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67239B - 立體影像顯示裝置與顯示立體影像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立體影像顯示裝置與顯示立體影像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67239B
TWI467239B TW101136803A TW101136803A TWI467239B TW I467239 B TWI467239 B TW I467239B TW 101136803 A TW101136803 A TW 101136803A TW 101136803 A TW101136803 A TW 101136803A TW I467239 B TWI467239 B TW I46723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ye
pixel
stereoscopic
stereoscopic image
display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368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17635A (zh
Inventor
Naoki Sumi
Original Assignee
Innocom Tech Shenzhen Co Ltd
Chimei Innolux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nocom Tech Shenzhen Co Ltd, Chimei Innolux Corp filed Critical Innocom Tech Shenzhen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3176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176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672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6723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02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 H04N13/305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using lenticular lenses, e.g. arrangements of cylindrical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 G02B30/2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 G02B30/26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 G02B30/27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involving lenticular array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02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 H04N13/31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using parallax barri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Stereoscopic And Panoramic Photography (AREA)
  • Testing, Inspecting, Measuring Of Stereoscopic Televisions And Televisions (AREA)
  • Diffracting Gratings Or Hologram Optical Elements (AREA)

Description

立體影像顯示裝置與顯示立體影像的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立體影像顯示裝置,更特別關於其散焦中心間距或立體開口中心間距。
