidimensionalen szene
JP5639983B2 (ja) * 2011-10-25 2014-12-10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3次元画像表示装置
CN102413352B (zh) 2011-12-21 2014-04-02 四川大学 基于rgbw正方形子像素的跟踪式自由立体显示屏
CN103246069A (zh) 2013-04-25 2013-08-14 深圳超多维光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立体显示装置
CN103792607B (zh) 2014-01-26 2016-02-2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光栅及显示装置
JP2016048344A (ja) * 2014-08-28 2016-04-0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システム、虚像表示装置
CN105892079B (zh) 2016-06-24 2018-07-1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105929587B (zh) 2016-06-24 2022-09-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105911711B (zh) 2016-06-24 2019-03-1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105911710B (zh) 2016-06-24 2018-07-1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99898A (zh) * 2013-10-21 2014-01-0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视场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4460018A (zh) * 2014-12-31 2015-03-2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3d显示装置
CN105093546A (zh) * 2015-08-20 2015-11-2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d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205720988U (zh) * 2016-06-24 2016-11-2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11710A (zh) 2016-08-31
US20180217389A1 (en) 2018-08-02
US10345607B2 (en) 2019-07-09
WO2017219865A1 (zh) 2017-1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11710B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05911711B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05892079B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05929587A (zh) 一种显示装置
KR101170120B1 (ko) 비안경식 3차원 디스플레이 장치
TW201310123A (zh) 三維影像顯示設備
US10542250B2 (en) Light field display apparatus
JP2013504088A (ja) マルチプルビューディスプレイ
CN205722621U (zh) 一种显示装置
WO2021184324A1 (zh) 显示装置及其显示方法
WO2019184394A1 (zh) 立体显示装置和立体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
TWI467239B (zh) 立體影像顯示裝置與顯示立體影像的方法
CN101153962A (zh) 凸透镜型三维图像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205720988U (zh) 一种显示装置
JP2019510996A (ja) 複数のディスプレイを含むディスプレイシステムにおいてモアレ干渉を低減するために矩形要素プロファイルを有する屈折ビームマッパーを用いる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CN205750203U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08770384A (zh) 用折射光束映射器减少包括多个显示器的显示系统中的莫尔干涉的方法和系统
CN205720989U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207799250U (zh) 一种3d显示器
JP5149438B1 (ja) 立体映像表示装置および立体映像表示方法
CN104735440B (zh) 用于显示屏显示立体图像或视频的装置和方法
US20130307943A1 (en) Stereoscopic display apparatus
WO2024036638A1 (zh)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04979374B (zh) 一种多视场显示装置、多视场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
US20240053514A1 (en) Near-to-eye display device and wearable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