如第1A圖所示,柱狀透鏡型的立體影像顯示裝置可顯示立體影像。影像顯示裝置如LCD含有陣列基板11、彩色濾光片基板13、與夾設於兩者之間的液晶層14。在陣列基板11上,交錯排列的右眼畫素12R與左眼畫素12L組成畫素層12。在彩色濾光片基板13上,依序為偏光板15、膠層17、PET膜19、與具有多個柱狀透鏡的柱狀透鏡層21。柱狀透鏡層21之每一柱狀透鏡實質上對準一個右眼畫素12R與一個左眼畫素12L。如第1A圖所示,右眼畫素12R顯示之右眼影像在穿過柱狀透鏡層21後,將入射觀賞者的右眼R。左眼畫素12L顯示之左眼影像在穿過柱狀透鏡層21後,將入射觀賞者的左眼L。右眼R將會在右眼畫素12R上看到散焦區23R,而左眼L將會在左眼畫素12L上看到散焦區23L。觀賞者的大腦將結合右眼影像與左眼影像,以達到立體影像的視覺效果。
第1B圖係第1A圖之右眼畫素與左眼畫素的上視圖。右眼畫素12R的頂部為紅色畫素,中間部份為綠色畫素,且底部為藍色畫素。同樣地,左眼畫素12L的頂部為紅色畫素,中間部份為綠色畫素,且底部為藍色畫素。每一紅色、藍色、及綠色畫素,各自具有控制裝置25如TFT及/或儲存電容以控制其亮度。右眼畫素12R與左眼畫素12L 具有相同的寬度W1 。位於右眼畫素12R中心的散焦區23R與位於左眼畫素12L中心的另一散焦區23L,兩者之間的距離為散焦中心間距P1 。如第1B圖所示,散焦中心間距P1 與右眼畫素12R或左眼畫素12L之寬度W1 相同。
第1C圖係第1A圖中立體影像顯示裝置的觀賞者,於不同位置所見的影像型態。第1A圖所示之立體影像顯示裝置27係位於第1C圖的中間底部。在第1C圖中,x軸的位置指的是觀賞者與立體影像顯示裝置27之間的水平距離,而z軸的位置指的是觀賞者與立體影像顯示裝置27之間的垂直距離。在第1C圖中,斜線區指的是觀賞者會看到平面右眼影像的位置(平面右眼影像區),反斜線區指的是觀賞者會看到平面左眼影像的位置(平面左眼影像區),而格狀區指的是觀賞者會看到立體影像的位置(立體影像區)。在第1C圖的其他區域中,觀賞者的右眼將會看到平面左眼影像,左眼將會看到平面右眼影像。如此一來,進入錯誤眼睛的平面右眼影像與平面左眼影像,將結合於大腦中,並產生假的立體影像的視覺效果。如第1C圖所示,狹窄的平面右眼影像區與平面左眼影像區將會讓觀賞者更易看到假的立體影像。
狹窄的平面右眼影像區與平面左眼影像區的問題,不只出現在柱狀透鏡型的立體影像顯示裝置,也會出現在立體屏障型的立體影像顯示裝置。如第2A圖所示,立體屏障型的立體影像顯示裝置可顯示立體影像。影像顯示裝置如LCD含有陣列基板11、彩色濾光片基板13、與夾設於兩者之間的液晶層14。在陣列基板11上,交錯排列的右 眼畫素12R與左眼畫素12L組成畫素層12。在彩色濾光片基板13上,依序為偏光板15、膠層17、PET膜19、與立體屏障29。立體屏障29具有多個開口29A於遮光屏障29B之間,且開口29A實質上對準右眼畫素12R與左眼畫素12L之間的交界。如第2A圖所示,右眼畫素12R顯示之右眼影像在穿過立體屏障29的開口29A後,將入射觀賞者的右眼R。左眼畫素12L顯示之左眼影像在穿過立體屏障29的開口29A後,將入射觀賞者的左眼L。右眼R將會在右眼畫素12R上看到立體開口區30R,而左眼將會在左眼畫素12L上看到立體開口區30L。觀賞者的大腦將結合右眼影像與左眼影像,以達到立體影像的視覺效果。
第2B圖係第2A圖之右眼畫素與左眼畫素的上視圖。右眼畫素12R的頂部為紅色畫素,中間部份為綠色畫素,且底部為藍色畫素。同樣地,左眼畫素12L的頂部為紅色畫素,中間部份為綠色畫素,且底部為藍色畫素。每一紅色、藍色、及綠色畫素,各自具有控制裝置25如TFT及/或儲存電容以控制其亮度。右眼畫素12R與左眼畫素12L具有相同的寬度W1 。位於右眼畫素12R中心的立體開口區30R與位於左眼畫素12L中心的另一立體開口區30L,兩者之間的距離為立體開口中心間距P2 。如第2B圖所示,立體開口中心間距P2 與右眼畫素12R或左眼畫素12L之寬度W1 相同。當W1 /P2 等於1時,平面右眼影像區與平面左眼影像區幾乎完全重疊,使觀賞者極易看到假的立體影像。
假的立體影像會讓觀賞者頭暈甚至頭痛。目前急需新的立體影像顯示裝置,其設計需具有較大的平面右眼影像 區、較大的平面左眼影像區、與較大的立體影像區,以避免觀賞者看到假的立體影像。
本發明一實施例提供一種立體影像顯示裝置,包括:影像顯示裝置,包括畫素層,且畫素層具有多個右眼畫素與多個左眼畫素;立體裝置位於影像顯示裝置上,其中每一右眼畫素與每一左眼畫素具有實質上相同的寬度,其中立體裝置與畫素層具有空氣中光學距離,以及其中寬度與空氣中光學距離之間的比例為1:Y,且Y小於4.1。
本發明一實施例提供一種顯示立體影像的方法,包括:提供上述之立體影像顯示裝置給觀賞者;以及自右眼畫素顯示右眼影像,使右眼影像穿過立體裝置後到達觀賞者之右眼,並自左眼畫素顯示左眼影像,使左眼影像穿過立體裝置後到達觀賞者之左眼,其中觀賞者之右眼看到第一區域於右眼畫素上,且觀賞者之左眼看到第二區域於左眼畫素上,以及其中第一區域與第二區域之間具有中心間距,且中心間距小於右眼畫素與左眼畫素之寬度。
第3A圖係本發明一實施例中,柱狀透鏡型的立體影像顯示裝置。影像顯示裝置如LCD含有陣列基板31、彩色濾光片基板33、與夾設於兩者之間的液晶層34。在陣列基板31上,交錯排列的右眼畫素32R與左眼畫素32L組成畫素層32。在彩色濾光片基板33上,依序為偏光板35、膠層37、PET膜39、與立體裝置如具有多個柱狀透鏡的柱狀透鏡層41。柱狀透鏡層41的頂部與畫素層32的頂部之間具 有空氣中光學距離D3 ,其定義為兩者之間每一層的厚度除以每一層的折射率後的總合。柱狀透鏡層41之每一柱狀透鏡實質上對準一個右眼畫素32R與一個左眼畫素32L。如第3A圖所示,右眼畫素32R顯示之右眼影像在穿過柱狀透鏡層41後,將入射觀賞者的右眼R。左眼畫素32L顯示之左眼影像在穿過柱狀透鏡層41後,將入射觀賞者的左眼L。右眼R將會在右眼畫素32R上看到散焦區43R,而左眼L將會在左眼畫素32L上看到散焦區43L。觀賞者的大腦將結合右眼影像與左眼影像,以達到立體影像的視覺效果。值得注意的是,第3A圖所示之顯示裝置包括但不限定於LCD。舉例來說,影像顯示裝置可為電子紙、電子閱讀器、電致發光顯示器(ELD)、有機電致發光顯示器(OELD)、真空螢光顯示器(VFD)、發光二極體(LED)、陰極射線管(CRT)、液晶顯示器(LCD)、電漿顯示面板(PDP)、數位光學處理器(DLP)、矽基板上液晶顯示器(LCoS)、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表面傳導電子發射顯示器(SED)、場發射顯示器(FED)、量子點雷射電視、液晶雷射電視、鐵電液晶顯示器(FLD)、干涉測量調節顯示器(iMOD)、厚膜介電電致發光器(TDEL)、量子點發光二極體(QD-LED)、屈伸畫素顯示器(TPD)、有機發光電晶體(OLET)、光致變色顯示器、雷射螢光體顯示器(LPD)、或類似物。可以理解的是,其他的影像顯示裝置可省略液晶層34。另一方面,柱狀透鏡層41並不限定於固定式的柱狀透鏡層,亦可為包含兩片玻璃、液晶層、偏光板、與其他構件的可調式柱狀透鏡裝置。
第3B圖係第3A圖之右眼畫素與左眼畫素的上視圖。右眼畫素32R的頂部為紅色畫素,中間部份為綠色畫素,且底部為藍色畫素。同樣地,左眼畫素32L的頂部為紅色畫素,中間部份為綠色畫素,且底部為藍色畫素。每一紅色、藍色、及綠色畫素,各自具有控制裝置45如TFT及/或儲存電容以控制其亮度。右眼畫素32R與左眼畫素32L具有相同的寬度W3 。位於右眼畫素32R中心的散焦區43R與位於左眼畫素32L中心的另一散焦區43L,兩者之間的距離為散焦中心間距P3 。如第3B圖所示,右眼畫素32R或左眼畫素32L之寬度W3 與散焦中心間距P3 的比例(W3 :P3 )為100:50。
第3C圖係第3A圖中立體影像顯示裝置的觀賞者,於不同位置所見的影像型態。第3A圖所示之立體影像顯示裝置47係位於第3C圖的中間底部。在第3C圖中,x軸的位置指的是觀賞者與立體影像顯示裝置47之間的水平距離,而z軸的位置指的是觀賞者與立體影像顯示裝置47之間的垂直距離。在第3C圖中,斜線區指的是觀賞者會看到平面右眼影像的位置(平面右眼影像區),反斜線區指的是觀賞者會看到平面左眼影像的位置(平面左眼影像區),而格狀區指的是觀賞者會看到立體影像的位置(立體影像區)。在第3C圖的其他區域中,觀賞者的右眼將會看到平面左眼影像,左眼將會看到平面右眼影像。如此一來,進入錯誤眼睛的平面右眼影像與平面左眼影像,將結合於大腦中,並產生假的立體影像的視覺效果。由於第3A-3B圖中的W3 :P3 大於第1A-1B圖中的W1 :P1 ,第3C圖中的平面 右眼影像區與平面左眼影像區的面積,將遠大於第1C圖中的平面右眼影像區與平面左眼影像區的面積。如此一來,第3C圖中的觀賞者將會比第1C圖中的觀賞者,較不易看到假的立體影像。此外,第3C圖中的立體影像區的面積,亦大於第1C圖中的立體影像區。
綜上所述,當散焦中心間距P3 較短,及/或右眼畫素32R(或左眼畫素32L)之寬度W3 較長時,可減少假的立體影像區的面積,並增加平面影像區/立體影像區的面積。在一實施例中,右眼畫素32R(或左眼畫素32L)之寬度W3 與散焦中心間距P3 的比例為100:X,且X小於85。過高的W3 /P3 值需要過薄的膜層與玻璃而難以量產,但過低的W3 /P3 值無法有效增加平面影像區與立體影像區的面積。值得注意的是,藉由控制右眼畫素32R(或左眼畫素32L)之寬度W3 與空氣中光學距離D3 (見第3A圖)的比值,可控制W3 /P3 值。當空氣中光學距離D3 越長時,散焦中心間距P3 也隨之越長。當空氣中光學距離D3 越短時,散焦中心間距P3 也隨之越短。在一實施例中,右眼畫素32R(或左眼畫素32L)之寬度W3 與空氣中光學距離D3 (見第3A圖)的比例(W3 :D3 )為1:Y,且Y小於4.1。當右眼畫素32R(或左眼畫素32L)之寬度W3 為定值時,過長的空氣中光學距離D3 將無法有效增加平面影像區與立體影像區的面積,而過短的空氣中光學距離D3 需要過薄的膜層與玻璃而難以量產。藉由調整柱狀透鏡層41之柱狀透鏡的曲率半徑,可讓觀賞者適當的聚焦於畫素層32上。但柱狀透鏡的半徑並不限於實施例所示之數值。
第4A-4D圖係右眼畫素與左眼畫素上的散焦區之上視圖。第5A-5D圖係第4A-4D圖中立體影像顯示裝置的觀賞者,於不同位置所見的影像型態。第5A-5D圖所示之立體影像顯示裝置47係位於第5A-5D圖的中間底部。在第5A-5D圖中,x軸的位置指的是觀賞者與立體影像顯示裝置47之間的水平距離,而z軸的位置指的是觀賞者與立體影像顯示裝置47之間的垂直距離。在一實施例中,右眼畫素32R(或左眼畫素32L)之寬度W3 為94.5μm,空氣中光學距離D3 為559μm,柱狀透鏡層41之柱狀透鏡的曲率半徑為315μm,而右眼畫素32R(或左眼畫素32L)之寬度W3 與散焦中心間距P3 的比例(W3 :P3 )為100:100,如第4A圖所示。如此一來,平面右眼影像區、平面左眼影像區、及立體影像區的面積狹窄,如第5A圖所示。
在一實施例中,右眼畫素32R(或左眼畫素32L)之寬度W3 為94.5μm,空氣中光學距離D3 為445μm,柱狀透鏡層41之柱狀透鏡的曲率半徑為255μm,而右眼畫素32R(或左眼畫素32L)之寬度W3 與散焦中心間距P3 的比例(W3 :P3 )為100:80,如第4B圖所示。如此一來,平面右眼影像區、平面左眼影像區、及立體影像區的面積如第5B圖所示,大於第5A圖之平面右眼影像區、平面左眼影像區、及立體影像區的面積。
在一實施例中,右眼畫素32R(或左眼畫素32L)之寬度W3 為94.5μm,空氣中光學距離D3 為384μm,柱狀透鏡層41之柱狀透鏡的曲率半徑為225μm,而右眼畫素32R(或左眼畫素32L)之寬度W3 與散焦中心間距P3 的比例(W3 :P3 ) 為100:66,如第4C圖所示。如此一來,平面右眼影像區、平面左眼影像區、及立體影像區的面積如第5C圖所示,大於第5A及5B圖之平面右眼影像區、平面左眼影像區、及立體影像區的面積。
在一實施例中,右眼畫素32R(或左眼畫素32L)之寬度W3 為94.5μm,空氣中光學距離D3 為296μm,柱狀透鏡層41之柱狀透鏡的曲率半徑為180μm,而右眼畫素32R(或左眼畫素32L)之寬度W3 與散焦中心間距P3 的比例(W3 :P3 )為100:50,如第4D圖所示。如此一來,平面右眼影像區、平面左眼影像區、及立體影像區的面積如第5D圖所示,大於第5A、5B、及5C圖之平面右眼影像區、平面左眼影像區、及立體影像區的面積。換言之,當立體影像顯示裝置的W3 /P3 值越高,其平面右眼影像區、平面左眼影像區、及其立體影像區之面積越大。
上述設計不僅適用於柱狀透鏡型的立體影像顯示裝置,亦適用於立體屏障型的立體影像顯示裝置。第6A圖係本發明一實施例之柱狀透鏡型的立體影像顯示裝置。影像顯示裝置如LCD含有陣列基板31、彩色濾光片基板33、與夾設於兩者之間的液晶層34。在陣列基板31上,交錯排列的右眼畫素32R與左眼畫素32L組成畫素層32。在彩色濾光片基板33上,依序為偏光板35、膠層37、PET膜39、與立體裝置如立體屏障49。立體屏障49的頂部與畫素層32的頂部之間具有空氣中光學距離D3 ,其定義為兩者之間每一層的厚度除以每一層的折射率後的總合。立體屏障49具有多個開口49A於遮光屏障49B之間,且開口 49A實質上對準右眼畫素32R與左眼畫素32L之間的交界。如第6A圖所示,右眼畫素32R顯示之右眼影像在穿過立體屏障49的開口49A後,將入射觀賞者的右眼R。左眼畫素32L顯示之左眼影像在穿過立體屏障49的開口49A後,將入射觀賞者的左眼L。右眼R將會在右眼畫素32R上看到立體開口區51R,而左眼將會在左眼畫素32L上看到立體開口區51L。觀賞者的大腦將結合右眼影像與左眼影像,以達到立體影像的視覺效果。值得注意的是,第6A圖所示之顯示裝置包括但不限定於LCD。舉例來說,影像顯示裝置可為電子紙、電子閱讀器、電致發光顯示器(ELD)、有機電致發光顯示器(OELD)、真空螢光顯示器(VFD)、發光二極體(LED)、陰極射線管(CRT)、液晶顯示器(LCD)、電漿顯示面板(PDP)、數位光學處理器(DLP)、矽基板上液晶顯示器(LCoS)、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表面傳導電子發射顯示器(SED)、場發射顯示器(FED)、量子點雷射電視、液晶雷射電視、鐵電液晶顯示器(FLD)、干涉測量調節顯示器(iMOD)、厚膜介電電致發光器(TDEL)、量子點發光二極體(QD-LED)、屈伸畫素顯示器(TPD)、有機發光電晶體(OLET)、光致變色顯示器、雷射螢光體顯示器(LPD)、或類似物。可以理解的是,其他的影像顯示裝置可省略液晶層34。另一方面,立體屏障49並不限定於固定式的立體屏障,亦可為包含兩片玻璃、液晶層、偏光板、與其他構件的可調式立體屏障。此外,立體屏障可位於影像顯示裝置下方。
第6B圖係第6A圖之右眼畫素與左眼畫素的上視圖。 右眼畫素32R的頂部為紅色畫素,中間部份為綠色畫素,且底部為藍色畫素。同樣地,左眼畫素32L的頂部為紅色畫素,中間部份為綠色畫素,且底部為藍色畫素。每一紅色、藍色、及綠色畫素,各自具有控制裝置45如TFT及/或儲存電容以控制其亮度。右眼畫素32R與左眼畫素32L具有相同的寬度W3 。位於右眼畫素32R中心的立體開口區51R與位於左眼畫素32L中心的另一立體開口區51L,兩者之間的距離為立體開口中心間距P4 。如第6B圖所示,右眼畫素32R或左眼畫素32L之寬度W3 與立體開口中心間距P4 的比例(W3 :P4 )為100:50。
第7圖係具有不同W3 /P4 比例之立體影像顯示裝置的觀賞者,於不同位置所見的影像型態。在第7圖中,x軸指的是W3 /P4 比例,而y軸指的是觀賞者與立體影像顯示裝置之間的水平距離。在第7圖中,反斜線區指的是觀賞者會看到平面右眼影像的位置(平面右眼影像區),斜線區指的是觀賞者會看到平面左眼影像的位置(平面左眼影像區),而格狀區指的是觀賞者會看到立體影像的位置(立體影像區)。在第7圖的其他區域中,觀賞者的右眼將會看到平面左眼影像,左眼將會看到平面右眼影像。如此一來,進入錯誤眼睛的平面右眼影像與平面左眼影像,將結合於大腦中,並產生假的立體影像的視覺效果。當W1 /P2 比例為100:100時(如先前技術的第2B圖),右眼影像區與左眼影像區幾乎重疊。當W3 /P4 比例為100:50時(如第6B圖),右眼影像區與左眼影像區的面積將大幅增加。換言之,具有較高W3 /P4 比例的立體影像顯示裝置,將具有較大的平 面右眼影像區與較大的平面左眼影像區。
綜上所述,當立體開口中心間距P4 較小,及/或右眼畫素32R(或左眼畫素32L)之寬度W3 較大時,可減少假的立體影像區的面積,並增加平面影像區的面積。在一實施例中,右眼畫素32R(或左眼畫素32L)之寬度W3 與立體開口中心間距P4 的比例為100:X,且X小於85。過高的W3 /P4 值需要過薄的膜層與玻璃而難以量產,但過低的W3 /P4 值無法有效增加平面影像區與立體影像區的面積。值得注意的是,藉由控制右眼畫素32R(或左眼畫素32L)之寬度W3 與空氣中光學距離D3 (見第6A圖)的比值,可控制W3 /P4 值。當空氣中光學距離D3 越長時,立體開口中心間距P4 也隨之越長。當空氣中光學距離D3 越短時,立體開口中心間距P4 也隨之越短。在一實施例中,右眼畫素32R(或左眼畫素32L)之寬度W3 與空氣中光學距離D3 (見第3A圖)的比例(W3 :D3 )為1:Y,且Y小於4.1。當右眼畫素32R(或左眼畫素32L)之寬度W3 為定值時,過長的空氣中光學距離D3 將無法有效增加平面影像區與立體影像區的面積,而過短的空氣中光學距離D3 需要過薄的膜層與玻璃而難以量產。
綜上所述,本發明之立體影像裝置具有適當的W3 /P3 值(柱狀透鏡型)或W3 /P4 值(立體屏障型),可解決習知假的立體影像問題。換言之,散焦中心間距P3 (或立體開口中心間距P4 )應小於右眼畫素或左眼畫素之寬度W3
雖然本發明已以數個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 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任意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D3 ‧‧‧空氣中光學距離
L‧‧‧左眼
P1 、P3 ‧‧‧散焦中心間距
P2 、P4 ‧‧‧立體開口中心間距
R‧‧‧右眼
W1 、W3 ‧‧‧右眼畫素或左眼畫素的寬度
11、31‧‧‧陣列基板
12、32‧‧‧畫素層
12L、32L‧‧‧左眼畫素
12R、32R‧‧‧右眼畫素
13、33‧‧‧彩色濾光片基板
14、34‧‧‧液晶層
15、35‧‧‧偏光板
17、37‧‧‧膠層
19、39‧‧‧PET膜
21、41‧‧‧柱狀透鏡層
23R、23L、43R、43L‧‧‧散焦區
25、45‧‧‧控制裝置
27、47‧‧‧立體影像顯示裝置
29、49‧‧‧立體屏障
29A、49A‧‧‧開口
29B、49B‧‧‧遮光屏障
30R、30L、51R、51L‧‧‧立體開口區
第1A圖係習知技藝中,柱狀透鏡型的立體影像顯示裝置之剖視圖;第1B圖係第1A圖之右眼畫素與左眼畫素的上視圖;第1C圖係第1A圖中立體影像顯示裝置的觀賞者,於不同位置所見的影像型態;第2A圖係習知技藝中,立體屏障型的立體影像顯示裝置之剖視圖;第2B圖係第2A圖之右眼畫素與左眼畫素的上視圖;第3A圖係本發明一實施例中,柱狀透鏡型的立體影像顯示裝置之剖視圖;第3B圖係第3A圖之右眼畫素與左眼畫素的上視圖;第3C圖係第3A圖中立體影像顯示裝置的觀賞者,於不同位置所見的影像型態;第4A-4D圖係右眼畫素與左眼畫素上之散焦區的上視圖;第5A-5D圖係第4A-4D圖中立體影像顯示裝置的觀賞者,於不同位置所見的影像型態;第6A圖係本發明一實施例中,立體屏障型的立體影像顯示裝置之剖視圖;第6B圖係第6A圖之右眼畫素與左眼畫素的上視圖;以及第7圖係具有不同W3 /P4 比例之立體影像顯示裝置的觀賞者,於不同位置所見的影像型態。
D3 ‧‧‧空氣中光學距離
L‧‧‧左眼
P3 ‧‧‧散焦中心間距
R‧‧‧右眼
31‧‧‧陣列基板
32‧‧‧畫素層
32L‧‧‧左眼畫素
32R‧‧‧右眼畫素
33‧‧‧彩色濾光片基板
34‧‧‧液晶層
35‧‧‧偏光板
37‧‧‧膠層
39‧‧‧PET膜
41‧‧‧柱狀透鏡層
43R、43L‧‧‧散焦區

Claims (14)

  1. 一種立體影像顯示裝置,包括:一影像顯示裝置,包括一畫素層,且該畫素層具有多個右眼畫素與多個左眼畫素;一立體裝置位於該影像顯示裝置上,其中每一該些右眼畫素與每一該些左眼畫素具有實質上相同的一寬度,其中該立體裝置與該畫素層具有一空氣中光學距離,以及其中該寬度與該空氣中光學距離之間的比例為1:Y,且0<Y<4.1,其中該空氣中光學距離係該立體裝置與該畫素層之間每一層狀物的厚度各自除以每一層狀物之折射率後的總合;其中一觀賞者之右眼看到一第一區域於該些右眼畫素上,且該觀賞者之左眼看到一第二區域於該些左眼畫素上,以及其中該第一區域之中心與該第二區域之中心之間具有一中心間距,且該中心間距小於該些右眼畫素與該些左眼畫素之該寬度。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立體影像顯示裝置,其中該立體裝置包括一柱狀透鏡層,且該柱狀透鏡層具有多個透鏡。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立體影像顯示裝置,其中每一該些透鏡實質上對準相鄰的該些右眼畫素之一者與 該些左眼畫素之一者。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立體影像顯示裝置,其中該些透鏡之頂部與該畫素層之頂部之間具有該空氣中光學距離。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立體影像顯示裝置,其中該立體裝置包括一立體屏障,且該立體屏障具有一開口。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立體影像顯示裝置,其中該開口實質上對準相鄰的該些右眼畫素之一者與該些左眼畫素之一者之間的交界。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立體影像顯示裝置,其中該立體屏障之頂部與該畫素層之頂部之間具有該空氣中光學距離。
  8. 一種顯示立體影像的方法,包括:提供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立體影像顯示裝置給該觀賞者;以及自該些右眼畫素顯示一右眼影像,使該右眼影像穿過該立體裝置後到達該觀賞者之右眼,並自該左眼畫素顯示一左眼影像,使該左眼影像穿過該立體裝置後到達該觀賞者之左眼。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顯示立體影像的方法,其中該立體裝置包括一柱狀透鏡層,且該柱狀透鏡層具有多個透鏡。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顯示立體影像的方法,其中每一該些透鏡實質上對準相鄰的該些右眼畫素之 一者與該些左眼畫素之一者。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顯示立體影像的方法,其中該立體裝置包括一立體屏障,且該立體屏障具有一開口。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顯示立體影像的方法,其中該開口實質上對準相鄰的該些右眼畫素之一者與該些左眼畫素之一者之間的交界。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顯示立體影像的方法,其中該些右眼畫素與該些左眼畫素之該寬度與該中心間距的比例為100:X,且0<X<85。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顯示立體影像的方法,其中該些右眼畫素與該些左眼畫素之該寬度與該中心間距的比例為100:X,且X實質上等於50。
TW101136803A 2011-10-25 2012-10-05 立體影像顯示裝置與顯示立體影像的方法 TWI4672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3/281,388 US20130100120A1 (en) 2011-10-25 2011-10-25 3d image display device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17635A TW201317635A (zh) 2013-05-01
TWI467239B true TWI467239B (zh) 2015-01-01

Family

ID=481355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36803A TWI467239B (zh) 2011-10-25 2012-10-05 立體影像顯示裝置與顯示立體影像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100120A1 (zh)
JP (1) JP2013092772A (zh)
CN (1) CN103076680A (zh)
TW (1) TWI46723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853936A1 (en) 2013-09-27 2015-04-0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Display apparatus and method
EP2865325B1 (en) * 2013-10-23 2017-11-22 F. Hoffmann-La Roche AG Skin-adherable cradle for infusion pump or continuous blood glucose monitor having optical indication means
TWI530930B (zh) * 2013-11-27 2016-04-21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面板、顯示系統及影像顯示方法
TWI569422B (zh) * 2014-08-01 2017-02-01 群創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裝置與其製造方法
CN104503096A (zh) * 2014-12-30 2015-04-08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透镜切换3d显示器
CN114882838A (zh) 2022-04-29 2022-08-09 天宜微电子(北京)有限公司 像素电路、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14505A (zh) * 2003-11-06 2005-05-11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三维图像显示设备、便携终端设备、显示面板及蝇眼透镜
CN1893672A (zh) * 2005-06-29 2007-01-10 三星Sdi株式会社 视差屏障和使用视差屏障的三维显示装置
TW200811476A (en) * 2006-08-16 2008-03-01 Ind Tech Res Inst Stereo-image display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stereo-image cross-talk
TW201029440A (en) * 2009-01-21 2010-08-01 Nikon Corp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program,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recording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TW201044064A (en) * 2009-06-03 2010-12-16 Au Optronics Corp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75576A (ja) * 1999-03-24 2000-10-06 Sanyo Electric Co Ltd 立体映像表示装置
US7301587B2 (en) * 2003-02-28 2007-11-27 Nec Corporation Image display device and portable terminal device using the same
JP2004264587A (ja) * 2003-02-28 2004-09-24 Nec Corp 立体画像表示装置、携帯端末装置及びレンチキュラレンズ
GB2405519A (en) * 2003-08-30 2005-03-02 Sharp Kk A multiple-view directional display
JP4196889B2 (ja) * 2004-06-30 2008-12-17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及び携帯端末装置
KR101195929B1 (ko) * 2005-05-20 2012-10-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멀티 채널 영상 시스템
CN1322353C (zh) * 2005-09-02 2007-06-20 上海大数智能系统有限公司 渐变斜度微透镜阵列视差宽屏自动立体显示器
CN101013201A (zh) * 2006-02-05 2007-08-08 天津三维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自由立体显示技术
KR101229021B1 (ko) * 2006-06-20 2013-02-01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확대된 영상을 표시하는 영상표시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영상표시방법
KR101497511B1 (ko) * 2008-09-19 2015-03-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평면 영상과 입체 영상을 동시에 표현하는 영상 표시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14505A (zh) * 2003-11-06 2005-05-11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三维图像显示设备、便携终端设备、显示面板及蝇眼透镜
CN1893672A (zh) * 2005-06-29 2007-01-10 三星Sdi株式会社 视差屏障和使用视差屏障的三维显示装置
TW200811476A (en) * 2006-08-16 2008-03-01 Ind Tech Res Inst Stereo-image display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stereo-image cross-talk
TW201029440A (en) * 2009-01-21 2010-08-01 Nikon Corp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program,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recording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TW201044064A (en) * 2009-06-03 2010-12-16 Au Optronics Corp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76680A (zh) 2013-05-01
JP2013092772A (ja) 2013-05-16
US20130100120A1 (en) 2013-04-25
TW201317635A (zh) 2013-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67239B (zh) 立體影像顯示裝置與顯示立體影像的方法
US9057909B2 (en) Liquid crystal lens and 3D display device
US11002983B2 (en) Switching parallax barrier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first and second electrodes respectively on a blocking region and a transmitting region and 3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JP6150787B2 (ja) 立体映像表示装置
JP2011154337A (ja) 立体映像結像装置
US20110164318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lenticular sheet of the display device
JP5639983B2 (ja) 3次元画像表示装置
TW201310976A (zh) 立體影像顯示裝置與顯示立體影像的方法
CN103609107A (zh) 具有光学放大的自动立体显示装置
US20110157495A1 (en) Stereoscopic display device
US9588348B2 (en) 3D display device
US20080074742A1 (en) Lenticular lens type three dimensional image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WO2017117928A1 (zh) 一种显示模组、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US10021375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driving the same
US8872988B2 (en)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displaying images
US10025020B2 (en) Backlight apparatus and 3D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US8455181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patterned retarder
US20180324413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control method
KR102296789B1 (ko) 입체 영상 표시장치
US9549170B2 (en) Three-dimensional image display device
JP5149438B1 (ja) 立体映像表示装置および立体映像表示方法
TWI502222B (zh) 可切換透鏡單元及其製造方法及包含其的可切換式平面立體顯示器
KR101957148B1 (ko) 3차원 영상 표시장치
KR20130028350A (ko) 블랙 스트립을 구비한 패턴드 리타더 타입의 입체 영상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2011059298A (ja) 視差バリア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